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的重要意义(共8篇)
党的领导的重要意义 篇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提高党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内在要求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新闻媒体肩负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主旋律的重任。我们必须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高度来提高对媒体的领导能力,牢牢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主导权。提高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党展开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既靠坚强的政治领导、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备的制度和体制,又靠社会成员思想上的统一和稳定。通过对媒体的有力领导,引导和规范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整合社会思想,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既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途径。提高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坚持新闻党性原则的必然要求。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的媒体都不是所谓的“第四权力”。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党管媒体的原则不能变、党管干部的原则不能变。提高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一个大国,不仅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且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这就使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靠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实现管理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又要靠正确的舆论引导。党通过媒体以正确的思想理论、行动纲领、价值观念影响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就能为亿万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提供坚实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而最大限度地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最大限度地统一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人们的意志和行动,形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合力。主要内容提高党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既要坚持党对媒体的绝对领导,又要适应现代传媒的发展趋势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当前,主要是加强对媒体的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宣传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组织管理能力是提高党对媒体领导能力的基础工程。组织管理能力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组织质量,即各级各类新闻机构的领导权是否真正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的手里;二是执行绩效,即媒体是否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阵地意识,坚持守土有责,把党的意志变为媒体的自觉行动。前者要求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挑选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的媒体领导干部;后者要求加强新闻纪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善于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善于团结人,把新闻从业人员特别是优秀人才凝聚到党组织周围。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努力,保证新闻媒体在组织上听从党的指挥,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政治上坚持新闻事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宣传口径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新闻宣传能力是提高党对媒体领导能力的重要途径。增强宣传能力就要提高主旋律的领唱能力。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各种思想和舆论相互交织是正常的,有时出现杂音、噪音也难以避免,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对错误的思想舆论听之任之。媒体必须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增强宣传能力就要提高媒体的宣传创新能力。媒体必须遵循新闻宣传规律,自觉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用时代的眼光审视新闻宣传工作,用“三贴近”的原则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用改革发展的办法推进新闻宣传工作,努力探索既坚持正确方向、又适应时代要求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路子,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宣传能力就要提高舆论导向能力。必须在政治上把好关、把好度,坚持政治家办报;必须在政策上把好关、把好度,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在宣传格调上把好关、把好度,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雅俗共赏,喜闻乐见。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力是提高党对媒体领导能力的重要保证。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在“四个不变”的前提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探索建立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管理体制。应从我国国情和意识形态工作特点出发,借鉴经济领域改革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应着眼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传媒集团。几个关系提高党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关系,主要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时代前进需要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强大的进步力量来推动。因此,必须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对消极落后的东西必须进行有力的批评和抵制。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职责之一。舆论监督搞好了,对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大有益处。问题是,必须着眼大局,把好关、把好度。舆论监督要搞,批评报道要做,但要端正目的,权衡利弊,摆正位置,选择好时机,运用好形式,尤其要注意把内参与公开报道区别开来,坚持内外有别。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单位必须搞好经营,但决不能因此把新闻作为一般商品来对待,绝不可以搞“唯市场论”。要鼓励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采写更多无愧于时代的新闻作品。不论是媒体的整体追求目标还是报道的内容结构,都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的关系。对我国新闻工作来说,讲政治是总开关,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成果用制度、纪律巩固和坚持下来,常抓不懈,警钟长鸣。当然,做好新闻业务工作仅有政治热情是不够的,只有把旺盛的工作热情与尊重媒体运作规律、新闻采写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新闻作品才能既有深度力度又有艺术性,才能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不论是强化政治素质还是提高业务素质,落脚点都是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爱惜人才。应通过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培育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造就一批懂传媒、能驾驭市场的经营人才。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既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又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呼声,把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实现新闻事业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是改进新闻宣传、增强宣传能力的客观要求。主流媒体应该认真研究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研究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的看法和态度,研究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经验表明,对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基本情绪了解得越多,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越强。媒体必须坚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三符合”:符合党的总体部署、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符合客观实际;实现“三满意”:党和政府满意、实际工作者满意、广大人民群众满意。
党的领导的重要意义 篇2
一、党的历代领导人在确立、传承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上的重要贡献
意识形态, 一般是指树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 代表和反映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 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党的历代领导人从党成立时起, 就通过意识形态争取和巩固人民群众的支持作过大量论述, 是我们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的宝贵精神财富。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非常重视、密切关注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和斗争。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 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否定的概念来理解, 它常被阐述为“虚假意识”、“颠倒的反映”、“有意的欺诈”等术语。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否为意识形态, 经过列宁的反思后, 才使它从一个贬义概念向一个中性概念演化。列宁首次从“文化”角度表述意识形态之意。
毛泽东指出, 人的正确思想, 既不是天上掉下来, 也不是自己头脑中所固有, 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 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 一旦被群众掌握, 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1]839毛泽东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观点, 第一次提出了物质可以变精神、在一定条件下精神也可以变物质的著名论断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认识范式, 确立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路线。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在社会发展进程中, 尤其是历史发展的转折关头, 解放思想与更新观念不仅是历史的伴随物, 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 邓小平以大无畏的科学态度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非凡胆略, 在思想理论战线领导拨乱反正, 批判了“两个凡是”错误, 发动和领导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号召全党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他深刻指出:“一个党,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 思想僵化, 迷信盛行, 那它就不能前进, 它的生机就停止了, 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 坚持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中国共产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顺利发展。”[5]143他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展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他说:“解放思想, 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 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就是实事求是。”[5]36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彻底澄清了极“左”思想影响, 开始了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独具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的转型, 这是邓小平对党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突出贡献。
江泽民则把党的思想路线发展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阶段, 胡锦涛进一步把它发展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阶段。
二、党的历代领导人在肯定意识形态对革命、改革和建设巨大作用的重要贡献
毛泽东提出在一定条件下社会意识起决定作用的科学论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明确提到社会意识方面是否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毛泽东在承认一般情况下, “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起主要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 充分肯定在一定条件之下, “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社会意识方面, 起主要的决定作用。他列举了几种情况, 一是“当着如同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时候, 革命理论的创立和提倡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二是“当着某一件事情 (任何事情都是一样) 要做, 但是还没有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的时候, 确定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 也就是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三是“当着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 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2]325~326毛泽东强调意识形态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 并不违反辩证唯物论, 而是从根本上避免了机械唯物论。这一重要论断对我们党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优势, 夺取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强调文化革命, 争夺文化权力, 进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毛泽东认为, 在阶级社会中, 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 各种思想必定打上阶级的烙印。[2]283他断言, 在现代, 基本上只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家的世界观, 二者必居其一。他指出:“文化革命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 并为它们服务的。”[3]699“革命文化, 对于人民大众, 是革命的有力武器。”“在革命前, 是革命的思想准备;革命中, 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3]708毛泽东非常重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政治性、斗争性, 认为一定的文化属于一定的阶级权力利益, 无产阶级要反对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 就必须进行文化领域斗争。强调文化革命和意识形态斗争, 对推翻反动政权, 打破帝国主义对华颠覆的图谋十分必要。毛泽东非常注意意识形态斗争的策略问题, 他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坚持严格区分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 文艺工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 发展学术要坚持“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归结起来, 就是要使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社会主义服务。
(一) 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的首要工作和中心环节。
毛泽东认为思想建设和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关键。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在反对“左”倾或“右”倾错误思想时, 他总是首先着力于纠正错误的思想路线, 树立或恢复正确的思想路线, 并通过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导制订正确的政治路线、方针和政策。他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 如果没有革命理论, 没有历史知识, 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 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3]533进一步来说, “掌握思想教育, 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 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4]1094他说, 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 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 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思想和政治是统帅、是灵魂。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微一放松, 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
(二) 邓小平及时总结我们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经验教训, 提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新思想和新观点。
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决抵制精神污染,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粉碎“四人帮”以后, 有极少数人或者公然反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 或者口头上拥护马列主义, 但是借口毛泽东晚年错误, 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在1979年3月召开的党的理论务虚会上, 鲜明地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这是新时期我国“立国之本”最早的完整表述。他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 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5]164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立国之本和团结全国人民奋斗的根本, 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才能坚决克服妨碍实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的不良倾向, 维护社会安定和胜利推进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随着对外开放和交流的不断扩大, 邓小平提出既要积极吸收西方文化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又要根据具体情况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作风、生活方式的影响, 抵制精神污染, 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因为“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 足以祸国殃民。”[6]44“从长远来看, 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由什么样的一代人来接班, 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6]45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要搞现代化, 决不能搞自由化, 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创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邓小平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关于新中国文化建设的思想, 创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对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具有促进作用, 并且能够保证物质文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和十四届六中全会分别作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两个决议”贯彻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 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重要目标。这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
(三) 江泽民根据世界局势和中国改革开放新变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提出新要求,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提出意识形态工作做得好不好, 直接关系社会主义事业成败。“意识形态领域是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的重要领域。资产阶级自由化同四项基本原则的对立与斗争, 实质是要不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斗争, 但这种政治斗争大量地经常地表现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理论斗争。思想宣传阵地, 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 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各级党委要重视意识形态工作, 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各部门的领导权。”[7]160江泽民这一重要思想, 对我们全党在新形势下保持清醒头脑, 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 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提出要发展和繁荣反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发展和繁荣先进文化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就是要使我们的民族和人民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 文艺可以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8]401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 深入生活, 把握时代脉搏, 努力创作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作品, 用以教育人、鼓舞人、鞭策人。
提出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就等于没有灵魂, 就会丧失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 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 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 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 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9]230~231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 他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001年8月他又强调,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 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把精神力量、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作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无疑, 这是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高度重视。
确立了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方针、原则和目标, 高度重视正确舆论导向。1994年1月江泽民指出:“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 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作用。”[10]125“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 这四句话为后来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 成为新时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指针。1996年9月他提出新闻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深入研究人们思想活动的新情况新特点,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他指出:“历史经验反复证明, 舆论导向正确与否, 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壮大, 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 具有重要作用。舆论导向正确, 是党和人民之福, 舆论导向错误, 是党和人民之祸。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 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说, 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 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的工作。”[7]563~564
(四) 胡锦涛反复强调宣传舆论工作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和党的执政地位。
意识形态工作要坚持“两手抓”,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有机统一、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性有机统一, 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优势。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2003年12月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 精辟地阐述了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 充分肯定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成绩和经验, 明确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提出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坚持“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方针的有机统一、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性有机统一, 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优势, 把全党的思想更好地统一起来, 把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更好地凝聚起来, 为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而奋斗。他强调,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 只有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才能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 才能凝聚全党全国人民为崇高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十七届六中全会上, 胡锦涛指出党要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必须大力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坚持“三贴近原则”, 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 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结语
党的历代领导人对意识形态问题探索是一个继承发展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新形势下, 他们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宝贵经验, 是我们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重要借鉴。
摘要: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中国革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 把握国际发展大势, 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分析研究我国国情实际和各自时代特征, 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丰富、发展和完善, 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
关键词:党的历代领导人,意识形态理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 (下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第1卷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第2卷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第3卷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第2卷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第3卷
[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第1卷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第3卷
[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第2卷
党的领导的重要意义 篇3
关键词:党的领导;道路自信
一、中国共产党具有代表最广大人民最大利益的先进性
政党的作用是什么?政党就是搞政治的党,是民主政治的产物。社会由公民组成,而社会需要管理,管理需要权力,于是就形成一个公共权力,政党就是社会中的个人和公共权力的关系。政党要掌握公权力就必须得到民众的认同。政党必须准确表达人民的利益、愿望、诉求,这是政党的主要功能和执政前提。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代表了广大的人民利益,人民才会拥护中国共产党,人民和历史才会放心的将政权交给共产党。在建设时期以及改革时期正是因为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措施满足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人民不但实现了温饱,而且还逐步实现了小康,中国共产党才获得了人民的拥戴走到了今天。
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方针建立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一个执政党不但要满足人民利益的需要,更要有承担国家发展和民族腾飞的勇气。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深刻把握中国国情和世界潮流,凡事讲求中国最大的实际,凡事讲求世界的现实,逢山开路、遇河架桥,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才走出了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中国共产党具有修正错误勇气和对人民、对民族高度负责态度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修正、自我监督性强的政党。其一,自我修正。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文革浩劫,我们调整了路线。计划经济滞后,我们调整了方略,我党能够在每一个历史关键期,审时度势改正错误调整自我,这是中国共产党生命活力的重要特点;其二,自我监督,腐败是每个政党的敌人,腐败是对政党的人民性最具有杀伤力的弊病。它直接破坏人民对政党的拥护,损害人民的利益,是执政之基的蛀虫。我党用壮士断腕的精神,大力惩治腐败,勇于祛除弊政,还给人民利益一个公道,这充分的体现了我党的人民属性。
四、中国共产党具有善于学习、开拓创新的创造性
一个人不学习就会堕落,一个国家不学习就会故步自封,一个政党不学习就不会创造,更不会有什么先进的理念指导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学习性的政党,是个具有创造性的政党,因为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事物是永续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要永续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党是在不断的实践中产生产生认识,也是在认识中不断的总结创新理念,指导后续的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开创造性的将游击战于对敌持久战紧密相结合,最后赢得抗战的最终胜利。这都是我党学习实践创造的成果。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建设阶段,通过学习苏俄的经济模式恢复了国家经济基础。改革开放阶段,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和世界形势创造性的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应该说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从毛泽东思想一直到邓小平理论都是伴随着中国发展的每个阶段而段孕育产生的。
五、中国共产党具有重思想建设的优良特性
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思想建设就是要提高全体党员对党的忠诚度,不忘初心,始终对人民忠诚。通过不断提升党员的使命感、道德感,以及对路线方针的自信度,实现思想方面的高度统一。思想建设其根本就是对党员的党性觉悟的建设,这是保持党的灵魂的根本保证。反而观之,现如今的国民党,思想涣散,派系斗争乌烟瘴气,党员没有党性可言,该政党更没有统一思想可言。国民党“总统”竞选者洪秀柱在国民党征召竞选人的讲话中说道:“一个政党可以失去一次选举,但是不可以失去她的灵魂;可以失去她的版图,但不可以失掉她对价值的坚持。成败胜负本是常态,但是失去党魂、党德与路线,这个党必将沦亡。”由此,可以看出她对国民党的未来非常失望。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有了思想上的武器才牢牢的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六、中国共产党具有博大的包容性
众人拾柴火焰高,但作为政党能否容纳其他政党参与到政权当中,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国民党为了一党之私,不顾国难可以枪口对内镇压共产党。西方政党为了政权可以肆意互相攻讦,这正像马克吐温小说《竞选州长》描述的,为了政治上击败对手,可以组织各种肤色的儿童跑上演讲台,抹黑对手叫他爸爸。污蔑竞选者为了不遮挡楼前的视线,可以随意炸掉疯人院。中国共产党摒弃了这种政党间的不良竞争,即便是面对国民党,也是既斗争又联合,取民族大义促成了国共的二次合作。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其他中间派政党的支持,在道义上占据了最高点。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党对待政权也是持以开放的态度,并始终秉持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起统一战线。政治协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独有的政治制度,并始终发挥着建设者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章程》.
[2]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大表大会报告.
党的领导的重要意义 篇4
摘要: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我们必须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指导,提高领导班子决策水平和领导艺术,协调统一班子内部关系,培养选好接班人,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关键词:民主集中制;指导;领导班子建设
当前中国社会加快发展,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各种思想相互激荡,世界观、价值观出现多元化趋势。在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关系着国家决策能否顺利实施,社会事业能否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否取得成功。尤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只有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指导,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使领导班子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战斗集体,党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中砥柱中流,把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
一、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必然要求
我国宪法第一条就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还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就决定了民主是我国的基本制度,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在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中,包括领导组织建设中,都要发扬民主。领导组织怎样组织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社会管理决策中,怎样集思广益,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还要集中。我国宪法第三条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党的建设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纵观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具有比其他一切政党更严密的组织和更强大的战斗力,就在于它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起来的。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所有党员和党组织都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成统一整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是巨大的组织优势。”过去我们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强大的党组织,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进步;今天,我们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以民主集中制指导包括领导班子建设在内的党的各项建设,才能把党建设成为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
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民主集中制是科学、高效的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它的科学性,在于它完全符合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观点中“一切向群众负责、虚心向群众学习”都要求我们要深入群众中去,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反映多数人的意见,这是民主的基本要求。民主集中制的操作过程也与党的群众路线相一致。群众路线是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将群众中分散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成为集中的统一的意见,再到群众中去作宣传,化为群众的意志和行动,并以实践结果检验其正确与否。群众路线中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和进行集中的过程。同时,民主集中制也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高度一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认识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辩证发展的过程,民主集中制的操作程序就是对这一认识过程的实践过程。
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必然要求。我们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建设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在党内生活方面的创造性运用,从而使民主集中制具有科学、合理、高效的优点,这是我们党和国家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的鲜明特色。民主集中制这一特点和优点也就充分决定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只有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领导班子建设才能保证其正确方向。领导班子建设只有建立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克服封建主义和资产主义思想,防止个人专断及各自为政,使领导班子建设收到实效;才能规范领导班子的行为,使其领导和管理活动更加符合无产阶级事业的规律,保证党的事业健康发展。
二、充分认识民主集中制的实质,提高决策水平和领导艺术
民主集中制是我国根本的领导制度,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毛泽东认为领导干部的主要任务是出主意、用干部。按毛泽东的说法,要“多召集几个会议商量,然后才能有断,所断便是善断”。所谓出主意就是指决策,因此提高决策水平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极其重要内容。要搞好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艺术和决策水平,就必须充分认识民主集中制的这一实质,以民主集中制为指导。
充分重视民主,扩大决策的群众基础。所谓民主(这里着重谈领导班子内部的民主)就是要充分尊重领导班子成员的意见,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扩大决策的群众基础,做到决策民主化。首先,要广泛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班子成员要带着决策议题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努力扩大调查面,就新议题大量获取信息,不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要实事求是、务求实效。班子成员要对调查意见进行思考,形成思路,班长要注意和成员个别交换意见,把握他们的调查情况,对每个人的想法做到心中有底。其次,对决策议题要提前通知,使大家对决策的问题有充分思考和分析、提出议案的时间;尤其是决策重大问题,要提前告诉大家,使他们明确思考的重点,使调查研究有针对性,避免匆忙上阵,匆忙决策。再次,充分讨论,民主决策。通过调查和个别酝酿后,领导班子应集体讨论。集体研讨时提倡群言堂,反对一言堂,应允许组织成员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而不应设框框,定调子。只有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然后综合各方意见,进行集中,才能做出最佳方案。只有体现民主,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要坚持少数服从多数,把握正确决策方向。决策方向的正确与否是衡量领导班子水平高低的首要标志,方向正确主要是指作出的决策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全局和长远利益。认识论告诉我们,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而且是群众的实践,是多数人的实践。个人的实践总是有限的,因为个人的知识、经验、能力的限制,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具有局限性,个人作出的决策也就难免出错。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就是领导班子就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时必须坚持多数人的意见决策,多数人的方向就是决策的方向,不能把开会当形式,讨论走过场,搞“一言堂”,“家长制”。
要坚持正确的集中,把握决策时机。把握好决策的最佳时机是提高决策水平的重要环节。民主集中制的实质是民主,但是不能搞极端民主化;个人专断是错误的,极端民主化也是错误的。因此,我们既要发扬民主,又要坚持集中,“班长”既要平等参与,营造民主讨论氛围,又要善于引导,适时做出决策。对于意见不一,而又需要马上决定的重大问题,班长要勇于担当,难以统一的地方可以在实践中逐步检验和纠正。如果因意见难以统一而总是讨论不休,悬而不决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容易错过良机,丧失发展的机遇。
三、正确认识民主集中制,妥善处理班子内部矛盾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党在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而正确处理班子内部矛盾关系又是班子建设的重要问题。正确认识民主集中制,保证班子内部团结统一,才能发挥班子的整体效能。具体说来,应该处理好下列关系:
首先,处理好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发扬民主的客观基础。一个班子的成员由于经历不同,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不同,成员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客观必然的。如果各个成员都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理念,班子成员就能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多信任少猜疑,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减少摩擦,减少内耗,这个领导班子就能成为一个团结和谐的整体,具有凝聚力和能打胜仗的集体。相反,如果班子成员互相拆台,相互猜忌,造成内讧,势必影响班子团结,影响工作效率。作为班长,既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要善于集中,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领导艺术把各方面力量统筹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到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把班子的最大效能激发出来,充分发挥民主的力量。
其次,处理好班长和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民主集中的前提。班长和成员是平等关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是民主的本质内涵。班长只有做到与班子成员平等相处,合作共事,才能真正发扬民主,群策群力;集中决策才能令人信服,才能有威信,才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班长不能凌驾于成员之上,更不能变成孤家寡人,否则集体就难以团结,班子就缺乏活力。成员也应该尊重班长,支持班长工作,而不能搞个人主义,山头主义,否则民主的优势就得不到发挥。
最后,处理好班子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发挥民主集中制优势的保障。邓小平说过“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集体是大局,团结是大局,每个成员都应有大局意识、集体意识,个人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同时,在处理班子和成员之间的关系时,要增强成员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使每个成员积极融身于整个班子集体之中,积极奉献,勇于担当,具有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这样才能增强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班子集体作出的决议,既使自己有不同意见,也要在意见保留的基础上坚决执行。
总之,领导班子内部团结一致,和谐协调统一是评价领导班子建设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必须充分领悟民主集中制的精神实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理顺班子内部关系,使班子成为一个有力的战斗集体。
四、切实执行民主集中制,培养选拔领导干部
领导班子的实质是领导权问题,党和国家各级领导班子担负着各级领导重任,负责着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路线的制订和实施。领导班子是否是有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组成,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社会工程,要有许多代人持续不断的艰苦奋斗,因此培养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当前,加强党的建设,化解西方“分化”“西化”的攻势,优秀领导干部的培养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首先,努力扩大民主,推进领导干部选拔民主化。选拔领导干部,配备领导班子必须要走群众路线,走民主化道路,实行领导干部选拔民主化。谁进领导班子不能以上级领导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坚决抵制跑官、要官、买官的不良风气,要推选出群众公认的、有能力、敢担当、服众望的人选进领导班子。正如十四届四中全会指出:“对那些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政绩突出,群众信任的优秀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大胆提拔,委一重任。”要真正做到选拔民主化,首先要更新观念,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机制。
第一,人才评价观念要更新。评价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客观、公正,全面,破除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看人要看他的责任感和历史担当,而不是狭隘的利益及守成不变;要看他的宗旨意识和公仆观念,而不是他的帮派势力和山头主义;要看他是否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领导服务;要看他眼睛是向上看还是向下看。只有坚持正确的评价标准,才能选出优秀的领导干部。
第二,用人观念要更新。必须破除论资排辈的思想障碍,只要德才兼备就要大胆地、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才。对于干部选拔要适度公开,便于扩大选拔人才的范围,也便于公正选拔,民主监督,防止选拔的腐败行为。
第三,选拔方式要更新。要破除过去单一的委任制,实行选任、考任、聘任等多种形式,搞组织推荐和群众推荐相结合,考试和考察相结合,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才选拔氛围。
第四,要民主讨论。领导班子成员要有责任意识,选什么人进领导班子,班子成员应在充分了解情况的条件下进行民主讨论,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决定选拔人。切实杜绝“一言堂”的专断,坚决突破“圈子意识”。
其次要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培养合格接班人。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指出培养合格接班人是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年轻干部的成长不是自发的,既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组织的培养,否则干部成才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成熟的时间就会大大延长。要培养好领导干部,就需要我们贯彻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在工作分工中给年轻人压担子,使他们大胆地工作,在干中施展才华,在干中锻炼自己,要让他们在各种重大的斗争中经受风险和考验。实践证明,早压担子早成才,不压担子难成才。在个人分工的的同时,又要加强集体领导。通过集体领导,可以给个人以指导,这样既可以把握方向,控制大局,保证不出乱子,又可以有利于年轻人取长补短,快速成长。
党的意义 篇5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领导中国人民走过了波澜壮阔而又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使中国发生了沧桑巨变,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历史是人民的事业。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奋起抗争,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一次次都失败了。严酷的现实表明,需要新的社会力量来寻找先进理论、开辟前进道路。1921年,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正确方向、代表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扫清了障碍、创造了根本前提,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新纪元。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民族复兴的根本目的是在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同时,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91.2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的不懈奋斗、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其重要意义在于: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从两千多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历史性跨越,从国家被侵略、民族被压迫到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强大动力的历史性跨越,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永远告别了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100多年来对于民族复兴、国家现代化、生活富裕和社会和谐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飞跃,同时也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自觉地把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联系起来,在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发展的同时推动人类正义事业的前进。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90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成就和社会进步,之所以能够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对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如此卓著的贡献,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党。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党坚定不移地立足中国国情走独立自主道路,在不同时期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领导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是密切联系群众、完全彻底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党。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从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中汲取不断前进的动力,这是党能够赢得广大人民全力支持和衷心拥护的根本原因,是党能够长期执政的力量源泉和牢固基石。
中国共产党是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党。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巨大牺牲和全部工作展示了先进性,广大党员以自己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牺牲精神和英雄业绩实践了党的先进性。坚持不懈地把先进性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保证了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焕发出巨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与时俱进、富有创新精神的党。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形成了富有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重要成果,开辟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创建了富有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提出了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国际关系原则和理念。坚持站在时代高度,以宽广的世界眼光观察事物,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创新理论、创新实践,保证了党在风云变幻中从容应对复杂形势,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在引领中国发展进步中自觉地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党。党通过实施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努力把党建设成为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用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具有严明纪律和强大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党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存在的意义在于:使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抱成了团,使积贫积弱的中国走向小康,使在外国人面前抬不起头来的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一个体育弱国在奥运会上实现了零的突破并有能力举办奥运会……
90年的风雨洗礼,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和坚韧的毅力,带领着中国人民冲破艰难险阻,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政党,而作为一名积极分子,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让“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持续下去,让党旗永远飘扬在人民群众的心中。
改革创新党的领导体制机制 篇6
体制机制决定党的建设的成效、决定党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正确估价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现状,从中找出改革创新的对策,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一、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党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宏伟目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来改善党的领导。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探索,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的领导体制机制,但由于领导体制机制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当前领导体制的一些缺陷和不足需要继续克服。
在领导职能方面,当前的领导体制中领导职能划分不清比如党委、政府、人大这三个机构,它们之间的职能究竟应该如何区分,长期以来没有一个科学严格的说法和做法。再如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问题,这些年在体制上一直是似分不分,以至于时至今日我们一方面大力倡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对企业负责人的任免,还仍要以代表党委政府的组织人事部门认可为准。
在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方面,一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理论水平不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的本领不大;一些领导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少数领导干部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腐败问题等,这些不足和问题都与党所肩负的重任和使命不相适应和不相符合。
在权力实施方面,领导权力过于集中。领导权力是领导体制的核心,权力实施以权限划分为前提。权限划分包括党政权限的划分、国家机关横向与纵向权限的划分,以及政府与企业、事业和其它社会组织之间的划分等。当前,领导权过分集中于领导机关和领导部门,在领导机关和领导部门中,又过于集中在为数很少的几个主要负责人身上。由于权力下放不足和过于集中,使基层单位和基层群众缺乏工作上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也由于权力过于集中,经常出现掌权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象。
在机构设置方面,领导机构高度膨胀。领导机构是实现领导职能的组织实体,是领导体制的组织表现形式,机构设置合理,领导工作才能完整有序地运转,达到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统一。长期以来,我国领导机构尽管历经多次精简,但每一次精简过后又迅速膨胀。因此可以说,在当前,机构臃肿仍然是我们当今领导体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顽症。在对领导者和领导机关的管理方面,严重滞后。当前的领导体制一直缺乏对领导机关、尤其是领导者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领导者一手遮天、唯权为大的情况在不少地方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由于领导管理制度严重滞后,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权力异化现象时有发生,涉及领导者的各类刑事案件无论在职务级别上、案件数量上还是案件影响上,这几年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
在干部人事改革方面,缺乏活力。干部人事制度是我国领导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工作活力,提高工作效率,离不开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然而在目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效果远远不能满足于社会各领域的要求,尤其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还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公开、公平、公正这些现代用人思想和观念在人事制度上仍然有待成为基本的操作行为。可见,领导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任重而道远,大力进行领导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不仅是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需要。
二、改革创新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对策。
改革创新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必须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给党带来的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坚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而不是削弱、放弃党的领导的基本原则,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稳妥地进行。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完善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工作机制。换届后的工作形势对加强和改善党委领导提出了新要求,党委必须更加注重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能作用,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议思路、定决策上,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加强党的领导,协调好与同级人大、政府、政协之间的关系,提升班子整体功能。
二是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机制。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目标出发,达到真正靠民主与法制来执政,真正靠法治而不是靠人治来执政,真正实行民主集中制而不是高度集权制来执政的境地。为此,一要理顺三种关系。首先是党委与人大的关系。这是一种领导关系,也是一种工作关系,党的各项决议和政策要按科学的程序提交人大讨论和建议实施,坚决克服过去那种不讲程序,不尊重人大,使人大仅仅成为“举手机器”“、橡皮图章”的情况。其次是党委与政府的关系。这是一种分工负责的关系,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党不要过多地干预政府工作,而应在如何充分发挥监督和保证作用上下功夫。在当前,要通过改革,逐步改变由党组织直接代替政府作决定、发指令的现象。再次是人大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本质上这是一种决策和执行的关系,政府对人大定期报告工作应成为一种制度,人大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与检查不能流于形式。二要合理设置党政机构。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减少领导职数,规范各类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三要善于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把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法律,并依据法律和程序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
三是完善党委决策议事机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党委工作规则,对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工作总体部署等重要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决定,常委分工职责内的具体问题则由个人决策,常委对个人决策行为负责。进一步修改完善党委议事决策的相关制度,规范常委会和全委会的议事范围、程序和规则,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进一步抓好决策调研、民主决策、决策执行和执行监督等环节,进一步提高常委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扩大全委会的决策内容,对于事关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议题和推荐干部等重要活动,进行全委会投票表决,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
四是完善党委领导经济工作机制。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此,必须把领导经济建设作为党委的中心工作和核心职能。党委在领导经济工作时,要从全局角度合理划分工作层次,明确党委常委会与政府常务会在经济工作决策上的不同职责。党委领导经济建设的重点是:把握方向、搞好决策、用好干部、优化环境、形成合力、狠抓落实。对事关全局的工作,要由党委牵头抓,对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任务,党委提出总体目标要求,由政府和相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对日常事务性工作,党委加强督促检查,给予支持指导。
五是完善社会管理机制。①民生保障机制。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优化产业与增加就业统筹好,实现充分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②分配机制。通过政策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机制,逐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公平地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③社会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应对紧急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健全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把矛盾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况。切实加强对各种社会组织、中介组织的依法管理,使它们在服务群众、促进和谐中发挥积极作用。④维护社会稳定机制。依法打击各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活动,严防敌对势力利用人民内部矛盾、生产安全事故等兴风作浪,正确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坚决打击各种邪教组织,从而保证我们的社会充满活力而又安定有序。⑤利益协调机制。要充分发挥中央政策、决策在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方面的调控功能,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
六是建立健全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保障机制,对于切实保护群众利益,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在建立权益保障机制方面,要突出解决在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等工作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七是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建立诉求表达机制,努力疏通、拓宽民意诉求、表达渠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大力推行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八是建立健全发现问题预警机制和应急事件处置机制。许多社会不和谐问题都有一个萌芽、发展、爆发的过程,建立发现问题预警机制,对各种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苗头、问题和隐患,早发现、早处置,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要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党的领导的重要意义 篇7
一、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党章》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全党更好地理解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建党学说和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党的建设的新思想。
党章是党的重要文献之一, 它体现着马克思经典作家的重要思想特别是党的学说。制定党章的过程, 就是总结党的建设经验、进行巨大的理论创造的过程。因此, 党章本身就是用高度精炼、准确和论断性的语言表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建党学说和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党的建设的新思想的基本原理, 并且构成一个科学体系。
2、有助于加强党内的制度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党总结历史经验, 深刻认识到“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党的规章制度没有得到应有的保证和尊重。党的制度、规章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党章是党的最根本的制度和最高的行为规范, 学习好、贯彻好党章有助于加强党的各项具体制度建设。
二、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党章》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1、党章具有科学性。
党章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基本原理同党的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基本原理。在党章的基本原则问题上, 不能有任何思想上、理论上、政治上的动摇。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 是坚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这决定着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等各方面的建设;而这些方面的建设, 又是以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为核心的。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 归根到底, 是由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 党章表明了我们党要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 执行什么样的路线, 走什么样的道路, 建设什么样的党。
2、党章具有权威性。
党章是党的最高行为规范, 是党员和党的组织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必须遵循的准则。党员在党章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党员包括领导干部及党的组织都不得违反党章规定。因此, 党章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强的约束力。党章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并不束缚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而是激励和保证党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党的纪律是建立在党员的高度觉悟之上的, 因而是铁的纪律。
三、按照《党章》要求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应坚持的几项原则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全党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和行动,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毫不动摇的坚持下去。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全面落实党的基本路线, 全面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 选拔使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政绩突出、群众信任的干部, 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从组织上保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落实。
2、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在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同群众同甘共苦, 保持最密切的联系, 坚持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 凌驾于群众之上。党要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坚持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必须实行正确的集中, 保证全党的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 保证党的决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党要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在原则问题上进行思想斗争, 坚持真理, 修正错误。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 又有纪律又有自由, 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摘要:党章是党的总章程, 是我们党把握政治方向的根本准则, 是各级党组织坚持从严治党的根本依据。学习好、贯彻好党章, 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党章,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在党的领导下依法履行好职权 篇8
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执政党,其领导地位,是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自主选择的结果;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法律上占有崇高地位。一个是执政党,一个是国家权力机关,让人不禁思问:它们二者之间的地位和关系到底如何?
在当今世界,政党是左右政坛的主体力量,掌握国家权力机关是各个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执政地位的集中体现。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权威是在实践中树立起来的,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广大人民的选择,党的领导已经明确写入我国宪法。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邓小平同志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十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高度觉悟性、纪律性、牺牲精神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那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为了澄清人们对社会主义民主问题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我们讲民主,不能搬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不能搞三权鼎立的那一套”,“我们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符合中国实际,很有助于国家兴旺发达,避免很多扯皮。”中国近百年历史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也充分证明,我国没有西方三权分立制度赖以生存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三权分立不适合中国国情。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所以是最适应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是最能够把13亿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共同奋斗的民主,关键在于它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人民代表大会建立57年的历史和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32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法律上的地位是崇高的,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人民代表大会又要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在中国现行体制下,党的正确领导,有利于巩固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否则,就有可能削弱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因此,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牢固树立党的观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按照党委的意图和人民的意志,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的国家权力运作规律,切实依法履行好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人事任免等各项职权。
立法是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最重要、最大量、最经常性的职权。众所周知,任何国家的法律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我国是工人阶级意志的体现,也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体现。立法就是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变成国家的意志。党领导立法工作首先是保证立法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党的主张,同时也反映人民的意志,并对立法的过程实施领导。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有立法权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要坚持向党中央、向同级党委报告有关事项,采取切实措施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法律能够体现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依法治国,首先必须是有法可依。立法是一门特殊的科学,必须以宪法为依据,既要有利于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又要有利于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内容必须科学、合理,而且相互之间必须协调、和谐,因此,在立法程序、立法技术、适用规则等方面的规定上,都必须要有利于保证立法的科学性。同时,立法还要考虑现实可行性,不能超越现实而想当然。但立法又不能只是对现实的简单肯定,对于现实中存在的不合理做法也要进行必要的改进,这样才能逐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是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也是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具体实践,对于没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更是如此。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的,它受人民委托行使国家权力,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并授予它们管理国家、执行法律的权力。为了保证由它产生的国家机关忠实于法律、忠实于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人大及其常委会就必须对它们管理国家和司法活动实施监督,使它们依法办事,并防止和纠正它们滥用权力的行为,保证公民的权利不受侵犯。人大的监督包括监督法律的实施和执行,也包括监督本级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工作。监督工作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如听取和审查工作报告,质询和提出询问,开展执法检查和特定问题调查等等,无论是采取那种监督方式,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依法进行。如此,才能保证正确的方向,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民族、环境与资源保护等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作出的决议、决定,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又一项重要职权,也是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表现之一。彭真同志指出:“人大和人大常委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它的任务是审议、决定国家根本的、长远的、重大的问题。”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国家机关中所处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其作出的决议、决定比本级其他国家机关的决定,层次更高,效力更大。因此,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善于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同级党委的决策,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使其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在具体实践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民主法制,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维护群众利益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力等原则,保证监督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当然,在确定行使决定权的范围和内容时,还要认真研究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样才能在坚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行使好人事选举任免权,是显示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和形象,反映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主从关系,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作用的重要方面。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只有切实依法行使好人事任免权,才能保证国家机关及其领导人员忠实于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按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决定和人民的意志办事。在行使这项权力时,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正确处理好贯彻党委意图与充分发扬民主、依法选举任免之间的关系。党向国家机关推荐领导干部,是党实现对国家领导,维护和巩固执政党地位的重要组织保障,也是党管干部原则的重要体现。人大及其常委會要接受党的领导,在行使选举任免权时就应当遵循这一原则。党管干部与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任免干部并不是矛盾的,目的都是按党的干部标准选拔优秀的干部来为人民服务。在具体实践中,还要讲政治、识大体、顾大局,不能有私心杂念和不平衡的心态,或持不负责任的态度放任自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创新事业,神圣而光荣,任重而道远,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只有坚定信心、认清形势、开拓进取、与民意同行,才能把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党的领导的重要意义】推荐阅读:
领导的作用及重要性10-18
领导,厚道比能力更重要10-21
好领导智商还是情商重要?06-07
与领导开会选择位置很重要要选择一个对适合自己的位置11-27
学习的重要意义10-08
宪法修改的重要意义08-30
会计工作的重要意义05-22
社区协商的重要意义07-28
家园合作的重要意义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