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全管理复习重点

2024-09-27

2024年安全管理复习重点(共5篇)

2024年安全管理复习重点 篇1

2013年4月酒店管理师复习

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3题,共9分)

记熟《同步辅导与练习》中第1单元中的名词解释:特许经营、酒店合作集团,第6单元中的名词解释:酒店计划管理、甘特图、盈亏平衡分析。第8单元名词解释中的:酒店营销活动、酒店目标市场

二、选择题(包括单选10题和多选10题,共30分)

单项选择题:《同步辅导与练习》中第一、四、七章的单项选择题会做,有大部分题来自于原题,有少数题较灵活靠理解

多项选择题:《同步辅导与练习》中第一、二、三、五章的多项选择题会做,有大部分题来自于原题,有少数题较灵活靠理解

另外需要记住以下几个知识点:

1、被中国酒店普遍采用的酒店组织结构形式是直线职能制

2、酒店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五大方面。计

划职能是酒店管理的首要职能

3、熟悉教材第7页第2点根据酒店计价方式划分,知道各种酒店客

房价格包括哪些。

三、判断题(10题,共10分)

《同步辅导与练习》中的判断题最好都做一遍,重点记第一、二、三、七单元判断题,有部分题来自于原题,有部分题较灵活靠理解,在做题时不光会判断,最好知道错在哪里。

四、简答(两题,共14分)

《同步辅导与练习》中第1单元简答题2、3小题

教材第五章117页PDCA循环法,重点记住PDCA循环的阶段和各阶段的内容。

五、分析题(1题,11分)

重点:教材第五章114页的任务实例会做,对巴累特曲线图、ABC分析法必须很熟悉。

六、计算题(1题,共10分)

掌握教材139页第3点:盈亏平衡法的相关知识。能根据所给内容算出客房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量、销售额和平均出租率。

七、案例分析题(2题,共16分)

案例分析靠个人理解,可以考前多看七、八章内容。

建议大家在完全记住以上重点后,多看教材,多增加自己的知识面。

2024年安全管理复习重点 篇2

一、物权法

本章根据2007年发布的《物权法》编写,是CPA考试教材中新增的一章。除新增内容外,另将原属于合同法一章物的担保部分(即抵押、质押和留置)纳入本章。其中有些规定法理性较强,法律专业术语较多,理解有一定难度。本章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一)占有

1. 无权占有人与返还请求权人的关系。

(1)不动产或者动产被占有人占有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及其孳息,但应当支付善意占有人因维护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支出的必要费用。

(2)占有人因使用占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致使该不动产或者动产受到损害的,恶意占有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3)占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毁损、灭失,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人请求赔偿的,占有人应当将因毁损、灭失取得的保险金、赔偿金或者补偿金等返还给权利人,权利人的损害未得到足够弥补的,恶意占有人还应当赔偿损失。

2. 占有的法律保护。

占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被侵占的,占有人有权请求返还原物;对妨害占有的行为,占有人有权请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险;因侵占或者妨害造成损害的,占有人有权请求损害赔偿。占有人返还原物的请求权,自侵占发生之日起1年内未行使的,该请求权消灭。

上述规定不但适用于有权占有,也适用于无权占有。其中1年的期间属于除斥期间(不得中止,中断或延长),且仅适用于返还原物的请求权。关于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仍适用一般诉讼时效(2年)的规定。

(二)物权变动

1. 不动产的物权变动。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 动产的物权变动。

(1)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虽然就动产所有权移转的问题达成了协议,但在尚未交付标的物以前,所有权并不移转。

(2)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3)在法律上,交付是指将物或提取标的物的凭证移转给他人占有的行为。交付通常指现实交付,即直接占有的移转。

3. 所有权取得的特别规则

(1)善意取得。

所谓善意取得,是指动产占有人或者不动产的名义登记人将动产或者不动产不法转让给受让人以后,如果受让人善意取得财产,即可依法取得该财产所有权的法律制度。

(2)拾得遗失物。

遗失物,是指他人不慎丧失占有的动产。拾得遗失物指发现他人遗失物而予以占有的法律事实。

(三)物权的保护

1. 物上请求权。

(1)请求确认物权。

因物权的归属、内容发生争议的,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确认权利。

(2)请求返还原物。

无权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无权占有包括两种情况:第一,无权占有所有物(如不返还承租的房屋);第二,非法侵占(如将抢夺的财产据为己有)。

(3)请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险。

妨害物权或者可能妨害物权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险。

(4)请求恢复原状。

造成不动产或者动产毁损的,权利人可以请求修理、重作、更换或者恢复原状。

2. 债权请求权。债权请求权是物权人在其标的物受到损害时,请求侵权人赔偿损失。

(1)物上请求权旨在恢复物权人对其标的物的支配状态,从而使物权得以实现。损害赔偿请求权是在不能恢复物的原状时,以金钱作为赔偿,填补物权人受到的财产损失。

(2)损害赔偿请求权必须以实际受有损害为前提,而物上请求权则不以有损害为要件。

(3)在物权因他人的违法行为受到侵害时,如果有标的物的实际损害,可以同时发生物上请求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

(四)共有

1. 按份共有。

(1)按份共有人按照预先确定的份额分别对共有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但对共有财产的使用,应由全体共有人协商决定。按份共有人死亡以后,其份额可以作为遗产由继承入继承或受遗赠人获得。

(2)按份共有人有权自由处分自己的共有份额,无需取得其他共有人的同意,但是共有人将份额出让给共有人以外的第三人时,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的权利。

2. 共同共有。

共同共有中,共有人对共有财产不分份额地享有权利,对共有财产享有平等的占有、使用权。对共有财产的收益,不是按比例分配,而是共同享用。对共有财产的处分,必须征得全体共有人的同意。共同共有关系终止,才能确定份额,分割共有财产。

3. 共有的对外关系。

因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产生的债权债务,在对外关系上,共有人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第三人知道共有人不具有连带债权债务关系的除外。偿还债务超过自己应当承担份额的按份共有人,有权向其他共有人追偿。

(五)担保物权

1. 抵押。

(1)可以抵押和不可以抵押的财产范围要熟悉,应记忆不可以抵押的财产范围,其余为可以抵押的范围。

(2)对于特定的四种财产设定抵押的,应当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未经登记,抵押合同不能生效,抵押权亦不能产生。

以《物权法》规定的生产设备等设定抵押,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设立(可以不办理登记)。如果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2. 质押。

(1)动产质押。

设定动产质押,出质人和质权人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质押合同。质押合同自质物移交给质权人占有时生效。

动产质押设立后,在主债务清偿以前,质权人有权占有质物,并有权收取质物所生的孳息。

(2)权利质押。

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可以作为权利质押的权利有:①汇票、支票、本票;②债券、存款单;③仓单、提单;④可以转让的基金份额、股权;⑤可以转让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⑥应收账款;⑦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出质的其他财产权利。

3. 留置。

留置权的成立条件是:

(1)债权人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如果债权人合法占有债务人交付的动产时,不知债务人无处分该动产的权利,债权人可以行使留置权。

(2)债权人留置的动产,应当与债权属于同一法律关系,但企业之间留置的除外。在承揽合同、运输合同、保管合同、仓储合同、行纪合同中可以产生留置权。

(3)债权已届清偿期且债务人末按规定期限履行义务。

二、公司法

本章主要变化是,在股份公司的组织机构部分中,相应增加了一些上市公司的特殊规定。另外,单独增加了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有关规定(2001年发布;2002增加;2006年删除;2008年恢复)。本章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一)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

1. 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人民币3万元),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2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5年内缴足。

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30%。

2. 出资责任。

(1)股东不按照规定缴纳出资的,除应当向公司足额缴纳外,还应当向已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股东缴纳出资后,必须经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验资并出具证明。

(2)股东的首次出资经验资机构验资后,应当依法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设立登记。公司成立后,股东不得抽逃出资。

(3)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发现作为设立公司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应当由交付该出资的股东补足其差额;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承担连带责任。

(二)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

1. 股东会的职权。

股东以书面形式一致表示同意的,可以不召开股东会会议,直接作出决定,并由全体股东在决定文件上签名、盖章。

2. 股东会会议。

(1)股东会会议分为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定期会议应当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按时召开。代表1/10以上表决权的股东,1/3以上的董事,监事会或者不设监事会的公司的监事提议召开临时会议的,应当召开临时会议。

(2)股东会会议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必须经代表2/3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三)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和经理

有限责任公司设董事会,其成员为3人至13人。股东人数较少或者规模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设一名执行董事,不设董事会。

(四)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别规定

1.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10万元,高于普通有限公司,并且股东应当一次足额缴纳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额。

2. 一个自然人只能投资设立一个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该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不能投资设立新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3.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五)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

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30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

(六)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

1. 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职权范围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相同。

2. 股东大会分为年会与临时大会。股东大会应当每年召开1次年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两个月内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1)董事人数不足《公司法》规定人数或者公司章程所定人数的2/3时;

(2)公司未弥补的亏损达实收股本总额1/3时;

(3)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10%以上股份的股东请求时;

(4)董事会认为必要时;

(5)监事会提议召开时;

(6)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情形。

3. 股东大会会议由董事会召集,董事长主持;董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副董事长主持;副董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半数以上董事共同推举一名董事主持。

董事会不能履行或者不履行召集股东大会会议职责的,监事会应当及时召集和主持;监事会不召集和主持的,连续90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10%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

4. 股东大会对普通事项作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过半数通过。股东大会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

(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经理

1. 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的任期、董事会的职权与有限责任公司相同。

2. 董事会会议。

(1)董事会每年度至少召开两次会议,每次会议应当于会议召开10日前通知全体董事和监事。

(2)代表1/10以上表决权的股东、1/3以上董事或者监事会,可以提议召开董事会临时会议。董事长应当自接到提议后10日内,召集和主持董事会会议。

(3)董事会会议应有过半数的董事出席方可举行。董事会作出决议,必须经全体董事过半数通过。董事会决议的表决,实行一人一票。

(4)董事会会议,应由董事本人出席;董事因故不能出席,可以书面委托其他董事代为出席,委托书中应载明授权范围。

(5)董事会应当对会议所议事项的决定作成会议记录,出席会议的董事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签名。

(八)股份转让和转让的限制

1. 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1年内不得转让。公司公开发行股份前已发行的股份,自公司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之日起1年内不得转让。

2.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向公司申报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份及其变动情况,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份不得超过其所持有本公司股份总数的25%;所持本公司股份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1年内不得转让。上述人员离职后半年内,不得转让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公司章程可以对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转让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作出其他限制性规定。

(九)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

1. 独立董事的候选人

(1)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单独或者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股东可以提出独立董事候选人,并经股东大会选举决定。

(2)独立董事每届任期与该上市公司其他董事任期相同,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但是连任时间不得超过6年。

(3)独立董事应当积极履行职责,如果连续3次未亲自出席董事会会议,应由董事会提请股东大会予以撤换。

2. 独立董事除应具有董事的职权外,还应当行使特别职权。

三、证券法

本章主要变化是,根据新的法规,重新编写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部分的内容,并作为独立的一节出现。另外,根据新的法规,对发行公司债券制度进行了重新编写。本章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条件

首发上市的条件有11条,都很重要,应注意掌握。在这些条件中,注意以下要点:

1. 发行人首先应是股份有限公司,存续的期限是自成立后持续经营3年以上。

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持续经营时间可以从公司成立之日起计算,此处注意一定是“按原账面净资产值折股整体变更”。

2. 发行人具有持续盈利能力,不得有影响持续盈利能力的6种情形。

考题中根据是否出现“响持续盈利能力”来判断。

3. 发行人的财务状况良好。

注意:“非经常性损益”包括资产置换等情形等。扣除前后如果净利润数值不相同,则以低者为计算依据。由于教材没有给出具体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所以考题中应该直接给出具体数值。

在上述条件中,是否属于“重大”和“严重”之类的情形,根据考题中是否出现这样的词来判断。

(二)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

1. 不得发行公司债券的情形。

(1)最近36个月内公司财务会计文件存在虚假记载,或公司存在其他重大违法行为;

(2)本次发行申请文件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3)对已发行的公司债券或者其他债务有违约或者迟延支付本息的事实,仍处于继续状态;

(4)严重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其他情形。

2. 公司债券的期限、面值和发行价格。

公司债券的期限在1年以上,公司债券每张面值100元,发行价格由发行人与保荐人通过市场询价确定。

(三)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

1. 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除应当符合增发股票的一般条件之外,还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1)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扣除前的净利润相比,以低者作为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依据;

(2)本次发行后累计公司债券余额不超过最近一期末净资产额的40%;

(3)最近3个会计年度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不少于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

2. 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期限最短为1年,最长为6年。

可转换公司债券每张面值100元。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利率由发行公司与主承销商协商确定,但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四)证券的交易

1. 证券的交易的限制。

2. 证券的上市交易条件、暂停交易条件和终止交易条件应熟悉,是考试经常涉及到的考点,可以通过对比加强记忆。

3. 禁止的交易行为。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和内幕信息包括的情形应当熟悉。

(五)上市公司收购

1. 上市公司收购概述。

收购人包括投资者及与其一致行动的他人。在上市公司的收购及相关股份权益变动活动中有一致行动情形的投资者,互为一致行动人。如无相反证据,投资者有12种情形之一的为一致行动人。一致行动人应当合并计算其所持有的股份。

2. 权益披露。

注意持股达到不同比例时的要求。

3. 要约收购。

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收购人持有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30%时,继续增持股份的,应当采取要约方式进行,发出全面要约或者部分要约。

4. 协议收购。

采取协议方式收购上市公司的,收购人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同被收购公司的股东协议转让股份。收购协议达成后,收购人必须在3日内将该收购协议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及证券交易所作出书面报告,并予公告。在公告前不得履行收购协议。

(六)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1.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内容。

(1)招股说明书。

预先披露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不是发行人发行股票的正式文件,不能含有价格信息,发行人不得据此发行股票。

(2)上市公告书。

申请证券上市交易,应当按照证券交易所的规定编制上市公告书,并经证券交易所审核同意后公告。

(3)募集说明书。

公司发行债券应当编制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上述有关招股说明书的规定,适用于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

上市公司在非公开发行新股后,应当依法披露发行情况报告书。

(4)定期报告。

定期报告是上市公司和公司债券上市交易的公司进行持续信息披露的主要形式之一,包括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和季度报告。

(5)临时报告。

临时报告是指在定期报告之外临时发布的报告。凡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投资者尚未得知时,上市公司应当立即提出临时报告。上述重大事件有21项。

2.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事务管理。

上市公司应当制定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经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报注册地证监局和证券交易所备案。

上市公司应当制定定期报告的编制、审议、披露程序和重大事件的报告、传递、审核、披露程序。

3. 公司信息披露中的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以及公告的情况进行监督,对上市公司分派或者配售新股的情况进行监督,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及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的行为进行监督。

(2)上市公司董事长、经理、董事会秘书,应当对公司临时报告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公平性承担主要责任。

四、合同法

本章主要变化是,由于三种物保(即抵押、质押和留置)纳入第二章,合同的担保部分中仅保留了以《担保法》为依据的保证和定金两种形式。本章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一)合同的订立

1. 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约可以向特定人发出,也可以向非特定人发出。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

2. 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承诺应当由受要约的特定人或非特定人向要约人以通知的方式作出,通知的方式依要约要求可以是口头或书面形式。

(二)合同的效力

1. 无效合同、可撤销合同和可变更合同。

(1)无效合同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生效条件而不发生法律效力,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无效合同有5种情形,应熟悉。

合同的无效,分为合同的全部无效与合同的部分无效两种情况。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2)可撤销或可变更合同是可撤销或可变更的合同,是指因存在法定事由,合同一方当事人可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或者变更的合同。可撤销或可变更合同有3种情形,注意与无效合同的区别。

可撤销合同被撤销之前仍是有效合同,是否撤销,完全由当事人决定。对可撤销合同采取变更措施,变更后继续履行。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三)合同的履行

1. 合同的履行抗辩权。

合同的履行抗辩权只能在双务合同中行使,双务合同是指双方当事人相互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合同,如买卖合同。

2. 代位权与撤销权。

代位权与撤销权是合同保全的形式,目的是防止债务人的责任财产不当减少,对无物权担保的债权人造成损害。

注意:代位权的适用对象是债务人的消极行为,撤销权的适用对象是债务人的积极行为。代位权与撤销权都需要请求人民法院实施。

(四)合同的担保

1. 担保是指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保证合同履行、保障债权人利益实现的法律措施。

一般情况下,担保合同是从属于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担保对债权人权利的实现仅具有补充作用,在主债关系因适当履行而正常终止时,担保人并不实际履行担保义务。

2. 保证。

(1)担任保证人须具有一定的资格。

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可以作保证人。但不具有完全代偿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自然人,以保证人身份订立保证合同后,不能以自己没有代偿能力为由要求免除保证责任。

(2)保证的方式有两种,即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

这两种保证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保证人是否享有先诉抗辩权,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则不享有。

(3)保证责任与共同担保。

在同一债权上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的,属于共同担保。物的担保和保证并存时,如果债务人不履行债务,则根据下列规则确定当事人的担保责任承担:

①有约定的,根据当事人的约定确定承担责任的顺序。

②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如果保证与债务人提供的物的担保并存,则债权人先就债务人的物的担保求偿。保证在物的担保不足清偿时承担补充清偿责任。如果保证与第三人提供的物的担保并存,保证与物的担保居于同一清偿顺序,债权人既可以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也可以对担保物行使担保物权。

3. 定金。

(1)定金应当以书面形式约定。当事人在定金合同中应当约定交付定金的期限。定金合同从实际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

(2)定金的效力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定金一旦交付,定金所有权发生移转。②给付定金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当事人一方不完全履行合同的,应当按照未履行部分所占合同约定内容的比例,适用定金罚则。③只有因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或者其他违约行为,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才可以适用定金罚则。④当事人约定的定金数额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如果超过20%的,超过部分无效。

(五)违约责任

1. 当事人在合同中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但两者不可同时并用。

2.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

五、票据法律制度

2008年本章内容没有实质性修改。本章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一)概述

1. 票据法律关系。

一般来说,票据关系的发生总是以票据的基础关系为原因和前提的,但是,票据关系一经形成,就与基础关系相分离,基础关系是否存在,是否有效,对票据关系都不起影响作用。

2. 票据行为必须符合法定形式。

(1)关于签章。

票据上的签章是票据行为表现形式中绝对应记载的事项,如无该项内容,票据行为即为无效。签章既包括签名,也包含盖章。签章是历年考试的考点之一,应熟练掌握。

(2)各类票据共同必须绝对记载的内容。

①票据种类的记载。②票据金额的记载。票据金额以中文大写和数码同时记载,二者必须一致,二者不一致的,票据无效。③票据收款人的记载。④年月日的记载。

(二)汇票

1. 出票。

汇票的出票人在作出票行为时,必须与付款人具有真实的委托付款关系,并且具有支付汇票金额的可靠资金来源;汇票的出票人不得签发无对价的汇票用以骗取银行或者其他票据当事人的资金。

(1)汇票绝对应记载的事项是指《票据法》规定必须在票据上记载的事项,若欠缺记载,票据便为无效。

汇票的绝对应记载事项有:表明“汇票”的字样;无条件支付的委托;确定的金额;付款人名称;收款人名称;出票日期;出票人签章。

(2)汇票的相对应记载事项也是汇票上必须应记载的内容,但是,相对应记载事项未在汇票上记载,并不影响汇票本身的效力,汇票仍然有效。

2. 背书。

(1)背书人背书时,必须在票据上签章,背书才能成立。

背书未记载日期的,视为在汇票到期日前背书。

(2)出票人在汇票上记载“不得转让”字样,汇票不得转让。

如果收款人或持票人将出票人作禁止背书的汇票转让的,该转让不发生票据法上的效力,出票人和承兑人对受让人不承担票据责任。背书人在汇票上记载“不得转让”字样,其后手再背书转让的,原背书人对后手的被背书人不承担保证责任。

(3)部分背书无效。

背书时附有条件的,所附条件不具有汇票上的效力。但并不影响背书行为本身的效力,被背书人仍可依该背书取得票据权利。

(4)以背书转让的汇票,背书应当连续。

如果背书不连续的,付款人可以拒绝向持票人付款。

(5)法定禁止背书。

汇票被拒绝承兑、被拒绝付款或者超过提示付款期限的,属于法定禁止背书。如果背书转让的,背书人应当承担汇票责任。

3. 承兑。

(1)定日付款或者出票后定期付款的汇票,持票人应当在汇票到期日前向付款人提示承兑。否则,即丧失对其前手的追索权。

(2)见票后定期付款的汇票,持票人应当自出票日起1个月内向付款人提示承兑。否则,即丧失对其前手的追索权。

(3)见票即付的汇票无需提示承兑。无需提示承兑汇票主要包括两种:一是汇票上明确记载有“见票即付”的汇票;二是汇票上没有记载付款日期。

4. 保证。

保证不得附有条件;附有条件的,不影响对汇票的保证责任。如果被保证人的债务因形式要件欠缺而无效,保证人的债务,即承担的保证责任也将归于无效。换言之,如果被保证人的债务无效是因实质上的原因而无效,保证人的债务,即保证责任则不能免除。

5. 付款。

持票人提示付款的法定期限如下:第一,见票即付的汇票,自出票日起1个月内向付款人提示付款;第二,定日付款、出票后定期付款或者见票后定期付款的汇票,自到期日起10日内向承兑人提示付款。如果持票人未在上述法定期限内为付款提示的,则丧失对其前手的追索权。

6. 追索权。

追索权发生的实质条件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汇票到期被拒绝付款;第二,汇票在到期日前被拒绝承兑;第三,在汇票到期日前,承兑人或付款人死亡、逃匿的;第四,在汇票到期日前,承兑人或付款人被依法宣告破产或因违法被责令终止业务活动。在发生上述情形之一的,持票人可以行使追索权。

(三)本票

银行本票是见票付款的票据,收款人或持票人在取得银行本票后,随时可以向出票人请求付款。本票自出票日起,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个月。如果本票的持票人未按照规定期限提示本票的,则丧失对出票人以外的前手的追索权。

(四)支票

1. 支票的两项绝对应记载事项可以通过授权补记的方式记载:一是支票上的金额可以由出票人授权补记,未补记前的支票,不得使用。二是支票上未记载收款人名称的,经出票人授权,可以补记。

2. 支票限于见票即付,不得另行记载付款日期。另行记载付款日期的,该记载无效。支票的持票人应当自出票日起10日内提示付款,超过提示付款期限的,付款人可以不予付款,但出票人仍应当对持票人承担票据责任。

2024年安全管理复习重点 篇3

经济管理专业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管理的人本性:任何管理都要以人为中心,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系、满足人的需求、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工作放在首位。

2、管理的创新性:管理本身是一种劳动,不仅能参与创造价值,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力。

3、管理主体:是管理活动中按一定规则建立起来,掌握并实施公共权力的国家机构体系。

4、管理的战略观念: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对管理客体和管理过程进行总体谋划的管理观念体系。包含全局性观念、综合性观念、长远性观念、创新性观念。

5、协调:指管理者对管理活动中各个要素之间的问题和关系进行协商和调节,使之相互配合,步调一致地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

6、激励:指管理者通过各种方法去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迸发积极性和创造性,朝着组织确定的目标奋发努力的过程。

7、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8、金融监督:指中央银行对货币流通和资金融通状况的监测、预警和督导。

9、财政政策:指一国政府行为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10、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宏观调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及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11、“精神革命”:泰罗认为工人和雇主双方必须认识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双方都有利。为此要解决管理部门和工人的良好合作关系,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互相合作。

12、例外原则: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如有关企业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人事任免权等。

13、行为科学:是指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管理领域中人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研究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因及人的行为动机的发展的变化规律,目的在于有效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推动人们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研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关系,目的在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14、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为标准,要求遵循人群关系中形成的不成文的非正式的行为准则,并强调它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效率有很大影响。

15、公平理论: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侧重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认为对一个职工的激励是他的投入对报酬砼他了解的其他职工的投入对报酬的比率的函数。

16、“诱因”:是指组织为了补偿个人牺牲而提供的各种刺激,包括物质、社会(威望、权力、参与决策等)。“牺牲”:是指个人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提供服务、时间等。

17、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层次性、整体性、环境适应性。

18、权变理论:是指以系统观点为依据,研究一个组织如何根据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可变因素的性质,在变化的条件下和特殊的情境中,采用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技术,提出最适合于具体情境的组织设计和

管理活动的一种管理理论。

19、“经济人”:人是理性的动物,追求经济上的利益,会由于经济的激励而为达到组织的目标努力工作,同时自己也达到满足。

20、“社会人”:不仅是单纯追求经济收入的“经济人”,而且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寻找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方法。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管理的目的性?

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制度,推进国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其主动支配作用的条件。

①具有一定的权力,即支配权、职权、公共权力、影响权。

②具有一定的能力,即协调、控制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影响、号召能力。

③管理主体要在管理活动的各要素中处于主导地位。

3、管理客体的人的特性与作用。

管理客体的人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个性、社会性、能动性。

作用表现:是管理决策的参与者与执行者;反馈信息的原发者和传递者;管理文化的创造者和体现者。

4、经济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区别

重要区别是具有生产性,是生产物质产品、创造物质财富的系统。使生产为人民造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

5、权变思想在管理中的作用。

①有利于管理思想的不断更新

②有助于指导管理者的管理实践活动

③有利于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

6、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党的十四大到十八大,都提出了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种基本经济制度被界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我国经济之所以走得快,走得稳就是因为既有公有制又有非公有制这两条腿。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①为了弥补“市场缺陷”,有必要搞好宏观调控。

②为了维护市场秩序,有必要搞好宏观调控。

③为了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必要搞好宏观调控。

④为了维护公正分配和国家整体利益,有必要搞好宏观调控。政府的调控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市场的作用既要发挥,又要加以驾驭和调控。

8、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

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9、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因素

社会总供给水平、货币供应量、财政收支状况、价格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对未来经济发展和经济水平的预期。

10、经济周期中复苏阶段的主要特征

市场逐步活跃,生产持续恢复,物价稳步攀升,资本周转加快,利润不断增加,就业日益增多。

11、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主要特征

理论研究中充分吸收和运用了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及电子计算机。对于管理理论的研究不在局限于一些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或其他专家,形成了一只庞大的职业队伍。各类专家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角度对管理理论所形成的学派,说法和叫法不统一。

12、简述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①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②谋求取得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③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实行重大精神变革。

13、简述差别工资制度

包括3个方面内容:①通过对工时研究和分析,制定出一个标准定额。②采取一种“差别计件制”的刺激性报酬制度,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定额而采取不同的工资率。③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即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这样既可以克服磨洋工的现象,又可以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

14、简述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促进信息传递。影响非正式组织成员协作意愿,维护正式组织内部团结。保护个人人格和自尊心。

15、简述梅奥的人际关系论观点。

①工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是“社会人”,②在企业里,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非正式组织。③生产效率与工作条件、工作方法没有直接关系,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决定于人的工作态度即士气,士气越高生产效率越高。管理当局要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提高来激励职工的士气。

16、简述五项修炼基本内容

①自我超越,包括建立个人“愿景”、保持创造性张力、看清结构性冲突、诚实地面对真相、运用潜意识。②改善心智模式,③建立共同愿景,④团体学习,⑤系统思考。

17、简述制定企业经营目标的原则

可行性原则,关键性原则,激励性原则,④调节性原则。

18、简述企业经营管理基础工作的内涵及特点。

企业经营管理基础工作是指企业各项生产经营业务中最基本的记录、数据、标准和制度。特点: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前期性。

三、论述题

1、论述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

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②管理的主体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律规范、法定的程序进行管理,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职责与管理权限。③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④管理目标和政策必须体现公众利益,并与公众的接受程度相适应。

⑤决策必须建立在民主化与科学化、法制化的基础上。

⑥宏观调控必须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⑦政府各系统、各部门、各要素之间要协调一致。

2、简述宏观经济运行规律

①组织构成的总体性。宏观经济具有复杂的组织构成。包括各个产业、部门、各经济单位;各个地区、各个城镇及经济单位;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包括国有集体、私有等各种经济成分;包括企业、市场、居民户、政府部门。

②经济总量的平衡性。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所谓总量平衡,主要是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基本平衡。

③产业结构的比例性。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各个产业间及其内部各部门间生产规模的比例关系和投入产出的关系。一般包括一、二、三次产业的结构、产业间及各次产业内部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等。

④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性。宏观经济运行不可能总是保持高速增长或平稳运行,总会产业一定程度的周期波动。尽可能减少经济周期波动的震幅和损失,是政府应发挥的作用。

3、论述宏观调控服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核心职能是服务。宏观调控服务,是指国家政府为弥补市场缺陷、为促进市场发育、为维护市场秩序,为企业平等竞争,为尽可能地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从而提供安全、信息、科研、教育、公共产品、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调节、调控与服务。

4、论述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转变(为什么说在经济转变中,关键的转变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面临着许多重大的转变,其中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在这些诸多转变中,最关键的转变的政府职能的转变。

十二五规划指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行政问责,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5、论述“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指出的战略内容要求。

①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③坚持吧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④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⑤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6、论述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①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是指导和引导一个整体趋向一个目标,企业经营包括技术活动、营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管理只是其中一种,包含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②管理的一般原则:劳动分工、权力和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稳定、创新、团结。

7、联系实际谈谈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实际意义。

答:

1、人员的团结。法约尔指出:团结就是力量、企业的领导人员应努力保持职工队伍的融洽和谐团结。

2、权力和责任。权力与责任应当对等,有了责任就必须给予权力,否则这项工作也难以顺利完成。

3、统一领导。未达到同一个目的,各项活动只能在一位领导和一项计划下进行,它是保证行动的统一,力量协调和集中努力方向的关键。

4、公平。法约尔把公平理解为亲切、友好和公正。用

这种态度对待职工,可以激励职工热忱地履行他们的职责。

5、首创精神。法约尔指出,企业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企业力量的源泉,必须鼓励职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8、结合实际分析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及管理对策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种: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认为,人们需求是依次要求、依次满足的,是递级上升的。这种需要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是激励因素。以上五种需要,人们并不能都得到满足,往往是等级越低者越容易得到满足,等级越高者越不容易满足。马斯洛认为人们在特定时期总有某些个别的需要发挥特别作用,并处于主导地位,其他级别的需要处于从属地位。

9、论述巴纳德的组织平衡论(试用组织平衡理论论述企业深层发展的条件)

①组织的对内平衡。它是指通过把创造出来经济和非经济诱因有效地配给各个成员,保持各个成员的“诱因”和“牺牲”的平衡,从而确保成员协作积极性的过程。

②组织的对外平衡。它是指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不断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的过程。

③组织的对内平衡和对外平衡相辅相成。组织平衡时,组织才能生存和发展。否则,组织成员就会离开组织自寻出路,其结果将导致组织的瓦解。所以,组织平衡是组织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10、当前我国企业发展受到哪些突出矛盾的制约?基于这些矛盾,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实现哪些最主要的目标?

⑴制约:①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加深。②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综合成本上升导致传统优势迅速下降。⑵①通过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企业增长动力转型。改变以往主要依靠扩大要素投入和生产规模的粗放式增长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不断提高企业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②通过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形象和品牌建设、提高生产效率等途径,全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实现企业发展能力转型。

2024年安全管理复习重点 篇4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发表,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2、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廖世承。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4、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5、联结学习理论: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反射理论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6、认知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型顿悟说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7、学习动机的理论:强化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

8、教育目的的理论: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

9、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形式训练说

相同要素说

概括说

关系转换理论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10、遗忘的理论解释: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

11、品德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三水平六阶段)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育性原则。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5、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二、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三、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6、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2、关注影响教育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第二章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的4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4、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6、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二、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7、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线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8、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9、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

1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其发展过程为: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

11、认知方式的差异:场独立与场依存;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性;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

12、瑞德的学习风格分类: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和综合型。

席尔瓦和汉森的学习风格分类:掌握型、理解型、人际型和自我表达型。

13、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水平差异、智力的类型差异和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性别差异。

1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一是要采用与学习者认知风格相一致的教学策略。

二是应该根据学生认知方式设计教学对策。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习的实质。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的。

4.学习没有价值标准与对错之分。

5.学习是指过程而非结果。6.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性为。

3、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的泛化与分化。

10、桑代克尝试—错误说的基本

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5、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6、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所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把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与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7、简述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主观条件:(1)学习者要有学习的心向。

(2)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恰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相联系。

(3)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的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已有的适当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潜在的意义转化为心理意义,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

8、论述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一、学习观。

(1)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2)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3)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第二、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提倡发现学习。

(3)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9、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教学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支架式教学、情境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第四章 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

3、学习动机的种类: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认知内驱力、自

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图。

2、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

否能够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内部因素: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成熟与年龄特点

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

学生的抱负水准

学生的焦虑程度 外部因素:家庭条件和社会舆论

教师的榜样作用

7、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

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8、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

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

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

继续努力

9、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10、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1)成败经验。(2)对他人的观察。(3)言语劝说。

(4)情绪和生理状态。

11、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的性质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但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因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

素,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却不是唯一的条件。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1、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的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学习迁移的类型:正迁移与负迁移

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远迁移与近迁移

3、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可利用

性、可辨别性、稳定性与清晰性。

4、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相似性

原有认知结构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5、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一、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

迁移

三、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

迁移

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的意识性

3、学习迁移的意义或作用。

(一)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直接促进作用

(二)对学生毕业后的适应社

会生活的间接作用

第六章 知识学习

1、知识的分类。

陈述性知识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其基本单元是组块,表征方式是时间序列、表象和命题。

程序性知识是指导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其基本单元是产生式,表征方式是条件和行动。

2、知识学习的分类。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3、记忆的三个系统:感觉登记、工作记忆、长时记忆。

4、工作记忆的特点。

(1)信息的保存时间短暂。(2)处于工作或活动状态。(3)工作记忆容量相当有限,为7±2个组块。

5、艾宾浩斯遗忘的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进程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过了相当长时间后,几乎不忘。

6、运用信息加工原理,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

1.明确知识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在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

3.深度加工学习材料。4.进行组块化编码。5.合理安排练习和复习。

7、知识学习的作用。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3)知识学习是成造型产生的必要前提。

第七章 技能学习

1、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种类。

操作技能的特点: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心智技能的特点: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3、高原现象指在练习到一定时期,技能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尽管练习很用心,但成绩提高不大,动作技能水平出现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

4、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关系。

区别:(1)活动的对象不同。(2)活动的结构不同。

(3)活动的要求不同。

联系:操作技能经常是心智技能学习的最初依据。

心智技能往往又是外部操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

5、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6、我国心智技能学习理论的学习过程: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7、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运动感知。

8、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4)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5)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9、技能的作用。

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技能是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能力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八章 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提高学校效率和效果,有意识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其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2、学习策略的分类。

3、生成性学习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自己的类比或者表象。

4、元认知是对自身认知的认知,有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

5、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6、我国心智技能学习理论的学习过程: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7、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 程序化训练模式

完型训练模式

交互训练模式

合作学习模式

8、合作学习中一般采用两个学生一组,承担不同角色。一个是学习的操作者,向对方总结材料;另一个是学习的检查者,负责纠正对方错误或遗漏。两者轮换扮演。

9、学习中如何使用复述策略。

1)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排除互相干扰

3)整体识记与分段识记 4)多种感官参与 5)复习形式多样 6)划线强调

10、学习中如何使用精加工策略。

(1)联想法:形象联想、谐音联想、缩减联想、关键词联想。

(2)做笔记(3)提问

(4)生成性学习(5)利用已有知识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问题是给定信息与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景,分有结构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

2、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目的状态的过程,包括常规性的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问题解决。

3、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出新奇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4、创造性的基本特征:变通性、独创性、流畅性。

5、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指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6、聚合思维也叫求同思维,是指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7、影响为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的呈现特征 已有的知识经验 反应定势 功能固着 智力水平动机强度

8、影响创造性发展的因素。

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

智力因素 已有知识经验 动机强度 个性因素

9、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二)教授和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10、创造性的培养。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1.新手与专家在解决问题中的差异。

(1)专家不注意中间过程;新手需要很多中间过程。

(2)专家或立即推理或搜集信息,是一种再认知的过程;新手需要先明确目的,再从头到尾的解决问题。

(3)专家在解决问题时更多的利用直觉;而新手更多的依赖正确的方程式。

(4)专家在解决问题时的自我监控能力优于新手。

第十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道德认知表现出从具体逐渐过渡到抽象,从片面逐渐过渡到全面

(二)道德行为表现出从依附逐渐过渡到自觉,从模仿组建过渡到习惯

(三)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3、中学生品的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4、影响中小学生品的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家庭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社会因素、同伴群体

(二)内部因素: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5、良好品德的培养方法。

(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三)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6.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区别:(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需要不同。联系:(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

第十一章 学校群体心理

1、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是群体。

2、群体规范是躯体中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行为的标准。

3、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成员的吸引力。

4、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以个人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友谊为基础而结成的群体。

5、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的群体背景中,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即心理距离。

6.人际沟通是指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也就是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交流各种观念、思想和情感的过程,所以也有人把人际沟通称之为信息沟通。

7、非正式群体的特点:自发性、相似性、封闭性、凝聚性、竞争性、权威性。

8、群体的特征:目标与规范

组织与沟通

群体心理与群体凝聚力

9、群体的心理功能:归属功能、认同功能、支持功能、塑造功能。

10、群体规范的功能。

1.维系群体功能 2.评价标准功能 3.行为导向功能 4.惰性功能

11、人际沟通(信息沟通)的要素:信息源、接受者、信息和通道。

12、人际沟通的功能:传达信息、心理保健、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

13、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 2.群体的领导方式

3.群体内部的目标结构和奖励方式

4.外部影响

14、人际沟通障碍:地位障碍、组织结构障碍、文化障碍、语言障碍、个性障碍、社会心理障碍。

15、师生有效沟通的心理学原则:真诚、尊重与接纳、同理心。

16、印象形成中的若干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投射效应。

17、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1.在思想认识上要正视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必要性。

2.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表现自我的良好机会,满足非正式群体的需求。

3.注意发挥和引导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作用。

4.正确认识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针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5.加强正式群体的建设,减少非正式群体不良因素的侵蚀。

18、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功能。

1.满足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2.促进学生人格的独立与发展。

3.促进学生的社会化。4.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第十二章 学生与教师心理健康

1、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地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二)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三)自我调控能力

(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五)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六)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3、心理辅导的目标:学会调适(调节与适应),寻求发展。

4、个体心理辅导中认知调适的方法:理性情绪辅导方法。

5、心理辅导的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学生主体性原则

(5)个别化对待原则

(6)整体性发展原则

6、心理辅导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7、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工作满意度 人格特征 角色冲突 学校管理 社会的影响

8、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二)应付压力

(三)社会支持

(四)专家的处理

(五)教师的休闲

第十三章 教学目标与评价

1、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有系统的收集、综合和解释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2、教学评价的作用: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教育作用。

3、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也叫可靠度,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以及一次测验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4、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的特点或者属性的程度。

5、区分度是指测验对不同考生的水平能偶区分的程度,与难度有关。

6、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

7、简述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与问题。

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 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

2018年历史复习中的重点问题 篇5

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密切交往,团结奋斗,共同开发祖国的疆域,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各族在历史发展中,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利益,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同学们要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要点: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休戚与共的紧密关系。各民族都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2、中国疆域的演变发展

历史上中国的疆域,不仅包括历代中央王朝或汉政权控制的疆域,也包括尚未列入中央王朝版图的各地方和少数民族政权的疆域,包括少数民族活动的地区。经过历朝经营,对西藏、新疆、东北、西南等地区,以及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海诸岛进行有效的管辖。通过学习,同学们要具有国家领土主权意识,包括国土和海疆意识。

要点: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疆域的四至。历代朝廷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3、民族政权的问题

历史上不管是处于中央王朝的统辖之下,还是在政权分立的时期,中国疆域内的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政权,其控制的区域也都是中国疆域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以及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是国内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要点:各政权的关系,不是中国与外国的外交关系。民族政权之间的,平等相处和平友好往来是主流。

4、民族冲突与战争 首先,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是主要方面,而战争是次要的方面。其次,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属于国内战争。尽管交战双方互称敌我,但这是历史上民族关系出现极端矛盾的表现,而不是不同国家的主权冲突。如宋与辽、金的战争,属于我国内部的民族之间的战争,因为契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也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不是外国的政权或外来政权。

要点;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的角度上实事求是地评论。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使学生形成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七年级教材中有专门的课介绍这方面的内容。教学中要注意讲清文化成就的具体内容,概括出文化成就的突出特色,认识其历史上的作用与影响,引导学生从文化的发展看历史的进步,形成文化自信。

要点:本土性: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根植于本土,有着自身的道路和独特的风格。

多样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彩多姿,领域宽阔,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吸纳性:中华文化有着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具有着很强的包容性。

凝聚性:中华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 力。

连续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承上启下,不断发展,有顽强的生命力。

6、对外关系与中外交流

历史上的中国,并不是孤立、封闭地发展的,中外交流始终在进行着。在七年级教材中,安排有专门的课论述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对外关系,尤其是两汉时期,以及隋唐以后,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都有很大的发展。通过相互交往,中国在多方面获取收益,也将中国在各方面的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要点: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主流是友好平等。通过中外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7、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陷入灾难的深渊 自1840年以后,列强不断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使中国陷入灾难的深渊。列强凭借武力并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的侵略特权,包括侵占领土,破坏主权,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

要点:认清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及侵略战争的本质。分析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给中国造成的灾难。

8、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的抗争

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抗专制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主要是围绕着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是中国近代史的一条主线。

要点: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振兴中华的抗争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9、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解放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这是中国近代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要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局面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线。

10、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时代的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现代史发展的主线。尽管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曾有过曲折发展,但最终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通过现代史教学,是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要点: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使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1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都是历史产物,时代要求,是中国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衔接、不可或缺的环节。一方面,没有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就建立不起来,当今的社会改革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以后的实践中;逐 步暴露出来,使人们认识有了新的发展,才有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改革。而且社会主义改革也是为了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要点:无论是改革还是改造,目的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继承改造创造的成果,扬弃改造后遗留的问题。

12、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探索

在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也曾出现过曲折和失误,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运动。教材中对基本过程作了简要的叙述,侧重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曲折有其历史的原因,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

要点:要“宜粗不宜细,重点在总结经验教训。”党及时反思总结,最终走上正确的轨道。

13、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

建设一个强大的现代化中国,是新中国建立后几代人的追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奠定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一直到改革开放时代的不懈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发展成果,也是形成四个认同和四个自信的历史与现实的证明。

要点:要通过具体事实来说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强大与人民幸福有密切的关系。

14、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我国百年来的屈辱外交,开启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活动。尤其是改革开放,中国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活动,广泛参与多边领域的国际活动,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其国际影响力有直接关系。

15、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提出实现中国梦,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力量。这关系到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新教材要体现时代性,对此要有所强调。

要点:认识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取得的新成果。关注时事发展,增强学生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16、古代世界的多元发展

人类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各大文化区域的文明成果,构建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特点。古代世界的各个地区,各主要国家虽然是相对孤立发展,有一定的不平衡性,但仍存在着不断的交往和交流,这种交往和交流,对推动人类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点:各地区的文化各具特色,并没有高下之分。各地区的文化在独自发展中亦有相互交流。

17、宗教问题的处理

世界古代史教材中会涉及到三大宗教的产生。对于宗教问题的论述,既要历史地看,也要坚持无神论,论述时不能有神秘主义,超自然力和鬼神迷信等内容。在教材中和教学中都不能宣传宗教的教理、教义和教规。对宗教领袖人物及图像、宗教礼仪、规诫和习俗等方面的处理要谨慎。

要点:要从历史的角度概述宗教的产生。对宗教问题的讲解不能随意阐发。

18、世界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人类历史进入到近代以后,才逐渐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世界史。工业革命开辟了人类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随着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以及海外拓展,世界市场形成,过去世界长时间的相对隔绝状态被打破,整个世界逐步成为密切联系的、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整体。

要点:了解工业革命的具体成果及发展脉络。认识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19、民主政治的问题

世界史中会涉及到西方制度的发展,如雅典的民主政治,英美等国民主政体的建立等。对这方面的论述,既要说明其历史的进步性也要指出其历史的局限性。要根据历史事实说明一个国家民主政治的产生有其特有的原因,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其具体的过程,民主制度亦有自身的缺陷。

要点:不要将君主制、民主制与集权制混为一谈。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比较时尤要谨慎,不能简单化。

20、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相互影响和斗争,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格局起伏变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级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上一篇:小学小学语文学科论文下一篇:加涅的九段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