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就业工作总结

2024-10-11

农村劳动就业工作总结(通用8篇)

农村劳动就业工作总结 篇1

农村劳动就业工作总结

回顾2012年我村的工作,我村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上级的中心工作,与时具进,不断创新,本着团结、高效、务实、奋进的工作状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的劳动保障利益问题为重点,突出抓好就业再就业和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性,认真做好养老保险和居民医保、未成年医保等工作。努力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

一、养老保险方面:我村响应上级的号召,全体村干本着为村民谋福祉的精神,使他们“老有所养”的态度,一起大力度宣传养老保险的优越性。同时加大村民的参保信心。因此,参保率相继也比去年有所提高。我村应参保人数940人,已参保836人,参保率86.9%,完成上级下达的119%。

二、城乡医保方面:为了响应十七**于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全体群众“病有所医”的基本要求,从城乡居民医保住院报销到门诊统筹进一步优化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保障”,进一步深化“人人享有”的内涵,不断提高医疗保障待遇和群众健康水平,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为在更高水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更为良好的医疗环境。因此,我村全体工作人员万众一心,力争城乡医疗和未成年医保推上新的台阶。2009年城乡居民医保除了3户9人未参外,其余基本上已经参保,参保率达99%。未成年人医保比去年也有所提高由原来83%提高到96%。

三、农村剩余劳动和就业方面:在2009年期间大力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再就业的宣传,村两委领导亲自抓,与劳动协管员通力合作,建立家庭信息卡,摸清底数,与劳动事务所联系,有劳动招聘信息发下村民。使有就业愿望较强的村民及时得到就业信息,确保就业的成功率。除此以外还积极组织村民参加大型招聘会;与本村的几间企业取得联系,达成有就业意向。使我村就业转移和零就业人数达72人,其中今年安排进厂有40多人,超额完成就业任务25人。同时市、区、镇培训班一共有12人,为我村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到目为止我村的就业率为96﹪。虽然2009年完成上级的各项任务,但还有不足之处:

1、农保还有个别队的参保率比较低。

2、城乡医疗和未成年医保的参保率还没覆盖全面。因此我们还要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在新的一年里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农村劳动就业工作总结 篇2

改革开放以前, 中国城乡之间的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和迁徙, 这主要是受当时经济发展战略的制约。建国之后, 在几乎没有外部支援的情况下, 中国必须通过实行工农产品“剪刀差”来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的资本积累, 以快速实现工业化 (林毅夫等, 1994) 。为了适应计划经济管理的需要, 中国采取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城乡之间的流动进行严格控制, 将城乡进行人为的分割。

改革开放以前,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 几乎人人都有工作, 不存在失业问题。然而, 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严重地阻碍了人们的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在户籍制度下, 劳动力资源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城乡内部都不能自由流动和实现有效配置;加上计划经济所固有的其他一些缺陷等因素的影响, 到上世纪70年代末, 中国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除了改革, 当时中国已经没有了其他选择。

作为改革先锋的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包产到户”试验, 其实质就是让农民有决定生产的自由, 极大地焕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 回顾改革过程的初始动机和出发点, 可以清楚地看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克服旧体制下人的惰性, 从而充分发挥全体劳动者的工作热情, 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如果从全球的观点来看, 中国对外开放和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贸易, 实际上是中国参与全球廉价劳动力市场的竞争, 将中国富余的廉价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

虽然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承包到户只是在旧的农业生产体制下劳动制度改革的一小步, 然而, 这却是一个大胆的创新, 不久就得到中央认可, 形成了后来的所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并被推广到全国农村。到1984年底, 全国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达到了100%, 实行家庭承包制的农户也达到了97.9% (蔡昉, 2008) 。

家庭承包制引起了农村劳动供给的巨大变化。第一, 改革初期, 家庭承包制赋予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 农民劳动投入大幅增加, 劳动生产效率也显著提高。第二, 农村劳动力发生了结构变化, 改革之前, 农业生产以集体或生产队为基本单位, 而实行家庭承包制后, 生产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因此, 除了青壮年劳动力以外, 许多家庭里的未成年人口和业已退出生产的老年人口以不同形式也加入到了家庭生产中去。第三, 农民的劳动时间安排也更具弹性, 农民每天的工作时间可以根据农活的需要自己决定。另外, 农业技术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节约劳动力。

上述因素使得农业中的“隐藏失业”在实现家庭承包制之后不久就开始显现, 富余农民开始积极自发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和转移渠道。可以粗略地将农民的转移渠道分为两种:一种方式是在农业内部转移, 即留在农村, 但从事非种植业;一种是向农业外部转移, 即向城市转移。

农业富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的第一种渠道是开展农业多种经营。除粮食作物外, 农民还从事林、牧、渔等行业, 以此提高家庭收入。第二种转移渠道是发展农村个体和私营经济。例如, 一些农民长途贩运农产品或经营日常用品等。个体和私营经营在农村蓬勃发展, 打破了农村合作联社等国有或集体单位的商业垄断经营, 既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 又解决了一部分农民的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另外一个重要渠道是进入乡镇企业。改革初期, 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还相当紧缺, 乡镇企业作为国有和集体企业的补充应运而生并异军突起, 这是中国农村改革开始时所未曾预料到的一个结果。

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改革初期, 中国农村劳动力除了向农业内部转移之外, 还逐步向城市转移。转移到城市的农民根据转移的动因可以大致分成两类。第一类农民是农村富余人员, 当地农业发展空间狭小而人口众多, 只能到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因此, 这一部分农民是被“逼”向城市的。第二类是农民中一部分具有一定创业精神或具有一定就业门路的人, 由于从事农业生产比较利益低, 因此, 他们积极到城市找工作或从事个体商业, 这一部分农民是“主动”转移到城市的。许多流行的观点认为, 向城市转移的农民都是农村的富余人员, 但事实并不如此。本文认为, 转移到城市的一部分农民实际上是相对来说更具有创业精神的人, 而且大多数是充满活力和有闯劲的年轻人。其实农村的发展也需要这样的人, 他们并不是农村的“富余人员”。

中国农民向城市转移初始阶段的重要特点是, 这种转移并非政府有意为之, 而是农民自发的行为。当时而言, 农村改革本身就是一次尝试, 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政府首先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后来逐渐因势利导, 并从政策上予以支持。1984年, 政府开始鼓励农民到小城镇打工;1988年政府允许农民进城经商 (蔡昉, 2008) 。农民向城市转移过程中, 户籍制度及其与之相关联的社保等福利制度是主要障碍。在一些地方, 进城务工的农民可以通过支付所谓的“城市建设费”或投资、购房等获得一个城市户口。但直至今天, 由于城市户口所蕴含的各种福利使得农村人口涌向城市, 尤其是大中型城市, 这又导致大城市进一步严格户口控制。

尽管如此, 随着经济发展, 农民进城意愿进一步加强, 他们仍然在顽强地向城市转移。其主要原因是:一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并且政府有意无意地实行一种偏向城市的经济政策 (陈钊和陆铭, 2008;陆铭和陈钊, 2004) , 这使得务农的比较利益低, 而城市工作机会多、收入高, 农民必然涌向城市。二是城市基础教育质量显著高于农村, 大学在城市招生数量也高于农村。但同一所大学在城市的招生分数线却低于农村。农民选择城市, 实际上也是在为孩子选择一个更好的受教育机会和未来。三是城市户口所包含的福利待遇, 特别是其中的医保和社保福利对农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四是城市生活质量也高于农村。包括生活用水更洁净、卫生条件更好、交通和娱乐等方面更方便等等。

三、农村劳动力的区域转移

传统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过程, 也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向现代制造业转移的过程。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 当然也在经历这种过程。但中国劳动人口的转移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一个特点, 那就是, 中国劳动力还存在大规模的区域转移, 主要是从内陆省份涌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前期以广东的“珠三角”等为主要流入地, 而2000年以后“长三角”也成为内陆地区劳动力主要流入地之一。

中国劳动力区域转移的驱动力主要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高的就业收入。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国家, 各地资源禀赋差异大,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受不同优惠政策的影响, 加上各地改革进程也不同, 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广东濒临港澳地区, 吸引外资具有先天的历史和地理优势, 因此, 广东在全国改革中一马当先, 外资蜂拥而入, 以劳动力密集型出口产品为主的出口贸易带动了广东经济的腾飞。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充分利用了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 为中国富余劳动力参与全球资源配置提供了机会。

但目前, 中国农村劳动力区域转移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农村劳动力区域转移的主要地区是广东, 而广东经济主要依托出口贸易, 这对全球经济形势依赖性较强, 以外需为基础的区域劳动力转移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今后以内需为基础, 或以民营经济为基础的区域劳动力转移模式可能更具有发展潜力。浙江和江苏的经济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 虽然目前吸纳的农村劳动力规模和广东比还有不小距离, 但今后它们有可能成为与广东并驾齐驱、甚至超过广东成为吸引内陆省份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地区。

其次, 大城市应该发挥区域经济中心的作用, 减少对民工进城务工的制度性障碍和对农村劳动力的政策性歧视。同时, 考虑到目前我国许多大城市在市政公用设施和环境的支撑能力方面已经达到极限, 今后可以考虑建设卫星城市群、发展环保型的中小型城市或发展农村小集镇来转移农村劳动力, 改变单一发展大城市的政策, 从而将经济发展、人口转移和保持生态环境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四、基本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历程, 有以下几个基本结论。

一是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 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本质就是突破中央计划经济的束缚, 让城乡劳动者在生产上有充分的分散决策的自由。农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职业、可以自由迁徙到城市或沿海等发达经济地区。改革所焕发出来的亿万民众的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劳动生产率, 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经济的增长又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就业结构的优化和就业总量的增长。

今后应进一步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区域劳动力市场和行业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局面, 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加快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二是改革的过程也就是市场化的过程。改革初期中国单一公有经济到目前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 有力地促进了就业结构的多元化,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蓬勃发展, 极大地拓宽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中国目前须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继续降低国有经济的比重, 以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渠道。

三是对外开放就是将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 对外贸易发展和FDI的引进为中国富余劳动力发挥其优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由于沿海产业升级的需要, 现在中国要把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市场化手段向内地转移, 进一步提高开放度, 让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更深地融入全球经济分工。

参考文献

[1]蔡昉:中国农村改革30年——制度经济学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08 (6) .

[2]陈钊、陆铭:从分割到融合: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J].经济研究, 2008 (1) .

农村劳动就业工作总结 篇3

一、加强组织领导

武宣县党委、政府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一项中心工作进行部署,明确各部门和各乡镇“一把手”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把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各乡镇人民政府每年均与县人民政府签订责任状,把就业再就业工作列入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同时,经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将自治区下达就业专项资金的5%作为该统筹城乡就业

打造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县就业工作经费,争取了工作主动性,确保了工作正常开展。

二、建立就业再就业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部门协作,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形成关心、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局面。该县定期组织召开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及时通报工作情况,总结工作经验,提出工作思路,有效调动部门的工作积级性。二是建立县乡村三级工作网络。在现有的劳动保障平台基础上,经村委、社区推荐、个人自荐,由乡镇党委政府审核把关,每村聘请了两名劳动保障协管员,并将其纳入劳动保障部门管理,同时将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人员管理体系,形成衔接密切、工作高效的县乡村三级就业工作体系。

三、认真落实就业政策,进一步扩大就业,实现稳定就业

武宣县立足于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采取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就业扶持、创业扶持等不同方式对城乡富余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等群体实施就业创业援助。

(一)整合培训资金和培训师资,建立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基地。自2007年以来,武宣县全面实施“能力促进就业计划”,整合全县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县委党校、乡镇党校、县职校和县就业训练中心、企业等培训基地,根据农村劳动力特点和市场需求,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同时将培训基地开设到村屯,并根据情况灵活利用白天和晚上的时间进行培训,增强了培训效果。截至2010年底,全县共建立技能培训学校7所,创建培训基地17个、实习基地5个,近3年来共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300多期,培训人数2万多人,提高了该县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加了他们的就业机会。

(二)培育“武宣电子设备装接工”、“武宣缝纫工”两大劳务品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自2008年以来,武宣县将培训劳务品牌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断完善县乡村屯四级培训基地,向区内外用人单位输送了大批的优秀技术人才,“武宣电子设备装接工”和“武宣缝纫工”逐渐走俏市场。该县将培训劳务品牌作为打造武宣人才品牌的重要手段,以“武宣缝纫工”、“武宣电子设备装接工”为龙头的“技岗对接”的订单式培训输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以来,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203人,转移就业17173人,许多员工成为东莞冠元灯饰制品有限公司、珠海格力、深圳富士康等知名企业的技术骨干,带动了该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截至2010年底,该县外出务工人员近10万人,劳务经济收入6亿多元。2010年10月,武宣县被评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

(三)实施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实施就业扶持、实施创业扶持和开展就业创业跟踪服务。1、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广泛收集用工信息,提供就业政策咨询服务。利用每年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人数多的时机开展就业援助“春风行动”、举办企业用工招聘会,为广大农村劳动力搭建就业平台,开展就业援助服务。2007年以来,该县共举办各种企业用工现场招聘会23场,其中大型现场招聘会3场,共计进场求职40000多人,提供就业政策咨询30000多人,达成意向12000多人,当场签订用工协议8600多人。2、提供就业扶持。一是为返乡农民工、计生户特别是独生子女户、双女结扎户安排公益性岗位,全方位多角度促进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就业,2010年为返乡农民工、独生子女户、双女结扎户安排公益性岗位136个。二是建立就业基地,扶持用工企业,稳定企业用工,解决企业项目运作中的困难,促进项目提供就业岗位,鼓励用工企业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如日新百货、华奇国际大酒店优先安排返乡农民工、农村计划生育户就业;武宣县锦兴制衣厂、敏诚矿业有限公司为返乡农民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提供培训和就业岗位,成为该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三是输送外出就业。该县与广东省高要市、鹤山市建立了长期的劳务合作关系,签订劳务协议,把培训与就业有机结合,采取“培训—输出—成才—致富”和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模式,先后推出计算机操作、服装缝纫、家用电器产品维修、摩修、电子装本、电工、中式烹调、餐饮服务等实用技能培训,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仅2010年通过订单培训向区内外输出农村劳动力3253人。3、实施创业扶持。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农民工、计划生育家庭创业。根据他们的需求开展创业培训,建立特色产业培训基地。该县注重整合社会资源,依托本地调整特色产业结构,建立食用菌、甘蔗、茶叶、哈蜜瓜、规模养殖等特色产业培训基地,带动周边广大农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有技术,走科技致富路;同时抓好创业基地示范建设,通过创业带动就业。4、实施就业创业跟踪服务。通过村级农民工工会组织,制作了返乡农民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连心卡”,对一些特困户,县、乡镇挂点领导和计生、劳动保障部门干部职工实施结对子帮扶,建立了返乡农民工、计划生育家庭就业创业跟踪服务卡,结对子人员对帮扶对象定期回访、交流,及时收集信息,提供跟踪服务。

该县就业再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单一,整体素质较低,且期望值过高,就业、择业观念不符合当代社会的要求等问题。企业“招工难”和劳动者“求职难”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仍是影响该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定就业局势的一道难题。

四、下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政府引导,创新工作方法,真正实现劳务工作由“输出型”向“开发型”转变。紧紧抓住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争取和筹措培训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培训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二)组织开展企业用工培训需求调查工作。根据该县招商引资发展的需要,对该县现有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新引进企业用工需求及培训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摸底调查。要摸清底数,了解和掌握动态,并进行短期或中长期预测,为制订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和组织开展培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开展定单培训或创业培训。要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衔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企业需求制订全县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指导意见,指导各培训机构制订具体的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各培训机构应根据市场需要组织开展企业定单委托培训;要根据企业需要确定培训专业和人数,为企业输送符合需要的具有一技之长的合格员工,为该县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服务。要引导企业组织开展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企业创办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四)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投入。要重视和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并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要将培训工作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逐年增加资金数额,科学设置培训专业,加快建立专业理论水平高、专业技术过硬、专业种类多的师资队伍。

(五)要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为该县的招商引资工作和企业发展提供合格的技术工人。要了解和掌握该县外出务工人员的基本情况和联系方式,并通过开展宣传工作和及时通过乡镇和外出务工人员所在家庭向他们提供企业招工信息,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同时,还应拓宽工作思路,加强与县外培训机构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和提高培训质量,为该县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服务。

(六)统筹兼顾当地企业发展和农民工权益维护。不断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加大企业发展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开发就业岗位,同时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篇4

移培训工作总结

2010年,龙山中学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培训方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提高我县广大农民素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科技水平开展培训。经全体人员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2010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现将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民实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

1、“三进村”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要求制定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村的实际情况和村民的具体要求,围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测土配方施肥培训、“科技入户工程”等方面,积极开展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组织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和人才培养进村。切实把“三进村”工作扎实有效地抓紧、抓好,达到尽快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目的。

2、农民实用技术下乡集中活动。我校下村进行宣传,特作横幅15幅,参加活动的农业技术教师3人,接受咨询1.8万人次,发放法律、技术和农资产品等资料1万份,其中包括《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城务工指南》等。目前,在全镇共举办培训班10场次,培训人数2000人次。

3、进一步搞好农村“大喇叭进村”下乡进村试点工作

“大喇叭进村”工程是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带、录像带、光盘进行传播,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科学技术和信息传送到农民家中,让大家用最短的时间,最简单、方便的形式,学到农业科技、法律和生产生活方面的知识,掌握致富本

领,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具有低成本、大容量、广覆盖的优势,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和为农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举措。

今年以来,我校以整合资源和创新机制为突破口,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服务的新机制。把农业政策法规、生产经营管理、市场信息及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利用广播迅速送进千家万户。现已配备各类科技图书200册,每个试点村赠送各类农业科技知识录音磁带,及时组织收听“大喇叭”广播,深受广大农民和乡镇党委、政府的欢迎。结合产业开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在本镇下坛村突出反季节蔬菜和特种养殖、区域特色产业,播放以温室特菜、瓜、果、食用菌等无公害栽培技术及畜牧养殖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广播节目。主要组织播放实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知识及农事指导等内容,播报市场信息与行情,介绍致富经验及典型。运用科技录音带下乡播放等形式,使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进村入户,及时将新技术、市场信息传授给农民,并利用农村冬闲季节,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二、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以行政村为基本培训单位,采取进村入户的培训方式,根据行政村优势及产业发展要求,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实施整村推进、打造一村一品”的原则,开展现代农业技术、经营管理与法律知识等综合素质培训,切实提升培训层次,提高实践技能,培养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农民身份的能工巧匠、土专家、田秀才、种养殖能人,有效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科技能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1、培训内容:重点是高效种植业、规模化养殖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等相关知识。

2、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三种形式。把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技术推广、信息传播有机衔接起来,大力推进培训进村、科技入户,通过采取进村

入户、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讲授、现场示范、播放VCD光盘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工作,做到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阶段性教育与长期教育结合,普及性培训与基础性、系统性培训结合,理论教学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

目前,我校共举办培训班10场次,培训人数2000余人次。通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绝大多数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增强了“双带”本领,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方法;是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我们把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摆上首要位置重点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上半年共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300人,其中:引导性培训208人,在过程中我校与贵州省六枝技术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在我校学习一年的理论课,由六技学佼派专业教师来我校上课。并开设了三个特色专业。现对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1、实施阳光操作,增加工作透明度

对参加培训的学员一律实行“三免”,即免培训费、实习费、住宿费。还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还实行了“三个一工程”,即:学员人手一本务工手册,一张明白纸,一张入学通知书(入学通知书上写上学员身份证号参训学员还要在通知书上按上手印)。

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制定工作方案确保整个工作过程有章可循;对培训机构、培训专业、培训时间、招生办法、培训券发放名单进行公示。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宣传氛围,确保家喻户晓

为使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支持“劳动力转移”,给农民兄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我校开展了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深入全镇33个村庄进行了集中宣传。共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

份,张贴职业技术学校招生简章100余份。

为促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发布招生简章,做到了统一招生简章;统一招生时间;统一补助标准;统一报名办法。

3、整合培训资源,实行多样化培训,提高培训质量

按照“政府推动、培训机构主办、培训管理部门监督、农民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和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就业效果。一是整合培训资源,营造培训环境。筛选确定了贵州省机械技工学校、马岭职业学校、县职业中学、承担我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任务。二是引导性培训与技能性培训相结合促进技能培训的开展。

4、加强项目管理,督促规范操作

相关培训机构首先进行项目申请,培训办在项目申请的基础上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明确双方职责。培训办有关人员到培训机构给学员上第一节课,讲解劳动力转移的有关知识及意义、操作办法,同时还给学员提出了搞好培训、实现就业的有关要求,在培训结业后达到稳定转移就业。

5、精心组织 搞好转移

培训办通过精心组织,转移输出了二批外出务工人员,共组织输出人员208余人。并为学员举行了欢送仪式,欢送会上学校校长就外出务工要掌握的基本常识等内容对学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讲解,培训办教师还为外出务工人员发放了务工手册,最后祝愿大家好好工作,勿忘龙山,宣传龙山,为龙山的明天多做贡献。

四、存在问题

1、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我们的培训还只是一种短期的培训,农民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也都是很肤浅的。

2、经费不足。配套投入一定的资金,更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下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强化认识,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对各乡镇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仍然纳入目标考核,与其他经济工作和主要工作统一布置、统一检查、统一考核。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的基本素质,增强其自主择业的能力,确保目标圆满完成。

2、加强宣传,扩大影响。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快捷有效地大力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方针、政策和各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引导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积极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先进经验和经过培训、外出务工、回乡创业取得显著成效的劳务典型,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

3、以返乡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者和农村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为重点,积极引导农民就地就近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篇5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多,打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为更好的掌握农民工基本情况,探究“求职难”、“用工荒”背后的深层原因,笔者深入广大农村和劳务市场,采取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农民工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并就如何科学合理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了一些浅显思考。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底,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3.55万人,实现工资性收入22.8亿元,净收入14.72亿元。各类培训机构共组织开展电焊工、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4994人次,大大提高了转移就业水平。创新输出模式,抓住“两站”移民建设等大项目、大工程建设契机,开辟多形式的务工渠道,组织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19187人。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创业促进就业,把开展贷免扶补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作为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就业的有效手段,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2014年,全县发放贷免扶补创业小额贷款475人2375万元,带动就业712人;全县发放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500人2500万元,带动就业750人。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程度低,职业技能差。接受问卷调查的500名农民工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72人,占14.4%;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428人,占85.6%。参加劳动力技能培训人数145人,占29%,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2.2%,获各种技能等级证书的占12.2%。薄弱的文化基础限制了他们的就业能力,大部分农民工从事劳动密集型、低报酬、没有技术含量的工种,主要集中在电子加工、服装、建筑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六大行业。

(二)就业渠道窄,传统观念浓。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受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化程度低、发育不健全、服务机制和网络不完善等因素影响,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依靠亲戚、熟人介绍或引导的占转移总数的77.8%,依靠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占22.2%。农村劳动力占全县劳动力的91%,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传统观念浓厚,认为打工无需技能,有力气、有毅力就可以了,参与技能培训积极性不高,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职业规划,导致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组织难、开展难。

(三)工资待遇差,权益保障难。农村转移劳动力在个体私营企业打工居多,就业单位不稳定。调查显示,在个体私营企业打工的占59%,从事修理、装修、搬运、摊贩等流动性工作的占26%,在外资或港澳台资企业打工的占8%,在国有或集体企业打工占7%。月均工资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占9%,2500元至4000元的占36%,2500元以下的占55%。虽然近几年国家把保障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放在重要位置,但是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仍未建立。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一些用人单位虽然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但往往对农民工规定的义务多、权利少,合同上的约定不平等。调查显示,有12.4%的农民工有过工资被克扣或拖欠的经历,有54.5%的农民工有过强制加班加点或超时工作的经历。一些用人单位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安全保护、职业病防护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得力,投入不到位,农民工相关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有4.8%的农民工反应法律援助无力。

三、对策和建议

(一)抓培训,培养就业新技能。新生代农民工提高技能的意愿非常强烈,极其渴望学有一门技能,拥有和城里人一样的技术水平。一是进一步打破部门、行业、区域、城乡界限,逐步建立层次分明、规范有序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组织部门要切实发挥党管人才“牵头抓总”的作用,联合人社、教育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校的作用,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二是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优势,要优化培训内容,按照缺什么培训什么、用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定向培训人才。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因需施教,开展校企结合、定单培训、招标培训,利用岁末年初等农闲季节,集中开展建筑、缝纫、烹饪、电焊工、电工、餐饮服务、病虫害防治、畜禽防疫等多种内容的培训。农民工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技能,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培训内容要紧扣市场需求,紧扣农民工的打工需要,让农民工普遍感觉“用得上”、“没白学”,发挥培训的应有效果。三是聘请各行业专家、各工种技术能手授课,建立一支门类齐全的高素质、高技能培训队伍,确保农民工学到新技术、新方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技术示范、技术人员包人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让农民工听得懂、看得清、学得会,掌握1-2门实用技术,努力把农民工培养成高素质新型农民,促进其从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同时,应注重培训质量,力争培训一人就业一人,使农民工看到培训的作用,提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四是加大财政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专项资金,政府出资部分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由“政府买单”的免费培训制度落实到位。

(二)建平台,开辟就业新渠道。一是在进行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人才信息库,登记农村劳动力的有关情况,盘清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底子。二是健全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整合新闻网、电视台、远程教育站点等资源,实现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网”,建立方便、快捷、全程的信息化平台,使农村劳动力不出村社就能够了解到就业信息,掌握就业动态。三是不断规范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完善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社会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城乡一体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力求城区有市场、乡镇有网点、村社有窗口,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咨询、求职登记、信息查询、职业指导和推荐就业等提供服务。四是建立准确高效的用工信息发布制度,通过市场服务大厅、城市电子屏、互联网、大众媒体、电视台、手机短信等渠道,发布真实准确快捷的用工信息,减少农民工无序流动,提升农民工求职效率和企业招聘效率。

(三)重宣传,树立就业新观念。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和提高农民基本生活水平的根本措施,也是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问题。一是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农民走出家门外出务工;二是以“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活动为契机,广泛搜集各类用工信息,以各种形式召开农民工专场对接会,为农民搭建就业平台,让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三是落实好农民的各项优惠政策,提高办事效率;四是大力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宣传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工作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努力扩大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社会影响,激发农民主动参与培训的热情,引导他们更新就业观念,变“政府要我就业”为“我要就业”,为扩大就业与再就业、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建体系,打造就业新服务。一是改革多头管理的就业管理体制,把就业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农民工就业工作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实施,集中使用就业扶持经费。健全“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工会、妇联、团委等相关部门配合、协助,消除部门利益之争,建立统一的组织体系,实现三级联网,直通村庄,统一标准,增强服务能力。二是在政务服务大厅开办农民工对口服务窗口,开展一站式综合服务,把分散的资源整合到一起,充分利用现有的服务机构和设施,集中办公,最大限度地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效率、方便群众。三是打造良好的“硬”环境,大力帮助解决农民工在就医、就学、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实际问题,给予农民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让农村劳动力享受到最新、最全的就业服务。

农村劳动就业工作总结 篇6

努力推进劳动力转移工作上新台阶

廉江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树立“转移就业脱贫,劳务经济富民”的思想理念,积极组织发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是全省“双转移”工作会议召开后,该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制订了《廉江市承接产业转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实施方案》,召开各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双转移”工作指示精神,进一步动员和部署 “双转移”工作。目前,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30万人,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评为第一批“全国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是广东省两个示范县之一。该市的做法主要是“三个强化”:

一、强化组织领导,层层落实目标责任

廉江市把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帮扶群众脱贫致富、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建立健全市、镇(街道)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做到有领导、有机构、有专人负责组织协调全市劳动力转移和技能培训工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定期召开有关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分析研究和布臵工作,明确部门职责任务,齐抓共管,相互联动,把中央和省有关政策部署落到实处。三是加强检查指导基层工作,帮助基层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年终组织目标责任制考评,通报各镇(街道)劳动力转移情况,表彰先进,充分调动各镇(街道)、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二、强化技能培训机制,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

为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广东省百万农村青年-1-

技能培训工程”的指示精神,廉江市建立起市、镇、村委三级培训基地和培训就业工作机制。一是搞好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夯实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基础。对全市336个村委会、4155条自然村16至45周岁的46万个农村劳动力进行全面调查,重点对富余劳动力、贫困户劳动力、可供转移劳动力、要求技能培训人员、外出务工等情况作调查登记,逐一录入电脑,建立起市、镇两级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和培训就业工作台帐,实行动态管理。二是建立多层次技能培训基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以湛江现代科技职业学院为培训基地龙头,以市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为骨干力量,带动全市20多家职业培训学校,形成年培训能力达2.5万人以上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共同承担全市劳动力培训任务。三是实行培训就业“直通车”服务。采取“定向、定单”式培训,为企业输送劳动力。该市根据市场的需要,为农村劳动力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家电维修、机械加工、汽车摩托车维修等13个培训专业。近几年来,培训人数47675人,培训后就业率达96%。其中帮扶贫困户青年培训和转移就业21400人,实现脱贫1.5万多户。

三、强化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廉江市建立起市、镇、村委会和自然村四级就业服务网络,上下联动,提高转移就业有序化、组织化水平。一是在努力完善市级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基础上,建立起18个镇、3个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信息服务平台,落实“八统一”规范,配备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设施,实行联网服务管理。尤其是农村信息网络覆盖到村委会以后,更加方便广大农村中青年及时了解各地企业招工信息和求职应聘。二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该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就业。2007年该市各类企业有25455家,比上年增加688家;从业人数152864人,比上年增加24337人。三是架起劳务合作桥梁,实行跟踪维权等服务。该市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劳动保障部门和企业联系,建立劳务输出与接收安臵基地120多个,并签订劳务合作协议,使该市农村劳动力顺利入厂务工。当有的企业员工跳槽造成企业缺工时,该市劳动保障部门马上组织合适的劳动力给企业补上,让企业放心。还多次派员到安臵企业跟踪了解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工资福利等情况,协调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务工安心。

廉江市通过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使广大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成效显著。据统计部门抽样调查,2007该市平均1个农户外出务工1.3人;务工月工资人均1100元,年收入13200元,占家庭年纯收入的46%。该市现已转移就业30万人,按人均年收入1万元计,一年劳务收入可达30亿元。

农村劳动就业工作总结 篇7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师,就业维权培训,实施策略

当前, 我国农村幼儿教师就业侵权案件屡见不鲜。调查发现, 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对农村在职幼儿教师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的力度还不够, 另一方面不少在幼教岗位辛勤工作的农村教师因为法律知识来源相对闭塞, 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当自身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不能有效维权。再者, 受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的影响, 某些用人单位利用幼儿教师求职心切的心理, 违法处理双方的法律关系。

近年来, 不少高校都陆续建成了教师教育基地, 用于当地各类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如何让农村幼儿教师掌握相关法律法规, 以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能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成为教师教育基地的培训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在职农村幼儿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从实践层面具体探讨了教师教育基地如何在教师在职培训工作中有效指导他们进行就业维权。

一、我国农村幼儿教师易被侵害的几类权益

(一) 试用期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

试用期是劳动合同当事人为相互了解对方的情况而约定的特定期限, 但目前有些农村幼儿园却将试用期作为获取廉价劳动力的手段。我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 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 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一些农村幼儿园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私自延长教师试用期。不少幼儿教师在园试用期在三个月以上, 有的甚至超过一年, 这种违规现象在农村民办幼儿园更为普遍。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章第十五条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的最低档工资的80%或者不得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 并不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而实际上, 很多幼儿教师在农村幼儿园试用期的工资都达不到规定的80%, 甚至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他们在试用期间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的侵犯。

我国不少农村民办幼儿园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如果签劳动合同, 也多为一年一签, 员工相对被动。而且很多幼儿园所提供的合同文本不规范, 除约定薪酬之外, 其余的条款全是约定员工的责任。这一现象同样存在于农村公办园非编制员工的劳动合同中。[1]

(二) 岗位编制和福利待遇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

目前我国幼儿教师中能获得事业单位编制的人数相当少, 她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农村幼儿园临时代课教师、城市民办幼儿园教师、公办幼儿园中的非编制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包括幼儿园教师, 同时又规定:“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并逐步提高。应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在我国农村, 一些经营不规范的幼儿园 (包括公办幼儿园) 靠压低无编制教师工资等方法来降低幼儿园的办园成本。没有编制的幼儿教师收入非常低, 在编教师与他们的收入差距可达2-3倍。[2]

购买社会保险的情况不理想, 幼儿教师福利待遇偏低。社会保险落实与否是教师福利待遇高低的重要体现。一些农村民办幼儿园在为教师购买保险时都明确规定, 要在本幼儿园内工作一定年限才为其购买保险。而公立幼儿园中没有编制的教师大多无法享受各种保险。辛勤的工作得不到相应的报酬, 有的教师甚至连最低的工资和社会保障也拿不到。没有正式岗位、工资待遇低、安全感丧失导致不少幼儿教师跳槽或改行。

(三) 劳动时间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了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小时的工时制度。但实际上, 我国农村幼儿教师工作条件普遍较差, 每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 工作压力较大。

据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统计, 2009年农村幼儿园的师生比已经高达1:40。农村幼儿教师不仅要教育孩子, 还要兼顾保育员的工作, 除了正常的工作时间外, 平时还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布置环境和制作教具。此外, 由于各类考核、活动与检查都与他们的待遇相联系, 平时幼儿园的各种开放课、考评、验收及各个部门的检查等经常使他们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作为幼儿园加班的主力军, 一些代课教师和年轻教师除了承担体力工作外, 还要协助有经验的老教师完成各种教学工作。而他们的这些额外劳动通常得不到幼儿园的任何补偿。

(四) 参与职称评定的合法权益

当前幼儿教师的职称系列是采用中小学教师的职称系列, 但是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和中小学教师是有区别的, 套用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不能够很好地反映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农村公立幼儿园中有正式编制的幼儿教师一般最高级别也只能评到“小学高级”, 且获取职称的大部分是幼儿园行政人员[3]。而农村民办幼儿园的教师根本没有职称参评的机会, 因为人事部门和教育管理部门并未给予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参评职称的名额。

(五) 参加进修培训的合法权益

尽管我国在相关法律中提到了幼儿教师具有接受培训的基本权利, 但迄今为止我国已有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尚缺乏专门针对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的规定。教育部1999年先后公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和《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中, 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园长都只在附录中被标注包括在内, 但在此规定中并没有对幼儿园教师的继续教育做出专门的规范。而在具体实践层面, 由于幼儿园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 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的机会、时间、责任、义务、经费来源与保障、激励机制等方面均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与完善的配套政策制度保障, 这导致农村幼儿教师参加进修师学习的机会要比城区的幼儿教师少得多, 农村幼儿园中年龄大的教师和代课教师更是没有参加进修培训的机会。[4]

二、指导农村幼儿教师进行有效就业维权的几点措施

农村在职幼儿教师的就业维权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求职择业过程中, 与幼儿园签订劳动合同时的权益保护, 二是其在幼儿园就业上岗后的权益保护。教师教育基地在对农村幼儿教师进行就业维权有效指导时,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 做好农村幼儿教师的法律普及工作

幼儿教师需要掌握的法律知识分为两种, 一是劳动法规, 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及各地方性的劳动合同管理规定, 这些是调整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解决劳动争议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法律法规;二是与幼教工作相关法律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幼儿教师在幼儿园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职责及应有的权利。

在对农村幼儿教师进行在职培训, 应当在培训的内容中系统地安排上述相关的法律法规课程, 使幼儿教师做好法律知识的储备, 明确自己的应有的责、权、利, 这样才能在应聘和签约时保持头脑清醒, 及早识破不法单位故意设下的陷阱;才能懂得如何用合法的途径和手段解决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二) 组织农村幼儿教师学习签约环节的维权知识

1. 提醒农村幼儿教师在与幼儿园签约前, 应尽量多方面查询和核实该幼儿园的运作状况、用人意图等的相关信息, 如果有条件的话, 最好去实地考察该幼儿园的工作环境。

2. 组织农村幼儿教师学习劳动合同签订的有关知识。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如何签订劳动合同, 关系到幼儿教师在实际就业过程中合法权益能否得到充分的保障。对于幼儿园和教职员来说, 签订一份完备、公平、合理的劳动合同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 通过集中学习, 农村幼儿教师了解劳动合同书的必备内容。如:在就业协议中应包括合同类型和期限、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休息休假、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续订等问题。因为今后一旦发生劳动纠纷, 这些都是劳动争议的判定依据, 并需要提醒幼儿教师, 用人单位与幼儿教师签订就业协议后, 任何一方不得擅自毁约。如用人单位无故解约, 幼儿教师有权要求对方履行就业协议, 否则用人单位应承担违约责任。

其次, 引导农村幼儿教师关注劳动合同的细节。如:在与幼教机构签约时, 幼儿教师应当仔细研究就业协议书及其补充协议中的条款, 确认合理合法后再签字;试用期是劳动合同期限的一部分, 应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之内;试用期内劳动者可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而用人单位则必须证明劳动者不符合招工录用条件方可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签合同时尽量不要在协议书中留下空白条款;对用人单位的口头承诺要尽可能在补充协议中予以书面注明, 并明确将来签订劳动合同时对此予以确认。

最后, 利用案例分析法, 为农村幼儿教师讲解曾真实存在于一些城市或农村幼教机构劳动合同中的非法条款。如:用人幼儿园要求幼儿教师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向幼儿园缴纳押金、在劳动合同中限制职工结婚、生育等。要让农村幼儿教师意识到, 在就业签约前认真阅读劳动合同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旦发现有非法条款, 就要坚决拒签, 据理力争。

(三) 使农村幼儿教师了解发生劳动争议时使用的法律救济方式

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应增加学习《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有关劳动争议的内容。该法案指出:劳动争议的范围包括: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因执行国家有关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等。

我国目前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为: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地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地方人民法院。当农村幼儿教师与所在幼儿园发生劳动争议后, 在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内, 当事人可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 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 可向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 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

(四) 为农村幼儿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维权服务活动

在职教师培训可为农村的幼儿教师开办各类就业维权服务活动, 如:举办“就业侵权案例审判模拟法庭”。模拟法庭通过让幼儿教师经历宣读起诉书、答辩状、出具证据、举证质证、相互辩论等环节, 以生动逼真的形式向农村幼儿教师们展示法庭如何审判幼儿教师在就业过程遇到的侵权案件, 从而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维权意识。

此外, 还可以组织农村幼儿教师不定期地开展就业维权知识竞赛, 并邀请法律专家、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幼儿园管理人员担任竞赛评委或嘉宾。农村幼儿教师通过参加知识竞答, 对今后在就业过程中如何与幼儿园签订合法有效的就业合同及维权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 他们还可以向专家们咨询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及如何通过法律途径抵制侵权行为。

参考文献

[1]唐纯林, 谭如冰.劳动合同法.与幼儿园人力资源管理[J].幼儿教育, 2008.1.

[2]政协委员提案呼吁: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N].人民政协报, 2010.9.

[3]韦保宁, 王瑜.劳动合同法.对民办幼儿园教师权益的影响[J].幼儿教育.教师版, 2008.1.

[4]周晔.农村教师继续教育:问题与政策建议[J].继续教育研究, 2009.9.

农村劳动就业工作总结 篇8

1.基本思路

1.1两个明确 一是明确培训对象。重点培训农业从业人员,如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生产能手,从事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农民,以及从事农业经营管理的农民。二是明确培训内容。重点培训农业生产及管理、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农机维修等技术,以及农村经营管理内容,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1.2两个加强 一是加强绩效管理。立足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制定绩效管理办法,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引导培训资金和任务向监管有力、实施效果良好的地区集中。二是加强项目监管。通过全面和权威的信息公开,加强社会监督;通过网络监管和实地检查,量化打分考核。

1.3三个结合 一是与农业产业发展和相关重大工程项目结合。配合保供给、促增收的工作目标以及全国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等相关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尽量满足种养大户、示范户、防疫员、植保员、制(配)种员、农机手、沼气工等职业农民培训,形成合力,提升项目实施效果。二是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结合,把合作社带头人和社员作为重点培训对象,把合作社主要产业作为重点培训内容,把合作社产业基地作为重点实训场所。三是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相结合,把参加过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培训的农技推广人员作为阳光工程的主要师资力量;把科技示范基地作为农民实训的基地;把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制度建设和工作绩效与农民培训任务分配相结合。

1.4四个转变 一是在培训方式上,从重课堂理论知识培训转变为重视田间地头实操技能的培训,根据不同专业类别确定不同培训形式和时间,可以集中办班,也可到实地指导示范,手把手、面对面进行培训,目的是让农民易学、易懂、方便、管用;二是在承担培训任务单位的确定上,从过去的以学校培训为主转变为推广单位、合作社、企业和培训机构相结合,特别是要重视利用合作社在农民组织、产业发展、农民就业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开展培训;三是在培训任务分配上,从过去各省任务基数相对固定转变为根据上年绩效考核情况分配任务,引导培训资金向积极性高、项目实施效果好的地区倾斜;四是在培训管理上,由过去注重培训过程管理转变为过程和结果相结合,既要重视培训的规范管理,更要重视培训的实际效果。

2.培训对象和内容

2.1农业职业技能培训 对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从事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以及从事农业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的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培训农业生产及管理技术、农产品产地贮藏保鲜及加工技术、农机操作及维修技术、沼气建设及维护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及农村社会管理知识等内容,提高職业技能,促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

2.2农业创业培训 对在农业领域有创业意愿的农民,特别是农村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能升学的两后生、复转军人,以激发创业热情、教授创业技巧和相关农业知识为主要内容,开展系统培训,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创业就业。培训时间一般累计约两周。

2.3农业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 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民开展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针对当地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等特点,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简称合作社)发展,以主推品种、配套栽培和养殖技术、抗灾减灾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生产水平和抗灾减灾能力。

3.申报程序

按照自愿的原则,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逐级开展2012年阳光工程培训需求调研,并汇总报送。各县农业主管部门应组织人力,对本县农民培训需求进行深入系统地调查,全面分析本县农村劳动力情况、产业特色、技术需求、农民培训意愿以及培训机构条件能力等情况,提出拟培训对象和人员数量,形成《 县阳光工程培训需求调研报告》。对于农业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调研报告中要明确拟培训的村名和数量。在此基础上,编写《 县2012年阳光工程申请报告》,填写《 县2012年阳光工程培训需求表》,连同《 县阳光工程培训需求调研报告》于2012年2月6日前一并报省阳光办。省里汇总后上报农业部。

4.有关要求

2012年阳光工程在培训对象、培训方式、组织管理等方面有很大变化,各地农业主管部门务必高度重视。要结合前述基本思路,认真组织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并加强对需求申报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实事求是地提出需求申请,保证申报工作按时、高质量完成。

在组织阳光工程培训需求申报过程中,要加强与种植、畜牧、兽医、渔业、农机、农垦、经管、市场、乡企等行业管理部门和共青团组织的沟通协调,认真听取其人才培训需求意见,做好人才培训服务工作,促进产业发展。(省阳光办 供稿)

上一篇:安徽机动就业职员可介入职工养老保险下一篇:主班老师工作职责.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