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诗五首教案

2024-09-15

短诗五首教案(通用5篇)

短诗五首教案 篇1

中外短诗五首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短诗在行文和构思上的特点。

2.感悟五首诗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培养目标:

训练学生吟诵、感悟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自然。2.珍惜人类美好的情感体验。

学生活动设计:

1.按照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阅几位作者的资料。2.学生举办诵诗会并诵读课文上的几首诗,也可补充其他作品。

3.讨论各自对这几首诗的理解,或口述,或写成200—300字短文在全班交流。4.自己尝试创作新诗。了解并运用必要的创作方法、技巧。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整体把握 《断章》

卞之琳是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断章》写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这首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看完后又觉得不全懂,似乎简单的字眼里藏着很深的道理。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这样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如此抽象的哲理,却能通过这样一首极其短小、通俗易懂、画面鲜明的小诗表现出来,其高超的表现技巧令人佩服。

当然,也可以把这首诗当做情诗来读,这更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更能引起他们阅读和探究的兴趣。

《风雨》

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这首短诗。

这首诗的含意不难理解: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

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诗中,“大地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对未来感到茫然。“大地的海”的意象是与风雨如晦的现实联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产生了“房舍如舟”“年轻的舵手”等联想,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觉。

《错误》

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的郑愁予年仅21岁。他在原诗的《后记》中说:“童稚时,母亲携着我的手行过一个小镇,在青石的路上,我一面走一面踢着石子。那时是抗战初起,母亲牵着儿子赶路是常见的难民形象。我在低头找石子的时候,忽听背后传来轰轰的声响,马蹄击出金石的声音,只见马匹拉着炮车疾奔而来,母亲将我拉到路旁,战马与炮车一辆一辆擦身而过。这印象永久地潜存在我意识里。打仗的时候,男子上了前线,女子在后方等待,是战争年代最凄楚的景象,自古便是如此……母亲的等待是这首诗、也是这个大时代最重要的主题,以往的读者很少向这一境界去探索。”诗人这番话为我们找到了解读这首诗的钥匙。

这首诗的背景是狼烟四起的战争年代,诗的主人公“你”在江南小城里寂寞地等待着亲人从战场归来。“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两句使我们知道了主人公容颜美丽如莲花,随着“我”的来而又去的脚步,这容颜经历了希望和失望,就像莲花绽放又凋零。

主人公在寂寞中等待。寂寞是无形的,诗人用“东风不来”“柳絮不飞”“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帷不揭”“窗扉紧掩”等意象来指代女主人公寂寞的心情。

结尾一段,“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以“美丽”为定语修饰“错误”,具有一种错位的美学意义,使主题更具有表现性,更能感动读者。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使用倒装语句,如“青石的街道向晚”“小小的窗扉紧掩”,比起“向晚的青石街道”“小小的紧掩的窗扉”这样的表达,显然在意境和语气上都有更加悠长深远的韵味。

我们也可以把这首诗解读成情诗,表达闺中怨妇盼望归人的心情。《回旋舞》

保尔·福尔被戴望舒称为“法国后期象征派中的最淳朴、最光耀、最富于诗情的诗人”。在这首诗中,保尔·福尔用童话般的想像展示了“世界大同”的思想。

诗的前两节提出了两个假设。“假如全世界的少女都肯携起手来”“假如全世界的男孩都肯做水手”,这两个“假如”排除了全世界所有男孩女孩之间的误解、隔阂、歧视,甚至冲突。如果这两个充满童话色彩的假设能够实现,“她们可以在大海周围跳一个回旋舞”“他们可以用他们的船在水上造成一座美丽的桥”,那么全世界的男孩女孩将有可能组织起盛况空前的全球人类大联欢。正如诗的最后一节强调的:“人们便可以绕着全世界跳一个回旋舞,/假如全世界的男女孩都肯携起手来。”

《在一个地铁车站》

这首短仅两行的小诗作于20世纪初,是最早的意象派诗歌之一。

诗的上下两行,分别呈现了两组互相对应的意象。一是地铁车站的人群中,幽灵般显现的面孔;二是湿漉漉的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两行诗句之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比喻关系,而是两组意象之间的相互叠加的关系。把这两组意象吸引在一起的力量,是诗人的直觉,它使两组意象在相互作用 的状态下迸溅出诗的火花,产生深刻的意味。庞德自己说它是“一刹那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这首诗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把诗歌从19世纪陈旧的写作手法和抒情习惯中摆脱出来,给现代文学带来了启示。埃兹拉庞德后来也成为意象派诗人的领袖。

二、问题探究

1《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2《错误》一诗中意象是怎样运用的?

这首诗中的意象新奇而独特。“莲花的开落”,喻指美丽的容颜经历过希望和失望的表情。“东风不来”“柳絮不飞”,春天里柳絮因风起舞,无风则不舞,这个意象与亲人不归、女主人公久久等待的心情暗合。还有,傍晚时分的江南小城,“青石的街道向晚”,清冷、沉闷、没有生机,即如诗中的“跫音不响”。“春帷不揭”“窗扉紧掩”的意象,恰如其分地衬托了主人公的寂寞心情。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使诗的感情表达得充分、丰满,而且使诗富有美感。

3意象叠加指的是什么?《在一个地铁车站》一诗中意象叠加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这首诗中的两组意象,被诗人高度个性化的直觉力量吸引、叠加,使诗歌迸射出更加丰富的含义。诗人曾说他在地铁车站里,“突然间,看见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个,然后又是一个美丽儿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他努力寻找能表现他这种突发感觉的文字,但是没能成功。后来,他找到了表达方式,“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许多颜色的小斑点……”,这就是他在诗中使用的意象叠加的方式。叠加的意象中渗透着诗人的思想感情,不同的读者又能从叠加的意象中找到各自不同的生命体验。这使得诗产生了无穷的意义。

其实意象叠加对我们中国诗人并不新鲜。我们可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找到不少这样的例子,如唐代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

关于练习

一、反复朗读、品味这五首诗,研讨下列问题。

1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还有人说它是一首哲理诗,你说呢? 2如何理解《风雨》中“风雨”的含义?诗中几个比喻用得好在哪里?

3《错误》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情境?你认为诗中的“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4《回旋舞》中少男少女拉起手来围着大海跳舞是否有某种象征意义?

5你怎样理解《在一个地铁车站》中,人群中的面孔与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

设题意图:从主题、内容、写法和某些关键语句等多方面赏析这五首短诗。参考答案:

1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他

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原来,《断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2诗中的“风雨”应该是一个比喻,它不是自然界的风雨,而是现实人生的经历、磨难甚至挫折。诗人用了“郊原如海”“房舍如舟”两个明喻,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波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

3《错误》一诗中,诗人主要用了“东风”“柳絮”“青石”“街道”“春帷”“窗扉”等意象,描写了一个江南女子倦守春闺,苦苦等候出远门的亲人,一颗心像江南小城一样寂寞,又像紧掩的春帷和窗扉那样紧锁。这时候,一个游子打江南小城走过……但“我”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在“达达”前行的马蹄声中,一个哀婉而有几分伤感的故事还没开始就结束了。一般说来,诗中的“你”往往被理解为闺中怨妇的形象。

4这首诗以“回旋舞”为主要意象,这是从法国民间舞蹈“回旋舞”的表演形式中摄取诗意,生发开来的。作为抒情诗人,保尔福尔特别歌唱爱情和人类的友爱。全世界的少男少女都携起手来,团结起来,没有肤色、种族、国别的差别,大家共跳一个回旋舞,世界不就充满了爱吗?诗人唱出的全世界人民和睦团结的颂歌,表达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乐观的情调。

5根据意象派的创作风格,第一行的“面孔”与第二行的“花瓣”是两个不同的孤立的意象,诗人把这两个独立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新的意象的复合体(在两个意象之间起着沟通作用的是高度个性化的直觉),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把有限、具体的意象赋予无限、抽象,甚至神秘的内涵。

二、这五首诗你最喜欢哪一首?说说理由并背诵下来。选择其中一首写一段赏析文字。设题意图:倡导个性化阅读,积累文学名篇,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教学建议

一、教学这几首短诗,可多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比较的目的,主要在于感受不同的诗歌风格。比较是一个鉴别、鉴赏的过程,因为诗歌的篇幅一般较短,便于比较,应鼓励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搜集、整理信息。如果条件不具备,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但不要提供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

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方面比较。

1《断章》与《在一个地铁车站》比较。《断章》一诗,据作者自己说,这四句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句使他满意,于是就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就由此而来。《在一个地铁车站》一诗,据诗人自己说是这样创作的:一天,他从巴黎协和大街附近的一个地铁站走出时,看到一张张美丽动人的女人面庞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他苦苦思索,想用诗的语言把这一美好的印象表达出来,当晚写成一首30行的诗,但不满意;半年之后把它压缩成15行的诗,仍不满意;又过了半年之后,他再次把它凝炼成现在的日本俳句似的两行诗。有趣的是,卞之琳20世纪30年代就学习西方现代派诗歌创作;庞德则对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古典文化崇仰备至,并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得到了许多灵感。两位诗人国别不同,创作风格也不同。但是,他们的一些经历却有相同之处,他们都热衷学习异域文化,为我所用,取人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

2把《回旋舞》与保尔福尔的代表作《晓歌》(见“有关资料”)以及戴望舒的《烦忧》比较,体会首尾相接、浑然天成的特点。某一诗人的作品可能有相对统一的风格,不同诗人也可能表现出

一致的风格,这就涉及师承和流派的问题。

3把《错误》与温庭筠的词《望江南梳洗罢》比较,看看其意境是否有相似之处,从描写思妇这一主题和表现的意境来看,是不是能看出新诗与古典诗词的某种联系。

二、这五首诗都属中外短章精品,思想内涵丰富,艺术构思精巧,建议学生最好能背诵下来。

一、作者介绍

1卞之琳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学者。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以后,卞之琳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主要作品有:《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有些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成为海外学者专题研究的对象。在半个多世纪中,诗人坚持不懈地进行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成功地实验和引进了西方多种现代诗歌形式,对中国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景观,有着很大的启蒙意义和重要的贡献,并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

2芦荻

芦荻,1912年生,现代诗人。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30年代即从事诗歌创作,与人合编《今日诗歌》《中国诗坛》《诗场》等刊物。抗战时期曾任桂林《广西日报》副刊《漓水》主编。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专业作家。后任暨南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远帆》《旗下高歌》《田园新歌》《海南颂》《芦荻诗选》等,亦有诗歌理论、鉴赏文章和著作行世。

3郑愁予

郑愁予,1933年生,河北人,现代诗人。少年随父至台湾。先后毕业于新竹中学及中兴大学,曾任职基隆港。60年代末赴美,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后任教于耶鲁大学。诗人思维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体悟,汲取国内外经验,创作力充沛。早期诗集包括《梦土上》《窗外的女奴》《衣钵》(三集合称《郑愁予诗集》)。后又有《燕人行》《雪的可能》。郑愁予的创作意象多变,音韵温柔华美,自成风格。

4保尔·福尔

保尔·福尔(1872—1960),法国诗人,被称为“象征派诗王”。他的诗集共有32卷之多,有名的

《法兰西短歌集》,便是包含了他全部作品的总集。他在从1905~1914年这十年间主编《诗与散文》之前,主要是一个剧场老板、剧作家、象征主义演剧运动者。他很早就活跃于巴黎的戏剧界了。1890年,他创办了一个“艺术剧场”,上演梅特林克和马拉美等象征派的诗戏曲,对抗当时的“自由剧场”的自然主义。在一般人认为此类戏曲不可能上演的议论纷纷之下,他终于获得了可惊异的成功。1912年,他获得了“诗王”的光荣称号。

5庞德

庞德(1885—1972),美国诗人、评论家。曾先后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和哈密尔顿大学求学。1908年离美赴欧,在伦敦加入了以诗人叶芝为中心的一批作家、诗人的小圈子,成为意象派的一员。1914年编成《意象派诗选》第一辑。此后,帮助詹姆斯·乔伊斯发表《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和《尤利西斯》,又帮助T·S·艾略特发表长诗《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20年去巴黎,在那里结识帮助了年轻的海明威。1920年去意大利,在拉巴洛一住就是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思想极为混乱,他在罗马电台每周为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策进行宣传,抨击美国的战争行动。战后被判犯有叛国罪而遭逮捕,关押在比萨附近的监狱中。后因被认为精神失常而住进医院,直到1958年,在一批诗人和同情者的呼吁下,对他的控告才被撤除。获释后他返回意大利,1972年病逝于威尼斯。庞德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推动了英美现代派诗歌的发展,他对东方文学哲学的翻译介绍引起欧美文学界对东方的兴趣,不少后起作家在他的帮助下成为英美文学大师。

(摘自《中国小百科全书》,团结出版社1995年版)

二、《断章》赏析(吴思敬)

此诗之妙,尽在组织。组织者,结构也。结构绝不是仅仅解决一个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的条理问题和顺序问题。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来,决定系统功能的东西,不仅是系统的要素,更是系统的结构。因而整体不是等于而是大于它的各部分之和。把几个单一的镜头、几段简单的描写按一定的结构方式组织到一起,这不是一种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创造,会有一些崭新的东西迸射出来。这些新的东西,既来自于结构的整体效应,同时也是读者在鉴赏中积极思维的结果。因为探求含义是人类意识的一项本能,让欣赏者完全不动脑筋地接受一些文字排列,是不可能的。巧妙的结构可以给读者以启发和暗示,让读者悟出一些字面上没说出的更深沉、更微妙的东西。

《断章》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的高超的结构手腕。全诗四行,分成两节,恰似并置在一起的两组镜头。

镜头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镜头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两个镜头摄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分别来看各自只是一个肯定性叙述,告诉读者一种状态而已,很难悟出什么深意。现在把这两个镜头并置在一起,构成一组并列蒙太奇,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第一个镜头中,“你”是看风景的主体,到第二个镜头中,还是这个“你”却成了被别人看的客体了。这种主体与客体位置的不着痕迹的转换,暗示了宇宙中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相对性。事物处于某种状态,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如果从不同角度出发,用不同的参照物做比较,那么对处于同一种状态中的事物,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对事物相对性的强调,只要不把它推到极端,与事物的绝对性相割裂,导致相对主义,那么对于破除人们孤立地、静止地、一成不变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还是有所裨益的。

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构成了另一组并列蒙太奇,是对前一组镜头显示的哲学上的相对性的强化。不过细细体味一下,这组镜头与第一组镜头还是略有不同的。第一组并置的两个镜头都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第二组,镜头三:“明

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还是具体的,至于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则只能是从想像中才得以展开的了。它虚一些,令读者体味的余地就大一些。李健吾先生很看重这“装饰”二字,认为这是“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鱼目集〉──卞之琳先生作》)。卞之琳先生在答辩文章中则称:“„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着重,正如在《断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关于〈鱼目集〉》)对李健吾先生的解释和卞之琳先生的辩白该怎样看呢?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因为凡优秀诗作都不是平面展开的,而具有多个层面,这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正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每个解都是方程自身所具有的,而不是出于解题者纯主观的想像。同时这种不可穷尽性也只有在读者的审美活动中才能显示出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从而在诗歌中会有全然不同的发现。这样说来,卞之琳先生的自白我们当然应重视,我们把这首诗的主旨解读为表达一种哲学上的“相对”观念,便是充分考虑到卞之琳先生的自白的。那么对此诗的理解是否还可以有不同于诗人的见解呢?当然可以。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李健吾先生透过诗中的两个“装饰”,悟出了诗中蕴含的“说不尽的悲哀”,也尽可以有他的自由。正像李健吾先生所宣称的:“诗人的解释可以撵掉我的或者任何其他的解释吗?不!一千个不!幸福的人是我,因为我有双重的经验,而经验的交错,做成我生活的深厚。诗人挡不住读者。这正是这首诗美丽的地方。”(《答〈鱼目集〉作者》)

(选自《冲撞的精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三、《风雨》赏析(杨景龙)

人生多风雨,世事多**。诗中所写大有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骤雨,是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的象征。在这重大变故面前,年轻人辨不清茫茫人海的方向,操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表现出忧惧不安,甚至惊慌失措的情形,实属正常。

诗的第1节两行极有气势。“大地”是稳定和力量的象征,没有什么能够动摇它;连“大地”都被“卷来”了,这场“风雨”该是怎样的一场暴风骤雨啊!第2节用比喻承接,风雨中“大地”仿佛在翻动颠簸,茫茫“郊原”犹如起伏动荡的大海,“房舍”就像大海上漂浮的一叶孤舟。诗的前两节所写,都是抒情主人公“我”对这场暴风雨的感受。既已把郊原比做大海,房舍比做孤舟,那么顺理成章,“房舍”中的“我”自然就像那驾舟的“舵手”。因为“年轻”,所以在这“大地的海上”,“我”不知道人生命运的舟船驶往何处,是否有沉沦灭顶之虞,而不免忧心忡忡。

看来,“年轻的舵手”还缺乏历练。“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处变不惊的安详气度,“任尔狂澜卷地来,浮沉由我不由天”的履险如夷的从容自信,都是“年轻的舵手”有待达到的人生境界。

(选自《短章小诗百首》,河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四、《错误》赏析(文鹏、姜凌)

《错误》是一首情诗,追忆着大陆时期的旧情。首段是结局的倒叙,说他打江南走过,不入家门,使情人失望,她那期盼已久的容颜如莲花笑盈盈地开了,又心灰意冷地落了。把结局移至开头,避免顺叙的平淡,结构新奇。中段写女子相思、等待的情态。意中人不归,她的心中自然没有东风,也没有柳絮的飘飞。寂寞的心宛若孤寂的小城,听不到青石的街道上有意中人的足音,因而意态慵懒,云鬓不整,小小的心灵也如同窗扉紧掩,春帷不揭。最后两句,又用了倒装,先说他的马蹄没停下来,再点出他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美丽的错误”是最受人称赞的奇语。听到马蹄声,女子笑脸如莲花盛开,所以“美丽”;但人过家门而不入,使莲花愁落,因

而又是“错误”。矛盾的句法表达了丰富复杂的情思、意蕴,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台湾现代诗歌的开创者纪弦评郑愁予的诗“长于形象的描绘,其表现手法十足的现代化”。大陆诗人流沙河补充说:“他很注意汲取中国旧体诗词之美。”补充得好。此诗的句式、字词搭配虽多洋调,但诸如“江南”“莲花”“容颜”“东风”“飞絮”“向晚”“跫音”“春帷”“归人”“过客”之类的意象或词语,都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并令人想起一系列古典名句的情调意境之美。此诗曲折委婉,情意绵绵,有一种迷离怅惘的抒情氛围,颇似唐人温庭筠的词。

(选自《中国现代名诗三百首》,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五、晓歌(保尔·福尔)

我的苦痛在哪里?/我已没有苦痛了。/我的恋人在哪里?/我不去顾虑。

在温柔的海滩上,/在晴爽的时辰,/在无邪的清晨,/哦,辽远的海啊!

我的苦痛在哪里?/我已没有苦痛了。/我的恋人在哪里?/我不去顾虑。

海上的微风,/你的飘带的波浪啊,/你在我洁白的指间的飘带的波浪啊!

我的苦痛在哪里?/我已没有苦痛了。/我的恋人在哪里?/我不去顾虑。

在珠母色的天上,/我的眼光追随过那闪耀着露珠的/灰色的海鸥。

我已没有苦痛了。/我的恋人在哪里?/我的苦痛在哪里?/我已没有恋人了。

在无邪的清晨,/哦,辽远的海啊!/这不过是日边的低语。

我的苦痛在哪里?/我已没有苦痛了。/这不过是日边的低语。

(戴望舒译)

六、庞德与意象派(何仲生、项晓敏)

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1908~1909年形成于英国,后传入美苏。代表人物有:休姆、庞德、艾米和叶赛宁等。

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首先,在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结成一体,形成新浪漫主义。意象派是在其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到20世纪初,传统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维多利亚诗风蜕化成无病呻吟、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只是“对济慈和华兹华斯模仿的模仿”。庞德及其意象派提出“反常规”“革新”地进行诗歌创作的主张。其次,20世纪初柏格森热流行,这是自叔本华以来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在文学界影响的延伸。意象派的开创者休姆就直接受教于柏格森。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全盘为意象派所接受,成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意象派诗特别强调意象和直觉的功能。同时,象征主义诗歌流派为意象派开创了新诗创作新路,尤其是诗的通感、色彩及音乐性,给意象派以极大的启发。

由于意象派诗人大多经历了象征诗歌创作,所以理论界也有人将意象派看做象征主义的分支,实际上意象派和象征主义诗歌有极大的本质差异。意象派不满意象征主义要通过猜谜形式去寻找意象背后的隐喻暗示和象征意义,不满足于去寻找表象与思想之间的神秘关系,而要让诗意

在表象的描述中,一刹那间地体现出来。主张用鲜明的形象去约束感情,不加说教、抽象抒情、说理。因此意象派诗短小、简练、形象鲜明。往往一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或几个意象。虽然,象征主义也用意象,两者都以意象为“客观对应物”,但象征主义把意象当做符号,注重联想、暗示、隐喻,使意象成为一种有待翻译的密码。意象派则是“从象征符号走向实在世界”,把重点放在诗的意象本身,即具象性上。让情感和思想融合在意象中,一瞬间中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另外,从诗歌意象的内在形式看,意象派受日本俳句和中国古诗的影响。意象派诗歌革新,首先是从模仿学习日本俳句开始的。日本“俳圣”松尾芭蕉(1644—1694)的短诗给他们以极大影响。《古池塘》中“古池塘,青蛙跃入,水清响”,青蛙暗示春天,古池塘象征永恒,青蛙跃入,悦耳的清响,又归于平静,具有宗教的空静哲理,此地有声胜无声,声响冲破了以前的凝固、寂静,传达出世界宇宙亘古不变的禅意。俳句中一瞬间对诗歌内涵的直觉读解令意象派诗人迷醉。日本古典俳句的最后一位诗人小林一茶,从小失去父母,四处流浪,他的诗歌具有一种幽默感、同情心,写弱小者中有一丝自嘲成分。如《小麻雀》中“到我这里来玩呀,没爹没娘的小麻雀”,意象简洁而含义丰富。麻雀是小动物,不如有利爪的鹰,会自己觅食,也不如家禽,不愁吃,有温饱。诗中得不到人世温暖,同病相怜之情瞬间体现了出来。他的仿陶渊明佳句“青蛙悠然见南山”,是说青蛙才是真正超脱的,没理性的,而陶渊明的超脱是痛苦的,见南山后回来也未必超脱。诗人以青蛙见南山来嘲讽自己,感叹人生。意象派诗人进一步发现日本俳句源于中国格律诗。在他们看来,中国诗是组合的图画。中国的古诗完全浸润在意象之中,是纯粹的意象组合,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国诗歌完全由意象主导,贯穿全诗,犹如一幅挂于眼前的图画,情景交融,物与神游。中国魏晋唐代诗人的这种表现意象而不加评价的诗风,正与意象派主张相吻合。庞德从汉语文学的描写性特征中,看到了一种语言与意象的魔力,从而产生对汉诗和汉字的魔力崇拜,长诗《诗章》中多处夹着汉字,以示某种神秘意蕴,主张寻找出汉语中的意象,提出英文诗创作中也应该力图将全诗浸润在意象之中。

……

意象派诗歌在创作中表现出的鲜明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

第一,意象派要求诗歌直接呈现能传达情意的意象,以雕塑和绘画的手法表现意象,反对音乐性和神秘性的抒情诗,提出“不要说”“不要夹叙夹议”,只展现而不加评论。庞德概括意象诗的定义为:“意象是在一瞬间呈现出的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如中国著名的仅有一个字的现代小诗《生活》:“网。”让读者在一刹那间感悟到生活的全部内涵。再如艾米的代表作《中年》:“仿佛是黑冰,/被无知的溜冰者,/划满了不可解的漩涡纹,/这就是我的心被磨钝了的表面。”诗歌在“黑冰”“漩涡纹”“磨钝了的表面”等意象的显示中,瞬间传递出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诗人对人到中年茫然无奈的内心感受。

意象诗的构成方式主要有:1意象层递: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条理,有层次地组合意象。如中国诗《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从远山到近草、从天空到大地,意象鲜明,层次清晰。庞德的《致敬》:“喂,你们这派头十足的一代,/你们这极不自然的一派,/我见过渔民在太阳下野餐,/我见过他们和邋遢的家属一起,/我见过他们微笑时露出满口牙,/听过他们不文雅的大笑。/可我就是比你们有福,/他们就是比我有福,/岂不见鱼在湖里游,/压根儿没有衣服。”这里,鱼是最自由的,鱼在水中自由遨游,无拘无束,压根儿没有穿衣服;捕鱼的渔民次于鱼,他们在野外席地就餐,同邋遢的家人一起,不文雅地大笑;看着自由生活的渔民的我又等而次之,然而我却能看穿你们这“派头十足的一代”“极不自然的一派”。诗人在层次分明的对比中,对那些自诩为高贵典雅、派头十

足然而却是矫揉造作的文人,发起了挑战,主张现代诗人应当像在水中自由漫游的鱼一样,摆脱诗歌的陈规旧律而自由创作。2意象叠加:将有相同本质涵义的意象,巧妙地叠合在一起,意象与意象之间构成修饰、限定、比喻等关系。如休姆的《码头之上》:“静静的码头之上,/半夜时分,/月亮在高高的桅杆和绳索间缠住了身,/挂在那儿,/它望上去不可企即,/其实只是个球,/孩子玩过后忘在那里。”将月亮与被孩子遗弃的气球意象叠印起来,以月亮象征现代人和现代生活,与带有修饰含义的气球意象叠加以后,及其月亮被缠绕在桅杆绳索之间,一刹那间美受亵渎,高雅遭奚落,以及现代人的忧郁惆怅、冷落孤寂的情感油然而生。再如庞德写给早年恋人的《少女》:“树进入了我的双手,/树液升上我的双臂。/树生长在我的胸中往下长,/树枝从我身上长出,/宛如臂膀。//你是树,/你是青苔,/你是紫罗兰。/你是个孩子,/而在世界看来这全是蠢话。”诗歌先以充满生机的“树”的意象,叠加和修饰“我”,后又以青苔、紫罗兰叠加和修饰“树”。显然,树的意象是少女和爱情的象征,像青苔紫罗兰一样青春美丽,像绿树一样充满生机,这一切滋润着“我”的成长和生命历程,尽管这些在世俗者看来都是些无稽的蠢话。在意象的叠加中,我们体味到了紫罗兰般少女的美丽温柔、青苔绿树般的生命张力。3意象并置:把不同时间,空间的两个可见意象并列在一起,借以启发和引起别的感受。休姆说:“两个可见意象的组合,可以称为一个视觉的和弦。它们的联合使人获得了一个与两者都不同的意象。”不同意象并置,所引发的情感情绪已脱离了其中的某一意象含义,而具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如中国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与江水的意象已经转化为除旧布新走向未来的含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表现孤独的游子远行他乡、早起晚宿的艰辛苦难。庞德作为意象派诗歌的里程碑式作品《在一个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诗中只有两个意象,人群中的脸和黑色枝条上的花瓣并置在一起,这完全是在匆忙的行走的人群中获得的瞬间意象,写出了诗人一瞬间的视觉印象,一瞬间的内心感受。在地铁车站的密密麻麻的人群中,诗人站立其间,过往的行人迎面而来,匆匆忙忙从身边走过,整个气氛阴森潮湿,令人窒息。几张女人和孩子苍白美丽的面孔时隐时现,打破了这种冷清沉闷,给人一种愉快的感觉,从而感受到一些活力。两个并置的意象映入大脑,构成俗陋与优美,潮闷与清新对比强烈的画幅。既表现了都市人繁忙庸碌的生活,给人以一种挤压感,描绘出现代人内心的焦虑不安、紧张动荡、繁忙而又单调的生活现实,同时又展示了心灵对自然美的依恋与向往。

第二,意象派诗歌的语言简洁明了,不用没有意义的形容词、修饰语,去掉装饰性的花边,反对卖弄词藻,诗行短小,意象之间具有跳跃性。如庞德翻译李白《古风》中“惊沙乱海日”一句为:“惊奇。沙漠的混乱。大海的太阳。”其中虽不免误译,但语言的简洁明快也可见一斑。再如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威廉斯的《红色手推车》:“很多事情/全靠/一辆红色/小车/被雨淋得晶亮/傍着几只/白鸽。”简洁清新的诗行,将美国普通人对中产阶级生活的向往一目了然地传达了出来,以至诗歌被许多家庭主妇背唱吟诵。

第三,意象派诗歌注重意象组合的内在韵律与节奏,将意象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融成一体。主张按语言的音乐性写诗,反对按固定音步写诗,认为均匀的格律诗是等时性的、起催眠作用的“节拍器”。意象派发现日本诗不押韵,中国诗通过汉学家逐字注释稿翻译,也就成了自由体诗。所以,意象派诗不讲规则,接近自由体诗。他们主张诗歌音乐性要自然,要注重事物内在的韵律、节奏。这在英语国家中起了推广自由诗的作用。

意象的生成可分为两种形式:其一是主观意象;其二是客观意象。意象的表现形态可分为两种创作倾向:其一为静态意象派,以艾米、奥尔丁顿、杜立特尔为代表,崇尚古典美,有浪漫派风格,创作了许多雕塑诗、风景画诗。如艾米的《环境》:“凝在枫叶上,/露珠闪闪发红,/而在

莲花中,/它却像泪珠般苍白晶莹。”《秋雾》:“是一只蜻蜓还是一片枫叶,/轻轻地落在水面?”意象宁静美丽,犹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幅。其二是动态意象派,以庞德、叶赛宁为代表。1914年庞德发表了《漩涡》诗札,标志新创立的“漩涡派”的诞生。庞德主张在意象诗歌原则下,更强调诗歌的动感和活力,认为:“意象不是观点,而是放亮的一个节或一个团,它是我能够而且可能必须称之为漩涡的东西,通过它,思想不断地涌进涌出。”追求意向的流动性,创作上追求多意象跳跃的复杂效果。

意象派作家的美学观念和艺术风格虽然各有差异,但他们在创作上却形成了某些一致的倾向。无论是庞德、艾米,还是叶赛宁,意象派诗都表现一种感伤、苦闷和充满希望的情调。意象派诗短小、清新、细腻、深情。

甘遂短诗五首 篇2

如果冬季是寒冷的

就不能指望谁给你温暖

这个疲惫的身体

无论以哪种方式睡眠

它总叫人苦恼

枕头和脑袋快睡着了

一些小烦恼就悄悄地蠕动

像个嘈杂的蜂窝。

无论梦旅行到哪里

我的头颈

总是紧紧地勾住苦痛

像海妖的翅膀扇动着

并把含着盐霜的海水拂弄

仿佛那黑色的烟雾

打击着街头的风。

只要我关闭眼睛——

就能看到一根骨头,立在

三千位仙女舞蹈的中央

直到你保持沉默

直到你可以决定

睡得像个裸鼠

然而它的缩影却是宏伟的

简直像个暴君。

在冬天来临之后

在冬天来临之后,

那叫我们痛苦的树叶是稀少的;

那树叶在森林上方摇动,

像歌声,描述着一种空洞的声响!

我们在这漂泊的路上;

在红色土壤和那棵木槿之间,

孤独迎接了我们,

这少有人来停驻,而已经枯瘦的枝干;

我们呼喊要来一滴水,但水池也干涸了。

就这样,我们在这肥沃的三角洲

用眼帘和睫毛,扒开了古代女神

那守卫多年,而又反复的仇恨。

记忆

当记忆返回了,

一个伟大的成熟。

像很多熟悉的面孔依序排列;

从一群类似遥远的地方迁徙的囚犯。

既不突出也不显眼——

而面孔从来不依赖记忆,也没有太多的证据;

在那里,所有的挣扎时而回顾

一个个凄凉和痛苦 。

就如回眸中度的希望,

投予温和的绝唱。

轻松,再轻松些

没有什么东西来时

是凄凉和痛苦的

当你感到绝望

一个酸痛的空虚

把你投掷到另一个界面

轻松,再轻松些

或保持一个距离

或接触放心的心跳

这些想法不过是饱受恐惧

是我的一个新奇的面孔

在短暂中消失。

这赤裸裸的海洋

乌贼的音调在地球的另一端突然消失了,

在那一刻,新年的钟声在全城响起;

那不动的鲨鱼怒吼着,

上帝啊!我的快乐像死一样激动。

这赤裸裸的海洋,

赤裸裸的沮丧;

囚禁了我的视线,

我们的呼吸在慢慢减弱;

像个衰落冬季的夕阳。

初三下册第3课《短诗》讲义教案 篇3

一、导入新课

在诗歌这座文学大花园里,有这样一些短诗,它们虽然短小凝练,却蕴含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即使跨越美丽漫长的时空, 但仍会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亲爱的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同漫步这座文学大花园,去感受别样的精彩吧!

二、自主学习

(一)我的积累

1.我积累的生字

预设:

沈尹默(yǐn) 畔(pàn)卞(biàn) 芦荻( dí )舵手( duò )

2.我积累的词语

预设:

(1)长夜漫漫。

漫漫:指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

(2)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装饰:点缀,装点。

(3)我的年轻舵手的心。

舵手:掌舵的人。常用以比喻领导者。

(二)我的思考

1.《月夜》所描述了哪些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托物咏志,以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意象,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2.《萧红墓畔口占》描述了一件什么事?诗人怀着怎样的情感去做这件事?是从哪些语句得出的结论?

明确:记叙了1944年诗人不万里来到萧红墓前凭吊的情形,表达作者深沉的怀念之情。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 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己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3.《断章》描绘了哪些画面?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诗人描绘了两个小画面,第一个画面中,由“看”和“ 风景”构成联系, 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此是赏者;但楼上看风景的人,又把别人当成风景进行欣赏。第二个画面中,由“装饰”建立关联,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你又和明月一起,成了“别人” 梦的内容。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短短的四句诗,用非常简单的意象,将所要表达的抽象概念形象化――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4.《风雨吟》通过意象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象征了什么样的时代风貌?“我”在这首诗中是什么角色?“我”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 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

涛起伏的海面,地上的“房舍”,就像海而上飘摇不定的舟船;表面为写景,极言暴风骤雨的翻天覆地之势,暗示风云变化的历史时期。“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更深层的含义是,“舵手”通常象征在革命年代引导方向的领路人,这个角色责任重大,而因为“年轻”,在茫茫中辨不清方向,掌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因此具有不知人生命运的舟船驶往何处的迷茫和担忧,作者一方面表现出人物的忧惧不安,另一方面又将人物置于社会浪潮的领航位置之中,体现出经验不足的“我”力图关怀社会命运、做出努力的思想感情。

5.《统一》中哪几个句子的形式相似?共同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所有……是……”“所有……无非……”“整片……是……”;“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乍一看这句话不可思议,细思则不无道理:世界是多样的,世界因多样性而美丽;同时,所有的叶子和花从本质上又是一样的,所以,繁多只是一个空洞的数量,究其本质,都是同一事物。“整片大地是一朵花”,作者消解了差异性,回归统一性的本质思考,归纳出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和谐的美。

6.品味语言,感受文采

《短诗五首》由四首中国诗与一首外国诗组成,篇幅虽短,意蕴颇丰,均体现出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内容丰富的特点。请你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预设一;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预设二: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预设三: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三、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合作,有目的地释疑探究,或交流学习收获,或补充、完善。

四、师生探究

预设一:作者为什么认为“ 多” 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作者认为“ 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 因此“ 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叶,又写到了花,然而叶、花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 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叶、花、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 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预设二:对比阅读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五、积累迁移

词五首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能力目标: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情感目标: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任务:《望江南》、《武陵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望江南》

1、解题

“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

2、作者及背景

温庭筠(wēnyún)晚唐诗人、词人。他精通音律,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其词多写女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

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情。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梳洗 独倚江楼 → 希望

望 过尽千帆 斜晖、水→失望 情

肠断 → 绝望

5、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提问:结合词中个别词,说说你的理解。

要点:“梳洗罢”表明她精心打扮,心中充满希望。“独”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皆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斜晖”一句暗喻那望穿秋水的眼神。

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三、学习《武陵春》

1、解题

武陵春,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着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花已尽 倦梳头

愁 物是人非 欲语先流

闻说 也拟 只恐 载不动

5、思考

本文是如何写愁的?“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提示:通过典型细节来抒情。如“欲语泪先流”。“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

四、思考

1、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2、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

五、学习《渔家傲》

1、解题

渔家傲,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

范仲淹(980--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这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塞sài 嶂zhàng 浊zhuó 燕yān 羌qiāng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乡下思想之泪。

衡阳雁去

写景:塞下秋景 四面边声 荒僻

(异)千嶂里 长烟落日

浊酒一杯 燕然未勒

抒情:壮士秋思

羌管悠悠 人不寐→将军、征夫

★思乡、爱国、5、思考

所写的风景“异”在哪?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天气极寒、特异的边声(风、马、号角)、戒备森严。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僻,暗示了将士的思乡之情。

六、布置作业:背诵三首诗

第2课时

教学任务:《江城子》《破阵子》,比较三首词

一、导入新课

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上节课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今天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二、学习《江城子》

1、解题

江城子,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1071年,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这是作者于1074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猎liâ 擎qíng 貂裘diāoqiú 卷juǎn 鬓bìn 挽wǎn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叙事:老夫┄少年狂 左 右 帽裘 千骑

为报┄随太守 射 看

酒酣胸(宽)胆(壮)

抒情:鬓(白)何妨!

会挽雕弓 西北望 射天狼

★渴望被重用、爱国

5、思考

“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表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表要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三、学习《破阵子》、1、解题

破阵子,词牌名。

为wâi,给。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

2、作者及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着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挑tiǎo 麾huī 炙zhì 弦xián 塞sài 的dí 霹pī 生shēng 身shēn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想起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霹雳做响的雕弓。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①、醉里挑灯看剑

②、梦回吹角

③④、八百里 五十弦

⑤、沙场点兵

⑥⑦、马 弓

⑧⑨、了却 赢得

⑩、可怜白发生!

★壮志未酬的悲愤、爱国

5、思考

本文凭什么可以称得上是“壮词”?

明确:从题材看写军营生活;从情感看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从语言看豪放、壮丽。

四、比较三首词

提问: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抒情有何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答疑。

答案提示:

☆《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破阵子》:军旅生活(豪放、激烈)★《渔家傲》:思乡、爱国★《江城子》:渴望被重用、爱国

★《破阵子》:壮志未酬的悲愤、爱国

五、拓展延伸

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

六、布置作业

词五首复习教案 篇5

复习目标:

1、概括主旨,把握情感

2、把握技巧手法,分析诗歌妙处

3、品味语言精妙,赏析经典名句

4、背诵 复习过程

一、怎样学习古诗词

1、体会诗词主旨

1)看题目:题目往往提示内容,帮助我们理解诗词所传的情感。《密州出猎》《秋思》 2)、抓住关键词语:分析诗中凝练、传神的字词和作者抒情、阐理的关键语句,从而把握诗歌主旨。

3)分析形象特点。古诗词中的典型形象往往表达较固定的情感。如“浮云”常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

4)辨别题材类型

5)知作者背景

2、品味诗词语言

1)词语品味:重点是关键性动词、修饰词、叠词及色彩词。品味字词时不能把字词孤立起来,要放在句中,反复朗读体会。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画面;③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佳句赏读

佳句多指意境丰富、揭示哲理、景物描写的句子。品味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内容方面考虑主要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内容或有怎样的寓意;二是从想象方面思考该句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指出其表达技巧及效果,或分析句子的语言特点。

3、探究表现手法 典型题例

1)这首诗(词)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词)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3)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分析表现手法,就是分析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包括托物言志、、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扬抑、用典、修辞等。

答题模式:表现手法+内容分析+表达效果

4、词的创作流派

婉约派、豪放派

区别: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表达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幽怨深沉,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二、自主复习

1、《望江南》

背诵——理解①词的内容“独”(孤单寂寞)(盼望)“皆不是”(失望)②品味“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③表现手法:白描、直叙

2、《渔家傲 秋思》

1)背诵——2)理解内容;上片描写塞下秋景,下片集中抒发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核心“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解释矛盾心理——主旨:抒发戍边将士思乡报国的情怀,同时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补休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3)赏析: A、“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由此我们想到王维的什么诗句?

B、风景不同的具体表现在(雁去衡阳;变声四起;落日城闭);这具体变现了边塞(寒冷、荒凉、戒备森严的特点。C、“羌管悠悠”句赏析。(写景;寒冷,条件艰苦‘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情:思念家乡,报国无门)D、“燕然未勒”:“写作手法”表达情感

3、《江城子》

背诵——理解内容:上片叙述此次出猎的情况,从几个方面写“狂”:衣着、随从、自比孙郎,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作手法:用典

4、《武陵春》

上片:写哀伤:表现、原因和程度(用外在的行为具体的表达了他的内心的浓重的的哀愁:日晚倦梳头;)下片:消愁:“只恐”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词人却把它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夸张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愁之重。

《破阵子》

1、背诵——理解:上片写军旅生活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行事‘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结尾“可怜白发生”一方面表明了前面的是、追忆,另一方面说明充满了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2、赏析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生动的再现了紧张战斗的的场面。

4、结合本词,体会“壮词”的特点(题材上看写得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

1.(2013山东淄博卷)词末“可怜白发生”一句凝聚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请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3广东广州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1)却”“可怜”分别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有关小区物业公司工作经验总结下一篇:邕宁区林业经营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