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定位

2024-06-14

就业指导定位(共12篇)

就业指导定位 篇1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高职毕业生夹在本科生和中专生之间就业更显困难, 人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查找原因, 慢慢把目光聚集在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就业指导中心上。高职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是否要为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负责, 它又能否担负起这个责任?要弄清楚就业指导中心需要做什么, 应该做什么, 能做什么, 它的职能如何定位。本文笔者将对此作一些思考。

一、高职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现状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 (教学[2002]18号) 第二条规定, 所有高职学院都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 属招分处下设机构, 由招分处副处长兼任中心主任, 独立开展工作。如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还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 分管副院长和教学副院长为副组长的“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以就业指导中心为其日常办事机构;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院、系两级“一把手”工程来抓, 实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分级领导, 分工负责。就业指导中心作为高职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 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职能服务部门, 具体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各系部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但从各校实际运行情况看要建设成为多功能与服务型职业指导机构做得还不够, 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具体表现为: (一) 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 (二) 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 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比较简单; (四) 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够; (五) 就业指导的个性化、社会化程度不够。

总的来看, 所有高职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为迎接严峻的就业形势的挑战, 在学院党委行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选择了走多功能、服务型发展的道路, 在功能转变的过程中,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职能定位的选择

(一) 政府规定高职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的哪些职能。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 大学生就业是实行国家高端人力资源首次分配的重要一步, 关系到国家大政方针的落实, 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大学生实行统包统分的政策,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管理需要依靠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去具体执行落实, 高职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对就业的管理功能来源于政府管理大学就业问题的需要。

(二) 市场要求高职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具有哪些职能。高职学院既要按照政府机关的有关管理规定来工作, 如实现毕业生签约率和就业率达到一定比例, 又要面向市场, 按照市场要求来推销他的“产品”。为适应市场, 高职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要实现哪些功能呢?首先是服务功能。学院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连接点, 是产品和市场的连接点, 学院就业中心要为用人单位提供招聘服务。其次, 开发功能。就业指导中心要研究市场, 开发就业市场, 建立就业网络, 有针对性地引导毕业生参与市场竞争。再次, 教育功能。就业市场要求有优秀的毕业生, 这需要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开展职业指导, 做好生涯规划。

(三) “市长”或“市场”的界限与结合。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承担着“市长”赋予和“市场”需求的多项功能。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 “市长”赋予即代表政府管理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调控职能, 和“市场”需求结合概括起来有以下几项:管理功能、教育引导功能、服务功能、研究功能。“市长”赋予的功能和“市场”需求的功能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合。

三、职能定位与就业指导实践

笔者认为, 在功能定位上, 无论是“市长”赋予的功能还是“市场”需求的功能, 就业指导中心都不能缺失, 缺少任何一项功能, 就业指导中心就无法为用人单位, 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 也无法承担国家管理大学生就业的职责。但从目前各高职学院实际运行的情况来看, 就业指导中心难以从自身发展出这些功能来, 这受到机构、人员、经费等各方面的因素限制。在这种情况下, 高职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只能走“加强服务”和“嫁接功能”的道路。“加强服务”首先要建立两个网络, 即构建就业市场网络和就业服务网络, 如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在上海、深圳、昆山设立办事处就是构建市场网络的实践;第二要强化就业指导, 学院就业中心应发动学院全体教职工参与就业指导, 加强辅导员的培训, 组建学工队伍和就业指导专职队伍。就业指导应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 让学生“了解我的专业、了解未来职业”;“你该为自己的就业做哪些准备”、“如何确定目标行业和目标企业”;使就业指导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 帮助高职学生客观认识自己, 摆正心态, 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和价值观念, 进行生涯规划, 以适应市场需求。第三要完善就业评价体系, 进行后续性跟踪调查, 反映多元化的调查价值取向, 以期更加真实地反映高职生的就业实际情况, 同时有利于考察工作稳定或变更, 从而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适应市场变化。“嫁接功能”是利用各种社会因素, 组合出各项需要功能。即充分利用各人才市场及人力公司的丰富资源, 使学生能力和岗位合理匹配, 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并借助国家教育网络及各大机构网络招聘, 借用政府力量搭建信息平台, 及时发布有效的就业信息, 真正解决“有业无人就, 有人无业就”的就业结构性矛盾。

关键词:“市长”,“市场”,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职能定位

就业指导定位 篇2

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企业也在逐渐改变劳动密集型的现状[2],企业用工也逐渐重视专业性和技能型人才。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大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毕业后就业的竞争压力在逐渐加大,就业形式严峻,大学生就业成了国家和社会特别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高校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会职业规划,只有明确就业目标,才能更加有学习的动力,也为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做好铺垫,顺利地实现就业。

一、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策略论述

(一)高校就业指导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与现状

高校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就业期间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和职业环境。现代企业注重的是专业性、适应性和动手能力等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因此高校應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分析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优点和优势进行重点培养,制定出符合学生职业规划的就业方案,明确学生所具有的就业竞争优势所在,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使其在与其他就业者具有同等条件的基础上,更加具有竞争力,使学生合理就业[3]。

当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培养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方面不够完善,大多刚刚认识到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有的高校甚至没有开设就业指导的课程,部分高校虽然认识到了就业指导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开设了专门的课程,但是缺少专业指导的师资力量,大学生也没有真正认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即使学校专门开设课程,认真对待的学生也不多。所以,我国高校开设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多方面配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认识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式,将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职业规划能力,通过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职业生涯,让学生为步入社会提前做好准备,成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要素

1.通过自我评估,明确自身优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首先需要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是进行职业规划的基础[4],进行自我评估的目的就是为了明确学生自身优点,通过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以及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自身存在的优势作为发展的基础,深刻认识和了解自己,在自我评估的同时还需要借助他人进行评价,因为自己的认识是片面的,只有通过他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得到的评价才是客观真实的。总而言之,自我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为以后职业生涯方向选择奠定基础。

2.分析职业环境因素,制定符合实际的职业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职业环境因素的影响力非常大[5]。生活在社会中的任何人都需要清楚地认识到环境因素的重要性,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适者生存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只有适应环境的人才能够得到发展。因此,制定职业规划的前提就是需要分析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环境,清楚地了解自己处在这样的职业环境下自己究竟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如何培养自己的能力来适应职业环境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制定符合实际的职业规划,努力把自己培养成职业需要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3.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并确定努力方向。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首先需要了解和明确自己想要进行发展的职业到底是什么,想要在哪个领域中工作,为自己在这个职业的工作中制定一个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最终目标。在校期间就对自己以后工作的方向制定目标,可以更好地对自己以后即将工作的相关能力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择业期间更好地确定自己想要的工作是什么,并且在校期间就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培养,以在岗位竞争上占据优势,更好地实现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定位策略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标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标是通过对不同个体的性格差异、知识水平以及动手能力等方面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职业规划,帮助缓解社会中人才供需的矛盾[6]。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需要贯穿于大学教学过程的终始,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教育行业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指导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能力的学生制订不同的计划,要努力提升大学生的承受能力,使其在踏出校门后更快地适应社会。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核心内容

就业指导可以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良好的引导以及客观的评价,指导人员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相关知识,还需要有一定工作经验,可以处理应急事件。就业指导不仅仅是对大学生择业的指导,其本质也是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归属感、自豪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大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做出规划和定位,避免在择业时期产生盲目性。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找工作、面试等方面的技巧,帮助学生在选择合适自己的工作时增加被录用的机会。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原则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重要、严肃的工作而且专业性比较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企业的数量在逐渐增多,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企业数量的增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的机遇,但同时大学生数量的增多,使竞争愈加激烈,给大学生就业也带来挑战。学生就业也不再遵从以前分配的形式,都是学生进行自主就业,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进行改变。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需要遵循企业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改变,系统性地对学生就业进行指导,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时期,可以选择择业讲座、岗前实习、传道交流、企业环境调查等形式进行就业指导教育,通过就业指导来实现社会对人才需求趋势等信息更新的实时性,保证学生能力能够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实现个人价值。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长期就业指导理念,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建设

大学校园生活的`结束就意味着即将开始步入社会,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首先需要从观念上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重要性[7],从学生走入大学校门开始,就需要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渗入到大学课程教学当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职业规划的意识,让学生亲自为自己进行制定职业规划目标,引导学生为自己规划的职业生涯所制定的目标而为之努力,主动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为此,高校应该组织专业的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建立针对全校学生职业生涯整体规划的机构,从宏观方面系统性地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真正做到落实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二)联合多方力量提升职業生涯规划水平

大学就业指导机构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方面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因此高效应该整合多方面的力量为学生搭建一个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平台,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但是,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就是,我国的高校缺少指导学生做职业规划的意识,只是单纯地教导学生专业性的知识技能,甚至很多高校没有专业的就业指导方面的教师,而且我国也缺乏专业性的就业咨询部门,因此培养专业性的就业指导人员来帮助学生实现就业迫在眉睫。学校需要对教师进行就业指导方面的培训,组织学生形成就业互助,调动多方面的力量,从根本上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三)建立和健全就业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高校应该共享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社会化资源[8],学校应积极组织校园招聘会、就业指导讲座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积极与本地的各级政府和企业进行沟通,寻找更多的用人单位,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职位选择机会,从中选取最适合自己的职位。其次,学校可以创建学生就职网站,将学校找到的用人单位和相关职位详细地公布在网站上,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选择,利用互联网的模式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就业。

四、总结

大学的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大学生活所学习的是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为的是可以让学生成为被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因此,在校期间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成为保证学生更好地就业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生.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点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11-15.

[2] 李娜.打造现代职商促进学生就业—浅谈新形势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J].人才开发,,(11):12-17.

[3] 李忠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13.

[4] 胡娅丽.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3):11-17.

[5] 李钰婧,赵慧.农林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亚太教育,,(3):264-265.

[6] 王曼.农业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研究[J].青年与社会(上),,(1):78.

[7] 于颖,黄洪雷.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5,(2):102-104.

就业指导定位 篇3

【摘要】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院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大学毕业生也受到了沉重的就业压力。而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大学生就业生涯规划得到了重视,让学生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并通过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分析,从而为生涯发展,进行系统化的测定,能够强化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而职业定位和就业指导是高校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基础,也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核心。

【关键词】高校教育 职业规划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81-01

在当今的市场就业形势之下,大学生就业难题已经成为了社会的重点关注问题。而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往往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最佳途径,因此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也得到了高校重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准确的选择就业目标极为重要,只有找好了自身定位,才能明确职业生涯规划起点,有了职业生涯的目标导向作用,才能通过大学成功走向社会。

1.职业规划的内涵及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实现择业、就业和创业的过程中,提前确定行动方向,并制定合理正确的行动方案,并将之进行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职业规划者需要针对个体的自身就业能力,并分析职业环境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才能够在动态的层面上,根据个体的素质特点和职业倾向,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出准确的策划,成功展现出职业规划者对自身发展的现实条件和制约因素,让职业规划者能够对行动方案加以调整,从而根据职业规划,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实践活动。而职业生涯规划也可以理解成由职业目标、职业能力分析、职业方向和职业实践策略等内容构成的实践方案。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职业规划者能够通过对自身素质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强化自身能力,提高自身价值,并能够认清社会发展的趋势,进行更为合理准确的职业定位,为将来的成功就业打好坚实基础。

2.职业规划的准确定位

2.1职业价值观

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职业的稳定性、满意感和职业成就通常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类型,以及对周边职业环境的结合。职业人格类型能够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重要依据,从而形成合力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决策。而职业价值观更是对个体的职业兴趣加以反映,这也是大学生在进行职业决策时不愿舍弃的核心因素,根据不同的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能够分出不同类型的职业人格类型,从而帮助大学生成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

2.2职业风格

每个人的行为风格都基于自身的行为特点,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过程中,大学生会因为自身成长环境的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但通过不同的人格特质,能够完善大学生自身的职业行为风格与性格测评。能够帮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自身行为风格和性格特点,从而准确的找到适合自身的岗位。

2.3能力倾向

职业能力倾向是多个方面的综合体现,也体现出了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实际情况中的合理程度。职业能力通常会分为不同的能力结构,在进行求职能力测评和心理健康测试的过程中,通常会用到瑞文标准智力测验、社会成熟度量表以及中国成人职业心理素质测评系统等方式,对职业能力倾向进行相应的测评工作。

3.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定位及策略

职业辅导理论自20世纪出现,但在短短的时间内发生了重大的发展过程,并产生了多种重要理论,根据我国大学生就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现状,可以结合国内外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得出以下基本策略:

3.1加强职业测评

大学生是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主题,但根据每个人成长环境和性格特点的不同,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特点研究具有必要性。我国大学生总体上能够对自身身份进行认同,从而产生较为强烈的职业主体意识,将职业规划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但许多大学生仍有就业意识不强、竞争力较弱的现象,因此教育管理者应当丰富高校的职业认知和就业指导水平,从而提高职业规划的科学化,强化职业测评。

3.2强化终生教育

终生教育能够将个体的职业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进行有机统一,随着时代进程的加快,教育管理者需要将职业指导贯彻在高校教育管理的整体进程之中,充分运用不同方法和载体,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进行培养,让大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自身职业进行规划,而教育管理者也应当找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定位,提高就业指导力度,强化职业规划的科学化水平,从而增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3.3提高社会化程度

在就业指导方面,高校应当建立内容与方式并存的立体化实践工作体系,但部分工作仍没有进行深化和细化,并不能让大学生进行系统化的职业测试,因此高校应当强化就业市场预测、信息服务和各企业相连接的服务机制。并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对信息进行搜集,开展就业信息库建设,强化学生之间的职业交流,并提高高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邓纯余.试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定位及策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0):46-49

就业指导定位 篇4

一 职业规划的内涵

职业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简称, 是个体针对自身素质能力、职业环境的影响等因素, 对择业产生确定的行为实践活动。从动态的角度分析, 职业规划是指个体达到职业发展的目标所出现的努力以及准备, 是个体针对自身现实条件与能力对职业发展做出的预测, 也是个体不断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采取的实践活动。从静态的角度分析, 职业规划是对个体职业方向、职业能力、职业环境等内容的分析, 是利用测评工具对个体自身职业目标以及实践策略的制定。

职业规划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自己, 是对自身综合素质以及职业能力的客观评估, 在评估的过程中, 会考虑内部以外的影响因素, 还会对个体进行职业定位。职业规划包括多项环节, 其中较为主要的有自我评估、职业环境分析、确定目标、策略实施等等, 自我评估是职业规划的基础, 需要对个体的性格、特长、身体素质、文化水平、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 只有对个体进行综合、全面的了解, 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方案。环境分析也是确定职业目标的关键因素, 环境的范围很广, 比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等等, 掌握环境的变化情况, 有助于确定职业规划的优劣势。目标确定是职业规划的核心, 目标的确定会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出现变化, 目标可以分为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终极目标等, 在确定目标时需要结合个体自身的条件, 还要参考职业的环境, 为了尽快达到目标, 还可以将目标进行细化与分解。策略实施是个体对职业规划的执行, 是不断达到短期目标的过程。在执行的过程中, 还需要根据个体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规划的内容、目标、策略进行更改或者修正。

二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认知定位

大学生择业率是高校最为关注的问题, 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有明确的定位, 可以提高这项工作的水平。就业指导是一项综合性较高的工作, 指导人员需要根据大学生的性格、能力以及特长等内容对其职业选择进行正确的引导, 还要利用心理学、生理学以及社会学等知识, 根据大学生个性特征对其职业倾向进行明确的判断, 使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有着明确的定位。

1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的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标是通过对不同个体的性格差异、职业倾向以及认知水平, 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这也有助于缓解社会中人才供需的矛盾。就业指导工作需要贯穿于教育过程的终始, 而且具有阶段性与连续性, 这项工作并不单单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也是一项系统的规划, 而且是教育行业的重要工作之一, 在指导的过程中, 要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能力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计划, 要努力提升大学生的承受能力, 使其在踏出校门后更快的适应社会。就业指导并不只是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 也可以对大一学生进行试探性职业设计, 还可以利用测评工具试探性的确定大二学生的职业目标。

2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本质

就业指导可以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良好的引导以及客观的评价, 指导人员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职业相关知识, 还需要有一定工作经验, 可以处理应急事件。就业指导不单是对大学生择业的指导, 其本质是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归属感、自豪感, 是对学生职业意识养成的教育工作。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 职业意识还不够成熟, 而且其职业能力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所以, 就业指导人员, 需要利用专业的技能使学生做好职业准备工作, 还要认清不同职业的价值, 使其在进入企业后, 有效的发挥个人价值。就业指导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开展这项工作时, 指导人员要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并对其各项能力进行综合评定, 使其更加清晰的认识自身优劣势, 选择最适合的工作。有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择业时存在盲目性, 而在职业意识养成教育工作中, 指导人员可以通过心理测验等方式, 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 帮助学生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 并对未来职业规划进行合理的定位, 还要传授学生面试的技巧, 增加其被录用的概率。

3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原则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重要、严谨、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在开展的过程中要坚持系统性、整体性的原则。社会在不断的发展, 社会中的企业越来越多, 而且工作的形态也逐渐趋于自由化与休闲化。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 由原来分配的方式变为自由选择形式, 以前选择工作时强调求稳,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 大学生择业也勇于跳槽, 这也极大的鼓励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工作形式。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特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变, 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不断变化, 通过就业指导, 可以系统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与教育, 就业指导强调整体性, 是一项综合的工作, 而不仅仅是对大学生的就业安置, 就业指导不仅是对大学生简历撰写的指导, 也是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教育, 而且贯穿于整个教育工作的始末。就业指导的工作形式很多, 有择业讲座、岗前实习、传道交流、企业环境调查等等, 有的学校还利用互联网, 对就业指导进行大力宣传, 实现了社会对人才需求趋势等信息更新的实时性。

三 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水平的策略

就业指导是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有效方式, 这项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改进, 结合了特质因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信息等多种理论, 通过开展就业指导讲座等工作,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择业率, 也提高了学校就业指导的水平。

1 开展终身教育, 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职业规划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本质是对学生职业意识养成的教育, 指导人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 在不同的阶段为其制定短期目标, 这样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开展职业规划工作。教育管理者要增强就业指导的力度与实效性, 提高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利用课程覆盖、团队辅导、分类指导等不同的途径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相衔接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由于社会环境对职业抉择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教育管理者要善于利用报纸、网络等媒体分析职业价值观、职场信息, 引领大学生摒弃不良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树立服务国家与社会需要的就业取向。

2 加强职业测评, 提高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科学化水平

大学生是职业规划和就业选择的主体和实践者, 由于每个人的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不尽相同, 加强对大学生的个性认识与职业特点的研究, 是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关键。为了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潜能, 改变部分大学生就业意识不强, 竞争力较弱的现状, 教育管理者应加强区域经济的学习和调研, 充分掌握并规范使用各种职业测试量表, 准确掌握职业分类中各种职业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提高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科学化、个性化水平。

3 开展就业信息库建设, 提高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社会化程度

在就业指导上, 我国高校已经形成以政策指导、信息指导和咨询指导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招聘会、就业指导课和个别咨询为主要方式, 同时与其它内容与方式并存的立体化工作实践体系。但是, 由于一些学校的工作过于笼统, 使得某些大学生对各项指导内容和方式的使用率、满意率和需要率整体偏低, 指导内容和指导方式的使用不平衡。由于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机构和系统的就业测试, 没有解决大学生“就业观念亟待更新、就业规划定位不准、就业指导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在就业市场预测、信息服务和渠道畅通方面, 需要与地方的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建立起相互衔接的服务机制。

综上所述, 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了解自身能力与特点, 利用测评工具, 可以客观的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价, 使学生为了未来的择业目标而不断的努力。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提高学校就业率的有效手段, 指导人员不但需要掌握社会职业相关知识, 还要善于应用心理辅导等方式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 掌握其性格特征以及优劣势, 使其在择业的过程中选择更加适合的工作。学校还可以建立就业信息库, 并利用互联网技术, 大力宣传就业指导的作用与意义, 为学生择业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更生.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点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4) .

[2]李娜.打造现代职商促进学生就业——浅谈新形势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J].人才开发, 2003 (11) .

[3]池忠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0 (02) .

就业指导定位 篇5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严峻,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刻不容缓。辅导与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明确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定位,可以让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辅导员;就业指导;定位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大学生活中的直接管理者,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全面服务是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辅导员要积极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引导,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关键力量。

一、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必要性

大学生就业形式日益严峻,各高校也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由于发展时间短,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就业指导机制不完善,专业就业指导教师缺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辅导员处于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其工作岗位要求其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梦想。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继“最难就业季”,“更难就业季”之后,全国应届毕业生总量将达到史无前例的749万左右,毕业人数再创新高,而就业需求没有明显增加,无疑又会迎来一个新的“史上最难就业季”。而从毕业生方面来说,部分毕业生对于就业准备不充分,专业能力不扎实,综合素质不高,用人单位高标准与毕业生能力差之间的矛盾使得“毕业即失业”成为现实。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都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应该而且必须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职业规划辅导,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梦想。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就业指导机制不完善,专业就业指导教师缺乏,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无法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引导,难以起到提高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作用。高校扩招的步伐在加快,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数量和水平都明显欠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人手紧缺,且整天忙于开展招聘会、办理毕业生派遣手续以及邮寄毕业生档案等与就业工作相关的事务性工作,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辅导员岗位职责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就是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203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功能,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是高校辅导员岗位职责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可行性

作为学生大学生活中的直接管理者,辅导员与学生有着最直接、最广泛的接触,教育管理工作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就业倾向等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因此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着一定的可行性。

(一)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可以增强实效性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最直接、最主要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与学生接触最密切,进行就业指导时具有一定的角色优势。一方面是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一般高校辅导员都是从新生入校一直带到他们毕业,四年的接触时间让辅导员对学生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与就业技能的指导。另一方面是情感上的优势,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密切,与学生们的关系亦师亦友,因此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会第一时间寻求辅导员的帮助。

(二)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更加具有针对性

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多为全校统一开设,并没有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来区别对待,就业指导的效果不明显。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在就业指导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专业开展情况对学生进行辅导,让学生了解其专业方向的就业情况,并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再者,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与学生接触频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了解,辅导员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专业能力、就业倾向有比较准确的把握,辅导员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措施和方法,从而使就业指导更有效率。

(三)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利于实现全程化

人的职业兴趣、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发展过程,因而就业指导应该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1]从学生入学到毕业,辅导员一直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为学生们提供持续的教育与管理,这就为就业指导的全程化提供了条件。在新生入学初始帮助他们了解就业的方向,尝试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辅导员要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跟进,按实际需要帮助学生改进规划。大学生就业前夕,辅导员需侧重择业和就业的技巧指导,并为学生提供有用的就业信息,帮助他们树立求职的信息。毕业生就业以后,辅导员还可以通过毕业生就业的跟踪调查反馈工作,为开展今后的就业工作总结经验。

三、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定位与措施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分为四个阶段:一年级为生涯导入期;二年级为生涯探索期;三年级为生涯决策期;四年级为生涯冲刺期。[2]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辅导员要适时提高相应的指导和服务,扮演好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多重角色。

(一)做好大学生职业梦想的启发者

职业梦想是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是大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条件,借助想象而确立的职业目标。大学生生正是职业梦想孕育的关键时期,辅导员要把握时机,启发新生树立明确的职业梦想。首先,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辅导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其次,辅导员要进行专业教育和学科教育,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性质及价值所在。第三,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班会、讲座等形式,为学生分析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引导学生根据所学专业树立科学崇高的职业梦想。

(二)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者

对于大学生而言,职业规划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等内部条件,结合社会需要进行综合权衡和分析,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发展方向、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和行动。在大学生明确了职业梦想以后,辅导员就要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构建专业知识架构,在此基础上确定职业目标并制定。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讲述职业规划的意义、科学制定职业规划的方法。大学生的职业规划需要根据社会环境、自身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地进行调整,作为辅导员就需要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跟进,通过日常辅导与学生交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作出反应,进而不断地调整并完善其职业规划。

(三)做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者

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大学生只有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拥有更大的竞争力。辅导员要指导大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前提下,全方位提高就业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加入学生社团等,锻炼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进而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辅导员要知道学生多与社会接触,通过实习、兼职、志愿活动等,锻炼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增加实践经验。

(四)做好大学生就业信息的传播者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师生工作、学习、工作中的重要工具,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起就业信息共享平台,搭起国家、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之间的桥梁。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辅导员要大力动员和宣传大学生参加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三支一扶等。高校中,就业指导部门负责联系用人单位和收集发布就业信息,辅导员要发挥好学校与学生间的纽带作用,及时将符合自己学生条件的招聘信息整理并传达给学生。辅导员要做好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的中介,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交流,积极拓宽渠道,帮助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牵线搭桥,传递相关就业信息,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辅导员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中坚力量,扮演着多重角色,辅导员要更好地扮演好这些角色,还需要辅导员提高就业指导的技能。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就业指导的知识,掌握就业指导的技能和方法,并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教育管理的实践中,积极投身于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最终实现职业梦想。

参考文献:

[1]孟玲玲.浅论大学生就业指导[J].新西部,(11):165.

就业指导定位 篇6

【关键词】 就业指导 高校毕业生 高校辅导员 优势 劣势 角色定位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就业指导工作日益成为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一个新的工作重点和热点。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显著特点是“新增就业压力大、转移就业压力大、再就业压力大、总量规模压力大”。面对这一新形势,各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以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准确了解自身的前提下找到合适的工作。高校辅导员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最合适人选。

高校辅导员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熟悉学生的情况,与学生易于沟通且关系密切,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任务,理应在当前的就业指导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只有分清辅导员在参与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1. 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

1.1 具有准确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角色优势

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沟通、畅谈,能够缩小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主动关心学生,热情帮助学生,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成为无话不谈、心心相印的良师益友。所有这些都使辅导员能够走进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赢得大学生的信任,比较容易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就业需求,较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引导他们客观地分析问题,扬长避短,走出误区,最终实现顺利就业。

1.2拥有针对性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优势

辅导员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工作内容涵盖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辅导员的配备也具有相对稳定性,大多能够从学生进校一直坚持到学生毕业,与学生相处时间相对较长。辅导员对他管理的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过程、生活经历、学习状况都比较了解,熟记在心。辅导员能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较有针对性地知道学生所思所想。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及时分析学生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转变就业观念,掌握求职择业技巧,使学生较快地找到与自身能力素质相匹配的工作岗位。

2. 辅导员事务繁杂的工作性质和辅导员队伍年轻、缺乏经验等自身特性导致他们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不足:

2.1对就业指导的深层次认识不足

由于辅导员的工作纷繁复杂,一些低年级辅导员认为就业指导工作是毕业班的事。即使有的辅导员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也缺乏对就业指导目标的深层思考,忽略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他们只把提高就业率看作唯一目标,强调就业指导的实用性,满足于一般的就业信息服务、求职技巧等等。没有形成从入学到就业全过程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2.2对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掌握不足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了解国家就业方针政策。但目前高校辅导员大部分都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和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知识,不能帮助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指导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

3. 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3.1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观念、就业技能、就业道德的引导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亟待转变,职业对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有了新要求,就业所引发的道德问题日益凸现,这些都需要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

3.1.1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明确目标,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在求职过程中应“先就业,再择业”。以免出现“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他们的创业知识,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这样一旦机会来临,学生就会抓住机会进行创业,并能够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3.1.2指导学生了解未来想要从事的工作对个人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并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識结构及专业能力。

3.1.3辅导员应强调就业过程中的道德问题,教育学生在就业中避免违约、毁约、伪造材料等不诚信现象。

3.2对大学生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要确立全程指导的观念和个性化指导的意识。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辅导员应该增强全程化就业指导的意识。就业指导应该贯穿于学生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和系统化。学生一进入大学,辅导员就应针对他们性格特点和能力特长,分类进行指导,并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制定职业规划,明确职业生涯每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

3.3对特殊群体做好就业心理问题的疏导

辅导员应做好特殊学生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对于那些在生理、心理和经济上存在困难的毕业生,要重点关心爱护,主动指导帮助,积极进行心理困惑的疏导。防止这些学生被边缘化,使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矫正失衡心理,消除不良情绪,做好步人职场的心理准备。

3.4对大学生、学校和用人企业做好信息的衔接

辅导员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服务工作,积极宣传和贯彻毕业生就业方针和政策,并及时准确地向学生传达校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各项招聘信息,使学生能更快了解就业市场信息。同时主动向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反馈学生的需求、动向以及就业方面问题,以加强用人单位、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学生本人的有效沟通和信息反馈。

3.5与大学生家长和往届毕业生校友保持紧密的联系

3.5.1辅导员要建立学生求职信息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求职动态,并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制度,以便及时沟通就业信息和讨论学生就业情况。

3.5.2辅导员要与毕业的校友保持长期的紧密联系。校友是学校的巨大财富,他们提供的就业信息也是学校学生就业的多数去向。

由上可见,辅导员是学校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的一线直接责任人,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优势,明确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促使辅导员把就业指导工作融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之中,在学生的各个年级开展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才能打开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朱冬梅.关于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与作用发挥.《文教资料》 2009年第36期.

[2]廖爱礼.浅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定位.《柳州师专学报》 2010年第01期.

[3]蔡 静.浅论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职能定位.《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4期.

就业指导定位 篇7

一、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必要性

大学生就业形式日益严峻, 各高校也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由于发展时间短,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 就业指导机制不完善, 专业就业指导教师缺乏, 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辅导员处于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 其工作岗位要求其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 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梦想。

( 一)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继2013 年“最难就业季”, 2014 年“更难就业季”之后, 2015 年全国应届毕业生总量将达到史无前例的749 万左右, 毕业人数再创新高, 而就业需求没有明显增加, 无疑又会迎来一个新的“史上最难就业季”。而从毕业生方面来说, 部分毕业生对于就业准备不充分, 专业能力不扎实, 综合素质不高, 用人单位高标准与毕业生能力差之间的矛盾使得“毕业即失业”成为现实。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各高校都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应该而且必须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 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职业规划辅导, 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梦想。

( 二)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 就业指导机制不完善, 专业就业指导教师缺乏,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 无法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难以起到提高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作用。高校扩招的步伐在加快, 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数量和水平都明显欠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人手紧缺, 且整天忙于开展招聘会、办理毕业生派遣手续以及邮寄毕业生档案等与就业工作相关的事务性工作, 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三) 辅导员岗位职责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4 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 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就是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2014 年3 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 暂行) 》中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功能, 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是高校辅导员岗位职责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可行性

作为学生大学生活中的直接管理者, 辅导员与学生有着最直接、最广泛的接触, 教育管理工作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 对学生的性格特点, 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就业倾向等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 因此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着一定的可行性。

( 一) 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可以增强实效性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最直接、最主要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与学生接触最密切, 进行就业指导时具有一定的角色优势。一方面是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 一般高校辅导员都是从新生入校一直带到他们毕业, 四年的接触时间让辅导员对学生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 及时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与就业技能的指导。另一方面是情感上的优势, 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密切, 与学生们的关系亦师亦友, 因此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会第一时间寻求辅导员的帮助。

( 二) 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更加具有针对性

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多为全校统一开设, 并没有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来区别对待, 就业指导的效果不明显。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 在就业指导课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专业开展情况对学生进行辅导, 让学生了解其专业方向的就业情况, 并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再者, 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与学生接触频繁, 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了解, 辅导员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专业能力、就业倾向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辅导员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措施和方法, 从而使就业指导更有效率。

( 三) 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利于实现全程化

人的职业兴趣、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发展过程, 因而就业指导应该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1]从学生入学到毕业, 辅导员一直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 为学生们提供持续的教育与管理, 这就为就业指导的全程化提供了条件。在新生入学初始帮助他们了解就业的方向, 尝试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学习过程中, 辅导员要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跟进, 按实际需要帮助学生改进规划。大学生就业前夕, 辅导员需侧重择业和就业的技巧指导, 并为学生提供有用的就业信息, 帮助他们树立求职的信息。毕业生就业以后, 辅导员还可以通过毕业生就业的跟踪调查反馈工作, 为开展今后的就业工作总结经验。

三、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定位与措施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分为四个阶段: 一年级为生涯导入期; 二年级为生涯探索期; 三年级为生涯决策期; 四年级为生涯冲刺期。[2]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 辅导员要适时提高相应的指导和服务, 扮演好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多重角色。

( 一) 做好大学生职业梦想的启发者

职业梦想是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 是大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条件, 借助想象而确立的职业目标。大学生生正是职业梦想孕育的关键时期, 辅导员要把握时机, 启发新生树立明确的职业梦想。首先,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 辅导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使他们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其次, 辅导员要进行专业教育和学科教育, 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性质及价值所在。第三, 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班会、讲座等形式, 为学生分析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 引导学生根据所学专业树立科学崇高的职业梦想。

( 二) 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者

对于大学生而言, 职业规划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 对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等内部条件, 结合社会需要进行综合权衡和分析, 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发展方向、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和行动。在大学生明确了职业梦想以后, 辅导员就要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 构建专业知识架构, 在此基础上确定职业目标并制定。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 为学生讲述职业规划的意义、科学制定职业规划的方法。大学生的职业规划需要根据社会环境、自身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地进行调整, 作为辅导员就需要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跟进, 通过日常辅导与学生交心, 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作出反应, 进而不断地调整并完善其职业规划。

( 三) 做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者

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素质的竞争, 大学生只有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才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拥有更大的竞争力。辅导员要指导大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前提下, 全方位提高就业能力,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一方面, 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加入学生社团等, 锻炼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 进而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 辅导员要知道学生多与社会接触, 通过实习、兼职、志愿活动等, 锻炼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增加实践经验。

( 四) 做好大学生就业信息的传播者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已经成为师生工作、学习、工作中的重要工具, 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建立起就业信息共享平台, 搭起国家、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之间的桥梁。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 辅导员要大力动员和宣传大学生参加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三支一扶等。高校中, 就业指导部门负责联系用人单位和收集发布就业信息, 辅导员要发挥好学校与学生间的纽带作用, 及时将符合自己学生条件的招聘信息整理并传达给学生。辅导员要做好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的中介,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交流, 积极拓宽渠道, 帮助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牵线搭桥, 传递相关就业信息, 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辅导员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中坚力量, 扮演着多重角色, 辅导员要更好地扮演好这些角色, 还需要辅导员提高就业指导的技能。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就业指导的知识, 掌握就业指导的技能和方法, 并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教育管理的实践中, 积极投身于就业指导工作, 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最终实现职业梦想。

参考文献

[1]孟玲玲.浅论大学生就业指导[J].新西部, 2010 (11) :165.

就业指导定位 篇8

一、近期就业形势的三个变化

首先,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前9个月, 新增就业人数的平均增速是9%。进入10月份, 增速为8%。据专家估计, 这是最近几年来新增就业人数连续增长后的首次下降。

其次, 企业的用工需求出现下滑。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对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调查显示, 第三季度以后的用工需求下降了5.5%, 这也是多年来在第三季度用工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第一次出现下滑, 近期部分企业招工用人的需求明显下降, 会导致今年底到明年用工的减少。

第三, 企业现有的岗位流失严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第三季度对企业的监测表明:有一半企业存在岗位流失的情况, 而且新增加的岗位和流失的岗位增减相抵, 出现了负数, 预计今年年底到明年, 失业率肯定要比现在的4.0%有一个增长。

鉴于上述近期就业形势的急剧变化已经严重影响了中职毕业生的求职择业, 对中职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造成了实质性阻碍, 因此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已是迫在眉睫。

二、中职生应对就业危机的对策

1. 认清形势, 准确定位,

教师要明确告诉中职生, 目前的经济形势、就业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 全国“就业遭遇寒冬”很明确。为此, 就业择业要分析经济形势、就业环境, 对自己准确定位:即给就业市场一个定位, 给竞争对手一个定位, 给自己能力一个定位。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找准坐标, 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 做到就业既不盲目乐观, 又不消极悲观, 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 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 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 应采取“先就业, 后择业, 再创业”的办法, 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 在竞争中磨砺, 在奋斗中成熟。

2. 主动出击, 参与竞争

竞争使人们增强了就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也增加了责任感。随着金融危机向全球实体经济陆续蔓延, 就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尤其对中职毕业生更具有残酷性。要求中职生改变过去那种“四平八稳”、“等客上门”的懒散作风, 要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 尽早到单位进行实习, 以此增强就业竞争力, 树立靠自己的能力去拼搏、去奋斗, 靠良好的素质去争得一份比较理想职业的信念。

3. 继续充电, 储备技能

一次又一次的历史经验表明, 每当经济危机出现时, 在学校继续学习, 苦练技能往往是明智的选择。在目前就业形势急剧变化, 甚至出现就业危机的情况下, 中职生由于年龄、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影响, 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为此, 在这个时候不能一拥而上冲向就业队伍, 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经济情况好, 年龄小, 成绩好的学生在第三学年可以选择在学校学习, 准备考高职学院, 继续充电, 储备技能, 巧妙绕过目前的就业艰难期, 为今后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世界金融危机引发了就业危机, 就业处于相对劣势的中职毕业生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本文分析了近期就业形势的变化, 并探索中职生应对就业危机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生,就业形势,变化,就业危机,对策

参考文献

就业指导定位 篇9

1. 就业定位的含义

就业定位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确定自己是谁, 适合做什么工作;二是告诉用人单位你是谁, 你擅长做什么工作。对于毕业生而言, 就是要找准并清楚地认识他们即将在用人单位中所处的位置, 能够胜任什么职位。就业定位依托于毕业生的价值观、性格特征、职业能力倾向、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等。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只有理性分析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 毕业生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

2. 高职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准的影响因素

2.1 就业指导不力, 方法单一。

就业教育是高职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但是仍有部分高职院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准备不充分、投入少, 资金、场地不足, 人员配置少, 指导形式单一, 多为开班会、听讲座、作报告, 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 学生积极性普遍不高。指导中缺少专家学者对就业工作的研究、人才市场趋势的预测, 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指导不力, 信息服务滞后。甚至个别辅导员一味追求签约率, 对就业信息只是上传下达, 缺乏对学生个性的了解, 单独的指导。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 课程设计随意性大, 讲授教师缺乏经验, 照本宣科, 显得单一和零散。同时, 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形式化, 普遍是老师讲、学生听, 缺乏互动与交流, 收效甚微。

2.2 就业观念陈旧,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受到陈旧就业观的影响, 不少毕业生认为, 上了大学就要想办法捧个“铁饭碗”, 过于看重单位性质, 有部分学生甚至非国有事业单位不去, 另外部分学生只局限在生源地就业, 或是要求专业完全对口, 这都成为就业的阻碍。同时, 由于就业制度不完善, 人才市场不健全, 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渗透到了大学生之中, “凭关系”、“走后门”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公平竞争, 造成部分毕业生心理上的失衡和就业的消极。

2.3 就业不良心态, 毕业生缺乏主见。

就业过程中的不良心态是成功就业的重大阻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2.3.1 消极依赖, 有业不就。

有些毕业生自己不急着找工作, 整天盼着父母托关系解决就业, 或想着靠哪个亲戚朋友的关系谋个职位。“靠”、“等”、“要”的思想非常严重, 面对招聘会不感兴趣, 挑三拣四, 坐享其成。

2.3.2 攀比攀高, 缺乏务实。

有些毕业生一心想去沿海城市就业, 不愿意到中小城市、欠发达地区就业, 或是希望一步到位找“安逸”的职位, 不愿意到基层岗位锻炼。有些毕业生, 好高骛远, 期望值居高不下, 没有正确地自我定位, “高不成低不就”。还有些毕业生, 择业“重待遇、轻锻炼”, 一心想找工作轻松、待遇较好的岗位, 过于追求完美, 最终耗费了时间, 丧失了机遇。

2.3.3 急于求成, 盲目冲动。

有些毕业生面对就业压力, 担心焦虑, 心情迫切。招聘会上急于求成, 盲目冲动, 缺乏冷静, 自荐材料任意投递, 顾此失彼, 或是录用后又举棋不定, 造成多头应聘, 毁约不断, 个人诚信受到影响, 对学院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2.4 就业焦虑心理问题影响就业定位。

高职毕业生由于不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我, 对自我的现在和未来缺乏连贯和清晰的思考, 在从大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中, 当愿望与现实相距甚远时, 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同时, 缺乏就业竞争意识, 面对失败无所适从, 自信心受挫, 自卑胆怯, 从而产生就业焦虑。焦虑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在就业过程中适当焦虑可以产生一定的压力, 从而转变为动力, 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过度的焦虑则会打乱正常的就业活动, 出现自责、逃避、注意力低下, 记忆力下降, 决策困难, 影响就业定位, 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 辅导员对高职毕业生正确就业定位的指导对策

3.1 职业生涯规划长期化, 就业指导人性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结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 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 选择职业道路, 制定相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 并按照生涯发展的阶段实施具体行动, 以达到目标的过程。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在大一阶段就纳入到必修课的学习体验。辅导员要指导学生逐步科学分析自身的条件, 引导其在现实环境中拟定计划, 分步骤实施, 在大学阶段将正确的理念和素质培训贯穿始终。

辅导员应创新就业指导的形式, 可利用名人讲坛、视频案例、网络博客、往届毕业生经验交流等形式, 吸引他们自主思考。同时还应致力于建立与市场需求相融通的完备的信息整合和资讯传达, 深入就业反馈调查研究, 以动态方式不断调整、完善人才需求分析, 快速准确地提供就业信息。辅导员切勿为了追求就业率而草率地向学生推荐就业单位和提供就业信息, 而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客观分析, 因人而异, 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人性关怀, 亦师亦友。

3.2 更新就业观念, 为择业打好基础。

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 更新就业观念, 客观分析社会需求环境尤其重要。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多渠道掌握信息, 客观了解就业形势、职业需求形势和职业岗位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早就将毕业生定位为一线技术工人, 这决定了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特性。高职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实践, 就是为了毕业后能在一线的基层工作岗位上发挥才能, 在当好一般技术工人的基础上, 向技师、高级技师或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发展, 同时鼓励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树立自主就业观、竞争就业观、跨域就业观、储备就业观。

3.3 客观认识自我, 端正就业心态。

辅导员要特意进行毕业生自我认识的指导, 这是自我定位的前提。指导毕业生对自身个性特征、天赋能力、专业成绩、技能水平的客观判断, 以及对期望的薪资报酬、企业岗位、地域条件等合理要求的冷静分析, 同时充分了解自己和竞争对手、自己和理想岗位的差距, 不断转变观念, 正确树立求职目标。

毕业生只有通过对自身优劣势的客观分析, 才能了解认识自己喜欢做什么, 适合做什么, 擅长做什么。同时还要不断地端正就业心态, 调整不良情绪, 积极迎接挑战, 坦然面对失败, 按照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特点, 适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仔细地权衡选择不同目标的利弊得失, 才能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确定达到目标的方案, 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3.4 实施有效心理调节, 及时调适心理问题。

面对就业压力, 个别毕业生会出现就业焦虑、过度消极等心理问题, 辅导员应该以预防为主, 从学院、教师、家长等多方面进行干预, 及时开展有效的心理调节, 稳定学生就业心理, 从而达到缓解或解决就业心理问题的目的。

3.4.1 提供就业心理咨询。

辅导员要做好高职毕业生的心理医生, 及时掌握毕业生的心理状况, 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使他们重新树立信心。

3.4.2 充分运用心理调节法进行调适。

自我调适的常见方法有:转移法。即当面对就业不良情绪时, 有意识地将精力和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有兴趣的活动当中。适当减轻或消除就业不良情绪的影响;安慰法。对于挫折和失败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客观理解它的存在。并且当尽最大努力都无法改变结局时, 应说服自己让步, 自我安慰, 接受现实;宣泄法。适度的宣泄对于排解不良情绪体验是很好的方法。通过倾诉交流, 参与体育运动等形式, 缓解心中的不适与忧虑, 但是宣泄时一定要注意场合和适度。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了解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分析毕业生的就业定位对成功稳定就业的影响, 以及高职毕业生就业定位存在的问题, 从而提出辅导员对高职毕业生正确就业定位的指导对策。

关键词:辅导员,高职毕业生,就业定位,指导对策

参考文献

[1]赵晓明.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策略思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01) .

[2]赵星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09) .

[3]刘大康, 牛荣健.以市场为目标就业为导向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J].教育科研, 2008, (01) .

[4]李贞涛, 闫荣双.论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心理指导体系的构建[J].青少年研究, 2005, (02) .

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高校定位 篇10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高校要认清和解决自身战略定位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确立科学的发展定位,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全面领会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内涵, 把以人为本思想作为指导高校自身战略定位的思想灵魂。

1 高校定位

高等学校定位, 是指高等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职能、国家和社会需要以及学生需求, 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 参照高等学校类型和层次的划分标准, 经过纵横向比较和分析, 在清醒认识自己的基础、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 明确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及同行中的位置, 准确把握自身角色, 并为确定服务面向、发展目标及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1]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有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做了论述。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专家潘懋元教授在《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一文中指出, “高等学校定位不只是高低层次的定位, 也不只是学科门类的定位。定位的主要依据应当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职能”。高等学校定位就是一所高等学校办学者希望把学校办成什么样子的一种教育理念, 是他们持有的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关于所在学校办学方向选择、角色定位、特色所在的办学理想和价值追求。[2]在国家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内涵说明中对其的解释为: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 找准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 确定学校在一定时间的总体目标, 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

在以上有关高校定位的阐述中可以看出, 人才培养是高校定位的主要依据, 高校定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成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定位。

2 以人为本

有关以人为本思想的描述,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哲学命题。基本思想内涵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是社会的主体, 是一切活动的根本因素;强调要充分认识和尊重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胡锦涛认为, “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朱贻庭认为, 以人为本即“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 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 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3], 人是一切工作的重心与中心, 人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目的与归宿。以人为本思想要求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作为一个组织, 其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高校的定位和发展当然要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 把以人为本思想作为高校战略定位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灵魂。

3 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高校定位

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 目前我国部分高等学校为了追求规模与效益, 存在着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目标雷同、特色迷失、盲目追求办学规模等问题。高校办学定位不准, 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而且导致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 并直接影响到整个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高校是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和应用者, 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任务, 高校的自身定位说到底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定位。高校定位的内涵丰富, 涉及到高校的类型、层次、学科、服务面向和办学水平定位等方面, 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作, 高校在自身定位过程中难免出项这样那样的偏差。高校如何科学定位和健康发展, 以便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高校的管理者首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在高校战略定位中的思想指导作用, 把以人为本作为高校战略的思想灵魂。

当今时代, 人类发展已步入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的社会历史形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在人的全面与普遍发展两个维度体现了其价值选择的时代必然性。一方面, 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人作为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其知识创新能力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成为社会发展中无法替代的关键因素。因此, 人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显示出了史无前例的重要性, 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变得日益突出, 凸显了大众化的人才观念。正如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构建者舒尔茨所认为:“人的能力和素质是决定贫富的关键, 旨在提高人口质量的投资能够极大地有助于经济繁荣和增加穷人的福利。”[4];另一方面, 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决定了这个时代人才的全面素质。首先, 呈指数倍增的知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大财富来源, 人只有成为拥有广博深厚知识的人才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生存方式;其次, 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只有成为具备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才能在这个时代有所作为;再次, 知识经济是人类性的社会形态, 不断深化的社会分工与合作, 形成了人才标准的多样化, 并最终导致了社会化的人才标准的解构, 从而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人才的价值标准, 体现了人的价值的时代内涵。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使中国已经完全融入了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进程之中, 与世界一起步入了人类发展由“物的依赖”的“人的独立性”向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转型的历史进程。当代中国不仅要解决要不要发展的问题, 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为什么发展和怎么发展的问题。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5]

要达到这样一个发展目标, 社会需要大量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而高校正是培养这种人才的主要阵地, 高校如何正确定位和科学发展决定着我国未来高素质人才的供给, 也将左右这种理想的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高校的管理者在确定学校发展定位的过程中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 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在高校定位中的思想指导作用, 因为, 以人为本的人才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抉择, 是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摘要:本文旨在阐述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高校战略定位的重要意义。文章分为三部分:高校战略定位思想的描述, 侧重于人才培养角度;以人为本思想内涵的介绍;从以人为本人才观是当代世界和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抉择角度论述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高校战略定位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定位,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厚丰.浅论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的若干理论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2]伯顿·R·克拉克, 王承绪等译[M].高等教育新论一多学科的研究.

[3]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4, 3, 10.

[4][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0, 35.

就业指导定位 篇11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人才市场细分定位就业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多,择业难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才交流市场上供需双方见面会的热闹景象让许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感到了残酷竞争环境的压力。在这种压力面前,许多学生感到不安,以至于影响到毕业论文和毕业环节的正常进行。我想在此谈借助于营销意识,谈我的看法及应对措施,希望能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以启发。

1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劳动与创业》节目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创业者的经历,那些都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例子。仔细思考其成功的创业历程,可以给我们的大学生择业和创业之路以很多思考。我曾看到这样一个案例:西安人侯晓军,下岗后外出打工,先后在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工作过,后来回到西安,决定自己创业。经历4级跳跃式发展,创出了业绩。

第一阶段,建立汽车美容中心。在深圳市了解了规范的汽车美容市场,回到西安后,考察市场状况,当时当地有300多家小店,很乱,预测有市场发展前景,细心思考选址,决定避开聚堆现象,树自己的良好形象。组织了4名下岗工人,经过20天装修开业——汽车美容店,24小时提供洗车服务。

第二阶段,做汽车装饰,扩大业务范围。

与西安汽车经销商合作,进入其价值链。侯晓军花了一星期的时间,蹲在当地一家销售状况较好的汽车经销商门口,了解汽车销售状况,看看每周有几辆新车开出,仔细盘算利润空间。之后进入,与第一家汽车经销商谈合作事宜,用诚心打动对方,按营业额分成,经销商很高兴,同意其加盟,装饰一条线。

第三阶段,汽车美容连锁经营。

随着业务量的增加,相继建立了几家连锁店,生意越做越大。

其主要优势:保证所装饰的材料5年内免费更换;承诺优惠;优良的技术与服务。相比较其他竞争对手,他们的价格偏高,但由于质量好,加上服务到位,技术先进,所以顾客还是觉得物有所值。在顾客休息厅,设立茶社和咖啡厅;经常对员工进行培训,学习先进的装潢技术。

第四阶段,创办学校。

在经营业绩提高的同时,仍在考虑不断领先、创新,2003年10月创办了西安猴王汽车美容装饰学校,在广东举行新闻发布会,获得支持,面向全国培训专业美容技工和营销人员,市场广阔。

我们可以从侯晓军成功的经历中总结其经验.敏锐的职业敏感度帮助其捕捉商机,冷静的市场分析和市场观察能力为其成功奠定了基础,勤奋和诚信以及营销的意识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更是其成功的保证。

应该承认这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大学生感到就业压力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一方面说明我国人口素质在提高,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有效供给的不足。既有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但同时许多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冷静思考,才便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营销最广义的解释: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以及对变化的环境做出积极反映的动态过程。因此无论企业、组织或者个人都面临营销的问题。大学生择业过程更是营销观念集中发挥作用的过程。

2将来的优势是比别人学习的更快

从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本科教育现在处于一种某种意义上的尴尬境地,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甚至出现一种现象,本科毕业后又到技校学习具体技术再就业。这种现象引起我们的思考,本科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本科教育的优势应该体现在什么地方?如何改变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我认为大学教育是基础理论系统学习的过程,更是学习与研究的方法逐步形成的过程。我认为,大学的学习成果,主要不在于我学会了那些理论和概念,而是通过理论和概念的学习,掌握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经常启发我的学生思考综合素质与具体技能之间的关系。很多毕业生在实习报告中的感受是自己对社会了解太少,感受在短短两三周的实习中学到了许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大有否定四年学习必要性的味道。我不否认现在的大学教育存在缺憾,但我还是认为我们应该冷静思考大学教育到底能够给我们提供什么?经过严格规范的大学学习过程,我们能够引以为自豪的到底是什么?只有认真思考和正确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才能够找到学习的动力。

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我认为对大学生而言,综合素质的培养重于具体技能的学习,你将来的唯一优势就是比别人学习的更快!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具体技能固然重要,但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开始就只是注重实用的具体技能的学习,实用倒是实用,但是发展的潜力十分有限,如工匠和技工学校。高校培养的应该是就有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就像小学、初中、高中一样,是~个更高的平台。有了这个平台,你对社会的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都应该有所不同。所以,每当我听到一些大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完全否定的议论时,我都感到很着急也很遗憾,我希望我的文章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大学教育既不同于中小学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育,也不应该是技术培训为主的具体技能教育,而应该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教育。这将为以后更快地适應工作岗位的要求做好准备,而且还为以后的发展准备了充足的后劲。

3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建议

3.1改变观念,调整定位我国的高等教育早已不是精英教育的时代,日益凸显大众化趋势。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级实用人才。经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活和学习,自己只是具备了更多的知识和更好的学习能力,相信在经过实践的锻炼,一定会适应得更快,而不是拥有了高高在上的享受资本,理论要与实际结合,才能活起来,才能体现更多的价值,市场经济最讲现实,最相信实际表现的结果,而这种结果是干出来的。观念改变了,定位调整好了,我相信依一个本科生的能力和条件,很快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3.2大学期间就应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应该看到,尽管就业难,但是还是会看有些同学就业是会有许多单位愿意要,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反思一下原因,抛开个别同学可能有一些特殊的社会条件以外,主要还是公认能力的差异。这一方面体现出理论功底的差异,另一方面就是实践能力的差异,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大学期间开设的课程都是为打好专业基础所必需的,认真听课还是首选。理论功底扎实了才便于接受新事物,才有能力突破,这也许是老生常谈,但因为被许多大学生所忽视甚至否定,所以必须重提。当然另一方面也势必促注意改进和加强的,那就是实践环节的设计和安排。这取决于学校相关教学环节的改进。当然更取决于学生的主动配合。

大学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基本上由课程中的实践和专门性实践两部分构成。课程中的实践以课程内容为主线,例如,案例教学等;专门性实践是指派出负责教师,统一安排时间,要求学生全面运用专业知识参与活动,根据效果评定成绩的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再就是各种创业大赛活动,沙盘模拟训练等等。

这些环节如果认真落实,积极投入精力,都会受到肯好的锻炼,是学生走出校门之前,接触社会的很好机会,是成本最小的实践活动。

3.3对自己进行SWOT分析首先要客观分析自己条件,找出优势(Strenth)和劣势(Weakness)。然后要客观分析就业环境,找出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frheat)。最后在博弈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路。

选择单位时经常听到学生问到哪个单位好,其实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首先单位的好与不好评价标准不一,再就是对个体而言,好不好关键看是否适合,适合了就是好的,不适合就不一定是好的。以公司规模和影响力来说,知名的大公司好不好?但那里人才济济,你一个本科生去了能干啥?还不是要从最基层做起?反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可能正处于创业阶段,急于用人,如果真的有实力,可能会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成长更快。灵位,评价单位的是不适合,还要看每个人的注重点和期望值,如注重于工资待遇、提升机会、学习机会、做事机会等等,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应冷静分析,理性选择。

论保险教学定位与就业的协调发展 篇12

一、我国高校保险专业教学定位概述

(一) 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

在全日制保险本科教学中, 强调基础知识的培养, 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层面, 本也无可厚非。但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论学习, 无视行业发展动态和社会人才需求变化, 学时分配上以理论教学为主, 多数课程没有实践教学环节, 这就与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相矛盾, 学校担负的应该是授人以渔的重任。目前我国高校保险专业教育中, 教学脱离实践, 定位不清晰, 培养出的毕业生无法胜任保险公司的要求, 更难以承担振兴保险业的责任, 造成保险教育资源配置的低效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浪费局面。

(二) 课程内容重复滞后

现在各高校均有自己的保险教育模式, 并创建各有特色的教学体系, 若仔细研究专业课程设置却极其类似, 课程内容存在大量的重复。如均开设有《保险学》《人身保险》《财产保险》《保险法》等专业科课。《保险学》是保险专业的基础课, 也是学习其他保险类课程的基石, 几乎包揽了所有保险专业内容, 使得大量学生在学习《保险学》之后, 对其他几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下降。再加上多数高校教师在授课时各自为营, 缺乏交流合作, 忽视了保险学科之间的交叉性, 对于知识的重复教学无法合理有效调整, 极大地影响了专业教学质量。对实务性较强的、保险市场中需要大力发展的一些险种, 如信用保证保险、责任保险、健康保险等缺乏足够的重视。这类没有层次性的、雷同的、脱离实践的专业教育, 导致毕业生在就业时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 难以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脱颖而出。

(三) 教学手段单一

现在各高校重视教学硬件条件改善, 均以多媒体课件代替传统的黑板和粉笔, 但教学方式仍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 空洞的说教和灌输很难产生优良的教学效果。这类教学方式下, 学生习惯于拘泥课本、死记硬背, 其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达不到保险行业人才招聘的基本条件。培养方式与实际要求的脱节直接导致毕业学生不能适应新形势就业的需要, 可见教学方式直接对学生就业的产生影响。

据估测, 我国高校每年为保险行业输送近万名专业学生, 但能进入保险界发展的不足六成, 除专业教学定位模糊的因素外, 学生的就业理念也是重要原因。

二、保险专业学生就业理念误区探析

(一) 就业标准过高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猛增加, 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 保险专业毕业生择业心态较以前更为主动, 但大部分学生对薪资、就业单位、工作地点均有较高要求, 尤其在工作地点上, 大部分保险专业学生仍希望到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工作, 愿意到乡镇和基层工作的很少。就业难,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期望值偏高, 理想与现实脱节, 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 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 职业定位不清

从社会就业层面看, 保险行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有内勤和外勤两种。内勤工作相对稳定, 职场环境较好, 是多数保险毕业生就业首选, 但内勤岗位设置有限, 常要求员工具有医学、会计、法律、建筑、汽车制造等相关背景, 僧多粥少, 竞争激烈。保险行业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在外勤人员即保险代理人, 他们工作压力大、流动频繁、社会认可程度低、行业整体形象较差, 多数保险专业学生不愿意从事此类工作, 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又无法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进入其他行业。学生的择业也影射了保险实务界的尴尬局面, 提醒保险教育界, 注重行业各类岗位宣讲, 让学生提前进行职业定位, 提高成功几率。

(三) 心理素质不高

保险行业严峻的就业形势, 给毕业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也使部分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许多学生面试时多次遭遇拒绝, 自信心和自尊心就会受到严重打击, 对自己全盘否定, 以后就不敢再去找工作, 只等着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四处奔波。还有部分毕业生自持优秀, 挑三拣四, 错失良机。这些行为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均有密切关联。在就业时, 同学们应对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有一个客观的、综合性的评价, 对就业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种种情况作出合理预期, 始终保持稳定平衡的就业心理状态, 在考试、面试中发挥出个人的最好状态, 成功就业。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 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一支高素质的生力军, 政府和学校历来都重视毕业生就业问题。在保险专业教学过程中, 关注保险行业人才需求的动态过程, 探索教学定位与就业的协调发展是值得持续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保险教学与就业协调发展的方略

(一) 调整教学定位, 端正就业观念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保险教育定位为实务型, 充分面向市场的教学定位, 在教学中密切保险市场人力需求, 并在授课内容中体现。如我校保险专业学生在大一入学时就开展了专业导论课程, 其中有个专题是就业, 让刚跨入“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 初步了解专业发展和就业竞争, 制定大学学习目标, 明确就业方向;此外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补充保险行业发展及就业趋势内容, 加强学生对就业的理解;在就业指导课程中,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增大创业教育的力度。我校保险教学中还注重和企业合作, 签订实习基地, 聘请保险行业资深高管为外聘教师, 发挥教育合力, 整合本地保险企业资源, 实现以教学促进就业。

(二) 分类培养, 明确定位

保险行业对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个性化的存在, 使得教学定位中必须要贯彻分类培养的思路。把学生按素质、兴趣、潜能进行分类, 再联系合作公司, 为其定向培养的讲师、核保员、理赔专员、保险营销员, 学生在假期去公司定岗实习, 锻炼实务操作能力。“订单式”的培养降低公司的人事成本, 也是促进就业的良好方式。分类培养把保险实践活动引入到教学工作中, 以实践内容完善教学工作, 让教学与就业互相促进。对想深造的学生, 可组成考研小班, 由指定教师进行专业指导, 提高考研成功的概率。分类培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紧跟保险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化, 实现教学与就业的协调发展。

(三) 鼓励辅修学习, 拓展就业渠道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当高校人才供给与保险企业需求形成一种良性均衡的时候, 资源的有效配置则实现了教育的帕累托最优化。但现实是, 供需同步快速增长的背后, 保险人力资源的矛盾难以化解:保险行业提供的职位集中在是保险代理人岗, 而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从事这一职业。为满足学生进入其他行业的需求, 在学生修满一定学分以后, 鼓励辅修或选修其他课程, 取得辅修或第二学位, 实现保险教学与其他专业对接, 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能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拓展就业渠道。

我国保险业进入了深度开放后的转轨发展时期, 保险业的良性发展不仅需要经验丰富的专家, 也需要有活力的青年在为行业发展添砖加瓦。我国保险专业培养应该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校培养为基础、个人实践为补充的教育模式, 通过保险教学定位的调整优化, 真正解决当前高校保险教育中存在的疏漏, 为学生创造就业优势, 缓解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韦生琼, 兰虹.新形势下保险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定位及实现途径[D].第五届中国保险教育论坛论文集 (下) , 2009.

[2]李俊青.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干预[J].教育与职业, 2010, (5) .

[3]冯文丽, 赵凯.我国保险人才供求的“两难矛盾”及保险教育创新[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9, (23) .

上一篇:UG传统教学方法下一篇:科技传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