音乐起始课教学反思

2024-10-14

音乐起始课教学反思(共7篇)

音乐起始课教学反思 篇1

揭开创作的神秘面纱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习音符等音乐基础知识。

------------创作起始课教学设计

2、乐于尝试用音乐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乐思,使学生体验到音乐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1、学习掌握作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兴趣。

2、初步了解音乐语言的表现作用。教学难点:

1、音乐语言的表现作用。

2、识谱与唱谱。教学方法:

引导法、视唱法、听唱法、题例分析法等。教具准备:

1、钢琴、歌片。

2、电子琴数架。(每6人一组,每组一架)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巧铺垫-----------------题例分析。

1、导入谈话,激情感染:和同学们一起上创作课,老师非常高兴,为表现我此时的愉快心情,老师为你们演唱一首歌曲,请同学们随歌曲做拍手律动,表现一下歌曲情绪。(教师演唱自己根据一个学生的同名诗歌创编的歌曲《春光校园》)。请学生说说对歌曲的感受。

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朝气蓬勃的歌曲是谁创作的吗?(出示歌片,告诉学生作者就是学校的学生和老师。从心理上消除顾虑。)

2、释疑解难,走近创作:教师讲述自己创作歌曲的经历,介绍曲调与歌词的关系,如;因为我觉得歌词情绪欢快活泼,所以选择大调式、四二拍等。从中告诉学生有关调式(调号)、拍子(拍号)的写作格式及意义。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看谱例,说说一首歌曲由哪些部分组成?从这首歌曲的谱例上你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因材施教,多问多知、适当把握)

3、下面咱们就按照同学们总结出来的几个歌曲要素来尝试创作歌曲。

二、熟读成诵见真情------------------诗歌:歌词。

1、诵读古诗《所见》,学生分析古诗情绪情感。

2、确定调式、拍子。

3、反复诵读,写出停顿。牧 童 /骑

牛,歌 声 /振

樾。意

欲/捕

蝉,忽

然/闭

立。或者:

牧 /童 /骑 /黄

牛,歌/声 /振 /林

樾。意/ 欲/捕 /鸣

蝉,忽 /然/闭 /口 / 立。

三、未成曲调先有情------------------音的长短:节奏。

1、按照诵读停顿,确定每个字的长短对比。

2、音的长短写法:节奏

2/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两情相悦成作品-----------------音的高低与长短:音符和节奏。

1、复习简谱音阶:1 2 3 4 5 6 7 1

2、长短不同的音符与节奏:互换练习

3、根据自己的喜好填写相应时值的音符(允许学生做的四不像、乱七八糟)

4、鼓励创作,评价作品。这是你原创的第一首歌曲,大家知道,西方音乐史上的表现主义音乐就有这样一种创作技法,听上去还真有他们的风格特征呢!

5、唱唱听听,感觉如何?(告诉学生歌曲创作大都是在不断修改中完善的。)

五、多唱多听有新知-----------------修改作品。

1、分组进行修改作品,在电子琴上弹唱进行。

(允许学生在琴键上标记简谱)

2、教师巡回指导。

3、作品讲评,优秀作品赏析。

六、课堂小结(略)

音乐起始课教学反思 篇2

一、“起始课”的目的和意义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对于“起始课”的重要意义早已引起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作为某学科某一学段的第一课,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本学段准备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但作为高一生物“起始课”,除了具备一般“起始课”的特点和意义外,还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即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初高中生物知识特点、课程目标以及学习方法指导的重任,以便学生用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方法快速适应高中的生物教学,达到高效学习之目的。

二、“起始课”的内容设置

(一)初中、高中生物课程的不同

1.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及教学内容的不同。

初高中生物尽管在课程理念上保持了一定的一致性,都遵从了“提高生物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等理念,但在此基础上高中又增加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以体现高中生物课程的特点和更高要求,且在内容和目标上也呈现出了一定的递进关系。初中侧重于对生命现象的了解和认识,而高中则上升到了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的层面,更侧重于对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解与应用,注重对学生探究、综合和分析应用能力的提高。比如“细胞”这一主题,初中侧重于细胞的结构;高中侧重于细胞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讲“活”细胞,加强了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内容。另外,由于生命科学是发展中的科学,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在一些生物学原理和结论的阐述上也发生了变化,使其趋于更全面、更科学、更严谨。如酶在初中表述为“生物体细胞制造的一种蛋白质,它能使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变成可吸收的物质”,而高中却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这就将酶的范围扩大了,说明酶的化学成分除了有些是蛋白质外,还有一些是其他的有机物,如RNA。在高中,学生需要了解这些知识上的变化,从而有意识地关注这些变化,以准确记忆和应用。

2.初中、高中学习方法的不同。

高中生物的学习既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又要注重对基本生物学原理、生物学结论等知识的记忆,这样才能用规范、科学的生物学原理或术语分析、解决一些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简单记忆上。为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高效学习,我们从课堂听讲、做笔记的方法以及课外学习时间安排等方面给予了学生一定的指导。

(1)听讲、做笔记要兼顾。

首先,提醒学生避免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上课不动笔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上课听懂只是学习的最低层次;若上课听不懂,说明基础比较弱,就要花大气力去预习;但是听懂了还必须做适当的记录,毕竟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记忆和遗忘都是有规律的,必须遵循规律加强记忆,避免遗忘。另一个是上课只顾做笔记,一节课的笔记非常整洁、完整。这类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做笔记,根本不知道教师讲授的内容。其次,介绍正确的听课方法。提前预习所学内容,在教师讲解过程中,涉及教材上没有且有利于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的拓展与补充内容要做笔记;教师对教材中定义、原理或结论的解释中,遇到自己没想到或理解偏差的地方要做笔记。课堂笔记应该是比较简洁明了的,往往只有自己能很好领会,其他人看不太明白。为了让知识更系统、更完整,方便自己以后复习,还要利用课外时间对课堂笔记再做适当的整理和修缮。

(2)学会放弃是一种学习策略。

研究表明,一个学生若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会或稍微努力一下就会的知识上将得到最大收益。上课听讲也是如此,在课堂上若遇到听不懂或不太明白的问题,要大胆暂时放弃。放弃不是丢弃不管,而是迅速把问题记下来后接着听教师后面的讲解,记下的问题利用课外时间找同学或老师帮忙解决。切忌上课遇到问题就反复纠结,有的甚至找同学询问,这样不仅影响自己听课,使自己漏听更多的重要考点,而且还可能干扰其他同学听课。所以,适当放弃实际是为了得到更多。

(3)不需要每天都安排很长的学习时间,但要每天都坚持学习。

由于生物课时少,每周授课内容有限,加上生物知识比较零散,知识间的逻辑联系不是很强,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不加强记忆就很容易遗忘。同时,生物学科的答题规范性要求很高,必须用规范的术语(即教材中的生物学原理和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及时巩固复习、反复记忆是学好生物的前提。为此,我们给学生提出了每天坚持用10分钟时间学习生物的要求。学习内容可以是复习,也可以是预习,但一定要坚持。

(二)高中生物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

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特质,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使每个学生得到最优化成长,我校特意为学生开设了一系列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和发展。

1.国家级课程。

国家级课程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精神与要求设计的,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每部分包括三个模块,每个模块36学时,2个学分。主要介绍模块间的关系和文理科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及必修一的知识框架。

2.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多元化、最优化发展而设置的一系列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我们生物学科开设了三类课程:拓展课程(竞赛班和培优班)、主题课程(由校内外专家定期对某一主题开设讲座)、提升类课程(通常说的“辅差”)。同时,介绍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时间安排等。

(三)高中生物课的评价体系

为了尊重学生的特长和创造力,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优势,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自主性、独立性、坚持性等良好个性品质,发展其良好的自我意识,我们根据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结合学科特点,兼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采用多元方法拟订了评价体系,其中包括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加分三个部分。

1.过程性评价(50%)。

(1)平时表现(30%):主要根据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中参与、课后复习和反思提问等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一般分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等四个等级。具体评价目标如下:(1)提出问题(5%),(2)随堂检测(5%),(3)作业(10%),(4)实验(10%)。

(2)单元测验(10%):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25分钟的限时检测。

(3)期中考试(20%):学校组织的学期中段考试。

2.终结性评价(40%):

期末考试(模块考试)。

3.加分(10%)。

生物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发展性的前沿学科。为了激励学生关注生活、生产实际与生物间的联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生物学科的学习,我们开展制作模型、制作生物专题手抄报、撰写生物科普小论文等一系列的竞赛加分活动。同时,对于积极地为老师提供辅助教学素材的也视情况给予一定的加分。

三、教学反思

音乐起始课教学反思 篇3

1.1教学标准

(1)通过情境的介绍,让学生知道导数的实际背景,体验学习导数的必要性;

(2)通过大量的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知道平均变化率的意义,体会平均变化率的思想及内涵,为后续建立瞬时变化率和导数的数学模型提供丰富的背景;

(3)通过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平均变化率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经历运用数学描述刻画现实世界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感悟数学的价值;

(4)通过问题探索、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变量和函数的角度来描述变化率,进而抽象概括出函数的平均变化率,会求函数的平均变化率.

1.2标准解析

1.21内容解析

本节是导数的起始课,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变化率、导数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实际上,它们是理解导数思想及其内涵的不同角度.首先,从平均变化率开始,利用平均变化率探求瞬时变化率,并从数学上给予各种不同变化率在数量上精确描述,即导数;然后,从数转向形,借助函数图象,探求切线斜率和导数的关系,说明导数的几何意义.根据教材的安排,本节内容分4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介绍平均变化率问题,在“气球膨胀率”、“高台跳水”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用f(x)表示其中的函数关系,定义了一般的平均变化率,并给出符号表示.本节内容通过分析研究气球膨胀率问题、高台跳水问题,总结归纳出一般函数的平均变化率概念,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函数平均变化率解法的一般步骤.平均变化率是个核心概念,它在整个高中数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瞬时变化率及其导数概念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注意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学重点在实际背景下直观地解释函数的变化率、平均变化率.

1.22学情诊断

吹气球是很多人具有的生活经验,运动速度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理知识,这两个实例的共同点是背景简单.从简单的背景出发,既可以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可以减少因为背景的复杂而可能引起的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干扰,这是有利的方面.但是如何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共同的数学问题的本质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而对本节课(导数的概念),学生是在充满好奇却又一无所知的状态下开始学习的,因此若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导数的起始课学习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学“有价值的数学”,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如何从两个具体的实例归纳总结出函数平均变化率的概念,对生活现象作出数学解释.

1.23教学对策

本节作为导数的起始课,同时也是个概念课,如何自然引入导数的概念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

①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使两个实例的背景更形象、更逼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演示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②通过应用举例的教学,不断地提供给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的机会,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既关注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又促使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获取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保持高水平的思维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24教学流程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知识迁移→概括小结→课后延伸

2教学简录

2.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为了描述现实世界中运动、过程等变化着的现象,在数学中引入了函数,随着对函数的研究,产生了微积分,微积分的创立与自然科学中四类问题的处理直接相关:(课件演示相关问题情境)

(1)已知物体运动的路程作为时间的函数,求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与加速度等;

(2)求曲线的切线;

(3)求已知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4)求长度、面积、体积和重心等.

导数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研究函数增减、变化快慢、最大(小)值等问题最一般、最有效的工具.导数研究的问题即变化率问题:研究某个变量相对于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快慢程度.

评析充分利用章引言中提示的微积分史料,引导学生探寻微积分发展的线索,体会微积分的创立与人类科技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初步了解本章的学习内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

2.2提出问题,探求新知

问题1气球膨胀率(课件演示“吹气球”)

我们都吹过气球,回忆一下吹气球的过程,可以发现,随着气球内空气容量的增加,气球的半径增加越来越慢.从数学角度,如何描述这种现象呢?

气球的体积V(单位:L)与半径r(单位:dm)之间的函数关系是V(r)=43πr3;

如果将半径r表示为体积V的函数,那么r(V)=33V4π.

师:当V从0增加到1时,气球半径增加了多少?如何表示?

生:r(1)-r(0)≈0.62(dm).

师:气球的平均膨胀率为多少?如何刻画?

生:r(1)-r(0)1-0≈0.62(dm/L).

师:当V从1增加到2时,气球半径增加了多少?如何表示?

生:r(2)-r(1)≈0.16(dm).

师:气球的平均膨胀率为多少?如何刻画?

生:r(2)-r(1)2-1≈0.16(dm/L).

师:非常好!可以看出,随着气球体积逐渐增大,它的平均膨胀率逐渐变小了.

归纳到一般情形,当空气容量从V1增加到V2时,气球的平均膨胀率是多少?

生:r(V2)-r(V1)V2-V1.

师生活动:教师播放多媒体,学生可以直接回答问题,教师板书其正确答案.

评析通过熟悉的生活体验,提炼出数学模型,从而为归纳函数平均变化率概念提供具体背景.自然合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创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通过感知表象后,学会进一步探讨问题的本质,学会使用数学语言和数学的观点分析问题,避免浅尝辄止和过分依赖老师.

问题2高台跳水(观看多媒体视频)

在高台跳水运动中,运动员相对于水面的高度h(单位:m)与起跳后的时间t(单位:s)存在函数关系h(t)=-4.9t2+6.5t+10.如何用运动员在某些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粗略地描述其运动状态?

师:请同学们分组,思考计算:0≤t≤0.5和1≤t≤2的平均速度.

生:(第一组)在0≤t≤0.5这段时间里,=h(0.5)-h(0)0.5-0=4.05(m/s);

生:(第二组)在1≤t≤2这段时间里,=h(2)-h(1)2-1=-8.2(m/s)

师生活动:教师播放多媒体,学生通过计算回答问题.对第(2)小题的答案说明其物理意义.

评析高台跳水展示了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变化率——运动速度,而运动速度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理知识,这样可以减少因为背景的复杂而可能引起的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干扰.通过计算为归纳函数平均变化率概念提供又一重要背景.

师:(探究)计算运动员在0≤t≤6549这段时间里的平均速度,并思考以下问题:

(1)运动员在这段时间内是静止的吗?

(2)你认为用平均速度描述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有什么问题吗?

师生活动:教师播放多媒体,学生通过计算回答问题.对答案加以说明其物理意义(可以结合图像说明).

评析通过计算得出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状态,从而为瞬时速度的提出埋下伏笔即为导数的概念作了铺垫,利用图像解释的过程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1)让学生亲自计算和思考,展开讨论;

(2)老师慢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并初步修正到最终的结论上;

(3)得到结论是:①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员的运动状态,它并不能反映某一刻的运动状态;②需要寻找一个量,能更精细地刻画运动员的运动状态.

思考:当运动员起跳后的时间从t1增加到t2时,运动员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师生活动:教师播放多媒体,学生可以直接回答问题,教师板书其正确答案.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归纳出问题1、2的共性.

评析把问题2中的具体数据运算提升到一般的字母表示,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同时为归纳函数平均变化率概念作铺垫.

2.3知识迁移,把握本质

(1)上述问题中的变化率可用式子f(x2)-f(x1)x2-x1表示,称为函数f(x)从x1到x2的平均变化率.

(2)若设Δx=x2-x1,Δy=f(x2)-f(x1).(这里Δx看作是对于x1的一个“增量”,可用x1+Δx代替x2).

(3)则平均变化率为ΔyΔx=f(x2)-f(x1)x2-x1=f(x1+Δx)-f(x1)Δx.

思考:观察函数f(x)的图象,平均变化率ΔyΔx=f(x2)-f(x1)x2-x1表示什么?

生:曲线y=f(x)上两点(x1,f(x1))、(x2,f(x2))连线的斜率(割线的斜率).

生:(补充)平均变化率反映了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平均变化的趋势(变化快慢),即在某个区间上曲线陡峭的程度.

师:两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那么,计算平均变化率的步骤是什么?

生:①求自变量的增量Δx=x2-x1;②求函数的增量Δy=f(x2)-f(x1);③求平均变化率ΔyΔx=f(x2)-f(x1)x2-x1.

评析通过对一些熟悉的实例中变化率的理解,逐步推广到一般情况,即从函数的角度去分析、应用变化率,并结合图形直观理解变化率的几何意义,从几何角度理解平均变化率的概念即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为进一步加深理解变化率与导数作好铺垫.

2.4知识应用,提高能力

例1已知函数f(x)=-x2+x图象上的一点A(-1,-2)及临近一点B(-1+Δx,-2+Δy),则ΔyΔx=.

例2求y=x2在x=x0附近的平均变化率.

2.5课堂练习,自我检测

(1)质点运动规律为s=t2+3,则在时间(3,3+Δt)中相应的平均速度为.

(2)物体按照s(t)=3t2+t+4的规律作运动,求在4s附近的平均变化率.

(3)过曲线f(x)=x3上两点P(1,1)和P′(1+Δx,1+Δy)作曲线的割线,求出当Δx=0.1时割线的斜率.

评析概念的简单应用,体现了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6课堂小结,知识再现

(1)函数平均变化率的概念是什么?它是通过什么实例归纳总结出来的?

(2)求函数平均变化率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

(3)这节课主要用了哪些数学思想?

师生活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函数平均变化率的概念、吹气球及高台跳水两个实例、求函数平均变化率的一般步骤、主要的数学思想有: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

评析复习重点知识、思想方法,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2.7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课本第10页:习题A组:第1题.

(2)课后思考问题:需要寻找一个量,能更精细地刻画运动员的运动状态,那么该量应如何定义?

3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时,我把“平均变化率”当成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教学的预设目标基本完成,特别是知识目标,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平均变化率”这一概念,并会利用概念求平均变化率.根据这一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问题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启发、引导学生得出函数的平均变化率.

成功之处: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让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从而达到概念的自然形成,进而从数学的外部到数学的内部,启发学生运用概念探究新问题.这样学生不会感到突兀,并能进一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化的知识,同时可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的预设目标基本完成,特别是知识目标,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平均变化率”这一概念,并会利用概念求平均变化率.

改进之处:课堂实施过程中,虽然在形式上没有将知识直接抛给学生,但自己的“引导”具有明显的“牵”的味道.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能关注到适当的计算量,但激发学生思维的好问题不多.整堂课学生的思维量不够,学生缺少思辩,同时留给学生判断和分析的成分、时间都不够.

4教学点评

采用相互讨论、探究规律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出现的一个个问题,一步步创设出使学生有兴趣探索知识的“情境”,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经历由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变化率问题.

4.1注重情境创设,适度使数学生活化、情境化

注重情境创设,适度使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而又不失浓厚的数学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因此,本节课以两个实际问题(吹气球和高台跳水)为情景,在激发主体兴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生活感受的基础之上从数学的角度刻画“吹气球”和“高台跳水”,并注重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渗透.

4.2准确定位,精心设问,注重学生合作交流

教师的角色始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并引导学生从事有效的学习活动,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点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人生的一种有意义的经历和体验,从而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精心设计好问题,从而更好地激发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又不断产生新的思维火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和激发创新的意识.因此,本课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3借用信息技术辅助,强化直观感知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使两个实例(吹气球和高台跳水)的背景更形象、更逼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演示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同时帮助学生发现规律,使探究落到实处.

作者简介杨瑞强,男,1979年生,湖北黄冈人,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数学教育与中学教学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

在教学设计时,我把“平均变化率”当成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教学的预设目标基本完成,特别是知识目标,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平均变化率”这一概念,并会利用概念求平均变化率.根据这一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问题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启发、引导学生得出函数的平均变化率.

成功之处: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让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从而达到概念的自然形成,进而从数学的外部到数学的内部,启发学生运用概念探究新问题.这样学生不会感到突兀,并能进一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化的知识,同时可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的预设目标基本完成,特别是知识目标,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平均变化率”这一概念,并会利用概念求平均变化率.

改进之处:课堂实施过程中,虽然在形式上没有将知识直接抛给学生,但自己的“引导”具有明显的“牵”的味道.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能关注到适当的计算量,但激发学生思维的好问题不多.整堂课学生的思维量不够,学生缺少思辩,同时留给学生判断和分析的成分、时间都不够.

4教学点评

采用相互讨论、探究规律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出现的一个个问题,一步步创设出使学生有兴趣探索知识的“情境”,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经历由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变化率问题.

4.1注重情境创设,适度使数学生活化、情境化

注重情境创设,适度使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而又不失浓厚的数学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因此,本节课以两个实际问题(吹气球和高台跳水)为情景,在激发主体兴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生活感受的基础之上从数学的角度刻画“吹气球”和“高台跳水”,并注重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渗透.

4.2准确定位,精心设问,注重学生合作交流

教师的角色始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并引导学生从事有效的学习活动,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点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人生的一种有意义的经历和体验,从而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精心设计好问题,从而更好地激发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又不断产生新的思维火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和激发创新的意识.因此,本课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3借用信息技术辅助,强化直观感知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使两个实例(吹气球和高台跳水)的背景更形象、更逼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演示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同时帮助学生发现规律,使探究落到实处.

作者简介杨瑞强,男,1979年生,湖北黄冈人,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数学教育与中学教学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

在教学设计时,我把“平均变化率”当成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教学的预设目标基本完成,特别是知识目标,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平均变化率”这一概念,并会利用概念求平均变化率.根据这一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问题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启发、引导学生得出函数的平均变化率.

成功之处: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让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从而达到概念的自然形成,进而从数学的外部到数学的内部,启发学生运用概念探究新问题.这样学生不会感到突兀,并能进一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化的知识,同时可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的预设目标基本完成,特别是知识目标,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平均变化率”这一概念,并会利用概念求平均变化率.

改进之处:课堂实施过程中,虽然在形式上没有将知识直接抛给学生,但自己的“引导”具有明显的“牵”的味道.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能关注到适当的计算量,但激发学生思维的好问题不多.整堂课学生的思维量不够,学生缺少思辩,同时留给学生判断和分析的成分、时间都不够.

4教学点评

采用相互讨论、探究规律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出现的一个个问题,一步步创设出使学生有兴趣探索知识的“情境”,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经历由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变化率问题.

4.1注重情境创设,适度使数学生活化、情境化

注重情境创设,适度使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而又不失浓厚的数学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因此,本节课以两个实际问题(吹气球和高台跳水)为情景,在激发主体兴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生活感受的基础之上从数学的角度刻画“吹气球”和“高台跳水”,并注重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渗透.

4.2准确定位,精心设问,注重学生合作交流

教师的角色始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并引导学生从事有效的学习活动,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点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人生的一种有意义的经历和体验,从而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精心设计好问题,从而更好地激发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又不断产生新的思维火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和激发创新的意识.因此,本课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3借用信息技术辅助,强化直观感知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使两个实例(吹气球和高台跳水)的背景更形象、更逼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演示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同时帮助学生发现规律,使探究落到实处.

初中音乐歌唱课教学反思 篇4

【摘要】:音乐课程标准下唱歌教学是中学音乐教学中经常使用的课程类型。唱歌教学的任务,一方面是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感染和教育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歌唱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面对农村中学学生现状,搞好歌唱教学,首先教师应努力挖掘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转变观念,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应始终贯穿于歌唱课教学过程中。在进行歌唱教学时,正确的演唱方法要逐步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去,而不能盲目的教唱。在进行歌唱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的嗓音保护。

【关键词】:音准音乐情感变声期自信心旋律线

一、初中歌唱教学现状及分析 :

1、变声期问题:

男女声都有变声期,女生不明显,男生在初

一、初二比较明显,初三男女生都趋向稳定。变声期学生声音容易疲劳导致沙哑,如不科学发声歌唱就会导致声带充血病变,流下终身遗憾。我认为学生的声带在未发育之前总是脆弱的,所以必须要学会科学带有气息的发声方法轻声歌唱,才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声,声带得到健康完善的发展。

2、音准问题:

音准问题主要在于学生的听觉,所以培养良好的听觉是关键。有些学生自己知道唱的不准,但由于变声期自己的声音无法控制而唱不准。针对此类学生可以引导他深呼吸用轻微的假声来唱准音高。有些学生是自己不知到唱不准,所谓的天生五音不全,这类学生让他唱准比较困难。教师需要反复的范唱,用真假声对比,形象的手势音高,最关键是要有耐心。

3、情感问题:

学生唱歌一般不具有丰富的情感。原因是他们对某些歌曲情感体验不深,所以有些歌曲学生容易唱好有些就很缺乏情感。针对这些情况作为教师必须反复动情范唱用自己的热情带动学生,这样做一般能有所奏效。利用多媒体等各种手段来加强对歌曲的理解,反复熟悉音乐也是能动情歌唱的前提。

二、初中音乐歌唱课教学方法与措施:

1、歌唱情感激发:

唱歌课是中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喜欢唱歌可是却不喜欢唱音乐课本上的歌曲,喜欢唱象周杰伦等一些现代的流行音乐,难道是音乐课本上的歌曲不好听,与学生现在的心灵差距太大了吗?通过我的观察不是这样,以前所谓的“唱歌”,就是老师教会学生唱会旋律就可以了,也不管歌唱的方法和歌唱的状态,以及对歌曲的感情处理,教师对歌曲的创作背景做简单的介绍,比如有的歌曲离我们现在的是生活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像一些抗战时期创作的歌曲,如:《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现在的孩子们包括我都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显然对歌曲的感情就很难掌握了,那么学起歌来的兴趣自然就没有那么高涨了,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教这种题材的歌曲时,应该对歌曲的时代背景做详细的介绍,最好是

结合VCD等有关影像资料让学生真正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教师以正确的歌唱方法来引导学生来演唱,这样本来单调的课程就会丰富起来。

2、歌唱自信树立:

自信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它能鼓舞人们去克服困难,不断进步。高尔基指出:“只有满怀信心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把自己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理想。”树立良好的歌唱自信心,是唱好歌曲很重要的一步,大家都知道自信心对人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自信心,那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一事无成。而自信心对一个歌唱者来说尤为重要,那要怎样才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呢?就是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合作才能达到目的。比如我们在上课的时候都会找出学生的毛病进行纠正,这是每个声乐教师的职责,但是要切忌挖苦嘲讽,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表扬和肯定,及时留意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变化,保持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歌唱方法简述:

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导入是引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及热情的导火线,也是学生体验音乐和参与音乐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步骤。良好的导入会使学生从上课之初就被深深吸引。例如:我在教唱《咿唷嘞啦》这首歌时,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并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非洲黑人地区,不论是自然生态还是地方风土人情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在教唱这首歌时,我先不急于要学生唱歌,而是先让学生谈谈“你所见到的非洲”,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和场景,这样,可以使同学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学习的兴趣会大大提高。非洲的音乐特色是,歌和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使同学更直观地去观看非洲的歌舞实况。这样,学生既受到听觉上的刺激,又满足视觉上的享受,学生对这一堂课的印象肯定非常深刻。从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学唱这首歌时会感觉非常轻松。

教师要把讲台当作舞台,首先教师得能说、会唱、会跳,自己现要动起来投入到音乐的海洋之中,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课要生动活泼,不能闲着,必须让学生也动起来。可动的内容很多需要老师自己不断去探索与思考。例如在教学《当兵的人》,教师在给学生欣赏范唱数遍歌曲,结合图例讲解当代军人的各种事迹学生已经入神了,教师加之自己表演各种军事化的立正、稍息、正步„„等动作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顺势让学生一起踏着步伐喊出“一、二、三、四”口号,这首歌曲自然而然就有气势唱起来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在动情之中歌唱自然而然就被激发出来了。陈千红老师总结的非常好——用情歌唱是唱好歌的关键!

节奏模仿,节奏模仿的好处在于能很快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们希望准确地模仿老师的节奏,以便炫耀自己的反应能力,因此他们会很安静地听老师的示范。节奏模仿的好处还在于可以解决歌唱中的节奏难点。教师把歌曲中的复杂节奏拿来拍一拍,学生通过模仿,对节奏进一步熟悉,歌唱中的难度会大大降低。

画旋律线。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乐谱下画,一种是用手在空中画。在听范唱时,除了让学生感受歌曲情绪外,我经常让学生看着谱子画旋律线。在视唱乐谱时,我会学生一起用

手描出旋律线。这样,学生“有事做了”,听得就比较专心,而且通过画旋律线,可以感受到旋律的起伏对表达音乐情感作用。

在歌唱教学中训练学生音准时除了反复聆听音乐,培养音乐的耳朵外,需要教师运用“假声引导法”来辅助教学。

七、八年级学生处于变声期唱歌时发声较困难,容易造成跑调。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引导学生运用假声演唱、轻声演唱等方法。例如在学唱歌曲《摇篮曲》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反复强调歌曲的风格,让学生从情感上去真切体会歌曲的真情实感,让学生自主的富有表情地轻声演唱,在教师的示范引导下学会运用带有气息的假声演唱歌曲中的高音。我把这种方法称为“假声引导法”。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我认为这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反复的训练这一难题将会迎刃而解。

在进行歌唱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的嗓音保护。嗓音保护是一个人终身都要注意的问题,尤其是在变声期应受到特别重视。进入变声期早的在11岁左右,迟的要到15、16岁,这一时期正是学生就读初中阶段。变声期间,男孩的声带显著增厚加长,喉头突起,胸声增强,失去清脆、纯净的童声,嗓音变得低沉、浑浊、沙哑,严重时甚至失音,歌唱中易出怪声。如果教师在此时引导不当,可能使学生对唱歌丧失兴趣和信心,甚至可能使学生导致终生遗憾。

总之,在唱歌教学中,只要我们摒弃长期形成的以技能技巧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唱歌教学的审美功能一定会得到发挥。教师与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与艺术情操也一定能得到发展。

参考书目:

[1]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主编曹理

[2]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课 篇5

一、知识导入,活跃激趣。

首先,我以所有人都再熟悉不过的《两只老虎》导入本课的学习。一开始我就在钢琴上弹奏出《两只老虎》的旋律,让孩子们邀请听课的老师一起齐唱歌曲,接着导入本课重点解决的轮唱知识。(这样既复习了刚刚学过的齐唱知识,又非常自然地导入轮唱知识的学习)。接下来按照轮唱的方式让孩子们练习《两只老虎》的轮唱,并强调结尾的形式。

二、学唱歌曲,和谐轮唱

首先聆听歌曲《美丽的黄昏》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及其所描述的内容,然后我弹奏歌曲旋律,并范唱歌曲的旋律,接着跟着我的弹奏分声部视唱歌曲旋律,紧接着以轮唱的形式分小组视唱歌曲旋律多遍,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直接填唱歌词,演唱歌曲,并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强调:用什么样的声音?什么样的力度演唱歌曲,才更能够表现歌曲的意境。并就“渐行渐远”的钟声及“日落西山”的黄昏,做了重点视唱。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轮唱歌曲,展示、评价,然后让他们根据歌曲的情绪和音色,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碰钟和三角铁为歌曲伴奏,集体表演歌曲。

三、拓展巩固,检测效果

为了巩固本课所学知识-轮唱,我给孩子们胶乳了一个为齐唱歌曲《樱花》设计轮唱形式的环节,并告诉孩子们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曲,用轮唱的形式来表现,进一步感受轮唱的魅力。

四、正视不足,不断进步

语文起始课 语文教学常规 篇6

一课时:交流情感,明确任务,培养习惯,受益终生

一、师生问好后,师做自我介绍:看到我站在讲台上,你们就知道了什么?对,我就是你们的语文老师,我叫--------我将和你们完成七年级或者说初一的语文之旅,希望在收获知识、能力的同时,我们的旅途也能充满快乐!

二、教师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语文。

1.学生拿出语文课本,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在封面、封底设计上的区别,了解本册课本的构成,启发学生感性地感知语文的特点。(语文是充满诗意的、含蓄的、美丽的等等。)

2.教师归纳,总结。屏幕出示袁卫星的一段话:

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

3、语文的重要性

三、指导学生学好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方法: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悟、多体验习惯及任务: 1.课前预习

a.记准课文题目和作者

b.标自然段序号,在文中圈出“读一读,写一写”及注释中出现的字词。C.将“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注上拼音,解释出意思(准备字典、词典)D.朗读框中提示语、课文、研讨与练习,思考课文写了什么。

2.准备上课

1)利用课前2分钟时间摆放好课本、笔记本、文具和工具书。

2)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等待老师进教室。3.课堂学习

1)要树立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良好学风。

2)排除各种干扰、不影响教学进度,积极主动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3)自学时,小组成员要密切合作,自觉、迅速完成自学任务。(安排分组,同桌两人一小组,前后桌4人一大组,组长轮流当,一人一周,组长职责:讨论时负责安排发言顺序、记录人、小组发言人,维持讨论纪律;每天早晨早读前检查小组成员的作业完成情况,必要时可适当指导,然后汇报给课代表;早读时,督促、检查小组成员的背诵情况,全背过后自己再背给课代表听)

4)要充分、积极、热烈地讨论问题,大胆阐明自己的认识,提出疑点,写出简明的发言提纲。

5)积极发言,要讲普通话,迅速回答,勇敢地讲自己的看法,即使是错误的认识也是有益的启发。

6)做好笔记,及时记下重要内容和自己未掌握的知识,未记全的笔记课后再补记上。(准备一个课堂笔记本)

7)课堂学习气氛要热烈,既能遵守纪律,又能动手、动口、动脑。

4.课后作业

作业类型及要求:

作文(一般命题)一学期完成七次

周记,每周至少两篇,一般只规定话题范围,不定题目,周一、三早读前交。随堂作业本:每周最少两次,当天下午第三节课后或大课间交,一般分层布置(每题后注明哪个层级的做该题)。写作业时,先居中写上课题、作者,然后抄上作业题目,按要求作答。

晚上作业,基本上每晚布置,写在指定的本子上,第二天早读前小组长检查或课代表收交,老师抽查。

作业要独立、自觉、按时完成,有错的要改错(在批号下先写上改正,加冒号,再写正确答案2遍),格式规范,卷面整洁,书写美观。用圆珠笔或中性笔写。

5、教学设想:

A、课前三分钟演讲:按座次,演讲内容及形式:①自我介绍;②谈广告语;③说说自己喜爱的名言警句;④讲典故或成语故事;⑤精彩片断赏析;⑥发布新近的校内外或国内外新闻;⑦课本剧表演。在学习了一些课文后,可以组织同学根据课文内容设计表演,如《皇帝的新装》、《最后一课》、《孙权劝学》等。

利用起始课激活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篇7

一、利用起始课,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彼得·克莱思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有效。”兴趣所形成的是成功者十分珍惜的情感。兴趣所形成的心理驱动力能帮助人们克服困难,忍受困苦,到达成功的彼岸。这是因为,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不但会优先注意事物,而且还会从中体会到一种浓厚的愉悦的情感,有时甚至达到如痴如醉的境地,这种情感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驱使他乐于克服各种困难。法布尔为了观察蚂蚁,可以在地上从早趴到晚,达尔文竟然把甲壳虫放入口中咀嚼,徐霞客九死—生还勇往直前,诺贝尔被炸得血流满面却兴高采烈,牛顿、歌德终生未娶也不以为然,居里夫人冒死提纯镭,席勒舍命尝毒酸……数不胜数的名人轶事在我们前面展现出兴趣的巨大魅力。

中专学生学习知识大多是凭兴趣,他们虽然有远大的理想,但是难理智地强迫自己去努力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科。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师生初次见面的起始课,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他说:“让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向往幸福一样的幻想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我希望你去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它学科的教师来番竞赛。”“你应当有十个或者更多的自己的学生。”[2]这个争取更多“自己的学生”的工作就应该放在起始课上来做。

二、利用起始课,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

在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十分重视利用起始课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提供了契机。

(一)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好奇心

好奇心是动机的先导,是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在语文起始课时,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一上课就被深深地吸引住,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二)在情境中揭示矛盾,诱发求知欲

如果探求“是什么”体现了学生的好奇心,那么,寻求“为什么”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的求知欲。在起始课中,笔者注意在情境中适时揭示矛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如笔者教学毛泽东同志的《长征》诗中“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时,笔者先用简笔画勾勒出“水拍云崖”的画面,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幅险景,继而提出,既然看到的是一幅险景,那么红军战士心中怎会涌出“暖”意来呢?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寻找答案的欲望。在教学诗中“更喜岷山千里雪”一句时,笔者让学生联系过去学过的讲述红军过雪山故事的课文及相关的画面,提出过雪山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难的历程之一,那么为什么红军战士看到岷山的千里雪景会“更喜”呢?让学生讨论体会到红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看到胜利在望时不可抑制的喜悦之情。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难点,提出疑点,揭示矛盾,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内在动机。

(三)在情境中展开冲突,激发挑战性

具有创造性的人都不会满足已有的认识和现成的结论,他们往往具有大胆的探索和挑战精神。在起始课时笔者常常在情境中想方设法挑起冲突,激发学生接受挑战的勇气。如笔者在教《田忌赛马》一课时,在学习了第一场比赛和第二场比赛后,让前后四位同学讨论,马的出场顺序还有哪些搭配方法,这些方法能不能让田忌取胜,从而让学生明白虽然还有四种调换方法,但每种方法田忌都是两败一胜,而能转败为胜的,只有孙膑的那种安排马的出场顺序的方法,从而懂得孙膑是一个观察细致、考虑全面、善于思考的人。继而再让学生想一想,如果齐威王不轻敌,在第二场的第一轮比赛后,及时发现对方马的出场顺序改变了,推测对方的策略,在下面两场比赛中还有没有取胜的可能,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出具有探索性的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来探求答案,并在成功的体验中逐步养成勇于冒险、敢于挑战的精神,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利用起始课,展示语文学科的魅力

学生往往将语文理解为语文课本,对它不感兴趣。如果我们告诉他们:“天地阅览室,万物为书卷。”[3]“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4]“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文熔古今中外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社会美于—炉。语文学科的教学,是通过—篇篇课文语言文字工具千变万化的运用让我们在美的环境、美的气氛、美的熏陶中,得到美的享受,得到美的教育,提高美的情趣。学生必会豁然开朗,对语文产生兴趣。如果教师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中国伟大的文学史,将学生们在小学、初中阶段的知识拓展开来,让他们认识历史上的文学家,初步接触他们的作品,感受文学的魅力,学生会产生—种强烈的欲望,希望能尽快地读到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样,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语文不仅仅指文学,对于—些学生来说,他们对文学的魅力感受不深,往往会觉得它们是一些没有用的东西。那么,教师就应该在起始课上让他们看到语文丰富的实用价值。可以说,文学让我们的生活富有情趣,议论文的学习让我们善辩,说明文、应用文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教师随便举几个例子,也可以让学生举例子,这样,学生更容易体会到语文的实用价值了。

语文的魅力还在于它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起始课上,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以后的活动,让学生渴望上语文课,对未来的语文课充满期待。

四、利用起始课,展示教师的个人魅力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生如果喜欢哪个老师,就会爱屋及乌,喜欢上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往往不喜欢整天对着板着脸的老师,那么,教师一开始就应该尽量使学生感到亲切,平易近人。教师的博学多才,也会使学生对他钦佩不已。由于语文的广博,学生对语文教师的期望值非常高,如果教师在起始课上就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那么学生会因为拥有这样的语文老师而感到自满、自豪。有了这样的感情,学生自然会爱上语文。

教师还要通过自身的形象语言,诠释、证明祖国语言的美,表现出祖国语文准确、优美生动和富有表现力,展示祖国的语言魅力,用语言美来吸引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首先需要有语言的示范材料。语文课本上的材料是静止的、抽象的文字符号,只有通过教学才能变成鲜活的、具体的、有生命的语言,学生才能接受。因此,教师的语言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教师上课的—言一语就形成了学生的榜样。起始课上,教师优美的语言尤其能唤起学生的欲望,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幽默、生动的语言是激活课堂教学的催化剂。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非常明确,教学内容十分繁杂,这使得学生在听课时感到吃力,感到枯燥无味,这时教师如果语言幽默生动不仅能激活课堂气氛,而且能使学生体味出语文的学科特点,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但是,语言的幽默不同于简单的说笑,而是通过挖掘教材内在的趣味性材料,加上生动形象的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有趣,使学生“乐学”。如《少年爱因斯坦》这一课中有很多描述爱因斯坦眼神的句子。上课时笔者设置了一个交流内容,让大家来谈谈笔者的眼神。开始,大家都用诧异的目光看着笔者,似乎有所顾忌,其中有位同学问:“老师,可不可以写他人?”笔者打趣地说:“难道老师不是个很好的模特吗?”大家都笑了,接着各抒己见。总结时笔者说:“老师的眼神如春风送给你温暖,如春雨滋润你的心田,如春花使你心花怒放,如春雷让你胆颤心寒。”相视的微笑中笔者明白大家理解了。

五、利用起始课,教给学生先进的学习方法

据调查资料表明,自认为还没有掌握学习语文的诀窍的学生高达43%,这不能不说是学生不爱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今后的文盲,不是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自学的人。”我国著名的学者郭沫若也说:“教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因此,教师在运用恰当教学方法进行起始课教学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讲授法、谈话法能教会学生如何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自学指导法、发挥法能教会学生快速有效地探究问题;阅读参考资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由厌学到乐学,由对学习望而生畏到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一旦为他们扫清了学习道路上的障碍,他们就会信心十足地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经常利用起始课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利用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中专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不仅拓宽了学习的空间,扩大了知识面,而且提高了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增强了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例如发掘教材中富于想象的语言材料,抓住作品中值得思索玩味的、符合学生“奇思异想”的心理特点的方面,鼓励他们以自己的视角去感悟,以自己的心灵去领会,激发他们去想象,如《最后一课》的结尾“散学了,——你们走吧”中破折号蕴含的内容抓含蓄处推测想象;《小橘灯》中一些寓意深刻的语句抓情节的续写处引申想象;《项链》中的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赝品时的反应,抓假设处再造想象;《我的叔叔于勒》中假设菲利普夫妇在船上见到百万富翁于勒时的表情和语言。诸如此类的引导、鼓励,都能使学生在欣赏或表达的实践过程中实现自主构建,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六、利用起始课,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容

为了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容,笔者利用起始课把“封闭的小课堂”转向“生活的大舞台”。语文学习的外延是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所以语文教学空间的扩大较之其他学科更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语文教学应由语文课堂扩大到其他课堂,由课内扩大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之中,由学校扩大到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张孝纯提倡: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语文教学空间的扩大化,克服了从书本到书本的传统教学弊端,使学生感受到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领略到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创造了条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大大地激活了中专语文课堂教学。

总之,要激活语文学科教学,让学生始终热爱语文这门学科,我们作为中专教师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万事开头难”,笔者相信,只要我们把握好起始课的教学环节,我们的教学道路一定会更加平坦,教学成绩一定会更突出。

参考文献:

[1]《一力古典文丛》编辑组.论语[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给受灾群众的慰问信下一篇:送给妹妹的生日祝福语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