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研讨课论文资料

2024-05-24

新生研讨课论文资料(共8篇)

新生研讨课论文资料 篇1

新生研讨课建议

研討課,顧名思義:研究討論,针对某个对象进行学术讨论,思想交锋。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主体,对象,方法,也即谁来讨论、讨论什么和怎样讨论。

主体,老师和同学们。大家都参与讨论,而不是一个人讲大家都听。老师可以更多地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大家打开思路,指正一些错误,或表扬或鼓励,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也把握话题的方向。对象的选择,我认为没必要一定限制在某个理论或具体问题。讨论如果要进行下去,要么是针对一个东西有纵深,要么是话题广泛,内容丰富,可以横向铺排。以我们现在的知识储备和理论修养,纵深的讨论是很难实现的,因此不妨将话题打开,采用话题式而不是问题式的讨论,可扩展到多角度甚至多学科。我们社会学的问题是很适合这样的讨论的,它跟很多学科都有交叉或渊源关系。那么,在谈论某个问题的时候,大家可以调动自己的各种知识储备,很广泛地去谈。具体操作上,我觉得可以分成小组,每次课由一个组主导讨论,选定话题并准备与话题相关的材料,作为讨论的积极分子,提供一些线索或背景知识,作课堂记录,形成文字等等。

至于这九周的课堂要出什么成果,我觉得,学术意义上是不可能的,我们的知识储备、理论修养、实践经验和学术研究规范的训练都是缺乏的,所以现阶段很多所谓的研究只能是很浅的简单尝试。而且,短短九周的课堂,现在剩下七周,也没必要非出什么成果。我设想中这个课堂应该是一个解放式的课堂,把我们从两个地方解放出来,一是传统课堂,单向的概念、理论的灌输,规整的训练,这些且不说质如何,至少在量上已经足够了;二是日常生活的话语体系,我们在课堂之外的交流话题无非是吃喝玩、娱乐、男生女生,甚至在巨大的网络信息量的冲击下这样的交流也少了。日常生活世界被侵蚀被占领,我们没有真正的严肃的交流思想的地方,逐渐丧失了去深度思考和表达思想的欲望,我们把严肃的东西娱乐化、粗鄙化,我们会嘲笑严肃、嘲笑信仰、嘲笑真诚,并且常常以之为荣。我觉得我们现在最可怕的地方不是知识储备的匮乏,而是习惯于被驯化被同质化,变成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只知道物欲享受而没有否定性思维,从来不去追问自己不去检视人生,抛弃了自我反思的需要和自由。

所以我希望研讨课可以给一个空间让大家由一个问题出发去思考,去交流,去碰撞,期间我们能够有一些感触,能够发现一些新颖有趣的观点,发现自身不足,思维方式的局限,能够激发阅读和思考问题的兴趣。我觉得这就是成果所在。

新生研讨课论文资料 篇2

随着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技术的不断创新, 各所高校也在不断摸索新的高等教育模式。各种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教学改革试验正在各大高校中如火如荼地展开, “新生研讨课 (Freshman Seminar) ”便是近年来悄然兴起的一种受到广泛好评的新兴课程模式。顾名思义, 新生研讨课面向的对象是大学一年级新生。课程一般是由高校中的知名教授及团队开设小班专题讨论课来进行,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选用教材也打破固定模式。开课专题可以涉及任何学科领域, 以激发学生对学科和特定研究领域的兴趣为基础, 兼顾培养初步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旨在使学生能够近距离理解学校以及学科的价值和发展趋势, 从而意愿投身相关领域的工作。

二、生物专业新生研讨课的特点

新生研讨课最早始于美国的高校, 可追溯到19世纪末美国大学兴起的新生教育课程 (Freshman Orientation) , [1]并于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 对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课程模式近10年前开始受到我国教育学者的普遍关注, 已经在多所高校试验开设, 受到广大师生的广泛好评。今年上海海洋大学也开始在多个学院试点开设了十几门课程, 其中包括笔者负责的“生物如何适应环境”。课程分为16个学时, 分为8个教学周, 班级规模10~15人。在课程的筹划建设过程中, 我们收获了许多经验和体会。相对于传统课堂, 新生研讨课有许多特色。

1. 班级规模小

我们设立的课程班级容纳人数为10到15人。这对于常规的大学课程, 特别是大多数面向大一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程并不常见, 对于生物类专业的学生, 即使进入高年级专业课学习, 也很少有这样小规模的课堂。班级规模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平均受关注程度, 也有研究发现缩小班级规模与学生的成绩提高呈正相关。[2]因此, 在这项课程中, 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足够的重视, 也更加有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对学生获得知识及精神启发非常有益。

正是因为学生的数量少, 也给了他们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展示自己。而作为一门研讨课,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也更加频繁, 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 这项被教师认为是极大优势的因素, 也有可能对部分学生并不能发挥作用。受我国传统文化及教学方式影响, 很多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教育过程中, 其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逐渐降低, 进入大学后更加沉默。[3]特别是在很多大一的公共基础课都是以大班形式开展的情况下, 学生进入小课堂可能出现不适应。针对这个可能, 我们的课程设计中也计划用最初的1个课时让学生和教师做一个公开的相互介绍, 包括学生自己的背景、兴趣爱好、选择本专业的原因、感兴趣的课程内容以及期望解决的问题等, 教师也在个人和研究背景介绍的同时逐渐将学生引导到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其关注问题的思路上。通过这样一个相对轻松的切入点, 深入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了解, 以便后续课程的展开。

2. 教材选用, 经典教材与前沿文献并用

由于课程由科研成果突出的教授带领, 使学生们有机会接触目前该领域最前沿的知识。而对于大一新生, 其基础专业知识又比较薄弱。因此在参考书目选用方面, 我们结合了多方面的内容。一种是经典的专业教材, 这部分参考书目以中文教材为主, 学生自主阅读进行学习, 对重点章节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还有一类参考书目是经典的科普书籍和科学杂志, 这类书籍内容比较易读, 完全交于学生课下阅读, 用于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拓展知识面。

另外一类, 也是我们会在课堂上重点讨论的一部分参考教材, 是关于生物环境适应的相关研究论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几篇前沿的英文文献进行精读, 在课堂上进行讲述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 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度解读, 并根据实验室的条件, 让学生实践其中的部分研究内容。这部分内容是课程的重点, 文献解读讨论约占10个课时, 将成为学生收获最大、受益最深的部分。

3. 教学形式多样

如前所述, 新生研讨课区别于传统课堂, 在形式上更接近研究生课题组的研讨会 (seminar) 。因此教学形式也不拘泥于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相反, 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会由学生支配。

我们的课程使用的形式有:1教师就专业内容进行专题讲座式讲授, 并设置提问讨论环节。2学生分组进行文献解读, 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点评与讨论。3课堂以外的时间, 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4学生参与实验室实践活动, 亲自体验科研的过程。5走出校外实地考察, 拓展视野。

实践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以上多种形式中, 学生的实践活动是课程的重点。课程中的实践活动除上述第4项直接在实验室中完成外, 还包含了第5项课外实习。前者立足于专业知识的拓展巩固;而后者的目的是增进学生对学科发展和应用的理解, 并且可以理解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同一问题的思路, 对于培养促进学科发展的相关人才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4. 人才持续培养

开设新生研讨课的目的之一, 就是给导师和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为师生今后继续进行科研合作提供一个双向选择的机会。对于学生而言, 在低年级就可以直观地接触到感兴趣的导师所从事的具体科研活动, 可以减少他们在进行未来规划时的盲目性;同时, 学生如果希望有机会进入所选导师的实验室进行继续深造, 必然要更加认真地对待课程。而对于导师而言, 增加了一次深入了解学生的包括科研在内的多方面素质的机会, 可以遴选更适合自己研究方向的候选人;而且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加入自己的课题组, 导师也会加强对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在这样的双重激励的作用下, 课程的效率可以得到极大提高。

课程结束后, 部分学生可以继续参与课题组的日常工作, 可持续整个本科学习阶段乃至以后研究生阶段。这样的持续培养也有利于专业人才养成。

5. 团队教学模式

课程还有一个特色是团队教学。这里的团队, 不仅指教学对象的组成模式, 还包括了教学团队。关于教学对象, 鉴于有一些任务需要小组合作完成并呈现结果, 对于学生而言, 在完成课程任务的同时, 也培养其团队合作的精神。这种模式称为基于团队的学习模式 (Team-Based Learning, TBL) , [4]其优势已经被国内外许多教育学者认可, 并在包括生物学、医学等多类学科中广泛应用。[5,6,7]除此之外, 与单兵作战的教学模式不同, 授课老师也以团队的形式组成。课程负责人由资深的教授担任, 同时也有其他多位老师参与辅助。各位老师来自相近的科研团队, 研究的问题相近但侧重点又不同, 因此也各有其优势, 可以在教学中担任不同的角色。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新生研讨课是近年来备受欢迎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其主要目的是帮助新生增进专业认识、培养其学术兴趣和创新精神, 对于塑造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教师而言, 也增进了其与学生的深度交流, 可以更及时有效地将自己的学术思想进行传播。同时对高校实现建设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也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筹备建设该课程的过程中体会到, 相对传统教学模式, 新生研讨课具有更多特色, 教师和高校在实施课程建设时应充分利用该课程的优势, 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对传统教学模式, 新生研讨课具有更多特色。

参考文献

[1]Johnson, C.A., Orr, C.L..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urse as a Natural Extension of the Post secondary Freshman Seminar[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1996, 72 (02) :120-123.

[2]卢海弘.班级规模变小, 学生成绩更好?美国对缩小班级规模与学生成绩之关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 2001, 22 (10) :33-37.

[3]刘向前.论课堂沉默[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 2005.

[4]Mchaelsen, L.K., Sweet, M., Parmelee, D.X..Team-Based Learning:Small Group Learning's Next Big Step[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2011.

[5]Koles, P.G., Stolfi A., et al.The Impact of Team-Based Learning on Medical Students'Academic Performance[J].Academic Medicine, 2010, 85 (11) .

[6]Carmi chael, J..Team-Based Learning Enhances Performance in Introductory Biology[J].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2009, 38 (04) :54-61.

新生研讨课对军校的启示 篇3

摘 要:新生研讨课是面向大学新生开设的小班研讨课程。由于其具有教学内容新颖、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对新生的专业导学功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本文在归纳新生研讨课的相关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其对于军校的启示,以促进军校教育改革的推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新生研讨课 军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243-02

1 新生研讨课概述

1.1 源起及发展

新生研讨课1959年始于哈佛大学,1963年被列入哈佛学院正式课程,是面向大学新生开设的小班研讨课程。其中,以学术性专题为主,强调师生互动的新生研讨课,成为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的典型模式——学术性模式。这种模式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大学学习阶段的特点,实现学习阶段的顺利转换,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机,初步培养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意识[1]。1972年,南卡罗莱纳大学开设了以加强师生沟通和学生的适应性转变为目标的新生研讨课,成为后来许多大学所效仿的另一种新生研讨课模式—— 适应性模式。这种模式旨在引导新生认识大学生活,熟悉学校环境、学习资源,学会具体的学习方法。

此后,两种模式的新生研讨课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并对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知名大学都将新生研讨课列入对本科生的分类课程或核心课程要求中[2]。在我国,2003年11月,清华大学首次将新生研讨课引入本科教学中。此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也开设了新生研讨课[3]。

1.2 组织管理及教学实施

各大学的研讨课均具有健全的组织管理,一般由教学一线的专家和教授组成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课程的计划、安排和实施。研讨课大多面向所有大一新生,不受专业限制。一般在网上公布,供学生充分了解并按照兴趣自行选择[4]。学校会对新生的选课提供适当指导,并且严格限制研讨课的选择人数,一般为15人左右,以保证实际教学效果。由于新生研讨课的教学特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因此大都配备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一般由学术造诣高、资历深、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教授、专家和学者等担任。

新生研讨课普遍打破专业界限,颠覆以教材为依托的教学内容,涉及众多领域和交叉学科,关注专业学科的引导和前沿问题的探讨。另外,一些新生研讨课带有“导论”的性质,重在引导,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并了解本学科的知识框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4]。

研讨课教学形式灵活开放,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自行设计实施,一般圍绕某一专题展开,安排讲授、课堂讨论、辩论、实验、调研、报告等形式。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使学生在平等、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大胆思考、平等交流、积极探索,充分参与到课程中,从而锻炼学生的表达、思辨及批判性思维能力[5]。同时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阶段的转换过程。

考核方式上,新生研讨课注重课堂参与表现,一般不采用书面考试方式,而代之以灵活多样的综合考核方式。教师根据课程特点综合考量学生课上参与讨论的表现,实验、实习、参观、调查、实际等活动的参与情况,答辩或书面报告完成质量,课堂出席情况等,从而更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2 对军校的启示

2.1 可实现对新生的专业导学

对于军校学生而言,大学一年级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一方面,军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训练模式等方面与地方院校有很多不同之处,需要新生尽快适应;另一方面,大学的学习生活与他们熟知的中学学习生活有很大差别,学员没有相关经验可以利用。并且由于目前我国的军校,新生在入学前就已选定专业,选择较为盲目,新生对所选专业的概况和发展前景、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一般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在学习中常出现学员随着对专业了解的加深,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是对专业的实际用途不了解,对未来的前途感到迷茫,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对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盲目,仅为了应付考试,而没有真正理解开设课程在该专业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还有学员学习不得法,没有养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不了解该专业的研究方法和科研过程,无法把书本学习转化为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开始正式的军校学习生活之前,对新生进行专业导学是十分重要的。而新生研讨课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很好的专业导学的作用。

首先,研讨课通过跨学科的探索,提供相关学科框架,能够引导新生对于所学学科专业具有清晰的认知,明确所选专业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其次,研讨课的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的要求是直接指向学员日后的专业学习生活的,通过研讨专题所涉猎的本专业及交叉专业的相关知识,可以使新生在入学之初就对该专业的相关课程和知识有一个充分了解,使今后的学习更具有侧重,为专业学习生活做好准备。另外,最为关键的,学员通过研讨课的学习经历,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熟悉该专业所特有的分析视角、研究方法,了解适合该专业的学习方法;并且在探究问题、实验、调研等过程中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其科研能力。

2.2 可实现教学观与学习观的转变

目前我国军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师授课,学员听课、记笔记、做作业,定期考试的模式,课堂教学仍以讲授式为主,教学方式较为刻板。教师是课堂的权威,是知识的传授者,处于中心地位。学员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更多的是被动盲目地接受知识,而鲜有主动建构和探究的过程。虽然很多院校也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但成效并不明显。

新生研讨课由教师选题,并根据课程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和不拘一格的教学手段、方法,并通过适当的引导和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为学生创设探究式学习的氛围,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需要改变习惯的听课、记笔记、做作业的模式,在教师的引领下,在研究、讨论、实验、参观见习等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通过选择研究课题、学习并收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报告等过程体会自主探究、自主建构知识的乐趣。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思考问题,如何主动的获取知识,学会了如何真正的学习。因而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推动教学组织形式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转变,推动教学模式由“以知识传授为主”向“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启发式教学”转变,不仅对于军校的新生教育,对于日常教学也是值得借鉴的。

2.3 可培养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占据军校教学的主流,致使教与学脱节,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分离,学员在学习方法、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多缺陷,极大地限制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新生研讨课所特有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出宽松的学术氛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探求知识,并通过课后查阅大量资料等方法分析研究问题,最终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因此学生自觉融入到科学研究的氛围中,经历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学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这有助于激发新生的科研兴趣,形成一定的科研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师生、生生间的开放、交互式学习和小组讨论、自由辩论等教学活动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充分阐明自己的观点,而且能够倾听、理解他人的观点,并进行批判性思考,因此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质疑精神。因此研讨类课程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对培养富有创新型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实施建议

尽管新生研讨课在国外已很成熟,且已成为很多学校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在我国地方高校中尚处于摸索阶段,在军校中更是鲜有开展。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推广,使研讨课与讲授型、实践型以及自主学习型等类型的课程共同构成更为合理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具体实施中,有几方面问题需加以注意。

首先,新生研讨课的引入和开展不能盲从其形式。应充分理解新生研讨课的内涵和特点,认识到新生研讨课与常规课程的不同之处。不能将其等同于全面展示知名教授学术水平的专业课,系统传授专业基础知识的普通引论课,培养专业研究能力的大四顶峰课程,或是通识教育课程体系[6]。

其次,军校新生研讨课的开设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由于军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新生研讨课的选题除了体现学科专业外,应更加突出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军人素养、战斗精神培养和联合作战、信息化作战意识培养融入其中。注重与实际的联系。如可结合著名战役、军事时事、新型武器装备的相关情况等展开研讨。此外,为了避免局限性,在充分利用本校师资力量的同时,也可以聘请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等的知名专家开设新生研讨课,使之成为军校与地方院校交流的平台,成为师生探索和了解学术前沿的窗口。

再次,新生研讨课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授课教师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而且需要具备高屋建瓴的学术眼界,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索精神,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

最后,新生研讨课关注学生参与、重视研究能力的理念应推广到其他所有课程中,使新生研讨课的效果得到更好发挥,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整体提升;也应倡导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其积极影响长期保持并延续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张红霞.美国一流大学本科课程纵向結构特点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10(5):67-72.

[2]刘俊霞,张文雪.新生研讨课:一种有效的新生教育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146-147.

[3]黄爱华.新生研讨课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4):58-60.

[4]丁宜丽.新生研讨课:美国本科教育的特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05(8):58-59.

[5]张文雪,刘俊霞.新生研讨课教学理念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11):139-143.

[6]张红霞.美国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93-96

新生研讨课 篇4

姓名:王莹

学号:12920132200206

步入厦门大学的校门,我的人生历程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怀揣着对大学的憧憬,对未来的梦想,我开始了四年大学学习生涯的第一年。但是在惊喜与激动同时,一个个问题也摆在了我的面前。最值得思考的是,大学,究竟学什么。

通过为期十四周的新生研讨课的学习,我对大学的学习有了一些理解和自己的想法。

首先,要学号本专业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学业有专攻。还记得在高考录取结束,得知自己即将进入法学院进行四年的学习时,我的内心颇为纠结。一方面,对于法学或法律,我的了解确实不多,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顺利地完成本科的学业。另一方面,自己本身对于法学的兴趣不大,也有可能是对这门学问不太了解的缘故吧。但经过了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我对于法学改观不少。我也明白了,专业兴趣也感情一样,是需要培养的。虽然在入学之初我还在考虑要不要转专业,但是现在,我已经明确了自己要在法学道路上一直走下去的思想。的确,专业兴趣是能够培养出来的。在课堂上,我被宪法学老师的风趣所吸引;被刑法的严厉所震撼;被民法的繁琐但贴近生活而想要认真钻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充满新奇个性的学习只有充分了解自己,寻找自己的兴趣,根据兴趣选择学习,才会学得深入,学得快乐。兴趣是引领我们前进的动力。

当然,大学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平台,这个平台的地基就是大学里的基础课程,这是我们必须打好的战役。只有打好基础,拓宽视野,求知的路才会越走越宽。我们的导师也提到了这一点,他告诉我们,在大学,要学号一门外语,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生活用语,还需要有专业的词汇积累,这样,才能在之后的国际法学习中更加游刃有余。不仅在学习上,在工作中,对外语的掌握也成为必须。在国际交流日渐频繁的当代社会,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对于自己来说,有利无害。

学会独立,助你成长。

离开了细心照顾自己的父母,精心培育自己的中学老师,在大学生活中,最先要学会的,就是独立。独立地学习、独立地生活、独立地工作。离开保护,学会独立,才能领略不一样的风景,感受不一样的自己。大学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只有学会独立起飞和翱翔,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学会自律,助你成功。

自律源于每一个小事,每一次实践,比如不翘课、坚持泡馆、自觉排队、自觉抵御电脑游戏和电影电视的诱惑、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这些都是日常小事,但是因此而节省出来的时间,却可以做大量的学习和工作。培养这种良好的习惯,不仅在大学可以有更好的学习成果,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让自己领先于他人。

当然,大学不仅要学会怎样读书、怎样做事,还要学会怎样愚人相处、学会怎样做人。

在大学生活中,我们需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从日常生活的宿舍来说,我们的宿舍是四人共处一间,因此,学会与室友相处,是很重要的一课。我们要收敛自己的脾气,并且包容他人的习惯。来自祖国各地的同学共同在法学院学习生活,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理应被接纳。我们不能固执的认为别人一定错误,反而应该了解到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与此同时,学会如何与导师、同事、领导相处,也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不同的人,我们的交往方式都不同,这样,就能够锻炼我们的日常交际能力,也为以后在社会中的交际打下了基础。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学会怎样做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从小,父母、老师就会教育我们要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在大学,诱惑比以前大很多,这样就更加考验一个人的人以及处理事情的能力。未来是什么样的,我们无从得知,但是从现在开始,培养一个良好的性格,对以后的生活,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新生研讨课报告 篇5

404班赵炜学号:12040

431在北京工业大学开办的新生研讨课中,我们12届404班在很多优秀导师的介绍下,我们更具体的,更明确的认识了土木工程及其的各个专业的特点,我对张爱林导师的讲的《钢结构》一课比较深刻,下面由我来讲述我对钢结构的理解。作为一个土木专业的学生,必然要知道土木专业的定义,其定义为: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例如房屋、道路、铁路、运输管道、隧道、桥梁、运河、堤坝、港口、电站、飞机场、海洋平台、给水和排水以及防护工程等。

钢结构以制作为主的结构,是主要的类型之一。钢材的特点是强度高、自重轻、整体刚性好、变形能力强,故用于建造大跨度和超高、超重型的建筑物特别适宜;材料匀质性和各向同性好,属理想弹性体,最符合一般工程力学的基本假定;材料塑性、韧性好,可有较大变形,能很好地承受动力荷载;建筑工期短;其工业化程度高,可进行机械化程度高的专业化生产;加工精度高、效率高、密闭性好,故可用于建造气罐、油罐和变压器等。其缺点是耐火性和耐腐性较差。主要用于重型车间的承重骨架、受动力荷载作用的厂房结构、板壳结构、高耸电视塔和桅杆结构、桥梁和仓库等大跨度结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等。钢结构今后应研究高强度钢材,大大提高其屈服点强度;此外要轧制新品种的型钢,例如H型钢(又称宽翼缘型钢)和T形钢以及压型钢板等以适应大跨度结构和超高层建筑的需要。钢结构又分轻钢和重钢。判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很多有经验的设计师或项目经理也常常不能完全说明白,可以以一些数据综合考虑并加以判断。钢结构的发展

中国虽然早期在铁结构方面有卓越的成就,但由于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的束缚,科学不发达,因此,长期停留于铁制建筑物的水平。直到19世纪末,我国才开始采用现代化钢结构。新中国成立后,钢结构的应用有了很大的发展,不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过去。在设计、制造和安装等技术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掌握了各种复杂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在全国各地已经建造了许多规模巨大而且结构复杂的钢结构厂房、大跨度钢结构民用建筑及铁路桥梁等,我国的人民大会堂钢屋架,北京和上海等地的体育馆的钢网架,陕西秦始皇兵马佣陈列馆的三铰钢拱架和北京的鸟巢等。轻钢结构的楼面由冷弯薄壁型钢架或组合梁、楼面OSB结构板,支撑、连接件等组成。所用的材料是定向刨花板,水泥纤维板,以及胶合板。在这些轻质楼面上每平方米可承受316~365公斤的荷载。迈特建筑轻钢结构住宅的楼面结构体系重量仅为国内传统的混凝土楼板体系的四分之一到六分之一,但其楼面的结构高度将比普通混凝土板高100~120毫米。

屋面系统

轻钢结构住宅屋面系统是由屋架、结构OSB面板、防水层、轻型屋面瓦(金属或沥青瓦)组成的。迈特建筑轻钢结构的屋面,外观可以有多种组合。材料也有多种。在保障了防水这一技术的前提下,外观有了许多的选择方案。墙体结构

轻钢结构住宅的墙体主要由墙架柱、墙顶梁、墙底梁、墙体支撑、墙板和连接件组成。迈特建筑轻钢结构住宅一般将内横墙作为结构的承重墙,墙柱为C形轻钢构件,其壁厚根据所受的荷载而定,通常为0.84~2毫米,墙柱间距一般为400~600毫米,迈特建筑轻钢结构住宅这种墙体结构布置方式,可有效承受并可靠传递竖向荷载,且布置方便,但迈特建筑轻钢结构住宅墙体结构不能承受水平荷载。

特点

1. 钢结构自重较轻2. 钢结构工作的可靠性较高3. 钢材的抗振(震)性、抗冲击性好4. 钢结构制造的工业化程度较高5. 钢结构可以准确快速地装配6. 钢结构室内空间大7. 容易做成密封结构8. 钢结构易腐蚀9. 钢结构耐火性差10.钢结构可回收利用

11.钢结构工期较短

钢结构发展前景

根据行业发展状况,刘军认为,海洋石油工程装备、钢结构住宅、钢结构桥梁等3个领域的发展应当引起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关注,如果受到重视和政策鼓励,完全可以实现产业倍增的目标。

刘军指出,海洋石油的产量在2015年要达到1亿吨,海洋工程装备企业的目标是要为深海1500米~3000米的开采提供大量装备,产业水平及规模必须提高;钢结构住宅符合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政策,其工业化、标准化的钢结构住宅产品具有广阔和无限的市场空间;目前,全国59万座公路桥梁中钢结构桥梁不足1%,铁路系统高速发展,新建线路以桥代路,80%均是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梁。而钢结构桥梁在日本占到41%,美国占到33%,由此可见我国钢结构桥梁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中国钢结构产业在近10余年期间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钢结构用量最大、制造施工能力最强、产业规模第一、企业规模第一的钢结构大国。钢结构企业:须重视“十二五”发展

刘军指出,各地重大钢结构工程的成功建设,说明我国的钢结构综合技术水平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我国的钢结构产业在信息化、自动化、标准

化、科研创新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起始之年,国家有关部委、行业协会及企业集团、钢结构企业都在进行调研、分析市场及未来发展趋势。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也正在研究有关战略性新型产业确定和规划目标,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强、国际竞争实力强大并可以占领更多市场的产业,将列入规划并给予支持、扶持政策。机遇也是挑战,我国钢结构产业能否上台阶、上规模,“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至关重要。

新生研讨课总结报告 篇6

敬爱的刘老师:

感谢您几周来为我班带来的精彩课程,您辛苦了!

说到课程,我想无论是老师您,还是我们,可能都更喜欢称之为是一种交流的平台和过程。老师您一定注意到了,在您的课上,我们大家都很放松,毫无拘谨,我想这也正是您想要的课堂氛围吧。老师您每次都是那么准时的来上课,常常是您到了,我们还没到,想来真是惭愧······老师,您的准时守信、平易近人还有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点点滴滴中,我们看到了老师您治学的严谨,懂得了为人的谦逊,更了解到了很多很多专业方面的知识,明确了目标,开阔了眼界,更坚定了我们前行的信念!

讨课,在老师上了新生研的引领下,我更加了解了我们本专业的知识,我了解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一专业将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相结合的专业。我们不仅要学习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还要进行电工电子,系统控制及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以锻炼我们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的基本能力,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在重庆大学,我将学习公共基础课、电路、电磁场、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电气测试技术、电力工程基础、电介质物理、电气绝缘测试技术、高电压试验技术、电气绝缘结构设计原理与CAD、光电通信原理、电力系统过电压及保护、电缆材料与电缆工艺原理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程。呵呵,压力好大!

实验动手能力是刘老师多次强调的重点,您告诉我们,要想学到真东西,对知识有更好的体会,就一定要烧上几个电机。我们知道这是您对我们的要求,更是对我们殷切的期望。为了提高动手能力,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电机实验、微型计算机技术实验、电力电子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实验,还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电力系统检测、电力系统设计、水电站运行仿真培训等专业综合性实验。相信我们的努力再加上老师的指导,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电子设计大赛是老师您经常对我们提起的,也对我们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还用您自己的钱为我们买来了相关方面的书籍,可见您对我们的期望之高啊。最近我也在查看相关的一些资料,希望能够对以后的竞赛有所帮助。

毕业后的考验就业方向一直是我最迷茫的地方,但现在我知道了,每个方向其实都不错,只要自己做的足够好。我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现在的我不再迷茫,只是告诉自己: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去选择自己所爱的,更要爱自己所选则的!也许是因为老师您是电机控制方面的专家,我现在对电机控制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嘿嘿,老师,说不定以后我就是您的专业方向的学生了呢!

能来到重大学习电气,我很荣幸。期待着能有机会能再一次听您讲课!

王林富

新生研讨课论文资料 篇7

一、我国大学新生研讨课概况

1. 课程性质。

国内高校大多将新生研讨课定位为面向大一新生的选修课,一般不限定选课学生的院系和专业,以教授引导小组研讨学习为特点,总学时一般为17或34,学分为1或2。

2. 课程目标。

国内高校将新生研讨课定位为一种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型研讨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能力为目标,引导新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帮助新生完成学术性转变。清华大学教务处2012年编写的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手册中提到开设新生研讨课是为了建设一条教授与新生沟通的新型渠道,提供教授和新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创造一个新生在合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探索一种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师生互动、研究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课程强调通过高水平教授的引导,让大学新生在主动参与和充分交流中激发研究和探索兴趣,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上海交通大学2009—2010学年新生研讨课手册中写到新生研讨课的目的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浙江大学开设新生研讨课的目的在于转变新生原来高中的学习方法、模式和习惯,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的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增加新生与知名教授的接触,创造一个在合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为以后的自主性、研究性、探索性学习奠定基础[1]。北京化工大学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风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批评和探索精神,激发新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开设了新生研讨课[2]。

3. 课程内容。

国内高校新生研讨课的课程内容不固定,由开课教授根据社会和学生需求并结合自己特长或兴趣选择,往往会涉及众多领域和多学科。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没有固定的教材,开课专题可以涉及任何学科领域,由教师根据新生的特点自行确定,学校鼓励交叉学科选题。南京大学2009—2010学年内开设70门新生研讨课,分为学科导引式、前沿专题式、实践探索式和跨学科式四种类型。目前南京大学共建设新生研讨课149门,课程内容是能够激励并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的专题。上海交通大学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共开设23门次的课程,可供530多人选修,课程多以探索和研究为指向,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内容涉及众多领域和交叉学科,依托经典,追踪前沿,少有固定教材。

4. 课程形式。

国内大学新生研讨课多采用小班制讨论课的形式,也有个别高校采取比较特别的形式。清华大学和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都采取小班专题讨论课的形式,每门课程的选课人数限制在8—30人以内,学生不分专业,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一门课程。参加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的学生以小组方式与开课教授就某一专题共同开展研究,在教授指导下开展小组讨论,进行口头辩论和写作训练。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的授课方式以教师引领、学生主动探究为主,强调学习是基于导师指导下的发现而不仅是信息的传递。上海交通大学新生研讨课的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围绕老师选定的专题,在师-生、生-生间进行平等的互动与交流。教师以灵活多样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别开生面首次从全校遴选了179名学术修养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善于与学生沟通的教师为新生导师,面向全校3000名学生开设新生研讨课,由学生自主选修。学校给每名开设新生研讨课的老师发2万元,这2万元并不是报酬,而是让教师请学生喝咖啡、吃饭、参观博物馆,在互动过程中交流学术、沟通思想。中国人民大学这种师生“吃饭”式的新生研讨课是一种比较新颖的研讨课形式。

5. 授课队伍。

国内大学新生研讨课的主讲教师是各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任课教师由热爱本科教学、各学科的知名教授担任,2003年1 1月首批开出的31门新生研讨课的32名教师全部为正教授,其中31名是博士生导师。2003-2004年度,共有70多位教授开设了70门新生研讨课,2700余名新生申请选课,受到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南京大学所开设的新生研讨课中,95%的课程主讲人为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

6. 考核方式。

国内高校新生研讨课考核方式一般由任课教师确定,大多为考查课。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出勤、平时作业、小组工作、课堂表现、口头或书面报告等,对选修研讨课的学生以书面形式作出“优秀、通过、不通过”的考核评价。上海交通大学新生研讨课一般不采用书面考试方式,代之以多样化的综合考试方式。

二、我国大学新生研讨课的价值

1. 对学生来说,新生研讨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术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具备学习能力的学习型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指针和现实选择,而新生研讨课正是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蔡颖蔚通过访谈法分析了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开设一学年后的效果,发现新生研讨课能帮助新生明确学习旨趣、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术自信心、锻炼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和培养合作学习习惯[3]。

新生研讨课通过各种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重视学生读写听说能力、表达交流技巧和小组合作能力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在讨论环节中,通过对别人观点的理解和剖析,多角度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使学生养成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式,学会学习和科学研究,引导学生走入学术之门。在研讨课中,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就某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讨论、辩论,师生相互启发,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由于新生研讨课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友机会,加之课程人数较少,学生间深入接触的机会较多,有利于新生建立一种稳固且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

2. 对老师来说,有利于促进教学变革和教研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研究偏重于“教”和“教改”,对“学”和“学改”重视不够。教学不仅要有“教”的创新,更要有“学”的创新,要确立学习改革与创新在教学改革与创新中的重要地位。新生研讨课在各大高校的开设将有利于推进大学以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重点的新型教学改革。

开设新生研讨课有利于高校推动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平衡,有效促进教研结合。在重视科研的高校大环境中,大多数教师将教学和科研视为一对矛盾,很难有效兼顾二者,而新生研讨课则可以有效地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开展研究性教学是促进“教”、“研”相长的重要途径,而新生研讨课则是高校开展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形式[4]。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的一位教师曾说:“学生的思维往往能激起我思维深处的创新点,学生的表现也在提醒我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提升。”[3]

三、我国大学新生研讨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 师生参与研讨课的积极性不够高。

由于知名教授和专家往往承担了繁重的科研任务,开设新生研讨课需要耗费教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之高校以科研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也使教师对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够高。对于学生而言,早已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多学生表现出对新生研讨课的不适应,课堂讨论环节表现不够积极,有些学生甚至不敢发言。我国高校应从制度的层面激发教师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动力,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并从教学方式改革的层面提高学生对新生研讨课的积极性和兴趣。

2. 缺少对新生研讨课教师培训。

在我国几乎没有专门针对新生研讨课教师的培训。高校普遍认为新生研讨课的开课教师大多都是知名教授和专家,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没有专门培训的必要,因此往往以研讨课教师座谈会的形式代替制度化的教师培训。其实,学术水平不等同于教学水平,新生研讨课也具有其自身特点,我国高校应学习美国高校建立一整套科学的新生研讨课教师培训机制,努力提升新生研讨课教师水平。

3. 新生研讨课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新生研讨课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对于其实效性的评价,评价方式也大多以学生座谈或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我国高校新生研讨课应建立一套专门的针对课堂、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指标和科学的评价方法。

4. 新生研讨课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的关联性不高,且课程延续性较差。

我国大学新生研讨课大多是基于教授或专家就自己所专长的某方面知识选择一个研讨题目,教师的自主性较强,因此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高。以探究式的学习为特点的新生研讨课结束后,学生再次回归到传统的课堂中,难以将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我国高校新生研讨课内容的设置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将研讨课和新生入学教育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专门针对新生设置一些研讨话题,并尝试在研讨课内容的设置与学生所修课程与专业之间建立承继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浙江大学本科皆论类课程修读暂行办法[EB/OL].www.ch.zju.edu.cn/Editor/web up file 20060829103206327.doc.2008-06-10.

[2]北京化工大学关于开设新生研讨课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jiaowu.buct.edu.cn.newssys/Upfiles/20063358577.pdf.2008-06-10.

[3][5]蔡颖蔚.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的探索与初步成效[J].中国大学教学,2010(09):16-19.

新生研讨课论文资料 篇8

【摘 要】回顾新生研讨课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探讨新生研讨课教学理念的理论基础,提出构建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新生研讨课的课程体系,以期为中国高校开展大学英语新生研讨课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地方高校 大学英语 新生研讨课 理论基础 课程体系 建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053-03

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是高校面向新生开设的一种小型的基于讨论的课程,具有小规模、开放性、前沿性、参与性、个性化等特点,倡导在教师引导下的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教师和学生讨论学术问题与交流信息的平台;它强调建构学生中心与认知主体地位,师生互动及共同探究、创建合作学习的环境。在通识教育背景下,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学术科研创新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的新生研讨课成为了美国、中国等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特色课程。

一、国内外新生研讨课的研究

国外对新生研讨课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国家资源中心(NRC)和博耶委员会(The Boyer Commission)的推动下,新生研讨课的研究和调查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了一个新高潮。其研究调查内容之细几乎囊括有关课程的各方面,包括新生研讨课的历史发展、课程目标功能、师生准入条件、课程类型特点、课程模式、课程内容、网络平台、课程管理和评价、师资培训和财政支持,等等。美国新生研讨课在教师条件、课程模式、教学内容、课程管理等方面呈现多元化,而且均有专门的师资培训以扩大教师参与和学生受益范围。

在我国,继清华大学率先于2003年引入这种全新的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教学模式之后,一批“985”工程的研究型大学也相继开设新生研讨课。我国新生研讨课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对于美国模式的移植、尝试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使本科教育改革深入到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实质性行动阶段。但所开设的新生研讨课基本为专业研讨,侧重学术讨论,涉及职业生涯规划、学习技能方面极少,后续课程不足。而且开课对教师准入条件要求苛刻。所进行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对美国新生研讨课的介绍和实践方面的分析,少数对比中美新生研讨课或研究本校开展新生研讨课的实践,出现了一定的实践量化分析,在理论探讨、研究深度和实践水平方面均有提高的空间。

二、新生研讨课理论探索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家杜威(John Dewey)提出的问题教学法、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Jerome. S. Bruner)的发现学习以及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ev Vogotsky)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在不同时期为新生研讨课提供了教学理念的理论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新生研讨课的蓬勃发展。

(一)杜威的问题教学法。20世纪20年代,美国现代教育思想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促进新生研讨课在美国本科基础课程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了积极有力的理论支持。受实验科学的影响,杜威强调人的经验的主观性,倡导以人为本、以儿童(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他这样界定教育:“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杜威把教学过程看作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经验的过程,是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的过程。他从理论上论证“做中学”的科学探究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科学探索的五个步骤,以此创立了“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可分为五步:第一步,情境。给学生设置一种情境,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疑难,产生兴趣。第二步,问题。从疑难中提出问题,引起思考。第三步,假设。学生应获取资料和进行必要的观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第四步,解决。推断何种假设能解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步,应用。学生通过做来验证自己的想法。问题教学法体现了杜威“以儿童(学生)为中心”、“知行合一”的思想,与新生研讨课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成为新生研讨课理论基础之先导。它的经验概念强调了个体在获取知识的主动性问题,为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学生学习的关系,鼓励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和获取新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提供了有益的指导思想。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方式多采用“研讨班”的形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主题或专题查找资料、小组讨论、实践研究、报告写作等,让学生“做中学”,主动参与到知识探索、构建的过程。

(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20世纪50、60年代,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从认知主义的角度系统阐释了认知过程和教学过程,在理论上论证了“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的合理性,从而推动了美国的课程改革运动和新生研讨课的进一步发展。布鲁纳重视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认为学生的心智发展遵循他自己特有的认识程序,教师要帮助或促进学生心智或认知的成长。在学习方法上他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习得、转换和评价的过程。“发现学习”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强调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亲自参与所学知识的体系建构,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和探究发现来培养发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二是直觉思维是“发现学习”的前奏。直觉思维的本质是映象或图像性的,是对问题的飞跃式的直接把握和解决。这种思维方式在科学发现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思维方式。三是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促成学习内在动机的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四是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对信息的“贮存”,而是对信息的“提取”。学生的记忆过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肯定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认知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重要性,对新生研讨课朝着开放性、参与性、个性化方向发展有着重要启示作用。“发现学习”为学习提供了一种记忆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学生依照自身的认知程序自己找到的,是适合自身心智发展特点而不是老师给予的,因此,在新生研讨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找到研讨主题或专题的切入口,形成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内部动机,让学生独立探究和发现的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按照自己观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认知和理解事物;或者借助教材或教师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去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并发展他们“发现学习”的能力。endprint

(三)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杰出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提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根植于文化的社会交往和语言的作用。其理论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传入西方,与建构主义思潮相融合,发展成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Vygotsky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只能通过人们的协作活动、人际交流产生,学习亦不例外。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说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Vygotsky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的概念,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现实的发展水平和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动态的,它取决于教学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并促进其内化。Vygotsky的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营造社会互动和意义协商的学习环境(如新生研讨课“研讨班”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该学习理论在界定师生角色时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指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协商、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知识是由教师和学生互动合作共同构建,教师和学生都是合作学习的参与者。Vygotsky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阐述的社会情境性、师生角色、协作会话和意义协商为新生研讨课的深入发展注入了全新的理论动力,其影响无疑是深远的。新生研讨课所采用的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情景性学习等多元化学习模式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方法上重视社会情境、问题意识和探究,尤其是主体能动性的观点。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已成为指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和高校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 昭示着当今高校教学教育改革努力的方向。

三、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新生研讨课体系建构

大学英语是一门关于语言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课程,把研讨课融入地方高校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教学,它结合地方高校特色,面向广大新生群体,把原有小班教学(≤15人)拓展到大班教学(40~50人),是一种全新大胆的尝试。经文献检索,这类课程多以专业课、选修课、讲座等呈现,且在研究型大学国内尚无先例,它的构建和实施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一)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2007年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也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提出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思想和实践,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的转变,也是向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的终身教育转变”。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新生研讨课的教学理念正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主性、合作式、探究式学习能力和学术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以教师引导、分组学习、资料查找、主题研讨、行动研究报告等为多元化教学形式的新型课程。它改变以老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的传统授课模式,促使大学新生从一开学便体验合作式、探究式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将新生研讨课融入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是顺应时代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大学英语新生研讨课是通识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可通过系列严谨课程体系来实现。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在于“确保知识的广度和平衡,使个人获得全面发展”。考虑到获得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小组合作、会话协商、实践探究为特点的新生研讨课是通识教育课程最理想的授课形式。考虑到个人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基本能力,使其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在通识教育总体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地方高校教师、学生和教学条件差异性的客观条件,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与研究型大学应有所不同。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新生研讨课在遵循小规模、开放性、前沿性、参与性、个性化等原则下,采取科学地分类型分层分级地建构多元化、区域特色化、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新生研讨课课程体系。主要目标是帮助入学新生适应全新的大学环境和学习方法,完成由中学阶段向大学阶段的顺利过渡;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表达能力、培养获取信息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三)构建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新生研讨课体系。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新生研讨课是把研讨课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融入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教学,并由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过渡,训练学生的语言基础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术能力,为高年级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大学英语新生研讨课应该属于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并拓展到后续专业课程。据此,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新生研讨课课体系可分为适应性导向研讨课和学术导向研讨课两大类课程。表1中,适应性导向研讨课包括扩展性新生入学研讨课和基本学习技能研讨课;学术性导向研讨课包括单一主题学术研讨课、多主题学术研讨课和专业英语研讨课(后续课程)。大一阶段的适应性导向研讨课及少量学术性研讨课可转向大二阶段的学术性导向研讨课,并自然延伸到高年级(大三、大四)专业学科专题或学术科研项目研讨课及学位论文研讨课,实现研讨课四年不断线。

适应性导向研讨课主要是帮助新生熟悉大学生活和学习的新环境,完成由中学阶段向大学阶段的顺利过渡,培养听说读写译、使用辞典、听讲座做笔记等语言基本技能。其中扩展性新生入学研讨课可适时在新生开学初始进行,通过多媒体、网络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大学英语教学的软硬件环境,让学生树立对大学英语学习的正确认识,为以后的研讨课学习做好准备。基本学习技能研讨课围绕听说读写译等各个专题设计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综合学生教材开展各种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活动,各个专题的内容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每个阶段各有侧重,是一个不断训练和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停止于某一专题。endprint

学术性导向研讨课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技能的基础上,针对学术英语单一或多主题开展学术论文阅读与写作、学科问题或专题研讨和展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用英语进行专业课学习。学术主题依据文理学科特点,内容涉及英语国家或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以大学英语新生研讨课课堂实践活动为主,结合课文内容,展示相关主题,让学生在具体分析、探索和实践中锻炼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地方高校可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利用校园网建立大学英语网络研讨学习平台,开设非在线师生互动学习交流,资源共享、学习管理,成果展示以及教学评价等专题模块或资料库。可有条件地邀请中国和外籍教师举办系列中西文化比较讲座或研讨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英语学习实践活动,通过演讲赛、辩论赛、翻译赛、科普英语论坛、职业生涯规划、企业英文网站建设、国际会议翻译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提高外语学习技能,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四、结语

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新生研讨课是把研讨课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应用到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教学的新型课程,它的教学理念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术能力和创新思维。这种新型课程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符合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和教育部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和有益尝试。

但要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与之配套的软硬件环境,并在大学新生中广泛普及,仍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第一,师资队伍建设。研讨式教学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具备多学科知识,并且有更好地加以整合的能力;其合作式、探究式学习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主导讨论方向能力、判断能力、评价能力。这些都是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加强教师经验交流,以研促教。第二,课程教材建设。大学英语新生研讨课有别于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知识讲授型教学,需要老师围绕各项专题或学术主题展开教学研讨活动,锻炼语言技能和学术能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所以需要根据研讨课的专题和主题设计相适应的一系列教材及建立与之配套的资源共享平台,使研讨课教学能达到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Vogotsky, L. S.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 [M].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2]布鲁纳.布鲁纳教育文化观[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蔡基刚.ELE还是E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发展的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9)

[4]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杜威.我们怎么思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埃根 P,考查克 D. 教育心理学——课堂之窗[M]. 郑日昌主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李曼丽,杨莉,孙海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8]梁爱民.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视角下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2011(3)

[9]孙志凤,张红霞,郑昱. 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开设效果与初探——南京大学案例调查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

【基金项目】2012年教育厅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立项A类课题(2012JGA105)

【作者简介】辜贤禹(1977- ),女,广西横县人,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覃玉荣(1963-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与翻译;唐庆华(1973- ),女,广西灵川人,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上一篇:【精华】交通安全作文下一篇:豹子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