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原理》课程考试大纲

2025-01-11

《会计学原理》课程考试大纲(精选9篇)

《会计学原理》课程考试大纲 篇1

《 会计学原理》课程考试大纲

一、考试要求

本课程采用闭卷笔试、学习过程、作业与实验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笔试占70%,学习过程占10%,作业与实验占20%,总成绩达60分可取得本课程的学分。

考试卷根据大纲要求统一命题。

二、考试内容

(一)总论 1.会计的概述 2.会计的对象 3.会计核算的方法 4.会计法规

(二)会计科目、会计账户和复式记账 1.资金平衡原理 2.会计科目 3.会计账户 4.复式记账

(三)工业企业主要生产经营过程核算和成本计算 1.主要生产经营过程核算和成本计算的意义和内容 2.资金筹集核算 3.供应过程核算 4.生产过程核算

5.销售过程及利润分配核算

(四)会计凭证

1.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意义 2.会计凭证账簿种类 3.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4.记帐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5.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

(五)会计账簿

1.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的意义和种类 2.会计账簿的设置的登记 3.会计账簿的规则 4.对账和结账

(六)财产清查 1.财产清查的意义和种类 2.财产清查的方法 3.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

(七)财务会计报告

1.财务会计报告的涵义和作用 2.会计报表的分类和编制要求 3.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4.利润表的编制 5.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三、题型及比例

(一)单项选择题 10%

(二)判断题10%

(三)填空题10%

(四)名词解释20%

(五)业务题30%

(六)问答题20%

四、考试形式

本课程采用闭卷笔试、学习过程、作业与实验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考试卷根据大纲要求统一命题。

五、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采用闭卷笔试、学习过程、作业与实验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笔试占70%,学习过程占10%,作业与实验占20%,总成绩达60分可取得本课程的学分。

《会计学原理》课程考试大纲 篇2

1 考试改革的客观原因

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主要手段,实践证明考试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科学合理的考试形式和内容能充分发挥导向作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但是目前的考试形式和内容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效果,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具体的改革原因有:

1.1 考试形式单一

目前我校的考试形式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考试方式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考试内容和题型比较单一、固定,考试内容涵盖面太大,缺乏针对性和深刻性,难度较小。而实际出题时,由于试题的数量限制,老师在出题时不得不突出课程重点的内容和知识,缩小了考试的覆盖面,许多知识无法进行考核,只能选择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对于学生来说,必须复习所有已学过的知识,范围很大,使得复习较为困难,因此不能完全考核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这种老师出题范围小,学生复习范围大的矛盾是最主要的客观原因。

1.2 偏重考查知识忽视过程

一般而言,考试的内容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要求学生在明白基本原理和推导方法的基础上,记住所学的结论性知识。但是,学生为了应付考试,通常会暂时把结论背下来,对学习的过程完全忽略。当考试一过很快就遗忘。考试形式导致的这种局限性,使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南辕北辙,造成学生为分数而学、死读书本、知识面窄、兴趣匮乏,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考试形式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对自身实际能力的提高,反映不出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

1.3 缺乏教学过程评价

现在教学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质量和管理,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表现,并以此评价学生的成绩。为此,我校要求期末成绩中的平时成绩的比例不小于50%。而目前还没有合适的方法对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行准确的评价。例如,课后作业由于存在抄袭现象,因此很难作为评价标准。而课堂的表现和课堂提问情况,由于很难照顾到所有人,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也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期末考试作为总结性考试,它是被安排在一个学期期末或一门课程结束时进行,以此评价课程教学双方的质量和效果。它同样不能反映平时的学习情况,既不利于教师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不利于发挥考试对学生平时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成绩。所以缺乏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手段是目前的一大问题。

2 考试形式和内容的改革

为了解决上诉的几个问题,教研室开始尝试对考试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一些初步的改革。

2.1 考试形式改革

通过对以往考试情况的回顾和反思,我们总结了以前的经验和教训,开始逐步尝试进行新的考试形式。首先,闭卷笔试仍然是主要的考核方法,其他的形式暂时还不适应化工原理课程。其次,在考试时间上,由于课程在下学期一般是在14周结束,所以考试时间不应放在期末,而是适当地提前二到三周,防止学生忘记上课听讲的内容,并且可以与其他考试岔开时间,保证学生的复习时间。在上学期的课程较长,要进行到18周,因此采用正常的考试时间,不做变更。在考试的方式上,我们尝试采用期中+期末的考试方式,对期中考试也采用正规考试的方式,加强期中考试的重要性,改变以前期末考试一次定“终身”的情况。在考试内容上,期中考试考察上半学期的教学内容,期末考试考察下半学期的内容和小部分上学期的内容,这样减小了考试范围,能使学生在平时更加注意复习刚学过的内容,避免了平时不学,期末突击复习的陋习。在成绩记录上,可以将期中考试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定为30%,按期末:期中:平时其他=50:30:20的方式计算。

2.2 题库的建立和更新

考试题目主要来自于以往建立的题库,每次考试所出的题目基本能够与前两次不重复。但是到目前为止,题库已经使用了近十年,许多题目较为陈旧,并且部分题目已经被学生了解,所以有必要更新题库的内容,来适应现在教学改革的新情况。通过收集和整理其他学校的化工原理课程考试试题和练习题资料,建立了新的题库。来源包括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兰州大学化工原理试卷、安徽工业大学化工原理试题库、《化工原理习题精解》、《化工原理复习指导》等。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改变和增加部分新的题型和题目。在此基础上形成难度范围大,题型丰富,结构合理的题库体系。具体在内容上采用模块化设计[4],不同章节的题目分别列出,可以清晰找到所需要的题目和题型。题目的范围更加广泛、有针对性和深刻性。题库按照上下册内容进行划分,然后再按照题型与章节进行细分,题目与答案具备,如图1所示。

3 考试改革效果

由于时间的限制,考试改革只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但是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基本接受期中+期末的考试形式和评分标准。在进行期中考试前能进行总结和复习。考试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上学期的课程内容基本掌握,与以前的单纯期末考试的效果相比,知识的掌握情况偏好,记忆更加深刻,这说明在复习范围较小的情况下,学习和考试的效果更好,复习所用的时间也相应减少。

为了使考试成绩更加公平合理,我们采取了切实有效的管理方法。任课教师公平公正地给出期中成绩和平时成绩,并将期中考试卷返给学生,并对作业和期中试题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考试成绩,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由此让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和积累,改变平时不努力学习,全靠期末突击总复习的陋习。

4 结 论

考试改革是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它是针对化工原理课程的特点而进行的一种有益尝试,随着试题库的建立和考试形式的改革,实践证明改革取得了初步成功。在今后的考试中,还需不断完善试卷内容,使之更加灵活,同时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也需不断调整,以适应考试的改革。我们也认识到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可能仍然有它不完善的一面,因此我们要继续进行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和尝试,完善化工原理课程改革,达到我们培养优秀学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蒋建新,赵永虎,朱莉伟,等.林业工程类专业“化工原理”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8(5):48-51.

[2]朱宪荣,邢进,佟白.关于化工原理理论课考试改革的思考[J].高师理科学刊,2007,27(1):58-60.

[3]于凤文,许轶,沈绍传,等.改革考试方法加强素质教育[J].化工高等教育,2004(3):81-83.

《会计学原理》课程考试大纲 篇3

摘 要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体系复杂,概念抽象,入门难,学习难度大。针对高职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所具有的特点,为了促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会计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基本掌握现代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明确会计核算的工作程序,熟练的进行会计核算的实务操作,将理论是实际动手能力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在这里主要探讨针对高职学生的《会计学原理》的教法。

关键词 高职 启发式教学 实物引导法 模拟教学法 纠错法

一、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学生和中专学生相比较,学习的基础和热情都相对较高,具备一般普通高校学生的特点,但是又有它自身的独特的特点:

(一)高职学生成绩普遍偏低

高职学生高考中大都成绩不理想,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成绩偏低,基础不够扎实。

(二)高职学生自信程度不高

高中三年的辛勤付出,目的就是上大学,实现自己心中美好的理想。而高考的结果,与他们人生的理想相去甚远,这对于年轻的他们来讲,无疑是人生路上的第一个沉重打击。进入高职院校是他们与父母最无奈的选择,因此,高考失败的阴影在他们进入高职院校后无法迅速挥去,从而导致不能很快调整心态面对现实,在学习上缺乏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对生活悲观失望。

(三)角色转换较慢

高中三年中的课程学习压力很大,平时教师主要通过“灌”的方法进行知识教学;另外,加上繁重的课外作业,使同学们背负着沉重的压力。进入高职院校后,学校的管理较高中宽松,班主任辅导员也不象高中老师那样每天关心那么到位,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很大的变化,自学的要求较高,让学生突然感觉心里空空的,迟迟不能适应新的环境。

二、课程的特点

(一)概念抽象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专业的最基础的全新的课程,课程涉及很多专业术语,对于刚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讲,要把相关专业术语理解透彻,有很大难度。简单的就拿会计六个要素来讲,学生觉得这些词语都很空,不能体会真正的含义,六要素之间的关系也不能很好的理解。特别是“资产”和“所有者权益” 两个要素,有的学生学习一个学期下来都不能准确的理解其真正含义。再如,“资产”和“收入”两个要素,通过我多年的教学,发现很多同学经常把这两个概念混淆,误认为资产就是收入,收入就是资产。再如,如果要进行经济业务的处理,就必须掌握会计科目,同学们也很难理解每一个名称,每一个名称对他们来讲都是那么的抽象,很难真正理解会计科目的真实的含义。所以《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给学生的感觉就是抽象、空洞。

(二)入门难

由于本课程的相关术语很抽象,所以增加了学生入门的难度,另一方面就是本课程是一门让学生掌握方法的课程,由于那些抽象的概念,繁多的专业术语,从而增加了学生掌握方法的难度。如,在会计学中,很重要的就是进行账务处理,那就是要明白账户的结构,账户的增加在什么方登记,减少在什么方登记,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有好些同学直到学完也不能掌握如何进行账务处理。

三、教学方法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的特点,为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比较有利于高职学生学好这们课程。

(一)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有的人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简单的一问一答,也许整个课堂很热闹,到头来也可能仍是满堂灌。其实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不是启发式。所以在这门课程的的教学中,我重点注重教與学的互动,注重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注意将学生生活所熟知的会计现象与会计理论结合,循循善诱,启发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

即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有很多老师在教学时都在用案例教学法,这种方法也得到了推广和运用,用好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所以在决定用案例时,要认真的思考本案例运用达到了应该有的效果没有,案例本身不能太难,也不宜太简单。运用案例起码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运用案例起码要让学生能独立思考问题;二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会计原理的教学中,有人认为这门课程很基础很原理,所以在讲解这门课程时,很少考虑用案例教学,但我不这样认为,恰恰运用案例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体会到会计的真正作用是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如:我在讲授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时,举一案例,张某和王某两人合伙创建了一家贸易公司,该公司最近发生了下列经济业务,公司的胡会计做了如下相应的处理:5月5日,王某将自己用于购买小孩玩具的300元作为公司的办公费用支出向出纳报支;6月28日,公司1-5月计提折旧均采用直线法,6月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给出问题是该公司会计人员在处理这些经济业务时是否完全正确,如果存在问题,你能否指出其违背了哪些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通过这个案例既让学生理解了理论知识,又很好的和实际结合起来,学生就觉得不会那么的空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实物引导法

实物引导法是以观察实物为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主要是在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相关章节运用到。我在讲到相关内容的时候,我会把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资料带到课堂,让学生通过观察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书本与现实之间的“断层”,同学们接受知识也快的多,印象也深的多,避免了内容的枯燥。

(四)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进行技能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模拟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要求,使用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按会计工作过程完成一整套会计核算资料,通过模拟实训达到仿真的效果。在模拟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很多细节的具体的问题,例如:记账凭证中的摘要栏目,同学们对经济业务的提炼能力还不是很强,可能摘要栏目内容怎么写要给予指导,通过学生自己填写、体验后才能真正明白摘要的意思;还有些同学粗心大意,在记账凭证内容中,将经济业务内容登记完后,剩下的空白栏也会忘记进行处理;也有可能学生在模拟时不小心就违反了会计的填写要求,随便在凭证、帐簿等资料上进行涂改、刮、擦,显得不严谨。那老师的作用主要是在学生模拟中进行指导、提醒,用这种方法能让学生体会到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五)纠错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参与判断,分析结果是否正确。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我运用这种方法主要是在编写会计分录时,不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而是给出一些有问题的答案进行干扰,让学生判断。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参与程度很高,也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答案错在哪里学生也就很快明白了,也掌握了正确的方法。

教好任何一门课程,教学方法显得尤其重要,并且教学方法有很多,教学又无定法,做为教师如何将有效的方法运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方法的价值,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丽华.基础会计.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8.

[2]徐泓.基础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

会计学原理 课程总结报告 篇4

一.报告基本情况

1.报告名称:会计学原理期末总结报告

2.报告负责人:杨雅智

3.研究时间:2011.9---2011.12

二.总结原因

1.进行一个学期的会计课程学习,此门课程一直都是进行阶段性测评,所以对这门课程我认为应该有一个总结性的报告,来为一学期的学习画上一个句点。

2.总结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不论是学习还是人生中的大小经历。总结了才能说是对经历过的事情有了经验,人总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因此,此次报告也是对自我总结能力的一个锻炼。

三.报告基本内容和思路

1.会计学课程基本内容

主要是对会计课程中所学到重点内容 进行归纳总结

2.课程外技能收获

Excel 和 团队学习总结

四.研究结果

(一)会计学课程基本内容

1.Accounting in Business

a.重点内容:会计等式 Assets=Liabilities + Equityb.次级内容:各个小账户各属于哪三大类账户Asset账户主要包括:Cash, Accounts Receivable,Supplies,Prepaid,Liabilities账户主要包括:Accounts Payables,Unearned Revenue

Equity账户主要包括:Capital ,Withdrawals,Revenues,Expenses

2.Analyzing & Recording Transactions

a.重点内容:General Journal, General Ledger,T型账户(* 一借一贷,借贷相等)

Income Statement,Statement of

Owner’s Equity, Balance Sheet

b.难点:分清每笔帐在哪几个账户和这笔账在每个账

户应该在借方还是贷方

损益表,权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存在内部联系

Equipment,3.Adjusting Accounts & Preparing Financial Statementsa.重点内容:期末调整(Prepaid Expenses , Unearned

Revenue,Accrued Expenses , Accrued

Revenue)Adjusted Trial Balance,b.难点: 调整时要注意账户的名称和借贷方

4.Completing the Accounting Cycle

a.重点内容:Work Sheet , Balance Sheet

b.难点:每一笔账都要细心work sheet的余额要对上,Balance Sheet内部要分流动和固定的资产,负

债,权益。

5.Accounting for Merchandising Operations

a.重点内容:新添加账户Inventory Systems ,PurchaseReturn &Allowances,Sales Return &Allowances

Adjusting Entries for Merchandisers

b.难点:如果是欠账,在进货帐中每一笔账都要记为两

笔。销售帐也是记为售价和成本两部分。

6.Inventories & Cost of Sales

a.重点内容:几种计算出售价格的方法:FIFO, LIFO.Weighted Average, Specific Identification

b.次级内容:速动比,毛利率比例,实际利润比的计方

法和比例中各项份额不同所代表的含义。

7.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a.重点内容:Cash Account 的细微分类

(二)课程外技能收获.Excel

a.在此次会计课中,总共做过两次表格作业。第一次

是做班级成绩表,做的不是特别成功。优点是我考虑了各个组的各项成绩,综合成绩等;缺点是没有考虑到将版型排好,实际使用起来并不方便。

b.第二次做的是会计作业表格。此次作业不仅考验表

格应用能力,也考验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我做的是General Ledger的部分,程序相对是比较复杂的,使我增加了对Excel的熟悉程度。整体排版也有了相当的进步,算死相对成功的一次。

2.团队学习

a.团队学习主要分两部分。第一是平常测试部分,在前几次,因为一直抽的是2号,我们还是有一定的怠倦的。但在后几次,大家都有互相督促,毕竟我们不只代表了自己一个人。在这种氛围下,我们组算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b.第二部分是综合作业部分。在此次团队合作中,我们先是分配好每个人要做的部分,一层层传递下来。然后再进行整体修改,作业质量应该是不错的。*团队建议

在抽签考试的过程中,可以将上次考过的人拿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5

课程编码:100790学

时:

27学时

分:1学分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课程类别: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程性质:课程设计

适用专业:机械类、非机械类和近机械类

一、课程设计目的与任务:

课程设计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是: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机械原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并结合生产实际来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制定设计方案、合理选择机构的类型、正确地对机构的运动和受力进行分析和计算,让学生对机构设计有一个较完整的概念。

3、训练学生收集和运用设计资料以及计算、制图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初步掌握编制计算机程序并在计算机上计算来解决机构设计问题的基本技能。

课程设计教学的任务是: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通常选择一般用途的机构为题目,根据已知机械的工作要求,对机构进行选型与组合,设计出几种机构方案,并对其加以比较和确定,然后对所选定方案中的机构进行运动和动力分析,确定出最优的机构参数,绘制机构运动性能曲线。

二、课程设计时间:1周

三、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在机械原理课程进行中或完成后集中进行的教学环节,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每个学生都应明确课程设计的任务和要求,拟定设计计划,保证设计进度、设计质量,按时完成课程。在设计过程中,提倡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设计工作。要求设计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反对不求甚解,这样才能确保课程设计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并在设计思想、方法和技能等方面得到良好的训练和提高。

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步骤:

(l)设计准备 认真研究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要求、条件、内容和步骤,收集和阅读有关资料、图纸,复习有关课程知识;准备设计所需的工具和用具,拟定设计计划。

(2)机构方案设计 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绘制各种方案的机构运动简图,进行机构的选型和组合,研究运动形式的变换与联接,并对机构进行结构分析和性能比较,绘制出传动系统示意图。

(3)机构运动设计 对所选定的机构方案进行运动综合,要求既满足机械的用途、功能和工艺要求,又满足机构原动计运动规律及机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参数的要求,并将机构运动简图、速度图和加速度图以及相应的运动线图画在图纸上。

(4)机构动力设计 在机构的运动设计基础上,根据各构件的质量及转动惯量确定机构的惯性力、惯性力偶矩、各位置的运动副反力及应加于原动件上的平衡力矩,绘制平衡力矩及运动副反力的变化线图,以便清楚地了解在一个运动循环中,平衡力矩及运动副反力的变化情况。

(5)整理说明书 将课程设计的有关内容和设计体会以文字形式编写成说明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绘制一张1号图纸,完成规定的设计内容,并书写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答辩要求如下:

2、课程设计答辩要求:

经过一段集中时间的课程设计后,要进行课程设计的答辩,其目的是进一步检查和总结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所用有关的理论、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的情况以及对课程所涉及的有关知识的了解情况,进一步掌握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程度和能力。学生应正确回答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答辩过程也可以融入课程设计过程中,随时对设计的某一环节提出有关问题,以期达到更准确了解学生对设计的态度、创新意识及独立完成的能力。

3、成绩评定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成绩相对机械原课程考试成绩是独立的,单独记载。课程设计成绩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成绩不及格应重新设计。根据学生的设计态度、设计质量、创新性及答辩情况综合评定学生课程设计的成绩等级。

四、课程设计的内容:

任何一部新的机械都要经过设计、研制、生产和使用等四个阶段,其中设计阶段通常分为机构运动设计和结构设计,机构运动设计是根据机械的设计任务和要求,拟定机械中各机构的方案,利用机械原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对该机构方案进行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从而设计出满足使用要求、经济可靠、运动性能和动力性能优异的机构。而结构设计则是根据机械中各构件 的工况和失效形式,选择合理的材料,确定合理的几何形状和尺寸,绘制具体零件的工作图、部件装配图和总装图。经过审批投入试制,通过试验考证后才能正式投入生产。因此,机构结构设计是机构运动设计后所进行的设计阶段,是把具有发明创造性的机构方案设计转化为实际应用机械的具休实施设计阶段,而机构方案设计是机构运动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运动设计正是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分为图解法和解析法两大类:

1、图解法

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中的基本关系式,用图解的方法将其结果确定出来,并清晰地以线图的形式表现在图纸上,具有直观、定性简单、检查解析的正确性方便的特点,尤其在解决简单机构的分析与综合时更为方便。图解法进行课程设计,能培养学生工程图算能力,要求计算准确、作图精确,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2、解析法

运用求解方程式的方法求解未知量,计算精度高,并可借助计算机,避免大量重复人工劳动,可以迅速得到结果,能够看到全貌。用解析法进行课程设计,能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图解法和解析法各有优点,互为补充,两种方法并重。工程实际要求学生(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应熟练地掌握这两种方法。

五、课程设计的参考软件:

C语言,FORTRAN,QBASIC等

六、课程设计的实验内容

指导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解析法内容的程序设计,计算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平衡力矩的结果并绘制出曲线。

七、微机实验室安排 上机全部集中在机械学院CAD中心完成(现有微机180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安排上机学时15小时。

八、课程设计报告

收集整理课程设计报告工作关系到课程设计的成败,通过这项工作,能提高学生的技术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主要内容有:

1、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说明书是学生证明自己设计正确合理并供有关人员参考的文件,它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写说明书也是科技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就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课程设计说明书应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逐步形成,课程设计结束时,再作必要的补充和整理。而设计说明书的内容视设计任务而定,大致包括:(1)设计题目(包括设计条件和要求)。(2)机构运动简图或设计方案的确定。(3)全部原始数据。

(4)完成设计所用方法及其原理的简要说明。

(5)建立设计所需的数学模型并列出必要的计算公式、计算过程及说明,写出设计计算结果。

(6)绘出计算机程序框图,写出自编的程序。若调用其他子程序.应写出子程序名,并自编出主程序。

(7)用表格列出计算结果并画出主要曲线图。

(8)对设计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写出课程设计的收获和体会。(9)列出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2、设计说明书的编写要求:

(1)说明书应该用钢笔或油笔写在 16开纸上,要求步骤清楚、叙述简明、文句通顺、书写端正。

(2)对每一自成单元的内容,都应有大小标题,使其醒目突出。(3)对所用公式和数据,应标明来源——参考资料的编号和页次。(4)说明书应加上封面装订成册。

九、课程设计参考资料:

《会计学原理》课程考试大纲 篇6

1、统计数字的具体性是统计学区别于数学的根本标志。(对)

2、离散变量的数值包括整数和小数。(对)

3、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任何一对总体和总体单位都可以互相变换。(错)

4、统计指标系是对许多指标的总称。(错)

5、全面调查只适用于有限总体的调查。(对)

6、人口普查可以经常进行,所以它属于经济性调查。(错)

7、在任何条件下,典型调查的资料郡可以推算总体指标。(错)

8、在统计调查中,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两者通常是一致的,但有时也是不一致的。(对)

9、专门调查是为了研究某些专门问题而临时组织的调查,它与定期统计报表是两种不同的方式。(对)

10、在等距数列中,组距的大小与组数的多少成反比。(对)

11、两个简单分组并列起来就是复合分组。(错)

12、在确定组限时,最小组的下限应高于最小变量值。(错)

13、组中值是各组的实际平均数的近似代表值,因此,用组中值来计算总平均数,只是一个近似值。(对)

14、分区简单分组与复合分组的根据是分组对象的复杂程度。(对)

15、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属于强度相对数。(对)

16、标志总量是指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的总和。(对)

17、在计算相对指标时,分子、分母可以互换的相对指标唯一只有强度相对数。(错)

18、某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计划提高5%,实际提高10%,则劳动生产率的计划完成程度为104.76%。(对)二单选题

1、统计研究的数量必须是(B)

A抽象的量 B具体的量 C连续不断的量 D可直接相加的量

2、统计总体最基本的特征是(B)

A数量性 B同质性 C综合性 D差异性

3、统计总体的同质性是指(D)

A总体单位各标志值不应有差异 B总体的各项指标都是同类性质的指标 C总体全部单位在所有标志上具有同类性质 D总体全部单位在所有某一个或几个标志上具有同类性质

4、一个统计总体(D)

A只能有一个标志 B只能有一个指标 C可以有多个标志 D可以有多个指标

5、总体和总体单位不是固定不变的,由于研究目的不同(A)A总体单位有可能变换为总体,总体也有可能变换为总体单位 B总体只能变换为总体单位,总体单位不能变换为总体 C总体单位只能变换为总体,总体不能变换为总体单位 D任何一对总体和总体单位都可以互相变换

6、某小组学生数学考试分别为60分、68分、75分和85分。这四个数字是(C)A标志 B指标 C标志值 D变量

7、划分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的标志是(B)。

A资料是否齐全 B调查单位是否全部 C调查时间是否连续 D调查项目是否齐全

8、在非全面调查中,最完善、最有科学根据的调查方法是(C)。A 重点调查 B典型调查 C抽样调查 D普查

9、制定统计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是(B)。

A选择统计调查的方式 B明确调查的任务和目的 C制定统计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D确定统计调查的对象和单位

10、统计调查对象指的是(B)。

A需要调查的那些具体单位 B需要调查的那些社会现象的总体 C需要调查的各项指标及数据 D负责向上级报告调查内容的单位

11、调查工业企业设备情况时,工业企业是(C)。

A调查对象 B调查单位 C报告单位 D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12、调查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时,工业企业是(D)。

A调查对象 B调查单位 C报告单位 D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14 对总体进行分组时,采用等距数列还是异距数列,决定于(D)

A次数的多少 B变量的大小 C组数的多少 D现象的性质和研究的目的

15、绝对指标的基本特点是计量单位都是(B)

A无名数

B有名数

C复名数

D无名数和有名数

16、人口自然增长率,属于(B)

A结构相对数

B比较相对数

C强度相对数

D比例相对数

三、多选题

1、统计所研究的量是(BCDE)

A抽象的量 B具体的量 C体现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量 D与事物的质紧密相联的量 E反映事物发展过程的量

2、总体的特征包括(ABCE)

A同质性 B社会性 C大量性 D抽象性 E差异性

3、下列标志中,属品质标志的是(BCE)

A年龄 B性别 C社会阶层 D汽车产量 E行业代码

4、下列指标中,属质量指标的是(BCE)

A职工人数 B平均工资 C利润率 D总产值 E劳动生产率

5、在第五次全国人中普查中(BCD)

A国籍是变异指标 B全国人口数是统计指标 C每个人是总体单位 D人的年龄是变量 E全国男性人数是品质标志

6下列几对关系中哪些有对应关系(BD)

A标志与总体 B总体与指标 C指标与总体单位 D总体单位与标志 E指标与品质标志

7、普查是(ACD)。

A专门组织的调查 B经常调查 C一次性调查 D全面调查 E可广泛采用的调查方法

8、收集统计资料常用的方法有(ABCDE)。

A直接观察法 B采访法 C报告法 D通讯法 E实验调查法

9、在工业设备普查中(ACD)

A调查对象是工业设备 B报告单位是工业企业 C总体是工业部门 D总体单位是工业企业 E调查单位是每台工业设备

10、典型调查的特点是(ABDE)。

A由调查者有意识挑选有代表性的单位 B可进行较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C一般可用典型推算总体 D费用比较节省 E必须事先对调查对象有所了解

11、对某城市职工家庭生活情况进行调查,适宜采用(BCD)。

A全面调查 B经常性调查 C抽样调查 D采访法 E重点调查

13、关于调查表,以下哪些表达是正确的(AC)。

A单一表只记载一个调查单位 B调查项目较多时应采用一览表 C一览表可同时填列若干个调查单位 D调查项目的多少不影响采用哪种形式的调查表 E我国人口普查属专门调查 14 正确的统计分组应做到(ACD)。

A组间有差异 B各组应等距 C组内属同质 D组限不应重叠 E不应出现开口组 15 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BE)。

A划分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 B选择分组标志 C设立统计分组体系 E尽可能采用复合分组 F划分各组界限 16在对全部企业按所有制分组的基础上,再按职工人数分组,这属于(CD)。

A简单分组 B平行分组体系 C复合分组 D按一个品质标志和一个数量标志进行的重叠式分组 E对资料的再分组 采用等距分组或不等距分组,主要取决于(AB)。

A统计研究的目的 B现象本身的特点 C组距大小D组数多少 E变量的类型

18、下列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有(ABCDE)A年末职工人数

B年初职工人数

C月末设备台数

D年国民生产总值

E月销售额

19、下列指标中,属于强度相对数的是(ABCDE)

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B人口密度

C人均粮食产量

D人均粮食消费量

E人口自然增长率 20、时点指标的数值(BCE)

A可以连续计量

B反映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状况的总量

C只能间断计

D数其大小与时间长短成正比 E直接相加没有独立的实际意义

21、时期指标的数值(ABCD)

A可以连续计量

B反映现象在某一时期内状况的总量

C相邻两时期指标有可加性 D其数值大小与时间长短有关

E有时可以间断计量,一般是连续计量

22、对百货商店工作人员进行普查,调查对象是(BD)

A 各百货商店 B 各百货商店的全体工作人员 C 一个百货商店 D 每位工作人员

23、人口普查规定统一的标准时间是为了(A)

A 避免登记的重复与遗漏 B 确定调查的范围 C 确定调查的单位 D 登记的方便

3、抽样极限误差可以大于、小于或等于抽样平均误差。(√)

4、在全国人口普查中,全国人口数是总体,每个人是总体单位。(×)

5、直接对总体的未知分布进行估计的问题称为非参数估计;当总体分布类型已知,仅需对分布的未知参数进行估计的问题称为参数估计。(√)

6.当置信水平一定时,置信区间的宽度随着样本量的增大而减少(√)

7、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SST =SSE+SSA(√)

8、右侧检验中,如果P值<α,则拒绝H0。(√)

9、抽样调查中,样本容量的大小取决于很多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样本容量与边际误差成正比。(×)

10、当原假设为假时接受原假设,称为假设检验的第一类错误。(×)

2、当变量数列中各变量值的频数相等时(C)。

A、该数列众数等于中位数

B、该数列众数等于均值

C、该数列无众数

D、该众数等于最大的数值

3、某地区商品销售额增长了5%,商品零售价格平均增长2%,则商品销售量增长(C)。

A、7%

B、10%

C、2.94%

D、3%

4、经验法则表明,当一组数据对称分布时,在平均数加减2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大约有(B)。A.68%的数据 B.95%的数据 C.99%的数据 D.100%的数据

6、为了了解女性对某种品牌化妆品的购买意愿,调查者在街头随意拦截部分女性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式是(C)A、简单随机抽样 B、分层抽样 C、方便抽样 D、自愿抽样

10、回归平方和占总平方和的比例称为(B)。A、相关系数 B、回归系数

C、判定系数 D、估计标准误差

11、某班学生的平均成绩是80分,标准差是10分。如果已知该班学生的考试分数为对称分布,可以判断成绩在70~90分之间的学生大约占(C)A、95%

B、89% C、68%

D、99%

13、方差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判断(C)A、各总体是否存在方差

B、各样本数据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

C、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 D、分类型因变量对数值型自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

14、变量x与y之间的负相关是指(C)。A、x值增大时y值也随之增大 B、x值减少时y值也随之减少

C、x值增大时y值随之减少,或x值减少时y值随之增大 D、y的取值几乎不受x取值的影响

15、对于有线性相关关系的两变量建立的直线回归方程Y=a+bx中,回归系数b

(B

A、肯定是正数

B、显著不为0

C、可能为0

D、肯定为负数

1、推断统计学研究的主要问题(BCE)。

A、如何科学确定目标总体范围 B、如何科学地从总体中抽样样本

C、怎样控制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误差 D、怎样消除样本对总体代表性误差 E、如何科学地由所抽样本去推断总体

2、某商业企业今年与去年相比,各种商品的价格总指数为117.5%,这一结果说明(AC A、商品零售价格平均上涨17.5%

B、商品零售额上涨17.5% C、由于价格提高使零售额增长17.5%

D、由于价格提高使零售额减少17.5% E、商品零售额增长17.5%

3、在直线相关和回归分析中(AD)

A、据同一资料,相关系数只能计算一个B、据同一资料,相关系数可以计算两个 C、据同一资料,回归方程只能配合一个

D、据同一资料,回归方程随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确定不同,可能配合两个 E、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均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确定无关

4、在各种平均指标中,不受极端数值影响的平均指标是(DE)A、算术平均数B、调和平均数C、几何平均数D、中位数E、众数

5、下列动态指标中,可能取负值的指标是(ACE)

《会计学原理》课程考试大纲 篇7

自动控制原理作为自动化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同时,该门课所研究的领域也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知识。为了使得学生能够在学好理论的同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激发兴趣,强调过程考核,并且提高考试成绩和及格率,突出教学重点,对这门课实施考试改革以配合教学改革[1]。通过考试改革可以带动教学改革进程,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2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考试改革的内容

2.1 课程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检查教学效果,在一些章节后组织编排综合型的题目,让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将其成绩记录到期末总成绩的平时成绩中。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内容的研究:前三章为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偏重经典理论的研究;后两章为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偏重工程实际应用。针对这样的内容特点,安排两次大作业,让学生对一个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从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方法入手分析系统的稳态过程和暂态过程。针对这样的能力考核,在平时教学中,从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入手,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以时域分析方法为主线,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并进,利用直观的物理概念,使学生充分理解系统参数与系统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典控制理论的精髓。把知识能力的考核放在首位。

2.2 由考试改革决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措施。

实践环节中改变以往由教师命题的一贯做法,在学期末,安排一次综合性实验,题目学生可自选,也可从教师提供的试题库中抽题,所选题目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采取自愿参加考试的方式。该部分的成绩由五个等级构成,即不及格不加分,及格、中、良好、优秀会分别在在期末总成绩中加相应的分数,建立一个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给一部分在及格线边缘的学生一次到达及格线的机会,给一部分要提高成绩绩点的学生一次提高总成绩的机会,给一部分争取奖学金的学生一次到达优秀成绩的机会,给分布在每一个分数段的学生一次积极改进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能够有效的提高及格率。

2.3 知识点的考核。

笔试考试由全闭卷改为半开卷:改变原有的纯粹的理论考试,把笔试试卷分成两部分:试卷一,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闭卷,占试卷成绩的50%;试卷二,综合能力运用的考核,开卷,可以带查阅过的相关资料占试卷成绩的50%。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包括:(1)基本知识模块;(2)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模块;(3)线性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模块;(4)线性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与设计。

3 考试改革的进程安排

3.1 进行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考试改革的调研。

3.2 制定出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综合应用能力考核的评价指标体系。

3.3 编制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综合性实验试题库。

3.4 在2007级自动控制原理期末考试中进行考试改革方案的试验。

3.5 进行课程考试改革方案实施的初步总结,写出课程考试改革方案实施的初步总结报告。

3.6 修改课程综合应用能力考核的评价标准。

3.7 修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综合性实验试题库。

3.8 撰写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的论文。

3.9 在2008级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实施课程考试改革方案。

3.1 0 进行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考试改革方案实施的总结,写出课程考试改革方案实施的总结报告。

3.1 1 写出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考试改革方案的结题报告。

4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考试改革的预期成果

4.1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增强,通过设置选做实验,学生学习

会更加主动,鼓励学生提高综合知识运用能力,不再像以前期末考试前几天死记硬背,造成学的好不如背的好的怪现象。

4.2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通过完成大作业网上

查阅资料的能力明显提高,大量查阅资料后会超出教师布置的题目范围,大部分学生会对教师的题目给出多种分析结果,甚至会超出所学的范围,突破了思维定势,即教师告诉什么就知道什么的现象。

4.3 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得到提高,为以后做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论文打好基础。

4.4 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将得到提高。

通过采取半开卷的模式,学生不但需要掌握基本理论,还要学会更好的利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强调提高学生的分析,设计能力,及寻求一题多解的发散性思维,强调工程应用背景,立意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改善了以往学生认为“学了也没有用”的想法。

4.5 制定出课程考核能力与技能的评价指标体系。

4.6 撰写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效果的调研报告。

4.7 撰写教改论文: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

4.8 提交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考试改革的结题报告。

参考文献

[1]王艳.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方式考试形式与实验的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会计学原理》课程考试大纲 篇8

【关键词】统计学原理;教学模式;探讨

统计学在学术研究、公司决策、国家制定方针政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有独立而完备的理论体系。它以数学作为基本工具,比数学更有实际用途,可以对生活中大量无序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规律,从而为研究、决策提供基本的依据,它是其他学科的一切理论的基础和来源。如何解决非统计专业学生学习《统计学原理》课程的难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实用、灵活的课程教学模式。

一、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意识问题。学习《统计学原理》之前,学生心目中都会感觉统计学是一门枯燥、复杂的学科,而且和中学时的数学水平以及从未涉及的高等数学密切相关,让学生对这门学科存在异乎寻常的恐惧。(2)教师的问题。一是按部就班的按照学期初的授课计划讲授,不顾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注重完成授课计划;二是针对不同非统计专业的学生着重应当掌握的内容、方法不清晰,授课过程中缺乏对应专业的着重点。只讲求量的积累,不追求质的要求。(3)教学内容问题。教学内容主要通过教材体现,教材的内容中涉及具体方法时的事例,还仅局限于很小的范围,不能够扩展到更大的社会经济范围。教材应向实用性方向完善,在名称上可以叫做《统计实用技术》,其内容及结构体系以经济统计学为主线,融入Excel的应用技术。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原理》课程,一般是作为专业拓展课程来开设的,周课时为4学时,总课时一般在52~68课时之间。致使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亦越来越突出。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技能的训练。这个问题在本科院校仍然存在,高职高专院校有所改变,但是还不够彻底。(4)教学方法问题。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是主讲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5)教学效果问题。大多数院校的统计学原理考核方式仍然以答卷为主,许多学生没有转变固有的学习、思维方式,习惯于死记硬背公式、概念,应付考试,很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无法真正反映学生对统计方法掌握的程度和具体应用的能力。

二、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实用的教学模式

(1)在课程学习的第一节课,消除学生数学不好就学不好统计的顾虑。刚开始学习《统计学原理》接触的主要是一些统计学的基础术语,所以这时应当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强化记忆。这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所谓的强化记忆,是从最开始的机械记忆——理解记忆——训练有关题目加强记忆——反复记忆——牢固记忆,达到最终的完全记忆,也就是强化记忆。(2)基础概况内容之后的学习,采用学生参与实际工作内容做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模式,不再过于强调教师的教,而是强调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比如,统计调查。在这个内容学习之初,由教师简要介绍调查方案设计的有关知识点,给出思路,给出任务。需要学生按照程序来完成这个学习任务,由学生动手操作,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并真正到调查对象中去完成,整个学期的学习以这份调查为主线,接下来进行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报表、统计图、统计预测等一系列学习任务,并且将计算机的技术融入其中。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系统设计统计调查方案,而且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3)在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等内容学习时采用先简要介绍主要内容,然后结合学生完成统计调查搜集的第一手材料,给出任务的教学模式来完成学习。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通过强调学生的主动操作,学生通过相互讨论、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效。(4)统计预测内容的学习采用突破书本范围,结合实际案例讨论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其他专业课程内容,解决实际预测问题的教学模式。能够使枯燥的统计学知识变得更加有吸引力。(5)考核的方式改为上机完成或者一个学期实际系统完成一项调查、整理、分析任务,并最终提供一系列相关资料作为佐证材料。并将平时讨论、工作的态度,纪律,与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综合评价,给出这门课程的成绩。

三、多种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需要解决和注意的问题

(1)强化记忆的过程,不仅利用课堂时间,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训练记忆这个环节可以在课后思考题的完成过程中进行。(2)统计调查实际操作时,应当规定完成的时间,避免影响之后的学习内容。这就需要教师与教务部门联系,安排集中的两天到三天的时间完成从设计调查方案到完成调查资料搜集的全部内容。(3)强化记忆、实际操作、案例讨论等教学模式进行时,都应当对学生分组。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任务完成过程中,强调学生为主,教师适当引导,对关键问题及时提示,指导学生思考。教师应掌握学生的进展情况,要适当设置疑问,让学生的思路紧跟老师的思路。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并参考教材,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4)在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内容的学习时,应当将Excel的功能融入其中,而不是在一个主线内容完成之后,再单独学习计算机技术。这样就需要与实习基地协调,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5)实际工作中很多工作内容都与统计表、统计图、EXCEL的应用有密切关系,作为非统计专业学生的学习不一定有很高深的统计理论知识,但是必须要学会和生活、工作、其他专业课程密切相关的统计技能。也就是学习的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炼。(6)合理制订教学计划,整合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教学内容和时间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在课堂上主要是完成理论的学习及少量的讨论,有关调查方案的设计、组织实施、撰写调查报告等工作主要靠课余时间来完成,课堂教学与课余调查进度要衔接。為了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效果,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打破各章节的限制,将相关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安排,充分考虑实用性、技术性和可操作性,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7)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由于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对各个环节进行指导、检查、考核等,因此,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和知识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精通各种理论和方法,并及时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把最先进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求教师具备使用多媒体和统计软件的能力,真正把计算机作为备课、授课、组织教学活动的工具;要求教师经常深入实际,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深入实践教学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了,才能达到将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统计学更加地贴近实际,在学习中必须紧密联系现实意义,在统计之后,必须理解分析出来的数据所具有的实际经济意义,这样就完成了整个统计的过程。学生在统计学原理课程完成之后,在未来的学习或工作中,能够运用统计学的知识,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及水平,让学生都能够成为一个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 考 文 献

[1]张晓庆.统计教学中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

[2]于新匣.统计学原理》教学思路与模式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现代化.2009(3)

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篇9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 辐射理论概要与激光产生的条件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 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掌握光的偏振性、单色光的含义、平面光波的表示法、光强的定义和光子的含义。掌握原子能级和简并度的含义,理解原子状态标记的方法,理解辐射跃迁选择定则,掌握玻尔兹曼分布定律,掌握辐射跃迁也非辐射跃迁的定义和特点。3 理解黑体辐射的概念和规律,掌握光和物质相互作用时三种基本过程的特点、规律、发生几率,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自发辐射光功率和受激辐射光功率在普通光源和激光器中的大小关系。掌握光谱线、线型、光谱线宽度的概念,掌握自然增宽、碰撞增宽、多普勒增宽的原因、展宽线型、增宽大小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均匀增宽和非均匀增宽的概念和含义,理解综合增宽的含义。理解光在介质中受激放大的过程和规律,掌握介质中产生激光放大的条件,理解吸收系数和增益系数的概念,掌握光学谐振腔在激光器中的作用和激光阈值条件。

教学时数:1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光的波粒二象性

一、光波

二、光子

第二节 原子的能级和辐射跃迁

一、原子能级和简并度

二、原子状态的标记

三、玻尔兹曼分布

四、辐射跃迁和非辐射跃迁 第三节 光的受激辐射

一、黑体热辐射

二、光和物质的作用

三、自发辐射、受激辐射和受激吸收之间的关系

四、自发辐射光功率与受激辐射光功率

第四节 光谱线增宽

一、光谱线、线型和光谱线宽度

二、自然增宽

三、碰撞增宽

四、多普勒增宽

五、均匀增宽和非均匀增宽线型

六、综合增宽 第五节 激光形成的条件

一、介质中光的受激辐射放大

二、光学谐振腔和阈值条件

考核要求:

1、光的波粒二象性

1.1 光波偏振性(领会)

1.2 光速、频率和波长的关系(领会)1.3 单色平面波(领会)1.4 光强(识记)1.5 光子(领会)

2、原子的能级和辐射跃迁

2.1 原子能级和简并度(领会)

2.2 原子状态的标记(领会)

2.3 辐射跃迁的选择定则(领会)2.4 玻尔兹曼分布(领会、应用)2.5 辐射跃迁和非辐射跃迁(领会、识记)

3、光的受激辐射

3.1 黑体热辐射(领会)

3.2 自发辐射、受激辐射、受激吸收(领会、识记、应用)3.3 自发辐射、受激辐射、受激吸收之间的关系(领会)3.4 自发辐射光功率与受激辐射光功率(领会)

4、光谱线增宽

4.1 光谱线的线型函数、宽度(识记)

4.2 自然增宽的理论解释、增宽线型、影响增宽的因素(识记、应用)4.3 碰撞增宽的理论解释、增宽线型、影响增宽的因素(识记、应用)4.4 多普勒增宽的理论解释、增宽线型、影响增宽的因素(识记、应用)4.5 均匀增宽和非均匀增宽的概念(领会)4.6 综合增宽(领会)

5、激光形成的条件

5.1 光束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领会)

5.2 产生受激光放大的条件、增益介质和增益系数(识记、应用)5.3 光学谐振腔的作用、阈值条件(领会、识记)

第二章 激光器的工作原理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 理解光学谐振腔满足稳定性条件的重要性,掌握稳定性的条件,理解共轴球面腔稳定图和分类,学会稳定图的应用。理解三能级系统和四能级系统的激光工作方式,掌握速率方程组的建立、推导和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的条件。掌握激光器在小信号工作时的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情况和在均匀增宽型介质中的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理解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的饱和效应。掌握均匀增宽型介质中的增益系数和增益饱和。掌握在非均匀增宽型介质中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规律,掌握在非均匀增宽型介质中小信号时的增益系数和稳态情况下的增益饱和,掌握烧孔效应的原理。5 了解激光器所存在的各种损耗和起因,掌握激光谐振腔内稳定光强的形成过程,掌握激光器的能稳定出光的阈值条件(包括增益阈值,抽运功率阈值等)。了解激光介质能级选取的注意事项。教学时数:12学时

第一节 光学谐振腔结构与稳定性

一、共轴球面谐振腔的稳定性条件

二、共轴球面腔的稳定图及其分类

三、稳定图的应用

第二节 速率方程组与粒子数反转 一、三能级系统和四能级系统

二、速率方程组

三、稳态工作时的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

四、小信号工作时的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

五、均匀增宽型介质的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

六、均匀增宽型介质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的饱和效应 第三节 均匀增宽介质的增益系数和增益饱和

一、均匀增宽介质的增益系数

二、均匀增宽介质的增益饱和 第四节 非均匀增宽介质的增益饱和

一、介质在小信号时的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值

二、非均匀增宽型介质在小信号时的增益系数

三、非均匀增宽型介质稳态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

四、非均匀增宽型介质稳态情况下的增益饱和 第五节 激光器的损耗与阈值条件

一、激光器的损耗

二、激光谐振腔内形成稳定光强的过程

三、阈值条件

四、对介质能级选取的讨论

考核要求:

1、光学谐振腔结构与稳定性

1.1 共轴球面谐振腔的稳定性条件(应用)1.2 共轴球面腔的稳定图及分类(识记)1.3 稳定图的应用(应用)

2、速率方程组与粒子数反转

2.1 三能级系统和四能级系统(领会)2.2 速率方程组的建立(领会)

2.3 稳态工作时的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识记)2.4 饱和效应(领会、识记)

3、均匀增宽介质的增益系数和增益饱和

3.1 均匀增宽介质的增益系数和增益饱和(领会、识记)

4、非均匀增宽介质的增益饱和 4.1 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识记)4.2 非均匀增宽介质的增益系数(识记)4.3 稳态情况下的增益饱和(领会、识记)

5、激光器的损耗与阈值条件 5.1 激光器的损耗(识记)

5.2 稳定光强的形成过程(领会、识记)5.3 阈值条件(领会、识记、应用)5.4 对介质能级选取(领会)

第三章 激光器的输出特性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 理解自再现模概念,掌握自再现模的特点。掌握自再现模积分方程解的物理意义,理解激光谐振腔的谐振条件,理解激光纵模的特点和含义,掌握纵模频率和频率间隔公式,会分析纵模可能存在的数量。理解方形镜面共焦腔自再现模积分方程的解析解,掌握镜面上自再现模场的特征(振幅分布、相位分布、衍射损耗等)了解共焦腔中的行波场和腔内外的光场分布。掌握高斯光束的振幅和强度分布、相位分布、远场发散角以及高斯光束的高亮度。理解稳定球面腔的等价共焦腔的含义,了解稳定球面腔的光束传播特性。5 掌握均匀增宽型和非均匀增宽型介质激光器的输出功率以及影响因素。理解兰姆凹陷的形成原因。6 掌握影响激光器线宽的因素。教学时数:12学时 第一节 光学谐振腔的衍射理论

一、菲涅耳-基尔霍夫衍射公式

二、光学谐振腔的自再现模积分方程

三、激光谐振腔的谐振频率和激光纵模 第二节 对称共焦腔内外的光场分布

一、共焦腔镜面上的场分布

二、共焦腔中的行波场与腔内外的光场分布 第三节 高斯光束的传播特性

一、高斯光束的振幅和强度分布

二、高斯光束的相位分布

三、高斯光束的远场发散角

四、高斯光束的高亮度 第四节 稳定球面腔的光束传播特性

一、稳定球面腔的等价共焦腔

二、稳定球面腔的光束传播特性 第五节 激光器的输出功率

一、均匀增宽型介质激光器的输出功率

二、非均匀增宽型介质激光器的输出功率

考核要求:

1、光学谐振腔的衍射理论

1.1 菲涅耳-基尔霍夫衍射公式(领会)1.2 自再现模(领会、识记)1.3 激光纵模(领会、识记)

2、对称共焦腔内外的光场分布

2.1 镜面上自再现模场的特征(领会、识记)2.2 行波场和腔内外光场分布(了解)

3、高斯光束的传播特性

3.1 高斯光束的强度分布(领会、识记、应用)3.2 相位分布(领会)

3.3 远场发散角(领会、识记、应用)3.4 高亮度(领会)

4、稳定球面腔的光束传播特性

4.1 稳定球面腔的等价共焦腔(领会)4.2 稳定球面腔的光束传播特性(领会)

5、激光器的输出功率

5.1 均匀增宽型介质激光器的输出功率(领会)

5.2非均匀增宽型介质激光器的输出功率、兰姆凹陷(领会)

6、激光器的线宽极限(领会)

第四章 激光的基本技术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 了解激光器选模的目的和意义,理解均匀增宽型谱线的纵模竞争,掌握单纵模选取的方法,掌握激光单横模的选取方法。了解激光器频率稳定的衡量方法,掌握影响激光器频率稳定的因素,了解常见的几种稳频的方法。了解高斯光束透过透镜时的变换规律,掌握高斯光束的聚焦、准直、扩束等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理解激光调制的概念,了解电光强度调制和电光相位调制。5 了解实现激光偏转的几种主要途径。理解激光谐振腔的品质因素Q的含义,掌握调Q的原理,了解几种常见调Q的方法。理解激光锁模技术的含义,掌握锁模的原理,了解锁模的2种常见途径。教学时数:10学时 第一节 激光器输出的选模

一、激光单纵模的选取

二、激光单横模的选取 第二节 激光器的稳频

一、影响频率稳定的因素

二、稳频方法概述

三、兰姆凹陷法稳频

四、饱和吸收法稳频 第三节 激光束的变换

一、高斯光束通过薄透镜时的变换

二、高斯光束的聚焦

三、高斯光束的准直

四、激光的扩束 第四节 激光调制技术

一、激光调制的基本概念

二、电光强度调制

三、电光相位调制 第五节 激光偏转技术

一、机械偏转

二、电光偏转

三、声光偏转 第六节 激光调Q技术

一、激光谐振腔的品质因数Q

二、调Q原理

三、电光调Q

四、声光调Q

五、染料调Q 第七节 激光锁模技术

一、锁模原理

二、主动锁模

三、被动锁模

考核要求:

1、激光器输出的选模

1.1 均匀增宽型谱线的纵模竞争(领会)1.2 非均匀增宽型谱线的多纵模振荡(领会)1.3 单纵模的选取(领会、识记)1.4 单横模的选取(领会、识记)

2、激光器的稳频

2.1 影响频率稳定的因素(识记)2.2 稳频方法(了解)

3、激光束的变换

3.1 高斯光束通过透镜时的变换(领会、应用)3.2 高斯光束的聚焦(领会、应用)3.3 高斯光束的准直(领会、应用)3.4 激光的扩束(领会、应用)

4、激光调制技术

4.1 调制的基本概念(领会)

4.2 电光强度调制和电光相位调制(了解)

5、激光偏转技术 5.1 机械偏转(了解)5.2 电光偏转(了解)5.3 声光偏转(了解)

6、激光调Q技术

6.1 品质因数Q的概念(领会)6.2 调Q原理(领会、识记)

6.3 电光调Q、声光调Q、染料调Q(领会)

7、激光锁模技术 7.1 锁模原理(领会)

7.2 主动锁模和被动锁模(了解)

第五章 典型激光器介绍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 了解固体激光器的基本结构,掌握红宝石激光器、YAG:Nd激光器的特点和机理,了解固体激光器的泵浦系统和输出特性,了解半导体激光器泵浦的固体激光器、可调谐固体激光器和高功率激光器的优缺点及原理。了解氦氖激光器的结构和工作机理,了解二氧化碳激光器的结构、激发机理和输出特性,了解氩离子激光器的结构、激发机理和工作特性。3 了解染料激光器的特点、激发机理、调谐原理和泵浦系统。了解半导体激光器中的能带情况和产生受激辐射的条件,掌握PN结的双简并能带结构和粒子数反转条件,掌握半导体激光器的工作原理及阈值条件,了解同质结和异质结半导体激光器的特性。了解准分子激光器、自由电子激光器和化学激光器的特点、基本原理和输出特性。

教学时数:4学时 第一节 固体激光器

一、固体激光器的基本结构与工作物质

二、固体激光器的泵浦系统

三、固体激光器的输出特性

四、新型固体激光器 第二节 气体激光器

一、氦氖激光器 二、二氧化碳激光器

三、氩离子激光器 第三节 染料激光器

一、染料激光器的激发机理

二、染料激光器的泵浦

三、染料激光器的调谐 第四节 半导体激光器

一、半导体的能带和产生受激辐射的条件

二、PN结和粒子数反转

三、半导体激光器的工作原理和阈值条件

四、同质结和异质结半导体激光器 第五节 其他激光器

一、准分子激光器

二、自由电子激光器

三、化学激光器

考核要求:

1、固体激光器

1.1 固体激光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物质(了解)1.2 红宝石激光器、Nd:YAG激光器(了解、识记)1.3 泵浦系统、输出特性(了解)

2、气体激光器

2.1 氦氖激光器结构和原理(了解、识记)2.2 二氧化碳激光器结构和原理(了解)2.3 氩离子激光器结构和原理(了解)

3、染料激光器(了解)

4、半导体激光器

4.1 半导体能带(了解)4.2 PN结与粒子数反转(领会)4.3 工作原理和阈值(了解)

5、其他激光器(了解)

第六章 激光在精密测量中的应用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 了解激光干涉测长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了解激光外差干涉测长技术。2 了解激光衍射测量原理、方法及应用。了解激光测距的特点、基本原理,了解激光相位测距原理。了解激光准直仪的原理和结构,了解激光多自由度测量系统结构和原理。5 了解激光多普勒测速的原理和应用。6 了解激光测量角度和角加速度的原理。7 了解激光环境计量的原理和应用。教学时数:1学时

第一节 激光干涉测长 第二节 激光衍射测量 第三节 激光测距

第四节 激光准直及多自由度测量 第五节 激光多普勒测速

第六节 环形激光测量角度和角加速度

考核要求:

本章内容仅要求了解,不作考试要求。

第七章 激光加工技术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 1 了解激光热加工的原理。了解激光淬火技术的原理与应用,了解激光表面熔凝技术和熔覆技术。3 了解激光打孔和激光切割的原理与特点。了解激光焊接的特点,了解激光热导焊和深熔焊的原理。了解激光快速成型技术的原理、优点及应用,了解激光清洗技术和激光弯曲技术。

教学时数:1学时

第一节 激光热加工原理 第二节 激光表面改性技术 第三节 激光去除材料技术 第四节 激光焊接 第五节 激光快速成型技术 第六节 其他激光加工技术

考核要求:

本章内容仅要求了解,不作考试要求。

第八章 激光在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 了解生物体的光学特性,了解激光对生物体的作用和激光在生物体应用的优点。2 了解激光临床治疗的种类与现状,了解激光在皮肤科及整形外科领域中的应用,了解激光在眼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中的应用。了解利用激光的生物体光谱测量及诊断,了解激光断层摄影、激光显微镜基本原理。了解医用激光设备(光源、光纤)。了解医用激光新技术和光动力学治疗的前景。教学时数:1学时

第一节 激光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激光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第三节 激光在生物体检测及诊断中的应用 第四节 医用激光设备 第五节 激光应用于医学的未来

考核要求:

本章内容仅要求了解,不作考试要求。

第九章 激光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 了解光纤通信系统中的激光器需满足的要求,了解光纤激光器的基本原理、特点、分类和应用,了解光放大器的原理、种类等。了解激光全息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了解激光全息三维显示的优点、应用及展望。了解激光存储的基本原理、分类及特点,了解激光体全息光存储的特点、原理及应用,了解激光存储的最新进展。4 了解激光在扫描器和打印机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1学时

第一节 光纤通信系统中的激光器和光放大器 第二节 激光全息三维显示 第三节 激光存储技术 第四节 激光扫描和激光打印机

考核要求:

本章内容仅要求了解,不作考试要求。

第十章 激光在科学技术前沿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 1 了解激光在受控核聚变中的应用。2 了解激光冷却技术。了解激光操纵微粒的方法和原理。4 了解激光诱导化学反应的原理。5 了解激光在光谱技术中的应用。教学时数:1学时 第一节 激光核聚变 第二节 激光冷却 第三节 激光操纵微粒 第四节 激光诱导化学过程 第五节 激光光谱学

考核要求:

本章内容仅要求了解,不作考试要求。

三、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

1、《激光原理及应用》,陈家璧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激光原理》,周炳琨、高以智等编,第五版,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3、《固体激光工程》,(美)W.克希耐尔著,孙文等译,科学出版社,2003

4、《激光技术》,蓝信钜,科学出版社,2000

5、《激光工程》,(日)中井贞雄著,熊缨译,科学出版社,2002

6、《激光物理》,钱梅珍等著,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上一篇:急诊科护士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下一篇:作文拿满分GRE高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