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2024-09-19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共10篇)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篇1

第一章 集 合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 1.2.1 集合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与相等的含义;

(2)能识别给定集合的自己

(3)能用韦恩图表达集合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对照实数的相等于不相等的关系,联系元素与集合之间的从属关系,探究集合之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

(2)初步经历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的过程,体会集合语言,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集合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感受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问题中的意义

(2)探索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子集的概念

(2)难点是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学生集合都有什么表示方法,元素与集合的关系。2.引入

元素与元素,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阐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关系

(元素与集合是两个级别的东西,比如人与班级,人从属于班级里。以前讨论数与数的比较,上节课讨论了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今天讨论集合与集合的关系)例子:

(1)A{1,3},B{1,3,5,6}

(2)C={x| x是长方形},D={x| x是平行四边形}(3)E{x|(x1)(x2)0},F{1,2}(4)G{x|0x5,xN},H{1,2,3,4}(5)S{1,3,4},T{1,3,5,6}(6)M{x|x3},N{x|x2}

(1)—(4)前面的集合的元素都在后面的集合里,引出子集 3.子集

子集:集合A中的元素都在集合B中,集合A称为B的子集,记作AB或BA “A包含于B”或“B包含A”。

P中存在元素不在Q中,则P不包含于Q或Q不包含P,记作PQ或Q P

注:AA;规定:A

0}

例:___{(1)(2)与(3)(4)有什么异同,前面的集合都是后面集合的子集,(1)(2)中后面集合还有其他元素,(3)(4)后面的集合没有其他元素,一类归为真子集,一类归为相等 4.真子集

若AB,且aB,aA,则称A为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5.集合相等

aA都有aB,反过来,aB都有aA,则A与B相等,记作A=B。

即:AB,BAAB

6.维恩图

常用封闭曲线的内部表示集合,这种图形叫做维恩图

使用维恩图表示集合A,AB,A=B 例:

将上面的例子用维恩图表示

用维恩图表示集合N,N,Z,Q,R 例:AB,BC则A___C

AB,BC则A___C(真子集)例: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1,2,3,5}

(2)5___{5}

(3)a___{a,b,c}

(4){a}_____{a,b,c}(1)3___{b,c}

(6)___{0}(7)____

(8)___{}

(5){a,b,c}___{2,3,1}

(10){(x,y)|2xy1,x4y5}___{(x,y)|yx}(9){1,2,3}___{例:用维恩图法表示下列集合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A={四边形},B={平行四边形},C={梯形},D={菱形},E={正方形},F={矩形} 例:(1)写出集合A={a,b,c}的所有子集和真子集,并计算子集个数

(2)计算集合{a},{a,b},{a,b,c},{a,b,c,d},{a,b,c,d,e}子集的个数?

有什么规律?

(3)集合A元素个数为n,那么其子集个数为______ 7.子集个数

集合A元素个数为n,那么其子集个数为2,非空子集个数21,真子集个数21,nnn非空真子集个数22

例:(1)满足条件{a,b}真包含于M{a,b,c,d,e}的集合M的个数是______

(2)已知{x|x210}真包含于A{1,0,1},集合A的子集的个数是______(7,8)

例:已知集合A={x| x<-1或x>2},B={x| 4x+p<0},当AB时,求实数p的取值范围? 例:已知集合A{x|2x5},B{x|m1x2m1}.(1)若BA,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若xZ,求A的非空真子集的个数

例:已知集合A{x|x24x0},B{x|x22(a1)xa210},若B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n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篇2

等价关系是在计算机科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关系, 关于等价关系和划分的关系已有证明[1], 本文以二元关系为例, 给出了利用集合的划分得到等价关系定理的另一种证明, 并给出了例子说明其应用。

为方便起见, 先给出如下定义:

定义1 设A, B是任意两个集合, A×B的子集R称为从AB的二元关系, 当A=B时, 称RA上的二元关系, 若 (x, y) ∈R即称xy有关系R, 记作xRy

定义2 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

如果对任意xA必有xRx, 则称关系RA上是自反的。

如果对任意xA, yA, 若有xRy必有yRx, 则称关系RA上是对称的。

如果对任意xA, yA, zA, 若有xRyyRz必有xRz, 则称关系RA上是传递的。

定义3 设R是定义在集合A上的一个关系, 若R是自反的, 对称的和传递的, 则R称为等价关系。例如在平面三角形集合中, 三角形的相似关系是等价关系。

定义4 设给定非空集合A, 若有集合Sn={S1, S2, …, Sn}, 其中SiA, SiΦ, (i=1, 2, …, n) , 且SiSj=Φ (ij) , 同时有i=1nSi=A, 称SA的划分。

2主要结果

定理1 给定集合A的划分S={S1, S2, …, Sn}, 由它确定的关系:R=SS1∪SS2∪…∪Sn×Sn是等价关系。

证明 因为A=i=1nSi, 对于任意xS必存在某个j>0例xSj, 所以 (x, x) ∈Sj×Sj即 (x, x) ∈R, 因此R是自反的。

其次, 若有x, yA且 (x, y) ∈ρ, 则必存在某个j>0, 使 (x, y) ∈Sj×Sj, 故必有 (y, x) ∈Sj×Sj, 即 (y, x) ∈R, 因此R是对称的。

最后, 若有 (x, y) ∈R, (y, z) ∈ρ, 则必存在某个j>0, 使 (x, y) ∈Sj×Sj, (y, z) ∈Sj×Sj故必有 (x, z) ∈Sj×Sj, 即 (x, z) ∈R, 因此R是传递的。以上三点说明RA上的等价关系。证毕。

例 设A={a, b, c, d, e, f}的一个划分, S={{a, b}, {c, d}, {e, f}}, 由S确定等价关系为R={a, b}×{a, b}∪{c, d}×{c, d}∪{e, f}×{e, f}={{a, a}, {a, b}, {b, a}, {b, b}, {c, d}, {d, c}, {d, d}, {e, e}, {e, f}, {f, e}, {f, f}}。

从上述定理可以看到, 给定集合上的任意一个划分必可在上构造对应于此划分的一个等价关系, 但是, 不同的划分可以构造不同的等价关系。

例如S′={{a, c}, {b, f}, {e, d}}也是A的一个划分, 由S′确定等价关系为R′={a, c}×{a, c}∪{b, f}×{b, f}∪{e, d}×{e, d}={{a, a}, {a, c}, {c, a}, {c, c}, {b, b}, {b, f}, {f, b}, {f, f}, {e, e}, {e, d}, {d, e}, {d, d}}, 显然两等价关系不同。

定理2 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R确定A的一个划分, 该划分就是商集AR。证明参见文献[2]。

参考文献

[1]左孝凌.离散数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从一类题谈集合关系的判定方法 篇3

一、 列举法

例1 设集合M=xx=kπ+,k∈Z,N= x x=kπ+,k∈Z,则集合M与N关系为()

A. M?芴NB. M?哿N

C. N?芴MD. N=M

解析 M=…,,,,,…,N=…,,,,,,…,显然M?芴N,故选A.

二、 定性描述法

变式1 已知集合M=xx=m+,m∈Z,N=xx=-,n∈Z,P=xx=+,p∈Z,则M,N,P满足关系()

A. M=N?芴PB. M?芴N=P

C. M?芴N?芴PD. N?芴P?芴M

分析 判断集合与集合的关系问题,必须从分析集合间元素的共同属性及差异入手.

解 对于集合M=xx=,m∈Z,N=xx=,n∈Z,P=xx=,p∈Z,由于3(n-1)+1,3p+1都表示被3除余1的数,而6m+1表示被6除余1的数,所以M?芴N=P,故选B.

变式2 设集合M=xx=+,k∈Z,N=xx=+,k∈Z,则()

A. N=MB. M?芴N

C. N?芴MD. M∩N=?芰

解法一 对于M=xx=,k∈Z,N= x

x=,k∈Z,因为2k+1为奇数,而k+2为整数,所以M?芴N,故选B.

解法二 (先转化再描述)将集合M= xx=+,k∈Z,N=xx=+,k∈Z转换为M′=yy=πx=+,k∈Z,N′=yy=πx=+,k∈Z,由三角函数知识,易知集合M′表示终边落在直线y=±x上的角的集合,而集合N′表示终边落在直线y=±x及x=0,y=0上的角的集合.所以M?芴N,故选B.

变式3 已知集合A={x|x=2n,n∈Z},B={x|x=2n+2,n∈Z},求集合A,B间的关系.

答案 A=B.(过程留给同学们)

思考题 若A,B,C为三个集合,A∪B=B∩C,则一定有()

A. A?哿CB. C?哿A

C. A≠CD. A=?芰

空间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教案 篇4

考情分析

1.本讲以考查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为主,同时考查逻辑推理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2.有时考查应用公理、定理证明点共线、线共点、线共面的问题. 3.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基础知识

1.平面的基本性质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2)公理2: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3)公理3:如果两个平面(不重合的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其他公共点,且所有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一条过这个公共点的直线. 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2.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1)位置关系的分类

(2)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①定义:设a,b是两条异面直线,经过空间任一点O作直线a′∥a,b′∥b,把a′与b′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或夹角). ②范围:.3.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平行、相交、在平面内三种情况. 4.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平行、相交两种情况.

5.平行公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6.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注意事项

1异面直线的判定方法:

(1)判定定理:平面外一点A与平面内一点B的连线和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2)反证法:证明两线不可能平行、相交或证明两线不可能共面,从而可得两线异面.

2.(1)公理1的作用:①检验平面;②判断直线在平面内;③由直线在平面内判断直线上的点在平面内.

(2)公理2的作用:公理2及其推论给出了确定一个平面或判断“直线共面”的方法.

(3)公理3的作用:①判定两平面相交;②作两平面相交的交线;③证明多点共线. 题型一平面的基本性质 【例1】正方体ABCDA1B1C1D1中,P、Q、R分别是AB、AD、B1C1的中点,那么,正方体的过P、Q、R的截面图形是().

A.三角形 B.四边形 C.五边形 D.六边形 解析

如图所示,作RG∥PQ交C1D1于G,连接QP并延长与CB交于M,连接MR交BB1于E,连接PE、RE为截面的部分外形.

同理连PQ并延长交CD于N,连接NG交DD1于F,连接QF,FG.∴截面为六边形PQFGRE.答案 D

【变式1】 下列如图所示是正方体和正四面体,P、Q、R、S分别是所在棱的中点,则四个点共面的图形是________.

解析

在④图中,可证Q点所在棱与面PRS平行,因此,P、Q、R、S四点不共面.可证①中四边形PQRS为梯形;③中可证四边形PQRS为平行四边形;②中如图所示取A1A与BC的中点为M、N可证明PMQNRS为平面图形,且PMQNRS为正六边形.

答案 ①②③

题型二 异面直线

【例2】4.已知异面直线a,b分别在平面α,β内,且α∩β=c,那么直线c一定()

A.与a,b都相交

B.只能与a,b中的一条相交 C.至少与a,b中的一条相交 D.与a,b都平行

解析:若c与a、b都不相交,则c与a、b都平行.根据公理4,则a∥b.与a、b异面矛盾.

答案:C

【训练2】 在下图中,G、H、M、N分别是正三棱柱的顶点或所在棱的中点,则表示直线GH、MN是异面直线的图形有________(填上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

解析 如题干图(1)中,直线GH∥MN;

图(2)中,G、H、N三点共面,但M∉面GHN,因此直线GH与MN异面; 图(3)中,连接MG,GM∥HN,因此GH与MN共面; 图(4)中,G、M、N共面,但H∉面GMN,∴GH与MN异面.所以图(2)、(4)中GH与MN异面. 答案(2)(4)

题型三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例3】如图,矩形ABCD中,AB=2,BC=4,将△ABD沿对角线BD折起到△A′BD的位置,使点A′在平面BCD内的射影点O恰好落在BC边上,则异面直线A′B与CD所成角的大小为________.

解析:如题图所示,由A′O⊥平面ABCD,可得平面A′BC⊥平面ABCD,又由DC⊥BC可得DC⊥平面A′BC,DC⊥A′B,即得异面直线A′B与CD所成角的大小为90°.【变式3】 A是△BCD平面外的一点,E,F分别是BC,AD的中点.(1)求证:直线EF与BD是异面直线;

(2)若AC⊥BD,AC=BD,求EF与BD所成的角.(1)证明 假设EF与BD不是异面直线,则EF与BD共面,从而DF与BE共面,即AD与BC共面,所以A、B、C、D在同一平面内,这与A是△BCD平面外的一点相矛盾.故直线EF与BD是异面直线.(2)解

如图,取CD的中点G,连接EG、FG,则EG∥BD,所以相交直线EF与EG所成的角,即为异面直线EF与BD所成的角.

在Rt△EGF中,由EG=FG=AC,求得∠FEG=45°,即异面直线EF与BD所成的角为45°.题型四 点共线、点共面、线共点的证明 【例4】►正方体

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AB和AA1的中点.求证:(1)E、C、D1、F四点共面;(2)CE、D1F、DA三线共点.

证明(1)如图,连接EF,CD1,A1B.∵E、F分别是AB、AA1的中点,∴EF∥BA1.又A1B∥D1C,∴EF∥CD1,∴E、C、D1、F四点共面.(2)∵EF∥CD1,EF<CD1,∴CE与D1F必相交,设交点为P,则由P∈CE,CE⊂平面ABCD,得P∈平面ABCD.同理P∈平面ADD1A1.又平面ABCD∩平面ADD1A1=DA,∴P∈直线DA,∴CE、D1F、DA三线共点.

【变式4】 如图所示,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中,E、H分别是边AB、AD的中点,F、G分别是边BC、CD上的点,且==,求证:三条直线EF、GH、AC交于一点

证明 ∵E、H分别为边AB、AD的中点,∴EH綉BD,而==,∴=,且FG∥BD.∴四边形EFGH为梯形,从而两腰EF、GH必相交于一点P.∵P∈直线EF,EF⊂平面ABC,∴P∈平面ABC.同理,P∈平面ADC.∴P在平面ABC和平面ADC的交线AC上,故EF、GH、AC三直线交于一点.

【例5】l1,l2,l3是空间三条不同的直线,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l1⊥l2,l2⊥l3⇒l1∥l3 B.l1⊥l2,l2∥l3⇒l1⊥l3

C.l1∥l2∥l3⇒l1,l2,l3共面

D.l1,l2,l3共点⇒l1,l2,l3共面

解析 在空间中,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不一定平行,故A错;两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第三条直线,则另一条也垂直于第三条直线,B正确;相互平行的三条直

线不一定共面,如三棱柱的三条侧棱,故C错;共点的三条直线不一定共面,如三棱锥的三条侧棱,故D错. 答案 B

巩固提高

1.设A、B、C、D是空间四个不同的点,在下列命题中,不正确的是

()A.若AC与BD共面,则AD与BC共面

B.若AC与BD是异面直线,则AD与BC是异面直线 C.若AB=AC,DB=DC,则AD=BC D.若AB=AC,DB=DC,则AD⊥BC

解析:A中,若AC与BD共面,则A、B、C、D四点共面,则AD与BC共面;

B中,若AC与BD是异面直线,则A、B、C、D四点不共面,则AD与BC是异面直线;

C中,若AB=AC,DB=DC,AD不一定等于BC; D中,若AB=AC,DB=DC,可以证明AD⊥BC.答案:C

2.已知a、b、c、d是空间四条直线,如果a⊥c,b⊥c,a⊥d,b⊥d,那么()

A.a∥b且c∥d

B.a、b、c、d中任意两条可能都不平行 C.a∥b或c∥d

D.a、b、c、d中至多有一对直线互相平行 解析:若a与b不平行,则存在平面β,使得a⊂β且b⊂β,由a⊥c,b⊥c,知c⊥β,同理d⊥β,所以c∥d.若a∥b,则c与d可能平行,也可能不平行.结合各选项知选C.答案:C

3.对两条不相交的空间直线a与b,必存在平面α,使得()A.a⊂α,b⊂α

B.a⊂α,b∥α

C.a⊥α,b⊥α D.a⊂α,b⊥α 解析:不相交的直线a,b的位置有两种:平行或异面.当a,b异面时,不存在平面α满足A、C;又只有当a⊥b时,D才可能成立.

答案:B

4.已知空间中有三条线段AB、BC和CD,且∠ABC=∠BCD,那么直线AB与CD的位置关系是()

A.AB∥CD

B. AB与CD异面 C.AB与CD相交

D.AB∥CD或AB与CD异面或AB与CD相交

解:若三条线段共面,如果AB、BC、CD构成等腰三角形,则直线AB与CD相交,否则直线AB与CD平行;若不共面,则直线AB与CD是异面直线,故选D.答案:D

5.a,b,c是空间中的三条直线,下面给出三个命题: ①若a∥b,b∥c,则a∥c;

②若a与b相交,b与c相交,则a与c相交; ③若a,b与c成等角,则a∥b.上述命题中正确的命题是________(只填序号)

解析:由基本性知①正确;当a与b相交,b与c相交时,a与c可以相交、平行,也可以异面,故②不正确;当a,b与c成等角时,a与b可以相交、平行,也可以异面,故③不正确.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篇5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2)了解空间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加深了对这些位置关系的理解、掌握;(2)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空间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难点:用图形表达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3.教学用具

投影仪等.4.标签

数学,立体几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以及课本P49的思考题为载体,提出了:空间中直线与平面有多少种位置关系?(板书课题)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身边的实物,从而直观、准确地归纳出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1)直线在平面内 —— 有无数个公共点(2)直线与平面相交 —— 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3)直线在平面平行 —— 没有公共点

指出:直线与平面相交或平行的情况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可用a 表示

α来

例4(投影)师生共同完成例4 例4的给出加深了学生对这几种位置关系的理解。

2、引导学生对生活实例以及对长方体模型的观察、思考,准确归纳出两个平面之间有两种位置关系:

(1)两个平面平行 —— 没有公共点

(2)两个平面相交 —— 有且只有一条公共直线

用类比的方法,学生很快地理解与掌握了新内容,这两种位置关系用图形表示为

教师指出:画两个相互平行的平面时,要注意使表示平面的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对应边平行。教材P51 探究

让学生独立思考,稍后教师作指导,加深学生对这两种位置关系的理解 教材P51 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检查、指导

(三)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提升他们掌握知识的层次。

(四)作业

1、让学生回去整理这三节课的内容,理清脉络。

2、教材P51习题2.1 A组第3题、第5题,B组第1题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提升他们掌握知识的层次。

课后习题 作业

1、让学生回去整理这三节课的内容,理清脉络。

2、教材P51习题2.1 A组第3题、第5题,B组第1题

《点的集合》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认知与技能:知道美术中点的概念,了解点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元素。学会用点构成精彩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创作、指导、评价,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画法表现点的集合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欣赏大师作品、结合点的学习、体验创作的乐趣过程中迸发学习兴趣、爱国之心、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白点是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及其在各类画种中的重要作用。难点:学生创作时如何表现点的集合特殊画面效果。

解决方案:运用大量的生活经验图例及艺术作品冲击视觉, 揭示点的概念。明白点无处不在,可以把大小、形状、色彩、肌理不同的点组合在一起,创作丰富多彩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生活经验导入,揭示课题。

在这个环节中我请学生上来画一画点。学生有可能会在黑板上画上大大小小的圆点、数轴上的点。不急于马上说明点的概念,而是播放奥运开幕式上令人激动的画面。29个有点组成的脚印朝着会场走去。许多许多的小电珠组成的奥运五环慢慢升起,每一个小电珠都像是一个点。几位美丽的飞天身穿靓丽的衣服漂浮在五环旁,他们像是一个个活泼跳跃的点。上千的缶组合成方阵,其中闪烁的几个缶形成美丽的数字,每一个缶都像是一个点。一万个运动员用彩色的脚印演绎最盛大的行为艺术,他们每踩下的脚步都可以看成是点。这些点集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图画给与我们美的享受。随着图片的播放我描绘场景,在描述中让学生明白点是在相对空间中较小的物体,许多物体集合起来就可以形成画面。到此我揭示了课题《点的集合》。

(二)解读图形,讲述概念。

在这里我找了些学生熟悉的图片,通过游戏找一找点,明白点无处不在。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得出:猎豹的身上有斑纹点、彩色的鹅卵石拼成火车是点、马赛克上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点、花园里点点的小花开放着,树叶也是点、夜空中的星星一闪一闪点缀也是点、解放军同志身上的帽子、徽章、枪、衣服、甚至他们本身就是点。楼房、汽车是点、甚至于在中国地图上我们所在的上海它也是点。

(三)欣赏作品,感受魅力。

这个环节中我给出多种不同的绘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学会用多种绘画形式来创作丰富多彩的点的集合作品。马赛克壁画用小块不同色彩马赛克镶嵌而成。电脑绘画,将点整齐排列,用黑白画的形式表现图案。白点集合表现物体,黑点集合表现背景。中国画中的电点墨迹不仅墨色万变,还概括表现型型式式的物象。民间工艺把点的组合作为自己画种的表现手法。此时看到修拉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揭示点彩派绘画技巧:将三原色直接点在画面上,不经调和的颜色经过重叠形成丰富的色彩,画面给人朦胧的效果。凡高的《星月夜》将点进行方向形组成,形成线化感觉,增加流动效果。米罗的《午夜和晨雨中夜莺的歌声》则通过点的奇妙形状产生有趣的画面效果。

(四)图乐共赏,学生创作。

这里提出作业要求:用点的集合创作一张作品。美术书是学生绘画时最好的帮手,让学生自己观看书上的绘画步骤,这里的步骤简单易懂,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用合适的材料创作,题材不限。在学生绘画时播放幻灯将一些点的作品反复播放,给学生借鉴学习。同时播放彪德西的音乐《棕发少女》,因为彪德西的作品被称为音乐中的印象派,而点彩派属于印象派范畴,点又是本课主题,因此将次音乐选择为创作时的播放音乐十分贴切。

(五)评价互动,展示作品。

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篇7

技术与艺术的区别到现在也没有人能给出一个非常准确的范畴,可以先大概地认为: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方式,这种方式随着时间慢慢地进步,艺术最开始是人们娱乐的一种产物,这样的产物因人而异,有一定的集团性。它们之间是互相作用的,这样的作用反映就是谁大谁小、谁多谁少。这样看来这两个概念是模糊的、互相的,所以现在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位。但是我们从电影的发展,就能够大致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很多年前,一个特殊的年代中,爱因汉姆说:“有声电影及彩色电影的出现使电影失去了艺术性。”在这之前一直是一种大家认为非常传统的、熟悉的技术方式,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的进步,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手段,这种特殊年代,就是技术大变革时代,当时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每一次科技的革命或多或少都会给艺术带来一些变化,这样的变化有好的,也有坏的,情况不一,也会给创作者带来一些新的感受,给艺术界带来无休止的争论,到底是迎合,是反抗,还是坚持,这是当时艺术家们心里最普遍的想法。但争论是会过去的,其实艺术与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以一种共生的关系在共同的环境下出现与成长。先是技术,然后是艺术,技的是它没有对这一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蕴含着太极拳、五环、五星、中国结等有关中国传统体育、奥运、中国的象征意义,体现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意味。同时还极富现代感,该标志是中国现代标志设计中的成功运用传统图形进行设计的代表之作。

4.1运用实例二———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人类进行文化交流的工具。汉字作为图形元素往往具有双重性,通常比纯粹的图形更富有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采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印章,作为主题表现形式。印文“京”字以篆体的笔意“写”出,经过设计处理,很像一个舞动着向前奔跑的人形。红色历来是中国的标志性颜色,同时又是印泥的颜色,既喜庆吉祥又热情洋溢,象征着和平、友谊、光明和幸福。以中国书法写成的“Beijing2008”,排置在印形的下方,平实且充满运动精神。设计主创者郭春宁说:“我们就是想把这种古老的形式作一个具有现代性的视觉传达。印章的作用,在中国的文化里,就是一种诚信的表现,与奥运的精神相结合,体现了中国的独特文化。”该标志除了具有地域性与时代性等特点外,更具有文化的意义。它较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奥运精神的结合,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术可以改变艺术,艺术也可以反映技术,它们其实是不可分割的。我们来看看电影史,在每次技术变革之后出现的都会在视听语言、影像上等带来巨大的变革,早期的黑白默片,一种舞台式的表演,主要是运用夸张的动作来进行表演,体现出节奏,表现故事,这是因为当时的电影技术而出现的效果,当时的声音是乐队的演奏,看电影的时候旁边配了一名专业的解说师,现在这样的方式是不可想象的,如果现在有谁这样来放电影,我们都会把他归于一种艺术范畴来说道,但是在以前,在电影刚刚出现的年代,这样的事情是真实的,这只是电影的开始。在当时也出现了一批默片时代的大师,比如:卓别林就是这样的一位表演艺术家。他的表演风格我们记忆犹新,他是以一种符合当时技术和艺术的手段,特殊的肢体语言来进行电影表演的。默片造就了他的辉煌,可以讲卓别林做到了艺术与技术上的一种均衡,符合当时的电影形式。《淘金梦》、《摩登时代》是当时的经典,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当然可以讲是技术上与艺术上的共同的水平。但是默片也在发展,慢慢有了声音、音效,在卓别林的《大独裁者》中就有这方面的效果出现,比如在一幕中,卓别林扮演的希特勒在发表全国的讲话,画外音就是利用一些疯狂的、语速很快的、节奏激烈的声音效果来强化希特勒的讲话,而卓别林是用一些夸张的肢体语言来结合,这样的方式是非常新颖的,巧妙利用当时的声画技术来刻画要描写的人物特点,这样的结合很好地把关注带入了电影之中,也让大家一目了然地知道了演员所要表达的意思,把剧情的一些表现手法用一些声音来强化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这就是当时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一种互助而产生的电影效果。又如在《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中,画面的处理也是当时的一个革新,片中所体现出的对比非常强烈,色调非常大胆的画面很好地与故事的主人公结合,给观众带来充满幻想的色彩,这是需要一些新颖的技术手法才能达到的。这样的在效果上的追求其实是为了让观看者更好地进入电影,更多地带给观

5.结语

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说过,一切现代化与国际化应以传统文化作基本。其关键在于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使传统具有新的生命力。我们应吸取消化传统图形的精粹,以自己的生活体验,用现代视觉语言塑造中国当代的新传统形象。

随着2008年奥运盛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中国传统图形元素逐渐地为国际社会认识并熟悉,全世界范围内屡屡刮起“中国风”。如何使“中国风”元素更好地应用于现代标志设计,使中国的标志具有中国的韵味、中国的性格,进而将中国的现代标志设计发扬光大,更好地促进民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设计师们前进与发展的指南针。

参考文献:

[1]黄建平.标志创意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滕学祥.标志设计[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

[3]倪建林.装饰之源.重庆大学出版社.

[4]白雅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D].中央民族大学,2007.

[5]靳埭强.从中国传统图形到哲学思想———设计中的承传创新[A].“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

秦汉幽州之建置沿革浅述

杨建军

(郑州博物馆,河南郑州

摘要:幽州为古十二州之一,其名称源于尧舜时期或周朝,二者均有据可考。自幽州开始出现一直到近代,其领域虽相对固定在中国的东北部,但具体辖境却以东北为中心屡有变动。秦时东北与两汉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大约辖有十郡一国,但辖郡有别属或来属,本文就这一问题加以论述。

关键词:秦汉幽州辖郡建置沿革

一、幽州之涵义及其位置

抑考幽州之名,其最早出现于什么时代,笔者认为当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尧舜时期。《汉书·地理志上》记载:“尧遭洪水,襄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颜师古注曰:“九州之外有并州、幽州、营州,故曰十二。水中可居者曰州。洪水汎大,各就高陆,人之所居,凡十二处。”又《汉书·谷永杜邺传》中也谈及尧遭洪水而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之事,孟康注曰:“本九州,洪水隔分,更为十二州”,颜师古注曰:“十二州谓冀、兖、豫、青、徐、荆、扬、雍、梁、幽、并、营也”。比照上述颜师古所注,九州则指冀、兖、豫、青、徐、荆、扬、雍、梁。由上可推知,尧之前为九州,且九州中并无幽州之名,幽州是尧时遭遇洪水而分天下为十二州后出现的一个名字,也就是尧之后十二州中的一个,如果当时不叫“幽州”,那它当时叫什么名字,史料中不见,我们也就无从可考;相反,据多处史料所记的“九州”和“十二州”之名,则多是以上述名称出现而不见它名,由此可以推断:“幽州”之名当最早始于尧时并沿用于后代。另一种可能当始众直接的感受,是一种好的表现,这样的表现效果肯定会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而进步,变得更加完美。随着有声电影技术及彩色电影技术的完善,技术把艺术带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天空之中,这样的进步给电影的语言和视听感受带来了丰富的效果。在我们了解原来电影出现的时候,这样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就已经在相互影响了,这样的影响以一种良性的方式发展着。

再来看看当今的电影,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高科技时代的来临,电影在表现方式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这样的变化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现在的电影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不可思议的技术表现着,这样的表现让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我们可以比较一下,默片时代的大作《尼伯龙跟之歌》和《阿凡达》。前者是史诗性大作,讲的是一个传奇的故事,片中出现很多的妖魔鬼怪,是当时人们幻想的世界,是一种没有实物依靠的尝试,当时很多的古怪事物,古怪的生物都是采用真人化妆和模型制作的方式来完成,由于局限于技术上的粗糙感觉,在我们现在看来是多么的不成熟,但在当时这是一部划时代的电影。人类是进步的,人的认知感也是进步的,所以这样的进步随着科技的进步就产生了《阿凡达》这样的一部可以讲是全部虚拟化的电影。今天,我们已经能够运用各种的手法与各种的特技效果,特别是电脑3D的运用来进行电影的制作,甚至全部使用虚拟场景与虚拟人物,只要有个构思,就能让计算机来实现你的想法,这样天马行空的方式在尼伯龙跟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这样技术的进步、技术运用的成熟,我们就要多多思考下在技术的作用下怎样来最大化地取得艺术效果,这是当今导演与演员们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当然《阿凡达》的成功,代表了一个时代,一种方式的兴起,是一个技术上的完全总结,带给了观众一种新的愉悦方式。其实早在20

于周朝并有据可考。据《周礼·职方氏》:“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乃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其泽曰貕养,其川曰河、淄;其浸时,其利鱼、盐,其民一男三女,其畜宜四扰,其谷宜三种。”职方氏是掌管天下土地及帮国民族的官员,周知道他的厉害,于是就划分出九州并与之相通而得其利,其中之一就是定东北名曰“幽州”,幽州之名当始于周朝则由此可证。幽州之所在也见于《周礼·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郑注:“医巫闾在辽东。”贾疏:“医巫闾在辽东,且验知之。汉光武十三年,以辽东属青州,二十四年还属幽州。”《周礼·职方氏》是以方位划分出幽州之地,从郑注贾疏中知即是中国东北部。方位之说实始于《易经》:“天垂象,圣人则之。庖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范晔解释说,“观象于天,谓日月星辰。观法于地,谓水土分州。形成于下,象见于上”,同时又注引《星经》曰:“……辰星主恒山,冀州、幽州、并州。……玉衡者,谓斗九星也。玉衡……第八星主幽州,……”也就是说,幽州之地是由天上的辰星和玉衡的第八星来昭示其方位的。其实,再进一步探究,庖牺画卦事实上是以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当八方之位,而《周礼》本之,更以八方当九州之位,其中“东北曰幽州”,即幽州在中国东北部,大致则相当于今河北、北京、辽宁等的部分地区。

幽州之地以幽州之名存在了近千年的时间。金毓黻的《东世纪80年代数字技术就已经介入电影之中,但是当时还是一种不成熟的体现,不过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全数字技术的电影已经是很容易达到的一个高度了。数字的运用,可以讲是当今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指标,也正慢慢成为主导。回想起多年前电影还是探索阶段时期卢米埃尔兄弟当年拍摄的《火车进站》到现在的《阿凡达》,从胶片摄影机到高清摄影机的变革,大型的电影摄影机到小型,甚至是家用高清摄像机的普及,现在连尼康、佳能原一线的照相机厂商也在走高清之路,这样设备上的更新与电影的联系是前所未有的。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可以讲是更加密切了,互相更加合理地互相服务,在所有的层面密切地结合着。

其实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一种相互性的关系。技术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艺术需要技术的支持,而技术也需要艺术完善,互相合作,以完美地表现。技术为艺术提供了形式多样的表现感觉,以为最终的艺术产品而努力。但是艺术的发展也为技术的提高开辟了很多的革新路径,是一种高层次、新理念的追求。他们互相发展,互相促进,一起成长。在当今技术层面上最好的电影,其实在艺术手法上也是最新、最强的表现。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艺术层面的关系而与技术层面对立,把技术只是一味地当做艺术的派生物,一个小的复合物。要正确地处理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在艺术思维发展进步的电影业上共同关注技术的发展,使它们以一种协作的、共生的关系维持下去,让技术为艺术服务,而艺术又要合理地依附技术,二者缺一不可。让我们以艺术资源身后的强大的技术团队为支撑,一起为做出更好的电影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许南明.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男人女人之间的“钱关系” 篇8

爱上一个男人,女人总希望能花他的钱。这代表更持久、更全权地拥有了他。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如何花钱花得让他心甘情愿。会花他的钱,你可人财两得。不会花他的钱,既得不到他的钱,更得不到他的爱。花一个男人的钱,也是需要技巧的:

朋友面前,花他的钱要潇洒一点

不少男人总是倾诉女友的不懂事,“每到人前,斤斤计较,怕比朋友们多花了钱会吃亏。真是丢脸。 ”看见没,这就是男人。再抠门的男人,也希望人前能有个大气的形象。作为女人,在朋友面前大大方方花他的钱,其实是给予男人的一种尊严和自信。哪怕平时都是你管账、平时他兜里从不超过一百块,每次朋友聚会前,请把他的荷包装满,等着他去付账。这是男人宣扬财力的最佳时刻,也是女人展现体贴的最好方式。

不想跟他有深入关系,不要随便掏他的腰包

女人认为“爱一个男人,会想着为他省钱;不爱一个男人,才能心无顾忌地花他的钱”。若一个男人,你不愿接受他的爱,也最好不要接受他的礼物他的钱。因为,有爱的时候,钱也许会成为更进一步的黏合剂;无爱的时候,钱只会变成捆绑关系的绳索。总有些女孩子,花了男人的钱,不得不委委屈屈接受他的人,否则,世俗的压力会让她无可逃匿。当女人面对感情选择时,一旦加入了“钱”的因素,就意味着你再也无法公正客观地做出判断。所以,没跟一个男人真正确立关系时,不要随便把手伸进他的腰包。

用他的钱给他买礼物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尝试着给本课田字格中的生字组四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通过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能正确地书写该课的四字词语。教学难点:

1、会认6个生字,能给本课田字格中的生字组四字词语。

2、能通过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前准备:

3、(1)教学课件。(2)、预习题单。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5课,齐读课题,这里边有三个生字,一定要写好它们。来,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注意,师边板书空边讲解: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所以千万不能写掉。

师:盾的外侧由两撇组成,第一撇是横撇;第二撇是竖撇,只要写好这关键的两撇,整个字就好看了。集,要注意它的笔顺。

2、齐读课题:师:来,齐读课题——

3、了解矛和盾的功能:(出示幻灯片)

请看这幅图,谁是矛?谁是盾?(生一起说)我们来看看关于他们的介绍,边看边想它们各有什么功能。

4、抽生说功能,师板书——

过渡:矛和盾这本来是两种相对峙的兵器,可是一位发明家却把它们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好,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25课。

一、检查预习:

(一)自读抄下来的难读字词。

师:首先,请同学们拿出昨天发的预习卡,看到第二题,自己读读整理出来的难读词语。

(二)同桌考读自己整理的难读词语,读不准的互相教读。师:现在请把你整理出来的词语用来考考同桌,如果同桌不会读就想办法帮助他,开始吧!(大家考得很认真!)

3、每组筛选难读字词进行汇报。

师:现在请语文组长组织大家从你们四个人整理的词语中,筛选出你们组认为最难读的1——2个词语,并用笔把它们圈出来。

4、各组长汇报难读的字词,老师板书、统计(教师要有所筛选)。师:好了,现在我请一位组长来汇报。(抽组长汇报)(师:其它组长认真倾听:当别人汇报的词语与你们的一致就不再重复了)

5、解决大家汇报的难读字、词。

师评价:大家提出的词语的确都很难读,也很有价值。现在请同学们尝试着自己读读这些词语,争取读准确。(1)自读板书的字词。

(归类板书:教师巡视关注学生搜集的词语)

字音难读:履带、坦克—跟重庆话有区别;胜利、戳不到等 策略:注拼音、学生教、抽刚才不会的读、教 字形混淆:手持;

(2)齐读标拼音的词语。(擦掉借助拼音就能读准的词语)师:其实读准这些词语和那简单,只要记牢它们的拼音,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就解决了。

(3)解决难点的几个词语。

坦克

履带 重点理解“坦克、履带”。

1、坦克:组词——(平坦、坦荡)出示图片(瞧,这就是坦克——它是一种作战工具)

2、履带:在坦克上找——哪个地方是坦克的履带呢?

3、读句子。

三、流利地朗读课文:

师:解决了这些难读词语,下面我们来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请快速地默读要求——

1、出示读流利的要求:(1)读好长句、标点的停顿。

(2)做到“三不”:不破词、不破句、不断读。(3)朗读的速度适中,不要太快或太慢。(4)不唱读。

(师: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抽生说,师解决?)

2、自读课文,争取读流利:

师:现在,请大家按照上面的要求自读课文,争取读流利:

4、同桌考读,并相互评价。

师:能读流利了吗?好,现在请你选择一个自己认为读得最流利的自然段读给同桌听,同桌一定要边听边用“?”在他读不流利的地方做上标记,然后按照这个标准(出示标准,生默读)严格地给他打等级。

师:好,现在请同桌交换书,拿起笔(待大家做好每个动作后再交待任务),开始吧——(师巡视,发现问题,关注有没有读第三自然段的)(3)统计读的情况:

师:刚才我看到大家非常认真,那现在我来统计一下:得A++的同学请举手——

5、重点结合1、2训练点进行练习。

师:看来大家掌握得不错。那没得到A++的同学是哪个地方有问题呢?

(1)抽1个生读,其余生认真听,然后对他的朗读做评价。(关注读2、3段、5段的同学)

(2)出示重点句子进行训练。

师:那我们就以这个句子为例着重来练习练习。

1、读好长句的停顿;

2、读好标点的停顿;

3、读好重音的停顿。(3)抽生读,提醒停顿和标点。(4)齐读这个句子。

小结:其实,要想把课文读流利不是一下子就做到的事情,他需要咱们平时每次朗读的时候都要按照这样的标准严格地要求自己,多读几遍,这样你就可以轻松地把课文读流利了。

四、小组合作概括主要内容:

师:好了,现在咱们来完成一个更大的挑战——(出示要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信心接受挑战吗?真是一群勇敢的孩子!

1、回忆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从题目入手: 师:我们再来看看课题——一齐读一遍。

这里的集合是什么意思?(出示幻灯,交代要求)

2、默读课文,勾画相关内容。

3、小组合作填表格。(出示幻灯片)

师:现在请小组长带领大家结合你们刚才勾画出来的关键句子合作完成这份题单,咱们看看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准。开始——

4、交流、订正表格内容。(找失误小的组进行实物投影仪展示、交流)

(1)抽组展示。师:来,我们看看他们填的(生默看),其它组有和他们有不一样的答案吗?(2)其它组补充、订正。

5、齐读主要内容。

6、师教方法:

师:同学们,你看,刚才我们从题目入手,再围绕题目从课文中找出一两个与之相关的关键句子,这样就轻松地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交流自己搜集的四字词语,抄写文中的四字词语:

1、出示会写的生字,齐读。

2、同桌交换读预习卡第3题中搜集的四字词语。

师:昨天同学们回家给这些生字组了四字词语,那现在请拿出你的预习卡,同桌交换读读搜集的词语,并快速记下你认为组得好的四字词。

3、抽一个同学上来展示,教读。

4、交流书中的四字词语。

师:在这一课中也有很多四字词语,来,我们一起读一遍,注意读出节奏和停顿。

5、完成作业:积累四字词语。

实用的语文教案集合 篇10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有序地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经历“数学化”的过程,适时地渗透数学符号化思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有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2、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学生分析:学生都知道搭配的简易方法,而且很想动手操作,但要抽象出数学原理,还得进一步学习新课。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育软件)、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老师想和家长们成为好朋友,新朋友见面时,为了表示友好,一般都要握握手。2、老师随意与家长握手,有意让秩序乱起来,有意重复握。3、师:刚才老师已经与多少位家长握手了?(不知道)你们为什么也没记住呀?(太乱了)4、师:是呀,太乱了!老师也不知道握了几个了。下面老师要是再握一次手,你们说应该怎么做?(注意点什么?)5、学生说,教师板书(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看来同学们都同意要有一定的顺序。6、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像你们刚才所说的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这节课我们就用有顺序、不重复的思考方法一起来研究搭配中的学问——板书(搭配)

二、自主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感悟有序。

讲述:元旦到了,小红的妈妈为她准备了2件上装,3件下装。(课件出示)

提问:从上装和下装中各选一种穿,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生:5种、6种……)

到底有几种?你们能有序地来搭一搭吗?(学生搭配)

展示搭配:(学生边说边摆出两种不同的方法,一共搭出6种。板书2×3=6)():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汇报、交流,理解2个3和3个2两种不同搭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并初步感悟到搭配的有序性。]

2、选择方法,体验有序。

(1)改变条件:把裤子增加到4条。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作业纸上连一连吗?(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搭配)

教师收集材料,展示结果。学生表述搭配的方法和结果。板书:2484、测验证、发现规律。

(1)再次改变条件:上衣增加到3件,裙子4条时,请猜想一下又有几种不同的搭配穿法呢?(生:有12种)

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从236,248中可以推测到求两种事物的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能用乘法算……)

(2)求证猜想。

任务:请随意选择两类事物,搭一搭、数一数有几种?再把这两类数据乘起来,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验证)

(3)反馈:

师:你一类选几,另一类选几,数出来是几?乘起来呢?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交流(略)

(4)师生共同小结

两类事物的搭配,求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可以用乘的方法来计算。

(祝贺猜想正确。)

[点评:教师为学生提供典型而又丰富的研究材料,通过摆一摆、连一连、猜想和验证等数学活动,并有理有据地表达数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学生在摆中感悟,连中体验、猜想中推理,交流中总结,经历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现了“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讲述:刚才小朋友们自己探究出一个规律:求两类事物的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现在我们就来用一用这条规律,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引出要搭配的服装。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喜欢)今天老师介绍你们认识一位新朋友。(播放课件情境图)

(课件出示):嗨!大家好!我叫贝贝,今天天气真好!爸爸妈妈要带我去游乐园。我想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些,可是我该穿什么衣服去呢?你们愿意帮帮我吗?(愿意)

师:贝贝从衣柜里挑出了几件衣服。(课件出示:五件排成一排)师:这些衣服中有几件上装,几件下装?你来。

生:有两件上装,三件下装。

师:那是什么样的上装和什么样的下装?(引导学生说出颜色)

师:一件上装配一件下装就是一种穿法,那么你想让贝贝怎样穿呀?指名回答。

2。切入课题。

师:一件上装配一件下装就是把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进行搭配。搭配中的学问可大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搭配中的学问”(板书:搭配中的学问)

师:从同学们的建议中可以看出每个人的审美标准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就把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所有的搭配方法都找出来,让贝贝自己选择,好吗?(好)

二、自主探索,学习有序的搭配方法。

1、提出活动要求。

师:请同学们先听清老师的要求再动手操作好吗?同桌两人合作,拿出信封里的学具,一个人摆,另一个人数,看看能摆出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动手操作。

师:现在开始。

3、学生汇报,到黑板摆一摆。

(1)、请少于六种的小组展示。

师:(拍三下)同学们摆完了吗?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把刚才的学具收到信封里,比比哪组最快?123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摆法展示给大家看?请到黑板摆一摆。你们一个摆,一个数,行吗?下面的同学请仔细观察,看看他们是怎么摆的?和你们摆的一样吗?(对着摆的同学:)你们摆了几种?其他同学看清楚了吗?

(2)、请六种的小组展示。

教学反思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搭配》教学反思。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本节课,我向学生提供了五个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穿衣服搭配问题、早餐搭配问题、解密码锁问题、路线选择问题、拍照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提问题———引导参与,探究方法———优化思维,实践应用———解决问题,层次清晰,步步深入,使学生在活动中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联系实际,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情景串,以小红想打扮得漂亮些带大家去儿童乐园玩一整天的活动为线索,巧妙地设计了帮小红搭配衣服、吃早餐、开密码门、选择路线、及拍照等五个情景,以学生喜爱的生活情境融入整节课的教学,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反思《《搭配》教学反思》。

二、合作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我将认识服饰搭配、配餐、路线等环节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时刻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连一连、画一画等活动中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操作、方法多样,且争先抢后地上台展现自己,从而充分领悟到:搭配要遵循有序、合理,而且要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初步建立有序、合理的搭配观念等。

三、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衣服的搭配、早餐的搭配、拍照等是学生身边经常接触到的,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细细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我觉得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关注个体差异不够到位;2、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总之,作为数学老师,处理好“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构建师生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将为之不断探索。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完成思考·练习的第二题。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按照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4、指导学生列出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提纲,再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是本课的重点。通过课后思考·练习中第二题解决重点。

三、教学过程

课前一说。

揭题、引读

1.揭题。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化石?(学生可能回答在博物馆中见过恐龙化石、海龟蛋化石、类人猿头骨化石等。)你们见过松柏树脂的化石吗?松柏树脂的化石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琥珀。随之板书课题。指导学生根据拼音读准课题。

2.引读。课文中讲的是一块什么样的琥珀?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段的前三句话)录像机出示琥珀的投影,让学生仔细观察,特别注意它们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发挥想象,练习表述

这是一块与众不同的琥珀,两个小东西是怎样被关到里面的,你能发挥想象讲述一个小故事吗?指1-2名同学试说。

(三)看看作者是怎样想象的,把想象的部分找出来做上记号,再指名读出来

(四)理解脉络,讨论分段

1.仔细分析一下作者的想象分哪两部分内容(一是琥珀的形成过程,一是琥珀的发现过程)指名分别读出这两部分。

2.这两部分内容作者描写较细致的是哪一部分?(琥珀形成的过程。)边读边想琥珀形成需要哪两个阶段?(①松脂球的形成;②松脂球变成化石。)

3.讨论分段。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

第二段(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讲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三段(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的发现过程。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

(五)学习重点内容,教师点拨

完成思考·练习的`第2题。

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按照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可同位互说,后集体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约摸大概估计。因为这个时间是推测、估算的。总有一万年了的意思是:至少有一万年了,不会少于一万年。这个推算、估计是有根据的,因为松脂球变成化石,需地壳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变成化石至少也得一万年之久。)

2.夏天,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树、柏树,所以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松树林里。光有松树还不够,还要松树渗出树脂来。所以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松树渗出的一滴松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树脂一定是很大的,只有在非常热的时候松树才能渗出这样一大滴树脂,所以科学家想象这是在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的晌午。)

3.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还需要具备一些条件,这就是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海在翻腾怒吼,后来发生地壳变动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最后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变成了化石。)

4.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树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这块琥珀与一般的琥珀不同,它里面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因此,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特殊的条件,那就是事情非常凑巧,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而且正好把它们一齐包在里面。从刚、刚好、一齐等词语看出事情真是巧极了。如果不是凑巧,就不可能形成这样一块琥珀。)

(六)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先列出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提纲,再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参考下列提纲:

1.风吹浪涌,卷到岸边。

2.孩子赤足踏着,挖出。

3.渔民认出琥珀。

(首先是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也把埋在泥沙中的琥珀卷到了沙滩上,这才有了被发现的可能。发现琥珀的是渔民父子俩:孩子好奇心强,踏着一块硬东西就把它挖出来;父亲经验丰富,认出是块少见的琥珀。)

(七)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八)质疑问难

(九)总结全文

作者通过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运用有关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展开了合理地想象,想象出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是推测出来的,但有科学的根据,因此是合乎情理,令人信服的。文章先写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接着写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最后写这块琥珀的特征以及它的价值。说明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苍蝇和蜘蛛了,点明文章中心。

教学后记

一、电教手段的运用

所设计的配音、影片巧妙。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表达的教学要求。能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课教学设计,即使学生学懂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

二、创设情境活动

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创造良好的情境,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三、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真对部分学生朗读基础差的情况,教师应多指导,范读,就一个自然段的朗读训练,不应茫目的多读,也会受到训练的效果。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学会概括课文要点,品味优美语言。

2、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特征的习惯。

3、激发对自然对一切生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概括课文要点。

(2)难点:

A、体会语言的优美。

B、学会细致观察。

教学设想:

(1)教学中贯彻湛江市教委提出的“八字”要求。

(2)重难点的突破中结合学法指

(3)导进行教学。

(4)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夜莺的歌声。

刚才大家听到是一段夜莺的鸣叫声,好听吗?莺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它。(板书课题)

2、解题,作者介绍

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1939年起担任皇家公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的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册《自然史》。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大百科全书中》是怎样介绍莺的。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2页,看看“练习三”中有关的说明。(叫一个同学读一读,读完后引入课文学习的目标。)《大百科全书》中的说明是纯粹的知识介绍,语句精炼。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来说明的呢?学习这篇课文大家要注意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此外,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3、出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要点。

4、指导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指导学生掌握词语,要字不离句,着重于运用。)

阴霾(mi):空气中因悬浮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休眠:某些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生命活动几乎到了停止的状态,如蛇到冬季就不吃不动,植物的牙到冬季停止生长等。

欢畅(chng)高兴;痛快。

栖(qī)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涵(hn)养:蓄积并保持。

恬(tin)静:安静。

无忧无虑:形容没有什么顾虑,也没有什么悬挂。

千呵(hē)万护:形容非常疼爱。

(2)速读,标出段的序号,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同时,注意圈画出生字词。教师可让学生自问自答,理清阅读中的文字障碍。

5、新课研习

(1)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各段中的关键语句,并据此概括各段的大意,把握课文的内容。

明确:课文第一自然段,先写萧条冷漠毫无生气的冬季,是鸟类的归来,唤醒沉睡的大自然,于是大地有了新的活力与生命,到处生机勃勃。大意:鸟是春的使者。

第二自然段,先写莺之惹人喜爱之处,再说莺之多及其活动范围之广。大意:介绍莺的特性(活跃、灵巧、轻盈、好动、富有感情、善叫、钟情)

第三自然段:用简略之笔介绍莺的毛色:暗淡的灰白色或褐色。大意:介绍莺的毛色。

第四自然段:介绍莺的生活习性:快乐无忧、充满活力、也不缺乏温情。大意:介绍莺的生活习性。

第五自然段:主要介绍莺生性胆小的特点,然后进一步展示活跃、欢快永远是它们生活的主旋律。大意:莺生性胆小。

第六自然段:以莺家族中的黑头莺为例,写其优美动听的歌声及给人的感受。大意:黑头莺是杰出的歌唱家。

(2)结合课后“练习二”,弄清文章抓住莺的什么特征进行说明。

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一遍,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莺,主要介绍莺的那些特点?

[提问1]莺有那些特点?试用课文中的词语加以概括。

明确:活跃、灵巧、轻盈、好动、富有感情、生性胆小。

[提问2]莺的特征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文中那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活跃、爱唱歌。第2段“处处能看见它们飞来飞去的欢快身影”说明其活跃,“到处能听见它们欢畅的歌声”说明其爱唱。第4段它们“玩耍、搭窝、不停的出入”又是活跃的表现,而“总是以几支歌结束”有时爱唱的表现。第5段,一旦危险过后,“它们又变得欢乐愉快,又唱又跳”,这是活跃、爱唱的表现。第6段在以黑头莺为例,极力描述其叫的“最好听”,声音“最流畅”,听之使人动情,真实杰出的歌唱家。

(5)语言积累与感知。

提示:上课前,我们看了《大百科全书》中有关莺的介绍,“练习二”中提到课文中运用了文学的笔调来描写莺,大家怎么样来理解这种文学的笔调呢?

明确:所谓的文学笔调,它的主要的特点是采用形象的描写手法对事物的特征加以扩展,寓说明于叙述、描写之中,以取得形象、生动的效果。为此,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们要注意体会其中优美,即那些形象、生动的句子。

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摘出优美语句并加以揣摩。

如:①、……所有的动作看上去都富有感情,叫声中透出喜悦,玩耍中隐藏爱情。

②、……他们的打闹并不过火,争斗也是天真无邪,结果总是以几支歌结束。

③、他们的歌喉轻快纯洁,尽管音域不太宽广,但十分美妙动听,婉转而富有层次,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

6、课堂作业。

放录像,让学生观察蜡嘴鸟的生活片断,回答问题下面问题。

(1)下列说法对吗?蜡嘴鸟是织布鸟的一种它只用芦苇作材料搭窝。雄性蜡嘴鸟不搭窝只等雏形的蜡嘴鸟搭好再进去住。蜡嘴鸟搭的窝外形象正方形的木箱。蜡嘴鸟搭的窝顶有盖玄关提供安全仓库目的是在受到外敌攻击是以便安全逃走。

(2)课后回去用文字生动、准确的把蜡嘴鸟这段生活片断的描述出来。

7、教学小结。

这篇文章,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莺的活泼好动、生性胆小、善于歌唱等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莺和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的由衷喜爱和赞美。

语文教案 篇4

1神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认识生字7个,会写生字14个,掌握词语11个。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3、引导学生体会“既??也??”的用法并造句。

4、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从依尔特戈尔可汗那里逃脱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从神鸟讲的3个小故事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善良愿望表达出来的。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认识生字7个,会写生字14个,掌握词语11个。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结构,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一、解题,导入新课

1、导语: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许许多多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内蒙古的山林里,去看看那美丽的“神鸟”,去听听那动人的故事。

2、齐读课题

3、揭示课题:“神鸟”“神”是什么意思?

4、默读课文,神鸟神奇在哪儿呢?为什么称它为神鸟,说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生字

1、汇报预习生字时有什么困难,同学间互相解决。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如“伶、淙”字的读音;区分多音字的读音。指导学生区分“燥、躁”“婉、碗”等相近字的用法。

3、自读全文,画出新词,再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读一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字幕出示新词并出示含有新词的语句。)读词、读语句。

4、小结:

指导学生在理解词语意思时要注意把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不要就词解词。有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如“包袱”一词在本文中的意思是“用布包起的包。”而在“我们要放下包袱,轻装前进。”这句话中指思想负担,“抖包袱”又是指相声快书等曲艺中的笑料。因此,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区别这些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意思,扩大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三、自读全文,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看全文有几个故事,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提出不懂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

3、小结:故事中有故事,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请在下节课和同学们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积累新的词语

2、带着课后思考题再次读课文。

板书设计:

生字(略)大故事小故事

多音字(略)狗

神鸟猫

乌鸦

(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2、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既??也??”的用法并造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在蒙古族的山林里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它就是——“神鸟”。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吗?

1、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理清文章结构。

二、读中感悟,体会情感

1、指名读1—3自然段。

(1)神鸟的神奇之处体现在哪儿?

(2)想象着神鸟聪明伶俐的样子,自己读一读。

2、默读4—16自然段,出示自学提示:

3、全班汇报

步骤一:解决自学提示第1题

(1)小声读一读第4自然段

(2)出示

①这句话写的是可汗的()活动。

②从“非??不可”这组关联词中你看出了什么?

③读出这种决心与信心。

④说一说这一自然段与下边内容的关系。

步骤二:解决自学提示第2题

(1)读相关段落请同学说一说,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逃脱的?

(2)为什么神鸟能一次又一次地逃脱?

要点:①两人有约定

出示:

A、自读语句,“既??也”这组关联词前后的意思有什么关系?

B、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C、用“既??也”说一句话。

②故事中猫、狗、乌鸦被猎杀令人同情

③可汗富有同情心,被打动,叹了气,违背了约定

步骤三:解决自学提示第3题

(1)分别读3个小故事,画出故事中的人物、动物。

出示:

(2)请你谈谈对他们的看法?

(3)为什么好人也会办错事?

步骤四:解决自学提示第4题

(1)表达的情感

①表达了对聪明伶俐的神鸟的喜爱之情。

②表达了对狗、猫、乌鸦忠于职守,勇于救人的品质的赞美之情。

③表达了对可汗富有同情心、善良之心的赞扬。

以上内容就是文章要表达的美好心愿。

(2)是怎么表达的通过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通过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来表达的。

4、学习课文第17自然段

(1)指名读第17自然段

(2)可汗说“确实没办法捉它回家了”与课文开头中哪句话完全不同?为什么这么说?

(3)能结合全文说说神鸟聪明在哪儿吗?

回读课文,概括回答

要点;①人们捉不到它②捉到后与人们的约定③用惨遭错杀的故事打动人心,使人违背约定④知道有同情心的人都会被打动,一定会叹息。

三、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受到什么教育?

2、你怎么评价课文中的各种人物、动物?

归纳板书:

可汗捉神鸟讲猫

乌鸦

善良聪明忠于职守

同情心智慧勇于救人

3、总结:

神鸟以其聪明才智,使得可汗不得不打消了捉它的念头。这是贯穿全文的大故事。而神鸟讲的3个小故事却是课文真正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表达方式是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的。

4、请你向文中的人物说一句话。或赞美,或批评,或劝诫。

四、布置作业:

1、完成造句

2、积累词语

3、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4、小练笔:选择课文中的一个人物或动物进行评价。以ⅹⅹ我想对你说为题或自拟题目。

3、冬不拉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5、16自然段。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掌握1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语文教案 篇5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生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关系到他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发展,因此,抓好识字教学非常重要。然而,识字过程又是十分枯燥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识字的能力差。如果让学生“玩”中识字,就能使孩子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识字效率。如何使他们产生兴趣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最大限度地启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能力。在教学时,要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的话题,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之乐意学。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交朋友,可以将生字亲切地称“娃娃”、“小客人”、“宝宝”等,识字成了交朋友、招待客人的过程。如他们自读课文后,要学习生字,便说:“读好了吗?生字宝宝等不及了,他们要和大家见面了,你们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孩子们一听,学习生字的热情高涨,大家纷纷举手,要认读生字。组词练习时,说:“你们有这么多小伙伴,我一个人可孤单了,帮我找些朋友吧。”在创设的这种情景下,孩子们学习兴趣盎然,他们既学习了生字,又受到关爱他人的教育。

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学得快乐,而且记得牢。

二、变换形式,“玩”中识字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力差,持久时间短。根据这一特征,要在创设的情景中保持学习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的形式进行。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如能变换形式,“玩”中识字,就能提高效率。游戏是孩子们乐意为之的活动。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变换游戏形式,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轻松识字。

1、猜谜法。如学习“仍”、“卡”、“兔”时,可以让学生猜谜语:借一半,扔一半——仍;上不是,下不是——卡;兔子眼睛不见了——免。学生积极加入猜谜活动,并很快记住了生字。

2、表演法。学习“蹭、撕”这样的动词时,教师启发学生用动作演示;学“看”这种会意字,“手放在目上为看”,并要学生用手做做动作,加以领会。表演使课堂充满活力,又加深了对生字的记忆。

3、图示法。遇到象形字,用简笔划先画出象形字的图形,再过渡到字形。如“日、月、山、水、田、网、木”,先用图画表示,再引出生字;“马”以文中的小马图作参照物(解释各部代表马的什么部位,为了书写方便,后来人们把写成马)对于有些指示字、会意字,如:泪——目中流出的水为泪,林——双木便为林……在画图上添加笔划,或者图画与图画组合起来,这样又组成了新一类字,使学生通过画图知道这类字是两部分意思的组合。让学生在图形和字形之间产生联想记忆,这样就能快速、准确、有兴趣地记住所要认识的字。

4、儿歌法

。“渴、喝”易混淆,编成儿歌“渴了要喝水,喝水要张口”。

使学生记住“渴”是“

氵”,“喝”是“口”。“碧”笔划多,学生难认难写,编成顺口溜“王姑娘、白姑娘,他么他们坐在一块石头上”,琅琅上口。学生根据顺口溜记得快,记得牢。

5、实物法。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直观形象。如学习“笋”、“辫”,出示实物。这样,学生记住了读音,也通过实物辨别了字形,理解了字义。

生字组词,可以用“找朋友”、“字开花”等方法;复习生字可以通过“夺红旗”、“摘苹果”、“送信”、“开火车”等方式。在课堂中,灵活地运用游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识字中去。

三、开展接力,读写结合学生识字后,很容易忘记。为了加深记忆,可开展读写竞赛。这个活动让全班同学参加,由学生自愿分成若干组,每组准备一本写字本。每天各小组让一名学生来写,从当天的生字中挑选一个组成词,用这个词写几句话。教师每天对写字本批改,择其亮点进行评赏。利用每周写字课,全班同学对这些写字本进行欣赏。小组中的每个人写完后,再接下去进行下一轮练习,如此循环往复。这样,带领学生进入了一个轻松、自由的写字写话乐园。写字接力,学生在不光又一次识字、写字,还锻炼了造句写话的能力。

上一篇:沉睡的作文900字下一篇:加气工加气前应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