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的声音的散文

2024-10-24

最高的声音的散文(通用12篇)

最高的声音的散文 篇1

最高的赞语散文

算起来,父亲第一次对我说想念的话,是我上研究生那会儿。每个门洞一个电话,要伺候这个单元里三百多号人,在晚上8点以后的黄金时间能打进一个电话,机率跟抽奖差不多。那会儿我要干的事儿太多,父亲摁了很长时间电话,我都不在。那一天终于接到了电话,我嘻嘻哈哈跟父亲瞎扯,他的声音很放松:“丫头过得好我就放心了。我还以为你不要你的老爸爸了。”我一愣。多年以来,我对这种直接表达的爱意毫无准备。父亲又说:“我想我的小丫头了。”一种深层的害羞泛上来,我很粗暴地打岔:“肉麻肉麻……你跟妈晚上吃的啥?”

那一天父亲感觉自己老了吧。

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印象中的父亲就是三十多岁的模样。他每天早上叫我起床,晚上等我吃饭。在起点站挤公车身手矫健,抢上一个座位之后拿手把着旁边一个,大声招呼我和妈妈,声音里包含了一点暴躁,像是给其他妄图坐位子的人一个警示:有人了!而且我不是好欺负的!上初中后,我对这种做派深以为耻,以不坐表示抗争。父亲不能理解,抢个座位还不好吗?上城里去很远呢。他不甘心把座位让给别人,自己坐三分之一的位子,时不时瞄我一眼,意思是,我暂时帮你坐,你要想坐我马上起来。

我妈说:“还好,你爸那半边黑脸你们没继承。”我很奇怪,父亲的脸除了有络腮胡子之外,一直干净。我自信对那张脸非常熟悉——闲着没事儿我会揪着父亲的脸蛋左右拉扯,把他的脑袋晃来晃去,大喊“散黄”!但仔细一看,果然,父亲的左半边脸密布了黑色的斑点,连成一片,如果是个陌生人看他,这几乎是他最明显的标记。我妈回忆,从二十多岁起,父亲的脸上就开始有色素沉着,岁数越大,斑点越深,面积越大,但是终究没有翻过鼻梁那道山去。在父亲58岁的时候,我突然知道,原来他在我脑子里的样子和他真实的样子大不相同。我不知道为什么在那么漫长的时间里会无视他的变化,甚至没有发现他最为显著的特征。

我并非从小就和父亲很亲近,他一直在那里,忙着上班,下班忙着做饭。他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也几乎从不监督我做作业。每逢我被我妈暴打,他总是站在我妈那边。某次我被罚跪搓板,趁着父母在外间忙碌,我稍微挪到不那么硌的.放肥皂的地方,一个人兼报幕和唱歌,开了一场个人演唱会。父亲进来拿东西,冷笑一声:“哟,你还挺乐呵。多跪会儿吧。”不过他身上有种马仔的气质,跟我妈相比,是一个不起眼的配角,在我青春期最暴戾的时候,我也从未把他当成愤怒的目标。那段时间,陪伴我成长的,是父亲订阅的大量杂志,在那个偏远的厂区,我怀疑能有几户人家订阅了《世界美术》《十月》《收获》《小说选刊》这样的杂志。他还买了非常昂贵的唱机,有大叠黑胶唱片。他似乎偏爱俄罗斯文学,看过能找到的所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作品,对那段时间风靡的森村诚一和西德尼·谢尔顿的小说也从未落下。不过我追问过他看后的感受,他茫然答道:“忘了。”我旁敲侧击,确认他在看完小说后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故事、书名和作者名忘个干净。我曾经向他抱怨,《世界美术》中有一幅蒙克的《呐喊》非常可怕,我不敢一个人进里屋,就因为柜子上的一本《世界美术》。父亲很疑惑,他不仅对那幅画毫无印象,甚至对我说的那本杂志放哪儿都全无概念。

父亲和我妈是在军队恋爱的。我妈当时在宣传队,是个小范围内很红的民歌手,照她的说法,追她的人很多。父亲不过是普通一兵,不大说话,除了有出身好的优势之外,没有更吸引人的地方。据说他坚持观看有我妈参演的所有演出,而且永远坐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最热烈地为她鼓掌。大概这个坚持的姿态打动了我妈。在我妈因为出身问题被迫离开军队之后,他打了二十多次报告,追随我妈来到了这家三线建设的工厂,住在厂边上的宿舍,依山而建的小平房非常简陋,晚上能听见狼嚎。父亲如果留在军队,会有更好的前程;如果转业去了机关,情况也会好很多。

任何时代都有动人的、坚忍的爱情,只不过不被记录的、完美的爱情在人们的视野之外。

我猜想父亲不喜欢他工作的工厂,因为他在那里全无机会。转业干部大多有了一官半职,只有父亲例外。这部分也缘于他暴躁的脾气,我亲眼见他当面咒骂科长马屁精。他全部的好处都留下来,给了我妈。我从未见过一个男人对女人如此谦让、容忍和宠爱,只有一次,我妈赶时髦把辫子剪了烫了个大花,他气得一天没跟我妈说话。

我怀疑他是在我成长的某天才发现我的——那么像我妈,只不过更健壮,更顽劣——在此之前,我不过是这个婚姻的产品。我也怀疑,他订阅了那么多杂志,看了那么多小说,不过是在心底里要表现自己与那家工厂格格不入,与其他人不一样。

多年以后,我找的男朋友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包括父亲。但是我毫不犹豫地跟他在一起,并于十年后结婚。他在外形上没有优势,但是在和他熟悉的第一天起我就知道,他和我父亲是完全一样的人。我选择了一个跟我父亲相似的伴侣,这并非是理性分析的结果,大概是下意识的选择,我以这个选择向我父母的婚姻致敬,这是对我父亲最高的赞语。

最高的声音的散文 篇2

这天,他带着儿子去河里抓螃蟹。满载而归后,他在村边的池塘里洗螃蟹,儿子与几个小伙伴在旁边洗澡。不知何时,几个小家伙竟然不知深浅地游到了池塘的中间。池塘中间的水很深,并且河底有淤(yū)泥,人一旦沉下去,就再也无法上来。他一看情况紧急,连衣服也顾不得脱,一下子就跳到了池塘里,向孩子们游去。

池塘里共有5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就是他的儿子。当他游到孩子们身边时,身体便被4个孩子紧紧地抓住了。而且,他的儿子就在他的旁边。儿子看到他,大声地喊:“爸爸——,救我——”这时候,如果他摆脱身边那4个孩子的“纠缠”,扑向自己的儿子就一定能够把儿子救上岸。可是,他没有这么做。他凭借着全身力气,带着4个孩子向岸边游去。。

他终于把4个孩子送到了岸上。这时候,如果他迅速返回池塘,也许他的儿子还,有希望。可是,送到岸上的4个孩子中,有一个孩子因为喝水太多,已经没有了气息。他立即俯下身子,用嘴向孩子的嘴里吹气,做人工呼吸。当这个孩子吐了一口水,“哇”地哭出声的时候,他才扑向池塘,向儿子游去。

这时候,儿子早已在池塘里消失了。他不相信这个事实,一直在水中寻找。乡亲们赶来了,派出所的民警也来了,大家立即下水救人。一直到晚上10点多钟,儿子的尸体才被找到。儿子被捞上岸的时候,手里还紧紧地攥(zuàn)着两团泥巴。他把儿子紧紧地抱在怀里,禁不住号啕大哭。

故事如果到这里停下来,也许已经圆满。可是,他的故事还在不断地续写。5年后,他与妻子终于又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小女儿的出生给这个沉寂的家庭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幸福,带来了希望。可是,两个星期后,女儿被医院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并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听到这个消息后,他心如刀绞:难道上帝真的要剥夺我当父亲的权利?他恳求医生,希望医生能够帮助他挽回女儿的生命。可是,医生说,这种心脏病的最佳治疗方法是手术。由于孩子小,因此手术成功率很低,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

他绝望了。绝望中,他想到人的眼角膜可以捐献,这样可以让那些失明患者重见光明。他悄悄地下了决心:如果女儿有什么不测,他就把女儿的眼角膜留下来,捐献给那些需要的人。

2007年2月,在女儿出生3个月后的一天,女儿的心跳突然变缓,生命危在旦夕。医院决定立即对女儿进行手术。他看着女儿被送进手术室之后,便开始做妻子的工作。因为他听医生说,眼角膜捐献时间有限,如果太长,就没有任何价值了。悲痛的妻子明白丈夫的心思,夫妻俩含泪在器官捐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手术最终没有能够挽救女儿的生命,女儿走了。按照捐献协议,女儿的眼角膜被取下,让两位失明患者重新见到了光明。

他叫胡文传,一位普通的农民,一位两度用自己亲生骨肉的生命或者器官救助别人的父亲,一位希望养一群孩子做快乐父亲的男人。虽然,他与妻子再也没有生育孩子,但是,他的做父亲的愿望还是实现了。

2011年7月的一天,一位青年男子来到大窑村,找到了胡文传的家。当他见了胡文传,一下子跪在了胡文传的面前。胡文传很诧(chà)异。那青年男子含着泪说:“我就是那位用你女儿的眼角膜重见光明的患者呀!你的儿子没有了,女儿没有了,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的儿子!”按照器官捐献规定,捐献者和被捐献者是不能见面的。可是,这位青年男子为了寻找恩人,从当年病友那里寻到蛛丝马迹,一路寻找过来。这个寻找经历了漫长的4年半的时间。不仅如此,胡文传当年救下的4个男孩,如今,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已经结婚生子。他们都叫胡文传“爸爸”。

有人称胡文传是当代“程婴”。可是,古时候那个为救赵氏孤儿而牺牲自己亲生儿子的程婴,讲的是朋友之义,报的是知遇之恩。而胡文传所救的人与他毫无瓜葛,甚至从来没有见过面。

胡文传失去了儿子,失去了女儿,但是,他却因此拥有了5个儿子,拥有了天下之大义。这就是做父亲的最高境界。

赢的最高境界 篇3

比赛开始后,丁俊晖很快以2:0取得领先。这时候,不和谐的一幕出现了:很近的看台上,一名奥沙利文的“粉丝”在丁俊晖每一次起杆时都要大声咒骂,让这位台球少年很不自在。也许是骂声的影响,丁俊晖的心理开始出现波动,在关键的几局中失误频频,很快以大比分落后。

因为没有保安管理,那位“粉丝”骂得更起劲了。方寸已乱的丁俊晖已经无法全身心投入比赛,甚至球也不知道该怎么打了。第12局,奥沙利文胜出,丁俊晖伸过手去,准备向奥沙利文祝贺。“火箭人”先是一愣,知道是对手弄错了赛制,随即他又感觉到了场内的变故,马上连说几句“NO,NO,NO”,然后搂住丁俊晖说:“比赛还没结束呢,和我接着打完后面的比赛好不好?”

休息室内,奥沙利文一直陪着自己这位小弟弟对手,还叫来了自己练球房的老板,一个四五十岁的香港人,一起來安慰他。奥沙利文说:“那个骂你的声音,我也听到了。我刚来伦敦时,也领教过这样的骂声,但我坚持过来了。你要记住,那不是比赛,比赛是属于我们两人的。”

最后一局开始之前,奥沙利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向裁判,要求将那个骂人的“粉丝”清退。然后在喝彩声中,双方进入第13局。当机会球再一次倒向丁俊晖的时候,奥沙利文主动走向球迷,要他们帮助加油助威。

获胜后的奥沙利文,将与对手的礼节性握手改成了拥抱:“没关系,以后还有机会,随时欢迎来伦敦找我,我很喜欢和你一起打球。”

此刻的丁俊晖,早已热泪盈眶:“我流泪不是因为输了比赛,而是遇到了一位绅士对手。”

看到这里,观众的感觉已不像是面对一场令人窒息的高水平角逐,更像欣赏一门艺术,一种闪耀人性光环的美。比赛有很多种赢法。尤其实力在伯仲之间的较量,在赢得比赛的同时,赢得尊重和友谊,赢得对手的心,赢得观众的感动,才是赢的最高境界。

■编辑陈霖

放飞是哺育的最高境界散文 篇4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

爱孩子,天性使然,无可厚非。

可现实中,过度爱孩子的,不是少数。孩子尚小时,无微不至的悉心照料,理所应当。因为这个时期,孩子年幼,需要呵护,需要关怀,更需要保护。

可孩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我们的一些父母,依旧像带呀呀学步的孩子一样,揪着搀着,宠着爱着。本属孩子做的事情,父母却统统包办。这就是过度之爱了。

久而久之,孩子的生活能力,意味着弱化,自立的意识,意味着缺失。一旦生活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故,孩子不是茫然,就是无助。什么都不会做,什么也做不了。这究竟是爱呢,还是害呢?

为尚未长大的孩子,洗衣做饭,为尚未长大的孩子,包办一切,这是应该的。但我们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照顾关怀,往往过了。

爱,成了溺爱;惯,成了骄惯;帮助,成了包办。凡此种种,以致孩子该长翅膀时,却长不出来。该羽翼丰满时,却长不出羽毛。

鸿鹄之所以壮志九天,是因为它有一双搏击长空的翅膀。麻雀之所以屋檐树林,是因为它志在屋舍田间。试想想,鸿鹄大雁,如果没有羽毛和双翼,和煺了毛的鸡能有多大区别?

凤凰的`美丽,就在于那身多彩的羽毛。没羽毛了,恐怕连烤炉的鸭也不及。既然我们爱自己的孩子,我们就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教给他们生存的技巧,让孩子在属于自己的人生天地里,丰满他们的羽毛,练就他们坚硬的翅膀。

放飞,是哺育的最高境界。而笼养,则是在爱怜名义下的一种隐性屠戮。不过这种屠戮,只是温水煮青蛙式的清蒸慢炖。

我们不要总是以爱为借口,也不要总是以关心为说辞。真爱,你就给它自由,给它天空。错爱,傻爱,就给它束缚,给它笼子。

滴答的声音散文 篇5

秒针滴答滴答,静的环境里每一声都滴进人的心里。它每响一次,意味着我们的生命减少一秒钟,我们又向坟墓迈近一步。如果说生命是满满的一池水,每时每刻的滴答声,就是池水泄露的痕迹。春风起,吹皱一池春水。那朵朵涟漪是年轻时代的梦想和憧憬啊!生命充溢的时候,可以自由自在的奔跑,跳跃,狂笑,痛哭,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天下不过是我们的旅舍,没有去不了的.地方,没有翻不过的山。骄狂与不屑是独有的权利,虚荣与攀比是特色,放荡不羁是名片。生命啊,可以掀起滔滔巨浪。

等到是生命之水渐渐干涸,偶尔会有一丝浪花,终至于无。滴尽最后一滴水,一个人也告别了这个世界。

常人觉察不到池水的减少,总以为有很多,不用担心。等到干涸见底,会大吃一惊,怎么这么快呢。华发生头,两鬓苍苍,不过须臾之间。许多要做的事情还在构想,许多心愿还未达成。除了悔恨和懊丧,别无他法,可惜世上终究没有这么一家药店,可以出卖后悔药的。

人啊,脑袋里永远响这滴答声吧,它警醒着你,未来的路未必有很长,陪伴的人未必有很多。走向穷途的过程中,珍惜分秒,向理想前进。不愿老悔恨,只有少努力。

土地的声音散文 篇6

九月,先生的外公去世,我和他回了趟老家射阳湖。

秋高气爽,风清云淡。我们最喜欢静坐在湖边,沐浴着轻盈的湖风,静观远处渔帆点点,静听身旁鸟雀鸣啭,让卸掉了所有压力的自己,静静地在时间与空间无垠的隧道里穿行……

九月,是射阳湖最美的季节。那一湖的秋水,依旧是澄澈见底;那湖滩的芦苇,依旧是雪白浩荡;那湖畔的垂柳,依旧在袅娜迎人,在微风的吹拂下,柳条轻轻拨弄水面,水面泛起了鱼鳞似的波纹,是那样的温柔,那样的恬静。正所谓: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不远处,湖面上漂浮着一叶叶渔舟,船上的人有的在撒网打鱼,有的在淘米洗菜,有的在濯衣晾晒……还有更远的地方,芦花深处飘散着袅袅炊烟,炊烟掩映着几弯小小村落,村落里显现着隐隐绰绰的人影,宛若一幅淡雅清丽的山水画卷。美丽的射阳湖,就像母亲一样养育着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哺育着这里勤劳淳朴的人们。

这清澈又恬静,美丽又宽广的湖滨,孕育着天地之间的静谧之美,在我的眼睛里,在我的胸臆里,尽成了无限美丽的诗篇,令我迷醉。这是久居都市的我们平时无法欣赏到的风景。

我们沿着湖岸漫步……秋天在这自然纯朴的环境里,刻画出最动人的小野花,这些我曾经多么熟悉的,可爱的小野花呵,五色缤纷,温润而细致地散落在湖岸边,田埂上,展示着生命的力量。这里秋天的主题应该是那些水稻,站在田埂间,远远望去,田里的水稻尚未收割,有的刚刚吐穗,有的已经半熟,于是,一块浅绿,一块嫩黄,相互交错着,连绵着……一种丰厚而浪漫的悠闲气息正充满在空气里。稻田旁有大大小小、错落分布的鱼塘,其中有一块是他外公的,这里――曾是他生前最流连的地方。鱼塘里,鱼儿此刻正在快活地舞蹈,甲鱼则在悠闲地散步……每当晨曦初露,抑或夕阳西下,由于光与影的折射,稻田和鱼塘,在晨与昏的色彩变幻中熠熠生辉,时时显露出的蓬勃繁盛之美,相比起韶光已褪的外公,这美景――远远超出了我们感官所能承受!

在这里下河平原的一隅,在他外公静默的坟地前,我们在学着聆听土地的声音。虫唧、鸟啭、鸡鸣、狗吠,草木萌发的微响,乃至鱼儿跳出水面的清音……土地的声音!这也是久居都市的我们平时无法聆听到的声音。我想,这些不同的语言所形成的土地的声音,是人世间最完美的天籁,正是我乡我土绵延不绝的声音!他的外公至死都不愿离开故土,是否就是迷恋这土地的声音?一方新冢,与鱼塘相伴,达成了他人生最后的愿望,他更愿意在这片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土地上安眠。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那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如今,由于人们都向往都市的繁华,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了土地,太多太多的人逐渐遗忘了土地的声音,他外公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着对土地最后的坚守。因为:土地,是人类永远的`根。人们呵,请不管离开土地多远、多久,都不要忘记了故土的呼唤,土地的声音。

土地的声音,也正是大地的呼吸,大地沉着而规律地吐纳着气息,各种动植物混合的气味,天地河流自然的味道,芬芳隽永,质朴清新……因这大地的呼吸,支撑着我们的心灵,正在我们的血液里氤氲,正在我们的灵魂里弥漫……我们追寻这声音,沿着乡间小路一直向前走去。

仿佛,我已看到我的祖先们,千百年来,在这块广褒的土地上,辛勤地耕田犁土,流血流汗,毫无怨尤,默默奉献。他们终日面对土地,背对苍天,种植稻米,养植鱼虾,换取微薄的生存所需。沧海桑田,痴心不改。一辈辈,一代代,我们的祖先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演绎着亘古不变,生生不息的平凡故事,而这也正是他们所追求的生命意义的全部。

天然——中国书画的最高境界 篇7

一、人之天然

纵观中国书画史上卓有成就者,其学养才情容或有高下,然禀性天赋往往有相通之处,这种共同之处就是,他们的身心与性格似乎与大自然有一种天然的契合,不管这种契合是与生俱来的,还是由于人生的不如意而转向自然的一种解脱,但这种取向都使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融入到他们的生命与血液里,进而又通过他们手中的笔墨将这种生机与活力呈现出来,从而创造出不朽的艺术作品。

赵之谦曾说过,生平艺事皆天分高于人力,只有治印则五分天分,五分人力。赵为书画印大家,这句话可谓其平生艺术实践的真切体验。治印天分固不能少,但章法布局、雕凿打磨,人为的成份毕竟占了很大比重。而书画则不然,临池的功夫虽重要,所谓笔成冢、墨成池,但这毕竟只是基本功,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天分,没有不为俗务婴心的超然,没有胆识和魄力,纵使在笔墨中滚打一辈子,也难得真谛。

就书法来说,苏轼曾云:“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1]黄庭坚说东坡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并推其书为当朝第一。第一之说或有不同的意见,但东坡文章之妙,天分人品之高似无二说。就文章而言,苏轼曾自评其文曰:“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汨汨,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1]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颠沛流离中不忘民生疾苦,做了不少好事,加上生性豁达豪放,品行不可谓不高。所以黄庭坚认为:“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3]

而绘画则如徐渭所说:“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4]徐渭尝自谓:“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4]对此,后人或有不同的看法,但其书画诗文方面的杰出成就还是公认的。徐渭多方面卓越的艺术才能,主要还是得益于禀性天赋和奔放不羁的性格。袁宏道陈述徐渭的经历道:“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4]不管是自觉的还是被迫的,应该说有成就的书画家大都有徐渭的这种寄情山水的经历,这不仅是塑造他们艺术品格的必要手段,也是使其艺术作品达到天然境界的关键所在。徐渭还有更出奇之处。陶望龄在《徐文长传》中说:“渭貌修伟肥白,音朗然如唳鹤,常中夜呼啸,有群鹤应焉。”[4]这甚至比魏晋诸贤的啸咏泉林,超然物外更加旷逸,此种风度气派发而为文,发而为诗书画,其格调意境之清奇超迈又有几人可及?

在中国书画史上,能像苏轼一样实践与理论兼擅的大家虽不是太多,但书画水平能达到彪炳一世或流传千古者,其人其事往往与徐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书法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应该说是张旭,关于他的事迹与书艺传说很多,李颀的《赠张旭》就是一个很好的概括:“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8]按说,张旭如此疯颠,其字应该非常狂怪,而事实则是其字极入规矩,唐代诸大家书,后世往往褒贬不一,而对张旭则鲜有微辞,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怪而有趣的现象。其实也不难理解,张旭有着全面而深厚的书法功力,多方面的才能和高超的个人修养,发而为书,其颠狂不过是其天才纵逸的一种外在表现而已,这只能说明他是一位天生的书法家,所以才能达到草书艺术的最高境界。与张旭情况类似,在书艺上同样取得很高成就者还有怀素、杨凝式、米芾等,就不一一详述。

就绘画而言,中国早期的绘画注重描绘人物,实用性是很强的,尽管如此,论者仍然非常强调画家的天分与画作的生动自然。如对顾恺之的评价:“自古论画者以顾生之迹天然绝伦,评者不敢一二。”[9]而到了宋元时期文人画占居主导地位之后,这些所谓的文人画家更无一不是寄情山水,优游湖山,颇有羽化而登仙的遗世之风,其中以元四家中的黄公望、倪云林表现最为潇洒。王翬说“昔黄子久日坐湖桥,看山饮酒,以造化为师,意在神韵,不在形似,遂尔入妙。”[10]我想也只有这种气度,这种修养才有可能将中国画的极致发挥出来,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峰。

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11]可以说,这里所说的癖、痴也正是书画大家的天然品格。“议者不知书有天机,自是性中一事,而学习特求就法度规矩尔。至于离方遁圆,不守绳墨,自作胜概,谓非天得不可也。”[12]书是如此;“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邱壑内营,成立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13]画亦如此。前人说的已经很明白了,书画不是不要功夫,然而仅有功夫是不够的,尤其是要想达到最高层次的时候。

二、取法天然

书画能达自然之境,除了人的自然天性之外,自觉地投身大自然之中,与自然亲近,接受大自然的陶冶与洗礼,是每一位有成就的艺术家都必须要经历的过程。从较高的层次上来说,在大自然中,人的身心才能够得到彻底的放松,性情才能够得到陶冶,从而超然物外,心如止水,这是艺术创作所需的最高心境。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书画家笔下的美来源于自然的美,这是艺术创造不竭的源泉。杜诗云:“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人与自然相亲,就会得到自然无私的回报,从而下笔有如神助,创作出不朽的艺术作品来。

寄情山水,优游湖山既是艺术家自然天性的一种体现,也是艺术创造的一个重要环节。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学习国画,临摹传统虽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实历来有成就的画家更注重向真山真水上探求,下面一段话对此有较细致的论述。“古人亦不过于真山真水上探讨。若仿旧人者,而只取旧本描画,那得一笔似古人乎?岂独山水,虽一草一木亦莫不有性情,若含蕊舒叶,若披枝行干,虽一花而或含笑,或大放或背面,或将谢或未谢,俱有生化之意。画与写者,正在此处着精神,亦在未举笔之先,预有天巧耳。不然,则画家六则,首云气韵生动,何所得气韵耶?”[14]这里明确指出,中国画最高层次的气韵生动之气韵,是直接来自于天地万物自身的神采,画家不过是将其撷取并表现于笔下而已,这里没有所谓的天巧,一切都是顺理成章,自然天成,艺术的极致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一般来说,就绘画而言,摹古与写生是两条必须的途径,古人相对比较重视摹画,今人则较重视写生。但古代真正有成就的画家其实在写生方面用的功夫也是很深的。就山水画而言,如“董源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黄公望隐虞山即写虞山,皴色俱肖,且日囊笔砚,遇云姿树态,临勒不舍;郭河阳至取真云惊涌作山势,尤称巧绝。应知古人稿本在大块内,吾心中,慧眼人自能觑著。”[15]董源长期生活在山明水秀的南方,受自然的薰染,其笔下的山水,笔墨平实而苍郁,将江南的幽林峭壑、湖光山色、烟岚雾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为南宗大家的黄公望,长期往来江浙间,更是随身携带笔墨,随时将自然造化收入笔下,另一方面,黄公望在技法上博采众长,再加上其物我两忘的超然品格,终于形成了他秀润天成,无美不臻的艺术风貌,将中国画的境界推向了极致。郭熙作为一个宫庭画师,虽然绘画技法等难免受到局限,但因其有出色的艺术理论指导,并具有高超的艺术才能,仍然创造出了既逼真又灵动的绘画作品,在北宋写实山水中占有重要位置。

如果说山水画的写生在某种意义上说还只是一种手段的话,那对花卉翎毛、人物走兽题材的绘画而言,可以说创造就蕴含在写生之中,造型与写神应该是融为一体的,二者很难分割开来。“曾云巢无疑工画草虫,年迈愈精。余尝问其有所传乎?无疑笑曰:‘是岂有法可传哉?某自少时取草虫笼而观之,穷昼夜不厌。又恐其神之不完也,复就草地之间观之,于是始得其天。方其落笔之际,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此与造化生物之机缄盖无以异,岂有可传之法哉?’”[16]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与庄周化蝶的故事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对此还有什么疑问的话,看看白石老人笔下的草虫就明白了。在齐白石的花鸟画中,大写意的花卉藤萝与精工刻画的草虫融为一体,可谓独具匠心,天衣无缝。它们的表现手法虽然不同,但同样是对自然万物的生动描绘,是向大自然取法的结果。现代画家中,注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写生者,更是不在少数,他们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结合自己的个性和时代的要求,创作出了大量形神兼备的艺术精品。

绘画作品的艺术创造需要向自然取法,这一点是必须的,也比较容易理解,那么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就远了一层,或者说就不太重要了呢?我想回答应该是否定的。自古书画同源,早期象形文字本来就是对自然事物的抽象概括与提炼,具有绘画的味道与具象的美感,后来的大小篆部分地保存了这种特性。但篆书毕竟笔画过于简练凝重,在描摹自然和表现书家个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状况直到篆书解散为隶体之后情况有所改变,而书法艺术的极致则是在草书形成后才达到的。

蔡邕在其书法论著《篆势》中对篆书象形之妙,笔法之美有详细描绘,但我认为他在《笔论》中的一段话更能体现书法艺术与自然精神的相通之处。“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之书矣。”[17]这儿虽只说到了书之形,其实是兼具了形神两个方面,它从大到日月、小至虫叶,具体如弓矢、抽象如水火,多方面说明了书法技艺与天地万物之间隐密而又切实的联系。

韩愈曾赞张旭书法说:“往时旭善草书,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华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18]“可喜可愕,一寓于书。”这是真正的艺术家才能达到的境界,书法与绘画一样,乃中华艺术精粹,岂雕虫之技哉!

三、写画天然

在书法史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的是王献之七八岁时学书,其父突然从身后去拔毛笔,没有拔脱,因叹说此儿后当有大名。对此后世有不同的看法,如苏轼就颇不以为然。的确,书画技法中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写画有没有笔力,但笔力主要是笔触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质感,与握笔和写画时用力的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由于用笔是书画创作中一个最为关键的环节,所以历代书画家对此都非常重视,不少还留下来了专门的著述,通过对他们的这些论述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许多方面它们是相通的。张彦远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9]由于书画同源又同体的关系,书法的用笔与绘画的用笔有很多共同之处,越是在写意画中和书画大师的笔下,这种相通体现的就越明显。关于书画低层次上的相通之处这里不作论述,下面还是来谈一下高层次上的用笔方式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首先,用笔不是孤立的用笔,不只是一种技法,它与执笔者的性情、修为与功夫有密切的关系。蔡邕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17]要想任情恣性,达到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的境地,必先要散怀抱,这虽然是一种主观的行为,但并非人人可以做得到,归根到底是与书画家的天分有关。有的人死守笔法,规摹前人,虽功力深厚,但终无所成,就是这个原故。

其实要使笔法入自然之境也不是什么难事,就书法用笔方面而言,古人早就通过各种比喻来说明了字的点画不只是一堆散乱的线条,它们是与自然万物相通的,是鲜活有生命的,“点如山摧陷,擿如雨骤;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若鸣凤之游云汉,来若游女之入花林。灿灿分明,遥遥远映者也。”[21]这种将点画形象化的说法在古代书论中可谓比比皆是,但最有概况性、最便于理解、也最具影响的比喻莫过于下面几个:屋漏痕、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壁坼。它们既是用笔的方法,又是点画形成后所要达到的一种效果,如屋漏痕,即指行笔如雨漏墙壁,水滴因重力的作用自然下行,虽略有屈曲而总体则垂直向下,似不用力而力实包孕其中,似人力而实天然,这就是书法用笔中的最高层次。其它几个比喻皆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也有高下之分,所谓折钗股不如屋漏痕,屋漏痕不如千年古藤,以其渐近自然也。

古代有成就的书画家往往现身说法,强调用笔自然,反对矫揉造作,傅山有一个著名论断就是这一观点的完美表述:“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率真毋安排。”[22]他通过考察历代书史,对以赵孟頫、董其昌为代表的妍媚书风表示了强烈不满,而对那些率真朴实的书家书体情有独钟,并特别喜欢汉隶,认为这种书体最能体现自己的审美情趣。他说:“汉隶之不可思议处,只是硬拙,初无布置等当之意。凡偏旁、左右、宽窄、疏密,信手行去,一派天机。”[22]可谓推崇备致。与傅山观点类似的还有碑学大师康有为,他对历来奉为正宗的唐碑提出了挑战,而把魏碑提升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这在《广艺舟双楫》中有详尽的论述,下面一段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他的观点。“后世称碑之盛者莫若有唐,名家杰出,诸体并立。然自吾观之,未若魏世也。唐人最讲结构,然向背往来伸缩之法,唐世之碑,孰能比《杨翚》《贾思伯》《张猛龙》也?其笔气浑厚,意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采。作字工夫,斯为第一,可谓人巧极而天工错矣。以视欧、褚、颜、柳,断凫续鹤以为工,真成可笑。永兴登善,颇存古意,然实出于魏。各家皆然,略详《导源篇》。”[24]这里康从结字、布局、笔致、意蕴诸方面证明魏碑胜处,并指明其对唐碑的影响,在肯定了人力的同时更强调了天然造化之功。

说到绘画的用笔,由于是对具体的物象进行刻画,所以与书法的用笔还不完全一样,欲达自然之境似易而实难。这主要是因为:首先,画家描绘自然万物,多从造型入手,强调素描、色彩、透视等基本技巧的运用,而不能很好地进行笔墨功夫的训练,久而久之,形成了造型精致、色彩艳丽、形体逼真但气息浮薄、缺乏内涵的绘画风貌。其次,与之相反,有些画家以神似为借口,用笔信手涂抹,荒疏草率,不成物类,可谓矫枉过正。可见,绘画欲臻妙境,殊非易事。只有高士通人,真正的大家,才能矫此两弊,领悟绘画的真谛,达到至高境界。

如何是最高境界,其实与书法是一致的,所谓无意于佳乃佳。用笔之正反虚实旁见侧出无不到,用墨之浓淡焦湿无不备,下笔如有神助,又是信手拈来,是为得之。再详细一点说就是:“夫境界曲折,匠心可能,笔墨可取,然情景入妙,必俟天机所到,方能取之。但天机由中而出,非外来者,须待心怀怡悦,神气冲融,入室盘礴,方能取之。悬缣楮于壁上,神会之,默思之,思之思之,鬼神通之,峰峦旋转,云影飞动,斯天机到也。天机若到,笔墨空灵,笔外有笔,墨外有墨,随意采取,无不入妙,此所谓天成也。天成之画与人力所成之画,并壁谛观,其仙凡不啻霄壤矣。”[25]这里的天机,有人力、有神力,但主要还是强调了天成。可见,普通画家即使也有相当的天赋和训练有素的技法技能,若没有神助,没有天机,要想创作出传世之作也是难以做到的。

四、面貌天然

书画之天然表现当然最终还是要体现在书画作品之中,即书画面貌天然。应该说,有了上述三种因素的保证,创作出来的书画作品也必然具有天然的品性,相较而言,书画家的天然品格和自觉地取法自然的倾向相当大的程度上都属于客观因素,非人力所能左右,而写画自然更多的是一种技法上的东西,虽然也与人的性情有关,但功夫是占主导地位的。其实这一点古人早就说得很明白了。就书法而言,如苏轼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26]至于绘画,古人有所谓十日一水,五日一石之说,说明艺术的学习与创作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又如下面一段话:“夫画形似可以力求,而意思与天者,必至于形似之极,而后可以心会焉。非形似之外,又有所谓意思与天者也。”[27]这里所谓的“意思与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天然,就寓于“形似之极”之中,决非一朝一夕之功,既使天才的画家,也几乎需毕生的磨炼才能达到,因此,所谓天成的艺术作品,也是辛勤的汗水浇灌得来的。

具有天然面貌的最高层次的书画作品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先就书法来说,在古代书论中,用天地万物来比喻点画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而尤以《书谱》中下面一段话最为形象、也最有诗意。“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28]由此可知,书法之点画、线条,不只是简单的墨线,它们是有生命的,正像自然陶冶万物一样,它们也是书家性情、气质、心血的外化与凝结,所谓不期然而然,有非人力所能为者。

就具体书法家而言,在庾肩吾《书品》中列为上上品的只有张芝、钟繇、王羲之三人,并评曰:“张工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书,称为草圣。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王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工夫过之。”[29]虽然后世对三家书法的优劣尚有不同看法,庾说还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不过这也只是相对而言,其实,三家书风都具有天然风范,故能达到至高境界。比如功夫第一的张芝,其草书乃是“字势生动,宛若天然,实得造化之姿,神变无极。”[30]绝非只有功夫在里面。被称为天然第一的钟繇,主要是就其真书而言,而且历来没有疑议。“钟繇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31]可谓推崇备致。至于书圣王羲之,兼擅众体,尤以行书为最,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堪称尽善尽美,尤为可贵之处就是其天然韵致。“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鱼鬣鸟翅,花须蝶芒,油然粲然,各止其所。纵横曲折,无不如意,毫发之间,直无遗憾。”[32]后世书家凡能名显后世者,功力固是一面,能给人以惊喜并能长久显示魅力之处仍是其各自不比寻常的天然面貌,如颜真卿真书,杨凝式草书,苏轼、米芾、徐渭、刘墉等人的行书皆是,就不再一一列举。

绘画由于主要是对客观事物的描绘,有物象可寻,故对其好坏优劣的判断,对其天然品格的有无与高低较好把握。中国画素有工笔写意之分,工笔通过线条和色彩对所描绘的对象进行精雕细刻,贵在写形,以形存神;而写意则强调描绘事物在似与不似之间,贵在遗貌取神,以神存形,二者有较大的不同。应该说二者互有优劣,工笔强调笔法,写意强调气韵,但工笔无气韵则失于板滞,写意无笔法多失位置,能兼备则为尽善。其实只要才情高,功夫到,修炼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所谓不期然而然也。“何谓发于无意者?当其凝神注想,流盼运腕,初不意如是而忽然如是是也。谓之为足则实未足,谓之未足则又无可增加,独得于笔情墨趣之外,盖天机之勃露也。”[25]果能有此修为,绘画之天然境致自然就出来了。它的具体表现就应该是:“画到无痕时候,直似纸上自然应有此画,直似纸上自然生出此画。试观断壁颓垣剥蚀之纹,绝似笔而无出入往来之迹,便是壁上应长出者。画到斧凿之痕俱灭,亦如是尔。”[25]

中国传统人物画以线描为主,贵在写神,如顾恺之、吴道子的作品,或“传神阿堵”,或“吴带当风”,上面所说的天然面貌在这里体现的不是十分明显。早期著名的花鸟画家黄筌、徐熙虽已别开花鸟画之生面,有所谓“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分别,但以后花鸟画的发展基本上是工写参半,虽然好的作品形神兼备,但天然面貌已胜过人物画。最能表达中国画水墨情趣,体现中国文化天然品格的绘画题材当然是山水画,尤其是写意山水,这一点从南宗山水的鼻祖王维的作品和理论中都有明确的体现。他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25]这里将水墨山水描绘自然的优势与特点概括得十分精炼。以后宋元诸大家,以及明清和近现代有成就的山水画家基本上就是沿着这条路走下来的,造就了中国山水画优良而辉煌的传统。

由上可知,从书画的产生,到书画所使用的工具材料,以及表现技法,到诗书画的融合,再到书画家所应有的精神素养,都决定了它所具有的天然品性,因此,最高境界的中国书画,其面貌必定是天然的。

侃价的最高境界 篇8

“12块。”一个低沉的声音响起。

我很满意手上的这双,于是一边掏钱,一边随口说:“8块钱我买了。”

“12块!”低沉的声音再次响起。

我笑了。买菜时那些菜贩对我已经烂熟,从来不敢跟我还价,今儿好容易抓住一个不怕的,正好过过侃价瘾。

我眯着眼看了看摊主,是个中年人,我举起手中棉鞋,说:“这种手工货……”

“这种手工货质量好,用料规范,针线均匀密实,12块说句老实话,那是勉强。16一双的我卖得太多了。”

“你卖得这么……”

“我卖得这么便宜是有道理的,看先生不像个小气人,还价这事您肯定不专业,我若卖贵了良心上过不去,老老实实做买卖,这样才能长久,对不对?”

“全不讲价是……”

“全不讲价是不可能的,先生爽快,我也爽快,算我今天交个熟人,11块。”

我倒抽一口冷气,缓缓站起身来,重新打量着眼前的摊贩。这人大约三十多岁,头戴一顶平淡无奇的旧皮帽,两眼微露精光,此刻正努力摆出一副真诚的造型。

不露点儿真功夫,你真当我是普通消费者啊。我深吸一口气,说:“你若把这副鞋当宝那你就错了!普普通通一双棉鞋,左轻右重上宽下窄,接头松垮针线稀疏,既不暖和而且漏风,往大了说叫假冒伪劣,往小了说叫质量极差,我买这种棉鞋图的是个怀旧,你真以为我今天非你这鞋不买了?这鞋不是耐克不是阿迪达斯,撑死了也就8块钱,你当街摆摊辛苦,我都不想跟你还价,给了你8块一双你还说这些废话,我告诉你,做生意做得这么死,生意一定做不长久。我最多给8块5毛,卖就卖,不卖我走人!”

皮帽双眼精光烁烁,说:“这么好的棉鞋8块5毛卖不了,总不能让我亏本吧?”

我转身。走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考验的是买卖双方的心理素质。一步,两步,三步。我没有迟疑,更不回头。演戏,一定要到位。

皮帽漫不经心的声音在后面响起:“你说我这双棉鞋差,那其他的棉鞋你看看怎么样?”

果然是老江湖,一招出手,高下立判,这句话既给你回头的台阶,又不暴露自己急于出售的心理。

我回到摊位前,拿起鞋子捏挤了一下,说:“看看,啥样的针线活,一拉就松,这种鞋子,8块5买回家我后悔。”

皮帽笑起来,忽地戛然而止,只听他道:“这位小姐,您买什么?”

我回头一看,原来老婆大人驾到。老婆说:“买个菜用了两个小时!你是出国买的啊?”

我忙解释:“路过这摊,想买双棉鞋。”

老婆打个哈欠,拿起棉鞋看了看,说:“批的温泰鞋厂的鞋吧?批价6块2,零买7块5,看你辛苦运到这,8块吧。”

皮帽脸如死灰,全无激情,拿出棉鞋递给我:“兄弟,论侃价功夫你算个高手,我生平罕见,但侃价砍七寸,这才算到位,这才叫真正的侃价!”

老婆摆摆手,转身打个响指,说:“走!”

我拎起小包,拿起棉鞋,一溜紧跟。

叶涵摘自《现代女报》

春天的声音优美散文 篇9

我有点兴味索然,无趣地蹲坐在田埂上。乡村的春天总是温情可爱,田埂的泥土,吸吮了春天大量的露水,柔软温润,丝毫不像城市的水泥地那般冰冷坚硬。我仰起头,却被这木然站立的稻草人镇住了———他们双臂大张,里面的稻草争先恐后地从麻布中探出头来。它们虽然没有五官,却显得栩栩如生。这些稻草人,伫立在这里,无论风吹雨打,严寒暴晒,都默默地照看着农民一年的希望,但很少有人会在匆匆的旅途中停下步伐,去关注他们,忙碌的生活成了他们拒绝的理由,他们不再去注目这些渺小、平凡的物体。可是,稻草人却切切实实地存在着,就像大叔伯和大婶在农田忙碌的身影。他们在这片田地上,用锄头和汗水播种粮食,也播种了生活的希望。他们的儿子现在已在外地有了不错的工作,每年都会寄足够的钱回家,但他们依然选择在田地里耕种。对于他们而言,不农作是可怕的。从播种的开始到丰收的结束,这种宿命的轮回,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幸福,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去孕育生活,在劳作中享受着生活的美好。在春天,我无意被他们触动了。杜甫诗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些可爱的稻草人,这些可敬的农民,像春雨滋润万物一样,默默地展现着自己的价值,从不轰轰烈烈,却感动人心。

突然,有一大群鸭子出现在我的眼前,成群结队的,像瀑布从高山坠落时激散的水花。这群鸭子大概是在春节时,被关在主人的竹圈中憋坏了,带着一股怨气似的,撒开腿地奔跑。我突然有种要追随它们的冲动,在迟疑了一会之后,我追了过去。跑得越远,就越觉得身心轻松。跑着跑着,竟然随着它们跑到了池塘边,它们纷纷下水嬉戏后,我不禁自嘲起自己傻气的举动,却恍然醒悟过来———原来快乐就像鸭子找到池塘那样简单。

记得我们村里有个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我们家常去帮她的忙,这次放假,我特意去看望了老奶奶。在那栋刚修好的琉璃瓦房下,老奶奶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门槛上,双手牢牢地握着竹杖,一双失去焦点的眼睛似乎藏有很多故事。这年春天,老人脸上的皱纹更加密集了,人也更加憔悴了,但还是那么慈祥和乐观。每次我坐在她身边,她总会紧紧地握着我的双手,对我嘘寒问暖。本来是我来看望她的,现在倒成老奶奶看望我了,有些惭愧,但更多的是温馨和感动。老人从不介意别人说她瞎,她总是说:“眼睛瞎了没什么大不了,我还能天天早上在这里晒晒太阳,听听鸟叫,为你们这些小伙子祈福。”说完就自己一个人乐呵呵地笑开了。老人的话很实在,失明并没有剥夺老人享受生活的权利,因为她在心中种着一个春天。

千里之外的声音散文 篇10

我打马经过你的梦,只是轻轻的一个问候,便是一季青春。那里有一个可爱的人儿,站在随风飘舞的雪花里,定格成了一副色彩斑斓的画卷。不去计较我们有多么熟悉,不去计较,花了多少话费。只记得,那个夜晚很难忘。

晚自习后,回到宿舍的我,手捧一本诗集,正忘情的享受着那美妙的语言,我感叹着诗人妙笔生花,让我如狼似虎的啃食着一字一句。我已经走进了是人的世界里,和他一起看海,一起牧马,一起徜徉在那个诗情画意的江南。一个电话硬是搅了我的兴致,把我硬是拉离了诗人的世界,我又重回到了这个舞雪的穷冬。此时不免有点不开心,更何况,这是一个陌生的号码。不耐烦的我吼道:“喂?请问找谁呀?”“找你呀!老同学!”电话那边是对方的热情问候,轻柔的声音如沙漠之泉涌入心窝,顿时暖暖的。我再也不好意思用刚刚那样冷冰冰的语气和他说话。反而觉得亲切,因为我的室友都是大城市的,我们没有什么共同话题,我们说的我不大明白,我说的他们也不懂。几个月就这样憋的难受极了。于是收起书本,微笑而谈刚才的密布阴云早已经消失地无影无踪。

好久,我都没猜出他是谁,毕竟我的朋友不多,也无从猜起,最后还是他告诉我,他是我的高中同学,当初没考好(当然,所为的没考好,是于他而言,于我,那已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分数。)本来要补习,却被哈尔滨一所不错的大学录取了,而那里,没有老乡同学,他不免会感到孤独,尽管他一向沉默寡言,一个从南方到了北方的学子,不免想听听来自家乡的声音。“你那里下雪了吗?你知道吗?东北的大雪在南方是很少看到的这里的大雪也像北方的汉子那样潇洒豁达,不会细水长流的温柔飘落。”

此时的.我已经忘了适才内心的不悦,挪开被子,起身,走到阳台,把手伸到黑暗中,感受着雪花一片片飘在手上,无可置疑,落在手上的雪花让我的手渐渐的冰凉。“我们的家乡也下雪了,虽然很小,可是也很美,外面的世界都已经白茫茫一片,黑暗中,仍能听到雪花飘落的沙沙声。”我却听到他在那边发出了笑声:“那你一定更喜欢哈尔滨的雪,你听,我这里有什么声音?”他不再言语,是在等我安静的聆听呢。可是我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热流,一直流到心底最深处“你那边下雪的声音好大啊!”我惊讶的说道。

“呵呵!那是当然的,你知道吗?我现在打了一把伞,站在我们学院的花园里给你打电话呢?这边的雪特别大,可是我担心在寝室打电话会影响到其他同学,所以我就出来了。”尽管已经知道,还是难以置信,毕竟,曾经,我们并没有太多交集。他是学霸,而我在他面前显得太弱。偶尔的交谈,也是为了探讨一些学习上的问题而已。我更想不到,这么一个书呆子,竟然还会跑到大雪纷飞的世界里给我打电话。梗塞的我早已说不出话。我们在祖国的南北两端。通过电话,确是温暖的同窗情谊。他似乎感觉到了我的惊讶。只听到电话那头的他轻轻的笑了一下,说道:“以前,在家乡的时候,从来没见过冰雕,最多就看到过房檐上的冰棍。到了这里才明白,原来,大自然里的冰块,经过艺术爱好者的雕琢,可以这么美。以后有时间,你一定要来看看。你一定会喜欢的。”那天聊了很久,他给我描述了周末和同学一起出去看到的那些漂亮的冰雕,还有那些冰点艺术不错的怪人形象,他们的穿着打扮都异于常人。其实,对于刚离开家乡的他来说,需要一个倾听者,一个熟悉的倾听者,那么多同学里,就是手指轻轻的滑动,我的手机铃声便响起。

忆高中岁月,似乎雪、冰雕都已经聊过,于是我们想起了那个县城里的高中,那里有我们三年的记忆。可是那时的我们是好学生,心心念念只想着读书。连同学之间偶尔的聊天时间也舍不得浪费。一心埋在书堆里的我们只记得班上有这么一个人,却相互不熟悉。“想想,时间过得真快,好像还在高中的教室里一起学习,如今却隔了那么远。再也听不到语文老师在讲台上念班上的优秀作文了。可是你知道吗?我现在还记得曾经你写的那篇作文_《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我记得那时候,你和班上另外两个女同学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在班上读。我很羡慕你们,可以把作文写得那么好。”我很感激,他居然记得我曾经写过的作文。他说出这样的话,让我始料未及,我没想到学霸也会羡慕别人。

这是陌生环境里对过往熟悉的点点滴滴的追忆,我们,就在追忆我们失去的青葱岁月,那时的我们单纯的只知道学习,笃定上学可以改变我们的一生,可以让我们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那天,我们聊了很久,室友们都睡下,担心会吵到大家,我们才互道晚安。

点菜的最高境界 篇11

到饭店坐定,经理将菜单递给领导:“请您点菜。”领导“啪”一声把菜单合上,漫不经心地说:“我就先点个南瓜炒百合吧。”

经理一怔,赶紧说:“来一个泼辣鲶鱼。”

领导:“小葱拌豆腐。”

经理:“清炒苦瓜。”

领导“哼”了一声,沉着脸说:“那今天喝黄酒吧!”经理脸上冒出一层细汗,赵主任也面露不安。经理定定神,对服务员说:“梅菜扣肉,快记上,梅菜扣肉!”

领导脸色缓和下来,他慢悠悠地说:“来个东坡肉。嗯,对了,加个火爆腰块儿。”

经理连连点头,说:“来个东北的大丰收!”

领导道:“那就来个香干韭菜!”

经理、领导和赵主任同时哈哈大笑,气氛变得无比融洽。只有我傻乎乎地坐在那里,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笑。

吃完饭,经理陪领导去娱乐,打发我和赵主任先回去。路上,我问赵主任:“咱们这单生意有戏吗?吃饭时怎么一句也没提呢?”赵主任“嘿嘿”笑起来:“傻小子,生意在点菜时就谈拢了!”见我一脸疑惑,赵主任便将点菜的过程一一解释给我听:

领导:南瓜炒百合——这件事要想顺利合作,难度很大呀!

经理:泼辣鲶鱼——请您念在咱们旧日交情的分儿上大力帮忙呀!

领导:小葱拌豆腐——求我办事才想起来请我?以前怎么整得一清二白,一点好处都不给我?

经理:清炒苦瓜——我们公司最近生意清淡,日子过得也很苦啊。

领导:黄酒——你小子敢跟我耍滑头,那就没必要谈下去了,这事儿算黄了!

经理:梅菜扣肉——您别多心,只要这事兒弄成了,回扣少不了您的!

领导:东坡肉、火爆腰块儿——算你识相!不过,这单生意可是块大肥肉,回扣不能少,而且一定“要快”!

经理:大丰收——放心,只要我赚钱,保证会孝敬您的。咱们精诚合作,一同“大丰收”!

领导:香干韭菜——事情就这么定了,希望能长久合作下去。

正义作为世间的最高尺度 篇12

从文艺复兴以来, “人”逐渐被“发现”。这一发现首先表现为文艺复兴时期对于人的感性欲望的正视, 以人的感性现实来反对宗教对于人的感性欲望的限制 ;而后的启蒙运动则从更深的“理性”的纬度重新定义“人”, 将人的理性精神作为人的最高精神原则, 从而使得自由成为时代的主题, “自由的实现”成为政治哲学探讨的最为核心的话题, 正义这一古老的政治哲学问题, 在近代政治哲学中隐匿起来。自由作为理性人的最高追求确乎是一种事实, 至善在康德的“希望”中也必然实现, 可是当感性与理性之间的鸿沟无法跨越, 现实和理性无法实现统一, 道德法则作为自由实现的保证始终处于同人的感性的对立中, 因而无法成为最高的原则, 它仅仅是理性的最高原则。传统的自由主义面临着诸多的争议和困境。罗尔斯作为新自由主义的重要代表通过对于传统契约论和功利主义的批判, 将正义原则作为社会福利分配的最高原则, 倡导公平的正义, 一方面重新使得自由主义得以复兴, 另一方面也使“正义”原则重新成为世间的最高原则。他的正义原则正式通过对于传统契约论的批判实现的, 因而也被称为“新契约论者”。

传统契约论也是在众多思想家的争论和批判中逐渐形成的。霍布斯认为, 契约的出现是为了解决自然状态下, 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斗争的困境, 为了实现和平, 理性个人必然会选择交出自己自然权利, 然后统一交给一个人或者一个集体来负责掌握, 契约也就是权利的相互转让。卢梭和洛克对于自然状态的描述具有共同的看法, 他认为自然状态下, 人们依照其本性生活, 处于一个和平的状态。在卢梭看来, 当人类生存的阻碍超过了个人生存的能力时, 人开始走出自然状态, 这也就是最初的社会契约的出现, 他认为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 :“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 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 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得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其本人, 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的自由”[1]。于是, 卢梭眼中的契约形式应该是这样的 :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益的最高指导之下, 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虽然霍布斯、卢梭、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对罗尔斯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谈到的契约论更多的是对卢梭、洛克和康德契约论的继承和发展, 盖里 ? 华政的理解, “契约论分为霍布斯式和康德式的契约论两种”[2]这种对契约论的划分不无道理, 因为对霍布斯来说, 契约的作用是结束人们相互之间的斗争, 是对人的恶的一种限制, 而对洛克、卢梭和康德来说, 契约是一种理性人对普遍利益追求的一种形式, 因而其本性就是追求人的最大的善。对罗尔斯来说, 他是有意识的对社会契约理论进行改造, “我一直试图做的就是要进一步概括洛克、卢梭和康德所代表的传统的社会契约理论, 使之上升到一种更高的抽象水平”[3]。

罗尔斯重新思考了原始契约和社会结构之前的关系, 社会契约不只是为社会结构的设立提供理论基础和论证依据, 也是社会公平的最终指导原则, 他提出了新的正义原则——作为公平的正义。“在作为公平的正义中, 平等的原初状态相应于传统的社会契约理论中的自然状态”[4]。在缔结契约的自然条件下, 每个人无论是先天的一切条件还是后天的一切因素都被设置为平等的, 每个人都可以在公平的选择条件之下做出选择, 正义的原则就是在这种公平的条件下人们做做出的选择, 罗尔斯也称之为在“无知之幕”下做出的选择。因为这样保证了选择时人们的绝对公平, 这样也就保证了人们在追求正义原则时能够保证坚持公平的原则。处于原初状态的人被设定为是理性的和相互冷淡的, 这样就保证了个体能够做出理性的选择, 又因为他们处于无知之幕下, 他们对自己的选择无法进行筹划, 因而保证了公平原则。

子曰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对于社会福利的分配来说, 公平正义原则应该作为最高的原则, 不能因为短时期的发展而将公平原则于不顾, 不能只求效率而轻视公平正义。无论学者们对于罗尔斯的观点持积极态度还是消极态度, 他对于公平这一古老政治原则的复兴是值得肯定的。在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分配不均的现在,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看到正义原则, 而是秉承实践的态度, 使正义原则成为世间最高的尺度。

摘要:罗尔斯正义理论是对古希腊传统正义理论的继承和复兴, 是建立在对传统契约论的继承和修正的基础上的, 他提出公平的正义原则, 为正义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对于现实生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正义,契约论,公平

参考文献

[1]卢梭, 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 商务印书馆 (2003) :19

[2]斯凯伦著, 包利民译:当代社会契约论[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176

[3]罗尔斯著, 何怀宏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2

上一篇:红色爱心志愿者服务队换届大会策划下一篇:工人入党申请书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