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常识教学设计

2024-07-27

急救常识教学设计(精选9篇)

急救常识教学设计 篇1

第八课《学习急救知识》教学设计

一、整体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是识别各种危急情况,学会和运用各种急救方法,帮助学生储备日常救护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2.教学设想

新课程倡导“立足实际”,以解决现实情景中的真实问题为目标的探究过程。本节课的最大特点通过创设不同的情景,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亲力亲为,在现实生活中捕捉问题。在探究问题中掌握知识,熟悉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关爱生命、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与价值观。

本节课的处理应突出以下两点: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创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强探究意识。体现诱思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2.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在很多时候,团结合作才是一切成功的保障。

借助的教学平台: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正确拨打“120”等急救电话。

2.学会人工呼吸、人工胸外心脏挤压、煤气中毒等急救方法。3.学会对一些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的初步护理方法。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分析资料来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3.通过实践操作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提高学生自救和救助他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乐于助人的美好情感。2.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4.教学重点

1.掌握各种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的初步护理方法。2.珍爱生命、乐于助人的教育。5.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

1、探究急救电话的打法

教师设疑

(1).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什么样的危急时刻呢?(2).遇到这样的时刻我们作为一名中学生首先应怎样做?(3).打电话应该打给谁?注意什么问题?

2、煤气中毒的急救

教师质疑:

(1).什么是煤气中毒?

(2).遇到煤气中毒时,小袁媛是如何应急的?(3).小袁媛为什么被评为中国骄傲?

(4).如何进入煤气中毒的房间更安全?

3、人工呼吸与人工胸外心脏挤压

创设新的情景:

假如在我们美丽的烟台海边有一位外地游客溺水昏迷,呼吸与心跳停止,正好你经过,你想帮助他吗?

4、出血的判断与急救方法

过渡:生活中最常见的是出血,同学们肯定都经历过,你是怎么处理的?教师总结:毛细血管出血的症状及处理方法。

急救常识教学设计 篇2

急救意识是现代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护士对患者病情时刻保持警惕性,对患者抢救时机的把握,即分秒必争。急救意识的养成必须以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为前提。一名优秀的救护者要在第一时间迅速调动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应急处理,如急救时的现场判断能力、现场把握能力、现场指挥能力、现场沟通能力等。每一名患者都会有出现突发事件的可能,因此每一名护士随时都有成为“第一目击者”的可能,其急救意识将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因此,培养高职护生的急救意识,使其具备敏锐感和应变能力,改革急救护理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 急救护理课程体系构建

1.1 课程理念

急救意识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体现在护理工作的点滴中,如巡视患者、病情观察、病情变化、护理操作、转运患者、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等。因此,培养高职护生急救意识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工作情境和学习情境相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注重将临床真实情境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学生经过循环的实训教学,能够初步掌握急救护理的流程和环节,从而提高了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实现急救意识养成目标,将来零距离上岗就业。

1.2 课程目标

为实现急救意识养成目标,我们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根据急救护理工作实际流程组织教学内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经多次讨论,并广泛征求外校、外院护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护理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急救护理课程特点,确定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1.2.1 知识目标

初步养成系统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思维;掌握急危重症患者评估、急救与监护相关知识;掌握常见危重症救护相关人文与法律知识。

1.2.2 能力目标

(1)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能及时识别常见急危重症,并对病情做出判断。(2)具有急救护理工作所需的常用救护技术操作能力,能对常见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紧急处理及配合医生抢救,培养快速有效的应急能力。(3)具备参与灾难及意外伤害救护、对伤员正确检伤分类及安全转运的能力,培养交流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1.2.3 素质目标

(1)具有“生命第一,时效为先”的急救意识,反应敏捷,行动迅速。(2)具有同情心、细心、耐心、责任心、救死扶伤精神,善于沟通,具备团队精神。(3)开朗稳重,乐观自信,具有临危不惧、处事不惊、从容应对的心理素质。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护生在工作岗位上遇到急危重症患者时能迅速做出正确的救护,能从事院前救护、院内急诊室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工作。

2 基于急救意识养成的急救护理课程改革思路和具体做法

2.1 根据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设置课程并选择课程内容

分析急救护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救护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知识和素质,教学目标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急救意识养成。打破原有学科体系课程结构,以岗位任务为引领,依据急救岗位需求整合课程内容。以急危重症患者发病到脱离危险通常需经过院前急救、急诊救护、重症监护3个救治阶段为依据,将院前急救、急诊救护、重症监护确定为三大学习情境。与教学基地合作,践行医教结合,使学习项目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分析护士完成这3个岗位具体工作任务时所需职业能力,以此为依据确定具体学习内容。3个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见表1。

根据护士完成急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及工作过程知识,打破急救护理课程原有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选取课程内容的模式,精选了能突出急救护理岗位能力培养的11个最常见的工作任务,并将其转化为学习任务,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具体学习任务:现场心肺复苏,现场创伤急救,气道梗阻现场急救,常见意外伤害现场急救,院内心肺复苏,院内创伤急救,院内中毒急救,常见危重症院内急救,复苏后患者的监护,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监护,危重伤患者的监护。

2.2 根据学习任务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急救护理课程的11个学习任务均由急救护理岗位真实工作情境或病例引出,有针对性地实施床边与现场教学、仿真情境演练教学、案例教学等。在校内,通过“学习必备知识与技能—分角色仿真演练—师生共同评价总结”等环节进行教学。在床边与急救现场,观看真实场景,感悟技能与知识的应用并顶岗实习参与救护工作。在校内仿真教学环境和校外真实工作环境中,培养护生急危重症护理能力和急救意识。

2.2.1 案例教学

教师精心挑选、灵活应用各种真实案例,以案例引出学习性工作任务;小组讨论制定针对病例的救护方案,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必备知识、训练相关技能,最后通过真实或仿真演练完成案例中的任务。这种方法将学生带入案例所展示的救护情境中,让学生思考,引发继续学习的欲望。

2.2.2 仿真情境演练

先进仿真教学条件和真实医疗仪器设备配合使用,综合采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更加逼真地展示临床救护情境。在校内营造仿真的救护环境,学生分组进行救护演练,并对演练进行评价,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对心脏骤停的急救,将高仿真综合模拟人设置为心脏骤停状态,学生对模拟人进行真实抢救,当抢救有效时模拟人恢复心跳,当抢救失败时模拟人会“死亡”。这种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了急救意识、急救思维和职业情感。

2.2.3 床边与现场教学

依托学院附属医院及市内教学基地的优势,将部分内容学习安排在床边或现场进行,让学生感受真实工作岗位,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如重症监护学习任务中,在ICU病房以真实病例及场景为载体,教师结合具体病例讲解重症监护措施,学生现场观摩,教师随时解答学生的提问。

2.2.4 课堂延伸学习

通过组织急救知识竞赛、急救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学习急救知识、训练急救技能的热情。另外,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教师为社会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时,安排学生一起参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及时应用于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

2.2.5 顶岗实习教学

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在120急救中心、医院急诊科或ICU顶岗实习1个月,参与真实救护工作,全面提高岗位职业能力,树立急救意识。

3 课程改革方向

(1)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要不断加强校内急救实训基地的高仿真化建设,不断贴近医院急救的真实情况。(2)加强授课教师和医院兼职教师的交流合作,改进教学方法。(3)从医院引进新的实训项目,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项目。

为了更好地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急救意识,对急救护理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使教学内容切实有利于护生急救意识的养成。教学模式新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习热情,提高了创新能力。急救护理课程教学改革要与时俱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应及时调整,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性人才做出贡献。

摘要:分析急救护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将院前急救、急诊救护、重症监护确定为三大学习情境,打破原有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选取课程内容的模式,精选突出急救护理岗位能力培养的11个最常见的工作任务,并将其转化为学习任务。积极改革教学手段,将校内学习、演练、评价与岗位见习、感悟、参与相结合进行教学。

一堂触电急救课教学设计 篇3

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一直以来,对学生的安全自救教育相对滞后。自从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安全自救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社会宣传、网络教育、学校单位开展形形色色的防范自救教育和演练。时值汶川大地震三周年之际,来谈谈中职电工电子专业的安全自救教育。

对于中职电工电子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与“电”打交道的频率非常高。在学习和实践中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用电安全教育,反复强调并采取了很多防范和保护措施。但对触电急救常识教育很少,掌握急救技能的更是凤毛麟角。再看看现在中职的电工学教材,理论课教材中安全用电部分内容很简洁,在电工技能与训练中安全用电常识虽有一定篇幅,一般教学过程中也不会太重视,往往注重实践操作技能,如安装接线、仪表使用、维修排故等。笔者认为中职学生不仅要有高度的用电安全意识,更应学会一些触电急救的常识和技能。为此,笔者作了以下课程设计。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一堂课上得成功与否,除了教师对教材内容是否自如地运用之外,还与教师是否充分地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密切相关。

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学会触电急救的技能,笔者在上本堂课前收集了大量图片、视频资料,精心制作了一节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功能。同时笔者准备了模拟人,在分析讲解的过程为学生演示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操作技能,也可通过学生体验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既能达到直观、形象、明了的目的,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也能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实践过程

1.复习导入。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精彩点,就是教师领导学生为新的学习活动做好认知方面的准备,促进新旧认知的衔接。笔者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一段触电场景的视频。

问题有:①触电时,电流对人体有什么伤害?②电流对人体的伤害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③常见的触电方式有哪几种?通过观看这段视频,学生有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同时通过思考和提问,回忆前一堂课的内容,检查了学生的掌握情况,为新课作铺垫。虽然在日常生活扣电气操作中,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使触电事故大幅下降,但不可能绝对避免。我们必须做好触电急救的思想和技术准备。

2.讲授新课。对与每一个教师而言,怎么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具有吸引力是一个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课题。对学生而言,他们非常喜欢生动活泼、有趣、民主、高效的课堂,也就是说上课时很轻松,在不经意间就能够将一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和应该拥有的能力获得而且没有任何负担的教学是他们所热切盼望的。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自己的课堂鲜活起来,吸引学生跟着教师的引导轻松地解决一个又一个知识点,使他们很扎实地拥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法、归纳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等。

首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急救知识的了解程度。问题是“有人触电时,你该怎么办?”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关电、拔掉插头、拨打110等等。大家都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但没人系统地完整地回答。笔者告诉学生当发生触电事故时,切不可惊慌失措,应立即使触电者脱离电源,根据情况进行自救和向医院求救。然后着重阐述如何脱离电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救。

1.迅速脱离电源。让学生意识到迅速脱离电源是最关键的,越快越好。引导学生们思考脱离电源的方法有哪些?

经提问总结出不同情况下的四种处理方法:①关闭电源;②斩断电路;③挑开电线;④将触电者剥离触电处。万不得已的时候还可以用绝缘导线,使该相电源对地短路,迫使短路跳闸或站于干燥木板上,用衣物包裹,拉触电者,切忌拉带电人皮肤。从中让学生意识到解救他人时要注意自身安全,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了救援的方法并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2.现场诊断。救援者应短时间内(10秒左右)诊断触电者是否有意识、是否有呼吸心跳。

(1)在讲述有无意识的判断时,笔者一个“拍案叫好”,使全班同学顿时一惊,个个聚精会神地关注笔者的一举一动,这样就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笔者走到模拟人跟前边演示边解释:“拍”:拍肩,可边拍边呼叫;“按”:按压人中,位置为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叫”:呼叫姓名或喂;“好”:摆好体位,使触电者仰卧平躺,双手放于两侧,打开气道。

(2)在讲述有无呼吸心跳时,笔者将其归纳为“看、听、试”三个字,向同学们展示了操作图片并在现场用模拟人演示操作过程。“看”:看伤员的胸部有无起伏动作;“听”:用耳贴近伤员的口鼻处,听有无呼气声音;“试”:试测口鼻有无呼气的气流,再用两手指轻试一侧喉结旁凹陷处的颈动脉有无搏动。在演示过程中请同学们伸手感觉一下自己呼吸的气流,摸一摸自己的颈动脉,能快速地找到并感觉它的脉动。

然后请几个学生上台体验如何判断有无意识、如何判断有无呼吸心跳。通过形象生动地讲述、现场演示、学生体验同学们很快掌握现场诊断的方法,并且课堂气氛很活跃。

3.对症处理。据统计,4分钟以内抢救有效率达50%以上,4-6分钟抢救有效率下降为10%,6-10分钟抢救有效率只有4%,10分钟以上则希望渺小。如果一味地等待医生救治,则为时过晚,应救援者及时对症处理。

(1)对于轻型触电者,如果神志清醒,呼吸心跳尚存,但感到头昏乏力、四肢麻木、恶心呕吐的。应将其就近移至通风、干燥的地方,使其仰卧平躺,解开衣扣,畅通气道,严密观察,等待医生诊治,切匆让患者走动站立,以免情况加重。

(2)对于重型触电者,如果神志不清,出现“假死”状态的,即无呼吸,无心跳、呼吸心跳均无。关键是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包括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因为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是触电后4分以内。接着笔者重点介绍了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动作要领。笔者分别引入了两段口诀:“清口捏鼻手抬额(打开气道方法),深吸缓吹口对紧,张口困难吹鼻孔,五秒一次不放松(捏鼻吹气2S,放手呼气3S),”“掌根下压不冲击,突然放松手不离,手腕略弯压一寸(3-5cm),一秒一秒较适宜(80-100次/分)”然后逐句分析同时在模拟人给同学们演示,如掌形,两手交叉,垂直向下;压区,颈部凹陷下缘向下一掌或肋弓末端,上移两指等。如果患者呼吸、心跳均停止者,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要同时进行,单人操作以2:15的比例进行,两人操作以1:5的比例进行。

笔者将动作要领归纳为四句口诀,不仅方便于学生记忆,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没等老师详细分析演示完,同学们已念开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结合图片,边分析边演示,学生边听讲边模仿。然后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再请同学上台体验,个个跃跃欲试。相继请了几位同学上台体验,对操作不到位或有错误的同学,笔者一一纠正,从学生体验看同学们已基本掌握了动作要领。

(三)课堂小结

课后小结是回顾、总结这一节课是否成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可以起到备忘录的作用,又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后,笔者给同学们播放了一段触电急救的视频作为本堂课的总结。一段几分钟的视频小结完整地再现了整个触电急救过程,对学生来说这段视频对课堂教学进行归纳梳理,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并告诉同学们触电急救的原则在于迅速、就地、准确、坚持。

三、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了互动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演示体验教学法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启发了他们的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利用口诀、图片、视频,结合现场演示、学生体验等环节,使学生理解触电自救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掌握触电急救的基本过程,提高学生的自救动手能力,教学效果很好。但由于教学条件的局限,教学道具模拟人的不足,在课堂上只能局限于部分学生有体验的机会。如果能满足每5-6人一个模拟人,那将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为弥补不足笔者将安排分组进行触电急救的心肺复苏训练。

本堂课笔者结合当前安全主题教育,挖掘本学科中有关安全教育的内容,渗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安全用电意识、自救意识。

(作者单位:浙江诸暨市实验职业中学)

心脏复苏急救教学设计 篇4

丰月莲

授课类型: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9计划学时:1学时

授课地点: 综合实践活动室(2)授课时间 : 2017、10 授课对象:3至6六年级 授课题目:胸外心脏复苏急救 目的要求:掌握心脏急救的方法与步骤 重点、难点:掌握心脏急救的方法与步骤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提问法 教具:视频教学、教案、黑板、粉笔 教学步骤: 导入:

上课前,我想问大家:在你身边如果有人突然晕倒,你该怎么办呢?你该如何去判断这个病人心跳是否停止你该采取哪些抢救措施,今天我们学习心脏复苏急救。

一、心脏骤停原因

心脏骤停是指患者的心脏在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的打击如急性心肌缺血、电击、急性中毒等致使心脏突然停搏,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

猝死是指平索健康的人或病情稳定或正在改善中的患者突然发生意料之外的循环呼吸停止在发病6小时内死亡由心血管病变引发的猝死又称心源性猝死。

二、心脏复苏急救的步骤:

(一)判定心博骤停 首先轻摇或轻拍打病人肩部,同时呼叫其姓名或高声喊叫:“喂!你怎样啦?”,如无反应即可判断为意识丧失;然后马上以手指触摸其双颈动脉(搏动触点在甲状软骨旁胸锁乳突肌沟肉),若意识丧失同时伴有颈动脉搏动消失,即可判定为心博骤停,应立即开始现场复苏抢救,并紧急呼救以取得他人协助。

(二)安置复苏体位

正确的复苏体位是仰卧位,应在呼救的同时小心放置病人仰卧在坚实平地上,转动时应一手托住病人颈部,令一手扶着他的肩部,使病人沿其躯体纵轴整体地翻转到仰卧位。(三)开放气道(A)心博骤停后,全身肌肉松弛,可发生舌根后坠,使气道受阻,为了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采用仰头抬颊法,也可采用仰头举颈法(对有颈椎损伤者不宜)或双手托额法。注意在开放气道的同时应用手指挖出病人口中异物或呕吐物,有假牙者应取出假牙。(四)判断有无自主呼吸

通过“一看二听三感觉”的方法判断病人有无自主呼吸,即观察病人胸部有无起伏;用耳及面部贴近病人口鼻,分别听和感觉病人呼吸道有无气流声及气体呼出,如无呼吸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五)重建呼吸(B)口对口人工呼吸是借助抢救者用力呼气的力量,使气体被动吹入肺泡,通过肺的间歇性膨胀,以达到维持肺泡通气和氧合作用,从而减轻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方法为:保持病人仰头抬颏,抢救者以右手拇指和示指捏紧病人的鼻孔,深吸一口气后,用自己的双唇把病人的口完全包绕,然后用力吹气1~1.5s,使胸廓扩张,吹气毕,抢救者松开捏鼻孔的手,让病人的胸廓及肺依靠其弹性自主回缩呼气。以上步骤再重复一次。(六)重建循环(C)触摸颈动脉,如无搏动,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方法如下:使病人仰卧于平地上或用心脏按压板垫于其肩背下,抢救者可采用踏脚凳或跪式等不同体位,用靠近病人足侧的手的示指和中指置于胸骨下切迹上方,用别一手的掌根部紧靠前一手示指,放于胸骨下1/3,掌根部长轴与胸骨长轴重合然后将前一手置于另一手背上,两手手指交叉抬起,使其不接触胸壁按压深度为3.5~5cm,按压频率为80~100次/分,按压时间与放松时间各占50%,放松时掌根部不能离开胸壁,以免按压点移位(图4)。这一方法于1960年提出后曾一直认为胸部按压于胸骨和脊柱之间的心脏受到挤压,引起心室内压力的增加和房室瓣的关闭,从而促使血液流向肺动脉和主动脉,按压放松时,心脏则“舒张”而再度充盈,此即为“心泵机制”。但这一概念在1980年以后受到“胸泵机制”的严重挑战,后者认为按压胸部时胸内压增高并平均地传递至胸腔内所有腔室和大血管,由于动脉不萎陷,血液由胸腔内流向周围,而静脉由于萎陷及单向静脉瓣的阻挡,压力不能传向胸腔外静脉,即静脉内并无血液返流;按压放松时,胸内压减少,当胸内压低于静脉压时,静脉血回流至心脏,使心室充盈,如此反复。不论“心泵机制”或“胸泵机制”,均可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七)单人或双人复苏

1.单人操作 由同一抢救者顺次轮番完成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数与胸部按压数为2:15 2.双人操作 一人先作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另一人作胸外心脏压5次,以后人工呼吸数与胸部按压数为1:5,如此反复进行。操作过程中,除须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外,通气不能与按压同时进行,双人轮换抢救位置时,可在完成一轮通气与按压后的间歇中进行,不应中断抢救时间大于5秒以上。

三、学生开始动手实践:(用仿真人体模型进行模拟操作)七八个人一小组:一个人操作,其他几个在旁边看操作是否正确,如果有不对的地方,可以及时补充。教师在旁巡视,指导。

四、小结

印刷文件设计常识 篇5

一、设计成品要求:

1、名片制作尺寸为55×91mm(名片成品尺寸为54×90mm,四边各含0.5mm出血位)。

2、宣传单制作尺寸四边各出血3mm。

3、为防止切到文字或其它内容,要把文字及其它内容放置于裁切线内3mm。

4、CorelDraw设计的文件建议存为CDR格式,如是10.0以上版本,建议转曲线后另存为8.0版本。(使用CorelDraw特效之图形,请转换成位图,位图分辨率350dpi以上)。

5、Freehand, Illustrator建议存为EPS格式,※外挂之影像文件,需附图档。

6、Photoshop建议存为psd(不要合并图层),※文件分辨率350dpi以上。

7、所有文件色彩模式请设为C.M.Y.K模式。

8、线条低于0.076mm,印刷将无法显现,需设定不小于0.1mm。

9、颜色设定不能低于8%,以免颜色无法显现。

二、设计成品设定

1、原稿尺寸设定

☆ 只要是拼版印刷的印件包括卡片、名片、DM单等,都有一定的尺寸规格,请务必依照尺寸设定。

2、特殊效果

☆ 请勿使用“图框精确剪裁”、“滤镜”,如有必要请在最后将物件转成影像图,否则其中可能会有某些物件印不出来。

☆ 使用向量变形工具时应避免产生过多的节点,以免造成无法输出的结果。☆ 特效不可过于复杂:渐变、轮廓图、立体、下落式阴影效果。请将其分离,并将特效部分转成点阵图,再用“群组”将原始物件与效果物件群组起来。

☆ 如使用“效果/图框精确剪裁/置于容器内”的效果务必按滑鼠右键选择(将内容锁定至图框精剪裁),若无勾选则会导致引版时因移动而使得置于框架内的物件不见。

3、其它

☆ 在原稿最后按F4键检查是否有额外的图形物件未删除。用框架模式、检查是否有物件或文字被底图盖到。

☆ 影像图用滴管工具检查CMYK色彩含量,避免四色黑的情况发生。

☆ 对色彩要求严格的,在印刷之后需要告知组版人员保留一份作为样张,等下次再印时可做为校色用的样张。

☆ 任何显示器或打印机色彩都不能做为印刷色彩的标准,务必使用CMYK色谱供客户选择色彩。

☆ 因卡片、名片、DM单数量较少的多为拼版印刷,所以印刷色准以正负10%为容许范围,对颜色要求高,建议开专版印刷。

4、PC存档

PC用户请使用Coreldraw储存以cdr格式档,存档时建议将所有文字转成曲线。

5、建议把要印刷的所有内容放置在同一页面内,标明成品尺寸、数量、纸张、有无后工序以及提货时间。

常识教学工作总结 篇6

库沟小学 刘江秀

一年来,我自觉加强业务学习,虚心求教释惑,努力理清工作思路,及时总结工作中的得与失,时时思索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课堂改革的策略,积累宝贵的教学经验。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充分担当起教研员的职责

1、夯实业务功底。随着课改的推进,学校教研工作的不断深入,让我越发感受到如果教研员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不广博,那么工作就会肤浅,指导课就不能高瞻远瞩,因此多渠道地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外出学习,在实践中反思应该是教研员的必修课。

教研工作千头万绪,但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我有时间就认真学习课标,阅读教材,分析教师用书,利用一切时间与教师一起研究课堂。外面的课堂教学很精彩,外面的名师各有风格。只要有机会,我就积极走出去领会名师风采,边听边权衡自己做法的利弊。每次外出学习,随带U盘,及时拷贝重要材料带回来细细研究。

2、积淀管理理论。登高望远,先学先行,学无止境。对县、市举办的各种培训活动我都认真参加学习。与此同时全面、系统地学习了学校管理理论。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一年来,通过不懈的学习,我对的常识教研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以往拥有的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全校的常识教师的恐惧感也慢慢消退,变得自信满满。

(二)帮助老师寻找教学中的病根,共同探讨医治良药,真正成为教师的业务同伴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教学是靠教师来完成的,教师不断研究教学,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研员的理论只有很好的落实到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才能发挥最大效用。适时和各位常识教师交流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策略是教研员的职责所在。2013年12月27日三位教师成功的展示了三节风格迥异的常识课堂,我组织各位教师及时反思,同时也展开了激烈的探讨,在议课过程中,教师们都能以新课改理念认真评价每一节课。谈亮点,找不足。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这项活动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让更多的老师参与教研活动,展示自己,发展自己。牢固树立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思想,将教学研究与教师成长融会贯通,达到凸显个性、力促均衡、全面提升。

通过教学研讨,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教师的引导、组织、参与作用的发挥,自学、合作、探索、发现等学习方法的实施,这都是课程改革理念中要求教师认真研究和力争做到的。我们也力争走在改革的前沿,我校品生教师张秀聪执教的《小小一张纸》在去年的全县高效课堂研讨中,以其巧妙的课堂组织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博得与会人员的好评。在今年四月份的优质课评比中我们也收获颇丰,王桂花老师执教的《蒸发》,以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视角及敏锐的洞察力征服了在场的评委,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刘长艳老师执教的《无形的指挥棒》为学生呈现出一场场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让学生深入的思考,在无形中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改进实验教学评价方式,呵护孩子的探究欲望

为了激发科学教师的偏激做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上学年我对科学课的评价方式做了大胆尝试,采用定性加定量的评价方式。彻底改变科学课只以成绩评判教师和学生的评定办法,注重考核学生平时动手操作技能的训练,建立平时操作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实验考核方法。为了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去年我定期对中心小学的9个科学实验班级的相关实验进行了抽测考核。为使这项活动深入扎实开展,今年4月,我又对中心小学的实验班级进行了全面的抽测,从四个实验年级中的每个班级抽取10名学生,对进度内的不同实验进行操作,做到对学生学习跟踪评价,对学生实验学习的记录和过程进行跟踪分析,同时学生的操作水平也作为教师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考核因素纳入教师个人量化,并作为评选实验教学奖的必要条件。

一连串的操作跟踪调查评价,老师、学生充分感觉出领导对实验操作的重视。彻底改变了过去学生死记硬背实验、突击质量检测的现象;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孩子的猜想意识、动脑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现在,我校的孩子们都能合理地进行实验猜想,能独立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孩子们真正爱上了科学,爱上了实验,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充分证明了这种多元评价方式是有利于孩子们发展的,也是值得推广的。

总之,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学习到了许多新知识、新经验,使自己在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上有了新的提高和进一步的完善。我们坚信,昨天的成绩不只是一个终点,更是一个起点,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在梳理工作的同时,也认识到了

自身存在的不足:

1、对新的知识的学习不够,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不深刻,课堂改革的创新力度不大。、服务意识还不强,不能很好的为常识教师提供服务,为他们解疑答惑。下步的打算:

1、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创新工作方法,提高课堂效益;

2、提高服务意识,积极和常识教师交流,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

探索中的急救中心设计 篇7

在采访过程中, 记者通过相关专家的讲述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对我国急救中心建设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深感欣慰, 也能感受到他们对当前急救中心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深入思考。反映在急救中心建筑设计方面, 则是社会需求激增和国家标准滞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近年来, 我国的急救中心已经从单纯的、粗放的院前转运变成代表政府职能的集医疗急救、灾难救援、医疗保障、危重病监护转运、急救车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据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 (站) 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吕传柱介绍, 全国300多个地级市和2000多个县级市大部分都建设了以城市为单位的急救中心和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但是, 急救中心建筑还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加上我国幅员辽阔, 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 急救中心模式多样, 造成了急救中心建筑标准不统一、空间设计不科学等问题。

模式多样, 标准不统一

众所周知, 急救中心担负着指挥调度、院前急救、急救培训、网络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职责, 是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同时, 相关资料显示, 我国一些发达城市急救医疗量正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急救中心建筑科学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据了解, 相关标准《急救中心建设标准》 (2008年报批稿) (以下简称“标准”) 、《急救中心建筑技术规范》 (2005年征求意见稿) (以下简称“规范”) 等是一些专家近年积极探索的成果, 但在具体实践中, 因为种种原因, 其指导意义仍相当有限。

成都市急救指挥中心原党委书记、急救专家李远建告诉记者:“我国的急救中心目前还处在发展早期, 各地自定模式, 主要有院前急救型、院前加院内急救型、指挥调度型和依托型等类型。院前急救型如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急救中心, 主要承担全市120指挥调度、日常医疗急救服务和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急救网络建设与管理、急救知识普及与培训等任务。院前加院内急救型如沈阳等地的急救中心, 除了承担全市日常急、危、重患者的现场抢救和途中医疗监护等院前急救, 还提供院内急诊抢救为主的急救医疗服务。指挥调度型如郑州、广州等地的急救中心, 统一受理“120”呼救, 统一指挥调度急救车, 但急救车及人员依托医院管理。依托型如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福建省急救中心, 依托某家医院而建, ‘一套人马, 两块牌子’, 与院前加院内急救型相似, 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一体化。”

“在急救工作起步时期, 这适应了当时的情况, 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 这种局面不利于全国急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发达国家普遍对院前急救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模式, 我国也有必要尽快加强对统一模式的研究。在急救中心建筑设计方面, 各地都在自行发展, 有些已经制定自己的标准和规范, 因此差别很大, 加上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 在具体建设中就显得有些混乱。”

同样, 有急救专家表示, 院前急救的标准化、规范化不仅包括技术、信息等软件部分, 还应包括建筑、装备等硬件部分。2007年, 卫生部行业标准《救护车》发布, 但是在急救中心建筑设计方面还没有正式发布的国家标准。对此, 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杨建国也期望国家能尽快制定、出台有指导意义的建筑设计标准。他说:“在急救中心建设方面, 我国还缺乏像综合医院建设方面的《综合医院建设标准》、《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之类的国家标准, 因此就缺乏急救中心建筑的评价标准, 很难评价一个急救中心建筑设计情况, 不利于规范建设、科学发展。”

随着急救中心建设的加速, 建筑设计标准问题已经到了迫切需要解决的时候。当然, 在目前没有正式出台国家标准的状况下, 很多相关专家在急救中心建筑设计方面仍进行了诸多探索, 以期能给新建、改建的急救中心在功能设置、空间布局、流线设计等方面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指导。

功能设置, 根据模式类型设计

因急救中心模式的不同, 各地的急救中心的功能设置也略有不同。对此, 李远建认为, 院前急救型模式相对能够更好地体现急救中心公共卫生服务职能, 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发展该模式, 其他模式的急救中心也应逐步向这种模式转变。“标准”条文说明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指出“院前急救型急救中心业务用房主要包括指挥调度、业务、行政办公和后勤保障等用房。”

*院前急救型和指挥调度型急救中心, 选址首先考虑交通便利

根据这样的功能设置, 北京急救中心急救网络信息科主任关金宝认为, 院前急救型和指挥调度型急救中心在选址时要首先考虑交通方便, 最好能临近两条道路, 方便车辆快速出入。因此, 可选择周围环境相对安静、与市中心有些距离的地方。在选址时还要考虑远离高压线路及其设施, 避免强电磁场干扰, 避免通讯信号的干扰。急救站的选址应设在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 方便就近急救。

*新建的急救中心容积率最好小于1.5

同时, 作为“规范”主要起草人之一,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包子翰教授表示, 考虑到急救中心车辆较多, 要保持道路畅通, 新建的急救中心容积率最好小于1.5, 这样相对占地面积较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放大用地面积, 便于规划总体布局, 同时也为将来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

*地下停车库, 至少有两个出入口

还有专家提出, 急救中心要合理设置功能分区, 保证人车、紧急救援物质等流线清晰, 尽量避免干扰。同时, 要保证急救车出车的顺畅和便捷, 并设有充足的回车场地。包子翰指出, 如果建地下停车库, 必须充分考虑紧急出车顺畅和便捷, 至少要有两个出入口, 并考虑一定数量的地面停车位。

空间布局, 重在细节

关于急救中心的建设, 人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 即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决策指挥能力, 这是城市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衡量政府应急管理系统有效性的主要指标。因此, 急救中心内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先进的指挥中心非常重要。它既能应对日常急救处理的需要, 又能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进行大规模综合实时调度, 从而实现对空间的全面控制, 使反应时间缩短, 提高整体快速反应能力。

紧急救援其实是人在时间上和死神展开的一场竞赛。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戴志中告诉记者:“在医学上抢救时间有‘白金时间’和‘黄金时间’之分。所谓‘白金时间’是指从事故发生到急救不超过20分钟, ‘黄金时间’则是指不超过1个小时。如果伤病员能够在‘白金时间’和‘黄金时间’内得到救治, 成功的希望就很大, 如果过了这两个时段再进行抢救就困难了。”

戴志中认为“急救中心必须体现‘急’和‘救’两个字, 除了要有先进的急救指挥系统, 还要有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 即急救中心的空间布局必须按照功能需求进行规划和设计, 而不是‘凭借经验随意建设’。有了合理的布局, 急救中心就能最大限度地缩短反应时间, 在每一个细节上为患者赢得时间, 为提高抢救成功率打下基础。”

﹡指挥调度用房, 设在楼层最高层

“规范”中表明, 指挥调度用房应包括调度大厅、多功能指挥会议室、程控交换机无线机房、配线室、暗室、投影室、机房等, 还应酌情设置工作人员更衣室、休息室、男女厕所、观摩台、资料室等空间。为了确保通讯的畅通、环境的安静, 指挥调度用房应设在楼层的最高层。

对此, 作为“规范”主要参与人, 李远建说:“指挥调度用房设置在最高层是比较合理的, 但前提条件是必须保证其安全性, 特别是要保证在突发事件、自然灾害时能正常运行, 否则指挥调度系统出现问题, 将严重影响其他部分的运行, 影响紧急救援的效果。”

在采访中, 记者发现大多数急救中心已经把指挥调度用房设在了最高层, 但对于指挥调度用房, 特别是指挥调度大厅的面积, 仍然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 只是凭借经验而设置。

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杨建国认为:“急救中心建设指挥调度大厅, 首先要确定服务人口数量和未来发展情况, 其次确定一个指挥调度平台、一个指挥调度席位可以调动多少人口相适应的车辆, 从而确定调度席位数, 然后再根据一个调度席位大概6m2来确定指挥调度大厅的面积。这也只是我根据相关资料了解的一个相对合理的数据, 因为没有国家标准, 这个数据也就缺乏指导性。”

另外, “规范”中关于指挥调度方面的呼叫处理系统、系统管理系统、基础保障系统以及供电与照明等都有一些规定。包子翰解释说, 这些是根据一些急救中心建设实践科学整理出来的, 对于新建、改建急救中心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设置培训空间, 可配备创伤、复苏、危重症示教室

急救中心不仅担负着紧急医疗救援的任务, 还担负着向市民普及急救知识和提供急救培训的责任。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包晓青认为:“相比发达国家, 我国在急救培训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在设计、建设急救中心时必须充分考虑急救培训的空间。一般要配备创伤、复苏、危重症示教室, 大教室、电化设备控制室, 而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 考虑到各地相关人员来此培训的需要, 也可设置学员宿舍、餐厅等空间”。

吕传柱在其相关研究文章中也认为, 针对公众的急救普及是院前急救工作的一个重点, 急救中心应该成立专门的培训部门, 设置专门的培训用房, 开设公众急救普及培训课程, 如心肺复苏术、外伤急救、AED (自动体外除颤器) 的使用等。他指出, 急救培训是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一部分, 因此在建设急救中心时, 要充分考虑培训用房的空间预留。

据记者了解, 当前不少大中城市的急救中心大多已经设置了培训用房, 但是其面积几乎都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一些中小城市以及县级急救中心很多都没有设置培训空间。因此, 有急救专家表示, 在未来急救中心建筑设计中, 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急救培训的发展, “现在没有并不能说明不需要, 更不能代表未来趋势”, 所以要充分考虑其空间面积。

﹡考虑车辆的流线及洗消空间, 车库净高宜大于3.5m

很多地方的急救中心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等指标都是根据救护车数量来确定的, 即急救中心围绕救护车辆来运转, 车库设计自然显得重要。特别是在院前急救型、院前加院内急救型和依托型等类型的急救中心建筑中, 救护车车库设计关乎出车时间, 关乎急救效果。

设计过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包晓青说:“急救中心和急救站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考虑车辆的流线以及车库的设计。”据他介绍, 因为按照每5万人配备一辆救护车的要求, 很多急救中心还要添置车辆, 所以地下车库和地上停车位要满足救护车现在需要, 也要预留空间, 以满足未来发展需要。同时, 有条件的急救中心, 还应该配备车辆洗消间、车辆维修车间。

关金宝以北京市急救中心的车库为例:“这个车库建设较早, 在当时来说, 设计比较先进, 到现在也能满足基本需求。但是, 中心车库只有一个出入口, 这一点显得有些滞后。出于消防的考虑, 车库最好有两个不同方向的安全出口, 并在车库内设疏散指示图表, 疏散走道及楼梯间均应设事故照明。”他认为, 急救中心地下车库的净高应充分考虑各种救护车的高度, 包括急救车的天线, 因此车库的净高要大于3.5m, 同时车库最好邻近物资仓库, 便于及时补充易耗物品。

在北京市急救中心, 记者在大楼西侧见到了新加建的车辆洗消间。据了解, 这个在“规范”内车库用房中属必须配备的部分, 在全国急救中心中还很少见到。“按照急救中心的功能需求, 应该在建筑设计时就要考虑车辆洗消间的空间以及相关流线, 但现实是很多地方没有, 未来新建急救中心一定要考虑这方面的设计”, 关进宝说。

另外, 考虑到救护车出车时间限制问题, 急救中心的急救科办公室应临近车库, 方便急救人员快速上车, “因为这是急救, 是救人性命, 必须越快越好”。

﹡应急物资储备库宜建在一层, 预留足够空间

在采访中, 记者了解到, 很多急救中心已经建立了专业的应急物资储备库, 还有一些急救中心正在建设或计划建设。

关于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 天津市急救中心主任李金年深有体会。他介绍:“我们在建设新楼时, 设计了应急物资储备库房, 在一层, 面积为137 m2, 但现在来看, 这个面积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发展需要了, 因此我们正在规划建一个1300 m2左右的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库。”应该说, 当前很多急救中心的应急物资储备库房都存在面积不足的问题, 很多地方的情况甚至比天津急救中心更严重, 所以新建、改建的急救中心要充分考虑应急物资储备库的发展需求, 留足空间, 以满足未来需求。

与天津市急救中心不同, 北京急救中心的医疗物资储备库是经过后来改造而成的, 位于中心大楼的一层, 面积约200m2。中心副主任杨建国介绍说, 储备库越来越成为急救中心建筑内的重要部分, 其功能决定了最好放在建筑的一层交通方便的位置, 并设置专用的安全通道, 另外, 安全门的设计也要有充分的考虑, 以方便应急物资的顺利进出。

﹡急救站应设在急救网点上, 以经济、实用、高效为原则

关于急救站点, 专家们认为, 我国多数城市的急救站点存在数量不够、网络不密问题。因此, 加强急救站点建设将是我国急救中心未来重要的努力方向。著名急救专家李宗浩表示, 要提高急救速度, 就要缩短急救半径。所以, 急救站应放在布局合理、星罗棋布的急救网点上。比如社区、街道, 或是交通便利的路口边, 急救所覆盖的网络要遍布所有的社区, 实现救援网络的一体化、标准化、规范化。

在“标准”中对急救站规划布局也有明确说明:“各分站可以独立建造, 也可依托医院建设一同建设, 一般可按30~50平方公里设一个站点考虑”, “各分站宜靠近城市主要居民住宅区中心和需要服务人群的附近”。

与布局相比, 急救站的建筑比较简单, 一般设置车库、物资库、工作人员办公室、值班室、休息室等, 在建筑面积上也没有严格的要求, 但应以经济、实用、高效为原则。据了解, 上海市的急救站面积一般在250m2~400m2之间, 而更多地方的急救站设置在网点医院中, 面积很难确定。

除了上述这些建筑空间, 急救中心建筑还包括行政办公用房、后勤辅助用房、隔离用房等。在采访过程中, 专家们对于行政办公用房、后勤辅助用房并没有太多说明, 而隔离用房在现实中也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他们普遍认为, 中国的急救中心建筑设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诗歌常识及诗歌教学谈 篇8

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比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出现得早,比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领时代“风骚”的时间都长,它是高雅的艺术,能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表明作者情感心声,阅读诗歌还能陶冶情操。从古到今,诗歌一直活跃在文学舞台上,在中学课本中,诗歌占有很大比例,在各级各类语文考试中,诗歌一般要占到15分左右甚至更多。但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教学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本人查閱了大量资料,汇成此篇,望对语文教师有所启示。

一、诗歌基本常识

(一)什么是诗歌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诗歌,泛指各种题材的诗。”其它资料的定义各有不同,有的还对诗歌下了一个绝对的评判标准:不押韵者绝非诗歌。本人汇集不同资料的观点,作了如下归纳:诗歌,是与散文、小说、戏剧相并列的、具有一定节奏韵律并分行排列的、主要以凝练、形象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诗歌的发展

诗歌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一个萌芽、产生、发展的过程。《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砍伐竹子,用它制作弹弓,弹弓装上土丸射击鸟兽,从而获得食物。)被认为是原始社会二言诗之始;《诗经·有骈》“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是三言诗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四言诗之始,以至于五言、六言、七言……到十一言诗等。字数由少到多。

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诗歌从不定型发展到基本定型。从上古时期的歌谣,发展到奴隶社会的《诗经》,依次到战国时期的《楚辞》、秦汉时期的《汉赋》、两汉时期的“乐府诗”,又发展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于今天的新诗。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种发展变化是相当大的,但又不是截然分开的,各种诗体并存。它们各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巅峰。清赵翼在《论诗》中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三)诗歌的分类

我们平常所说的诗歌包括诗、词、曲,下面分别简要谈谈:

1.诗的分类:可从多个方面进行分类。

(1)按产生的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沿用了唐代时的分类。唐以前的诗称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句式大体整齐,有一定节奏韵律,但在句数、平仄、对仗等方面没严格规定,可算自由诗。按每句字数分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各句字数不等)等。还包括楚辞和乐府诗。近体诗是指定型于唐并盛于唐的格律诗,在句数、字数、对仗、平仄等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为区别于过去的非格律诗,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新诗:是五四运动时倡导的以白话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它在表现形式上十分自由,没有句数、字数、平仄要求,只需用凝练的、具有一定节奏音韵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

(2)按题材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咏物诗、咏史诗等。

(3)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说理诗等。

(4)按表现手法可分为:托物言志诗、借景抒怀诗、写景状物诗等。

2.词的分类。词萌生于南朝盛于宋。开始是用来为乐谱配词用于歌唱的。为谱配词叫填词,填词所选的调子叫词牌,如“水调歌头”、“念奴娇”等。它后来成了与音乐失去联系的一种文学体裁。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等。

3.曲的分类。曲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宋、金时北方产生了新的乐曲曲调,发展到元代,形成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与套数;杂剧是可演出的戏曲。流行于南方的叫南曲,唱的叫南戏。

小令一般常以一支曲为独立单位,只有几句到十几句,必须按曲牌规定的字数、平仄、韵脚填写。如《山坡羊 潼关怀古》;套数又称套曲或散套,是成套的曲子,由两支或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其组成有一定的规则。

杂剧是戏曲,有唱词、科介、宾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分四折加一个楔子。一折相当一幕,楔子在开头或四折中间,相当于序幕或过场。全剧由科介、宾白、唱词互相配合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角色有旦、末、净、丑。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四)诗歌的主要特点

各种诗歌样式,都具有一些共同特点:1.情感强烈;2.语言凝练;3.有节奏和韵律;4.以形象反映生活;5.根据节奏和音顿分行排列。这些教师们都能把把握,下面重点说说诗歌的意象、意境,因有的教师比较模糊。

意象和意境,是文学作品中的两个不同而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所谓意象,就是创作主体为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而选取的一种客观物象,即艺术形象;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二、关于诗歌教学

不少老师认为诗歌不好教,学生学习诗歌兴趣不浓,考试时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有:诗歌教学脱离诗歌特点,没很好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美的赏析,而是教师费尽口舌地对一首诗全面分析讲解,把本来完整、优美的诗歌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没能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反而对干巴巴的讲解感到索然无味,逐渐丧失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诗歌教学如何进行为好呢?

(一)抓住诗歌本身的特点并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好教学目标。一般应让学生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情感、艺术手法(包括字词活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韵律节奏等),至于诗歌的平仄可不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兴趣和能力。教学诗歌最基本的策略是诵读,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要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其音乐美,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最大诀窍在于找好切入点。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住诗眼切入。所谓“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表达中心的词句。一首诗,并非字字珠玑,往往就是一两句话甚至一两个字,就会使全诗熠熠生辉。

2.从语言风格切入。诗歌的魅力就是语言的魅力。学习诗歌就是要唤起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把他们的关注力集中到诗的语言本身。

3.由意象切入意境。比如舒婷的《致橡树》中选取木棉和橡树两个主要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却用了相对的几个意象来表达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

4.抓住标题中的关键字切入。如题目中的“愁、怨、恨、送、别、忆、赠、吟、怀、寄”等等。这些字词直接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医护英语急救基础英语教学设计 篇9

课题:急救基础英语(ABC English for First Aid)

授课教师:江晓东 教学部门:公共基础部英语教研室 授课学科:英语 适用专业:护理各专业

授课课程: 英语 适用对象:2012级护理专业各班级

该课体现的基本教育理念:医药类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应在尊重学生英语基础学力和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突出医护专业特色,强化为医护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和为学生后续发展服务的意识。在设计思路上,力图把英语课堂的基础性、职业性和人文性整合贯通。其教学特色为目标可达、内容实用、方法多样,提高学生职业场景英语语言技能,促进学生探索和改善英语学习策略,激发学生了解多元文化的兴趣。

一、教学背景

进入第二学期的护理专业学生,70%左右的学生已经达到《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相关规定。特别是在词汇和读写能力方面,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测试A级或B级考试的要求。但是,对于《基本要求》中所述“在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的能力要求还有待提高。

从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看,由于英语教学实效和个人学习偏好等因素影响,部分学生逐渐丧失英语学习的兴趣,开始把主要学习时间和精力转向专业科目和其它科目的学习。在英语学习者中,英语学习的动机也逐渐显现多元化,极少数学生为出国留学和务工学习英语,部分学生为“专升本”考试学习英语,一般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为应付期末英语考试或补考。不过,尚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学习需继续保持,理由为工作需要、职称外语考试、教育未来子女等。

从职业需求分析来看,英语教学应更加注重职业场景交际能力培养。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一般针对某区域基层卫生人才岗位,但是也有部分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去向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通过对这些护理岗位的英语需求分析发现,简单的医护英语会话、医用英文和拉丁文缩写词、英文药品说明书、医疗器械英文说明、护理学术论文摘要翻译、专业文献阅读等成为护理岗位英语需求的主要方面。

从课程衔接看,护理专业一般开设三个学期的英语课,第一学期主要学习公共英语,第三学期主要学习行业英语。在第二学期英语课程应逐渐导入一些基础的医护英语词汇和表达方法,作为护理学生英语学习的过渡课程。

二、教学目标

该微课教学目标体现在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急救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即掌握5-7个急救场景使用频率最高的英语词汇,如“急救、救护车、急救电话、急救人员、心肺复苏、急诊科”等。第二层次为急救英语常见句型的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如“我们需要救护车,越快越好”。“这里有人需要帮助,他没有意识”。“我在给他按压胸部,做心肺复苏”。第三层次为跨文化知识的介绍。比如,不同国家的红十字机构、急救人员情况和医疗急救电话号码。第四个层次为英语学习策略的探索。整个课堂从头到尾使用了多种英语学习方法的展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用以更好进行英语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图片部分、歌曲部分和视频部分。图片部分示例了前述常见急救场景英语词汇,并包含了一些问答。歌曲部分(持续一分钟)既是课间的放松和休闲时刻,也是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自然过渡。这个过渡是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词汇的学习最终体现在使用,所以有一个“词汇—短语—句型—段落—对话或篇章”的过渡。同时,歌曲部分还是一个人物的过渡,这是一首由迈克尔·杰克逊演唱的著名歌曲,这样使第三部分关于迈克尔·杰克逊的对话就显得不太突兀。第三部分的视频(持续两分钟)是一个迈克尔·杰克逊去世前家人拨打医疗急救电话的英文全程录音。学生可以通过该视频学到急救场景的常用英语句型。

四、教学方法

该课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以下教学方法。1 形象直观的词汇呈现

以救护车一词为例,教师使用重庆三峡急救中心救护车的照片进行教学。图片上的英文单词十分显目,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在熟悉单词的同时,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无处不在。突出语言表达和运用的互动教学

英文歌词中选出的四个医学相关词汇的学习,既没有采用传统的书面练习,也没有设计为口头造句,而是设计为包含学生创意和合作的串词成句讲小故事。学生的英文听力和表达得到有效锻炼。富有弹性的多层次教学要求 从第一部分的词汇学习到最后的对话学习,对学生的要求都是因人而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选定学习内容。比如,对话的学习,最低要求就是听懂2-3句,最高要求能角色扮演用英文打一个急救电话,学生可以有很大自主选择的空间。“从做中学”的职业英语教学

教学中减少讲解和灌输。让学生体会到“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新感受。比如,在学习CPR时,学生可以一边练习心肺复苏,一边用英文表达每个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五、教学总结

上一篇:美术功能教室管理制度下一篇:禁烟的英语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