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火花名人录

2024-09-19

中国火花名人录(精选8篇)

中国火花名人录 篇1

中国火花名人录

7旬老人收藏火花63年 200枚火花记录海南历史 http://news.QQ.com

2008年07月28日08:28

海南新闻网

200多枚火花记录海南历史

海口一7旬老人收藏火花63年,其中的一套海南火花价值10多万

今年71岁的吴奕家老人收藏了火花5000多枚,其中以海南解放初办火柴厂至今所收藏的一整套海南火花200多枚最为珍贵,目前价值10多万元。吴奕家说:“我是海南人,这套珍稀的海南火花即使给再多的钱我也不卖,必要时我愿意将它们捐献给博物馆。”记者 王彩虹 文/图

“痴花”63年

收藏火花5000多枚

所谓火花,就是火柴商标,即贴在火柴盒上的包装贴纸。就是这样在一般人看来是最普通不过的东西,吴奕家已“痴花”63年。

“我8岁时就开始收藏了,到现在已经63年了。如果不是因为‘文革’时期遗失了一些,就不止只有5000多枚了,至少也要上万枚。”吴奕家老人自豪地说。

吴奕家告诉记者,刚开始,他收藏火花只是很喜欢那些花花绿绿的贴纸,没有想到现在会这么珍贵。“在我小的时候,父亲是位商人,家里经济状况要比平常人家好。在那个时候,烟是有钱人才能抽得起的,因为父亲是个老烟枪,所以火柴盒、烟盒等就成了我收集的对象。”

1953年,海口有了火柴厂。自海南拥有第一家火柴厂起,吴奕家便将每枚出厂面市的火花收藏起来,到现在已经收藏了200多枚。“一枚不落,每枚出厂面市火花我都有,就连没在市面上流通的我也有。这200多枚是海南经济发展的有力见证,全国都找不到第二套了。”吴奕家说。

垃圾里“淘”宝

儿女们叫他“垃圾爹”

“别人当它们是垃圾,而我把它们当成宝贝。”说起火花吴奕家笑得合不拢嘴,“工作之后,我的薪水不高,加上家里的孩子多,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收藏火花就变成了奢侈的事情了。为了尽可能地多收藏火花,垃圾堆、垃圾桶就成了我常去的地方,因为垃圾堆里有别人丢掉的火柴盒,可以不花钱就能得到。为了找火柴盒,我常常在臭气熏天的垃圾堆里用木棍翻找,有时候收获很大,有时候翻了半天一个没得到。”

吴奕家的这一行为引起了家人的反对,家人因此与他发生过不少口角。“那时,家里生活虽然不富裕,但勉强还是能够吃饱、穿暖。孩子们也不理解我为什么整天去刨垃圾,他们常问我为何要去翻垃圾,还将一些垃圾带回家,害得他们被别人嘲笑。尤其是我的儿女们,都用海南话喊我‘垃圾爹’。”吴奕家笑呵呵地说。但是他依然坚持了下来,最后连儿女们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毅力。

回绝高价收购

“必要时将火花捐给博物馆”

200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吴奕家在海口古玩市场认识了一位来自安徽的书画、火花收藏家,两人谈得投机,从谈话中,吴奕家才知道这位收藏家是过来寻找海南火花的。

“他是个商人也是个藏家、画家,收藏了全国许多省份的火花,而且有许多都是齐全的。但还是缺了几个省份的火花,其中包括海南火花。”吴奕家说,由于兴趣相投,他便邀请这位藏家到家里观看他收藏的成套火花。“不看还好,看了他就舍不得放手了。我这套海南火花一枚都不少,在海南恐怕没有第二套了。他当场就开价12万,要求200多枚一整套买下。”

吴奕家回忆说,他当时被那个开价吓了一跳,“说实话,我当时很动心,但是想来想去,如果卖了,那么海南恐怕就再也没有第二套了。这对于海南的文化历史来说将是一大遗憾,因此我就拒绝了。”之后安徽藏家陆续又来了几次,但都被吴奕家一一回绝。

“我是海南人,我要为海南的文化尽自己的力量,这套珍稀的海南火花即使给再多的钱我也不卖,必要时我愿意将它们捐献给博物馆。”吴奕家说。

收藏专家

这套火花价值不低于10万

“虽然火柴已经在市场上很少见了,但它却是人们生活中曾经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这套海南全套火花极其珍贵,是海南历史的有力见证。”对火花非常了解的海南收藏家协会副会长何云强在鉴定海南全套火花时说,从这个意义上说,火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厚的历史含义。“这套海南火花中,记录着海南早期重要的铁路、公路、钟楼、南天一柱等标志性的图画,而且保存完好,在海南很难找出第二套,其价值不低于10万。”

何会长说,世界上第一枚火花问世于1827年,它较举世公认的1840年世界第一枚邮票还要早13年。也因为如此,它和邮票、钱币、烟标并驾齐驱,被世界各国的收藏界普遍认同为收藏王国的四大家族。现在火花的赝品在逐渐增多,伪花和赝品花是收藏投资者应注意规避的。对于新花的收藏投资,更应该选择火柴厂生产的品种,选购时一定要选择有中国火柴工业协会会标的火花,并且上面要有全国统一标号,其发行量一般控制在2000至3000套,最多也不超过5000套,这样的火花才更具收藏投资价值。

作者:

中国最早火花现长沙 1879年由巧明火柴厂制/图 2011-03-03 09:57:31 华声在线

955名网友正在讨论 字体:【大 中 小】 频道精选

·

[福利]中超球星另一半爱秀事业线 ·

“女神”苏菲·玛索早年剧照:风情万种 ·

男医生做妇科检查 一成女性疑被骚扰 ·

那些年用来哄女朋友的小笑话„ ·

“我与世界杯,不得不说的事”征文 ·

妹纸你穿成这样,哥把持不住(图)

集花界普遍认可的“中国造”第一枚火花。邱晓峰 摄

本报讯(记者 胡媛媛)中国自己制作的最早火花是啥模样?它不仅颜色鲜艳明快,而且上面的“四童舞龙”图案描画细致,人物憨态可掬。近日,芙蓉区龙柏社区居民唐巍珍藏的这枚火花,吸引不少邻居前来一饱眼福。

最早火花今年132岁

火花,就是火柴盒上的图案,也就是火柴的商标。“过去的火柴叫‘洋火’,1879年,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火柴厂——巧明火柴厂在佛山创办,中国人这才用上自己制造的火柴。”唐巍告诉记者,巧明火柴厂的“舞龙唛”牌火花,正是集花界普遍认可的现存有实物的“中国造”第一枚火花。记者看到,该火花以红色为底,上面有四个身着紧身衣褂、脚缠绑布的儿童边舞龙边耍绣球,孩童的表情生动有趣、惟妙惟肖,颇富有民间年画的韵味。

“这枚火花是我已去世的岳父留下来的。”唐巍说。原来,唐巍的岳父是中国著名的火花设计大师王安城,而这一珍品也是老人用自己设计的作品以及其他一些珍贵火花,从别的收藏家手中换来的。据了解,这种火花上世纪90年代曾在香港拍卖出4万港币的价格。“岳父一生设计火花,也爱收集火花”,在唐巍家中记者看到一个装满火花的大柜子,里面分门别类收藏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近10万张火花,其中宝贝还不少,除了中国第一枚火花外,还有曾经获国家专利的磷画火花。

从事火花设计乐在其中

今年38岁的唐巍继承了岳父衣钵,从1996年开始设计火花,如今的他也是专门从事火花设计的人。唐巍说,最开始两年他每天就是构思、绘画、修改。那时电脑还不普及,一套20枚左右的火花,光设计就要花费两三个月。“我们需要先用铅笔绘出轮廓,然后用墨笔描出,最后再上色。印制前,一张火花上有几种颜色,就需要绘出几张墨稿,每份稿上一种颜色,最后套在一起,才能印出颜色鲜明的火花。”

如今使用火柴的人越来越少,火花也慢慢变成一种收藏品,但唐巍仍然坚持创作,他总能从中收获快乐。“火花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我真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它喜爱它,不要让它从我们的生活中彻底消失。”唐巍说。扬州第九怪—火花收藏家季之光的奇闻趣事

2011-04-29 12:48 共计20次阅读赞 0我有话说小中 分享

扬州第九怪—火花收藏家季之光的奇闻趣事

在中国,人们都知道名扬海内外的扬州八怪,但你若去扬州旅游,常有导游向你介绍说扬州还有个第九怪。

真是无巧不成书,我也因为爱好火花收藏,多次在电视和报刊曝光,于是,2008年9月22日,扬州第九怪的季之光先生在其朋友的陪同下,竟然来我家造访,并赠送给我300多枚精美的火花。

我从1975年开始收藏火花。火花图案千姿百态,它的历史比邮票还早13年,其内容涉及的范围远远超过了邮票。有些火花图案,设计精美,幽默有趣,新颖大胆,有些还是名家设计,其观赏性和艺术性都不亚于邮票。它的发行量更是惊人。解放后,全国曾有数百家火柴厂,每年出品的火花,种类和数量都远远超出国家独家发行的邮票。在国内外,诸多名人更是对火花钟爱有加。我不仅喜爱火花中那些美丽的图案,更喜欢火花中蕴含的很多知识。许多数十数、百枚一套的系列火花,其知识包罗万象,远比邮票丰富。但是,我没有他那么痴心,虽然也有一些收藏的故事,但却没有他的收藏之路那么艰辛、孤独和可怜。他能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坚持收藏,数十年如一日,而且成绩斐然,我等望尘莫及。其精神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经过交谈了解,我才知道这季之光先生为何成了扬州第九怪。原来,季之光的火花收藏,不仅有一般藏家的执着,更有许多别于常人的奇闻趣事。

扬州第九怪,怪在他在世界收藏家中最痴情

季之光,南京人,生于1931年12月27日,华东军政大学文艺系毕业,扬州工艺美术厂干部。

半个世纪来,他收藏了中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种150多万枚火花。其火花收藏之多,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三,与日本和俄罗斯的两位火花收藏家并称为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大火花收藏家。曾先后被秦牧题词称为“火花大王”,侯宝林题词称为“季公火佛”,陈述题词称之为“扬州第九怪”。

除此之外,他还收集了各国钱币、旅游门券、打火机、烟标、贺年片、纪念章、请柬、玩具与名人书画等5万余件。他从1961年开始,先后在扬州、南京、上海、青岛、合肥等25个城市举办了400多场展览。被莫斯科、波兰、捷克等国的收藏家协会和英国的皇家火花协会接收为会员,并担任全国一些省市的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季之光的收藏故事,除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许多新闻传媒广泛报道外,还被美国、法国、巴基斯坦、科威特等国媒体广为介绍。

季之光的火花收藏兴趣源于他的童心。有一次,他发现母亲用来缠线的火柴盒上,有一枚“年年有余”的火花。他要过来仔细端详,爱不释手,这枚小小的火花引发了他的兴趣,从此,他便就走上了数十年的收藏之路。

他说,他被一枚枚小小火花中各种生动有趣而又美丽的图案所迷倒,于是便到处去收集火花。季之光除了看见好看的火柴盒就买外,就是到车站码头、影院、垃圾堆里去找、去捡。垃圾堆大多又脏又臭,蚊蝇乱飞,看见别人捂着鼻子躲都还来不及呢,他却在里面翻来翻去寻找着自己所爱的“宝贝”。有次,他在垃圾里捡到一个火柴盒,满是灰尘,用手一抹,一看竟是一枚美丽的火花。再打开盒子,竟臭气熏人,里面还装着大便。原来,这是别人化验完大便后扔的。他小心翼翼的揭下来洗净,夹在书里,压得平平整整的收藏起来。他为了收藏一枚没有的火花,凡是看见别人一有抽烟的动作,便注意观察他手中拿的是啥火柴,如果发现是一个未曾收藏的,他就拉下面子,嘴巴甜甜的央求别人将火柴盒送给他。有次,他看见一个很美的盒子,发现里面好像只有一根火柴了,便悄悄的跟在别人后面走了几条街,当人家再次点烟把盒子丢掉时,他才赶忙去捡了回来。

看见他竟然如此痴心于收藏那些不起眼的火柴盒,有人叹息:唉!这年青人是不是有病了?熟人见了,也直摇头,都躲着他。

他收藏着了迷,可是,家人都不理解。尤其是他那当过少将军医的父亲一发现,便统统把他藏在家中的宝贝给扔了。但是,这动摇不了他的决心。后来,他又知道了国外火花收藏家的有关信息,于是便写信到国外邮购。高昂的费用,常常用尽了他微薄的工资,他只好委屈自己的肚子,把吃饭的钱节省一些下来买火花。到食堂吃饭,他只吃最便宜的青菜,没有味道,便在菜里撒点味精。他边吃边欣赏火花,嘴里还哼着京剧,自娱自乐,别人都以为他得了精神病。

他住的房间很小,只有10多平米。除了一张床外,其余全是装火花的箱子,桌椅、床上和墙上到处都摆的是火花。

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因为季之光的父亲当过国民党军政部的少将军医,家中还有一张父亲扛着少将肩章,腰间别着一把指挥刀的照片,哥哥又在台湾,季之光又因经常邮购火花与外国人通信,又被怀疑“里通外国”,而他收藏的很多东西又被当时说是“封、资、修”的黑货,因此,他和他的家庭都受到很大的冲击。在压力下,他只得噙着泪推着车,把多年幸幸苦苦收藏的300多斤火花送进了废品收购站。

在“阶级斗争”的年代,他还因为在参观券上盖的章内刻有一颗五角星,中间加了一根火柴棒,被保卫部门发现,说有政治问题,被当成了现行反革命进行了批斗。为了火花收藏,季之光多次被隔离审查,监督劳动,还被关进牛棚一年零八个月。但是,季之光爱花太痴情,出来又开始收藏起来。也许,全世界爱好火花收藏被关被斗的,就只有季傻瓜了!而因此受打击却死不悔改的,也只有这个季大傻!

那时,他虽然因为搞收藏在当地颇有一点名气,但总是一身破旧的衣服,随时都夹着个破包包,低着头,两支眼晴总是到处看着地上,寻找着别人扔掉的火柴盒子。碰到熟人,他也是淡淡一笑,或者把头缩进衣领里。不时,他身后总有几个顽皮的小孩子紧追不舍,高喊:“季大瓜,神经病,火柴要了你的命!季傻瓜,收火花,收得老婆不回家!”

家贫如洗,竟把媳妇娶回了家

说到季之光的老婆,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那时,他虽然家中一贫如洗,家庭出身成分又高,但机灵的季之光竟然顺顺当当的把媳妇娶回了家。

季之光家有兄妹五人,其排行老四。他小时调顽皮,常与人打架而遭到父亲的痛打。

他特好奇,遇事爱动脑瓜,爱琢磨。有次在电影院看电影,他想看看电影中的人到底在哪里?于是便跑到银幕后面,非要看个究竟,结果挨了父亲一顿骂。

他年轻时很有上进心,爱好唱歌,有一点表演天才,早年报考华东军政大学文艺系时与著名演员陶玉玲是同班同学(陶曾是六十年代著名演员,在《霓红灯下的哨兵》、《柳堡的故事》等影片中担任女主角)。毕业后又到扬州工艺美术厂当干部。可惜那个年代,由于家庭出身,处处受阻,误了他的美好前程。青少年时代的他,也许只有埋头收藏,才能得到解脱,得到乐趣。

他的家,家当除了火花和其他一些收藏品,便只有一张破床,床下铺着稻草,床上放着一条4斤重的破棉被。冷时,他戴上棉帽、围上围巾,脚上穿上袜子,全身都穿上衣服,把棉被一头用绳子扎紧,从被子的另一头钻进去。

因为太穷,有人给他介绍了几个对象,都没成功。那时,谁家姑娘愿意嫁给一个出身不好,家庭又穷的人呢?

后来,有媒人又给他介绍了一位叫周祥芳的农村姑娘。姑娘提出四个条件:一要城市户口,二要有房,三要人好,四要父母不在身边。他一听,就这条件?好,他都够。于是,满口答应,让媒人张罗去。

他身无分文,如何才能把媳妇娶回家呢?他眼珠子一转,动了动脑筋,好!办法有了,赶快去厂里凑个会。在媒人的撮合下,他们定了婚。媒人为了多拿礼金,两边说谎,对女方说:季之光有3万元存款,并把年龄少报了10岁;对季之光说,周祥芳有4千块钱。结果,到了要结婚时,双方都没有钱。但季之光是哑巴吃汤圆,心中有数。拍结婚照时,季之光说只拍一寸就行了;周提出要4套衣服,季之光只做1套;周要一只马桶,季之光就买了个痰盂;周要洗澡盆,季之光就买了只脚盆。

这些钱总共花了200元。季之光的100元是在厂里筹的会钱;周的100元是卖了鸡蛋、猪的钱。这时,季之光已经快40岁了。

听名师评书提1条意见,没想到竟获赠1枚孤品火花

在五、六十年代,“看戏要看梅兰芳,听书要听王少堂”。王少堂是扬州最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是扬州评书三百年来的一代宗师,全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1962年他到北京参加文代会时,毛主席握着他的手说:“你就是说书的王少堂!”

王少堂的评书《武松》十回,讲得绘声绘色,一套连着一套,将语言的魅力深深融入到了中国曲艺表演艺术之中,常常引起听众捧腹大笑,让季之光非常佩服。年青的季之光迷上了扬州评书,几乎天天去听。

一次,王少堂讲“武松 访福州故纸楼火花收藏家张祖仁

已有 721 次阅读2011-12-2 13:38 |系统分类:时政| 收藏家, 福州, 火花 访福州故纸楼火花收藏家张祖仁

“爱祖国,就要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是张祖仁上初中时,地理老师留给张祖仁的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他少年时梦寐以求的心愿,从少年时期一直到期中年,三十多年来,旅游成为他最大的爱好,少年时我当运动员遍游全国各地,中年时任学校教师就利用暑期踏遍祖国各地,留下一张张印记着红色史迹的“火花”,通过旅游,不仅了解到地理知识和历史故事,也了解到中国社会,中国人的灵魂、气质和精神。祖国的大好河山是他最向往的地方,“长江、黄河”留下我的足迹,特别是山的故事留给张祖仁最深的印象,每一座山都经历了大地那无比漫长的孕期,山有着撼天动地的雄浑,绿色的山林有着奇花异草,珍禽异兽,飞鸟游鱼与人类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山,张祖仁喜欢游卢山,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会议经常在卢山召开,这里有了卢山革命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等革命胜地。峨嵋山、泰山、黄山、五台山、张家界、当山、武夷山、龙虎山、华山、嵩山、青城山等中国各山都留下张祖仁的足迹和汗水,现在他捧起火花,无限美景就在脚下,感叹山是地理上最壮观的风景,它有着宽大的胸怀与人类和谐共处,共同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除了山以外,少年时我对革命圣地旅游较感兴趣。少年时,由于对毛泽东的崇拜,韶山成为张祖仁旅游的第一站,从而了解到毛泽东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地方,他至今还保留着当时乘车的车票“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少年时走进南昌八一起义的纪念馆,知道了没有人民的军队并没有人民的一切,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人民武装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走进上饶集体营,革命斗争的事迹,可歌可泣,回顾历史血染丰碑。走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知道了农村包围城市是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知道了毛主席的一句名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走进福建上杭古田会议纪念馆,古田会议是我党和军队史上的一个辉煌的里程碑。少年给张祖仁的记忆是最好的,至今难以忘怀。我最难忘的旅游是北京,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张祖仁曾三次游北京,少年时1975年,青年时1985年,中年时1995年,跨度20年,深深感到首都北京2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北京的红色旅游,给他留下最深的记忆,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李大钊烈士陵园、万里长城等。北京的火花我收集最全最多,一翻开这些票券,他仿佛旧地重游,仿佛又听到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些革命纪念地,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记录着光辉的革命事迹,弘扬着灿烂的革命精神,经色旅游成为张祖仁的特殊爱好,张祖仁当教师已经30年了,几乎每年暑假都要去旅游,走过的地方有南京的雨花台、梅园新村和抗日战争纪念馆,重庆的红色革命纪念馆、红色根据地延安、贵州的遵义会议会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会议地址都给他留下难忘的回忆。他的火花收藏一般要是旅游、地摊上收集,主要还是结交全国各地藏友,通过交换甚至有的藏友还赠送了他几十张,给张祖仁的收藏带来无限的乐趣。今年准备计划去东北红色旅游区,这里有解放战争暑期的三大战役之一“辽沈战役”,有东北烈士纪念馆、沈阳“九一八”事变纪念馆,这里传诵着张祖仁少年时就崇拜的英雄如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董存瑞、雷锋、杨子荣„„等等,我想走进这些革命纪念地去聆听一个又一个动人心魄的革命故事。红色旅游使张祖仁的红色收藏成果颇丰,激发了我爱国情怀,这些收藏的近万张红色火花对我这一生来讲最有意义,我想在适当的时候将我收集的红色旅游地火花办展,使更多的青少年激发红色旅游兴趣,收藏红色旅游地精美的火花,留下革命先辈们开创的红色旅程记忆,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

今年是建党90周年,张祖仁将我收藏的火花在社区、学校进行展览,让更多的市民和学生通过火花展览,欣赏建党以来中国建设的伟大成救和改革开放的成果以及领袖的丰彩。

精华 218 注册 04-5-9 行业 医疗卫生

来自 养性堂文化寻访人物篇之五-----火花收藏家张鹏先生

张鹏先生1964年5月出生于江苏镇江.1977年开始收藏,涉及邮票,火花,粮票,古玩等至今.主要集邮票首日封,实寄封,中外火花,火花藏品逾十万余枚.

1985年元旦举办了镇江市职工首届火花艺术展览 2001年元旦举办了镇江市职工新世纪收藏品展

2001年五月在镇江市工人文化宫举办“张鹏先生火花藏品展” 2001年有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参加中华全国集邮展览 2006年为配合<<白蛇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

功,无偿赠悉心收藏近三十年<<白蛇传>>题材的 火花,邮票,剪纸等百余件;

2006年在市宝塔路小学举办“火花艺术走进校园”展 览,特邀请中国火花大王扬州第九怪季之光先生亲临 学校作艺术讲座.

入编<<中国泉友>>,<<中国收藏界名人辞典>>, <<二十世纪中国收藏家大全>><<中国当代集收

藏家辞典>>,<<民间收藏大观>>,<<祖国万岁>>, <<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典籍.张鹏先生现为镇江市职工收藏协会理事,镇江民间文

艺家协会会员,南京市职工火花协会会员,江苏火花学 会副秘书长,亚洲火花学会永久会员.火花收藏家展示火柴盒上的“世界杯”(图)2014年06月30日 09:47

巴西世界杯如火如荼,昨日,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云霄县收藏协会会长方建民,展示了他精心收藏的以“世界杯”为题材的火花(火柴盒贴画)。

在方建民收藏的“世界杯”火花中,有南京火柴厂为2002年韩日第17届“世界杯”出品的火花,展现了当时的“世界杯”32强所属国的国旗和著名球星的风采;有1986年四川东方火柴厂出品的《世界杯球星谱》56枚人物漫画火花,其中第一枚即为巴西“球王贝利”。

方建民介绍,这些火花以无声的语言、不同的艺术风格、精妙的构图,将生动、鲜活、精彩的瞬间定格在方寸火花上,再现足球的无穷魅力,令人激情四射。如今各种有关世界杯的收藏品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许多火花尤其是早期“世界杯”火花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中国烟标收藏名家张祖仁收藏简历

张祖仁,男,58岁(1958),福州政协文史委研究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福建师范大学毕业,现任职于福州二中,自幼酷爱收藏,主藏烟标3万多件酒瓶3万多件,文物100多件,老照片收藏5万多张印章1000多件

张祖仁在收藏古钱币中经历的许多苦趣和乐趣,积累了许多宝贵的鉴别经验,三十多年来经常在古玩市场和古玩店搜索,从中收到不少古钱币珍品,数量达到上千枚,在把玩中认识到古钱币的收藏乐趣,大家知道古钱币是一种历史的记录和见证,钱币的铸造、印制和发行通常是国家行为。因而形志多异的钱币不仅当经济运行的媒介和载体,而且记录了政治生活的诸多信念。千百年来,它作为历代帝王改朝换代的标志,也为历代揭竿而起的起义民众的武器,在中国钱币的历史上留下了血与火铸的铭记。

张祖仁说中国钱古代钱币又被叫做“泉”这除了钱、泉语言相近外,在王莽时期忌讳“钱”字与汉代国姓“卯金刀”“刘”字相合,概称“以泉名钱”一定程度上还出于视钱币为财富,祈求其源源涌出,用之不竭,此外钱币还与民间司俗有一定的相联关系如“花钱”也称“庄胜钱”就是张祖仁国民间宗尚禅和、吉利、富贵的象征,中国民俗钱币也五花八门、品类繁多、内容丰富,如“福、禄、寿、喜、财、吉、和、安”等,张祖仁就自己二十年的古币收藏的经验,对古币珍品的收藏堪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供泉友参考和交流。初集古币的收藏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很快学会判断古币珍品。应该说,古币收藏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多看多不,要用经验教训来丰富自己,要交大量的学费。但也有规律。拿到一枚古钱币,或在一大堆古钱币中,如何一眼辨别出这枚钱币的价值?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辨别古币铸造时间。

一般来说,钱币和古董一样,年代越古老,价值越高。因为年代越古老,保存下来的钱币就越少,越少的东西越有价值。所以,辨别古币铸造时间对于判断珍币至关重要,当然,也不能以年代写乾坤,这只是一般来说,也有很多例外。辨别古币的时间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看年号。从唐朝开元通宝以后的钱币,大多铸有年叼,只要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知识,就可掌握各年号属于什么时代,从而进一步了解该年号的政治经济背景、重大历史事件、钱币铸造怀脱胎换骨,以此了解到该钱币的珍希程度。二是看书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书法艺术风格,对书法艺术史作一点研究,对于辨别古币的铸造时间是大有帮助的,甚至不用看年号,一看到书法艺术特征,就可以判定其铸造年代。

三是看形制。特别是早期钱币,每一个时代的钱币形制都有明显的不同。如贝币、布币、刀币、蚁鼻钱、环钱等,都和后来的方孔圆形钱币有显著的不同,一眼就可以看出。即使是后来方孔圆钱,各个朝代也在形制上有一定的差异,但也有规律可循。

四是看文字。特别是背铸铭文,其差异是判断其珍罕的重要依据。

抗日2000多件,收藏事迹先后被《福州日报》、《福州晚报》、福建电视台、福州电视台、福建教育电视台、《福建海峡都市报》、《福建东南快报》、《收藏拍卖导报》、《旧书信息报》《香港大公报》、《中国新闻社》等报刊报道过,被誉为“红色收藏家”石头百家宴50多件。邓小平文献资料,对名人传记书籍有着特殊的爱好,收藏各类名人专家辞典达100多本,特别对领袖书籍有着特殊的爱好,“一个领袖人人物对一个普通人的思想、事业和生活能起到指导的作用。领袖能够改变普通人,影响和塑造自己的人生”,“他是生长在毛泽东和邓小平时代的人,因此对毛泽东、邓小平有缘,凡是领袖的书籍他都收藏。”尤其喜欢收藏邓小平文献资料。特别是伟大的创举:“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的理论,对香港、澳门的回归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邓小平1978年开始到至今收藏有关邓小平文献和研究邓小平的书籍达300多件,另还收藏有关邓小平资料、照片1000多张,还有电话卡、磁盘、石像等,张祖仁收藏邓小平文献资料有许多精品,如镀金像章,“一国两制”邮品,天安门**文献资料照片以及邓小平出访美国、日本的一些珍贵照片以及外语版邓小平书籍,外语出版社出版的《小平您好》画册,邓小平——女儿心中的父亲摄影画册,邓林亲笔签名,有极高的收藏价值。1994年上海纪念表发行量只有1000只,内有邓小平穿军装挥手的镜头,珍贵豪华,还有较难收集的邓小平连环画四册,由黑龙江藏友李先生提供,1949年版《跃进大别山》、《决战淮海》等珍罕书籍及淮海战役纪念章二枚。“像我这样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经历了‘文革’的岁月,当过工人、民办教师,后来才考上大学的人,对邓小平有一种特殊的感激之情。没有他制定的恢复高考政策,我们的人生就要另外一种样子。”“研究邓小平,必须把他的理论、业绩、风范与20世纪的中国的变迁与发展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看到他的伟大。”通过收藏有关邓小平书刊,对邓小平的理论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确定了对邓小平理论的坚定信仰,通过收藏伟人书籍,了解一个伟人,深深地被他伟大所折服了,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中国当代历史的转折点,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邓小平的领袖地位,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1978年中国的命运大转折,弘扬了时代的主旋律,突出了邓小平的巨大贡献,抵制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如今,已出版了许多研究邓小平的书,研究的角度也相当广泛,邓小平的许多话已在神州大地成为家喻户晓警句,如今更是深入到我们的思想和灵魂,如“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杀出一条血路来”“发展才是硬道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国两制,共同开发”“胆子要大点,步子更快一点”充满着艺术魅力,语言朴实、含蓄、诙谐、幽默同时含有很深厚的哲理。在纪念邓小平100多年日子里,张祖仁充满激情20天内撰写28首诗歌,编为《诗集》纪念小平同志。

张祖仁收藏《毛主席语录》(红宝书1880本,《毛泽东选集》1880本,已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另收藏古董钟150多架,古铜镜840多枚,线装书15000余册,藏书3万多册,收藏毛泽东文献资料3800件,收藏邓小平文献资料实物3600件,抗日战争文献资料实物1000多件。收藏事迹先后被《福州日报》、《福州晚报》、福建电视台、福州电视台、福建教育电视台、《福建海峡都市报》、《福建东南快报》、《收藏拍卖导报》、《旧书信息报》《香港大公报》、《中国新闻社》等报刊报道过,被誉为“红色收藏家”。长期致力于奥运体育收藏品收藏,共有瓷器、邮票、火花、门券、书籍、杂志、报纸、婚书、婚照、铜镜、古董钟、紫砂壶、奖章、宣传画、连环画等20多种门类、38000多件藏品,其中精品有申奥陶瓷、申奥火炬、民国体育宣传画、清末八旗兵健身球、亚运会门票、纪念章、全国运动会奖章、破纪录章、奥运会纪念章等,2006年6月1日在福州市少儿图书馆举办“迎奥运·庆六一”个人奥运体育收藏品展,收藏受到参观者好评。此外,我的鸟类标本收藏五十多只和老照片收藏2000多张,均创福建省最高纪录。今年2月份,别出心裁选出十张老照片参加福州市十大名片的评选,受到众多读者的关注。并注重收藏收类与长期与博物馆、档案馆、民俗馆合作,现已举办以下展览,并获成功。如《孔子文化收藏展(孔庙)》、《张祖仁党史收藏馆(市档案馆)》、《筷筒收藏展(台江民俗馆)》、《红军长征大型收藏展(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鲁迅收藏馆(市十一中)》、《农民抗战纪念馆(福清)》、《老照片收藏馆(省图书馆)》、《婚俗文化香港收藏展》、《雷锋事迹收藏展(少儿图书馆)》、《连环画收藏展》、《奥运体育香港收藏展)》。千年古灯收藏香港展

张祖仁联系电话: 0591-87539325

中国火花名人录 篇2

先秦至隋唐

在这一漫长时期, 封建经济持续缓慢增长, 商业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一些传统广告形式如招幌广告、声响广告、标记广告等都是在这一时期诞生发展的, 名人广告这一样式亦不例外。中国古代的名人广告意识萌芽很早, 而且在其开端就已形成完整的雏形。此后的各个时期也出现过一些经典的案例。然而就总体来看, 唐代之前名人广告仍是零星的个别现象, 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 社会对其认识也并不充分。直到唐代, 名人广告在实践中的运用才逐渐增多, 形式开始多样化, 并为后代所继承与发展。

中国有史记载的最早的名人广告, 应该是战国时代的“伯乐相马”故事。《战国策·燕二》记载:“人有卖马者, 比三旦立市, 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 欲卖之, 比三旦立市, 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 去而顾之, 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 去而顾之, 一旦而马价十倍。” (1) 这则故事简短而意蕴丰富, 几乎包含了后代名人广告的一切关系元素。第一, 广告主、广告名人、广告对象三者明确。第二, 广告主的广告意识清晰, 完整地策划了整个广告行为, 准确地选择了广告名人。第三, 广告名人与商品的关联性紧密, 伯乐是当时相马的权威。第四, 伯乐成功地履行了广告名人的职责, 利用自己的声望来推销马匹, 并且获得了丰厚的酬金———“一朝之贾”。第五, 广告策略非常精妙, 伯乐未发一言, 仅仅“还而视之, 去而顾之”。第六, 广告效果极为成功, “马价十倍”。这一故事说明我国古代的名人广告在其萌芽之初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西汉时, 出现了利用美女促销的名人广告。《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四川临邛富人家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 丧夫后住在娘家。文人司马相如与之相恋, 两人一同逃往成都, 后来又从成都回到卓家所在的临邛, 买下一个酒店, 让文君当垆卖酒, 而司马相如和佣人酒保们一起在店堂后做粗活。卓文君本来就是当时声名远播的美人, 再加上她大家闺秀的身世背景, 因此她当垆卖酒, 必然具有非常轰动的广告效应, 引得众多客人慕名而来。

东晋时, 曾领导大军取得淝水之战胜利的著名宰相谢安也曾做过名人广告。《晋书·谢安传》载:“安少有盛名, 时多爱慕。乡人有罢中宿县者, 还诣安。安问其归资, 答曰:‘有蒲葵扇五万。’安乃取其中者捉之, 京师士庶竞市, 价增数倍。” (2) 无独有偶, 同时期另一则相似的故事是关于“书圣”王羲之的:“王羲之见老姥持六角扇卖之, 因书其扇各五字, 老姥初有难色, 羲之谓曰:‘但云右军书, 以求百金。’姥从之, 人竞买之。” (3)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繁荣昌盛的黄金时代, 根据《全唐诗》、《全唐诗逸》、《全唐诗补编》等统计, 共有3300余名诗人的作品5.4万余首流传至今。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一些著名诗人所撰写的“广告诗”。诚然, 诗人写作的当时也许纯粹只是为了赞美一样东西, 也可能只是他们一时兴起的游戏之作。但这些事物往往一经名人题诗, 便名闻遐迩, 甚至身价百倍。这些诗不仅起到了广而告之的作用, 而且也颇有艺术欣赏价值。如山东苍山县出“兰陵美酒”。“诗仙”李白写有《客中行》诗:“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本来酒已很醇美了, 再加上李白如此一赞美, 自然名气更旺, 畅销千载了。“诗圣”杜甫居住四川成都时, 闻听蜀中大邑县白瓷十分有名, 于是为之做诗曰:“大邑白瓷轻且坚, 扣如哀玉锦城传。酒家白碗胜霜雪, 急送茅斋也可怜。”这一下更是锦上添花, 大邑白瓷经大诗人一题诗, 名气自然就更大了。

唐朝饮酒之风兴盛, 酒店多悬挂长方形布幔即酒旗, 数量众多, 尉为风气, 唐诗中也多有描述, 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张籍的《江南曲》:“长干午日沽春酒, 高高酒旗悬江口。”等。在这些酒旗中, 最为精彩的则是以名人的画像作为幌子, 如悬挂印有李白、刘伶、阮籍画像的幌子等。以名人的画像作为幌子, 不仅使人感到亲切、直观, 而且每一幅画像背后, 都有一则精彩的故事或传说, 供人品味、玩赏。如以上三人皆为嗜酒放旷、超逸不群之士。刘伶、阮籍身居西晋“竹林七贤”之列, 《晋书·刘伶传》载其“常乘鹿车, 携一壶酒, 使人荷锸而随之, 谓曰:‘死便埋我。’” (4) 并作有《酒德颂》。阮籍则“闻步兵厨营人善酿, 有贮酒三百斛, 乃求为步兵校尉”。 (5) 李白既是家喻户晓的“诗仙”, 也是以豪饮著称的“酒仙”。以名人的画像作为酒幌往往使人产生美好联想, 而且能起到独特的行标作用。唐代以后, 以名人的画像作为幌子之风渐盛, 如算卜的挂鬼谷子像, 卖春联、门神的挂秦琼和尉迟敬德画像, 都已约定俗成。

唐朝还出现了将悬物广告与名人广告有机结合的形式。如当时茶馆将烧制的“茶圣”陆羽陶像放在煎茶的炉灶上和茶具间, 借以刺激人们的购茶欲望。《新唐书·陆羽传》载:“时鬻茶者, 至陶羽形置炀突间, 祀为茶神”, 又云:“今鬻茶之家, 陶其像置锡器之间, 云:宜茶足利……今为鸿渐形者, 因目为茶神, 有交易则茶祭之, 无则釜汤沃之。” (6) 此后茶铺卖茶, 炉灶上供奉陆羽像的习俗一直流传了下来。

宋元明清

唐宋易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转折, 从经济史的角度看, 宋代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宋代的商业广告形式更加丰富, 运用更加普遍, 特征更加突出。名人广告这一形式在宋代更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宋代的商家非常注重在商业竞争中利用名人效应, 首先, 比较明显地体现在店面装潢上。宋代在店铺中悬挂名人字画较为流行, 史书对两宋京城存在的这种现象有以下描述:“汴京熟食店, 张挂名画, 所以勾引观者, 留连食客, 今杭城茶肆亦如之, 插四时花, 挂名人画, 装点店面。” (7) 如北宋东京界身北巷口宋家生药铺掌柜好酒款待当时被评为“山水第一手”的名画家李成, 乘其酒醉以求其画, 然后将其山水画郑重装裱, 悬挂于店铺两壁, 以招徕顾客。南宋临安的酒楼茶肆也继承了汴京商家利用名人字画装饰店铺门面的传统, 如一则故事载:“一日, 御舟经断桥, 桥旁有小酒肆, 颇雅洁, 中饰素屏, 书《风入松》一词于上, 光尧 (宋高宗) 驻目称赏久之, 宣问何人所作, 乃太学生俞国宝醉笔也。” (8) 从以上记载不难看出, 不管是富丽堂皇的大店铺, 还是清静幽雅的小酒肆, 都热衷悬挂名人字画, 可见宋代店铺挂名人字画的风气已相当盛行。利用名人的字画装饰店铺, 不仅使店铺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 往往也可以使店铺声名大振, 扩大店铺的影响, 因此许多店铺都为此不惜工本标新立异。宋代店家在选择名人字画时很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字画要和店家的经营特色相吻合, 二是字画悬挂的位置要突出、醒目。

其次, 宋代的商人们对于社会名士身上所具有的商业价值有着清醒的认识, 无不希望利用名人的影响来谋取自己的商业利益。战国时代的“伯乐相马”故事, 到了宋代由个案成为普遍现象, 许多商家主动向名流显达求诗求画, 以此来炫耀烘托自家的商品, 吸引顾客。其中最为突出的例子莫过于北宋大文豪苏轼。苏轼名闻天下, 他的诗、词、文、书、画在商人眼中都具有非凡的名人效应, 为商人们所孜孜追求。宣和初一位小有名气的墨商潘衡, 为了更大的名气和更好的销路, 不惜追随苏轼至海南, 并大造舆论进行宣传:“尝为子瞻造墨海上, 得其秘法, 故人争趋之……售墨价数倍于前。” (9) 因此潘衡墨借苏轼的名气大获成功。苏轼在海南时还曾应一位卖馓子 (一种油炸的环饼) 老妪之请题写了一首广告诗:“纤手搓来玉色匀, 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 压扁佳人缠臂金。” (10) 本来老妪生意清淡, 经苏轼题诗之后从此生意兴隆, 成为一桩美谈。《春渚纪闻》记载了另一则故事, 苏轼知杭州时曾为一制扇家的滞销扇作画促销, 使原本出售不了的扇子因为有了他的字画而价值千钱。苏轼之外, 还有其他的一些例子, 如:“许洞以文辞称于吴, 尤遽于《左氏春秋》, 嗜酒, 尝从酒店贷饮。一日大写壁, 作歌数百言, 乡人竞来观之, 售数倍, 乃尽捐其所负。” (11) 许洞题歌为酒店招徕大批顾客, 使得“售数倍”, 而他所获得的好处则是一笔勾销平日所欠下的酒债, 这可以看作为一则带有明显商业促销性质的名人广告。

除了商家, 宋代的寺院也大打名人牌招徕信徒游客, 如借社会名人的题诗来提高影响力。宋代的寺院往往兼具宗教场所与文化服务市场的双重功能。如北宋东京大相国寺书市是当时著名的图书集散地, 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来此游玩采购。寺院之经营, 常借助文化而知名, 进而达到经济目的。其中名人题壁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就作为寺院文化的一部分, 往往成为寺院的招牌亮点, 吸引游客的到来, 而人气的旺盛无疑可以带来更多的香火钱, 这也正是寺院的生存之本。这些题壁既是宝贵的富有观赏性的文化遗迹, 又具有经济的功利的价值, 因此吸引名人题壁就成为各寺僧人惯用的手段, 对于一些名人留下的墨宝, 僧人们是十分珍惜爱护的。宋代“广告界”的大名人苏轼就曾为许多寺院题壁, 宋人罗大经所著《鹤林玉露》一书中就载有常州报恩寺寺僧不惜冒险保存在党祸中被要求搜毁的苏轼题壁的故事。

中国在元明清三代步入封建社会晚期阶段, 这一时期封建经济高度发达, 商品经济水平超越以往, 在此基础上, 中国古代的商业广告于这一时期达到了历史高峰, 可以说, 元明清三代是中国古代商业广告发展的集大成期, 代表了中国古代商业广告的最高水平。元明清三代, 名人广告在商业广告中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就形式、特征或实践运用而言, 仍是宋代的延续与发展。

这一时期的名人广告涉及人物之广泛、涉及商品之多样都超越前代, 例子不胜枚举。如:“明末书法家董其昌……曾经穿过一件产自松江的缁花布做的道袍, 这种布料本是用来做葬礼服装的, 但由于董是名人, 于是大家都争相效仿, 布价便一下子被抬高, 机户由此大赚。为此, 机户还特意送钱给董表示感谢。区区一件道袍, 居然可以移风易俗、提升布价, 名人魅力可见一斑!” (12)

再举一例:“曩在扬州预李给谏翔时宗孔宴, 座客多谈往, 因述渔阳山人官司李摄郡篆时, 一日驾出, 见一饮阁, 题牌作‘者者居’三字。疑而驻舆, 呼讯之, 则以近悦远来之义对, 渔阳一哂, 遂骑拥去。明日杜康, 即题诗其处云:‘酒牌红字美何如?五马曾询者者居。何但悦来人近远, 风流太守也停车。’扬人以太守物色诗翁咏吟, 于是集饮如云, 酿价百倍矣!” (13) 渔阳山人即清初文坛领袖王士祯, “者者居”的故事清代好几种笔记都有记载, 可知当时非常有名。王士祯亲著的《古夫于亭杂录》中也记载了一则自己被书商利用的故事:“昔在京师……庙寺赁僧廊地鬻故书小肆, 皆曰摊也。又书贾欲昂其直, 必曰此书经新城王先生鉴赏者, 鬻铜玉窑器, 则曰此经商丘宋先生鉴赏者, 谓今冢宰牧仲荦也。士大夫言之, 辄为绝倒。” (14) 如同宋代的苏东坡, 王士祯的声名也使得他成为当时商家竞相利用的对象, 成为当时的广告名人。

总之, 名人广告是中国古代广告艺术与广告文化中重要的一环, 研究古代名人广告, 既可以加深我们对于古代广告事业的了解和认识, 也有着以古思今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战国策》,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7年版。

[2][4][5]晋书,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年版。

[3]姚宽, 《西溪丛语》, 北京:中华书局, 1993年版。

[6]《新唐书》, 北京:中华书局, 1975年版。

[7]吴自牧:《梦梁录》, 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版。

[8]周密:《武林旧事》, 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6年版。

[9]叶梦得:《避暑录话》, 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版。

[10]庄绰:《鸡肋编》, 北京:中华书局, 1983年版。

厉鹗:《宋诗纪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版。

陈树林:《中国广告历史文化》,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

金埴:《不下带编》, 北京:中华书局, 1982年版。

中国火花名人录 篇3

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那么对于书刊印刷这辆“车”遇到了现如今严峻形势这座“山”,会有怎样的“路”?与会专家、学者会提出怎样的观点与解决方案?下面我们一起就来一一揭晓。

1.“80指数”带来新的数据

会议上,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数码与网络印刷分会秘书长张建民老师首次发布中国书刊印刷80指数分析报告,这一“更接地气”的报告为书刊印刷企业提供准确的经营指标评价及市场预测,通过80指数分析,我们看到印刷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的增加是书刊行业有待解决的问题。

5年间,80家样本书刊印刷企业,主营业务增长了30%,但工资成本上升了42%,固定资产投资几乎没有增加,流动资产增加了39%。综上趋势分析,到2015年上半年有加速下滑趋势。

与会专家、学者直面问题,各抒己见,就以上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持续升温的热情

“效率太高啦!我都被我的机器所感动了!”这是嘉和顶新总经理赵耀在“2015年书刊印刷专业委员会年会”上脱口而出的话,可见他是对印刷抱有了多么大的热情,对自己的事业是多么的热爱,他的肺腑之言也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

赵耀不仅在第一天的“2015 年书刊印刷专业委员会年会”技术讲座上激情演讲,更是将饱满的热情带到了第二天的“书刊印刷企业未来发展”论坛上。他轻松且不乏力度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升了印刷需求;明年有另一轮宽松政策,将会是一个好年;互联网会提升民企活力;希望政府更加完善印刷政策,更加支持印刷业;最重要的是节能环保要加速升级。

在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环境下,印刷业也进入了比较困难的时期。如若不保有一颗热情的印刷心,怎能度过这个寒冷的印刷严冬?

3.西湖围炉,抱团取暖

说到节能环保,作为被邀参与会议的两家胶印机品牌代理商嘉和顶新(原三菱中国总代理)和杭华油墨共同谈及到了“LED-UV”这个名词,那么究竟“LED-UV”是有什么理由深入人心呢?

LED-UV印刷系统在节能环保的前提下,对当下印刷业现状的有力促进及健康发展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首先,LED-UV为印刷人员减少了许多顾虑,摆脱了对纸张背面蹭脏、划痕等不安;消除了对喷粉掉落的担心;减少了收纸部分的维护时间;不需要半成品放置场地;缩短了交货期;不存在发热给纸张带来的不良影响。

其次,LED-UV为销售人员提供了保障,遵守交货期,得到了客户的信赖;通过LED-UV的效果扩大新的商机;减少了纸张背面蹭脏、划伤造成的投诉;由于印刷材料的扩大,开辟了新的市场;依靠LED-UV印刷系统扩大了印刷业务。

LED-UV不仅是一个节能环保的干燥系统,更是书刊印刷行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首选的必要利器。

中国名人故事:朱德 篇4

朱德(1886-1976)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

四川仪陇人。1909年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参加过辛亥革命和护国、护法战争,任过滇军营长、团长、旅长。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与领导 四川沪州、顺庆起义和南昌起义,曾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军长。1928年 同陈毅等发动了湘南起义,率部与毛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任工农革命军第4军军长。1930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部指挥,第一方面军总司令,红军总司令兼任军委成立的军事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后为第18集团军总司令),兼任军委前方军事委员会分会(后改称华北分会)书记。

1938至1939年间,先后兼任过第二战区东路军总指挥和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1941年曾负责领导军事教育委员会并兼任军事学院院长,1946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并继续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朱德协助毛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他在军事理论和实战中的建树。是毛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篇5

曹冲

曹操不但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个成功的父亲。他的几个儿子,文功武略,各有卓越之处,而他最喜爱的,首推曹冲。古代所谓神童,以语言天赋突出的居多,曹冲却表现出解决问题的高超思维能力。曹冲七岁时以等量置换的办法称大象体重,不但震惊了当时之众,也流传千古,成为最经典的儿童智力启蒙故事之一。

还有一个典故:孙权曾送来一只漂亮的雉鸡。曹操想观赏雉鸡舞蹈,但使尽办法,这珍禽就是不鸣不舞,让人徒叹奈何。曹冲想出一个办法,让人制作一面大镜,摆在雉鸡面前。那雉鸡于镜中看到同类,起了争胜之心,当即舞将起来,这一下对镜成双,煞是好看。

有的故事,不但体现了曹冲的智慧,还表现了他宽厚仁慈的一面。一次,曹操坐骑的马鞍放在仓库中,不慎被老鼠咬坏。库吏大惊失色,自认必死。曹冲知道后,心生一计:他先用利刃将自己的单衣穿戳成鼠齿状,然后装成一脸

愁色的样子去见父亲。曹操问他何事忧虑?曹冲说:“世俗以为鼠齿衣者,其主不利。今单衣见齿,是以忧戚。”曹操赶紧安慰爱子,说:“此妄言耳,无所苦也。”过了一会儿,库吏前来报道曹操那桩马鞍被鼠咬坏一事,曹操听后,笑着说:“连我儿子的单衣都被咬坏,何况马鞍乎?”根本没有追究的意思。据说,每当曹冲见到当刑者,总要上去寻问是否冤枉,是否处理过重?如是,他就要想方设法为之救命或减刑;每当见到那些勤奋而能干的官吏因小过或失误而触犯法律,他都要亲自到曹操那里说情,请求父王宽大。史书称曹冲“辨察仁爱,与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于众,故特见宠异”。——这种悲悯宽厚的气质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简直催人泪下。

可恨天道难测。上苍把智慧慷慨地赋予曹冲,却又残酷地掠走他的生命。建安十三年,年仅十三岁的曹冲突患大病而亡,据后人推断,可能是“绞肠痧”。曹冲的夭折,留给历史一道残缺的美丽,留给后人一份遗憾的叹息。也许上天的深远用意,非我等凡胎肉眼所能看穿。曹冲死后,曹操悲痛万分,曹丕来宽慰他,曹操说道:“曹冲之死,是我的不幸,又是你们的大幸。”曹丕即位后,也经常对臣下说:“若使仓舒(曹冲之字)在,我亦无天下。”可见,曹冲之死,客观上为曹丕争夺王位扫除了最大障碍。

孔融

三字经有云: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一个四岁的孩子就懂得谦让之道,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注意,后来以他为楷模浇铸出来的成批作品,可没法跟这个始作俑者相提并论)。

有关孔融,还有一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孔融十岁,随父到洛阳,时李元礼有威名,登门者须隽才之士或有清誉,又或是中表亲戚,阁人始肯通传,孔融独自到李府,向门官言道:“我是李府君亲。” 门官为他通传后请人府相见,李元礼问道:“君与仆有何亲?”,孔融对日:“昔先祖仲尼(孔子)与君先人伯阳(老子)有问礼之谊,是以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此言出自一个十岁幼童之口,李元礼及在座宾客莫不奇之。时有太中大夫陈韪后至,得闻此事,便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能佳。这倒是很常见的事,不过却是对孔融的不以为然。没想到孔融应声答道:“想君小时,乃当了了。”

这里用了一个歇后手法,意思说陈韪现在是“大未必佳”。陈韪遭此反击,大为尴尬,一时语塞。一个十岁的孩子,一句话堵得名士张口结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实在令

人赞叹。

但是孔融的神童段位,仅仅停留在辩捷的层次上。而这种没有智慧作后盾的辩才,除了得罪人之外,于人于己,实在没有更好的用途。孔融成人之后,先后担任过北海相,青州刺史,少府,大中大夫等职。在职期间,除了空发议论,作一些修复城墙重建学校的形象工程之外,基本没干过什么足以证明他有政治才能的事。

大凡能说会道而又不甘寂寞的人,对于干活的人总是指手画脚一百个不顺眼,孔融也没跳出这个窠臼。他依附于曹操的翼护下,得以在盗贼蜂起的军阀割据时代作着“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的香梦,但是对于曹操的政策却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如果说他劝阻曹操伐刘备是“兴无义之师,恐失天下之望”虽然迂腐但是还带着点为天下计的味道,那么他为讽刺曹丕纳甄氏而编造的“想当然”的故事,就纯粹属于徒逞口舌之利,完全是过把瘾就死的嬉皮士心态。三国时代的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通常有着惊人的耐性,但是曹操的耐性终于还是被逼到了极限。公元208年,曹操把孔融满门抄斩。当时还有一个令人凄然的花絮:孔融被捕的时候,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专心地做着某种游戏。孔融还怀着一种侥幸心理问使者:“我好汉做事好汉当,能不能放过我的孩子?”没想到他儿子秉承了他的硬骨头精神和早慧特征,慢

慢说道:“父亲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

中国古代名人 篇6

1、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2、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文嘉)

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明·凌蒙初)

4、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明·凌蒙初)

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6、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元·李开先·宝剑记)

7、宁为太平犬,不作乱离人。(冯梦龙)

8、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冯梦龙)

9、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10、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明·彭大翼)

1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2、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曹炯)

13、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官场现形记)

14、前门拒虎,后门进狼。(赵雪航)

15、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杜弼)

16、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唐诗三百首序》)

17、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18、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明·解缙)

19、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西游记》)

20、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西游记》)

2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前汉书)

2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史记)

23、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三国志)

2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蜀志)

25、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旧唐书)

26、貂不足,狗尾续。(晋书)

27、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28、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资治通鉴)

29、士别三日,须刮日相看。(三国志)

30、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

31、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记)

3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史记)

3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35、不可同日而语。(汉书)

36、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

37、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

38、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

39、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陆机)

40、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41、树欲静而风不止。(汉,韩婴)

42、水可载舟,亦可以覆舟。(魏征)

43、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韩愈)

4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

45、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诸葛亮)

46、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47、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王勃)

4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9、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李世民)

50、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

51、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三国演义》)

5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三国演义》)

53、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54、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水浒传》)

55、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56、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57、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58、心病终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

59、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60、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61、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6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63、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

64、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65、酒香不怕巷子深。

66、死猪不怕开水烫。

67、磨刀不误砍柴工。

68、举大事者,不忌小怨。(后汉书)

69、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史记)

中国火花名人录 篇7

老舍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文学创作者。他一生创作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等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作品。在他生前的六十多年里, 他辗转多地, 先后在北京、济南、重庆、青岛、美国、伦敦留下他活动的身影。

1924年, 老舍先生远赴英国, 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中文教员, 他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讽刺长篇小说就是在伦敦的这五年里相继诞生的。

老舍在伦敦先后住过四个地方, 圣詹姆斯花园31号是他1925年到1928年在伦敦的居所。虽然只是一个短暂的居所, 但是因为他在这期间对中英两国文化的影响甚大, 这栋居所被申请审核条件极为苛刻的英国遗产委员会挂上了“蓝牌”, 他是唯一一位被伦敦遗产委员会挂牌的中国文化名人。

圣詹姆斯花园位于伦敦市中心地区略靠西的诺丁山区, 在荷兰花园和诺丁山两地的西侧, 距离肯辛顿皇家公园和著名的海德公园不远。当时, 老舍与将中国古典名著《金瓶梅》翻译成英文的艾支顿夫妇合租, 《金瓶梅》在英国被翻译并多次发行, 这其中也有老舍的很大功劳。

名人故居不只是建筑意义上的存在, 保护名人故居并非单纯保护建筑本身, 每一栋老建筑上附着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才是它的精髓所在。也正是因为有这种积淀和传承才让名人故居有了生命和活力, 才让名人故居的保护成为人们一直以来关心的话题。

老舍生前在伦敦圣詹姆斯花园的故居是一处被英国遗产委员会保护的遗产, 是英国第一个被保护的外国名人故居, 也是中国文化名人故居在国外被保护完好的范例。

老舍在圣詹姆斯花园居住的31号, 是一座典型的英式住宅, 从建筑外观上看是有些历史了。他居住的只是这栋楼其中的一间, 当时, 他既要维持在伦敦的生活, 同时, 还要寄钱赡养他的母亲, 因此, 他的生活条件并不是很宽裕。他在伦敦期间, 不但担任东方学院教员, 传播中国汉语言的文明, 在业余时间里帮助艾支顿夫妇完成了《金瓶梅》的翻译, 还出炉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经典小说。因此, 在1997年, 大英图书馆的吴芳思博士、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贝克教授、布里斯托大学的贝克尔教授、爱丁堡大学秦乃瑞教授和陈小滢女士共同撰写倡议书, 提交给英国文物遗产委员会, 并由中国国家文化部、中国作家协会出具相关证明, 建议将老舍在伦敦的住所列为“名人故居”, 接到推选建议后, 评定委员会多次调查审核, 最终于1998年将圣詹姆斯花园31号挂上蓝牌, 使老舍成为唯一一个在伦敦挂上文化名人头衔的中国人。根据英国政府的规定, 被挂上蓝牌的建筑一律不得拆除或改建, 属于国家文物保护对象, 居住在蓝牌屋的房主不得改变建筑外形, 还需定期进行维修, 以保证建筑的完好。

中国名人故居在国外

不仅是老舍先生在伦敦的故居被合理地保护, 中国有许多的文化名人在国外的故居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不禁让我想到位于日本仙台的鲁迅故居。鲁迅曾经公费到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学习医学, 这期间他住在仙台的故居——一栋日式木结构住宅, 不仅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 风侵雨蚀而遭到破坏, 相反, 这栋建筑被保护得很好, 房屋的主人会经常修葺被破坏的边边角角, 房屋周围的杂草也会被打理得干干净净。而在鲁迅就读过的仙台专门学校, 他当年听过课的阶梯教室依旧存在。为纪念鲁迅, 学校还专门设立了鲁迅纪念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学生和老师对该馆进行修葺。因此, 鲁迅生前居住的仙台故居一直被当地政府和学校师生完好地保存着。他们说, 鲁迅先生是他们很尊敬的人, 他们保护的不仅仅是一栋建筑, 更多的是为了时刻能感受到鲁迅的那种精神、文化的存在。

同样是为中国名人建立的周恩来纪念碑也格外引人注目。巴黎13区附近的戈德弗鲁瓦街有一家旅馆, 就是周恩来在此居住过两年的小旅馆。由于巴黎市政府规定意大利广场周边100米内的建筑外观不能随意改动, 因此, 这家小旅馆一直保存至今, 而且多次装修也没有使外观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小旅馆边上一面墙上, 就是周恩来纪念牌了, 它是用一块墨绿色的大理石镶嵌而成的, 纪念牌上是周恩来的铜质正面浮雕头像, 头像下面刻着邓小平题写的“周恩来”中文金字, 同时也配有法文说明。它是1979年10月, 法国政府为了纪念周恩来特别设立的。时至今日, 纪念牌依旧清晰如初。

找对路径合力保护名人故居

曾经, 我看到过这样一段话, “流水带走光阴的故事, 带走了无数人, 却留下无限的记忆”, 它写出了名人故居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份量。其实, 每次当我走进名人故居, 不论是赏阅名人们居住过的房屋, 还是端详他们使用过的物什, 都会有一种历史厚重感沉积在心头, 生根、发芽, 并无时不影响着今后的工作与生活。或许, 这就是他们的精神所留下的生命遗迹。

当我关注过中国名人在国外被保护的故居后, 脑海中开始涌现中国的名人故居, 想到前不久被拆除的位于北京的梁林故居、蒋介石重庆行营等名人故居, 心中不禁唏嘘感慨: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涌现出了不计其数的名人, 但是, 他们生前的故居多数都因城市建设、发展而未能逃脱被拆除的厄运。

为什么中国名人在国外的故居都能完好地保存, 而我们自己却不能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呢?《昆明名人旧居》的作者卜保怡一直奔波于名人故居保护, 对于名人故居的保护他指出, 当前名人故居保护的商业化倾向日趋严重, 文物之所以是文物, 首先强调的是“文”, 其次才是“物”, 但现在很多所谓的“保护”, 更多的是出于商业开发利益考量,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名人”成为商业的包装品牌, 这恰恰与故居保护的初衷相悖。同时, 他也提出了解决办法, 要改变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做法, 尽可能将故居办成纪念馆或是博物馆, 减少商业化行为。笔者认为, 造成现在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缺乏法律的约束, 应该制定《名人故居保护法》, 明确应该列入保护对象的范畴, 建立名人故居档案记录, 并制定严厉的奖惩措施, 从普查到入档到挂牌, 每一步都按法律程序来, 从源头上遏制对名人故居的拆除、破坏。而上海某大学教授就一针见血地指出, 购买名人故居产权, 进行合理保护, 是较为合理的办法。因为, 对我国目前的现状来说, 名人故居的产权归属问题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名人故居有当地的居民居住, 或者租赁给别人居住, 这样不仅造成建筑的破坏, 管理也是一大难点。可以将名人故居产权归属国有, 将能迁出的住户和租户都迁出, 由国家进行统一管理, 暂时适合居住和单位使用的故居保护单位, 优先考虑保护, 渐进开辟为国家统一管理、个人租住并承担保护责任的监管服务体系, 从而为名人故居建立统一的保护程序和维修规划。

富翁和名人引领中国慈善路 篇8

红十字会丑闻使得中国民众对慈善机构的信任骤然降低,但在事件发生之后的三年里,慈善捐款不仅迅速恢复,今年更是有望突破1000亿元人民幣。

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执行主席马云刚刚成立了价值约30亿美元的慈善信托基金,成功地激励更多的富豪承诺捐赠自己财富的一部分,这有望进一步增加慈善捐款数额。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拥有比美国更多的亿万富翁,却是世界上慈善捐款数量最少的国家之一。据英国慈善救助基金会的调查,去年中国富豪榜前十位的富豪中,只有三位进了慈善捐款排行榜的前十位,而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只有1.13亿人进行了慈善捐款。

与此相对的是,去年一半的美国人和20%的印度人进行了慈善捐款。

随着收入的上升,以及名人的示范效应,这种状况有望慢慢好转。

去年,新成立的私人慈善机构——如李连杰创立的壹基金——获得的捐款数量激增,他们在雅安7级地震的救灾中获得民众大量捐赠。虽然官方数据还没有出来,但去年的捐款总额应该会上涨约20%。

同时,如原民政部官员王振耀等专家预测,2014年,中国的慈善捐款可能激增到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

分析人士指出,不是中国人不愿意捐赠,而且他们害怕会被人利用或受到欺骗,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中国在世界135个国家的慈善捐款排行榜中位列第133位。

一些中国官员正在寻求通过立法打开富人的钱包。

总部位于北京的汉家族办公室,为那些至少拥有10亿美元资产的富人提供财富管理、遗产规划和慈善建议等一系列服务,其预计11月举行的感恩节晚宴将得到富人更慷慨的回应。

去年参加慈善晚宴的人数为450人,筹集到的善款增加了440万元。

汉家族办公室的主管亚当·杨说:“越来越多的中国富人开始认识到慈善事业的重要性。”

上一篇:九年级英语第二周备课组会议记录下一篇:做雷锋式的好少年主题班会20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