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谈读书学习

2024-07-17

毛泽东谈读书学习(共7篇)

毛泽东谈读书学习 篇1

艾康:特里尔《毛泽东传》读书笔记

——我辈应该向青年毛泽东学习

艾康

这是我读过最具有故事性的关于毛泽东的著作,书是美国人写的,很厚。它的后半部分涉及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的比重较大的部分我是略读的,因为书太厚,也因为这方面我并不想受外国学者太多的影响。

这本书我读的最仔细的就是关于青年毛泽东的部分,我也认为这是最精彩的部分,外国人来写中国领导人的传记往往能把其中意识形态因素较弱的部分写的生龙活虎可读性很强。记得以前略略的看过一个表现青年毛泽东的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其中有一个部分,毛泽东和萧瑜两人不带盘缠,游遍湖南,在启程之处,萧瑜扭扭捏捏,拉着毛泽东的手不安的问他要是路上没钱了怎么办,岂不是要饿死了?而毛泽东却开朗的大声回答说男子汉大丈夫何愁没钱,有双手可以劳动还怕饿死吗?在特里尔的传记作品中,他则是说毛的这次“游学”是受他读的《民立报》上一则消息的启发,消息说两名学生徒步走遍了中国,甚至远到西藏。毛泽东曾经评价自己说自己的身上既有“猴气”也有“虎气”,我觉得我辈青年人身上“猴气”太重,而“虎气”又严重不足,特别是对于男青年来说,比如我,经常纠结于生活中一些细碎的无关紧要的细节不能自拔,比如对于自己给女朋友发的短信没有回复自己会难过半天,瞎联想,毛泽东的身上最值得我本人学习的就是同为青年人的他身上存在的一种潇洒不羁的态度

我作为清新时报的记者回到自己的高中采访关于教育的问题,当年的物理老师对我说现在的男生由于从小与女生经历大致相同的教育培养,与女生一起竞争,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现在的男生缺乏男子气概,没有男人的霸气。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感到汗颜,并隐约感到话有所指。

前几天,北京大风,我的自行车坏了,只能走路上学,去六教的路上,风很大,包的背带都经常从肩上被吹落,风吹乱头发,打在脸上,脸像是被砂纸在磨,上学的路上需要花二十分钟,在路上我烦躁极了,特别想找什么出气。我的脑子里搜索着恶毒的词语来咒骂这该死的天气和该死的北京,却不知怎么蹦出了一个词“风浴”,这正是毛泽东青年时追求的一种历练方式,说白了就是他觉得吹风很爽,让自己心灵开放不受羁绊,“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想到这里,我的心情竟然变得畅快了很多,仿佛内心里有一种声音在对着北京的恼人的大风说:“随你便把,大爷不鸟你”。那一刻心理的变化,觉得自己很潇洒,一瞬间对自己很满意。

我辈应向毛泽东学习,其实任何一个男生的心里都有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的梦想,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被外部的环境压抑了,从小老师就对我们灌输观点说那些某某伟人可以怎么做怎么做他们如何如何了不起,可是“平凡”的我们,更需要的是听老师的话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争取为建设祖国贡献一份自己的微不足道的力量。至少这就是从小老师们对我说的话,他们就是要灌输给我一个观念“你是平凡的,你跟别人没什么不同,你要听话”,刚开始,每次听到这种话,我都会在心里暗暗地较劲,我会对自己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一定不会渡过平凡而庸庸碌碌的一生,我不会像你说的那样。可是后来,岁月磨平了棱角,再听到如是说,我已经学会了默默地接受!

在我看来,特里尔的《毛泽东传》是如此的励志,如此的热血。青年的毛泽东仿佛御风而行,飘在中国大地上,人生起起落落跌宕起伏,想想现在的学生搞的社会工作和学生工作跟他相比算得了什么,不过是在自己的小天地搞一搞偷鸡摸狗罢了!人家在大学生的年纪已经结识了诸多社会名流,自己办夜校了。青年人啊!不要纠结于鸡毛蒜皮,青年应该有活力,应该兴起。读了这本书,我感到我的头脑中飞旋起很多人的形象,最先到我头脑中的形象,是一部叫做《史前一万年》的电影里面的男主角达雷,他本来是一个落后的叫做“纳库族”部落的一名猎人,他的部落被更强大先进的文明侵略,他的爱人被掳走,他为了拯救,以一个热血年轻人的身份联络众多部族,最后组成联军,攻克了高级文明的领地并且救回了自己的爱人。那部电影对我触动最深的就是在行军的途中,纳库族的长老对达雷说:“有些人,他们在自己的周围画了一个小圈子,只关注自己和自己的父母,有些人,他们的圈子大一些,还包括了自己的兄弟姐妹,而有些人,他们的圈子却包括了周围的所有人,你父亲,他就是这样的人”。不知为何,这句话我一直记得,一直让我激动无比。青年的毛泽东,他就是那样一个人。

青年的毛泽东让我想到了以色列的摩西,他们有着很多共同之处,不同的是,毛主席之死重于泰山而摩西之死轻如鸿毛,摩西是被耶和华招到西奈山上面向恩许之地而死的,他的死无人知晓,他死后没有成为偶像,而毛泽东却截然相反,孰对孰错我自然没有资格评判。

我辈应学习青年毛泽东,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如果不能活出热血而充满发散性的青春,而是把自己的视野仅仅固定在身边的人和校园里面,那就真是太可惜了。

毛泽东谈读书学习 篇2

一、做有德行之人,决定领导干部要多读书

做人要讲道德,做官要讲官德,道德是立身之本,政德是立国之基。为政以德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政德修养”,毛泽东同志指出,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一个官德失范的领导干部不可能有威信,也不可能在群众中产生凝聚力。领导干部只有在思想品德上过硬,工作上以身作则,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信服与支持。

二、做有学识之人,要常读有益之书

毛主席在延安革命时期曾说过,“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我们要搞好学习,就要克服“小瓶子装水——容易满足”的粗浅认识,保持“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师”的谦虚态度。有句话说得实在,无知会为社会所淘汰,少知也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我们要常读习近平总书记列出的领导干部要常读的三类好书: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二是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三是古今中外各种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以及认真学习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中组部、中宣部等21家单位近期组织编写的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正式出版发行,整套教材共13本,紧扣中央最新精神,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外交、黨的建设和反腐倡廉等各个方面,主题鲜明,务实管用,语言生动。习近平总书记对编写这批教材高度重视,亲自撰写《序言》,总书记所作《序言》内容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蕴含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体现了清醒的政治自觉,明确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应对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强学习、增强本领。

古今中外,执政者、领导者无不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西方有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明朝的朱元璋幼时没有上学,马背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治天下就靠用心读书学习,并以此教育子孙后辈。清朝的曾国藩说,读书可以使人脱胎换骨。共产党人更是推崇读书。毛主席一生都爱读书,行军打战,手不释卷。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名言,至今激励青年学子。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领导干部读书学习,是加强修养、增强本领的内在需要,还可以使心灵得到洗礼、安慰、浸润和升华,那是一种难得的愉悦和享受。

三、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要多读书

党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阵地和党性锻炼的熔炉,是党培训轮训干部的学校,这样的性质、职能和任务,决定了它的重要性。而我作为党校教师更应该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建设,不断读书学习,要先学一步,学深一步,能够正确领会、阐释党的方针政策,能够正确解惑释疑,能给人以力量和信心。

要加快发展党校事业,必须解放思想、拼搏进取。其中,教学科研水平是党校工作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党校教育的水平和声誉,要提高做好党校工作发展党校事业的能力,就必须多读书多学习。而提高教学能力,从管理的角度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提高教学方案的设计能力。当前党校教育的大政方针已定,关键是设计出抓好贯彻落实的具体方案。主要包括班次设计、招生对象、学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要努力做到规范化、科学化。二是要提高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三是带头上讲台的能力。作为党校的常务副校长要具备上党校讲台讲课的能力,而且带头讲。要做好这些工作,需要用丰富的知识作为支撑。

提高管理能力,必须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治校的方针,因为党校是培养干部的学校、是党性锻炼的熔炉。不依法,不从严,这一任务就难以完成,就不能培养出能担当重任又廉洁勤政的党政领导干部。所以我们在为广大学员热情好服务的前提下,必须做到:严格教育、严格自律、严格管理、严格组织生活、严格考试考核、严格监督。要抓好学员的管理,这是当前党校管理工作的热点和难点,必须下大力气,真抓真管,要教育引导广大学员,认真学习理论、丰富知识、增强党性、提高能力。

四、建立学习型政党,领导干部要带头读书

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政党,不加强学习、不提高学习能力,势必落后于时代。不加强读书和学习,就难以掌握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并用以指导实践。如果不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去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面对复杂矛盾,如果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不高,很可能失去话语权,陷入失语状态。因此领导干部不仅要以提高自身素质和岗位职责,而且要以社会责任和示范需要来看待读书问题,既要做读书的自觉实践者,又要做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精心组织者、大力推动者。

领导干部的学习关乎党和国家的事业,关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当今社会出现一些浮躁、功利、近视、浅薄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人丢掉了读书学习的习惯。中央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十八大报告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就更显示出了读书学习特殊而紧迫的重要意义。建设学习型政党,首先要有一大批学习型领导干部,领导干部经常自觉读书学习,就可以层层带动,以上率下,产生良好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促进整个社会形成热爱学习、努力钻研、创新创造的良好氛围。

五、领导干部要善于学习

领导干部读书要注意方法。一是读书要善于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以理解代替记忆,善于思考,不断扩充思想的深度和认知的广度;二是读书要学会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通过理论的指导、利用知识的积累,来洞察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三是读书要懂得方法,一靠钻劲,钻劲是一种精力高度集中的思想境界,也是一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理解和创造过程,只有“钻进去”才能读懂弄通,才会取得更大的收获。二靠挤劲,挤劲就是工作再忙,也要挤出时间来读书,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三靠韧劲,韧劲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坚持的过程。

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毛泽东爱读书 篇3

毛泽东的住所里,到处都放着书。睡床上、办公桌上、休息间里,甚至卫生间里都放着书。乍看起来似乎有点乱,实际上哪本书放在哪儿,他心中是有数的。放着的书籍和资料,就像他的四肢一样,服从他的意志,只要需要,一伸手就可以拿到。一次,毛泽东到杭州,浙江省委的一位负责同志来到毛泽东的住地,初次看到这种情形,以为是毛泽东同志太忙没有时间整理,便动手整理起来。毛泽东同志看到后,立即加以制止。他说,书是要读的,不是用来装璜门面的。有些人喜欢把书锁在书橱里,实际上是不看的。我们要做工作,想抽出专门时间读书那是不多的,我到处放书,随手拿来,读上一段,多方便啊!他的这个读书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本文将从毛泽东为什么爱读书?爱读什么书?怎样读书?来谈

一、毛泽东为什么爱读书?

1947年的夏天,在沙家店战斗中的一次非常艰难的行军途中,天气很热,又缺少水喝。当部队来到几棵树下休息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在路旁的一块石头上刚坐下,就笑着对身边的战士们说:“这里好,这里是„山路风来草木香‟啊!”战士们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就问道:“主席,这话怎么讲?”他高兴地把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句讲解了一遍,又简单地介绍了辛弃疾的一些事迹。然后,他挥挥手中的书,说:“光学打枪还不行,还要努力学习文化,学习革命的道理。学了文化,懂得了革命的道理,人就聪明了。”说完,他捧起书埋头读了起来。当时,有一个小战士不解地问:“您的学问都这么大了,行军又这样累,干啥还要这样苦苦地读书?”毛泽东同志哈哈笑着,抚摸着战士的肩膀,亲切地说:“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知识范围那么广,你再聪明,知道的不过是有限的那么一点点。”“勤学习,多看书,眼界就宽了。看看世界多么大,才懂得自己多么小。”一席话,使战士们受到深刻的教育。

二、毛泽东喜欢读哪些书?(一)马列著作

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冲击下,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真理,毛泽东就开始读马列著作。他最早读马列著作的时间是1920年,读的第一本著作是《共产党宣言》。在大革命时期,他读了《国家与革命》。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已读了前面说的在长征路上读的那几本著作。此后,他对这些书反复读。所以,他在1964年3月接见外宾时说,他是“在马背上学的马列主义”。他对马列的书读的最多的时候是在延安。在这个时期,他还读了《资本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哲学笔记》节译本、苏联出的《列宁选集》中文版多卷本、《论列宁主义基础》、《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艺术》等。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最喜欢读列宁著作。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那时翻译的列宁著作比马恩著作要多;二是列宁著作中有直接论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民主革命和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理论,对中国革命更具直接的指导性;三是列宁著作比较生动,好读。毛泽东说过:“列宁说理透彻,把心交给人,讲真话,不吞吞吐吐,即使同敌人斗争也是如此”。因此,他对列宁的书读得最多,下功夫也最深。他也说过:投入革命洪流以后,他是先学列宁的著作,后读马恩的书的。在列宁的著作中,他读的遍数最多的是《两个策略》、《“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哲学笔记》等。特别是《两个策略》和《“左派”幼稚病》,他个人不仅读过多遍,还推荐给别的同志读。彭德怀说过,这两本书,毛泽东寄给他读过,并写道:“此书(指第一本《两个策略》)要在大革命时读着,就不会犯错误”。在寄《“左派”幼稚病》时还写道:“你看了以前送的那一本书,叫做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你看了《„左派‟幼稚病》才会知道„左‟与右同样有危害性”。这也说明毛泽东之所以特别喜欢列宁的上述两本书,就是因为他对中国革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二)哲学、经济学著作

这主要是在延安时期和上世纪五十年代读的。在延安,为了批判王明教条主义,总结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毛泽东自感“我的工具不够”,要“作工具的研究,即研究哲学,经济学,列宁主义,而以哲学为主”。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工具学”。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毛泽东除读前面讲的马列哲学原著外,还读了苏联哲学教科书和一些普及性哲学通俗读物。这方面有西洛可夫、爱森堡等合著的《辩证唯物论教程》,米丁等著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和米丁的《新哲学大纲》,李达的《社会学大纲》,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思想方法论》和《哲学与生活》;还有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和西方近代哲学家的著作。这些哲学著作对他写作《实践论》和《矛盾论》起了很大作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部分章节,他也读了,认为“十分精彩”。新中国成立后,他还读过普列汉诺夫的哲学著作,如《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艺术论》,还有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著作,李达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唯物辩证法》,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和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等。

关于经济学著作,毛泽东在延安读过一些,如马克思的《资本论》、河上肇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他再次读了《资本论》,以后又多次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列宁有关政治经济学论文十三篇》等书。在1958年“大跃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后,他将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读了许多遍;还认真研读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他组织了一个读书小组,集中整整两个月时间,采取边读边议方法,对该书逐章逐节地深入研讨,其成果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批注与谈话。此外,他还读过从古典经济学家到庸俗经济学家的一些著作,以及中国经济学界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论文选集等。

(三)中国历史和近代时政著作

毛泽东涉猎很广,但中国历史和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书则是他最喜欢阅读的。关于中国历史,他从小就有浓厚兴趣。在省立一中,他学了古代史后,写了篇论商鞅变法的作文,获得老师好评,老师认为他“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随后,他又读了《御批历代通鉴辑览》116卷,更增加了对历史的兴趣。在一师,他读了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思想家的著作,包括《二十四史》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他在给好友的信中还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称“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的而不可缺”。他对曾国藩的书也很欣赏,细读过《曾文正公家书》和《曾文正公日记》。近代时政著作,他十分爱读,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康梁的维新变法著作,特别是梁启超的《新民丛报》,他爱不释手,一些好文章读了又读,几乎能背出来。《新青年》创刊后,他成了其追随者,按照时髦语言说,成了《新青年》的“粉丝”。他回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中国古代和近代的许多著作,往往是文史哲融为一体的。这些书籍给毛泽东以深刻影响。他的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用时尚说法即“国学”的底子,主要是在那时建立的。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著作他还不时地阅读。《二十四史》约有4000万字,他硬是通读完了,有些部分还不止读过一遍。在1959年出巡时所带的书中,有标点本《史记》、《资治通鉴》和大字本《二十四史》全部,还有关于《老子》的书等十几种,以及《荀子》、《韩非子》、王充的《论衡》、张载的《张氏全书》、明清之际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清人赵翼的《二十四史札记》,郭沫若的《青铜时代》、《十批判书》,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等。他还有一个习惯,到了外地,要看省志和县志等地方性史书。毛泽东谙熟中国历史,讲起历史典籍和细节,如数家珍。

(四)中国文学著作

毛泽东小时候就对《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精忠岳传》、《隋唐演义》等书很着迷。他对中国文学书籍读的比较多的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大体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古代诗词。自《诗经》始,我国历代的诗词曲赋,他几乎广泛地阅读过,最喜欢的是《楚辞》、唐诗、宋词和元曲。第二类为古文和古典小说。对古文,他最爱读六朝的骈文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在唐宋八大家中,他最喜欢柳宗元的散文,认为柳文同他的诗一样,清新、精细,寓意含蓄,富有哲理。在古典小说方面,他几乎将所有名著都浏览过,并对一些名著提出自己的见解。如他认为《东周列国志》讲的许多颠覆敌对国家的故事,是当时社会剧烈变化在上层建筑上的反映,其缺点是没有写当时社会经济的剧烈变化。他认为《金瓶梅》在揭露封建社会经济生活和统治者与被压迫者的矛盾方面写得很细腻,但不尊重女性,只暴露黑暗,讲淫秽,就很难传开。他对《西游记》颇为称赞,这在“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的诗中充分反映出来。第三类为现代文学,主要爱读鲁迅的著作。在延安,当时鲁迅纪念委员会编辑的20卷本《鲁迅全集》“纪念本”,通过党的地下组织,从上海辗转送到延安就给了毛泽东一套。他放在办公桌上经常阅读。他在书上圈圈划划,还作批注,认为鲁迅跟他的心是相通的。因此,直到逝世前夕,他卧室的床上、床边的桌上、书架上,还摆放着新出版的大字本《鲁迅全集》,有的折页,有的夹条,有的打开着,说明还在阅读。鲁迅著作伴随着毛泽东走完了生命的最后历程。第四类为笔记小说和其他杂书。在延安时期,范文澜送给他一套《笔记小说大观》。所谓杂书,也是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书籍,包括一些小说,如《智囊》、《笑林广记》、《官场现形记》、《聊斋志异》之类。他认为,《聊斋志异》的一些篇章带有民主性,反映了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读起来很有兴致。

(五)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著作

毛泽东早年对自然科学不大感兴趣,读过的书有限,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给他以深刻印象,直到晚年还多次谈到达尔文,以及阐发达尔文学说的赫胥黎及其《天演论》。到延安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著作在其涉猎范围之内。一些有影响的著作,如商务印书馆出的汤姆生《科学大纲》,辛垦书店出的普朗克《科学到何处去》,秦斯的《环绕我们的宇宙》,爱丁顿的《物理世界的本质》等成为他的藏书。他对人讲过:《科学大纲》使他获得很多知识。到北京后,这方面的书他读的更多一些。他对各门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史和某些技术书籍广泛涉猎,对生命科学、天文学、物理学、土壤学兴趣较大。他还爱读《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动物学》杂志、《考古学报》、《化石》杂志等这样的刊物,关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晚年,他接见杨振宁、李政道时还同他们讨论粒子的可分不可分和宇宙守衡不守衡问题;直到1976年,他还索要英国学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此外,毛泽东还读了一些宗教、逻辑学方面书籍以及工具书。宗教方面的著作如《金刚经》、《六祖坛经》,逻辑学方面的著作如《穆勒名学》,工具书如《辞海》、《辞源》等。

毛泽东读的最后一本书是《容斋随笔》。

三、毛泽东怎样读书?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泽东读书时的一大特点。毛泽东在读书时常常在书页上圈圈点点,勾勾划划,留下自己的心得或评论。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研读德国伦理学家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时,毛泽东就曾在书页上写有12000字的读书批注。在领导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为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所读过的哲学教材书页上都留下了许多阅读符号,如横线、竖线、斜线、波浪线、三角、方框、圈、点、勾、叉及问号等。此外,毛泽东在读书时,还细心地改正了原书中一些排错的文字和标点符号。在建国以后,毛泽东读书时作批注亦不少。

(二)经典书籍反复读 在日常生活中,毛泽东对喜欢读的书,一遍又一遍地研读,一次又一次地加深理解。每读一遍书,他习惯在封页上画上一个圈。从中南海故居保留下来的书籍中,可以看到许多书的封页上画有四、五个圈。有些书,页面上留有红、蓝、黑各色笔迹的圈划批注,这是毛泽东不同时期反复阅读留下的手迹。一些重要的马列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党史类以及文学类的著作,他更是反复研读。如《联共(布)历史简明教程》、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都读了10遍以上。对于《红楼梦》,毛泽东读得更仔细,并且至少读过10种不同版本。

(三)读书思考两不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一致。青年时期毛泽东就曾批评学而不思的陋习。他说:“吾国二千年之学者,皆可谓之学而不思。”与这种陋习相反,毛泽东在读书时善于独立思考。尤其是在读历史书的时候,毛泽东把所读之书放置在一个恰当的历史背景中,注意把握所读之书形成的时代特点、社会条件和作者的成书条件、写作动机、指导思想和目的,弄通读透书的内容。他以自己特殊的价值取向,从书中鉴取历史兴亡之道,通过品评历代政事,臧否人物,吸取经验教训,悟出自己所需的为政方略,并在同古人的对话中激发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

(四)读书实践相结合

毛泽东赞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之道。正是为了践行开门求学原则,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曾利用假期考察湖南农村。北伐战争期间,毛泽东于1927年专程赴湖南考察湘潭、长沙等五县的农民运动,并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正是在广泛和深入调查农村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批评许多领导者,一接任新的工作就喜欢宣布政见,一遇到困难就叹气、恼火,而不知到自己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他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说:要了解情况,“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

(五)读书要靠挤和钻

《毛泽东传》读书报告 篇4

(菲力普 《毛泽东传》 菲力普 肖特 著)毛泽东传》(——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班级:081019XX 学号:081019XXXX 姓名:吴 X 指导老师:陈 X

2011 年 5 月 30 日

毛泽东出生在一个不是很好的农民家庭,其父极擅精打细算以及极其吝啬来积累财富,毛后来直率的回忆: “对于我,他既不给肉也不给蛋。”虽然他抱怨父亲的自私,但也继承了 父亲节俭的生活方式,比如旧衣服能补好就继续穿。长大后毛去城里读书,在那里他发现了中国是多么的贫穷,他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的 时候博览群书,也认识了好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段历史为他以后从事革命奠定了一定的基 础。本书着重记叙了毛泽东参加革命,长征以及抗日,解放中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 一系列重大的事情。就此书而论 “毛泽东有着多姿多彩和复杂多变的个性,注定他将成为一个非凡的人。” 感悟最深的是毛主席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一生,也是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一生。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注重探求事物的“大本大源”。在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 和方法以后,这一特质和思想源头得到了升华和充分的发展。在前进途中,他探究、思考、实践,终于超越很多人的预言,比如:王明从莫斯科回来,关于共同抗日统一战线的解释,王坚持说关键问题不是在不“相互竞争”,只“相互尊敬,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和相互监督” 的基础上来巩固和扩大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统一。像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以及党应该 发挥领导这些作用这类都是次要的。指导原则必须是: “抗日先于一切,一切必须服从于抗 日。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通过统一战线。毛主席坚持中共必须维护其独立性,否则就会 沦落到为国民党的附庸的地位。统一和斗争是互补的。后来的一切包括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 失利,还有皖南事变都证明了保持党在军事和政治上的独立性是十分必要的。再比如朝鲜战 争,在 1950 年 10 月 4 日的政治局全体成员与会的时刻,多数人反对毛泽东出兵朝鲜,而且 此时斯大林认为:即使有中国人的帮助,北朝鲜也会被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败,如果苏联 飞行员加入战争,苏联同美国发生冲突的危险将大大增加。当斯大林在为此犹豫的时候,毛 泽东坚定地排除了艰难险阻,做出了最终决定,19 日晚,志愿军进入朝鲜,经过三年的艰 苦斗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并没有被美国的飞机大炮打败,迫使美国撤出朝鲜,这一仗显示出新 中国强的力量,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地位,这为新中国后期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不得不佩服毛

主席作为一个战略家的伟大气魄和长远的眼光。但对于一个伟人,为了让他把更多能量奉献给革命,他没有时间和机会孝敬父母,不 能为父母养老送终,甚至祖坟也被国民党挖开;也不能给亲人带来幸福,他参加革命的兄弟(大弟毛泽民:中共党员、其妻王淑兰,在新疆被反动派杀害。二弟毛泽覃、中共党员长征 留在江西根据地打游击,后牺牲。

堂妹毛泽建:“马日事变”后,参加领导南岳暴动,旋转移至耒阳坚持游击战争。1928 年 5 月被捕,8 月就义于衡山。)都在 49 年前革命尚未成功时便献出了生命;关于他的家庭,他 拥有过 3 个妻子 10 个子女,目前存活的只有女儿李敏、李讷。从此书中发现,和毛主席一 起生活过的女人们都有苦难的经历,他父母给他选定的罗姑娘是一名农家女,遭受了被遗弃 的羞辱后早早就夭亡了。他最爱的杨开慧走上刑场以证明他对毛的忠贞不二(那是才 29 岁)。轮到贺子珍,也饱受了非常的艰苦——被迫放弃了五个孩子中的三个,还丢掉了腹中的第四 个; 与毛泽东度过了他的政治生涯中最黑暗的一段岁月; 长征途中又受了可怕的伤——长征 结束后到了陕西,毛又夜里勤奋读书,白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战斗,却忽视了最需要他的妻 子,导致了贺子珍决定离开。在贺子珍离开后,1939 年 47 岁的毛泽东与江青结婚(后育 有唯一孩子李讷),但在毛后来因与江青不和早就分居,在毛的后半生,江青参与权力斗争,也没有善终。其实,如何评价毛主席的关键,不能局限于他的私人生活,还在于评价毛主席发动的文 化大革命。这本传记中对于文化大革命的记叙很多都是倾向于描写权力的斗争,是毛泽东和 对手的搏杀,是党内权利的争夺。其实关于传记自古就比较难写,每个人都会带着自己的想 法去理解的,而且主人公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人,所以读者也是带着自己的想法和书中的描 写相比较的,其实都是无所谓对与错。此书作者是一个外国人,没有亲身经历过中国的变革,也许理解有一些与国人不同,在此我只写自己对于文革的想法。毛泽东对自己一生的总结(PG532)“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几十年,: 把他赶到几个海岛上去了··· ···对这些事情持异议的人不多··· ···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没有完,这笔财产得交 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不好就要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 知道。” 以我看来文化大革命的根本目的不是什么权利的斗争,而是要人民大众掌握民主
的武 器,以不流血的方式保持人民政权的永不变色,同时也是毛泽东改变新中国成立后滋生的各 种腐败和官僚作风所尝试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后,不少党员仍存在着私有制心理,私有制心 理的一种体现就是: 一些领导干部以功臣自居,而忘记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 旨,忘记了革命胜利的根基是人民在付出了生命和鲜血的代价之后换来的,自己不过是参加 了这个过程的执行而已,而绝不是自己的功劳。这种想法必然导致腐败。特别是 1951 年 11 月下旬,河北省委召开贯彻中央开展“三反”运动精神的第三次党代会,刘青山、张子善的

贪污罪行被揭发,此事对毛泽东以极大的震撼。这有让他回想起延安时期大家风雨同舟,人 与人之间关系十分朴实,所以他只是用一下延安整风的方式来改造党内的那些意图走资本主 义路线的人,以及那些以功臣自居的人,被封建主义历史上的论功行赏的观念充斥头脑的人,让他们继续保持无产阶级的思想状态,保持他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自觉的走到了革命者的家 庭中。这种影响是如此广泛,以至于毛主席如此威望,都觉得处理起来极为困难。只有消灭 了这种以功臣自居的思想,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否则,共产党带 领人民浴血奋战所消灭的官僚资产阶级,又会卷土重来。毛主席看到了这样的局面,所以要 发动文化大革命。因此,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起来,反对那些 想贪污想变质的干部,为了让党内的干部不要忘本,不要忘记人民群众的利益,如果完全按 照毛主席的要求去办的话,现在的官员们估计都不会贪污了,真的是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去发展和谐社会了。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难点在于,延安时期党内的关系没有这么复杂,而且那时候党员人 数也少,治理比较方便,但在新中国,各种势力都有,以至于很多人只是以文化大革命为借 口,来达到打击异己的个人目的。这样弄来弄去,最后着实是违背了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 的最初目的。如果说毛泽东真的是为了权力而发动文化大革命的话,在临终之前他是不会说 那一番话的。“这笔财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不好就要血雨 腥风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到最后时刻他老人家仍然致力于改变现状,把毛主席说成那种 是勾心斗角玩弄权术的人,真的不公平。文化大革命的结果确实有些过头,但也有四人帮和林彪等反革命群体在利用此次运动 来达到政治目的,不能把错误全推给毛泽东,但错误就是错误,一旦犯下也就带来不可估量
的灾难,用张闻天在庐山说的一句话 “大跃进的全部问题只有一个根本原因——党内民主的 缺失,这就是说,一个人说了算。”对于一个伟大的领袖来说,如果他知道所有问题的正确 答案,他永远领导一个党和国家,这是完美的选择,但毛主席也是人,他不是神,他不可能 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要想让一个党和一个国家永远保持发展的生机就必须允许新力量的加 入,不能让老一辈永远掌握着发展的命脉,领导人的正常更迭是必须的。纵观毛泽东一生,他与同时代的伟人罗斯福,丘吉尔和戴高乐的成就是不能相比的,他们的成就是都是在一个国家大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而毛泽东用他短短的几十年完成了西 方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事情,改变了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压迫,一贫如洗的状况,并完成社会主 义改造,完成了原子弹,氢弹,卫星的研制。在此不得不感谢毛主席伟大的气魄和才能。


勤写读书笔记 提高学习效益 篇5

一、预习时圈一圈,画一画

预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圈出重要的字词,然后通过查字典、找资料、联系上下文进行批注,再让学生画出自己印象深刻的或是难以理解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想。这样做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地投入阅读与思考之中,达到预习效果的最大化,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

为了让学生掌握这种笔记的方法,我的做法是把自己认真批注过的一篇文章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不同的符号(横线、波浪线、圆圈、着重号、问号、感叹号等)标出重点,促进阅读。我还挑选一些写在页眉页脚处的阅读札记读给学生听,让他们了解如何紧扣阅读材料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感,所疑所感。课后,我把批注过的文章复印两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供学生学习、模仿。这样言传加身教,效果比较明显,我们班上大多数同学都掌握了课前预习的一般方法,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课堂上抄一抄,记一记

语文课堂不仅有书声琅琅,也有静心品读,还有不可缺少的课堂笔记。做课堂笔记的方式有多种,可以结合不同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加以选择使用。

一种是“边听边记法”,这是一种手耳并用,听记结合的方法。教师讲课时学生一边听一边记,把老师讲课的重点记下来。比如把教师的板书抄下来,中间留一点空隙,便于随时补上老师讲课的内容,然后进行课后复习。老师还可以教学生如何速记,比如成语可以写第一和后面三个字中的任何一个。“承上启下”可以写成“承上……”中间留一点空隙,课后再补上,再如“总结全文”可以写成“总结”等,这样便于加快课堂的记录。

另一种是“摘抄记录法”。由于老师讲的知识点过多,学生不能完整或详细地记录,可以建议学生用“摘要记录法”。如在一篇课文学习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摘录课后几个重要的问题,听课时可以针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摘抄式的做笔记。还可以摘录老师上课的导语,因为一般的“导语”里面包含着课文的重点。只要学生抓住文章重点也就等于掌握了文章的主旨。

三、课后想一想,写一写

课文学完后,学生可以写一写阅读心得,这也是一种很有效的读书笔记。尤其是中高年段的学生应该经常这样做,能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阅读心得可以针对一篇课文来写,也可以针对一个单元来写,从中梳理一下自己在学习中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等等。

比如在教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让学生就这篇文章写了一篇读后感。有的学生写到:“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啊,你的悲剧是由于当时社会环境所造成的,你自己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回想我自己,生活在这么好的社会条件之下,还经常浪费粮食,挑三拣四,我的行为是多么的可耻啊!”有的学生写到:“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因为落后就要挨打。”……你瞧,这些生动的语句平时是很难表达出来的,正由于在写阅读心得中,经历这样一个感悟、反思过程,才让学生对这篇课文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

长期坚持引导学生多做学习笔记,既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这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又比如在教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后,我让学生就这篇文章写了一篇读后感。有的学生写到:“我感到更多的是愤怒与惋惜,此时,我想斥责英法联军,但又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中国不够繁荣富强,中国人落后了就要‘挨打,因此,我要好好学习,成年后,要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有的学生写到:“从现在开始,我定会珍惜每分每秒,好好学习,为祖国做贡献,不再让历史重演!让我们的明天变得更加美好!祝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也祝世界从此不再有战争,不再有纠纷!让我们迈出向往明天的第一个脚步吧! ”有的学生写到:“惋惜、愤怒之余,我一定要立志好好学习,掌握本领,把祖国失去的,全部拿回来,而不是花高价买回来。同学们,为了祖国的明天,也为了我们的明天,加油吧!”有的学生写到:“未来将要我们去创造!亲爱的祖国,我会记牢这奇耻大辱,并将它作为我学习的动力,去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直到成功!”……你瞧,这些生动的语句平时是很难表达出来的,正由于在写阅读心得中,经历这样一个感悟、反思过程,才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由此再引入课外读物上写读书笔记。在每次读书笔记的收阅、交流、点评过程中,学生也在共同分享之中。

四、加强课外阅读,写好读书笔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对推动人类文明的作用。一个爱读书的人,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一个爱读书的民族,也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民族。如果我们想把学生教育好,让他们能学到真正的学问,而且学得比我们强,我想首先我们需要并且能够做到的,就是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帮助他们从学习热爱课外阅读开始,我校近日以写好读书笔记,来进一步提高读书效益。

写读书笔记具有明显的积累功能和表达功能,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有效措施,为此,要培养小学生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随读随记的习惯。我校教导处特要求学生每读一篇文章,要摘抄里面的好词佳句,并写下自己的心得感受。这种方法能使学生积累好词佳句,打好语言文字基础,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意思。

为使学生对课外阅读爱不释手,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校定期开展读书笔记评比活动,对摘记做得优秀的学生奖励书签以表鼓励,并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些活动不仅能反馈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充分利用学习园地展出学生摘录的笔记、读后感和手抄报等作品,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保持比较持久的兴趣。

毛泽东的读书生涯有感 篇6

毛泽东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国外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的基础。”他16岁才从韶山走出来,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可见毛泽东是一个通过读书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的。毛泽东一生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他在湖南省省立第一师范向徐特立老师学来的。他终生不违,留下了难以数计的读书批注和阅读记号.随时记下自己的心得。毛泽东读书还坚持和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毛泽东一生伟大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的读书生涯》是王烔华著,1998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看书的时候,我想起了初中时候学的毛泽东词《沁园春.雪》。毛泽东以博大的胸怀写景、论史,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限热爱,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老人家的文字风采让我崇拜,让我陶醉。在毛泽东的生命历程中更以激扬的文字,中流击水,指点江山,砸碎旧世界,成立和打造一个崭新的中国。是什么造就了一代名人和伟人毛泽东?看完书后,我知道是读书造就了一代伟人毛泽东。

毛泽东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的书可以伴眠,书可以伴行。他一生嗜书如命,手不释卷。可以说读书伴随他老人家波澜壮阔的一生。毛泽东是一个农家的孩子,少时立志为学出乡关,修学储能在长沙。从小拼命读书,认真思索。到了长沙省立图书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像牛进菜园一样,如饥似渴地读了许多中外名著。

他在日理万机之中读书直到临终前夕,还广泛阅读报纸和《历史研究》和《哲学研究》等学术期刊。有时因为读书迟迟不肯入睡而使身边工作人员不得不实行灯火管制——强行关灯;有时因为读书他的饭菜一热再热,甚至肚子饿了想不起要吃什么东西;有时因为读书入迷对保健医生的问候健康答非所问。读书入痴入迷,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读书的精神让我们感动和学习。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领悟到,读书不应是一种枷锁,一种负担,读书应该是一种乐趣,一种人生的进步和享受。

如果不是“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就没有后来的毛泽东,读书造就了一代伟人。“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涯》会给我们每一个人带来多方面的启示和感悟。

一、开卷有益。

读书,使我们的精神不再贫乏,生命不再贫弱,人生不再孤独,它让我们成为有信念、达情理、知荣辱的人。毛泽东经常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他自己也是以身作则。对于读书,他的态度是虔诚的,因为他深知在浩如烟海的知识面前,任何人的学识都是肤浅的。作为我们自己,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能更细致地了解一代伟人。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同志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领袖,而是一位普通的读书人,一位嗜书如命的知识分子。因此我们要像他那样努力的学习文化知识,在不断的学习中充实自己,磨砺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的成熟与智慧,学以致用,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技能。

二、怎样读书。

此书展现了毛泽东同志良好的读书习惯。

第一、养成持之以恒看书好习惯。毛泽东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他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对他来说,精神生命是高于物质生命的。“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毛泽东常说的一句中国俗语,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鲁迅先生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还是有的。”而毛泽东却欣然把工作以外的时间,也就是休息时间大都付与了读书学习。虽然毛泽东读书学习用的大多是“挤”出来的零碎时间,但哪怕每次只有半小时,甚至十分钟,只要长期坚持,效果会很惊人。很多人往往不在意那些点滴时间,总想等到有整块时间再读,须知在日常生活中,整块的时间就像品相完美的古瓷器那样难找,片刻功夫却像碎瓷片一样随处可见,而积攒得多了照样可以拼组成一个丰富美丽的世界。

第二、学思相长。“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要做到学思相长,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有独立思考的意识,不迷信,不崇拜。毛泽东有“四多”的习惯,就是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毛泽东经常引用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表明他读书不盲从、不迷信,保持独立思考的态度。在他的阅读生活中,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正因为这样的态度,才会有后来的《实践论》、《矛盾论》等一批闪耀着马列主义光辉的、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篇章的出现。带着思考的读书是与作者的思想交流。

第三、读书要有系统性。要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有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仅读一两本书是不够的,需要系统地读。毛泽东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会引发对该书所涉及领域的其他方面的思考,他会准备一些相关的书,便于他在思考到相关问题的时候查阅、印证等。这种众星拱月式的阅读学习方式,能够迅速拓展在某一领域内的知识,深化自己的认识,引发更多的思考,能有更为深厚的积累。

第四、好书、经典书籍要反复读。读书始终伴随着他的革命生涯,是他一生中不变的大事。他将《共产党宣言》读了150遍,将《资治通鉴》读了17遍。为了研读《楚辞》他读了50余种版本,他把工作以外的时间放在了读书上,养成了习惯。他主张学习要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他认为读书要立志、要潜心、要杂学、要择书、要积累、要贵问、要自学、要游学、要三复四温、要“挤”和“钻”。从书中,可以看出他读马列的书、读中国历史、读各种中国古书、读工具书,他善于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他的人生波澜壮阔,光照千秋。随着个人经历的丰富,不断领会,不断有新的认识。这些新的认识,是学习提升的表现,产生新的认识,也是阅读的精神享受。

三、读什么书。

毛泽东读书的范围十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马列主义著作到西方资产阶级著作,从古代的到近代的,从中国的到外国的,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军事、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方面的书籍以及各种杂书。就哲学来说,不但读基本原理,也读中外哲学思想史,还读逻辑学、美学、宗教哲学等等。毛泽东常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翻阅毛泽东的书单,可以发现他的阅读很多时候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什么都看,关于机床、无线电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书他也曾翻阅过。再如他学英语,从实用上说,他本人可以不必直接阅读英文文件或用英文对话,但他学了,而且从中领略到外语学习的乐趣。他还说过要学日语,终因实在太忙,这个愿望没能实现。学习的过程使他既放松了身心,又充实了头脑,获得了精神愉悦。当然,毛泽东博览群书,并不是说他广泛涉猎了一切方面的书籍,他肯定有他自己的重点。平时我们读什么书,也不能只读相关专业的或与工作有关的,要百花齐放,博采众长,当然也要有我们自己的重点。

四、理论联系实际。

毛泽东重视书本知识,也重视实际知识,即提倡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无字之书,历来反对读死书,死读书。一个人光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一定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实际的知识,这是最丰富最生动的知识。从毛泽东的讲稿中,可以看到他的讲话是很生动活泼的,他将书中的经典语句用到自己的讲话中,让群众爱听、能听懂。同时,他还批判性地读书,不仅读书,而且做大量的调查研究,让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始终抱着读书是为了使用的目的来读。唯有改变行动的阅读才是有效的阅读,否则就是自欺欺人,空读了一堆无用的书而已。并非这些书没有用,而是读者没有去用它。我们要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把学和思、知与行结合起来,学以至知,知以致用,学就是为了用。

五、读书的榜样。

毛泽东的学问很渊博,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他碰到不懂的东西,或者读一些有关的通俗小册子,或者请教专家,或者查工具书。在读书学习上,毛泽东无止境地追求着,一步一步地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作为日理万机的舵手,毛泽东读书的时间肯定不会是完整的、充裕的,但他能在百忙中抽出任何一点零碎的时间读书,单凭这点就已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即使不把他作为一位伟人,仅仅把他作为一名普通人衡量,这种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书中介绍毛泽东看书的时间经常是在刚起床后、入睡前、饭前饭后、在爬山散步中间休息时、游泳之后晒太阳时、会议间隙或接见外宾的休息时间、乘车乘机途中、生病卧床期间、上厕所的时间,所有人们能够想象和想象不到的时间。即使在即将走到生命的终点、医生抢救的情况下,他还在索要书看。工作再紧张,旅途再辛苦,而看起书来却兴致勃勃。总之,终其一生,为了读书,毛泽东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毛主席是一位读书家,他学贯中西,学用结合,读有所得,得有所用,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理论思想。他刻苦用功、好学深思的精神,修学储能,修身处世的态度,对人生对真理、对国家命运孜孜以求地学习和思考,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报告 篇7

在中国近代史上,毛泽东是终身学习、酷爱读书的典范,他博览群书,见解独到深刻。毛泽东早在少年读私塾时,就读了《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普及读物和四书五经等儒学著作。由此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涯,甚至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乃至极其艰苦的长征岁月里,都没有间断过读书。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认识和了解他的读书生活,无论是对提高自身,还是树立社会风气,甚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毛泽东并非出生于书香门第,而且生活在一个战乱黑暗的年代,却对书籍有百般热爱。举例来说,在长征路上,张闻天夫人刘英作为中共中央秘书随中央领导人长征。据刘英讲:那时“毛泽东身体较弱,有时躺在担架上看书。红军到了毛儿盖,没有东西吃,肚子饿,但他读马列书仍不间断,所读的有《反杜林论》、《两个策略》、《‘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等。有一次,他叫我:刘英,实在饿,炒点麦粒吃吧!他就一边躺着看书,一边从口袋里抓麦粒吃”。在毛泽东晚年的时候,由于他身体不好,视力下降,他也会拿着放大镜看书,实在不行,就会请别人帮他念读。就连他去世前,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还读了7分钟的书。毛泽东读的书很多,包含有马列、哲学、经济学、历史、中国文学、自然科学等等著作。在马列著作方面,如《两个策略》、《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等等是毛泽东最喜欢的,尤其是对列宁的著作特别感兴趣,因为这些书中都包含有论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民主革命和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理论,对中国革命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毛泽东在这些书籍上下功夫读懂读透,这也为他在中国共产党在前进道路上纠正右倾、左倾等错误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生存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尤其是毛泽东在次基础之上,发展创新,他的很多思想理论即源于他读过的书本,又高于他读过的书本,结合中国本身实际情况,创造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哲学和经济学方面,如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方法论》、《辩证唯物理论教程》、《资本论》等等,通过阅读哲学理论,使得他的知识面更宽,学问更加渊博,能够更加辩证的看待问题,以矛盾为例,他写道:矛盾之中,“究竟那一方是主导的呢?主要看过程发展之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来规定。资本主义社会在长时期中,资产阶级是主导方面,但到革命前夜时期及革命以后,无产阶级就转化为主导方面了”,“在中日对抗的局面中,中国的因素正在由次要地位向主要地位转变中”;矛盾的主导方面,“凭过程发展至一定阶段中,斗争双方的力量如何而定。主导与非主导是互相转变的”。这些都为指导中国革命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不但对文学、哲学感兴趣,对自然科学也有一定的涉猎。他对生命科学、天文学、物理学、土壤学兴趣较大,关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晚年还接见了杨振宁、李政道等物理学家。毛泽东读书涉猎广泛,思考深入,这些都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但毛泽东读书结合社会,注重实践的特质,则更值得每个读书人借鉴的,这对于我们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有重要意义。毛泽东提倡向社会学习,做实际考察,认为社会是一本无字书,他在早年求学时,就邀同学利用暑假,去长沙以及洞庭湖周边多西县的农村考察。这种精神使得他非常注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认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他曾经也说过:“自古以来真正有学问的人,不是从学堂里学来的。孔夫子的孔夫子主义,不是从学堂里学到的,是后来在鲁国做官的时候才有的。孙中山先生也是一样,他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并没有三民主义,他的三民主义是出

了学校之后才有的,是在学校外面的“大学”里学的。马克思的学问也不是在学校的书本里学到的,他在学校里并没有学马克思主义。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学校外面学到的,是在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从事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到的。他经历了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看到了法国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打仗,考察过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看了许多书,写了许多书,才产生马克思主义。”结合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他的这些话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上一篇:那微笑给我信心作文下一篇:特种加工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