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软环境整治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2024-09-12

在经济发展软环境整治工作大会上的讲话(精选7篇)

在经济发展软环境整治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篇1

一、正确认识当前我省经济发展软环境面临的形势

近几年,我省加大了整治软环境工作力度,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深入开展民主评议软环境和政行风活动,协调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开展百家医院、百所学校评议,清理规范中介机构,推进“诚信吉林”建设,严肃查处涉软案件。通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软环

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认可。但同时也要看到,我省发展软环境与发展振兴的要求相比,与企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差距,主要是:思想还不够解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工作作风还没有完全转到服务上来,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效率不高,“吃拿卡要”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审批项目、收费项目过多,标准过高,环节繁琐;执法不公、执法不严、执行难问题比较突出,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我省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要实现全面振兴、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保证。环境不好,本地企业发展不起来,外面的生产要素也引不进来,发展就会受到制约,振兴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破坏环境就是阻碍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软环境建设,切实增强责任感,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做好整治软环境工作。

二、牢牢把握软环境整治工作的重点

各地各部门要抓好落实。这里,我再强调几项重点工作:

一要深入推进思想解放。我省在软环境方面的差距,从根源上讲,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树得不够牢,思想解放不够到位。要继续推进思想解放,强化发展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想问题、办事情都要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中心。要破除一切障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广大群众的创业愿望和动力,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要加强诚信吉林建设,政府机关要带头讲诚信,说话算数,带动全社会诚信意识的增强。

二要大力改进作风。当前,在我们各级机关中,衙门作风还相当突出。个别同志习惯于老办法、旧框框,看似坚持原则,实则因循守旧,不办实事。要以“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主题教育为契机,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广大公务员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进取精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深入开展民主评议软环境和政行风及重点岗位公务员工作,完善方式方法,搞好结果运用,推动政行风进一步好转。要对省直机关纪律作风开展明察暗访和专项监督检查,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要规范行政行为。大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进一步减少、下放行政审批权限,简化规范行政审批。着力为市场主体提供最优服务,对进厅项目进行清理,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对新办企业注册登记,除确属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进行前置审批的,一律不准自行新增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对审批项目实行告知承诺制和首办负责制。推进“阳光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要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清理各类年审年检和经营性收费项目,该取消的取消,该下放的下放。要认真规范执法行为,建立健全政务公开、行政许可、依法行政、监督检查、服务承诺、考核奖励、惩处追究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法违规必究,促进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要以规范执收、执罚行为为重点,对现有法规进行清理,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

四要围绕重点工作搞好服务。各级政府各个部门要主动围绕全省“工业项目年”工作,着重解决人为设卡、服务不及时不到位、违规执法等突出问题,确保重大项目顺利开展。要主动围绕招商引资工作,落实有关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树立吉林省“亲商、重商、安商、扶商”的新形象。要主动围绕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开展跟踪服务,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壮大创造良好条件。要围绕改善民生维护好群众切身利益,确保关注民生的八项实事全部完成。切实搞好集中整顿金融秩序、打击金融诈骗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

三、进一步加强对软环境整治工作的领导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党群机关、政府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包括法检机关,都要加强对软环境工作的领导,纳入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明确专人具体抓。省直机关要带头,领导干部要做表率。要把整治工作当成硬指标,落实责任,明确进度,狠抓落实。重点任务牵头部门要加强协调督办,参加部门要积极参与,密切配合。

二要强化监督检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履行好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的职责,加强督查督办和考核评比。要创新监督检查方式方法,采取召开联席会议、成立明察暗访小分队,深入机关、企业、社区、群众听取反映,及时解

在经济发展软环境整治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篇2

今天,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在这里召开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会议, 主要目的是,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认真总结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启动第二批试点, 研究部署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下面, 我讲几点意见。

一、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进展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 对发展循环经济提出明确要求。2005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发展循环经济, 保护生态环境,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当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这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十一五”的重大战略任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 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 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短短几年时间, 循环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 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

——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国务院先后召开常务会议和电视电话会议, 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 对发展循环经济作了全面部署, 会同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等。有关部门和各地区通过加强规划指导、完善政策措施、组织示范试点、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术开发、强化宣传培训等一系列措施,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立法取得显著进展。在全国人大财经委、环资委的组织领导下, 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已正式颁布, 《循环经济法》立法工作进展顺利, 本届政府有望出台。与发展循环经济有关的配套法规正在抓紧制定, 《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即将颁布。北京、上海、山东、重庆、深圳等17个省市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决定。

——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调整了部分矿产资源的资源税额标准, 提高了成品油、大排量汽车、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产品消费税。修订调整了《资源综合利用目录》, 修订和实施了《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加大了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发展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今年中央财政新增70亿元节能奖励资金, 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 有关部门发布了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 促进了循环经济发展。

——技术支撑作用逐步增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 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 特别是开发、示范和推广了一批对行业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链接技术。纯低温余热发电、干法熄焦、高炉炉顶压差发电、钢渣水渣综合利用、电石渣干法制水泥、高炉回转炉消纳社会废物等一批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汽车零部件等机械装备再制造技术, 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一批成熟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在广大农村也逐步推广。

——循环经济模式初步形成。在循环经济试点的基础上, 初步探索形成企业、企业间或园区、废物回收及社会四个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不同工艺流程的企业, 在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会同行业协会组织召开全国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煤炭、建材等行业循环经济现场交流会, 推动这些行业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循环经济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积极进展, 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研究成果。国家发改委、统计局、环保总局制定发布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相关统计制度建设工作正在加快进行。到目前为止, 已发布火电、磷肥、铅、锌、轮胎、包装等24个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25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 发布了3项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和7项再生利用企业污染控制标准。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10个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

——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发展改革委牵头, 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2006年1月, 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以加强全国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协调。全国大部分省市成立了循环经济领导机构, 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 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议事日程。

——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近几年围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主题,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各类媒体加大了循环经济理念、实践和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通过论坛、培训、技术交流会、展览会、科学知识普及等, 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 全国发展循环经济取得积极成效。重点行业单位产值能耗物耗逐步降低, 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和“三废”综合利用率有所提高, 污染物排放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面源污染治理逐步加强。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已达56%, 钢铁工业年废钢利用量相当于粗钢产量的2 0%, 废旧有色金属年回收利用量相当于年产量的25%左右。今年上半年, 万元GDP能耗下降2.78%;1-9月, 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首次出现双下降。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是:认识尚未完全到位, 一些地方仍把GDP增长作为硬任务、把节能减排当作软指标, 清洁发展、集约和节约发展、循环利用资源和生态文明的意识不强。科技支撑作用不够,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大技术的研发还比较薄弱, 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亟待突破, 先进适用的成熟技术推广应用急待加强。资金投入不足, 企业缺乏加大投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各级政府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稳定投入机制还未形成。体制机制不健全, 一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还未能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和供求关系, “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没有完全落实, 资源循环利用还存在一些政策障碍。法制建设不完善, 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 相关配套法规和标准还不健全等。这些问题, 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研究解决。

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成效和基本经验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开拓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组织开展示范试点, 通过典型引路, 逐步推广, 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十分必要。

2005年10月, 经国务院同意, 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第一批) 工作的通知》, 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省市开展了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选择确定了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7个重点行业的42家企业,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4个重点领域的17家单位, 国家和省级开发区、重化工业集中区和农业示范区等13个产业园区以及10个省市, 作为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探索建立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为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 我们编制印发了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编制要求, 对试点实施方案的编制及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各地发改委、经贸委等部门、各试点单位对试点工作高度重视, 认真组织编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提出了试点工作的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我们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专家对试点实施方案逐个进行评审。目前, 除3个单位外, 绝大部分试点单位实施方案已通过评审, 并按照试点实施方案积极有序地推进试点工作, 个别没有通过的也正在按照评审意见抓紧修改完善试点实施方案。

为推进试点方案的组织实施, 我们利用国债资金加大了对试点单位重点项目的支持;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编制循环经济支撑技术;指导试点省市和产业园区试点工作成效评估;开展重点问题调研、试点经验交流, 加强分类指导;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 形成了一批典型企业

在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 涌现出一批由试点到示范的优秀企业。如济南钢铁有限公司积极推进能源梯级利用、钢渣综合利用和废水循环利用, 实现电力自给50%以上, 煤气“零”放散。中国铝业公司在中州分公司被列为试点单位后, 全公司以此为契机, 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目前公司下属80%的氧化铝企业实现了废水“零”排放, 到2008年有望实现全公司废水“零”排放。北京水泥厂积极探索水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 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利用水泥设施处置城市危险废物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为高消耗、高排放建材行业实现生态化改造树立了典范。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矿总公司利用洗中煤、煤泥和煤矸石发电, 实现了煤炭开采过程中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新疆天业 (集团) 有限公司在国内首创电石渣干法生产水泥, 实现了氯碱化工行业废渣、废水“零”排放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河北西柏坡发电有限公司综合利用电厂粉煤灰、脱硫石膏生产建材产品, 并把附近城镇的生活污水处理后用于电力生产, 实现了废渣、废水的“零”排放。一大批试点企业通过节约降耗、推行清洁生产、开展综合利用、构筑产业链, 降低了能耗物耗, 减少了废弃物产生和排放, 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竞争力大大增强。

(二) 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逐步完善

上海新格、河南豫光、江苏春兴等企业实现了再生金属加工利用企业规模化发展, 初步建成了一批再生铜铝铅锌加工利用示范工程。如上海新格再生铝生产规模超过20万吨, 开发应用了多室熔炼炉装备, 实现了永磁搅拌熔炼等关键技术的产业化, 铝合金的废铝利用率达到87%;河南豫光从国外引进国际一流的废蓄电池预处理集成系统, 建设了10万吨再生铅综合回收示范工程, 目前生产规模已达5万吨, 为铅冶炼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青岛新天地生态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4条年处理规模10万台的废旧家电拆解生产线, 探索废旧家电定点回收、集中拆解处理, 投产试运行以来, 为国家制定废旧家电回收处理政策积累了经验。山东济南复强公司在装备再制造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支持下, 利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表面工程技术和关键设备, 开展汽车发动机再制造, 形成2万台生产能力, 目前年再制造发动机5000多台。

(三) 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试点园区根据自身特点, 按生态工业理念规划园区建设,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实践。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 加强园区现有企业的生态化改造, 对新上项目从产业政策、园区规划、准入标准、集约用地、节约用水、废物排放等诸多方面确保园区发展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园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但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强度递减, 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上海化工区基于化工主导产业建设上下游链接项目, 抓好产业链条节点项目, 形成相互关联和相互支撑的产业集聚整体优势;万元产值能耗、水耗, 废水和废气排放量仅为全国化工行业平均水平的1/2、1/12、1/8和1/3。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从一开始就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对园区内产业布局进行规划, 形成高度关联的煤化工、煤矸石综合利用、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湖南汨罗、广东清远通过规范园区管理, 实现再生资源统一回收、拆解和污染物集中处理, 有效防止了二次污染, 同时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推动再生资源加工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和产业链延伸, 用循环经济理念对园区进行了改造和升级;湖南汨罗形成了约100万吨再生资源回收和集散交易规模, 广东清远初步形成了30-40万吨的拆解加工能力。

(四) 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有了雏形

10个试点省市在全社会层面, 把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和消费有机结合起来, 根据产业结构特点, 探索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 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循环利用和废物减排水平, 促进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取得了一定成效。如辽宁省按照试点工作方案, 积极推进6个重点行业、5个城市、10个区县、10个重点园区以及50家重点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提出了构建清洁生产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型社会三个循环层次, 培育区域性再生资源产业基地为主要内容的“3+1”模式。山东省从企业、园区、城市三个层次推进全省循环经济工作, 培育10个循环型城市、20个循环经济型园区、300家循环经济型企业。重庆市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 大力实施主城区环境污染企业搬迁和主城工业企业“退城进园”, 同时把发展库区循环经济作为重点, 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 统筹城乡发展新思路。

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开展为节能减排作出了积极贡献。2006年, 六省市GDP增长了14.41%, 但能源消费总量仅增长9.55%, 能源强度降低了4.25%;取水总量基本没有增加, 废水排放量基本持平,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08%;7个试点行业中42家试点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25.5%, 能源消费量仅增长9.7%,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2.1%, 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4.6%和8.1%,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7.9%, 提高2.5个百分点。

总结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有以下几条基本经验:

首先, 领导重视是关键。领导重视, 组织落实, 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各试点单位的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 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 并设立专门的工作班子, 加强协调联动。不少单位一把手亲自抓, 亲自部署落实。试点省、市都组织召开了循环经济工作会议, 党委、政府领导亲自进行动员部署。如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发展循环经济动员大会, 省委书记、省长到会讲话;鹤壁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组织部长为副组长的领导机构, 并设立了循环经济办公室, 有力地推进了循环经济发展。

其次, 科学规划是前提。制定科学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是循环经济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条件。我们在组织实施第一批试点过程中, 要求各单位编制试点工作方案, 并组织中咨公司、国内知名专家对方案逐一进行论证审查。通过制定未来3-5年的规划或试点实施方案, 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及重点项目, 方案的编制和论证审查对试点工作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 科学技术是支撑。开发应用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铝业中州分公司与有关研究机构合作, 开发了选矿拜耳法和强化烧结法生产氧化铝新工艺等重要科技成果, 使生产能耗降低50%, 铝土矿资源服务年限提高三倍以上, 建设投资节省15-20%, 生产成本降低10%, 为经济利用我国中低品位铝土矿资源开辟了一条新路。山东莱芜钢铁集团公司自主研发和应用高炉煤气全干法除尘、转炉煤气干法除尘、干熄焦等一系列新技术, 在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热电工序实现水的多级串级利用和循环利用。2006年与2000年相比, 钢产量增加5倍多, 新水耗量基本没有增加, 吨钢耗新水由13.58吨下降到3.53吨, 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深圳东江环保公司开发了以电镀污泥等含镍铜废料为原料生产硫酸镍和电积铜组合工艺, 含铜废液综合收运和处理能力达到8万吨, 高浓度氨氮废水利用率达到50%。试点经验表明, 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往往是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了一些关键技术的企业。

第四, 必要投入是保障。项目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障。上海、辽宁、江苏、宁波、鹤壁、铜陵等试点省市设立了循环经济专项资金, 用于支持建设循环经济项目及开展相关工作。如上海市安排2亿多元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项目。青岛市政府计划今明两年拿出500万元支持试点企业建立废旧家电回收网络体系建设, 已安排200万元。多数试点企业加大资金投入, 不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如河南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公司2006年建成了10个重点循环经济项目, 目前年综合利用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214万吨, 综合利用瓦斯1600万立方米, 产生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第五, 完善政策是基础。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 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 才能做到既“循环”又“经济”, 循环经济才能得到持续发展、长期巩固和提高。国家实行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北京水泥厂利用水泥炉窑处理有毒有害废物的实践表明, 正是由于综合利用优惠政策的支持和危险废物收费机制的建立, 才使企业在水泥价格较低的情况下, 仍能实现持续发展。湖南省为加快推进汨罗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近期以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印发了关于支持汨罗循环经济试点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 从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财税、科技和用地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支持汨罗市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建设。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 由于缺乏政策的支持, 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三、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 把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这为今后一个时期循环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各地区、各单位要进一步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 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 资源消耗总量大, 加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 已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 能源消耗总量还会增加。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伴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全过程的硬约束, 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节约能源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我们要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 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二)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生态良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九五”时期就提出来了, 但由于种种原因, 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至今没有根本转变。2005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2.26万亿美元, 约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左右, 但为此投入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 却比产出所占比例高得多, 我国消费石油3亿吨、原煤21.4亿吨、粗钢3.5亿吨、水泥10.5亿吨和氧化铝1561万吨, 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8%、39.6%、31.8%、47.7%和24.4%。即使考虑汇率因素, 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过大, 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得不到根本转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就难以实现。发展循环经济, 能够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提出, 丰富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文明观的内涵。它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 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观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如果不计代价,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必然导致能源资源约束突出,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人与自然关系紧张, 反过来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当前, 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重大问题。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二氧化碳排放量还要持续增加, 这将使我国在国际上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以最少的能源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四)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必由之路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去年全国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1.33%, 是2003年以来首次下降;主要污染物增幅减缓。今年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 推动力度进一步加大, 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 节能减排效果进一步显现。上半年, 万元GDP能耗降低了2.78%;前三季度, 全国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双双下降。但是, 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开辟了资源综合利用的新途径, 物尽其用、变废为宝,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而且从资源消耗的源头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 实现“零”排放, 化害为利, 污染治理成本大大降低。循环经济把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根本性措施。

总之,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用全局的视野去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和重点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 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加强法制建设, 完善政策机制, 强化宣传教育,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逐步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一) 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配合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 加快《循环经济法》立法工作, 并此以为契机, 全面推进循环经济配套法规体系建设。抓紧与国务院法制办协调, 尽早出台《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管理暂行办法、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已有较好的基础, 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抓紧完善;抓紧制定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同时, 加快建立与废纸、废塑料等回收利用相配套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完善节能、节水和再生产品标准和标识等。

(二) 加快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会同有关部门、行业协会, 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明年组织编制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制糖等重点行业和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建设、再生金属利用等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实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矿井水利用和海水利用专项规划。没有编制规划的地区要抓紧部署启动本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在组织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时要对资源环境状况进行分析, 充分体现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 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根据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 会同有关部门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等专项科技计划中, 组织实施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在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专项, 支持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已经编制发布了《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和钢铁、铝、海洋化工等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导则, 对这些技术要通过现场交流会、推广会等方式予以推广。积极支持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我国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

(四) 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

产业政策方面, 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修订调整, 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实行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财政政策方面, 会同财政部制定中央财政清洁生产奖励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加大对清洁生产项目的支持力度;按照即将出台的循环经济法的要求, 抓紧研究建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 用于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投资政策方面, 继续加大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对一些节能效果明显的重点项目, 纳入中央财政节能技术改造奖励资金支持范围。税收政策方面, 落实好国家已有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研究调整完善消费税, 对资源消耗小、循环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少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和可再生能源等给予较低的消费税税率, 对消耗高的消费品征收较高的消费税, 抑制不合理消费。加快研究提出废水“零”排放企业免交排污费等政策;研究解决钢铁、建材等企业利用余热余压发电上网问题。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 控制国内紧缺资源和高耗能、高排放、资源性产品出口。研究鼓励国内紧缺资源废料进口的政策。加快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五) 加强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和培训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全民参与, 全社会监督。会同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系列宣传活动。继续加强地方、行业、企业循环经济培训, 普及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相关知识。通过宣传教育培训, 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 营造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

根据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经验和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今后一个时期, 循环经济发展工作要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

一是着力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通过各工艺之间的物料能量循环, 减少物料能量的使用, 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目标。要大力推进生态设计, 从源头减少资源能源投入;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对生产过程中各种副产物和废物进行回收利用。当前要重点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化工、建材、轻工等重点行业和再生利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 积极推进这些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支持建设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对污染严重企业, 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三河三湖”、松花江、三峡库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等重点流域和区域内的工业企业, 要加快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二是着力推进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按照资源循环利用、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分工的原则, 合理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生态产业网络, 实现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工业园区要抓好项目布局和产业链接, 集中建设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固体废物处理、热电联供等项目, 形成集约利用的公用工程,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企业集中布局、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 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环保总局、商务部、科技部将重点抓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工作, 为全国工业园区生态转型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农业园区要结合新农村建设, 支持建设一批重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发展户用沼气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 形成以沼气为纽带的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一体化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建设一批秸杆综合利用工程。

三是着力推进重点领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按照市场规范、竞争有序、合理布局、环境友好的原则, 积极推进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废旧机电产品、废弃包装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在废旧物资回收方面, 通过规划布局, 建设一批区域性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支持沿海地区建设一批以再生原料为主的再生资源拆解加工基地。在再生资源利用方面, 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 抓紧建设若干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再生铜铝铅锌示范企业, 重点支持一批规模化再生利用示范项目。在机电产品再制造方面, 选择一批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企业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 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铁道设备等再制造示范工程。在废弃电子电器回收拆解方面, 重点支持建设拆解处理示范企业, 探索建立回收拆解的相关政策机制。在包装物回收方面, 要切实解决月饼、茶叶、保健品、化妆品等消费品过度包装问题, 加快研究建立容器包装等回收利用体系。

四是着力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 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资源开采环节, 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 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 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资源消耗环节, 要加强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 努力降低消耗, 提高资源利用率;废物产生环节, 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 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 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 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 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 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再生资源产生环节, 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 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消费环节, 要大力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 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积极推进政府节能和绿色采购。在此基础上, 各地要尽可能将区域内工业、农业, 城市、农村, 生产、消费等各环节产生的废物综合利用, 努力实现全社会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 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物质基础。

五、进一步做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的几点要求

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还要继续深化。经国务院同意, 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今天正式启动。第二批试点, 不是第一批试点简单数量的增加, 而是对第一批试点的补充和深化。一方面, 将第一批试点中未包含的行业和领域, 如矿产资源、机械制造、皮革、食品、包装、纺织 (再生纤维) 等行业纳入试点范围;另一方面, 将节能减排任务比较重的重化工集聚区或园区及对建立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有典型示范意义的重点城市和地区纳入第二批试点范围。

对列入试点的单位来说, 这是全面提升发展水平的重要机遇, 要积极努力, 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的典型单位, 为全面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各试点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扎扎实实推进试点工作, 力争取得更大的成效。为进一步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下面我提几点要求: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第二批试点单位要抓紧成立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确定专门机构, 切实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各试点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 动员部署试点工作, 要将试点工作各项任务、措施, 逐一分解落实到有关单位和个人, 明确责任, 加强考核。

二是抓紧编制实施方案。各地区发展改革委、经贸委要会同环保局等有关部门组织第二批试点单位编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并于明年4月底前完成上报工作。各单位在编制试点工作方案时, 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 因地制宜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试点方案进行论证。第一批试点单位中, 实施方案尚未通过评审的两个单位, 要按照评审意见抓紧修改完善, 年底前报国家发改委, 仍不能完成编制方案的, 将取消试点单位资格。

三是抓好方案组织实施。试点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 制定分各阶段工作计划, 落实方案各项任务;要抓好技术攻关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协调解决试点工作需要的各项建设条件。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跟踪和指导, 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政策问题, 要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可操作的建议。

四是加强重点项目组织申报。对试点方案审查中确定的重点项目, 要按照我委投资管理相关要求, 抓紧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落实资金、搞好环评等相关工作。各地区发改委、经贸委, 要组织专家论证, 指导做好项目组织申报;同时, 要根据清洁生产专项资金、节能奖励资金的不同要求, 选好项目, 做好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 加强对循环经济的支持。

五是强化基础管理。各试点单位要建立资源消耗统计和核算制度, 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 加强资源环境核算, 从主要原材料、能源、水资源等方面开展全面的能源和物料平衡分析, 对资源产出、利用效率、废物产生排放水平与国内同行和国际先进水平进行全方位比较, 找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差距。对循环经济试点取得的节能减排效果, 要准确统计, 及时上报。

六是加强监督检查和验收。各地区发展改革委、经贸委要会同环保局建立试点工作进展情况阶段性督查制度, 对试点工作组织阶段性评估和监督检查, 同时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总量控制等环境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对进展情况不理想、存在问题较多的试点单位, 要加强指导, 限期完成。加快制定循环经济试点验收办法, 及时进行系统总结、评估和验收。

七是加快示范试点经验总结和推广。各试点单位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典型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 要及时总结上报。我们将采取多种方式对试点经验进行推广。要根据试点情况, 继续组织召开电力、轻工行业, 农业和产业园区等循环经济现场交流会, 推广先进典型经验。

同志们,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 意义重大, 任务艰巨。让我们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开拓创新, 真抓实干, 努力开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经济发展软环境整治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篇3

在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光辉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在这里集会,隆重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这对激励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满怀豪情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对激励和鼓舞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各族干部群众、广大救援人员和全国各族人民信心百倍地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全面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各阶层劳动群众,向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和公安民警,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致以节日的祝贺!向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我还要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向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诚挚的问候!

我国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社会主义中国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长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积极投身革命、建设、改革的洪流,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为国家、为民族建立了伟大历史功勋。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活力。

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以来,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隆重庆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圆满完成载人航天飞行和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奋力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迅速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有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精心筹办上海世博会,着力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书写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恢宏壮丽的时代篇章。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团结一心、辛勤劳动的结果。今天受到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就是我国亿万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长期以来,你们在各自岗位上展现主人风采、焕发劳动激情,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铸就了信念坚定、立场鲜明,艰苦奋斗、勇于奉献,胸怀大局、纪律严明,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在共和国的旗帜上镌刻了人民伟大、劳动神圣的无尚荣光。党和人民感谢你们,全社会都要向你们学习。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继续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的情况下,认清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正视挑战、迎接挑战、战胜挑战,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力量。实现我们确定的宏伟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一定要肩负起光荣的历史责任,继续团结拼搏、奋发努力,在前进道路上不断建立新的业绩。

第一,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为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成就任何一项伟业都离不开劳动。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依靠全体人民热爱劳动、勤奋劳动,必须依靠全社会尊重劳动、保护劳动,必须使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追求。榜样蕴藏无穷力量,精神激发奋斗意志。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是中国工人阶级崇高品格的生动体现,是我们时代的宝贵财富,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用劳模的先进事迹感召人民群众,用劳模的优秀品质引领社会风尚,充分发挥劳模的骨干和带头作用,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关爱劳模的良好氛围。要真诚帮助劳模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劳模发挥聪明才智、建功立业营造更好环境和条件。受到表彰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要珍惜荣誉、戒骄戒躁,发扬成绩、再接再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再立新功。

第二,进一步激发创造活力,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积极贡献力量。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紧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当代中国工人运动的主题,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一定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实现这场深刻变革的主力军,要积极为实现这项重大战略任务贡献力量。要全面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充分发挥一切劳动者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科学发展上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争当锐意改革创新的先锋,争当推动科学发展的楷模,把自己的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充分发挥出来;要积极投身自主创新实践,围绕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大任务,深入开展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活动,立足本职岗位,丰富科技知识,提高劳动技能,争创一流业绩,把实现党和国家发展目标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为推动科学发展积极献计出力。

第三,进一步保障劳动者权益,为促进社会和谐奠定坚实基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神圣职责,也是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我们一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行政等各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广大劳动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厂务公开制度,组织职工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广大劳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更充分更有效的保障。要切实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充分就业,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要切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就业帮扶、生活救助、医疗互助、法律援助等帮扶制度,着重解决困难劳动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广大劳动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使他们不断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要切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要切实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想问题、作决策、定政策要充分考虑广大劳动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认真解决广大劳动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充分发扬识大体、顾大局的光荣传统,增强主人翁意识,坚决拥护党和政府关于改革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发展过程中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依法表达合理诉求,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不断提高广大劳动群众的综合素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一定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引导广大劳动者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劳动能力和劳动水平,努力成为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的知识型工人和一线创新人才,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使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要大力开展技能培训、转岗培训、创业能力培训,形成有利于劳动者学习成才的引导机制、培训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积极发展丰富多彩、昂扬向上的企业文化、职工文化,不断满足广大劳动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紧紧依靠和切实关心广大劳动群众,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最重要最根本的体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把广大劳动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对劳动群众的感情,密切同劳动群众的联系,深入劳动群众、关心劳动群众,倾听他们呼声,关心他们疾苦,为他们排忧解难,始终与劳动群众心连心。

在庆祝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喜庆日子里,我们也迎来了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85周年。在此,我向全国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工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新形势下,各级工会组织一定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履行各项职能,扩大工作覆盖面,增强组织凝聚力,诚心诚意为广大职工群众服务,主动维护广大职工包括农民工合法权益,充分发挥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作用,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广大劳动群众心坎上,最广泛最充分地把广大劳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改革发展稳定的目标任务上来,不断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

我们要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加强同世界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联系合作,扩大交往,增进友谊,为维护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权益,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经济发展软环境整治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篇4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是经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召开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前段全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在全省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打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三年攻坚战的重要部署,在全市上下迅速掀起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新高潮,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档次品位,继续保持“山东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单位”称号,争创“山东省人居环境奖”。刚才,金华同志传达了《滨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有关部门和县区的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表态发言。下面,根据会议的安排,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搞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0**年,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整治脏乱差、加强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部署,结合防治“非典”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城市面貌明显改观,“三年攻坚战”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去年10月,省建设厅等十个省直部门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对各市综合整治情况进行了考评,市区和邹平县被省人事厅、省建设厅授予了“山东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单位”称号。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市作为一个国家级卫生城市,目前在城市管理和环境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脏”。部分次干道、背街小巷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处,垃圾积存、乱倾乱倒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某些路段和角落,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可以说是“脏”不忍睹。二是“乱”。很多乱搭乱建屡禁不止、屡拆不动;一些违章、破旧建筑物、构筑物不仅侵害公共利益,造成安全隐患,而且严重影响了城市景观;不规范的户外广告、乱贴乱画随处可见;乱摆摊点、占道经营问题仍然非常突出;西区运土车辆抛撒尘土以及占道堆放沙石料的问题仍时有发生。三是“差”。主要是部分市民的环境意识差,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等不文明现象比较普遍;城市环境质量差,露天烧烤的问题屡治不绝;垃圾中转站、公厕等市政设施严重不足,“门前五包”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城市环境脏乱差问题仍未摆脱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继续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彻底治理脏乱差,仍然是一项非常重要、非常紧迫的任务。尤其在当前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项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充分说明市委、市政府对综合整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说明综合整治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为当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切实增强搞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第一,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结合的产物,城市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的领导水平和干部群众的精神状态。通过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面貌,强化市民的城市环境意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品位,树立滨州良好的对外形象。今年8、9月份,省委、省政府将召开全省加快发展现场观摩会,届时各市和省直部门的主要领导将对全省17市进行观摩检查。这对我们搞好城市建设、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是一次很好的机遇,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我们以什么样的姿态和面貌迎接这次会议,关乎我市的对外形象,关乎下半年一系列节会能否成功举办,关乎我市今后的发展,我们一定要抓住这次机遇,自我加压,深入开展好这次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切实提高我市城市管理水平。第二,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形成,城市规模的大小、经济实力的强弱是一个方面,环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环境已成为决定和影响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抓发展必须抓环境,抓环境就是抓发展。城市有了完备的基础设施,有了优美的商住环境,就有了吸引力、聚集力、竞争力,就能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就有生机活力,就会繁荣发展。今年是全市“招商引资优惠年”,招商引资工作能不能有一个大的突破,城市环境卫生状况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下真功夫、花大气力,搞好这次集中整治工作,营造适宜生活居住、投资创业的良好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客观需要。公共卫生工作关系到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关系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去年上半年的“非典”疫情,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良好的卫生环境和个人卫生习惯,是切断“非典”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对于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要巩固抗击“非典”斗争的阶段性胜利成果,必须进一步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消灭卫生死角,纠正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不良习惯,保持城市环境整洁卫生,杜绝病毒传播。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千万不能心存侥幸,麻痹大意,而要通过扎实有效、坚持不懈的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城市环境与广大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居住环境。不仅重视一个住宅区的整洁卫生、安全文明,而且十分重视整个城市的整体环境,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可以说,人居环境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改善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条件的现实需要,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把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作为近期的一项中心工作和重大任务,全党动员,全民动手,积极行动,全力以赴,全面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向纵深发展。

二、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全面落实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各项任务

今年是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三年攻坚战”的第二年,也是确保整治成效最为关键的一年。今年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要坚持标本兼治,突出重点,综合治理。一是开展集中整治,迅速解决城市环境“脏、乱、差”的问题;二是在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向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过渡,确保整治成果的持久巩固,实现城市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对于这次整治工作的目标、任务、原则、方法和步骤,《实施方案》中已经作了明确具体的安排,请各级各部门按照《方案》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为了确保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各项任务的全面落实,要进一步强化四个观念,突出六个重点。

一是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必须把造福群众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把为群众创造方便舒适、优美的城市环境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执政为民,与民同心,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忧,干群众所盼。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换位思考为群众做事,从老百姓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城乡普通居民最急需的事情抓起,抓热点,解难点,贴近市民生活,靠近群众身边,体现为民、爱民的宗旨。让最基层的群众直接享受到整治的成果,亲身感受到居住生活环境的明显变化。二是强化“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搞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就会为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招商引资奠定良好基础。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强化“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破除那种搞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影响经济发展的观念。同时,在整治活动中,要注意工作方式和方法,处理好综合整治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特别要安排好下岗职工的经营问题,保障其基本生活,既要维持良好的市容市貌,又要维护好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三是强化“经营城市”的观念。要管理好城市,就必须彻底打破过去一切都由财政投资、一切都由政府包办的旧体制,用市场运作的方式来经营城市,以新的理念、新的措施,不断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四是强化法制观念。要加强综合整治的法制建设,健全配套法规、标准、规范体系,依法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管理。执法人员要强化法制意识,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切实解决各种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执法不到位、以罚代管和扯皮推诿的行为。要突出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坚决取缔占道经营和违章建筑。各类违章占道经营是一大“顽症”,需要采取“综合疗法”才能彻底根治。这次活动要坚决清理店外经营、店外修车、流动摊点等占压城市道路经营的问题,规范路边车辆清洗点、废品收购站及各类书报亭,坚决取缔主要道路两侧的露天烧烤,确保市区主次干道无任何形式的占道和出店经营,真正还路于民。市区重点清理渤海九路(黄河四路——黄河五路)店外修车、黄河二路(渤海七路——渤海八路)、渤海八路(黄河五路——黄河八路)店外经营,实现归“市”、入室经营。对于流动摊点,要重点整治黄河三路(渤海四路——渤海五路)的花市、鸟市、鱼市,这个地方已清理了多次,但效果不佳,这次一定要下决心将其清除,既可以将这些流动摊点引导到已有的市场中,也可以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在一些不影响市容和交通的背街小巷,规划几个地方集中经营,但必须加强管理,引摊入“市”,不能放而不管。具体规划的地点和管理办法,由有关部门制定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后实施。继续把拆除违法违规建筑特别是有碍市容的违章建筑作为整治工作的重点,通过整治,使乱搭乱建的现象切实得到有效遏制。

(二)大力整治环境卫生。一要搞好环卫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进一步完善城区垃圾中转站、公厕等环卫设施的规划,力争建设14个垃圾中转站,逐步撤掉主干道两侧的垃圾箱,减少二次污染。加快公厕建设改造步伐,提高公厕管理水平。抓好垃圾处理场工程建设,力争年内投入运行。二要加大重点区域整治力度。根治垃圾围城,加强卫生管理。主要解决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城市出入口藏污纳垢的垃圾死角,像市东办事处第一小学东侧、渤海三路南段至大坝、二棉宿舍西侧、黄河七路西首蔡刘家以及城区张肖堂干渠沿岸的垃圾,群众对此意见很大。这次一定要下决心把这些死角彻底清理干净。同时,提高市民城市意识,加大对公共场所特别是广场、车站内乱倒垃圾、乱放污水、乱堆杂物、随地吐痰、便溺、乱扔烟头、乱扔果皮等不文明行为的查处力度,实行严管重罚。三要全面加强垃圾管理。大力推广垃圾袋装化收集,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办公区、住宅区内的垃圾实行统一收集、清运,不得随意倾倒。严格实行建筑垃圾的统管统运,加大对乱倒、乱倾、乱堆建筑垃圾的查处力度,对所有建筑工地进行监督管理,从源头上杜绝乱倒、乱倾、乱堆建筑垃圾现象。规范垃圾运输管理,保持垃圾运输车辆车身完好,车容整洁,严禁没有遮盖的运输砂石料、垃圾的车辆在市区内行驶,严厉查处运输车辆沿途飞扬、撒漏行为。

(三)进一步整治规范户外广告。各类广告宣传牌和门面招牌,既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特色,也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设置合理、规范、艺术水平高的户外广告可以为城市增光添彩,美化城市形象,对城市文化建设也大有裨益。但是大量不规范广告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特别是城市道路上方悬挂的广告横幅,不仅对路灯、树木损害严重,而且还存在安全隐患。市执法局要牵头抓好户外广告的综合整治,市建委、公安、工商以及滨城区、开发区等有关部门单位要密切配合。要进一步严格户外广告审批制度,按照户外广告设置技术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各种户外广告、门面招牌,特别是黄河二路、渤海五路、渤海七路、黄河五路、黄河六路5条市区主要道路和市区主要出入口的户外广告,进行整顿和规范。对设置不当、质量低劣、陈旧破损、存在安全隐患、严重影响市容的各类广告牌(箱)和店牌门匾坚决予以拆除,对不符合标准的户外广告予以更换,保证户外广告牢固安全、整洁美观、夜间照明功能完好。城市主干道上方今后一律不准设置广告横幅。

(四)深入治理各类乱贴乱画。乱贴乱画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很多是野广告、制贩假证等,不仅极易误导消费者,也污染了社会风气,被称为城市的“牛皮癣”一点也不过份,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今年3月份,市人大代表视察城市管理工作时,专门提出了市区的乱贴乱画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行标本兼治、堵疏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要集中清理沿街建筑物、公共设施和树干上乱贴、乱画、乱写、乱刻及乱挂广告。各单位要按照“门前五包”的要求,做到谁的门前谁维护。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乱贴乱画、乱涂乱写人员的追踪打击力度。要借鉴其它城市的做法,在重点街区、路段设置安装监测设备,通过昼夜监控,使乱贴乱画人员无处遁形。联通、移动等信息部门要实行通讯监督,协助有关部门积极治理乱贴乱画。另一方面,应该注意到,有些乱贴乱画是因为有的群众发布信息,为了节省在电视台、报社打广告的费用而贴在街上的,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规划几个地段,制作几个广告牌,让人们集中往一个地方张贴,既避免了乱贴乱画,维护了市容市貌,又能满足广大市民的需要,一举两得。

(五)大力整顿交通秩序。市公安等部门要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严格市区道路交通管理。加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机动车一律停放到停车场,严禁占用车行道停放,实现主要道路无乱停乱放。在市区主要道路设置出租车停车标志,定点停车,严禁车辆随意调头和在无停车标志的地点停车。加大对严重交通违章的整治力度,对车辆无牌无证、闯灯闯线、酒后驾驶等严重违章行为进行严格管理。同时,要广泛深入地开展文明交通行为的宣传和教育,使全体市民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文明驾车、文明骑车、文明乘车、文明行路”,做到“按灯停走、按线行驶、按位停放、按章处罚”,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交通事故。交通部门要大力整顿营运市场,全面规范营运秩序,坚决打击非法营运车辆,保障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六)逐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综合整治的最终目标是逐步建立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提高我市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要加大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体制框架,明确市区街三级城市管理的职能和责任,落实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工作经费。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监督考核机制、快速反映机制,实施城市管理的动态监控,及时发现并快速处理各类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促进城市维护管理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水平。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全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顺利推进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任务繁重、艰巨复杂的综合性、系统性、社会性工程。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全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顺利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整个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继续坚持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同配合、市区街居分工负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综合整治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市、区、街联动工作机制,实行领导责任制和分级负责制。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成立滨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副市长邓向阳任组长,副市长祁维华、董吉增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市建委,具体负责整个活动的协调督导等工作。各县区也要结合各自实际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广泛宣传发动。舆论工作对鼓舞干劲、凝聚人心、引导群众至关重要。宣传部门、新闻媒体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加大综合整治工作的宣传力度,每天都要在广播、报刊、电视上开办专题节目和宣传专栏,及时宣传报道整治活动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果和好典型、好经验;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违章建筑、马路市场、乱搭乱建现象和随地吐痰、乱倒垃圾、乱贴乱画等不文明行为,要进行公开曝光。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向广大群众宣传综合整治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增强市民的城市意识、环境意识,充分调动全市上下的积极性,营造“人人关心爱护城市环境,人人支持参与综合整治”的浓厚氛围。

(三)严格落实责任。各县区要负责抓好各自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全面完成任务。市直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整治方案》部署,按照定部门、定任务、定标准、定时限、定奖惩的要求,把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纳入重要议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组织专人具体抓,进一步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将考核标准进一步细化量化,严格考核,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经费到位,工作到位,落实到位。切实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完成各自任务。

(四)加强配合协作。市建委要发挥好此次活动的牵头作用,加强对各责任单位综合整治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通过简报、新闻报道等方式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各责任单位要服从统一调度和安排,及时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同时各指派一名人员作为联络员,加强沟通协调,建立联系人制度和协调会议制度,按照责任分工,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相互支持,主动衔接,真正做到上下联动、全面推进,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有效机制和强大合力。

(五)严格考核奖惩。对此次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要坚持一周一调度,对领导重视、措施得力、行动迅速、整治效果好的单位要及时表扬,对工作不到位、行动迟缓、整治效果差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督促整改。并且各责任单位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中的表现将作为年底评选廉洁勤政效能效率先进单位的一条重要标准。

在经济发展软环境整治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篇5

中共马蹄藏族乡党委副书记(2015年6月3日)

同志们:

针对我市城乡环境“脏、乱、差”问题,5月28日和6月2日,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相继召开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动员大会,决定利用一年时间在集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市、县主要领导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非常严厉地指出了我市城乡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今天我们专门召开全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动员大会,其主要目的是,动员全乡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环境整治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增强搞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迅速掀起一场环境综合整治的高潮,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大事、要事、急事来抓,以扎扎实实落实好市、县抓环境整治的重大决策部署。刚才,同志宣读了我乡环境整治方案,请各村、各单位、各站所紧密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性近年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小集镇规、美丽乡村、“四化”示范村划建设工作,农牧村环境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全乡环境卫生工作距离上级要求、距离群众期盼还有不小的差距。如一些重点路段两侧、周边还存在不少的卫生死角,一些重点部位脏乱差的局面尚待进一步整治,乡村环卫工作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乡村环卫设施配备水平尚

好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第三,抓环境整治是深化作风建设的需要。环境卫生的好坏,能反映出一个部门和一个地方的精神风貌,也能反映出一个地方的管理水平,因此,我们要把整治环境作为转变工作作风的一项长期工作,把整治环境同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解决问题,既要治标,更要治本;既要严管重罚,也要堵疏结合;既要各负其责,又要联合执法;既要集中整治,更要长效管理,把群众关切的问题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突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

关于这次综合整治活动的任务,在刚才

宣读的实施方案里面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在这里我主要从问题特别突出的几个方面再予以强调。

一是主要道路路域环境整治。主要道路环境是我们这次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也是一直以来牵扯我们精力最大的难点。我们的环境卫生搞的好体现在哪里、如何展现给来马蹄的客人、领导,主要道路的环境是重中之重,是我们的脸面、名片。要按照职责分工,立即抓好主要道路路面、路边沟、可视范围内村庄、河道、商铺、摊点的环境卫生及经营秩序,对沿街商铺匾牌设计和悬挂标准进行规范,对沿路设置的破损宣传牌匾及时进行更换,对街道随意摆摊设点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合理划定设置经营区域,使其能够划行归市。

二是重点部位的环境整治。乡政府驻地,马蹄寺旅游景区涉及商户、游客多,人流、物流、车流量都很大,清理难度和保持难度都很高。这两个地方是我们推进城镇化、发展旅游产业的重

平,不断丰富旅游景区的民族文化内涵,打造靓丽整洁、宜居宜游的城乡人居环境。

三、切实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

脏、乱、差、堵等现象之所以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的客观原因,也有各村、各单位工作不认真、行政不作为、履职不尽责、管理不到位的主观原因。抓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必须要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必须坚持依靠群众、全员参与。“马蹄是我家,环境靠大家”。没有与环境整治无关的单位,也没有与环境整治无关的个人。人民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和管理的主体,既是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劳动者,也是优良环境的享受者。创造和保持优美整洁、规范有序、文明和谐的人居环境,是每个干部职工和普通居民的共同责任和必尽义务。工作生活在马蹄的所有公民都有责任,都必须行动起来,把自己工作、生活范围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做扎实。

二是必须坚持综合治理、齐抓共管。抓环境整治要靠各各村、各单位的密切协作、齐抓共管,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县上的实施方案要求,综合运用思想教育、行政管理、依法处理、完善设施等多种手段,把该管的事情管到位,该落实的责任落实到位,要细化职责和人员分工,把各自承担的任务完成好,形成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全力抓好环境集中整治,确保整治活动取得实效。

在经济发展软环境整治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篇6

同志们:

区委、区政府召开这次大会,目的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积极贯彻落实全市环境综合整治大会精神,针对近期我区环保工作中暴露的突出问题,分析形势,找准症结,研究对策,综合整治环境突出问题,动员全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开创全区环保工作新局面,提高我区环保工作整体水平。 刚才,同志传达了全市环境污染综合整治会议精神,通报了1―9月份环保目标完成情况;宣读的《全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活动实施方案》,是这次综合整治的指导性文件,全区各部门都要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和步骤进行,确保收到实效。下面,我就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了“要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胡锦涛多次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要“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把环境保护问题上升到关系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自觉落实。按照科学发展观来衡量,我区环境保护工作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煤烟型大气污染。全区共有燃煤锅炉427台,其中取暖炉284台,茶炉113台,生产炉30台,由于取缔难度大,目前治理达标仅占58台,进展缓慢;二是造纸业污染。由于设备老化等原因,全区14家企业部分治污设施不能正常运转,造成了一定的污染隐患;三是冶炼业污染。我区现有冶炼企业27家,绝大部分生产技术落后,治污设施不健全,还有的存在违法生产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和偷开偷排等行为;四是餐饮业油烟污染。个别社区群众反映居民楼下餐饮业油烟污染严重。对于这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要在全区明确“宁可牺牲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财政收入,也不能牺牲环境”的指导思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绝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从世界范围看,环境污染的代价约占GDP总量的2―15%,全国大体在14%左右。环境一旦被破坏,恢复起来要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代价,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有些则是永远无法恢复的。我们决不能以破坏环境换取经济发展速度。必须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眼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绝不能以牺牲长远、牺牲全局、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暂时增长。

二、明确思路,突出重点,推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环保工作,总的要求是: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群众健康、保障环境安全为根本出发点,突出抓好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三大重点,进一步加大环保宣传、行政执法和监督管理三个力度,促进全区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进一步做好环保工作的总体原则是,积极推进“两个转变”:一是由注重末端治理,转到从源头抓起、全过程控制上来,始终坚持把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二是由单纯强调保护,转到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工作上来,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相协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求得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

按照市委、市政府决定,从9月25日开始,集中两个月时间,在全区开展一次较大规模的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活动。区环保局已经制定了《实施方案》,对这次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各乡办、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周密部署,扎扎实实地把这项活动开展好。在具体工作中,要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整体推进,狠抓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防治。抓好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是这次活动的重中之重。各部门要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以点带面的原则,对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排查,切实加大整治力度,切实提高工作成效。一要抓整改。要按照《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的行业整治、区域整治和其它环境问题等重点整改内容,把治理整顿与加快区域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引导中小企业进入工业集中区,加速小企业的整合、规范,该限期治理的要明确治理限期,该规划搬迁的要抓紧制定搬迁规划,该关停取缔的要立即坚决、毫不留情地采取行动。要把治理整顿同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工艺水平,尽快解决这些行业规模小、污染重、效益差、管理难的问题。区环保局对整改重点要挂牌督办,加大督导检查力度,针对整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筛选出典型案例,适时提出指导性意见,确保整改到位。二要抓控污。重点是抓好水体、空气污染的防控工作。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合理优化企业布局和工业结构,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做到增产减污。要加强污染企业监管。全面推行排污许可制度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规范企业排污行为。要根据企业排污量的大小,筛选出重点监控排污企业。对这些企业,要强制安装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仪器,做到对企业的排污行为进行全天候监控。特别是我区的造纸行业近期务必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年内,全区所有规定排水量以上企业都要实施在线监控。要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格控制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科学施用农药和化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建立绿色食品基地和有机食品基地,把农业面源对水体环境造成的污染降到最低程度。要严控市区空气污染。突出抓好煤烟型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大力推行集中供热。要加大燃煤设施替代产品的推广力度,力争按计划分期分批取缔市区4吨以下燃煤锅炉。要继续加大取缔露天烧烤、餐饮业油烟治理等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市区大气环境质量。

(二)分类指导,严格规范企业排污行为。今年,国家环保总局、发改委、监察部、工商总局、司法部、安全监管局六部委决定,继续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环保严查行动,省人大常委会已把保定市列为今年全省环保执法检查的重点市之一。要根据上级统一部署,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对于各类违法排污行为,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予以综合整治,彻底整治。一要抓取缔。凡属于国家明令取缔的严重污染的土、小企业(包括“十五小”:小造纸、小制革、小染料、土法炼焦、土法炼硫磺、土法炼砷、土法炼汞、土法炼铅、土法炼锌、土法选金、土法农药、土法电镀、石棉制品、土法漂染、土法煤油;“新六小”:小煤矿、小玻璃、小水泥、小钢铁、小煤油、小火电),已被限期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生产工艺和产品,以及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并予以拆除;已建成的,必须按国家和我省要求立即取缔,并采取有效措施,禁止向其他地区转移。二要抓关停。对于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无治理设施或者治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或者超过总量控制指标要求、直接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企业,必须责令其停止生产,限期建成或完善治理设施,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验收合格一个,恢复开工一个。三要抓环评。要强化新建项目环境管理,严格环境准入。坚决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各项规定。对于所有新上建设项目,要坚持“四个不批”,即属于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的不批,污染严重且不能有效治理的不批,污染物排放超过总量控制指标要求的不批,区域发展规划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外的不批。对于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不落实“三同时”制度,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企业,属于未办理环保审批的,必须依法从严从快查处,责令其补办环保审批手续;属于错批或违法审批的,必须及时坚决予以纠正,并对有关责任人依法进行责任追究。四要严查处。在综合整治过程中,对于各种环境违法行为,要做到“四不放过”,即违法情节没有查清的不放过,整改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的不放过、对责任人没有处理到位的.不放过、对该移送没有移送的不放过。对拒不执行政府关停决定,违法建设污染项目、擅自停运治污设施偷排偷放的企业,特别是故意违法、屡查屡犯的,要坚决查处,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和企业负责人的责任。对典型案件要公开曝光,严肃处理。要化被动为主动,绝不能等上级新闻媒体曝了光才引起重视,绝不能总是亡羊补牢,要切实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建管结合,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最近,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环境保护“五个创建”活动的通知》,全区要按照构建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的目标,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开展争创环境保护模范区、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城镇、环保先进企业、绿色单位的各项工作。当前,特别要进一步加大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力度,打造出我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亮点。要坚持以生态为神,文明为魂,发展为本,大力加强文明生态村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努力建设“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的新农村。要积极对照市委农工委与市环保局联合制定的我市文明生态村建设17项环保指标要求,查漏补缺,早日达标。

(四)高度重视,妥善处理好环境敏感热点问题。现在环境问题是热点,一方面反映了群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环境污染问题在少数区域还相当严重。各级各部门要主动做好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对于各类环境敏感问题要早发现,早处理,争取主动。这里环境敏感问题主要指的是因违法排污造成的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可能影响群众身体健康的;二是群众反复举报、反应强烈的。各部门会后都要立即行动起来,对辖区内的环境问题逐一摸排,属于以上两种情况的,要立即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全局性工作和社会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都要把这项工作始终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以催人奋进的使命感、重如泰山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全力以赴把环境大整治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第一,要抓紧抓牢。做好环保工作是我们各级领导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要抓一方发展,还要保一方净土。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负责人具体抓,其他分管负责人要结合分管工作齐心配合。各政府要切实把环境保护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市委、市政府已决定,今后的目标考核不仅要考核经济增长指标,而且要考核环境指标。今后,区委、区政府考核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领导,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也要看环境质量指标,看一个地方的持续发展能力。对没有完成环保责任目标、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单位,情节严重的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第二,要形成合力。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也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部门,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努力建立健全“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环保监管、部门协调联动”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人大、政协组织要围绕环境保护,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广、号召力强的优势,积极开展视察活动、群众座谈、做群众工作,切实把人民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引导好。各级环保部门要按照“统一法规、统一规划、统一监督管理”的要求,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监察部门要加强对贯彻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并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追究相应责任;经济综合管理部门要加快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的步伐;农林部门要大力开展生态农业的建设,继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环卫等部门要加强对垃圾、污水处理厂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积极探索、建立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管理的市场化机制,做好城市绿地的规划工作,解决道路清扫、垃圾堆放、建筑施工等方面的污染问题;宣传教育部门要强化对环保工作的宣传,使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第三,要严格执法。目前,国家已相继制定颁布了9部环境保护法律,30多部环境保护法规,70多份环境保护规章,1000多份地方环境保护法规和规章,这些法律法规是我们各级各部门依法执政的法律依据。要坚持依法管理,严格执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环境保护工作全面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协调,环保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国家环保法律和地方环保法规赋予的管理职责,工商、法院等部门要自觉介入,加大执法的力度,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对违法生产、违法经营的企业,该追究刑事责任的追究刑事责任,该处罚的要处罚,决不姑息迁就。环保部门要把环境管理的立足点,切实转到依法办事,严格执法上来,做到恪尽职守、敢于碰硬、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各级领导要保护和支持环保执法的积极性,为他们撑腰壮胆,为基层执法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四,要加强自身建设。抓好环境保护,机构队伍是基础,人员素质是根本,监管能力是保障。要高度重视环保队伍建设问题,主要是提高素质,提高效能。要把环保机构的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和能力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环保系统要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务和业务能力作为首要内容,抓好执法教育和培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环保系统“六条禁令”和“职业道德规范”,规范执政行为,保证政令畅通,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建立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善于做群众工作”的环保执法队伍,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奋发有为地做好环保工作。

在经济发展软环境整治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篇7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 对发展循环经济提出明确要求。2005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发展循环经济, 保护生态环境,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这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十一五”的重大战略任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 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 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短短几年时间, 循环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 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

———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国务院先后召开常务会议和电视电话会议, 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 对发展循环经济作了全面部署, 会同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等。有关部门和各地区通过加强规划指导、完善政策措施、组织示范试点、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术开发、强化宣传培训等一系列措施,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立法取得显著进展。在全国人大财经委、环资委的组织领导下, 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已正式颁布, 《循环经济法》立法工作进展顺利, 本届政府有望出台。与发展循环经济有关的配套法规正在抓紧制定, 《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即将颁布。北京、上海、山东、重庆、深圳等17个省市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决定。

———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调整了部分矿产资源的资源税额标准, 提高了成品油、大排量汽车、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产品消费税。修订调整了《资源综合利用目录》, 修订和实施了《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加大了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发展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2007年中央财政新增70亿元节能奖励资金, 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 有关部门发布了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 促进了循环经济发展。

———技术支撑作用逐步增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 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 特别是开发、示范和推广了一批对行业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链接技术。纯低温余热发电、干法熄焦、高炉炉顶压差发电、钢渣水渣综合利用、电石渣干法制水泥、高炉回转炉消纳社会废物等一批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汽车零部件等机械装备再制造技术, 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一批成熟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在广大农村也逐步推广。

———循环经济模式初步形成。在循环经济试点的基础上, 初步探索形成企业、企业间或园区、废物回收及社会四个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不同工艺流程的企业, 在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会同行业协会组织召开全国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煤炭、建材等行业循环经济现场交流会, 推动这些行业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循环经济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积极进展, 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研究成果。国家发改委、统计局、环保总局制定发布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相关统计制度建设工作正在加快进行。到目前为止, 已发布火电、磷肥、铅、锌、轮胎、包装等24个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25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 发布了3项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和7项再生利用企业污染控制标准。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10个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

———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发展改革委牵头, 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2006年1月, 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以加强全国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协调。全国大部分省市成立了循环经济领导机构, 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 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议事日程。

———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近几年围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主题,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各类媒体加大了循环经济理念、实践和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通过论坛、培训、技术交流会、展览会、科学知识普及等, 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成效和基本经验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开拓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组织开展示范试点, 通过典型引路, 逐步推广, 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十分必要。

2005年10月, 经国务院同意, 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第一批) 工作的通知》, 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省市开展了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选择确定了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7个重点行业的42家企业,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4个重点领域的17家单位, 国家和省级开发区、重化工业集中区和农业示范区等13个产业园区以及10个省市, 作为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探索建立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为推进试点方案的组织实施, 我们利用国债资金加大了对试点单位重点项目的支持;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编制循环经济支撑技术;指导试点省市和产业园区试点工作成效评估;开展重点问题调研、试点经验交流, 加强分类指导;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 形成了一批典型企业。

在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 涌现出一批由试点到示范的优秀企业。

(二) 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逐步完善。

上海新格、河南豫光、江苏春兴等企业实现了再生金属加工利用企业规模化发展, 初步建成了一批再生铜铝铅锌加工利用示范工程。

(三) 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试点园区根据自身特点, 按生态工业理念规划园区建设,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实践。

(四) 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有了雏形。

10个试点省市在全社会层面, 把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和消费有机结合起来, 根据产业结构特点, 探索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 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循环利用和废物减排水平, 促进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取得了一定成效。

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开展为节能减排作出了积极贡献。2006年, 六省市GDP增长了14.41%, 但能源消费总量仅增长9.55%, 能源强度降低了4.25%;取水总量基本没有增加, 废水排放量基本持平,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08%;7个试点行业中42家试点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25.5%, 能源消费量仅增长9.7%,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2.1%, 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4.6%和8.1%,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7.9%, 提高2.5个百分点。

三、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 把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这为今后一个时期循环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各地区、各单位要进一步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 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 资源消耗总量大, 加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 已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 能源消耗总量还会增加。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伴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全过程的硬约束, 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节约能源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我们要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 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二)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生态良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九五”时期就提出来了, 但由于种种原因, 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至今没有根本转变。2005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2.26万亿美元, 约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左右, 但为此投入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 却比产出所占比例高得多, 我国消费石油3亿吨、原煤21.4亿吨、粗钢3.5亿吨、水泥10.5亿吨和氧化铝1 561万吨, 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8%、39.6%、31.8%、47.7%和24.4%。即使考虑汇率因素, 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过大, 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得不到根本转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就难以实现。发展循环经济, 能够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提出, 丰富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文明观的内涵。它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 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观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如果不计代价,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必然导致能源资源约束突出,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人与自然关系紧张, 反过来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当前, 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重大问题。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二氧化碳排放量还要持续增加, 这将使我国在国际上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以最少的能源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四)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必由之路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去年全国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1.33%, 是2003年以来首次下降;主要污染物增幅减缓。今年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 推动力度进一步加大, 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 节能减排效果进一步显现。上半年, 万元GDP能耗降低了2.78%;前三季度, 全国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双双下降。但是, 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开辟了资源综合利用的新途径, 物尽其用、变废为宝,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而且从资源消耗的源头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 实现“零”排放, 化害为利, 污染治理成本大大降低。循环经济把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根本性措施。

总之,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用全局的视野去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和重点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 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加强法制建设, 完善政策机制, 强化宣传教育,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逐步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一) 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配合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 加快《循环经济法》立法工作, 并此以为契机, 全面推进循环经济配套法规体系建设。抓紧与国务院法制办协调, 尽早出台《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管理暂行办法、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已有较好的基础, 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抓紧完善;抓紧制定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同时, 加快建立与废纸、废塑料等回收利用相配套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完善节能、节水和再生产品标准和标识等。

(二) 加快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会同有关部门、行业协会, 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明年组织编制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制糖等重点行业和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建设、再生金属利用等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实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矿井水利用和海水利用专项规划。没有编制规划的地区要抓紧部署启动本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在组织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时要对资源环境状况进行分析, 充分体现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 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根据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 会同有关部门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等专项科技计划中, 组织实施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在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专项, 支持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已经编制发布了《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和钢铁、铝、海洋化工等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导则, 对这些技术要通过现场交流会、推广会等方式予以推广。积极支持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我国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

(四) 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

产业政策方面, 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修订调整, 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实行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财政政策方面, 会同财政部制定中央财政清洁生产奖励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加大对清洁生产项目的支持力度;按照即将出台的循环经济法的要求, 抓紧研究建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 用于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投资政策方面, 继续加大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对一些节能效果明显的重点项目, 纳入中央财政节能技术改造奖励资金支持范围。税收政策方面, 落实好国家已有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研究调整完善消费税, 对资源消耗小、循环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少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和可再生能源等给予较低的消费税税率, 对消耗高的消费品征收较高的消费税, 抑制不合理消费。加快研究提出废水“零”排放企业免交排污费等政策;研究解决钢铁、建材等企业利用余热余压发电上网问题。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 控制国内紧缺资源和高耗能、高排放、资源性产品出口。研究鼓励国内紧缺资源废料进口的政策。加快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五) 加强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和培训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全民参与, 全社会监督。会同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系列宣传活动。继续加强地方、行业、企业循环经济培训, 普及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相关知识。通过宣传教育培训, 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 营造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

根据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经验和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今后一个时期, 循环经济发展工作要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

一是着力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通过各工艺之间的物料能量循环, 减少物料能量的使用, 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目标。要大力推进生态设计, 从源头减少资源能源投入;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对生产过程中各种副产物和废物进行回收利用。当前要重点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化工、建材、轻工等重点行业和再生利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 积极推进这些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支持建设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对污染严重企业, 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三河三湖”、松花江、三峡库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等重点流域和区域内的工业企业, 要加快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二是着力推进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按照资源循环利用、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分工的原则, 合理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生态产业网络, 实现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工业园区要抓好项目布局和产业链接, 集中建设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固体废物处理、热电联供等项目, 形成集约利用的公用工程,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企业集中布局、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 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环保总局、商务部、科技部将重点抓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工作, 为全国工业园区生态转型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农业园区要结合新农村建设, 支持建设一批重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发展户用沼气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 形成以沼气为纽带的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一体化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建设一批秸杆综合利用工程。

三是着力推进重点领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按照市场规范、竞争有序、合理布局、环境友好的原则, 积极推进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废旧机电产品、废弃包装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在废旧物资回收方面, 通过规划布局, 建设一批区域性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支持沿海地区建设一批以再生原料为主的再生资源拆解加工基地。在再生资源利用方面, 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 抓紧建设若干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再生铜铝铅锌示范企业, 重点支持一批规模化再生利用示范项目。在机电产品再制造方面, 选择一批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企业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 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铁道设备等再制造示范工程。在废弃电子电器回收拆解方面, 重点支持建设拆解处理示范企业, 探索建立回收拆解的相关政策机制。在包装物回收方面, 要切实解决月饼、茶叶、保健品、化妆品等消费品过度包装问题, 加快研究建立容器包装等回收利用体系。

四是着力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 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资源开采环节, 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 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 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资源消耗环节, 要加强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 努力降低消耗, 提高资源利用率;废物产生环节, 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 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 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 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 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 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再生资源产生环节, 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 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消费环节, 要大力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 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积极推进政府节能和绿色采购。在此基础上, 各地要尽可能将区域内工业、农业, 城市、农村, 生产、消费等各环节产生的废物综合利用, 努力实现全社会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 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物质基础。

五、进一步做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的几点要求

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还要继续深化。经国务院同意, 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今天正式启动。第二批试点, 不是第一批试点简单数量的增加, 而是对第一批试点的补充和深化。一方面, 将第一批试点中未包含的行业和领域, 如矿产资源、机械制造、皮革、食品、包装、纺织 (再生纤维) 等行业纳入试点范围;另一方面, 将节能减排任务比较重的重化工集聚区或园区及对建立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有典型示范意义的重点城市和地区纳入第二批试点范围。

对列入试点的单位来说, 这是全面提升发展水平的重要机遇, 要积极努力, 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的典型单位, 为全面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各试点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扎扎实实推进试点工作, 力争取得更大的成效。为进一步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下面我提几点要求: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第二批试点单位要抓紧成立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确定专门机构, 切实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各试点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 动员部署试点工作, 要将试点工作各项任务、措施, 逐一分解落实到有关单位和个人, 明确责任, 加强考核。

二是抓紧编制实施方案。各地区发展改革委、经贸委要会同环保局等有关部门组织第二批试点单位编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并于明年4月底前完成上报工作。各单位在编制试点工作方案时, 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 因地制宜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试点方案进行论证。第一批试点单位中, 实施方案尚未通过评审的两个单位, 要按照评审意见抓紧修改完善, 年底前报国家发改委, 仍不能完成编制方案的, 将取消试点单位资格。

三是抓好方案组织实施。试点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 制定分各阶段工作计划, 落实方案各项任务;要抓好技术攻关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协调解决试点工作需要的各项建设条件。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跟踪和指导, 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政策问题, 要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可操作的建议。

四是加强重点项目组织申报。对试点方案审查中确定的重点项目, 要按照我委投资管理相关要求, 抓紧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落实资金、搞好环评等相关工作。各地区发改委、经贸委, 要组织专家论证, 指导做好项目组织申报;同时, 要根据清洁生产专项资金、节能奖励资金的不同要求, 选好项目, 做好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 加强对循环经济的支持。

五是强化基础管理。各试点单位要建立资源消耗统计和核算制度, 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 加强资源环境核算, 从主要原材料、能源、水资源等方面开展全面的能源和物料平衡分析, 对资源产出、利用效率、废物产生排放水平与国内同行和国际先进水平进行全方位比较, 找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差距。对循环经济试点取得的节能减排效果, 要准确统计, 及时上报。

六是加强监督检查和验收。各地区发展改革委、经贸委要会同环保局建立试点工作进展情况阶段性督查制度, 对试点工作组织阶段性评估和监督检查, 同时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总量控制等环境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对进展情况不理想、存在问题较多的试点单位, 要加强指导, 限期完成。加快制定循环经济试点验收办法, 及时进行系统总结、评估和验收。

七是加快示范试点经验总结和推广。各试点单位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典型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 要及时总结上报。我们将采取多种方式对试点经验进行推广。要根据试点情况, 继续组织召开电力、轻工行业, 农业和产业园区等循环经济现场交流会, 推广先进典型经验。

上一篇:某县电子商务建设实施方案下一篇:学生实训自我鉴定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