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习心得体会

2024-07-13

读书学习心得体会(精选8篇)

读书学习心得体会 篇1

读书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是科技工作者创新研究方法、扩大研究视野、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基础。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选择学习就是选择了进步,选择读书就是选择了睿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面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和任务,应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把读书作为一种责任。这次利用全院组织读书活动机会,我广泛涉猎,开阔了专业视野,净化了心灵,促进我对科研和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在初步的实践和探索中主要有三点体会:

体会之一:读书应该“志存高远”,方能持之以恒。“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凡勤于读书者,都是志存高远者。周恩来曾教导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循着古人的足迹,聆听伟人的教诲,如沐春风,我深深认识到,只有把个人志向和国家命运结合起来,读书才能有不竭的动力;只有把学习当作提高修养、升华人格、增长见识、启迪智慧的必要手段,才能在社会建设中有真知灼见,始终走在时代前面。相反,有些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已是“车到马头船到岸”,生活目标缺失,精神空虚,失去了学习动力。即便偶尔读书,也是浅尝辄止、隔靴搔痒。既不能解决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也不能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多读书、读好书,既是励志需要,更是做人的良师益友。清代学者陆陇其说过:“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将所读之书,句句体贴到自己身上来,便是做人的法则。”可见读书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之大。在全院近期组织的活动中,我先后读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苏菲的世界》、《中国汉文学史纳》、《中国小说史略》、《麦田里的守望者》、《工作就是责任》、《动植物入侵生态学》等书籍,尽管内容各不相同,但都能从不同角度提高我对生活的感知,提升我对人生的定位,提炼我对工作的感悟,确实是我的良师益友。读书进一步坚定了我做科研工作的志向,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本领恐慌和能力危机,不断鞭策我多读书、常读书、读好书。

体会之二:读书应该“学习致用”,方能活学活用。读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读书应该解决科研中的实际问题,把握生活中的幸福感觉。因此读书应该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随时发现科研选题、试验设计、项目推进、技术总结中的不足之处,多积累资料,多读一些科技前沿书籍,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攀登科技高峰的道路上充满荆棘,但知识犹如推土机,耕耘出一条践行的路。作为一名农田草害领域的科研新兵,读书不仅能让我渐入佳境,时常也能带给我花开有声的惊喜。当然,读书也要增强生活的幸福感,要重视阅读人文、法律、社会科学等方面书籍的阅读,这类书籍解构社会、剖析心灵、指引生活方向,使我从思考中认识了自我,从领悟中增长了知识,从追求中获得了力量,从实践中体现了价值。但学海无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读书活动中去,让读书之花永远芬芳绽放!

体会之三:读书应该“深入思考”,方能融会贯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重在读、贵在思。读书者,应该常思考工作廉洁,控制欲望、抵制诱惑,以平常心,做老实事,争做优秀共产党员;读书者,应该常思考工作进展,细心观察,见微知著,创新方法,做好团队合作,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读书者,应该常思考生活和人生,给心灵让出一份宁静,让生活增添一份乐趣,享受阅读的乐趣,正确处理好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关系。思考给读书插上了翅膀,它山之石、芝麻之门,不断叩开科研殿堂,理论与实践交融并进。总之,“知识就是力量”,要真正发挥读书的力量,就必须静下心来,沉下身去,反复阅读,深入阅读,真正心无旁骛地“学而时习之”,力求在学习中增长才干,在学习中磨砺意志,在学习中陶冶情操。

培根曾经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作为农业科学工作者,我们要常读书,常思考,并结合到实际工作中去,争创佳绩,去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读书学习心得体会 篇2

现实生活中, 常常有这样一种情况:有些学生读书学习时, 对于选定的阅读教材, 第一次阅读时, 总不肯下点苦工夫, 往往是轻描淡写, 走马观花, 挂一漏万, 一目十行, 囫囵吞枣, 其结果, 首次读毕之后, 印象肤浅, 不知书中所云, 收效甚微。也有的第一次阅读粗枝大叶, 把书中的知识错误地输入进大脑, 以致终身出现错误。细细想来, 堪当为戒。

读书学习莫轻第一次, 这是难能可贵的学习经验。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 学生读书学习, “第一次感知”得越深刻, 也就越有利于学习中的识记和记忆, 有助于识记和记忆, 才有助于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读书学习“第一次感知”能够正确无误, 就会对以后的读书学习奠定一个好的基础。生活的实践告诉人们, 识记一种事物, 倘若首次感知的印象是深刻的, 大脑皮层留下的痕迹也深, 记忆就牢固, 甚至经久不忘。读书学习亦然, 第一次阅读时, 如果感知的程度深刻, 那么, 记忆的程度也就深刻, 以后的印象也深, 收效就大。这就是说第一次感知程度直接决定记忆的程度。与此相反, 读书学习时, 首次印象模糊, 识记不准确, 就会干扰以后的学习, 致使以后学起来也很难记住。由此言之, 要提高读书学习的效益, 就要有意识地增强首次阅读的感知程度, 提高首感的正确性。

那么, 在读书学习中, 怎样才能提高首次阅读的感知程度和效果呢?

首先, 人之读书学习, 要努力加强进入大脑的信息的强度, 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加强被识记对象弱成分的刺激强度。一般来说, 教材中的难点及抽象概念, 都应是予以加强的部分。

其次, 提高把握教材的准确性。大家知道, 知识的准确性是它的灵魂。阅读新教材时, 只有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知识, 才会使自己在“第一次感知”它时, 打上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烙印。如果阅读新教材时把教材中的知识读错了、理解错了, 或者含糊不清, 模棱两可, 那么, 在自己“第一次感知”新教材时, 就会留下个错误的或含糊的印象。第一次传输给大脑的信号发生了错误, 以后纠正, 就不利于识记, 甚至终身以错为对。读书学习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我们在中小学学习英语单词时, 由于对某个单词的发音不正确或不规范, 以致以后几十年很难纠正。所以, 首次感知新教材, 一定要将知识正确地输入大脑, 准确地把握和理解知识学问。

第三, 要读思结合, 知难而进。古语道:“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这话虽不及真理, 但很有道理。实践证明, 第一次阅读新教材, 一边阅读, 一边思考, 带着问题去阅读, 带着疑难去阅读, 这样对新教材的“第一次感知”就深刻。由此言之, 我们在第一次阅读新教材时, 要把思考的成分加进去。要善于分析思考, 刻苦钻研, 对书中的难点、抽象的概念、各种公式、定理、结论, 反复思索, 多问几个为什么, 多提出一些问题, 这样有利于学懂弄通。切忌读而不思, 浅尝辄止。

第四, 多种感觉器官并用。读书学习时要善于通过多种“联系渠道”强化对首次感知的记忆。现代脑生理学告诉人们, 读书学习时联系到大脑的细胞群愈多, 留给大脑的痕迹就愈深, 所感知的内容就愈牢, 对新教材的“第一次感知”印象就越深刻。读书学习时让眼、口、耳、手等多种感知器官, 在同一时间内共同参加识记活动, 进行综合性的信息传输, 联系到大脑的细胞群就多, 可以收到强化信息的作用, 增强感知程度和提高学习效果。比如说, 阅读一篇文章, 不仅用眼看, 用心想, 而且能默默地诵读, 动手作点笔记, 写点心得体会, 还可以走进实验室做些实验, 这时进入大脑的信息, 有的是通过视觉途径, 有的是通过触觉途径。这种经过多种“联系渠道”进入大脑的信息, 使大脑皮层的视觉区、运动区、语言区, 建立多通道联系, 在大脑皮层留下许多同一信息的痕迹, 这样比单纯的阅读效益要高。由此言之, 我们在阅读和识记过程中, 要善于让更多的外部感觉器官参加活动。

第五, 进行形象转化, 充分运用形象材料来丰富首次感知。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 识记十个物体, 三天后重现的数量平均为六个;识记十个视感知的词, 三天后重现的数量平均为两个;识记十个听感知的词, 三天后重现的数量平均只有一个。这说明, 形象材料一般比概括性、抽象性材料容易识记。人们读书学习的实践同样证明, 单纯的阅读不如加上形象的感知效果好。由此言之, 人们读书学习时, 应当重视各种实物、模型、标本、图表、照片等物体的作用。同时, 还要善于把阅读的教材转化成形象感知材料来加以识记。比如, 我们学习“五四”运动的历史, 可以看一看有关的电影、记录片、戏剧、展览, 有条件的还可以参观“五四”运动的纪念馆等。

第六, 善于运用感知规律。在读书学习中, 为了加强自己“第一次感知”的深刻性, 还应当正确运用感知规律, 即差异律、组合律。所谓差异律, 是指被感知的事物, 必须与它的背景有所区别。一般地说, 差异性越大, 对象被感知得就越深刻些。由此言之, 我们在读书自学时, 要学会利用各种符号, 把书上重点内容标记出来, 使感知变得更深刻。所谓组合律, 是指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规律, 利用这种规律, 使刺激物体本身力求在时间上、空间上组成一个有意义的系统, 以便易于形成整体上的知觉, 以加强“第一次感知”的深刻性。

总而言之, 要提高读书学习的效果, 不可忽视首次阅读的感知程度。在选定学习的教材后, 要善于采用多种方法, 提高教材中被识记对象的刺激强度, 从而提高读书学习的效率。

摘要:学生读书学习要十分注意第一次的感知程度, 首次感知程度深刻, 记忆就牢固。因此, 学生在首次阅读教材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强化刺激强度, 注意把握准确性, 要读思结合, 多种感觉器官并用, 善于进行形象转化和灵活运用感知规律, 提高读书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读书,学习,强化,首感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6.

兴读书学习之风 篇3

记者:延安时期,我们党深刻总结了历史经验,进行了伟大的理论创新,请问党的主要领导同志及理论工作者的读书学习与研究活动在其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付建成: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角度讲,中国共产党都是一个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政党,这也是我们党所具有的显著政治品质特征。即使在十分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这一特征也表现的极为充分。

众所周知,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党中央、毛泽东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在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纷繁复杂的形势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为适应革命和战争的需要,潜心创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理论,积极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形成了具有完整体系的毛泽东思想,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在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大兴读书学习和研究之风,以学习促提高,促创新,促发展,先后掀起过两轮大规模的学习热潮。一次是在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后不久开展的全党学习运动;另一次就是从1942年开始的整风运动。衔接前后两次学习运动,历时近7年之久,在党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和意义。

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任弼时、陈云等和一些党的理论工作者如艾思奇、张如心等,不仅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而且又是积极的倡导者和领导者,以自己读书学习和研究的实际行动推进理论上的创新。

毛泽东是当时全党读书学习和研究的杰出代表。他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超前的眼光进行了大量艰苦的理论探索。无论是在延安的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还是在转战陕北期间,凡是居住和工作过的地方,都留下了许多至今依然感人至深的读书学习和研究的故事。在凤凰山窑洞里毛泽东写作《论持久战》时,几乎昼夜都没有休息,累病了,吃些药继续坚持写作。由于思想高度集中,脚下木炭火烧着了棉鞋,直到发出了很大的焦味他才发觉。在枣园毛泽东居住窑洞的办公桌上,有一根尺长的生铁条,毛泽东既把它作为读书学习和研究时的“镇尺”用,同时又在过于疲劳、手指发困时,用力握一握,以便解困。毛泽东酷爱读书,尤其对于哲学书籍更是爱不释手。攻读的范围不仅限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而且也包括一些古希腊哲学家、斯宾诺莎、康德、歌德、黑格尔、卢梭等人的著作。他还常常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原著一些内容和一些理论观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批注。发奋的学习研究,换来的是丰硕的成果。延安时期,毛泽东撰写了一系列影响中国革命的理论著作,《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159篇文章中,有112篇就是在延安当年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占总数的70%以上。一篇篇巨著,既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作出系统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又是他重学好学、勤学苦学和广学博学的结晶与历史见证。

类似的情形在当时党的其他领导人身上也表现的十分突出。例如,陈云又是一位读书学习的模范。他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工作十分繁忙,但仍不放松学习。陈云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把读书当作共产党人的责任,把读书学习看成是改进工作、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而且还善于“挤”时间来读书。他工作之余,不打扑克,也不跳舞,全力地读书学习,是党内交口称赞的学习模范。在读书学习中,陈云还总结出一整套学习办法,用来指导大家学习,如“一本一本读懂的办法很重要”、“学习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读书要作笔记”、“读书最好有几个小组”、“读书要与懒惰作斗争”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导人,不仅自己认真学习和研究,还积极倡导和组织在全党范围内开展读书学习与研究活动。在1938年中央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要求“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1939年,全党干部的学习运动首先在延安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毛泽东多次召开专门会议亲自部署学习活动,保证学习运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他在中央组织部召开的会议上指出全党要“加紧学习,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运动及中国历史,从中央委员会各级干部研究较高深的理论起,一直到各机关事务人员学习文化止。”毛泽东还强调,“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他要求全党同志做到一面工作、一面生产、一面学习。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号召下,当时延安各机关单位纷纷成立学习领导机构,组建了一大批读书小组、学习小组、学哲学小组等,形成了全党学习的热潮。从党政军机关,到部队、学校,从党的主要领导人,理论工作者,到普通党员干部、战士,乃至饲养员,都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理论,学习各方面的文化知识,学习军事、经济、民运等专业知识,学习调查研究等方面所需要的方法,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读书学习和研究活动中。当时的延安,实际上就是一座蔚然成风的大学校。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同志和理论工作者还经常到延安的许多干部学校作报告、搞演讲,教育和鼓励党员干部学习。他还自己带头在杨家岭他的窑洞组织了一个哲学座谈会,每周利用一个晚上漫谈各种哲学问题。陈云领导的中央组织部组织了一个6人学习小组,从1938年一直到1942年,坚持5年学习不间断。学习小组从读原著开始,在自学中弄懂原著。在此基础上,与大家一起讨论结合起来,形成互相教学的局面。这种浓厚而严格的学习气氛,使大家获益匪浅。1940年五一节前夕,中共中央对延安在职干部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陈云领导的中组部学习小组还被评为模范学习小组。

总的讲,延安时期大规模、持续不断的读书学习和研究活动,其意义在于使人们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实现了全党的思想大解放,有力地提高了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结合中国革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水平,大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记者:就读书学习研究活动本身而言,延安时期有什么经验值得总结?

付建成:党在延安时期的读书学习和研究活动,形成了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概括来说,我认为有这样四点特别重要。

一是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放在首位。我们党坚持把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贯穿于整个学习研究活动过程中,强调全

党同志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解答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毛泽东提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可以说,普遍而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马列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具体应用,是延安时期实现理论创新最为宝贵的经验之一。此外,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还十分强调学习和掌握与做好本职工作有关的业务知识、文化知识以及文学艺术等,掌握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备本领。

二是党的高级干部要带头学习。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非常重视高级干部带头学习的作用,认为这样“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他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学习,要多学一些、学深一些,为广大党员干部作出表率。陈云在《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一文中强调,学习不仅是每个共产党员的任务和责任,而且“党内老干部、高级干部首先要努力学习,成为学习的模范”。作为一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育运动,延安整风运动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从抓住120多个党的高级干部的理论学习开始,以集中党的高级干部来总结历史经验,作出《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将全党统一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而宣告胜利结束的。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党中央高度重视学风建设,毛泽东把此视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毛泽东号召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要熟悉,还要能够运用这一理论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看作行动的指南,而不是当作教条。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仅要能够精通它、而且还能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正是由于毛泽东等人的大力倡导,延安时期我们党得以摆脱长期困扰自己的“左”倾教条主义学风的束缚,形成了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正确学风。

四是非常重视学习的制度化建设。1939年2月,中央专门成立了干部教育部,负责全党的干部教育学习工作,还建立了一整套有关学习的督促、检查考评制度。比如建立每日两小时学习制、学习小组制、轮训班制、分级学习制,确立指导员与支部干事制,采用巡回教育制与顾问团制,推行各种研究组与研究会制。定期考核测验与赏罚制度等。为总结学习经验并进行奖励,中央还决定从1940年起,将每年5月5日马克思的生日确定为“学习节”。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记者:根据这些历史作用与经验,您认为在倡导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过程中应如何读书,怎样通过读书,推动理论创新及实践创新?

付建成: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这不仅是对我们党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优良传统的总结,更体现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敏锐的时代意识、强烈的进取精神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今天,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与延安时期相比,党的地位、状况和任务都发生很大变化。但延安时期我们党读书学习与研究活动的精神,对今天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她启示着我们要大兴读书学习之风,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队伍。

读书学习要坚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放在核心地位。延安时期,全党广泛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中国革命具体实际,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局面。今天,我们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党员干部要真正做到政治上清醒,理想信念坚定、作风上过硬,经受得住各种考验,就需要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来武装自己,这对各级党员干部来说,既是修身立德之本,又是干事创业之基。

读书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目前,有些党员干部在读书学习上心浮气躁、坐不住、学不进,比如有的人把学习和工作对立起来,看成是一个无味的负担;有的人认为学习就是死板教条的背诵;还有的人则人认为学习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装饰品等。凡此种种,说到底,实际上还是一个学习态度问题。什么是应有的正确的学习态度?我觉得就是一种自觉学习的态度,一种永不自满和持之以恒的态度,一种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收获。因此,只有树立和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才能使读书学习成为党员干部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增强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理念和实际本领。

个人读书学习心得体会 篇4

作为一名税务工作人员每天面临的是大量枯燥数字,无数次重复的工作,工作经常陷入一种疲劳的状态,经常会被管户的问题搞得自己觉得很累。在这种大环境影响下,区地税局为贯彻落实省总工会“职工书屋”的建设工作要求,在单位为职工办起图书室,并且开展读书活动,方便职工阅读,既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为纳税人的纳税辅导的政策增强了准确性,同时提高了干部业务职业道德素质,调整了干部工作的热情性。

“职工书屋”设立以来,单位不断加入新的书籍,切实提高书屋的阅读氛围和文化品味,也不断增强税务干部自我学习的热情,有利地帮助税务干部提高自身素质,尽快适应税制改革后的业务要求。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名税务工作人员,时时要知识更新,思想紧跟国家税法思考问题。,我国积极参与G20国际税制改革,推进“营改增”、消费税、资源税改革,推动国际税收规则的修订。同时,制定实施“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税收法治建设,稳步推广增值税发票管理新系统,使税务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另外,金税三期工程优化和推广工作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群阅众书,超群脱俗,只有投入书中,熟悉税法,方能熟练地紧跟时代步伐。唯有含泪播种,方能含笑收获。要想在工作上得心应手,就得阅读,挤时间让自己心境平静回归简单朴素的书里,寻找生活中的美丽,再纷乱的情绪都会平静如水。每天夜深人静时,卸下浮躁的外衣,泡上一杯绿绿的清茶,步入黑白空间,绽放墨香的纸张飘逸出丝丝幽香,屋内清香四溢,心律舒缓,这就是阅读的魅力。

记得李开复说过:成功就是不断超越自己,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不论在做什么都要有好的心态,阳光的心情,微笑的生活理念。当然离不开平时的读书充电,看似平淡的坚持。

读书学习心得体会 篇5

读书思廉心得体会:今年以来,我通过学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党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及《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等材料,深深感到“读书思廉”活动是对党员干部进行一次思想教育,十分必要。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大公无私,勤洁廉政,才能正确看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保持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作为我们年轻干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加强从

政道德修养,始终发扬党员干部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必须正确树立平常心、责任心、进取心、廉洁心。下面谈谈几点体会: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修养。

1、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加强学习,是党组织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起码要求。失去理想信念,就会失去精神支柱,就失去灵魂。只有把个人的理想,树立在努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干好工作上,时刻摆正个人利益同党和人民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始终把党组织的信任,作为努力为党做好工作的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放松理论知识等各方而知识的学习,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终被淘汰。那些领导干部走上犯罪道路后,每人在忏悔时,才认识到放松平时学习,走上犯罪的道路。在成为阶下囚后才认识到学习是那么重要。放松学习,不注重个人世界观的改造的教训是非常深刻 的。在现实工作生活中,有的领导干部对党组织安排的学习教育认识是不高,认为学习是虚的是搞形式,参加学习不自由,很厌烦学习,时常以工作忙理由不参加学习教育。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实际上加强学习与抓好工作是不矛盾的。加强学习是—个领导干部人生工作过程中改造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环节,党组织对党员领导干部存在的错误思想认识,要进行帮助正确引导敢于批评教育,认真抓好学习教育活动,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氖围。遵守党内各项规矩,加强对权力监督。

2、遵守党内各项规矩,加强对权力监督。党员干部都必须遵守党内各项规矩。无论职位高低、资历深浅,在党的纪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力是人民给的,是党组织的信任,把权力用在为人民谋利益上,而是千方百计用权谋取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好像党纪国法是针对群众的,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谁都管不着。我认为不少人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成为人民的罪人,就是不能做到掌握领导权后,不能慎思,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这些人对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当作摆设,把个人主张凌驾于组织之上,听不进不同意见,重大问题个人说了算。在具体决策中不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玩弄权术、拉帮结派、排斥异己、欺骗组织,致使党的民主集中制,难于贯彻到位,流于形式,党员干部群众对他们的监督就失去作用。因而使他们成为阶下囚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应加大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的力度,减少领导干部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应加强监督制度的约束机制,不能流于形式,对于违反廉洁自律规定的干部要敢于动真格,严肃纪律处理。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上级党组织应加强对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情况经常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敢于要求整改,完善民主集中制制度,使领导干部失去以权谋私的条件。读书思廉心得体会作为党员领

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关,价值观、利益观,自觉遵守党的民主集中制,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监督。

读书学习心得- 篇6

罗洪勇

通过这段时间对《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的认真学习,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这场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新一轮学习运动究竟只是走走形式呢?还是贯彻落实具体政策前的理论铺垫呢?我想应该是后者,也希望是后者,毕竟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社会进步了,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我们国家的执政党,通过坚定的政治理念及科学的指导思想,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断扩大党员队伍,不断革新党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在引领着全国各民族、各行业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奇迹。这次在单位的统一安排下,我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的方式,系统地阅读了这两本党的群众路线重要思想著作,掩书而思,不仅有对党未来的憧憬,有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但更多的是对现实问题和个人肩负责任的思考。

一、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读后感我们是幸福的一代,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我们的生活不愁吃穿,无忧无虑,可与此同时,浪费现象也日益严重,致富思源,富而不忘节约。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俭,德之共也;侈,罪之大也。”和“俭以养德”的良训。培养我们勤俭节约良好习惯,有利

于培养我们艰苦奋斗的高尚品德。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百折不饶、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节约这种美德为世代中国人所崇尚。多少年来,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艰苦朴素、勤劳节俭都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传统美德,得到倡导、保持和发扬。这也是我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要因素。毛主席曾经说过:“贪污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我们不能做罪人,我们要爱惜每一粒粮食,珍惜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让我们为了他人,也为了自己,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也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的长远方针。我们单位也需要这样的原则方针,勤俭节约、反对浪费、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克服困难、降本增效,提升单位的群众公信力。

二、关于《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的读后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工作方法和领导作风,是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深刻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群众路线集中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党的巩固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路径。

通过学习,我也认识到我们企事业工作人员要做好本职,服务群众,群众工作就是民情工作,基层工作就是民生工作。服务群众,要弄清楚群众要我们做什么,能为群众做什么,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才能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在一个新时期中,认真的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只有做到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群众的利益,服务群众的工作才算做到了位、做到了家。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努力做好新时期下的工作。

通过对以上两本书进行系统地学习,使我认识到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改进作风、走密切联系群众路线、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们全体水利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为民意识和廉洁意识,自觉做到情系民生、维护民利、凝聚民心。

读书学习心得体会 篇7

一.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唤醒探究意识, 营造探究氛围, 理论指引探究

在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方面, 校办读书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项目主持人姚佩琅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 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营造良好的探究问题的学习氛围, 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一种好奇、渴望的探究冲动的境界, 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在东厦中学2010年以来成功举办的六届读书节中, 每一届都开设了“读书专题”讲座, 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 并以理论指导学生的读书实践。

首先, 围绕阅读探究主题, 学校语文教师韩金容、柯丽文、姚静、姚俊和苏丹丹等老师开设了关于《红楼梦》、《家》、《飘》、《西游记》和《骆驼祥子》等经典名著的讲座。这些讲座各具特色, 生动有趣, 使学生沉醉于经典名著中, 于是乎, 学生感到经典阅读探究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高山。在这样的学习氛围感染下, 学生自然会对阅读探究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 外请专家讲座, 无论是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鲁澄南、林运轼副局长, 还是来自教育前线的陈利彬校长、易崇辉教授等, 都在讲座过程中提及统计数据、文学大家及名著内容等, 用科学理论与自己的阅读体验, 以富有文采的生动语言拉近了学生和阅读探究的距离, 使在场的学生感悟到阅读的强大魅力及其对人一生的巨大影响。这些专家分别从“对话”、“人生”、“社会”和“文化”等不同视角, 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探究。由于专家们具有权威性和引领性的理论指导让学生的阅读学习探究有了科学的可循的方法, 学生们在后面的学习自然就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活动任务的形式提出问题, 指明探究方向, 驱动自主探究

读书节每一个活动任务都以问题为线索, 以由同一问题编排组合而成的一系列活动任务为手段, 驱动学生主动参与读书活动, 自主体验探究, 形成自己的阅读积淀。东厦中学每年策划并举办一届主题不同的读书节, 主题不同, 相应地向学生提供的阅读探究的问题就不同。活动提出的问题先后有“经典伴我行”、“阅读改变人生”、“流行、经典与时代”和“科普助我成长”等, 指向性非常明确。如第四届读书节确定的问题是“流行、经典与时代”, 引导学生探究流行、经典与时代的关系, 在这一问题指引下, 学生渐渐地学会了既关注流行又多读经典。

活动任务安排合理, 驱动自主探究。活动任务包括讲故事、朗诵、演讲、辩论、现场作文竞赛和知识竞赛等, 按内容的深浅安排在不同年级举行, 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觉得能“跳一跳, 摘得到”, 这成为他们自主探究的驱动力。结合每届读书节提供的相关问题, 初一、初二级开展了讲故事和朗诵比赛, 学生自主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与直觉思维, “披文以入情”, 通过探究文本突破语言层面的障碍, 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最后以讲故事或朗诵的形式生动地再现文本所呈现的情境。高一、高二级举办了演讲和辩论比赛, 无论是演讲比赛还是辩论比赛, 学生都通过阅读探究, 在情感受到熏陶的同时, 感悟出语言背后的逻辑关系, 形成对文本的多维感受和立体思考, 再外化为演讲或辩论的表现。精彩的唇枪舌战皆由探究而来:选手们在打败对方的动力驱使下, 阅读探究不再显得枯燥, 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积极动手, 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和文献, 或者到生活实际中调查研究, 自己分析、整理, 概括归纳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每一届高二级举行经典名著阅读知识竞赛, 题目为课题组教师原创, 竞赛内容覆盖面广, 包含8-12部名著共100道选择题。在教师告知学生本次知识竞赛的范围后, 学生们在任务驱使下自主探究, 摒弃“快餐式阅读”, 阅读理解力求有点深度。不少学生到学校的图书馆去借书, 或者到书店去买一些相关的书籍, 同学间还互相交换书来看, 为接下来的知识竞赛做好准备。最终, 那些爱好阅读和深入阅读的同学受到了表彰。每一届读书节, 语文科教研组长姚佩琅老师都会为初三、高三级毕业班的学子们量身定做现场作文竞赛题目, 统一时间公布作文要求,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 凭借自身的阅读积淀, 在独立思考中完成写作。有这样的活动任务, 许多学生平时也会更注重阅读探究, 会深入思考研究, 现场写出的作品不仅“娓娓道来有章法”, 更是“内涵丰富有深度”。

学生自主探索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基本环节。在整个校办读书节的活动任务完成过程中, 依靠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总结, 教师主要起引导与调控的作用, 只向学生提供读书活动任务的背景和线索, 不明示如何解决问题和呈现问题的答案, 活动任务使得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三. 以阅读为核心带动探究, 促使学生生成创新, 进一步提升探究能力

校办读书节的各项活动任务都能让学生领会到“读书好, 读好书, 好读书”的道理, 让阅读探究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它转变了学生的阅读观念, 由阅读到悦读, 让读书成为一种自觉, 让探究成为一种思维习惯。

校办读书节活动以阅读为核心带动了探究, 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 获得思维发展, 不断地提升探究能力。比如说, 初中部的“经典诗文朗诵比赛”, 学生阅读经典诗文并自行挑选朗诵篇目, 思考理解篇目的情感内容, 再揣摩朗诵的语气、语调、语速和手势等, 还挑选了切合意境的配乐。朗诵已不是简单的再现, 而是生成并有所创造。他们在台上富有表现力和激情的朗诵, 是探究能力提升的结果。高中部的“经典伴我行”演讲比赛,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经典阅读, 选取自己领悟最深的内容撰写演讲稿, 反复修改演讲稿, 思考如何控制与听众交流的眼神、脸部表情、手势、形体动作、声音的高低和大小等。选取内容之时也是观点生成之时, 撰写修改之时也是行文创造之时, 思考演讲态势之时也是生成创造之时。参与演讲比赛的研究过程就是不断生成创新的过程, 也是探究能力提升的过程。高中部“辩出个性, 驳放异彩”辩论赛有统一的主题, 比赛形式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 搜索素材, 并研究如何确立观点, 从反复推敲到整合辩稿, 在整个探索过程中享受到了乐趣和成就感, 也培养了创新实践能力。潜移默化中活动已经让学生的探究能力有所提升, 知识体系有所充实。高中部的“经典阅读”知识竞赛, 学生们在得知竞赛范围之后自主探究, 力求较深入地去理解作品。学生由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的思想与艺术追求、作品的创作背景, 再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 将课内与课外、历史和时代精神、艺术与生活整合起来, 对作品重新解读, 感悟作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整个研究探索的过程, 也是对名著进行有效的解读与再创作。学生有了以上探究的基础, 才能在竞赛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学生从准备阶段到竞赛阶段, 经历了一个探究能力成长的过程。

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不应该是抽象的, 而应该是在活生生的实际锻炼中取得的。被“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对他们的学习成绩或成长有帮助”的东厦中学读书节[1], 正是通过精心设计探究计划, 利用问题导引, 选择和组织各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 富有成效地指导学生探究学习。东厦中学读书节不但动摇了学生们这些小树, 还让学生们把知识和探究能力的根扎得更稳;不但推动了学生这些原本不知方向的游云, 还让学生有目标更加自主地探索;不但唤醒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还促进了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成长。

参考文献

通过读书指导 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篇8

一、在指导读书中训练思维方法

学习是一种智力活动,而影响这种智力活动的发展和效果的关键是思维方法,即平常所谓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时才能做到步骤清楚、层次分明、思路清晰,有根有据。因此,指导学生们读数学课本时,不能只满足于获取知识。还要重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在想会的过程中形成会想的能力,在学会的过程中形成会学的能力。真正成为一个“善学者”。

如何在指导读书过程中进行思维方法训练呢?概括地讲,是在渗透中领会意义,在领会中学习应用,在应用中形成能力。数学课本是按照严密的逻辑顺序编写的,体现了思维的主要过程,为进行思维训练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例如。指导学生读“分数基本性质”一段课文时,先指导学生按照同一的单个方面的内容为一小段的标准,将课文划分成四个小段。接着启发学生讲出每小段的主要内容,第一小段揭示“变与不变”(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而分数大小不变)的现象(概念的客观反映),第二、三两小段从两方面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实质(概念的本质属性),第四小段总结出什么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概念的内涵)。然后指出,我们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从客观现象人手,再一部分、一部分研究各方面的属性,最后对其含义进行总结、概括。像这样先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加以分解并考察的方法叫做分析,再把各个部分、各个方面联系起来构成整体的方法叫做综合,它们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使用了其他的思维方法,如抽象、概括等,它们相互依存,一并运用,构成了严密的思维过程。教学中若能如此不断地进行渗透,学生对基本的思维方法将会逐步认识和掌握,并领会它们在学习中的意义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再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在应用中形成能力。

二、在指导读书中培养质疑能力

数学课本上的语言叙述严谨,逻辑性强,学生读时定会有读不懂、想不通、弄不明白的地方,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怎样使他们既想到问题(知疑),又能把问题提出来(善问)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读书时必须重视质疑能力的培养。

质疑能力的形成,要经过长期、反复的培养过程。开始时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或者提出来的问题抓不住要点,属于枝节性问题。据此。教师应首先示范。例如,指导学生读“同分母加减法”一节教材时。教师先根据课文要点提出如下问题:①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是什么?②同分母加减法怎样计算?为什么要这样算?③计算结果怎样处理?要求学生带着问题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探求问题的答案。接着启发学生想一想:这些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使学生明白,要围绕课文要点和知识结构来提问题。有了这一基础。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编写读书提纲,要求每读完一段课文提出几个问题,在不断实践中逐步掌握提问的方法。笔者曾听过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让学生阅读教材。要求围绕教材质疑,结果学生提出两个问题:①小数乘法的小数点处理,为什么与小数加减法不一样?⑦为什么有些小数乘法,乘得的积会比被乘数小些?学生的问题提到点子上了,整节课老师就是围绕这两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进行讲解的。课上得生动活泼,取得了极好的效果。这说明该班学生的质疑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准,无疑与老师的长期培养是分不开的。此外,教师还应注意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提问。在想不通的地方质疑。例如,一位老师教“角的认识”时,一学生阅读教材后提出:我们学习的“角”就是平常所说的“角落”吗?老师当即表扬这个学生会动脑筋,连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也提出来了,并随即组织学生讨论。进行点拨,求得了正确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一学生的质疑对全班学生是个启发,老师的赞扬又鼓励了学生质疑的勇气,这对于质疑能力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最后,还有一点值得指出,培养质疑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眼睛不要老是盯住几个成绩好的学生,要启发成绩中下的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收获,大面积提高自学能力和学习水平。

三、在指导读书中培养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基础上巩固起来的并转化为需要的自动化了的学习方式,它与学习能力本是两码事,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使学生在不变的环境中作出迅速的反应,节省精力和时间,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展开与完成,对学习能力的形成与提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在自学辅导中要注意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使用课本的习惯

课本是不开口的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必须让学生学会使用课本的方法,养成使用课本的习惯。首先,教师应经常带领学生阅读课本,弄清课本上讲些什么,图例表示什么意思,例题揭示什么规律,从而初步理解课本的编写目的,领会课本的作用。继之,教师可提出一些涉及面不大、探究范围小且能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的问题,指引学生看书,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领略到使用课本的乐趣。到了高年级,可放手让学生探索一些整体性的问题,比如什么叫分数?比的意义是什么?长方体体积怎样计算?……要求学生看书后讲出“是什么”、“为什么”,不断尝到从课本上获取知识的甜头。日子久了,学生便认识到学习离不开课本,使用课本也就逐渐成为学习的自觉需要。

2、细读勤思的习惯

读书是一种艰苦的智力活动,若一目十行,动口不动脑,只能成为形式,不会有所收获。因此,在指导读书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手脑并用,做到边读边划,边思边批,养成细读勤思的习惯。例如,指导学生阅读例题(用方程解):商店原来有74千克水果糖,又运来25千克,卖了一天后还剩63千克。这一天卖了多少千克?

读:认真读题,弄清题意。能说出题目讲的是一回什么事。

划:自定一些划批记号,如在上题的条件下面划“-”,问题部分划“~~”,关键词语下面划“·”。

思:根据题中数量关系,思考解题方法,即把问题看为已知条件,寻找等量关系,组建方程。

批:把关键部分以及箅理算法批注出来。

即:

74+25-x=63(原有的+运来的一卖了的=剩下的)

99-x=63(合并原有的与运来的)

x=99-63(减数=被减数-差)

x=36(这一天卖出的量)

3、追根究底的习惯

读书不只是把概念、法则、公式记住就行了,而要探其根源,究其底细,弄清其来龙去脉,尤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要抓住不放,“穷追不舍”,直至完全弄明白为止,这种追根究底的习惯对于探究能力的形成极为有利,必须悉心培养。—位老师教“商不变的性质”时,在学生阅读教材后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略思片刻,一学生提出:结论中既有“相同”二字,则“同时”二字是否可以删去?对此,老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认为不要“同时”二字。并不影响结论的正确性,有的认为不要“同时”二字。那么被除数扩大几倍,则除数可以缩小几倍,或被除数缩小几倍,则除数可以扩大几倍,这样,扩大与缩小不同时进行。即使其倍数相同,商也会变的。“是这样吗?举个实例试试看。”学生三五成群。通过实例演算,验证了这个同学的发言是正确的。至此。发问的学生得了启发,明白了“相同”二字是对倍数而言的,“同时”二字是对“扩大”和“缩小”加以限制的。最后老师作了小结,肯定“同时”二字不能删去,并教育学生都要向这位同学学习,有不懂的问题一定问个明白,探个“水落石出”。笔者认为,若长此以往,坚持不缀,学生定能形成追根究底的良好习惯。

上一篇:名句经典下一篇:搞笑的祝福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