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图形教学设计

2024-07-06

几何图形教学设计(共11篇)

几何图形教学设计 篇1

4.1.1几何图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卫原型的集合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形、正方形、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初步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形成自觉、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敢于面对学习困难的精神,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

(2)倡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从小组交流中获益,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正确评价,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重点:识别简单几何体。

2.难点: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3.关键:从现实情境出发,结合小组交流学习是关键.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几何体模型,及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图片,学生认真观察

从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城市宏伟的建筑,从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到街头巷尾的交通标志,从古代剪纸到现代的雕塑,等等千姿百态的图形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许多的思考:这些建筑是怎样设计出来的?图案又是怎样画出来的?等等,这就需要我们走进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了解更多的图形知识,将来设计出更美妙的图案,创造出更神奇的建筑。2.提出问题:

在同学们所观看的图片中,谁能说说像我们熟悉的什么图形?(让举手的学生回答)象这些从物体外形中得出来的图形在数学中称为几何图形。

二、新课:

1、在咱们数学课堂上只研究物体的形状(例如方的、圆的等)大小(例如长度、面积、体积等)位置(相交、平行、垂直等),其他的如物体的眼侧、质量、材料等,是其他学科所关注的,因此,希望同学们各科均衡发展。

2、平面图形的概念

出示模型,让学生观察抽象出的几何图形不同,把它们分成两类。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的几何图形叫平面图形。出示常见的平面图形: 探究一:

观察各图中包含哪些简单平面图形?请你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形状是三角形、四边形、圆?(小组讨论后回答)

3、立体图形的概念

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的几何图形叫立体图形。出示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小学已见过的,学生很容易接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让学生从实物的外形上得出常见的几何体。探究二:

你能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常见的立体图形?(小组进行讨论后,每组叫一名学生回答)紧接着出示棱柱、棱锥的实物,让学生连线初步了解图形的形状,总结立体图形的分类。

4、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

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是两类不同的几何图形,但他们是互相联系的,立体图形中的某些部分是平面图形。让学生观察模型长方体的侧面就是长方形。让学生通过观察常见的立体图形说出哪一部分是平面图形。

三、课堂小结

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平面图形? 有哪些立体图形?

四、巩固练习

1、图中的一些物体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类似?把相应的物体和图形连接起来。

2、说出下列立体图形的名称。

3、用(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一组平行线)为条件,在空白处画出一个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出一两句贴切的、诙谐的解说词:如下图(1)(2)

图(1)图2

五、作业:

课本第123页第一题、第二题。

六、教学反思:

几何图形教学设计 篇2

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的显著区别之一就是欧氏几何的计算和证明不能避开直观的几何图形进行纯逻辑推理, 必须以直观图形为载体.在几何计算和证明的实践活动中, 图形往往是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 从而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难以抓住图形的本质和重点, 对题目所给信息不能正确提取和重组, 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而无从下手或者思维混乱.这是造成学生觉得几何难学的主要原因.但是, 任何一个复杂的几何图形都是由相关的基本图形所构建、整合而成的, 也就是说一个几何题往往是多个知识点的有机整合.因此, 对复杂图形进行合理分解从中分离出基本图形, 然后根据基本图形去联想由图所对应的概念、公理或定理所需的条件以达到对题目所给条件的正确组合, 可以为学生寻找解题的突破口提供线索.这种“模块化”的思维方式, 可以有效防止无关信息干扰, 快速凸显解题突破口, 提高思维的敏捷性.所以在平面几何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基本几何图形的提炼与应用.

有调查表明:83%的学生认为“几何较难”, 其中因为几何概念多、定理和性质容易混淆的占31%.几何的入门学习中概念的学习尤其重要, 因为他们是定理学习的基础准确地识记概念和熟练地运用定理, 这是“双基”的要求在抓好“双基”的基础上, 要努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表明, 运用几何基本图形教学, 建立知识点和基本图形对应关系, 由定理 (或概念) 联想图形, 由图形联想定理 (或概念) , 实现直观与抽象的有机转换, 促进学生几何思维能力和解题经验的发展, 是提高几何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1. 重视概念, 夯实基础, 利用基本图形理解和记忆概念

几何的学习是从概念开始的, 与定义、概念相对应的图形称为概念型基本图形.如下表1:

几何概念和代数概念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几何概念以陈述性概念为主, 且它的定义必须以直观图形为基础.所以, 几何概念教学尤其要重视概念理解与基本图形的认知相结合, 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画图;揭露本质;图形变式.

案例1邻补角的概念教学

第一步:给出相关情境, 让学生从中感受邻补角;

第二步:从情境中提炼出基本图形, 并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如下图3:

第三步:结合基本图形, 揭露概念的本质;

第四步:图形变式, 辨别真伪, 如下图4:

学生通过情境感受邻补角, 经历了画邻补角的过程, 在交流中理解邻补角的概念, 在变式中领悟和提炼基本图形, 实现了图与概念的统一, 也就能从复杂图形中识别出邻补角.

2. 立足定理, 重视能力, 利用基本图形破解解题思路

公理和定理的运用在推理中起决定性作用, 与公理或定理相对应的图形称为定理型基本图形.例如:

(1)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的内部到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如图5.

(2)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如图6.

(3)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 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如图7.

定理型基本图形较概念型基本图形要复杂得多, 往往是多个概念性基本图形的有机整合.如果再把图形又置于复杂的几何综合题中, 学生很难避开干扰图形看到问题的本质, 导致解题困难.所以, 定理型基本图形的提炼和反复操练十分重要.

案例2探究垂径定理

第一步:提供问题情境, 如何将圆形纸片的一条弦平分 (不借助工具) , 见图8.

第二步:在活动中, 让学生开动脑筋, 思考起来, 做起来, 理解“折叠”的过程.

第三步:在交流中, 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折痕”的本质, 画出图形, 如图9, 并证明.

第四步:例题与练习, 引导学生去发现计算和证明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图形, 如图10.

第五步:在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经验总结, 提炼出两种基本图形, 如图9和图10.

提炼定理型基本图形建立了定理与图形的对应关系, 定理图形化便于记忆, 减少了记忆单元, 便于从复杂图形中联想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点, 利于复杂图形分解, 打开解题思路.

因此, 教师在几何定理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基本图形来掌握定理, 加深学生对基本图形的认知, 帮助学生建立图形与定理的密切联系.在引导学生对复杂图形进行拆积木式的分解过程中, 能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 有利于能力的迁移, 有利于在复杂图形中快速找到解题的思路.

3. 精练习题, 总结经验, 利用基本图形寻找解题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过程性目标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 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 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 获得一些经验……”学生在几何解题过程中, 要善于去发现问题的共性, 及时总结形成自己的经验.

在书本例题、习题和平时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建立在同一图形结构上的几何题, 他们所包含的部分几何图形的本质完全相同, 称具有共同本质而出现频率较高的图形为经验型基本图形.例如:被删掉的射影定理及面积相等法, 如图11所示;一对有用的相似三角形△ABC∽△CDE, 如图12所示.

几何问题是千变万化的,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熟能生巧”是几何学习的一条很有用的规律, 巧的实质是理解其“宗”.所以, 教师要在解题中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回顾与反思, 总结通法, 明确算法流程, 提炼解题所需的基本图形, 有效促进解题思维定式的正迁移, 从而提高解题效益.

《几何图形》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内容分析

《几何图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几何图形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的学习要求为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由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通过实例了解视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通过结合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来发展空间观念的.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想象等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欲望与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能力与空间观念得以发展.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乐于动手操作,有很强的好胜心和表现欲,但是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表达缺乏条理性;他们的学习动机比较具体,一般与学习活动本身有着直接的联系,可塑性强,善于模仿;他们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空间观念比较差.

(三)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课选择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及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室环境及其他实物和几何模型进行教学,因为借助多媒体展示图形的动态变化,可以在大脑中形成图形空间变化的印象,帮助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从而帮助建立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由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

2.初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二)数学思考

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了解为什么要从不同方向看,培养学生全面观

察的能力.

2.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换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渗透数学转化思想.

(三)解决问题

初步应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知识,解析生活中的现象,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活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

2.渗透正确的审美观念;

3.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由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

难点: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看简单组合体得到的平面图.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出示实物,说一说看到的结果→画一画得到的平面图形→比一比→动手操作,探究问题→想一想→看一看→总结反思.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第一位航天勇士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问:设计师是如何进行飞船的图纸设计的?

(2)设计师是如何进行飞机的图纸设计?(出示平面图形,并问每张图分别从什么方向看?)

(3)设计师是如何进行楼房的图纸设计?买房时,看到的设计图是从哪一个方向看得到的平面图?

(4)教材P119图4:1—7(1)是一个工件立体图,设计师是如何表示它的?

【设计意图】多媒体展示具有时代气息,亲切直观的动态画面,使学生对立体图与视图有初步的形象认识,感知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

2.说一说

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乒乓球、粉笔盒、热水瓶,各得到什么平面图形?(出示实物让学生思考,并用多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体验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过程.出示实物让学生思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性思考,用多媒体展示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立体图形得到的可能不一样的平面图形的过程,目的是增强形象性.

3.画一画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各得到什么图形?以四人为一组进行操作,试着画一画,如何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出示实物,等大部分学生画完后,用投影仪展示各小组的作品,并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多媒体展示图形的动态变化,让学生经历体验图形的生成过程,可以在大脑中形成图形空间变化的印象,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用投影仪展示各小组的作品,可使每个人都可以分享到各小组的杰作,有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多样化的思维碰撞中感悟数学的魅力,促使个性的发展.

4.比一比

在讲台上变换粉笔盒、乒乓球、热水瓶的位置.请几个小组上来,分别站在不同的方位,然后向同学汇报各自看到的情形,看哪一小组说得又准又快.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感受新知,培养信心及表达能力.

5.探一探

教科书P119图4.1—8探究问题,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这个几何体,各得到什么平面图形?你能画出来吗?适当变动正方体的摆放位置,你还能解决吗?小组合作学习,你摆我答,动手画一画,并展示.(学生动手操作,用多媒体展示图形的动态变化,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针对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的弱点,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直觉思维,同时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理性思考.

6.想一想

多媒体展示庐山景观,并出示苏东坡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请学生说出诗中的意境,说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中蕴含的数学道理.

【设计意图】多媒体展示景观,更生动直观,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性,并打破“纯学科”思想,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

7.看一看

请两位大胆爱表现的男生(一位仪态端庄,一位弯腰驼背)上台当模特展示,让同学们从不同方向看这两位男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渗透养成教育.因为初一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他们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也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

8.总结,反思

(1)本节课你学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什么?

【设计意图】总结有利于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反思则能培养思维.

9.作业

选择生活中的一个立体图,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这个图形,各得到什么平面图形?你能画出来吗?

几何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4

1、从兴趣入手,抓住注意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它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反映。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可以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小学几何知识是相对零散的,不系统的,小学数学 相对系统了,加深了、拓展了,也更丰富了。因此,不但要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学习当中,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让他们初步 体会 几何的美,提升他们学习几何的兴趣。在《图形的初步认识》的导入新课时,以姚明投篮、金字塔、美国五角大楼、白宫等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引入新课,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进入几何世界。同时,通过展示自己所带的物体并观察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激发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消除几何图形的神秘形象。

2、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质疑问难”是当今数学课堂教学中比较时髦的词眼,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的缩影。

3、巧设练习,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练习的设计,围绕重点,针对性强,巩固深化了学生的新知。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几何证明(说理题),要求不宜太高。我们常常发现他们有以下几个难点:

(1)、不知如何下手。

(2)、不会用几何语言。

(3)、没有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与表达能力。

针对上述情况我作以下尝试,慢慢地让学生适应。

(1)开始的概念、定理教学时就渗透几何的语言。如讲授“线段的中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说出规范的几何用语,“因为……,所以……”。时常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体会、接触几何用语。这样长期练习让学生对几何用语有一定的了解,避免到用几何语言时一点也不会说。

(2)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几何知识时,我们可以开始尝试让学生去说理。此时要求不要太高,注意多对学生的说法以肯定。当然也不是说只说学生好,只是肯定他们的进步,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规范的几何语言。甚至可以时常板书规范的结果让学生去模仿、去欣赏、去体会。

(3)经过以上的尝试后,我们就可以尝试几何证明的教学。但是不可以一下就要求学生都写得多严谨。最好我们多设计一些规范的用几何语言写证明过程,只要求他们填出部分。这样慢慢让学生去理解、去尝试。经过一段时间后也可以让学生单独去完成简单的证明说理题,一般就三、四步就可以了。

(4)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画不同方向(正面、上面、左面)观察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平面图形,体验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反思不足

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原有思路被动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缺乏一点灵活性。学生在讨论立体图形的分类的时候,有一个优等生问我:“什么是分类?老师我不明白你让我分类是什么意思?”。当时我只对她做了个别点拨。但是课后经过反思,初一的孩子对于分类的思想接触得还比较少,受学生智力水平的影响,学生对于分类思想的实质是很难理解,需要一个比较长时间的渗透和强化,才能慢慢领悟。这个同学有困惑,那么其他同学是否存在这样的困惑?答案是肯定的。

三、教学过程的改进

1、教学过程应该有灵活性,不能一味的追求教学计划的完成而忽略学生的需要。教学的“某一环节”挤占了一些时间,是可以通过后面的调剂来补充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上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牢牢把握动态生成,善于发现学生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过程做出及时的调整。这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堂动态生成”教学理念。

2、及时的总结立体图形的分类方法。然后抓住教学契机,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给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分类?让学生明确两点:①分类就是按照事物之间性质的异同,将相同性质的对象归于一类,不同性质的对象归于不同类别的思维方法。②分类应该遵循的原则:如分类的对象是确定的,标准是统一的,如若不然,对象混杂,标准不一,就会出现遗漏、重复等错误。可根据学生的情况举一些简单的例子如:人群的分类、有理数的分类等帮助他们理解。

四、针对以上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多给学生的语言表达的机会,即时表扬和鼓励。

在几何图形认识的教学中 篇5

南溪镇莲花小学

邓尚瑜

几何学科逻辑性强,概念严密,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要求:“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在实际中应用,以利于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这就充分阐明了几何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必要性。因此,要改变以往那种教师讲解、教具示范演示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摸摆、拼、画,在动手操作等实践中感受“空间”,化难为易,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双手实践过的东西。因此,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因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动一动,胜过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实践证明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营造动手操作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前提 学生的智力发展、应用能力的提高往往借助于动手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也应该是数学教材的创作者,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使学生构建新知识,以生活化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是否有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如:故事情境、游戏情景、操作情景等,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学习。

二、挖掘教材的动手因素,提供学具引导学生操作实践。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条件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操作与思维是一对链环。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地让学生观察、操作,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满足小学生好奇好动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问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好:“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

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因此,坚持手脑并用,能够收到以动启思,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效果。

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低年级教材中的几何知识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形成空间概念,必须有大量具体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积累。教材在编排这一知识块时,安排了很多的实践性练习。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摆、剪、折、量、画、拼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等,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特别是在操作层面上的要求不是最明显,这就更需要教师能挖掘其内在的动手因素,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去设计操作的程序和方法。并鼓励学生自制学具,给学生更多动手操作的时间与空间。

三、把握好动手操作的时机,正确操作方法的指导是去拓展学生的思维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关键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通过动手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教学中的疑难点变得具体形象化。例:教学数学《认识图形》(二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学生的空间观念较淡薄,不能很好地理解平面图形的特点,所以我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用他们熟悉的物体,投其所好,抓住童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导、参与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摸一摸、数一数、拼一拼的动手操作,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再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设疑让学生猜测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我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通过选择、实验来完成学习。学生根据事先准备好的一个活动角,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短不等的角以及两块三角板,让学生自己选择工具,小组合作实验来探讨一个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同学们经过合作探究,学得很主动,在交流信息时,出现不同的见解,能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学具来解决问题。有的学生会得到“两条边叉开越大,角越大;两条边叉开越小,角越小”。有的学生会得到“两个角的大小相等,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有的学生会通过动手实践得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不同方法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开放而且有效,学生学得很主动,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学完此内容后,课后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以直观与动手操作为基本手段,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对图形等的感受与有关知识建立联系,用所学的知识(三角形、线段等)设计图案,可以是把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创新,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主

动性、积极性和想象力,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又促进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更能增强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这样教。学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概括、探索中发现了规律,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四、及时反馈信息,让学生全体参与教学过程

动手操作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方法。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水平以及接受能力不同,所以反馈是十分必要的。反馈评价是对学生操作活动进行分析、总结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反馈内容可以是学生对自己整个操作过程的一种描述,也可以是在操作过程中的发现,概括与归纳。评价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的评价(在疑难处点拨、课堂小结、操作后的激励等)、学生的评价(个别汇报、小组交流、同桌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要求全体学生通过倾听同伴的表达,发现学生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问题,参与评价其操作、思维过程正确、合理与否。更是有意识地鼓励、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发言,促进和推动他们积极思维,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加强操作、合作、语言表达与思维的有机结合是学生操作能力的实践化

在今天社会的各个领域,合作意识与技巧成为当代人的一个重要素质。而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则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形成信息多项交流和反馈新型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活动方式。因此,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数学才干,同时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与思辩,以增强整体交往合作意识。日常教学活动中,我有意识地安排学生通过同桌合作、伙伴合作、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剪、拼、画、搭等各种操作体验活动,利用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来探究并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瞧,我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片拼成的一幅画,是什么?漂亮吗?这个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各有多少个吗?梯形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其实我们现在只认识了图形王国中的一部分,图形王国中还有很多图形等着我们去认识呢。你想成为小小设计师吗?请你也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片若干,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片作为明天的礼物送给你的妈妈,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吗?对,三八妇女节,相信你妈妈收到你的礼物一定会感到很幸福的。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把学生作品进行展示交流。

请一部分同学上讲台前,举起自己小组拼成的图画,说说你们拼的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图形?

小组合作拼贴图形这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图形拼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作为今天三八妇女节的礼物送给你的妈妈,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究性学习,不但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更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同时在师生、生生互动的小组学习中,他们学会了与人相处,学会了交往合作,学会了互助互帮、取长补短。他们思维活跃,互相激励,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感受集体智慧的能力,品尝合作学习的乐趣,也使课堂教学不再出现被冷落和遗忘的角落。

几何图形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6

一、利用生活经验素材,因数学源于生活。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中引人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学习《三角形》一课中,我拿着他们平时玩过的三角形纸片,问:“这是什么形状?””你还见过哪些三角形?”这时学生马上会说他们自己用的三角板,脖子上戴的红领巾,住房的屋顶架等等。从生活的角度直接而有效。又如,我在引入“圆”的概念时,首先可以问学生这样的问题:“你们见过车轮吗?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其实,学生学习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都有它的原形,学生在生活中也能见到许多几何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生活基础,进而把这些生活中的原形抽象成我们的几何图形的知识进行教学,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

二、采用多样观察活动,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

观察是小学生利用感观了解外部世界的一种活动。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离不开观察活动,组织多种多样的观察活动,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的主要方式。进入小学后,小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观察呢?其实学生观察的效果如何和教师提供图形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提供标准的几何图形,利用标准几何图形的“稳定性”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某些特征。提供一些变式的图形,可以帮助学生在观察中进行思考,进一步掌握几何概念。当然在观察活动中,还要培养学生全面认真的观察习惯,学生观察能力才会得到有效地提高和进步。我在讲到《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拿出几个长方体模型让大家观察,问:“长方体有什么特点?”大多数学生能说出长方体有六个面,而且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学生观察得可真仔细啊,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自然一下子高涨起来。

三、采用有效实验操作、感受几何图形演绎、论证的过程。

学生的亲手操作实验是最有效果的,可以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上协同参与,空间几何观念真正地形成和巩固。在实验的操作中,学生通过丰富的图形、符号来感知、操作、参与探究活动,初步的产生演绎和论证的演示。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知识时,可以用量的方法。可是量的过程中有误差,为何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呢?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起来,学生一下子就活起来了,学生开始拿起剪刀把三个角剪下来,并把三个角拼在一起,自然得到了数学结论。又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把两个盛有水且相同大小的玻璃杯中放进两个大小不同的石头,让学生来观察水位的变化;当石块取出来之后,再来比较水多,学生生动而具体地认识到体积的含义和概念。当然,在实验的操作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摆、折、剪、制作、绘画、实地操作等实验活动来加以理解。

几何图形教学设计 篇7

“圆的面积”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重要的课程内容, 它是平面图形的认识和测量中, 由直线图形变为曲线图形的关键点, 从研究直线图形到研究曲线图形, 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跨跃。人教版教材采用实验的方法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 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 应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例1是已知直径, 先求出半径, 再求面积;例2是求圆环的面积。在这样的教学后, 笔者对“圆的面积”进行了教学后测。

后测试题:

(1) 已知正方形的面积为36平方厘米, 求圆的面积。 (见下图)

(2) 已知正方形的面积为20平方厘米, 求圆的面积。 (见上图)

笔者对两个班级82名学生进行了测试, 答题情况见表1。

二、分析与诊断

透过错例现象, 经过思辨加工, 从中梳理归纳其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 缺少面积意义的感悟体验

在学习“圆的面积”之前, 学生已经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什么是图形的面积。因此, 教师在教学“圆的面积”时会觉得学生对圆的面积意义的理解已经没有困难了, 无须加以体会。从上述的后测中可以看到, 正方形的面积为20平方厘米, 学生想到了边长为5厘米。由此可见, 在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 往往容易混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二) 缺少公式本质的推理分析

从上述的后测中可知, 学生会根据“36”这个特殊的数据很快知道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 正方形的边长也就是圆的半径, 然后运用圆面积公式S=πr²顺利地求出圆的面积。但把题中的“36”改成“20”后, 学生就显得束手无策了。学生总是试图先求出半径, 再利用S=πr²这一公式得出圆的面积。可在我们的教学中却忽视了“圆的面积是r²的π倍”, 其实圆的面积与r²有着更为直接的倍数关系。

(三) 缺少丰厚多样的探究经历

在教学中, 很多教师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认为小学阶段学生只要能认同圆的面积公式就可以了, 不需要经历过长的探索过程。“圆的面积”一课教材只要求学生把圆分成若干 (偶数) 等份, 剪开后用近似等腰三角形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 由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在几何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 不能简单地用单一的方法获取计算公式, 还应加强推导过程中求异思维训练, 让学生经历异中求同的探究计算公式的过程。

(四) 缺少过程理解的运用练习

在探究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 很多教师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套用公式的计算上。在练习设计中, 总是设计一些已知半径或是直径可以直接套用公式求圆面积的题目, 或者是设计一些已知圆的周长求圆面积的题目。这样一来, 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推导出的计算公式, 在练习中缺少了过程理解的运用, 只是机械地套用公式进行计算, 不利于学生对计算公式的深入理解, 这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的目的。

三、对策和措施

新课改的数学课堂注重过程性学习,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关注学生个性体验, 可在几何图形计算公式教学中, 还陷入“公式化”教学模式:追求快速推导出公式, 拘泥于“套用公式”的练习。怎样才能真正让几何图形计算公式“灵活”起来。现以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课为例, 谈谈笔者的一些尝试。

(一) 重视情境操作, 感悟“面积意义”

研究表明, 适当的操作和具体的图像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特别是对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等概念的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教学中应重视结合一些具体操作情境, 使学生对所要测量的量 (如长度、周长、面积、体积) 的实际意义与变化本质加以体会。在“圆的面积”一课的导入环节中, 笔者设计这样的活动:描一描下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想一想圆的面积大小与什么有关? (见下图)

1. 描绘, 感悟周长、面积概念的本质区别

导入活动中利用4个大小不一的圆,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圆的周长与面积。学生能用多种表征方式 (用笔来描、用线绕圆形、用手指笔画、语言描述) 来感悟圆的周长;再用 (用阴影表示、用手摸、语言描述) 来理解圆的面积。通过用线绕圆形后将线拉直表示圆周长与用阴影表示圆面积进行比较, 让学生再次感受周长与面积的本质区别。

2. 比较, 感悟面积大小变化的主要因素

导入活动中4个大小不一的圆也为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提供了充分的准备。学生通过观察、比较, 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圆的面积的大小跟圆的什么有关?”在交流中初步发现引起圆的面积大小变化的主要因素——直径和半径。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 有助于凸显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 提高辨别能力, 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描绘、比较活动, 帮助学生建立图形认知, 丰富学生的表象, 以进一步理解图形中周长与面积的概念, 更为学生深入地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奠定基础。

(二) 借助几何直观, 聚焦“公式本质”

在“圆的面积”探究中设计揭示圆面积与正方形面积的关系的几何直观活动, 深入计算公式的知识本质。

1. 猜想, 初步感知圆与正方形面积的关系

研究圆与正方形之间的面积关系,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圆面积公式的本质, 同时拓宽解题的路径。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先后出示三个大小不等的正方形和一个圆, 猜测它们之间的面积关系。 (见下图)

先让学生比比图2、图3分别与图1的面积关系, 学生运用计算、剪拼等方法得出图2面积是图1面积的4倍, 图3面积是图1面积的2倍。进而引起学生猜想, “图4面积与图1面积有什么关系?”发现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半径长度相等, 引发学生用重叠、比较等方法进行估测。

2. 估测, 深入感知圆与正方形面积的关系

“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 再以正方形的一个顶点为圆心, 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 估测: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 (见下图)

从学生熟悉的“数方格”初步验证猜想, 借助圆内接正方形, 圆外切正方形得出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 (2~4) 倍, 让学生理解, 圆的面积与r²有着更为直接的倍数关系, 同时所得结论与接下来用转化推导出来的公式相互印证, 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

(三) 凸显多维策略, 注重“探索验证”

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 也是难点, 凸显多维策略, 注重动手操作、直观演示、抽象概括等探索验证活动, 才能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公式。

1. 转化, 形式多样的探索中体会数学思想

教学中笔者直接提示学生“你能用剪拼的方法把圆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吗?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方法, 再把4个大小不一的圆进行转化”。由于圆的大小不同和平均分割的份数不同, 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 虽然圆的大小不一, 但都可以转化成近似长方形。相等的圆等分的份数加倍与拼成图形的变化趋势, 想象等分份数无限加倍时的“极限状态”。学生通过观察圆在转化成近似长方形的过程中, 发现了变与不变的关系, 从而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 验证, 方法多样的推算中明确计算公式

作为教材, 仅呈现了将圆等分拼成近似长方形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教材提供的仅是一种研究方法。因此, 在教学了这种研究方法后, 笔者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将圆形16等分后还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你们能运用转化的图形推算出圆形的面积公式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研究。” (见下图)

(四) 运用创意练习, 体现“过程理解”

教材练习题的编排层次分明:基本图形求面积 (直接应用公式) —文字信息求面积 (正、逆间接运用公式) —应用圆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练习巩固了面积公式, 但缺少了过程理解的运用, 只是机械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不利于学生对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深入理解。在这一课的巩固练习中, 笔者在原有教材练习题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练习的设计, 体现计算公式的“过程理解”。

1. 再现, 设计注重推导过程的练习

“圆的面积”一课, 设计了再现推导过程的创新练习。

练习1:把一个圆沿着半径剪成若干等份, 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 (见下图) , 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是12.56厘米、宽是8厘米。你能求出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这个练习的设计让学生再次回顾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加深对转化前后图形一一对应关系的理解, 通过长方形长、宽与圆的周长、半径之间的关系计算圆的面积。通过在多种方法的展示比较中, 既是对所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的有效巩固, 又是对新知的拓展与延伸。

2. 追溯, 设计凸显知识本源的练习

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后, 教材练习题的编排都是两类练习:一类运用计算公式求图形面积;另一类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缺少凸显知识本源的变式练习。为了突破单一思维习惯, 达到多维目的, 笔者设计了凸显知识本源的练习。

练习2:下面三幅图中正方形的面积都是20平方米 (见下图) , 每个圆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米?

这个练习的设计是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 进行多维思考。追问学生“要求出圆的面积, 需要先找到什么条件?”给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求圆的面积可以先找半径, 也可以先找半径的平方是多少。知道了半径的平方是多少 (即图中正方形的面积) , 再直接乘π的值就可以轻松求出圆的面积。这个练习深化了对圆与正方形面积比的理解, 使学生意识到方法灵活运用的重要性, 真正关注公式本质, 打破了套用公式的思维定势。

四、结束语

浅议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 篇8

一、立足于学生,寻找学生认知起点

1.从实物出发,以生活为背景

“经验是儿童几何学习的起点”,数学学科当中的几何图形都来自于现实生活中,以生活作背景,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如本人执教的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认识直线、射线、线段》一课,为了唤起学生的知识经验,我为学生提供了三幅典型的图片:学校建筑、笔直的铁轨、探照灯。每一幅图中都有许多线,有直的,有弯的。我让学生独立寻找图中的线,每找到一条线,就用颜色鲜明标出,接着隐去图片,抽象出几何图形。这一设计,不会使几何图形成为“空中楼阁”,它有利于学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又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

2.从旧知出发,以联系为拐杖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既有四大领域的明确分工,又有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在教学新知时,要仔细研读教材,寻找过渡的拐杖,以旧知促新知。如北师大版二下的《平行四边形》一课可以借助之前学习的长方形的知识来进行平行四边形特征的探究,激活旧知。教师首先创设一个变魔术的情境,拿出一个长方形教具,拉动长方形框架对角使其变为另一个图形。向不同的方向拉,这样反复做几次,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通过动手操作和学生的对长方形的已有认识,学生不难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很多特征,并在头脑中建立起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

二、立足于活动,探索几何图形特征

小学生思维活动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把学习建立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活动,在活动中自己去发现规律,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卫建玫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把实物、模型、表象三者有机地建立联系,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提供了以下操作材料:方形纸板、插口、刀板、刀、透明胶等物品。教师明确好操作的要求,学生个个都投入到制作长方体的活动中,并在活动中逐渐掌握了长方体的相關特征。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的成果,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为今后解决长方体表面积及体积等相关问题及其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立足于发展,巩固延伸图形性质

心理研究表明,儿童对图形的识别来自标准形式。标准图形虽然有利于儿童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发现对象的性质特征,但是却不利于儿童对获得的性质特征的概括。因此,教学中多采用变式图形来进一步凸现对象的性质特征,防止儿童只关注对象的形状特征,这种做法是非常有效的。

总之,只要我们抓住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和学生对几何图形表象的形成规律,在设计的时候精雕细琢,慢慢渗透,丰富图形教学课堂,我们小学数学的课堂上将会呈现另一番美丽图形之景。

几何图形教学设计 篇9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的第一节《4.1 几何图形》的第一小节《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第1课时——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为后面的简单几何图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了一些简单且常见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例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棱形、正方体、长方体等等。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也会接触到很多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所以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容易接受理解。且能举一反三。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可以从实物的外形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能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了解棱柱和棱锥。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观察抽象出相应的几何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快乐学习。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概念与区别。

2、难点:如何从实物的外形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小学学过或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有哪些?请举例?(创设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基础差的学生回答,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二:直入主题:今天就来学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并展示学习目标以及重难点(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与应达到的预期效果)

几何图形教学设计 篇10

济水一中李娜

感谢学科素养培训给了我这样一个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听了初中数学几何图形学习的难点讲座之后,深感自身理论的缺乏,深感自身以往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误区,在这里,借着平台给我们创造的机会盘点一下自己这么多年来几何图形教学存在的误区和弯路。

误区一:推理能力的培养不得法。

以往我在教几何图形证明时,在初一起始阶段,只简单认为让学生会说“因为,所以”即可,却不知学生不理解逻辑联系,说下来也是生搬硬套,也正因为此,学生几何学习造成了两极分化现象。

听了讲座之后,应该让学生学会严谨的逻辑推理。首先,几何证明是由一对对因为所以组成,每一对因为,所以都要写出推理依据,要求学生在括号中注明。这是几何的初始教学,应该重视。其次,几何推理证明的教学要由易到难,刚开始,要求学生掌握两步推理,即包含两对因为;

然后可逐步增加推理难度。

误区二:忽视了几何推理兴趣的培养。

以往,在教学勾股定理一节教学内容时,我总是把现成的拼图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根据拼图证明勾股定理。听讲座之后,如醍醐灌顶,我为何不让学生自己拼图来证明勾股定理呢?想来,还是教学没有放开。

做中学,折中学,玩中学,拼中学,说的真是太好了。

误区三:分类讨论思想的渗透。

以往的教学,在教授新课总是照本宣科,缺乏对教材创造性使用,缺乏对教材的专研,分类讨论的思想总是渗透的不太好。总是,在做综合题时有专门的分类讨论题目,而学生又缺乏用分类思想来解决。想想,为什么不把分类讨论思想贯彻到平时的每一节课呢?

几何图形教学设计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几何图形 问题 对策

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可知,在小学数学的几何图形教学中,教师通常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讲解,但是最终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虽然能熟记各种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公式,但是稍微有点变化就茫然失措。在新课改这个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成为教学工作者关注和热议的话题。笔者将从教学实际出发,总结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何图形教学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何图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教学中仍然尚未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在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中,学生仍停留在对相关图形周长、面积、表面积、体积公式的记忆层面,虽然学生能够快速地解决与基本图形相关的问题,但是面对不规则图形时,却无法有效解决;

(二)忽略对学生转化教学思想的培养

转化思想是小学几何图形教学中最重要的思想,这主要是因为解题过程中需要将一些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基本图形才能解答,因此,学生只有掌握转化思想才能有效解决数学问题。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却没有认识到转换思想的价值,例如,在讲解圆柱体积时,数学教师通常跳过公式的具体推导过程,有时轻描淡写,其实就是在这些过程,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转化思想;

(三)缺少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才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这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何图形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要求学生只要掌握一种解题方法即可,虽然对学生进行了大量习题训练,但是仅仅凭借这一种解题方法,学生根本就没有反思,也无法深入理解题目。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何图形教学改进对策

(一)充分利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依据,在新课改这个大背景下,使用教材时应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强调因材施教理念。首先应活化例题,并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数学学习能力。例如,在讲解“圆的周长”这节内容时,教师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巧妙、合理地设计一些问题,如需要制作一个铁圈,这个铁圈的半径是5厘米,那么需要多长的铁丝才能制成这个铁圈?这个问题与学生的体育运动紧密相连,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于学生自主探究和积极学习。另外,还可以在下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些问题,使其在课后能够独立思考,从而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在讲解完圆柱体积这节课后,下一节就会将到圆锥,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管锥相关的问题,如一个圆柱形容器,容器内部装满水,若用高度和半径相同的圆锥容器,则需要舀几次水,才能将圆柱形容器中的水全部盛出来。学生可以在课后时间思考与探讨这道数学题,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数学知识。

(二)丰富教学形式

亲身实践会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小学数学几何图形的教学过程中应丰富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可以采用室外教学、实际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对于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教师应巧妙地设计一些需要兩人以上共同协作才能完成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探讨,并从旁指导。例如,在讲解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这节内容时,大部分学生都会混淆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教师可以准备两个相同的圆柱,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其中一个分割并拼凑成其它立体图形,最后将这两个立体图形进行对比,这使学生们进一步认识了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并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开展教学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其中也包括小学教学。例如,在讲解圆柱、圆锥等内容时,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立体图形,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演示,从而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另外,在相关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若采用板书讲解则需要耗费教学较多的精力,且最终学生也并不能全部理解,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设计出动态画面,全面、直观演示公式的推导过程,这不但便于学生掌握公式,还能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

(四)有效处理学生的问题

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大多范围广泛且形式多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处理难度,然而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与解决。教师可以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教学资源,在课堂上与学生们共同讨论,这不但能够鼓励鼓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能增强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结语

几何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学习的难度均较大。现阶段正在使用的教学模式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数学知识。为有效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何图形教学问题,教师应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几何图形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材,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活动,从而提升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明超.浅谈小学数学几何图形的教学[J].华夏教师,2012,(12).

[2]郑蕙.小学生“图形与几何”学习的常见错误及对策[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4,(6):82-84.

[3]阿拉腾达尔.几何变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141-142.

上一篇:徐良小恋曲歌词下一篇:笨蛋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