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就业指导

2024-08-24

计算机就业指导(共12篇)

计算机就业指导 篇1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社会对于当代人才的信息技术水平要求不断提高。计算机课堂,是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更是培养高职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与信息思维的重要课程。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社会衡量人才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对高职计算机教学活动加以改革,满足各行各业对于高职学生的要求,才能促进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价值的体现。

一、以就业为指导的高职计算机教学问题

1.计算机实训教学力度不足。在高职院校长期的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受到学校教育资金不足以及教学观念落后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实训设施明显不足,建设力度有限。在扩招政策执行之后,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大大增多,高职院校内现有的计算机实习设备以及机房数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计算机学习的需求。另外,高职院校的部分计算机教师教学思想过于陈旧,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忽视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计算机教学质量。

2.计算机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尽相符。计算机课程,是高职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主要涉及到办公软件的使用以及互联网的使用,但这些内容在学生的初高中学生中已经涉及,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应用办公软件以及互联网。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很多城市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较高,统一的计算机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就业压力不断提高的今天,企业对于高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的要求,也无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计算机教学模式过于死板。计算机是一门技术型课程,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计算机技术相关知识更新速度很快。作为计算机教师,应当意识到自身结构更新的重要性,并在新知识的了解与掌握上花费大量的精力。但很多高职计算机教师只重视新教学内容的研究,忽视了创新教学方法的开发。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仍然利用灌输式的方法实施高职计算机教学,学生被动听讲,师生互动不足。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影响了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计算机素质的提高。

二、以就业为指导的高职计算机教学问题

解决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中的问题,需要教师正视个人教学现状, 重新审视计算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计算机学习氛围,推动计算机教育改革。

1.坚持就业指导,改革计算机教学内容。以就业为指导改革高职计算机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改变个人计算机教学观念,将就业视为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理念。不再将计算机知识的传授视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转而关注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对当前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办公软件相关知识是计算机教学的必要知识,在全面讲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各行各业对于学生的计算机需求与学生的计算机学习爱好去调整教学内容,增加与删除计算机教学内容,才能让计算机学习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就业。

就当前高职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很多企业需要学生具有平面设计能力,教师可以考虑这样的人才市场需求,增设Photoshop内容。教师要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职业需求,积极传授全新的计算机知识。像营销专业的学生,就应当多多学习有关于网站建设以及网络市场推广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毕业之后有能力成为行业中的积极分子。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需要教师将内容改革落实到细节。像在讲解Excel表时,很多教师会组织学生排课表或者排成绩表,以就业为指导,教师应当让学生练习去做工资表、求职表等,用计算机教学让学生接触未来的职业生活。

2.坚持就业指导,改革计算机实训教学。坚持以就业导向,就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技巧应用能力。实训教学,是高职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以及计算机教师应当认识到实训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校内外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认识。每一位高职计算机教师应当将实训教学融入到计算机教学体系之中,对实训教学内容与流程加以安排,增加在实训课程的比例。

比如在讲解CAD制图操作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工程、机械相关专业学生开展一次职业技能大赛。给学生一个与其专业相关的项目,让学生针对项目需求去制图,让学生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为其专业水平加分,提高就业能力。

3.坚持就业指导,改革计算机教学方法。一直以来,理论知识讲解、电子课件播放是很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具有单向性与灌输性,在课堂中,学生很容易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师生之间也缺少平等的交流与互动。坚持就业指导,教师要对计算机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重视学生的兴趣激发以及情感需求满足,用创新的方法让学生具有快乐的计算机学习体验。

像在讲解有关于Photoshop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翻转教学法实施教学。让学生利用课前预习找到学习问题,掌握自己可以掌握的知识。将课堂转变成为师生互动解决问题的场所,以此吸引学生参与,让计算机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提高学生职场学习主动性。

综上所述,开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明确高职计算机教学活动的要求,构建全新的计算机课堂,让计算机教学服务于高职学生,才能促进计算机教学目标的实现。关注高职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建立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积极去调整教学内容,设备计算机课程,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秦先永.浅谈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7).

[2]卞冬夏.谈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电子制作.2016(10).

[3]傅强.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研究[J].科技展望.2016(16).

[4]朱琳.微时代高校计算机教学的创新与发展[J].电子测试.2016(09).

计算机就业指导 篇2

【拓展延伸】

计算机硬件与外设专业概述:

计算机硬件与外设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维护能力,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能够独立组装计算机并安装各种软件,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并排除各种常见故障,掌握网页设计和网站维护、应用系统设计开发以及市场营销等技能,具有优秀职业综合素质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

计算机硬件与外设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掌握计算机硬件与外设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能从事计算机硬件与外设的使用、维护与维修工作、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工作,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与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计算机硬件与外设专业培养要求

计算机硬件与外设专业主要面向计算机系统生产维护维修、嵌入式产品开发生产调试销售及应用软件开发、IT产品销售与服务企事业生产、服务及管理第一线,培养能从事计算机管理、应用开发与技术服务等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计算机硬件与外设专业主要课程

管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电工常识、数据结构、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计算机软件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工程、Windows Server、局域网硬件组建、局域网的测试与维护、计算机外设的使用与维护 就业方向:计算机软硬件维护、计算机外设日常维护、网吧管理维护、网站管理、计算机网络及硬软见组装、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营销、平面制图、网页制作。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计算机硬件与外设专业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

2.金融专业就业前景和方向

3.计算机硬件与外设专业就业前景

4.生物专业就业前景与方向

5.物理专业就业前景方向

6.装饰专业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7.外语专业就业方向,就业前景怎样

8.会计专业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9.园林专业的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

谈谈中职计算机教学如何适应就业 篇3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就业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有良好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技能型服务型人才的教育,中职教育必须以培养这样的人才展开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就业。要让我们的计算机教学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我们就需要由现状着手分析,以培养合格人才为目的,寻找出行之有效的改善方法。

一、注重人文素质培养

面临就业,有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对计算机毕业生一个重要的考验。没有人文素质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就不具备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应有的素质。一些学生有着扎实的计算机技能却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也是值得我们考究的问题。

近年来.中职学生往往不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反映到计算机专业上就是学生没有基本的常识 他们基本不关心社会和他人.缺乏基本的素养和礼貌,没有自信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缺乏纪律性和组织性的要求。走进社会就不能服务他人,没有职业道德,没有责任心。

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必备基础素质。它是社会生存中一个人的基本要求和对常识的理解和遵守。一个人有好的人文素质无论对于他的学习还是将来的工作生活都是正面的促进和提高。

人文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来实现,更重要的是贯穿干整个专业的教学活动中 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来熏陶。把细节融入日常生活中.通过平常的潜移默化慢慢形成。个性化的中职学生,由于受青春期的“反叛”心理和虚荣心驱使,往往会在有意无意中导演一场场不良信息行为的“恶作剧”。作为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教师要保持豁达的心胸和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学生如亲子般的关怀,对不良信息行为循循善诱。

二、提高实践能力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一般都属于要求具有较高动手操作能力的专业技能课程,因此,在专业教学课程的设定方面,应该以实践上机操作为主,让学生多动手练习,实践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专业课程的设计应该将重点方向定位于社会实际应用,进行实践操作,与就业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

学生自己上机实践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必然手段,要想会使用某一工具,你就必须去使用它。除了合理地分配理论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学生自己上机实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重要也是必要的环节。在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了其专业理论知识的体系后,只有通过大量的专业的上机实践训练,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掌握其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技巧。

教学过程中实践应该明确目标,循序渐进,做到有的放矢。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任务驱动有计划进行针对性的实践。

实践过程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能只限于学生自己的实践。实践的环节在教师授课的时候就应该得到重视,教师在授课时就应该注意过程演示,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和奠定学生的实践基础。

实践环节分为基础实践和专业技能技巧实践。其中,基础实践是每一个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完成的相同的实践任务,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最基本的使用,比如键盘鼠标的使用、打字以及各种常用的工具(如Office)的使用。从最基本的必须的技能技巧开始,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和足够的训练。比如,从最开始的打字训练开始,就一定要确保学生最基本的技能要过关,要求他们训练出标准正确的动作和指法,在保证盲打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地要求其打字速度。

三、校企合作

学校只有培养与企业、市场对路的技能型学生,才会受到企业的欢迎,才会具有市场竞争力。计算机教学也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

我们可以建立“订单”培养模式,建立校企互动平台,根据企业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岗位适应能力,并加强学生品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与人合作精神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了,自身就业优势就会增强。

为什么打字速度相当快、排版水平很专业的学生却不能胜任一个机关打字员的工作?因为不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不会换打印机的色带,不会机关公文规定格式的排版。

教学与实践脱节计算机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中职教学以实用技术为主.尤其是各种应用技术、操作管理技术等必须通过实地亲自动手实训才能掌握。必须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和实用技术。但是,一些条件产生了制约作用 纵观本校其他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到企业实践.只有计算机专业没有校企合作 学生不参与实践.学习就是无根的浮萍.把握不了重点.也激发不了学习的兴趣。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能脱离现实。中等职业教育,目前也需要顾及现实状况。以就业为主,再兼顾提高。为了提高就业,中职教育就必须走出去.融人社会.融人日常的需求。不能脱离大环境,不能造成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脱节 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建设和课程的设置,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才能使通过中专计算机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使中专的计算机教育事业更加蓬勃发展。

随着信息科技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的应用已成为人们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作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立足实际,放眼未来。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应在发展中不断完善,针对社会需求,与实际衔接,注重学以致用,问题必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王高亮.对中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8,(8).

[2]潘怀.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J].信息与电脑,2009,(9):134-134.

计算机就业指导 篇4

上世纪90年代末期, 我国开始实施大学扩招政策。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 直接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 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突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其应用快速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方面, 大量运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成果, 充分整合各种资源, 针对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开展适合大学生就业特点的教育和指导工作, 是需要各高校重视的问题。

二、当前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在始于200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下, 许多公司的发展遇到困境, 招聘需求不断减少, 这样的市场环境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劳动部“2010年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报告”中的数据表明, 2010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现下滑趋势, 总体签约率不足75%。尽管社会经济等外部环境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但大学生自身在就业过程中也表现出不成熟的一面。大学生择业中的一些不良观念对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 主要表现在:过于重视眼前利益, 忽视职业的长远发展;过于追求稳定, 存在一次就业、就业一次的传统观念;过于强调专业对口和学以致用。此外, 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标准、就业观念等许多方面的认识都有局限性的一面, 导致就业困难的问题不断加剧。

大学生就业困难虽然与社会经济情况和大学生自身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但当前部分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的教育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缺乏统一和长远的规划, 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 仅仅停留在就业安置的较低层面, 过于重视就业率的提升, 忽视学生职业的长远发展。第二, 部分高校对于学生就业问题缺乏系统的和可持续的指导。许多高校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常常集中于毕业前的求职指导, 集中灌输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和就业信息传递等方面, 而对于学生大学学习阶段的就业指导规划和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等缺乏有力的支持, 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自我认识与职业规划指导、个体心理与职业素养培育、自身潜能开发和创新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都显得不足。第三, 部分高校就业指导方式落后的现象较为突出。在就业指导教育方面, 部分高校存在就业指导教材内容陈旧、就业指导课枯燥乏味等现象。另外, 就业教育教学手段落后的现象也一定程度存在, 传统“灌输式”和“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被学生所认同, 教学效果也较低。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举行的动员会、报告会和专题指导讲座等活动通常也只见热闹, 不见成效, 多数大学生在走上复杂的求职之路时仍然比较迷茫和困惑。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的应用和主要实践

目前的形势下, 深入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 不但是各高校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 也是对学生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社会需求, 而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的运用, 无疑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一, 应用计算机技术指导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 有利于充分适应时代发展, 紧贴大学生就业中的热点问题。就业指导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 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就是要充分适应时代发展和紧贴社会就业的热点问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的讲述和枯燥的说教上, 而应该是培养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就业中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 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在就业指导教学中需要引入大量的案例分析环节, 增加有关就业方面的教学信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实现这一要求提供了有效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以方便有效地将当前社会中关注的就业热点问题、重大事件、典型的就业案例等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这样, 不但使教学内容紧贴时代发展和反映时代脉搏, 同时更加丰富了教学内容, 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就业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同时社会中各种现实存在的成功的以及失败的案例也可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参考和有益的帮助。

第二, 采用计算机教学手段, 有利于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 方便在就业指导教育中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就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综合动画、图像、影音资料以及丰富多样的文字说明等, 善于创设逼真、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能够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 全方位地接受不同形式的信息刺激, 消除传统教学中单纯文字内容带来的枯燥感觉, 更加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 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于优化课堂教学, 多方面多渠道地向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和传授创业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就业指导教学中, 真实生动的情境教学不但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加容易地调动大学生的思维, 使大学生真正地参与到主动学习状态。可以说,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教学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研究、开发和利用多媒体技术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是需要努力的主要方向。

第三, 运用计算机技术, 有利于为大学生构建宽广的就业指导服务平台, 提供大量就业信息和机会。当前社会已经是信息社会, 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说, 来自各方面的就业信息非常重要。很多就业过程的实践表明, 困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难题之一就是有效就业信息缺失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某种层面上说, 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掌握充分的就业需求信息。因此, 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 需要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手段, 一方面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就业信息采集和整理, 另一方面, 在指导学生在简历、笔试、面试等不同阶段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尤其作为高校辅导员, 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学生做好信息服务, 引导学生设计具有特色的电子简历, 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沟通作用。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人力资本市场招聘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也不断深化, 社会和市场对大学生就业求职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一背景下, 各高校都开始重视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工作。而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 将计算机应用技术运用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 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

参考文献

[1]傅进军.大学生就业力促进与职业发展[M].科学出版社, 2005.

计算机女生就业方向 篇5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面向交通系统各单位、交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部门、各类计算机专业化公司、广告设计制作公司、汽车营销技术服务从事IT行业工作。

计算机行业适合女生从事吗

计算机就业指导 篇6

关键词: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就业措施

一、中职院校计算机学习现状

1.教师过于理论施教,实体操作的课程安排的较少,如果学生吸收的理论知识过多而得不到充分的实践进行巩固加深,那么学生对于吸收到的知识得不到充分的理解,就会影响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今,中职院校的教学设施配备不全,计算机的数量达不到学生的学习要求,计算机数量远远小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数量,那么学校在针对实践教学安排上就会缩减课程,那么学生就无法更好地去接受实践课程。还有一些中职院校由于教育设施数量不够,多人利用同一台电脑,由此也就减少了实际操作的次数与时间。

2.教师将课程授予学生后,对于他们学习吸收的概况没有追踪,也就是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对于计算机这门课程它的知识逻辑性是叠加的,也就是只有学好第一节为第二节打铺垫,那么第二节课程才会更容易。学生可能对前一节知识学得不够透彻,然后老师不了解情况,那么紧接着就学第二节,这样如果形成恶性循环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就会很不利,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交流,导致互相了解不透彻,影响教学进度。

3.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是通过不同种类招生汇聚到这个学校的,也就是在中职院校的学生里有高中毕业的也有中职毕业的学生等等。所以,他们本身的基础与教学思路都是千差万别的,学生之前受到的教育理念不同导致他们接受中职学校的教育任务还有课程安排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例如,有个学生是高中毕业报考的中职学校,那么他的知识底子就相对高一些,因为高中接触计算机的机会相对大,而有位学生是中职毕业后进入了中职院校,那么她的底子就相对薄弱。中职教师在讲授计算机课程的时候没有针对学生层次的不同而进行施教就会导致基础弱的学生听起来较难,降低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中职计算机教学跟随学生就业走的措施

1.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学习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明确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目的,为的是学生就业,所以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市场调查,知道现在社会工作岗位中对于计算机的需求量是怎样的,对于企业要员工掌握何种计算机技能,保证中职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例如,学校对于企业及社会进行市场调查后发现,对于计算机学习中Word,Excel的用途较为广泛,那么中职院校在对这些软件教学上作为重点培训任务,中职院校为社会输送的应该是技术性人才,对于计算机方面也应该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水平。所以,教师应该加强常用软件的专项训练,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以具备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基本要求。

2.以就业为导向,优化实训教学环节。计算机教学是一项特殊的教学,需要一定的操作经验,不像其他科目单凭书本就可以进行全方面学习,计算机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目。尤其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在实训方面必须做到位,确保实训教学的课程规范,多提供实践操作,让学生灵活掌握实训内容,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达到就业要求。

3.以就业为导向,优化教学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老师应该予以关注,时刻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时刻对他们的学习做出评价,错误的方式应尽快予以纠正,保证他们准确地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Word这个软件时,王同学对于做报告写资料训练,在一次写报告期间手一下划了下,将写完的东西都整没有了,王同学很郁闷,老师看到这种情况就及时向王同学提出意见,在写报告做资料的时候要勤保存,如果遇上断电,或者计算机故障的时候你保存过的资料就不会丢失,这是Word操作的一个应用技巧,得到老师提点以后,针对这方面的事情,王同学就开始格外小心。所以老师应该时刻对学生进行提点与帮助,让他们学得更加得心应手。

4.以就业为导向,优化教师队伍的形成,作为老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专业技能要强,所以对于老师应该予以定期培训,在这方面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教授进行岗位培训,为了达到中职学生的学习要求,对于中职教育理念做到正确整改,满足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总而言之,计算机对于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广,随着时代的继续发展,计算机还会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便捷服务。所以,为了能让学生提早学习计算机,并且能够将计算机知识与生活融会贯通。采取专项训练计算机教学模式能够对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带来更好的效果保证就业。所以,中职院校在计算机这门学科中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将会在教育事业上得到肯定。

参考文献:

张静,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

计算机就业指导 篇7

1.1 社会原因。

现今不仅大学生就业人数超多, 而且用人单位对选人的条件也比较苛刻。企业不愿意用应届的毕业生, 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很难解决呢?从经济学的角度说, 就是供过于求, 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业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 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高校的教育、管理质量不过关, 造成培养学生就业难。我们国家用几年的时间, 完成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这一个阶段。大学的建设表现在学生数量的膨胀上, 而真正的大学内涵建设跟不上, 教学、管理水平距大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从而造成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关。

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 在整个大专教育中, 正由理论知识教育向“项目化改造”模式转变, 但是还不是十分完善;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有限, 近几年持续扩招可能进一步降低了学生对实践能力的锻炼, 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转换, 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 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 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 展示专业能力, 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社会就业环境相对不公平造成就业难。应该说,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 我国正在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的就业环境, 如公务员凡进必考, 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必须面向社会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取。但靠关系就业, 灰色就业等现象还确实存在, 特别是一些事业单位, 垄断企业, 大型的效益好的国有企业, 这一现象还相当严重, 还有户籍因素等等, 这给一部分没有优质资源的大学毕业生, 造成不好的负面影响。

1.2 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就业, 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金融危机对中国而言, 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 行业性的冲击不可能避免, 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 企业销售困难, 资金周转不畅, 大量企业停工停产, 因此进一步增加失业人数, 降低职工的收入预期。从而导致企业的大幅度萎缩, 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也急骤下降。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 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1.3 自身原因。

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由于这些年来大学的一再扩招, 导致大学生从生源的质量、培养的水平都有所下降, 一大批拥有“真毕业证、假能力”的学生走向社会。通过调查, 许多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认为当代大学毕业生的缺欠是: (1) 专业知识不够扎实, 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很多毕业生对专业是一知半解, 大部分还需要企业培训来完善和提高, 而企业需要的是招之能用, 而且是能够很好用的人才, 因此, 造成有“中间差”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 (2) 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的能力停留在书本上、思想上, 真正要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行。 (3) 综合素质不高, 难以胜任更高层次职位的需要。

就业信心不足, 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 在校大学生就业信心相对更不足, 表示就业形势堪忧的比例相对增加很多。

在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期望薪酬上仍高于企业对其预期。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 谋好职位, 出人投地, 人为地造成就业难。

大学生更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道德”沦为被遗忘的角落, 而对用人单位来说, “德才兼备”始终是其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

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据一项调显示, 在“你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吗”一题中51.4%的人对此“只存在模糊的想法和原望。”17.0%的人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有27.6%的人有3~5年的职业规划。学生不清楚自己要什么, 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与之相对应的能力、素质又是什么, 大部分学生都是茫然无知, 走一步算一步。

片面的“人才观”。大学毕业生想往大机关、大事业单位、国企等一些好的单位挤、想往大都市里走。造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方面是有业不就, 另一方面又是招不到合适的人。每一个单位、企业, 他们的人员结构都是呈金字塔型, 他们分别由基础人力、基本人才、管理人才、研发人才、决策者组成, 越到上层, 人员需求越少。如果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想要往上走, 需求量小竞争性大, 那就业的压力也就相当大。我国的毛入学率已超过22%, 已经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的教育阶段, 大学教育更多的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如果就业观还停留在精英教育的思想上, 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栋梁之才, 要在社会上谋求最好的职位, 那就业也就相当困难了。

2 就业指导

2.1 社会方面。

从政策层面出台相应的文件法规, 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这些年国家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出台了相应的一些政策、法规, 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鼓励学生到中西部就业, 扩大研究生招生比例, 下基层去当村官, 从大学毕业生中招收士官生等。但力度还不够, 如促进公平就业、就业保障、就业待遇等方面。

加快产业升级, 提高人才需求层次。我国正在由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和向一个人才资源强国转移, 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还不能满足广大毕业生的需求。国家要加快产业升级, 还要有一批自主的、高科技的、创新的企业吸引人才。我国广东东莞已经提出“腾笼换鸟”的计划, 要把一些低附加值, 劳动密集型企业搬迁到经济不发达地区, 引进一些高附加值、高科技企业。我国要实行一、二、三产业结构向三、二、一产业结构转型。只有需求量大了, 毕业生才能找到更适合的空间。

建立相对公平的就业环境。社会要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 让一些真正有能力, 有水平的人到一些合适的岗位上去, 而不要靠裙带关系就业。

企业要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中来。企业是人才的使用方, 最具有发言权, 也最具有权威性。但是作为企业并没有真正落实“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参与学校人才建设的企业不多。学校在用人上面是弱势群体, 不知道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最后也就只能单打独干、闭门造车。企业要把企业文化、企业的技术、企业的管理与学校有机融合, 学校才能真正培养产销适路的学生, 大学生就业才不会太难。

企业要营造宽松和谐的用人环境。人才是企业的基石, 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用人不能太功利, 一味强调要有工作经验, 而把刚毕业的大学生拒之门外。企业文化要使高效毕业生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学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的需要培养学生, 至少要与企业同步。专业设计、知识结构不要几十年不变, 大学不要千校一面, 要有自己的特色。学校不能以办学规模和利益为办学目标, 而要以培养真正有一定能力、水平的大学生为宗旨, 要让大学生这个称呼名副其实。

2.2 自身方面。

大学生要理性面对就业形势, 平衡心态, 学会经营人生。可根据实际情况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天助自助者”, 人只有通过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 脚踏实地的努力, 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 只要是人才, 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 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 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 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 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面是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的依据。用人单位不仅考核其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且还考核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增强动手能力, 提高处理事物的能力, 不断积累各方面的经验, 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创新的能力, 把知识转化为财富的能力。要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才能立足于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 能力比知识更重要。一般来说, 大学生应重点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吴大平.浅谈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J].高教论坛, 2010 (3) .

以“双元制”指导计算机课程探讨 篇8

1 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实施

1.1 教材的选择

当确定了某一具体课程后, 围绕其课程的目标, 将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教材的选择, 即教学内容的选择。

以《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为例, 现在中等职业学校普遍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材。虽然这本教材书采用的是以“任务驱动”为教学主要手段的编排方式, 从具体任务的提出, 任务解决步骤的描述, 知识点的穿插, 都较好地体现了以技能为主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思路, 但是该教材所编写的内容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问题一:内容太广泛, 针对性不强;问题二:有实践, 但缺少巩固练习。虽然《信息技术基础》是公共基础课, 涉及面比较广, 但是其主要内容还是以计算机的资源管理、文字处理、表格处理等Office软件, 再加上浏览网页、收发E—mail等为主。在现用的教材中包括了很多信息处理的内容, 包括在实际使用中较少用到Photoshop等图形处理软件、光盘刻录、机器人控制等专业性较强的计算机操作。作为在第一学期就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 应明确其教学目标, 对于那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如文秘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等, 他们将来主要使用电脑进行文章的撰写、表格数据的统计、上网的资料查询, 所以在这门课程中应得到充分的练习。只有在反复的实际操作中才能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并使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各个知识点和操作技能, 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运用。除了要加强以上内容外, 对于那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内容还应使学生在管理计算机资源, 软硬件的维护和使用上得到充分的练习, 为以后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打下基础。

根据“双元制”教学模式的特点,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材选择上也应该充分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图形处理Photoshop课程为例, Photoshop软件的教材有很多, 我们应该选择以实例为主的教材。教材内容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都是通过具体制作实例来展开的, 从实例综述分析, 实战演练操作到技巧点拨, 经验总结, 到最后的举一反三, 让学生能够明确目标, 抓住重点难点, 循序渐进, 掌握操作的技能, 解决实际的问题。

当然并非所有专业所有课程都是以实际操作为主, 即使是操作性很强的计算机课程也有很多是纯理论性的, 那么对于职业学校而言, 特别对于以“双元制”为指导的职业学校而言, 则在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上就应加以合理的选择, 可以摒弃那些纯理论的课程, 而将相应的理论知识渗透到实践课程中去。

1.2 课堂教学

选择合适的教材是第一步, 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 使用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 是以“双元制”为指导的课程实施的关键性的第二步。

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 也应减小理论知识的讲解, 以实例为主, 让学生多动手操作。除了一些无法上机操作完成的内容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或演示以外, 其他的都应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引导、组织、控制的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重点学会“如何去做”, 而无需过多地关注“为何要这样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正视学生的特点, 分层教学, 重点抓两头。对于起点高, 能力强的学生, 应增加拓展性和探究性的教学内容, 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对于那些能力较差的学生, 则应增强基础性教学内容的学习, 反复训练, 培养他们最基本的技能, 以达到企业的所需。

1.3 考核

考核一般应包含基础性教学内容作为必答部分, 包含拓展性教学内容作为选答部分, 包含探究性学习内容作为附加部分。而每一部分又都应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侧面。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应有基础性、拓展性、探究性3个层次。

而对于操作性要求很高的计算机课程考核来说, 基础性、理论性知识可以放低要求, 而直接采用实际性的考核。如文字处理软件Word部分可以制作几页图文并貌的校报版面;Excel部分可以制作学生数据汇总、统计图表;Powerpoint部分可以制作各学科某些章节的教学课件;Photoshop部分可以制作各种效果的广告图案;Flash部分可以制作网页动画;Vb部分可以编制图书管理程序等。当然这对教师考核内容 (包括知识点和技能的把握) 的准备, 考核过程的安排、监控, 考核成绩的评定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对“双元制”教学理念的理解, 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深化, 这样的课程考核完全可以从理想化转变为现实。

2 总结

很好地利用“双元制”教学模式中去企业实习的机会, 把学校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是对学校阶段性教学的真实检验, 也可以及时地把问题反映出来, 并反馈给学校, 以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改进学校的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以达到企业的实际要求。

计算机就业指导 篇9

1 欣赏、分析精彩的电子报刊

演示历届获奖的电子作品, 并引导学生欣赏、分析这些作品的精彩之处, 我除了演示以外, 还拿许多学生读的刊物和各种报纸让学生看, 让学生心中有大至的轮廓, 明确我们要做的也是书或报刊, 只不过是电子读物, 让学生消除顾虑, 放手去设计自己的作品。

2 选择合适的制作工具

好的作品是建立在熟练的技能技巧上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指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知并能够操作自如的工具进行制作, 这样可以在比赛中运用较为少见的工具或相同的工具而不同的功能制作的作品或许能使评委眼前一亮, 得个高分。同时, 使用自己熟悉的软件, 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在报刊的制作而不必花费时间熟悉软件的功能使用, 从时间上获得更主动。

3 素材的准备

主题是作品的中心, 是作品的灵魂所在。而电子报刊的制作和其他项目电脑制作有一定的区别, 它应具备有刊物类基本要素, 即应该含有:报名、刊号、出版单位或出版人, 出版日期、出版页数, 导读栏等报纸类刊物所包含的要素, 但又不必要把电子报刊理解为传统的报刊, 可以大胆创新,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电子报刊素材的准备我一般指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准备。

1) 确定主题:电子报刊是信息的一种呈现形式, 它应该主题明确, 内容健康。选题时要开阔视野, 树立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良好意识。如:科技知识、旅游景点介绍、班报、邮票介绍、篮球 (足球) 专题等, 让学生从小处入手, 从他们熟悉的生活、学习入手, 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事去做, 做出自己的个性来。

2) 文字素材:文字素材是电子报刊的灵魂。每页报刊的篇幅都有一定的要求, 同时, 报刊内容是否具有意义及新颖, 所选择的素材是否围绕同一主题, 这些都将会影响到报刊的最终效果, 因此在指导学生准备素材时, 应引导学生尽量避免采用那些长篇文章, 应多找一些短小精炼的文章, 这样, 在版面布局上更能灵活安排和设计;文字素材可以使用他人的文章, 也可以自己撰写, 我一般要求学生最少有一篇是自己撰写的;另外, 所选择的素材尽量避免和他人的相同或类同。比如:有学生意向制作《集邮小报》, 并准备了部分素材;查看他准备的素材之后, 就感觉到他所准备的文字素材比较普通, 没有什么新颖度。于是, 就及时提醒他, 要制作集邮方面的报刊, 文章的选择有必要从另一方面考虑;因为, 新邮票介绍、集邮方式、方法、邮票的发行意义、发行的背景等等这些方面的邮票文章都是集邮报上常介绍的, 一般大家都容易找到、使用, 如果选择这些文章, 就会变成重复, 没有创新的效果, 制作出这样的报刊意义不大, 即使设计出来的版面不错, 但报刊的综合效果也不会很好;于是, 指导他重新拟定方向, 往有关邮票更宽的方面开拓, 找文章;通过这一指点, 学生重新考虑, 重新定位, 重新搜集文字素材, 最后将报刊名改为《邮票世界》, 内容选择了邮票辨伪方法, 邮票收藏的价值、意义及方法, 国内、国外邮票欣赏, 邮票给自己带来的知识及感受 (自己撰写) 等方面的文章。通过这一改动, 使报刊的内容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版面虽小, 内容丰富。

3) 图片素材:图片的选择在电子报刊制作中也是很重要的, 所选择的图片应该和文字素材相对应, 即不能脱离文字素材;在选择图片中, 要引导学生不要走入误区——只要多插入图片, 报刊效果就会好。其实所用的图片只要能烘托主题, 给文字素材及整个版面起到一个衬托作用就达到效果了。

4 版面的设计

电子报刊的版面是指对各构成版面的元素进行编排所形成的整体布局, 形成一定的风格特色, 配合突出主题。版面中各个元素 (如文字、图片、图案、色彩等) 的合理搭配, 能令人赏心悦目, 留下深刻印象, 所以, 版面设计在电子报刊制作中也是占一个重要的位置;如果这一步失败了, 那么前面的努力就会前功尽弃, 因此, 版面设计时要注意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 同时力求新颖, 别具一格, 这样可以使作品具有艺术性、思想性和创造性。为了使版面能达到这一效果,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 文章、图片位置的安排要恰当, 有条理, 不能乱糟糟, 给人的感觉应是一目了然。

2) 色彩要清新淡雅, 彩而不乱。电子报刊色彩丰富, 但决不能一味地追求红彤彤、暖烘烘一片, 恨不能把赤橙黄绿青蓝紫都用到一处。相反, 我们需要的是自然美, 因此要慎重地选择色彩的运用, 避免繁杂的色彩对文字的干扰, 不能出现只看到色彩而无法看清文字的现象, 并充分发挥图片的表现力。

3) 各内容之间应设计好一定的距离。电子报刊的版面作为平面作品的一种, 通过合理设计距离, 可以避免平板足滞, 使版面疏密有致, 虚实协调, 处理好标题、用线和图片三方面的留白问题。

(1) 标题留白:注意版块主标题、副标题和小标题之间、题目和文字之间的留白, 增强粗细对比, 使读者在“读”报过程有一种自然调节。

(2) 用线留白:用于分割版面的线条如果占用空间太少, 就会使版面显得过于沉闷压抑, 因此要适当留一定间距。

(3) 图片留白:图片四周适当留有一点空白, 可以达到调剂版面色调的作用, 使版面疏密适度、眉清目秀, 给人以沉静、舒畅、清爽的感觉, 减轻视觉疲劳。

总之, 在指导学生制作过程中, 一是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软件的功能;二是指导学生开创新思维, 让学生在选题上有新意、有创意, 在素材获取、版面设计、技术处理方面体现新颖, 与众不同, 别具一格的独特效果。也就是说, 优秀作品是用学生的思维, 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而产生的。

参考文献

[1]孟庆钰.如何辅导学生制作“程序设计”类电脑作品[J].信息技术教育, 2009 (1) .

计算机就业指导 篇10

自主学习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自学”, 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自主学习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自主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自生产的系统过程, 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因素特别是自我知觉的变化进行调节、完善自我, 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等自我选择与自我负责。

职校中较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水平较低, 主要表现为在学习中漫不经心, 对课程中的知识或技能掌握不完全正确或不牢固, 导致成绩不良。本研究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心理学等理论基础上, 通过对各个阶段的中职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测试及考试, 针对中职生在计算机相关课程学习中的自身情感体验, 研究中职学生计算机课程的自主学习的状况, 进而提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为发展学生良好的人格, 为其就业、创业、终生学习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及内容

本文研究对象为尤溪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10级、2011级职专学生。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 辅以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

(1) 调查法。设计调查问题, 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状态、水平, 希望得到的指导方式。

(2) 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成员, 进行自主学习指导策略研究, 制定相应对策, 在课内外运用, 观察效果, 并根据反馈的问题调整对策, 继续深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

(3) 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 按研究内容撰写出经验总结, 进行归纳整理, 便于研究成果的不断提升。

(4) 文献研究法。分类阅读有关文献, 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 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 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三、研究分析与成果

(一) 职校生自主学习现状及成因

一般认为, 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是逐步提高并趋于稳定的过程。随着学习经验的增加, 自主学习能力越强。通过对职专一年级学生的调查, 主要包括“你是否喜欢计算机课”, 学习方式、“不知或无法马上解决的操作技能如何解决”等问题。发现影响职校生自主学习的因素有:

1. 受学业成败归因的影响

调查表明, 部分学生倾向于把学业成败归因于自身努力与否, 虽然这样能促使学生为了避免学习上的再次失败而提高努力的程度, 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成绩,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己能力上的不足, 但是, 职校生已有明确的、分化的能力概念, 他们力求在集体中以别人的成绩作为参照, 在成绩相同的情况下, 他们往往觉得付出的努力越多越显示自己的无能, 从而常常产生一种驾驭和调控自己学习的无力感, 导致减少甚至停止对自己学习活动的调控, 因而极大地挫伤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使自主学习能力的水平有所下降。

2. 受教师或家人的影响

研究表明, 教师或家长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或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期望过高或要求过急, 或对他们学习能力产生怀疑态度等, 都可能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 大大降低甚至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调查, 了解到了学生的实际状态及成因, 为有针对性地展开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 促进职校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

1. 创设宽松环境, 有利于自主探究学习

新的课程理念呼唤学科教学要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即: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从这一意义来看, 网络教学可以很好地实现新课程理念。具体而言, 主要表现为:

首先, 网络充足的信息和自由的空间, 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自主学习 (意义学习) 是相对于被动学习 (机械学习、他主学习) 而言的, 是指在一定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网上充足的信息资源, 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了广阔、自由的空间。利用网络, 学生不受时空限制, 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学习水平筛选信息, 然后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 将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和存储, 建构新的知识。同时, 网上资源形式丰富多样, 能够为学生创设丰富的、个性化的、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情境, 满足不同学习的需要。

其次, 网络教学能实现因材施教, 发展学生个性, 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可能。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 (或科学) 研究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 发展情感与态度,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网络在展示大量信息内容的同时, 也提供了多种信息呈现的方式, 能满足不同学习的需要,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方式学习探索, 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 践行互动教学, 构建自主学习调控机制

在网络教学环境中, 教师可以运用计算机网络超链接技术组织教学内容或相关信息, 学生利用浏览器从中获得学习的内容, 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发布到网页上与他人分享交流。

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 包括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互动, 以及教师和群体学生之间的互动。前者适用于个别辅导, 当学生对学习产生疑问时, 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给予回答。后者常用于讨论课, 教师向多个学生提出同一问题, 通过讨论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在这种活动中, 教师常常作为引导者、促进者, 而学生则是积极的参与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学生之间可以利用即时通讯软件进行同步交互学习, 或通过BBS、E-mail等进行异步交流活动。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的促进者, 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提高的同时, 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

3. 实行内容分层, 有助于学生自主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可将项目内容设置为一般、提高、创意三个层次, 可操作性强, 有助于促成他们的自主探索学习。

一般层次:提出具体要求;有详细操作提示。

提高层次:提供素材;有操作要点提示。

创意层次:自己准备素材;自己设计方案。

同一内容的不同层次, 同一层次不同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习目标, 根据自身的知识技能基础自主选择学习项目和学习方式, 从而实现人人均有进步。

4. 体验成功乐趣, 强化自主学习意识

体验成功是每一位学生强烈的动机趋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作为教师, 就是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条件, 让学生有机会并且能够体验到成功。我们主要采用的策略:

首先, 学生独立探索, 让学生在独立探索中体验成功。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只是扮演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建议者的角色。学生通过亲身操作体验, 在不断的尝试和实践中总结经验, 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 从而获得成功体验。

其次, 合理评价, 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体验成功。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评价标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标准评价, 有效地激励学生,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有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总结经验教训, 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自主学习, 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 不断超越自我。

(三) 计算机课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1. 设计主题, 激发自主学习动机, 创造成功的前提条件

在以学为主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中, 主题的确定非常重要, 是学习成功的前提与基础。教师要在熟悉、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重新分类、整合, 就是把按照逻辑呈现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待探究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结论最好是开放性的, 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多样化的, 有进行探究学习的空间。比如:在教授Microsoft Word时, 我们对Word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 为学生的学习准备了一般、提高、创意三个层次可操作的主题, 以促成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

此外, 教师还可以挖掘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结合点, 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或是结合学习内容从生活中寻找问题,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制作一封家书、贺卡、感恩报等。

2. 创设情境, 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打下成功基础

良好情境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我们尝试采用分层次练习将学生引入不同的问题情境中,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提供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 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例如:我们可以创设“简历的综合排版”这一情境, 学生需要按照要求进行综合排版, 在排版的过程中练习使用Word文档的“样式”、“段落设置”、“字体设置”等功能。

3. 整合资源,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创造成功学习平台

要想学生能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 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作为学习的必要支持。例如:在有多媒体网络的教室内授课时, 我们事先为学生搭建一个信息资源的网络平台, 通过FTP、快盘等形式存储部分学习资源, 指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时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寻找资源、利用资源的能力。

4. 协作学习, 提高主动合作能力, 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

协作学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彼此激励、互相帮助、共享信息、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在学习比较复杂的内容时, 可以使用分组学习、讨论学习等方式加强学生的理解, 从而促成学生最终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通过协作学习,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 感受成功的喜悦。

5. 多元评价, 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多元学习评价, 是以促进学生全方面素质的提高为目的, 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采用多种途径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或学习成果。教师通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完成作业的效果, 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整体的判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标准可以不同, 力求做到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式学习后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愿意学习、学会学习。

四、实践效果

经过一年多研究与实践, 增强了中职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较好地促进了职校学生的学习以及学生的专业成长, 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通过实验,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初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增强, 自主学习水平有较大提高, 持续发展将成为可能。对于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对于教师的教学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五、结论与思考

通过研究, 突显了自主学习策略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促使学生学习从被动、依赖走向主动和独立, 学习计算机课程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 还有更多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究与思考, 例如:如何引导学生确立适宜的期望目标, 逐步学会学习;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有待继续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瞿梅福.学生学习活动研究.

[2]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2010-1.

[3]杨秀莲.思想政治课网络教学资源的选择与运用[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1) .

[4]王军伟.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计算机就业指导 篇11

【关键词】 就业 导向 中职计算机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9-083-01

0

中职计算机对学生要求很高,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学生个性化和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同时发展。在中职计算机的课堂上更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在课堂的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理论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使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专业技能更高。

1. 研究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中职计算机课堂之所以以就业为导向,是因为市场和企业都需要这样的人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迅速,优秀的人才越来越受到欢迎。因此中职计算机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一定要考虑人才市场的需求,以满足社会的需求,通过这种办法可以更好地解决中职计算机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所以研究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

2. 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现状

对那些计算机运用能力好的人才社会的各行各业都有所需求。但是有调查显示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招生越来越困难,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很大,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也在不断地下降。出现这种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学校没有将“就业”作为教学的导向。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学到的有关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人才市场所需求的计算机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不相同。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2.1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

计算机的知识是更新换代非常快的一类知识,这样就要求教师在计算机理论和计算机掌握技能方面都能熟练掌握,这也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由于计算机更新速度快,就要求教师的知识体系在短时间内也有更新,并能详细地讲解给学生,这个要求对老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难度。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心思在计算机能力的掌握上,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方式的方面研究力度不够,没有充足的研究时间。

2.2计算机教师自身素质较低

计算机的知识在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频率也非常高。所以对计算机教师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不断提高专业能力。计算机教师还要时刻掌握人才市场的动态,了解企业的需求,培养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学生,但是大部分的中职教师都严重缺乏实践的能力。

3.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

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社会主义市场提供可靠的人才,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中职计算机课堂更是如此,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都能够生存,为社会的需求做准备。

3.1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现在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已经接受过PS软件,甚至有些人可以熟练使用,但是在中职计算机传统的课堂中是以老师演练为主,辅助学生的模拟练习,采用的是这种教学方式。这样会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降低,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相比于现在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性质,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要求教师秉着“一切以学生就业为中心”的思想来进行教学,将这个思想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在教学时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计算机课堂充满兴趣。这些方法都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2规范化管理

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方式一定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开拓学生的能力,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具备完善的计算机知识体系。学校还要努力配合教师的工作,加强计算机课程的建设工作,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勤调研,教师的教学也要能够突出重点。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信息管理、项目管理和日常工作管理,其中信息管理位于三个管理之首,实验室的项目管理决定着整个实验的过程以及实验的走向。通过以上方法目的是希望能够解放学生的思想,使教师的观念发生改变,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强化实验教学的力量。

3. 总结

最近几年计算机的发展相当迅速,尤其以中职教育中计算机课程的发展为例,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在中职计算机的课堂教育中要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就业为导向来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所培养的人才符合市场的需求,与人才市场接轨,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满足人才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为社会做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李会芳.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1(17):68-69.

[2]郭兆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魅力中国,2014(4):62-63.

[3]许兆祥,林阳阳.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方法探索[J].时代教育,2012(12):25-26.

计算机就业指导 篇12

一、高职计算机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1. 高职院校方面的教育问题

作为高职院校, 在人才培养方面目标不是很明确, 虽然高职院校都提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但很少有学校认真分析到底社会需要什么养的人才,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一旦形成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变化, 不能以市场为导向进行适当变革, 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要脱节的现象严重, 高职院校培养的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不对接的现象较为严重, 这样, 学生在毕业后就存在着较大的就业压力。

2. 高职计算机毕业学生方面的问题

现在许多学生在毕业后, 都希望能够找到一份收入可观又体面的工作, 对于一般工资较低的工作他们不屑于做。这样, 就严重影响毕业学生成功就业。学生对自身定位不清, 对工资的过高要求对他们的就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然而, 这种现象还是较为普遍的, 许多高职学生认为自己上了多年大学, 如果没有一份好工作对不起父母, 也对不起自己, 更会让别人瞧不起, 一方面他们找不到好工作, 另一方面对一般的工作他们不愿做。在这种心理作用下, 高职学生就业就出现较大的困难。

3. 社会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上, 对高职院校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偏见, 社会上有这样的观点认为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思想认识不到位, 不能委以重任, 这种社会偏见, 对高职学生就业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企业, 尤其是有名的企业在招聘时会在学历上有严格的要求, 要求本科, 研究生, 这样, 就把高职学生拒之门外, 这对高职学生是不公平的的, 同时也会产生很多的社会问题, 因此, 社会风气的转变, 为高职学生提供平等地竞争机会, 对高职学生就业具有很大的影响。

二、解决高职计算机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措施

1. 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要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 进行人才培养。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人才, 就要进行相应的学科建设,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这样,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才能在就业中更具优势。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高职院校能够不断了解社会动向。计算机专业在社会上发展神速, 如果高职院校, 不能把握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进程, 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要标准, 就很难真正培养合格人才。高职院校要以市场为导向, 从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四方面入手, 制定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样, 培养的人才才能更具竞争力, 学生的未来就业才能更为顺畅。另外,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要重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就业心态, 使学生能够成为懂合作, 会学习, 会发展, 会创新的人才, 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教育, 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使学生真正成为专业素养过硬, 人品良好负责人的好青年, 这样, 学生成功就业就有了保障。

2. 高职学生提高认识转变思想

高职学生要实现成功就业, 就需要提高认识, 转变思想。高职毕业学生需要对自己的未来职业道路进行有效规划, 再通往成功的路上能够放低身价从底层做起。有些高职学生不屑于做一些基层工作, 认为自己大学毕业, 在公司企业中也要谋一个管理工作, 这是不对的, 其实, 高职毕业生应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 如果工作需要, 在开始阶段仅仅做一名普通的打字员也行, 只要高职学生明白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 打字员也可以发展为企业高管。因此, 高职学生提高认识, 转变思想对自己成功就业具有很大的作用。

总之, 高职计算机毕业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来自院校教育本身的, 也有来自学生自身的和社会的, 这有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促进高职学生成功就业。作为院校要能够以市场为导向, 进行人才培养, 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使学生成为有能力, 有责任, 有道德的优秀青年, 为学生成功就业铺路。作为高职毕业生本身, 要能够积极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正确对自己进行定位,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促进就业。作为社会要给高职学生以平等竞争的机会, 转变以学历定人才的观念。通过多方努力促进高职计算机毕业生成功就业, 这样, 才能更好地为高职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更好地维护社会未定, 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单春晓.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7) .

[2]赵秀娟.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原因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9) .

上一篇:摘要编写须知下一篇:团队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