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几何定理

2024-05-10

高中几何定理(精选12篇)

高中几何定理 篇1

高中数学联赛几何定理

梅涅劳斯定理

BFAECD1。FAECBD

BFAECD1,逆定理:一直线截△ABC的三边BC,CA,AB或其延长线于D,E,F若FAECBD一直线截△ABC的三边BC,CA,AB或其延长线于D,E,F则

则D,E,F三点共线。

塞瓦定理

BDCEAF=1。在△ABC内任取一点O,直线AO、BO、CO分别交对边于D、E、F,则

托勒密定理

ABCD为任意一个圆内接四边形,则ABCDADBCACBD。

逆定理:若四边形ABCD满足ABCDADBCACBD,则A、B、C、D四点共圆

西姆松定理

过三角形外接圆上异于三角形顶点的任意一点作三边的垂线,则三垂足共线。(此线常称为西姆松线)。西姆松定理的逆定理为:若一点在三角形三边所在直线上的射影共线,则该点在此三角形的外接圆上。

相关的结果有:

(1)称三角形的垂心为H。西姆松线和PH的交点为线段PH的中点,且这点在九点圆上。

(2)两点的西姆松线的交角等于该两点的圆周角。

(3)若两个三角形的外接圆相同,这外接圆上的一点P对应两者的西姆松线的交角,跟P的位置无关。

(4)从一点向三角形的三边所引垂线的垂足共线的充要条件是该点落在三角形的外接圆上。斯特瓦尔特定理

设已知△ABC及其底边上B、C两点间的一点D,则有AB·DC+AC·BD-AD·BC=BC·DC·BD。22

2三角形旁心

1、旁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旁心。

2、与三角形的一边及其他两边的延长线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旁切圆。

费马点

在一个三角形中,到3个顶点距离之和最小的点叫做这个三角形的费马点。

(1)若三角形ABC的3个内角均小于120°,那么3条距离连线正好平分费马点所在的周角。所以三角形的费马点也称为三角形的等角中心。

(2)若三角形有一内角不小于120度,则此钝角的顶点就是距离和最小的点。

判定(1)对于任意三角形△ABC,若三角形内或三角形上某一点E,若EA+EB+EC有最小值,则E为费马点。费马点的计算

(2)如果三角形有一个内角大于或等于120°,这个内角的顶点就是费马点;如果3个内角均小于120°,则在三角形内部对3边张角均为120°的点,是三角形的费马点。

九点圆:三角形三边的中点,三高的垂足和三个欧拉点(连结三角形各顶点与垂心所得三线段的中点)九点共圆。通常称这个圆为九点圆(nine-point circle),欧拉线:三角形的外心、重心、九点圆圆心、垂心,依次位于同一直线上,这条直线就叫三角形的欧拉线。

几何不等式

1托勒密不等式:任意凸四边形

ABCD四点共圆时取等号。ABCD,必有AC·BD≤AB·CD+AD·BC,当且仅当

2埃尔多斯—莫德尔不等式:设P是ΔABC内任意一点,P到ΔABC三边BC,CA,AB的距离分别为PD=p,PE=q,PF=r,记PA=x,PB=y,PC=z。则 x+y+z≥2(p+q+r)3外森比克不等式:设△ABC的三边长为a、b、c,面积为S,则a2+b2+c2≥4S 4欧拉不等式:设△ABC外接圆与内切圆的半径分别为R、r,则R≥2r,当且仅当△ABC为正三角形时取等号。

圆幂

假设平面上有一点P,有一圆O,其半径为R,则OP^2-R^2即为P点到圆O的幂;可见圆外的点对圆的幂为正,圆内为负,圆上为0;

根轴

1在平面上任给两不同心的圆,则对两圆圆幂相等的点的集合是一条直线,这条线称为这两个圆的根轴。

2另一角度也可以称两不同心圆的等幂点的轨迹为根轴。

相关定理

1,平面上任意两圆的根轴垂直于它们的连心线;

2,若两圆相交,则两圆的根轴为公共弦所在的直线;

3,若两圆相切,则两圆的根轴为它们的内公切线;

4,蒙日定理(根心定理):平面上任意三个圆心不共线的圆,它们两两的根轴或者互相平行,或者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做它们的根心;

高中几何定理 篇2

1.教材分析

三角形是贯穿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几何课程内容,三角形知识和几何思维水平都是螺旋上升的。在学生初中学习过解直角三角形知识,高中学习过三角变换知识的基础上,正弦定理探索任意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之间的定量联系。之后,随着三角函数图像和性质的继续研究,可以处理三角形中的范围与最值问题。可见,正弦定理承前启后,是对初中三角形和圆的知识的又一次应用,也是坐标法作用的一次体现。其实,利用三角变换知识,可以证明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等价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作为三角形边角关系的代数表达,沟通了代数和几何这两大数学分支的联系,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计算优势,尽享不作或少作辅助线之便捷。它既是对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延伸,也是解决测量、航行、几何及工业问题的重要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正弦定理的实质是揭示了三角形对边和对角正弦的数量关系。正弦定理是解三角形基本的、有力的工具,也是几何计算的基础。

沪教版教材中正弦定理的证明主要有作高法、等面积法和外接圆法,囿于教材编写的顺序,向量方法不可用。

2.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较高,数学基础较好,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教育价值角度看,实验归纳和逻辑推理都重要,让学生经历“直观感知、特例猜想、操作确认、思辨论证”的理性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正弦定理的学习必须让学生参与结论生成的全过程,加强学生推理论证能力的培养。

[问题提出]

本文拟结合沪教版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材中《正弦定理(1)》的教学设计,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用两边夹角表示三角形面积的公式,懂得三角形任一边与其对角正弦比值的几何意义,初步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的过程,掌握推导正弦定理的方法。

3.感受几何、三角、代数的多样统一,欣赏正弦定理的对称、美好、和谐,体验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猜想和求证;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角时,解的个数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正弦定理教学的流程为:从实际问题懂得引进正弦定理的必要性→抽象概括出解三角形问题内涵及符号表征→猜想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正弦定理→证明正弦定理→欣赏正弦定理→典型问题求解→反思总结,形成体系。在教学设计前,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需要知道什么?需要教师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教师准备给学生哪些观点?培养学生哪些几何思维能力?正弦定理的教学始于观察,基于试验,成于逻辑推理,升华于数学审美。

活动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的滴水湖是圆形人工湖,为测量该湖的半径,测量小组的学生沿湖边依次选取A、B、C三根标杆,测得AB=200m,并用测角仪测得∠BAC=5°,∠BCA=4°,不作辅助线,请你帮他们求出:(1) AC;(2)滴水湖的直径(精确到1m)。测量滴水湖的直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新天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获取经历和体验,激发学习动机,引起探究的欲望。强调不作辅助线,原有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不够用了,自然需要寻找新的工具。

为了研究方便,抽象出数学模型,在ΔABC中,AB=200,∠BAC=5°,∠BCA=4°,求:(1)AC;(2)ΔABC的外接圆的直径2R。

设计意图: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你没办法教人思考,你只能教那些供人思考的东西。问题引领,思维就有方向了。

一般化:在Δ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三角形的边与角的三角比有什么关系?

a与A——对应,比过去的BC与∠A的对应更为方便、精确、简便,并且在思想上、时间上或论述的篇幅上都更为经济。

我们把三角形的三边和它们的对角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设计意图:三角形作为平面几何最基本图形,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抽象概括。在繁杂和简约之间,我们选择简约,作图标量简洁。符号化、形式化,这部分细小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求简思想。

提问:填写左下表,请你提出三角形任一条边及该边对角三角比关系的一个新结论。(说明:表格中的数据来源于课本70页的例1。)

设计意图:寻找一种能够自然地发现正弦定理的方法是困难的,过度引导和过度放手都不可取。我选择上述有一点测量误差的表格数据,只限于加减乘除运算和角的正弦,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让学生去体验、去经历、去猜测、去交流,再去验证。学生想知道的不仅仅是已知的标准结果。教师若把猜想的部分隐瞒了,其实是把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

活动2:特例引路,大胆猜想,“画板”支撑

提问:我们遇到一般问题时,是怎样处理的?

先从特殊事例入手,寻求答案或发现解法。先特殊、后一般是数学研究,也几乎是所有科学研究的规律,也是公民的重要素养之一。研究数学问题的程序是从简单到复杂。

从直角三角形入手分析,我借助《几何画板》进行动态数学实验(略)。设计意图:通过动态的几何图形演示,眼见为实,心悦诚服。在测量误差的范围内,让学生直观感受、、的不变性,延伸了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的思维保持积极探究的状态,丰富了学习方式,用较少的时间达到了相信猜想成立的效果。

活动3:言必有据,小心求证,滴水不漏

预案1:作高法

回归初中,从高入手,化“斜”为“直”,“高算”两次,分类讨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个击破。这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方法。

预案2:等面积法

提问:如果不用三角形的高,还能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吗?

在预案1中稍作变化,即得三角形面积公式。传统方法证明也需分类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角和距离比较容易直接测量,借助笛卡尔坐标来计算比较方便。把三角形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里去研究,面积公式证明有统一的坐标法(坐标法来源于三角比的坐标定义,不受三角形形状的限制,可作为普遍方法去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去想这个事情了没有。学生想出来更好,想不出来只要经历了、做过了也行。自然生成这一方法,需要复习任意角的概念,需要回忆研究方法的变化——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研究,选用几何代数化的方法。思维的起点是坐标,借助坐标表示高和面积,是对简洁美的追求。坐标法是一种几何意识,考虑角度不同,统一而灵活。学生想不出来,教师可直接给出坐标法。这是建构这一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坐标法推导的统一模型。多年教学实践表明,此时的学生们几何知识结构单一,虽然已经学了很多三角知识,但往往受困于三角公式繁多,想不到用坐标法统一证明三角形面积公式,需要教师采用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

预案3:外接圆法

圆是最完美的平面图形。把三角形放到它的外接圆内来考察,三角形的边长成了弦长,三角形的内角转化成了圆周角,探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成了探索三角形外接圆中弦长与圆周角的关系,不难得出,并且也需分类讨论;揭示了两者比值不仅相等,而且为2R,指出了正弦定理为什么不取这一更简洁形式的原因。

提问:如何命名这一定理?

设计意图:如果学生能真正理解正弦定理及证明方法,就掌握了三角形边角转化的方法,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几何、代数、三角知识结构的能力。在这里多花一些教学时间是值得的。

活动4:欣赏定理,运用定理,升华认识

文字语言:三角形中的任意一条边长与对角正弦的比值为常数2R。

符号语言:。

图形语言:略。

有边又有角,要么边化角,要么角化边。边角转换借半径,正弦定理的有用变形如下。

品味三角形各边与其对角的正弦严格对应,上下对称,体现了对称美、和谐美。正弦定理的建构,既是审美的过程,也是塑造美的过程。

设计意图:正弦定理体现了混乱中见有序,复杂中见简洁,多样中见统一的美感。边与角是辩证统一的,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和谐性、统一性,欣赏正弦定理成了一种享受。

课堂练习:在Δ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1).若∠A=45°,∠B=75°,b=8,求a;(2)若BC=12,∠A=60°,∠B=45。,求AC;(3)若a=3,,∠A=60。,求∠B。

由,知:①在已知两角(可知三个角)一边的情况下必选择正弦定理:②在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的情况下,可选择正弦定理,再根据角A的范围或A+B+C=π确定角A;③。

活动5:学生先交流学习心得,教师后传授治学经验

今天我们研究了三角形中一类边角等量关系。

我们是如何研究的?

研究结果有什么用?

还有其他的变式关系吗?

一个定理,两种应用,三种证法。

正弦定理角边齐,角边转换借半径。

两角一边用正弦,两角对边慎处理。

体验:几何法化斜为直,分类作高法——辛苦;解析法事半功倍,统一坐标法——美妙。

设计意图:作为数学教师,课上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思想、感情,锤炼学生喜爱的教学语言。亲其师,信其道,这是最重要的。

[自我反思]

今天认识正弦定理的一小步是明天提升几何思维能力的一大步,况且这一小步包含了众多的方法论内涵。“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是由教学方法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这一双重特性所决定的。每次教学正弦定理,我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有新的感悟。本课借用滴水湖问题宣情泄绪,效果较好。面对课堂教学实际,猜测这个正弦定理结论的开放度还不够高。现代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探究与建构,表现为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理性思维和情感体验。教师最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在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关注和过程评价。巧妙创设情景,加强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关注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实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

[专家点评]

基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研究,曹东辉老师撰写的教学设计有着比较丰厚的理论支撑,教学结构具有相当强的逻辑关系,教学过程以学生思维为主线,层分缕析、抽丝剥茧,充分体现出了体验与感悟。

三角形是数学学科中的基本图形,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研究纵贯初中和高中数学教学,横穿代数几何,既是核心概念知识,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载体。这一课例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为标题,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有“以小见大”的立意,也有“从小到大”的发展。

几个几何定理的纯几何证明 篇3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2008年第2期刊载的“从一道美国数学竞赛题引出的一组几何定理及代数证法”一文(下称文[1]),由一道美国数学竞赛试题经探索、整合,得到了几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几何定理,阅后很受启发. 由于这几个几何定理的独特风格和丰富的内涵,颇显其思考性,而引人入胜. 缺感的是文[1]的代数证法冗长繁琐,不够简约,有失纯几何方法的风采、韵味,并非是“定理的证明用代数法解决更妙”(文[1]). 笔者经思索、探究,得到了文[1]中四个定理的浅显、简明、别致的纯几何证法,现介绍如下,供读者参考(为方便计,定理顺序同文[1]).

定理1 已知:如图1,在以AB为直径的半圆中,正方形CDEF内接于半圆,正方形CGHK内接于△BCF,且边CG在AB上,求证:AC=CG.

分析 由对称性,易知AC=BD.

由射影定理(或相交弦定理的推论),得CF2=AC·BC.

又CF=CD,BC=CD+BD=CD+AC,得CD2=AC(CD+AC),即AC2+CD·AC=CD2.①

由AC=BD,知AG=BG.故点G是半圆的圆心.

参考文献

[1] 曾恒忠,白方奎等. 从一道美国数学竞赛题引出的一组几何定理及代数证法[J].中学数学杂志(初中).2008,(2).

作者简介:令标,男,1962年11月生,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数学教学及解题研究,已在多家中学数学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

初中数学几何公式、定理(二) 篇4

2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高中几何定理 篇5

【内容摘要】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几何部分是一个绝对的教学重点,不少知识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几何内容的教学中,如何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应的几何定理,这是很多教师都在不断探究的问题。针对几何定理的教学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教师要选取一些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并且要以灵活的模式促进学生对于定理的理解与认知。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对于几何定理有更好的理解与吸收,并且让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 几何定理 策略

对于几何定理的教学中,教学策略的有效选择非常重要。教师要善于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将一些具体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加以体验。这会让学生对于教学知识点更容易理解与接受,也能够化解很多理解上的障碍。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提升知识教学的成效。

一、让学生在画图中体验几何定理

让学生在画图中来增进对于几何定理的体验,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这也会让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深化对于很多定理的理解与吸收。初中阶段学生们接触到的大部分几何定理都不算太复杂,很多知识点都可以在生活中得以验证。这给学生的知识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好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作图的过程中来对于很多定理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同时,这也是对于很多定理展开有效验证的教学过程,这些都会让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

例如,学到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可以让学生用直尺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并测量出三条边的长度,并按照定理进行计算,看结论是否与定理一致。又比如,学到定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时,让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再画出一条同时与两条直线相交的直线,找出它们的同位角,用量角器进行测量,看结果是否相同。让学生自己来画图,这首先能够给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提供良好的空间;同时,学生也可以在过程中对于很多内容展开检验。这些都会增进学生对于几何定理的理解与认知,并且能够让学生对于相应的知识点有更好的掌握。

二、注重对于学生想象力的激发

初中阶段的几何教学中学生们会逐渐接触到立体几何的内容,虽说很多知识点并不复杂,但是,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而言还是存在理解上的障碍。在立体几何知识的学习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非常重要,这是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很多图形的特点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正是因为如此,想要深化学生对于几何定理的理解与认知,教师要加强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这将会极大的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将具体的知识点融入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加以讲授,这会为学生的想象力提供良好的平台,也会让学生对于很多内容有更好的领会。

几何定理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加强定理记忆的一种好方法。在学到某些定理时,可以让同学们想一下生活中满足几何定理条件的事物,加深同学们对这条定理的印象。当记不起定理内容时,只要想起相应的事物就很容易想起定理的知识。比如,定理“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的学习,就可以想象生活中存在平行关系的事物,比如平房的屋顶和地面,它们永远不会相交,所以平行线也不可能相交。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范例,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对于几何定理的理解与领会。教师要善于利用一些灵活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这对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吸收将会很有帮助。

三、生活化几何定理的教学

生活化几何定理的教学同样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将会起到很大的推动。对于很多抽象的几何定理,想要让学生深化对其的理解与认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它融入到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加以体验。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结合生活实例来对于相应的几何定理加以认知。这首先会降低知识理解上的难度,也会为学生的知识领会提供积极推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够帮助学生对于几何定理有更好的认知,这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方式。

老师在备课时,要将定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用我们生活中最普通的现象解释难懂的理论知识。比如,在学到“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这条定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同学们展示盘山公路两次拐弯平行时的内错角图示,引导学生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这种做法也会激发同学们对生活中类似现象的思考,提高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推导几何定理的能力。让几何定理的教学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相结合,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策略,这也是提升知识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模式。

结语

几何定理的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能够有效的突破这个教学难点,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灵活选择。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画图中体验几何定理,也可以透过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突破学生理解上的障碍,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非常重要,这同样能够深化学生对于几何定理的理解与认知,并且有效提升知识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高中几何定理 篇6

http://,由图形特征可构造以BM、CN为边的两个三角形,并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考虑BAC的平分线与BC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P,于是连接PB、PC,则利用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知识即可解决。

证明:因AP是角平分线,PMAB,PNAC,故PM=PN 又因PD是BC的垂直平分线,故PB=PC 因PB=PC,PM=PN,故RtPBMRtPCN

BMCN

质点几何定理证明的机器实现 篇7

几何定理机器证明是自动推理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课题.1977年, 吴文俊先生提出的“吴法”[1,2,3,4]使得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通常, 几何定理机器证明方法可分为三大类:代数法, 人工智能法和几何不变量法.代数法的优点是证明效率高, 缺点是可读性差;人工智能法虽然可读性好但效率低、不完备;几何不变量法的可读性介于代数法和人工智能法之间, 证明效率与代数法也在伯仲之间.

质点几何使用了比几何不变量更抽象的对象———质点, 作为基本几何元素.莫绍揆先生在文献[5]中系统地阐述了质点几何的理论和方法.质点几何支持对点直接进行线性运算, 在处理仿射几何问题时较方便, 为发展出一种可读性更好、效率更高的几何定理机器证明方法提供了可操作的依据.

邹宇等人采用质点几何作为模型, 在质点几何的基础上, 通过调用函数搜索质点在点表中的位置, 从而调用向量表中相应位置数组进行运算, 建立了能处理希尔伯特交点类命题的仿射几何机器证明算法MPM, 发展了基于几何点的可读机器证明方法[6,7].

本文是在参考文献[6]的工作基础上, 针对其只是对质点所一一对应的数组做运算而非质点本身消点运算的问题, 作了纯质点代数运算.消点过程比邹宇的数组法简明.每一步消点过程都有相应的质点关系式输出, 每个质点关系式又对应于相应的几何信息, 消点过程结束, 质点关系也就都明确了, 再利用待定系数法而非数组计算法来判定结论语句是否成立, 使得每一个步骤的几何意义都非常明确.建立了能处理构造型几何定理的证明器MMP, 并通过Matlab语言实现机器证明.

1 质点几何

1.1 预备知识

质点几何使用了质点作为基本的几何元素.莫绍揆先生在《质点几何学》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质点几何的理论和方法.质点几何支持对点直接进行线性运算, 在处理仿射几何问题时较方便, 为发展出可读性更好、效率更高的几何定理机器证明方法提供了依据.

质点是一个既有位置又有质量的基本几何元素, 其质量为一个实数, 可正可负以及零.质点几何的创新之处在于质点均有质量.当质量为非零实数时, 质点表示一个点, 或者其对应的位置;当质量为零时, 质点表示一个矢量, 或者其对应的方向.

通常, 用小写希腊字母ω, ξ, ψ, …表示质点, 用大写英文字母A, B, C, …表示平面上的点, 用小写英文字母a, b, c, …表示实数, 将位于点P处质量为m (m≠0) 的质点记作m P.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 将位于点P质量为1的单位质点1P也简记成P.质点几何中常用的基本定理和运算律主要有:

1) 实数r与质点ω的数乘决定唯一质点rω.

2) 两质点ω1, ω2的和决定唯一质点ω1+ω2.

3) 若P1, P2, P3是质点平面的一组基, 则该平面上的任一点P都可以由这组基点线性表示, 即必存在3个和为1的实数k1, k2和k3, 使得P=k1P1+k2P2+k3P3.

4) 点P在直线AB上当且仅当存在一个实数k使得P=k A+ (1-k) B.

5) A, B, C三点共线当且仅当存在实数m和n, 使得m A+n B+ (1-mn) C=0.

6) 直线AB平行直线CD当且仅当存在一个实数k使得A-B=k (C-D) .

7) 对任意质点ω1, ω2和ω3, 任意实数a和b, 有如下运算律:

ω1+ω2=ω2+ω1 (交换律) ;

a (bω1) = (ab) ω1, ω1+ (ω2+ω3) = (ω1+ω2) +ω3 (结合律) ;

aω1+bω1= (a+b) ω1, aω1+aω2=a (ω1+ω2) (分配律) .

1.2 构造型质点几何命题

质点法不是利用尺规作要证定理的几何图形, 而是使用一种叫做“构图语句”作图步骤按题中的已知条件一步一步地向图中引入新点, 直到作出几何图形中全部的点为止.

构造型几何命题的前提能用有限的构图语句序列C0, C1, …, Cn描述, 这里的构图语句C0必须是初始构图语句, 其他构图语句即后继构图语句中出现的质点, 除了新引进的质点外, 其余的都必须是前面的构图语句所引进过的质点.

质点法使用引入点的“构图语句”来描述要证定理的前提, 本文主要构图语句有以下几条:

C0:Free Points (X, Y, Z) :在平面上任作不共线三点X, Y, Z

C1:Free Point (X) :在平面上任作一点X

C2:Point On Line (X, A, B) :在直线AB上任作一点X

C3:Midpoint (X, A, B) :作线段AB的中点X

C5:Translation (X, A, B, C) :作过点A且平行线段BC的直线上一点X

C6:Intersection (X, A, B, C, D) :作AB, CD两直线的交点X

2 证明器的设计

2.1 证明器的架构

MMP证明器主要由模块Mmprove、Loadgs和Cinter组成.

当要利用该证明器证明几何定理时, 首先将要证明的几何命题转化成相应的构图语句存储在文本文件中, Matlab通过调用模块Mmprove中的Loadgs读取该文本文件, 并利用模块Loadgs将构图语句转化成相应的消点公式, 来实现消点过程, 其中求两直线交点的消点公式还需要交点模块Cinter的辅助, 依据质点几何的基本原理和法则完成证明器的实现.

2.2 Loadgs模块

2.2.1 几何命题的输入

证明器MMP的模块Mmprove顺次阅读构图语句, 调用相应的消点公式生成, 显示质点关系式, 几何定理结论以结论等式的形式输出

Loadgs模块将文本文件中的含有待定系数x的结论质点等式 (EQ标识所在的行) 读入到符号变量eq中, 将要验证的待定系数的值 (XV标识所在的行) 读入到符号变量xv中.xv的取值为“exit”, 表示xv的值只要存在就可以.若xv的值是数或符号表达式, 则表示结论质点等式中的待定系数取此值才成立, 否则不成立.

Loadgs模块将初始构图语句Free Points (A, B, C) 引入的3个点A、B和C存储到基点列表base.构图语句序列中的其它后续语句所引入的点都可直接或间接地用前面已引入的点线性表示出来.将这些质点关系式称为构图语句所引入点的消点公式.Loadgs模块根据质点几何中的有相关的基本命题, 可以直接求出下列构图语句所引入点的消点公式:

Free Point (X) 所引入点X的消点公式:

Point On Line (X, A, B) 所引入点X的消点公式:

Midpoint (X, A, B) 所引入点X的消点公式:

DPDP (X, A, B, λ) 所引入点X的消点公式:

Translation (X, A, B, C) 所引入点X的消点公式:

上述消点公式中的a和b都是表示实数的符号变量, λ是实数或为表示实数的符号变量, X1, X2和X3是质点平面的一组基点.

2.2.2 消点公式

在质点平面上任作三个线性无关的单位质点X, Y和Z.将这三个单位质点选定为其所在的质点平面的一组基后, 那么构图语句序列中的其它语句所作的点都可直接或间接地用这组基线性表示出来,

这些质点公式分别叫做构图语句所作点X的消点公式.具体情况如下:

这里, a和b都是取值为实数的符号变量, λ、u0和v0是取值为实数的符号常量, 这些值决定了点X在平面上的确切位置.

2.3 Cinter模块

在上述消点公式中只有消点公式 (epf6) 需要复杂计算得到.下面给出求消点公式 (epf6) 的Cinter模块, 该模块使用前面构图语句所作点的消点公式列表epfs和3个基点, 求两直线AB和CD交点X的消点公式 (epf6) 中的u0和v0.

将消点公式列表epfs中新引进的质点Xi (i=1, …, n) 依次存储到初始值为空的元胞数组points中, 建立方程eq=u A+ (1-u) B-v C- (1-v) D.依次检验元胞数组points中质点Xi (i=1, …, n) 是否为eq中的符号常量, 若Xj是的话, 则用对应的消点公式epfsj替换掉Xj, 继续循环, 直至eq没有质点Xi (i=1, …, n) 出现, 此时eq只由基点的关系式表示.设基点对应系数分别用E1, E2和E3表示, 令Ei=0 (i=1, 2, 3) , 解此方程组得u0和v0的值.

3 Matlab实验

我们用Matlab编写程序实现了MMP证明器, 下面是利用该证明器解题的例子.

(高斯线定理) 设A、B、C、D是平面上的四点, E是AB、CD的交点, F是AC、BD的交点, P、Q、R分别是AD、BC、EF的中点, 则P、Q、R三点共线.

在文本文件中输入:

Free Point D

XV exist

下面是Matlab程序给出的实现过程:

消点过程:

消点结束后, 令EQ=0, 写成f1 (x) A+f2 (x) B+f3 (x) C=0形式.

这里, 系数fi (a, b) 都是a和b的线性表达式, 其中i=1, 2, 3.因A, B和C线性无关, 可得

这是一个含有3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超定线性方程组, 由所作几何图形的合理性可知该方程组的解是存在的.解一元一次方程f1 (x) =0, 求出其解, 分别带入方程f2 (x) =0和f3 (x) =0中, 经验算f2 (x0) =0和f3 (x0) =0成立, 则原方程组有且仅有唯一解.

待定系数x值存在, P, Q, R三点共线.

4 结论

本文在质点几何基本定理和法则的基础上, 总结归纳质点法解题的特点, 建立了能处理仿射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消点过程, 并利用待定系数的方法而非数组计算法来判定定理结论是否成立, 使得每一个质点关系式的几何意义都非常明确.本文基于质点法处理几何点本身, 易于扩展和融合, 形成了具有完全性的消点过程.由于可以对点直接进行运算, 质点法的消点过程比面积法或向量法简明, 并通过Matlab程序实现.

本文的质点法是继面积法之后又一个能对构造性几何命题生成可读证明的完全的消点过程.运行结果显示, 本文的方法不仅效率高, 程序自动生成的证明条理简明清晰、语义简洁易懂、几何意义明确、储存信息丰富, 可读性强.此外, 由于可以对点直接进行运算, 质点法的算法和编程比面积法或向量法都要简明.本文基于点的可读机器证明的研究为扩展和融合其他已有的可读证明方法提供了基础, 也为几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机器证明方法的不断改进, 几何定理可读证明的研究成果为研制的智能几何软件如几何专家、超级画板等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摘要:本文针对质点法生成的目标关系式的过程不简明, 缺少明显几何意义的问题, 提出了一种具有较高可读性算法的几何定理证明器MMP.首先, 直接从消点公式推导目标关系式, 该方法不再使用质点坐标而直接对质点进行运算;其次, 利用三个模块架构证明器, 形成了具有完全性的消点过程;最后, 利用待定系数法判定结论语句.由于可以对点直接进行运算, 该证明器的消点过程比原有质点法具有明显的几何意义和较高运算效率.

关键词:质点几何,证明器,消点法,机器证明,自动推理

参考文献

[1]吴文俊.初等几何判定问题与机械化证明[J].中国科学 (A) , 1977, 6:507-516.

[2]Wu W T.On the decision problem and the mechanization of theorem-proving in elementary geometry[J].Scientia Sinica.1978, 21:159-172.

[3]Wu W T.Mechanical theorem proving in geometries:Basic principles[M].Springer, New York, 1994.

[4]Wu W T.Mathematics Mechanization[M].Science Press, Kluwer, 2000.

[5]莫绍揆.质点几何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2.

[6]邹宇.几何代数基础与质点几何的可读机器证明[D].广州:广州大学, 2010.

筝形蝴蝶定理的解析几何简单证法 篇8

【命题1】 如图1,在筝形ABCD中,AB=AD,BC=DC,过AC、BD的交点O引直线EF、GH分别交AB、CD于E、F及交DA、BC于G、H.EH、GF分别交BD于P、Q,则OP=OQ.

分析:这是我们中国在欧氏几何研究中,给出的有影响的成果.但竞赛时选手多数都是利用解析几何方法求解:

如图1,以BD为x轴,以AC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由直线方程GOH和直线方程AD求得交点G,由直线方程EOF和直线方程CD求得交点F,由直线方程GF和x轴求得交点Q的横坐标xq;同理,可求得交点P的横坐标xp,由xp+xq=0,证得命题.

图1

其过程非常繁琐.现在给出一种简单的解析几何证明方法.

证明:如图1,仍以BD为x轴,以AC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

系,记坐标A(0,a)、B(b,0)、C(0,c)、D(d,0),其中b=-d.

现将直线方程对AB和AD,看成退化的二次曲线,其方程为:

(xb+ya-1)(xd+ya-1)=0.(1)

又将直线方程对CB和CD,看成退化的二次曲线,其方程为:

(xb+yc-1)(xd+yc-1)=0.(2)

则筝形ABCD的方程为:|(xb+ya-1)(xd+ya-1)|+|(xb+yc-1)(xd+yc-1)|=0.(3)

现取直线对EOF和GOH的方程为:

(y-k1x)(y-k2x)=0.(4)

则由直线对(4)和筝形(3)构成的交点E,F,G,H坐标满足方程:

λ(y-k1x)(y-k2x)+|(xb+ya-1)(xd+ya-1)|+|(xb+yc-1)(xd+yc-1)|=0.(5)

此时,对于特殊的λ,(5)表示直线对EH和GF的方程.若取y=0,则点P和Q的横坐标xp,xq满足方程:λk1k2x2+2|(xb-1)(xd-1)|=0(b≤x≤d).

于是,由方程λk1k2-1bd)x2+2(1b+1d)x-2=0,

得到:xp+xq=-2(1b+1d)λk1k2-1bd,xpxq=-2λk1k2-1bd,

则1xp+1xq=1b+1d.

显然,当b=-d时,xp+xq=0.即命题1获得证明.

我们不仅简单证明了命题1,还给出命题1的推广:

【命题2】 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垂直相交于点O,过点O引直线EF、GH分别交AB、CD于E、F及交DA、BC于G、H.EH、GF分别交BD于P、Q,若记BO=b,OD=d,PO=x,OQ=y,则1x+1y=1b+1d.

这种方法,对其他的蝴蝶定理变形题也非常有效.

【命题3】 (2003,北京)[2]如图2,椭圆的长轴A1A2与x轴平行,短轴B1B2在y轴上,中心为M(0,r)(b>r>0),直线y=k1x和y=k2x交椭圆分别于C(x1,y1)、D(x2,y2)和G(x3,y3)、H(x4,y4)(其中y2>0,y4>0).CH、DG分别交x轴于点P、Q.求证:|OP|=|OQ|(不考虑CH、GD垂直于x轴的情形).

证明:如图2,知椭圆方程f:x2a2+(y-r)2b2=1.

现将直线对CD和GH视为退化的二次曲线g:(y-k1x)(y-k2x)=0.

图2

在二次曲线束方程h:x2a2+(y-r)2b2-1+λ(y-k1x)(y-k2x)=0(λ为参数)

中,令y=0,则另一对退化直线对CH和GD在x轴上的坐标xp,xq满足方程:

(1a2+λk1k2)x2+r2b2-1=0.

于是,由xp+xq=0,得|OP|=|OQ|.

显然,双曲线方程x2a2-(y-r)2b2=1也适用.

参考文献

[1]赵临龙.射影观点下的蝴蝶定理[J].湖南教院学报,1998(2).

[2]王志江.浅析2003年北京数学科高考试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3(9).

(此文为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09BY70);安康学院重点项目(2008akxy029);安康学院重点扶持学科建设项目(AZXZ0107)部分成果)

高中几何定理 篇9

画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时,要从三个方面观察几何体,具体画法如下:

(1)确定主视图的位置,画出主视图;

(2)在主视图的正下方画出俯视图,注意与主视图“长对正”;

(3)在主视图的正右方画出左视图,注意与主视图“高平齐”,与俯视图“宽相等”。

几何体上被其他部分遮挡而看不见的部分的轮廓线应画成虚线。

要点诠释:

高中数学定理 篇10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cot(A-B)=(cotAcotB+1)/(cotB-cot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cot2A=(cot2A-1)/2cot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sin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sin[α+2π*(n-1)/n]=0

cosα+cos(α+2π/n)+cos(α+2π*2/n)+cos(α+2π*3/n)+……+cos[α+2π*(n-1)/n]=0 以及sin^2(α)+sin^2(α-2π/3)+sin^2(α+2π/3)=3/2

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

四倍角公式:

sin4A=-4*(cosA*sinA*(2*sinA^2-1))

cos4A=1+(-8*cosA^2+8*cosA^4)

tan4A=(4*tanA-4*tanA^3)/(1-6*tanA^2+tanA^4)

五倍角公式:

sin5A=16sinA^5-20sinA^3+5sinA

cos5A=16cosA^5-20cosA^3+5cosA

tan5A=tanA*(5-10*tanA^2+tanA^4)/(1-10*tanA^2+5*tanA^4)

六倍角公式:

sin6A=2*(cosA*sinA*(2*sinA+1)*(2*sinA-1)*(-3+4*sinA^2))

cos6A=((-1+2*cosA^2)*(16*cosA^4-16*cosA^2+1))

tan6A=(-6*tanA+20*tanA^3-6*tanA^5)/(-1+15*tanA^2-15*tanA^4+tanA^6)

七倍角公式:

sin7A=-(sinA*(56*sinA^2-112*sinA^4-7+64*sinA^6))

cos7A=(cosA*(56*cosA^2-112*cosA^4+64*cosA^6-7))

tan7A=tanA*(-7+35*tanA^2-21*tanA^4+tanA^6)/(-1+21*tanA^2-35*tanA^4+7*tanA^6)八倍角公式:

sin8A=-8*(cosA*sinA*(2*sinA^2-1)*(-8*sinA^2+8*sinA^4+1))

cos8A=1+(160*cosA^4-256*cosA^6+128*cosA^8-32*cosA^2)

tan8A=-8*tanA*(-1+7*tanA^2-7*tanA^4+tanA^6)/(1-28*tanA^2+70*tanA^4-28*tanA^6+tanA^8)

九倍角公式:

sin9A=(sinA*(-3+4*sinA^2)*(64*sinA^6-96*sinA^4+36*sinA^2-3))

cos9A=(cosA*(-3+4*cosA^2)*(64*cosA^6-96*cosA^4+36*cosA^2-3))

tan9A=tanA*(9-84*tanA^2+126*tanA^4-36*tanA^6+tanA^8)/(1-36*tanA^2+126*tanA^4-84*tanA^6+9*tanA^8)

十倍角公式:

sin10A=2*(cosA*sinA*(4*sinA^2+2*sinA-1)*(4*sinA^2-2*sinA-1)*(-20*sinA^2+5+16*sinA^

4))

cos10A=((-1+2*cosA^2)*(256*cosA^8-512*cosA^6+304*cosA^4-48*cosA^2+1))

tan10A=-2*tanA*(5-60*tanA^2+126*tanA^4-60*tanA^6+5*tanA^8)/(-1+45*tanA^2-210*tanA^4+210*tanA^6-45*tanA^8+tanA^10)

·:

sinα=2tan(α/2)/[1+tan^2(α/2)]

cosα=[1-tan^2(α/2)]/[1+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sin(A/2)=-√((1-cosA)/2)

cos(A/2)=√((1+cosA)/2)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tan(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cot(A/2)=-√((1+cosA)/((1-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cotA+cotBsin(A+B)/sinAsinB-cotA+cotBsin(A+B)/sinAsinB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n+1)/2)^2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乘法与因式分 a2-b2=(a+b)(a-b)a3+b3=(a+b)(a2-ab+b2)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高中几何定理 篇11

一、利用韦达定理法解决关于弦中点的问题

在处理圆锥曲线中特殊点的轨迹方程时, 若能灵活利用韦达定理法来求解会带来很大的方便。

例1.过椭圆内一定点 (1, 0) 引弦, 求该弦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解:设过点 (1, 0) 的弦所在的直线方程为y=k (x-1) , 弦的中点坐标为P (x0, y0) , 则得方程组:消去y, 并整理后得:

根据韦达定理可得

因此中点P的坐标为x0=x1+x22=9

所以, 由此可得。将代入中得, 整理后得

将x0、y0分别换成x、y, 故所求轨迹方程为4x2+9y2-4x=0。

二、利用韦达定理法解决关于弦长的问题

弦长问题在解析几何中是一个典型常见的问题, 解决此类问题时韦达定理法常常起到关键的作用。

例2.顶点在原点, 焦点在轴上的抛物线, 被直线y=2x+1截得弦长为, 求该抛物线的方程。

解:设抛物线的方程为y2=2px, 将y=2x+1代入上抛物线方程中得 (2x+1) 2=2px, 整理后得4x2+2 (2-p) x+1=0。

∵△=[2 (2-p) ]2-4×4×1>0∴p<0或p>4。

设直线与抛物线的两交点分别为A (x1, y1) 、B (x2, y2) , 根据韦达定理有

故所求的抛物线方程为y2=-4x或y2=12x。

三、利用韦达定理法解决坐标关系式问题

在处理有关坐标关系的习题时, 若能巧用韦达定理法来解题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3.已知点M (x1, y1) 在第一象限, 过点M的两个圆与两坐标轴都相切, 且它们的半径分别为r1、r2, 求证:r1·r2=x12+y12。

证明:设过M的两个圆分别为⊙O1、⊙O2。

∵两圆均与坐标轴相切, 则它们的方程分别为:

又∵点M (x1, y1) 均在这两圆上,

由此可知, r1、r2是方程r2-2 (x1+y1) r+x12+y12=0的两个根。

于是根据韦达定理可得:r1·r2=x12+y12。

四、利用韦达定理法解决直线垂直问题

对于解题过程中出现一元二次方程的情况, 若能巧妙应用韦达定理法, 会让过程变得更简洁。

例4.求证自点P (4, 2) 作圆x2+y2=10的两条切线互相垂直。

证明:设切线方程是y-2=k (x-4) , 即kx-y+2-4k=0。

∵圆心到切线的距离等于半径,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 整理后得3k2-8k-3=0,

∴该方程的两根k1、k2即是两切线的斜率。

由韦达定理得k1·k2=-1。

所以两切线互相垂直。

五、利用韦达定理法解决线段关系问题

线段关系问题在圆锥曲线习题中也是一种常见的题型, 利用参数方程和韦达定理法相结合的方法求解可以起到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的良好效果。

例5.在抛物线y2=2px+p2 (p>0) 中, 设有过原点且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 分别交曲线于A、B和C、D四点, 问何时|AB|+|CD|为最小?

解:设直线AB的参数方程为

直线CD的参数方程为

分别代入y2=2px+p2中, 得

综上所述, 利用韦达定理可以实现设而不求、整体换元, 从而实现解题的简化运算。特别在解析几何中研究直线和曲线的位置关系等问题时, 韦达定理对于减少运算量, 整体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韦达定理法这一解题工具, 适时加强学生的解题意识, 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还可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贾士代.《中学数学方法与解题能力培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翟连林.《平面解析几何一题多解》.北京出版社.1996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定理汇总 篇12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定理汇总

集合类:

ABAABABBAB

逻辑关系类:

对数类:

logaM+logaN=logaMNlogMaM-logaN=logaN

logaMN=NlogaM logab

MN

=

Nb

logaMloga1=0

logaa=1loga1=-1a

loga^b

a

=b

logaa^b=blogab=alogba=1a

三角函数类:

sin,一二正

co,s一四正tan,一三正

sinsin

coscos

tantan

sin

2

cos

2

1sin2

cossin

cos2

cos

sin

cos2

2

sin



1

asinA

bsinB

csinC

2R

abcsinAsinBsinC



a*ba*b*cosa*b

cos

a*b

xx

yy

a

b

c

2bccosA

cosA

2bc

xx

221

*

yy

x

y

x

y

流程图类:

Int2.52.52(取不大于2.5的最大整数)mod10,31

平面几何类:

(取10除以3的余数)

圆标方程xa圆心:a,b

yb

r

函数类:

斜率:k

yx

y(xx

圆一般方程x

y

DxEyF0

x)

D

E

4F0

点斜式:yy

y

kx

x

x

y

两点式:

yy

xx

DE

圆心:,;半径:

22

4F

点点距离: PP

截距式:

xa

yb

1

0 ba

x2x1y2y1

一般式:AxByC韦达定理:x

x



1//2k1k2

点线距离:d

c

xx

a

A

x

B

y

C

A

B

A

x

B

yC10

与A2xB2yC20

平行:AB垂直:AA



AB BB

椭圆:ab

yb

1ab0

0

a

c

焦点:(c,0),(-c,0)

c

平行:A1xB1yC30 垂直:B1xA1yC30

平面向量类:

ab

a//b

离心率:e准线:x

a

c

双曲线:a

yb

1a,b0

b

c

a

xx,2

y

y

焦点:(c,0),(-c,0)离心率:e

a

c

xy

xy

0

准线:x渐近线:y

c

ba

x

抛物线:y

2px

(p>0)

p

焦点:F,0

2

x2x

2,11

2xx,x,x

1

离心率:eca

准线:xp2

数列类:

等差:ana1n1d

a

n

a

m

nmd

S

1

n

n

n2

n

a

nn12

d

mnpq

a

m

a

n

a

p

aq

等比:an1

na1q

a

n

a

nm

m

q



S

a11n

q



a1

anq

n

1q1q(q≠1)

mnpq

am

a

n

ap

aq

线性规划类:

n

nxn

niyixi

y

ii1bi1

i1*n2

nx2

nix

ii1i1

aybx

nxiyinxyx

i

xyiy

**bi1

n

n

x2

x2inx

i

x

i1

i1

aybx

导数类:

kxb,kC,(0C为常数)

x,1

ax,

a

x

lnaa0,且a1e

x,

ex

log

a

x

,1e

xloga

1xlna

a

0,且a1

lnx,sinx,x

cosx

cosx,sinx

fxgx,f,xg,x

Cfx,Cf,xC为常数

fxgx,f,xgxfxg,x

fx,f,xgxfxg,x

gx



g2

x

gx0 复数:

i

1

abicdiac,bd

abicdiacbdi abicdiacbdi abicdiac

bdbcadi

x2y

xyixyi

Zar,以a,0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

Zabir,以a,b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

1

3-2

2i

1



1i2

2i12

0

ax

bxc0,

b2

4ac0

x

b

4acb2

求根公式:

i

2a

向量与向量模关系:

Z1Z2Z1Z2Z1Z2

Z1,Z2是二次方程的根,那么即Z1abi,Z2abi

Z1,Z2共轭。

等式与不等式:

ababaabb



ac2

2a

b

aabb

b3b

a

24

abc2

3abc

ab2ab,ab2

ab,ab时取“”

ab2ab

abcabbcac

222

平面几何类:

内心: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到交边距离相等,为内切圆圆心)外心:三条中垂线的交点(外接圆的圆心)垂心:三条高线的交点 重心:三条中线的交点

S三角形

1

ppapbpc注:pabc

2

角平分线:中

AD

ABAC

BDDC

线

2AB

AC

BC

12

S扇形rr弧长

22

立体几何类:

S直棱柱侧ch

ch,V柱体V长方体abcSh

V球

R

S正棱锥侧S正棱台侧

1212,V椎体V台体

1313

Sh

SS,S球

4R

S,cch

hS

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公理2: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其他公共点,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经过这个公共点的一条直线。

公理3: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定理1: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定理2:过平面内一点与平面外一点的直线,和这个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点、线、平面垂直: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垂直,过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直线垂直。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就和交线平行。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所得的两条交线平行。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相互垂直。

上一篇:值得回忆的初三作文下一篇:假如我是班长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