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 》优秀教案

2024-08-13

《我的空中楼阁 》优秀教案(精选12篇)

《我的空中楼阁 》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本文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追求超脱尘世,追求宁静自由独立的志向。

重点和难点:

1、景物描写和志向的抒发

2、清丽脱俗的文笔,优美动人的语言

课时:1

教学教程

1、导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浸透刘禹锡德馨的陋室;“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这是融入归有光悲喜的阁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欣赏她的空中楼阁的美丽,品析作者融入其中的志趣。

2、李乐薇,祖籍江苏南京,台湾散文作家。她以独特的感受,诗一般的语言,把山上一幢普普通通的小屋幻化成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品。现在我先将课文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找出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用“小屋和——”的短语,给作者描绘的每一幅小屋的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3、朗读提问

4、作家好象一个画家,挥动彩色的画笔,以小屋为中心,通过辐射式的笔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尽情地描绘着自己心爱的小屋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首先我们一起分析第一幅画面------小屋与山。

A、作者是从哪个视角描绘小屋与山的?(远观,全景)

B、小屋与山有何特点?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屋点缀了山,使山富有生气和情调)

5、小屋与树,作者的描写视角是什么?景物有何特点,蕴涵了作者的什么情感?(4-7,近视、局部;8,仰望、远观。树点缀了小屋,使小屋有绿的背景,有活力、精神,使小屋含蓄而有风度;又使小屋若隐若现,凌空而起,轻灵而自由)

6、小屋点缀了小山,树点缀了小屋,小屋与周围的自然景物构成和谐的统一。作者反复描写山、树与小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自由的热爱)

7、作者对自然充满了无限的热爱,接下来,作者侧重描绘了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作者站在小屋,欣赏自己的领土和领空,她看到了什么?(领土有限,领空无限;花园袖珍,院子开放,有形的围墙围住的是一些花,无形的围墙展示着大自然,显示了小屋的开放性)

8、小屋是开放的,小屋的空气清新、光线明亮,充满了柔静与宁谧,呼吸的是香,光线富有科学的时间性和浪漫的文学性。小屋是如此美丽,宁静,自然,那么小屋与外界的交通方便吗?为什么作者对这座小屋情有独钟呢,找出直接抒情的语句?(山路与山坡,便于我行走,这是我幸福的阶梯,我的空中走廊)

9、作者通过直抒胸臆,抒发了她快乐和幸福的情感,但作者仍意犹未尽,用诗一般的语言,用画家的彩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小屋夜景图,接着描写小屋白天清晰,夜晚朦胧,迷于雾失楼台之中,成为作者的空中楼阁,它没有室内的装饰,却有室外的鸟语,门外的巨画,小屋与周围的尘世比较起来,有超脱尘世、宁静、自由的美丽,使作者有回归自然的快乐。通过对全文的学习,你知道“我的空中楼阁”的寓意是什么吗?(自然的山上小屋,又指幻景中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超脱尘世的生活环境,追求独立的人格)你对作者的这种志趣有何评价?

10、李乐薇的散文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现在一起朗读第15段。这一段文字既像一支优美的小夜曲,又如一幅形象生动的油画,充满诗情画意,请同学们讨论2分钟,谈一谈作者怎样使它具有音乐美、诗意美、图画美?你能在全文中再找一些这样的例子,这些语句或语段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11、结束语:人人都有自己的梦,人人都有自己的志趣追求。李乐薇借山上的小屋,寄托了她超尘脱俗、热爱自然、追求自由、追求独立人格的志趣。那么你们呢?但愿你们独守自己的心灵,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的空中楼阁 》优秀教案 篇2

“山如眉黛”这是一个常见的比喻, 古人向来就有将山比做眉的习惯, 如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更通俗的例子就是峨眉山的得名, “山势雄伟, 有山峰相对如娥眉”。同时古人又常常将女子的眉比作山, “眉似秋山, 眼若秋水”, “文君姣好, 美色如望远山”, 甚而直接将女子眉毛说是“眉山”、“眉峰”, 有“山清水秀”自然也就有“眉清目秀”, 可见在古人眼中眉和山是可以互比的。作者恰是利用了中国古典文学语言系统, 在一个传统的比喻之上, 对小屋进行了比喻:“恰是眉梢的痣一点”。

作者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山与屋的关系, 用形象新奇的语言展现出来, “小屋恰是眉梢的痣一点”, 我们不由得联想到女子姣好的容颜, 对小屋的亲切感正是源于中国传统眉与山的互比。因为是小屋故比作痣, 为体现小屋的小, 作者采用了倒装句式“痣一点”。这种用倒装来强调的手法在古典诗词中我们习以为常。“敏捷诗千首, 飘零酒一杯。” (杜甫《不见》) “高林滴露夏夜清, 南山子规啼一声。” (韦应物《子规啼》) “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 (苏轼《江城子》)

在文中我们可以随处发现中国古典诗词中所展现的画面以及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漂过一片风帆”, 我们自然想到李白的“孤帆一片日边来”;读到“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燕”, 我们想起的是“淡云孤雁远” (徐昌图《临江仙》) 。“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 “雾失楼台”不正来自秦观《踏莎行》中的“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吗?“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 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 一个对比足以见出作者对朦胧之景的喜好, 这正如古人“雾里看花, 水中望月”的心境。“淡如烟, 淡如雾, 山也虚无, 树也缥缈。”烟、雾正是古典诗词常用的意象。“烟笼寒水月笼沙” (李商隐《泊秦淮》) , “远烟笼碧树, 陌上行人去” (李晔《菩萨蛮》) , “山色有无中” (王维《汉江临泛》) 。古典诗词中往往用烟、雾营造朦胧、素雅之境。

文中的有些语言直接来自于古典文学。“山如眉黛”, 前面已经说过。将小屋比作鸟, 让我们想起的是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有亭翼然”。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不就用过吗?“桥上有亭, 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 依栏坐了, 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而“足以举目千里, 足以俯仰天地, 左顾有山外青山, 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步, 眼睛旅行, 也就是古人说的游目骋怀”。古人就是王羲之, 这正是《兰亭集序》中的“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文章用树来烘托小屋周围的环境, 当换个角度, 近看改为远观, 作者说:“一片蓝, 那时墙, 一片白, 那是窗。”这可以认为是文章最富有蕴含的句子, 于简单中见神奇。句式的整齐, 音节的和谐, 意义的鲜明自不必说。短句的跳跃传达出愉悦的心情, 简单朴素不失色彩的明快, 又暗示出作者纯净的心灵世界, 明磊的人格品质。这种叙述的方式正是中国古典诗学感物观物的方式。它不只是像“痣一点”一样词的倒装, 也不是如“十分清新, 十分自然, 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一样句的倒装。中国古典诗学在感物观物时强调的是物象涌现的直接性, 是对视觉过程的把捉, 是先感后思。因为景物的自现合乎真实世界里我们可以进出的空间。古典诗学通过这种感物观物的方式才能让读者进入诗词的世界, 在活动上近似诗人观感事物的实际状况, 从而达到“如在目前”的表达效果。如杜甫“绿垂风折笋, 红绽雨肥梅”, 在诗人的经验、情形应该如此:诗人在行中突然看到绿色垂着, 一时还弄不清楚是什么东西, 警觉后一看, 原来是风折的竹笋。“红绽”是感, “雨肥梅”是思, 这是诗人的经验过程。我们发现“一片蓝”“一片白”是感, “那是墙”、“那是窗”是思。“一片蓝, 那是墙”是经验当时的实际过程, 而“那墙, 是一片蓝”只是经验过后的结论。可见这正是中国古典诗学感物观物的方式。关于这方面的问题, 叶维廉先生在他的《中国古典诗学中的传释活动》 (《中国诗学》, 增订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中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讨论。

《我的空中楼阁》深深扎根古典文学:化用诗句, 自然随意, 了无痕迹, 无造作之感;营造意境, 合情合理, 与文章融为一体;采用中国古典诗学感物观物的方式, 让小屋如在读者目前。托物言志, 以小喻大更是古典文学的表现手法。可以说作者正是用古典文学的碎片构筑了这样一个抒发现代人情绪的小屋。

读《我的空中楼阁》 篇3

一开始,文章就沿古人以春山喻美眉的习惯,把“小屋”比作“眉梢的痣一点”。这开头实在太好了!因为山是属于大地的,“我”所在的大地就是我的祖国。由此,下文委婉地让“我”明白:“我”的生活应该增加祖国“风景的内容”,不管像“一只飞雁”或“一片风帆”,都应是祖国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山与树,为作者设想的“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是祖国的山川、文化使“小屋”“含蓄而有风度”,使我们的生活“凌空而起,姿态翩然”,“像鸟一样,像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我”个人的“领土”很小,是祖国托“我”于眉梢,给“我”有个开放的院子,直延到天边,给“我”开放陛的眼光,去观察世界风云,欣赏满天绚烂的云霞。

“我”的“小屋”在祖国花蕊般的怀抱里,有清香的空氣、明亮的光线,“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文学的浪漫性”。我们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当然,愿望乃是不满足的产物。《我的空中楼阁》描绘了一种不养鸟有“鸟语盈耳,不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远离尘世喧嚣,人与大自然相得益彰、独立、自由(指人类掌握了必然规律获得的自由)的理想生活。在这样的设想中,那与小屋相通的山路,“叫做幸福的阶梯”,叫“空中走廊”。出外,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归来,小屋是幸福的终点,我“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这是现实中我们还无法达到的生活。现在我们还无力清除城市的喧嚣与大工业的污染,社会还要求人们必须流汗流血(甚至互相争斗、发生战争)以谋生存,市场则诱使人去破坏大自然。也许正因为这样,作者构想的“小屋”便只能是朦胧“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小屋”。它很美,美得缥缈,它很高,高而难攀,所以叫“空中楼阁”。

这使人想起陶渊明来了。陶翁不仅创作了一个“桃源国”,而且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神韵表现出其伟大的人格,赢得了千百年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青睐。尽管他那“东篱”已被市场杂沓如潮的脚步践得粉碎,最终还是有人回忆起他。李乐薇先生不就是在以现代思想改造补充陶翁的理想并且予以张扬吗?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篇4

1、一篇好的散文,是一首诗、一幅画,具有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教学本文就是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析文明理,了解托物抒情散文的文体特点,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要具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包容性。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环环相扣,举一反三地去研读探求,在控求的过程中发现、分析、概括,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本设计力求在这方面做一些探讨。

◆设计提要

本设计由两个问题组成:1、“我的空中楼阁”在哪里?引导学生体味诗情、理解主题思想。2、文字的“画”与绘画有何区别?引导学生理解“意”鉴赏语言技巧。两个问题以点带面,以少总多,言在此而意在彼,形成教学过程的两大板块,又互相补充、有机联系,构成教学过程的整体框架。

◆设计实施

1、“我的空中楼阁”在哪里?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学生都能答出“在山上”。但具体一点,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山上?学生就会无踪可寻。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转换思维角度,从下面四个方面去细寻深思。

(1)明含义:“我的空中楼阁”语意双关,既指我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2)寻文脉:文章把小屋和周围环境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写山、写树、写领空、写围墙、写空气、写光线、写通道、写夜景,虽然有时也点出远看、近看,介从整体上并不是按一定的时空顺序来写,而是按照抒情的需要安排材料,形成一种逻辑结构。

(3)究虚实:文章前部分侧重写山、树、屋的形势、情态,属写实;后部分侧重写自己对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耐人寻味。

(4)辨文体:本文虽然也写自然景物,但与一般的.山水游记不同,文中的自然景物不一定是现实的实在的景物,而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一种情趣的寄托物,也就是说,作者不是由景而生情,而是因情而设景,托物以言志,因而本文文体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抒情散文。

结论:“我的空中楼阁”在作者自己的心中。作者借对小屋及周围环境的描写,寄托了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热爱自己的情怀。

点拨:这一问题的设计,重在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实施过程中应善于引导,由浅入深,达到“体味诗情,理解主题思想”的目的。

2、文字的“画”与绘画有何区别?

本文描写小屋及周围环境,笔调清新,语言优美,如诗如画。但这幅“画”是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的,它与用线条和色彩描绘出来的画有何区别呢?

明确:(1)它不受空间限制。绘画只能从一个角度表现一定的空间景物。而本文却采用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有远看,有近看,有平视,有俯视,有仰视,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构成一个立体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它不受时间的限制。绘画是“凝固的瞬间”,本文却采用对比、衬托手法,有不同的时间景物的形态变化呈现在眼前,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3)它不受绘画材料的限制。绘画总要借助有形的材料构成直观的画面,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借助于语言文字,作用于人的第二信号系统,引发人的联想和想象,因而文学欣赏又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故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愉悦。

《我的空中楼阁 》优秀教案 篇5

李士建

教学目标

1.把握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手法。

2.鉴赏品味散文的内容,表现技巧、语言。

3.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设计

第一:用5分钟检查《答谢中书书》《秋声赋》的阅读

第二:用20分钟处理练习册P70/5、6、7、12-17题

第三:用5分钟介绍作者,听课文录音

第四:用25分钟学习分析课文

第五:用20分钟处理练习册P76页阅读题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的语句,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同样在高一,我们还接触过一位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作家。“归有光”。

他笔下的项脊轩经过修耷后,是什么样子的呢?

“使不上漏……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循,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一间“尘泥渗漉”,狭小破旧的陋室,在归有光的笔下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今天,我们再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

二.解题

作者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感情。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曾引用此语:“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我的空中楼阁》也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三.课文录音+字词

四.整体感知

1.在文中“我的空中楼阁”具体指什么?

山上小屋--“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2.作者是怎样写山和小屋的关系?

①“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暗喻,拟人,突出了小屋的玲珑、小巧的特点

②“柔和的一个角度上”:明暗和色泽差别不大、不刺眼,和顺悦耳,质地柔软,亲切、温顺。

山坡平缓,地势、地形,具体的事物赋予色彩、质地、性情。

③“点破”:直接了当地捅破,力度突出的是小屋的位置的显眼、显要和。

④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a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b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c“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涌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鲁光《中国姑娘》)

d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刘心武《班主任》)

上面例①用“莲花”、“海棠叶儿”、“一挂一挂的葡萄”、“仙人骑鹤”、“乐队吹箫”五个喻体来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这一个本体;例②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例③用“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三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例④用“播种机”、“大笤帚”两个喻体来比喻“话语”这一个本体。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⑤如果从选景、取景的角度看,这些内容从哪些角度观察?

远处。----远观全景。

3.作者怎样写小屋和树林的关系:

①树点缀了小屋(由近及远)。

近观: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树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好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显得别致出色。高出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美而浓的树阴”,“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拟人)。

②小屋点缀了树林、树丛(由远及近)

远看: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隐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这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像,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屋的形势和情姿。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一个里程碑。

③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山和小屋的关系?

相得益彰,相互掩映。

4.如果说以上内容是从实处写,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怎样写其它?

虚写

写花园:由“领土”有限,到“领空”无限;由“有形的围墙”到“无形的围墙”;由花园的花朵到天上的云霞。小屋的光线也富有浪漫的文学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早晨光线加强,花蕊慢慢绽开,傍晚,光线暗淡,花瓣微微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中的小屋,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难怪作者情不自禁,“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啊!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二个里程碑。

5.从文章的整体看,“我的空中楼阁”是不是确有其建筑?

理想中的生活地方。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合远离“入境”“不闻车马喧”之意。

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6.“我的”这一定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倾向?从此可以感悟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喜爱之情。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读最后一段。作者特意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所谓“地利”即“空中楼阁”,它踞于“高高的山坡之上”,“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是“我”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不必养鸟,无须挂画”,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三个里程碑。

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薄,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嚣中寻找闲静,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但作者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其颇为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心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式的幻景罢了,小屋只是一座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所企望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文章开将从山写起,用比喻的方法,以神来之笔点出小屋的位置,接着用一组博喻来突出小屋点缀山,接着重点写小屋和树的关系,这部分由近到远,由局部到整体,多方位写两者的关系。尔后,又以大量篇幅立足于小屋描写外面的景致,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在对外面多种景物进行描写的基础上更侧重于抒写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这样独具匠心的构思,使文章的内容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也自然而然地借景物描写抒发了情怀。

5.表现手法

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时感到某种抽象的精神难作具体描绘,有时也会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对所表现的失望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便往往借对某一适当物象的描写,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让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这样的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作品。状物与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已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示例:

我们学校大礼堂的屋檐下,有一口老铜钟。

这口老铜钟和学校大礼堂同龄,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从我上一年级到五年级,几乎每天都去看看它。由于日晒、风吹、雨打,全身长满了青绿色的铜锈,因而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它的表面除了五朵雕花和三圈花纹外,再没有别的打扮了。

有一天,学校停电,电铃响不起来。这时老铜钟响了。“当!当!当!”好像在招呼我们,“上课了,大伙儿快进教室吧!”哟,老铜钟居然也有比电铃好的地方呢!

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打算一辈子都作为我们默默作贡献似的。(《大礼堂屋檐下的老铜钟》)

说明:这篇文章通过对大礼堂屋檐下的大铜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意愿做一个淳朴厚道、不计报酬,一辈子为人们默默做贡献的人。这篇文章在交代了老铜钟所在的地点和方位之后,重点抓住老铜钟的两个特点来言志。一是抓住老铜钟的“老”。老铜钟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全身长满了铜锈,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赞美了老铜钟淳朴厚道,一辈子为学生作贡献的精神。二是说明老铜钟的作用。在停电的时候,老铜钟发出“当!当!当!”的响声,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赞美了老铜钟不计报酬,随时为学生们服务的精神。作者对老铜钟的赞美,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意愿和志向。这篇文章在描写老铜钟时,采用了拟人的方法,如老铜钟在电铃不响的时候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结尾写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这样写较鲜明、具体地表达了作者的志向。

7.描写景物的角度: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

A.近看小屋,呈现的景色是:“有了这许多树,小 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看到小屋的整体,看到屋的大小和树的动静的配置。总之,近看到得的印象,归结为“含蓄而有风度”。

B.而远眺呢?“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想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从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瓦屋、一片蓝、一片白,而整体则在树丛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远眺得到的印象,归结为“轻灵而自由”。

C.此外,还有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D.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E.又有白天所见--景物线条、色彩、层次非常明晰;黑夜所见--“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F.还有从屋内向屋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只有心灵自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五.拓展阅读

读下面一段短文,我们或许有了一种阅读的冲动,想急切地走进李乐薇的精神家园--“山中小屋”。

梦中的家园

-读《我的空中楼阁》有感

年少时,读过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记忆中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简单的一句话,却把小屋的优美意境表露无遗!

清新、自然、流畅、隽永,是我对整篇短文的印象,读完此文,犹品了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却是让人回味无穷……

随着都市的繁荣和发展,在现代化的城市里生活,整天都被包围在喧嚣和嘈杂中,上下班的堵塞和拥挤,工作时的劳顿和辛苦,人们已逐渐湮没在都市中,难得的假日又得为生活的琐碎和繁重而操心,购买衣物,购买油盐酱醋,双休日就这么葬送在日常家居中,偶尔的出外踏青旅游,也只是聊解一下心情而已,等到元旦国庆等大节日,幸运地有那么几天假期,又该回家看望老父母,真正的让心情放松,呼吸大自然,在我的生活中,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偶然间,又读到这篇短文,只读读而已,心情就已豁然开朗,多么美丽的居所,多么幸福的人生。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远离凡尘俗世,远离都市喧嚣,真是神仙过的日子!难怪宋代的林通,甘愿抛弃荣华富贵,隐居山林,弄梅侍鹤,被后人喻为“梅妻鹤子”,历代许多的名人都爱归隐山林,而且愈发萌发灵感,写出了更动人的诗篇,难道不是因为也浸染了大自然的灵气?“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茫茫的大自然,云雾缭绕,层山叠翠,生活在此中,又怎能不释怀?

还记得读过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当时的感觉就是杨玉环终于得到了解脱,告别皇宫里的争权夺势,挣脱颓废低迷的爱情,终于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人间仙境,难怪传言贵妃并未死,但她却始终没有再回去。心灵一旦放飞,又怎能轻易地收回?

一直追寻梦想中的家园,希望有心灵的一片空间,但是我没有李乐薇那么幸运。拥有自己的空中楼阁,最经典的两句: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需挂画,门外有幅画--名叫自然。真是叫人羡慕欣喜,鸟语花香,自然清新的生活是最满意的人生。

六.这篇散文把小屋置于一幅幅图画中呈现给我们读者,图画有小屋的全景、夜景、远景、近景、特写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把小屋点染勾画,加欣赏一系列画卷,使我们大饱眼福,可我们能否结合文人的作品机及文人,描述一下生活于其间的作者应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可以用我们知道的文人为其画像?

提示:这一步实际是在调动学生的文化积淀,通过比较,发散思维,来寻找古今文人在寄情山水的相同点,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一定就是生搬硬套某一文人和李乐蔽是完全一样的,只要寻找到某一相通点即可。

1.可想象为当代“陶渊明”的形象,他在《归园田居》中写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入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样一个情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诗中表现出他回到田园、重温田园的自然景物和生活气氛的内心欣慰之情。田园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正是诗人心中的向往之景。

2.可以想象为当代“王维”,他在《山居秋瞑》中写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竹暄归院女,莲动下舟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的“明月”、“清泉”、“竹”、“莲”构成大自然清雅静美的画面,暗示了诗人向往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

3.可以想象为当代“李白”,他创独坐敬亭山种写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所有鸟类都已离开敬亭山高飞远逝,极目长天,空空荡荡,山顶仅有的一片孤云,也在慢悠悠地竟自独向天边飘离而去。鸟去山空,云去山孤。而此时,诗人眼前默然无语的敬亭山,却赋予了灵性,与诗人“相看两不厌”,山与人,两相亲,山水自然成为诗人的知己,使诗人精神上得到莫大的安慰。

4.可以想象为当代“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我们看到作者目接山水之美而乐,娱清山水悠闲自适的情调。“树林阴毁,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马乐也。”作者“醉”于山水之间。“禽鸟”同样“醉”于山水之间,而作者耳闻鸟鸣之音也为之乐,使大自然的山水禽鸟都富有了灵性,达到了人与大自然融汇为一的境界。

5.还可以想象为“孟浩然”、“刘禹锡”、“周敦颐”,甚或“朱自清”,“郁达夫”、“徐志摩”。

我的空中楼阁.. 篇6

第 章(课) 节 课时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我的空中楼阁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一、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了解本文语言清新、优美,描绘景物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的特点。

三、难点是领会文中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1、悟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握思想感情。

2、感受语言的优美和深厚。

3、提高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著的人生的追求。

教具小黑板教学方法讨论指导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一)明确目标:

教师语:我们在上节课作了“展开想象和联想”的欣赏实践,今天我们还结合《我的空中楼阁》这课,来进行“明确意象,构建意境”的欣赏实践。

(利用电脑屏幕显示下面文字)

明确意象,构建意境

指在把握语言的基础上,将语言符号所代表的内容转换成具体可感的物象,融入作者和读者的双重感受后,明确清晰的意象,然后找出意象构成的各要素间的关系和意象群之间的内存关系,结合诗人情感、创作背景、读者的真切体验,构建起符合文章主旨又体现读者个性的意境来,使读者与作者在一定层面上达到情感的共鸣。

(教师可以适当解说),、

(二)导人新课。

教师语:《我的空中楼阁》作为一篇辞意双美的散文佳作,它凭借着作家特有的艺术感觉和从容婉转的情思,借助于清新俊朗的笔调和优美流畅的语言,为读者构筑了一个美妙超俗的艺术世界――山上一所家居小屋。稍样于这个美妙超俗的艺术世界,既可以得到舒心腹意的美的享受,美的启迪,还会做一次灵魂和精神力量的心灵巡礼。

上节课我们一起品味欣赏了其优美的画面和飞扬的神采,今天我们就随着清新、隽永而具有音韵美的语言,去走进文中的意境,做一次心灵旅游。

教师板书课题:我的空中楼阁,明确目标:明确意象,构建意境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来重现山中小屋的优美意境,建构起学生心中的“小屋”的意境美。

正确的朗读是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的全方位投入。它容易使学生从优美的韵味和流动的气脉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

利用多媒体电脑,一边在电视屏幕中播放风光图片,一边选择适当的背景音乐随机播放,来烘托氛围,使学生受到轻松、欢快氛围的感染。

曲目:(可任选一首或随机几首选用)

钢琴曲:《蓝色多瑙河》、《献给爱丽丝》、《秋日的私语》、《小夜曲》,长笛名曲:《云河》。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文章来读感受,教师要结合文中的情与景来指导,使学生朗读起来既有节奏感,又富有情感,以致于达到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

具体指导如下:

第l―3段,这是山中小屋的全景、远景图,要求以轻松舒缓的语调进入。其目的是通过读,力求达到这样境界:学生走进“山中小屋”的幽静所在,产生同作者一起欣赏小屋的愿望。对“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一片风帆”、“一只飞雁”、“一点灵动的色彩”、“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读时要语气逐渐加强,节奏明快,为全文定下欢快活泼的主旋律。

第4―8段,是作者把镜头拉近,描绘了树对小屋的烘托景象。这一节朗读中要有轻重缓急,有一定的波澜。开端“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语调要从上段的舒缓变得急促,变高,变重,读出一种“发现新大陆”――“树”的`感觉。接着的“……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的语调要稳中加重,读出肯定、欣慰的心情,第6、7两段语调要变为轻快的节奏中逐渐舒缓直到“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句要在舒缓中饱含亲切之情,就像在欣赏一位很有风度的绅士,对其进行亲切地品头论足。接着第8段,语调就要转为轻快,尤其是“一片蓝,那是墙3一片白,那是窗”、“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这样的对偶句,要读出整齐的节奏感,对加点词要语调加重,为“轻灵而自由”蓄势,读到这句语调快而重,情绪是欢快的。

第9―11段,这是作者站在小屋里欣赏自己的“领土”和“领空”,读到“有形的围墙”中的小花园,情绪是欢快中带有满足感的,而读到其“领空”时,情绪是欢快中带有激动感的,要读出作者的。神采飞扬”、“心花怒放”的心情。像“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绿野阡陌”要读出明快的节奏,而。这个无限大的‘领空’,是我开放性的院子”,“我们叫它云或霞”这两个句子语调要加重,加高,到第11段“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要注意前后句子头尾蝉联的“清新”一词,语气注重上递下接,•而

且要顺势而“上”,最后把畅快的心情落到“香”字上,仿佛从“清新的空气”中真的闻到香味,读出作者的主观情感。

第12―13段,是一幅静美、清丽、充满柔情的画面,重点理解小屋在“破院或入暮”时显现出的“柔静”和“宁温”的意境。语速要舒缓,情绪要轻松平和,对“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这句要读出作者在这安静、独立的环境中充满了陶醉之情。

第14段,是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他的快乐和幸福的情感,读者要重在品味富有节奏的,成双作对的,音节和谐的诗化的句子,语调要轻快而有亲切感。“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这段,作者先用对偶句抒写小屋给我的快乐和幸福,再用一个反问句强调这种感情,接着是两个并列的整句,抒发作者深切的感受和欢快的情怀,最后颇有情趣地给山坡和小路起名,用一个主动句和一个被动句。语调的节奏要注意激荡起伏,要富有炽热的情绪。

第15段,这是作者意犹未尽地为我们展示的一幅小屋夜景图。朗读时一方面要注意语言的整散变化,舒卷自如、错落有致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还要走进如烟似雾、朦胧缥渺的意境,朗读时语调要舒缓而满怀深情,如同欣赏一曲旋律轻盈的《小夜曲》。

第16―18段,这三段是一首乐曲的尾声。虽然单句成段,但句子长短整散,错落有致。虽然不是妙语如珠,却淡雅自然,字字饱含情致,句句富有风韵。其中的“鸟语盈耳”、“巨画”、“名叫自然”等词语都充满着惊喜之倩,情感是充沛而炽热的,语气是欢快的肯定的、要读出作者自由的心灵、开阔的襟怀。犹如一首轻音乐以一欢快的音符结束全章,’使人感到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三、师生在共同研讨、品渎的基础上,在优美的背景音乐的伴奏下,共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共同走进文章的意境之中。

四、能力迁移训练。

通过师生共同的欣赏实践,学生对文中的主旨和情趣、意境都有了一定的理解。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印发散文《湘西吊脚楼》一文供学生做比较欣赏。思考:两文在景情交融的意境创设上、在语言技巧的

《我的空中楼阁》的诗意画卷 篇7

作者用带彩的笔, 着色的文字, 奇特的想象, 精巧的比喻, 从各个不同角度摄下了一幅幅小屋的英姿, 让我们展开它美丽的画卷逐一欣赏:

一、小屋点缀寂寞的山。

作者用了四个比喻:山上有了小屋, 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 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 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 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奇特的想象铺开了辽阔、空旷的背景, 呈现出点缀物的小巧玲珑。四个比喻角度各异, 海面飘过风帆, 蓝天掠过飞雁, 以动衬静, 以大衬小。后两个隐喻着重于小屋的色彩与情韵, 渲染小屋灵巧的丰姿和迷人的气势。寂寞的山上增添如此灵秀的点缀, 使山上的景色, 美不胜收。

二、树点缀小屋。

作者把视野对准小屋, 出现了放大的特写画面:山上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 姿势清健或挺拔, 苗条或婀娜。树轻轻摇动, 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 显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 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小屋在绿树的怀抱中, 特别显眼别致。作者感到仅仅绿的背景似乎还不够点缀小屋, 于是再画上一笔:

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 细而密的树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 美而浓的树荫把小屋笼罩起来……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这样, 给树点缀小屋的画面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令这幅风景画更加迷人, 更显风采。

三、小屋若隐若现。

作者拉开距离, 改变角度, 站在山下, 仰视小屋, 从绿树夹缝里看小屋, 见到的都是某“一”个局部:

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 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 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 那是墙;一片白, 那是窗。

再离得远些, 或许可见小屋的全貌, 那是位于高山之颠, “凌空而起, 姿态翩然”, “像鸟一样, 蝶一样, 憩于枝头, 轻灵而自由!”

若隐若现的小屋加上画龙点睛之笔, 使其神韵毕肖, 充满活力。作者不时转换角度, 多层次的构图, 获得立体化的空间感觉。作者意犹未尽, 还别出心裁, 描画了一幅迷人的小屋夜景图:

每当夜幕深垂的晚上, 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 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 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 淡如烟, 淡如雾, 山也虚无, 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 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 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把小屋的淡淡和山下明亮的万家灯火作鲜明对比, 给小屋创造了一种如烟如雾、朦胧缥缈的背景。淡淡的灯光衬以迷蒙的月色、点点星光, 真如蓬莱仙境, 名副其实的空中楼阁。不仅画面诗意浓, 而且句子非常美, 有时整齐对称, 音调铿锵, 有时三字一顿, 四字一停, 节奏明快。读着这情文并茂的文句, 眼前浮现出一幅烟雾蒙蒙、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像欣赏一曲旋律轻盈的乐章, 又像进入仙境在云海中漫游, 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

散文用一幅幅图画:全景、夜景、远景、近景、特景表现了小屋的情怀——自然真切, 意韵深邃。更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 想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怀。

另外, 如诗般语言的运用, 流畅和谐, 具有音乐美, 经得起读, 经得起品。例如:

1、文章开头的两个独立成段的句子, 轻松舒缓的节奏为全文定下了欢快活泼的主旋律。“山如眉黛, 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别致的比喻把小屋和高山连缀在一起。“十分清新, 十分自然”, 两个状语前置, 节奏明快, 流露出“我”对小屋的珍爱、赞赏之情。

2、文章最后三句收笔, 更是出手不凡:“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 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虽不养鸟, 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需挂画, 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句子长短整散, 错落有致, 虽然不是妙语如珠, 却淡雅自然, 字字饱含情致, 句句富有风韵。

3、散文在描写小屋时多用两相对应、成双作对的句子, 使景物更具韵味。“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 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 乃是由于满山皆树, 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背景。”树的动衬托了小屋的静, 树的大衬托了小屋的小巧, 动静结合, 构图别致。

我的空中生活 篇8

单调、单纯——这是我对空姐生活的最大感触。虽然从呱呱坠地就曾被妈妈的“大地的女儿”的催眠曲时时呼唤着,但当从航校跨进飞机机舱时,意味着从此大地成为了我们的生活客旅,而浮云渺渺的蓝色天空成为我们生活的全景。每月三分之二时间的国际飞行、一周左右的国内航班,短暂的与大地的接触,也是在亲吻闺床的酣睡中度过。这就是空姐生活的真实写照。

也许你在飞机上看到的更多的总是我们一个模版的微笑,接触到的就是我们为大家送上的一杯杯饮料、一份份美餐,目送的是我们推着餐车一次又一次重复的穿梭。当然这种单调的工作并不是我们空中生活的全部,特别是国际长途航程,轮到倒班休息时,姐妹们纷纷钻进自己的空间,坐在休息椅上,用自己的方式来打发难得的休息时间。睡觉往往成为主打方式,不过虽然睡眠是女人最好的美容师,但聪明与智慧往往让女人更可爱。我比较喜欢心理学,所以每次执行航班,我都会带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每每坐下捧起书,劳累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放松下来,或许“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只有在我们这样的空中生活中才是最好的诠释。

我眼中CEO们的空中生活

作为头等舱的值班空姐,我有很多机会接触到穿梭于各个城市、各个国家的商务人士,虽然我不能判断他们是哪家企业的老板或者CEO,但这些频繁往返地面与空中的“空中飞人”们,其空中生活却并不是令人艳羡的。不断地奔波早已让他们失去了在众人或闪光灯下的熠熠风采,一脸的倦容、一身的疲惫,飞机上难得的休息时间成了他们补充睡眠的良机。按照规定,当飞行时间超过两个半小时,头等舱就要为每个旅客提供拖鞋等服务,所以很多在地面脚不离地的人们,纷纷换上拖鞋,让疲惫的双脚也能有难得的解放。而对于很多的外籍商务人士,听音乐、看电影往往是他们的最爱。当飞机平稳后,他们往往或挂上耳机、或打开电脑欣赏着好莱坞大片,享受生活的态度溢于言表。

当然,也有不少勤奋的商务人士,不肯浪费一点的时间,在飞机上双手依然飞舞,有时是在处理公务、文档,有的则是抓紧时间为媒体撰写的专栏。读书也是许多商务人士在飞机上经常用来打发时间的方式,或许是平时忙碌的工作让其无暇充电,难得有比较整块儿的时间拿来品读一本好书,也算对大脑的调节。

头等舱也并不总是在平静中渡过,即便是空中也会有激情的释放。由于头等舱为乘客提供红酒、葡萄酒等各种洋酒,无形中为单调的旅途增加难得的兴奋。曾经就有一次,由于有好几位乘客是一个公司的同事,大家兴高采烈地高谈阔论起来,在他们的带动下,整个头等舱一时气氛热烈,俨然在机舱开了一个大Party。也让我们这些空姐们开了眼,原来平时严肃的CEO们也有如此激情四溢的时刻。

我的空中楼阁散文分析 篇9

《我的空中楼阁》的作者李乐薇在这篇散文中,匠心独运,以诗化的语言刻意追求作品中的绘画美、色彩美、动态美以及意境美,将自己的生活情趣和小屋四周的景物完美地融于一体。创造出“”的优美、深邃的艺术境界,让读者身临其境,留连忘返。

一、构图美。

作者的切入角从“山”入笔。用“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的熨帖比喻,将自己居住的小屋位置放在一个大背景中,加以衬托,使“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既清新、自然,又浑然天成。这一整体画面,犹如妙笔丹青取景画图时,用粗线条大笔勾勒山和小屋的轮廓风貌。接着,勾画近处局部:描绘“树”与小屋的关系,突出“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是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再接着,作者变换仰视觉度,将取景框推向空中,左顾----“山外青山”,右盼----“绿野阡陌”,还有那围墙外似云似霞的“云雾”和姹紫嫣红的“花朵”。整个画面远看背景:有山、有树、有花;仰视小屋“凌空而起,姿态翩然”;鸟瞰山下“万家灯火”,使小屋呈现出“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之美妙精彩。以上构图,层次明快亮丽,景致幽深雅静。读之,产生一种“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艺术审美愉悦感。

二、色彩美。

作者的调色版上始终将“绿”作为全文的主色调,在“绿”的渲染下,“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小屋那“蓝”的墙,“白”的窗和院内“红”的花便成了一幅明净的水彩画,这是晨曦微露后的景色,作者是用鲜亮的暖色调来表现的。至于入暮后,作者又多用冷色调,描写“夜幕深垂的晚上”,当“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时,小屋真的成了“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这是典雅的中国水墨画中的传神之笔。让人自然联想起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的美妙景象。多么宁静、温馨、平和、隽永,读之,又使人产生安详、愉悦的审美快感。

三、动态美。

作者将静态的小屋富于灵动之美,表现在三个方面:1、以动喻静。例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四个比喻,角度各异海面飘过风帆,蓝天掠过飞雁,以动喻静,以大衬小,赋予小屋灵性给生活以欢乐。又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像鸟一样憩于枝头,这是远观小屋全貌,它位于高山之颠,神韵逼肖,充满活力。2、以动写动。例如:“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以树的“动”反衬小屋的“静”,以树的“大”,反衬小屋的“小”。其构图别致正如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一书中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起脉则远矣。”这就是画家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渲染衬托,使其艺术形象鲜明突出的一种艺术手法----烘托法。可见,作者写小屋用“树”反衬、用“绿”等衬托,正是调动了此“烘云托月”之法。3、动静搭配。例如:“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子;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自由!”两个新颖独特的比喻的运用,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上,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正如培更根所说:“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彩的美,而雅秀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四、意境美。

本文的主要体现在“托物言志”上:1、“人的物化”和“物的人化”。例如:“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有风度。”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含蓄”和“风度”,把小屋写得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气度,从中寄托了对小屋的赞美与热爱,也暗含着作者人格的尊严。又如:“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这里运用暗喻,将大自然比成一幅巨画,意境阔大,又水到渠成,暗含了一种回归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博大胸怀。2、“有形”和“无形”,组成作者心中理想的美景。“有形”的`是小屋、围墙、以及山、树等景物,它们互相点缀,相生相依,山是小屋的背景,小屋的出现则“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带来“生气”的情调;树是小屋的背景,也是小屋的点缀,使小屋“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显得“轻灵而自由”。而“无形的围墙”指浩缈无际的天空,小院中的花草就像天空中的云霞,五彩缤纷,绚烂美丽。更显出小屋的美好以及作者对它的深情。“有形”与“无形”的描写与想象,传达出作者心灵自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的志向和情趣。

五、语言美。

散文《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篇10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的空中楼阁》(板书)

一、说教材:

《我的空中楼阁》,入编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散文系列,体现了新教材新的特点:《我的空中楼阁》与《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都属于抒情散文,主题上都兼备心灵栖息之地,都富有象征性,有利于比较阅读。教材这样编排,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品味散文的语言,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本文的语言清新明快,思想情感具有感召力,如果说《荷搪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的美文,那么《我的空中楼阁》则是托物言志的典范。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以及新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入下:

1、用本文象征精神家园的“空中楼阁”来引导和熏陶学生,充分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

3、学习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4、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5、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教师若在处理教材上面面俱到,则会显得浅而乱,所以有相 1

对明确的教学重点就尤为重要。本文是一篇经典美文,语言美(板书)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鉴赏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当做一个重点。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以它特有的诗情画意的语言形式,无非就想寄予一种情感,揭示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态度等等。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本文也一样,它使用了托物言志(板书)的手法,言了一个什么“志”是本文需要突破的难点。

四、教法方法及依据

1、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以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着情境陶冶法。

3、本文语言富有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出发,故采用诵读法。在重点品位文章语言时指导学生诵读。

4、这篇文章的画面感很强,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出示适当的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由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导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一个让自己的心灵休憩的港湾,如果说康桥是徐志摩的精神家园,那么台湾作家李乐薇的精神家园就是她的空中 2

楼阁。然后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还可用多媒体(优美的音乐和形象的画面)辅助,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领略课文的情趣美。

2、让学生自己放声朗读,尽可能感受作者描绘的意境。(这是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勾画出文中的优美语句,想一想它美在何处。)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为了突显小屋的美,作者从那几个角度去写的?(课文层次清楚,以学生的能力基本能够归纳、提炼出来,同时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味语言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以 “问题“展开,结合学法指导,与学生一起进行四个问题的探讨。



1、你认为李乐薇住的房子怎么样?

这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想拓宽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为什么如此深爱她的房子?

此题主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依据。立足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对文本中个别语句的推敲,学生就较容易走进的内心。



3、面对自己的最爱,描写了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分析这个问题的同时,把多媒体画面和配乐录音交互使用,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所描绘景物的欣赏和对抒发的热爱大自然情怀的理解。



4、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为了突显小屋的美,是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因为层次清楚,学生基本上可以归纳、提炼出来,这样做,目的在于,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至此,通过对语言的品位和诵读,以及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有了一定深度的体会,这是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还必须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另一个层次,这就涉及到下一环节。

(四)体会情感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这么美的小屋,那它真正存在吗?把我的小屋说成是空中楼阁,是否有其它内涵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和前面的分析进行讨论。(这一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再一次拥抱文本,感受文本。也可以培养学生挖掘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这是读懂的关键之一,也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通过讨论,学生马上就豁然开朗了,“我的空中楼阁”寄予了对独立、安静生活的追求,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板书),体现了对现代文明的思考。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五)课堂总结

一篇好的文章不仅需要语言和画面的美,深层的内涵才是打动人的地方,《我的空中楼阁》内蕴的情趣美让人在赏读之余回味无穷。

(六)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学生对这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了两个练习题: 1、本文和《陋室铭》在立意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2、本文和《荷塘月色》在语言上各有什么特点?

六、说板书 设计

依据:1.直观、简洁,有助于理清文脉。2.用链式图示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语言美

追求自由生活

我的空中楼阁

画面美

托物言志

情趣美

我的空中楼阁的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1.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在自己心中建立积极的“小屋”

二、教学重难点

1.对文中优美语言的把握

2.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

三、课型

鉴赏课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语

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间,也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的小鸟,可能是天边的云彩,也可能是海洋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作家李乐薇的小屋,看看他的小屋是怎样的。(板书: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

〈二〉作者简介

李乐薇:生于1930年,是江苏南京市人。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他以散文见长,文笔清新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婉丽而富有感情。他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淀,有接受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故而作品善于借助有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主观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色、有光、有味、有形的物象幻景暗示出微妙的“自我情绪”。

〈三〉教学过程

1.解题

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我的空中楼阁》。首先,看标题《我的空中楼阁》,为什么叫《我的空中楼阁》,或者说它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答案:①课文倒数第四段:“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数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下的灯把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飘渺。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即指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②但小屋仅仅是指建在山上的小屋吗?不是!当然不是!那究竟指什么呢?对,精神上的,我们看课文提示,既写外在的景观,又写内在的精神,景情浑然一体。我们从“空中”二字也可以看出,“空中”一方面指小屋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也

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含义,即没有根基的.房屋,是不切实际的,是想象的。那这种精神、情思究竟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先不急于作答,让我们看完课文后再说!

2.课文分析

现在进入课文。同学们都熟读了课文,有什么感觉呢?(直觉:语言优美)像不像你在幽静的环境中,当早晨第一束阳光升起的时候,你坐在家门前品味着一杯淡淡的香铭,品味着它的色品味着它的味?刚才我听同学说,这篇文章中的语言很美。确实。这篇文章中优美的语言可以说是俯拾皆是,看来同学们都很有鉴赏能力。那你们每一个人肯定都有自己喜欢的语言,那你们都喜欢哪些语言呢?为什么呢?(请同学回答并点评,结果有如下板书:)

小屋

我山玲珑

的树轻灵

空花开阔

中李光浪漫

楼乐路幸福

阁薇夜朦胧

现在,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篇美文是按时间顺序还是按空间顺序写的呢?(两者皆非,体现了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点)既然没有一个固定的顺序,那是什么把这些东西联系起来的呢?对,情,是什么样的请呢?对,喜爱之情。我们看,其整篇文章,作者用了那么多的笔墨,那么多的优美语言、新颖的比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屋,写山脊的小屋,树间的小屋,小屋的的花园、光线,小屋与外界交通的山路,夜间的小屋等等,无一不充满一种欣赏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现在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喜欢那样的一间空中楼阁,也就是喜欢它的什么?(安静:13段)(独立:山路不便于行车,与外界少或无联系,“空中”也可体现,15段,山上、上下灯光对比。)(自然美,非认为文明:整篇文章、特别是最后两段)在古代,向往这种独立、安静、自然的文人古来皆有,特别是诗人,山水田园诗人。说到这,我们自然会想到?对,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有他的“世外桃源”。我们还会想到?王维《山居秋暝》。其实,这篇文章就是一篇现代版的“世外桃源”。古人写这样的文章,或者因为一中抽象的感情、情思不容易表达出来,或者因为社会环境不便于直接表达,而采用这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那作者为什么会写这样遗篇美文,或者说,为什么会向往这种安静、独立、非认为文明的小屋呢?(可能与作者的生世有关)(学生回答,并肯定其答案)其实原因很多,同学们说的,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在这里,我想来充实一个原因。说之前,请同学们听一段小短文:“我们闻不到花草的香甜而整天呼吸着混浊的空气,我们摸不到水与清山的美而每天开着汽车进工厂……一个失去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享受的人,一个失去了心灵人,跟机器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听了这段话之后,有什么感觉呢?我们感觉到了现代都市人内心共同的呼喊!他们厌倦了都市紧张、枯燥、疲惫的生活,得了一种都市的文明病!他们向往着那样一间小屋,那里有鸟语,也有花香,有青山,也有绿水……由于社会的工业化不断地加强,物质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性一方面在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而得到释放,另一方面,这种释放的人性又常表现出负面效应,而又给自身带来新的束缚,目光锐利的作家感受到了这一点,便及时的反映了出来。相对于都市的喧嚣来说,你们是幸福的……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间小屋,除了指建于山上的小屋之外,它还指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类:2。生活环境、生活方式3。独立的人格4。心灵的归宿、寓所)在这里,我主要

讲一下心灵的归宿(请同学读自己的文章)这种心灵的寓所,如果作者失去了,就会象普希金没有了大海,徐志摩失去了康桥,越王打败了勾践,基督徒失去了上帝,心便没有了依靠,没有了寓所,没有了努力的方向,注定是个悲剧!人,只有找到并坚持自己积极向上的“小屋”,他便不会空虚、无聊、苦闷、烦恼,才是一个完全的人,幸福的人。作者选择了那样一间小屋做为自己心灵归宿,心灵的寓所,他是幸福的。(如有时间:)那么你们找到了自己的“小屋”了吗?它是什么呢?

好了,还是以开场白作结吧,“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间,也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的小鸟,可能是天边的云彩,也可能是海洋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希望你们没一人都建好自己的小屋,一间美好的、积极向上的小屋,愿你们幸福!

附:板书

小屋(物)志

我山玲珑自生活方式

的树轻灵然生活环境

空花开阔独独立人格

中李光浪漫立美好事物

楼乐路幸福安心灵归宿

《我的空中楼阁 》优秀教案 篇12

教学背景:语文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的必修课,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再加上学习语文的效果无法在短时间内直观的体现出来,学生们语文学习热情普遍不高,学习效果也不容乐观,这大大的影响了他们将来语言交际,文学鉴赏的能力。中职的学生们普遍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教学中,我努力尝试,不断改变教学方法,转换角度,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臵去考虑,什么样的方法最适合我们的中职生,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指引学生扣响语文的知识大门,领略最美的语言文学风景。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精美的托物言志散文,一般来说,由于散文形散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不得要领,我决定选用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的方法引起学生阅读的乐趣,让学生学会欣赏散文,由形把握其神,掌握学习散文的方法。教学思路:

这个单元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我的空中楼阁》是台湾作家李乐薇的作品。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抒情散文,其多侧面、多角度的取材,定景换点、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清新淡雅且富于诗意的语言等等,都值得学生揣摩与探究。

对于这篇课文。首先,是课前导读环节。因为学生是中职一年级的新生,内心有强烈的被认同的渴望。为此,给学生设臵课前预习问题,查阅作者的相关资料、预习生字词既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提出‘‚空中楼阁‛在本文中有何含义’的问题,旨在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同时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作者心志,把握文章感情基调。在此环节中,教师对学生的有效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的正确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调节课堂学习气氛。因此,我主张教师的教学评价中要中肯,找到学生的闪光点,而不要盲目表扬或批评。

其次是诵读质疑环节。此环节的设臵在于使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细读文章,学生或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判定问题的提出者)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回答,确定正确答案,从而理清文章的整体脉络。在《我的空中楼阁》教学中,根据本次授课班级的学生学习情况,我首先请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用画笔画出自己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想象中的空中要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自己画面上的景物,借助以考查学生对课文中景物描写的掌握情况。然后再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我的小屋实际上是什么样的?‛‚对于这样的小屋,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呢?‛‚为了写出小屋的美,作者选取了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小屋与景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作者在描绘这些景物时,观察的角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小屋‛,同时随着作者的观察角度的变换,感受景物与意境的变化。作者并不是简单的描摹景物,而是着重于神韵的把握,用大量的笔墨写山、树、花园、天空、以及‚幸福的阶梯‛,着意于烘托渲染气氛,把自身乐观旷达的襟怀与优美的景致和谐交融,使文章读来令人轻松愉快,这是本环节学生对作者感情的把握,轻松豁达。在此环节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与指正,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最后是品读讨论鉴赏环节。散文可以说是语言的艺术。虽然没有诗歌语言那样的精粹凝练,但散文语言是那样的纯净优美、清新自然。散文语言就如秋天的晴空,一碧万里又如雨后的春山,清新淳朴。因此散文教学不能放过语言的品味。只有沿着语言的小路,我们才会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才会获得丰富的美的感受。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不管语文教学多么‚人文‛,语言始终是最重要的‚抓手‛。忽视语言的语文教学,不是地道的语文。因而,讨论鉴赏可以说是本堂课的关键环节。在理清文章的思路后,学生精读课文,细细品味字里行间所透漏出的独特的韵味。‚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是全文的开头,亦是那样的吸引我,这样一句话,似乎将我带进了无尽的想像,什么样的山能有那样温婉的气质?小屋又会是如何的美?通篇读来,似乎有山风吹过,清新、自然、爽洁。在教师的谆谆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李乐薇轻灵跃动的文字含在唇齿之间,绘制成自己的一副动人画卷。这样可以使学生发散思维,学会思考,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展为散文教学,学会欣赏散文。

教学设计: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点拨法,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生赏读文章,整体领略文章的语言美、绘画美、意境美。(学生们好像兴趣不高。)

二、文章当中有这样的句话——‚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用画画来欣赏这篇散文不是很有创意吗?对了,我们还有个语文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用画画来欣赏散文‛就是传统绘画艺术与课堂教学结合。现在尝试一下,不是正好吗?

(征求学生的意见,学生听后,眼睛闪亮,好似充满期待。)

三、我们现场讨论了操作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的学习小组,指定任务:品文、绘画。两两结合,一人绘画,注意绘画技法;一人做好助手,在旁边轻轻朗诵,注意文化韵味,同时出谋划策。

(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喜气洋洋,乐在其中。)

第二课时

紧接上节课,开始交流,现摘取当时精彩片段。、师:同学们,宋代大诗人苏轼称赞王维‚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李乐薇先生的这篇文章可谓是‚文中有画‛,现在我们来‚味乐薇之文‛,赏‚文中之画‛,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齐声答道)。纷纷举起手中的作品。师:看来同学们配合得挺成功的,哪一对搭档先展示自己的作品?

(话音刚落,迅速站起几对同学,只好依次而来。)

生甲:请看我的这幅画,有大山,有小屋,有绿树。大山是厚重的,我涂了浓浓的铅色;而小屋是轻灵的,我用铅笔画了轮廓,轻轻地刷了刷。我配的文字是‚绿海一片/山峰两座/小船几只/太阳当头/大雁掠过/大树丛中/小屋一座‛,画的是哪组画面呢?我的搭档再精彩描述,请同学们猜猜。(文字虽然不押韵,但还整齐,一二十分钟又画又写,难得啊!)

生乙(深情地描述)苍翠的高山伴着一望无际的河水,天空飞过一只大雁。山上的树有的苗条婀娜,有的清健挺拔。山的一角立着一座小屋,像一个古典女子眉梢的一颗美痣,在绿的树林中若隐若现。

师:(惊叹生甲的才华,忍不住抢着说)画面看起来像一个女子的美丽脸庞,两座山峰像两边弯弯的眉毛,而小屋恰好藏在树丛中‚眉毛‛的一角,‚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眉是青山,眼若秋水‛,还真有传统绘画的神韵那!

生:迫不及待地高声嚷道:‚哇!太棒了!是第一组画面!‛ 师: 第一组哪些自然段体现了画面美? 生:1、2、3、5、7。

师:我们齐诵这几个自然段,在我们大脑里想象这幅美丽含蓄的画面。

(第一幅画面就吸引了学生,学生的情绪高涨。马上就有第二对搭档站起来,他们还是第一组画面,略去。)

生甲:该轮到我们了吧!第三对搭档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请看我们这幅画:远远望去,高高低低的是树,颜色苍黑;树丛中露出楼阁似的小屋,一角屋檐,一排屋瓦,小屋被鲜花环绕着,漂亮极了。还有蝴蝶飞来飞去,一只小猫咪在看家呢!我们用油画棒涂上了鲜艳的色彩,多漂亮!我的搭档还在上面题字了,请她给大家读出来吧。(两组学生都注意了绘画的布局和色彩)生乙:嗨,大家好!我家主人不在家耶,就由我咪咪来介绍我们的空中楼阁吧!(学生发出笑声)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看见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了吗?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是不是具有古代建筑的神韵……看清了吗?是不是若隐若现,她就是那么含蓄!这才有点像‚大家闺秀‛但又不失活泼吗!还有,看见周围的一圈鲜花了吗?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的,怎么样我们的空中楼阁漂亮吗?我可舍不得离开,呵呵……(学生们都跟着呵呵笑起来。)

(紧接着第二组又有一个学生展示了漂亮的作品,另一组学生霍地站起发言。)

生甲:你们那一组的画面是漂亮,色彩鲜艳,可是有我们这一组的深邃意境吗?看我们的这幅图画:茫茫苍穹,明月朗照,星星调皮地玩耍着。山上云雾缭绕,万籁俱寂。瞧,那一片朦朦胧胧的光线中包裹的就是我的空中楼阁,她神秘、美妙、缥缈、含蓄。我们的朦胧美不亚于你们的鲜艳美吧。她是我的梦幻之旅啊!生:哇!真是美妙无比呀!(其他学生轻轻赞叹道)

师: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的就是含蓄朦胧,这是一种别样的美啊!生乙:还没完呢,听我的:眼前那一片‚星海‛何来?难道另有天庭?噢,原来是人间点起了万家灯火,把山下的黑暗照亮了,把山上的黑暗照淡了。(还真利用空白画出了灯光效果呢)我仿佛看到乐薇先生踏上山坡‚幸福的阶梯‛,走在山路‚空中走廊‛,奔向幸福的终点‚我的空中楼阁‛!(画出了长长的阶梯,小屋在山脊的一角深处,视觉效果出来了。)(师生完全被感染了,心中憧憬无限。)

师:这么多的作品,有的浓墨重彩,有的清丽淡雅,有的含蓄朦胧,它们从不同绘画角度展示了小屋的美;同学们结合画面美赏读了文章,又用自己的理解描述出小屋远离尘世的清新脱俗、幽雅宁静的美。我们和作者一起返璞归真,怡情山水吧!(师生赏读背诵精彩片段。)

课后拓展: 上完课后我请同学们修饰自己的画作:涂色、文字润色,选取优秀作品,办出了具有创意的墙报‚我秀‘我的空中楼阁’‛

教学体会:本节课上完,我异常兴奋,来到办公室,忍不住向同事们讲起上课的情形,随后记下了这节‚创意课‛。我们深深感到:创新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会有喜人的收获。21世纪的学生兴趣广泛,各有所长,思维活跃,善于创新,甚至异想天开,他们每个人都是一座活性矿物质,把创新的机会提供给他们,他们随时爆发出能量。创新,是在继承与发扬中进行;是新与旧碰撞产生的火花,是传统与现代的结晶。把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东西合理地利用到现代教学中,是提高课堂含量、课堂质量的一种‚何乐而不为‛的做法,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理解尊重,是对汉民族的贡献!本节课结合传统绘画传情达意的文化特色,赏析散文,突破以往‚‘咬文嚼字’肢解文章意蕴,‘墨守成规’分析艺术特色‛的做法,开辟了一条‚绘画法‛赏析的新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锻炼学生动手动口动心能力:动手画画,动口诵读,动口表达,动心品味。绘画初始走进课文,画出神韵深入课文,生动描述又跳出课文,通过传统文化艺术形式领略课文诗意的语言、清丽的画面、深邃的意境。学生异常投入,沉醉在美的世界中!

上一篇:专利电子申请流程下一篇:匆匆那年大学生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