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共8篇)
就业指导专题讲座 篇1
七年级作文指导专题讲座
七年级作文指导专题讲座;
一、立意:主题,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心思想;
1、中心思想要正确;所谓“正确”,就是要做到表现的内容能正确反映生活;
2、中心思想要集中;所谓“集中”,就是文章要集中表现一个人某个方面的;3.中心思想要鲜明;所谓“鲜明”,就是在文章中要明确地表明自己对待某;有位同学写《我们院》这篇作文,他挨家挨户地介绍每;1.如何审题;1)正确理解题意;
七年级作文指导专题讲座
一、立意:主题,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心思想。主题在文章中的作用,就好比是人的灵魂,军队的统帅,主宰着全篇,是写好文章十分重要的因素。
1、中心思想要正确
所谓“正确”,就是要做到表现的内容能正确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能用正确的思想去认识、分析发生在你们周围的一些事情。反之,中心思想就是错误的。
2、中心思想要集中 所谓“集中”,就是文章要集中表现一个人某个方面的品质,或说明一个道理,或歌颂某一方面的新风尚。中心思想集中,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篇文章不要多中心,叫人看了不知你到底要表达什么。
3.中心思想要鲜明
所谓“鲜明”,就是在文章中要明确地表明自己对待某种事物的态度和立场,表明自己爱什么,恨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态度要明朗,不能含混不清,也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更不能连自己都不知道要说明什么。
有位同学写《我们院》这篇作文,他挨家挨户地介绍每家有几口人,多大年纪,干什么工作。这样的文章叫人看了,不知他到底要说明什么。问他自己,他也不知道自己的写作目的到底是什么。这就是无中心的作文。
1.如何审题 1)正确理解题意
要认真仔细地研究题目,弄清题目所规定的范围是什么,找出题目的重点词,以便在作文时突出重点。
比如:《一件难忘的事》这个题目由三个词组成,“一件”限制了数量,只许你写一件事,不能多写。“难忘”限制了内容,只能写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事”限制了文章体裁,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通过分析不难看出,这个题目的重点词是“难忘”。因此写这篇文章就要围绕难忘和怎么难忘去写。
又如:《一件新鲜事》要想正确理解这个题意,关键是正确理解“新鲜”的意思。如果同学们认为这个“新鲜事”是指“第一次发生”的事,“少见”的事,“从未发生过”的事,那就狭隘了,选材面也就太窄了,几乎没什么可写。因为,这种事在身边太少见。其实,某些事虽然很普通。但对某个家庭、某个集体、某个人来说却是第一次,实际情况是新鲜事。另外,有别人于常情,有别于常理,出人意料的事也是新鲜事。婚礼是常事,但老年人婚礼却是新鲜事;青年人跳街舞是常事,但老大娘跳街舞就是新鲜事„„
(2)搞清写作范围
要既准确又最大限度地把题目不限制的范围搞清楚,这对于开阔选材思路,选择典型、新颖的材料有重要作用。
还以《一件难忘的事》为例,它没限制的范围是什么呢?它没限制这件事发生时间和地点,没限制这件事的人物,也没限制是哪一件难忘的事。
又如,有的同学看到《他(她)值得夸奖》这个题目,就会马上闪现出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关心集体、热爱学习这几个概念,认为做到这几方面的人就值得夸奖。其实,这就是没有最大限度地弄清“夸奖”的内涵和范围。热爱祖国、知书达理、知错就改、爱护公物、廉洁奉公、尊老爱幼、心胸开阔、各敢于斗争、身残志坚、公私分明、志向专
一、艰苦朴素、孝顺长辈、信守诺言、1 不骄不馁、平易近人、不谋私利、不耻下问、心灵手巧、技艺超群、文明礼貌、工作负责、讲究卫生、热爱劳动、聪明勇敢„„难道不值得夸奖吗?
我们在审题时,能做到这点,就不会感到题目限制太死,太难写了,就会写出很多新颖的内容来。
(3)辨明写作体裁
要认真辨明题目对文章体裁提出的要求,这是写作文时安排段落层次的重要依据。比如: 《一件难忘的事》是写一件事的记叙文,可以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段落。《我的老师二三事》是写一人几事的记叙文,可以按不同的内容安排段落。《春游北海》是游记,可按地点变化顺序安排段落。《我的一天》是写事的记叙文,可以按时间顺序安排段落。
2.审题的方法(1)分析法
作文题通常是由几个词语组成的。审题时,先弄清题目中包含几个词语,逐词推敲每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再进一步搞清这些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全面比较,明确主要内容、修饰语、中心词,明确写作范围,抓住重点进而准确地理解题意。
例如《珍贵的礼物》是“珍贵的”、“礼物”两个词语组成。“珍贵的”是限定说明“礼物”的,因此,“礼物”就是要写的对象,“题眼”就是“珍贵”,作文重点在于揭示这件礼物为什么是珍贵的。
比如:《一个熟爱学习的同学》
它由四个词语组成。“一个”限制了范围,只能写一个人。“同学”限制了人物,只能写自己的同学,不能是其他人。“热爱学习的”这个题目的中心词是“同学”,“一个”、“热爱学习”是对同学的限制,也是对这篇作文规定的内容。
(2)比较法
把意思相近的几个文题加以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一种重要的审题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更准确地理解题意。比如,老师出了一个作文题《我喜欢的一个人》,你就可以想出《我尊敬的一个人》和它比较。这两篇文章都是写人的记叙文,并且都要求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那么不同点呢?“喜欢的人”,一般写自己的同学或晚辈;“尊敬的人”,必须是自己的上级或长辈,或者是那些英雄、模范。这样一比较,题意就理解准确了。再如,看到《我的语文老师》这个题,可以自拟《我的老师》这个题与之比较,这样就可以看出题目是要求写“语文老师”而不是其他老师了。
(3)补充法
为了给同学们以更大的选择余地,往往题目出得带有一定的选择性,这样也就增加了审题的难度。遇到这类题目,可以在原题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些要素,便能看出题意。
例如《雨夜中》,初看不易把握,如果你在题彰加上“这件事发生在”或者加“他(也可是“我们”等人称代词)在”,题目就成了《这件事发生在雨夜中》、或《他在雨夜中》了。也可以在题目后加“的故事”、“的一件事”,使之成为《雨夜中的故事》、《雨夜中的一件事》等,题意就明朗了,也就容易下笔了。另外,有些文题是半命题,文题的意思并不完整,这时就需要用补充法审题。
例如《我的××》,补充的对象可以是人,如《我的老师》;可以是物,如《我 2 的语文书》;也可以反映兴趣方面,如《我的爱好》。这样题意就具体明确了,也有了重点。补充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以便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内容。比如:《我喜欢》
遇到这种事情况,就要认真思考,在这个题目之下,都可以写什么,再从中找出最熟悉的内容来写。可以写人——同学、小伙伴
可以写物——玩具、文具、日用品等; 可以写景——公园、日出、日落、雪等; 可以写动植物——树木、花草、小动物 可以写活动——参观、游览、队会等 3.审题的基本要求(1)审清对象
例如:《这次活动印象深》,这篇作文的一个片断是这样写的:
我们小队来到军属张奶奶家,我和小明把早就准备好的对联贴在屋门两侧。几位队员扶着张奶奶看对联,一张张喜笑颜开的小脸簇拥在她身旁,张奶奶那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进屋后,小红他们把一幅印着山村新貌的年画贴在墙上。张奶奶拉着我的手说:“你们想得真周到!”
这位小作者是审清了对象,认识到题目要求是写活动,不是写人或写别的事。再如《老师来到我们家》,对象应当是写事,不是因为题目中有“老师”空虚词就认为是写人;《友谊》其对象既可以写人,也可以写事;《让人高兴的变化》的对象是要求写出一种变化,那么写人、事、景、物的变化都可以。
(2)审题范围 审题时,还要明确题目对我们所选择的材料在时间、空间、数量及人称等范围上有哪些限制。《快光的双休日》、《夏夜》、《晨雾》等题目对时间有限制;《爱在班级》、《路边》等题目在地点上有限制。
例如《发生在家里的一件趣事》有一位同学写了他们全家正要吃饭时,忽然发现了一只老鼠,于是全家一齐捉老鼠。这是“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而且有“趣”,符合题目要求。这是因为小作者审明了“范围”。
(3)审准重点
重点是文章要表现在主要内容,或主要内容的主要方面。审重点最好是找“题眼”。题目中往往有关键词语,这个关键词语就是题眼。例如《一件趣事》中的“趣”,《爱在班级》中的“爱”都是题眼,写作文时应重点写。
例如,有位同学写篇作文《怪老师》。小作者就紧扣题眼“怪”字从“怪”的几方面进行生动的描写。一是布置作业少,题目怪,十之八九有两种以上的解法,使我们听课聚精会神。后来,小作者看到了老师的备课本,发现老师在备课上真是下了功夫。这篇作文的确突出重点。
4、怎样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呢?
(1)一篇文章的中心不是靠写上几句表现中心的语句所能表示的,而是通过对人和事的具体叙述,使中心突出,从而教育人和感染人。
(2)文章开头点明中心。一篇作文,可以在文章的开头开宗明义地点明中心,使读者一下子抓住要说明中心,使读者一下子抓住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然后再叙述事实。(3)文章结尾总括中心。一篇作文,在充分叙述事实以后,可以用言简意 3 赅的语言,把中心总括出来。这样写,可以加深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更好地把握文章要说明的问题。
(4)抒发感想点明中心。在写人叙事的过程中,由于被叙事件的触动,我们会产生出相应的感想。如果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实地写出来,不仅能大大加强感染力,而且可以点明和深化所叙事情的中心。
二、选材:俗话说“量体裁衣”。(1)、要围绕中心选材(2)、选材要典型
所谓“典型”,就是要选择那些最有说服力、最有表现力的材料。要想选材典型,就必须掌握丰富的题材,这样才能通过比较选出最理想的材料。(各类型的人、不同年龄的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
(3)、选材要新颖
所谓“新颖”,就是说选择的材料要新鲜、别致,不落俗套。那些“拣钱包”、“上车让座”等题材写的人太多,已经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了。如《难忘的一件事》这个题目,估计不少人会写:为盲人带路、给军烈属、五保户挑水、扫地,或是拾到钱归还失主之类俗套的事。一位同学开动脑筋,选择了帮助奶奶做“孙悟空看豆子”的事,写怎样用竹杆赶鸟看豆子。这样写使人耳目一新,体现了小作者善于动脑,让孙悟空帮助看庄稼,真是一件令人人难忘的事。选材新颖的另一层意思是选材要赶“时髦”。所谓“时髦”,就是赶上时代的脚步,掌握时代的脉搏。小学生如果关心国内外大事,照样可以写出具有时代感的作文来。我们国家现在正进行各方面的体制改革,很多学生就能从农村的变化,家庭的变化,反映出改革的信息。抗“非典”,申办奥运等内容,不都在小学生的作文中有所反映吗?
三、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任何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深刻的立意,都要以语言为载体。因此,要想写好作文,在语言运用规范、准确、连贯的基础上,要认真锤炼自己的语言,使作文语言富有表现力。
第一,词语运用要生动。要精心选择、锤炼动词,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精心选用形容词,以期描绘出作文的妩媚;运用叠音词,增强文章的音乐美、意境美;运用色彩词语,使文章产生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选用四字短语,形成文章的整齐和谐美。第二,句式运用要灵活,做到恰当得体。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灵活搭配,交替使用,使语言变化多姿,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使文章文采飞扬、文气流畅;设问句设疑问难,增强读者兴趣;感叹句强化感情,深化文章思想内涵。第三,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生动美丽的比喻句,有助于说理和描写,而且可以增加情趣,增添文采;气势恢弘的排比句,可以使文势增强,读来神盈气足;情感充沛的拟人句,浸透人文情怀,让人倍感亲切;引用诗文名句,将丰厚文章的文化底蕴,增强文章的文学韵味,更使你的文章神采飞扬。
四、开头,落笔有神引人入胜知识点透视
★开头:古人把文章开头称为“凤头”,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小巧、亮丽、引人注目,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好的开头要有利于围绕主题拓展作者的思想,有利于吸引和引导读者读完全文。为正文作自然的辅垫。古人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一般来说,从内容上讲,开头可以介绍人物,渲染气氛,说明背景,抒发深情,概括主题,呈现矛盾冲突,设置悬念;从语言上讲,开头要简洁明 4 快,不拖泥带水,不要让人不知所云;从结构上讲,开头要和文章的主体融为一体,水乳交融,和结尾遥相呼应,开合有度。
作文题目:《我的父亲》。
一、直接开头法(开门见山)
1、扣题目,表观点、情感。(前面的各种写物、写景)《我的校园》“在九江的东南,有我可爱的校园。”
我的爸爸个子矮矮的,背微驼,走起路来一巅一巅的,象个瘸子......这是一种学生用得最多的开头法,也是最简单的一种。这种直通通的开头,往往容易使文章显得平淡。下面介绍四种鲜活的开头法。
二、用经典句子开头
1、用诗词开头。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我的爸爸四十多了,白了头,可是依然很平凡......2、用俗语开头。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三棒槌打不出一个屁来。”我的爸爸就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桂林山水》的开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纠纷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关系 还可用用对联、用成语开头等等。
三、用声音开头。
1、用歌声开头。
“笑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象花儿开在春风里。”快深夜十一点了,我的爸爸还是电脑前扯起五音不全的破嗓子在网上唱歌,我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真是好心烦啊,明天还有语文考试......2、用响声开头。
“皮哒,皮哒。”深夜静寂的楼梯里响起沉闷而懒散的脚步声,一定是我的爸爸打麻将回来了,可能这次又输得很惨......还可以用对话、用琴声、用风声、用雷声等等,凡是可以出声的都可以用来开头。
四、由一种东西想到另一个东西开头。(联想开头法)
每次放学回学,看到停在楼下的一辆破旧的永久牌自行车,我就想起了我的爸爸。他就是用这辆自行车送我上幼儿园的......五、用结果开头法。(倒叙法)
我们全家人正在吃晚饭,我的爸爸一边吃一边看电视。他突然站起来,发疯似地大叫:“中了,中了。”原来他中了500万的彩票。全家人跳啊,笑啊,哭啊,大家高兴得手脚不知往哪儿放才好。我的爸爸对彩票着迷要从十年前说起......六、以描写开头
以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描写开头,也可描写事情中一个场景,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品质。
《朋友》“月色如纱,轻轻地泻在窗台上,我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睡。炎热的夏天,在青色的河堤上,一个身影,佝偻着身躯,背着破旧的篓子,总在地上把白色的垃圾不断拾进去。。。。《最敬佩的人》
七设问式。开头就提出问题,或引起读者注意,或激发读者思考,或造成悬念 5引人入胜;今天,老师大发雷霆,班上又乱哄的,又出了什么样的;这7类方法可以派生出多种方法,用好了这些方法,作;
五、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围棋对弈中棋局终了前的;文章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结尾;
1、篇末点题;常见的作文结尾:;1.自然式;2.照应式;3.引申式;或总结提高,使主题得到升华;4.抒情式;5.评价式;
六、过渡;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
引人入胜。
今天,老师大发雷霆,班上又乱哄的,又出了什么样的事?
这7类方法可以派生出多种方法,用好了这些方法,作文的开头就会变得容易起来,作文就能抓住人,就能写得活灵活现、丰富多彩。
五、结尾
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围棋对弈中棋局终了前的收官阶段,一招不慎,可能导致全局的失利。古人把好的文章结尾称为“豹尾”,足见结尾在一篇文章中的力度和重要性。同学们的作文结尾易犯的毛病有:①画蛇添足。即全文已结束,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多说几句,把无需交待的人物下落一一交待,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②空喊口号。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号。③拖泥带水。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淡了文章的主题。
文章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1.水到渠成,自然而然。2.照应开头,浑然一体。3.卒章显志,画龙点睛。4.抒发感情,动人心弦。5.含蓄委婉,余味无穷。6.展望未来,寄意深远。要想写好文章的结尾,应树立整体观念,根据文章思想内容灵活巧妙地选用适当的方法,尽可能在写作过程中使结尾既符合文意,又能创新并显现出个性特色。
★结尾
1、篇末点题 常见的作文结尾:
1. 自然式。事情结束了,文章也结尾了。如《麻雀》的结尾:“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2. 照应式。结尾或点题,与文题遥相呼应;或与开头相照应,收拢全文。如《颐和园》的结尾是:“颐和园的景色可真美啊!”与开头:“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首尾照应,有力地突出了中心。3. 引申式。结尾或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化主题; 或总结提高,使主题得到升华。如《高大的皂荚树》的结尾:“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4. 抒情式。结尾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从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如《再见了,亲人》的结尾:“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 一起”。
5. 评价式。结尾对人物或事物进行总结、评价,表达作者的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如《狼牙山五壮士》的结尾:“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六、过渡
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它可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
七、照应
俗语说前后呼应波澜生,写文章也要注意照应。照应就是文章中在前后相应的部位上的观照、呼应,指的是在文章的某一个地方提到一个人、一件事、一种东西或一个问题,可以不作详细叙述,只作简单交代。然后,在后面的适当地 6 方,对于前面的伏笔加以点明或详述。这一伏一应,形成了文章的前呼后应,使全文的内在线索伏而不露、明断暗续、结构严谨、脉络贯通,浑然一体。照应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1.题文照应。这是指文章或全篇或部分与标题相照应。题目常常被人们称为文章之眼,作品之窗。文章内容或是借题发挥,或是紧紧围绕着题目所明示的人、事、景、物、情、理进行叙写、辨析、抒情。题目与正文照应,犹如日月合璧。
2.首尾照应。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或开头交代起因,结尾告知结果;或开头提出问题,结尾回答;或开头抒发情怀,结尾深化主题。“开难起,结难收。”一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于起笔和收笔。
3.前后照应。它是指行文中上下文之间的互相呼唤和照应。有了前后照应,前后内容的联系就会变得紧密,行文就会自然,文章就会结构严谨,脉络畅通。
八、如何安排层次
记叙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就是通过具体地记叙事件、形象地描写人物活动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要使记叙文有鲜活的动态感、鲜明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就要格外精心地安排文章的层次结构。
通常在安排文章层次结构时运用如下几种形式:按时间先后安排结构;按人物的活动、地点的转移安排结构;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即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安排结构;按事件的特定关系安排结构。另外,前后的衔接、勾连、照应、过渡等,也是不可忽视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过渡,过渡句段大多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它们既是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使文章结构层次清晰可见。
九、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的文章不单薄? 换言之让我们的笔下丰满起来?这里送给同学们四个字:虚实结合。具体意思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既要真实地把正在发生的事写清楚,同时也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巧妙地融入一些与正在发生的事件相关的内容。因此,这里的实,就是对真实的正在发生的事件的叙写;这里的虚,指的是与此相关的回忆、背景、联想、想象,甚至是一些特定的心理活动等
十、抑扬
要想把事情叙述得引人入胜,就要有波澜、有起伏,也就是所谓“有抑有扬”。记叙文中的“抑扬”有三种。一是欲扬先抑,为了肯定某人或某物,先用曲解的态度贬抑它和否定它。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为扬而抑,先抑后扬。抑的目的在于扬,暂时抑下是为了扬起得更高,以产生震撼力。二是欲抑先扬,为了否定某人或某物,先用曲解的态度赞扬它和否定它。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为抑而扬,先扬后抑。扬的目的在于抑,暂时扬起是为了重重抑下,进而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十一、描写
描写是作文当中最重要的技法之一,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其中人物描写又主要包括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是指对人的行为、动作的描写。行为,一般是指人物整体的活动、运动、反应或行动。如:学习、支持、训斥、袭击等。动作,是指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的活动。如:跑、跳、撞、推、拉、打、抓、踢、踩等。
行动描写不仅要写人物在做什么,更关键的是要写人物是“怎么做”的。“怎 7 么做”就要求把人物具体动作一一描绘出来。由于人物的行动往往是由一系列的动作构成的,因此,行动描写就要善于抓住人物具有特征性的动作,准确而恰当地运用动词。行动描写要注意:(1)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气质和性格特征,避免笼统和一般化。(2)要准确、鲜明,写出动作的连贯性。
十二、议论:议论,画龙点睛耀华章
什么是议论?说白了,议论就是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某一事件或者某一人物谈论自己的看法,也就是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使文章的思想更深刻、主题更显豁。其运用一般有如下三种形式:
一、用在文前、文末,揭示主旨。这是记叙文中运用议论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往往是写一个事件,然后在文章结尾运用议论,揭示这一事件所包含的意义、道理以及对生活的启示等。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这样。
二、用在文中,过渡有力。在记叙文中,为了在过渡时既总结上文的主要内容,又使下面的展开更有力,作者往往使用议论句,来承上启下。如张晓风的《行道树》: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三、叙议结合,时时点题。在记叙文中,作者为了把自己的观点旗帜鲜明地告诉读者,影响读者,往往在记叙的过程中,夹叙夹议。如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多处运用议论,表明自己的追求和品质。
十三:抒情:抒情,震撼人心的力量 “情”是一篇优秀作品的灵魂,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重要纽带,作文的终极目标是以情感人。古人所谓的“披情入文”、“一切景语皆情语”都是对抒情的最好阐释。抒情从表现形式上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前者是作者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直接表达出来,后者是借助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把作者的内心情感自然地流露出来。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抒情的方式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等。
十四:细节、文章的细胞
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它好比人体的细胞,是文章(主要指文艺作品,也包括写实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场景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细节描写要具有真实性,要服从艺术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主题思想的表达需要。其次,细节描写的目的要十分明确,即必须为刻画人物、发展情节、表现主题服务。这就需要我们对生活中的细节精心地筛选,才能确保文章中的细节具有典型性。只有典型化的细节,才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有助于描绘典型环境,有助于表现作品的主题。
就业指导专题讲座 篇2
2、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中国学校卫生》执行总编辑陶芳标教授
3、苏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中国学校卫生》副总编辑徐勇教授
4、蚌埠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学校卫生》副总编辑袁长江编审^
5、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武丽杰教授
6、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忆军教授
7、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春灵教授
8、宁夏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赵海萍教授
9、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刘亨辉医师
李兰芬专题讲座心得 篇3
关键词:快乐;班主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54-01
2013年12月19日下午,天空飘着洁白的雪花。在这个寒风刺骨的日子里,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法库县政府会议室聆听辽宁省实验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李兰芬女士的送教下乡专题讲座。
进入会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大红的条幅——省特级教师李兰芬专题讲座,我赶紧上网搜索了关于李兰芬女士的相关内容。李兰芬女士于1985年参加工作,2000年以前一直担任初中班主任工作。她的班主任工作特点是诚挚民主,严格细致。工作中,她既是一位实干家,又是一位艺术家,还是一位学者。她用诚挚的爱心滋润着那一片片稚嫩的小苗。她特别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尤其是那些习惯不好的学生,总是能在她的精心教育下重新走上人生正途,她的忘我奉献精神,她的独特高超的工作艺术和深厚的理论修养,她的一流的工作业绩,受到学生、家长和同事的一致好评,也深受领导和有关专家的赞赏。
当看到这些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今天将是我的又一次学习的良机。同时,我也更加期待今天讲座的开始。讲座开始了,几位有关领导纷纷致辞,随着主持人一声:下面有请李兰芬女士为我们指导,一位优雅的女士大方的走上了讲台。我的心一下就紧张了起来,不知道如何是好。就如刚上学的小孩儿第一次见到老师一样,有些许的惶恐和紧张,还夹杂着一丝好奇,还带着微微的期待。
李老师也看出了大家的紧张,她并没有开门见山的直奔主题,而是说她比较惶恐。我一下就被她吸引了,她怎么倒先惶恐了呢?我还没缓过劲呢!她又继续说她感到惶恐是因为法库自古以来就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怕她讲的不好,被大家所耻笑。还说了大家其实比她好许多。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们和她之间的距离。之后的整堂讲座都在李兰芬女士的轻松而平易近人的话语中进行。我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其中,我感触最大的还要数李兰芬女士的关于班级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事例。
还记得她是这样讲的:我们班同学在平时的学习中,往往看起来大家都在学习,可是学习效率却不是很高,那怎么办呢?为此,我特别给大家准备了一堂课。首先上课时,我对同学们说,我们班下午是不是有一节体活课啊?大家都争先恐后的说是。我就接着说,那好了,现在这里有2段课文,要是我们班能有百分之七十的同学能在五分钟内背下来,下午我们就上体活课。同学们一听都很兴奋,因为一节体活课对于他们的吸引力那是相当大的。
只见他们迫不及待的捧起课本背了起来。这个时候,我在前边喊了起来,谁没戴红领巾?大家都低头看自己戴没戴红领巾,没戴的同学赶紧翻书包找红领巾,然后手忙脚乱的戴好。大家终于忙完了又开始背课文了,我又大喊了一声,地面怎么这么脏啊?满地垃圾,同学们一听,赶紧低头看看地面,这时候我又说今天谁是值日生啊?值日生站了起来,我随意指了几名同学说你、你、你,不用背了,把地面捡赶紧。于是这几名同学下地捡垃圾。3分钟的时间一下就过去了。大家仍然紧张的背着课文。三五不时的还有捡垃圾同学让其他同学挪桌子发出的声音。时间到,伴随着我喊出的声音,有些同学懊恼的抬起了头。我说背会的同学请举手,只有寥寥无几的同学举起了手。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十分气馁。我接着说,那你们为什么没背下来呢?还没等其他同学举手呢,我们班的淘气包就站了起来大声的喊到,老师,都是值日生讨厌,我背的正认真呢,他偏叫我起来捡垃圾,都是他,要不我就背下来了。一听他这么说,有些同学也附和着说他们也是这种情况,还有一部分说是戴红领巾时耽误了时间。
听了这些话我就问他们是否喜欢在学习的时候被人打扰呢?大家纷纷说不喜欢,我又问这种人让人讨厌吗?大家一口同声的说真讨厌。我再问他们那么是否喜欢做让人讨厌的人呢,全班没有一个孩子说愿意。看着他们我说很好,希望你们不做那个令人讨厌的孩子。你们能不能做到啊?他们都说一定能做到。我呢,作为奖励告诉他们下午的体活课照常进行。
听到这里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我的那帮孩子中总有那么几个“小毛头”喜欢在大家都学习的时候说上那么几句,往往他们刚发出声音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一下就被他们吸引过去了,正是这不起眼的几句话大大的扰乱了我的课堂秩序,使我还要重新组织教学。我常常为此发愁。今天,通过李老师的亲身经验,我感觉到这个方法很好,能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所在,从而有效的改正这个错误。
李兰芬女士在讲座中还提到了每名班主任都会遇到的——班级内部丢东西事件的处理参考。她没有用一些老师的翻书包,逐一排查的方法,而是对学生才取了思想教育方式。先从老师自我检讨没管理好学生开始,再分别对丢东西同学及拿东西同学的得与失进行详细分析,让拿东西的同学认识到虽然仅仅是一次小小的事件,但会影响到他的一生。然后还给了这名同学改正的机会。这个事例极大的触动了我,也给我在今后处理班级丢东西事件中指明了方向。
当然在李兰芬女士的专题讲座中我还学到了许多。例如:做一名快乐的班主任、如果我是学生、如果学生是我等等……这些都使我感触颇深,让我感受到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就业指导专题讲座 篇4
第四讲:“扫
读”
与
对
读” ——破解现代文阅读试题奥秘的基本手段
技法点拨
现代文阅读,除上海高考卷之外,其余的语文高考卷,第二大题选用的文本,有时是自然科技论文,有时是社会科学论文,其题型为客观题,4小题,12分;第五大题选用的文本,主要是散文(有时也选用微型小说),其题型为三道主观题、一道客观题,4小题,18分。两大题共30分,可见现代文阅读在高考中,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
为了迅速正确地破解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奥秘,学生应牢固掌握、熟练运用“扫读”与“对读”这两种基本的阅读手段。
一、扫读 1.何谓扫读 所谓“扫读”,是指对设置试题的文本的“初读”,也可叫“粗读”,即对文本的“扫描”。扫读时,应鸟瞰全篇,力求整体把握文本。因为整体把握文本后,就能自由地解答无论是从局部还是从整体设置的题目。
2.扫读的方法 ⑴跳读,划要
“扫读”,一要快速,有时是“跳读”; 二要边读边“划要”,划要,就是在文本中划出能显示段落乃至全文要点的词句。
“扫读”应注意把握关键的信息点: A.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
B.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阐述。
C.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词句。
D.文中的概括句,包括全文的概括句,也包括一层或一段的中心句,以及其他一些集中表现了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词语。
E.文中的过渡句。过渡显示文章的层次脉络,常常也是中心句。
F.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借助标题,就可以尽快把握文章主旨,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在社科文与科技文中,那些表示先与后、因与果、现象与本质,可能与现实、现实与未来、条件与结果、部分与全体、肯定与否定、或然与必然等词句都属关键的信息。阅读时,要敏锐地捕捉及时地用笔划出,便于做题时迅速发现试题在这些方面设置的“陷阱”。
在微型小说、记叙散文中,那些议论抒情的句子,很可能就是显示主题的所在,应予以特别的关注。
下面以1998年全国高考题第五大题所选文本为例对“划要”进行说明
报 秋 宗 璞
㈠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帐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㈡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㈢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固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大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㈣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㈤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㈥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㈦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㈧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㈨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文中横线,显示了各段的要点。此即为“划要”。⑵合并,切分
通过“划要”把握各段的要点后,然后将意义联系最为紧密的自然段“合并”,从而将整个文本切分成几个部分。上文的第㈡、㈢、㈣、㈤自然段谈玉簪花,应合并到一块;第㈥、㈦、㈧、㈨自然段谈作者的感悟,应合并到一块。这样,文章就切分成三个部分:第㈠自然段为第一部分,第㈡——㈤自然段段为第二部分,第㈥——㈨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⑶提要,概要 所谓“提要”,就是直接提取能够显示文本要点的句子。所谓“概要”,指的是文本中有时找不到能够显示其要点的句子,这就需要自己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本的要点。
对《报秋》可以如此提要、概要:
第一部分:猛见玉簪花现,顿觉时光飞逝。
第二部分颂扬了玉簪花精神。第㈡自然段:玉簪花,“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第㈢自然段:“死不了”都活不成。第㈣自然段:玉簪花蓬勃生长。第㈤自然段:玉簪花香警醒人们——秋来了。
第三部分是主要意思是:时光飞逝,应抓紧时间,领取生活。第㈥自然段:收获季节,我两手空空。第㈦自然段:兄长寄来“西江月”。第㈧自然段:心中领取,便得逍遥。第㈨自然段:领取四季,领取生活。
全文托物言志,借玉簪花谈人生感悟:年华飞逝,应象玉簪花一般,抓紧时间,领取生活。
“扫读”时,开始求得法,逐渐加快速度,慢慢就会变得准确熟练。
通过“扫读”,应尽可能从总体上把握文章,把握文章的层次、思路、结构、要点,为对读与解题作准备。
二、对读 1.何谓对读
完成扫读任务后,已对文本的大意有了了解,接着应进行“对读”。所谓“对读”,是指将题目(含题干与选项)与文本、选项与选项进行对照性的阅读,从而准确地解答习题。2.对读的方法 ⑴注意解题指向
对读时,应将题目与文本进行对照,那么,首先就应正确把握解题指向。例如,就《报秋》一文设置的第一题: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譬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1)作者为什么吃惊? 答:因为(不超过8个字)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第(1)问是“作者为什么吃惊”,重在回答“为什么”。第(2)问要求回答“作者为什么怅然”,同样要求紧扣“为什么”回答,又特别强调“联系全文”。不了解解题的指向,将题目与文本进行对照性阅读时,就会方向不明。此题的答案是:(1)没几天便是立秋
(2)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
⑵锁定相关语区
弄清了解题的指向后,就应根据解题的需求,结合扫读所得,锁定相关的阅读语区。例如,上文的第二题: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不超过12个字)
根据题干与扫读所得,解题时应将题目与文本的第三、四自然段对照起来阅读。因为写太阳花别名“死不了”都活不成(见第三自然段)为了衬托玉簪花生命力强(见第四自然段)。
⑶细心进行对照
无论将题目与文本进行对照,还是将选项与选项对照,都应倍加小型,万万不可马虎从事。请看上文的第四题: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3分)…………………………()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减少一些惰性。
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C.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E.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F.作者把玉簪花的绿叶描写为“绿波”,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E
此文的写法是托物言志,那么,B项似乎极有道理。但,仔细将选项与文本、将选项与“扫读”所得进行对照,可知“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只是第㈡自然段的内容,而本文的主旨是“珍惜时间,领取生活”。由此可知,B项错。F项,把叶子比喻为“绿波”是文中有的,但不是描写的重点,重点应是“绿波上的白帆”,而F项却夸大其辞,由此联想到“生活的长河”“广阔的空间感”“深邃的时间感”,延伸太虚夸。
解答科技文与社科文阅读试题时,“对读”时也应注意去伪存真,排除干扰项。
高考题中干扰项的“造假”形式主要有: A.偷换概念。
如,1997年22题A项:“应激激素作用于肠脑引起肠神经系统化学物质的改变。”原文说:“应激激素会冲击胃脏以生痉挛,惊恐又引起交感神经影响肠脑的血清素分泌量”,选项偷换为“化学物质的改变”。
B.因果倒置。
如,1999年18题B项:“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原文说:“当钙离子流进心细胞的细胞时,就引起心脏收缩;当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选项将原因与结果倒置。
C.颠倒主次。
如,1998年25题C项:“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的最大危害。”原文说:“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他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后,那些‘表姐妹’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选项所说的“最大危害”却是“更难对付的害虫”,这就颠倒了主次。
D.改变范围。
如:1998年25题A项:“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原文说:“转基因作物目前在社会上已经种植有1000万公顷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在实验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这里只涉及到“棉花、玉米和西红柿”“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而选项却说“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这就改变了范围。
E.改换性质。
如,1998年25题D项:“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原文:“实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而选项说“增产并不是„„目的”,这就改换了原判断的性质。
典例精析
【例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01年北京安徽等省市春招试卷第二大题)一些环境保护论者以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开发的一种叫特温戈的小型车为例,证明了只要不再追求汽车的大体积和大功率并大大降低其产品的燃料消耗,世界汽车工业将会取得怎样的成就。
绿色和平组织已经构想出一种环保型样车SMILE(“体积小、智能化、重量轻、效率高”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该组织希望这一概念能流行起来。这种汽车主要靠高于正常压力的增压器增加汽缸的动力或使混合燃料注入汽缸。一些专家说,这是使小型发动机充分发挥性能和提高燃料效率的好办法。
用于SMILE的双缸发动机是由瑞士温科AG公司为雷诺特温戈这样的小型汽车设计的。但是环境保护论者认为,使用四缸发动机也是可能的,这样就可以保证所有型号的SmILE车油耗减半。有些人认为,像温科AG公司研制的发动机可能经受不住汽车每天行驶的磨损。针对这种观点,SmlLE设计者说,这种发动机不会比任何一种传统发动机磨损更快,它有一个先进的冷却系统,其平均活塞速度甚至比类似的传统汽车的活塞速度还要低。不管怎样,目前大多数汽车早在发动机用坏之前就已经报废了。
对特温戈的改进并不局限于发动机,对车身及底盘的改造在风洞试验中使空气动力特征提高了30%。米什林公司设计的特殊轻型齿轮辋和轮胎使汽车行驶的滚动阻力提高了35%。由于采用了体积更小的发动机,重量更轻的散热器、蓄电池和排气系统,并且改变了座位、悬架、刹车和油箱的构造,特温戈减轻的重量超过了195公斤。绿色和平组织认为,在不影响汽车的安全性能的情况下,使用纤维复合材料对特温戈这样的车进行全面改造,车的重量还能减少80公斤。尽管玻璃钢和碳素纤维强化塑料零件被用于更具流线型的车身,SMILE设计者说,它们的制造方法即使用钢材,汽车的总重量也不会增加。
该车设计者说,降低燃料消耗对车的驾驶和性能没有负面影响。发动机的最高速度、灵活性和加速能力与原来的特温戈相比毫不逊色,或者还要出色。他们说,用于研制SmlLE的技术用于其他品牌的汽车也同样容易。
1.文中画线处的“概念”一词指的是()A.不追求汽车的大体积和大功率,并降低燃料消耗。
B.体积小、智能化、重量轻、效率高。C小型车特温戈和SmILE。
D.使小型发动机充分发挥性能和提高燃料效率。
2.从本文看,下列反映SMILE发动机的特点的一组是()①使用了高于正常压力的增压器②油耗低,功率大③具有先进的冷却系统④体积较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根据本文的内容,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特温戈虽然出色,但还不是一种环保型小汽车。B.原来的特温戈车的发动机存在一些问题。
C.降低汽车燃料消耗的惟一办法是使用混合燃料。D.目前大多数汽车发动机的问题不在于使用寿命。【解析】
本题检测学生理解语言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首先扫读。在实际操作中,扫读时迅速划出要点,上文中划横线的词句即为此步骤中完成的任务。接着,在此基础上概括文章要点,把握文章层次。此文第一段为总说,第二段介绍环保组织的构想,第三段介绍对发动机的改进,第四段介绍对其他方面的改进,第五段总说效果。
然后进行对读。将第1题与文本对照,可知相关的阅读语区在原文第二段,相关的句子 为“环保型样车SMILE‘体积小、智能化、重量轻、效率高’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然后将选项与选项对照,可知正确的答案为B。
再看上文第2题。我们将题目中“②油耗低,功率大”与文本中第三段“但是环境保护论者认为,使用四缸发动机也是可能的,这样就可以保证所有型号的SmILE车油耗减半”相对照,即可发现,文本对“油耗减半”的表述是“可能”,而题目中却将其当作了事实。再比较选项,可知应选C项,即有②的均应排除。
第3题只要对读文本,马上就可得出答案。选项D:“目前大多数汽车发动机的问题不在于使用寿命。”原文第三段末尾清楚地表述:“不管怎样,目前大多数汽车早在发动机用坏之前就已经报废了。”据此,即可选D。
第1题答案为B。第2题答案为C。第3题答案为D。
训练平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
除了浪漫故事和诗意,月球仅是一块既无空气和水,又无生命的顽石。然而,天文学家的一项计算机模拟计算却表明,月球是人类起源的大功臣。
地轴的方向是用所谓黄赤交角来表示的,这个角约为23.5度。地球由于自转,地球的赤道会鼓起一凸缘,太阳、月球和其它诸行星都会对此凸缘施加引力,而且各行星也会随着其间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变化自己的轨道,因此,作用在凸缘上的力是不断变化着的,使地轴的方向发生摆动。
有了月球,情况就大不一样,它不但能使其他各行星对地球凸缘的引力微不足道,她还和太阳一起使地轴稳定地做每2600年一周的运动,使黄赤交角变化不超过1.3度。然而,这1.3度的变化也不是完全无害的。许多科学家认为,冰川期可能就是这1.3度造成的。但是如果没有月球的稳定作用,那就更不得了。全球的环境还将会被破坏成一时期有剧烈的四季变化,一时期又会无季节可分,这样就不可能进化出像人类这样高度文明的生物了。这也可能就是火星上无生命存在的原因。因为火星目前自转轴的倾角为25度,可在0到60度间变化,而且它只有两个像摩天大楼那样大小的卫星,其引力不足抵消其它行星的影响。
据此,在宇宙间来寻找外星人的范围就大大减小。此外,月球正以每年约几厘米的速度在离我们远去,在10亿年后,它已经远到不能再控制地球的自转轴了,那时,我们的地球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1.文中“而且各行星也会随着其间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变化自己的轨道”一句中,“其间”是指()A.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 B.各行星和月球之间
C.太阳、月球、其他诸行星和地球之间 D.月球和地球之间
2.根据文意,对“月球是人类起源的大功臣”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月球能使其他各行星对地球凸缘失去引力。
B.因为月球能使地轴的方向不发生摆动,使黄赤交角变化不超过1.3度。
C.因为月球能减弱各行星对地球凸缘施加的引力,并与太阳一起稳定了地球的转轴,使四季有序,从而使生物得以进化。D.因为月球能抵消太阳和其它各行星对地球凸缘施加的引力,使四季有序,从而使生物得以进化。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6 A.火星上无生命存在完全是因为火星的自转轴的倾角比地球大。B.地球黄赤交角不稳定,会破坏地球的环境。
C.地球黄赤交角1.3度的变化对全球的环境不会产生影响。D.月球能控制地球的方向,黄赤交角越小,生物进化越快。(二)阅读《我国科学家揭示水稻基因奥秘》,完成习题。
由我国科学家精确绘制的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图,今天发表在代表国际权威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今天上午,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在上海宣布,我国科学家独立完成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任务,对这一国际计划的贡献率达10%,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完成的最大基因组单条染色体的精确测序。
刊于《自然》杂志的论文《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序列及分析》宣布,中国科学家采用克隆步移法完成了对水稻粳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拼接后总长为3500万碱基对,精确度为99.99%,覆盖了染色体全长序列98%的区域,达到国际公认的基因组测序图的标准。
科学家们在完成序列精确测定的同时,还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对水稻第四号染色体所含基因进行预测分析,鉴定出4658个基因,为进一步鉴定这些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完整地测定了水稻4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序列,这是迄今首次完成的高等生物染色体着丝粒序列,为研究着丝粒的功能、染色体的稳定性和染色体的复制提供了基础,也为开发可转化的“人工水稻或植物染色体”提供了基础。以蓝天白云金色水稻为封面的本期《自然》杂志.同时也刊登了日本科学家对水稻第一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
测序专家工作组组长、中科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的韩斌博士告诉记者,第四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于2001年4月启动,首先完成精细物理图,然后采用克隆步移法大规模测序,绘制基因组完成图。此外,研究人员还对另一个亚种籼稻品种广陆矮第四号染色体的序列也进行了测定,报道了水稻两个主要栽培稻间在基因组成、顺序及DNA序列水平上的一些异同,提示两者之间一些亲缘和进化关系,这些数据为将来整个基因水平的比较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韩斌博士还表示,目前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的序列分析结果和今后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可获得大量的水稻遗传信息和功能基因,为培育优良性状的水稻新品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此次测序成果,还将有助于了解小麦、玉米等其他重要粮食作物的遗传秘密,从而推动整个农作物基因组的研究。
1.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了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任务的10%。
B.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测序的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是全部水稻基因染色体中的10%。C.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的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任务占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总任务的10%。D.中国科学家对国际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这一任务的贡献率是10%。2.对《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序列及分析》一文所宣布的内容信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对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经拼接后其总长为3500万碱基对,精确度为99.99%。B.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覆盖了水稻染色体全长序列的98%。C.中国科学家完成的对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图,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基因组测序图的标准。
D.对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是采用克隆步移法完成的。3。加点的“大量的研究工作”是指()7 A.开发了可转化的“人工水稻或植物染色体”。
B.将鉴定出的这4658个基因注释在染色体的准确位臵上。
C.对水稻第四号染色体所含基因进行预测分析,鉴定出4658个基因;完整地测定了水稻4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序列。
D.完成高等生物染色体着丝粒序列,为研究着丝粒的功能、染色体的稳定性和染色体的复制提供了基础。
4.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是一项国际合作开发的计划,除中国科学家参加外,许多外国科学家也参与了这一计划,中国只是承担了这——计划中的部分任务。B.“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可以部分地揭示小麦、玉米等其他重要粮食作物的遗传秘密。
C.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的测序成果,可为培育优良性状的水稻新品种打下良好的基础。
D.研究人员对广陆矮第四号染色体的序列也进行了测定,所得数据为将来整个基因水平的比较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三)阅读美国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写的《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挑战》,完成试题。高等教育无论从政府、个人还是各种资源的综合配臵来说,都是一项非常昂贵的投资。因此在美国和其他的地方,目前有一种日渐增加的压力,即要求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
大学的研究固然应该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大学教育也应该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然而对于一种最好的教育来说,还存在着无法用美元或人民币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它不仅应有助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因此,在哈佛,我们正在复杂的情况下竭尽全力保持我们称之为“开放教育”的传统。哈佛本科生在校的四年中一定要在一个主要的领域学习。但我们也希望他们进行跨学科专业学习。
根据同样的观点,请让我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我所说的基础研究,指的是一种并末考虑其实际应用性,而源于我们深入自然和人类的激情的科学研究。本世纪的许多最有实际意义的发现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学者们不是出于追求发明创造的实用性,而是探索自然界的基本知识。今天人类遗传基因领域内的进步可以追溯到近半个世纪以前DNA的发现,当时却很少有人能够预见到这一发现的巨大作用。强大工具如激光、硅能、超导、卫星、光学纤维、核磁共振成像的发现,最初也并未考虑它的实际应用性,而只是在最基本的层次上对于知识的探索。
这里我们引入需要强调的另一个重要挑战,即如何使我们的大学适应一个有众多领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一点新鲜见识的增长,均得益于全球知识渊博学者之间的合作。我们希望召集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在兼容不同的观点、看法的前提下,高瞻远瞩,考察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1.对第二段中“最好的教育”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培养更具创造性,更善于思考,更有理想和洞察力的更完美的人。B.培养大批能搞发明创造,为经济发展作贡献的人。
C.既要为经济发展作贡献,更要注重对人的全面培养。D.能适应有众多领域的世界,兼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为推动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作贡献。
2.第三段中“同样的观点”指的是()A.大学的研究应该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B.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
C.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
D.最好的大学教育和研究存在着无法用经济效益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
3.第三段中作者选取“今天人类在遗传基因领域内的进步”这一事例,要证明的观点是()A.搞发明创造不应追求其实用性,而应以探索自然界的基本知识为目的。
B.一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实际意义的发明创造,开始只是源于对自然界基本知识的探索。
C.有些发明创造在研究的初期虽未显示出实用性,但却在实际运用中产生了巨大作
用。
D.搞基础研究如果刻意地去追求实用性,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校如果都能像哈佛大学一样重视学生的跨学科专业学习,就能迎接21世纪的挑战。B.要求大学的经济效益应该日益增长,这种压力必将使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审视教育。C.不是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基础研究,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D.全球科学工作者真诚合作,必将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
参考答案
(一)【思路】首先扫读,把握要点。接着对读,准确作答。第1题检测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将“其间”放入原句,将原句放入文本,通过前词“太阳、月球和其它诸行星”,即可找到答案。第2题,对照文本第三段,将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如,D项使用的“抵消”就不如C项的“减弱”准确。解答第3题,将选项与文本对照,可知A项中“完全是”的判断有误,C项“不会产生”与文本不符,D项“黄赤交角越小,生物进化越快”为无中生有。
【解答】第1题答案为C。第2题答案为C。第3题答案为B。
(二)【思路】
第一步,扫读,提取要点:
一、我国宣布,我科学家完成测序任务;
二、测序达到国际标准;
三、同时,作了大量研究工作;
四、工作过程及工作意义。
第二步,对读。解答第1题,将选项与文本的第一段对照;将选项与选项比较,如B项的“全部水稻基因染色体中的10%”与C项的“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总任务的10%”,明显感到B项歪曲了原义。解答第2题,B项的表述为“覆盖了水稻染色体全长序列的98%”,而相关语句为第二段“覆盖了染色体全长序列98%的区域”,可知该项表述有误。解答第3题,根据文本要点,根据该题题干,可知相关检索语区在第三段。解答第4题,根据扫读把握的要点,可迅速地在第四段检索到与B项相关的语句:“同时此次测序成果,还将有助于了解小麦、玉米等其他重要粮食作物的遗传秘密,从而推动整个农作物基因组的研究。”文本的表述只是“有助于„„了解„„秘密”,而选项的表述却是“可以部分揭示„„秘密”。
【解答】第1题答案为C。第2题答案为B。第3题答案为C。第4题答案为B。
(三)【思路】
扫读,提要:
一、大学的压力;
二、大学既要为经济发展作贡献,更要注重对人的全面培养;
三、大学应注重基础研究;
四、大学应加强合作。
对读,解题。解第1题,根据提要,对照文本,可知A项概括步完整,B项为无中生有,D项是应对第二个挑战。解第2题,题干中“同样的观点”在第三段开头,它指代的内容在上段,即作者对“最好的教育”的看法,A、B、C仅着眼于经济效益,忽略了对人的培养,D项表述正确。解答第3题,A中“不应追求其实用性”绝对化,与文义不符;C中“显示”与文义不符;D项“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歪曲文义。第4题,A项推断不正确,仅有“跨学科专业学习”这一个条件,推断不出“就能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结论。
于丹专题讲座 篇5
陈仓区实验小学
五
(六)班
刘暄
今天,我兴致勃勃的看了于丹老师的专题讲座,从一个寓言故事中学到了许多道理,对我的教育很大,使我感触很深。
这个讲座讲了四个方面:一是关于培养孩子的孝心;二是培养孩子的爱心;三是培养孩子抵御挫折的能力;四是培养孩子自强、自立、自信。其中第一个方面中的寓言故事,让我受益非浅。故事讲的是: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和一棵大树从小玩到了上中学,有一天男孩愁眉苦脸的对大树说:“大树啊,别的孩子都有玩具,而我却没有,也没有钱去买!”“噢,你可以把我的果子摘来去卖,得到的钱你就可以买你喜欢的玩具了。”大树说。于是,男孩每年秋天都来收果子,换自己心意的东西。后来小男孩上大学了,不再来和大树玩了。几年过去了,当年的男孩长大成人了,一天又闷闷不乐的来到了大树身边。大树问:“你怎么了?”“别人都有房,可以迎娶新娘,而我却没有。”男孩说。大树:“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砍下去盖房子。”于是男孩就砍下树枝,盖了新房子。又过了几年,男孩又来找大树:“别人都出海了,我却出不了。”大树说:“你拿我的树干做船吧。!”男孩如愿出海了。男孩一年年的变老了。又来到树桩旁。树桩说:“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你来干什么呢”?男孩依在老树桩旁:“我来陪着你,和你一起晒太阳!”老树桩笑了……
听了这则故事,我明白了大树对男孩的良苦用心,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呵护。父母给予我们无私付出,不求回报,我们更要珍惜这份沉甸甸的爱,好好学习,感恩父母。
于丹老师还告诉我们要想成就别样的人生,就要点亮自信的明灯,对自身的力量怀抱坚定的信念。
日文专题讲座心得 篇6
金锦珠老师为我们讲述了日本的文学。日本文学一般分为三个主要时期:上古文学、中古文学以及近现代文学。日本文学的形式可以分为:散文、物语、小说、戯曲、随笔、日记、纪行、传记、文艺评论、日本汉文、韵文、诗和歌,其中歌又分为连歌、俳谐连歌、狂歌,俳谐(连句)歌谣以及汉诗。
其中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的内容概要,本书最初是口头流传的,传说作者是位宫廷女性,在宫中服侍自己的主人,她以讲故事这种方式使自己的主人得到了君主的宠爱。本书体现作者内心细腻、敏感,读来令人感动,就仿佛一部古典静雅而又美丽哀挽的“言情小说”。同时,老师也讲述了《竹取物语》,本书创作于10世纪初的《竹取物语》(又名《赫映姬物语》)是日本最早一部物语文学。故事写一位伐竹翁在竹心中取到一个美貌的小女孩,经3个月就长大成人,取名“细竹赫映姬”。5个贵族子弟向她求婚,她答应嫁给能寻得她喜爱的宝物的人,可是这些求婚者都遭到失败。这时皇帝想凭借权势来强娶她,也遭到拒绝。赫映姬在这些凡夫俗子茫然失措之中突然升天。通过这两个故事,我对日本的文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很想去阅读日本文学物语中的经典著作。
通过这次课,我对夏目漱石也有了一些了解。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作家,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代表作有《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三部曲。文学史不但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懂得文学发展的脉搏和基本规律。不了解文学发展的历史,就不能很好的认识文学的现在和将来。正如我们为了了解现在和未来而学习历史一样,要想知道日本文学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就很有必要学习日本文学史。
在李红老师的讲座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日本战国时代末期政治家德川家康。德川家康的先祖是发迹于三河地方的一个土豪,在战国时代其领国被夹在势力较强的两个大名尾张的织田氏和骏河的今川氏之间,地位很不巩固。八岁至十九岁这十二年间,德川家康作为人质住在骏河,期间其父广忠被自己的近臣暗杀。1560年,织田氏大败今川氏,今川义元阵亡,从此德川家康摆脱今川氏而独立。
从家康对于历史的影响来看,我认为,家康是长信、秀吉三人中唯一的政治家,他用实力作为事业的保障。他无情的打压竞争对手,他采用各种方法使所有人相互制衡,他用法度约束众人,他健全行政机构、护文化、他鼓励学问、开发建设领地、兴修道路、偃武修文、从不妄动刀兵、对人和气、生活简朴、提倡道德教化等等。信长公开始的天下布武,秀吉将它基本实现,到了家康这里借鉴前两位的经验、吸取教训,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喜欢他的隐忍,喜欢他与武田信玄作战的勇气。
我读过一本小说叫做《德川家康》。有人认为:“中国有两部书可以《德川家康》媲美,一是《资治通鉴》,一是《三国演义》。作品展现了德川家康作为乱世终结者和盛世开创者丰满、曲折、传奇的一生,书中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着智慧于与杀伐、谋略与权术、天道与玄机!它不仅成为商战兵法、战略宝典、兵家必备,更是不朽的励志传奇。因而,《德川家康》值得一读,德川家康的遗训更值得玩味。而德川家康的人生信条,确实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品味,相信会给我们的人生很大的启示。
在第一次日语讲座课上,武锐老师为我们讲述了12-9运动。这场运动便是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
而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关于外交翻译60年的讲解。我从老一辈翻译家那里得到了许多启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严守机密、忠于祖国、谦虚认真、敬业好学、刻苦钻研。我认为,口译有高强度的压力,如果从事大型会议、国际级别的会议,那除了要有很强的工作能力之外,还要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除了发音要准,记忆能力要强,还有听力也要很好,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具备的能力,不同文化的传递,还需要口译者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避免发生误会。
胡志强老师在讲座上主要讲解了日语主题的句法功能与翻译。日语主题句通常可以划分为“主题”和“述题”两大部分。主题即说话人想要谈论的话题或作者所要论述的中心思想。从形态上看,通常由提示助词は来表示。述题即对主题的陈述与说明,它是句子的语义中心和听话人的关注焦点。从形态上看,提示助词は后面的部分都是述题。主题句大都由一个主题和一个述题构成。如果一个主题句中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时,通常第一个助词は仅表示主题,其他助词は兼表对比。
另外,老师还分析了主题的句法功能。其主要句法功能为主题は能够统摄全句,与句末要素呼应关联。甚至,可以超出其所在句子,贯穿到后面一个乃至几个句子。主题的次要句法功能是能够充当句子成分。即提示は能够出现在各种句子成分后,使该成分在作主题的同时,又兼有原来成分的作用。根据作主题的句子成分不同特点,主题可以分为格成分主题、非格成分主题、间接成分主题、逻辑谓语主题、重合成分主题、特殊成分主题六种。主题可谓是日语的一大特点,学好主题的句法功能与翻译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日语的语句。通过这次讲座,我对日语中的主题有了一些了解,对句子成分的划分也就变得更加简单了。
对于游衣明老师讲解的日语交流用语,让我印象深刻。我认为,这是一次很实用的讲座。讲座上为我们主要讲述了日语中的寒暄用语、电话用语、表示惊讶的感叹用语、表示歉意用语、褒扬用语、分别时的礼貌用语以及表达自己愤怒时的用语。让我理解最为深刻的就是初次见面时应该使用的寒暄用语。从老师的讲解中我学到“ 挨拶、名刺、自己紹介”是日本人初次见面时的三条规定。
它们都必须遵从 “ 下から上へ”即自下而上的原则,也就是说信息应该由地位低一些、年纪轻一些的人开始先行传递,这样交往起来就会比较顺利、畅通。因此,由下位者主动先行一步说 “ はじめまして、私、○○と申します、はじめまして、○○と申します。お目にかかれて光栄です”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作为一个常识,在调动工作、更换单位时,进入新环境的人应该先主动问候大家 “ はじめまして、よろしく”。
再譬如说搬家时,同样也应该谦虚地向近邻鞠躬请安,否则,将可能永远作为 “ 異邦人”存在。总之,新加入、有求于人或向人致歉时,让自己处于下位者的谦逊姿态是非常必要的,这不是单纯地由职位、年龄的高低所简单决定的。对应于对方的 “ はじめまして、○○と申します。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いたします”作为有礼貌的回答应说 “ ~。お噂は、かねがね伺っておりました。”若原来是坐着的话,则应站起来回应。
成春有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日语的读音。日语汉字一般有有音读训读两种发音方式。音读是中国传过去的,训读是日本自己固有的。至于何时发音读还是训读这个每个词都是固定的。不过有时候同一字或词,音读出来和训读出来意义也会不一样。一个事物可以用很多名词来表达。一个词翻译成汉语是同样的意思但其实在日语中往往有着细微的区别。比如汉语“我”可以对应:私(わたし)私(わたくし)仆(ぼく)俺(おれ)等等。其中,私(わたし)是普通用法
私(わたくし)更具恭敬之意
仆(ぼく)为谦语,且只能为男性使用。俺(おれ)则更随意,只能用于口语且对亲近的同辈使用。除了语义区别外,用法区别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たら、~ば、もしも、~なら、~と都是“如果”的意思,但其用法区别是明显的。所以要跟具体语境分析,只看汉语翻译当然是看不出区别的。另外老师还讲述了日文中闪电,都城等词的来历。我认为,日文词汇也有它自己的来源,有它自己的形成方法。
就业指导专题讲座 篇7
一、“四个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四个结合”是指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的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学期内与学期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技术应用能力与发展能力相结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它是对高职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途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总结。
“四个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高职人才培养的“素质、能力、发展”为本, 推进了学校专业建设与改革, 形成了校企合作的双赢机制, 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保持了学校招生、就业、社会评价“三高”态势。
旅游专业积极贯彻“四个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实践中摸索出“旅游专题讲座”的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形式。
二、“旅游专题讲座”理论教学改革
“旅游专题讲座”形式的理论教学改革, 是把旅游专业中和实践结合最紧密的理论知识或原有教学体系中未涵盖的新内容, 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有针对性教学, 其核心体现在专业理论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师资上的“四化”改革。
1.“旅游专题讲座”理论教学的“四化”改革
(1) 教学内容“专题化”。“旅游专题讲座”理论教学改革, 按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专业理论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要求, 把旅游专业理论教学中最为“必需”、又足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够用”的理论知识“专题化”, 再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针对性教学。
目前,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每学期开设10个左右的“旅游专题讲座”。专题讲座教学内容的取舍, 完全根据“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相结合”的原则来确定。它既是对原来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的完善和丰富, 又是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拓展和延伸, 同时又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比如, 2008年以来, 旅游专业先后开出了“北京奥运游”、“杭州湾跨海大桥游”、“台湾游”、“上海世博游”等与旅游业实际紧密结合的旅游专题讲座。这些讲座, 其实是把原本已有的一些理论教学知识“专题化”, 通过“专题”体现理论知识的“必需、够用”原则。理论教学“专题化”既丰富了原有的专业知识体系, 又和旅游岗位实际工作相对接, 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 教学组织“多元化”。通过“旅游专题讲座”, 在教学途径上进行“内外”结合, “课内与课外、学期内与学期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让理论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由学期内延伸到学期外, 由校内延伸到校外, 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多元化”。
比如, 结合导游工作实际中经常运用到的中国古代建筑知识, “旅游专题讲座”开设了“中国古代建筑”专题。这一专题的组织形式是, 教师先在课堂内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相关基本知识, 介绍中国现存的著名古代建筑;课堂外, 要求学生去图书馆、上网, 通过自学拓展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业知识。同时, 要求学生通过学期外的实践解决、深化在书本中、课堂上、学期内没搞清楚的问题, 特别是有关古代建筑文化的理论问题。另外, 在学习完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论知识之后, 要求学生深入古建筑景区, 通过校内和校外的结合, 让学生对专业理论有更直观的认识和领悟。通过“内外结合”, 依托“多元化”教学组织形式, 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3) 理论教学方法“实践化”。“旅游专题讲座”坚持理论教学紧紧围绕旅游专业核心技术能力和发展能力, 把理论教学融于实践教学之中, 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能够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促进理论知识学习的实践化。比如, 结合导游工作实际中最难掌握又经常面临的宗教文化内容, “旅游专题讲座”开设了“中国佛教与旅游”专题。这一专题的教学, 既要让学生掌握佛教的相关知识, 又要突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发展能力。教学中将这一讲座的开设地点放到了佛教寺院宁波天童寺中。讲座采用导游讲解, 先介绍佛教的起源, 佛教的发展和传播, 然后具体讲解佛教的建筑及佛教寺院的布局, 把佛教理论知识的传授贯穿于现实的旅游讲解之中。鉴于佛教知识纷繁庞杂, 在实际导游工作中, 主要进行的是佛教寺院建筑的讲解, 在教学方法上, 遵循“讲授——示范——实操”顺序,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 讲解示范, 并让学生通过实际讲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实现技术应用能力与发展能力的拓展。
(4) 教学师资“专业化”。“旅游专题讲座”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和组织, 实行“双证书”结合, 聘请“双专家”授课, 实现理论教学师资的“专业化”。
“双证书”结合就是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旅游专题讲座”选择的专题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比如, 结合全国导游资格考试, 专门开设了“浙江省全国导游资格考试”专题讲座, 向学生介绍导游考试的相关知识、要求和考试技巧。通过这种“动员式”的旅游专题讲座, 学生报考导游资格考试的兴趣大大提高, 考试通过率也节节攀升。
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两种方式, “请进来”就是邀请行业企业的“实践专家”来校授课, 提升理论教学的“专业化”。像“北京奥运游”、“杭州湾跨海大桥游”、“台湾游”、“上海世博游”等专题, 邀请企业管理者、业务骨干来校授课。“走出去”是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宁波各大文化机构邀请各类“理论专家”定期举办的讲座, 特别是和旅游专业相关的高水平讲座。企业的“实践专家”和高校、科研机构的“理论专家”的授课更能贴近专业和工作实际, 理论教学也更加“专业化”。
2.“旅游专题讲座”理论教学改革的实施
我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为实现“旅游专题讲座”理论教学改革提供了保障。
(1) 成立专门领导机构, 加强“旅游专题讲座”教学改革指导。为了加强对“旅游专题讲座”教学改革的指导, 我院专门成立了“旅游专题讲座”理论教学改革指导小组。小组人员由院领导、旅游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及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组成, 结合专业实际和行业、企业需要, 从宏观上全面指导“旅游专题讲座”理论教学改革工作。
(2) 指定专门责任教师, 实现“旅游专题讲座”动态常新。在理论教学改革指导小组的指导下, “旅游专题讲座”课程责任教师负责制定“旅游专题讲座”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实施课程的日常管理。根据旅游行业、企业的变化, 实现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 不断根据旅游最新“时事”推出新讲座, 以适应新需要。
(3) 制定授课计划, 落实“旅游专题讲座”过程管理。课程责任教师根据“旅游专题讲座”教学大纲, 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并制定详细的授课计划, 包括具体开设哪些旅游专题讲座, 讲座开设的时间, 讲座开设地点 (“请进来”还是“走出去”) , 讲座授课人选 (“实践专家”还是“理论专家”) , 授课方式, 考核方式等等。落实各项课程改革措施, 加强过程管理, 是确保课程改革效果的保障。
(4) 组建授课专家团队, 遴选“旅游专题讲座”校外授课基地。根据“旅游专题讲座”授课计划和授课内容, 遴选、聘请相关行业、企业和院校专家为讲座的授课教师, 组成旅游专题讲座“双专家”授课团队, 是确保课程改革成功的又一保障。同时, 加强与授课专家团队的沟通, 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另外, 不断加强和宁波市文化机构、旅游景区的联系, 建立“旅游专题讲座”校外授课基地。
(5) 注重形成性考核, 完善“旅游专题讲座”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为确保“旅游专题讲座”教学改革效果, 旅游专业建立了一套与之相对应的科学、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既有对学生受课的评价, 也有对教师授课的评价;既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 又考核学生对实际技能的掌握。同时, 课程责任教师加强教学环节管理, 注重形成性考核, 以全面衡量改革效果。
三、“旅游专题讲座”理论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1.“旅游专题讲座”推进了专业建设与改革
在“旅游专题讲座”理论教学改革的推动下, 旅游专业实行了大刀阔斧的专业建设与改革。比如, 专业改革学制时间分配, 实行“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2+1”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逐步完善了高等旅游职业学校教育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机制。又如, 在专业定位、培养规格上突出特色, 强化旅游专业英语学习, 尽力解决高等旅游职业学校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不足的问题, 等等。
2. 实现了旅游专业理论教学模式的创新
“旅游专题讲座”是旅游专业理论教学改革的一个有益尝试。实现了内容“专题化”、组织“多元化”、方法“实践化”、师资“专业化”, 突显了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素质教育的作用, 实现了理论教学促进技术应用能力与发展能力的目标, 促进了“双证书”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
3.“旅游专题讲座”授课效果优秀
在我院每学期期末组织的学生评教活动中, “旅游专题讲座”授课效果一直名列院系前列。在学院组织的随机听课活动中, “旅游专题讲座”授课评价均为优秀。而该课程的考核合格率均保持在95%以上, 优秀率达60%以上。从本专业学生近三年来参加浙江省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来看, 一次性通过率稳定在70%以上, 名列浙江省前茅。
4. 提升了旅游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个结合”的高职旅游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突出了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在2007年、2008年举行的两次浙江省高职高专导游技能大赛中,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共派出12名同学参加比赛, 全部获奖, 其中8人进入前十名, 在所有参赛单位中获团体第二。在2009年举行的宁波市高校旅游专业技能比赛中, 在所有本专科院校中获团体第二, 11人获一、二、三等奖。
摘要:文章阐述旅游专业以“四个结合”为指导, 进行“旅游专题讲座”形式的理论教学改革, 改革促进了理论教学内容“专题化”、教学组织“多元化”、教学方法“实践化”、教学师资“专业化”。
关键词:四个结合,旅游专题讲座,教学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俞位增.基于“四个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8, (3) .
[2]伍建桥.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6, (8) .
[3]郭水兰.高职课堂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
就业指导专题讲座 篇8
克莱夫·罗宾斯(Clive Robbins)博士是当今国际上公认的著名特殊儿童音乐治疗大师,现任美国纽约大学诺道夫—罗宾斯音乐治疗中心主任。几十年来,他与诺道夫(已故)共同创立的“创造式音乐治疗”学派在美国、欧洲、亚洲众多地区得到了积极地推广和发展。他们所倡导的对弱智、自闭症、残余听力等特殊儿童音乐治疗中的即兴创作方法,给音乐治疗专业带来了无穷的活力。
此次讲座共分个别儿童音乐治疗方法技术、集体儿童音乐治疗方法技术、其它音乐治疗方法技术以及中国音乐治疗实验点评、答疑四部分。讲座中贯穿了罗宾斯博士指导学习者进行的集体操作活动,使每位参与者亲自体验到“创造式音乐治疗”所提倡的“能力——体验”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治疗哲学。罗宾斯大师精湛的治疗技术和人格魅力,引起了讲座参与者的强烈反响。
原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中心主任张鸿懿谈道,音乐治疗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国内发展了近20年,在探索和实践中也走过弯路。这次请来了世界级的音乐治疗专家讲学,相信能推动中国的音乐治疗很快进入高起点的发展阶段。音乐治疗主要是激发人的能力,在音乐治疗过程中帮助人们感受高峰体验。在学习班上大家都切身体会到了罗宾斯博士热忱、仁爱的人格魅力,中国太缺乏这样的人,中国培养音乐治疗师要以此为榜样,具备此种人格。
中国音乐学院刘沛教授认为,此次讲座对中国音乐治疗同行在思维方法、具体操作方法上有启迪。大家认识到与其它行业相比,音乐治疗师是特殊的人群,不仅需要有普通意义上的爱心,还要在爱心的基础上加上智慧、观察、领悟、灵性、艺术性。治疗不仅仅是对身心有一般性的干预,还要具有教育性、人性、社会性、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