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刑事案件

2024-10-11

校园刑事案件(精选8篇)

校园刑事案件 篇1

近年来,校园刑事案件频发且有蔓延之势,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据有关资料统计,2005年我国公安机关共破获校园刑事案件近8000起。某省近五年内共发生校园刑事案件6000余起。校园刑事案件的发生,不仅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秩序,严重侵犯了师生的人身、财产权益,而且已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不稳定因素之一,对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产生不利影响。为此,本文拟就我国校园刑事案件的现状及其主要类型,从刑法学的角度对校园刑事案件的法

律关系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对校园刑事案件中的法律救济问题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校园刑事案件的主要类型校园,通常是指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的空间范围。本文研究的校园刑事案件是指发生在校园内,犯罪人(犯罪主体)和被害人均为在校学生、教师或其他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刑事犯罪案件。校园刑事案件具有其特殊性:一是主体的特定性。犯罪主体是实施了犯罪行为,依法承担刑事责任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被害人是依法受到保护而为犯罪行为侵害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二是发案处所的特定性。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地点必须是在校园内。三是发案时间的特定性。校园刑事案件必须发生在学生、教师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学校学习、生活、工作等教育活动过程中。鉴于校园刑事案件的特殊性,笔者以犯罪主体作为分类标准将校园刑事案件分为以下类型:(一)学生犯罪。即犯罪主体为学生的刑事案件。根据具体犯罪对象的不同,学生犯罪又可以划分为学生对学生的犯罪、学生对教师的犯罪以及学生对学校的犯罪。其中,学生对学生的犯罪,即行为人与被害人均为学生的刑事案件。例如发生在2001 年11 月山西省襄汾县古城中学群殴,造成20 余人受伤案;2004 年2 月的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持刀杀死4 名同学案;2005 年5 月的江西医学院学生薛荣华持刀在一小时内连刺7 人,造成2 人死亡、5 人重伤刑事案件等。学生对教师的犯罪,即行为人为学生,而被害人为教师的刑事案件。例如2001 年7 月郑州某校的一名学生因一门功课考核不合格,将两瓶硫酸泼向校长等人,造成3 人被严重烧伤案;2004 年9 月吉林市某中学学生李某因受到老师的批评而心怀不满,将在校批改作业的该名教师砍成重伤案。学生对学校犯罪的刑事案件,即行为人为学生,而被害人为学校的刑事案件。例如2005 年6 月吉林省长春市某高校学生陈某、李某等人盗窃学校电脑案。(二)教师犯罪。即教师作为行为人对学生实施犯罪的刑事案件。例如2001 年3 月,湖南省某中学教师唐某在上体育课时,将违反课堂纪律的一名学生失手打成重伤案;2002 年至2003 年期间,北京市某小学体育老师翟某以“实验”为名奸淫三名9 岁的女学生案;2005 年6 月,辽宁省某中学教师汪某侮辱学生致其死亡案。(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直接责任人员犯罪。例如2002 年11 月,内蒙古某中学校长樊某决定每晚6 点到7 点再补一节课,补课前一名教师向樊某提出教学楼照明灯已坏,但樊某没有给予重视,结果11 月2 日放学后,学生着急回家,由于没有照明灯,近百名学生在楼梯处发生严重拥挤,致使21 名学生死亡、47 名学生受伤案;2002年7 月,北京某民办学校校长李明亮未在学生宿舍内安装安全设施,最终导致该校四名女学生煤气中毒,其中一名死亡案。如果按照我国现行刑法分则的分类标准,即以犯罪同类客体作为划分类罪的主要标准,根据笔者掌握的某省近五年校园刑事案件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校园刑事案件的类型主要是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和侵犯财产罪三种。其中,侵犯财产罪居首位,并以盗窃、抢劫、诈骗为主。杀人、伤害、强奸、绑架是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主要类型。

二、校园刑事案件法律关系探析法律关系是由法律规范所调整的有关主体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刑事法律关系作为法律关系一种类型,是由刑法规范所调整的国家与犯罪人之间的关系。校园刑事案件法律关系的性质属于刑事法律关系范畴。但是,由于该类刑事案件的特殊性而使其法律关系又具有教育法律关系的特征。为此,笔者将校园刑事案件的法律关系定位为教育刑事法律关系。

(一)教育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如前所述,刑事法律关系是国家与犯罪人之间的关系。这表明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国家,另一方是犯罪人。依此作法律推定,教育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就是国家和实施了犯罪行为、依法承担刑事责任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具体包括以下三种:1.学生。学生通常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登记注册并有教育档案或个人档案材料的人,包括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等[1 ]。学生是一种身份,它表明该公民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相对人,只有在学校里才具有学生的身份,与学校具有教育法律关系。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17 条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已满16 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 周岁不满16 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而对于其他一般性犯罪则不追究其刑事责任。这表明年满14 周岁不满16 周岁的学生,仅对法律规定的特定八种犯罪承担刑事责任。18 周岁以上的学生,对法律规定的任何犯罪均承担刑事责任。可见,能够成为教育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只能是已满14 周岁或16 周岁以上的学生。2.教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教师是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内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包括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民办教师。教师是直接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专职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在保障教师的基本权利的同时,明确地规定了教师应当承担的义务。特别强调教师应当关心爱护全

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对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学校或教育机构应当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的安全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我国《教育法》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明知校舍或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现行刑法第138 条规定的教育设施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犯罪主体即为对校舍、教育教学设施的安全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具体包括:政府中分管教育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员;对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的安全负有具体管理责任的人员,如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职员工,主要是对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负有检查、维修、更新等义务的人员以及对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的安全负有采取措施或者及时报告义务的人员;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即一些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主管责任人员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及一些村委会的主要负责人员等[2 ]。(二)教育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刑法规范是规定犯罪与刑事责任的法律规范。刑事法律关系是刑法规范所调整的国家与犯罪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国家在刑事法律关系中是通过行使刑罚权认定犯罪,进而量定犯罪人的刑事责任。犯罪人则因其所实施的犯罪行为而承担刑事责任,接受犯罪评价,承受刑罚处罚。这样,在国家与犯罪人之间就形成了以刑罚权和刑事责任为内容的刑事法律关系。其中,“刑罚权是国家统治权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国家权,是对犯罪人实行的一种国家强制力;不管犯罪人是否同意,都要接受这种强制。”[3 ]刑罚权作为刑事实体上的一项重要权力,主体是国家,承受者是犯罪人。然而,国家行使刑罚权要受到制约,这里的“制约”是指国家行使刑罚权要以法律规定为限,实质上就是国家依法行使刑罚权。刑事责任是一种法律责任。由于犯罪是一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因此,犯罪人所承担的刑事责任是最严厉的法律责任。犯罪人承担刑事责任是有限度的,这里的“限度”就是要以法律规定为限,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和程度内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国家受制约地行使刑罚权与犯罪人有限度地承担刑事责任。”[4 ]基于上述原理,教育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国家根据我国现行刑法和教育法规范的规定,对实施犯罪行为的学生、教师等犯罪人认定犯罪、裁量刑罚。作为犯罪人的学生、教师等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和程度内对国家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以马加爵案为例,我国教育法规定,学生有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刑法第232 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 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3 年以上10 年以下有期徒刑。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其持刀在校园内杀死4 名同学的法律事实,使其与国家之间形成了教育刑事法律关系。根据法律规定,国家有权认定马加爵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对其处以相应的刑罚。马加爵作为犯罪人,依法对国家承担被判处死刑的刑事责任。

(三)教育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我国法理学通说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非物质财富和行为。客观地说,这种对法律关系客体的界定主要是民事法律关系的角度,一旦超出民法领域进入刑法范畴,就显示出该理论的局限性。[ 4 ]要搞清楚教育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我们首先应厘清这样几个概念:犯罪行为的客体、刑罚裁量的客体和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犯罪行为的客体,在我国刑法理论中称为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直接作用或影响的作为社会关系主体和物质表现的具体的人和物。例如杀人罪、伤害罪、强奸罪中的被害人,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中的现金、物品等。刑罚裁量的客体是人民法院在量刑过程中适用刑罚所指向的对象,即犯罪行为和由此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人。关于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目前学界众说纷纭,其中代表性观点有“刑罚说”,即认为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刑罚;“权利、义务说”,该学说认为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犯罪与刑事责任说”,认为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犯罪构成与刑事责任;“载体说”[ 4 ] ,认为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犯罪人部分利益之载体。笔者赞同“载体说”。即“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国家行使受制约的刑罚权与犯罪人承担有限度的刑事责任所指向的对象———犯罪人部分利益的载体。”其中,“利益的载体”是指犯罪人利益所附着的有形或无形物。所谓“部分”就是具体的犯罪事件中,与犯罪人的具体犯罪情形相适应的,由国家行使受制约的刑罚权而使犯罪人承担有限的刑事责任所针对的部分。根据“载体说”的观点,结合教育刑事法律关系的特殊性,我们认为,教育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就是校园刑事案件中作为犯罪人的学生、教师等的生命、自由、财产和资格。其中,生命是指法学意义上的自然人的生命。自由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公民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进行行动和思维,不受约束、控制和妨碍的状态。而财产则是指公民合法所有并且没有用于犯罪的财物。资格是公民从事某种活动所应具备的条件或身份。

三、完善校园刑事案件的法律救济制度通过上述对校园刑事案件法律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刑事法律关系最主要的特征是主体双方地位的不平等性。一方是“强大的国家”,而另一方则是“孤立的犯罪人”。因此,本文论及的校园刑事案件中的法律救济主要是针对犯罪人与被害人的权利救济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完善以下方面的法律救济制度。(一)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

度精神损害是一种非财产损害,主要表现为对人格尊严的贬低,使威信下降,产生精神上的痛苦、不安,以及在其他方面表现出来的损害。[3 ]随着精神权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获得精神损害的慰抚金赔偿应该是最好的法律救济。从世界各国的立法来看,多数大陆法系国家的刑事诉讼法都规定附带民事诉讼的请求范围包括因犯罪行为造成的物质的、肉体的及精神损失在内的全部损失赔偿。例如法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民事诉讼可包括作为起诉对象的罪行所造成的物质的、肉体的以及精神的全部损失。”[ 5 ]意大利也规定,犯罪行为的受害人有权就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可赔偿性损失(包括财产和非财产损失)提出赔偿请求[6 ]。然而,在我国刑事案件精神损害赔偿仍然是法律的“禁区”。在校园刑事案件中,例如教师强奸学生、教师因体罚学生致人死亡等案件,虽然被告人受到了相应的刑事处罚,但对于学生受害人来说,其受到的精神伤害却永远无法抚平。因为这种精神损害程度往往大于民事侵权的损害。而另有一些校园刑事案件的受害人,为了获得精神损害赔偿,仅提出单纯的民事诉讼,从而放纵了罪犯。因此,建立校园刑事案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迫在眉睫。建立校园刑事案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应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两方面内容。在实体法方面,应明确界定校园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内涵、范围、原则和赔偿标准。如果被害人确实不能从被告人那里获得精神损害赔偿,可以考虑建立国家补偿制度,以弥补被告人赔偿能力的不足,保证被害人能得到相应的救济。在程序法方面,可以确定这样一种制度即校园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可以在附带民事诉讼与单独提起民事诉讼二者之中进行选择,既可以选择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也可以选择单独提起民事诉讼。(二)扩大非监禁刑的司法适用非监禁刑是指不在监狱等禁闭场所执行,不剥夺被执行人的人身自由,惩罚程度较轻的刑罚种类的总称,包括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的管制、罚金、没收财产等五种刑罚。非监禁刑是相对于监禁刑(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而言的。非监禁刑因其体现刑罚的人道性与谦抑性,并且符合刑罚的经济性需要而为大多数西方现代法治国家所采用。《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中规定:“应使主管当局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处置措施,使其具有灵活性,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监禁。”然而,我国的非监禁刑适用却长期处于低效运行状态。考虑到校园刑事案件的特殊性,笔者建议,扩大非监禁刑在校园刑事案件中的司法适用。对于教师和成年学生犯罪主体,如果罪行较轻,主观恶性不大,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经教育改造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适用非监禁刑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和“教育与保护优先”原则,对于未成年学生犯罪符合上述情况的,应当适用非监禁刑罚。(三)适用辩诉交易制度解决未成年学生犯罪案件辩诉交易是检察官和辩护律师在法院开庭前,对被告人的定罪量刑问题进行协商,检察官通过降低指控或者向法官提出减轻量刑的建议来换取有罪答辩的一种活动[7 ]。辩诉交易在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国家应用非常广泛。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辩诉交易的法律依据,检察机关在办案时还不能适用“辩诉交易”。笔者认为,适用辩诉交易制度解决校园未成年学生犯罪案件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这不仅是顺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履行《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北京规则)、《东京规则》等国际条约的需要。由于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知识阅历有限,多数未成年学生犯罪偶发性大,主观恶性小,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因此,适用辩诉交易制度处理这类案件,可以使未成年人犯罪主体认识错误,吸取教训,既可以达到预防其犯罪的目的,又能使破坏的社会关系迅速恢复。同时,缩短了诉讼时间,避免了未成年人人格发展的心理障碍。适用辩诉交易制度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比法庭审判方式更具有人性化,符合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可以减轻未成年被告人的心理负担及恐惧感,能够自觉地在谅解的氛围中检讨自己的行为,接受教育改造。校园未成年学生犯罪案件适用辩诉交易制度的范围,可以考虑未成年学生本身的成熟程度,结合我国现行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的相关规定,对已满14 周岁未满16 周岁这一年龄段的未成年学生初犯、偶犯、过失犯罪的刑事案件均可适用辩诉交易制度,而对于累犯、再犯的刑事案件则不适用辩诉交易制度。对已满16 周岁不满18周岁的学生犯罪案件,如果犯罪手段残忍、主观恶性大、社会危害性严重的,则不适用辩诉交易制度,除此之外的其他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的案件可以通过辩诉交易予以解决。辩诉交易制度的适用必须建立在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愿选择的前提下,同时还必须建立检察控制制度,以保护被害人的利益[8 ]。此外,司法机关在办理校园刑事案件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保障教师和学生行使诉讼权利,并根据校园刑事案件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教育。对于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教师或学生,在人民法院的判决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教师资格或学籍。依法被免予刑事处罚、判处非监禁刑罚、判处刑罚宣告缓刑、假释或者刑罚执行完毕的学生或教师,在复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与其他学生或教师享有同等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

校园刑事案件 篇2

关键词:高校校园伤害案件,民事责任,归责原则

高校校园伤害案件, 是指在高等院校在实施教育活动或学校组织校外活动过程中, 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区域 (包括学习和生活、活动区域) 或设施范围内所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权受到损害, 导致其心理受伤或身体受伤、残疾或死亡的人身伤害事故而引发的民事侵权赔偿纠纷案件。从本质上讲, 此类案件仍属于一般的民事侵权性质的损害赔偿案件, 只因其与学校存在紧密的联系, 与学校、学生、学生家长及整体教育事业的利益关系巨大, 故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1 高校校园伤害案件的归责原则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指在侵权行为发生时, 法律将根据什么标准和原则, 确定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从我国现行立法和司法实践来看,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主要有三项, 即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 公平责任原则。

1.1 过错责任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以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作为其承担民事责任的充分必要条件。也就是说行为人仅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民事责任, 没有过错就无需承担民事责任。过错的基本形式就是故意或过失此主观状态是确定行为人过错程度的重要依据。该归责则原则是一般案件处理中常为适用的原则。

1.2 无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原则, 它是与过错责任原则相对应的, 指法律在某些情况下, 行为人承担责任不以其主观上具有过错为必要条件, 只要行为人对他人造成损害, 就要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该原则仅在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能适用。诸如产品责任、高度危险作业所引起的损害、地面施工所引起的损害、环境污染以及动物引起的损害等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1.3 公平责任原则

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在当事人双方对损害的发生均无过错, 法律又无特别规定要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时, 由人民法院根据公平的观念, 在考虑当事人双方的财产状况及其他情况的基础上, 责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害给予适当补偿, 由当事人公平合理地分担损失的一种归责原则。

对于无过错责任原则与公平责任原则, 笔者认为, 在高校校园伤害案件中适用的可能性甚小, 只有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才可能适用。处理此类案件, 一般情况下适用的处理原则还是过错责任原则。

2 高校校园伤害案件中学校侵权责任的认定

在前面的归责原则中明确了学校承担侵权责任要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而实际上过错责任原则的构成也需具备四个要件, 只有四个要件同时具备, 学校才能够在校园伤害事件中承担民事侵权责任。

2.1 学校自身的行为有违法性

指学校对学生实施的行为具有违法性, 如果是合法的行为即使造成损害也不承担民事责任。校园侵权违法行为包括两种。一种是作为的方式。如, 学校教师随意辱骂、侮辱学生的行为就属此种方式。另一种是不作为的方式。如:某学校教学设施存在安全隐患, 却视而不管, 致使学生因此受伤, 此时学校就构成不作为的侵权行为。

2.2 有学生伤害事实存在

伤害事实是一种事实状态。对于校园侵权案件损害事实包括财产和人身利益的损害两种, 其中财产损害表现为学生损坏学校的公用设施, 或学生的私人物品遭损坏, 大多数侵权事件是侵害学生的人身权利, 如侵犯学生的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伤害事实的存在是获得赔偿的前提。

2.3 学校的违法行为与学生伤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即侵权行为的实施, 必然会引起损害事实的产生;同时, 损害事实又必须是因侵权行为所导致。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 法官要确定学校的违法行为与学生伤害事实之间是否有这种因果关系来判定学校是否要承担相应的民事侵权责任。

2.4 学校主观上有过错

主观过错是指侵权行为人在实施侵权行为时的心理状态, 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情况。主观过错是一般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最重要因素, 是最终的构成要件。这就意味着在校园伤害案件中, 学校侵权责任的承担要求学校必须存在故意或过失的主观过错, 否则学校不能承担责任。

总之, 四个构成要件是缺一不可的, 只有对四个要件认定清楚, 才能认定清楚学校在校园伤害事故中所承担的侵权责任。

3 高校校园伤害案件中学校侵权责任的承担

3.1 承担方式

我国《民法通则》第134条规定承担民事责任有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十种主要方式。这里, 笔者仅分析校园侵权民事责任的几种主要承担方式。

(1) 停止侵害。停止侵害的功能在于及时制止侵害行为, 防止损害的扩大。比如:学校某些安全管理方面存在重大隐患, 对在校学生造成校园侵权的, 那么校园侵权发生后, 学生可以要求学校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停止现行及进一步侵害。

(2) 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如学校教职工对学生进行心理伤害, 对学生的日记、信件等个人秘密进行泄露、渲染等, 受害人可以依法要求学校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3) 消除危险、恢复原状。如学校建筑物或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导致校园伤害事故的, 受害人都可以依法要求学校承担消除危险、恢复原状等多种民事责任方式。

(4) 赔偿损失。指按照实际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赔偿。赔偿损失是校园伤害案件中学校承担侵权责任的主要方式。它可以与其他方式并用。

3.2 确定学校赔偿范围的因素

根据现行规定, 确定学校赔偿责任的范围, 主要以学校在伤害案件中的过错程度为基本依据。比如说当伤害事故发生前根据通常的预见水平和能力, 学校是否预见到潜在的危险或认识到危险。或者是当伤害事故发生后, 学校又是否为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扩大, 采取了必要措施, 这些是确定学校承担赔偿责任及范围的基本依据。当然同时还需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 受害人的实际损失情况; (2) 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 (3) 责任人的财产支付能力。所以学校赔偿范围的确定要通过以上诸多因素来确定。

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其所处的是一个社会与学校边际的这样一个环境, 当其权益发生纠纷时, 涉及的法律关系、责任认定会很复杂, 正确理顺好这其中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责任承担尤为重要, 希望通过对校园安全事故中的学校侵权责任问题的关注与探讨使这一问题得以更好地解决。

参考文献

[1]王松, 张嫒嫒.未成年学生损害赔偿案件研究《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第2集[M].法律出版社出版, 2004.

[2]王桂芝.论学校对学生伤害事故的民事侵权责任.2009, 7.

[3]校园伤害案件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EB/OL].浏阳教育网.

校园刑事犯罪的法律思考 篇3

【关键词】校园;刑事犯罪;特征;成因;典型案例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文明的殿堂。近年来,一些花季少年越来越多地用暴力手段处理因琐事引发的矛盾,构成一起又一起的校园刑事案件。探析校园刑事犯罪的特征和犯罪成因,有利于防范和打击发生在校园里的刑事犯罪,维护校园正常教学秩序,有利于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校园刑事犯罪概述

所谓校园刑事犯罪,是指发生在校园及其周边,由学生作为犯罪主体或作为犯罪受害人的刑事违法行为。校园刑事犯罪既有一般刑事犯罪的特点,更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校园刑事犯罪具有参与主体的特殊性、犯罪地和犯罪行为相对集中性等特征。所谓参与主体的特殊性是指校园刑事犯罪参与主体都与学生相关,或为犯罪主体,或为犯罪行为的受害人;所谓犯罪地相对集中性是指校园刑事犯罪大多发生在校园内或校园周边,有些发生在学生上学放学途中,这些地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这里的校园既包括幼儿园、小学、普通中学和大学校园,也包括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培训场所;所谓犯罪行为相对集中性,是指校园刑事犯罪相对集中在故意伤害案、聚众斗殴案、寻衅滋事案等方面。

二、校园刑事犯罪典型案例分析

(一).典型案例选取。本文的典型案例选自2015年9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发生在北京、河北、四川、福建四省市校园刑事犯罪中的67个典型案例组成,其中北京市8起,河北省19起,四川省24起,福建省16起。

(二).校园刑事犯罪典型案例分析

第一,与社会上青少年犯罪的财产型不同,校园刑事犯罪多呈现为人际交往冲突型。尽管都是青少年犯罪,社会青少年犯罪相对集中在盗窃案、抢劫案、抢夺案、危险驾驶危害公共安全案等方面。本文从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以“青少年、犯罪”为关键词搜索,结果为2014年246起,2015年275起,分别再加以“盗窃”“故意伤害”“抢劫”“寻衅滋事”等为案由,分析形成表二。从表二可以看出,盗窃案占27%以上,加上抢劫案、抢夺案、诈骗案、赌博案,社会上青少年犯罪中财产型犯罪突出,在2014年占38.61%,2015年占48.64%。

校园刑事犯罪大多是因人际交往中矛盾冲突处理不当引发的刑事犯罪,其中青少年之间的故意伤害案最多,共有37起,占55.22%。这些伤害案多数是生活琐事处理不当引起的,再加上因生活琐事纠纷引发的聚众斗殴、故意杀人等案件,因校园人际冲突引发的校园刑事犯罪高达80%以上,而财产型的校园刑事犯罪所占比例较小。

第二,校园刑事犯罪参与主体往往人数多,结伙现象普遍。67起典型案例中除10起的犯罪人与受害人各为一人外,其它57起典型案例中参与主体都是多人,据不完全统计共有385人参与,平均每起案子有6.75人参与。其中发生在北京昌平的白某某等故意伤害、聚众斗殴案中双方参与者聚集在校门口达百人之多。校园刑事犯罪参与者大多都是相约结伴参与犯罪活动,结伙犯罪现象高达85%以上。发生在四川临水的熊某聚众斗殴案中,熊某成立“义战堂”,强行收取保护费,为团伙成员提供“保护”;发生在河北鹿泉的安某故意伤害案就是在喝酒中因结拜排行顺序问题引发了刑事犯罪。

第三,校园刑事犯罪多持械攻击,致死致伤率高。除13起校园刑事犯罪没有持械外,其余54起中犯罪人都持有刀、棍、钢管、镀锌管等器械,占80.59%。37起刑事犯罪的凶器是刀子,占凶器的68.52%,刀子有水果刀、弹簧刀、折叠刀、裁纸刀、跳刀等,这些案子的刀子除了四起是事发前或从家里携带入校或从商店购买外,其余34起都是犯罪人日常持有,占比91.89%。这些刀子或随身携带,或放在宿舍。来自四川宜宾某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的曾某、樊某故意伤害案的凶器还是大砍刀,平时就存放在宿舍。学生能随身携带刀具行走在校园人群中,折射校园安全教育的不到位和对刀具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从故意伤害、寻衅滋事和聚众斗殴等案件中可以看出,犯罪人往往出手狠,不计后果,或拳打脚踢头部、腰部,或刀刺心脏、胸腹部、颈部。致伤致残的典型案例有62起,高达92.54%。致死案例有12起13人次,占伤残案例的19.35%,其中,在四川眉山建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白某等故意伤害案、聚众斗殴案中,一案致两人死亡。此外致重伤的有18起23人次,占伤残案例的29.03%。据不完全统计,因伤残赔付总和高达3413018元,平均每起5万多元,造成较大财产损失。

第四,校园刑事犯罪中,以初中校园涉案最多,职业技术学校次之。典型案例中有35起发生在初中生之间,占52.23%;11起发生高中生之间,占16.42%;17起发生在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之间,占25.37%。其中,除13起发生在校外,其余54起都发生在校园内。就案发现场来说,要么是上学放学途中,要么是校内纠纷约在校外解决,或公园空地或网吧娱樂场所。在校内发生的典型案例中,发生在宿舍的14起,占25.92%;发生在教室的9起,占16.67%;发生在操场的5起,占9.26%;发生在厕所的6起,占11.11%;发生在食堂、开水间、停车棚的7起,占12.96%。

第五,因男女情感纠纷引发的校园刑事犯罪占有一定比例。在典型案例中,有7起因校园男女之间交往纠纷引发,占10.93%,造成2人死亡,占致死案例的16.67%。其中3起是因无端怀疑他人勾引女友引发群殴,2起是为女朋友出气引发惨案。发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山区盖山镇某技术学院的聚众斗殴案就是因女生间矛盾,继而引发男朋友相约形成群殴,打斗中匕首刺人致一人死亡。

第六,就典型案例发生的时间看,校园刑事犯罪连年持续存在。排除最高人民法院选取典型案例标准的因素,从表三中67起案例的发生时间可以看出,2012年20起,2013年17起,2014年17起,校园刑事犯罪连年持续存在。從表四可以看出,4月、5月、9月、11月是校园刑事犯罪的高发期,这些月份正是春、秋两学期。从数量上看,春期的刑事犯罪高于秋期的刑事犯罪。

第七,校园刑事犯罪偶发性强,体现出青少年学生易冲动的特点。所谓偶发性是指犯罪有明显的不确定性。表现如下:一是起因偶然,矛盾冲突大多源于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如:有因走路碰撞,有因打开水排队,有因看不惯同学的发型或走路姿势,甚至有的干脆因陌生人看不顺眼起摩擦等原因,不一而足。二是参与偶然,很多当事人之所以参与纠纷,仅仅因同学或同学的同学一声招呼就上来打抱不平,出手伤人;有的是当事人双方已经和解了,局外人却打抱不平继而呼朋唤友,冲锋陷阵,自己打伤人或者被人打伤致死等。三是受害人偶然受害,与其他刑事犯罪的受害人特定性不同,不少校园刑事犯罪常常伤及无辜的旁观者。

除以上几种情形外,校园刑事犯罪中还有受欺凌者持械报复而伤人的6起,占8.9%;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持强勒索同学财物;也有校内外勾结,盗窃、强制猥亵妇女等案例。

三、校园刑事犯罪成因探析

校园刑事犯罪的成因是复杂的,结合典型案例,归结起来青少年本身主观因素与社会环境客观因素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作用是导致校园刑事犯罪的主要因素。

(一)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尚未形成社会合力

预防校园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形成一个完整合力,缺一不可。首先,我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立法不够完善,如应该规定烟酒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影等娱乐产品要有严格的分级,对网吧游戏厅违规向未成年人开放的处罚力度太低等等。其次,预防和处罚青少年犯罪的执法分别由教育、工商、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行使,没有形成执法合力,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1992年以后转变成社会团体,被赋予厚望的妇联、共青团、少先队都是群众组织没有执法权。最后,加之处于社会转型期,学校乃至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都没有系统的远景规划,教育的本质仍然模糊,导致素质教育仍被社会轻视;在以市场为主体,为企业松绑的呼声中,执法部门对市场的监管不力,社会上不法企业侵害青少年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如烟酒的任意销售,成人游戏、娱乐场所的随意开放,导致涉世未深的青少年难以抵挡诱惑而误入歧途。

(二)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导致校园刑事犯罪发生的另一因素。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改革的阵痛期,贫富分化正在加剧。一方面富人花天酒地炫富,另一方下岗者离井背乡;加上国内外敌对实力通过网络、电视、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和电子游戏等途径放大社会的阴暗面,不为余力地输出西方所谓的价值观。影视作品中的血腥、刺激场面,使暴力虚拟化;以格斗、射击、打杀为主的电子游戏中,角色扮演游戏更是教唆孩子们使用暴力。再加上手机与网络的普及,各种不良的信息交织,使得课堂上老师的说教变得苍白无力,扭曲的价值观与青春期的易冲动、叛逆等特点的叠加,使得青少年追求权力,崇拜金钱与暴力,在校园刑事犯罪中青少年犯罪的手段更加冷酷、残忍。

(三)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也是导致校园刑事犯罪发生的因素之一。

前面已有论述,典型案例中用于行凶的刀子90%是学生或随身携带,或存放于教室。水果刀太小易藏匿不说,像前文中的二把大砍刀藏在宿舍,就说明学校的管理出现漏洞。如发生在四川合江的李某的强奸、抢夺、盗窃案中,在某职校的底楼公厕强奸女生,进入未上锁的宿舍盗窃;另如发生在福建顺昌职业中专的黄某、魏某在学校电子阅览室抢劫数人,都说明校方安全保障措施不到位。

(四)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导致校园刑事犯罪发生的另一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的缺失,极易使学生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走上犯罪道路。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中,青少年由于缺失亲情,性格偏执。如发生在福建光泽的强制猥亵妇女案中的林某、楼某都是父母离异,祖父母溺爱导致。另外,父母外出打工,留守的子女因缺乏父母关爱和家庭的管教约束而犯罪,典型案例中有16起犯罪人属于上述两种情况,占23.88%。

校园刑事案件,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侵犯了师生的人身、财产权益,已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不稳定因素之一,对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产生不利影响。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无论从实现社会治安的长效综合治理,还是从对祖国未来负责的角度出发,都应该加大对校园刑事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还青少年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还校园一方净土!

参考文献

[1]张俊.平顶山市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成因的研究[J].中国商界,2010.7

[2]杨晓培.社会转型下校园犯罪的生成及预防教育的适应[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2

作者简介

浅谈校园伤害案件的法律预防 篇4

2010年3月至5月,校园伤童案件不断发生,短短两个月里,六起血案,数十名孩子倒在血泊之中,造成严重后果,社会影响恶劣。我市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形势也是相当的严峻、任务相当的重。

观察这几起故意针对小学生、幼儿园儿童的恶性案件,探究案件起因,我认为可以简要概述为以下几点:

其一是学校安保建设的缺失。也许由于学校的安宁与和谐已经使人们丧失了对校园突发事件的提前预防,长期的忽略造成了安全保障制度的欠缺。一些学校的保安大多都是些大爷大妈,工作也只是看看大门收发一下报纸而已,遇到紧急情况起到的作用很小,还是要转向求救于警察,而这期间耽误的时间很可能就是生命的代价。此外,很多学校的安保制度分工不明确、缺少监督。

其二是学校安全教育缺失。现在的学校教育大多是应试教育,而很少从保护生命、珍爱生命的角度教给学生安全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安全例会、安全检查、安全教育、安全应急演练等大多都只是一纸空文,没有可操作性,没有落到实处,没有深入到心中。很多学生没有基本的安全技能,遇到突发事件后,不能迅速采取措施进行自救。

其三是对一些心怀不满而蓄意报复社会的高风险人群,重视度不够。涉及学校师生和幼儿园儿童的安全问题十分敏感,都是大问题,社会关注程度极高。对这类人如果不严加防范、果断出手、坚决打击,将严重威胁到孩子们的人身安全,严重影响群众的安全感,严重影响党委、政府的威信。

其四是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较少且操作性不强。现有的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刑法》等比较笼统,缺少一定的操作性,没有明确学校应该做什么、当地政府应该做什么,以及怎么来保护学生的安全,全国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安保措施应当有法律规定,应当立法予以规定。

与此同时,面对这样惨无人道的恶性凶杀案件,我们还必须取得这样的思想共识:一方面,对于那些丧心病狂的犯罪分子,即使他们曾经遭遇过什么样的不平和不公,但是只要他们残害无辜,特别是残害小孩子的这种极端行为,都是及其罪恶不得人心的,为全社会所愤慨和鄙视的,这应该是我们作为一个人的基本价值判断。我们必须站在同一条线上,一致坚决反对、强烈谴责这种极端行为,不给这些人一丁点的同情和可怜。另外一方面,面对如此残忍不堪的校园血案,我们政府部门更要深刻地唤醒校园安全意识,引以为戒,并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以强有力的措施告诉那些心存报复社会恶念的人,选择弱者尤其是无辜的孩子,是不得人心、万夫所指的,也是不可能得逞。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告诉人们,政府有能力保卫孩子们的安全,保证不再发生这样的事情。

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社会安全,而最让人牵挂揪心的则是孩子们的安全。我们要进一步树立“防范胜于救险”的工作意识,确保这类侵害少年儿童人身安全的恶性案件不再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努力健全完善内部安全防范制度,强化自防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责任意识,切实增强对各类可疑人员的提前发现能力和对各类侵害活动的提前预防能力,为少年儿童的人身安全树立坚实的保护屏障。各地党委政府、各职能单位、责任人员,要切实提高责任心,认真认真再认真,过细过细再过细,扎实扎实再扎实,落实落实再落实,从健全校园自防体系、公安安防力度、自保宣传教育、校园周边秩序整治、人防技防建设、重点人排查管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方面着手,下大力确保校园安全。

一、加强学校安保机制建设,完善校园自保措施

学校要建立健全保卫组织,配齐配强专职保卫人员,加强校园内部的巡逻、守护,落实各项安全保卫措施,切实增强学校内部安全防范的能力,健全校园自防体系。我们可以看到,在发生的这几起事件,大都是凶手直接冲进学校行凶,所以作为第一道防线的门卫必须是体格健壮,年龄处于青壮年且经过专业培训的门卫。很多学校门卫以前大多数都是些大爷大妈,现在可以规定起不得超过50岁,还要经过严格培训,会应对突发事件。配备专业的保安,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威慑的作用,对坏人形成心理威慑,让他不敢去,降低犯罪欲望。

同时,聘用校内人员尤其是临时工作人员,必须要严格审查背景、社会关系,看他有没有不良嗜好,有没有精神病史,有没有犯罪记录。校园内白天必须有老师不间断巡逻。上学、放学必须有护导老师,学校必须派护导老师在门口护送孩子。护导老师必须佩戴袖章,这样才能威慑犯罪分子。督促学校严格门卫查验制度,严防不法分子混入校园。对存在没有配备专职保安和门卫安全设施简陋等重大安全隐患的学校幼儿园,要作为重中之重,安排足够力量值守,凡是今天能整改的,不能拖到明天。

二、公安机关加大巡逻密度,提高校园见警率,加强校园警务室建设 可以采用的手段很多,比如说:在中小学生上学、放学等重点时段和校园周边治安情况复杂的重点区域、僻静街巷、道路要采取车巡、步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治安巡逻;上学、放学时段见警察、见警灯、见警车,要加强对形迹可疑人员的盘查询问;及时处置校园及周边发生的各种治安问题,有效预防各类涉校现行 违法犯罪的发生;督促中小学落实安保力量、器材和制度;经常组织开展安全宣传应急演练,让学生熟悉自我防方式;切实发挥公安民警担任学校法制辅导员的作用,深入宣传,会同学校深入宣传法制和消防、交通安全知识,传授自防、自卫、自救技能,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法制意识、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与此同时,警方要加强专业队伍建设,迅速成立校园安全保卫支队,向学校派驻专业民警,还可以设立校园警察。对校园警察所需编制先从各单位内部调剂解决,不足部分可从年富力强的退休民警中返聘。让身体健康、素质较高的人重新穿上警服,佩戴专用标识,并进行专业知识和实战技能培训,承担起校园消防宣传、防火防盗、周边秩序整顿及师生人生安全等职责任务,使之成为维护校园安全的生力军。在治安情况复杂的学校门口设立专门警务室,或依托学校门卫室设置治安岗亭,及时处置校园及周边发生的各种治安问题。同时,充分发挥校方主体作用,校方要积极支持,全力保障,尽快帮助解决落实办公用房问题,区各街道、各部门要全力支持派驻校警工作。

三、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培养自我保护意识,面对威胁和伤害时学会“跑和躲”

孩子在面对伤害威胁的时候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在灾难面前,学会“躲避和逃跑”应该成为学校安全教育的新方式。家长和学校有义务教会孩子们“逃”。不要区片面的宣扬英雄主义,而是强调遇到坏人和危险,一定要跑开,躲避起来。现在师生安全是第一位的,而不是以往的勇敢斗争。过去那种“往前冲”、做“见义勇为”好少年的教育方式比较片面,没有顾及少年儿童的特点。孩子是不能被赋予成人应承担的责任的,孩子本身就是应该受到保护的。

“跑和躲”都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符合孩子年龄和身心发展的教育。尽管我们害怕孩子遭遇危险,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他们关到笼子里加以保护,最积极的办法是教给孩子掌握识别和抵御危险的本领。儿童各方面的发育有限,认知能力较低,面对危险情况时的在我保护意识是最重要的。要注重提高操作技能,主动避开危险,积极寻求帮助,比如大叫、求救、逃跑等,而不是让孩子反抗,这样往往会带来更大的危险。要培养孩子遇事头脑冷静,让他们明白,采取哭的方式来面对危险反而更危险。学校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进行不同的安全教育。老师充分利用孩子喜欢的童谣、童话故事,用拟人的方式来传授知识,让孩子扮演各种角色来发挥聪明才智。

四、全面掌握高危人员情况,对高风险人员进行严管严控,防止其制造事端危害校园安全

要进一步加大重点人管控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力度,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重点人员、高危人群的管控,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病人、有极端行为人员以及学校周边高危人群等重点人员的“拉网式”排查,切实落实管控措施,提高监护率,严防发生过激行为侵害师生安全。以中小学校、幼儿园周边为重点,迅速组织人员,对存在安全风险的上访重点人、精神病人和可能采取极端、过激行为人员等开展摸排,逐一建立台帐,并督促落实管控措施。要对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全面掌握刑释解教人员、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等威胁社会治安重点人员情况,严管严控高风险人员,防止其制造事端危害校园、幼儿园安全。对公共安全措施要严格到位,对于特殊紧急情况,要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坚决予以处理,防止发生恶性案事件。对可能威胁社会治安的高风险人员和危险物品,进一步落实严管严控措施;积极协助有关部门认真解决好社会闲散青少年就学、就业等问题,从源头上减少涉校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对可能影响学校、幼儿园安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报告党委、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范化解。

五、加强人防、技防力度,不给犯罪分子留任何机会

对校园保安加大培训力度,确保每个学校都有至少2名具有一定专业素质保安人员进行校内安全保卫工作。

为校园保安配备防刺背心、防割手套、索套、警棍等安防物品,加强培训,熟练使用。公安机关指导学校在大门、围墙、宿舍等重点部位安装监控报警设备,针对不同类型的校园安全事件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对校园发生的各类案件进行监控追踪,为打击工作提供基础保障。同时要深入校园实地考察,把“天网工程”建设延伸到校园,确保校园安全。对此,一是教育部门要迅速开展摸底调查工作,对需要安装监控探头的学校及数量做到底数清;二是系统建成后,公安机关、教育部门要落实人员负责监控探头的巡视,充分发挥“天网”作用,并实现与公安机关110指挥中心联网,不断提高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科技含量,构筑起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防范网络体系,切实保证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安全稳定。

六、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秩序,加大校园周边违法犯罪打击力度

对校园及周边治安问题的“地毯式”排查,对校园及周边社会矛盾纠纷的全面排查,对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的重点排查。集中侦破涉校涉生积案,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加强对重点人员、高危人群的稳控,防止漏管失控。集中整治周边特业及场所,大力净化社会环境。

各级公安机关要在综治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协同教育、文化、工商、城建、卫生等部门,进一步建立完善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深入组织开展校园及周边地区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活动,对重点复杂地段、区域要开展定期不定期地专项治理,特别是对校园周边中小旅馆、出租房屋、网吧、游戏厅、歌舞厅以及非法经营音像制品、饮食摊点等场所进行集中清理整顿,该关停的坚决关停,该取缔的坚决取缔,坚决铲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同时隔绝社会不良青年与在校学生之间的接触,确保在学学生的健康成长。要紧密结合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对校园及周边的治安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排查,逐个学校进行安全评估,摸清防范漏洞和突出问题,迅速开展针对性整治,最大限度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七、打字当头,以最凌厉的声势打击查处涉校安全案件

各司法机关要紧密协作,以最强大的合力抓好校园周边治安整治,以最强烈的责任感抓好组织推动。公安机关要以强烈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感、紧迫感,把检查督促、打击防范、清查整治等工作做在前头、落到实处。

检察机关对于涉及校园安全的案件,要在第一时间组织强有力的办案力量提前介入,参加公安机关对案件的现场勘验、检查活动,积极引导公安机关收集固定证据,快批、快捕、快诉。法院快审、快判,在合适的情况下,可以搞公审大会,营造威慑力。只有各司法部门协调配合,对涉校刑事案件,严厉打击,对犯罪分子依法从严惩处,才能有力的震慑犯罪。

八、将校园安保职责划分到具体单位和个人,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严肃责任,确保落实有力

学校、幼儿园要把维护学校和幼儿园安全工作放上突出位置,端正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责任。各地公安机关要切实把维护中小学及幼儿园安全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特别是县级公安机关一把手要亲自抓,亲自研究工作方案,分管领导具体抓,负责落实各项具体工作措施。要将校园及周边安全保卫工作列入督察重点内容,组织开展明察暗访,促进责任落实。省市县各级党政机关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带队深入学校幼儿园开展安全维稳工作检查,了解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力量到位情况,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情况。对各种校园安全保卫工作预案督促落实到实处、细处、深处,不能让预案成为一摞漂亮的文件。要严格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失职、不认真履行安全保卫职责的,对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不及时采取措施或酿成严重后果的,要依照相关规定追究有关领导及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调查处理。

校园刑事案件 篇5

2017年3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对外公布了近年来发生在宁夏的校园欺凌和暴力刑事案件典型案件,以此增强学生自我保护、防范不法侵害的能力,努力预防校园暴力欺凌案件的发生,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为义气将同学捅死

马某某等9人均系石嘴山市某中学学生。2013年12月30日下午,刘某某因琐事与同学李某发生争执后,殴打了李某。次日10时许,刘某某听说李某扬言找人报复,遂纠集张某某、解某某、田某、薛某某、马某某、朱某某、吴某某帮其打架,解某某又纠集周某等人。当日12时许,被害人李某与其朋友朱某及朱某的姐姐依约到大武口区煤苑小区与刘某某等人商谈解决此事。

商谈中,因朱某某扇了李某一耳光,双方遂发生厮打。其间,马某某上前抓住李某的头发往后拽,刘某某朝李某脸上打了一拳,朱某某拿出随身携带的刀乱挥。马某某见状抢过刀追砍李某,并朝其背部砍了一刀,张某某、解某某、田某、周某、薛某等人追打李某。李某倒地后,马某某又向其右胸部捅了一刀,其他人继续踢打李某,后各自逃离现场。李某被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于当日13时10分死亡。

案发后,马某某于同年12月31日被公安民警抓获。刘某某、朱某某、张某某、解某某、吴某某、田某等人先后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

最终,石嘴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马某某有期徒刑11年,判处刘某某等8人3年至7年不等的有期徒刑,部分从犯宣告缓刑。

办案检察官表示,本案系近年来石嘴山市未成人犯罪涉案人数最多、影响重大的案件。案发时,正值学校中午放学期间,参与围观、打架的学生众多、涉及面广、场面复杂混乱。马某某等8名被告人均系未成年人,心智尚未健全,出于给同学帮忙的心理酿出大祸,事后存在害怕、逃避心理。未成年人不能准确区分对待友谊和哥们儿义气,遇事头脑发热、容易冲动,不能容忍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简单的暴力方式解决问题。本案的发生,学校管理、家庭教育均存在疏漏。

同学口角引发舍友群殴

2014年10月22日20时许,田某某与王某下晚自习后因琐事发生争执,后王某独自到108宿舍找田某某,被该宿舍的杨某、苏某某、马某、田某某四人殴打致伤。王某某遂将王某被打之事告知王某所在211宿舍室友。211宿舍的何某某纠集舍友杨某某、马某某、韩某等人到108宿舍对田某某拳打脚踢,将田某某打倒在地后,几人又一起踩在田某某身上围踏。其间,韩某某持钢管击打田某某,后被赶来的宿舍管理员驱散。当晚,田某某被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最终,中卫市沙坡头区人民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王某某、马某、马某某、韩某某5年至6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检察官表示,本案中,不明事情真相的舍友以暴力相助,并用钢管作为打架工具致使被害人死亡,对于同学友谊与所谓的哥们儿义气不能区分。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监护、管理不到位,也侧面反映了学校还存在着恃强凌弱、以多欺少现象。

因感情纠纷重伤他人

郑某某因未与女友考上同一所高中而对女友时常猜忌,朱某某因在学校和郑某某女友关系密切,引起郑某某不满。2014年9月22日12时许,郑某某约朱某某到平罗县城某中学对面的超市门口商谈。其间,二人发生争执,郑某某拳打脚踢朱某某头部,致其倒地后,逃离现场。经鉴定,朱某某的伤情为重伤二级。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人民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郑某某有期徒刑两年4个月,缓刑两年6个月。

检察官说,本案系一起在校生因感情纠纷而引发的案件。近年来,初、高中生谈恋爱已成为普遍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的青少年正值青春期,处于懵懂、好奇的阶段,对异性有着迫切了解的渴望;另一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方面,青春期少年大多叛逆不愿意和父母沟通,而是喜欢找异性倾诉。而青少年看问题片面,处理事情简单粗暴,对行为的后果缺乏预见性,对法律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导致因争风吃醋而引发伤害他人的事件时有发生。这暴露出家庭、学校对青少年的关爱不够,应对和处理青少年青春期叛逆问题的技能不足,不能正确引导青少年认识和对待与异性的关系。

来源: http: kx2026.html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刑事案件办理流程 篇6

接警→处警→(一级领导审批)→填写接受刑事案件登记表→(一级领导审批)

信息采集→(案件分析信息、人员信息、物品信息)嫌疑人抓捕归案后完善嫌疑人信息

立案

呈请立案报告书→(一级领导审批、二级领导审批)→案卷待办事项:立案告知书、完善[李强家被盗案]立案信息、立案决定书

案件移交:事先沟通好,案卷管理→移交案卷登记

案件移送:呈请移送案件报告书→(一级领导审批、二级领导审批)→案卷待办事项:移送案件通知书(刑事)、关于[李强家被盗案]的移送登记

接受方 有“接受移交移送案件”权限的民警才可以接收案件,如所领导,左侧案件办理→移入移出案事件列表

强制措施

拘传:

强制措施→呈请拘传报告书→(一级领导审批、法制民警审 1

批、二级领导审批)→案卷待办事项:拘传证

拘留:

强制措施→呈请拘留报告书→(一级领导审批、法制民警审批、二级领导审批)→案卷待办事项:拘留证、拘留通知书 延长拘留:

强制措施→呈请延长拘留期限报告书→(一级领导审批、法制民警审批、二级领导审批)→案卷待办事项:延长拘留期限通知书

注:可再次延长拘留,把嫌疑人状态进行更改。

释放:

侦查终结→呈请释放报告书→(一级领导审批、法制民警审批、二级领导审批)→案卷待办事项:释放通知书

取保候审

强制措施→呈请取保候审报告书→(一级领导审批、法制民警审批、二级领导审批)→案卷待办事项:收取保证金通知书(刑事)、取保候审决定书、执行通知书、释放通知书→取保候审保证书(搜索)

解除取保候审

呈请解除取保候审报告书(搜索)→(一级领导审批、法制民警审批、二级领导审批)→案卷待办事项:解除取保候审决定书、通知书、退还保证金决定书、通知书

监视居住

强制措施→呈请监视居住报告书→(一级领导审批、法制民警审批、二级领导审批)→案卷待办事项:监视居住决定书、执行通知书、释放通知书

解除监视居住

呈请解除监视居住报告书→(一级领导审批、法制民警审批、二级领导审批)→案卷待办事项:解除监视居住决定书、通知书

逮捕

呈请逮捕报告书→(一级领导审批、法制民警审批、二级领导审批)→案卷待办事项:提请批准逮捕书→强制措施→检察院批捕决定情况→案卷待办事项:逮捕证、逮捕通知书

撤案

呈请撤销案件报告书→(一级领导审批、二级领导审批)→案卷待办事项:撤销案件决定书

在填写“呈请撤销案件报告前”,办案民警首先应该对查看该案件是否有拘留或者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如果有,首先对这些犯罪嫌疑人进行“释放业务”。如果存在扣押的物品,对这些物品进行“涉案信息-缴获物品”操作;

刑事案件转行政案件

先将刑事案件撤案,案卷管理→转行政案卷→受案登记表→(一级领导审批)

侦查终结

侦查终结→呈请案件侦查终结报告书→(一级领导审批、二级领导审批)

移送起诉

侦查终结→起诉意见书底稿→(一级领导审批、二级领导审批)→案卷待办事项:起诉意见书、修改嫌疑人起诉执行信息

归档

校园刑事案件 篇7

刑事录像技术是电视录像技术在刑事侦查领域的具体应用, 其具有动态性、还原性和可保存性等特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安全维护意识的增强, 在社区或者一些公共场所基本上都安放有监控摄像头记录一定时间内该地段的录像资料, 在发生盗窃、抢劫、强奸等刑事案件时, 案件侦查人员通过现场调查, 通过专门的摄影设备, 对犯罪现场进行还原, 采集证据, 掌握案件周边的摄像资料, 然后由侦查机关内部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录音录像资料进行分析、还原, 重现犯罪现场的原貌, 这对于推进案件的进程, 获取犯罪嫌疑人的线索有着重要的作用。刑事录像技术具有以下特征:第一, 客观全面性。第二, 声像共存性。第三, 模拟再现性。第四, 连续性。

二、刑事录像技术在侦破特殊刑事案件中的作用

刑事录像技术是我国刑事侦查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其对于办案人员及时侦破特殊刑事案件有着巨大的作用。

(一) 固定和保全犯罪嫌疑人供述的作用

刑事录像技术在刑事案件侦破中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固定和保全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办案人员在通过相关合法程序控制犯罪嫌疑人之后需要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审问, 而办案人员审问的过程通过刑事录像技术的记录保留下来。相较于纸质的供述笔录, 刑事录像技术更为准确、全面, 并且办案人员可以通过事后查看录像资料, 观察犯罪嫌疑人在审问过程中的肢体语言、动作神态, 以及对关键问题的反应, 确立案件侦破的突破口。

(二) 直接获取和案件侦破有关的证据材料的作用

在刑事案件侦破的过程中, 往往由于关键证据材料的缺失使得案件进程延后甚至出现无法推进的情况。特别是针对部分盗窃、抢劫等特殊刑事案件, 对于一些案发现场较为隐蔽、案发时间较晚和缺少关键目击证人等情况, 可以通过查看犯罪现场以及周边录像监控, 发现犯罪犯罪嫌疑人活动的踪迹, 寻找到关键的目击证人以及关键的物证材料等。

(三) 辨认和追查犯罪分子的作用

在一些刑事案件中, 犯罪嫌疑人通常需要较常见的前期摸底侦查时间, 因此, 其可能会多次出现在犯罪现场周围或者受害人的身边, 寻找机会实施犯罪行为。在刑事案件发生之后, 侦查办案人员可以通过调阅犯罪现场的监控资料, 在案发之前和案发之后的相应节点对相关监控进行逐个排查, 对于通过监控设备能够确认犯罪分子的, 应当及时发布公告, 获取犯罪分子的个人信息, 对其实施抓捕;对于无法通过录像技术确认的犯罪分子, 也可以通过录像资料分析出相关的线索, 寻找到关键的人证和物证, 通过间接的方式辨认和追查犯罪分子。

(四) 记录痕迹物证、进行技术检验鉴定的作用

录像技术能够清晰完整的记录案件侦查过程中的各项细节, 起到记录痕迹物证、进行技术检验鉴定的作用。例如, 对于案件证据材料的分析, 通过录像技术不仅能够拍摄到证据材料的表面特征, 还可以跟踪证据材料的技术分析, 研究其内部结构, 以获取侦破案件的关键提示。又比如对于杀人案件的验尸分析, 通过录像技术记录尸检的全过程, 能够更加生动地反映案件发生时受害人的状态, 对确认被害人的死因以及认定犯罪嫌疑人的杀人动机提供必要的参考。

三、完善刑事录像技术在侦破特殊刑事案件中作用的路径安排

(一) 提高侦查机关自觉利用刑事录像技术的意识

刑事录像技术的最终落脚点应当是刑事侦查人员对于其利用的效果。但是, 由于刑事录像技术需要一定的人员配置、技术要求以及资金的需要, 和拍照、录音等设备相比较, 携带并不方便, 这对于要求办案效率的侦查人员来讲, 并非最佳选择。因此, 我们需要提高侦查机关自觉利用刑事录像技术的意识, 通过资金的拨付, 采购相关器材;配备专门的人员进行录像制作;同时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 自觉利用录像技术, 积极调取录像资料进行分析, 以促进案件的推进。

(二) 培养专业化的刑事录像技术人员

刑事录像技术的利用并非普通的录像程序那么简单, 其需要录像人员将录像技术与证据意识相结合, 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录像素材的拍摄。因此, 侦查机关应当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 培养专业化的刑事录像技术人员, 负责刑事录像的人员不仅要有熟悉录像器材, 还应当知晓办案流程和出色的案情意识。

(三) 完善刑事录像技术保存机制

刑事录像技术的应用不仅限于案件的侦查过程, 在后续司法机关的案件审理过程中, 刑事录像技术保留下来的一些材料也可以作为证据进行提交。同时对于一些办案周期较强或者短时间难以具有突破的案件, 通过录像技术的保存, 能够及时记录原有的信息, 使办案人员和后续跟进人员能够迅速了解案情, 提高工作效率。侦查机关应当建立专门的部门由专人对录像资料进行保存, 以备不时之需。

摘要:随着刑事侦查手段和技术的不断提高, 刑事录像技术在侦破特殊刑事案件中发挥着固定和保全犯罪嫌疑人供述、直接获取和案件侦破有关的证据材料、辨认和追查犯罪分子以及记录痕迹物证、进行技术检验鉴定的作用。鉴于刑事录像技术在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刑事录像技术的利用加以完善。

关键词:刑事录像技术,作用,刑事案件

参考文献

[1]朱红霞.浅谈刑事录像的证据效果[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2:44-45.

校园刑事案件 篇8

【关键词】倒挂 刑事案件 治安案件

一、案件倒挂的定义及后果

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倒挂是指刑事案件立案数高于治安案件立案数的非正常现象,是侦防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

反映出“打”“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案件“倒挂”现象并不是社会治安的常态现象,其不良后果主要表现为“四个不能”:一是不能全面正确反映社会治安形势;二是不能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和正确评估社会治安形势提供全面、准确的依据;三是不能全面反映公安机关和民警的工作量;四是不能及时有力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二、我区刑事、治安案件“倒挂”的现状

2000年以来,我区开始出现治安案件与刑事案件“倒挂”问题。2003年至2007年,治安案件受理数占刑事案件立案数的百分比分别为41%、47%、52%、68%、75%,治安案件受理数远远少于刑事案件的立案数。从全省来看,2006年,全省治安案件受理数为刑事案件立案数的1.92倍,广州、深圳两市分别为3.55倍、和3.44倍,形成强烈反差。

三、刑事、治安案件 “倒挂”的原因

(一)立法及有关规定方面

第一,法律衔接不够紧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中规定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种类明显少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种类。虽然《处罚法》对原有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种类和范围进行了调整,但同《刑法》比较仍然存在较大“真空带”,这使《刑法》规定的一些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如果不构成犯罪,而在《处罚法》中又没有相对应的条款,就难以作为治安案件处理。

第二,部分侵财型刑事案件立案标准偏低,立案标准与量刑标准脱节。中山市是珠三角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但是,目前我市盗窃、诈骗和抢夺案件的立案标准仍然是16年前制定的500元(《公安部关于修改盗窃案件立案统计办法的通知》公发[1992]12号文),这显然不符合我市实际。由于部分侵财型刑事案件立案标准明显偏低,而且立案金额与起诉金额(抢夺案件起诉标准为500元,盗窃和诈骗案件为2000元)相差较大,导致一大批治安案件被立为刑事案件,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治安案件受理量。

(二)治安案件意识方面

一些办案民警习惯于传统的办案思维和模式,未主动适应执法环境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在工作中没有严格做到“谁接警,谁登记,谁负责”“及时接警,及时登记”,特别是在使用“警综系统”后,部分治安案件在受理后未及时录入电脑。办理治安案件没有硬性量化考核指标,对基层办案民警约束力较少,致使基层民警思想上不够重视。加上多数治安案件最后很难对违法嫌疑人处罚或处罚力度不够,加之派出所工作任务繁重,而办理一宗治安案件程序繁琐,时限要求严格,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民警办理治安案件的积极性。

(三)治安案件统计方面

部分办案单位没有严格按照公安部《关于对发现受理和查处治安案件统计指标如何理解的批复》和广东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刑事、违反治安管理案件立案统计工作的通知》的规定执行,主要表现在:大多数现场调解和当场处罚的治安案件没有作为治安案件统计。一般情况下,民警对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损毁他人财物及其他情节轻微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现场调解后却没有立为治安案件。抓获小偷小摸、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往往因行政处罚不了,放人后没有立为治安案件。此外,部分民警对治安案件相关概念理解不准确,对哪些案件应作为治安案件的认识模糊。

四、解决刑事、治安案件“倒挂”问题的对策

(一)通过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增强办理治安案件的责任感

治安案件发案数直接反映治安管理工作实际,是研究和评估一个地区一个时期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依据。要切实提高对加强办理治安案件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克服“重刑案、轻行案”的错误思想,把有警必接、规范办案、如实统计作为“三基”工程建设和警务规范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从领导抓起,从基层抓起,从办案民警抓起,夯实办理治安案件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

(二)通过明确相关概念和统计标准,严把案件统计关

派出所在如实受理治安案件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做好治安案件的统计工作。要准确理解治安案件“受理”、“查处”和“查结”的涵义,明确治安案件的统计范畴和要求,特别要注意容易漏统的治安案件,如口头调解的、受理后查不清、查不结的、当场处罚等应统计为治安案件受理数的;已作出治安处罚和调解处理的违反治安管理案件,应同时统计在治安案件查处数和查结数内;对于刑事案件转为治安案件处理的,要先对刑事案件撤案,再作为治安案件受理数、查处数和查结数统计。

(三)通过加强培训教育,提高民警综合素质

治安案件办理得如何,不仅反映公安机关和民警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也直接影响社会和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因此,需要通过加强培训学习不断增强办案民警尤其是单位一把手如实立案、规范办案的意识,切实解决有案不受、压案不查、执法随意、执法不公和瞒报、漏报、甚至不报的问题,使每一位办案民警熟练掌握办理治安案件所需的基本法律知识,明晰办案程序,增强责任意识、证据意识、程序意识和法制意识。

(四)通过科学合理的工作安排,加强保障工作

当前,困扰基层派出所最大的问题是:日益增多的社会管理责任和越来越高的执法要求与警力相对不足和资源配置上不合理之间的矛盾。近年来,一些基层单位形成了“大刑侦、小治安”的畸形工作格局,导致基层治安民警队伍人少质弱,办案资源缺乏。因此,要结合当前开展的“三基”工程建设,立足于抓基层、打基础,配足配强治安民警队伍,要科学合理安排工作,保证治安民警专心专意、专职专责开展各项治安行政管理工作和受理查处各类治安案件。

(五)通过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民警工作积极性

要把如实受理、如实统计治安案件纳入年终绩效考核范围,鼓励派出所认真受理、查处各类治安案件。在治安案件的受理、查处和统计工作中,各单位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具体责任人,当值或办案民警是直接责任人,要实行一级督一级,层级负责制。要加强对治安案件统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对如实受理、统计并按时上报的要给予表彰奖励;对弄虚作假、迟报、少报、不报的要给予通报批评,并视情况对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的责任追究。

参考文献

[1] 陆伟香.治安案件与刑事案件“倒挂”现象探析[J].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5).

[2] 邓祥展.试论扭转治安刑事案件“倒挂”的几点对策[J].南粤警坛,2007(5).

[3] 李润华,王守江. 治安案件与刑事案件的关系[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7(1).

[4] 王义宏. 治安案件立案数与查处数偏低现象的思考[J].公安教育,2004(8).

上一篇:做强科学特色 打造优质幼儿教育下一篇:留学新加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