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管理

2024-10-21

救助管理(通用12篇)

救助管理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200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 , 取消强制收容遣送, 允许流浪者对于是否接受社会救助进行自由选择。这个《救助管理办法》因为“彰显了现代政府的有限责任和公共服务理念”而得到了学者的普遍赞誉。但事实上, 《救助管理办法》实施9年来, 并没能向大家预期的那样, 从根本上解决流浪乞讨问题, 反而相继产生了“禁讨区设置惹争议”、“职业乞丐充斥街头而救助人员束手无策”、“乞丐冻死街头而救助站资源闲置”等一系列社会问题。[1]这些问题看似独立现象, 实则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 就是政府如何对乞讨者进行救助与管理。

二、对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制度的具体完善思路

(一) 严格进行身份认定

救助站被救助人群多种多样, 包括残疾人, 未成年人, 精神病患者, 智障人士, 走失或无家可归的老年人, 其中多数是无钱返乡或被拖欠工资而出现生活危机的民工。然而对于身份的认证方面还存在漏洞, 对流浪乞讨人员的身份认定不够细致。根据我国《救助管理办法》第三条的规定, 流浪乞讨人员向救助站求助时, 应当如实提供本人的下列情况: (1) 姓名、年龄、性别、居民身份证或者能够证明身份的其他证件、本人户口所在地、住所地。 (2) 是否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 (3) 流浪乞讨的原因、时间、经过; (4) 近亲属和其他关系密切亲戚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

; (5) 随身物品的情况。[2,3]可见, 救助站在以后的救助工作中应该严格审查以上信息, 避免重复救助。

(二) 根据不同类型进行分型救助, 对有劳动能力但无劳动机会的受助者提供就业机会

流浪者流浪原因多种多样, 但救助站并没有具体的根据不同类型进行分型救助。救助站应该将流浪乞讨人员分为对未成年, 精神病人, 女性, 智障人士, 残疾人和有劳动能力但无劳动机会的人。并且对于不同的乞讨者采取不同的救助方式。例如, 对于女性的救助方面, 虽然2003年颁布的我国《救助管理办法》第三条中有明确规定, 救助站为受助人员提供的住处, 应当按性别分室住宿, 女性受助人员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管理。[3]但与此相比, 政府还应该关注女性的心理需要, 根据不同受助人员的差别, 从其特殊需求出发, 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特殊救助。[4]

现实中, 救助管理站因害怕承担受助者就业后的相关责任而不为有劳动能力但无劳动机会的受助者提供就业机会。救助机关应当改进救助措施, 对于有劳动能力但无劳动机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

(三) 通过全国联网制度, 避免重复救助

救助效果除了正面的效果以外还存在重复救助等负面效果, 反复救助的人群基本上分为三类, 一是未成年人, 因为父母离异或者叛逆逃学等原因流浪, 反复来到救助站。二是一些精神病人经常走失因来过救助站而习惯性的来到救助站, 把救助站当作家。三是一些职业乞讨人员, 他们了解相关政策和法规, 来去自由, 把救助站当作是免费的食堂和旅馆, 还有一些人抱着侥幸心理为了得到车票或者机票而来到救助站接受救助。现在我国救助管理站已经进行全国联网, 救助管理站应该对每一位来到救助站的流浪人员首先进行身份认定, 判断是否救助站曾经对其进行过救助。应该坚决反对重复救助这一行为。

(四) 救助途径多样化, 增强部门协作, 提高执行效率

受助人员来到救助站的途径相对单一, 有主动型的, 自己通过引导牌来到救助站。也有被动型的, 由群众举报拨打110或者110公安人员发现带其来到救助站。是否应该存在除了公安机关以外的其他机关对对需要救助的人员进行引导带到救助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政府应当增强部门协作, 提高执行效率。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 增强政府部门救助的协作。乞讨权的保护涉及多方面的制度安排, 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 没有财政、公安、卫生等部门的配合, 单靠民政部门是难以实施的。我们应该细化了各部门的救助侧重点和考核问责机制, 增强可操作性。比如, “救助管理站不再只负责进站被救助人员的救助, 而要主动与其他部门联合, 增加对街头流乞人员的巡查频次;对因贫、因病、因残等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由民政部门主导, 卫生和财政部门分别就经费预算和救治工作给予配合;对涉嫌违法犯罪的乞讨行为由公安部门介入, 其他部门协助现场取证和调查盘问。

其二, 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和管理细化和提高。各地财政、编制、公安、城管、卫生等救助管理工作相关部门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的分工, 从而提高执行效力。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贫富差距的拉大, 乞讨现象随处可见。政府如何对乞讨者进行救助和管理, 是一个不能懈怠的命题。本文就对救助站救助管理制度的完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制度,重复救助,分型救助

参考文献

[1]王健.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与社会控制——以成都为例[J].社会科学研究, 2005, (04)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1号.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Z].第三条.民政部第三次部务会议通过, 2003.08.01.

[3]同[2]第八条.

[4]焉雯雯.城市女性流浪乞讨群体的救助研究-以济南市救助管理站为例[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33-35.

救助管理 篇2

摘 要:延吉市救助管理站始建于2003年7月,改扩建于2008年,现今站内设施完善、功能齐备,设有床位100张,主要负责延吉市内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本文通过针对延吉市当前新形势下乞讨人员的特点,结合国家出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下发的《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工作规程》具体内容,就如何加强救助档案的管理工作进行探讨,使延吉市救助站的档案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科学以及有效。

关键词:救助站 档案 管理 延吉市

1、单位背景

延吉市救助管理站始建于2003年7月,原址位于延吉市依兰镇实现村。在延吉市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为了扩大规模、规范救助工作,2008年投入750万元,新建了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的延吉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新建的延吉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设施完善、功能齐备,设有床位100张。延吉市救助管理站主要负责延吉市内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的临时救助、救治、管理、教育、护送、安置工作及全州范围的跨省护送工作。

2、救助站救助人员档案的特点

救助档案的含义主要指的是政府所设立的对流浪未成年人的保护机构或者机构,在进行救助人员甄别以及具体的救助过程当中所产生的需要进行整理存档的有价值的相关性书面材料。它主要属于民政部门的专业档案范围内,也是地区城市救助单位必须存储的重要业务材料,它主要含有一下几个特点。

2.1 材料收集有动态性

当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相应的救助工作时,救助站首先需要对被援救对象所做的工作就是乞讨人员的身份认证,所采取的相应救助措施需要根据被选择对象的具体年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按照一定标准划定的需救助的程度拟定救助方案。所以,对于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的开始时间以及成功救助后的结档时间不同,导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过程中所形成的的个人档案材料就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需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节点来更新被救助对象的个人档案材料内容。

2.2 材料归档有差异性

虽然在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过程中所采取的救助措施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不同的流浪乞讨人员所经历的救助程序也大体上相同。但是由于被救助对象的年龄、身体健康状况或者所裁定的需要救助的程度都不相同,所以不同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档案中形成的材料内容或者不同救助时间产生的救助期限也会因此变得不一致,甚至有些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2.3 救助档案有凭证性

救助站在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具体的救助工作时通过相关鉴定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对被救助对象建立的档案,是很多政府其他部门或机构进行相关工作的有效凭证。比如能够为公安机关提供一定的办案依据,再就是为救助站等相关部门或者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全力维护活动提供方便等。

3、延吉市救助站救助人员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2016年,延吉市共救助符合救助条件的人数已高达419人。其中,男性303人、女性116人。因此,巨大的救助工作需要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救助人员档案管理工作。下面将对延吉市救助站救助人员档案的管理工作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3.1 建立健全救助档案归档制度

延吉市救助站需要制定针对救助人员档案的时间、范围和其他相关要求的归档制度,采取救助工作完成后30日?缺匦牍榈档谋曜迹?所用于救助人员归档的相关文件材料内容必须完善无缺,倘若使用文件复印件来代替原件的红头文件等材料需要保证内容清晰可见,并且需要按照民政部下发的《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工作规程》中的工作思路以及实施要求进行救助人员档案的整理工作,并对材料逐一打印后进行统一归档的制度。

3.2 划定救助人员档案的归档范围

救助人员档案的形成主要是在对街头、站内或者救助工作完成后对救助人员回访探寻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中大部分还是站内救助产生的。但是由于被救助对象在年龄、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会在接受救助时的实施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只有一部分是基本相同的。所以,需要针对流浪乞讨人员个体的不同,对被救助对象档案的桂芳范围进行比较科学、明确、合理的划定。

3.3 完善救助档案的整理工作

在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档案进行系统的整理过程中,尽量采取一人一档、一人一案的一对一方法进行标准化整理。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可以按照对被救助人员所形成的档案的具体日期、存档期限以及人员的类别等比较容易标准划一的特点进行特殊的分类。比如说人员的类别方面就可以进行需要救助的未成年人、不需要救助的未成年人以及需要救助的成年人三个层次来进行相应的划分,这样能够使得救助人员档案的管理工作更加标准化、整齐化、系统化;其次,可以对救助人员的档案进行序列编号,但是在进行档案编号的时候需要根据流浪乞讨人员接受救助的具体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然后,对救助人员的所有档案进行统一的项目编排。这样就能够对多个项目一目了然,方便任何时间对档案进行查找。

3.4 明确救助人员档案的保管期限

救助人员档案的保管期限主要是根据所归档的被救助对象的文件材料价值来判断,而在判断具体保管期限长短的时候主要是根据这样几个因素:首先,需要坚持的原则就是档案保管期限尽量最长化;其次,需要根据救助对象的特点来判断;再次,当然根据延吉市救助站的实际档案储存能力来确定,在进行档案的保管之前,救助站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对被救助对象的全部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一般的保管期限基本都在十年左右,但是对于未成年人群、智力障碍的人群、身体有残疾的人群或者需要在延吉市长期进行安置的人群的保管期限设定为三十年。而对于那些在接受流浪乞讨救助的人员档案进行存储的时候,保管期限设定为永久。

3.5 依法使用救助人员的档案

流浪乞讨人员在接受救助之后形成的档案可以在很多情况下被使用到,而对于救助人员档案的使用需要依法依规。比如公安机关想要通过救助档案进行案件的调查时候,档案管理部门利用救助人员的档案进行风险规避的时候,任何情况下需要考虑的第一因素就是被救助人员的隐私问题。因此,需要延吉市救助站对救助人员的答案使用进行明确的规定,并在使用程序上进行严格的规定,争取在依法依归使用档案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维护救助人员的个人隐私。

3.6 科学改善救助人员档案管理模式

在延吉市救助站当前面临的新形势下,需要通过科学改善救助人员档案管理模式来为市内外所有流浪乞讨人员谋取更多幸福。因此,延吉市救助站需要通过一些学习、培训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激发创新意识,帮助更多需要被救助的人员,更好地推动救助人员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发展。

4、结论

本文通过对延吉市救助站的基本情况的了解,以及以往延吉市救助站的工作经历的总结,针对当前新的工作时期下,对每个求助人员的救助过程中形成的大量档案材料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促进救助单位救助人员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建设,为当事人家庭和公安机关办案提供更好的服务,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健全救助档案归档制度、划定救助人员档案的归档范围、完善救助档案的整理工作、明确救助人员档案的保管期限、依法使用救助人员的档案以及科学改善救助人员档案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延吉市救助站救助人员的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何文丽.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档案管理制度构建[J].新形势下档案资源管理服务,2014(09): 145-148

关于民政社会救助档案管理的思考 篇3

【关键词】社会救助;档案管理;存在问题;管理对策

一、民政社会救助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以及结合笔者多年工作实践来看,现阶段在民政社会救助档案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四方面问题:

(一)档案管理意识不强

档案管理意识是档案管理工作这所必须具有的基础条件,但在目前的民政社会救助档案管理工作中,管理意识欠缺的情况还比较严重。由于受到“轻档案,重业务”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民政社会救助档案管理人员都不重视档案知识以及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甚至还有部分的领导干部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只是管理人员的个人事情,这种思想的存在非常容易导致档案资缺少、档案管理混乱的情况出现,大大降低了档案资料的保存寿命。

(二)档案资料缺失或不全

由于民政社会救助工作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官广泛,使得档案的资料的数量越来越大,而且在其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各自管理问题,不同业务的部门、科室都存在着各自为阵的情况,无法实行统一的管理,非常容易导致档案的缺失。不仅如此,在档案的收集、整理过程中,许多部门的都存在着归档资料遗漏的情况,这就加大了民政社会救助档案管理的难度。

(三)档案人员专业知识缺乏

在近些年中,我国的有关部门虽然已经逐步建立起了有档案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当在实际工作中,制度的落实程度并不是很高,导致规则制度的实际作用没有能够充分的发挥除了“名存实亡”的情况非常明显。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相当一部分的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缺乏档案管理和档案开发建设的基本知识;第二,部分档案管理工作者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就是简单的对相关业务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不明白什么样的档案资料需要上交,也不清楚怎么样才算是科学规范的管理。

(四)档案利用效率不高

民政社会救助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涉及部门繁多,档案的种类、数量都比较复杂,部分档案是为广大群众直接提供服务的,当在实际的档案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利用效率不高的情况,许多需要经常使用到的档案资料的使用程序过于复杂,在加深档案的缺、错漏等情况,使得档案的利用变得更加困难,从而大大降低的民政社会救助档案的使用效率。

二、加强民政社会救助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针对现阶段民政社会救助档案管理工作中所存在问题,要想确保救助档案得以发挥其巨大作用,笔者认为民政部分应当采取以下对策将此项工作做好。

(一)强化档案管理意识,注重资料的系统化收集

要全面提升民政社会救助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及规范性,首先,必须强化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管理意识,让领导干部、管理人员等从根本上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档案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让民政社会救助的档案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科学严谨,根据管理制度去进行档案管理的每一项工作,有效的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自觉性,严格的进行归档资料的上交工作。除此之外,还应该动员所有工作人员都参与到档案的收集工作中,尽最大的努力去保证档案资料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在档案资料的使用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交接登记工作,以便清楚的知道档案的使用动态。

(二)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业务素质

随着民政社会救助工作的不断深入,档案资料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内容也变得越来越的富。同时档案资料的载体形式也逐渐多样化起来,管理手段也变得更为现代化。现代化的民政社会救助档案管理工作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并能够数量的运用现代化设备来进行相应的档案管理工作。从长远的问题上看,加强档案管理的队伍建设,强化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首先,应该通过开展各种专业技能的培训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和也是素质,并进行定期的民政历史、民政实践、民政理论等相关内容的学习,突出档案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与超前性。其次,合理的进行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促进管理人员间的学习和提高,为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对档案管理工作者给予一定的重视和关系,其中包括政治、生活、工作等方面上的支持和奖励,积极的去了解工作人员的需求和困难,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利于管理队伍的稳定。

(三)完善管理制度,并强化制度的落实

档案管理制度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为此应该在深入贯彻并实施《档案法》的同时,还应该不断的完善有关的档案管理制度,并建立起一个健全的保密制度来维护和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隐私性。不仅如此,还应加强管理制度的落实工作,让档案工作符合规章制度中的要求,同时还要求并档案管理工作向着朝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以及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业务,并将其归入到民政工作目标考核当中,让民政社会借助的档案管理事业能够与民政的业务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四)注重档案的利用,提高档案的实际意义

档案的收集、管理等工作都是为了可以更好的对其进行利用,所以在加强民政社会救助档案资料的管理中,还应该注重档档案资料的利用,让档案资料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部门,让各部门、个科室中的档案资料可以进行统一的管理,这样不仅个可以简化档案的分析、整理过程,也可以提高档案的使用率。同时,还可以剔除档案使用过程中的一些不必要步骤,例如:档案使用的逐级申请等,从根本上去简化档案管理、档案使用的步骤,让民政社会救助的档案规律工作更规范,让档案的更具有实际意义。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现代化的民政社会救助档案管理工作,不仅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将先进的技术设备运用当档案管理工作中,从根本上去保证档案资料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同时还要提高管理的人员的管理意识,为提高档案的使用率带来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文东. 基层民政檔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科技资讯, 2015(10):140-140.

[2] 许丽. 民政社会救助档案管理的思考[J]. 生物技术世界, 2014(11).

[3] 王砚秋. 关于加强基层民政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 科技经济导刊, 2016(16).

救助管理 篇4

1.1 取得的成就

东海救助局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于2004年, 管理体系的建立使得救助船舶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率有了提高, 并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四合一”综合考核奖惩办法, 该奖惩方法大大提高了船容船貌, 航行事故也有所减少。

所谓“四合一”综合考核奖惩办法就是:把船舶训练考评 (占考评标准总分的40%) 、船舶设备考评 (占考评标准总分的25%) 、SMS (即安全管理系统) 运行考评 (占考评标准总分的25%) 、船容船貌考评 (占考评标准总分的10%) 四项考评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出台了单船年度最高奖金147000元、单船最高处罚主要责任人13500元并离岗培训的滚动重奖重罚政策, 重拳出击, 综合考核。

1.2 存在问题

现行的安全管理制度仍然不能防止一些救助环节安全事故的发生。目前, 发生概率较高的事故包括:救助事故、碰撞事故、航行事故、机损事故、车叶被缠事故、训练事故、断缆事故等等。

2 管理模式的评估

2.1 取得的成就

自东海救助局2003年建立以来, 其领导干部不断在管理工作中发现问题, 并共同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 使得东海救助局在管理方面的问题逐渐改善, 逐渐解决了一些在刚分家时产生的管理上的混乱和矛盾。同时, 东海救助局以锐意进取的精神, 积极探索管理模式的改革, 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 有中国救助特色的管理办法 (如“四合一”综合考核奖惩办法等) , 使得东海救助局的管理模式逐步走向成熟。

2.2 存在问题

2.2.1 部门间协调程度应提高

通过调研发现, 各个部门之间相对独立, 很少进行沟通, 本部门对于其他部门的了解相对较为匮乏。其原因是因为救助局实行的是向上统一, 严格执行的是上层领导的命令, 在组织结构中属于直线职能制。直线职能制有如下缺点:

(1) 各职能单位自成体系, 不重视信息的横向沟通, 工作易重复, 工作效率不高。

(2) 若职能部门授权过大, 容易干扰直线指挥命令系统。

(3) 职能部门缺乏弹性, 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迟钝。

(4) 可能增加管理费用。导致部门之间的沟通困难, 程序繁琐, 导致效率的降低。

所以东海救助局在组织管理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使得部门间的协调程度较差。

2.2.2 管理制度的柔性化程度应该加强

调查过程中发现, 一些制度的制定比较刚性, 缺乏柔性, 使得任务执行过程中管理程序繁杂, 缺乏应变能力。因此,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要使制度设计更好地符合救助行业的特点, 在管理上对程序性制度要更多地体现柔性化思想, 在遇到某种突发情况时, 既能满足制度规定的要求, 又能对情况做出迅速地反映。

2.2.3 管理作风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创新

东海救助局是事业型单位, 承担着东海区域海上的救助事业, 是不以盈利为最终目的, 所从事的事业性质近乎是公益性的。所以其管理作风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创新, 要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5个方面不断锤炼自己, 把管理队伍乃至整个东海队伍建设成为高素质的队伍。

3 救助文化的评估

3.1 取得的成绩

东海救助局一直坚持以“准军事化管理”为切入点, 加强对机关、基层单位、船舶的管理, 积极探索具有组织特色的军事化管理模式, 建立了适合实际需要的海上救助训练机制和训练方法, 在提高职工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组织精神文化方面, 东海救助局倡导“关键时刻能冲得上去, 救得下来”的工作理念, 提出“和谐救助”的组织文化构建设想。在救助工作中努力贯彻黄菊副总理“冲得上去、救得下来”的批示和原交通部长张春贤“三精两关键”的指示精神。建局6年, 广大救助船员能充分发挥“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助精神, 待命船舶和岸基值班人员的救助意识、责任意识明显提高, 为完成好救助任务提供了较有力的保证。

3.2 存在的问题

(1) “准军事化”救助管理理念, 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要真正形成作风顽强、纪律严明、运转高效、奋发有为的新局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尤其是员工作风纪律的加强迫在眉睫。“准军事化管理”不仅是一种理念, 不能停留于表面, 更应赋予其丰富的内涵, 准军事化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

(2) 组织精神文化方面, “平均主义”、“大锅饭”等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思想仍根植于部分干部职工的头脑里, 滋生工作惰性, 影响工作效率。部分岗位干部职工缺乏忧患意识。

(3) “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传统提法不适合现代社会的价值理念。组织文化在一个组织中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和协调功能。而目前东海救助局组织文化的口号“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 反而使一线救助人员对于救助危险性的恐惧程度大大增强。这句话本身目的是为了让一线救助人员勇于奉献, 不畏艰险, 完成国家的救助任务。但目前来看, 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大于正面的效果。

4 改进建议

4.1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4.1.1 争取与其他救助单位建立信息共享系统

以最经济与科学的方式实现海上救助信息的相互传输与利用, 实现与相关海事部门进行的信息即时传输。例如:救助局可以和船务公司的船舶信息库搭建平台, 在船舶遇险后可以更容易地查找遇险船舶的具体信息情况, 缩减从其他途径获得信息所花费的时间, 提高获得信息的准确程度。

4.1.2 加强对求救信息的评估与甄别

东海救助局的搜救中心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对从各类不同信息源获得的求救信息进行评估、甄别。在全面掌握搜救资源, 科学合理地调配搜救资源, 以免发生由于信息不全面、准确或信息更新不及时等原因, 造成救助船舶赶赴失事海域执行救助任务带来重大资源浪费。

4.1.3 着手建立东海救助局救助资源库

收集可用于海上救助的相对静态的救助力量, 以及来自中国船舶报告系统和各级海上搜救中心的可用于海上救助的动态救助力量。为提高救助资源库信息的可靠性, 录入救助资源库的信息必须逐条核实并落实及时更新的手段。

4.1.4 加快远程可视会议项目的建设

远程可视会议方式正在越来越多地被使用, 东海救助局可以利用这一技术, 使总局与下属各个救助基地之间实现远程交流和指令的传递, 避免各个基地负责人每个月来往总局开会, 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提高工作效率。

4.2 调整组织结构, 完善管理体制

东海救助局的组织结构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 逐渐由直线制转变为混合制。为了实现救助时对指令高度服从以及增加各部门间的有效沟通, 可以由各部门抽调1到2名员工组成一个协调部, 让他们到各个部门进行岗位轮流, 了解各部门业务。在经过一段时间熟悉, 由协调部承担起各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任务, 并进行业务指导。例如船队在对某种物资需求申报中, 需要经过多个部门审核, 原因就在于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 从而增加了管理中的程序和环节。因此, 可以由新组建的这个协调部门来将这一系列的上报与审批功能简化为一个环节, 由其代船队向别的部门沟通并完这些工作。这就是现代组织管理中的项目管理的模式。

4.3 救助文化精神提炼

根据东海救助局行业特征并结合东海救助局救助文化现状分析与评估、东海救助局救助文化识别与发展规划研究相关内容, 建议对东海救助局救助文化精神提炼如下:

热爱救助、以人为本;同舟共济、奋不顾身;

科学施救、快速有效;开拓创新、和谐发展。

具体说明为:

热爱救助、以人为本。

东海救助局的特有使命决定了“热爱救助、以人为本”必将成为该局组织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全局确保救助中心工作地位, 坚持救助为立局之本、坚持动态待命值班制度, 坚持没有救助就没有生存空间的思想, 坚持“训练、值班、安全”就是日常工作的理念, 融入救助, 热爱救助, 保证救助。以人为本, 救助事业是为了人、服务人、依靠人。

同舟共济、奋不顾身。

为忠实地履行社会公益职责, 出色地完成人命救助和一系列重大应急抢险任务, 在关键时刻发挥国家专业救助队伍的关键作用, 东海救助局广大干部职工必须牢记东海救助人的神圣职责, 同舟共济, 团结协作, 奋不顾身,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在关键时刻起到关键作用”、“冲得上去救得下来”。

科学施救、快速高效。

紧密围绕人命救助中心工作, 实施科技强局战略, 科学高效地运用先进的救助船舶、救助设施和救助技术, 快速反应, 科技攻关, 切实提高海上搜索遇险单元的效率和准确性, 切实提高大风浪中以及其他恶劣气象条件下的现场救助能力和救助效果, 依靠科技闯新路, 争分夺秒救人命。

开拓创新、和谐发展。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开拓创新, 实现和谐救助。将“开拓创新、和谐发展”作为东海救助局救助文化精神内容组成部分与“十一五”规划发展纲要相符。

摘要:2003年6月28日, 交通部组织实施了救捞系统体制改革, 交通部所属的北海救助局、东海救助局、南海救助局以及烟台打捞局、上海打捞局、广州打捞局正式成立, 在交通部救助打捞局的统一领导下, 承担各自辖区救助与打捞的职责, 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救捞网络, 标志着我国救捞体制改革基本完成, 救助与打捞从此步入了发展的快速轨道。在成立6年的岁月里, 东海救助局在安全管理、管理模式、救助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进步和发展。在充分肯定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对其安全化管理、管理模式、救助文化进行评估, 为其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安全管理,管理模式,救助文化

参考文献

[1]孙富民.对救捞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浅析东海救助局应急反应机制的建立[R].救捞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5.

[2]王祖毅.构筑海上人命安全的“钢铁长城”——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建局五年纪事[J].航海, 2008, (3) .

[3]孙富民, 张建新, 杨军, 段学薇, 范晶.东海海域救助统计, 分析与对策研究[R].第五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论文集, 2008.

大病救助管理办法 篇5

基金管理使用实施细则

为切实缓解低收入家庭大病患者的就医压力,使其能够及时、便捷地得到救助,经研究,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同意,特成立公募性质的乌兰浩特市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基金会。为加强和规范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大病医疗救助基金会的资金来源

(一)各镇、办事处,市直各部、委、办、局和各人民团体单位捐款及四大班子及法院院长、检察院院长个人捐款;

(二)基金会理事成员单位捐款;

(三)乌兰浩特市各大中小企业及垂直管理部门捐款;

(四)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范围内,基金的合法增值;

(五)在核准业务范围内获取的其它合法收入;

(六)其他企业及个人捐款等。

二、病医疗救助基金会的救助对象

享受乌兰浩特市城乡低保且其所患疾病为本基金会规定的27种大病病种范围内的。大病包括:脑中风后遗症、急性心肌梗塞、终末期肾病、恶性肿瘤等(详见附件《乌市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基金会大病病种界定说明》)。

三、大病医疗救助基金的使用

(一)对大病医疗救助对象进行救助;

(二)本基金会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其中增值部分用于救助。

四、大病医疗救助基金的救助额度

基金会本着二次救助原则,在剔除新农合、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以及国家有关政策补助外,住院患者自付费用超过1万元以上按以下比例进行救助:

1万元—2万元(含2万元)救助20%

2万元—3万元(含3万元)救助25%

3万元—5万元(含5万元)救助30%

5万元—8万元(含8万元)救助40%

8万元以上救助50%

住院患者累计救助金额最多不超过6万元。

大病门诊救助按正规医院出具的正规收据金额的65%进行救助,年累计救助金额最多不超过5000元。

本基金是公益性基金,不是普惠政策,支出情况按资金筹集情况而定。

五、下列情形不在救助范围之内

(一)不能提供有效医疗票据或原始诊断证明的;

(二)所移植器官来源的费用;

(三)跨累积的医疗费用或超出救助标准的费用。

(四)营养药、保健药及医疗保健器材;

(五)工伤和交通事故(无人承担责任除外),打架斗殴等违法犯罪行为及自残致伤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六)整形、美容等所导致非正常疾病发生的医疗费用。

六、大病医疗救助时间的界定

本基金会2011年4月15日注册成立,救助时间界定在2011年1月1日后,按医疗保险费用支付单及门诊支付费用的日期为准。

七、申请大病医疗救助的程序

个人到大病救助基金会(暂在市政府4058室)提交书面申请,填写《申请乌兰浩特市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基金审批单》,提供新农合、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给付的住院收据的有效凭证,医疗部门出据的正规门诊收据等,经镇人民政府、办事处(居委会)、村委会、医保部门、民政部门、卫生部门审核后,报送基金会受理,经基金会审批通过后,在所在镇人民政府、办事处、村委会公示3日,如无异议,即发放救助款。

八、大病医疗救助基金的监督

(一)本基金会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接受登记管理机关组织的检查。

(二)本基金会通过登记管理机关的检查后,将工作报告在登记管理机关指定的媒体上公布,并接受社会公众的查询与监督。

(三)监事会每年对大病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进行一次联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四)若发现违法、违规骗取救助金现象,本基金会将采取相关法律手段予以处理。

乌兰浩特市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基金会

救助管理 篇6

摘 要 见义勇为事件的频繁出现,使人们不仅关注见义勇为这一行为是否得到嘉奖,还关注如何补偿见义勇为者的损失。从无因管理的角度来谈见义勇为的性质,为见义勇为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提供了民法上的依据,从而呼吁建立见义勇为救助机制。

关键词 见义勇为 无因管理 救助机制

一直以来,见义勇为的事件层出不穷,先后有“成都公交燃烧事件5名见义勇为市民被表彰”、“乌鲁木齐6名见义勇为者各获千元慰问金”等事件。据统计,东莞见义勇为事例逐年增至66宗。见义勇为事迹这么多,不仅是人们道德水平提升的表现,也是法治建设推动的一定成果。见义勇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道德范畴,伴随着道德法律化理论的普及,见义勇为法律化显而易见[1]。各地相继颁布了见义勇为表彰条例,如《(北京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实施办法》、《上海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办法》、《广东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规定》、《江苏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等。尽管如此,对于见义勇为者的救助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有必要从见义勇为的法律性质入手寻求方法来建立救助机制。

一、见义勇为的法律性质

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行为人为了维护国家,集体,他人的合法权益,为了彰显正义,而实施的救助行为,这是见义勇为。而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到损失,自愿管理他人事务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2]。显而易见,见义勇为属于无因管理的范畴。从无因管理的角度来评价见义勇为,从而使得行为人的合法权益也就有了一定的保障。

二、保障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

见义勇为是正义的体现,正义是法治社会追求的价值之一,而正义与公平是同时存在的[3]。见义勇为者为了别人的利益挺身而出,他的行为是对见义勇为精神的肯定,他的内心深处早已肯定了这类行为的价值。见义勇为是社会所倡导的,社会不仅要在见义勇为事件发生后对行为给予肯定,还要对行为人给予一定的物质补偿。在精神与物质上给予行为人一定的满足,这样才能继续宣扬见义勇为的义举,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见义勇为者在实施行为后,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了,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由受益人来进行补偿。因为帮你,才受到损失的,所以你要给以适当补偿,毕竟他人没有理由为了你而遭受损害,这也是公平的体现。

当然,受益人进行补偿的前提是受益,这是普遍的观点。没有获益就没义务来进行补偿,这是道德义务法律化的表现。当受益人的财产与人身因见义勇为者的行为得以保障的时候,若是有第三人侵权,那么第三人要承担损失,见义勇为者对侵权人享有侵权赔偿请求权;若是不存在第三人,或是第三人失踪,或者是没有赔偿能力的,那么受益人要履行补偿义务,见义勇为者对受益人享有补偿请求权[4]。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见义勇为的事例,一名女士落水,一名小伙子跳下水去救她,结果没救到她,她自己没事,而小伙子却溺死了。这件事让我想到了二点:一是小伙子没救到她,没使她受益,所以她就没有补偿的义务。二是受益人没有获益,见义勇为者难道就白白牺牲自己的利益了吗?见义勇为存在着法律空白,当受益人没有获益时,对见义勇为者,没有补偿义务,那么如何对见义勇为者进行救济呢?

三、建立见义勇为救助机制的建议

(一)立法

在法治建设不断推进的环境下,见义勇为的立法现状显得极其落后。目前有关见义勇为的法律规定,更多的是地方的条例。这远远不够,尤其出现见义勇为者被栽赃,诬陷的情况,使得见义勇为的成本高,风险高,如果没有相应法律层面上的保障,见义勇为的义举会越来越少[5]。因此对见义勇为及时进行立法,改变见义勇为立法的落后现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建立见义勇为基金会

当见义勇为的事迹发生后,在不存在侵权人以及受益人没有获益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动用基金来补偿行为人。这不仅体现了公平正义,还在无形中宣扬了见义勇为的风尚。

而见义勇为基金会的基金可以从以下途径获得:政府财政税收中拨款;企业及慈善家的捐赠;普通百姓的自愿捐款。当然还需要由政府牵头,挑选合适的人员来管理基金会。

实际上见义勇为基金会的建立促成了奖励机制的形成。基金不仅可以用来补偿行为人的损失,还可以在行为人没有损失时,作为奖金给予行为人,以及奖励那些勇敢站出来为英雄们作证的人们。

(三)宣传与教育——提倡理智的见义勇为

这需要各地政府建立起见义勇为网,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到表彰活动中,在佩服,赞扬他人的同时,自己也从中受到鼓舞,从而达到宣传见义勇为精神的目的。

我们不愿意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失去亲人痛哭流泪的那一幕,生命是宝贵的,所以社会在倡导见义勇为时,不仅要弘扬见义勇为正义的一面,还要宣传理智的见义勇为。学校教育非常重要,老师不仅教授学生课本知识,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应对危险,如何逃生。相信经过训练的学生在遇到危险时,会理性地面对。见义勇为是值得鼓励的,但我们倡导理智的见义勇为。

参考文献:

[1]郑在义.见义勇为的法律规制.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第l8卷第3期).

[2]王利明,杨立新,程啸,王轶.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8:467.

[3][英]雷蒙德•瓦克斯,谭宇生译.法哲学价值与事实.译林出版社.2008:58.

[4]罗慧连,林金贵.见义勇为行为与补偿问题研究.安康师专学报.2004(第16卷).

救助管理 篇7

为有效防范海上渔船的碰撞、恶劣的天气情况等危险事故, 提高渔船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防台避灾, 减少渔民伤亡和财产损失, 有必要建设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结合管理和服务两方面, 建设一个包含预防海难的发生和事故发生后进行及时的救助处理的、并实现锚地和渔区全面覆盖的安全救助信息系统, 以减少灾难的发生, 并提高应急救助能力。除了配备先进的设备外, 应使用先进的技术辅助解决渔船生产安全问题。

安全救助信息系统需要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RS、地理信息系统GIS、渔船防碰系统AIS、现代通信、计算机等多领域的多种技术共同完成。这些技术都已有成熟的科技手段, 应用到海洋渔业安全领域, 提高其信息化管理能力, 并最大限度的保证渔业生产的安全。本文主要针对安全救助的信息管理系统部分, 利用计算机技术, 设计安全救助信息管理系统, 联系通信技术, GPRS技术和GIS技术, 给出完整的设计方案, 并用分布式企业级开发平台实现该系统的功能, 为渔业船舶的安全作业提供保障。

1 系统总体框架

结合了多种领域技术, 构建渔业船舶安全救助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本系统主要处理各子系统的数据, 所以本方案是以数据为中心, 将各子系统联系起来, 数据全部汇集于安全救助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

完整的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分为数据通信系统、定位系统和网络系统, 各部分由子系统构成, 见图1。各部分系统的数据建立在救助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基础上。其中, AIS系统、船载移动设备以及手机终端等系统通过通信网络, 将相关数据存放到本系统数据库中。各省市的地面船舶监控系统的相关数据、渔业船舶电子政务网的公开数据也存储到本系统数据库中, 如果需要视频识别, 将相关数据也存放到数据库中, 并与海事管理信息系统MMIS通过网络共享数据。通过卫星发送来的数据绘制的电子海图以及气象数据也保存到本系统的数据库中。

本系统采用分布式数据库存储信息。由于数据分散, 有的数据来源于地面, 有的来源于海上, 有的来源于卫星, 同时, 数据量大, 数据类型复杂, 要求数据必须建立在网络基础之上, 而集中式数据库网络通信开销大;数据集中在1台计算机上, 一旦该计算机发生故障, 则整个系统受到影响, 可靠性不高;集中式处理引起系统的规模和配置都不够灵活, 系统的可扩充性差;所以, 集中式数据库系统不能满足本系统的要求。因此, 将 “集中存储”概念向“分布存储”概念发展, 同时也将集中计算处理转向分布计算处理。

分布式数据库结构采用同构异质结构, 即各个子系统采用同一类型的数据模型:关系型;但是建立分布式数据库所用的系统不同, 例如采用DB2、Oracle、SYBase、SQL Server等。

2 安全救助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在对目前国内的渔业船舶生产和管理所使用的设备和技术的应用详细调研的基础上, 搜集整理数据, 采用分布式数据库, 利用J2EE技术开发渔业船舶安全救助管理信息系统, 对建设信息化的渔船安全救助系统提供全新的技术支持。

J2EE是Sun公司提出的多层、分布式的、基于组件的企业级应用开发模型。包括客户层, 表示逻辑层, 业务逻辑层和企业信息系统 (EIS) 层。使用J2EE开发企业级应用程序安全性高、扩展性好、开发周期短等良好的优点, 已应用到诸多领域。其结构层次见图2。

企业信息系统层用于存储本系统的数据信息。采用B/S模式。客户端使用浏览器或Java应用程序;服务器端的表示层采用Web组件技术, 服务器端的业务逻辑层采用EJB组件;企业信息系统层使用分布式数据库。

本系统存储的大量信息来源于通信设备、网络或卫星, 所以提供与这些设备的接口。

1) 与Internet网络平台的接口。

网络平台是分布式架构的基础。主要完成系统运行所需要的固定网络的组建, 包括网络拓扑、网络设备、以及网络安全。例如与电子政务网的接口, 与港口信息管理系统的接口。

2) 与通信平台的接口。

主要指数据通信系统, 包括移动通信网络和船载通信设备。支持多种通信协议, 与通信设备交换数据。例如与渔船定位监控、接收报警信息、接收气象信息等通信设备的接口。

3) 与地理信息系统 (GIS) 软件的接口。

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矢量数据中提取海图的特征信息, 存放数据库中给用户提供查询接口。

3 实 现

需求分析和数据库设计好之后, 设计了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功能结构, 并用J2EE开发平台实现, 具体功能如下:

1) 人员注册与登录管理。

针对使用系统的所有人员特性进行分类管理, 对系统使用权限进行划分与设置。权限主要划分为管理员、系统内用户、系统外用户3种。系统内用户根据各人员在船上的分工和职责权限有所不同。

2) 船舶信息管理。

能查询系统内所有船只的基本信息, 通过电子政务网进行连接, 并可通过船载通信设备接收会遇或求救的船只信息。与地面监控中心联网, 协同港口船舶信息管理系统共同完成船舶信息管理功能。与定位设备对接, 存储渔船的定位信息, 提供实时定位信息查询和历史轨迹查询等功能。

3) 设备信息管理。

渔船所配设备种类多样, 例如通信设备, 机械设备, 机电设备, 救生设备等, 有必要对所有设备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设备档案, 提供查询功能, 设备信息根据不同类别分类存储, 并标注设备的可用或是否出现故障等状态。为预防海难和海上救援提供可靠完整的信息支持。

4) 电子海图及气象数据信息管理。

这部分是渔船海上作业必备的重要信息。电子海图使用矢量数据, 包含大量的地理信息数据。本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 (GIS) 软件协作, 矢量数据保存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系统中, 完成海图的放大、缩小、平移、漫游、全图显示、查询、定位, 并能及时更新海图。在台风期间, 可以在电子海图上直接显示台风路径, 并在本系统的数据库中存储台风路径, 为给台风区域附近的渔船发出警报信息提供信息支持。

5) 报警信息管理。

将船载终端接受的报警信息及报警处理相关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 为预警分析提供帮助。与船载通信设备和地面监控中心配合协同完成发送救助信息、发送警报、天气等重要航行信息,

6) 安全质量管理系统信息管理。

针对渔船的ISO质量管理系统和渔船管理的相关安全生产的法规文件及时存储和发布, 使各类管理和工作人员及时准确了解新的安全法规, 减少安全隐患。

7) 统计功能。

对渔船作业情况的总结;台风期间渔船情况的统计, 渔船设备使用情况的统计, 渔船报警信息及处理情况的统计等, 并提供打印报表功能。

以上所有功能都提供后台管理功能, 包括修改船舶、人员、设备和报警等数据资料, 人员的权限设置与更改, 保证不同级别的用户拥有不同的使用权限。后台管理由专人负责。系统提供方便快捷的图形用户界面, 方便用户的日常作业的管理和系统维护。

4 结束语

本系统集成现有资源和技术, 并利用计算机领域的技术重新整合海洋渔业船舶安全救助系统, 建立统一的渔船安全救助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平台, 最大程度的发挥已有设备的功能, 给海洋渔业船舶生产安全、海洋渔业综合管理和应急救援提供了很好的帮助。由于安全救助的特殊性, 系统的数据的可靠性和实时性应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田振忠, 徐建国, 苗炳友.浅析海上渔业安全事故的起因及预防[J].水产科学, 2004 (6) :36-37.

[2]苏宇航, 张光磊.基于J2EE的林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J].林业劳动安全, 2009, 22 (4) :19-23.

[3]夏文海.北斗卫星在浙江省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海洋信息, 2009 (4) :5-8.

[4]孙琴霞, 衣服田, 王璐, 等.对渔业安全生产问题的几点思考[J].水产科技情报, 2009, 36 (4) :187-188.

[5]郝玉龙.J2EE编程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6-200.

救助管理 篇8

(一)救助标准及救助对象管理不合理。

救助标准不合理是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管理问题中的首要问题。制定合理的救助标准是整个农村社会救助制度运行的基础,救助标准制定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广大农民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获得救助,能否借助救助摆脱贫困,所以要想使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真正成为保障农民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就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救助标准。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制定的救助标准却远远不能体现“最后一道防线”的要求。

(二)管理理念存在偏差,工作人员素质低。

农村社会救助的管理是一项工作强度大、接触人员广而且极需要耐性和持久性的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比较高。这是因为在农村社会救助管理中,工作人员接触的工作对象大多是文化程度比较低的农民,由于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低,因此在许多问题上他们不会及时或充分的理解,这就需要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解释或开导。此外,由于农村社会救助管理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大多数时间工作人员都需要在基层进行调研及工作,工作条件比较艰苦,所以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在工作时要有持久性及奉献精神,对工作人员个人素质要求比较高。但是目前我国从事农村社会救助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在以上这些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三)管理机构混乱,信息化建设落后。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管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与完善,但是经过1998年管理机构改革,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在管理机构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比较混乱的问题,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问题尤为突出;此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落后的诟病也逐渐显现出来。

(四)法治化管理水平低。

目前,我国法治化管理水平低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立法缺失。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开始了对社会救助立法的探讨,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统一完善的《社会救助法》。综的来说,我国社会救助立法主要存在立法理念存在偏差、社会救助立法层次低等问题,此外,我国目前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与完善过程中,积极倡导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管理,因此我国还应对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管理的各项内容进行立法规定。一方面可以规范非营利组织在工作中的行为,使其可以公正透明地进行工作;另一方面通过立法还可以保障非营利组织在工作中的权益,从而保障非营利组织健康有效地发展。

二、加强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管理的原则

(一)坚持公平、公开的原则。

农村社会救助的对象实战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广大农村人口,因此在管理上首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公平、公开的原则。只有严格遵守这一原则,在工作过程中才能尽可能地避免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等现象的出现,才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保证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运行与完善。

(二)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并且各地的农村社会救助管理也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各地在财政、人力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管理大体上形成了三个阶梯:第一阶梯是指那些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村社会救助制度还没有形成体系,只有单一或者几项制度在实施,甚至有些地区连最基本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不完善,这一阶梯大体包括西部各省;第二阶梯主要包括河北、安徽、吉林、辽宁、湖南等中部各省,这些地区大体上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只是在有些制度内容上还不完整;第三阶梯则是指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在内的东部沿海各省,这些地区经济发达,政府对于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视程度大、资金投入多,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容完善,管理体系健全,政策法令相对完整。三个阶梯在管理上也应采取不同的手段以适应本地区实际情况的需要,从而保证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顺利运行。

(三)坚持动态化管理的原则。

所谓动态化管理主要是指随着时间的变化,被管理对象的情况发生了改变,相应的管理办法或手段也应随之改变,以适应情况的改变。同样,在农村社会救助的管理中我们也应遵循动态化管理原则。在农村社会救助领域里,动态化管理主要是用于对社会救助标准及社会救助对象的管理。

三、加强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管理的建议与措施

(一)科学界定救助对象,制定科学合理的救助标准。

在我国,作为城镇的公民在一定程度上基本得到了宪法所规定的物质保障的权利,而作为农村的公民对于宪法所规定的物质保障的权利大部分不能得到:患病者没有完善的医疗社会救助;失业者没有合理的事业社会救助;贫困者和受灾者得到的定期和临时社会救助没有达到“应保尽保”,往往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能够得到救助;老年人的社会救助并不是针对所有老年人,只有“五保户”才有资格得到救助,但就算是“五保户”中也只有70%的人能够得到救助。因此,若想完善农村社会救助管理,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科学地界定社会救助对象的概念及范围。

(二)加强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建设,创新工作理念。

为加强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建设,实现救助管理的社会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保障体系是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有学者经过研究建议建立市、市级机关部门、镇(乡)、街道和村(居)四级救助管理服务网络。所谓四级管理服务网络主要是指,以市级政府为主导、相关职能部门联动、乡镇负责管理、村(居)民委员会协助。笔者认为,在四级管理服务网络的基础上应当在加入两级,即省级指导和群众监督。之所以要加入“省级指导”主要是因为,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主要是各个省自行制定本地区的社会救助政策及实施方案,通过省级指导这一层级,各个地区在开展本地区的社会救助工作时就有了大方向的指导意见,就能在这个大方向的指引下,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社会救助工作计划及政策。此外,通过省级指导,还能有效地将本区域内不同地区的工作统一起来,是各个地区的工作在一个大框架下进行,能够避免有些地区不切实际或者落后的做法。

(三)健全法律法规政策系统,加强法制化管理。

任何一项制度的推行都必须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使执行政策的单位和工作人员尽职尽责,才能真正维护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因此,在加强农村社会救助管理时,我们必须把加强农村社会救助的立法工作放在首位。

(四)建立健全对管理部门的监督系统。

加强对管理部门的监督是每一项制度在运行时必须要关注的问题,而且是重要问题。管理部门的行为是否积极有效、管理者是否廉洁公正对于制度实施的效果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加强对于管理部门的监督,保证管理系统运行的效率也是保证制度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李晗.上海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与发展报告[A].

[2]汪泓.上海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2008[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曹明睿.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4]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救助管理 篇9

一、激励机制构建存在的问题

1. 部分员工积极性不高。

国家专业海上救助队伍大部分员工是救捞体制改革时由救助与打捞单位划拨而来, 部分人员创新意识不强, 进取之心不足, 主动作为不够。

2. 帕金森定律“组织之病”。

帕金森定律是组织中的官僚主义或者官僚主义的一种别称, 它源于英国学者C.N.帕金森所著的畅销书《帕金森定律》一书的标题, 此定律常用来解释和分析效率低下的组织的各种现象。帕金森定律指出, 如果不称职的行政官员在领导岗位任职, 庞杂的机构和过多的冗员便不可避免。国家专业海上救助队伍也存在这种组织病, 局机关从二级单位“借人”及二级单位从船舶“借人”的现象时有发生, 帕金森之病便形成。

3. 薪酬体系激励不足。

薪酬结构难以体现能力、责任等因素, 分配还不合理, 薪酬激励和杠杆作用不明显, 打破“大锅饭”思想的力度不够。工资结构中虽然设立了绩效工资部分, 但所占比例不大, 其他部分份额过大, 同级岗位中活的部分偏小。

4. 人员晋升激励渠道狭窄。受事业单位职数和编制的严格限制, 员工的晋升渠道不多, 也是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二、激励机制构建原则

激励机制构建, 最终是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实现组织目标, 使组织利益最大化。构建的原则主要有两条。

1. 时间原则。

国家专业海上救助单位员工个性存在差异性, 对受激励要求不一样, 在员工最合适的时间进行激励, 效果才能最佳。比如, 员工晋升与其意愿相悖, 其激励效果就不明显。因此, 组织在实施激励措施时要选择适当的机会和环境。

2. 公平原则。广征民意, 出台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并公之于众, 严格按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 做到机会均等、奖惩一致、实施公正。

3. 需求原则。

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 人的需求是递进的, 激励是个持续性的过程。采用适宜的奖励方式以满足员工的需求十分重要, 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完整的激励机制链条的各个环节都产生动力。

三、激励机制构建举措

激励人力资源的方法很多, 通过双因素激励理论等, 并结合当前国家专业海上救助队伍工作的性质和人力资源的现状, 提出以下措施。

1. 关爱救助船员, 加强人文关怀。

救助船员从事着急、难、险、重的值班救助任务。因此, 应认识到人力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 更重要的是一种资本资源。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把人力资源作为稀缺性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采取人性化的激励措施。加强人本管理, 更多关心一线救助船员, 建立以人为本的机制。在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方面加大力度, 对基层员工给予更多的关爱。

2. 强化绩效管理, 健全激励机制。

绩效考核的主要作用是激励、提升管理水平、促进组织任务完成、推动组织良性发展。因此, 应深入开展综合绩效管理, 强化绩效意识, 丰富考核方式, 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增强整体活力, 用绩效考核去消除“好人主义”“平均主义”, 真正把绩效考核与待遇结合, 与加快事业发展结合, 与促进干部成长结合, 与提升管理水平结合, 逐步实现管理水平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转型升级。第一, 构建救助特色的绩效考核指标。通过建立绩效标准体系, 运用一定的手段和尺度, 进行测量和考核反映其工作的实际效果, 从而奖优罚劣, 促进改进工作, 提高管理效率。尤其应突出完成救助重大任务及重要项目考核, 不需要面面俱到。避免过多的定性考核, 以规避在考核中主观主义。第二, 采用多种形式。要防止过于单一的绩效考核方式, 结合实际, 充分利用平衡计分卡、KPI考核法、360度考核等现代考核指标办法, 加大信息化考核力度, 加大平时考核力度, 突出质量考核、重点工作考核。第三, 加大考核结果的运用。绩效考核是通过对组织成员在某一段时间所完成工作的评估、考核, 对于个人来说, 是一种激励作用。考核的结果主要用于评先评优、奖金分配、干部选拔任用等, 其最终目的是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 促进组织任务的落实。笔者调研发现, 一些员工认为, 现在的绩效奖励不多, 很多人认为这个待遇差别吸引力不大, 不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争取, 如果这样, 绩效考核就没有真正起到激励作用。第四, 考核要公平公正。绩效考核事关对员工的奖金福利、个人前途等, 事关组织的效率提高。因此, 考核要公平进行, 严格遵循相关考核程序, 实事求是考核, 确保考核出员工的实际业绩。考核结果要公开, 让员工了解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 分析不足, 也让其他员工共同监督, 这样才能起到监督激励作用, 通过促进个人工作效能提高, 促进组织整体能力的提高。

3. 完善职务晋升机制, 拓展员工的职业发展空间。

第一, 探索建立职务、职称两条线同步走制度。据报道, 2014年深圳市检察院检察官进行了职业化改革, 实行人员分类管理, 建立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和独立薪酬体系, 200多名处长、科长放弃行政职务。通过改进人员职务和职称的关系, 给予职工更多的机会, 更多的盼头, 在职务受职数限制时, “开通绿色通道”, 可以为年轻的员工以激励鼓舞。第二, 探索非领导职务晋升制度。对于一些有培养前途的员工, 在参加工作一段时间后, 先给予非领导职务, 待有实际岗位后再作调整。让职工个人的发展与岗位的结合更加紧密, 满足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 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第三, 制定选拔干部机制。选拔干部首先要有好的机制, 促进内部良性竞争, 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激发出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

4. 调整薪酬分配制度, 精神物质双鼓励。

国家专业海上救助单位是事业单位, 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 目前不可能大幅提高单位工资总额。因此, 可动用的财力资源十分有限。应通过建立激励性薪酬体系, 加大薪酬分配浮动比例, 充分体现按综合业绩分配原则, 科学发挥好薪酬的激励功能, 激发员工主动作为, 开拓创新;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探索弹性薪酬制度, 加大绩效工资比例, 克服平均主义, 适当拉大收入差距, 向关键的岗位倾斜。人既是经济人, 也是社会人, 国家专业海上救助单位的员工享有的工资及住房补贴等, 物质需求无大的后顾之忧。因此, 除了物质激励外, 还可以采用精神激励, 如广泛开展“救助明星”“管理能手”等评先评优活动, 切实增加他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等, 将会起到激励加速器的作用。

四、结语

建立国家专业海上救助队伍人力资源科学的激励机制, 需要理论指导、多措并举, 才能最大限度使人力资源增值, 发挥最大潜能, 为国家专业海上救助事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玮.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2006.

[2]斯蒂芬·罗宾斯.为什么无法激励员工?[J].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2015 (3) .

[3]赵瑞希.深圳:检察官职业化改革进行时[J].半月谈, 2015 (6) .

[4][美]克林格勒·纳尔班通.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53.

[5]孙柏英, 祁光华.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98.

救助管理 篇10

一、当前流浪乞讨救助管理领域的不足

第一, 救助主体单一、救助层次较低。目前, 民政部门是主管部门甚至是唯一救助主体。公安、城管部门仅是配合民政部门开展工作, 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告知和劝说。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 我国基本民生保障的形势与任务发生了新变化, 从“强制收容”到“自愿救助”, 救助管理模式已发生制度性转变。救助管理是一项临时性救助工作, 传统救助方式以提供基本的衣、食、住、行、医为主, 难以有效满足社会救助对象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无法有效化解因社会救助对象心理、行为偏差引发的个体和社会问题。

第二,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与服务机构数量及能力不足。救助管理工作人员缺少社会工作专业素质要求, 无法满足受助对象个性化需求。当前, 社会工作介入救助管理领域工作主要有两个途径, 一是通过公开招聘引进社会工作人才在救助站提供各项服务;二是救助管理站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引进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独立自主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服务。在大政府、小社会的背景下, 民间机构介入救助管理领域若没有政府的支持, 介入空间明显不足。虽然社会工作在近几年发展迅速, 但是介入社会救助领域的社会工作机构数量仍屈指可数。

第三, 救助对象受益范围小。在实地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 救助对象主要来自其他机构转介或是救助对象主动求助。其中, 绝大部分救助者为公安或其他救助站转介而来, 自己主动求助的人员在救助人员中所占的比例特别低。家里走失、务工不着、被偷盗、投亲不着、被骗等是临时有困难, 流浪乞讨的人却很少自愿寻求救助。此外, 受助人员普遍文化水平不高, 影响了受助者了解救助政策和选择求助。与主动求助不同的是, 真正生活困难的人员或职业乞讨人员则拒绝到救助站接受救助, 他们较多地选择长期在外流浪。究其原因, 主要是救助站是一个短期性的临时救助, 不能解决后续生计问题。救助者主动求助比例很低, 救助对象受益范围狭小, 直接影响了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

二、增能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优势

Solomon首先提出增能的概念并把增能注入了社会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 增能已成为社会工作领域提倡的重要价值观念和工作模式之一。增能是个人在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 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 以及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 以进一步帮助个人获得更多能力的过程。增能理论作为社会工作较为重要的理论, 强调服务对象自身能力及价值的体现。增能视角下的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理念人性化、服务手法专业化、服务内容个别化, 使得其在救助管理领域有着广阔的施展空间。

首先, 理念人性化。社会工作以“平等”“尊重”作为价值指引, 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值得尊重的。“以人为本”价值观更注重救助对象本身权利、能力、优势, 使服务过程更凸显人性关怀。社会工作提倡以“优势视角”看待服务对象, 注重评估、挖掘、培育和激发受助对象的潜能, 增强其自我能力。

其次, 服务手法专业化。受过专业教育的社会工作者在科学理论指导下, 遵循一套科学的助人程序采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等直接或间接的方法为救助对象提供物质帮助、心理疏导、精神慰藉等专业性服务。服务人员专业化、服务手法专业化将有利助推救助管理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发展。

最后, 服务个别化。每个救助对象的问题和需求都存在差异, 比如, 未成年人和成年人、患疾病者和正常人、不同文化层次的救助对象需求均有不同。社会工作者需要遵循个别化的价值理念, 链接资源为救助对象提供个别化、有针对性的服务, 满足救助对象多样化的需求。

三、基于增能视角下的社会工作介入探讨

社会工作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领域, 用专业的方法为受助者提供人性化增能服务。通过介入, 填补临时救助安置工作中的空白, 探索出有效的工作模式, 造福救助站站内的受助对象, 减少服务对象反复流浪的几率, 促进社会和谐。本文从流浪乞讨人员能力提升及社会支持网络构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流浪乞讨人员能力提升服务

增能理论认为, 每个人都不缺少能力, 个人的能力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增加。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服务对象的能力不是助人者给予的, 而是自身所拥有的。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在于通过共同的活动帮助服务对象去除环境的压制和无力感, 使他们获得能力, 并能正常发挥社会功能。在救助管理机构开展的社会直接服务工作, 体现在外展服务及站内服务、返乡安置跟踪服务。

一是开展外展服务。外展服务是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社会服务的重要方法。考虑到某些流浪乞讨人员不了解或不愿意主动到救助管理站寻求帮助, 社工要走出救助站, 走近流浪乞讨人员, 与他们交往, 向他们提供服务, 以使其走出边缘状态。外展服务主要体现在街头救助中。通过外展, 社工及时发现求助对象, 告知救助政策, 对于不愿意接受救助的人员予以引导, 鼓励其接受救助站服务。

二是开展站内能力提升服务。对进入救助站的受助对象, 社工可在思想和行为矫治、继续教育、就业技能培训三方面帮助救助对象提升回归主流社会的能力。 (1) 思想和行为矫治。流浪乞讨人员在流浪中沾染了许多不良习气, 甚至有些犯罪行为。社工应在救助对象入站时进行心理健康评估, 对有心理辅导需要的救助对象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辅导、对于有偏差行为的受助对象则应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 通过艺术治疗、音乐治疗等方式促使其改变偏差思想和行为。服务中, 社工应积极采用接纳、同感等价值理念和技巧, 同时运用优势视角发现救助对象身上的优点。此外, 组织受助人员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 以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2) 继续教育。绝大部分救助对象法律意识淡薄、容易被人诱骗从事非法活动。社工可整合资源为救助对象开展普法宣传、禁毒宣传和防传销、防被骗等主题讲座, 发放相关宣传手册, 帮助受助人员了解有关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知识。对流浪未成年人开展驻站日常教育、艺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替代教育专项服务, 以提高其思想认识, 增强社会归属感和社会认同, 预防未成年人再次流浪, 切实满足他们的多元化需求。 (3) 就业技能培训。生存力是救助对象回归主流社会最主要的能力。社会工作在介入过程中务必要重视救助对象就业技能的提升。可探索“社工+救助管理站+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三方共同培养模式, 或对接爱心企业建立救助站技能培训基地, 整合企业、学校资源为受助者开设手工技能培训、厨师培训、家政服务等较为简单的技能课程。在提升受助对象就业能力的同时, 鼓励和推荐流浪乞讨人员到相关单位就业。

三是返家安置及跟踪回访。由社工协助受助对象制定返家安置服务方案, 链接资源帮助受助对象成功返家。在救助对象返家后对其生活状况进行访问, 了解回归后的生活现状, 协助解决生计、子女教育问题, 巩固其融入主流社会的效果。

2. 社会支持网络构建

增能理论认为, 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而产生的, 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障碍, 使人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 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为流浪乞讨人员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回归主流社会。

一是整合志愿力量开展志愿者服务。社工可招募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到救助站为流浪乞讨人员开展志愿服务。例如, 招募爱心理发师为救助站受助对象爱心理发, 整合社会爱心企业捐赠爱心衣物, 充分调动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公交司机、夜间安保人员等热心群众及社会组织、居 (村) 委会等基层组织积极性, 鼓励其做好发现、报告、引导和应急服务。同时, 也可以动员依托高校资源建立志愿者联盟。利用高校资源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中。

二是进行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及互助氛围营造。社工通过传统媒介 (发放宣传单页、册子等) 、新媒体 (微信公众号、网站等) 进行社会救助政策的宣传和咨询, 倡导人人参与社会救助服务。此外, 在流浪乞讨人员较为集中区设立关爱文化墙, 引导媒体和公众客观理性认识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 形成良好的人人互助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士卿, 徐从德.社会工作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领域的实务探索[J].经营与管理, 2012.

[2]薛小勇.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困境及对策[J].社会福利 (理论版) , 2012 (04) .

[3]武非平.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困境及其对策探析——以山西省太原市为例[J].价值工程, 2015.

救助管理 篇11

7月12日上午,国际海事组织海安司司长关水康司先生在交通运输部国际司司长局成志、交通运输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局长孙富民以及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金永兴等陪同下,在上海外高桥考察了东海救助辖区海空救助力量。

关水康司先生是迄今为止国际海事组织访问我国海空专业救助队伍的最高官员。在浦东高东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关水康司先生饶有兴趣地听取了宋家慧局长有关飞行队组建6年来的发展历程,并观看了救捞系统摄制的2007年度《大寒潮》专题片。紧接着,在飞行队队长孙岳的陪同下来到了飞行指挥室,观看了救助直升机B-7310的精彩演练。临行前,关水康司先生欣然提笔写下了苍劲有力的五个字“向生命挑战”,表达了他本人对崛起的中国空中救助力量的赞赏。在机场停机坪上,关水康司先生与机组成员亲切握手致意,高兴地与大家合影留念。在指挥大楼大厅内,宋家慧局长与关水康司先生互赠了礼品(右上图)。随后,关水康司先生又驱车来到了外高桥救助码头,他兴致勃勃地登上了高速救助船“东海救201”轮驾驶台,认真地听取了船长刘锦章的介绍,对这艘具有完全中国知识产权的救助船的强大的救助能力表示钦佩,对该船投入使用2年来至今已成功救助59次、救助遇险船员174人的成就表示赞赏,在留言簿上写下了“时间就是生命”的高度评价。东海救助局局长孙富民向关水康司赠送了船模(左下图)。关水康司先生在宋家慧局长陪同下还登上了“华英388”艇,他详细了解救助快艇的功效和业绩。最后,关水康司先生又在东海救助局应急救助队停留,观看了东海救助局建局五年来成就图片展览,了解了新型的应急潜水设备库。他真诚地对东海救助辖区具备强有力的救助实体表示庆贺。◆

救助管理 篇12

该儿童救助管理站已有十二年的历史, 是成都市成立较早的救助管理站, 其中主要聘请了几位管理人员, 与此同时, 还链接了各大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志愿者, 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就是其一。由于长期的与高校合作,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体系。民大志愿团队主要规定了每周二的下午四小时为实习时间。一般的体系是有一位或几位专业的社会工作教师指导与培训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实践, 参加活动的学生主要是由民大社会工作专业的大三学生, 同时, 由大三的学生再为大二的社工专业学生做专业指导。一般来说, 形成了一个导师, 大于二的大三社会工作专业学生, 和九个以上的社工大二学生。

民大社工志愿团队在学习期间的每周二与服务对象展开活动, 由于管理站会定期将有监护人的儿童安全送回, 所以导致了儿童救助管理站的流动性, 这为志愿团队的实践活动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由于流动性较大, 民大志愿团队选用的最主要的工作模式是小组活动, 主要流程是1、与管理站工作人员接洽2、社工学生与其对应的儿童进行单独交流, 初步了解儿童状况3、由团队选出的活动领导者代领7-12个儿童进行小组活动4、做小组或团队总结。

二、志愿团队实习过程中的困境

经过对志愿团队的调查, 了解到志愿者在做实物实习的过程中, 主要会遇到三方面的阻碍:一、自身不足导致的障碍。二、救助管理站的性质导致实习困难。三、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方面的阻碍。首先从志愿者自身分析:1.专业实践与专业理论分离, 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专业能力应用熟练度不够而很少使用专业知识。2.志愿者没有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的关系, 因此, 服务对象参与积极性不高。3.正式的需求评估不足, 主要由于救助管理员为我们提供的信息有限, 我们服务对象在救助管理站内的言论又不太自由, 所以志愿者很难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准确评估。4.志愿团队内部存在分歧和观点的不一致, 也会导致不能有效展开活动。5.在策划的设计上, 有些不能吸引服务对象眼球, 吸引力不够。从救助管理站的结构分析:1.由于救助管理站会定期送儿童回家, 因此救助管理站的儿童流动性大, 小组活动的针对性不强, 活动效果不明显。2.由于服务对象对活动的不了解, 服务对象不同愿意参加活动, 但又迫于管理员要求, 只能被动参加, 所以在活动过程中不愿意配合。3.服务对象的年龄阶层和智力水平不一致, 针对特别的儿童, 并不适合参与小组活动, 服务对象的差异增加了设计策划的难度。从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分:1.社会工作志愿团队与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意见不一致, 导致工作人员不太支持活动进行。2.管理站的工作人员的管理方式不太恰当, 会导致活动的混乱。

三、相关建议

从政府层面上来说, 加强管理力度, 提高对救助管理站的重视, 设立内部监管机制, 可对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做相关要求。

从机构本身来说:1.引进更多的专业工作人员, 建立救助管内独有的一份管理体系和价值理念。2.改变内部管理方式, 提高对人权的认识。3.提高对儿童在管内的综合素质教育, 增加救助管理站内的活动, 从根本上对儿童产生影响, 提高对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视度。

从社会工作志愿团队的角度来说:1.提升专业素养, 进行小组学习讨论, 寻求督导帮助, 提升活动质量。2.在活动开展前, 事先与管理站工作人员联系, 了解服务对象具体情况, 进行需求评估, 并设计出更合理的活动策划, 提供服务对象参与度。3.活动前开会讨论策划的合理性与可能遇到的问题, 活动后进行后期总结, 讨论有待改善的地方。4.使用弹性的工作方法, 不要一味选用小组工作。

四、理论依据

(一) 符号互动论的社会化理论

“米德认为,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有一群人对个人的评估最具影响力。这群人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好友、教师、朋友等等。儿童在学习扮演这群人的行为中, 会逐渐把父母和老师的标准、态度、信仰融入进自己的人格, 而这一过程既是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内化”。而社会工作者在儿童救助管理站中担任的角色有领导者、教师和朋友等, 在活动的过程中, 逐步影响儿童的心理, 使之往积极的方向转变。

(二) 社会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行为的变化是由个体的内在因素和环境相互作用决定的。儿童的社会行为, 诸如对他人的信任, 对他人的攻击, 性别化行为等并不是由本能发展而来的, 而是通过直接学习、模仿和强化的结果。

(三) 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和他的认知水平是平行的, 即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随着自身认知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以及认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这样, 认知的发展就表现为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史柏年, 罗观翠.儿童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上一篇:促销营销下一篇:高效保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