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2024-11-21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精选8篇)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篇1

—参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巡展有感

2011年12月4日,我校学生工作处组织参观了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举办的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巡展活动。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西安巡展

钱老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1991年,他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此次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的主题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讲述了钱老为开创和建设中国航天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并展示了由他主持的一些重大科研工程;第二部分的主题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讲述了从空气动力学到物理力学,从工程控制论到系统科学,以及创建综合集成系统方法;第三部分的主题为“人民科学家风范”,讲述了钱老崇高的爱国情怀,超凡的科学品质和精神;第四部分的主题为“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讲述了钱老自幼形成的教育和艺术等方面的良好修养,以及是钱老辉煌人生的历程。

展览共展出了400多件珍贵的文献史料,通过参观一幅幅照片和一件件实物,以及观看相关纪录片,在追忆大师风采的同时,让我再一次感受了钱老那崇高的爱国情怀和前瞻性的科学精神。

钱老一生襟怀坦荡、光明磊落;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坚持真理、严谨求实,是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是真正当之无愧的“人民科学家”。

钱老一生的光辉事迹中,有两种精神一直在震撼和荡涤着我的心灵,其一便是他那崇高的爱国情怀,钱老在他事业辉煌的时侯毅然从美国回到祖国,为一穷二白的新中国科技事业贡献力量,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1955年冬,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怀抱的钱学森被陈赓大将问到:“中国能不能搞导弹”时,钱老坚定地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吗?”

就这一句话,决定了钱老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50多年过去了,如今钱老虽已不在,但是他对我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科技事业的奠基性贡献以及对我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都建设所作出的努力还深深的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

为中国发展事业辛勤工作的钱老 其二是钱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在观看钱老的纪录片中有一个细节让我记忆犹新,钱老在一次负责导弹发射实验项目中,有一个叫王永志的工程师,在发射前找到钱老说,通过他的计算以导弹现有燃料不能到达预设射程,必须减少燃料。钱老和王工程师进行讨论交流并认真思考后,同意了王工程师的做法。发射实验结果证明王工程师是对的。这一细节深刻体现了钱老严谨科学态度和求真精神。

钱老作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他前瞻性的科技战略眼光不仅在过去和现在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将来还会不断发出光芒。正如钱老曾经对他的孙子所说的那样“爷爷现在伟大,21世纪爷爷更加伟大”。这一说法毫不夸张,钱老在众多科技领域前瞻性的思想和方法在刚开始时常常很少人理解和认同,随着时光的前移,最后这些思想和方法一一得到了验证和应用。

这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参观让我的心灵再一次得到了洗礼和震撼,一代大师对国家民族的挚爱,对国家科技事业的高瞻远瞩,以及对科技发展的追求,作为一名教育和科研工作者,让触动、感动、敬佩、感叹,同时也不断激励我做好各项工作,为学校发展贡献才智,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为国家美好未来和民族崛起奋斗!

钱老的一生写照(局部)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篇2

钱学森始终把祖国利益作为最高利益, 把民族振兴作为最高追求, 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褒奖, 用炽热爱国情怀和崇高民族气节, 谱写了感天动地、撼人心魄的爱国诗篇, 彰显了爱国知识分子胸怀祖国、心忧天下的历史责任。

矢志报国, 源于对伟大祖国的深厚感情。科学无国界, 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钱学森是在旧中国积贫积弱、千疮百孔的情况下赴美求学的。虽然美国科技很发达、条件很优越, 但他清楚地知道, 那里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驿站, 遥远的祖国才是他的家。怀着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他选择了航空救国的人生道路, 并发愤苦读以备他日为国效力;在美20年, 他时刻准备回国, 没有买一美元的保险;他在将风洞原理应用于风车发电的实例计算时, 选取的条件就是和祖国一样的自然条件。“我的事业在中国, 成就在中国, 归宿在中国”, 生动诠释了钱学森真挚浓烈的赤子情怀。

百折不挠, 源于对民族自强的坚定信念。钱学森始终坚信中华民族有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并为此付出了全部激情和心血。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 他始终密切关注祖国的命运和时局的变化, 无时无刻不思归国参加即将到来的伟大建设高潮。为了准备回国, 他早在1948年就退出了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 辞去海军军械研究所顾问职务;为了尽快回国, 1950年夏, 他向加州理工学院提出回国探亲, 却遭受美国当局无理羁留达5年之久;为了冲破阻挠回国, 他想方设法向祖国传递归国的强烈愿望。5年归国路, 拳拳赤子情。正是在铁一般信念的坚强支撑下, 无论是麦卡锡主义的威逼恫吓, 还是金钱地位的利诱蛊惑;无论是身陷牢狱遭受迫害, 还是受到监控失去自由, 都没有动摇他归国的坚定决心, 其崇高的民族气节可歌可泣。

呕心沥血, 源于对人民事业的强烈责任。钱学森回国后, 深受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信任, 并被赋予重任、寄予厚望。他深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把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全部倾注在所挚爱的事业上。面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他时不我待, 归国一个多月就踏上东北考察之旅;面对开创火箭、导弹事业的历史重任, 他全身投入, 从零开始一步步开拓积累, 描绘并初步构筑了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基本框架;面对前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的艰难处境, 他挺身而出, 团结带领科技人员艰苦奋斗, 实现了导弹武器研制试验一系列重大突破。他把爱国之志化为报国之行, 以报国之行兑现了“一切献给祖国”的诺言, 无愧于“人民科学家”的光荣称号。

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 历久弥新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是我们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 饱经艰辛而不屈, 千锤百炼而更坚强, 就是因为有爱国主义这一强大精神支柱。钱学森惟图国强、不图己荣的爱国情怀, 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示范性。越是在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越要不断提高民族的自信心;越是在国家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矛盾的凸显期, 越要不断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越是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形势下, 越要不断强化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

2. 谋在前瞻、行在创新, 战略智慧远大深邃

钱学森的科学思想和创新实践, 远大深邃, 大气磅礴。无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突破尖端科技的关键时期, 还是80年代以来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严峻挑战, 他总是把深远的历史眼光、宽广的世界眼光、前瞻的战略眼光、敏锐的政治眼光完美融合起来, 始终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定位发展坐标, 站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最前沿进行顶层设计, 站在科研攻关的最前沿奋力开拓进取, 把创新推上了新的高度和境界。

以敏锐眼光和前瞻思维引领科技进步。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诸多领域和层次, 而战略层面的创新是最具决定意义的创新。钱学森不仅是某一领域的科技大家, 更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科学家。他视野开阔、思维超前, 善于根据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发展大势, 从长远和全局的高度思谋我国科技发展。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国防航空工业发展、地地导弹发展, 以及人造卫星研究计划和发展“三步曲”等方面, 提出了许多富于前瞻性、创造性、开拓性的重要思想和建议, 对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的长远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渊博知识和超凡智慧组织科技攻关。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 钱学森组织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开拓进取、勇于攀登, 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重大科研攻关实践。他受命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 指导设计并成功发射了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 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 组织指挥了我国第一枚改进后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试验, 协助实施了我国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 参与组织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任务, 等等。他的创新智慧极为深邃, 创新思想极大涌流, 创新实践极其丰富, 不断为我国科技发展开辟新的天地。

以严谨作风和求实态度把握客观规律。创新活动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深刻把握基础上的, 而把握规律离不开严谨作风和求实态度。钱学森最在意的是科学的本真, 多次告诫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按照规律办事;最提倡的是科学民主和学术民主, 鼓励不同学术思想间的交锋和争鸣;最看重的是严谨细致的科研作风, 提出的“把故障消灭在地面”原则, 已成为几代航天人研制、试验工作的行为规范。钱学森始终尊重科学尊重规律, 所体现出的求是、求真、求新、求精、求实的科学精神气质, 为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作出了重要示范。

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创新展示的是能力, 孕育的是机遇, 昭示的是兴衰, 它如影随形、有始无终, 伴随着中华民族崛起的整个历史进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具有谋在前瞻、行在创新的科学精神, 发挥后发优势, 推动科学发展、自主发展、跨越发展。

3. 人才为重、兴才为责, 倾心育人功在长远

重才育才是钱学森一生关注最多、忧思最深、倾力最大的至要问题。他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决策指示, 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责任, 为造就宏大的人才队伍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生忧国惜才, 体现了人才强国的大视野。人才视野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生动展现。钱学森始终用先进的人才理念思考我国人才发展问题, 特别是着眼于适应世界新科技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需要, 多次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层面对人才培养积极建言献策。他认为国家搞创新工程、创新计划是必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学校要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促进“冒”出更多的杰出人才。去世前不久, 他依然挂念着国家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意味深长地说:“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 我忧虑的就是这一点。”这被称为“大师之问”的谈话, 留给我们无尽的思索。

致力造就帅才, 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大战略。科技帅才是国家人才方阵的旗帜, 引领国家科技进步的先导。钱学森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对此极为关注, 提出不但要造就科技将才, 更要注重培养帅才, 即“工程师加科学家加思想家的人才”, 并系统阐述了领导人才、科技帅才素质要求以及培养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他还敏锐把握现代科技、军事发展的趋势, 科学预见军队将成为知识密集的部门, 较早地提出要培养一批博士军长和博士师长。如今, 这些极富见地的人才思想, 已经进入党、国家和军队人才发展战略之中。

注重提携后来, 体现了人才为本的大胸怀。钱学森始终把培养人才、扶植人才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 为此终身不辍、倾注心血。为培养人才, 他亲自拟定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和计算机等专业学习计划, 并亲自讲授导弹基本知识课;为鼓励人才创新, 他对年轻人的合理创新建议, 积极支持采纳;为使事业后继有人, 他对有造诣有潜能的年轻苗子大胆提携、委以重任, 力主第二代洲际导弹研制由第二代人挂帅。钱学森人才为本的宽广胸怀, 成就了一大批年轻人才。目前, 活跃在我国科技领域的高层次拔尖人才, 有很多都是在他的亲自关怀、培养和扶植下成长起来的。

大国兴起的历史证明:没有人才的事业成不了伟业;没有人才的国度成不了盛世。硬实力、软实力, 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竞争优势、发展优势, 归根结底要靠人才优势。钱学森关于人才发展的先进理念和独到见解, 将为我们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提供战略智慧。

4. 人生有限、求索无限, 终身奋斗殚精竭虑

求索进取是钱学森一生科学实践的生动写照。他在科学登攀的路上永不满足、永不停滞、永不懈怠, 将全部生命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 达到了无我的价值状态和超凡的人生境界。

终生学习不辍, 勤于吸纳新知识。钱学森一生对学习吸纳新知识始终保持浓厚兴趣、充满澎湃激情。他尽管学识渊博, 但仍然在知识的海洋里破浪扬帆, 在科学的殿堂里寻奇览胜。他一生手不释卷, 坚持读书剪报, 保持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他不断拓展知识面, 人类文明进步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思想都广泛涉猎;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惯用书信方式与业内外人士探讨科学问题、交流研究心得, 留下35公斤重3000余封充满学术创见和思想光辉的信件。可以说, 学习使他思想常青, 知识让他青春常在。

一生探索不息, 精于升华新认知。科学创见, 起于精思妙想, 成于探索实践。在70余年的科技人生中, 钱学森不断开阔科技文明的时代视野, 奋力拓展人类认知的思维疆域。他横跨专业学科多达数十个, 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方面都卓有建树;他潜心研究的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理论, 在世界科技领域树立了备受瞩目的“中国高度”;他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 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 全部科学、理论都应坚持以此为指导”的思想,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他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用创新理论指导创新实践。

毕生报效不止, 勇于拓展新领域。谋求科学之道、兴国之道、强军之道和富民之道, 是钱学森奋斗报效的终极目标。他在国家、军队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 把系统工程理论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中, 把科研的方向和重点聚焦到国家和民族急需解决的领域, 不仅在军事、科技, 而且在建筑、林业、沙草业等领域辛勤耕耘, 其创见有的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 有的取得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他敏锐把握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积极倡导信息技术研究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 并创造性地提出现代战争是核威慑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这一重要理念, 促进军队信息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 只有在崎岖的小路上不断攀登的人, 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只有坚持面向现代化建设、面向广大人民需求,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钱学森的一生, 是学习的一生、探索的一生、创造的一生, 对于我们创建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国家有着深刻昭示。

5. 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大师风范高山仰止

淡泊名利是钱学森富有人格魅力的高洁品行。在他心中, 国为重、家为轻, 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以淡然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人民科学家的高尚品质。

从不看重名利, 看重的是为民造福。如何对待名利, 反映了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思想境界。忠诚于党的事业, 执着于科学研究, 献身于四化建设, 钱学森一生淡泊功名利禄。他有名不图名, 一生坚持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出席应景活动、不接受媒体采访, 先后请辞院士等头衔达30多个;他有功不傲功, 一贯反对别人称他为“导弹之父”、“航天之父”, 总是把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他姓钱不爱钱, 把自己一生获得的数百万元巨额奖金, 全部捐献出来, 用于沙漠环境的治理。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科学家忧民、爱民、富民的真挚情感和价值追求。从不计较得失, 计较的是国家利益。得失之间看境界, 得失之中见精神。钱学森始终坚持祖国至上、人民至上, 对个人荣辱得失毫不计较, 即使在常人眼里的一些大得大失, 他总能安之若素、坦然处之。在科学研究最辉煌的时候, 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生活条件, 回国开始了艰苦的漫漫创业历程;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 他毅然放下自己最擅长的学术理论研究, 转向攸关国家战略安全的“两弹一星”工程事业;在官职升到高位的时候, 他毅然请求从正职降为副职, 官越做越小。聂荣臻元帅曾高度评价他:“总是艰苦奋斗地工作, 艰苦朴素地生活, 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讲究待遇, 讲究的是精神追求。不讲索取讲奉献, 不要待遇要作为, 钱学森这种高尚品行和乐观态度贯穿一生。回国几十年从不向组织谈及待遇, 反而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 多次主动要求降低待遇。作为前政协副主席, 一直居住在归国时安排的一座普通公寓单元房, 组织上几次要给他调换, 每次他都婉言谢绝。人到无求品自高。钱学森在地位待遇上的淡定和低调, 是催生他在科学研究中不竭进取的精神动力。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篇3

他一个人能抵得上5个师!

一张旧船票,一把旧吉他,

他的去留如此牵动世界的目光;

一个誓言,一份约定,

他的内心有着怎样始终不变的情怀?

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让美国政府感到威胁的人

1950年6月的一天,美国华盛顿,一个名叫钱学森的中国人的造访,让当时的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金贝尔陷入了不安。钱学森刚一离开办公室,他立即拨通司法部的电话:决不能放走钱学森,他知道的太多了,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因为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5个师。

钱学森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引起美国政府如此紧张?是什么让他一个人抵得上5个师(图1)?

(1)一个人抵得上5个师的钱学森

1950年8月29日正在美国从事火箭研究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买好了回国的船票,但8月30日人们突然得知,钱学森已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扣留。美国洛杉矶海关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声称在钱学森托运的行李中发现了近800公斤的草图,笔记和照片,这些全部都是技术情报,他们暗示钱学森是一名红色间谍,正准备偷运机密回国,于是把他关在了联邦调查局的监狱里。

其实,这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一个阴谋,而这个阴谋与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金贝尔对钱学森的评价有关。钱学森是世界航空理论权威冯·卡门的得力助手,作为美国火箭4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图2),他掌握了美国国防部大量的机密信息,他想离开美国,肯定不是那么容易。

(2) 美国火箭领导小组成员(左二:钱学森)

经过钱学森所在单位加州理工学院的多方努力,最终钱学森以15000美元被保释。但他在美国的生活开始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他每个月必须要到移民局去登记,还要随时接受移民局官员的问话。钱学森并不知道这样的日子将持续多久,那些被海关扣留的箱子,也一直放在那里,始终没有打开过。钱学森还多次遭到有关部门的审讯,当被问到他忠于什么国家的政府时,钱学森义正辞严地说,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我忠于对中国人民有好处的政府,也就敌视对中国人民有害的任何政府。

1955年8月1日,在日内瓦第五次中美大使级会谈上,中美双方终于就两国平民回国问题达成了一项重要协议,第二天钱学森接到美国移民局的通知,对他的管制令已经撤销,他可以自由离境了,与此同时11名美国军人也抵达了夏威夷机场。

上个世纪50年代末的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曾非常满意地对大家说,中美大使级会谈虽然没有取得积极的成果,但我们要回了一个钱学森,就是这一件事,会谈就非常值得。

1955年9月17日,在美国旧金山港口,一艘名叫克利夫兰总统号的轮船即将起航,钱学森及其夫人蒋英带着7岁的儿子和5岁的女儿,购买了这一航次的船票。

这是1955年9月17日拍摄的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人们正在为当时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钱学森送行(图3),照片中有一个背对着的人,他是一名美国特工,在阻止一些人接近钱学森,同时有人向钱学森宣布,在整个旅途中不得离开克利夫兰总统号,否则不能对他的人身安全负责。而事实上,美国当局已经限制钱学森的人身自由长达5年,面对美国政府的百般刁难,钱学森始终微笑着,他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很高兴能回自己的国家,我已经被美国政府刻意延误了我回祖国的时间,今后我将竭尽全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所有经历过钱学森事件的美国人内心都明白,钱学森的离去意味着什么,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先生那天没能到码头去送行,但是他却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钱学森回国不是去种苹果树的。

(3)为即将启程回国的钱学森教授送行

20年来,钱学森的心里始终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学成之后回去报效自己的祖国。一想到此时日思夜想的祖国正张开博大的胸怀迎接自己的到来,钱学森的心情非常愉悦。随着克利夫兰号的起航,他彻底终结了自己20年来在美国人眼中的传奇,踏上了回国的旅途(图4)。而这一走,他就再也没有踏上美国国土。

(4)一心报效祖国的钱学森,携家人终于踏上了回国的旅途

钱学森的回国引起了各国媒体的瞩目,人们无不对这位世界著名火箭专家返回红色中国后的生活充满好奇,当年一位香港大公报的记者正好拍下了钱学森一家从香港步入深圳罗湖桥的镜头,从照片上看,这位火箭专家与人们想象中的有所不同,他一手牵着自己7岁的儿子;而另一只手却提着一把吉他。

让祖国人民期待的人

历尽艰难,钱学森终于回到了20年来日思夜想的祖国,也许他不曾想过,他的归来唤醒了中华民族的一个梦想,这是一个震惊世界的梦想。

世界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的回国,也立即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毛泽东主席在1956年接见钱学森时对他说:“听说美国人把你当成5个师呢!”毛泽东伸出5个手指头,“我看呀,对我们说来,你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我现在正在研究你的工程控制论,用来指挥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呢!”钱学森的归来使新中国的领导人把导弹研制的计划提上了议事日程,一场惊天动地的巨大工程正在酝酿当中。

人们发现回到国内的钱学森,生活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他脱下穿了20年的西服,换上了卡叽布的中山装,除了不一样的气质,不一般的学识和不同寻常的经历外,他和国内普通的中年知识分子没有什么区别,而刚回国时他的身份已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

为了尽快熟悉国内的情况,钱学森接受了有关领导的建议,前往当时工业最发达的东北地区进行考察。直到今天来看,这次出行,不管是对钱学森,还是对中国的导弹事业,都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旅行。

钱学森:有一天呢,突然通知我,说今天晚上你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大将要会见你。我去了,陈赓大将就跟我谈,谈着谈着他就问我,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我那个时候正憋着一肚子气呢,中国人怎么不行啊,所以回答很干脆,我说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难道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陈赓大将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说好极了,就要你这句话。

这次短暂的会面,似乎只是东北之行中一个愉快的插曲,但与这位年轻的火箭专家的会面,使中国的军事领导人对导弹的认识变得具体清晰起来。

而此时的中国在导弹研制方面就像一张白纸,许多与导弹相关的词都是钱学森亲自翻译的,他又像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样拿起了教鞭,为新来的大学生们教授导弹概论,在同学们的印象里,这位从美国回来的大科学家不仅知识丰富而且为人谦和,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钱老师经常组织大家开讨论会。

钱学森:讨论很重要,搞科研不是一个人坐在那儿冥思苦想,要花工夫是对的,但讨论也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他在力学所的时候,他要求每个办公室都要挂一个黑板,便于你在办公时想到什么事需要讨论随时记上。

钱学森在年轻的学生当中掀起了一股讨论热潮,这股热潮带来的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然后针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最终根据大家的意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答案.

正当钱学森还在给他的学生们讲授导弹概论的时候,1957年秋,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携带核弹头的洲际导弹,一个月以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这个标志着东方社会主义国家胜利的事实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在前苏联的帮助下,中国也开始了导弹仿制工作。

就在我国仿制导弹工作进行到关键阶段的时候,1960年,苏联撕毁全部257个科技合同,包括给我们提供原子弹、火箭、导弹样品的合同;赫鲁晓夫下令撤走全部苏联专家,并带走了导弹研制中最关键的图纸。“主席,” 钱学森拳头微微一握,“没有什么可怕的,我们自己干!”“有你这工程控制论创始人牵头,我们要比他们干得好!学森同志。”毛泽东用力在烟灰缸上拧熄了烟头。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定,要自力更生,发展我国的尖端技术,一定要争口气,依靠我们自己的专家,立足国内,无论如何也要把自己的导弹搞出来。

1960年6月10日,也就是苏联专家从中国撤走仅仅17天,在钱学森的领导下,用工程控制论作为指导,用国产燃料发射了中国第一颗近程弹道导弹,导弹在空中预定的轨道飞行了7分钟,准确命中目标。一个多月后,国产近程导弹也相继升空,高标准度地命中目标......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毛泽东特别高兴。一向反对为其做生日的他,这一年一反常规,破例地请了大家一次。

宴会前,工作人员拟定了一个入席者名单给毛泽东审定。毛泽东看了3桌客人的名单后,十分郑重地用铅笔将钱学森的名字从另外一桌划到了自己所在桌位的名单上,而且让钱学森紧挨自己坐(图5)。

(5)毛泽东主席与钱学森亲切交谈

被镌刻在新中国航天事业丰碑上的人

1991年,是钱学森被人们关注的一年,这一年,他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面对国家给予的最高荣誉。

钱学森:这个荣誉不应只属于我,一切成就应归于党,归于人民。我只是恰逢其时,回到祖国,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今天国家授予我这么高的荣誉,有人可能问我,激动不激动啊,我可以老老实实告诉大家,我今天并不激动,为什么?因为在我这一生,已经有过三次激动。

钱学森的第一次激动在1955年,那时他刚刚被获准回国,临行前他拿着自己在美国刚刚出版的《工程控制论》,跟自己的老师、世界著名力学大师冯·卡门辞行。冯·卡门看完钱学森的最新著作后,诚恳地说了一句话,钱,在学术上你已经超过我了。

钱学森:听到这句话我很激动,因为我当初出国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学到手,而且我要超过所有的外国人,然后回去建设我们的国家。现在我所从事的这个领域里,世界上最大的权威,我的老师冯·卡门说我超过他了,我这20年的心血,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所以我激动得一夜没睡着觉。

这是钱学森珍藏的冯·卡门的照片(图6),照片是恩师1955年送给他的临别礼物。面对别离,这位74岁的老人难免有些伤感,他在照片上用德文写下了“不久再见”,但是这个美好的愿望在冯·卡门的有生之年并没能得以实现。但作为老师,冯·卡门应该感到欣慰,那就是他的学生所写的《工程控制论》刚一出版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6)世界著名力学大师,钱学森的导师冯·卡门

《工程控制论》出版以后,马上被翻成德文的版本,俄文版也相继出来,中文版是出版最晚的了。最初由美国出版,直到今天,这本书还是自动控制论的经典的著作。

然而没有人想到,这本迄今为止仍然在学术界乃至众多工程控制领域都产生重要影响的经典著作,竟是钱学森在被美国政府限制人身自由的5年中写出来的。

50多年来,尽管曾有过很多次的被邀请,但钱学森再也没有踏上过美国国土,即使是美国相关部门承诺授予他两院院士称号及由总统颁发的美国最高科技大奖,也被他通统拒绝。在他的信念里,如果美国政府对他当年不公正地对待,不进行公开道歉的话,即使是给他再高的荣誉,他也不能接受。这就是钱学森的原则。

1959年,经钱学森本人申请,并经过党组织的严格考察后,他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钱学森: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了,我又激动了一夜没睡觉,因为我回来的目的是什么,我回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把我的力量贡献出来,我要这样做,只有成为一个共产党员,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这个愿望实现了,我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了。

1991年5月份,钱学森在《人民日报》上看到王任重写了一篇文章,说中共中央组织部把史来贺、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和钱学森同时定为在广大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的优秀共产党员。钱老说,我看到这个东西以后,我又激动得一夜没睡着觉。

这是钱学森的第三次激动,这激动来自于党和人民对他的认可。

1956年2月17日,一份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放在了周恩来总理的写字台上,在这份意见书中,钱学森对发展我国的导弹事业提出了长远的规划。同年10月,钱学森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出任首任院长,在当时的中国,钱学森是为数不多的掌握火箭知识的科学家。

而事实上早在1949年钱学森就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的概念,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人在钱学森这个设计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称为龙的三角翼飞行器,这就是今天美国航天飞机的祖先,由于钱学森在这个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使得他被尊称为“龙之父”。

“航天”这个名词也是钱学森提出来的,为此他动了很多脑筋。过去没有这个名词,过去就提出来宇宙,空间,是钱学森坚持有航空,再高一层就应该有航天。

钱学森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绝不仅仅只是起一个名字这么简单,有人说,如果没有钱森当年的回国,就不可能有中国航天事业的今天。

有人说钱学森脑子里好像有一个传感器,能够跟踪最新现代科技的发展,这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学习不无关系,钱学森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并且自己亲手做简报。据了解,他每年要看的资料,是要用卡车来定量的。2005年7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看望钱学森,在与温家宝总理的交谈中,人们仍然能感受到钱学森始终关心的是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生活。

温家宝总理:我非常想您,16年前您曾经对我说,我们的社会不仅要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还要有政治文明。你是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图7)。

(7)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

晚年的钱学森依然在不停地思考,在沉思中倾听勃拉姆斯的4个庄严的套曲;关于生死的答案亘古不变,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走过的道路上留下财富。在2002年出版的《创建系统学》里,我们发现钱学森晚年所做的研究工作,目标瞄准的是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的日子。

他就是曾让美国政府感到紧张的钱学森,已经96岁高龄的他,近年来虽然很少出现在公众媒体面前(图8),但他的名字却并没有被人们忘记,因为钱学森这三个字早已不再属于他自己,他已经被镌刻在了新中国航天事业的丰碑上。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篇4

2011年12月12日

2011年12月11日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同志为中国科技事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的卓越功勋将永载史册,其崇高品德和革命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全国人民心中!

斯人已远,风范长存。继承和弘扬钱学森同志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而深远。

大力弘扬钱学森同志忠于祖国、奉献人民的爱国精神。钱学森同志不愧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青少年时代就怀抱科学救国和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发奋学习;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始终心系祖国,冲破重重障碍回国效力;回国以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我国的航天、国防和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不辍耕耘,直到晚年还为国家的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献计献策。我们要认真学习、大力弘扬钱学森同志崇高的民族气节,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把个人志趣融入民族振兴的宏伟事业,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不懈奋斗。

大力弘扬钱学森同志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钱学森同志对科学执着追求,青年时代就已成为世界知名科学家,回国后勇挑重担,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了“两弹一星”的科技奇迹;他始终站在世界科技前沿,以渊博的知识和超凡的智慧,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国防科技发展提出富有前瞻性的重要学术思想和有重大价值的建议,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我们要认真学习、大力弘扬钱学森同志敢为人先的豪迈气魄、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努力克服改革发展进程中的艰难险阻,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创造新的辉煌。

大力弘扬钱学森同志严谨求实、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钱学森同志具有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他一生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坚持原则、维护大局,严于律己、一身正气,始终保持党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一心扑在事业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他坚持真理、科学求实,治学严谨、精益求精,不务虚名、不尚空谈,学术作风民主,善于团结同志,在我国科技界享有崇高威望。我们要认真学习、大力弘扬他的高尚品质,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作风,在各自的岗位上创先争优,交出无愧于先辈、无愧于时代的人生答卷。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教案 篇5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读课文):《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 课前预习:

1、请写出阅读课文时遇到的生字词并注音。

2、对于“两弹一星”和“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你了解多少?查阅有关资料了解。

3、提出自己的疑惑,以备课堂解决。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学森的生平

2、概括文章内容,能讲述钱学森的故事。

3、领会钱学森的精神风采,学习钱学森高尚的思想境界。

4、体会文章朴实无华的语言。评价任务:

1、体味作者对科学家的由衷的敬意。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钱学森的光辉品格。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新课:

1、钱氏家族出现了许多的伟人,诸如钱其琛、钱玄同、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钟书、钱穆、钱正英„„人们称这个家族为“钱氏豪门”。最有影响力的当属“三钱”,你知道他们是谁吗?(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他们是力学家钱学森、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力学家钱伟长。(引导学生兴趣,拓展知识面)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学生介绍钱学森(可从科学成就、个人故事、钱学森语录等角度来说)

(导入的目的是让学生对钱学森产生敬仰之情,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感情铺垫。资料的交流中教师可了解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以便随时调整上课内容。)(2)读一读,写一写。

方法:各组请一名同学板书字词,其余学生补充自己没有查阅或书写的部分。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钱学森哪些地方值得你敬仰。请用句式“„„事上,我看到了他„„,这值得我学习(或感动、钦佩、赞美等)”。学生默读或小组交流,使语言表述简练而准确。

三、重点品读。

1、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思考并概括钱学森的主要事迹。

(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互相讨论、互相补充,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文章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抵制不正之风;二是拒绝美国邀请;三是对金钱的淡漠;四是对权位的不在乎;五是不搬新房。)

2、默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质疑。

(生思考并提出质疑,探讨交流解惑。)

3、老师提出疑问:文章写的都是钱学森日常工作学习中的一些平凡的事迹,来表现钱学森高尚的思想境界。为什么文章不写作为科学家的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这些表现钱学森高尚思想境界的事迹和他在科学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有关吗?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从而明白,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是和他高尚的思想境界是分不开的。)

四、课堂检测 1注音 鉴jiàn定 应yìng景 出差chāi 应酬chóu 档dàng案

弥mí补 颁bān发 荣誉yù、本文选自,作者,本文是一篇。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问题。

3、选词填空

(1)连人员的住房(配备,分配),食堂和幼儿园的建设等都要他亲自过问,这并非钱学森之所长。

(2)他们接到钱学森的请辞报告后,果断决定,(配备,分配)强有力的行政领导。

4、文中钱学森对这种安排十分满意,“这种安排”是指

5、找出文中运用议论的语言,分析其作用。

五、课堂小结: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定的信念、纯洁的品格,这使他如巨人般屹立于天地之间!这就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我们国家、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像钱学森一样具有伟大人格魅力的科学家,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华裔学者丁肇中的故事。

(由课内向课外拓展,让学生更多的去了解科学领域,探索科学奥秘,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科学兴趣;去领略科学家的精神风采和人格魅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概括钱学森的主要事迹。(学生回忆概括)

明确:文章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抵制不正之风(不走后门,不坐享特权,拒绝变相的公费旅游);二是拒绝美国邀请;三是对金钱的淡漠(哪怕是自己的合法稿费,哪怕是已故父亲的补发工资,都拿来交党费);四是对权位的不在乎;五是待遇问题,不搬新房。

二、思考互动学习

互动1:通过再读课文,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学森高尚思想境界的事迹是什么?并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钱学森怎样的思想品格?

明确:第一问:学生自己发挥,教师点拨。

钱学森的思想品格是:作风正派、坚持原则、大公无私、淡漠金钱、不在乎权位、关心科研工作者、爱国、敬业、朴实等。

互动2:本文最初的题目叫《钱学森为什么不去美国》,也曾有人将本文的题目改为《八十年代钱学森为何拒访美国》。选入我们的课本时编者将其改为现在的题目,你认为哪个题目会更全面些?为什么?(学生思考并提出质疑,探讨交流解惑。)

明确:本文的题目更全面一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好几个方面关于钱老的事情,不去美国只是其中之一。(其它几件一是抵制不正之风;不走后门;不坐享特权;拒绝变相的公费旅游)二是拒绝美国邀请。三是对金钱的淡漠(哪怕是自己的合法稿费,哪怕是已故父亲的不发工资,都拿来交党费)。四是对权位的不在乎。五是待遇问题(不搬新房。)

另外两篇题目是因为报刊的标题要求鲜明,以吸引读者的眼球。题目很好,很有炒作的技巧,文章的针对性也很强。当时在一般官员中有一种出国风,而钱老恰恰拒绝出国,这是新闻文体的特点。而我们的课文标题要求全面严肃。

互动3:那么你认为钱学森拒绝访美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当年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极大的伤害了他,伤害了他热爱祖国的情感。另外:钱老对当时“出国风”,尤其是借考察为名行旅游之实的行径深感厌恶;与当时崇洋媚外思想相反,钱老并不稀罕美国的荣誉头衔,是其坚定强硬个性的体现。互动4:钱学森作为科学家在科学方面贡献卓著,文章不写作为科学家的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写的都是钱学森日常工作学习中的一些平凡的事迹,为什么?

明确: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成就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文章的中心不在其科学成就上着手,而在许多众所周知的事情上花费笔墨毫无新意;钱学森在小事上都这样严格要求自己,那么对待科学研究就可想而知了;作者是钱老的秘书,在钱老身边工作,亲历的一些事迹是鲜为人知的,更何况钱老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是和他高尚的思想境界风不开的。

(三)比较探究

比较本文与课本中课后附文《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在写法和内容上的区别。(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概括文章写作特点:(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概括:

1、精心选材,详略得当。

2、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3、夹叙夹议。

(五)小结全文:

钱学森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定的信念、纯洁的品格,这使他如巨人般屹立于天地之间!这就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

(六)课堂检测:

1、下面句中的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她那红润的脸蛋犹如盛开的梨花。

B.南京的“金城”摩托车在广交会上赫然登场。

C.阅览室里安静得连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D.谁会欢迎脱离实际的空头理论家呢?

2、仿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与画线的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把北山建设成省级森林公园,是当地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B.发电站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应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C.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在发展个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都有一定的作用。D.街道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法制教育,防止青少年不违法犯法。

4、联系今天的社会实际,请你对文章中“钱老本人却心境平和,把写世俗之人追求的金钱、地位看得比清水还淡”这句话,谈谈你的看法

(七)作业设计:

1、仿照本文用朴实的语言记录你身边的一个人,要求200字左右。

2、预习《梁思成的故事》

教后反思:

科学认识与把握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篇6

历史的发展是不断选择的过程。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进逼,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破碎。只有中国共产党认清了人类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发展本质规律,自觉顺应历史潮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前仆后继,顽强奋斗。90年来,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历史的选择最终要通过人民的选择来实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90年来,我们党取得的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离不开人民群众主体性的发挥。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点我们党必须永远坚持,永不能忘。

时代在发展,选择就在继续。古今中外,有多少政治力量、政治道路,先被历史和人民所选择,后又被历史和人民所抛弃。而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未来也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以历史视野把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一论断的认识贯穿在对党的未来的谋划中。我们党完全有理由为国家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而自豪,但我们党没有丝毫理由因此而自满,我们党决不能也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否则就会被历史和人民所抛弃。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要求我们党必须自觉主动地选择历史和人民。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篇7

与会代表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地理科学、哲学等不同学科与角度共同探究了钱学森博大精深的建筑科学思想。大家一致认为, 钱学森先生深邃的建筑科学思想源自于其系统的科学思想。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认为, 建筑科学的对象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开放性和大科学性质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要建立建筑科学的大部门, 就必须理清建筑科学与哲学、基础理论、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以及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其他十个大科学部门的纵横关系, 同时还要研究建筑科学的主要特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特别是要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 要充分地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以及自然地域特色等的诸多因素, 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山水城市”的前沿理念。

王珮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

今天我们很高兴举办《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探微》一书首发式学术座谈会, 我首先代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对到会的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

钱学森同志是我国著名科学家, 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应用力学、物理力学、空气动力学、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工程控制论、系统科学、思维科学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领域作出许多开创性的贡献, 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是我国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倡导人。1991年, 钱学森先生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来源于钱学森系统思想。钱学森系统思想认为, 建筑科学的对象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开放性和大科学性质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钱老认为要建立建筑科学的大部门, 理清建筑科学与哲学、基础理论、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以及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基他十个大科学部门的纵横关系, 同时还要研究建筑科学的主要特点、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 特别是人与环境的关系, 要充分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以及自然特色等的因素, 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山水城市的理念。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作为一家建筑专业科技出版社, 55年来一直肩负着整理、保护、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建筑文化, 促进中国建筑业的科技进步, 宣传中国建设成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为广大读者奉献了大量优秀的精神食粮。今天出版《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探微》一书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鲍世行先生和顾孟潮先生一直致力于钱老建筑科学思想的研究, 此前他们俩在我们建工出版社出版了《城市学与山水城市》、《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等书。这次《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探微》一书的问世, 是两位作者数十年辛勤劳动的结晶, 我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和钦佩。同时, 我们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继续支持我社的工作, 将来写出更多更好的学术专著, 为我国的建设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郑孝燮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93岁高龄的郑老精神矍铄, 他亲自莅临首发式学术座谈会并贺诗三首, 以表达他对钱老的无比崇敬心情。第一首诗是《山水城市论》:“林立高楼坐井天, 风光一律复千篇。理当知彼先知己, 山水城市创意先。”第二首诗是《中国园林学》:“水色山光隔市尘, 园林意境自然魂。百花万树桥亭阁, 自是学科独一门。”第三首诗是《科学巨人》:“上天之父海天远, ‘突破藩篱’爱国还。火箭腾空遨世界, 高端现代庆承传”。

何镜堂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探微》一书的出版座谈会, 这本书承接《城市学与山水城市》、《山水城市与建筑学》以及《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等三本学术著作的脉络, 进一步阐述了钱老在建筑科学领域开创性的学术研究和思想, 对未来城市与建筑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学术价值。

钱老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钱老一生不同寻常的经历反映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曲折道路。钱老的思想博大精深, 他追求理想, 信仰马克思主义, 他有着高度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气节, 在他身上体现出的正是中国人最伟大的品德和中华民族的魂。

这次我们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团队做的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是个招标工程, 虽然项目不大, 但我们会认真对待的。设计要有创新, 要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这就要求体现钱老的崇高品德和优秀气质, 表现钱老系统科学思想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的深邃内涵, 不断探究人与环境的和谐与融洽。

邹德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学术顾问)

我们现在是高速城市化时代, 人、城市和自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一部城市建设史就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当代城市出现的问题日趋严重, 体现在人口无限集中、城市恶性膨胀、机能紊乱、环境污染以及诸多的社会弊端等方面。

城市规划远比当年阿波罗登月计划要复杂得多, 它具有多目标性, 涉及环境、经济、社会等的诸多因素。城市规划的变革是一项复杂的巨系统工程, 迫切需要城市科学各分支之间建立起一种内在的联系, 要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去解决城市规划的种种问题, 诚如钱学森先生所指出的:城市是一个全面的人类生态系统, 其主要研究方法就是系统控制论的方法。

今天, 我国城市化还将迅速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 全国城镇体系将日趋完善, 并出现了位于世界前列的高密集、高城市化地区, 即: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京津唐地区。正像一些国外学者预见, 城市系统将日益扩大, 有一部分大城市地区还要与世界接轨, 进入世界城市体系。以上这些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不断提高, 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难以估计的作用。所以我们认为, 钱学森的建筑科学思想光辉在人居环境领域中的作用是历史性和原创性的。他的科学思想一定将发扬光大, 结出丰硕的果实。

鲍世行

(本书作者之一,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研究员)

一见这本书, 就眼前一亮。这本书的格调很像“西湖龙井”茶叶, 清新、雅致, 平凡中蕴藏着丰富, 很像钱老的风格。封面上钱老的相片选得很好, 他正在全神贯注地思索, 充分展示了钱老的睿智。书的版式设计、装帧都很大气。要感谢责任编辑和封面设计人员付出的辛勤劳动。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很有战略眼光, 慧眼识珠。此书的价值, 可以用四个“大”来概括:1、大科学家。天上有一颗行星在运转, 叫“钱学森星”;《大百科全书》中, 四本有钱老的传记。2、大理论。事关“现代科学技术体系”。3、大集成。综合集成了有关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的全部信息。4、大财富。这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以钱老为首, 大家探讨建筑科学的一笔财富, 留给后人。今人总要给后人留一点东西的。

我认为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 这是建筑科学很重要的特点。钱老十分强调建筑科学发展中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 同时他也很重视建筑美学, 强调意境, 强调环境的协调。二是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辨证关系, 也就是“天人合一”。三是人与城市的辨证关系, 也就是“以人为本”。四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生的一系列问题。

关于钱学森学术思想的研究正在不断地引向深入。特别是最近大家都在忙于迎接钱老百岁寿辰。我们这本书的出版, 也可以说是祝贺钱老百岁寿辰活动的一部分。

顾孟潮

(本书作者之一, 《建筑学报》资深编审、教授)

学习和传播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是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的事。我们编著《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探微》一书就是为了这个目的——为了吸引更多的同道认真学习研究与传播普及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这一努力得到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鼎力支持, 得到今天到会的各位专家各界人士的首肯与支持, 我非常感谢。

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轻视社会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忙于操作, 忙于赚钱, 疏于思考, 更缺乏科学思想。另一个较普遍的问题是在城市建设与建筑实践中, 轻视城市与建筑的人性化、社会化和多元化特征, 千篇一律、统一模式、主观盲目追求上规模上数量的做法很突出, 不能保证城市与建筑的质量、品位与品格。《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探微》一书正是针对迫切解决这些问题的需要而编著的。

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的核心是系统思想, 其研究对象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开放性和大科学性质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 。强调研究建筑科学不能用还原论的思想, 而要用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的系统论的思想。建筑科学是跨于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之间的第十一个大科学部门, 需要有科学的建筑哲学思想作为建筑实践的指导思想。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建筑科学定位定性理论、山水城市理论构想、城市学理论、建筑哲学思想和园林学理论等五个方面。目前这一研究普及工作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但任重道远, 还要继续努力, 并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的研究中来, 使这项工作不断持续下去。

布正伟

(中房集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

有幸应邀参加《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探微》 (以下简称《探微》) 首发式学术座谈会, 喜阅厚达749页的巨著, 虽然还来不及细读, 但这部巨著独特的内容与形式, 却已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想, 建筑科学, 其实就是讲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首要条件, 以及如何去创造这种首要条件的科学。人类不仅有生存问题——先要能活得下去, 而且还有发展问题——还要活得越来越好。那么, 如何去“建”生存空间, 又如何去“筑”发展环境呢?不同的时代、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社会, 就会有不同的答案。钱老所提出的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理论 (本人认为, 把建筑科学的核心理论直接命题为“宏观建筑论”似更加鲜明和真切) , 则是人类面临生存与发展危机的全球化时代的必然产物, 而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建筑科学诞生在改革开放的中国, 这也正是中国建筑与城市发展开始进入新纪元的征象所在。为了能持久深入地探索宏观建筑理论体系, 我有一些初步想法提出来请钱老和各位专家学者指教。

一是要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建筑实践的理论成果 (避免“偏食而择”) , 为建构宏观建筑理论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譬如说, 钱老将建筑科学列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第11个大部门, 这是极富创见的, 但“建筑科学”是否就是“城市、建筑和园林”三部分组成, 则需要通过普遍的实践来检验。我认为将“建筑科学”的基本组成视为“城市、建筑和环境”才是符合实际的。我们现在讲的大地艺术、生态景观、地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 并不能与“园林”划等号, 但却都与人居环境的创造紧密相联。

二是宏观建筑理论的研究, 其最终归宿是指导实践、掌控实践。因此, 系统地寻找和分析我国城市建设与建筑实践运行机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弊端, 是从反面来论证宏观建筑理论的正确而有效的途径, 也是搞清楚应用技术层面中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之间何以能有机衔接、解决其孤立分工、各行其是通病的关键所在。

三是持久研究宏观建筑理论的方式与途径, 要有创新的勇气和精神。研究人员虽不必求多, 但除了跨学科知名学者外, 一定要吸纳在领导和管理岗位上, 在规划与设计实践中有丰富经验并善于理论思考的各类型代表性人物参加, 同时, 可以找典型城市或乡镇做检验理论、总结经验的基地。还可以与高等院校就人才培养方向的探讨, 和教学内容的吐故纳新等建立互动联系。此外, 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分析、交流与考察, 也会为持久的制度化的理论研究增添活力与光彩。

马蔼乃

(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教授)

地理科学与建筑科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地理环境系统中, 有自然环境系统与人工环境系统两部分, 研究自然环境有自然科学作为基础, 研究人工环境, 应该有人工系统工程作为基础。钱老提出的《建筑科学》是一大部门的学科群, 既包括了传统的建筑学, 也包括了所有人工的建设, 因此是一个新的大部门。

钱学森的科学技术体系中有11个大门类, 实际上这11个大门类相互之间都是有联系的。钱学森认为“微观世界”有“量子论”, “宇观世界”有“相对论”, “宏观世界”长期以来被还原论的简单性科学——“牛顿力学”所“统治”, 钱学森提出用“系统论”的复杂性科学来研究宏观世界, 这是很大的创举, 至少是与量子论、相对论具有相当水平的思想。可以说钱学森是中国当代的“思想家”。回顾历史, 2200年前, 在奴隶社会解体之时, 中国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家”,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孔子、孟子的儒学, 老子、庄子的道学。五四运动以来, 中国又出现了一个“产生思想家的时代,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 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阶段中, 是应该出现大思想家的时代。然而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却不见钱学森科学技术思想的博大精深。钱学森提出了“大成智慧学”, 其实钱学森先生本人就是一位大成智慧者。中国人不能“妄自尊大”, 但也不能“妄自菲薄”, 对钱学森科学技术思想的认识、解读、发展是当代中国一代或者几代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学习西方的科学, 融入中国的文化,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走自己开创的新路, 是有希望超越西方世界的。一切竞争, 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希望建筑科学领域的同志们, 能够继续在“解读”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的基础上, 写出《建筑科学》丛书。如果每一个门类都能够按照系统科学的新理念写出成套的教科书, 那么教育改革就是实实在在的, 培养大成智慧的新人, 就是指日可待的了。

钱学敏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首先感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为大家奉献了这么一部重要的好书!很有价值, 意义深远。

钱老一贯钟情于中国的园林艺术, 认为它是东方的一颗明珠, 他提出“山水城市”理念, 希望城市建设要与“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 这就突出了城市建设不仅要求每一幢微观建筑要美观、要艺术, 而且要求每一幢微观建筑要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 作为一个整体, 进行宏观的思考与规划, 创造出更高水平的建筑艺术和人类最美的生活意境。

钱老把建筑科学作为单独的一个大部门列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 钱老认为现在科学技术体系涵盖了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地理科学、系统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文艺理论等, 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筑科学的理论与实践需要各门科学技术的支持, 因而也展示出建筑人和其他科学人一样, 需要不断汲取广博的知识, 借以丰富发展建筑科学技术并不断创新的广阔途径。钱老说过, 人的创造性成果往往出现在不同学科的交叉点上, 我们掌握的学科知识跨度越大, 创新程度也越大。钱老还进一步指出:“科学工作总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的, 然后才是科学论证;换言之, 科学工作是源于形象思维, 终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源于艺术, 所以科学工作是先艺术, 后才是科学。相反, 艺术工作必须对事物有个科学的认识, 然后才是艺术创作。在过去, 人们总是只看到后一半, 所以把科学和艺术分了家。而其实是分不了家的;科学需要艺术, 艺术也需要科学。”

今天,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以微电子信息技术革命为先导的第五次产业革命和以生命科学、生物工程 (包括大农业) 为先导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相继到来, 我们已进入信息社会, 完全可以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 以闪烁着科学与艺术光环的建筑科学为指导, 在祖国的大地上, 建造出更多的“山水城市”, 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 安居乐业, 静享“天人合一”的意境与快乐。

钱永刚

(钱学森长子、教授)

如果有人问:在茫茫学海中, 音乐和火箭相隔多远?从中国园林到航天科技, 完成跨越需要多少光年?我们无法回答。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一种思维定式:音乐和园林是艺术, 而火箭、航天是科技。从美妙的艺术世界到尖端科技领域, 它们之间隔着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当我们羡慕着另一种人生的时候, 往往会感叹:再活一次有多好!在这一感叹中的背后, 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和认同, 那就是:人生注定只能选择一个领域去钻研和品味。当你选择了高分子化学, 就意味着你从此告别了诗情画意;当你选择了诗词歌赋, 就意味着在很多场合下你就要远离严谨。从这点出发, 对大多数人来讲, 注定只能以一种缺憾度过人生。

然而偏偏有一些人, 他们却可以在众多的领域里探索, 并成就斐然。如亚里士多德、笛卡尔、达芬奇, 他们研究的领域广泛而深入, 且成绩卓著。黑格尔说过, 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

感谢鲍世行、顾孟潮两位老师, 感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 由于你们的辛勤劳动, 才有《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探微》一书的面世。

打开这本书, 我们看到这位人民科学家的胸怀, 他除了拥有一个广阔无垠的科学世界, 同时还拥有一个灿烂绚丽的艺术世界。我们看到:他站在一个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深度和广度, 用系统的思维综观各个科学领域, 以理性智慧的头脑和感性浪漫的情怀去品味艺术世界, 从而得出独到而精辟的结论。

陈明松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我国杰出贡献著名科学家和一级英雄模范钱学森教授在1990年提出了“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山水城市”。中国古代城市建设选址离不开山和水, 沿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松花江和沿黄海、渤海、南海边建城市, 靠山靠水边城市的例子也不胜枚举。所以说, 古代城市建设是山水城市与城市山水的结合, 完美衬托的融合而成的山水城市和城市山水的文化, 因此, 这也是山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钱老说:“山水城市的设想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 是城市园林与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型吗?我提请我国的城市科学家和我国的建筑师考虑。”钱老所指的问题, 在当前城市建筑中普遍存在着, 可谓切中要害、十分及时。钱老提出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结合在一起, 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山水城市创建融科学与艺术于一体, 有为人民服务和社会主义的内涵, 正好奠定了山水城市的灵魂, 具有东方文化的特色, 继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又发展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内容。山水城市的本质就是研究未来城市模式的问题, 研究如何科学地认识城市, 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问题。它是一颗引导我们发挥创造性的“导弹”, 具有构想和建设“山水城市”的深远意义, 具有深远的“山水城市文化”的战略意义。

刘临安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

钱老的建筑思想中有一个关于山水城市的理念, 借此我想谈一谈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山水特性在塑人文品格与修养方面的涵义, 以便更加深入地认识钱老的优秀品格。我国的历史贤哲孔子说过: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实际上, 孔子是把山水的自然特性与人的品格修养做一个比附, 今天我们叫做“比喻”, 古人称为“比德”或“比兴”。山水有什么样的自然特性呢?古人说过, 大山出江河、吞日月, 藏之不尽, 取之不限, 就像一个仁者的品格修养;大河缘理行流、防清防浊, 不惧壑险, 不怕峻阻, 奔腾向东, 就像一个智者的品格修养。中国的古典园林为什么以山水为骨干?重要的意义就是山水的自然特性与君子的品格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这里, 我们学习钱老, 学什么?我认为要学钱老具有的仁与智的人文品格。钱老的“智”表现在他对科学事业的孜孜不倦和功勋建树, 钱老的“仁”则表现在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和的赤忱之心。

李钢

(雕塑家)

钱老肖像的创作持续了几年的时间, 是我从事雕塑以来用时最长的一件作品。钱老的学识博大精深, 其人生经历波澜壮阔, 可以说是钱老集大爱大智于一身的。钱老的境界是常人难以想像和达到的, 这需要仔细地理解、慢慢地消化。我想塑造一个人就必须踏踏实实地了解这个人的全部, 包括他的过去和现在, 要像演员一样去体会、去感受、去假设, 尽可能地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这样才能创造出好作品, 虽然用时很长, 但很值得。

钱老头部的凸凹点、骨点具有特殊性, 头部异常地饱满发达, 有一种由内向外的扩张力。钱老的眼神给人的感觉是深邃、睿智和神秘的, 目光似乎洞察到了无穷的宇宙世界。钱老嘴角微微上翘所显现出的慈祥笑意, 表现了钱老不可动摇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吴宇江

(本书责任编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副编审)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篇8

在异国他乡开始新婚生活后,钱学森什么样的举动让蒋英惊讶万分?

作为和钱学森相伴62年的妻子,蒋英的内心始终有一份愧疚,到底是因为什么?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蒋英是中国杰出的女声乐教育家和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她也是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和蒋左梅夫妇的三女,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的表姐。两人的结合堪称科学和艺术的完美联姻。让我们听听蒋英的讲述,走进钱学森的情感世界。

妻子差点当了“妹妹”

蒋英和钱学森1947年结婚,在一起相处了62年,但他们的相识、相恋却有点奇特。

1923年的一天,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职的钱钧夫家里显得很热闹,他正在等待一位好朋友带着家人来做客。

蒋百里,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因为对政治的失望,他当时正在北京创办一个文学社。这次聚会他和夫人带来了5个漂亮的女儿,这让钱学森的妈妈很羡慕。

蒋英:钱家的妈妈说,你们有五个女儿,太多了,给我一个好不好?蒋家的妈妈很大方,好吧,你挑一个。钱家的妈妈就说要老三。我是行三,所以就过继到钱家去了。

两家正式摆了一桌酒席,蒋英被接到钱家,并有了一个新名字——钱学英。4岁的蒋英在钱家只待了几个月,就闹着回家,因为12岁的干哥哥钱学森不跟她玩。

蒋英:他有很多玩意儿,口风琴、球什么的,但他不会跟小妹妹玩,他就看着我,逗我,所以我不喜欢这个哥哥,我要回家。

蒋英和钱学森短暂相处后,就天各一方。

相恋 从这儿开始,我们交朋友

1929年,钱学森在北平上完中学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前往美国留学,在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航空工程,一年后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航空理论博士学位。

也就在钱学森去美国留学的第二年,蒋英陪父亲到欧洲考察,并留在德国,在著名的冯·斯东凡尔德贵族学校学习。1937年,蒋英考进柏林音乐大学声乐系,并在一次匈牙利举行的国际歌唱比赛中获奖。

对蒋家这位漂亮而又有出息的女儿,钱学森的父母一直很在意,因为当年他们有约定,如果蒋英做不了干女儿,大了就嫁给钱学森。

蒋英:钱家妈妈老惦记着这个约定。每年我生日,她必定给我送玩的,送吃的。但是她过世得很早,四十几岁就走了,这是很可惜的。钱老伯也没有忘这件事,老惦记着我这个干女儿。

1947年,在上海的钱钧夫给远在美国的钱学森写信,要他回来看看,他已经12年没见到自己的儿子,并且他还有一桩心事要办。那年秋天钱学森回到上海,那时他已是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意气风发。

蒋英:钱学森回来以后,因为他学习很好,又是博士,又是教授,很多家的父母都想把女儿介绍给他。人家知道我们家和钱家私交甚密、感情很好,就来托我和我妹妹,我说可以可以。

在蒋英的安排下,在上海为钱学森安排了一场相亲会,一位富家女竟然当面向钱学森表达喜爱之情。钱学森却拒绝了富家女孩的邀请,因为在这次酒席上,他被儿时的玩伴蒋英深深吸引了。

蒋英:吃饭的时候我看他的眼睛老对着我看。我就觉得不对,感觉很奇怪。

几天后,钱学森应邀在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一次学术讲座,蒋英一个人去听了。讲座结束后,钱学森突然提出送蒋英回家。

蒋英:他送我回家以后,我说,我这里有很好的唱片,挑一张顶好的、我喜欢的唱片给你放好不好?他说,不好不好,不用了不用了。一下子我们都静默了。

过了一会儿,他说,你跟我去美国好吗?我一听,觉得很吃惊,但是心里也有一些预感。我说不行,我有男朋友了。他说:我也有女朋友,但从这儿就开始,你的男朋友不算,我的女朋友也不算,我们开始交朋友。

新婚 天天晚饭后躲到小书房

他们的结合遭到蒋英姐姐的反对,她给妹妹讲了一个故事:在美国的时候,别人给钱学森介绍了一个女朋友。有一天,钱学森去接女朋友参加一个聚会,等了很久,大家才看到钱学森一个人急匆匆地赶来,一问才知道,他在路上把女朋友给丢了。

但蒋英没听姐姐的话,她佩服钱学森,认为有学问的人就是好人。6个星期后蒋英与钱学森在上海和平饭店举行了婚礼。婚礼后不久,钱学森先回美国,一个多月后,蒋英独自到了波士顿和钱学森会合,在异国他乡开始了他们的新婚生活。

他们愉快地在一起吃早饭,钱学森泡了一杯茶,喝完,突然站起来向蒋英告别。

蒋英:他说我走啦,晚上再回来,你一个人慢慢熟悉吧。我很惊讶,这叫结婚啊?我第一天来呀!

人生地不熟的蒋英独自等待着钱学森回家,直到夜色来临。

蒋英:到晚上五六点钟,他回来了,很客气。他问吃什么饭?我不会做饭,不知道怎么做。于是,我们就到外面吃了一顿快餐。他跟我说:到礼拜六礼拜天,我陪你去买菜,咱们一起做菜。他给我介绍美国生活,我觉得很有意思。

一回到住所,钱学森的举动让蒋英吃了一惊。

蒋英:他就说回见、回见。我还没反应过来,他就拿了一杯茶到小书房里去了,门一关不见人了。到晚上12点他出来了,很客气。我也很客气。就这样,从结婚的第一年第一天到以后这六十几年,他天天晚上都是吃完晚饭,自己倒一杯茶,躲到小书房里去看书,从来没有跟我聊天,更没有找朋友来玩。

1949年,蒋英跟随丈夫来到温暖的美国西部,一个美丽的城市帕萨迪纳市,著名的加州理工学院就在这里,当年,钱学森曾在这里攻读航空理论博士学位,而这次他是应聘加州理工学院正教授,并出任学院的喷气推进实验室主任,他那喜欢交际的恩师冯·卡门也在那里。

蒋英:他与朋友来往很少。但是卡門那儿,他不得不去,卡门逼着他去。卡门特别喜欢他,当自己的儿子一样。卡门也很喜欢我。

在美籍华人作家张纯如撰写的钱学森传记中,这样描述当时的蒋英:她见多识广、美丽大方,加上一副好歌喉,加州理工学院优秀的男性全对她着迷不已,他们甚至说,我们全都爱上了钱太太!

变故 原计划女儿满月就回国

有了蒋英的陪伴,钱学森也变得很乐观,学术也迎来了高峰。他先后提出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震惊科学界。而那时的美国,正在掀起一场反共风潮,成就显著的钱学森也遭到怀疑。

1950年春天,钱学森决定回国,因为他的祖国正在发生巨变。

蒋英:我们的女儿是6月26日出生的,预订的飞机是7月27日。我说,女儿一满月,我们就得带着小孩带着尿布回国了。

但事情并没有蒋英想象的那么顺利。对于美国军方来说,钱学森知道得太多了,1945年,钱学森曾作为美国军方考察团成员,去德国考察导弹研制资料,之后,他参与到美国军方火箭研制项目,并进入五角大楼,参与撰写美国空军发展规划,一共九章的规划钱学森撰写了其中的六章。

启程回国前,钱学森特意前往华盛顿的五角大楼,当面向美国海军部次长金贝尔说明回国的理由,钱学森的决定让金贝尔异常惊慌,回国的事情也发生了变化。

蒋英:回来以后,他跟我说:我们走不成了,他们不让我走,你带两个孩子回去吧。我说不,我不能离开你,我也要待在这里。

不久,钱学森在海关的行李被扣押。随即,美国联邦特工拘捕了钱学森,关押了15天后释放,并告知不能离开美国,同时规定,钱学森的活动只限于居住地30公里范围内,并要按时去移民局签到。

软禁 钱学森为家人掌勺做饭

在软禁期间,钱学森住所被监视,甚至电话也被监听。那时,钱学森只能在学校做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蒋英则在家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那是一段屈辱而又艰辛的日子。

蔣英:那时候很苦,两个孩子,钱永刚刚刚会在地上爬,钱永珍得手里抱着。特务老来跟我纠缠,方式是各种各样的,甚至半夜12点钟来电话,问谁谁谁是否在家。这些我都避开钱学森,不让他知道。

钱学森从公众视野中消失,和蒋英过着平淡的生活。有时,他们会带着孩子去附近兜风,会一起到菜市场买菜。对于妻子蒋英来说,这是丈夫在家待的时间最长的时期,和谐的家庭氛围也给钱学森带来些许慰藉。

蒋英:有一件事情是我们在美国很开心的事。买菜,洗菜,切菜,切肉,都弄好了,最后掌勺的是他。他爱做饭,爱做菜,我们在国外都吃中国饭。

被软禁期间,钱学森除了发表一些重要的关于航空理论的论文,还潜心撰写一部关于控制工程方面的专著。书写得很顺利,钱学森的心情也变得愉快起来。

蒋英:我就买了一把吉他,一起合奏。那是非常快乐的,我们给朋友们也弹奏过。他高兴了一阵子,又去写他的书了。

寂寞地等待5年后,在中国政府的帮助和斡旋下,钱学森踏上了回国的旅程。火箭专家回到红色中国成为当时轰动美国的消息,受尽屈辱的钱学森对美国记者说:我回去将竭尽全力和中国人民一道,让中国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失踪 蒋英急找国防部“索夫”

回到国内,钱学森就带着蒋英和孩子去上海看望父亲,这是一家三代的第一次聚会,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但是,蒋英却不知道,自己的丈夫将要参加一项最高机密的工作。

作为中国导弹研制的技术领导人,近30年里,钱学森肩负了很大的压力,那时,他经常神秘失踪很长一段时间,家里的事情全靠蒋英。

蒋英:那时候,他什么都不对我讲。我问他在干什么,不说。有时忽然出差,我问他到哪儿去,不说;去多久,也不说。他的工作和行动高度保密,行踪不要说对朋友保密,连我们家人也绝对保密。

有一回,钱学森又“出差”,一去又是几个月,杳无音信。急得坐立不安、寝食不宁的蒋英,再也无法忍受这种亲人死活不明的痛苦折磨,急冲冲地找到国防部问:“钱学森到哪儿去了?他还要不要这个家?”

其实,这时的钱学森并没有失踪,他正在戈壁荒漠之上紧张地进行着“东风一号”近程导弹的发射准备工作。1960年11月5日,新华社发了一条电讯通稿:中国第一枚“东风一号”近程导弹在中国西北地区发射成功。

蒋英:我心想:莫非是他?他回来了,我猜中了。当我向他讲述自己前不久找国家领导人“索夫”的故事后,逗得他哈哈大笑。

家里的事情他从来就是一概不管,所以这种情况我慢慢也就习惯了,觉得不能干扰他。我说,我是搞音乐的,你是搞工程的,那你搞你的,我搞我的。所以我自己的全部工作在音乐方面,做了我应该做的事。

愧疚 他很懂美食却极少享受

1991年,钱学森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荣誉称号,这是一个巨大的荣誉,在盛大的颁奖仪式上,钱学森当面表达了对妻子的感谢。

钱永刚(钱学森、蒋英之子):他说:我干什么的,大家都知道,但是我老伴干什么的,我向大家解释一下,我老伴主要是从事古典艺术歌曲的教学。我今天获奖,不会忘记老伴几十年来给予我的理解和支持。

作为和钱学森相伴62年的妻子,蒋英的内心有一份愧疚。

蒋英:他很懂美食,可惜他没这个条件,一辈子没吃过美食,至少是很少。我很可怜他,因为我不会做美食。

少年时候,蒋英和钱学森曾在两家的聚会上合唱过一首《燕双飞》的歌曲,这似乎预兆了他们以后相伴的人生,一起经历荣耀,一起经历苦难,一起经历光荣,在温馨中慢慢老去,默默离开。

(据《南方日报》)

上一篇:我就是不愿打点滴散文下一篇:美国计算机工程专业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