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中反思

2024-09-15

课中反思(通用12篇)

课中反思 篇1

任教小学英语以来,课余我们都在反思,小学英语应该怎么教?到底存在哪些弊病呢?

本节课执教的是xx中的第二课时,教授重点是Let’stalk,是一节对话操练课。本来是想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表演才能,在真实的情景中灵活运用英语,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在教学对话的过程中,我经常是让学生自由结对上台展示自己的英语风采。往往是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人人点到,有些学生也常是多次举手想展示自己,我也是要求个别的优等生把机会让给那些中下游的学生。

同伴互助是英语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课堂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些课堂,课上有很多的有趣的同伴互助。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你争我抢,惟恐落后。唱唱跳跳,说说演演,形式多样,十分热闹。而课下,问学生“学了什么”“会了多少”,学生很茫然,留在记忆中的只是英语课中的热闹。

首先,我们要明确:同伴互助是为教学服务的。活动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学会在合适的语境中运用所学语言,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有趣的活动的表面形式所吸引,在嘻嬉笑笑中度过宝贵的时间而无所得。

其次,我们在设计活动是应围绕多方面展开。有些课堂,学生还没有明白单词的意思,看清单词的拼写,教师就一味的“readafterme”,要求学生盲目的模仿单词的读音,试问:学生再次看到单词时不认识,不知道意思,不会用,会说又有什么用呢?应尽量减少盲目的模仿。

再次,组织时应适当的调度,应使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及时回归到知识上,使“知识在活动中,活动具有知识性”。

最后,课结束后要常问:问一问自己,你在成功中失去了什么?问一问学生,你在愉悦中收获了什么?

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不能停留在活动的“活”“乐”“玩”上,我们应注重学科知识本身的魅力。

回忆课堂,我个人认为以下几个原因导致了这节课的失败。

第一,作为教师的我,没有好好的专研教材。教学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课堂所学内容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练习。

第二,没有能够很好的充分利用想象力创设情境,使学生不能大量的运用英语。

第三,在课堂设计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做得不是很好。没有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能够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操练,课堂效果会好一些。

课中反思 篇2

课程改革以来, 作为基层的教师, 我一直对探究型课程深感兴趣。在实践中, 我以“主题式探究小活动”为主, 带领学生对自己生活、学习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活动中, 学生积极踊跃的态度是我在基础型学科教学中难得见到的, 常让我惊讶不已。

然而, 探究型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也正是让我觉得困惑的地方。探究型课程不像基础学科的学习, 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从学习探究的内容上看“散”而“杂”。学生的探究活动除了《小学探究型课程学习报》上提供的以外, 还有来自于他们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 语文课本中读到“含羞草被碰触后叶子会合拢”, 几个对此现象有兴趣的学生组成小组探究了“含羞草”这一植物;学校大队部在暑期组织观看卡通片, 班中的学生结合学习报中“卡通”这一主题进行了系列探究活动。况且, 课程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不像基础学科课程一样有明显可以量化的、显性的衡量尺度。那么, 其课程的育人价值究竟能在哪里体现呢?

二、案例描述

巧的是在学生的一次语文考查卷中, 我的困惑有了些许答案。这学期, 我带的班级上四年级了, 一次语文考查中作文题目是这样的:同学们, 在你的学习生活中, 一定也有过一次、两次令你难忘的特别的作业。请你用心回忆老师布置过什么样的特别的作业, 你是怎样完成的, 写清那次作业让你印象深刻的理由。

我们班同学曾倩云这样写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三年级时老师让我们进行最喜欢卡通人物调查问卷的作业。我们小组花了整整一星期的时间向三年级组全体同学作调查……最气恼的是三 (5) 班的班长, 怎么说都不让我们进教室问卷调查, 因为生怕我们影响了他们中午写作业。我们好说歹说, 最后向他们班主任杨老师请求才让我们完成了对他们班的调查工作……在这一个星期里, 我们班人人都忙得不可开交, 几乎是马不停蹄地工作……当我们终于完成调查问卷汇总统计后, 心里觉得无比高兴, 真有成就感……这真是一次特别的作业, 让我记忆犹新。”

在这次考场作文中, 有的同学写的是‘卡通人物’调查问卷的作业;的同学写的是‘石头王国漫游’中怎样搜集造型不一的石块做成一幅作品;还有的是写探究植物的作业。无一例外——探究型课程中一个个探究活动成了学生难忘的特别的作业。

三、案例思考

学生的考场作文吐露的是他们的心声, 让我欣喜激动之余, 也引起我深深的思考。探究活动的作业何以有别于学科作业, 成为学生心目中特别的作业?我想这正是探究型课程育人价值的显现。

1. 特别的作业:在实践活动中, 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

《指南》中指出:研究型课程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经历, 这种经历整合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以我带领三年级学生进行的活动主题为“欢乐卡通地带”的探究活动为例。“卡通”在学生的生活领域中往往仅仅停留在观看、欣赏的层面, 而探究“卡通”以学生亲历体验、自主探究的方式去更深层次地了解卡通及相关知识。无论在基础型课程的哪一门学科中学生都无法获得这样的学习体验, 学生通过活动不仅帮助自己多方面多渠道地了解卡通, 更重要的是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了其他同龄人对卡通的认识。有的调查小组惊喜地发现, 在他们身边男孩子大多喜欢聪明、坚强的人物, 如, 皮卡丘。女孩多数喜欢可爱、漂亮的卡通人物, 如, 白雪公主、美羊羊。当学生统计分析出这个结论时, 他们自己也觉得真是个有趣的现象:与他们先前猜测相吻合。

这样的学习体验、学习经历是探究型课程独特之处:“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究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认识,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 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探究活动以其不同的学习方式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因而同时也成为了学生心目中特别的作业。

2. 特别的作业:从学生兴趣出发,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探究型课程中探究内容的选择非常关注的一点是学生的兴趣。探究活动一定是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 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切合实际的问题开展研究。仍以“欢乐卡通地带”的主题探究活动为例, 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征求了班级学生的意见, 在谈论中发现学生对于卡通片看过不少, 但对于一些卡通的知识, 与卡通相关的产品的关注和认识还不多。于是基于兴趣与要求的活动主题, 我和学生一起确立了。在实践过程中, 正如学生在作文中描述的那样:一到中午时间, 我们就忙得不可开交、不亦乐乎。为完成调查, 有的学生甚至悄悄地牺牲体育课上自由活动的时间, 这一切都是学生自发去做的。每一次探究小活动中学生表现出的积极态度、浓厚兴趣、探究的动力都让我惊叹:这是在基础学科教学中无论如何也无法达到的效果。

在探究型课程中, 学生从问题的提出到分析解决的过程都充满着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下是三年级学生填写的在调查问卷过程中的学习单, 尽管解决问题的对策和结论略显稚嫩, 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我想这样的作业也就不难成为学生难忘的作业之一了。

3. 特别的作业:在真实的情境中, 解决了孩子们的实际需求

研究型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 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开展研究, 解决问题, 获得直接的体验和经验。我们还以“欢乐卡通地带”主题活动为例, 通过这次探究活动, 三年级学生发现自己及周围同学认识了卡通人物、卡通产品, 从而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关注生活的态度;通过活动, 让学生初步接触调查、分析、归类等科学的了解事物的方法, 尤其是问卷调查法。这些都不同于以学科知识获得为主的基础型课程, 探究型课程更真实地让学生面对生活, 因此, 这样的作业让学生记忆犹新, 能有感而发。

四、案例延伸

探究型课程的开展过程是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成长过程, 课程的内容虽然没有确定的标准, 呈现出一种广泛性与开放性, 但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展现出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让我对布置这样的特别作业乐此不疲。那么, 在探究课程中如何布置“特别的作业”以落实育人目标, 我觉得教师有这样一些注意点:

1. 全面了解, 整体设计

探究型课程主要是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 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 在每学期初, 教师应全面了解班中学生对哪些问题有探究的兴趣。根据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需求等学情帮助学生确立整学期的探究主题、有序列地设计整学期的探究作业。

2. 搭建平台, 重在实践

考虑到小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不强, 处理实际问题的经验缺乏, 因此, 教师应积极搭建校内外的平台共同完成。探究活动中, 不管是学生能独立完成的, 还是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 布置的探究任务一定要具体, 让每位学生有能力去完成, 重在参与实践的过程。

3. 课堂研讨, 探索方法

研究型课程的实施强调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这就需要利用课内时间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也需要利用较多的课外时间, 由学生进行集体的或个人的研究活动。探究课程在课表中一星期只有1节, 因此, 在课内时间教师要特别注意给予学生方法指导和思路点拨。

4. 引导评价, 获得体验

课中反思小议 篇3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层面上取决于教学行为的合理与否。具体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明确;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能否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地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否在教学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等。如去年我在执教“不规则物体(石头)的体积”时,先让学生观看“乌鸦喝水”的动画片,当乌鸦喝不着水时,(录像暂停)问学生:该怎么办?(“乌鸦喝水”这个典故,学生是非常熟悉的,所以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往瓶里放入石头。”)学生回答后,再播放动画片,验证学生的想法,接着问学生:乌鸦现在为什么可以喝到水了?学生稍作思考,马上回答:因为石头有体积,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水位升高,所以乌鸦可以喝着水。那么,石头的体积是多少呢?怎样求石头的体积呢?(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实验,汇报总结。结果学生只探索了“把石头放入水”这一种方法。显然学生的思维受“乌鸦”的束缚,依“乌鸦”画葫芦,让“乌鸦”牵着鼻子走,没有自己的探索空间。当时我就启发学生:“同学们,把石头放入水中求体积,是一种好方法,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其他方法吗?比一比,哪个小组研究的方法多?探索的方案巧?”通过这样的调整,学生兴趣盎然,个个跃跃欲试,跳出乌鸦的“陷阱”,找到了用橡皮泥将石头“围”成长方体;称石头重量;将石头放入长方体容器内,用沙子填满等新颖独到的方法。试想,课堂教学中要是没有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是不可能跨越“陷井”,标新立异。

二、反思教学策略

一般认为,教学策略是指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抓住教学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反思,抓住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反思。如我就一年级“长短”这一内容做研讨课时,我末做具体的操作要求,直接让小朋友拿出学具比长短(因为我长期进行高年级数学教学,都是直接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的),结果有的学生是一种学具接着一种学具玩;有的学生是把所有的学具全部摆放在桌上;有的学生抢同桌的学具看……收效甚微,甚至纵容了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发现这种情况后,我知道用以往的策略是行不通了,于是立即采用了更为具体的教学策略:一是听清操作要求(拿两种学具);二是边操作边思考(从摆学具中看到了什么);三是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将看到的、想到的与同桌互相说一说);四是集中精力听小朋友的汇报(想说的说给同学听,有意见的可以及时更正、补充)。

三、反思学习过程

评好课中成长-教学反思中进步 篇4

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 李有宏

要想真正评好课,必须加强学习,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美学、演讲与口才,学习课的模式,掌握学科特点,熟悉各种课型。还可以多看看教育杂志上评课的实例,这样可以从中学习借鉴,提高评课的水平,此外,还得注意在实践中学会推敲评课的语言,这样才能给优秀者锦上添花,给不足者雪中送炭,使评课别有一番风味。

评好课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的去反思自己。反思,简单地说就是回过头来思考过去的事,从中总结经验或教训。我们这里所说的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过去或对过去经历的“过电影”。而是一种思维方法、一种学习方法、一种研究方法、一种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途径。反思,指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再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对自己经验的总结与提升,从而达到自己的人格、个性及至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一、课堂教学——反思的重点

课堂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意义的整体,是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复杂系统。老教师在课堂上较多注意教学艺术风格、各个教学环节的组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新教师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课堂管理方面。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要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能够引起反思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思考性回忆。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学的成败进行理性的分析。

二、课前准备和课余练习——反思的基点

课前准备的充分与否,教案的好坏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条件。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先对过去的教案和经验进行反思,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和教训反思的基础上,不能照搬照抄现成教案。课余练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节之一,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对学生作业和练习的反思,不仅有利于教师能对作业布置和设计的科学性作出判断,还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目标达成高度准确的定位,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等等,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对课前准备和课余练习要倾注关切和热情,这是反思的基点。例如谌雪姣老师的课前听写及课后的作业布置、庞莉老师的堂上迁移练习,两位老师可从学生的完成情况来反思自己所做的设计是否科学。

三、学习观摩——反思的生长点

观摩他人成功的教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反思典范,让自身感受与学习不尽相同的授课内容、组织形式、教学风格等。在观摩公开课、示范课或评优课的过程中,专业研究人员和教师一起边看,边评,边议,面对面地相互切磋,交流研讨,反复研究他人与自己的成功与失误,在讨论甚至争议的过程中,会迫使教师多听、多想、多问和多做,教师通过反思感悟和行动,去其糟粕、吸取精华,可以增进对教育改革和新课程理念的把握,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提升反思能力。所以学习观摩是教师直接吸取他人成功经验的过程,是教师将先进的教学理论内化自己的思想、理念和行为的过程,是教学反思的基本生长点。在学校的教研组活动中,我们常常惊讶于有些老师评课时妙语连珠,发现问题时一针见血,这些老师发现问题的能力的提升得益于他们经常听课或时常学习案例评析。由此我想到,李靖静老师在答辩时引用语文大师窦桂梅所说的有关整体与局部的巧妙比喻,她的这段描述使得她的答辩多了文化的气息。当时韦校长和黄副校长发出会心的微笑,我猜他们一定在想:多学习,让老师们站得更高。

在此,向大家推荐两本书《梅林看课堂》、《新理念教例评析》。前者再现了作者针对一些公开课中有争议的教学环节,与教学专家和执教教师展开的现场对话。在激烈、生动的思想碰撞中,引发听课教师和执教者的教学反思。后者选取体现新理念的教学环节进行引介和评析,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帮助。

四、开展对话——反思的要点

对话是真理的明朗和思想本身的实现过程。在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反思需要对话、反思离不开对话。其实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对话——与历史对话、与事实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对话不是单向的传输与接受,而是相互推动的一种互惠、互赠的交流活动。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知识智慧,教师也是从学生那里得到回报,双方均以自己的行为促成对方完成教与学的创造性活动,在这样一个对话情境中,教师不断在对话中反思自我,反思教学过程,学生在对话中得到成长,两者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五、勇于否定——反思的难点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教师的每一次反思都意味着对过去的教育理念和行为的扬弃与对未来发展图景的规划。它既是一种自我否定,也是一种自我超越。否定自我并非易事,这意味着对我们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传统习惯进行挑战。

在磨课中收获在赛课中成长 篇5

---砖井镇中学磨课教研构建高效课堂

开学以来,我校为了继续深入推进“136”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使教师尽快掌握“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理念,学校成立了以刘建军校长为组长的督课领导小组。教务处对本次活动做了具体安排,每周以学科为单位举行校级公开课,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六个教研组全员参与,各授课教师围绕主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把自己对新课标的解读、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在备课、上课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刘校长走进课堂一线,全程参与教师们备课、磨课过程,教师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课前授课教师积极准备,课堂上教师进行精彩的展示,课后听课教师认真、仔细地评课,努力地打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同时学校实行督课领导小组推门听课制度,形成了浓厚的教科研氛围。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使教师成为了课堂的组织者、合作者,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

在磨课中收获专题 篇6

如果在你的教学中已经经历过“磨课”,那你就是幸运的一个,因为你已经拥有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你正在进行“磨课”,那就请你收起烦躁的心,静静地去做好它;如果你还没有进行“磨课”那就请你去珍惜并争取每一次机会吧!尝试过后,你一定会在“磨课”中更快、更稳地成长!

根据学校领导组织安排的磨课活动,我有幸成为磨课教师中的一员,至今磨课活动已经开展了近两个月。现在回忆起来,每一次我都有不同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让我真正体验到磨课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个成长来源于领导所赋予的机会及磨课教师的帮助。每一次磨课,我们都会在一起共同讨论:讨论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一个问题如何提问更加有效,怎样板书简洁明了更合理、怎样才会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这个过程使我更好地感悟学生、感悟课堂,在磨课活动中,我不断总结,不断改进。

感悟一:浓厚的教研氛围,给了我上课的勇气与自信。

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更新,一次次的收获,这其中有过困苦与彷徨,有过希望与欣赏。在“磨课”的这些日子里,经常有身边的人问我是不是很累?而我,总是用微笑来回答,因为这是发自内心的微笑。我想我是幸福的。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张主任、刘主任、路辅导员、组长周老师、师傅林老师及我们组的全体老师为了我执教的每一节课更是煞费苦心,大家齐心协力。每一次的试教,她们总会认真听,听完后总会为我献计献策,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帮助我不断完善教学设计、理清教学思路。每一次评课后我将大家给我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修改、完善自己的教案。经过透彻的分析与理解,再进行第二次教学设计并进行第二次试讲,各位教师再次听课、评课,将两次课堂进行比较,总结出我的进步与不足。当时大家坐在一起其给我耐心讲解的场面还历历在目。大家各抒己见,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许多真知灼见在相互的交流中产生,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团队精神的良好体现。我也一一记录下了大家的宝贵意见,消化吸收。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将大家的感谢给予我帮助的所有领导及老师们,让我真诚地说声“谢谢!”。

感悟二:在磨课中历练自己

特级教师黄爱华曾说:“磨课、磨人”,当时只是感觉磨课真不容易。这次经历了磨课的过程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磨课、磨人的味道。我在一次次的试教过程中磨教学环节、磨每个细节、磨我该说的每一句话……在这样的“磨砺” 中,我得到了进步、得到了成长。

感悟三: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既要努力促进学生实现“预设生成”,又要善于捕捉教学时机,锁定教学中新的有价值的生成,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生命力。只有课前教师的精心预设,才能出现课堂上精彩的生成。

现将贾慧杰老师在本次活动中送我的十二个字与大家分享:备熟教材,思路清晰,抓住重点。

我们可以形象地把磨课称之为“啄玉”——啄课堂设计自然之美,啄课堂教学细节之美,啄师生活动灵巧之美。磨课是教师集体反思的过程,是教师集体成长的过程,也是每一个教师化蝶的过程,它是痛苦的,但痛苦的历程会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使我能轻盈地飞翔在教学的天空。

课中反思 篇7

一、反思性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化改革,反思性教学的优势也逐渐显现出来,反思性教学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有很大的提高,通过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助于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教学常规,教师能更多的关注教学过程;这样有助于教师根据新的教学目标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同时学生也能在自我反思中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二、反思性教学的应用

(一)初中反思性教学内容的概述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包含了反思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标准这几方面的内容。目标反思有激励性、多面性等特征;教学内容反思主要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延展性、层次性、多样性等方面;教学过程的反思主要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工作,充分调动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模式的反思主要是重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学评价标准反思提倡教学评价体系的多样性、开放性,重在引导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差异做出科学合理评价,反对“一刀切”的评价方法。

(二)初中反思性教学的实施

在英语写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反思日记、学生调查问卷、教学听课活动等手段反思教学问题,针对不同学生、不同课程、不同的阶段制定出适应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方法,提高英语写作教学质量。

教师可以在平时先进行口语表达的训练,根据课本中的经典范文,例如七年级上册的unit 1“this is…”,“My name is….”或者“I’m….”等句式学习,通过口语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There are…people in my family.进而拓展学习句型结构:This/These is/are…That/Those is/are…以及This is my family.或I love my family.等。通过口语练习背诵短文样式,引导学生记忆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加强学生对所学课堂知识的熟练运用,积累初中英语词汇量,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为英语写作打下基础。

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去谈论日常生活,比如在学习“welcome to our school”这一单元时,我们要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比如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学科,通过模仿课文的重点句式“it takes/took…to do sth”和“go to…on foot”等分析总结写作技巧和谋篇布局,巩固课本中基本的句子结构搭建,为进一步的写作打下基础英语写作。

注重英语的语法学习,初中学生对英语的语法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所以针对这一问题,让学生在英语作文修改中应用反思性策略,先修改自己的作文,找出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的英语写作成果进行自我反省,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同时引导他们互相批阅,一方面可以通过评点发现他人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吸取了别人的优点,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英语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有组织的对问题进行讲解。通过反思性教学的方式,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吸收能力有显著的提高,学生通过反思找准了英语写作学习的方向,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同时老师通过学生的作文也可以了解学生对英语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反思教师自身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教师及时纠正教学方法。

(三)实践结果与调整

在阶段性反思性教学过后,通过问卷调查与试题考核的方式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与反馈。反思性教学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对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写作方法、写作评价以及写作爱好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写作教学活动中过程中,学生相互反思、相互批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展开英语写作的合作探究,但由于学生们的写作水平的不均衡,在相互评阅作文时并没有准确的衡量标准,英语作文的相互批改活动无法发展。因此,教师应灵活的将反思性教学运用到写作课堂之中,及时发现学生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力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划,以此提高英语写作教学的水平。

三、结语

写作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训练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多方面的进行教学设计。因此教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反思,不断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及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弊端,及时调整教学课程的设计,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改正。在写作教学中始终贯穿“教学理论的建立—课堂实践—反思”这一过程,使英语写作水平在学生与教师共同反思下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志明.反思性教学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5.32(2):77-77

课中反思 篇8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初中英语阅读课 教学实例

“任务型”学习(Task-based learning)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且在近年的中考阅读能力考查中提倡并施行对“Task-based reading”的考查。而我们教师往往搞题海战术欲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往往累得疲备不堪,然而效果适得其反。于是,笔者尝试着,实践着,逐渐真切地体会到“Task-based reading”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Task-Based reading”应用的教学意义

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途径(The task-oriented approach)是近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新发展,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运用学习任务组织阅读教学,既能强化语言的实际应用过程,又能充分体现语言阅读的交际本质。完成阅读的过程能促进学习自然地和有意义地运用语言,有利于营造语言习得的最佳环境。任务型阅读教学活动具有真实性,形式与功能相结合性的特点,并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任务型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活动。即阶梯型任务链(The task-dependency and the task-chain principle)使得一堂课阅读任务的明确,阅读任务的完成,阅读任务成果的展示得以顺利地进行,使得学生随着阅读任务的不断深化,他们阅读的过程越来越自动化和主动化,从而达到自如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最终目的。

二、“Task-based reading”教学模式及具体操作

1、实验结果与分析

笔者教九年义务制八年级的两个平衡班,于是将所教的两个班进行传统教学和“任务型”阅读教学对比实验。在实验前后,笔者分别对两个班级进行了前测与后测,试卷采用30分制,模拟温州市英语中考试卷阅读理解试题部分,分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测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水平。在收集两个班级全体学生测试成绩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假设,运用任务型阅读教学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有显著影响。笔者运用统计学有关统计方法,包括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两次成绩分别做了统计,其结果列表下:

根據笔者教学实践与成绩统计结果,笔者认为教师在初中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摒弃“读一讲一考”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不能仅靠补充课外材料来“强化”对学生的阅读训练,而应充分利用就教材新目标英语(Go For It!)向课堂45分钟要“高分”,进行“Task- based reading”的尝试教学实践。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又可以兼顾学生听,说,写能力的培养。利用探究性的问题设置,开拓学生的开放性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价值,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之一。

2、“Task- based reading”教学模式

我们把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应用于初中英语七八年级阅读教学,并结合新目标英语新教材的教学体系,逐步确立了“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宗旨,以学生为本,以话题为主线,为任务为中心”,注重形成性评价,同时遵循“Lead-in——Read——Use”的总体教学思路,采用探究式的阅读教学模式。

3、“Task- based reading”的具体操作方法示例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运用“Task- based reading”在实验班进行了一学期的尝试,收到较理想的成效。我认为:

阅读课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

Step 1 Leading-in/warming-up(一首歌,一幅图,直观、形象的导入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进而顺利得将任务铺展)

Step 2 Language inputting(输入环节可利用计算机CAI辅助教学,借助生活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实际交际,为后续任务做铺垫)

Step 3 Listening and discussing(通过图片向学生提供听力材料的背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并填写相关表格等,并四人一组讨论,同时学生自评、小组测评,有效地促进自主学习)

Step 4 Reading and talking(由快读到细读,查读,由学生自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Step 5 Surveying (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及要求分小组讨论,采访汇报结果,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

三、反思

1、对教师的要求

(1)在任务型英语阅读得教学设计和实践过程中,教学是以人为体的活动,学生是阅读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如何在课堂教学职创造一种有利于学习者外语习得的条件(enabling condition),使学生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际,运用语言并最终掌握阅读技巧。

(2)教师要认真备教材,除了熟知阅读教材的语言知识外,应对教材的文化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应做到融英语语言与思想品德、社会、自然等各个学科的知识为一体。

(3)阅读任务设置要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交际性,科学性和可拓展性;排列应具有阶梯性,有利于学生对阅读技能的掌握及提高。

(4)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估不仅局限于书面终结性测试,应通过考查,交流,口头对答,课堂展示、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作出形成性评价。具体操作手段有待大家共同研究与努力。

2、任务执行的环境(settings)

教师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完成任务的有利环境,创建一个优化的学习氛围,但由于个体差异、任务的难度、评估量度等原因,往往导致“Task—based reading”操作过程中出现意想不到的难度,这些还需我们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不断的摸索、总结和改革。

参考文献:

[1] Willis, 1996, J.A Frame 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思品课中的情感教育 篇9

初中思品课是以初中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为目的。把社会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然后借助意志的力量外化为美好行为的学科。所以新版教材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出发点。赞可夫说:“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而情感是知识向智力转化的动力,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桥梁,因此转化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加强情感教育,是当前新课程下思品课老师的重中之中。

本文就新课程下思品课老师如何对学生加强情感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师生关系上

1.教师必须热爱教育工作,爱学生。爱是一切情感教育的基础,老师应该富于爱心,热爱教育工作,用自己对学生真挚的爱,在学生的心田播撒爱的种子。苏霍姆斯基说:一个好的老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得: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应充满情和爱。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以爱子之心去爱生,让教子之诚去育人。

2.要让学生喜欢你,从而喜欢你的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果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喜欢任课教师,认为教师对学生热情、平等,具有很高的教学水平,该学生对学习往往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还会有意无意地汲取或模仿教师的某些行为,把教师作为自己心目中的楷模。相反,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消极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构成了学生与学习之间的障碍,学生会因对该老师的反感、惧怕和抵触情绪,进而发展为厌烦该老师所教的那门课,对该门课的学习采取消极的态度。为此,建立一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情感进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喜欢你,在心里接受你,从而接受你教的学科,这也是摆在我们老师特别是思品老师面前的首要工作。

3.把微笑带进课堂。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别思曾经通过许多实验,总结出如下的公式:信息交流的总效果(100%)=文字(7%)+音调(38%)+面部表情(55%)。微笑是社交场合消除陌生感的一种手段。许多老师疲惫或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在走进教室里也总是面带微笑,因为学生懂得从老师的微笑里感受到关心、爱护、理解和友谊。同时,老师的情感也会激发老师进而延伸到爱上老师的课,欣然接受老师的要求和教育。倘若你上课之前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心里十分不舒服,而且又把这种情绪带到了课堂上来,于是你在学生面前就可能显得懊丧或者冷漠,甚至迁怒于学生。那样就会使整个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了。

实践证明,要做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情”从“爱”来,有浓厚的爱,才配当学生的良师益友;也只有情感教学为先,才能促使学生爱学、会学,用好思想政治课的知识。

二.在教学方法上

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教材,通过导语、情景再现、阅读与活动、点精之笔四个栏目,展示课程标准的内容,把课程标准的要求整合到各单元和各课的具体情景中,给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必要和必须的空间,为学生参与、合作和师生互动搭建了平台,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教学方 1

法,必须和只能通过引导实现教学目标。

1.增加趣味性,尽量做到以情动人,在“活”字上下功夫。

首先教学中,自己要充分投入始终保持高度热情,以此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同时,除了课本上的实例外,补充一些同学感兴趣的例子,深入浅出的讲清道理,使学生感觉学习既不枯燥,也不神秘。课堂“活”起来,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情感共鸣就能产生,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就能增强,自己就更能发挥在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从而促进教学的进行。

2.寓教于乐,在“乐”字上下功夫。

配合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学,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我除了组织同学认真参加学校的每项活动外,还先后组织了社会调查、义务劳动、野炊活动,同时,还组织了辨论会、演讲会、故事会、诗歌创作朗诵会、歌曲欣赏会、哲学小漫画创作展评、班歌创作评比等活动,还成立了“求索”课外活动小组。专门学习讨论学生中感兴趣的话题。同学们在活动中不仅增长了知识、才干,而且感受到无比乐趣。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推动了教学工作。

3、理论联系实际,在“用”字上下功夫。

学生都不会反对政治课知识的正确性。他们之所以缺乏学习动力是认为学来没有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联系学生实际。在教学设计上,资料的取舍上,注意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生活经历或关注的具体问题设置情景,遵循“近、小、亲、实”的原则,使情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环境,表达形式亲切,要求实在。同时,还注意强调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我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举例时注意结合国内外形势及各种热门话题去分析,还组织学生分小组轮流定期向全班同学汇报国际国内大事并且做时事述评。促使学生主动去关心祖国前进步伐和世界风云变幻,感受爱国不是一句空话,祖国跳动的脉博与个人命运的息息相关。我们在对改革开放的评价问题、党的领导在新时期的作用和体现问题、中东问题、中日中美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上,通过学习、讨论,基本达到共识。

三.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上

当刚拿着新教材时,许多老师说:好难上哦。其实只要我们转变观念:“人的差异是正常的”;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领悟到什么;教学活动需要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学习活动不仅促进人的认知发展,也促进人的情感发展,教学不仅是机械和枯燥的记忆,也是享乐和愉快的发现。并据此让学习适应儿童的需要,而不是儿童去适应预先规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速度和性质的假设,同时认识到儿童的不同需要并对此作出反应,通过课程安排、组织管理、教学方法、资源配置以及与社区合作,来满足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速度,确保每个人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这样在教学中老师不再是强迫的“灌输”,学生也不是机械的、乏味的记忆。如:在《珍爱自己的生命》,你让学生收集材料,自己谈、自己讲,从身边的事与人身上去感受,从而悟出:生命是珍贵。这与强行的“灌输”相比,是否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呢?

地理课中辩论式教学谈 篇10

石洪春

喻腊梅

一、地理课堂如何开展辩论式教学

1.辩题选择原则

辩题是辩论活动中所使用的题目,是一堂辩论课中最重要的元素,所有的辩论都由此而生。一堂辩论课的精彩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辩题。辩题选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育性。辩题要切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社会现实问题设计辩题,体现辩论的教育意义。

(2)可辩性。辩题要有一定可辩性,既有共识点又有争论点,才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和思维拓展。

(3)公平性。辩题在理论、事实和逻辑等方面没有倾向性,这样对正反方学生才公正、公平。

(4)适宜性。辩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要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和探究意识。辩题还应简单明了,辩题不宜过大,课堂辩论毕竟不同于一般辩论,要求在一节课的范围内进行。

(5)趣味性。辩题要有新意,具有趣味性、时代性、热点性等特点,这样才能辩之有趣,辩之有理,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2.教师指导原则

(1)辩论环节与课堂教学结合。辩论应服务于教学,它是促成教学目标完美实现的一种手段、方式。课堂中的辩论应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教材中重难点进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发现式辩论、深入探讨式辩论或综合运用式辩论等不同类型,并适时地根据学生在辩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真正发挥辩论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2)适时指导与耐心观望融合。辩论中有两种态度都不可取。一种是“过度指导”,即教师干涉过多,带有倾向性,左右着学生的思维。另一种倾向是“隔岸观火”,针对学生粗杂而单调的讨论或辩论,教师不介入、不引导、不指正,这些都达不到辩论学习的最佳效果。当学生处于知识混淆、思维束缚时,教师应及时纠正或引导;当学生在讨论、倾听中提炼出自己思路时,教师需要耐心观望,做到“指导”与“观望”有机融合。

(3)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兼顾。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教学中都能有所收获,使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兼顾。本着人人参与的原则,教师应尽量使每一次辩论参与人员最大化,争取每人都有一定的尝试机会、锻炼机会。

二、辩论式教学的课堂实践

(1)时间。一学期安排2~3次辩论学习即可,一般15~30分钟,如果时间允许也可整节课安排辩论赛。前提是必须按要求完成本节或本章的教学任务,为给辩论赛留出充足时间,一些教材内容可简化,以节省时间。

(2)分组。可将全班分成正反两方,每方四小组讨论,全班共八小组,每组6~8人。每个小组应由能力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组成,以促进小组内部的有效合作。各组再分配立论、辩论、结论的任务,安排一辩、二辩、结辩的角色。各组发言情况根据课堂时间灵活处理。

(3)准备。提前1~2周将辩题和分组情况公布,让学生针对自己承辩的内容查找资料,做好辩论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

(4)评价。在辩论开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以“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去参与整个辩论过程,避免个人的情绪化表现。教师在辩论结束后对正反两方辩论组应做客观评估,评价应以激励、表扬为主。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智力水平等方面寻找其闪光点,使小组成员感到荣辱与共,从而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各尽其才,取长补短。

(5)实践。实施过程为:分组讨论→各组代表发言→正反方代表陈述→自由辩论→总结。实施过程可灵活处理,如有停顿、冷场现象,教师可把问题抛给观众学生回答;如果时间不够,或过于激烈,教师可将问题延伸到课外,交由学生继续思考和深入探讨。以西北师大附中高一某班的一堂辩论课为例探究其实施过程。

地理课中的地图 篇11

在我们学习中,很多时候要用到地图,如中央电视台每天播出的天气预报,就是通过地图说明天气变化的。图的选用和引导学生读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把抽象的内容,如地理事物在空间的分布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直观化、形象化,起到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作用。图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精心选择恰当、新颖的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他们产生想象和情感活动,使单调沉闷的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进而收到良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例如为了直观表示某地的气候类型,气候包括了气温和降水,往往用曲线图表示各月的平均气温,用柱状图表示各月的降水。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和培养想象力,常把地理轮廓图人为想成某些事物。

一、读气温曲线图,区别各气候类型的气温状况

(1)热带气候的气温曲线图较平直,年温差很小,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只有夏天。

(2)亚热带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弯曲变大,说明气温年较差显著增大,但最冷月气温仍在0℃以上,冬季温暖,夏季炎热。

(3)温带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弯曲变化更大,气温年较差大,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夏热冬冷四季分明。

(4)极地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弯曲也大,除最暖月气温在0℃以上外,其他各月气温都在0℃以下。

二、读降水柱状图,区别各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1)热带气候①热带雨林气候的柱状图起伏不大,年降水总量居各气候类型之首,且降水全年分配均匀。②热带草原季风气候的柱状图起伏较大,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③热带季风气候的柱状图起伏最大,年降水总量大,降水分布不均,集中在夏季。④热带沙漠气候的柱状图几乎没有水柱,全年降水极少。

(2)亚热带气候①地中海气候的柱状图最奇特,气温曲线图的高峰区,对应的是降水柱状图的低谷区,也就是说夏季少雨,冬季多雨。②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柱状图起伏不大,夏季风来临,带来大量降雨;冬季风时,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降雨减少。

(3)温带气候①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柱状图最平缓,各月降水分布均匀,②温带季风气候的柱状图起伏也大,降水分布不均,雨热同期。③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柱状图起伏平缓,降水总量小,冬夏降水差别不大。

(4)极地气候的柱状图水柱极低,全年降水很少。

三、读地理轮廓图,培养学生想象力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就是靠地图产生的灵感。魏格纳在卧床养病时,闲看墙上的地图,忽然注意到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十分吻合,他认为这不是偶然的巧合,便大胆假设:南美洲大陆与非洲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漂移分开了。他根据对两个大陆上的地层、岩石及古生物化石对比研究,最后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说,为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学习意大利时,我首先在黑板上画出意大利轮廓图,并指出其形似一只漂亮的长筒靴。接下来让同学说出构成这只“靴子”的骨架山脉,北为阿尔卑斯山地;南为东北-西南走向的亚平宁山。这只“靴子”是欧洲的一个大半岛--亚平宁半岛伸进了地中海。西西里、撒丁等岛,可引用意大利的足球赛很精彩,这些岛屿正好像是足球,长筒靴在踢足球。上述空间概念建立之后,用彩色粉笔边讲边填主要城市、矿产资源及物产的分布。远远望去,这幅由不同色彩绘出的图似乎是一节美术课,将地理教学的美学蕴涵发掘了出来,寓教学于娱乐之中,寓教学于美育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爱上地理。此类可联想的图形还有很多,如法国的轮廓近似六边形的几何图形,中国的轮廓酷似一只报晓的雄鸡等。

用地理轮廓图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为更好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磨课中成长 篇12

磨课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是我们走向成功的绿色通道。在一次次磨课的过程中, 教师对新理念的把握更准确, 对教材的研读更深入, 对学情的了解更透彻, 同时课堂的引导点拨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也得以提升, 教学实践不断丰富, 教学智慧得以发展, 教学素养得以提高。

磨课磨出了课改信心, 磨出了团队精神。多次的磨课, 磨出了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 磨出了教师理论水平的提升, 磨出了教研组团队创新思维的火花, 磨出了实践“乐学课堂”的信心, 磨出了优秀团队的凝聚精神。

下面, 笔者就以我们对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城市的标识》的磨课之路为例, 谈谈有效磨课的途径。

一、研读文本, 确定“教什么”, 这是磨课的前提

1.选定课题。

磨课之初是选定课题, 即从全册教材中确定“教什么”。课题的选取要因人而异, 往往要选取适合执教者的教学风格、体现执教者教学优势的课文来教。

2.研读教材。

确定了所要教的课文, 接下来就要深入研读教材了。具体来讲, 研读教材可分为三个层次:一读读懂教材的编排意图, 二读读透教材的知识体系, 三读读活教材的思想内涵。

以研读《城市的标识》为例, 课文是当代女作家张抗抗写的一篇散文, 语言优美, 内涵丰富。作者运用大量笔墨描述了城市的雷同现象, 又用多种表现手法赞美了不同城市树的风采, 可挖掘的信息非常丰富。到底教什么?

我们沉下心来研读课文, 尝试去触摸课文的主旨, 惊喜地发现, 课文似乎说的也是树, 但却独具风韵。以前写树的文章, 是从人与自然的角度, 表现的是爱树、护树、种树的主题, 而本文则是借树写树象征的城市品格和人文精神, 表达的是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珍惜。这就成了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导航。

3.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

正确的教材解读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准确把握了课文的主旨, 读活了教材的思想内涵, 读懂了教材的语言形式, 教学目标也就做到了心中有数。

树在作者的笔下有了生命, 有了色彩, 感受不同城市树的风采就成了学习本文的重点。

考虑到学生理解“树为什么是城市的标识”比较困难, 我们以学定教, 把这个课后题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预设策略, 确定“怎么教”, 这是磨课的核心

教学策略的选择, 要依据课标, 整合教材, 结合学情, 体现本组研究课题的新理念。

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立足于课标, 考虑到学情, 结合六年级组的研究课题———《阅读教学中有效落实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 我们预设了本节课的教学策略:读中感悟, 读写结合, 诵读积累。

1.读中感悟的预设。

课文篇幅较长, 如何划分第一、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为了突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 也为了呈现一节扎实有效的语文课, 我们大胆舍去了课文第一部分 (第1耀6自然段) , 将它放在第一课时处理, 又将第二部分 (第7耀17自然段) 根据文本的详略进行了主次处理。如, 重点品读课文第8自然段关于香樟树的描写 (目的是在领略香樟树风采的同时, 学习本段的表达方法, 为后面的小练笔做好铺垫) , 次重点是品读第10耀11自然段关于法国梧桐的描写 (体会比喻手法的妙用) , 略读其他城市的标志———榕树、油松、圆冠榆等, 体现了详略有别。在品读各种树的风采时, 体会作者对城市的标识———树的独特情感。

2.读写结合的预设。

本文可供学习的表达方法多样, 寻找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也就成了值得推敲的问题。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写状物文章的实际情况, 最终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 也一定有许多有特点的树, 请你仿照第8自然段, 写出你喜欢的一种树的特点。

3.诵读积累的预设。

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背诵文中描写树的优美片段。

三、课堂实践, 验证教学策略, 这是磨课的关键

课堂是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途径。《城市的标识》的磨课有如抽丝剥茧, 一共经历了四次。

1.第一次磨课。

存在的问题:

(1) 读的形式单调, 只是个别读和齐读。

(2) 学生对“树为什么是城市的标识?”这一难点理解不到位。

调整策略:

(1) 设计多样的读书形式, 如读描写“香樟树”一段采用评价读, 读描写“法国梧桐”一段采用挑战读, 读描写不同城市的树一段采用接力读, 读描写“树是城市仅存的个性”一段采用引读等。读书形式多样, 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也保障了读书的效果。

(2) 教师点拨, 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文章第15自然段运用了排比句的形式揭示了“树是城市的标志”的原因, 由于语句比较深奥, 我们建议执教教师从三个方面进行点拨:第1句抓“忠心耿耿”体会树的忠诚、固守;第2句运用对比手法体会树保持个性的品格;第3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树能滋润心灵。这样有效的点拨, 挖掘了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度。

2.第二次磨课。

存在的问题:

(1) 学生汇报各个城市树的特点时比较费力、费时。

(2) 自主学习的内容较多, 合作不充分。

调整策略:

(1) 设计表格, 使学生的汇报一目了然。

(2) 建议将自学内容用分块推进法教学。

3.第三次磨课。

存在的问题:

采用分块推进法较费时, 而且师生的情绪、课堂节奏受影响。

调整策略:

依然采用一次给出学习任务的方法, 但调整了合作的时间和内容, 让学生在学习难点时进行合作, 充分交流观点, 增强合作的有效性。

4.第四次磨课。

存在的问题:

执教教师在随堂练笔时提供的词语太多太杂。

调整策略:

建议执教教师将所给词语按描写树木的角度 (如外形、花、果、香气等) 分类, 增强实用性。

经历了这一系列蜕变, 这节课终于破茧成蝶了!执教教师代表六年级语文组参赛, 得到了教学专家的肯定与赞赏。

其实, 磨课中调整的不仅仅是教学策略, 有时还需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但磨课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实现课堂的有效、高效, 为了学生的发展。

四、撰写磨课反思, 感悟教学真谛, 这是磨课的升华

磨课, 艰辛与快乐并存。回顾我们的磨课之路, 有以下体会:从确定课题开始, 一定要静下心来研读文本, 研读作者, 研读学生;在预设了教学策略后, 要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对文本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 做到匠心独运, 彰显个性;教学设计要做好课堂教学的预设, 预设越充分, 课堂就越灵动, 但这种预设要“活”, 要能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时刻关注课堂的生成。这样, 才能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教给学生不会的, 教给学生有用的, 这才是一节精彩的课!

上一篇:碳的化学性质下一篇:冷冲压模具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