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练习

2024-10-07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练习(共7篇)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练习 篇1

高一历史精编练习主编人:王万里

审核:

日期18年9月3日

编号2 内容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姓名

分数

1.“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批”,反映了的来历是()A.上古天神名号

B.上古部落和部落联盟首领称呼 C.先秦王朝统治者称呼

D.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称谓

2、下列关于赢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赢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3.秦始皇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作了哪些规定()

①皇帝称“朕”②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③皇帝的玉印称“玺”④增强皇帝的神圣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秦始皇在中央同时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削弱地方权力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 5.秦朝时期,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是()

①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执掌群臣奏章③管理军事④下达皇帝诏令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6.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7.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交通的发展

B.疆域的拓展

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8.下列有关郡县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郡县制是对先秦政治制度的发展

B.废分封、立郡县是秦二世灭亡的重要原因 C.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D.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9.郡县制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此回答4—6题 10.与分封制相比,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皇位时代相传,以稳固“家天下”的基础 B.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皇帝掌握从中央地方的人事大权 D.为提高威权而神化皇权 11.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为安定边境、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采取的军事行动是()A.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B.将战国时期的防御城墙连接成长城 C.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D.北击匈奴、南平百越 12.秦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意义是()A.加剧了社会矛盾,无益于社会发展 B.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助于长治久安 C.避免了国家分裂.有助于政局稳定 高一历史精编练习主编人:王万里

审核:

日期18年9月3日

编号2 内容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姓名

分数

D.造成君主独裁.导致政治黑暗 13.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 秦王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当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权

B.皇权神圣,专制独裁 C.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

D.随意性

14.进步思想家认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又创立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秦始皇创立的一个“世界”不包括()A.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B.实 现了国家的统一 C.统一了文字

D.建立起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

15.一位西方学者认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16.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17.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 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18.秦朝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适应了封建专制集权政治的需要,主要在于()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臣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19.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 皇帝制 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练习 篇2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情境氛围,合作探究

湖北省从2009年开始实施新课程改 革,为了贯彻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笔者在本校高一年级开设了一堂历史探究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以下是本课的教学实录。

【课前准备】

1.由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并精选相关的音像资料及图片丰富课件内容。

2.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了解秦国 统一六国,以及秦朝中央及地方机构的设置。

3.为方便教学,学生自由组合成 九个学习 小组,以便于合作探究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1—2分钟)

导入新课:幻灯片的图片用被称为“世界第八 大奇迹”的秦始 皇陵兵马 俑做背景,播放歌曲 《孟姜女哭 长城》,课件展示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故事。学生一边听歌曲一边看民间故事,其学习兴趣迅速被激发起来。接着,笔者对学生说:一提起秦始皇,同学们就想到“暴君”两字,秦始皇仅仅 是一位“暴 君”吗?他的本来 面目怎样?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他?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回到2235年前,回到那波澜壮阔的时代,看一看历史上真实的秦始皇,从而导入新课。

二、落实基础(5分钟)

请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关于秦朝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秦国统一全国的条件、经过。

2秦国统一全国的结果、影响如何?

3归纳秦朝统一后施行的政治制度。

附: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识简表

三、活动探究(30分钟)

(一)探究“始皇帝”的由来

阅读下列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三则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 商议后向 秦王建议 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冒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 号,号曰‘皇帝’。”并 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 千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 地方官吏 的印章均 可称玺。至秦 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请回答:

上述材料反映了皇帝称号的来历,据此指出皇帝制度的特征及本质。怎样看待皇帝制度?(小组讨论2分钟,然后请学生代表回答,教师同时进行点评,用时共8分钟。)

以下是学生讨论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

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 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 封建国家 政权的主 宰和权力 中心。“皇帝”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过渡语:秦始皇首创 皇帝制度,皇帝集行 政、司法、军事指挥权于一身,这是否意味着国家大事都由皇帝一人处理?接下来我们看一组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二)探究“勤政的秦始皇”

阅读下列材料:

司马迁在《史记·秦 始皇本纪》中 有这样的 文字: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说秦始皇专权独断,行政事务 无论大事小事都 亲自裁决,甚至用“衡石”计 算处理的 文书,每天有明确的定额,不完成定额不得休息。范 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第二册中就此写道:“秦始皇规定一天看奏章(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参照邢义田先生对于书写《史记》竹简重量几种推算的平均数51.015公斤,如果秦始 皇批阅的 文书用同样的每简38字的形式书写,则“石,百二十斤”的篇幅可以书写31.79万字。秦始皇“以衡 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每天必须 处理的“书”,竟然超过30万字。这真是惊人的阅读量!

请回答:

秦始皇是所有封建皇帝当中给自己最多工作量 的人,每天批文都会工作到半夜,第二天同样坚持早朝,长此以往,他的身体受得了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说明理由。(小组讨论2分钟,然后请学生代表回答,教师同时进行点评,用时共8分钟。)

以下是学生讨论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

受不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壮年时秦始皇还可以承受,岁数大后,他的身体肯定受不了。秦始皇可 以任命一些有能 力又信任 的大臣,帮助他处 理部分行 政事务。这样既分 担了皇帝 的一部分 负担,提高了行 政效率,同时还便于控制,保证了皇帝的专权独断,因为那些大臣都是皇帝任命的。

总结:秦始皇确实任命了一些大臣,据此创立 了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九卿各负其责,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对皇帝负责。那么,他们怎样发挥作用呢?学生看书后一起回答“‘朝议’制度”。

过渡语:虽然“朝议”制度下最终的裁决者仍然是皇帝,但它是在君主 专制制度 下减少决 策失误的 有效途径,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秦朝时,很多重大 决策都是通过“朝议”的形式作出的。

(三)探究“朝议”上的激辩

背景介绍:平定六国后,秦王朝的疆域是东临大海, 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抵长城一带。面对如此 辽阔的国土,建立什么样的行政体制来进行管理?围绕这个问题,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和他的大臣们在一次“朝议”上展开了讨论。

全班分为三个小组分别扮演秦始 皇、丞相王绾、廷 尉李斯。各个学习小组根据背景介绍展开讨论,并推举代表在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模拟历史情景剧, 让学生体验角色扮演,用时共8分钟。)

学生甲(扮演丞相王绾):六国刚刚被消灭,形势不稳定,特别是燕、齐、楚三国故地与关中相距遥 远,如果不设置封王,中央无法镇抚,应该在新征服的边远地区封立皇子为王。

学生乙(扮演廷尉李斯):西周初年分封了许多同姓子弟为诸侯,但传到后世亲戚关系就疏远了,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攻击如仇敌,兼并战争不断发生,周天子也无力制止。现在好不容易天下又归于一统,全部推行郡县制,对皇室诸子和功臣厚加赏赐,既使他们富足尊贵,又使国家便于驾驭,这才是安定天下的根本方法。

学生丙(扮演秦始皇):过去之所以战争连 绵不止, 就是因为分封王侯造成的,现在天下刚刚统一,如果又裂土封国,实际上是 又要制造 分裂因素,会导致纷 争。如此而求安宁,岂不是难上加难?

过渡语:在“朝议”上,秦始皇采纳了廷尉李 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秦创建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中,地方服从中央(中央集权),但最终受制于皇帝(专制主义),这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影响深远,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四、结束语(2分钟)

同学们,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我们对秦 朝的历史 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秦王朝只有 短暂的15年,但是,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它的建立者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他雄才大略,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能够顺应 历史潮流,一统天下,并开疆拓 土,了不起。更为可贵的是,他在完成国家统一后,又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统一。他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对我国此后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斗争不断上演,中央集权越来越僵化,专制皇权越来越强化,明清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障碍。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有更深刻认识。

今天的探究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教学反思】

笔者为实践“合作 学习”、“探究学 习”的新课程 理念,结合学情开设了上述历史探究课。课后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是学生亲身参与,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二是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 识。三是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探究、建构知识。四是创设了问题情境,营造了良 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积极参与,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所提高。五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主动性充分发挥,这是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不可能做到的。

那么,如何才能将历史探究课上出 新意,让学生既 能转变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主动,从而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又能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呢?笔者以为要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 者、帮助者和 促进者的 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 话等学习 环境要素,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 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以及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营造民主公平、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和前提。这就意味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 能的环境,让学生在 这种环境 中主动探 究、自主学习、构建知识,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

第二,搭建人人参与的学习平台。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这种参与应该涉及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几个,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搭建一个人人参与的学习平台:让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归纳概括课文中的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并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表达能力突出的学生朗读课文或表述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让有表演天赋的学生扮演课文中的历史人物等。教师还要创设有利于学生逐渐克服自身能够克服的某一方面薄弱点的环境和机会。如让不善于 表达的学生朗读课文,然后给予热烈的掌声鼓励等。

第三,精心指导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历史新课程的课程目标之一是“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为达成目标,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小组的构成要注意能 力搭配、性别协调、性格互补。组内成员要有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每个组员都要担任不同的角色并定期互换。同时,每组的人数不能太多,以六人左右为宜。而且 把每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表现做好记录,上课结束前给予评价,鼓励先进鞭策落后者,以此创设人人尝试成功、获得成功喜悦的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参与课 堂,其积极性、主动性能够更好发挥,其智力水平和问题探究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第四,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为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首先,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物品、图片,比如学习人教版必修一《鸦片战争》时展示十二生肖铜首,既可以让学生有一个直观印象, 又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可以讲述历史 典故、历史故事,或者用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段、歌曲等。再次,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讲述历史时可以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或者让学生表演一些历史情景剧,开展辩论赛, 模拟法庭等等。比如学习人教版必修一《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时,可让学生模拟古罗马法庭等。通过这些形式,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就变得生动活泼,学生不知不觉地在快乐中学习并掌握了知识。

第五,要精心设计问题,积极引导,培养能力。历史探究课是由一个个的问题构成的,问题设计的质量和多少就显得尤为重要。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一是围绕教学重点提出问题,问题要明确而具体。二是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探究。三是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难易程度适当。四是设计问题的语言带有启发性,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探 究。当然,探究时的问题设计也应把握适量、有度的原则,不是每课都要有探究,更不是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探究,过犹不及,探究过多过频极易造成“无效探究”,那不仅不能激发学生思考,还可能熄灭思考的火花。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练习 篇3

1.了解皇帝制度、中央与地方机构的内容和关系及其历史背景,认识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能从职能、权限以及与中央的关系等方面,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点,并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作恰当的评价,体会从分封制与分权制走向君主集权和中央集权制的治国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内容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的安排

出示西周、春秋战国和秦朝疆域图,学生思考回答:比较西周和秦朝疆域的变迁,从国家管理方式的角度上看,秦朝管理国家的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的图片将学生引入探究的问题之中,学生认识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是国家组织形式和管理国家的一项伟大创制。

(二)展开的安排

环节一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背景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思考秦朝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之间的关系

材料一西周和秦朝疆域形势图(见教材)

材料二秦统一天下后……丞相王绾认为燕、齐、楚……如果不设置诸侯,恐怕很难镇守。李斯提出异议……所以,他反对分封诸侯,主张实行郡县制,认为这样比较容易统治。

预设问题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朝的统治区域和国家规模相比西周而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就如何治理国家,秦朝有哪两种制度可以选择?从国家组织形式上看,这两种制度有何差异?

2.依据以上材料,指出秦朝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之间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研读史料和讨论,理解秦朝相比西周而言,治理国家的制度发生了变化,认识到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环节二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教学策略一拓展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比较夏商周贵族君主制和秦以后专制君主制的异同,理解秦朝皇帝制度的建立

材料一秦以后(君主专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家天下”,国家的最高统治权被皇帝家族垄断;第二,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第三,皇帝独揽国家的最高立法权、决策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等。——陈长琦《中外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二统一只是封建君主专制的表现形式……没有君主集权就不会有地区性的统一;没有地区性的君主集权就不会有全国的封建统一。——刘泽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预设问题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的皇帝和夏商周君主权力的异同。

2.依据材料二,指出国家统一和君主专制的建立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夏商周君主制和秦朝君主专制的异同,认识秦朝皇帝制度建立的历史渊源和历史必然性。

教学策略二:拓展学习资源,加深学生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的认识。

材料一严格说来,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其所辖的各地方……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郡县制度的行政区分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不是基于同一个基础的概念。……但在中国古代史上,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条件下,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帝独揽包括地方的各种权力;中央集权制度也有力地保障皇权,所谓集权于中央,就是集权于皇帝。

——陈长琦《中外政治文明历程》

预设问题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中央政权组织中各自的职能以及中央政权组织与皇帝的关系。概括指出秦朝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指出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关系。

3.结合所学知识,从职能、权限以及与中央的关系等方面,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点。谈谈秦朝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有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的认识。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对秦朝中央政府中皇帝与中央政权组织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的理解,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点,体会从分封制和分权制走向君主集权和中央集权制的治国智慧。

环节三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教学策略整合教材资源,从整个单元的框架内进行整合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影响一:对秦朝的影响(见本课要旨);影响二:横向联系(见单元序言);影响三:纵向联系(见教材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

教材资源是对课程标准解读的一个重要文本,对教材资源的研读、整合和消化是解读课标的重要途径。

(三)总结的安排

呈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结构示意图(略)。

总结: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但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下面的学习将会告诉我们秦以后历代王朝是如何解决这两对矛盾,以及如何继承和完善这项制度的。

设计意图

提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结构示意图,使学生更易理解课标和教材的内在联系,因为结构化的知识更容易同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同时,总结既承了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又以问题的形式设置悬念启了下,为学生学习下面的两课内容作好了铺垫。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篇4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后提升

1.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②③①⑤

C.①③⑤④

B.②①⑤⑥ D.④③⑤⑥

2.唐朝诗人李白在《古风》一诗中称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的“秦王”统一六国的时间采用公元纪年法应为()A.公元前二世纪早期

C.公元前三世纪早期

B.公元前二世纪晚期 D.公元前三世纪晚期

3.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用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其主观目的是()A.炫耀文治武功

C.寻求暴政依据

B.树立专制权威 D.宣扬君权神授

4.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A.皇权专制与分封制

C.皇帝制度与世袭制

B.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与郡县制

5.韩非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首先实践上述政治思想的是()A.封邦建国

C.确立皇帝制度

B.置“三公”“九卿” D.全国推行郡县制

6.在秦朝中央机构中,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的是()A.丞相

B.御史大夫

C.郡守

D.太尉

7.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这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赵佗任南海郡郡尉,任嚣任龙川县县令。赵佗、任嚣()A.定期朝觐秦始皇

B.负责将地方财政运达中央 C.按受秦始皇任命

D.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

8.“(某制度)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这一制度指的是()A.宗法制

C.皇帝制

B.分封制 D.郡县制

9.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A.世代相袭

C.地方推荐

B.考试选拔 D.皇帝任命

10.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能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原因在于()A.宗法制

C.中央集权制

B.世袭制 D.分封制

11.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A.废除分封制

C.建立皇帝制度

B.实行郡县制 D.开创统一格局

12.宗正是中国秦至东晋朝廷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之官,秦九卿之一。清朝宗人府,主要负责皇族的户口,维系皇族血脉的纯正,管理皇族的事情,服务对象是皇室家族。这反映出()A.宗正不属于法定中央机构

B.宗人府取代了礼部的职能 C.皇权至高无上

D.“家天下”的政治色彩

13.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秦始皇为能够“制六合”而采取的直接有效措施是()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统一文字 C.统一货币

D.统一度量衡

14.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15.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A.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材料三 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练习 篇5

1、皇权的至高无上(核心和 基本特征)

2、中央设“三公九卿”制

3、地方设“郡县制”

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的背景)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2、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3、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4、秦灭六国(BC230—BC221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

5、秦王嬴政能消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原因?

客观原因:

1、春秋战国群雄割据,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了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2、兼并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

3、各国变法社会发展,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主观原因:

1、商鞅变法,秦国强大,具备战争的条件;

2、秦国地理位置优秀,处于渭水流域和西川平原;

3、嬴政的个人战略(策略、用人等)……

6、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意义:

秦地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社会的安定,符合当时人民的共同愿望,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中央:)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1)皇帝称号的由来(三皇五帝)

(2)皇帝制度的创立

a.基本内涵 :一切大权,皇帝总揽

主要官员,皇帝任免

军队调动,虎符为凭

b.特征:皇帝称号皇帝独尊

权利不可转移皇位世袭

地位不可僭越皇权至上(核心)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建立:秦始皇在战国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2)机构设置: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制。

3)职能: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4)作用(相互关系):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国大事,先由三公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皇帝为“首脑”;丞相为“心脏”;御史大夫、太尉为“臂膀”;郡县为“腿子”

5)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 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颁布秦律;经济: 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军事: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平百越,开凿灵渠思想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交通:统一车轨,修建驰道;民族关系: 进行大规模移民,加强民族融合;

三、地方:郡县制

1)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某些诸侯国开始实行郡县制(产生)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郡县(发展)

秦统一后:全国范围内实行(推广)

2)主要内容:

郡:全国分36郡,最高长官称郡守县:郡下设县,称县令或县长

3)历史作用和影响:

作用: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型或“人体”型垂直管理机构,将每个地方,每户人都纳入了国家专制体制之中,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控制。

影响:有助于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控制,有利于巩固全国的统治。

4)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

A、从划分基础来看:分封制以血缘为基础,郡县制以地域为划分基础。

B、从官位来看:分封制是诸侯官位,封土世袭;郡县制下官员皇帝任命,派遣。

C、从作用来看:分封制下地方容易出现割据;郡县制下地方服从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郡县制是以中央集权的方式解决了分封制所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

1、直接影响:

(1)积极影响:通过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秦朝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措施?)

(2)消极影响:高度集权专制和残酷的刑法,给社会带来很多不安因素,易激化社会矛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练习 篇6

教学实践设计: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学生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学什么?

(1)了解皇帝制、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等重要概念;了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和影响;正确认识中央集权制是封建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2)搜集历史上有关秦朝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4)通过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5)通过对秦始皇的功过评价,学会客观地、全面地评价、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提高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1)历史插图学习法:利用人物画像,文物图片,历史专题片,感知历史表象,再造历史形象,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2)阅读法、讨论法。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扩大。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设计

(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2)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景,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3)在合作与交流中不断锤炼历史思维。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设计(利用诗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请全体同学朗读李白诗歌《古风》并思考问题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郦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思考:①诗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②诗中的历史人物为何落到“金棺葬寒灰。”的下场? ③诗人对他的叙述评价是否客观?为什么?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板书)

1、诸侯争霸的原因和秦统一的条件:请同学们一起读教材第一目内容,讨论归纳,并整理如下(1)原因:

①诸侯不满足自己的封号,纷纷称“王”;(诸侯得势)②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周王权旁落;(王室衰微)③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根基动摇)

2、秦的统一:(1)统一条件:

①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 ②人民渴望统一; ③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④韩非子法家思想的影响(参见必修ⅲ)

⑤大国兼并小国,局部统一扩大,促进了最终的全国统一; ⑥各民族的初步融合。(2)统一过程:

时间:公元前230~前221年

战争: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定都咸阳。(3)统一意义:

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帝制度(1)“皇帝”名称的由来: 先请同学们议一议,发现基本不知道,然后进行讲解。

(2)、皇帝制度的特征:

①皇帝独尊:“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天子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 ”,印为“玺”。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②皇位世袭: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地传承,永掌政权。

③皇权至上:秦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1)设置及职能:

中央——“三公”: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后世习称“三公”,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有左、右二丞相。秦始皇时,王绾、李斯等先后任丞相。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故推断是秦始皇自掌军权。

(2)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①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②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3)评价(作用):

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大一统局面

2、内容——郡县两级地方官僚机构的建立(1)郡——长官郡守:

(2)县——长官县长或县令:

(3)乡里——基层机构: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3、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4、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2)作用:

①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②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①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的治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练习巩固设计:

精心选定选择题提前下发给学生,学习完本课后,学生基本都能完成。引导学生解决课后习题,如关于秦统一后为什么实行郡县制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最终明白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区别,并提高学生阅读历史史料和获取历史有效信息的能力。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练习 篇7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教学设计

李 波

一、导入新课

 走进历史

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秦始皇的画像及唐朝诗人李白盛赞秦始皇的诗句: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鬈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设计思路:

通过直观性的图片和文学史料的展示,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探究活动一:古籍中的春秋战国印象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材料

材料一: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论语-季氏》

提问:材料中的“天下有道”、“天下无道”分别指的是什么?自“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陪臣执国命”,这段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怎样的社会政治现象?孔子对这一现象执怎样的态度?

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二:春秋战国形势图 

学生:识认“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及各国重要变法,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特点——大国争霸与兼并战争;社会动荡与社会变革。

材料三:人之所以谓齐亡者,非地与城亡也,吕氏弗制而田氏用之;所以谓晋亡者,亦非地与城亡也,姬氏不制而六卿专之也。今大臣执柄独断,而上弗知收,是人主不明也。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今袭迹于齐、晋,欲国安存,不可得也。——《韩非子-孤愤》

提问:材料三中所说的“吕氏弗制而田氏用之”、“姬氏不制而六卿专之”指的是哪些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反映了春秋末期怎样的政治变化?就此韩非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学生:识认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等重要历史事件,指出韩非所提出的强化君权的政治主张,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材料四: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注:连同妻子儿子没入官府作为奴婢)。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位;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战国策-秦策三》

提问:材料四中叙述了商鞅变法的哪些重要举措?关于商鞅变法的重要措施你还知道哪些?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结合材料及初中所学知识回顾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指出商鞅变法为秦的最终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归纳整理

教师:引导结合以上材料及课本第一框题相关内容,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归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重要历史背景。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结构线索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 1.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的社会动荡(1)西周王室衰落,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表现:①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

②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受到削弱,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③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频繁发生。④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诸侯打着“尊王攘夷”口号进行争霸和兼并战争。2.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的社会变革

(1)大国国君改称“王”,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政变。(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2)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申不害改革、邹忌改革、商鞅变法)3.秦始皇帝统一六国(前221年)设计思路:

通过典型化的历史文献资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运用历史材料,从材料中获取重要历史信息的能力。结合探究学习成果,通过自学阅读的方式,归纳整理知识结构要点,使学生对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与把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探究活动二:时光隧道穿越秦朝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材料

材料一: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

提问: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出秦朝皇权至上的具体表现。

学生:“皇帝”名号的确立,“制”、“诏”、“朕”等字义的规定,体现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体现了“家天下”的皇位世袭制。皇帝决定一切大小事务,大臣受皇帝命办事,没有决策权,体现了皇帝的独裁。

教师:什么是“三公九卿”,三公九卿分别有哪些职责?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三公九卿制度的确立有何意义?

学生:绘制三公九卿及其职责和相互关系的示意图,指出以三公九卿为首的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权力等方面相互配合,相互牵制,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材料二:(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 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学生:在了解材料大意的基础上,表演历史剧,就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弊问题展开辩论,谈谈对分封制和郡县制各自利弊的认识,利用Powerpoint课件制作“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

教师: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还采取了那些重要措施?有何作用?

学生: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管理的制度,保证了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应有效能的发挥;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在巩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给人民带民了沉重灾难。

 归纳整理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组成:

(1)皇帝制度

(2)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名称、职责)②九卿(名称、职责)

③三公九卿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3)地方机构—郡县制(概况、作用)(4)法律制度-轻罪重刑(概况、作用)

(5)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殿、最制(概况、作用)2.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表现

(1)皇权至上:皇帝总揽立法、司法、行政和军事大权。(2)“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3)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

 探究活动三:中央集权,千秋功罪

教师: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对于秦朝及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收集相关材料,就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撰写小论文,分组整理归纳各自观点,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 归纳整理: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 1.对秦朝的直接影响

2.对中国2000多年政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1)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 课外活动

上一篇:初三(下)班主任工作计划下一篇:搭配(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