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救助管理工作基本情况简介

2024-06-10

市救助管理工作基本情况简介(通用10篇)

市救助管理工作基本情况简介 篇1

**市救助管理工作基本情况简介

**市救助管理工作主要由**市救助管理站承担。**市救助管理站是**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而设立的救助机构,前身为**市收容遣送站,隶属于**市民政局,为市政府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市救助管理站依据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第381号令)、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9号)和民政部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民政部第24号令)等文件开展工作。主要工作职责为:⑴负责全市辖区内城镇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流浪未成年人的临时性救助、保护工作;⑵护送本市范围内流浪乞讨人员返乡及对口救助管理部门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相互交接;⑶负责市外来洪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及向上级救助管理站移送工作;⑷市政府安排的其他临时工作任务;⑸市妇联护送到救助站因家庭暴力原因寻求庇护的妇女、儿童临时救助;⑹市信访局护送到救助站,因困难需寻求临时救助人员。

近些年来,我市救助管理站按照‚从严管理、优质服务‛的工作目标,秉承‚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恪守‚救助最困难的人、保护未成年人、教育好逸恶劳的人、安置无家可归的人‛的工作宗旨,按照‚自愿救助、无偿救助‛的工作原则,严格落实救助管理工作流程,努力从建章立制、公开救助办事程序、设立求助电话、坚持全天24小时值班入手,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权益,确保了流浪乞讨人员特别是其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及流浪未成年人等特殊人员及时得到救助并安全返乡,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活动,为流浪乞讨人员送去了爱心、解除了困难,预防和遏制流浪乞讨人员死亡的重大事件发生,较好的履行了工作职责。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里,我站共救助流浪乞讨、主动求助人员853人,护送外地流浪人员返回川、贵、赣、粤、桂等地60余人,接送外地送回我市流浪乞讨人员50多人,长期托养在**市精神康复医院无法查明身份、身患精神疾病或身患精神疾病的聋哑流浪人员最多时达40余人,长期托养在**市社会福利院无法查明身份的聋、哑、痴流浪人员4人。同时,我站积极协助公安部门分批次为托养在**市精神康复医院的新进流浪乞讨人员采取血样进行DNA鉴定,以供相关部门和流浪人员家属寻亲时比对,并充分运用全国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等多途径帮助流浪人员开展寻亲返家工作,目前已帮助成功寻亲回家3人。

市救助管理工作基本情况简介 篇2

一、机构介绍

M市救助站是市民政局直属事业单位, 现有在编职工15人, 其中3人持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下设救助管理科、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社会工作室, 从性别、年龄、流浪原因和状况等方面, 对受助人员实施分类管理和分类救助。自2014年以来与M学校本科社会工作专业形成了良好合作关系, 共同探讨将社会工作专业助人自助理念和方法与救助管理相结合, 以提升救助效率的途径, 是本专业毕业生的实习基地之一。通过实习将地方高校与具体职能部门相连接, 既彰显了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也促进了地方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了解和认同。

二、实习设置

M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本文聚焦于以救助站为依托的集中实习, 实习时间为大四上学期, 一般是3个月左右, 实习前要求学生根据实习机构的特点和自身兴趣做出实习计划。

1. 工作安排

根据救助管理站的需求和学生实习计划, 将学生分别安排到社会工作室、救助管理科和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进行轮岗实习, 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救助管理站的运行模式, 了解不同科室的工作职责、工作方式, 并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学会合作与协调, 根据机构特点尝试将专业工作方法与机构工作方法相结合。

2. 以成长为动力的学习小组

在救助站实习的4名同学与机构督导、教师督导共同组成小组, 学生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分享讨论, 教师作为辅助的角色进行参与, 使学生在小组互动中学会调动各种资源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例如老师、同学、图书馆、网络、日常生活经验或其他学科的知识, 这本身就是对知识进行整合的过程[1]。

3. 督导的角色与任务

在救助站的实习中, 由机构工作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担任督导。机构督导负责引领学生尽快熟悉救助管理工作的流程、相关法律法规、注意事项和工作环境。教师督导则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指导、情绪和情感的支持,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实践和反思将课堂知识转化为服务能力。

三、实习中的问题

通过对学生实习日志的阅读分析和对访谈中同学叙述的反思, 笔者总结出了学生面临的几个共同的困难。

1. 面对案主的际遇感到不安和无助

救助站的工作对象来源复杂, 且流动性较大。在这个场域内学生不得不在短时间内集中面对遗弃、暴力、仇恨、疾病、死亡以及流离失所和无家可归等问题, 这无疑对其情感和情绪造成了剧烈的冲击, 使他们产生惊诧、不安、悲伤等情绪。

实习伊始, 一位同学在日志中写道:今天午休时, 隐约听到外面一阵响动, 而后又恢复了安静, 紧接着有吵闹声, 我们出门查看, 只见一个中年男子躺在救助站门口, 衣服褴褛、双目紧闭、浑身酒气, 救助站的老师们立刻报警, 随后警察和防疫站的医生都来了, 通过协商, 他们和救助站的老师一起把身份不明的男子送往医院。检查后才知道, 这个身份不明的男子因脑淤血陷入深度昏迷。救助站的老师让我去打印寻人启事, 照片上那个人满脸是血。我真的感觉内心崩溃了, 一整天都是迷糊的。

2. 面对案主的问题局面, 缺乏解决问题的信心

在实际工作场景中, 面对各种服务对象的问题局面时, 很多同学觉得“自己脑子一片空白”, 所学专业知识和技巧不知如何转化为助人服务, 除了认真倾听, 不知道该如何付诸行动, 更有甚者, 为了取得服务对象的认同和掩饰内心的不安, 过早给出建议或者批判服务对象, 一旦服务对象不配合, 那么无疑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挫折感, 进而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产生怀疑。一位同学在与中年丧子的来访者进行会谈后, 在日志中写道:第一次独立进行个案会谈, 救助对象向我诉说其儿子10岁患尿毒症以来, 自己为了给儿子筹集治疗费, 负债累累, 颠沛流离, 做过锅炉工、挖过煤炭, 最难的时候甚至去乞讨, 去年好不容易给儿子换了肾, 可他还是走了, 从他走后救助对象也离开了家。听到这里, 我忍不住回应救助对象, 在家庭面临困难之时不该离家出走, 应成为家里的重要支持。而后来才知道, 自其离家以来, 家人一直指责其未为家庭尽责, 未曾照顾长期抱病的儿子, 家人并不欢迎其回归家庭。这个个案千头万绪, 我很怀疑, 除了倾听我还能做什么, 但至少我明白了应该在确实了解了案主问题的源头时, 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3. 受到案主情绪和行为的感染

受到案主的情绪和行为影响, 同学们有时候也感到自己和案主同样的悲伤、紧张和害怕, 并且陷入到这样的情绪里, 难以抽离。在一次护送受助人员回家后, 一位同学写道:快到高某家时, 他在后面一直叹气, 问他话他也不答。到家的时候, 他最后下的车, 一下车他就哭了, 一大群家人在那等着他, 他舅母抱着他弟弟马上走过来, 看到他们眼睛湿湿的, 抱过弟弟来哭得更厉害, 他弟弟搂着他, 我也想哭。看到这些我想他不会再离开家, 结果第三天他又被送到了救助站, 在他看来母亲只有在自己能带钱回家的时候才当其是儿子, 不能带钱回家的自己在母亲眼中什么都不是。我很想告诉他不是这样, 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爱自己的人……可是我却什么都说不出来, 自己心里堵得厉害。

4. 怀疑专业方法的有效性

按照救助管理规定, 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种临时性、自愿性的救助, 其主要目标之一是在10天内查明身份, 护送返乡。因此为了达到此目标, 其工作方式难免带有较为严厉的“家长式”教育色彩, 而这种方式很多时候却可以较为有效地查明来访者的身份, 一位同学充满困惑地写道:昨天, 救助站来了一位老奶奶, 我们以尊重、关心、同理等方法和她沟通, 并询问她为何流浪、流浪经历和家庭住址等问题, 她对我们爱答不理的, 后来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来了, 他呵斥了她几句, 我们都吓到了, 没想到她居然说出了身份、住址。如此看来, 在这个情景下, 呵斥是否比尊重更有用, 我们的专业方法是否在此失效了?“呵斥”是否是比专业方法更有效的实践智慧?

社会工作是一门充满了价值涉入的实践性学科, 理论和方法是指导实践的有效工具, 而在实际将理论转化为具体服务的尝试中, 常常会遇到理论与实际不一致的情况, 此时学生常常会怀疑专业方法的有效性, 对此, 教师督导回应道:

我很高兴你看到了这是一个和“情境”有关的问题, 在这个情境里, 机构的目标是查明身份、护送返乡, 所以能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也不失为是有效的, 而专业里的“尊重”“关心”“同理”是出于怎样的理念, 为了实现怎样的目标?老奶奶为何有家不回, 甚至不用连吓带骂的方式她还不愿意告诉我们她的身份、住址?所以一切理论和方法都是讲求情境的, 我们的思考和实务都离不开情境。

受助对象重复流浪已经成为困扰救助管理工作的重要难题, 而重复救助也造成了救助资源的浪费和救助工作的低效。无论是救助管理工作者还是相关研究成果都将此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出, 然而该问题却受到制度和现实双重因素的影响, 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救助站解决了回家的问题, 而回归的问题却无相关制度和机构关注与跟进, 如此, 重复流浪、救助将成为救助管理工作的恒久难题。

四、关于社会工作介入M市救助管理站的思考

1. 机构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冲突

救助站的救助性质是“提供自愿性、临时性的救助”, 原则上规定救助对象在救助管理站内居留不得超过10天, 在该规定下机构工作的开展流程为:审查救助资格——查找受助人员户籍所在地地址——提供乘车凭证或护送返乡。而救助对象最需要的救助往往从其返乡后开始, 这意味着除非发挥资源链接者或政策影响人的作用, 转换救助管理工作人员的救助理念, 动员受助者所需资源,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才具备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 并提供相应服务的客观条件。

2. 机构工作方法与社会工作方法的差异

大多数流浪乞讨人员来到救助站后的一个共同特点为撒谎, 机构工作人员长期以来形成了以怀疑、指责、说教为特征的询问方式, 这种方法在短期内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查明求助者身份信息的方法, 但是社会工作要求专业工作者在开展工作中应具备的非批判性、接纳、同理心等专业品质, 以此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在专业关系中促进服务对象的积极变化。理论和实践的差异让学生无所适从, 甚至因缺乏更深层次的反思而轻率得出理论无用的结论。这就要求社会工作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尽可能丰富的实践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行动和体验, 形成对自我和专业的理性认识, 而教师督导和机构督导则是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支持力量。

3. 救助管理工作的转型与社会工作的融合

近年来, 国家对救助管理站的职责、范围和救助理念虽未重新规定, 但已意识到现有的工作模式亟待转型, 民政部主张救助站以购买服务的方式, 在常规工作外, 对特殊服务对象开展延伸救助, M市救助站也在积极探索购买社会工作、心理咨询等专业服务的方法, 这对社会工作的发展是个契机。

摘要:本文聚焦M学校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在M市救助管理站的实习经验, 阐述了M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实习设置, 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学生在救助站实习中共同面临的四个主要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从问题和机遇两个方面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救助管理

参考文献

[1]关信平.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

[2]赖志能.现代救助管理机构职能定位的探索——以苏州市救助站为例[J].社会研究, 2012 (12) .

[3]谢敏.社会救助“联动服务”模式研究——基于对广西G市救助管理站的调查与思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 .

[4]王金山, 刘海彬.社会工作救助管理中的价值——以郑州市救助管理站为例[J].社会福利, 2010 (11) .

[5]李全彩.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救助效率问题思考——以Z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为例[J].前沿, 2011 (10) .

市交通局社会救助工作总结 篇3

市交通局社会救助工作总结···

市交通局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共建和谐社会”战略方针,结合交通行业实际,从为职工办实事着手,认真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对弱势群体进行帮扶,并将该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满腔热情地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做了大量的工作,市交通局社会救助工作总结。现将今年的社会救助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市委、市政府《关于在全市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下发后,认真组织学习贯彻落实。成立了以局党委副书记杨玲同志为组长,局直各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市交通局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对市交通系统社会救助工作实行统一领导。

二、结合交通工作实际,找准切入点

1、对下岗工人再就业实行减免收费的优惠政策,凡持有下岗证明从事道路运输的业户,可享有减免运输管理费的规定,XX年对30多户下岗职工减免运输管理费3万余元。

2、对市区内1000余台农用三轮、四轮车免收了运输管理费,今年7月份起又免收了1吨以下四轮拖拉机的养路费,合计免征80余万元。

3、免征了出租汽车的运管费及城区内运营的出租车免征客运附加费,跨出城区的出租车客运附加费减半征收,共免征近500余万元。

4、从事个体客、货车辆参加准驾培训的人员,可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农村特困群众救助证》,享受减免驾驶员培训费10%的优惠。XX年减征、免征各种费用近600余万元。

······

三、多措并举,大力开展扶弱济困送温暖活动

····· 建立健全“送温暖”工作机制。市交通局及其所属各单位均建立了困难职工预警预报机制和特困职工档案,对特困职工进行动态管理,随时掌握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

····· 深入开展帮扶和送温暖活动。XX年元旦春节期间,交通局局长、党委书记范向东同志和党委副书记杨玲同志亲自带队慰问了我局下派帮扶村--马楼村和百善镇道口村,送去1500元慰问金和生活必需品,慰问困难户10户。“两节”期间,我局自筹资金慰问局属集体企业困难职工,生活困难的企业退休人员、孤寡老职工,虽然进入低保但生活依然十分困难的失业人员及家庭成员患病给家庭带来负担生活较为困难的职工和困难党员、军烈属、军转干部等270户,共发放慰问金5.02万元,同时积极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进行捐款,今年向扶贫解困难办公室缴纳捐款2.2万元,工作总结《市交通局社会救助工作总结》。

·· ·· 扎实开展“育才关怀”行动。市公路局直属分局养护道工孟建才遗霜吴传荣的子女:孟玲、孟生姐弟俩,于XX年7月双双考入了普通高校,因其父早已病故,其母无固定职业,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在危难时刻,交通局和公路局党委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并号召职工为他们捐款1.9万余元,解决了当年入学各项经费。今年,局党委又积极请示市金秋助学办公室,在市领导的关心下,市金耿助学办公室又为他们资助4000元的学费,解决了部分困难。8月底,汽运公司对所属单位考上大学的职工子女进行了慰问,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业。

····· 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安排下岗职工再就业。汽运公司成立了营销公司,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竞争上岗的办法招收下岗职工19人,从根本上解决了部分下岗人员的困难问题。

四、目前救助工作存在的困难

我局下属集体企业--**市汽车修理总厂,停产多年。多年来,职工一直拿不到工资,XX年7月进入破产程序,宣告破产时,该厂97名职工中有58名职工按政策办理了退休手续,有39名职工不够退休文秘资源网条件,处于失业状态。由于管理不善,该厂资产损失殆尽。目前,该厂仍欠交退休职工医保金和在职职工养老金及失业金共计100余万元,尽管交通局党委积极向市政府报告,主动找社保部门进行协调,争取各方面支持,仍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这部分职工领不到失业金、文化水平、技术水平低、就业难度大,只有个别人员吃了低保,生活较为困难,成为不稳定因素之一。共2页,当前第1页12

汽运公司改制初期有289人下岗,XX年公司步入良性发展后有部分人员实现再就业,部分人员按政策办理了退休,但目前仍有210人下岗,目前这部分人员要求上岗,就业压力较大。其欠他们要求补交XX年9月以前(XX年9月以后已续交)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大约共需150万元),以及XX年8月以前的生活费(XX年8月后正在兑现)。短时间内公司很难解决这些问题,造成部分职工思想不稳,另外,公司发展生产资金不足,工人工作环境较差,由于缺乏资金,汽运公司汽车修理厂不能建设相应的厂房,工人一年四季都在简易蓬子下工作,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司的发展。

XX年工作打算

1、进一步建立健全交通部门社会共建和谐社会,加强救助领导机制和救助体系,形成上有人抓,下有人管的工作局面,使之形成网络。

2、制定交通部门社会共建和救助责任制,并纳入考核内容,认真落实社会救助信息通报制度。

“春蕾女童”救助工作情况汇报 篇4

落实市妇联关于“情系春蕾、与爱同行”活动的倡仪,把实施“春蕾计划”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广泛宣传发动,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为使“春蕾计划”深入人心,人人关注,采取典型带动、发放倡议书、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在宣传发动的过程中,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把“春蕾计划”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义务,率先垂范,成为资助队伍中的先行者,以自身的行动有效地感染、带动了社会各界人士慷慨解囊、踊跃参与。

二是认真排查摸底,建立档案资料库。在镇教育办公室、镇计划生育办公室以及各村两委的配合下,对我镇贫困女童、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摸底,并建立档案库,先后为103名特困女童和留守儿童建立了基本情况、在校学习表现、家庭经济状况等详细档案资料。

三是举行捐助仪式,搞好对接落实。为将各界的捐助款项落实到每名困难女童手中,我们举行了“关爱女孩、情系春蕾”捐助仪式,市妇联、检察院、等捐助部门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应邀参加捐助仪式,让各界爱心人士和受捐助女童进行对接,现场将捐助款发放到困难女童手中,确保捐助款及时、准确的落到实处。

截止目前,禹村镇“春蕾女童”捐助活动共接受捐款33400元,直接救助贫困女童103名,并为他们购置了学习

关于加快社会救助工作情况汇报 篇5

情况汇报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快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维护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近几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去年以来已分别将其纳入了“工作落实年”、“为民办十件实事”以及党政重要工作目标范围,围绕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构建提出的要求,积极实施救助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就我县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具体工作情况及成效

为进一步加快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我县积极履行工作职责,加强与部门协作,做到领导高度重视,分工专人负责,层层分解目标,扎实开展好各类社会救助工作。涉及城乡困难群众生活、住房、就学、就医、就业等方面的具体困难不同程度得到解决。

(一)自然灾害和群众临时性生活困难应急救助更加及时有效。几年来,**遭受多次暴雨洪涝、低温雪灾、干旱、地质等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一定的损失。为做好灾民的生活救助工作,我县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春荒救助方案,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2011年上半年,共发放大米117.41吨,发放粮食款57.70万元,得到救助的群众共3913人。

(二)城市低保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当前,物价持续上涨,特别是米、面、肉类和蔬菜等最基本的生活用品的价格,导致部分低保对象生活消费品支出增加,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面对这种情况,我县适时提高了城镇低保的标准,从原来的150元提高到170元和190元两个档次。今年1-6月份累计共发放低保金686.62万元。其中城镇低保2670人,月补差170-190元,发放低保金206.23万元;农村低保10223户共19058人,月补差 50元,发放农村低保金480.39万元,基本做到“应保尽保”。从2010年起,采取按季度发放的形式,资金拨付统一由民政局管理,由银行代为发放,全面实现了社会化发放。

(三)农村五保对象基本生活保障更加有力。我县进一步认真贯彻执行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农村五保实现了“应保尽保”。一是及时兑现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的五保供养资金。全县共有五保3792人,其中集中供养的有832人,分散供养的有2960人,所有五保对象按政策要求,按集中供养的每人每月300元,分散供养的每人每月80元的标准按时逐月供给,1-6月份共发放五保金291.84万元,从而保障了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二是认真做好五保户医疗救助工作。对因病住院的五保户将其参合报销后的医疗费用予以全额解决;三是做好集中供养五保老人服务工作。根据五保对象的个人具体情况,对自愿入住敬老院且符合集中供养条件的及时办理入院供养,对不愿入住需要有人照顾的,由村委会协调人员给予生活照料。采取入院进院自由,由五保对象自行选择方式,灵活解决五保户的 生活照料问题。散居五保供养金纳入财政专户进行管理,有条件的地方普遍实行了社会化发放,保证了五保供养金按月足额兑现。近两年,县民政局对全县10所敬老院中进行了二次改造,大大改善了他们的居住环境;将住房困难且不愿入院的户纳入每年的农村特困户住房解困范围,并全面完成了住房改造;民政部门将五保人员全部纳入了农村医疗救助范围,生病住院可在救助基金中全额报销。

(四)医疗救助制度更加完善。从09年开始,我县正式出台了《**县农村医疗救助暂行办法》,按照《办法》,县里相继制定出台了本级的农村医疗救助实施细则,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基金,连同市财政补助资金一并纳入县级财政专户管理,合理使用。对患大病无法报销的部分按《**县农村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分类给予二次救助。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特困群体看病难的问题,为社会弱势群体排忧解难,真正为民办实事好事。一是通过实行普惠制和重点救助相结合,对低保户、五保户、特困户和其他有突出医疗困难的城乡居民,分别由财政补贴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二是建立“医前介入、病中救助、事后结算”的救助机制,对城乡低保常补对象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等无钱治病的人员,其所患疾病得到定点医院确诊后,可凭住院卡或《疾病诊断证明》,协助患者向县民政局申请一定的医疗救助预付款初步缓解了部分特困群众看病难问题。今年1-6月共民政部门共发放救助金额55.9万元,救助农村贫困人口325人/次。自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以来,我县始 终将城乡医疗救助和优抚对象医疗救助作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重点,按照相关政策,及时为城镇居民参保的低保人员、重度残疾人员申请领取财政补贴,截止2011年7月底,我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8068人,其中成年人为1014 人(低保对象为151人,重度残疾为7人),未成年人为7054人(低保对象为156人,重度残疾为8人)。

(五)就业援助政策更加优越。我县认真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促进困难群体就业和再就业的扶持政策,以新增就业岗位为目标,以强化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支持和鼓励困难群体就业。一是通过积极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周”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加大就业工作力度。仅今年1—7月,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4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人数3768人,其中转移到市外区内就业人数1621人,转移到区外就业人数2147人;二是对享受城市低保的就业困难人员、因土地被依法征收后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失地农民,优先落实帮扶政策,优先提供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帮助其尽早实现就业或再就业。今年截止7月底,共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人数达1667人;三是在残疾人事业上,我县认真贯彻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及有关政策法规,在落实残疾人康复治疗、促进残疾人就业、残疾人就医就学、残疾人生活救助等优惠政策措施方面均取得较好成效。

二.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县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有一些 不足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城乡救助体系初步建成但根基尚浅。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涉及到多项工作、多个部门、多个层次,虽然大多数单位、多项工作都已经开展得有声有色,但仍有些工作基本没启动,有的单位重视不够,而县一级工作基础就更为薄弱,各乡镇由于工作人员较紧缺,社会救助工作更是难以开展。

(二)救助范围基本覆盖但功能不全。现有贫困群众医疗救助水平偏低,贫困群众仍然存在看不起病的现象。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制度结合运行情况看,乡镇卫生院每人次住院费用自费比例为15 %;县级医院每人次住院自费比例为35%,这个比率对于贫困家庭而言,费用仍然是难以承受。虽然有农村医疗救助,但是救助的比率也偏低只有30%,一般的贫困农民患大病负担还是蛮重的。

(三)救助资金需求量大但筹措渠道单一。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涉及部门多、工作多、资金需求量大,但限于地方财力无力足额满足。如农村福利院软硬件建设不到位;五保供养标准低;城市流浪乞讨救助经费明显不足。由于我县地方财力有限,城乡社会救助资金主要依靠中央和自治区里支持,地方配套较少,不少地方还存在着不列预算或列而不支、列而少支的现象,造成了社会救助工作的快速发展与救助制度不相适应的矛盾。

(四)社会救助制度健全完善但执行不力。如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统一要求,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原则上不低于国家公布的2006年绝对贫困线693元的标准,而我县实际只补助了200 元。在教育的救助中,扶优不扶贫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高中学校为了吸纳优秀初中毕业生,采取了奖励、减免等多种办法招收优秀学生,挤占了扶贫资金,造成了有些家庭困难而成绩又不理想的贫困学生得不到扶贫,从而出现扶优不扶贫的现象。

三.下一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为加强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充分保障公民获得救助的权利,让贫困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机构队伍建设,打造运转协调的救助体系。一是打造完整的体系平台,整合各部门的救助力量。加强对救助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定期调研调度社会救助工作,解决存在的问题,切实把救助工作抓成党和政府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二是调整岗位人员编制,科学定岗定人,合理调配人员,提升服务质量。各乡镇要成立城乡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形成完善的社会救助工作运行机制。

(二)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建设,推进救助法治化进程。一是做好现有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及时对相互冲突、不适应新形势的内容进行修订、废止;二是从保障公民获得救助权的角度出发,畅通救助行政争议的救济渠道,对未批准的救助申请或者取消救助的,应落实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权利救济告知;三是按照政务信息公开的要求,推进共享信息平台建设,打造“阳光救助”体系。

(三)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力度,为公众参与救助工作创造条件。提升公众对救助工作的了解程度和参与程度,是化解救助公正性质疑,切实做好救助工作的关键。把宣传工作列入全年工作计划,与中心工作同安排同实施,下到乡镇、深到村居,政策宣传效果就会有大的提高。

(四)进一步加强救助资源配置机制,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需要。在常规救助层面,要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三无”对象和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保障他们的生存需求。在专项救助层面,要进一步扩大教育救助范围,积极开展就业和法律援助,完善和落实好廉租房保障制度,保障他们的就医、就学、就业和住房的权益需求。在临时救助层面,进一步健全灾害应急救助制度,健全冬令、春荒特困群众救助制度。完善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制度,保障他们的基本需求。

市救助管理工作基本情况简介 篇6

国家民政部发文将“收容遣送站”更名为“救助管理站”以来,原先强制性的收容遣送制度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人性化的救助管理制度,工作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新时期城市救助站管理工作情况调研报告。救助管理制度施行7年来,全国各救助管理机构从如何保障受助人员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出发,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尝试。但是,新时期救助管理的对象与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救助管理制度、法规却较为滞后,新问题逐渐凸显,制约了救助管理工作的良性运转。因此,要进一步促进救助管理工作的发展,使其社会保障功能发挥最佳作用,需认真探索问题产生的原因,积极探讨,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法。

一、救助管理工作现状

(一)目前工作依据

目前,救助管理机构的主要工作依据是国务院令《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工作实行“自愿求助、无偿救助”原则,贯彻“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理念,具体操作按国家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救助管理机构基本规范》、《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的要求进行。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救助法律法规不完善,一些服务管理难题日益突出。

(二)受助对象来源

1.进站方式。流浪乞讨人员进入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自行来站。自己询问至救助管理机构求助。二是护送来站。公安、城管执行公务时发现并护送至救助管理机构,或由其他救助管理机构护送来站。三是主动外展。主要是救助管理机构救助巡逻车主动将救助管理工作拓展至街面,发现并带至救助管理机构。

2.流浪原因。造成流浪乞讨人员乞讨的根本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关系复杂、家庭结构异常,导致基本生活无法得到保障。并且,由于地区差异,我国各地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尽相同,也不够完善,一旦家庭出现问题,依靠自身无力解决时,即易造成流浪。研究流浪乞讨人员流浪的原因,是减少流浪乞讨现象发生的必然途径。

(三)工作开展情况

1.成年人救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目前,从全国救助管理机构来看,对受助成年人的救助,主要是满足其基本的生存需求,为他们提供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安全整洁的住宿环境,以及通讯设备和返乡车票,并对无法核实身份的受助人员进行妥善安置,对患病受助人员送医救治。此外,一些救助管理机构也初步开始探索,为具备一定条件的务工不着受助人员提供就业援助。

2.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开展情况。对受助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除了提供基本的食宿与照料外,还要联系其亲属来站接回或护送至原籍地救助管理机构。救助管理机构在救助保护未成年人的整个过程中,保护是第一位的,要担当对受助未成年人的临时照顾职责,负有一定的监护责任。目前,一些救助管理机构也开始探索在机构内开展针对受助未成年人的非正规教育,以及提供专业的社工服务。

二、救助管理工作困境

(一)存在的主要瓶颈

1.法律法规滞后。新时期,救助管理工作面临了很多新问题,求助人员的流浪乞讨原因多种多样,情况复杂多变,其中职业乞讨、跑站骗助、非自愿入站未成年人,以及精神病人占很大一部分,对他们的管理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工作常常会陷入被动和尴尬的局面,这属于政策层面的瓶颈。

2.救助力量单薄。单纯在机构内,满足受助人员基本食、宿、行的传统救助模式,已经滞后于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开展前期预防和后期跟踪回访,如何整合社会资源合力开展救助管理,已经成为救助管理机构必须研究探讨的新课题,这属于机构层面的瓶颈。

(二)存在的突出难点

由以上救助管理工作的主要瓶颈,衍生出救助管理工作存在的以下一系列突出难点:

1.职业乞讨人员劝助难。街面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一直是救助管理工作中的难点,也是媒体关注、百姓关心的热点。目前,老百姓对是否应该救助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一种认为政府必须管,一旦街面出现乞讨人员就是不作为;另一种认为政府不用管,乞讨并不犯法,不让他们乞讨就是乱作为,这让救助管理工作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同时,全国范围内没有明确的管控区,管理职业乞讨行为没有立法支持,没有处罚依据,只能以劝助为主,不能强制管理,导致劝离后又返,甚至购票送上返乡车辆后,过几天又出现在原乞讨地,如此往复,成效不佳。

2.精神病人甄别救治难。在日常接待工作中,一些求助人员身患精神疾病,然而入站时处于发病间歇期,其言语、行为、表现与常人无异,无法分辨。这类人员入站后一旦发病,往往事发突然,极难控制,甚至危害其他受助人员和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而有的精神病人同时还患有多种躯体疾病,比如肝炎、结核、性病等传染病,或者感染、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精神病专科医院和普通综合性医院一般缺乏相应的综合性治疗条件,不能同时治疗两类疾病,都不愿接收,救助站只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费尽周折从中协调。

3.特殊受助人员逐年增加。近年来,不同地区、城乡之间的经济、环境等差异仍呈较大态势,大量的流动人员涌入经济发达地区与城市,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出现了一些家庭无能力或无人员照顾、看管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以及精神病人和残疾人,这些人员在缺乏有效监护的情况下自行外出,或迷路无法返家在社会上流浪、拾荒,或受人操纵加入职业乞讨及犯罪组织,从而直接导致救助管理机构内痴呆老人、流浪未成年人、精神病人、残疾人数量不断增加,而这些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受助人员,都需要联系家人领回或由工作人员护送至户籍所在地救助管理机构。然而,救助站工作人员编制有限,人员紧张,逐年增多的特殊受助人员使救助、管理、护送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难以及时完成。

4.非自愿入站未成年人管理难。一些由公安部门护送来站的流浪未成年人,大都是从事小偷小摸行为的违法犯罪人员,甚至有的从事过****服务,但由于案值小、年龄小,尚未达到量刑条件,目前的做法是护送至救助管理站来实施保护性救助。但此类受助未成年人一般都不愿接受救助,在他们看来,救助管理站对他们的保护就是一种强制,通常采取一些自残、自虐、绝食、打架等过激行为以示对抗,想要脱离保护。救助管理站作为该类流浪未成年人的临时监护人,存在着很大的看管难度,正常工作开展受干扰,特别是在护送其返乡的过程中难度更大,因此如何有效地实施保护性救助一直是救助管理站非常棘手的问题。

5.跑站骗助人员劝返难。对跑站骗助人员的处置,是所有救助站管理中遇到的最为头痛的问题。他们有的单个而来,有的结伴而来,来救助管理机构不是因为真正遇到困难,其目的是要好吃好住还要钱,稍有不称心,就会辱骂刁难工作人员,有的甚至借醉酒故意寻衅闹事,由于救助管理机构没有执法权,不能采取强硬的处置措施,只能拨打110报警电话,请公安部门处理,但警察也无相关依据采取强制性措施,只能以教育为主,待警察一走,他们的气焰就更嚣张了。长此以往,对这类人员的管理越来越难,工作人员的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

三、救助管理工作思考

救助弱势群体,仅单靠救助管理机构去实现是远远不够的,要更有效地救助弱势群体,深层次解决救助管理工作面临的各种难题,需要多部门共同协作,整合资源,才能真正达到助人自助的最终目标。特别是流出地政府要加强对外出流浪人员的监控和帮教,各部门在管理返乡流浪人员时,应明确相应的职责和权限,要积极帮教,妥善安置,帮助返乡流浪人员尽快步入正常的生活,融入社会。

(一)政府牵头,社会关注,把救助管理工作作为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进一步加强全面宣教引导。一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做好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力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重点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培养公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八荣八耻”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促进农村文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逐步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业发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占全国人口比例大多数的农民也富裕起来,从源头上减少农民弃农务工、外出流浪乞讨现象的发生。三是加强主流媒体宣传。借力主流媒体,宣传救助管理政策,加强社会关注,营造良好的社会救助氛围,提升全社会救助弱势群体的责任感和参与热情。

2.进一步提升社会管理意识。一是实行城市属地管理。在城市确定属地管理范围,由属地责任部门对辖区内流浪乞讨人员履行发现、教育、引导或护送至救助管理站求助的责任和义务。各地方政府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纳入对各市(区)政府及属地责任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在此基础上,救助管理机构充分发挥社会管理职能,履行监督管理和后续保障职责,合力做好街面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二是加强城市社会保障。对于家中有精神病人、痴呆傻人员以及残疾人的特殊家庭,应当由当地政府根据其行为能力的高低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最低生活保障,减轻困难家庭负担,保障其基本生活。对于由救助机构救助护送返乡的,应由当地救助管理机构介入,督促政府相关部门发挥社会保障职能,并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监督。三是大力开展社会工作。依托各地方政府,从救助管理机构内到机构外建立系列、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队伍,培养专业的社工人才,为弱势群体整合资源,介入问题家庭,帮助其在解决临时困难返乡后,能够自力更生,尽快融入主流社会,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3.进一步增强法制建设力度。一是有法可依。建议立法部门,加强救助管理工作中的相关立法,填补法律空白,使救助管理在处置强讨恶要、跑站骗助、寻衅滋事人员时,有法可依,处理有规可循,避免救助管理工作陷入尴尬境地。二是违法必究。各相关部门相互协作,共同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强迫妇女儿童犯罪的违法行为,解救被害妇女儿童,全力保障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利益,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三是执法必严。除了对拐卖、强迫、组织犯罪严厉打击外,特别要对遗弃现象追责,以遗弃罪定罪,追究遗弃人的法律责任,严格惩处。否则,一旦遗弃现象无法控制,遗弃人对社会的依赖越来越强,而且无所顾忌,势必继续助长遗弃之风。

4.进一步强化精神疾患管理。一是知识宣教。卫生部门加强心理疾病知识宣传,引导大众正视心理疾病,鼓励公民积极接受心理治疗,预防减少抑郁成疾现象的发生。二是加强治疗。卫生部门做好精神疾病的干预工作,为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便捷良好的途径,各大医疗卫生机构专设心理门诊,并鼓励开设心理咨询室,使心理疾病能与生理疾病一样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三是源头收治。各地公安、卫生部门应做好当地精神病人的管理、统计、收治工作,指导精神病人诊断治疗,整合资源为无力承担医疗费用的家庭提供就医保障,防止精神病人被弃外流。

(二)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全面完善提升救助管理站作为专门机构的管理服务水平和社会地位。

1.实现救助管理硬件设施现代化。一是救助场地布局合理。按照《全国规范化救助管理机构建设标准》要求,合理布局救助管理机构场地,实现受助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分区管理,男性、女性分区管理,精神病人、痴呆傻人员、残疾人与正常受助人员分区管理。二是服务设施配置齐全。按照《救助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要求,进一步实现救助管理机构基础服务设施配置齐全,服务受助人员的各项功能用房到位且配套用品齐全,服务老弱病残受助人员的各种康复辅助设备齐全。三是安全设备保障到位。进站安检设施设备要高灵敏度、高辨识率,防止危险品被带进站。监控设备要全面覆盖,保障站内受助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对精神病人进行临时观察的隔离室要严格按照精神病人住院病房设计、使用,符合安全标准要求。

2.实现救助管理运转机制规范化。一是严格安检,加强管理。严格进站安检制度,杜绝危险品被带进站内。同时,加强安全巡视,加派人手,发现问题尽早控制,及时处理;加强入站甄别,利用公安户籍网和救助信息网进行人员信息比对,对于不符合救助条件的坚决不救助,彻底消除跑站骗助人员的侥幸心理。二是增加工种,明确分工。对于持续增多的精神病人、痴呆傻人员、高龄老人、残疾受助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应当配备相应的专业护理人员,确保其在站的日常生活;对无理取闹、打砸抢夺、突发精神疾病人员,增加治安管理人手,巡逻管理,有效控制,必要时报送公安机关或转送医疗机构,保障其他受助人员和工作人员安全。三是多方协作,统筹安排。由于救助管理机构属于临时性救助机构,人员流动性大,不适合受助人员长期滞留,应当与福利机构加强沟通和协作,尽快将特殊受助人员送至福利机构救治。对于身患多种疾病的精神病人,建议卫生部门指定医院,建立综合救助病区,专门收治特殊受助人员。四是人性服务,专业救助。在救助管理机构规范社工服务,以“助人自助”理念,用接纳的态度和专业的方法,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帮助受助未成年人走入正轨。加大对进站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力度,采用多媒体课堂普法、播放法制宣传片、翻阅法制书刊、聘请专家授课等方式,大力宣传法律知识,教育流浪未成年人用法律保护自己,遵纪守法,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3.实现救助管理机构性质统一化。在救助管理机构成立的7年时间里,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工作内容在国务院、民政部文件指导精神下是相同的,但是各地救助管理机构性质却由于不同地域环境和各地政府的工作方法不同产生了差异。有的城市救助管理机构是事业单位性质,有的城市是参照公务员管理性质,有的地方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是独立的机构,有的地方是与救助管理站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运转模式。全国救助管理机构联系密切,工作中要相互协作,共同做好受助人员的护送、返乡、帮教工作,不同的机构性质容易造成工作上的不便利,以及工作人员心态上的差异,不利于救助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救助管理机构社会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弱势群体利益、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因此,应逐步实现救助管理机构性质的统一化。

市救助管理工作基本情况简介 篇7

按照区人大常委会 XX 年工作要点安排,X 月 X 日,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XX 带领区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一行人员,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查阅工作台账等方式,到区民政局对全区社会救助工作情况进行了检查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会救助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政府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按照城乡一体、均等覆盖的要求,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政策体系,在全区建立了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供养为主体,以城乡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专项制度为辅助,以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重点优抚对象和老年人实行优惠优待等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截至 XX 年 5 月,全区累计支出社会救助资金 X 万元,救助各类困难群众 X 万人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一)救助水平不断提升。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积极争取资金,提升救助水平。XX 年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分别达到 705 元/人月、470 元/人月,较 XX 年分别增长 10%和 22%;城乡低保人均补差分别达到 X 元和 325元,较 XX 年均增长 40 元。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累计发放城乡困难群众物价补贴 X 万元。

(二)特困人员救助稳步推进。组织开展特困人员认定和生活自理能力评估,明确供养标准和失能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标准,落实供养对象照料护理协议,从政策、对象、标准、服务等方面推进特困供养城乡统筹。全区累计支出特困供养金 X 万元,救助供养城乡特困人员 X 人。在新冠疫情期间,我区按 300 元/人的标准为城乡特困人员发放了一次性生活补助,有效缓解了疫情所带来的影响。

(三)临时救助制度日益完善。牢固树立为困难群众服务的思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认真落实临时救助有关规定,积极落实镇(街)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完善“先行救助”机制,优化救助程序,不断强化临时救助“救急难”功能。截止目前,累计下拨镇(街)临时救助备用金 X 万元,救助 X 人次,发放临时救助 X 万元。

(四)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符合条件的人员按

照低保审核审批程序纳入低保,通过提升农村低保补助水平、扩大低保保障覆盖面、支持农村养老事业发展等措施,帮助农村困难群众脱贫。同时,积极推进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工作,截至目前,共摸排出符合城镇贫困标准的人员共计 X户 X 人,共为城镇困难对象发放保障金 X 万,临时救助金 X万。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统筹协调机制仍不完善。一是社会救助工作涉及民政、医保、教育、工会等多个部门,部门“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统筹协调机制;二是因缺乏信息共享平台,对困难对象家庭收入或人员的变化,不能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增加了社会救助动态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救助对象精准认定较难。在受理低保等社会保障救助业务时,由于核查平台仅限于江西范围内,且进驻平台,提供信息共享的单位有限,核查出来的信息不全面,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导致无法精准认定。

(三)社会力量参 与仍显不足。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有关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政策未能全面落实。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机制不健全,困难群众寻求社会力量帮助的渠道不通畅。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社会救助服务仍处于探索阶段。

(四)基层民政队伍亟待加强。社会救助工作面广量大,基层民政所工作力量不足,人少事多现象较为突出,而且基层人员整体年龄偏大,换岗频繁,工作得不到及时衔接,造成群众不能得到及时的救助,影响了民政政策保障作用的发挥。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构筑救助工作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救助对象基本情况等基础数据的信息对比和互认机制,实现信息互通,确保基础数据的真实、完整和统一。

(二)严把社会救助对象的进出关口。严格遵循政策规定,广泛开展自查自纠,认真核实、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健全社会救助对象“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体制,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全面提高国家低保制度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三)积极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出台有关政策支持民间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大力发展和规范慈善事业,培育慈善文化,引导和指导爱心组织等社会力量开展救助活动。

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实施办法 篇8

第一条为改善我市残疾儿童康复状况、促进残疾儿童全面发展、减轻残疾儿童家庭负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依据《国务院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8〕20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8〕62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是指对符合条件的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实施的救助。救助对象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本市户籍或者其父亲(母亲)有本市居住证并连续3年在本市纳税或缴纳社会保险。

(二)年龄为0-16周岁的残疾儿童。

(三)具有指定医疗机构的诊断证明。

(四)接受本办法所列康复救助项目服务。

第三条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坚持以下原则:

(一)制度衔接、应救尽救。加强与基本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确保残疾儿童家庭求助有门、救助及时。

(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坚持自愿、就近、就便原则,着力满足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需求。

(三)规范有序、公开公正。建立科学规范、便民高效的运行机制,实行机构、救助对象实名制动态管理,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做到公开透明、结果公正。

(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更好发挥政府“保基本”作用,不断推进基本康复服务均等化;

更好发挥社会力量作用,不断扩大康复服务供给,提高康复服务质量。

第四条康复救助包括康复指导、医疗康复、康复训练等康复服务,以及以减轻功能障碍、改善功能状况、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手术、辅助器具配置等。

第五条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与基本医疗保险、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在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实行“一站式”即时结算的基础上,对个人自费剩余部分提供限额补助。剩余部分低于限额的,按照实际发生额补助。

第六条残联会同卫生健康、民政等部门按照公开择优原则选择确定残疾儿童诊断、评估、治疗、康复服务定点机构(以下统称定点康复机构)。

第二章救助内容和标准

第七条医疗手术类。标准为:

(一)对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费用每人补助7.2万元。

(二)对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复明手术费用每人补助0.5万元/眼。

(三)对儿童角膜移植手术费用每人补助1万元/眼。

(四)对儿童唇腭裂手术费用每人补助1万元。

(五)对儿童脑瘫手术费用每例手术补助1万元。

(六)对儿童肢体矫治手术费用补助1万元。主要包括:

1.先天性关节畸形,后天性下肢畸形等;

2.小儿麻痹后遗症、脊膜膨出后遗症等导致肌腱挛缩、关节畸形及脱位等;

3.因脑瘫或脑损伤导致的严重痉挛、肌腱挛缩、关节畸形及脱位等。

第八条康复训练类。康复训练补助费用包含各项康复评估、康复训练费。标准为:

(一)视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费补助每人每年0.5万元。

(二)听力、言语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费补助每人每年1.6万元。

(三)智力残疾、脑瘫和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费补助每人每年2万元。

(四)儿童肢体矫治手术后康复训练费补助每人每年0.6万元。

第九条辅助器具类。标准为:

(一)助听器每人不低于0.62万元。

(二)矫形器、轮椅每例不低于0.2万元。

(三)坐姿椅、站立架每例不低于0.15万元。

(四)助行器每例不低于0.04万元。

(五)假肢每例不低于0.7万元。

(六)其他辅助器具每人平均不低于0.1万元。

在救助年龄内,矫形器适配每年不超过1次,其他辅助器具每3年不超过1次。

第三章工作流程

第十条残疾儿童监护人向残联提出申请。申请时应如实提供残疾儿童、监护人的身份证明和残疾儿童的残疾人证或医学诊断证明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填写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申请表。

申请医疗手术类救助的,需同时提供由市医疗保险机构审批通过的《嘉峪关市医疗保险市外转诊审批表》复印件或扫描件,并报请残联审批。

第十一条残联在接到申请后5日内对相关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经审核符合救助条件的,核定康复救助项目和限额;

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应及时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必要时可以要求残疾儿童到残联和卫生健康等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做进一步诊断和康复需求评估。

第十二条符合救助条件的,在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服务。

定点康复机构接收残疾儿童时应核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申请表和残疾儿童身份信息,填写《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登记表》,并在3个工作日内反馈残联,同时录入数据库。

定点康复机构根据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类别,为残疾儿童提供个性化规范化的康复服务,如实规范填写残疾儿童康复档案,做好医疗、康复、辅助器具适配等服务记录。

辅助器具类救助所需物品的采购由残联按照政府采购相关规定进行,每半年配发一次。

第十三条已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残疾儿童,由医保、民政部门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给予报销和救助后,按规定程序予以支付。

未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残疾儿童,由民政部门按政策规定给予医疗救助后,按规定程序予以支付。

医疗手术救助费用在手术完成后,由医保、民政部门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给予报销和救助后,按规定程序予以支付。

第十四条接受康复救助的残疾儿童家庭要按照定点康复机构制订的计划积极主动配合治疗训练。

受助残疾儿童在享受救助项目期间因个人原因中断治疗者需向定点康复机构提交申请,累计请假时间不得超过两个月。自行放弃康复救助或累计中断康复训练超过两个月的,定点康复机构须及时报残联备案,产生的康复救助费用据实结算。

第四章经费保障

第十五条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经费列入年度市级财政预算。经费主要用于补贴残疾儿童手术、辅助器具适配,康复训练、评估、指导,培训教材、家长培训、康复档案。

第十六条残联根据本年度全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需求情况加强救助项目规划,会同财政部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救助资金支持,做好救助资金的统筹安排。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残联会同卫生健康、民政等部门加强定点康复机构准入、退出等监管,建立定期检查、综合评估机制;

指导定点康复机构规范内部管理、改善服务质量、加强风险防控,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和安全责任事故,确保残疾儿童人身安全;

建立覆盖定点康复机构、从业人员和救助对象家庭的诚信评价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定期组织第三方机构对定点康复机构进行考核,实行淘汰退出机制,建立黑名单制度,做好公共信用信息记录和归集;

要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和资金筹集使用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八条发改部门要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和定点康复机构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康复服务定价机制,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民政部门要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与临时救助、大病救助制度的衔接,按规定将残疾儿童医疗费用纳入救助范围。要将儿童福利机构的残疾儿童、残疾孤儿和属于特困供养人员范围的残疾儿童的康复服务纳入救助范围。协调组织在机构供养的残疾儿童、残疾孤儿到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服务。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管理政策,加强定点康复机构综合监管,确保残疾儿童人身安全。

第二十条教育部门要建立完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和康复教育体系。

第二十一条卫生健康部门要加强同民政、残联等部门的残疾儿童信息共享,充分发挥好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用,做好残疾儿童康复需求评估与转介,加强对康复医疗机构的管理和指导,指导做好残疾预防和残疾儿童早期筛查、诊断、干预等工作。

第二十二条医保部门要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按规定将残疾儿童在定点康复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根据医疗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和残疾儿童医疗康复需求,逐步扩大纳入基本医疗保障的康复服务项目范围、提高报销比例,简化报销程序。

第二十三条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专账核算,防止发生挤占、挪用、套取等违法违规行为。

第二十四条应急管理部门要加强定点康复机构安全运行综合监管工作。

第二十五条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残疾儿童相关医疗设备和食品药品的质量监管。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由嘉峪关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街道阳光民生救助服务站简介 篇9

文昌街道阳光民生救助服务中心依托阳光民生救助服务平台,完整采集全街道各类需要救助人员的基础信息,录入系统,搭建一个共享资源平台。救助信息系统详细记录了各困难家庭成员的年龄、职业、残疾程度、年收入、患病情况、突发事故、接受救助等基本信息,每季度更新一次。系统根据困难家庭的家庭收入、医疗支出、教育和养老负担等具体因素,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医疗、住房、教育、养老、事故、残疾、就业等十大类需救助指数,并按照分数高低给所有困难家庭排名。

文昌街道以阳光民生救助中心为中枢,联合其他部门、69个村(居)为基础点,每个基础点都设民政助理员,宣传政策、入户调查。,只要群众有了新难题,都会在最短时间被上报。应急救助后还会有常规施救随时跟进,这令救助帮扶实现了由节日慰问向日常救助、被动施救向主动帮扶、静态观察向动态管理的转变。

市救助管理工作基本情况简介 篇10

邹兴跃

〔内容摘要〕 为进一步推进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规范化管理工作,六盘水市民政局成立调研组到六枝特区中寨苗族彝族布依族乡岩脚村开展调研,通过调研,有效为我市社会救助规范化管理工作提供了工作经验和蓝本。

〔关 键 词〕 社会救助;问题;建议

〔作者介绍〕 市社会救助局副局长

为进一步推进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规范化管理工作,2013年1月28日,市社会救助局成立调研组到六枝特区中寨苗族彝族布依族乡岩脚村开展了调研。这次调研以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资金发放管理工作为主题,采取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的方式进行,共随机抽查了10户农村低保对象,分别召开了乡、村两级有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查阅了乡、村两级有关表、册、证,通过调研,基本掌握了乡、村两级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资金发放管理情况。

1中寨乡及岩脚村基本情况

1.1中寨乡基本情况

中寨乡面积219.6平方公里,总人口54000余人,其中非农人口8000人,全乡辖2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96个村民组,2012年全乡财政收入约2000万元。截至2012年底,全乡有农村低保户3885户、7890人,季度发放低保金147.77万元,季度人均救助187元;城市低保户164户、194人,月发低保金5.08万元,月人均救助261元;农村五保供养对象120户、154人(其中集中供养17人)、季度发放五保供养金10.5万元;2012年全乡冬春救助5000人、发放救助粮19.5万斤,6、7、8月份向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户781户、1431人发放救助粮8.019万斤;2012年发放城乡医疗救助金71.11万元,救助292人;2012年向194名优抚对象发放优抚金97万元,向14名孤儿发放孤儿生活费9.45万元,临时救助20人、发放临时救助金6万元。

1.2岩脚村基本情况

岩脚村面积14.5平方公里,总人口2017人,辖8个村民小组。截至2012年底,全村有农低保对象229户405人,季发低保金8.01万元;农村五保供养对象5户6人(其中3人集中供养),季发供养金0.56万元;2012年全村冬春救助240人、发放救助粮1万斤,6、7、8月份向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户37户、68人发放救助粮0.4万斤;2012年发放城乡医疗救助金4万元,救助14人;2012年向9名优抚对象发放优抚金4.5万元,向2名孤儿发放孤儿生活费9.45万元,临时救助3人、发放临时救助金0.8万元。2取得的成效

2.1各项社会救助政策落实到位

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粮食救助、优抚保障、临时救助、孤儿救助等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在中寨乡、岩脚村得到较好落实。2012年全乡共发放各项社会救助资金1000

余万元(其中岩脚村50余万元),占全乡财政总收入的50%,有力地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了乡、村社会稳定。

2.2救助对象认定准确

在随机抽查的10户农村低保对象中,除一户存在有“保人未保户”的不规范瑕疵外,其余保障的为老、孤、残人员,基本无劳动能力,依靠自身难以维持生活,全部符合享受条件,且收入计算准确,补差符合实际,分类施保到位,按规定程序确定了保障对象。

2.3发放清楚明晰

乡政府委托农村信合联社对各项社会救助资金实行了社会化发放,存折保管在救助对象手中,存折上农村低保金、贷款及种粮补贴央补、省补等标注明晰,存取款时间清楚,符合有关要求。

3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低保金发放不及时

调研发现,中寨乡2012年农村低保金存在未按时发放问题,具体为:6月份发放第一季度低保金,12月份一起发放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低保金,2013年1月份才发放2012年第四季度低保金。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2012年一季度乡政府按特区政府安排调查清理违反计生政策未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的低保享受人员,暂缓了一季度低保金发放工作,致使6月份才发放。一季度发放滞后又影响了后三季度得发放时间。二是资金拨付方面滞后。六枝特区低保金拨付上账按“财政国库—财政低保专户—民政低保专户—乡镇财政所—乡镇信用社”程序运作,涉及多个环节,只要一个环节滞后,就会导致低保金发放不及时。三是社会救助能力建设严重不足。中寨乡社会事务办工作人员只有2名,要从事民政、残联、老龄、民族宗教全部事务,还要承担包村工作,工作力量严重不足,且办公设备简陋,电脑设备满足不了低保软件信息系统的需要。四是工作人员变动频繁。2012年一年内中寨乡负责社会事务具体从事城乡低保的工作人员两次调动,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3.2救助对象不清楚救助信息

在随机抽查的10户农村低保户中,多数低保户不清楚自己领取的是什么钱、应领多少、领取了多少,其中有一名低保对象,其存折明明显示已领取了低保金,仍反映说没有领到。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救助对象文化水平低、智商不高。低保对象、五保对象属弱势群体,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爱和救助,他们处于弱势的根源,正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低、智商不高。这次调研随机抽查的10户农村低保户中,有8户低保家庭成员全部不识文化,有1户家庭中的1人初识文化,有1户家庭中的2人在读初中和小学。据岩脚村支书掌握的情况,全村80%的低保对象是文盲,其余的大多识字不多,是半文盲。由于低保、五保主要保障的是孤、老、残等低收入群体,从全市范围看,情况也大致如此。故日常生活中他们看不懂乡镇、村委会的公示内容,取款时也看不明白存折上显示的内容就不足为怪了。入户走访时,我们仔细察看了低保户手上的存折,存折上农村低保金、贷款及种粮补贴央补、省补等标注明晰,存取款时间清楚,只要识文化是看得懂的。二是低保宣传不够。调研中我们发现,乡、村两级宣传工作手段尚不能满足低保对象的信息需求。三是工作不够细致。按政策城乡低保实行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动态管理原则。具体工作中,城市低保按月、农村低保按季度对保障对象、保障金额进行调整,在发生变动时,很难做到告之低保对象全部信息或及时更新低保证相关信息等。

3.3存在“保人不保户”问题

入户走访时,发现对岩脚村的1户农村低保对象存在“保人不保户”的不规范操作问题。4有关建议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国发〔2012〕45号)、民政部《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办法(试行)》(民发[2012]220号)、《贵州省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试行)》(黔府办发〔2010〕16号)、《贵州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黔委厅字〔2012〕71号)等文件精神,针对中寨乡岩脚村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拟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严格执行政策、及时发放低保金。严格执行民政部下发的《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办法(试行)》以及《贵州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试行)》等政策文件,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城市低保按月(原则上在每月的15日前)、农村低保按季(原则上每季度的第一个月)社会化发放。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细化低保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大力宣传社会救助政策,努力做到家喻户晓,让低保对象能及时掌握信息。要细化低保工作,根据发放情况,认真填发低保证,同时,低保对象存折上所领取的资金类别必须备注明晰,让救助对象清楚明白。

三是严格落实低保政策、杜绝“保人不保户”问题。少数地方存在保人不保户的问题,不符合低保政策,对同一户口且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必须整户纳入保障。

四是加强能力建设。要落实好县、乡社会救助工作机构编制人员、解决工作条件、创造激励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高效健康规范开展。

上一篇:老朋友相聚的经典句子下一篇:号令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