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喜剧美悲剧美

2024-09-23

音乐的喜剧美悲剧美(共9篇)

音乐的喜剧美悲剧美 篇1

高中音乐教案——音乐的悲剧美和喜剧美

1、通过对乐曲《二泉映月》、《松花江上》的听赏与体验,领略音乐悲剧美的内在情感,把握悲剧美的审美特征。

2、通过对歌曲《这一仗打得真漂亮》、《跳蚤之歌》的听赏与体验,领略音乐喜剧美的内在情感,把握喜剧美的审美特征。

3、通过交流、探究和分析,引导学生参与对音乐悲剧美和喜剧美审美价值的讨论与思考。

二、课前回顾

1.请说出音乐的美有哪些范畴?

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喜剧美六大范畴。2.优美、壮美、崇高美和欢乐美的音乐各有哪些特征?并列举一音乐作品。

 优美:以温柔平和纯净细腻为特征。如《月光》《牧歌》  壮美:以刚劲果敢勇猛粗犷为特征。如所有进行曲和军乐曲。 崇高美:以气势磅礴、宽广宏伟为特征。如《祖国颂》《延安颂》

 欢乐美:以欢快流畅、活泼跌宕为特征。如《祝酒歌》《蓝色多瑙河》 《二泉映月》

乐曲简介:

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已的痛苦身世。”

阿炳,本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1950年),江苏无锡人。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乐曲获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委托杨荫浏教授等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听后感:旋律如泣如诉、暗淡深沉,节奏沉缓、滞重,强弱力度转换较快,都在渲染一中悲剧美的氛围。

悲剧美的现实意义: 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美是在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并且往往与崇高与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的震撼,以其特殊的艺术感召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并引发美感。《这一仗打得真漂亮》

鉴赏提示:这是歌剧《洪湖赤卫队》第三场赤卫队员们演唱的一个唱段,是一首充满风趣,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的诙谐歌曲。

思考:歌曲的风趣、诙谐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曲调、歌词、咬字等。具体表现在:曲调轻松活泼,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歌词生动形象,体现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咬字有地方特色

《跳蚤之歌》的笑声?

嘲笑跳蚤的傲慢张狂的丑态,讽刺国王的愚昧昏庸。这些笑声加强了歌曲的戏剧性。

人民群众爽朗、痛快的笑声。表现出人民群众的无私无畏的性格特征。

欣赏体验:《小放驴》

思考:纯音乐中喜剧美给你怎样的感受?

在纯音乐中,喜剧美主要表现为幽默与诙谐。纯音乐中的幽默基本上属于正面肯定的范畴,人们从中获得的更多是轻松愉快、活泼诙谐的感受。

喜剧美的表现手法 通常采用超常、夸张和变形的表现手法,以引起人们意想不到的惊愕来达到喜剧性的效果。例如:不合适宜的快速或慢速,力度的突然转换,纠缠不休的反复,两极音域的使用,大跳音程,拨弦奏法及管弦乐色彩的奇妙使用等等。

小组讨论:喜剧美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现实意义? 音乐的喜剧美是人类热爱生活、乐观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它用幽默、诙谐的形式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让人心情愉悦;而对于那些假丑恶的反面现象又可以用机智的嘲讽去抨击、揭露它。

音乐的喜剧美悲剧美 篇2

关键词:悲剧美,审美关照,痛感,审美快感

最近看了一部老电影张艺谋的《活着》。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其中每个人物的命运让人看了都唏嘘不已,心情异常沉重。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悲剧就是借以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活着》描写了福贵、家珍、凤霞和有庆一家四口的坎坷悲剧人生来展示了一种悲剧美。

悲剧美是一种崇高美,而在这部影片中就是描述了在战争文革等等特定的条件下,典型的人物性格所无法避免的出现的不幸和苦难。福贵好赌成性,输掉了房产,但是却又在打地主右派时因为失去了地主身份又侥幸免于一死。电影用画外音的枪声配以福贵吓得去撒尿的镜头做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典型的戏剧性冲突给观影者带来了强烈地震撼。让人不禁感叹“活着真好!”鲁迅说过:“悲剧美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以美的毁灭的形式肯定美。”的确,电影中描写凤霞和有庆都是平凡普通的小人物,没有轰轰烈烈地丰功伟绩但却不是通常故事描写的好人好报的结局,让福贵和家珍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令人扼腕的悲剧就是要描写善良的、普通的小人物实践主体遭受挫折来反衬他们的美。这种美感就是悲剧美感。在我们观众看来就是一种从感同身受的痛感到战胜对方的快感从而感受到美感。有庆代表的是天真、美好、美好的品质,哑巴凤霞经历生活艰辛而终于迎来幸福是生命却戛然而止,但是她的死亡把我们却引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中,这种以悲衬美,以死呼生的叙事主线,从美的毁灭中反观人性的美,赞颂、肯定了美的存在和可贵。而观影者在这个过程中以畏惧、悲痛等直接的痛感为直接反映,同时激发了人们对本质力量的确证,此时痛感转化为一种快感,一种战胜的快感;最终关照到人自身的本质力量。

悲剧美这种形式不像其它的艺术美的形式,它不会给人直接赏心悦目、悦志悦神的正面美感,往往那种美感一般是不需要太高的审美素养,就可以很快理解掌握,从而达到悦志悦神的境界。而悲剧美用一种看起来不那么美的形式来从更深层次挖掘、反衬真正的美。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甚至是痛苦的、迷狂的;因为你需要融入整个故事情节去体味个中意味。看似反其道而行之的悲剧其实在你能体味顿悟到的另一个极端瞬间放大这种美。就像蛹破茧成蝶的过程一样,虽然痛苦,但是。之一种蜕变,量变到质变的一种美。此时美感就会油然而生,悲剧不再悲,因为我们看到了自身的力量。痛感转化为快感,一种迫不及待去改变的感觉。其实悲剧美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移情式的体验。因为艺术作品中的悲剧并不是真实生活中经历的,所以我们在欣赏品味时是在一种移情式的审美体验中完成欣赏这个过程的。也就是说我们不一定亲身经历这个过程,只是在作者的描绘当中代人式的体验一定的审美距离使我们可以摒除现实的悲而以一种审美的情感对待悲的对象。从而更有利于获得美感,升华自我,体悟到影片想表达的真谛。

这部电影从描写最普通人的悲惨命运中,以死的悲剧来写生最为难能可贵。因为人生不都是360度无死角的阳光普照,它也有悲惨、生死、黑暗等等很多消极的因素。纵然这种反角度的描写基调沉重了一些,但是这就是在描述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生;人生就是这样不是像童话故事一样只有衣食无忧的生活、光鲜亮丽的身份。我们只有直面真实人生的惨淡才能破除那些对完美生活的虚空想象进而鼓起勇气认真生活。福贵在就是经历一次次死里逃生之后意识到了生的可贵,进而珍惜所拥有家人等等一切。这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是很有启发的,不要等失去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之后才追悔莫及,而一定要在拥有的时候认真去感受。有时候一个再见可能就是永远,一个转生就是一生。不要让错过和后悔成为生活的代名词。尤其是活在当下的我们,在力所能及有时间的时候多孝敬父母,陪伴他们,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习惯用忙来推脱对父母应尽的孝道。造成很多家庭的空巢。其实换位思考下便可感受到如果在若干年之后我们老了,是不是也很想西夏的子女能够多陪伴自己呢?

生活并不是经历一次痛苦就能一帆风顺,命运始终煎熬着他们,虽然无情的命运夺走了他们的孩子,但是却让他们在一次次生死的洗礼中学会宽容、坚强、盼望。我们在看了电影之后不应只是感叹命运的不公、生死无常;更多的应该是去反观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定位。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反思自身。这样的审美主客体的互动才更有利于完成审美这个过程的统一。审美主体从感知、想象进而升华到理解最后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才能真正体会到影片想要表达的深层内涵。

《活着》以悲剧的形式,深层次挖掘、反观了生之美,人性之美。往往这种电影比那些嬉笑怒骂的平庸肤浅之作更能给人以更深刻的思考空间。的确悲剧是谁都不想看到的,但是不能直面血淋淋的悲惨怎么能激起我们对生的热爱和敬畏;没有这种毁灭怎能触动内心的那块柔软?虽然这个过程不是轻松愉悦的,但是那种身历痛感之后战胜的快感无形之中在发生着质变。你会发现已然“蓦然回首,那人已在灯火阑珊处。”境界不言自明。所以生活中的我们需要这种审美体验的,如果你能深刻理解体悟这种悲剧美,你会发现自己在慢慢强大,正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参考文献

试论《诺尔玛》音乐形象的悲剧美 篇3

“在具体的戏剧创作中,创作者在进行人物性格刻画时采用多种手段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但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情景、戏剧冲突等方式进行性格刻画。”②事实上,歌剧《诺尔玛》将故事的发生放在距离人们的现实生活遥远而陌生的古高卢德鲁伊教的女祭司身上,这本身就给故事的发展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观众一开始就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欣赏这部歌剧。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肩负着部落民族命运、掌握着宗教神旨的头领式人物,却与既非本教亦非友人的敌方首领发生了出人意料的情感纠葛,这样的剧情设置和场景安排能够引起人们的追问和兴趣。

在此基础上,贝里尼又运用各种音乐手段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刻画人物性格、展现故事悲剧美的目的。正如《歌剧艺术论纲》的作者所讲到的:“从西方古典歌剧的创作实践来看,多少歌剧大师,将人物的情感核心活动作为歌剧的抒情中心,他们总是将人物推向各种危难的命运选择和现实困境中,让人物接受情感煎熬和心理折磨,营造出强烈的宣泄状态,然后给予淋漓尽致的音乐表现,造成情感高潮。”③诺尔玛音乐形象的悲剧美正是在一个又一个的矛盾冲突和感情纠葛中被一层层地揭示出来的。

一、英雄头领的侠骨柔情

在诺尔玛的形象刻画上,贝里尼通过对诺尔玛矛盾心理的揭示,细致地刻画出一个人物多重角色的内心表现,这一重重的角色又随着剧情的推进被逐个展现出来。《诺尔玛》这部歌剧向来被学界归类于英雄主义悲剧,在序曲中作曲家就将全剧情节提纲挈领地演绎了一遍,预示着悲剧性的结局;剧中教徒们激昂雄壮的合唱,凸现出这部歌剧英雄性的一面。因此,诺尔玛的英雄头领形象,在歌剧的序曲和德鲁伊教徒雄壮的合唱声浪中就显露端倪了。它们大都采用进行曲体裁,旋律线条清楚明了,富有动感的附点节奏贯穿始终,乐队配器也干净利落、远离臃肿,渲染出高亢凝重的氛围。

诺尔玛在第一幕祭祀仪式上唱的咏叹调《贞洁女神》(见谱例1)开始之前的场景音乐,细致地刻画了诺尔玛所处的环境——宁静、优美的月夜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诺尔玛乞求安宁的内心世界;而这首咏叹调也是对诺尔玛作为一个温柔情人形象所画的一幅工笔画,与前面的英雄性音乐形成强烈的对比。

歌唱部分长音之后音程间的有限快速地迂回使音乐变得更为静谧婉转,表现出诺尔玛正处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十六分音符紧凑的重音后置让诺尔玛内心的祈祷得以推动,诺尔玛的思想情感在此得到了细致而充分的释放和宣泄。咏叹调后半部分的“卡巴莱塔”带有叙事性,调性也与前面“卡伐蒂那”不同,节奏、力度及音程间的跨度与前半部分安静、流畅、平稳的旋律线条形成对比,为大段的唱腔提供了一个令人兴奋激动的收场,它为演唱者充分发挥其声乐技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充分表现出诺尔玛对民族的忠诚与爱情义务两者矛盾之间左右为难的苦衷。音乐中的下行音阶是对诺尔玛悲剧性命运的一种预示,诺尔玛的英雄性充分体现在结束句中的C音上,它同时也是咏叹调强烈丰满的结束,为诺尔玛形象的悲剧美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诺尔玛作为阿达基萨得以信赖的朋友形象刻画上,贝里尼采用了可在同一时间内揭示不同人物心理的重唱这一形式,着重展现了诺尔玛对阿达基萨爱情的同情与理解,表现出诺尔玛善良的本性。当阿达基萨前来请求诺尔玛的帮助时,贝里尼在此安排了一段二重唱《啊,我也怀念》,这段二重唱柔美华丽而且优雅,美妙的装饰音熠熠闪光,由弦乐分解和弦装饰的流畅旋律洋溢着深切的悲愤和柔美之情,代表着两人不同心理的交叠融合,微妙地流露出两人不同的情感世界。随后,木管以悲切的曲调跟声乐的旋律以对位的方式交织、呼应,阿达基萨在这曲调中诉说着与情人间的柔情蜜意;诺尔玛柔美的歌声与安详地衬托着这歌声的乐队伴奏刻画着对自己甜蜜爱情的回忆。此刻,她还并不知道她们是同一男人的情侣,仍在真诚地安慰女友并鼓励她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爱情。伴随着音乐速度的加快,调性由F小调转为C大调,诺尔玛的歌声逐渐高昂起来。诺尔玛的理解和支持给了阿达基萨以信心,结尾部分两个声部以平行三度的行进将旋律推向小高潮,表现了诺尔玛和阿达基萨歌颂爱情和友谊的喜悦、向往和追求真挚爱情的共同心理。

二、情感纠葛的戏剧化

当诺尔玛得知阿达基萨和她爱的是同一个人时,她无法相信这一事实。于是音乐情绪突变,小提琴奏出阵阵急促的音响,随着管弦乐队所有乐器的倾巢而出,诺尔玛愤怒地唱出《不必胆寒,负心的人!》。诺尔玛在大跳后的高音上撕心裂肺的呼喊与快速下行音阶的两次反复表现出对这个玩弄女人的负心人的诅咒。在这里,贝里尼频繁地运用了华丽的装饰句,巧妙地刻画了诺尔玛的愤怒之情。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快和波里奥内歌声的加入,出现了诺尔玛、阿达基萨和波里奥内的一段难度非常大的节拍为三拍子的三重唱《哦,我成为你冷酷罪孽的牺牲者》。

这个唱段揭示了三个有着三角关系感情纠葛的人此时此刻的不同心情,展现出诺尔玛得知自己被爱人欺骗时的恼怒形象。这也是全剧中最充实、最有力的音乐,用bB大调、9/8拍子的行板写成。波里奥内恳求诺尔玛不要因为阿达基萨是自己的情敌而伤害于她;阿达基萨则深深感到男人甜言蜜语的虚伪与可怕;诺尔玛愤怒的谴责声夹杂在他们的唱腔中间出现,增强了整个重唱的戏剧效果。带有切分、休止的三声部旋律线时而交错时而相融,沉重的音型暗示着三人之间的争执、纠缠,在弦乐的持续音和弦上,管弦乐队把旋律中的激昂情感与强烈的戏剧性一一展现出来,将同一场景中三个人不同的矛盾心理状态进行了鲜明生动、淋漓尽致的刻画。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快、力量的增强,剧情在三人《死亡之神将来临》的激烈对唱中推向高潮。

这段音乐始终伴随着诺尔玛的心理变化而抑扬起伏,音乐简洁明了、一气呵成,将诺尔玛在同一时空不同情景下跳跃式的心理变化用对比强烈的音乐戏剧化地表现出来,刻画出诺尔玛性格的多面性:面对阿达基萨的衷肠倾诉,她鼓励阿达基萨勇敢地追求爱情,表现出她坚强的性格和对待友谊的珍爱;而当得知阿达基萨所爱的人是波里奥内时,她既对负心人波里奥内毫不留情,又对无辜的情敌阿达基萨给予谅解和宽容,体现出诺尔玛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个性美。

三、为人母亲的进退两难

在对诺尔玛母亲形象的刻画上,贝里尼是通过咏叹调《他们正在熟睡》来表现的。第二幕第一场的前奏曲对剧情有所暗示,在大提琴哀伤低沉的曲调上表现出诺尔玛内心对孩子的无限关爱之情。双簧管、小提琴弱奏出的缓慢音型,好似诺尔玛如泣如诉的独白。她太痛苦、太为难了,她在矛盾中挣扎着,想要把两个孩子杀死,作为亲生母亲的她根本无法下手,而想到波里奥内的移情别恋,却又很想给他一些教训。万念俱灰的她试图转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后,心情也是无比的复杂,单簧管的呜咽、弦乐器的拨奏、小提琴的碎弓等都是对她此时心境的写照。她要死,必须安排好自己的孩子,因此,只有请求阿达基萨承担起抚养孩子的重任。两人的二重唱《啊,把两个孩子带过来》,描绘了两位善良女性之间纯洁的友谊。乐队奏出肯定的进行曲节奏,好似在告诉人们诺尔玛的主意已定;而阿达基萨则力劝诺尔玛弃绝自杀的念头,继续生活下去。阿达基萨的苦苦规劝终于有了效果,诺尔玛重新对生活燃起了希望,在二重唱:《直到最后一刻》(谱例2)的音乐中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此时,音乐蓦然欢快起来,她们彼此激励要鼓起勇气战胜命运。

在这部分含情深浓、扣人心弦的音乐中,两个声部协和的跳音、持续音把人带入幸福的向往;管弦乐以高度的艺术张力,刻画出两位勇敢善良的女性形象;大提琴独奏旋律多次反复,节奏的拉宽和紧缩交替穿插形成对比,在情绪上把音乐逐渐引入高潮,使诺尔玛骨肉分离的痛苦、焦躁、生死抉择的纠葛有着更为细致充分的表现,为诺尔玛的形象增添了几分柔美细腻的母性之美。

四、永恒爱情的誓死捍卫

第二幕的最后一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此刻,诺尔玛的形象已经演变、汇合成一个集多种角色、多种矛盾于一身的综合体。贝里尼用了一组富于变化的二重唱来刻画诺尔玛处在矛盾巅峰时刻的心理变化,这里的二重唱打破了传统样式,音乐是在同一曲调上由两人交替歌唱,然后逐渐加强其戏剧效果。《如今你落在我手中》表现出诺尔玛想利用孩子来挽回波里奥内的心,声乐部分的旋律和紧张的对话扣人心弦。《你将同样受苦》的音乐开始变得紧张而激烈,诺尔玛因用孩子说服不成又转而拿阿达基萨来威胁波里奥内;在同一旋律不同调性上波里奥内开始恳求诺尔玛饶恕阿达基萨,自己只求一死。音乐速度变得更加紧凑,由先前的中庸速度变为进行曲节奏,表现了诺尔玛在最后的关键时刻仍然希望波里奥内回心转意的迫切心理;而此时的波里奥内又怀着紧张、胆怯的心情极力想劝说诺尔玛能够宽恕阿达基萨,二重唱一直在近似争吵的音乐中进行。他们最后的咏叹调《被你背弃的心》(谱例3)使全剧得到升华。

小提琴分解和弦的背景音乐表现出诺尔玛作为女人温柔的一面,人声部分的弱起、休止与乐队近乎静止的弦乐分解和弦的衬托,形成诺尔玛无奈哽咽的语气,刻画了诺尔玛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而此时内心深受感动的波里奥内早已痛悔不已,表示愿意同诺尔玛携手共赴火刑场并以此来报答诺尔玛的深情厚意,同时,他在同一曲调上的忏悔也反衬出诺尔玛爱情力量的伟大。

主人公诺尔玛的命运是悲剧性的,她在一个又一个矛盾的漩涡里将自己推向了死亡的边缘,她用牺牲个人生命的悲壮举动诠释出永恒爱情的不朽。在对诺尔玛形象的刻画上,贝里尼除了运用独唱、二重唱、三重唱等形式来刻画人物心理之外,他还灵活地运用了序曲、器乐间奏以及合唱、伴奏来刻画场景、烘托气氛,为表现人物进行必要的铺垫,帮助塑造诺尔玛的形象,使观众在庄严灿烂的意象中窥见惊心动魄的美……

五、诺尔玛音乐形象的悲剧美

同其他歌剧大师塑造的女性形象相比较,诺尔玛的女性形象刻画得似乎更加绝妙。莫扎特以塑造喜剧女性见长,如:《费加罗的婚礼》中的苏珊娜、《唐·璜》中的翠莉娜、《女人心》中的黛丝碧娜等。这些女性人物多以机智聪明的性格特征深得人心,结局往往是欢快的喜剧。比才笔下最出色的女性人物是卡门,她泼辣多情敢作敢为。而普契尼笔下的人物形象则通常是一往情深的柔弱女子,最终无法摆脱无情命运的打击和摧残,她们的身上爱情和死亡似乎永远是一块硬币无法分割的正反面,如:《蝴蝶夫人》中的巧巧桑、《艺术家的生涯》中的咪咪、《托斯卡》中的托斯卡等等。威尔地歌剧中的人物类型虽然更为多样化,有贵族、女奴、妓女等,但他塑造的女性都为情感悲剧型女性,有着更强烈的使命感,如:《茶花女》中的薇奥莱塔、《奥赛罗》中的苔丝德蒙娜等。④贝里尼歌剧中的诺尔玛则极力将所有女性人物的优点集于一身,他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全方位多视角地诠释了现实生活中一个真实女人的柔情、悲悯;一位宗教首领的坚强、勇敢;一名善良女性的忠诚、宽厚……她的成功之处在于她比其他的女性更多了几分无畏和智慧,她手中掌握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命运,还有她的孩子、情人、友人以及族人的命运,她不再是悲惨命运的牺牲品,而是一切命运的主宰者。作曲家通过极其精雕细琢的笔触,一咏三叹地展现出诺尔玛在一个又一个的复杂矛盾面前所完成的心路历程。

贝里尼对诺尔玛性格的刻画与其说是成功的不如说是完美的。她的完美之处在于:身为一个女人,她最终用深沉的爱征服了背叛她的爱人;身为一个母亲,她用伟大的母爱保全了亲生儿女的性命;身为一个友人,她用珍贵的友谊赢得了信任;身为一个女儿,她用无奈的忏悔报答了父爱;身为一个祭司,她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捍卫民族的尊严,并换取了族人的同情。她用自己的生命和行动化解了所有的矛盾,而她自己也最终成为神的化身。对待这样一个女性我们无法运用更加精确的语言去描述,只能通过她的咏叹调去品味她内在的动力和激情……也正是这种内在的动力和激情,使得诺尔玛的音乐形象蕴含着一种更加独特的悲剧美。

①(美)贝克著,余上沅译《戏剧技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第234页。

②谭霈生《论戏剧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

③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页。

④马骅《论普契尼歌剧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性格刻画》,2004年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术论文,第20页。

赵雪晖烟台职业学院艺术系讲师

音乐的喜剧美悲剧美 篇4

(南京师范大学实习教师

王文君)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课程类型】:以欣赏为主的音乐欣赏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音乐的欣赏,能够体会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不幸,从而珍惜现今的和平生活。

2.了解《辛德勒名单》的配乐在影片中起到的作用。

3.能够认真聆听《一个华沙辛存者》和歌曲《松花江上》,学会分析悲剧美的乐曲并且感受作品中表现的音乐意境。【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够理解并且分析《一个华沙幸存者》,这首20世纪现代的音乐作品。

2.通过演唱歌曲《松花江上》片段,能够用声音表现出悲剧美的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及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舞蹈—即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作为伴奏的舞蹈,让学生谈谈配乐以及舞蹈带来的感受。

2.引用鲁迅先生的话引出本课的课题—悲剧美。

二、欣赏悲剧美的音乐 1.通过分析毕加索的绘画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几个重要形象,来痛述二战给人们带来的悲痛。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美术作品引入本课的线索二战这一主题。

2.赏析影片《辛德勒的名单》

(1)简单介绍《辛德勒名单》的剧情。

(2)欣赏影片中的配乐《童声合唱》,分析演唱形式及音乐的表现意境。

(3)观看片段一:

(纳粹血洗犹太社区时,整个社区一片混乱,血腥的屠杀画面激烈、动荡,充满残酷、悲怆的气息。而画外配音却是优美动人的钢琴伴奏下纯洁的童声合唱,配合着银幕上混乱人群中唯一的彩色形象,一个身穿暗红色大衣的犹太小女孩在极度悲痛中盲目走向画面深处……)思考:

插曲《童声合唱》,在影片中起到的作用?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音画对位的艺术处理剥夺了祥和曲调应有的优美感,轻柔的声音这时仿佛变成魔鬼的咒语,令人毛骨悚然,突破了音乐尾随画面的一般处理,大大加强了音乐的寓意性和深刻性。)(3)观看片段二:

简单的介绍剧情。(运送尸体的犹太人、发疯的德国军官、以及辛德勒)思考:

插曲唱诗班的《安魂曲》,先分析,再总结。(4)观看片段三:

(影片末尾,阳光之下,成群结队的犹太人带着他们的后代,来祭扫辛德勒时,主题音乐再次完整出现。)思考:

《辛德勒名单》的主题曲表达的情感?

教师总结(小提琴如泣如诉、委婉动人的旋律刻划了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的心理历程。忧伤的 情绪,表达了饱含苦难的难以言喻的激情。并且人们总是会去怀念热爱和平的人。)

设计意图: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影视作品,初步体会悲剧美作品的内涵。

3.欣赏作品《一个华沙幸存者》

(1)简单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勋伯格是听到一个在集中营中幸存下来的犹太人的叙述所作)以及分别欣赏乐曲中的三种语言:见证人、法西斯军官、犹太人唱的众赞歌。(2)边播放字幕,边欣赏全曲。思考:

作品在调性、和声、节奏上的特点——20世纪现代音乐的特点?以及乐曲的表演形式?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无调性、不协和、无序的节奏。采用朗诵、合唱、乐队综合表现的形式。)

作者用这种尖锐不和谐的音响,为我们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其用意何在?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作者用这种尖锐不和谐的声音,是为了描写纳粹集中营的紧张、恐怖以及表现纳粹的残暴,从而引起人们对法西斯的愤怒和对受害者的同情。)

设计意图:之前有了《辛》的铺垫,学生更容易接受作品。

三、欣赏中国二战的悲剧美作品 1.观看《南京大屠杀》的片段

思考:你是否能联想起造成悲剧的历史事变? 学生思考回答: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等。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今年的9月18号是九一八事变的80周年纪念,我们在上周的晨会上也。。歌曲作品《松花江上》就真实的反映了这一幕。)

2.欣赏歌曲《松花江上》

(1)简单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欣赏全曲。(2)请学生分析乐曲的音乐特点。

教师总结(不同部分的 旋律跌宕起伏、悲伤激愤……)

(3)学生演唱《松花江上》的第一部分,体会乐曲的悲痛情绪,以及悲剧美乐曲的内涵。

三、拓展与延伸

除了有关战争题材的悲剧美作品外你还知道哪些具有悲剧美的作品?

歌曲 ——《周总理,你在哪里》 舞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

高一音乐 崇高美与欢乐美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认真聆听合唱曲《祖国颂》和歌曲《祝酒歌》,感受作品的音乐意境,感受作品的崇高美和欢乐美。

能与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演唱合唱曲《祖国颂》和歌曲《祝酒歌》的片断,体验和表现作品的崇高美和欢乐美。

2、过程与方法

视频导入——聆听——回答问题——讨论思考——演唱——小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说出哪些作品属于崇高美的范畴,哪些作品具有欢乐美的气质与意境。

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使学生能体会崇高美与欢乐美的内涵与真谛。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对作品所描述的内容及作品表现这一内容所用的音乐语言进行分析。

2、教学难点:

合唱声部的均衡、和谐、统一,气息的运用,声音的控制。

三、教学方法: 情感导入法、欣赏体验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师:人们常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那么人们通常把自己的祖国比着母亲,由此可见,每个人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应该是世界之最爱。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每天早晨在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过程。(播放升国旗的过程)

师: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听到庄严而嘹亮的国歌声,我们每个人心中对祖国的崇敬与热爱之情将油然而生。如果让我们用其他的音乐语言来表现这一爱国题材,我们该选用什么样的音乐材料?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可写出大致思路。

学生活动。

(学生设计、创造有关音响,或组织语言)学生展示。(用音响、语言)教师点评、鼓励。

(二)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刘炽于1957年创作的混声合唱曲《祖国颂》,此曲于1958年元旦首播后便在群众中广泛流传。曲作者采用了采用了合唱、领唱、朗诵、乐队综合表现的形式,抒发了人们对新中国的热爱,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欣赏体验

(一)1、分段聆听

这首混声合唱曲是一部单乐章的合唱曲,采用复三部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是F大调,采用领唱,合唱形式。男高音声部和女高音声部分别用纯净明亮的音色领唱,合唱队加以呼应和衬托。请大家在聆听时注意领唱声部与合唱队在节奏上有什么不同,这一部分前后在节拍上有什么不同,同时根据歌词联想音乐所描绘的画面。

(播放音乐片段)

第二部分是男高音和女高音领唱加合唱的形式。请大家在聆听时注意音乐的旋律,同时与第一段比较在调式上有什么不同,也请大家结合歌词联想一下这一段表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播放音乐片段)

第三部分是略去朗诵段的第一部分的再现,采用混声合唱形式。请大家在聆听时注意此段音乐前后的节奏有什么不同,(播放音乐片段)

师:了解了这三段音乐之后,现在请大家完整地将这首合唱曲欣赏一遍。思考一个问题:结合音响从音乐的气势、情感及格调等方面分析一下有什么特点?给人一种什么样的美的享受?

2、复听全曲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综合。

(结合音响,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作品以磅礴宏伟的气势、汹涌澎湃的激情、高昂激越的格调,出色地表现出音乐的崇高美。当然表现音乐的崇高美方式,如:虔诚、轻柔、真诚的赞美、歌颂与倾诉等。)

3、分声部演唱这首合唱曲第一部分前两个乐句,进一步感受崇高美的内涵与意境。(教师组织并教唱)

(四)欣赏体验

(二)师:一首气势宏伟、激情澎湃、格调高昂的合唱曲《祖国颂》给我们带来了音乐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美的享受。那么,当人们获得胜利时,在审视自己的创造成果时感到的喜悦的心情,如果让我们用音乐来表现,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音乐材料呢?请大家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教师综合:

(表现喜悦和欢乐的心情时,音乐往往通过欢快流畅的旋律、活泼跌宕的节奏、明亮的大调性、轻盈的和声以及较快的速度等手法来加以表现的。这也是音乐最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欢乐美”。)

师:接下来我们欣赏一首由我国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创作的《祝酒歌》。作品创作于1976年,歌曲把全国人民在打倒“四人帮”、痛饮胜利酒时难以抑制的欢乐之情表现得畅快淋漓,是一首极富感染力的抒情歌曲。在聆听时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1、全曲可以分几个部分?

2、这首歌曲是通过一些什么样的音乐语言来表现情感的?(提示:从旋律、节奏、速度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播放音乐)

学生聆听、思考,听完后讨论、发言。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已经体会到,一首经典的音乐艺术作品既要有深刻的内容,还要有相应的表现形式。下面请大家把已经感受到的欢乐的情绪,通过自己的歌声表现出来。

教师教唱,学生学唱。(学生合伴奏演唱)(播放伴奏)

教师评价 学生再次演唱。教师评价、鼓励。

(五)课堂讨论

通过对这两首作品的欣赏,结合自己的欣赏经验,你认为有崇高美、欢乐美的音乐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以及音乐语言的运用上各有什么特点?

(六)课堂小结

音乐美句子经典 篇6

2、当歌唱到“天真在这条路上跌跌撞撞,她被莽草割伤”时,音乐达到了高潮,还是同样的旋律,可是我心中的情感却象鸽群升起,杂乱无比,但每一个都满载着同情与憎恨。歌词中“她”指战争中的国家,经过战争野兽般的蹂躏后,支离破碎;与世无争的乐土消失了,而孩子们本该象童话般的幸福童年被迫终结,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亲人在倒下,同胞在遇难,一颗颗如金子般善良的心被战争无情地虐杀了……这时,音乐已深化为悲壮的篇章,化作一颗悲痛的心,然而,心却在战争的重锤下辉飞烟灭。

3、拥有阳光般温暖美好的歌曲。

4、优美的灵魂,优美的歌谣。

5、这首歌声音悠扬婉转,纯洁好听。

6、返璞归真的童乐。

7、开始喜欢上了流行音乐,开始关注所谓的“超级女生”,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偶像。很喜欢听Angela的歌曲,也很喜欢唱她的歌。《隐形的翅膀》是我不变的最爱。

8、远离紧张的学习生活,坐在电子琴边,调成钢琴的音色,音起,歌也跟随而至:“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是啊!人人都又一双隐形的翅膀,让我们勇敢,将强;翅膀承载着我们的梦想,用努力化作动力,飞向最高点。

9、音乐它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它无体无身,但它总是可以调节人们的情绪,所以,它是我的最爱。

10、如果试过在宁静的夜里沉思,倾听这个世界在转了一天之后究竟想说些什么,那么你该会同意,其实真正的寂静,并非是全然无声的。夜晚的寂静,是由一种如泡沫般细腻、如薄纱般绵密的声响所编织成的。它随着空气存在,无色无味,比醇酒更迷人,比鲜花更芳香。

11、习惯一个人的音乐,一个人的音乐是心灵最深处地呻吟。也许只有自己才听得懂,可是却依然希望自己听的音乐能把周围和未来打动。

12、音乐的力量不可估量,让我们都来热爱音乐吧!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音乐,让音乐为我们人类造福!

13、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个不完整的教育”。音乐是艺术最好的体现。学校为了培养我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开设了音乐课。每当音乐响起,我们就放声歌唱,翩翩起舞,这样即放松了我们的心情,又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增强了我们对美的认识。设想没有音乐,我们就得不到全面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就会缺少美感节奏感,生活会变得枯燥无味。我们聆听音乐,鉴赏音乐,生活因为有了音乐变得多么美好!

14、音乐,人类的灵魂,只有懂得音乐的人才懂得生活。

15、古典音乐,音乐的另一杰作,“杰作”,也许在人们看来,根本就是——烂。我却不这么认为。古典音乐的好处——让我们了解历史。古典音乐表现的不但是一种音乐风格,从古典音乐的旋律歌词之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历史的发展,那么,我们学习历史不仅不会枯燥,还可以走进那悠久的历史,不是吗?

16、音乐带着难得的自信和微笑在旋律中绽放,伴着电子琴曲风,每一个音符都像生命在跳跃。音乐赋予了我们太多的心灵悸动。曾经的硝烟弥漫,过眼的春光烂漫,欢腾的青春畅想,都被它用干净的声线在清晨唤醒,快乐地行走在灿烂的阳光里。

17、尘缘中琴声,月皎波澄。人们神怡心旷之际,耳边一阵微风忽起伏。远远传来缕缕琴声,悠悠扬扬,一种情韵却令人回肠荡气。虽琴声如诉,所有最静好的时光,最灿烂的风霜,而或最初的模样,都缓缓流淌起来。而琴声如诉,是在过尽千帆之后,看岁月把心迹澄清,是在身隔沧海之时,沉淀所有的波澜壮阔。在懂得之后,每一个音符下,都埋藏一颗平静而柔韧的心灵。

18、音乐,让我在悲伤时感到一丝快乐,让我在感动时潸然落泪。音乐让我知道,人世间的各种欢乐,各种辛酸,各种痛楚;音乐让我知道,只要有音乐,我就不会孤独,不会寂寞。音乐,为我的生命注入了无穷的动力。

19、让我忧伤,让我快乐;让我忘我,让我心醉。有一种美妙的乐声始终诱使我去倾听,无法回避,那就是人类创造的音乐。它像黑夜里的烛光,像朗空中的明月;像清晨的露珠,像黄昏的`余晖;像亲切的问候,像甜蜜的微笑;像春天里的微风,像冬日里的火炉;像初恋者的心扉。像母亲的抚摩,像久别重逢者的狂热拥抱,像依依惜别时的绵绵回望。

20、音乐是旅途上最好的充电器!

21、音乐不是文字和旋律的合作曲,它还有更深刻的一面,使我们获益匪浅。音乐影响了我,音乐是我学会了人生哲理使我丰富了课余生活。

22、小学,中学,大学,直到现在,音乐一直伴随我左右,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论是快乐或痛苦,幸福或迷惘,激动或不安,都能在音乐中得到舒缓,使我原本落满尘埃的心灵得到净化。我用音乐来了解生活,感受悲欢离合;用音乐来表达热情,诉说喜怒哀乐,我用音乐来感染旁人,让他们发现美好,感悟生命。

23、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听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

24、请不必感到惊异,因为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听吧,当一首流行音乐在你耳中跳动时,音乐已化作一个个精灵激动着你身上的每一个细胞!感觉到了吗?血液正在燃烧;听到了吗?心跳正在加剧。当你发觉自己不知不觉间跟着音乐节拍翩翩起舞时,请不要感到惊奇,因为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25、“金色的风”由风声中飘扬的黑管开场,与横笛交叠出梦幻般的空间,四周不时响起的风铃声和远处隐约朦胧的弦乐,像夏季降下湖畔的晨雾,浑身清凉却又暖在心头。

26、音乐是我疗伤最好的药,没有谁能陪我走过悲伤的海。

27、在上班的烦躁中爱上了钢琴的清澈甜美,优美的旋律把工作的不安份卷走了。尤其在困倦的下午,听听恬静的曲子,是件非常enjoyable的事情。

28、环境压力下,音乐是浮木。

29、“Neptune”感情丰富的钢琴,铺阵通往回忆的长廊,伴随薄脆清亮的钟琴音色,回荡在深远辽阔的音场中,彷佛海王星一般深邃和多愁善感,留下心中满满的感谢和追忆。

30、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听音乐——享受;一个人,静静地走在江畔听音乐——享受;一个人,静静地仰卧在星空下听音乐——享受;一个人,静静地站在竹林里听音乐——享受。我的世界里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音乐。对我而言,也只有音乐才能有如此魅力,让我深深着迷。

31、俗话说得好,世上先有千里马而后有伯乐,只有好的音乐却没有欣赏的人岂不是人生一大憾事?而通过学习音乐课,我们被证实带进了音乐的殿堂,虽然不能去演绎这些音乐,但至少我们可以试着去欣赏。

32、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

33、是音乐课使我对音乐有了深一步的了解,是音乐能够陶冶我的情操!不仅这样,我还学到了很多很基础的音乐知识,所有的音符像一个个跳动的精灵,是多末的活泼可爱啊!小节段落,迂回的表达……真是让人爱不离眼,听不离耳!

34、谱写乐曲的是人类的心,而音乐展现的是人的心世界。音乐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聆听轻敲竹子产生的天籁之音,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35、催人前进,达到意境合人,这就是音乐。

36、唱歌又唱戏,永远有朝气。

37、流行音乐,众所皆知,要让你说出几位流行歌手,就是小菜一碟,因为这些新新人类已经听惯了流行歌曲…我是流行歌曲的忠实听者,电脑里车里…播放的都是流行歌曲,除了跟上时代,我也从中体会到创作者的良心用苦,为了让我们大饱耳福,尽力开发新的概念,创造流行再流行的歌曲!流行音乐,一种音乐专家开发音乐最高境界的成果,换句话说,我们对崇拜的明星,不都是流行音乐的宣传者么?

38、不管怎样,音乐的魅力,使我无法摆脱,使我深深地沉醉。假使心灵是一座城堡,那音乐就是进入这座城堡的门,想要走进这座城堡,就必须打开这扇音乐之门。朋友,当你的心灵正被音乐徐徐漫过时,你是否感到正被音乐的雨露所洗濯呢?听吧,一支古典音乐正在你的耳边萦绕!一段动人而美丽的爱情故事——《梁祝》,那优美婉转的旋律打动着你的心。你发觉自己已经泪流满面。

39、音乐,如同珍珠滴落玉盘,急雨敲击窗棂,手指叩击竹节,给平静的现实生活带来阵阵涟漪,让听者心里不由咯噔一声,仿佛看见了另一种生命的盛景,绚烂而美丽。那是彼岸世界的花开花落,是来自血液与灵魂最深处的悸动。这是音乐给我的感觉。人被音乐吸引是常情,但我不明白,音乐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音乐响起,大磬沉沉敲下全篇的底色,凝重里透着残酷与悲凉,充满厚重感的大鼓铺垫出山峦之巍然,它无处不在,无所不能。

40、歌词是音乐必不可少的,歌词也是音乐的“前锋”,它的文字表现突出了一首音乐的主题,就像“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歌词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养育之心,儿子对母亲的报答。歌词是吸引我们的一大亮点。歌词启发了我,有些歌词讲述人生哲理,使我心潮起伏,让我的人生修养受到了熏陶。

41、卡农的魅力在于百听不厌,让人心情舒畅,而且还可以缓解压力。因为它的曲调规律,让人感觉很理性,但是理性的同时又有种感性的冲动。无论心情好,心情不好,都可以听卡农,无论何时,它都能让人平静!

42、音乐无处不在,白鲸在危难中听到了音乐,才冲破了北极的冰层;奶牛在音乐的感染下,才产出更多的奶;小草在音乐的陶冶下会显得更加嫩绿;就连病危的病人听到音乐也会感到好了许多。假如没有音乐就没有眼前的这些景象。

43、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着。他的乐器时而高亢激昂,像涨潮时的海水拍打着海岸:时而委婉低沉,像年老的慈母呼唤着久别的孩子;时而清脆薄亮,像徐徐的清风拂过翠绿的竹林。

44、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合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45、音乐不仅仅只流行音乐,古典音乐也是受人们欢迎的一个种类。就让我们敞开心思来谈谈这两种音乐的含义。

46、每当听到喜爱的,我都会竖起耳朵细细地品味,产生共鸣时感觉全身的毛孔都张开了,试图捕捉下落的每一个音符。如今的三维耳塞,让我能够感觉到钢琴大师的演奏过程,从左边滑到右边,又从右边跳到左边,如此的seamless,如此的fantastic!

47、歌声给我力量。每当写博文的时候,听上一首歌,敲击着键盘就别有一番铿锵的足音。似乎那音乐给了我莫名其妙的一股力量,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感。

48、音乐多么美妙的符号,很单纯的声音,但听后让人舒服,音乐五彩缤纷花花绿绿,呈现自然微妙的旋律,宛如孩子的古灵精怪。

49、音乐,是人类时代进步的象征,每个时代都有反映这个时代的音乐,音乐永远都是人们追宠的对象。我也非常的喜欢听音乐,在不同的心情里挑选着不同的音乐。

悲剧作品中的情感美教育 篇7

关键词:悲剧作品,情感美,教育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 但又高于生活。现实生活, 有喜也有悲, 因而文学作品, 也就有喜剧和悲剧。我们不希望看到悲剧的产生, 毕竟它会带给人们不幸与忧伤。但我们却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悲剧, 赏析作品中的悲剧与情感美。因为一个撼动人心的悲剧作品, 比那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平庸作品更有力量。

莫泊桑的《项链》就是悲剧作品, 学生在范读课文读至“你打算让我穿什么去呢?”时声音有些异样, 似乎是强忍着笑。文学作品, 尤其是悲剧作品, 具有较高的审美属性。作者在描写马蒂尔德的语言及心情时, 决不是为博得读者一笑, 而是要通过人物及情节真实地再现法国当时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真实生活。然而, 学生却不理解, 造成这种审美失距和偏向的原因很多。学生与其中人物所处时代的隔膜, 彼此生活境遇体验的迥异, 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 使得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产生差异,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心灵的介入, 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忽视思想教育的一个反映。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毁灭”的目的是为了能引起审美主体的悲痛、哀苦等情绪, 产生悲剧美, 从而起到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辩别真善美。那么, 如何使学生在悲剧作品的审美之中陶冶心情, 锻造人格, 实现悲剧作品的情感美呢?结合教学实践, 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以情境创设体验情感

情感是作者创作的原动力,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情感也是作品的生命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凡是感人的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 不仅因为其语言文字美, 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悲剧作品也如此, 看到《窦娥冤》中窦娥蒙冤受屈被绑赴刑场, 与婆婆绝别的悲壮画面, 听到她那怨天恨地的呼号, 谁不洒一掬同情之泪?读着《屈原》中的雷电颂, 其间那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 火一般的语言, 雷霆万钧的磅礴气势, 谁又不为之心动?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情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在欢乐的气氛中, 人就会欢乐;在悲哀的气氛中, 人就会悲哀。有时, 一个人的感情还能感染别人, 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因此, 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创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气氛。根据教材不同体裁, 不同内容, 不同基调, 进入文章角色或境地, 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真实的情感, 用自己的欢乐痛苦去感染学生。该激昂时, 昂奋动情, 令人肃然;该悲壮时, 如泣如诉, 为之动容, 引导学生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这样, 不仅能陶冶学生心灵, 净化思想, 感知美, 还可以在美的欣赏中扎实地掌握语文知识。比如在讲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 首先让学生对人物形象和场面进行想象:流落他乡已多年, 饥寒交迫的日子时时困袭着诗人。今天又是一个秋风呼啸的日子, 诗人拖着如柴的躯体, 挣扎着在拐杖的支撑下一步一拐地走到门口, 看着那肆虐的秋风把茅屋上的茅草一捆一捆地掀去, 想到今晚若下雨, 一家人又没栖身之所时, 诗人思绪万千……随着缓慢、低沉的叙述, 教室里气氛肃然, 非常寂静, 学生表情戚然, 完全投入到了作品的情境里。这一情境, 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情感因素, 有对往事的回忆, 也有对悲痛、孤独、衰伤的情感渲泄, 更有对未来生活的沮丧和绝望。这里的茅屋、茅草、秋风因流落他乡, 饥寒交迫的诗人而含情, 诗句因一千多年后的我们而复活, 成为联接时空的桥梁。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个性鲜明, 功效卓著, 使学生在情境创设中体验情感美, 加强了悲剧作品的审美效果。

二.以情境再现体验情感

“凡人之心, 无不有诗。”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这一主体的情感反应, 是极其可贵的。在实践中我认为情境再现的教学法值得一试。情境再现是要抓住其中一个或几个最能够浓缩悲剧情感, 聚射作品主旨的点来作深层剖析, 以鞭辟入里的方式触及学生的灵魂, 使人有切肤之痛。譬如, 《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课有三处是作者郁积在内心深处的悲愤之情火山般喷出的地方。一处是鲁迅听说五作家遇害的心情, 用了一句话“原来如此!……”第二处是五作家死去, 作者写的悼亡诗, 第三处是课文第五部分。当讲到“原来如此……”时, 用多种语调和相应的表情, 再现作者那种无法遏制的悲愤和迫于无奈的苦痛心情。让学生体味到这种复杂的情感流动和冲突。当讲到悼亡诗时, 采用情境再现法。讲述“惯于长夜过春时……怒向刀丛觅小诗”一节时, 脸上露出悲愤的表情, 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情绪, 让学生仿佛亲身体验到诗人当时的心态律动一般。当读到”吟罢低眉无写处, 月光如水照缁衣”时, 语言节奏放慢, 语调低沉, 显出痛苦、孤寂, 茫然的态势, 使学生在一种变化的情感氛围里对惨白的月色, 墨黑的衣服交相映衬烘托出的漫漫长夜之黑暗, 意境之凄凉有深刻的体会和想象。这样, 学生不仅能较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审美评价和审美态度, 而且能很快地进入情境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三.以情境感悟体验情感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这里强调出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如果说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发展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那么, 这些悲剧作品的情感教学则应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一步。悲剧具有深刻的道德教育作用, 能够提高人的品格, 激发人的意志, 在审美感受的各种形态中, 悲剧的感受是最接近道德判断和实践意志的。在教学中, 除了以情境创设, 情境再现等方法把学生带入到悲剧作品的特定情境之中, 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之外, 让学生感悟其中的哲理美和悲壮美, 使性情得到陶冶, 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 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 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获得哲理美的享受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例如在给学生讲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时, 可以让学生思考:以上几句是诗人在什么样的情景之下, 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之中抒发的?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操?此句在全诗中处于什么样的主导地位?这样以潜移默化的方式, 步步扣动学生的心弦, 让学生入情入境, 从而感悟其中的哲理美, 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总之, 在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中, 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赏析悲剧作品中的悲剧与情感美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在审美之中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美 篇8

一、《孔雀东南飞》悲剧手法的体现

从语言的角度来讲,《孔雀东南飞》运用了赋、比、兴等手法,这不仅表现了作者优秀的文字功底,也足够体现出内容的语言之美。显然《孔雀东南飞》是一个悲剧的故事,但在其内容上,语言运用精当,合理的语言描述是渲染悲剧气氛、表达作者不满最好的方式。比如,诗中描述到兰芝的聪慧时,运用排比句的描写手法,“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通过巧妙的排比方式,表现出兰芝的聪慧能干、心灵手巧。如此完美的儿媳,却遭到婆婆的遣归,无疑加重了文章的悲剧性。“迎亲”一段中用“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賫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写出了迎亲的大场面,这种令人羡慕的排场表现出世俗中的富贵诱惑。而联系起来看,很容易就发现作品所表现的是封建的门阀制度下的冷酷现实,正是这种鲜明、生动的客体体现,表现出刘兰芝悲剧人物不攀高枝、不慕富贵的精神品质。所以,语言、手法是表现悲剧美不可缺少的因素。

另外,《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中所体现出来的反抗美,正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东汉末年,我国正处于封建宗法势力强大的时期,封建势力不容质疑,否则就只能迈向死亡。在这样的时代,表现这种不可避免的悲剧,更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当我们读到“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时,分明读到了兰芝内心死意已决,最大的反抗就是无声的顺从。《孔雀东南飞》的反抗美表现在女主人公刘兰芝的形象、性格与故事的背景方面,这正如鲁迅先生说所“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一种体现。对比诗歌,就不难看出,女主人公刘兰芝正是这“有价值的东西”,而在“特定的条件下的好人”遭到不幸之后,终究会被封建社会逼上“毁灭”之路。

二、《孔雀东南飞》悲剧形象的塑造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打造故事氛围的最好手段。《孔雀东南飞》中女主人公才貌兼具,且品德贤良,在这样一个几乎完美的形象基础上,让人们对其产生好感。除此之外,故事还对刘兰芝的内心以及生活上进行了描述,塑造了追求天性美、对生活热爱、对亲情眷顾以及对封建时代刚烈这样一个典型的完美形象,最后却被封建伦理道德所扼杀,用这样悲伤的结局,表现出恶势力的强悍。

在作者的笔下,刘兰芝就是一个美的化身,其外貌美,文中“起严妆”一段,称赞兰芝“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其品质美,“上堂拜阿母”一段,兰芝的隐忍、与小姑的深情,对婆婆的孝顺表露无遗;其精神美,在受到兄长逼婚的情况下,纵然迎亲场面奢华,而丝毫不为所动,毅然为捍卫爱情选择了举身赴清池。故事通过塑造刘兰芝美丽勤劳、无可挑剔的形象,没有任何的哀叹和眼泪,用这样的描绘使得兰芝的形象更加鲜明,更加突出了兰芝在遭受到迫害时的悲剧情形。用现实的眼光来看,悲剧本就是对有价值或者人们所认为美的事物进行毁灭,刘兰芝这样一个完美形象的塑造,更是体现了人们对于恶势力的痛恨,更能强烈的感染读者,打造出深入人心的悲剧形象。

三、《孔雀东南飞》悲剧气氛的营造

文章主要通过浪漫主义的运用和首尾呼应的方式增强全诗的悲剧氛围,使得悲剧故事更加深入人心,引起人们的共鸣。

开篇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来比喻刘兰芝与焦仲卿之间凄惨的爱情,创设了全篇的悲剧气氛,为全文的悲剧色彩起到了暗示的作用。而结尾则采用出人意料的浪漫主义来表现这种悲剧的美好,“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这种幻化的形象表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似乎给悲剧带来了一点亮色,其实这只是幻化的悲剧的光圈。正是因为人民群众不能接受这悲剧性的结尾,所以才想象出这种浪漫的结尾——既然不能美满于身前,就只能寄团团圆于死后,这样,更加引起人们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和呼唤,对邪恶势力的痛恨的共识。这样的浪漫主义,更加渲染了全篇的悲剧氛围。

谈钢琴演奏之音乐的美论文 篇9

喜爱美的事物是人的天性,音乐审美思想的形成是基于主观思想的,客观理性思想则是其次。音乐的本质是一种表演艺术,与其他的艺术形式不同,它需要用表演形式来让世人体验音乐的美。音乐不像语言艺术,语言本身是具有语义性的,而音乐则不是,单凭纯粹地看谱,几乎没人能了解它所要表达的感情,所以只有表演出来才能使人了解情感色彩渲染下的思想内涵及背后隐藏的故事。

一、演奏中美的含义

有不少为世人喜爱并广为传颂的钢琴音乐作品,如《梦中的婚礼》等,都具有艺术美感,令人印象深刻。这些作品有一些共性:首先,它得符合大众的审美,旋律简单明了,让人回味无穷;其次,需要人们的审美观逐渐发生改变,从不接受到接受。演奏者最初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不断地重复去模仿,直到渐渐成熟,自己的主观意识与客观意识不断磨合、碰撞,有意识地去分辨演奏的好与坏,学会如何控制整首曲子的感情色彩。在具有这种思维意识后,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音乐的美,形成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也是培养审美观的重要意义所在。

(一)演奏中美的二度创作表现。从美学理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音乐的表演实际就是二度创作,这种创作既不能脱离原作,又要在原作中适时地加入自己的东西,使之更加富有情感色彩,能打动人心,引发人的共鸣。创造的同时必须兼顾音乐的真实性,所谓的真实性实际上就是指认真对待乐谱。演奏者在接触到新乐谱时,首先要先视谱,然后再视奏,但是很多演奏者往往只是机械地练习,忽略了作品背后隐藏的思想感情和内涵,例如作品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作者又是怀揣着怎样的心情进行创作的。

(二)二度创作的运用。二度创作的含义是在不脱离本质的情况下锦上添花,以《悲怆》为例,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最早期的作品,是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还未全聋之前创作的,并且是他亲自加上的标题。这首作品中渗透着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色彩,当笔者第一次接触到《悲怆》的第三乐章时,感觉它是欢快的,大众也觉得它是一首欢快的快板。但笔者通过翻阅各种资料,更深入地了解到贝多芬的故事之后,才渐渐体悟到第三乐章在欢乐的背后其实隐藏的是微微的不安和内心的骚动,所以在演奏这首作品时既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非常关键的。

二、演奏中如何运用音乐的美

(一)演奏中的情感色彩。演奏不同的作品时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色彩去演奏,这可能是令所有的演奏者都感到困惑的事情。同一首作品由不同的人弹奏出来会有不同的感觉,因为每一个人的情感经历是不同的,带入的情感可能是沧桑的,也可能是激越的,但都会影响整个表演情绪的波动。每一位演奏者的表演都是具有独创性的,表演技巧是表演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没有掌握好技巧,就根本无法呈现出完美的艺术表现力,所以二者必须统一,这也是音乐表演的重要美学原则之一。

(二)演奏中的.心理情绪。仅仅了解和掌握演奏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最基础的演奏技术还远远不够,因为演奏者的心理因素往往是最难控制的。人的心理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音乐家之所以能完全控制住整个场面,是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对于自身情感的流露能收放自如,而很多演奏者往往缺乏心理调控能力,演奏过程中形成的音乐画面感并不强,缺乏自身情感的投入,只是机械地演奏完作品,听众完全感受不到演奏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因为演奏本身就是呈现给听众的一场听觉盛宴,是为了让听众被你的演奏所折服,所以需要不断地提醒甚至暗示自己要注意把控和调节情绪。当然,情绪的流露与演奏者本身的经历也息息相关,经常听人说“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什么叫有故事?这样的人一定是经受了许多事情的历练,对世界的看法比常人更透彻,整个人的气场也和常人有所不同。可见,每一位音乐家的风格都既受到他们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的影响,也受到自身心理素质和情感的影响。

上一篇:突显吴地特色 丰富化学教学的人文性下一篇:心爱的姑娘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