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重要意义

2024-10-08

学习的重要意义(精选12篇)

学习的重要意义 篇1

音乐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为材料, 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艺术, 给人以美的享受。音乐以旋律、和声、配器等基本手段, 以表达人的审美情感为目标, 具有较强的情感表现力。学习音乐是一种高尚而有益于身心的文化活动, 音乐的美, 对于建立审美心理结构、美化心灵、启迪智慧、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等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一、音乐能培养丰富而高尚的感情和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以情感表现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当丰富人的听觉时, 能够在听者的心灵中激起强烈的感情共鸣。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是培养和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生动的想象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基础。据对成年音乐家进行测验发现那些从2~4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的人, 92%的人有绝对音高感。如果从14岁才开始接受音乐教育, 则只有65%的人有绝对音高感。因此, 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 从小就对儿童适时地进行音乐教育, 能逐渐使他们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二、音乐能培养丰富的审美想象力和感知能力

审美感知能力, 是在审美对象的感受基础上把握住对象的意义、内容或内涵意味的能力。优美的音乐是人类大脑中最美好情感信息的释放, 它具有伟大的力量。我们在欣赏贝多芬《第五 (命运) 交响曲》时, 心灵为之震撼, 它蕴涵着引人深思的哲理, “打破黑暗走向光明, 通过斗争取得胜利。”正如恩格斯在给他姐姐的信中曾写道:“昨天晚上听到交响曲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真是了不起的音乐!假如你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音乐作品, 那你可以说一生没听过什么好的音乐。”

三、音乐具有催人奋进的魅力, 可以开发人的智力

优秀的音乐能够启迪和激励人们在任何情况下去追求光明和真理的信念与决心。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 , 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危难时刻投身抗战奔向前线, 为民族生存而赴汤蹈火的英雄主题, 许多仁人志士在这首歌曲的激励下, 抛头颅、洒热血, 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而英勇斗争。今天, 我们唱起这首歌依然热血沸腾, 它是站在社会、时代的前列激励人们前进的号角和战歌。

智力是认识活动中的一种具有多维结构的综合性能力, 它包括感觉能力、知觉能力与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对于出生不久的婴儿, 对声音很敏感。三、四个月大小的孩子, 当听到各种玩具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时他就会转头寻找, 这就是最原始的观察力。那些2~5岁的儿童, 通过歌唱和演奏乐曲, 提高儿童的记忆力, 不管歌词有几段, 也不管乐曲的篇幅有多长, 他们都能够熟练地背唱或背奏。儿童通过演奏节奏短、速度快的乐曲, 可以提高儿童的思维敏捷力。音乐在推动欣赏者思维发展和直觉的产生方面有着强大的力量。

四、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 可以拓宽人的艺术视野

音乐不但可以直接表现人类各种细微复杂的情感情绪, 而且可以直接触及人的心灵, 激发和宣泄人的激情。人们从音乐中找到快乐, 精神上得以慰藉。例如信天游, 是陕北人民音乐创造的结晶。在日常劳动、行脚赶路及节日喜庆中, 当地群众都要以信天游助兴。难怪有一句民谚说:“信天游, 不断头, 断了头, 穷人就无法解忧愁。”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的陕北, 由于交通不便, 运输全靠毛驴, 于是随之产生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脚夫。他们常年累月奔波于大川深沟之间, 除了毛驴之外, 他们最亲密的“伙伴”就是信天游了。《脚夫调》是信天游的一种, 也是脚夫创作的歌曲。歌中反映了脚夫寂寞凄楚的生活, 蕴涵了一种对人生社会的感慨, 唱出了脚夫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音乐文化是一种“民族现象”, 它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和性格特征的生动体现。有着其各自的固有性和文化价值, 正是这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构成全人类的世界音乐文化。通过学习音乐, 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人情。例如, 欣赏世界名曲《沃尔塔瓦河》, 可以领略中欧捷克的美丽风光。

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 听听轻松、欢快的音乐可以解除疲劳、放松精神、心情愉快。音乐治疗的作用, 主要在于音乐所具有的特殊的满足情绪情感交流、意象以及自我表现需要等功能。音乐能够使人对过去的经验产生联想或使人在此基础上产生想象, 甚至诱发人对非现实生活的梦幻。在这样一种想象或梦幻世界中, 人能够从现实生活的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 进入安乐状态。

音乐能够促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身为音乐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担负起音乐基础教育的责任, 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做到班班有歌声, 让每位同学都要学会一种乐器。通过音乐课的教学, 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学习音乐是一种高尚而有益身心的文化活动, 对于建立审美心理结构、美化心灵、启迪智慧、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等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音乐,审美

学习的重要意义 篇2

(一)学习法律基础课,有助于深入理解、全面把握邓小平理论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法律基础课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通过学习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使大家更加深刻地了解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明确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民主法制理论,从而牢固树立坚持和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自觉性。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是制定和实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的指导和基本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是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规范化、具体化,并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服务。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1995年1月20日听取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讲座后指出的:“我们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组织领导。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就是: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宪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党的主张的体现。执行宪法和法律,是对人民意志的尊重,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障。” 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和实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以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学习法律基础课,必然包括学习和贯彻执行上述原则、路线、方针、政策,从而使大家从宪法和法律的高度认同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学习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道德意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联系最紧密的两个部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补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两类重要的社会规范。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也是现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社会主义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要求,贯穿了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它通过对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原则的确认,保障社会主义道德的实现,促进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

学习新宪法学的心得体会

一、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这次修改宪法,坚持中央提出的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体现了宪法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的统一、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讲政治和讲法制的统一。经过这次修改,我国宪法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国情,更加反映时代精神,更加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新局面的要求,必将更好地发挥国家根本法的作用。

二、新宪法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写入宪法,把十六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写入宪法,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提供了宪法保障。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肯定了十一届三中金会以来,我们党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正确路线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为坚持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提供了法律保障。进一步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对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物权法》学习心得体会

在社会生活中,小到几颗纽扣、一块手表、一部电话,大到一幢房屋、一片绿地、一座矿山,皆有物权的归属问题。如何确定权利的归属,划定权利人享有哪些权利,这些权利受侵害时如何保护,这就需要一部专门法律来规范、调整和保障。这部专门法律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为了制定好这部关系国家建设发展和每个人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从起草至今,历时13年,经广泛征求意见和八次审议,终于在2007年3月的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表决高票通过。《物权法》内容博大,共分五编十九章及附则,涵盖的内容:物权法的调整范围;物权法的原则;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占有;登记制度;物权的保护。

《物权法》是一部明确物的归属,保护物权,充分发挥物的效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事基本法律,是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典。

《物权法》是根据宪法规定,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保护权利人的物权而制定的。法律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服务于经济基础。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物权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财物权的归属、范围和内容,都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密切相关。如果不反映、不体现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就不可能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权法。因此,物权法必须体现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并以维护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为根本目的。所以,本条明确将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作为立法目的之一。物权法主要是从民事角度通过明确物的归属,权利人有何权利,他人负有什么义务,侵害物权的法律责任等,来体现和维护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发展市场经济,就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制度,而规范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律就是民法。物权法作为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通过明确物权归属和利用的基本规则,规范市场主体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财产关系,保持市场主体的权利,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为我国市场经济服务。

《物权法》主要回答了三个问题:第一,物是谁的。第二,物的所有者对这个物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其他相关人负什么样的义务。第三,怎样保护物权,侵害物权的人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物权法的作用一是定分止争,通过确认物的归属,加强对物权的保护,达到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目的。由于它与社会公众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等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被称为“公民财产权利保障书”。二是促进物尽其用,通过规范物权人的权利义务,为物权人充分利用财产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鼓励权利人创造财富,积累财富,扩展物业。总之,《物权法》是一部保障安居乐业的法,是一部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法。

《未成年保护法》心得体会

《未成年保护法》这部法律颁布后使我们广大青少年得到了不少好处,保护了我们能少受伤害。现在政府和国家对未成年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了,毕竟我们未成年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关注青少年儿童成长,维护青儿童少年的合法权益,已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我们的社会中还存在着大量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现象,维护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还有许多需要我们的社会努力去做的事情,即使是在沿海较发达地区,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的事也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全社会都来关注维护青少年儿童合法权益,并对此常抓不懈,将维护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作为一种经常性的工作来做。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专门法律,它具体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指导思想、保护内容、保护工作的原则,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予以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方法与内容,以及各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法律责任,是一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基本法。它的颁布和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视和关怀,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优化少年儿童成长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我想一是要提高那些教育者的法律意识,使教育者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了解法律并遵守法律,应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的具体行动中。二是希望教师们要了解并尊重未成年人的客观需要,不以教师的主观意愿去要求孩子。三是我们未成年人因该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不要任凭别人摆布倍受欺凌,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向家长或公安局提出。四是要充分认识不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危害性。不尊重为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会使我们学生未成熟的心灵受到残害,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如受侮辱的幼儿会形成懦弱或强烈逆反的性格,将来可能成为对自己和社会都不利的人;受体罚的孩子为了躲避受罚,可能会养成说谎的恶习。因此,大人们对孩子人格尊严的侮辱,可以说是残害儿童幼小心灵的无形杀手,必须坚决予以杜绝。五是大人在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讲求合理有效的方法,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大人们既要严格管理,又要耐心教育,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信任、平等的关系,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未成年总有时候会不小心做错什么,但大人们应该有所理解。《未成年保护法》就很好地维护了未成年的权益,有国家和政府保护不让受到伤害。

新消防法心得体会

水火无情。我国每年因火灾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防止火灾,关键在消防。2008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通过了修改后的消防法。新《消防法》从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责任、消防执法监督等方面,对现行消防法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和完善。

新消防法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消防法制建设成果,在总则中规定“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确立了消防工作的方针、原则和责任制。

消防安全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加强对消防工作的领导,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对消防工作齐抓共管,这是消防工作的社会化属性决定的。各级公安、建设、工商、质监、教育、人力资源等部门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依法履行相应的消防安全职责。单位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消防安全管理的核心主体。公民是消防工作的基础,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消防工作就不会发展进步,全社会抗御火灾的基础就不会牢固。“政府”、“部门”、“单位”、“公民”四者都是消防工作的主体,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共同构筑消防安全工作格局,任何一方都非常重要,不可偏废。

新消防法增加了15类消防违法行为。针对一些有消防违法行为的单位,在行政处罚的种类上,增加了责令停止执业,对一些严重违反消防法规的行为,特别是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增设了拘留处罚,并且取消了“限期整改”的前置条件,一旦发现违法行为将直接查处,给予停止施工、停止使用、停产停业和罚款的行政处罚。新消防法规定,任何单位都应当无偿为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严禁谎报火警;发生火灾的单位,必须立即组织力量扑救火灾;火灾扑灭后,发生火灾的单位和相关人员应当按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要求保护现场,接受事故调查,如实提供与火灾有关的情况。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应当立即报警。

该法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法进一步强化了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在保障消防安全方面的消防安全职责,明确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

环境保护法心得体会

环境保护的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包括“保护自然环境”与“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两个方面。这就是说,要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污染和破坏坏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多年的实践证明,人类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必须同时注意自然界的“报复”,注意发展生产给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影响,而不能超过某一个限度。环境保护工作就是要明确提出这一限度,通过宣传使大家认识这一限度,以政策、法律形式作出具体规定,并尽力实施这些规定,否则人类的生存环境就会遭到破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农业的现代化,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走过的道路早就证明,没有一个清洁的环境也就没有现代化。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注重环境保护工作,甚至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和退化,则不只与我们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不相符合,而且也会危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身。这是由于:(1)自然资源的退化和破坏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2)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人民对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如果环境污染严重将会引起尖锐的矛盾,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3)现代化的生产装备(设备、仪表等)需要一个清洁的环境(精密的产品也是如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搞不好环境保护也就难于实现现代化生产。

环境污染的远期影响,是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不只是致癌,而且可能通过胎盘危及胎儿,以及引起遗传变异,染色体畸变和遗传基因退化。这不只是第二代、第三代的问题,严重时可能使人类的质量退化,贻害子孙后代,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自然资源的破坏,有的要几十年、上百年才能恢复,有的则难以逆转。如据近2000年来记录的统计,约有 110多种兽类、130多种鸟类业已灭绝,其中有 1/3是十九世纪以前灭绝的,1/3是十九世纪绝种的,1/3是近50年来被消灭掉的。目前全世界估计有25000种植物,1000多种脊椎动物,正处于灭绝的边缘。尽管人类正在采取许多局部性保护措施,但一些珍贵动植物还在继续走向灭绝,因为人类活动形成的全球性有害影响远远胜过局部保护性措施所产生的效果。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破坏的情况也是相当严重的,非认真解决不可。例如,有的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大气污染使冬季人的死亡率显然增加(呼吸系统疾病)。据57个城市统计飘尘都超标,超标三倍以上的有28个;二氧化硫的年排放量已达1500万吨。从水体来看,地下水硬度增高,水位下降已成为大城市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加之有些地方地表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紧张已成为影响生产发展的严重问题。此外,噪声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也很严重。如湖北江汉湖群,素有千湖之称,现在湖群已由原来的1000多个减少到300多个。长江上游因植被受到破坏,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冲入长江的泥沙达6亿多吨。

实践还证明,生产建设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是经济建设中的战略性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失调,花几年功夫可以调整过来。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没有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是难以调整过来的。这样来分析问题,才能更深刻地认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迫切性。

因此,一切环境保护工作者、生产部门的领导者和广大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都要既有生产观点,又要深刻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搞好环境保护,保护环境也要促进生产发展,作到环境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统一,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人民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劳动合同法》学习心得体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在2008年1月1日实施了,通过学习,我对该法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最大的感触就是企业的责任重了。《劳动合同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相比更加具体、完善,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最突出的特点是前面规定了怎么做,后面就规定了违反的法律责任。因此,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更高了,企业应认真学习、准确理解、自觉执行。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法律和经济上的风险。

一、《劳动合同法》突破《劳动法》,适用范围扩大,原则增加,反映了立法者的价值趋向。

一是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也就是在适用范围中增加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及其劳动者。

二是规定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未作规定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执行。也就是明确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之间也应订立劳动合同,但考虑到事业单位实行的聘用制度与一般劳动合同制度在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方面、管理体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允许其优先适用特别规定。

三是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也就是除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以及事业单位中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他劳动者均应当建立劳动关系,并执行本法。

二、《劳动合同法》对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特殊要求,并且规定了企业不签订的法律责任。

《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七条,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订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继续履行;本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连续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自本法施行后续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开始计算。本法施行前已建立劳动关系,尚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本项下,需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用工之日”的确定,现实中,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通知的时候经常使用“报到”一词,报到之日一般应理解为用工之日,所以这个词应慎用;二是劳动者拒签合同的应对。对劳动者拒签的,用工企业需要保留劳动者拒签的证据,由于劳动者原因造成的未签合同的责任当然不应由用工企业承担。

三、企业制定规章制度须履行民主程序并向劳动者公示,否则该规章制度不能做为处理劳动争议的依据。

学习《劳动法》心得体会

劳动者每天都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为社会、为国家创造丰富的财富。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利益颁布了特别保护条列《劳动法》。在现实的劳动者中应该多多了解这部法律,更应该多多了解这部法律的内在含义,才不会蒙受本应该避免的损失。为此,劳动者应该认认真真学习劳动法,通过学习才能够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首先国家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根据宪法,制定了本法。是为了全体的劳动者能够得到相应的正当待遇,使其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再次劳动者享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等其他劳动权利。此条充分的显示出了本法的尊重劳动者,保障劳动者权利不受损失,人人是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另外它也规定了我们劳动者应当去做的,劳动者并不仅仅是只享受我们应得的权力,同样拥有我们所应承担的义务,只有互相理解、尊重、支持才能得到我们应该得到的一切。

再者国家提倡劳动者参加社会义务劳动,开展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鼓励和保护劳动者进行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表彰和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这一切说明国家提倡和鼓励广大的劳动者投身于不断的革新和发明的思想,众人拾柴火焰高,当充分发挥出广大劳动者的聪明才智时,我们的中华民族才会屹立于不败之林,同样,这也是为广大劳动者提供创造自身价值,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

通过对劳动法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是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的,这充分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使劳动者有保障,这样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快速进步,快速发展。

学习行政诉讼法的体会

在世纪之交,党和政府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地区发展的战略决策,西部大开发为当代法律发展及其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也注入了新的活力。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但依法行政本身却不等同于法治。由于对法治的理解不同,依法行政的表现形式往往多种多样,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行政法治,这对于我国依法行政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依法行政的概念产生于80年代末,形成于九十年代。但从近几年依法行政的实践看,依法行政在不少沿海发达地区流于形式,更不用说西部,依法行政最重要法治精神、法律理性,程序正义以及保障公民权利等等,在不少地区和部门还未受到重视,为了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必须在西部开发中,充分关注依法行政的法治内涵的实现。

法律至上原则。在依法行政中,法律至上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1.法律是依法行政的最高规范。如美国依法行政的具体表述是“法律最高原则”,在德国则称为“法治政府”。在这原则下,依法行政的行政依据是法律,没有法律授权就不能行政。任何行政行为都是法律授权的行为。一切行政行为都必须服从法律,否则无效。2.依法行政规则。政府的依法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在法律没有规定时,行政机关无权像公民那样自由地活动。例如,没有处罚法,行政主体就没有处罚权力。这在各法治国家都是一项普遍的规则。3.合法性规则。行政行为的范围和内容必须由法律设定。法律对行政的授权不仅应具有质的特点,而且应当有量的规定。依法行政不仅不能超越质的规定,而且不能逾越量的范围。有法律依据可以做出行政行为,但有权作出行政行为并不等于可以为所欲为。4.保证实施原则,行政机关必须以自己的行为来保证法律的实施。行政机关的职责是执行和实施法律,对于行政机关来说,不仅有消极的义务遵守法律,而且有积极的义务采取行动,保证法律的实施。

学习《邮政法》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更是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进一步深化认识取得的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二、深刻把握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不意味着发展经济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意味着经济建设不重要了。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没有过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局面。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其次,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最后,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是我们干事业、谋发展的根本指导原则。邮政监管部门是新组建的政府部门,做为政府行政职能的重要一环,我们要进一步树立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和窗口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加快转换理念,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和“五个统筹”思路,更好地履行职责。

一是要注重固本强基。加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市场准入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规范行业准入、运行、退出等机制的建立健全,改进管理手段,科学流程,合理使用法律赋予的职权。

二是要注重全面长远。邮政业的监督管理工作要立足当前,考虑长远,统筹兼顾,全面筹划。要合理界定行政监管和市场作用的范围,综合运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辅以必要的经济手段,努力开创邮政监管工作的新局面。

三是要注重思维转换。科学发展观对政府行政机关职能向服务型、效能型转变的思维,对邮政监管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积极地拓展思路,转换思维,建立健全邮政监管服务体系,为企业提高竞争力,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实现专业化、集团化运作,实现竞争能力和服务质量的全面跃升,搭好平台、铺好路子。

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 篇3

【关键词】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这是党中央从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出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重要保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战略任务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探索。

一、充分认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大意义

1.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领导方针精神,提高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的客观需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建设方针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各级基层组织要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首先必须加强党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而加强党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加强学习。学习是基层党组织适应新形势、增强新本领、打开新局面的必然选择,是基层党组织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由之路,是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对于每个党员来讲,学习同样是党员在工作实践中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养德、明智、增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必须把深入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作为我们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构想,坚定不移地抓下去。

2.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提高基层党员素质、增强基层党组织学习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手段。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党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组织的形象、关系到党的形象和党的威信。当前,党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是有战斗力的。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党员队伍还存在一些不足。提高党员队伍文化层次、改善党员队伍素质结构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而其根本途径之一就在于强化对党员的学习、教育和管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对于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增强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本领,增强党组织的学习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应对复杂国际形势,把握战略机遇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形势正在发生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我国也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使党的建设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推动事业发展进步的任务异常艰巨。这对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修养、领导能力和知识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种新知识、新事物需要我们去学习、去认识,各种新情况、新任务需要我们去把握、去完成,各种新问题、新矛盾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应当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二、准确把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点要求

(一)以有效提升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为重点,不断丰富学习内容

第一、要学习党的基本知识。要始终把加强党的基本知识的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要认真学习时事政治,对近期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党的重要决策以及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些重要的热点、难点问题都要密切关注;要认真加强对党的重要文献的学习;要认真学习新党章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制度,加强对党内法规、纪律制度的认识和领会;要认真学习中共党史,进一步加深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理解和运用,居安思危,居危思进,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的能力。第二、要学习加快发展的知识。开展科技创新报告会等各类层次高、影响大的专题讲座,通过专家授课、互动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把课程内容的时代性、教学方式的针对性和学用结合的实效性融合在一起,力争取得最佳成效。第三、要学习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业务知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先进性表现得好不好,经常地、大量地反映在本职工作上。不折不扣地完成本职工作,是对每个党员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加强学习的目标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干工作所需的业务知识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各级党组织都要引导和组织好基层党员干部,首先把业务知识学精、学透,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真正成为业务工作的行家里手,只有这样,才能立足本职当先锋,增强能力促发展,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工作业绩。第四、要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知识。要在不断提高发展能力、执政能力的同时,高度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切实把推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学习中去;把学习作为个体生活与成长的方式,作为社会主导的生产与发展方式,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二)以有效激发主动学习的动力为重点,不断完善运行机制

加强考核激励调动积极性。要逐步建立起学习型党组织学习情况陈述制度、评议制度、考评制度,加强对各级党组织成员学习情况的考核。同时把述学、评学、考学等制度从党员领导干部向普通党员逐步推开。要加大平时学习情况考核力度,实现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的有机统一。完善平时考核制度,建立和规范平时考核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加强平时考核,从根本上防止年度考核走过场、形式化。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党组织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过程中,既有一定的共性,也有鲜明的个性。

(三)以有效提高学习行为的层次为重点,不断激励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就是指一个人或是一个组织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不断地向本人或本组织的能力极限进行挑战,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改变目标、不动摇信念。这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所必须的一种积极心态和坚定理念,也是我们不断攀登事业高峰所必须的精神气度和开阔胸襟。要以愿景引导超越。党组织都要围绕各自的工作特点,提出一个让全体党员和党组织自身为之振奋的未来蓝图,并以此作为党组织和党员引导自身发展的共同愿景。要以责任促进超越。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事业责任感是我们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开展学习、不断创造、实现超越的前提和基础。要以氛围鼓舞超越,通过各种媒体对在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典型和学习型党员先进个人典型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不断激发和调动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学习先进、自加压力、自我超越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切实保障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的整体质量

一要落实领导责任。要迅速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建立健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各级党组织负责人要切实履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对所在单位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全面负责、全程负责,特别是要对学习的实际效果负责。要结合实际制定适合于本系统本单位的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具体考评办法,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制度约束和体制引导,创造规范化的建设环境。与此同时,党员领导干部还要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点,多学一些,努力以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只争朝夕的惜时意识、兼容并蓄的开放气度、坚忍不拔的学习意志,为基层党员做出表率。

二要周密规划部署。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工作,是一项目标任务明确、工作重点突出、价值取向鲜明的工作,是一种全新的组织行为。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就必须积极地进行规划和部署。不能用个人的学习代替组织的学习、不能用无序的行为代替集体的规范。各级党组织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尽快对本级党组织的建设工作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制定出本单位本系统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规划和年度创建计划,形成共同愿景,并指导各学习小组制订学习计划和愿景目标,这是保障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浅谈学习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篇4

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学习其实就是帮助我们解决“惑”的重要途径。古希腊著名演说家得莫斯蒂尼曾经是个严重的口吃患者,但他以顽强的毅力通过不断学习终于摆脱了这个先天之“惑”。被马其顿王腓力评价称“希腊诸邦所有强大的海陆军,是不足一顾,所惧者,唯得莫斯蒂尼三寸之舌”。“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不断地遇“惑”解“惑”,直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科举是古代入仕的重要途径,在那时只要读好书,财富地位都将纷至沓来。时至今日,这种说法仍不绵于耳,然而我认为,读书学习得到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收获。“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在读书学习之中我们会得到高人帮助,名师指点;我们会收获名言警句,传世经典;我们会品味情感滋润,心灵鸡汤。

入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也是一种学习,而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习内容也将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被社会淘汰。正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应是陪伴我们一辈子的事。培根曾经讲过“活着就要学习,学习不是为了活着”,因为学习是做人明理的根基,是发展的基础,是能够入世的保证。学习不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却可以因为学习而精彩,当你环顾四周,发现周围的一切你都懂,你至少可以知道你没有被社会所抛弃。

那么,高校大学生究竟应该如何学习呢?戴布劳格利曾提出治学有三大原则:“广见闻,多阅读,勤实验。”我们可以认为学习就是在开阔眼界、博览群书、和亲身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技能、态度或价值的过程。

广见闻是学习的重要手段。俗话说得好:“见多识广”。这就是要告诉我们,眼界宽才能思维活跃,天马行空;眼界宽才能审时度势,捕捉机会;眼界宽才能博采众长,以人为鉴。在中国清末的“黑色”历史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的痛是多么强烈。而在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复苏的今日,我们更加意识到只有开阔视野,才能看见未来、实践未来和成就未来。国家的眼界决定国家的地位,人的眼界决定人生的高度。眼界长远的人不会计较蝇头小利,他们会学习到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眼界开阔的人不会钻“牛角尖”,他们会多角度地看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用五官去接触知识,用知识激活大脑,用大脑提高人生,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让自己在各个方面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多读书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是学习的重要途径,恐怕没有人会否定。因为我们从小获得系统知识最为直接的手段就是上学读书。然而这也是极为困难的途径,正所谓“书海无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好书?如何在博览群书的情况下又不会死读书,读死书?那就要求我们读书必须得法。古代有孔丘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思的“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近代有鲁迅的“跳读法”,老舍的“印象法”。现代有李政道的“杂七杂八法”等等。当然,每个人都应该有适合自己的方法,别人的方法只能借鉴而不可照搬。就我而言,我更推崇朱熹的“三到法”:“要口到、眼到、心到。”在读书时,要想获得知识,不仅要手中有书,更应心中有书。

勤实践是检验学习的标尺。学习就是为了使用,而在使用中又会学到新的知识,可以说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我们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会得到丰富。实践更是一把标尺,可以衡量我们是否真的学到了知识的精髓。“纸上谈兵”的赵括只会谈书中的战策,缺少实际经验,结果战场惨败,更留下后世骂名。所以,我们绝对不可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心理,而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摘要:古往今来,在各个时期、领域,都有着许多成功人士。他们之所以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梦想,一条关键的成功经验就是他们对学习的执着以及对学习持之以恒的态度。当前,高校大学生也应深刻了解学习的意义,更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得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青年学生。

关键词:学习,多读书,勤实践

参考文献

[1]李蓉.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9(9).

学习雷锋的重要意义和现代精神 篇5

雷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也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公而忘私,爱僧分明,对技术精益求精„„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

今年3月5日,将是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1周年的日子。41年来,雷锋这个伟大的名字家喻户晓、熠熠生辉,群众性学雷锋活动在全国城乡蓬勃发展,雷锋精神成为亿万人民的自觉实践。虽然时代已发生很大变化,但雷锋始终活在人民的心里,雷锋精神始终放射着夺目的光辉。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也一定要学习和贯彻雷锋精神。那么,我们该如何学习和贯彻雷锋精神呢?

雷锋曾经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就是雷锋精神的实质。这种伟大精神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教育和激励人们前进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志存高远,胸怀宽广,牢固树立远大理想。我们共青团员尤其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紧跟时代步伐,永不满足,永不懈怠,发奋学习。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与自己的理想及祖国的需要方面相联系的知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努力学习,并在日常生活中勤俭朴素、厉行节约,坚决反对贪图享受、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创造将来美好的生活。

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大力弘扬文明新风,用实际行动促进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自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的实践者、新型人际关系的倡导者。

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我们广大青少年中深入持久地开展学雷锋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深入总结学习雷锋活动和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经验,全面推进志愿服务的队伍建设、组织建设、项目建设和机制建设,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再上新台阶,引导广大青年在学习雷锋、志愿服务的实践中锻炼成长。

学习的重要意义 篇6

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間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严格意义上说合作学习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开发与研究的历史了,由于它在改善课堂的社会心理气氛,能够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许多优秀品质的形成方面实效显著。所以,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得到推广。

一、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

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这种教学策略和方式本身就蕴含着教育的功能和内涵,即社会交往、民主平等、合作融洽、互相信任、共同参与等等,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合作学习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体现教学的人道主义精神。

传统的课堂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材是课堂的主体,教学方法和进程不能照顾到所有学生,教材的内容也不能照顾到每个人的兴趣和个性的特征。教学仅仅面向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好学生”,另一部分学生则被无形的忽略。尤其在中国,在高考的重压下,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课堂教学仅仅能照顾到“尖子生”的需要,所谓的“差生”则处于教师课堂教学视野中的“盲区”。这些学生不能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最终导致他们厌学、逃学,与学校永远隔离,很难拥有由教育成功所带来的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生活质量低。合作学习的产生,极大地改变了这种状况。合作学习主张学生在合作中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被分配到若干个小组中,每个人都拥有同等的成功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这就使教师“目中有人”,体现出课堂教学的人道主义精神,符合当今世界“人本化”的历史潮流。

(二)全方位关照学生,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

合作学习不仅面向“全体学生”,也面向“学生的全体”,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研究表明,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的认知、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为有力。合作学习之所以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是因为它深刻地理解了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并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

(三)改善传统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

在传统教学中,信息传递是单向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是知识的代表,拥有知识诠释的话语权。学生作为被规训的对象,不可能敢于与教师平等交流,更不可能对教师的知识产生质疑。从来没有受到来自学生的知识挑战,造成教师反思意识和自我更新动力的缺失,因此,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效率,也使教师获得互动中不断生成的信息资源。这种开放式的学习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和谐与全面发展,也促进了教师得专业发展。

(四)丰富教育生态,提升学校的生命意义

教育生态理论认为,学校和课堂应是一片和谐的生态环境,生活于这个环境之中的所有个体,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学校的一切活动应是生命之间的情感交流、心灵沟通和生命融合。虽然在学校或课堂中,教育资源是围绕着教育意义组织和构建起来的,但也不能保证学校里的世界只有教育世界,没有生活世界,更不能利用教育世界排斥生活世界。身处校园环境之中,学生身心松弛、情绪愉悦、思维活跃、孕育着创造的生命冲动;教师能在教学中挥洒自如地应用教育的智慧和艺术,把教书育人当作生活的乐趣而不是谋生的苦差,并在教学生涯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合作学习便为这种教育生态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运动机制。在合作学习中,实行无心理障碍的多边互动式至关重要的,它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的多边合作,形成网络状的信息传播途径和互相依存的生态关系,丰富了学校和课堂的教育生态中的生命韵味。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准备工作

合作学习教学实施流程一般是:集体教学——合作学习——集体交流——学习评价。无论哪种方法的合作学习,都要事先做好一些共同的准备工作,我们称之为基本准备工作。在有些研究之中,把“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看作是合作学习的首要的教学准备工作,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因为队友中小学校的教学而言,课程设置和教材选定了之后,教师所要做的是看其是否适合采用合作学习到的教学方式,而不是为了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去寻找恰当的教学内容。如果既定的教学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适合采用合作学习,教师才能开始为了实施合作学习而做好准备工作。

三、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计划、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不同的合作学习方法所需要的准备工作是不一样的,但不管什么合作学习都要制定一个周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制定并陈述合作学习的教学目标;创设合作学习的规则和注意事项。每一个环节都影响到合作学习能否成功。

教师也要使学生有合作学习的准备,要事先告知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陈述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并提醒学生提前进行资料收集,提前思考,做好预习,让学生对合作学习的任务有认知上的准备。教师更要实现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合作技能和合作规则训练,使学生做好合作学习能力的准备。集中讲授和安排合作学习任务,认真巡视,细心观察,做好课堂的组织和管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任务的特点,设计出适当的评价方案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应再把自己看作是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学习的重要意义 篇7

关键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意义

一、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在形成过程之中, 要使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起来, 不仅要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和总结, 而且还会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而要保证自己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就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世界观进行了科学的系统化、理论化, 是当代最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可以减少自己实践和总结付出的代价, 可以抵御各种错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侵袭, 帮助我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有利于培养理论思维方法,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年将要走上社会, 参加工作, 建立自己的家庭, 许多纷繁复杂的事情需要自己思考、分析和处理。只有具备正确的理论思维方法, 才能透过事物现象看到本质, 才能在事物的变化中把握规律。只有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有能力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取得成功。马克思主义哲学概括和总结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是科学的方法论, 对于从事各种活动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头脑, 就会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 从事各种实践活动, 就会帮助我们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第一,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领导的指导地位, 使青年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当今世界和当今中国都正发生深刻变化, 社会思想空前活跃, 各种观念相互交织, 各种文化相互激荡, 各种思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广泛传播, 从新自由主义在西方的长期统治到新保守主义的后来崛起, 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流变到“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兴起, 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到罗伯森的“文化全球模式”等, 令人目不暇接。西方敌对势力借助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 极力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推向世界, 社会主义中国始终是其重点。而我国高校历来是各种社会思潮聚集和交流的前沿阵地。为培养高素质人才, 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地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使我们进一步掌握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第二, 与时俱进, 把握时代脉搏, 增强青年历史使命感。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 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 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宣传、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必须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理解和把握, 注重用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论断丰富和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社会科学领域内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把握随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成果。提高建设和谐社会的自觉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第三, 借鉴资本主义经济, 增强青年推进社会社会建设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教育,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学校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提高学生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是重要的一环。人的素质从结构上看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素质和哲学社会科学素质, 两者互相影响、相互作用, 协调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重在对人的塑造和培养, 帮助人们开阔眼界、开启智力和陶冶情操, 这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们、用优秀文化教育人民、使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必须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培养人的政治素质、人格力量、道德风范、治学态度中发挥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人才, 尤其需要一大批熟知经济学基础理论, 了解社会发展规律、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并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的经济学人才。这需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及其在当代的新特征, 学会借鉴资本主义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使之为我所用, 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意义

第一, 使青年明白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和教训的探刻总结,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的任务和能力要求,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的整合性认识, 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 又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条件和国情, 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人性化要求与人文关怀感受更真切、更具体, 既可望又可及。

依据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距离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更不用说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但是这门课程告诉了我们如何能科学的发展我们的社会, 我国现在处在初级阶段, 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改变产业结构, 努力把我国现阶段的投资带动型经济发展成为需求拉动型经济, 而这一系列的问题的回答, 我们在科学社会主义中都能找到答案。我们不能违背它, 也不能超越它, 所以我们就要深化对它的学习和研究, 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和谐发展的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这一社会建构目标的中国特色印迹, 直接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转化, 使以往社会想到而做不到的社会和谐建构, 在中国逐步成为现实。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这种继承和创新, 有助于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 全面进发创造性激情和才能, 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这也是我们要学好这门课程的理由之一。

第二, 使青年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的深刻内涵。

只有全面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效率价值和道德价值, 才能在实践中真正贯彻落实另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有正确认识科学社会主义, 才能知道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 也只有基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 才能出现能适应这种生产力发展效率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才能真正实现我们所追求的社会主义的公正和正义。正是有了这块基石, 科学社会主义才脱离了空想而变成了科学。因此, 脱离生产力、脱离效率去思考现实社会主义的社会结构及基本原则, 是没有完整地看待科学社会主义。长期以来, 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却过多地从道德的角度来理解了科学社会主义, 而忽略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另一面, 即效率价值一面。事实上, 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 才会真正有社会主义的平等, 脱离生产力水平的平等, 只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因此,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我们必须完整地理解科学社会主义, 既要看到其道德价值的一面, 也要看到其效率价值的一面, 尤为重要的是, 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道德价值的实现必然依赖于效率价值的实现。我们在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 决不能以纯粹的道德眼光去评价某种生产方式是否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决不能主观地断定符合纯粹理想道德原则的生产方式就一定能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学习的重要意义 篇8

一、英语学习对体校学生参加社会就业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 英语是世界上最流行的语言, 而对于当下日益进步的中国社会, 对外交流活动越发频繁, 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 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英语这项语言技能的重要性越发突显。体校学生不仅需要有优秀的运动专业成绩, 还需要具备其他的专业能力, 其中英语能力是不可缺少的。

目前, 体育运动学校大部分属于职业中专, 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参加高等院校单独招生, 还可以进省级体育运动队继续深造, 也可以选择参加社会就业。

如果毕业生选择踏入社会, 其英语水平对就业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大的形势来看, 我国近几十年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方面都发展得很快。但是, 毋庸置疑的是, 我们在很多技术方面仍然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要发展, 要进步, 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各种技术, 我们不可能单靠自己搞研究, 必须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 而学习的必要前提便是要掌握世界通用技术交流语言———英语。

从小的方面来讲, 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 现在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体校学生更应该通过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提高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来找到更理想的工作。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 现在已经成为就业的一块敲门砖, 许多单位在招聘时要求必须有英语等级证书才可会投放简历。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体校学生拿什么来和其它求职者竞争?优秀的体育运动水平是我们的优势, 但如果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一定的英语听读写水平, 就能够在求职的天平上增加自己的砝码, 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二、英语学习对体校学生升入高等体育院校具有重要意义

参加高等院校单独招生, 进入高等体育院校, 是当前体育运动学校毕业生的一个重要选择。而能够参加高等院校单独招生的学生, 体育竞技成绩都达到或超过了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能否在单招考试中脱颖而出, 文化课成绩至关重要。而英语作为文化课考试中的主要科目, 在历年高等院校单独招生文化课考试中, 分数比重都达到了四分之一, 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参加单招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差。如果英语学得好, 在体育专业单招中将更容易获得成功。

学生通过单招考试, 考入理想的高等院校之后, 更要坚持英语学习。目前, 体育院校对于通过单独招生学生的培养方案大都定位于培养专业基础知识宽厚、专项技能突出、强调人文和社会科学与专业融合的应用型人才。体育院校学生在毕业后多从事体育教练员和体育教学、体育部门的行政管理及竞技运动科研与管理等行业, 在这些领域中, 不论是教练员还是管理人员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而且我国大多数体育院校, 都要求在四年大学学习期间通过一定的英语等级考试或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并达到一定的成绩方可获得学士学位, 这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 作为新时代的人才, 掌握实用的英语能力对未来的发展也是必要的。

三、从事专业体育运动的学生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

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如果体育成绩特别优秀, 可以到更高一级的运动队进行专业训练, 参加比赛, 为家乡, 为祖国争得荣誉。英语是一种世界性语言, 体育是一项国际性的事业, 除了个别的体育项目, 如击剑比赛裁判员使用的是法语, 国际体育比赛与交流都使用英语。绝大多数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中, 均没有“翻译”这种角色, 也就是说, 在比赛现场, 一旦出现争执, 如果听不懂裁判员对规则的解释, 又说不清赛场上发生的客观事件, 就只能束手无策, 吃“哑巴亏”了。因此, 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将对比赛的获胜和运动技术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

总之, 英语作为当前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工具,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体育交流日益频繁, 随着我国体育运动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国际间的体育文化交流不断扩大, 这为我国运动员提供了更多参加比赛尤其是国际大赛的机会, 掌握英语可以为日常交流提供便利, 也能更好地了解比赛环境和规则, 从而提高比赛成绩。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 国家对于英语人才特别是体育和英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学好英语不仅能便于交流, 而且还能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除此之外, 体校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能力, 在毕业之后也能为他们的日后发展提供更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陈宝海.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课学习问题的研究与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5, (5) :116-117.

[2]李杰凯.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实问题及改革的建议[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2, (3) :1-4.

[3]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0.

学习的重要意义 篇9

一、语文学习的意义

在倡导素质教育、“人”的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今天, 学习语文是为了生活中经常要用文字与别人交流, 为了学习、工作的需要, 为了人的精神需要, 为了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言语活动就像空气与阳光一样不可或缺:蜂拥而至的报刊、书籍, 扑面而来的广告, 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言语的需求还在与日俱增, 人类仿佛落入了语言文字的罗网之中。

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言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会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 就不会学习, 就不能胜任具有较高智能性与挑战性的工作, 也就不能很好地生存。不会读、写、说的人要取得事业的成功, 是不可想象的。语文素养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素养之一, 其功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满足日常生活言语交际的需求

言语活动是一种人际交往方式。人是社会人, 在日常生活中, 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进行一般性的思想、情感、事务上的沟通。如:了解生活常识, 须查阅资料;想求职, 得翻阅广告;要防止遗忘, 得写日记、备忘录;处理事务, 须签各种文书等等。平时有什么要求需要让别人知道, 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希望与别人分享, 这些都需要通过交谈、写信、打电话等方式进行交流沟通。

(二) 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言语活动是一种自我娱乐的方式, 有时还是自我进行“心理治疗”的方式。读、写活动是人类一种重要的消遣、休闲和宣泄的方式。如在业余时间, 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各类文学作品, 可以放松心情, 调整心态。或者通过写作, 向朋友倾诉烦恼与忧伤, 寄寓心愿和祝福, 抒发情怀和感悟, 讲述对友情的怀念与珍重, 满足未得以实现的愿望, 等等。这些都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消费。现今网上阅读和聊天之所以成为网民的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 就是为了满足网民自身的这种需要。

(三) 拥有一种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题为《学会生存——教育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 提出“学会学习,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的教育理念, 这四个方面都离不开言语活动。其中, “学会学习”被摆在了教育的首位。在怎么“学习”这个问题上,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提出“学习通过写作”的口号, 认为在各科的学习中, 应运用写作的方式来获取知识, 推动、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写作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

现在的语文课程增加了一个新内容——综合性学习 (含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 , 体现了对言语表现、言语创新和写作的重视。在综合性学习中, 要由学生自己来选题, 制订研究计划, 搜集相关资料, 对资料进行讨论、分析, 最后还要写出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 几乎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听、说、读、写, 并最终落在“写”上。这也可以说是“通过语文, 通过写作”进行“学习”。推广到各门功课, 如能借助写作和口头交流来探讨问题, 表达学习心得和思考的成果, 就能事半功倍。这实际上体现的是语文学习对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 获得一种基本的工作能力

将来,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离不开语文能力。求职, 要会写求职信;教师, 得会写教案;律师, 得会写司法文书;公务员, 得会写行政公文、述职报告;记者, 得会写新闻稿件;工商管理人员, 得会写案例分析、策划书;科学家, 得会写观测报告、实验报告、论文……语文能力是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体现。即便是工人、农民也离不开语文, 也同样置身于言语活动的罗网之中。如应聘时参加面试、笔试, 写工作日记、业务报告等。今天, 几乎所有与升学、就业有关的人才选拔, 都离不开对语文能力的考察, 考察的重点又多是放在写 (笔试) 和说 (口试) 上。在语文能力中, 写、说能力, 即言语表现能力, 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在这种情势下, 现今各类实验教材已经体现出了对言语表现能力——写、说能力的重视。将“写作”和“口语交际”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 与“识字写字”和“阅读”并列, 改变了其以往可有可无的附庸地位, 建构起独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这些语文学习方面的变革, 实质上就是为了适应上述社会性的言语需求。

(五) 形成基本的文化修养, 促进人的精神发展

人的发展, 人生的美丽, 需要人文熏陶和人文积淀, 学习语文将为学生开拓了解历史、人生、社会、世界、文化、艺术、科学等的广阔视野。通过广泛的阅读, 我们在增长知识和学养的同时, 也将感受文化和文明的八面来风, 汲取人类丰厚的精神财富, 成为有内涵、有操守的精神健康的人。言语活动, 将促使人与他人、社会、历史之间的对话和融通, 这是人类成长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建构过程。

(六) 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标志

言语的功用, 不仅在于人们处事需要文字交流, 也不仅在于人们在生活中需要情感的宣泄和思想的沟通, 还在于它超越了实用和应用, 指向人类文化、文明的承传和自我的实现。

人生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 即在精神上不断地自我完善, 在事业上取得较大的发展。而现代人在向“自我实现”迈进的征程中, 每一步都无不伴随着言语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 越是发展的、创造的、成功的人生, 越是离不开言语活动。从应用型、实践型的人才到理论型、学者型的人才, 从企业家、教师、科学家到领袖人物, 概莫能外。“人是符号的动物”,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 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一个最本质的属性。言语在创造、承载了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同时, 也创造了辉煌、不朽的生命, 使短暂的人生获得了永恒的价值。

二、语言活动的功用

对上述语文学习的意义作进一步的归纳, 言语活动将从三个基本方面满足人们的需要。

(一) 实利需要

和人的直接的现实利益相关, 主要满足人的物质性、交往性需要, 即基本需要。这与人的生物性、生存性需要相适应, 是一种应用性的言语活动。主要表现为人在日常交往中的口语交际活动, 以及事务性、公务性应用文的读、写活动等。

(二) 实用需要

和人的社会需求相关, 与实利需要有某种程度的交叉, 在更高层面上包含了实利需要。它主要满足人的社会性、职业性需要, 与人的发展和有效地推动社会运转相适应。它既关注现实利益, 又超越现实利益。如新闻、评论和研究性作品等的读、写活动, 就是为了满足这种需要。社会政治、道德、意识层面的, 进行人际关系协调的, 具有职业、专业特点的一切言语活动, 均属此类。

(三) 审美需要

和人的情感需要相关, 主要满足人的精神层面的需要。这与人的心灵发展相适应, 是一种文学审美性的言语活动, 是对人自身的精神抚慰。这一方面的言语活动, 包括各类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和创作。这是人的类属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以上三种言语需要, 基于人类生存的三度空间:生物的、社会的、精神的。人的一切创造性活动, 都离不开符号性的思维和符号性的行为, 言语活动是人的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表征。言语活动是人的类属性的集中体现, 以自我实现为目的的言语活动, 是对真、善、美的探求, 是在哲学、人学与科学层面上的精神遨游, 是言语生命的自由、自觉、自为的呈献。人类就是在这不懈的、忘我的追求中, 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

语文学习在能力层面上的终极目标指向言语表现能力 (说、写) 的培养, 而在言语表现能力中, 写作能力又尤为重要。因为, 写作不但有实用意义, 有助于人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有助于文化、文明的创造和传承, 而且它还能体现人的综合语文素养, 促成人的心智、人格的发展, 提高人生的境界。在语文学习中对写作的重视, 已经体现在高考试卷作文分值的不断提高上, 目前这一状况仍呈上升趋势。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写作能力的培养应成为中心和龙头。

学习的重要意义 篇10

一、学习党史的重要意义

(一) 继承与发扬党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仅有50多名党员发展至今拥有近八千万党员之众的世界第一大党, 其本身即是一个奇迹。通过学习党史, 能更好地领悟党在成长历程中所经历的坎坷, 从中汲取其成功的经验, 不仅要将其继承下来, 而且要传承下去, 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

(二) 领悟党的方针、坚定党的信念

通过对党的历史的总结与学习, 增强了对党的方针的正确领悟, 对党取得的历史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进而增加对党的认同感。党的历史证明, 坚定的信念是战胜困难的动力。通过学习党史, 更进一步地深刻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的真谛, 从而坚定信心, 增强爱党爱国的自觉性, 将全国人民凝聚在一起, 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

(三) 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党的历史充满丰富的辩证理论, 在学习党的历史过程中, 通过认真总结其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育, 从而获得启发, 对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理解与认识上的局限性及偏差予以纠正。以古为镜, 可以见兴替。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 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 对知识与科学的认知更加全面、系统。只有了解历史, 才能洞察今天, 才能对明天做出科学的预测, 进而制定并坚持完善实现正确的路线、方针与政策, 有助于提高组织领导能力与工作水平。

(四) 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正确的、光荣的党。他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在实践中发挥优势, 在实践中克服困难, 在实践中带头前进。毛泽东指出:学习、总结、借鉴历史是为了“承继这一珍贵的遗产”。党史的学习, 正是从中借鉴、吸收党的建设与领导的经验, 不仅有利于精神遗产的传承, 更有利于保持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有利于严格遵守党的方针与政策, 实现党的伟大目标。通过党史的学习, 党内的先进事例可以激发党员们的奋斗精神以及在改革路上的创新精神, 从而增强其自觉性, 牢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磨炼其意志, 增强党员意识与党性观念, 保持党性的修养。这些历史为我们创新未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对于我们做好当前的工作与未来的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二、学习党史的形式

为进一步加深对党的认识, 坚定广大党员、积极分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 开展多形式的党史学习活动有助于对党史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

学习党史的形式多样:

(一) 将党史教育纳入正式教育中

促使党史不仅停留在党员与积极分子的学习阶段, 将党史教育纳入正式的教育教学中, 做到有依有据, 有理有念, 使党史学习不仅成为党内人员的学习基础, 更为亲党近党的广大群众提供学习的机会。

(二) 充分发挥先进性带头作用

以党员及积极分子为核心, 教育和引导领导干部, 特别是年轻干部自觉学习党史、认真学习党史。通过多种方式, 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和研究党的历史经验, 加深对党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充分发挥先进党员的带头作用, 将党史作为各级各类群体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内容。

三、小结

通过对党史的学习, 为前进的道路上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借鉴的历史;通过对党史的学习, 为帮助广大干部群众, 特别是青少年加深对党的认识提供了契合的机会;通过对党史的学习, 为汲取有益于提高党执政能力的经验教训提供了平台。以古鉴今, 以史为鉴, 开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摘要:从古至今, 我国人民便学会学习历史, 剖析历史, 以求更好地发展。而在党员队伍中, 学习党史是坚定思想的必经之路, 是加速成长的有效途径, 是党的光荣传统, 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步骤。党员与积极分子需要深刻领悟学习党史的重要性, 才能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更多的经验, 并以此来共创未来。

关键词:中共党史,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题搞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2]汪耀红, 谷绍国.以史为鉴, 加强对青少年的党史教育[J].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5) .

[3]王丽彬.有关地方党史研究思维创新的探讨[J].社科纵横 (新理论版) , 2013 (4) .

城市色彩规划的重要意义 篇11

关键词:混乱;城市色彩规划;重要性

青岛社科院的杨曾宪在论文中提及了城市色彩规划的概念就是:指对城市各个构成要素所呈现出来的公共空间相对综合的色彩面貌进行的设计,管理和实施计划。[1]北京服装学院的崔唯教授指出:这种计划是建立在符合城市地域,功能,传统,经济,审美等特点的基础上,也是决定城市未来色彩面貌的指导纲领。[2]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应对城市公共空间外露色彩进行分析规划,确定主色系统和辅色系统。然后确定各种建筑物和其他物体的基准色,以及城市广告和各种公共车辆等流动色,包括街道点缀物及窗台摆设物等等的临时色。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越来越繁华,但对于城市色彩的探索还不久,只有几年的时间。[3]趋于起步不久的阶段。目前还有很多城市的色彩依然处于混乱的阶段,缺乏规划。探索属于我国每个城市特有的符合各个城市现实要求的城市色彩规划,已经提上日程。城市色彩规划成为诱导城市色彩向良好方向转化,限制城市色彩无序化的关键。在我国的一些城市色彩规划专家们(如清华大学的尹思谨博士、北京服装学院的崔唯教授等等)的不懈探索下,我国国内也有一些城市开始行动了。例如,北京、哈尔滨、武汉、烟台、天津等,进行了城市色彩的整体规划。但还有很多城市尚未行动,很多人,包括决策者和人民大众尚处在对城市色彩重要性的一知半解或不太重视中,本文想针对此形势说明城市色彩规划的重要性,以其改变某些人存在的顾虑与观望态度,因城市色彩的执行者涉及各个单独的执行个体,只有疏通大家的思想才能使城市色彩规划得到最终实现,加快城市色彩的合理化。为营造和谐社会氛围添砖加瓦。

城市色彩规划的重要性,主要源于色彩的强大的功能,城市色彩的重要作用与城市色彩由个人或各个不同集体局部执行组成的局限性三个方面的因素。具体分述如下:

1 色彩的强大功能

色彩在视觉艺术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人的视觉对色彩具有非常特殊的敏感性,面对景物视觉的第一印象就是色彩,心理學试验测定,在视觉两大构成因素“形”与“色”之中,人类对色彩的敏感力为80%,对形状的敏感力约为20%。由此可看出色彩是影响人们感受的第一要素。[4]

(1)色彩可以给人们的心理带来很强的影响,甚至可以影响人的健康。在当今的医疗保健领域,色彩治疗师可以通过色彩对病人进行心理辅助治疗。成为一种色彩疗法,它经常跟其他疗法相结合,来达到最佳的保健和治疗目的。从色彩心理学来看,具有积极情感的和谐色彩搭配关系可以给受众带来正面的积极情绪;相反,具有压抑的难看的色彩搭配关系可以给受众带来负面的消极情绪,甚至会引导人们产生自杀的念头。可见色彩给受众的心理带来的作用是很强大的。

(2)具有积极意义的,和谐的色彩搭配关系可以使人产生正面的美好情操。具有和谐感的色彩关系可以产生艺术美感,具有积极意义的和谐色彩关系,在使受众产生优美的视觉享受的同时,还可以陶冶人们美好高尚的情操,使人们产生快乐,轻松,开朗的情绪,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及互爱。例如,高,中明度色调,高,中纯度色调,暖调,可使接触它的人们情绪放松,产生愉快等积极情绪同时得到视觉的,精神的美感享受,产生正面的美好情操。

(3)具有消极意义的,不和谐的色彩搭配关系可以使人产生负面消极情绪。具有消极意义的色彩往往是暗调,同时是灰调,给人苦闷,无生气或爆发的感觉,如果同时是冷调,则更消极。这样的色彩搭配关系让人感觉非常难过,产生强烈的负面抑郁或强烈动荡不安两个极端的情绪。不和谐的色彩关系往往是对比过于强烈或对比过弱的情况,他们在视觉上产生或因色彩刺激过度而混乱的感觉,不注意整体对比统一关系,会使人产生不舒适,炫目,烦躁,生气,心灵无法宁静甚至产生暴力举动等负面情绪;或因色彩对比过弱而显死板,不生动,模糊等病态,产生无生气,无活力或过火,焦,难受等相应的负面消极情绪。自然无法在受众心理上产生视觉美感。

2 城市色彩的重要作用

城市色彩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从前面的色彩的重要性中,我们已经可以知道作为色彩的一个具体运用的城市色彩有多么重要了,且规模庞大的可以说是包围期间的人们的城市色彩的影响力,可远不止一副设计作品呀!同时城市色彩的角色决定他的运用还得兼顾诸多功能,其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城市色彩运用是否得当。

(1)国内外很多专家探索发现了城市色彩具有诸多功能性,城市色彩的正确运用与否事关重大。国内外很多专家对城市色彩进行了不懈的探究。专家们对城市色彩功能的研究结果可归纳如下: 1)城市色彩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2)城市色彩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3)城市色彩是城市文明的体现。4)城市色彩是矫正建筑无序状态的重要手段。[5]5)城市色彩是城市形象展示的重要方面。6)城市色彩对人们还具有物理、视觉、心理、经济等方面的功能。可见城市色彩兼顾诸多功能,他的运用关乎各大功能的发挥,他的运用是否恰当,事关重大。岂可不加整体设计,随意而为之?

(2)不同的城市形象,城市精神定位不同,需要不同的城市色彩来表现。不同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不同,他们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色彩与符合其文化特征,地理特征的色彩;使得各自城市形象,城市精神定位有差异,内涵必然有所变化,要使城市形象,城市精神,城市色彩三者成为一个高度统一的整体,必须选用与之相应的城市色彩才能展示其形象,表现其精神。不同的色彩组合可以展示不同的情绪特征,不同的城市色彩组合可以展示不同的城市整体面貌形象和精神。不同的城市形象,城市精神定位,需要不同的城市色彩来表现。

(3)美好和谐的城市色彩搭配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催化剂。美好和谐的城市色彩搭配关系是人们的精神食粮,成为社会和谐的催化剂。它可以使受众在享受视觉美感的同时,使人们精神抖擞,精力充沛,活力四射;令人们产生快乐,放松的情绪,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及相互关爱;可以陶冶人们美好高尚的情操。缓和人们之间的紧张关系,减少冲突,在心情放松的状态下,胸怀更加开阔,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社会更加和谐。

(4)混乱的消极的城市色彩关系易使社会陷入危险状态。混乱的城市色彩关系,无整体美感可言,还可以使人们产生死气沉沉,抑郁,悲伤,感到无聊,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自杀等情绪低落倾向;或烦躁,不安,愤怒,吵闹,打架斗殴,甚至杀人等暴力倾向。具有这种情绪的人们是社会的潜在危险。容易使社会处于混乱的境地,陷入危险的状态。

3 城市色彩由个人或各个不同集体局部执行组成的局限性

城市色彩是由个人或各个不同集体局部执行组成的,很多城市存在局部色彩各自为政,没有整体规划的统一指导。显现了其局限性。

在这种没有统一进行色彩规划的状态下,我国的很多城市色彩现状是怎样的呢?针对此问题,有人经过探索,认识到很多城市色彩的混乱现状,提出了几种反对倾向:1)反对城市色彩商业性倾向。2)反对城市色彩话语霸权倾向。3)反对城市色彩追赶时髦倾向。[6]这也正暴露了现在城市色彩所存在的问题,就是城市色彩混乱没有统一规划,以及各自的特征不明显,雷同化的结果。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从事城市色彩实际运用的人员是个人或各个不同集体局部执行组成的。例如,商品房的各开发商的自主建筑色彩;各政府部门的各自不同的建筑色彩;各单位的自主办公楼,宿舍楼色彩;商铺的自主户外装修甚至个人的私人住宅色彩等。他们都缺乏政府的统一干预,使得色彩各异,存现色彩混乱,不统一,无法产生整体舒适感及美感的现象。

这就产生了城市色彩由个人或集体局部执行组成的局限性。这种境况多半是商业竞争的结果。商家为了追求更高的价值利益,争奇斗艳,互相攀比,凸显自己,压倒别人而形成的,他们不会去考虑城市色彩的整体效果。如果没有城市色彩的统一规划,各家也无据可依,自然也不是商家等的错。要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才能创造恰当的城市氛围呢?只有进行城市色彩统一规划,才能给单独的城市色彩执行个体指明整体方向。并监督执行。最终形成具有美感的、恰当的城市色彩环境。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知道了,城市色彩与城市功能,与市民的生存状态等息息相关,非常重要。只有进行城市色彩规划,宏观掌控好城市的整体色彩形象,以其作为整个城市色彩的运用指南,才能最终形成恰当的城市色彩氛围。展示城市美好的形象,体现积极的城市精神。才能更好地发挥城市的功能,环境才能更加美好,市民生活才能更加和谐。社会才能更加安定。他的恰当执行必将使具有强大功能的色彩在城市的运用中得到适当的、完美的表现,从而提供给人们一个舒适、美好的生存环境,城市必将因此而以它最好的、有个性的姿态展现于世人。

参考文献:

[1] 杨曾宪.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意义及原则[J].城市,2004(1):45-48.

[2] 崔唯.城市環境色彩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0-11.

[3] 赵春水,等.城市色彩规划方法研究——以天津城市色彩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9(33):1.

[4] 张伟,周爱田.徐州城市主色调:黄灰雅调[N].彭城晚报,2011-02-21.

[5] 李慧宇.浅析城市色彩设计对于城市规划的意义[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9):34-35.

[6] 周文倩.浅议城市色彩理论及实践研究——以西安市浐灞区为例[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0:27-28.

学习的重要意义 篇12

一、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党章》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全党更好地理解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建党学说和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党的建设的新思想。

党章是党的重要文献之一, 它体现着马克思经典作家的重要思想特别是党的学说。制定党章的过程, 就是总结党的建设经验、进行巨大的理论创造的过程。因此, 党章本身就是用高度精炼、准确和论断性的语言表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建党学说和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党的建设的新思想的基本原理, 并且构成一个科学体系。

2、有助于加强党内的制度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党总结历史经验, 深刻认识到“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党的规章制度没有得到应有的保证和尊重。党的制度、规章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党章是党的最根本的制度和最高的行为规范, 学习好、贯彻好党章有助于加强党的各项具体制度建设。

二、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党章》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1、党章具有科学性。

党章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基本原理同党的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基本原理。在党章的基本原则问题上, 不能有任何思想上、理论上、政治上的动摇。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 是坚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这决定着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等各方面的建设;而这些方面的建设, 又是以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为核心的。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 归根到底, 是由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 党章表明了我们党要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 执行什么样的路线, 走什么样的道路, 建设什么样的党。

2、党章具有权威性。

党章是党的最高行为规范, 是党员和党的组织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必须遵循的准则。党员在党章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党员包括领导干部及党的组织都不得违反党章规定。因此, 党章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强的约束力。党章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并不束缚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而是激励和保证党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党的纪律是建立在党员的高度觉悟之上的, 因而是铁的纪律。

三、按照《党章》要求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应坚持的几项原则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全党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和行动,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毫不动摇的坚持下去。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全面落实党的基本路线, 全面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 选拔使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政绩突出、群众信任的干部, 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从组织上保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落实。

2、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在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同群众同甘共苦, 保持最密切的联系, 坚持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 凌驾于群众之上。党要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坚持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必须实行正确的集中, 保证全党的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 保证党的决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党要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在原则问题上进行思想斗争, 坚持真理, 修正错误。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 又有纪律又有自由, 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摘要:党章是党的总章程, 是我们党把握政治方向的根本准则, 是各级党组织坚持从严治党的根本依据。学习好、贯彻好党章, 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党章,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上一篇:贫混凝土下一篇:糖尿病合并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