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活公众参与(共8篇)
绿色生活公众参与 篇1
环保 需要公众的参与
各位评委,各位听众,作为一个常州人,参加这样的活动,走到第三环节,我对环保低碳的看法进一步深入。小时候,没有任何环保的概念和习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常州将高科技和高度文明融合在一起,“常州创造”的概念深入人心,在我们中间已经有许多人意识到了碳减排的重要性,很多热心公益事业的人们也在四处奔走身体力行的进行着碳减排。
如何推进公众参与力?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会响应我们常州市政府的号召,积极参与公益性的活动。但是我更想从身边的低碳环保组织来介绍一下我们的参与。我自大一开始参加了我们学校的低碳环保协会,在校内,我们义务植树、粘贴绿色生活小贴士、申请“绿之源”林、回收废旧电池等等;在校外,我们通过环保漫画、海报展,环保时装秀,“聚焦淹城”摄影大赛,植树活动等等,把绿色低碳的环保理念传达给社会。
同时,我们深入社区,开展大型的社区行活动。金色新城,新城南都,大学新村都是我们社团的活动基地,社区的居民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在干旱来临之时,协会成员走进污水处理厂学习污水处理流程,为宣传节约用水搜集素材。
如何推动公众参与力度?我想这里有一个责任感的问题,每个人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担心能否保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一辈子?我觉得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我们青年大学生拥有“低碳环保”的理念,在离开校园和离开大学生绿色环保社会团之后,是否依然能生
根发芽,是否依然能够茁壮成长,并且成长为大树影响周围的人群。我们协会上一届的学长学姐们现在基本上都在企业工作,但是他们环保的影响力,对于环保的关怀,一直影响着他们周围的人。如何推动公众参与?从他们身上,我学习到我们青年大学生参与环保,就是要自己投身进去,自己环保也带动周围人的环保。一件事情当一个人去做的时候,看不到效果;当一群人去做的时候,就能看到处处都是环保,处处都能低碳。
如何推动公众参与力度?从青年大学生来说,我觉得要有执行力和创造力,注重实际效果。比如说我参与活动,以前大一的时候我很注意我们参加的活动有没有媒体报道,有多大的影响力;而现在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我更关注我们参与的低碳环保对社会有没有实际用途。参与环保活动,也让我更关注自身的道德修养,注意节约。
我们现在有很好的条件,技术进步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条件,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国际上最新的科技知识和接收到最新的信息,能够了解到世界上最新的观点。但是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模仿和了解的阶段,还要有自己的创造力。比如我们调研题目《低碳时代汽车装配如何超轻量化发展》,如何让汽车在安全的同时,减轻自己的重量,达到低碳减排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科技的创新,需要我们青年大学生不断提升创新创造的本领。
总之,推动公众参与低碳环保离不开我们政府的努力,但更离不开我们个人的努力,我们青年大学生需要担负起我们社会责任感,提高广大同学的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合理利用的意识,从我做起,为常州创造一流的绿色城市而积极努力”。
大家好,我们是来自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低碳环保团队,我们的团队名称是“”,我们的低碳环保口号为“秉承低碳生活,创造美好未来”!
我们团队之所以叫“”,是因为绿色代表春天,是万物的颜色;绿色代表植物,是生命的颜色;绿色代表行动力,是通行的标志;绿色代表无公害,是健康的象征。而低碳环保,需要绿色环保、绿色出行、绿色食品、绿色健康、绿色安全;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一切从源头做起,才能拥有绿色,我们的生活需要绿色,我们的未来更需要绿色。
下面请大家看一下我们协会的标志,这个大圆代表地球,中间的“三个人手拉手”代表人类;外面的一圈绿底代表绿色环境,这个标志整体意味着我们人类是地球的核心,但不是唯一,我们需要为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做出努力,这样以来,我们所保护的环境可以很好的反作用我们人类的本身,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生存、发展!中间的图表又可以看作是形象字“森”,又是“所有人手拉手”寓意为我们要低碳环保,光靠个人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所有人的合作。
其实我们团队不仅仅是我们三个人,我们是一个环保协会,我们协会自从2005年成立以来,一直以低碳环保为目标,推行环保理念,开展低碳环保活动。我们参加了常州市高校环保联盟,一直为此而努力。最后我们呼吁: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的行动中来吧!我们相信,低碳,环保,会使我们,活得更加精彩!
在校内,我们义务植树、粘贴绿色生活小贴士、申请“绿之源”林、回收废旧电池等等;在校外,我们通过环保漫画、海报展,环保时装秀,“聚焦淹城”摄影大赛,植树活动等等,把绿色低碳的环保理念传达给社会。
绿色生活公众参与 篇2
1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现状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改革源于1992年出台的《关于解决我国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几点意见的通知》, 起步不算晚。该通知首次提出要让政府以外的个人分担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任务。然而经过20多年的发展, 我国治理城市生活垃圾的水平虽在不断提高, 但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公众参与机制仍处于萌芽期。现阶段, 公众参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呈现以下特点:
1.1 公众意见集中表达困难
一城的生活垃圾由一城居民共同制造, 远离垃圾焚烧厂的居民相比垃圾焚烧厂附近的居民是垃圾处理的获利者。两类居民对待垃圾焚烧厂的态度也会迥异, 前者不会强烈反对垃圾焚烧厂的兴建, 后者则强烈抵制垃圾焚烧厂落户在自己家附近。即使存在共同利益的同类居民间, 也会因各自认知的差异, 提出的主张可能非常分散、片面甚至存在内部冲突, 这将大大削弱他们追求共同利益的能力。简单来说, 因群体间存在利益冲突, 个体间存在认知差异, 公众关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意见很难集中表达。
1.2 治理信息供给不足影响公众的参与能力
如果没有充分的城市生活垃圾治理信息的支持, 公众不可能有效地参与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在当下的中国, 公众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部门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这种不对称严重削弱了公众参与机制应有的功能, 并产生了许多社会矛盾。从实践来看, 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厂等的开发建设活动对公众居住环境影响特别巨大, 公众渴望环保部门以及建设单位能及时、有效地公开环评文件。而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并没有规定在编制和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过程中建设单位和环保部门应主动公开其内容, 公众只能事后申请, 往往也于事无补。在公众能及时获取的城市生活垃圾治理信息匮乏的情形下, 公众的有限参与也只具有形式意义。
1.3 公众参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方式不合理
近些年, 我国公众参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过程中, 有一个非常值得深刻反思的现象, 那就是公众表达其正当利益诉求时往往是被迫采取非法聚众、示威等方式。如北京六里囤垃圾焚烧厂案以及全国各地公众反对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活动等都呈现出法律制度外参与的情景。虽然近几年, 政府为公众参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提供了许多新的参与方式, 如公示、听证、电子政务等。但现有的公众参与方式往往流于形式, 实际效果有限。比如网络平台上的公众利益主张无力, 政府互动迟缓;所谓的听证容易受利益部门的诱导;公示的时间和范围有限, 不利于公众的监督参与;有切身利害关系的公众利益受损后, 还面临上访无门的困境。
2 有关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评析
2.1 相关法律规范现状
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中涉及公众参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还比较少。1992年出台的《关于解决我国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几点意见的通知》, 首次提出要让政府以外的个人分担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任务。2002年颁布的《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 首创公众缴费制, 宣示了公众参与治理城市生活垃圾的可能性。2004年12月29日修订通过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在《生活垃圾污染污染环境的防治》一章中, 并没有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 只是在其《总则》中之第九条规定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并有权对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2007年7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之第七条第二款规定:“制定城市生活垃圾治理规划, 应当广泛征求公众意见。”该部门规章首次肯定了公众可以参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规划。2011年4月19日起实施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通知》, 该通知将全员动员、科学引导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作为政府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应遵循的两项基本原则。
此外, 我国《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信息公开办法》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等环保法律法规有关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纲领性规定。
2.2 现有法律制度的缺陷
现有的关于公众参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法律制度还存在不少缺陷, 亟待完善。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公众参与法律制度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 缺乏现代理念的支持。现有的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法律法规的理念还停留在“全能政府”时代, 而不是从公民社会的角度进行规定。其次, 城市生活垃圾治理信息的公开不够全面。我国多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在开工建设前未将相关信息公示于众, 更鲜少征求公众意见, 即使有公众的参与也多为走形式, 有切身厉害关系的公众往往面临渴望参与却参与无门的困境。最后, 公众参与机制不完善。现行的《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信息公开办法》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等环保法律法规对公众参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只做了纲领性的规定, 实际操作性不强, 无法保障公民有效参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
3 完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公众参与制度的立法展望
通过对我国公众参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现状的分析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评析, 不难看出我国公众参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困难重重, 相关法律制度也不够完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公众参与机制的发展还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的制度保障和政府的进一步引导、鼓励和支持, 同时也需要公众的支持与参与。针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公众参与机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笔者想从公众意识、信息获取、参与方式这三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具体建议, 以期促进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治理“三化”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3.1 提高公众参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意识
现代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公众个体对城市生活垃圾相关问题认识水平的高低会左右其对生活垃圾治理的一般性态度以及行为模式的选择。增加个人对垃圾治理问题的认知会促使其对参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行动产生更积极的态度。因而提高公众对城市生活垃圾的认知水平, 培养其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是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公众参与机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3.1.1 重视公众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
首先, 国家应从战略的高度制定公众参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规划, 并纳入公民社会理念, 从而引导广大公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其次, 法律法规应明确公民有提高自身参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意识地义务, 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不仅是政府、企业的责任, 也是每个社会公众应主动担负的责任, 公众有义务提高自身的环保参与意识。第三, 建议设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日, 号召公众有意识的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 从而从源头上治理城市生活垃圾。
3.1.2 将城市生活垃圾知识教育纳入中小学环保课程
完善的教育对公众环保意识的培养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应将城市生活垃圾知识教育纳入小学、中学课程, 针对学生的年龄阶段设置相应的教育计划, 逐步从小培养公众对城市生活垃圾的了解和关注, 培育他们爱护城市环境的观念与习惯。学校在假期可组织全校学生参观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厂, 寻找城市生活垃圾破坏的痕迹, 并将其作为学生校外环境教育的一部分。
3.1.3 形成多元化的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知识宣传主体
公众参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意识的提高不仅需要政府强有力的引导, 也需要其他社会力量长期有效地宣传。形成多元化的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知识宣传主体势在必行。第一, 政府应改善宣传方式, 注重发挥电脑、手机、公交车窗等移动新媒体平台对城市生活垃治理法规、政策、处理技术方法等知识的宣传作用。第二, 形成企业和社区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鼓励企业邀请社区居民实地参观垃圾处理工厂、开展循环产品营销活动、组织社区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活动等, 以企业带动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意识的提高。第三, 应当积极发挥城市居民委员会组成人员、社区工作者的作用。如, 在社区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社工可以在其工作职责中纳入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知识宣传一项。第四, 探索环保公益组织和高校的合作机制。环保公益组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高校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两者应合作开展城市生活垃圾知识宣传实践活动, 必能对社会产生极强的正能量。
3.2 扩宽公民获悉城市生活垃圾治理信息的途径
如果缺少相关的城市生活垃圾治理信息, 即使公众有了参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意识, 也无从做起。随着公众城市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 对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治理信息公开途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应用过以下措施扩宽我国公众获悉城市生活垃圾治理信息的途径。
3.2.1 利用门户网站、即时通讯工具、手机应用软件等为公众提供实时的城市生活垃圾治理信息。
我国各城市的环保部门可以借鉴国外城市的成功经验, 利用微博、即时通讯工具 (如微信、支付宝、来往) 的公共平台等定期、及时地向公众发布本市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等信息。
3.2.2 鼓励社会组织监测和发布城市生活垃圾环境信息。
有相应检测能力的社会组织、高校也可以利用自身掌握的技术、设备、资源、人力等优势, 组织民间城市生活垃圾环境监测并定期向公众发布监测结果。上述组织、机构应在我国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民间城市生活垃圾监测, 发布的城市生活垃圾环境信息也应是真实、可靠地, 其行为的宗旨也应是为了社会福祉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组织、高校等第三方机构监测和发布城市生活垃圾环境信息将是公众获取城市生活垃圾治理信息的重要渠道。
3.3 丰富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公众参与的方式
只有丰富公众参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方式, 才能在政府、企业和公民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和互动。
3.3.1 构建合理的城市生活垃圾收费机制
对城市生活垃圾制造者收费是公众间接参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一种方式。合理的收费机制不仅可以降低城市生活垃圾总量, 而且可以调动公众更广泛的参与垃圾回收和资源循环利用。我国开征城市生活垃圾收费比较晚, 尚未形成完善的的城市生活垃圾收费机制, 因而有必要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生活垃圾收费制度。第一, 严格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 通过研讨会、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探索适合本城市发展的城市生活垃圾收费制度, 如按量收费、按家庭人口收费等。第二, 委托第三方主体代收城市生活垃圾费, 以解决城市生活垃圾费用征收难、成本高的问题, 如将城市生活垃圾费用附征于每户的水、电等必需品中, 引导公众自觉纳费。
3.3.2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城市生活垃圾产业
城市生活垃圾也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 可以创造经济价值, 具有极大的投资潜力。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城市生活垃圾产业既能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 又能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更可以增强企业与政府在城市生活垃圾循环利用方面的竞争与合作。为此, 我国应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城市生活垃圾产业, 并构建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第一, 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在明晰产权的前提下,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城市生活垃圾产业。第二, 明确政府的管理、监管职责, 依法行政, 保障民间投资者的合法利益。
3.3.3 增强环保公益组织的作用
环保公益组织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也是政府工作的帮助者、监督者和推动者。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治理主体应是多层次的, 不仅需要政府、市民的介入, 还应当鼓励环保公益组织这种强有力的公众力量的加入。环保公益组织在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治理过程中, 应占据重要一席。第一, 构建环保公益组织与政府及市民在城市生活垃圾治理领域的良好互动机制, 鼓励更多的环保公益组织参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第二, 利用环保公益组织专业、高校的特性以及良好的群众基础, 增强环保公益组织在增进市民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等方面的作用。第三, 加强环保公益组织与学校和公民个人间的合作, 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摘要:我国现行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制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政府包干, 政府投资, 政府经营。本文针对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政策、法规也大都建立在自上而下的改革层面上, 这些政策、法规未必能完全契合公众的需求, 公众只能被动地执行政策、遵守法规。事实上, 仅依靠政府的力量不可能完成保护城市环境这一普遍而又复杂的重大问题, 它需要来自社会公众、社会组织和企业的支持与合作。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更是与公众生活环境质量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更需要公众的有效参与。公众有效参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已成为推动城市环境保护和城市长远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开展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公众参与研究十分重要。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公众参与,立法完善
参考文献
[1]常超, 王铁山.垃圾处理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城市问题, 2009 (01) .
[2]王德宝, 胡莹.我国生活垃圾组成成分及处理方法分析[J].环境卫生工程, 2010 (01) .
[3]王明生, 杨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参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06) .
[4]冯玉军.法经济学范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5]闫国东, 康建成, 谢小进, 王国栋, 张建平, 朱文武.中国公众环境意识的变化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10) .
绿色证券与公众参与 篇3
“绿色证券”作为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新政策,自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民间环保组织的我们也在思考如何通过绿色证券政策推动企业的环境行为改善,推动环境信息公开。
基于此,从2008年8月份开始,自然之友等环保组织开始联合推动“绿色证券”政策,并在11月下旬举行了“绿色证券与公众参与”多边论坛,以下便是论坛上部分嘉宾的发言内容。
近两年来,我国政府陆续推行了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期望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运用税收、财政、保险、信贷、证券等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行为,加强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这些环境经济政策当中,“绿色证券”政策在今年有着很多积极的措施,截至9月12日,国家环保部共受理了73家上市公司的环保核查申请,其中20家未通过首次核查,这对于抑制污染行业上市融资,推动履行社会责任,具有积极的效果。
“绿色证券”作为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新政策,自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民间环保组织的我们也在思考如何通过绿色证券政策推动企业的环境行为改善,推动环境信息公开。
基于此,从2008年8月份开始,自然之友等环保组织开始联合推动“绿色证券”政策,并在11月下旬举行了“绿色证券与公众参与”多边论坛,以下便是论坛上部分嘉宾的发言内容。
三驾马车拉动绿色证券的政策实施
蒋洪强(环保部环境规划院战略部环境预测室主任)
绿色证券政策的出台,实际上是在环境保护、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加强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从环保部角度来看,行政政策加强环境监管还存在一些缺陷。意识到这点,就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加强环境经济政策研究。
从2006年到2007年,环保部门对此事非常重视,由规划院承担国家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工作。这项工作实际上包括了几大环境经济政策:第一,环境公共财政。第二,环境税收。第三,排污权交易。第四,生态补偿。第五,绿色资本市场。绿色资本市场里面包括了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最后涉及到绿色贸易的政策,还有体系框架。
绿色证券政策的体系可以比喻为三驾马车:一是上市公司上市前或者再融资的环保核查;第二项,上市过后环境信息披露的制度;第三,上市之后对于环境表现行为进行评估的制度。通过三驾马车拉动绿色证券的政策实施。
对于绿色证券,我们有以下期待:
第一,绿色应该去掉,应该是环保证券,在证券市场,大家不愿意看到绿色两个字。
第二,在绿色证券里面,信息披露制度,有助于公众了解一些必要的信息,维护广大公众投资利益的需要。
第三,进一步完善中国现有上市公司监管法规。我们从2001年开始出台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有关规定,一直到现在为止,出台大概有十项政策制度,包括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等,都提出过关于信息披露方面的内容。实际上绿色证券制度的实行,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实施效果也存在不理想之处,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的政策制度。
通过公众参与约束企业及相关监管者
王明远(清华大学环境资源能源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环境保护中使公众参与的政治和法律的本质是什么?本质在我看来,就是说基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和法律的历史变迁,面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双重失灵的时候,公民挺身而出,为了公共利益,包括环境公共利益,矫正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本质就是这样。从政治和法律本质来说,资本主义三权分立,使代议制民主的进一步发展。过去的代议制民主不允许公民或者公民组织直接参与政府行政管理的,是一种间接的管理国家的模式。但是到现在的社会,随着问题越来越复杂和多元化,传统的代议制民主不能有效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不能有效地充分体现民意的时候,就需要对传统的代议制民主进行修正,引入所谓代议制民主为基础的参与式民主,使得我们这些公民和组织在过去只能通过议员制定规则,通过选举的政府执法来保护我们的利益模式,转变成以这个为基础,组织和个人可以依法直接参与政府的决策、规划、规则制定、执法,乃至于法律诉讼,这是本质。
我们的环保组织,特别是自然之友、绿色和平等等,无论从促进制度建设,还是促进实践发展方面,可以说都是先锋,我相信在推动理论发展方面也有贡献。对于绿色证券制度,我希望促进法律自身的完善,促进法治精神的完善,使法律约束我们的公民、约束我们的企业、约束相关监管者,使得各方面权利义务关系者,得到一个充分的、清晰的、合理的法律界定。在有秩序规范性的制度模式之下,推动法律进展,推动环保事业才更有价值。
环境以人为本,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执行所长)
首先,我们面对非常严峻的形势,环境是这样,生态是这样,中国社会转型也是这样。我们现在的改革在很多方面都需要改。怎么改?如果看环境方面的法律规定,我们可以说法律规定得很多了。现在主要是执法问题。但是我不这么认为。全国人大委员长说,我们的法律缺乏可操作性,各方面法律都是这样的。这是我们改革面对的体制性障碍,政府在环境相关问题上也一样。
法律有良法和恶法之分,我们的法律需要以人为本,需要保护人的基本权利。环境问题涉及到人的生命、健康的问题。我们怎么去看待?我们看不管上市也好,贷款也好,集资也好,在我们这里形成的问题往往是,有权部门批准了就合法,不批准就不合法。表面上看都合法,可造成水污染,造成癌症村,都死了人,我们能认为这是合法?我觉得涉及到最基本的理念问题。我们对科学有很多误解,甚至对科学达到一种迷信的地步。在很长时间以内相信人定胜天。实际上不只是我们国家的问题,包括资本主义初期的时候工业革命,在很长一个时期,也崇尚武力、崇尚财富的创造和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形成了消费主义。而且我们现在面对很明显的利益分化。就中国而言,为什么我们强调公众参与?就因为不同人在同一个问题上,比如在涉及环境、资源、生态问题上,利益是不同的。我们看近几十年有一些很大的变化,尤其是20世纪末,联合国提出人类发展的概念,认为政治家、企业家,最大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普遍的改善了人的生存状况,使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好。我们要注意到所面对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是非常严重的,而且往往是不可逆转的。所以,在这里我们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要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企业社会责任;第二,政府责任;第三,公民的权利。
在上个世纪,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就提出全球契约,提出企业社会责任,九项里面有三项是环境方面的。如何达到这一步?恰恰因为有公众参与,有消费者运动,强调企业社会责任。需要有公众的抵制,对于污染生态造出来的产品大家不去用。
再有,我们需要做一件事情,政府和民间都应该做,那就是促进制度的建设,促进法律的建设。如果我们在立法上,能够不时提出我们的意见。比如今天面对金东纸业,我们怎样做才能环环扣紧,使这个企业难以撒谎。我们要专业化,我们要形成网络,社会各界联手来做才能够做好。有时候,我们民间是容易乐观的。我个人还是比较悲观,下一步我觉得不可知,因此我觉得我们的路很长,我们面前要做的事很难,但是关系到我们的权利,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正因为如此,需要大家,需要更多的人共同去努力。环境是以人为本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点,不是全部,只是一个方面。离了这方面,人类今后怎样,真是很悲观的。
以环保信息披露为核心
廖钰燕(欧华律师事务所驻北京代表处律师)
绿色证券是什么呢?从商业角度来说,其实就是用上市的法律来控制环保工作的完善,就是实施环保审核制度,还有环保信息披露制度为核心的计划。要维护广大股民还有社会的利益,最主要的就是从经济利益角度约束环境污染问题。
关于融资影响要具体分析。一个企业需要融资,要看投资方需要什么?第一个阶段,一个公司刚刚成立或者成立不久,所需要的融资,就是风险投资。为什么要投?最主要考量是利益,为了公司以后的发展;同时也会关心这个公司有没有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这对投资方来说比较重要。他们决定投资一个项目,如果不遵守这方面的法规的话,会带来一些风险,包括处罚等。
从商业上来看,如果有绿色证券的考虑,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这要从两方面来看,作为投资方,这是好事,因为会减少投资的风险。另一方面也不完全是好事,因为从商业方面考虑,有时间和成本的问题,审核的这段时间企业会有很多变化。对很多公司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另外,对小企业,如果保荐人对这些小企业没有办法符合IPO环保审核的话,那么就得被迫放弃。作为承销商,希望从小企业的IPO方案里找到一些通过环保审查的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篇4
第一条 为推进和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的公众参与,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等法律和法规性文件有关公开环境信息和强化社会监督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下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
(一)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
(二)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
(三)环境影响报告书自批准之日起超过五年方决定开工建设,其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报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核的建设项目。
第三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或者重新审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过程中征求公众意见的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国家鼓励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活动。
公众参与实行公开、平等、广泛和便利的原则。
第五条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或者重新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公开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征求公众意见。但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除外。
建设单位可以委托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进行征求公众意见的活动。
第六条 按照国家规定应当征求公众意见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有关规定,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编制公众参与篇章。
按照国家规定应当征求公众意见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没有公众参与篇章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受理。
第二章
公众参与的一般要求
第一节 公开环境信息
第七条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采用便于公众知悉的方式,向公众公开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
第八条 在《建设项目环境分类管理名录》规定的环境敏感区建设的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确定了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后7日内,向公众公告下列信息:
(一)建设项目的名称及概要;
(二)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三)承担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四)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主要工作内容;
(五)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
(六)公众提出意见的主要方式。
第九条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应当在报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或者重新审核前,向公众公告如下内容:
(一)建设项目情况简述;
(二)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概述;
(三)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要点;
(四)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要点;
(五)公众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的方式和期限,以及公众认为必要时向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索取补充信息的方式和期限;
(六)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
(七)征求公众意见的具体形式;
(八)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
第十条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可以采取以下一种或者多种方式发布信息公告:
(一)在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公共媒体上发布公告;
(二)公开免费发放包含有关公告信息的印刷品;
(三)其他便利公众知情的信息公告方式。
第十一条 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可以采取以下一种或者多种方式,公开便于公众理解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简本:
(一)在特定场所提供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简本;
(二)制作包含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简本的专题网页;
(三)在公共网站或者专题网站上设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简本的链接;
(四)其他便于公众获取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简本的方式。
第二节 征求公众意见
第十二条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在发布信息公告、公开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简本后,采取调查公众意见、咨询专家意见、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公开征求公众意见。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不得少于10日,并确保其公开的有关信息在整个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之内均处于公开状态。
环境影响报告书报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或者重新审核前,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可以通过适当方式,向提出意见的公众反馈意见处理情况。
第十三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受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在其政府网站或者采用其他便利公众知悉的方式,公告环境影响报告书受理的有关信息。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公告的期限不得少于10日,并确保其公开的有关信息在整个审批期限之内均处于公开状态。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方式公开征求意见后,对公众意见较大的建设项目,可以采取调查公众意见、咨询专家意见、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再次公开征求公众意见。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作出审批或者重新审核决定后,应当在政府网站公告审批或者审核结果。
第十四条 公众可以在有关信息公开后,以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或者按照有关公告要求的其他方式,向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负责审批或者重新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书面意见。
第十五条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综合考虑地域、职业、专业知识背景、表达能力、受影响程度等因素,合理选择被征求意见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被征求意见的公众必须包括受建设项目影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代表。
第十六条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所回收的反馈意见的原始资料存档备查。
第十七条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认真考虑公众意见,并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附具对公众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其对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有关公众意见采纳情况的说明进行审议,判断其合理性并提出处理建议。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作出审批决定时,应当认真考虑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处理建议。
第十八条 公众认为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对公众意见未采纳且未附具说明的,或者对公众意见未采纳的理由说明不成立的,可以向负责审批或者重新审核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反映,并附具明确具体的书面意见。 负责审批或者重新审核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为必要时,可以对公众意见进行核实。
第三章
公众参与的组织形式
第一节 调查公众意见和咨询专家意见
第十九条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调查公众意见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并应当在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过程中完成。
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征求公众意见的,调查内容的设计应当简单、通俗、明确、易懂,避免设计可能对公众产生明显诱导的问题。
问卷的发放范围应当与建设项目的影响范围相一致。
问卷的发放数量应当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程度、社会关注程度、组织公众参与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确定。
第二十条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咨询专家意见可以采用书面或者其他形式。
咨询专家意见包括向有关专家进行个人咨询或者向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集体咨询。
接受咨询的专家个人和单位应当对咨询事项提出明确意见,并以书面形式回复。对书面回复意见,个人应当签署姓名,单位应当加盖公章。
集体咨询专家时,有不同意见的,接受咨询的单位应当在咨询回复中载明。
第二节 座谈会和论证会
第二十一条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决定以座谈会或者论证会的方式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根据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程度、环境因素和评价因子等相关情况,合理确定座谈会或者论证会的主要议题。
第二十二条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在座谈会或者论证会召开7日前,将座谈会或者论证会的时间、地点、主要议题等事项,书面通知有关单位和个人。
第二十三条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在座谈会或者论证会结束后5日内,根据现场会议记录整理制作座谈会议纪要或者论证结论,并存档备查。 会议纪要或者论证结论应当如实记载不同意见。
第三节听证会
第二十四条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以下简称“听证会组织者”)决定举行听证会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在举行听证会的10日前,在该建设项目可能影响范围内的公共媒体或者采用其他公众可知悉的方式,公告听证会的时间、地点、听证事项和报名办法。
第二十五条 希望参加听证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听证会公告的要求和方式提出申请,并同时提出自己所持意见的要点。
听证会组织者应当按本办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在申请人中遴选参会代表,并在举行听证会的5日前通知已选定的参会代表。
听证会组织者选定的参加听证会的代表人数一般不得少于15人。
第二十六条 听证会组织者举行听证会,设听证主持人1名、记录员1名。
被选定参加听证会的组织的代表参加听证会时,应当出具该组织的证明,个人代表应当出具身份证明。
被选定参加听证会的代表因故不能如期参加听证会的.,可以向听证会组织者提交经本人签名的书面意见。
第二十七条 参加听证会的人员应当如实反映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意见,遵守听证会纪律,并保守有关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二十八条 听证会必须公开举行。
个人或者组织可以凭有效证件按第二十四条所指公告的规定,向听证会组织者申请旁听公开举行的听证会。 准予旁听听证会的人数及人选由听证会组织者根据报名人数和报名顺序确定。准予旁听听证会的人数一般不得少于15人。 旁听人应当遵守听证会纪律。旁听者不享有听证会发言权,但可以在听证会结束后,向听证会主持人或者有关单位提交书面意见。
第二十九条 新闻单位采访听证会,应当事先向听证会组织者申请。
第三十条 听证会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听证会主持人宣布听证事项和听证会纪律,介绍听证会参加人;
(二)建设单位的代表对建设项目概况作介绍和说明;
(三)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代表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做说明;
(四)听证会公众代表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问题和意见;
(五)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代表对公众代表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进行解释和说明;
(六)听证会公众代表和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代表进行辩论;
(七)听证会公众代表做最后陈述;
(八)主持人宣布听证结束。
第三十一条 听证会组织者对听证会应当制作笔录。
听证笔录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听证会主要议题;
(二)听证主持人和记录人员的姓名、职务;
(三)听证参加人的基本情况;
(四)听证时间、地点;
(五)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代表对环境影响报告书所作的概要说明;
(六)听证会公众代表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的问题和意见;
(七)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代表对听证会公众代表就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问题和意见所作的解释和说明;
(八)听证主持人对听证活动中有关事项的处理情况;
(九)听证主持人认为应笔录的其他事项。
听证结束后,听证笔录应当交参加听证会的代表审核并签字。无正当理由拒绝签字的,应当记入听证笔录。
第三十二条 审批或者重新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举行听证会的,适用《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的规定。《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未作规定的,适用本办法有关听证会的规定。
第四章
公众参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
第三十三条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八条和第十一条的规定,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应当在该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
第三十四条 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应当认真考虑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并应当在报送审查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附具对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第三十五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一条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规定,在召集有关部门专家和代表对开发建设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有关公众参与的内容进行审查时,应当重点审查以下内容:
(一)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在该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是否依法举行了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了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
(二)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是否认真考虑了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查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附具了对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第三十六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对开发建设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审查意见时,应当就公众参与内容的审查结果提出处理建议,报送审批机关。
审批机关在审批中应当充分考虑公众意见以及前款所指审查意见中关于公众参与内容审查结果的处理建议;未采纳审查意见中关于公众参与内容的处理建议的,应当作出说明,并存档备查。
第三十七条 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制机关,应当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七条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有关规定,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制机关,在组织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参照本办法征求公众意见。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性规范,由《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众参与》规定。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关于期限的规定是指工作日,不含节假日。
试析公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探索 篇5
【论文摘要】开展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正确政绩观的现实要求,也是切实履行规划工作职能的需要。“规划民主”是城乡规划内在的需要,城乡规划的社会实践特点决定了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规划民主;公众参与;新型农民
1.引言
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开始成为规划界普遍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在城市,城市规划的公示与公开作为政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推开后,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使规划实践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而且也稳定了民心增加了市民的信任感。在农村,新农村建设由来已久,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提出,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但公众参与新农村建设尚停留于政府文件阶段,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2.新农村建设中的公众参与主体研究
城乡规划是一门综合科学,同时又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政府职能。它包括了技术、行政、社会、经济、文化、人文等诸多因子,涵盖规划、建筑、设计、美学、管理等众多学科。让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可最大限度地避免规划结果脱离实际,使之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
2.1 公众的内涵和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主体
公众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内涵。“公众”作为公共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公共关系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它最初由英文Public一词翻译而来。有泛指公众、民众的含义,也有特指某一方面公众、群众的含义。在公共关系学中,公众是—个“集合体”,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组织,任何活动的参与者,最基本的是公民。
我国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主体可分为四类,即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市民、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利益集团(开发商等) 、技术实施者(规划师、建筑师等)和公众利益的代表者(政府)。如果以上四种主体能成功地实现利益均衡就能造就出城市社会的和谐。
2.2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公众参与主体的现状分析
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保证了公众对城乡规划的参与权、知情权,并贯穿城乡规划从制定、修改到实施的全过程。其中第十八条规定:乡规划、村庄规划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同时第二十九条规定:乡、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应当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引导村民合理进行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上两条说明村民是村庄规划的参与主体。
《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中第4章第3条规划评审与审批中谈到“村庄规划设计方案完成后,通过向村民公示与专家审议后报所在镇政府审批。村庄规划设计应做好设计前的策划与咨询工作,同时切实抓好规划执行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据此可以知道,村民、专家、镇政府均是村庄规划的参与主体。
公众的.范围有多大?如何界定公众的范围?公众范围的界定条件或标准是什么?相关规划立法并未给予明确的规定。对于新农村的公众参与主体,时下还没有确切的界定范围,只是散见于各学者的学术论文中,现阶段较一致的意见是新农村建设参与的主要主体是农民。
2.3 新农村公众参与主体的思考
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民权利实现的重要途径,但同时受到知识水平、主体意识以及政治敏感度的局限使得其不能充分发挥主体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参照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主体,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参与主体可以包括以下几类:
2.3.1 新型农民
农民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是农民争取自身权利实现的最主要的途径。各级政府应该按照农民的需求提供符合他们的充足而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新型农民是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他们应当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他们具备三个明显素质:具有较好的社会素质,自立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讲公德、有道德、重美德、尚文明;具有较高的技能素质,熟悉和会用现代农业技术,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充分利用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进行生产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2.3.2 久居城市的农民
久居城市的农业人口主要指在外务工者、经商户、参军上学人员等这类农民。作为农民,他们非常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民的真实需求,同时,他们长期居住在城市,了解国家的政策和信息,知道参与什么、为什么参与,如何参与。这部分人作为城市与农村的桥梁,他们的参与是不可缺少的。
2.3.3 籍贯为本乡的城市人口
籍贯为本乡的城市人口主要指在城市有固定的工作,稳定的生活,具有城市户口的本乡人员。简而言之,就是从本乡走出去的城市人口。这部分人,虽然身在城市但他们洞悉农村的情况,心系农村,决意反哺家乡。
2.3.4 非政府组织的规划专家
作为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规划专家,对于决策层次比较高的新农村建设事务他们和普通公众相比,一方面对政府公布的建设信息会理解得透彻,另一方面处于他们对专业的关注和职业道德的考虑,更能积极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决策之中,从而提高整个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3.新农村建设中的公众参与措施研究
我国现阶段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级地方政府为追求地方经济发展、突显政绩,往往会不自觉地附和投资商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用牺牲公众的利益来换取经济的发展,由此产生诸多负面的影响。比较突出的结果是耕地减少,失地农民人数增加,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公众参与“新农村建设”是鼓励公众支持政府,以保社会安定;是使公众在实践中能接受政府的决定,采取合作的态度;同时,增加公众的信任,通过公众意见的反馈,使规划实践工作进行得更顺利。鉴于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提高公众参与的实质作用。
3.1 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宣传
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宣传,让公民意识到公众参与新农村建设是一种法律赋予的权力,而并非一种形式,同时意识到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地、有组织地参与城乡规划活动。
3.2 在农村普及城乡规划知识
现阶段,在城市对于城乡规划知识的普及可谓家喻户晓但在农村尚处于起步阶段,甚而很多地区的农民不知道规划为何物。各地乡镇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该定期组织规划知识讲座和论坛,面向辖区农民,进行规划基本知识的普及,请专家对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决策向农民做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农民了解身边的规划。积极主动得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
3.3 深度访谈,落实公众参与权
在城乡规划中, 要使公众参与权真正得到实现, 在城市规划师着手编制规划草案时,就应进行与此次规划相关的公众意愿调查与摸底,把公众的意愿带入规划草案之中,使规划方案与公众利益一致。而不是停留在规划成果产生后的展览知情权。这一点就要求,新农村规划之初,需要做相关的专题研究调查,由于农民对本地的相关情况十分熟悉,有的已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一定的看法,将其合理的成分吸纳到规划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3.4 建立有效的村民组织
在国外,特别是美国规划实践来看,真正有效的公众参与不是个人层次的参与,而是以社区组织为居民代表的参与。社区组织实力越大,公众参与的成效越显著。
村民自治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村民自治有利于扩大村民的政治参与,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同时也是针对于农村财力不足的一种低成本管理模式。
3.5 营造公众参与的机会
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我国人口流动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中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11亿,流动人口中78.7%为农业户口。7月11日,来自上海世博园召开的世界人口日“每个人都很重要”主题论坛的消息说,中国目前流动人口规模保持2亿以上。
外出流动人口尤其是一些常年在外、致富他乡的流动人口,他们心系家乡新农村建设。政府部门可以在流动人口返乡时组织座谈会特别是利用春节组织大型的春节团拜会,在团拜会上将新农村建设的新政策、新情况、新问题向他们汇报,鼓励他们致富不忘乡邻,慷慨解囊,回乡兴办企业,带动乡邻,共同致富。同时,政府应因势利导,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在厂地、资金等方面予以照顾和扶持,让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头雁”。
4.结语
浅论澄海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 篇6
浅论澄海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
从澄海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现状出发,从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拓宽和畅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渠道、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和制度以及政府部门的鼓励和扶持等方面探索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力量,最终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
作 者:杜雪媛 作者单位:汕头市澄海区环境宣教中心,广东汕头,515800刊 名:能源与环境英文刊名:ENERGY AND ENVIRONMENT年,卷(期):“”(6)分类号:X321关键词:公众参与 环境保护 环保意识
浅谈真正的公众参与 篇7
关键词:公众参与,传统模式,新模式
一、什么是真正的公众参与
在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公众参与之前, 我们应充分了解公众参与的定义。公众参与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 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可见公众参与是一种有计划的行动;它通过政府部门和开发行动负责单位与公众之间双向交流, 使公民们能参加决策过程并且防止和化解公民和政府机构与开发单位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冲突。在此应注意的是:公众参与既不包括选举, 不等于政治参与, 亦不包括街头行动和个人、组织的维权行动。公共参与这个概念强调公共机构和公众在公众参与过程中的互动性。但其并未将公众参与准确地定位于行政管理的过程及行政程序之中。公众参与中所包括的客体有:政策议题、行政制度与行政程序。主体则包括:行政人员和公民本身。
真正的公众参与是指将公民的参与切入点作出明确定位, 即将公众参与置于紧贴政府议题的位置, 行政系统和过程则位于公众参与之外的层次上。行政人员则扮演一个桥梁的角色, 位于公民与制度之间, 使二者的沟通能更好的形成。在这种模式下, 公民紧贴议题, 拥有最有利的条件和机会去影响政策过程和决策形成;行政人员欲发挥其影响力就必须依附于他们与公民的密切关系, 用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技能服务于民, 从而实现自身价值;行政制度位于最外层对整个系统形成保护, 同时也讲其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便于管理和控制。
公众参与作为民主化的总要表现形式, 一直受到社会、政府、公民个人的热切关注。人们对“公众参与”的关注热情甚至超过了参与本身, 社会各界似乎都对“公众参与”寄予厚望。确实, 真正的公众参与将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与公民的关系, 尤其在民意获取方面从传统的“官控”转变为新型的“民动”, 公民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了主导能动性, 使政策本身更易于实行, 政府更便于管理。这既适应了新时期新社会对我国行政体制行政管理的要求, 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直观体现, 它促使国家机关公务员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 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
公众参与制度系统不断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以此为基础兴起了“新公共运动”。公众有序地政治参与和对公共行政过程形式的多样参与是新公共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我国, 公众参与主要体现在立法、行政决策、政府管理以及基层治理方面。但在政府工作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却发现公众参与的模式仍停留在较为传统的模式, 这种传统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已经暴露出诸多弊端,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势必不能适应新时期、新经济的客观要求。探索一种真正的能够适应发展的公众参与模式势在必行。
二、传统的公众参与模式
传统的参与模式仅是以民意调查和公众参与为基础, 针对某一个社会问题, 将公民的意愿意见用较为规范的形式统一收集、整理, 由此判断出公民对这一社会问题的普遍认识, 认知和认同度。调查结果虽未必能对宏观决策和预算项目有显著帮助, 但至少可以反映出公民的政策敏感度、关注度以及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从而为官员、专家们提供来源于民众的真实声音。传统的公众参与模式是一种有计划的行动;它通过政府部门和开发行动负责单位与公众之间双向交流, 使公民们能参加决策过程并且防止和化解公民和政府机构与开发单位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冲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尤其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行政不断完善, 传统的参与模式已经滞后于政府行政优化。传统模式下的公众参与显现出无效倾向且在实际操作中冲突频发。
传统参与模式由外围层次向内依次为:公民;行政人员;行政制度和过程;议题本身。层次从行政程序上来说, 参与活动在行政过程中发生的太晚。换句话说, 公众参与时政府议题已经被确定, 大部分决策已经被作出, 甚至基本决策已经敲定。传统模式下公民不是通过与行政人员的合作来决定那些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政策, 而是被动、消极地作出判断, 许多时候他们显得别无选择。此时在行政管理中公民与行政人员似乎是处于对立面, 公民甚至还出现了蓄意破坏行政人员工作的行为。行政人员则不愿与他人共享信息, 而是依据自己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判定自己在行政过程中的角色, 这就出现了工作局限和视野狭隘。双方各自为战, 形成恶性循环。行政人员抵制公众参与, 公民无法真正的参与政府管理。
三、真正的公众参与与传统参与的区别
管理学界将公民界定为三种类型:一是“搭便车的人”, 这类人被认为是公众服务的消费者。他们免费享受公共物品而让他人履行职责;二是“积极分子”, 与“搭便车的人”相反, 此类人热爱公共生活并积极参与有利于社会公共生活发展的各项活动;三是“看门人”, 对这类公众的定义介于前两者之间, 他们将注意力集中于与自身利益有关的社会事务之上, 趋利避害, 致力于寻求自身发展。通过比较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模式下的公众参与并没有达到人们所预期的参与状态, 参与水平及参与回应性都相对较低。三类公民中仅有“积极分子”对政府行政有所参与。相比传统的公众参与, 真正的公众参与则可激发三类公民的参与潜质, 且更加适应于社会的前进与发展, 更易于执行与操作。真正的公众参与模式应提供有利于三种类型公民共同参与的参与模式, 在保持“积极分子”的热心程度的基础上, 激发“看门人”的参与热情, 提高其对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程度, 而不是仅限于关心自身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并引导“搭便车人”转变观念, 加入公众参与队伍而不是消极应对, 坐享其成。在此理论研究基础之上, 配合相应的执行政策、因地制宜的操作方法, 公众参与水平势必呈现出质的飞跃。
随着国内外经济的飞速发展, 在我国多个领域, 诸多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公众参与。公众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 将决定和谐社会构建目标实现的进程。公众参与不仅能给政府决策和治理提供丰富的制度资本, 也为更好地实现“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提供良好的公众社会支持。研究真正的公众参与, 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确实有效的政策制度是完善我国行政管理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吕同舟, 黄伟, 钟婷.公众参与问题的研究综述[J].管理观察, 2009 (2)
[2]韦春艳, 王琳, 漆国生.提升公共服务中公众参与水平[J].理论探索, 2010 (1)
[3]李之洋, 王震.我国公共管理建构的政治本质:论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众参与[J].湖北社会科学, 2008 (1)
[4]王从峰, 李海伦.论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公众参与制度的构建[J].陕西行政学报, 2010, 24 (3)
焦作:请公众参与预算 篇8
太行南,黄河北,焦作市山水俊秀,人杰地灵。也许是因为早得改革风气之先,“十年磨一剑”的综合财政改革就出了在这里。
改革探源
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机制改革步伐的加快,老百姓在充分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开始关注政府财政的钱是怎么花的?开始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如何实现公平透明理财、科学民主决策,让老百姓放心、满意?焦作市财政部门绞尽了脑汁。
他们认为,财政工作除了想办法增加财政收入外,更重要的是要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对于政府想办的事,首先要弄清楚哪一件是老百姓最需要的。于是,他们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让公众能够就政府项目提意见,通过代表投票充分表达百姓意愿,这对于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投放效率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也成为焦作市积极推行参与式预算改革的出发点。
参与式预算,就是在公共预算的各个阶段(制定、审批、执行和评估),采用有效的创新方法,加强公众对预算的参与,创造公众参与的环境和机制,注重公众参与的能力建设。这项试验成为焦作财政依法理财、公开透明、公平正义和焦作民众实现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切入点。
渐进有序
焦作市实施参与式预算的主要做法和采取的措施具体有七大步骤:
第一步,信息公开。首先,召开了2008年部门预算编制征求意见座谈会,邀请各预算单位主管领导和财务负责人,就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修订及部门预算编制需重点解决的问题征询建议。其次,市人民办公室印发《关于编制2008年市级财政部门预算的通知》,要求贯彻透明性、绩效性原则,主动接受人大和社会的监督,组织专家做好项目论证和评审工作,逐步健全预算听证制度,提高预算编制的透明度和公众民主参与度。最后,市财政部门通过政府网站和“财经沙盘”信息平台,向全市公开了预算编制基础信息、资源分布和定额标准等情况。
第二步,部门申报。例如,2007年9月至11月,各预算单位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按照优先保工资、保运转,确保教育等法定和重点支出需要等政府财政预算编制原则和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按照“一个部门一本预算”的要求,及时编制本单位部门预算,并经其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
第三步,财政汇审。如,2007年11月至12月,财政部门统一汇总经主管部门审核后的各预算单位部门预算,并登录“财经沙盘”广泛征求意见,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讨论,通过“两上两下”公开程序,进行部门之间的磋商衔接和多方审视,进行汇总、平衡后,达成初步意见,提出市级部门预算(草案)。
第四步,民意测评。在2007年11月15日,市委市政府在部门申报、财政汇审的基础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对重大支出项目和事关民生等公共支出项目梳理排队,提出项目公示意见,通过媒体、网络等形式进行项目公示,通过座谈会、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公开征集社会公众意见。
第五步,专家论证。从财政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和专家库中选择的4位大学教授、4位人大政府财经专家和2位经济学者组成10人专家组,来自市教育局、市计生委等13个项目承办单位代表参加了专家论证会议。各位专家的意见整理并汇总成册,形成论证报告,成为领导决策和科学编制部门预算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第六步,社会听证。从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和专家库中选择专家,并邀请社会行风评议代表、财政监督员及愿意参加听证的社会人士等财政决策咨询专家库的专家组成公众陈述方。所有听证记录整理后形成听证报告,在政府网站等媒体上公开刊发,接受社会监督。
第七步,人大审查。市人大常委会从2007年部门预算执行的4个部门和2008年部门预算有法定、重点及民生热点支出的9个部门中,用票决的形式各推选出2个。
信息公开
如今,来到焦作的客人,能够在人民广场、火车站等人群集散地方的电子屏幕上看到事关民生的财政支出动态变化情况,能够在焦作电视台看到“公共财政与百姓生活”专题栏目动态报道,在行政服务中心和财政服务窗口等地方能够看到所有政府预算资料,这些只是焦作财政公开透明理财的一部分。
早在2000年,焦作财政就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面向社会公众、公开透明的服务大厅,将行政审批、财政预算、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公物拍卖、等公共财政事务向社会公开,所有预算单位和社会公众都可以通过电子屏、触摸屏和文本资料查看部门预算等财政财务公开信息。
2008年12月4日,在焦作市政府门户网站上,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两办”《关于做好市委市政府2009年度为民办十件实事征集工作的通知》要求“确保实事项目更贴近民意,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政府绩效”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效率,增强政府责任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绿色生活公众参与】推荐阅读:
政治参与民主生活07-29
参与政治生活07-30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07-04
依法参与政治生活206-11
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教案07-27
绿色生活征文10-23
【必备】绿色生活作文10-24
绿色生活经典事例08-15
倡导绿色生活演讲10-10
节能减排绿色生活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