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劳动仲裁典型案件研讨会纪要》的通知

2024-05-08

《江苏省劳动仲裁典型案件研讨会纪要》的通知(共3篇)

《江苏省劳动仲裁典型案件研讨会纪要》的通知 篇1

江苏省劳动厅 江苏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关于印发《江苏省劳动仲裁典型案件研讨会纪要》的通知

苏劳仲[1997]6号

各市、县、区劳动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为了指导全省仲裁委员会正确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省劳动厅于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十三日至十四日在扬州召开了全省劳动仲裁典型案件研讨会。根据研讨会意见,整理出《江苏省劳动仲裁典型案件研讨会纪要》,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一九九七年三月二十一日

《江苏省劳动仲裁典型案件研讨会纪要》

为了提高全省劳动争议案件处理质量,研究解决当前劳动争议案件处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省劳动厅于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三日至十四日,在扬州市召开全省劳动仲裁典型案件研讨会。省厅陈凤鸣副厅长到会讲话。省厅仲裁处负责人、各省辖市劳动局仲裁科(处)负责人和部分撰写论文的作者参加了会议。省计经委、省总工会、省高级法院、南京市中级法院也派员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就工伤和工资劳动争议的受理和处理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现将研讨会意见纪要如下:

一、工资争议的受理处理

(一)关于工资争议的受案范围问题

工资争议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因执行国家工资规定或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约定的工资数额、支付项目、支付形式、支付时间产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工资是按照国家统计局规定应统计在职工工资总额的各种劳动报酬,包括标准工资,形式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有规定标准的各种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对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因尚未确定的劳动报酬事项或在确定劳动报酬过程中发生的争议,不属于仲裁委员会受案范围。

(二)关于困难企业的工资争议处理问题

困难企业是指严重亏损和停产列入地方各级政府解困名单中的企业。仲裁委员会在处理这类争议时,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要考虑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又要兼顾困难企业的承受能力。在处理形式上,尽可能以调解方式协商解决;对当事人双方协商解决不成的,只要劳动者在法定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裁决执行的工资水平不应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对于长期亏损确实没有工资支付能力的企业;企业应筹集资金,发给职工基本生活费。

(三)关于拖欠工资争议处理问题

用人单位无正当理由在规定时间故意不支付劳动者工资为无故拖欠。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企业,延期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三个月期限。

(四)关于用人单位内部分配的工资争议处理问题

根据《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用人单位据此制定的内部晋级、工资、奖金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只要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并又经过职代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就可以作为仲裁委员会处理工资争议的依据。

(五)关于承包、销售合同(协议)中劳动报酬争议处理问题

承包合同不属于劳动合同,但实际存在承包合同代替劳动合同的做法。有些承包合同中规定了工资福利等劳动权利义务方面的内容,企业与职工因执行工资福利方面内容发生的争议,仲裁委员会应予受理。处理劳动争议时,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定,承包合同中有关劳动权利义务的条款,经确认属于合法有效的也可以作为处理劳动争议的依据。

二、工伤争议的受理和处理

(一)关于工伤争议的仲裁申诉时效问题

根据《劳动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提出仲裁请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劳动部在有关规范性文件中进一步明确,劳动争议发生之日,是指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也就是指有证据表明权利人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的日期,或者根据一般规律推定权利人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日期,即劳动争议发生之日。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是劳动争议仲裁申诉时效的开始。确认工伤争议的仲裁申诉时效,亦应按照上述规定进行判断和把握。

按照工伤争议的特点,可以划分为申报工伤发生的争议,工伤性质认定,职工因要求伤残鉴定发生的争议,对劳动鉴定结论的争议和工伤待遇给付发生的争议等。

根据劳动部发布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十条规定:企业应当自工伤事故发生之日起或者职业病确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工伤报告。第十三条又规定:“职工在工伤医疗期内治愈或者伤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或者医疗期满仍不能工作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评定伤残等级并定期复查伤残状况。”因此,企业在工伤事故发生之日起或者职业病确诊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按规定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工伤报告,工伤职工或者其亲属因申请工伤与企业发生争议并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的,在规定的期限届满之次日起六十日内,仲裁委员会应予受理。职工在工伤医疗期内治愈或者伤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或者医疗期满仍不能工作的,职工因要求进行伤残鉴定与企业发生争议,应当从医疗卫生机构作出医疗结论之日起,或医疗期满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因工伤待遇给付发生争议,双方当事人应在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鉴定结论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当事人如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超过上述规定的申请仲裁时效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从保护工伤职工合法权益出发,依法予以受理。

(二)关于工伤争议的仲裁管辖范围问题

工伤处理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处理环节多,涉及负伤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分清工伤处理各个环节中发生的争议及处理方式,明确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职责和受理案件范围,依法及时处理工伤争议。

1.工伤申报。依照规定,企业应当自工伤事故发生之日或者职业病确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申报工伤。若在十五日内职工因申报工伤与企业发生争议,应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诉。十五日期满后职工因申报工伤发生争议的,在规定时效内可以向仲裁委员会申诉,仲裁委员会应依法受理。

2.工伤认定。企业和职工对劳动行政部门作出的认定工伤或非工伤结论不服,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但由此发生的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3.申请伤残鉴定。职工在工伤医疗期治愈或者伤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或者医疗期满仍不能工作的,企业未按规定为其申报劳动鉴定的,职工因要求进行劳动鉴定与企业发生争议,可以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委员会受理后,应委托劳动鉴定委员会进行伤残鉴定,然后依据鉴定结论及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4.鉴定结论的确认。职工对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的伤残等级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当地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申请复查;对复查鉴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劳动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复查鉴定最终结论由省级劳动鉴定机构作出。此类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5.工伤待遇给付。职工因工伤待遇给付问题与企业发生的争议,属于劳动争议,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但是,职工与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发生的工伤待遇给付争议,不属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职工可按照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有关法律、法规办理。

(三)关于处理工伤争议的法律适用问题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运行机制。工伤待遇与民事人身损害赔偿的性质有区别,属于不同的社会关系范畴,分别由劳动法和民法予以调整。《劳动法》颁布实施后,工伤保险的法律规定得到进一步完善,在适用对象、范围、原则和标准等方面均有了系统明确的规定。因此,工伤争议必须按照劳动法律法规处理,而不能按照民事人身损害赔偿的有关法律规定执行。劳动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发布后,1951年政务院公布、1953年政务院修正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和国发[1978]104号文仍然有效。试行办法在工伤的范围、条件和标准上有扩大,这些扩大部分以及劳保条例没有规定的内容应按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试行办法没有涉及的部分仍按劳保条例的规定执行。江苏省劳动厅颁发的苏劳险[1995]7号和24号文与试行办法规定的待遇标准不一致的,按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鉴于试行办法第二条规定的实施范围包括所有企业和职工因此对农民合同制职工和按规定招收录用的临时工在1996年10月1日以后发生的工伤,也应按照该办法的规定执行。根据劳动部办公厅“对《关于临时工的用工形式是否存在等问题的请示》的复函”(劳办发[1996]215号)精神,依照《劳动法》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后,在用人单位的各类职工应享有相同的权利,过去相对于正式工而言的临时工已不复存在,用人单位在临时性岗位上用工,仅在劳动合同期限上有所区别。所谓的“临时工”发生因工伤亡事故后,其享有的待遇应与其他职工相一致。

在工伤争议处理中,领取伤残抚恤金的职工和因工死亡职工遗属要求一次性领取待遇的,根据试行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可以一次性计发有关待遇并终止工伤保险关系。但我省目前尚未执行和出台计发办法,对确需一次性计发的案件,可按照伤残等级和职工年龄,结合具体案情,确定补偿幅度。

【关闭窗口】

《江苏省劳动仲裁典型案件研讨会纪要》的通知 篇2

关于印发《江苏省劳动仲裁疑难问题研讨会纪要》的通知

苏劳仲委[2007]6号

各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为了指导全省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法、准确、及时地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于2007年11月在南京召开了全省劳动争议疑难案件研讨会。现将《江苏省劳动仲裁疑难问题研讨会纪要》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二00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全省劳动仲裁疑难问题研讨会纪要

为了及时研究全省劳动争议处理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统一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认识和做法,不断提高劳动争议案件处理质量,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于2007年11月在南京召开了全省劳动争议疑难问题研讨会。省、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省劳动保障厅、省总工会、省企业家联合会也派员参加了会议,同时邀请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同志参加了会议。劳动保障部劳动工资司领导也专程到会指导。

现将研讨会意见纪要如下:

一、劳动者在单位工作期间没有参加社会保险,后该单位把劳动者转为劳务派遣方式用工,如劳动者诉请原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费等发生劳动争议,应如何处理?

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劳动者诉请用人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争议,仲裁委员会应予受理。用人单位把劳动者从直接用工转为劳动派遣方式用工后,劳务派遣公司成为劳动者的用人单位,其应履行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如劳动者转入劳务派遣方式用工后,劳务派遣公司开始为劳动者缴纳了社会保险费,劳动者诉请原单位补缴以前的社会保险费,以劳务派遣公司开始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之日为申诉时效的起算点,劳动者在申诉时效内申诉的,仲裁委员会应予受理。如劳务派遣公司也未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劳动者诉请该公司和实际用工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费,仲裁委员会应予受理。

二、劳动者以自由职业者身份参加社会保险并个人缴费,或者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有约定,用人单位在劳动者工资之外另支付一定数额的费用,由劳动者以个人名义参加社会保险或者续保,如劳动者申请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按比例承担费用,或者要求补缴个人缴费与用人单位缴费的差额,或者要求将个人参保改为单位参保,应当如何处理?

根据《江苏省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第九条、第十条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是法定强制性义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应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用人单位还应承担对劳动者应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代扣代缴义务。如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约定,用人单位以现金方式支付劳动者社会保险费或用人单位采取由劳动者以自由职业者身份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做法,均不符合法律规定。如劳动者申诉仲裁的,仲裁委员会应依照《<江苏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规定>实施意见》(苏劳社险[2007]24号)及《关于贯彻<江苏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规定>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苏劳社险[2007]25号)的规定,裁决用人单位应按国家规定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申报手续,双方均应补缴社会保险费,从公平原则出发,劳动者应将用人单位以现金方式支付本人的社会保险费用返还用人单位。

三、原劳动部《关于贯彻<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的通知》([1995]236号)第二条规定:“对某些患特殊疾病(如癌症、精神病、瘫痪等)的职工,在24个月内尚不能痊愈的,经企业和劳动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医疗期”,应如何理解和执行?

根据原劳动部的规定,对某些患有特殊疾病(如癌症、精神病、瘫痪等)的职工,不论其工作年限长短,均给予不少于24个月的医疗期,医疗期满后能否延长、延长多久,应由用人单位根据劳动者的具体情况自行确定。如果劳动者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达到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标准的,可以办理病退手续。如未达到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标准的,医疗期满尚未痊愈的,用人单位可依法提前解除劳动者劳动合同,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和医疗补助费。

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双方协商签订了关于工资、经济补偿金支付等协议,劳动者反悔申请仲裁的应如何处理?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就工资、经济补偿金的事宜协商达成协议的,以双方签订协议的时间为申诉时效起算点,劳动者在申诉时效内提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应予受理。在审理中,应审查该协议是否存在无效或可撤销的情形,只要双方的协议不是在一方受欺诈、胁迫、基于重大误解等违背真实意思表示下签订的,且协议内容不违法及未显失公平,仲裁委应裁定双方协议合法有效,驳回劳动者的申诉请求,如协议存在无效或可撤销的情形,仲裁委员会应按照劳动法律法规规定做出裁决。

五、工伤发生后,未进行工伤认定,用人单位直接委托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做出了伤残等级鉴定,劳动者据此就工伤待遇提出仲裁申请应如何受理和处理?

工伤认定和伤残等级鉴定是处理工伤争议案件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劳动仲裁委员会无权对劳动者是否是工伤做出认定,也无权改变工伤认定结论。故受伤职工在未经工伤认定的情况下申请仲裁,仲裁委员会应以申诉人不符合申诉条件为由不予受理。即使双方当事人对工伤无异议,仍需由劳动保障部门做出工伤认定,避免将来发生新的争议。

六、用人单位与工伤职工已终止劳动关系和工伤保险关系,工伤职工也一次性领取了相关的工伤待遇,如工伤职工旧伤复发需要继续治疗而引起的争议如何受理和处理?

《江苏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工伤职工与用人单位解除、终止劳动关系时,用人单位支付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是按统计部门最近一次公布的当地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与解除、终止劳动关系时年龄之差计算的,故从其立法目的看,一次性医疗补助金是对工伤职工解除、终止劳动关系后至预期寿命期间可能发生旧伤复发需要治疗的一种补助补偿,且工伤职工享受一次性工伤待遇后,其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和工伤保险关系即已终止,故工伤职工旧伤复发后,再次提请仲裁,诉请原单位支付相关费用,仲裁委员会应以双方不存在劳动关系和工伤保险关系为由不予受理。

七、已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发生工伤后,工伤待遇争议应由参保地还是工伤发生地仲裁委员会受理?

根据《江苏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第三十条规定,用人单位注册地与生产经营地不在同一统筹地区的,原则上在注册地参加工伤保险;未在注册地参加工伤保险的,在生产经营地参加工伤保险。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后,在参保地进行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并按照参保地的规定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从便于工伤待遇处理考虑,以参保地仲裁委员会管辖为宜。但如职工未参加工伤保险,工伤职工则可以选择向工伤发生地或者用人单位住所地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八、因缴纳社会保险费发生争议,仲裁时效应如何把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劳动关系未终止的,双方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产生的缴纳社会保险费争议,以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不受申诉时效限制;双方劳动关系已终止的,劳动关系终止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从劳动关系终止之时起算申诉时效。

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期间,用人单位先未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后开始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如劳动者主张补缴以前的社会保险费,应以用人单位开始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之日为申诉时效起算点。

九、如用人单位规定,年终在册且参加年终考评的职工才有参与年终奖分配的资格,年终前已离职的劳动者要求支付年终奖发生的争议应如何处理?

《劳动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奖金属工资范畴,用人单位有权自主确定分配方式,因此,只要上述奖金分配方式,是用人单位规章制度规定,且用人单位奖金分配规章制度具备合法性,就可以作为劳动仲裁机构处理的依据。

十、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高温津贴、夜班津贴发生争议应如何裁决?

高温津贴、夜班津贴属工资范畴,不属于企业福利待遇,仲裁委员会应予受理,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十一、探亲假争议的处理问题。

《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国发[1981]36号),适用范围限于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同时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自行规定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职工的探亲待遇。省政府《关于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实施细则》(苏政发[1981]149号)中又授权各地、市对集体企、事业单位职工探亲待遇根据本地区实际作一些原则规定。

依据上述规定,探亲假仅适用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全民、集体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各种类型的非公单位探亲假适用目前无法律依据,对于非公单位探亲假的争议,如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或双方合同约定职工享受探亲假,则应按规定或约定执行。

十二、劳动者按照《劳动法》第31条规定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又反悔,是否有权撤回已递交的通知?

《江苏省劳动仲裁典型案件研讨会纪要》的通知 篇3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的通知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苏髙法【2008】417号

各巿中级人民法院、各基层人民法院:

今年以来,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我省经济运行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部分企业因生产经营困难,导致关停甚至倒闭破产,由此引发了大量的拖欠职工工资等劳动争议纠纷,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为了妥善处理因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带来的问题,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于2008 年10月27曰下发了《关于防范企业生产经营风险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的通知》,明确了相关工作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建立健全公正髙效的劳动纠纷案件审工作机制,现就当前审理和执行拖欠工资等劳动争议案件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拖欠工资等劳动争议案件的审判和执行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劳动争议纠纷既关系到劳动者的生存权,与民生问趙患息相关,也关系到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全社会的和谐稳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此髙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及早制订和认真落实应对预案,及时妥善加以处理.今年以来,受宏观经济形势和《劳动合同法》等法侓施行的多重影响,我省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特别是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迅速上升.今年1至10月,全省法院共新收劳动争议案件24645件,比去年同期上升了 150^,这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劳动争议案件是因为拖欠职工工资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已经成为民事审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全省各级法院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髙度,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巩固和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局面的髙度出发,始终坚持“三个至上” 指导思想,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深入分析、准确把握劳动关系领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把审理和执行好劳动争议案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切实维护好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各级法院领导要高度重视劳动争议案件,特别是拖欠工资案件的审判工作,经常性地分析劳动争议案件的审判工作态势;对于重大疑难和群体性的劳动争议案件,法院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加强对案件审理、调解和执行工作的指导。

二、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案件的审判和执行工作机制,公正高效地处理好劳动争议案件全省法院在审理拖欠工资等劳动争议案件时,要努力做到快立、快审、快执,在确保案件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劳动争议案件的审判效率,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1、积极开展诉前调解工作.全省各级法院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室的作用,在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特别是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后,暂缓立案,建议当事人到人民调解工作室进行调解,并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将案件移送人民调解工作室调处.2、进一步规范劳动争议案件的立案工作。要严格按照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准确把握劳动争议案件的受理范围.对于因企业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而引起的职工下岗、买断工龄.内退、整体拖欠工资等纠纷,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用人单位未进行企业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或改制结東后以下岗、买断工龄等名义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要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受理共同诉讼案件问题的通知》和省法院的有关通知精神,对于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凡厲非必要共同诉讼的,一律分别受理.对于中级法院受理的破产案件中涉及的劳动争议案件,中级法院可以指定企业所在地的基层法院审理.要不断提髙劳动争议案件立案工作效率,强化劳动争议案件立案前调解,凡是符合立案条件的,要当即立案,并在当天移送业务庭.劳动争议案件一侓缓交诉讼费用。

3、不断完善劳动争议案件专业化审判工作机制。各中院和基层法院要抽调熟悉劳动法律法规、劳动案件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组成专门的劳动争议合议庭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劳动争议案件较少的法院可以指定专人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要有意识地培养一批在劳动法领域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审判经验的法官。

4、进一步简化劳动争议案件的诉讼程序.基层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除了依法不能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外,一律适用简易程序.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也要合理简化诉讼程序,进一步提髙审判效率。对于拖欠工资等案件事实清楚的劳动争议案件,要探索采用格式化的裁判文书。

5、强化劳动争议案件的诉讼调解工作.劳动争议案件要坚持前置调解.优先调解的原则,在开庭审理前要先行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要将调解工作贯穿于劳动争议案件审判的全过程,在庭审中、庭审后.判决前,直至判决书送达时均要开展诉讼调解工作。

6、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案件的执行工作.劳动争议案件中的当事人申请诉讼保全的,人民法院要依法审査,及时采取保全措施;劳动者申请保全的,可以免予提供担保.对于符合先予执行条件的拖欠工资等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提出先予执行申请的,应当先予执行.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申请执行生效判决书、调解书或仲裁裁决书的,人民法院执行机构应当加大执行力度,提髙执行效率,力争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早日实现。对于拖欠工资纠纷案件和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审判业务庭判决、调解后应当主动移送立案,交由执行机构执行。

7、加强对劳动者的法律释明工作。法官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过程中,应当使用劳动者听得懂的通俗的语言,避免使用生涩的术语。要正确处理好当事人举证与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关系。在劳动争议案件审理过程中,人民法院认为需要进行调査取证的,都应当依法依职权进行调査取证。要加强审理过程的法律释明工作,耐心地向双方当事人,特别是诉讼能力较弱的劳动者一方解释法律法规,促使双方当事人正确行使诉讼权利。

三、切实加强对劳动争议案件审判工作的业务指导与监督

1、进一步加强对拖欠工资等劳动争议案件审判工作的组织领导。省法院建立审理拖欠工资纠纷案件指导工作小组,负责全省法院审理拖欠工资案件和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指导工作。工作小组由省法院党组成员、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谢国伟同志担任组长,由民一庭、立案庭、执行局的负责同志组成,日常工作由民一庭负责。各巿中院也要建立相应的审理拖欠工资纠纷案件指导工作小组,负责本辖区内法院审理拖欠工资案件和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指导工作。

2、建立劳动争议案件信息报告制度。自本通知下发之曰起,各中院应当在每月的15曰、30日前向省法院书面报告拖欠工资案件及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情况,报告的内容包括案件数据、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的疑难问题、典型案例、成功经验等。对于重大群体性和突发性劳动争议案件,必须在事发24小时内及时报告省法院.3、建立劳动争议案件督察制度。各巿中院要对辖区基层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情况开展经常性的督察工作,及时发现并掌握劳动争议案件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司法对策.对于拖欠工资等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多的法院,省法院将不定期地开展督察工作。

四、建立健全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有效解决劳动争议纠纷的合力

1、进一步发挥工会组织特邀调解员的作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法院与省总工会相关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及其特邀调解员的优势作用,不断完善劳动争议案件“诉调对接”工作机制.要不断拓展工会组织特邀调解员参与调解劳动纠纷案件的空间,在诉前、诉中和执行过程中均可以邀请特邀调解员协助法院开展调解工作。

2、要积极探索劳动争议案件“诉裁对接”工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省法院与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若干问题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与劳动仲裁机构的信息沟通、业务协调、机制衔接工作,统一人民法院与劳动仲裁部门的执法尺度,使大量的纠纷能够在仲裁阶段得到圆满解决.3、要进一步加强与劳动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的沟通协调工作.人民法院要及时将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的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和隐患苗头向劳动行政部门进行通报,督促劳动行政部门及时处理,必要时可以发出司法建议.要与劳动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开展经常性地交流活动,及时了解劳动关系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司法对策.4、要进一步密切与新闻宣传部门工作联系,广泛开展劳动法制宣传教宵.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对人民法院审理和执行的典型劳动纠纷案件开展集中、正面的宣传报道,同时开展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引导劳动者以合法理性的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髙企业依法用工.守法经营的意识.以上通知,请遵照执行。

江苏省髙级人民法院

二00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审判工作劳动争议通知

抄送: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常委会办么、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委政法委,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劳动仲裁委,省总工会,最髙人民法院办公厅、民一庭.江苏省髙级人民法院办公室

上一篇:炒蛋下一篇:班班通校本培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