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之行学习心得

2024-10-16

南京之行学习心得(精选5篇)

南京之行学习心得 篇1

南京之行学习心得

许昌市文化街小学 黑瑞霞

阳春三月,柳絮纷飞,我们一行人来到六朝古都南京的东南大学参加第24届“现代与经典”小学语文教学观摩会。在这里,我们领略了来自全国的语文教学专家在课堂上的精彩展现,真是沉浸其中,回味无穷。

著名特级教师赵志祥执教的《兔子与庄子》一课。赵老师像一个有趣的说书人,亲切的谈话,瞬间和孩子们融为一体,紧紧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完全把学生带入到他所设置的情境里。看似幽默的语言,其实学问很大。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郦波教授关于诗词教学做的报告,古典跟现代相结合,时而出口成章时而即兴歌唱。郦波老师的古文底蕴、独特的教法以及灵动的语言带给台下老师们深深的启发。

来自宝岛台湾的李玉贵老师执教《爱心树》一课,深深的打动了我。李老师把课上得扎实,看得见,学得来。让大家感受到了台湾语文教学的别具一格,她的课堂没有复杂华丽的课件,只有朴实幽默的语言,只有老师不厌其烦地循循善诱。

著名特级教师林莘老师执教《咚咚咚,是谁呀》。林莘老师的课领着老师们走进了“共同体”的大门,她用课堂的形式直接诠释了共同体这一理念:教室里的课桌成U型排列,教师在教室中间授课,孩子们互为伙伴更便于讨论,不同于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孩子为主体,让孩子更加自主学习。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半截蜡烛》薛老师虽然是在讲一篇课文,但他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锻炼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引导孩子理清故事情节、请生协助板书、再而运用板书叙述故事。问题层层深入,由一个个麻烦到解决麻烦,再到人物角色的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到内,薛老师课堂设计非常棒。

新生代教学名师诸向阳老师执教《冬阳·童年·骆驼队》,诸老师将无声的黑白字变成有声的、有型的读,一举一动中透出对孩子的关爱。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读与写相结合的好习惯,同时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很好地发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课堂氛围积极活跃。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爸爸的花儿落了》。王菘舟老师的课行云流水,仿佛可以触摸和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灵魂,生动诠释了一节“诗意课堂”。“爸爸的花儿落了”回环往复,爱的种子深深扎根孩子心中,深沉的父爱在语文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王崧舟老师富有磁性的声音如魔咒般让与会老师和课堂上的孩子们沉入回忆……

名师们的精彩演绎犹如春风化雨,让我们们亲身体会到名师与课堂的魅力。听课回来之后,我心中的豁然开朗,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清晰了很多,教学方向也更明确了,真实不虚此行。

南京之行学习心得 篇2

一、独具特色的校园品牌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长阳小学“精心打造精致教育”在学校的环境、学校的管理等等方面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该校引进“CIS” (企业形象规范体系) , 启动学校形象视觉识别系统建设, 让校园处处流淌着精致的文化, 例如从教学楼墙壁的“攀岩墙”到学校办学理念主题墙的布置, 从徜徉书馆到三原色油画室的装修, 从学校形象人物“阳阳乐乐”到“顽皮猴”独轮车俱乐部标识的设计, 以及阳光艺术节、京剧校园行、课间街舞、地坪画等。这些色彩艳而不俗, 多而不乱, 除了羡慕, 就是由衷地赞叹。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是“阳光”, 该校倡导:教育是阳光事业, 用“阳光精神”激励学校和教师的事业信念;用教育的阳光照耀孩子们的心灵, 给孩子们一个阳光童年。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曾动情地说:是什么让一所创办三、四年的学校不断壮大, 而且充满了文化品位, 是阳光照耀下的创造、是追赶太阳的人……

如果说长阳小学特色的校园文化给我们心灵上的震撼, 那么海英小学则带给我们视觉上的享受:校园走廊、墙壁文化, 校史馆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 从不同角度把科学文化、艺术时尚与学校的历史和特色融为一体, 建成了有浓郁气息的校园文化。

在办学理念上, 我们高瞻远瞩, 但在现实上, 文化熏陶的美丽却被我们忽视了, 学生成长中的快乐被我们渐渐淡忘了, 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也逐渐迷失了。校校有文化, 但我们的农村小学特色是什么?又体现在哪里?我们如何才能构建“适合自己的”学校文化?我们构建的文化能给孩子一个阳光童年, 能让教师享受职业的幸福吗?这需要我们深刻的反思。

二、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

1. 小班化教育的价值体现的是人本化、个性化和发展最大化。

随着小班化班级人数的减少, 学生学习、活动空间的增大, 小班化教育学校对教室这个教育资源作用的发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较高的要求, 创设一个优美、舒适、温馨的学习环境已成为小班化教育的追求。营造一个“学习生活的家”, 让师生在“家”里和睦相处, 共同成长。走进两个学校的每一个教室, 都非常漂亮, 做到了教育性和童趣性、普遍性和个性化、动态性和功效化的统一。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有两点:海英小学的一年级教室, 独特而又美丽的课桌椅, 生态墙面的布置, 加上绿色盆栽、学生作品, 让小班化环境的创设与小班化教育理念融合在一起;长阳小学的每个教室都设置了一张非常漂亮的教师办公桌, 拉近了师生心理和情感的距离, 有种家的温馨舒适感觉, 使教室保持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我相信这样优雅洁净、富有内涵的人文班级环境, 定能在育人路上发挥“润物无声”的功效, 陶冶学生的情操, 净化学生的心灵。

2. 小班化课堂的“以人为本”。

通过观摩课、专题讲座、个别交流, 我们充分领略了两校小班化课堂教学的魅力。小班化教学的出发点是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为根本目标, 在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 尊重学生主体, 实行多向互动, 实施差异教学, 优化各种教学策略, 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而优质的发展。

在海英小学通过听课笔者发现在课堂教学中, 他们把个体学习、小组学习、班级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重组教学资源空间。在最大限度发挥它们的潜能的前提下, 变传统教学中“师教生学”的单向交流为教师与学生、个体与群体间的多向性交流, 全方位的、立体的和谐互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内畅所欲言, 发表观点。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自尊, 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 让所有的学生围绕着教师无话不说, 无拘无束地动起来。

长阳小学的小班化课堂提出“让学生名字进教案”、“少一半学生, 多一半关爱”、“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没有盲点”, 要求教师把教育的目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上。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制订教学计划, 落实教学目标, 不让一个孩子落后, 真正把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落到实处。要求每一堂课做到“四个百分百”:关照100%、互动100%、达标100%、开心100%。长阳小学还要求老师们要有浓浓的“亲生情结”, 倡导“面带微笑进课堂, 课堂从微笑开始”。在他们的课堂中, 可以看到学生灿烂的笑脸, 看到学生积极活跃的表情, 可以听到学生的欢歌笑语, 听到学生思维绽放的声音。

3. 学校管理的“以人为本”。

小班化教育突出“以人为本”也表现在学校管理上, 海英小学要求行政领导和老师们树立服务意识, 行政领导要甘当绿叶, 做好吸铁石, 把师生家长关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落到实处, 老师们要真心诚意为孩子服务, 为孩子的发展不计得失地奉献着。据该校华校长介绍, 每年都要举行“大手拉小手, 快乐共成长”小班活动, 家长和学生一起活动, 很开心、很快乐。长阳小学“以人为本”管理富有特色, 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阳光服务”, 这是学校对教师、学生、家长, 对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 也是学校管理思想的精髓。他们提倡服务要像阳光一样灿烂、温暖、公平、无私。关注每一个个体, 做好每一件小事, 小事成就大梦想。提供优质的差异化服务。让服务充盈着一种阳光精神, 以服务赢得口碑、赢得发展机遇。他们提出“精心服务, 赢心凝力, 树立人本意识”、“精细管理, 释放潜能, 树立主人意识”。该校介绍, 学校对人才的选聘上实行唯才是举, 给教师、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善于开掘每一个人的强势智能;在学校管理中注重广开言路, 开阔视野, 汲取群众智慧, 取众家之长, 融会贯通, 开拓创新。他们的“阳光津贴”、“阳光培训”、“阳光岗位”、“阳光团队”、“阳光学分”就充分体现了这个思想。

通过学习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在农村, 我们的办学环境是很差, 可我们也有我们办学的优势:可以进行小班化教学, 学生有很大的活动空间, 我们利用了吗?教育中我们关注的是孩子的”人生成长“吗?成长是美丽的, 我们的孩子在学校是否快乐和幸福?这确实需要我们一起思考, 为更多孩子的成长付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摘要: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本文总结了赴南京、上海两地三所学校学习培训的感悟和认识, 通过实地学习认识到只有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

长沙之行学习心得 篇3

———学习心得

2011年11月15日——18日我有幸来到省会长沙学习,参加湖南省第二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暨研讨活动,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与激动。在这次的学习中,我感到上好语文课是多么的不容易,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更是不容易!

在这两三天的时间里,我共听了16节课,观看了16老师的朗读、才艺比赛,聆听了几位专家的点评,真可谓是受益匪浅。

来自各个地区的老师们是如此的优秀:他们语文功底深厚,教学态度严谨,教态落落大方,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每一节课都是一种美的享受,每一节课都在抨击着我的心灵,每一节课都是那么的令人回味无穷。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来自长沙一所小学的宋晔老师,教学的课文是《陶罐和铁罐》。在教学生字词时教师就抓住词语的感情色彩来教学,为后面理解陶罐与铁罐的谦虚与傲慢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做了示范性的朗读,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也读得津津有味,后面的教学真可谓是水到渠成呀!宋老师的教态是那么的让人感到舒服,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宋老师的朗读是那么的扣人心弦,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好像有生命一样;宋老师的语言是那么的精炼,每一句点评都是恰到好处,每一个过渡都是那么的

自然,真可谓是“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宋老师的教学方法是那么的富有智慧,每一个环节的设置,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能看出教师在备课时的那种一丝不苟的精神……

我自己在上课的时候,没有好好地去备课,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如何找到课文的切入点,总是有点临时抱佛脚,特别是对学科目标不明,对学段目标不清,想当然的去决定课文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这样能上好课吗?我从教十年有余,可是从来没有上过重复的课文与年级,对教材一点也不熟悉,自己又不认真去钻研课文,不精心去设计教学过程,试问能上出好课吗?我真的是感到无地自容,但是这样就有用吗?没有,后悔与自责都不能解决我在教学上的问题。唯有付诸于实际行动,唯有改变自己对待教学的态度,唯有不断的自己反思,才有可能做出一番令自己满意的事业来。我不会就这样过下去,我要好好地,不断地去奋斗,争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其他的老师也是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长处,真是让我大饱眼福。多么精彩的课堂,多么优秀的老师啊!回想自己的课堂,是那么的盎然无趣。我是多么的渴望向他们靠拢啊!我暗暗下定决心,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好好地备课,认真地教学;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要多读书,多写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在整个活动中,场面最热烈的就是才艺表演了。有沙画、朗诵、舞蹈、唱歌、说书等形式,每一个节目都很精彩。特别是

来自江华瑶族的刘宇雁老师,得到了专家组的好评。在她的才艺表演中,有画画,有唱歌,有舞蹈,她把这三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主题“瑶山之恋”,真可谓是独具匠心,别出心裁!想想我自己,会什么呢?没有特别的爱好,也没有特有的专长,总是东做一下,西做一下,没有确定的目标,没有坚强的意志,最终注定是一事无成。可我还年轻,我不能就这样放弃我想成为优秀教师的理想,我要为之努力,让自己的一生不感到遗憾。说到不如做到,我一定会拿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我自己的,时间是最真实证人。

在这次的学习中给我启迪最大的就是湖南大学余校长的点评。她让我知道了小学语文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是不可分开的,要进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字要一笔一划的写,话要一句一句通顺地说,作文要一段一段地表达,语文教学就是一种语言文字的教学,应关注孩子的言语活动,在设计上要给孩子言语实践的平台与空间,才能突显自己的个性。

怎样来上好小学语文课呢?怎样让自己的课有个性呢?余校长讲了很多,我归纳了一下,有三点:

第一,找准文本切入点。什么是“切入点”?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效果的点。语文的切入点就是两个方面,一是情,二是采。情是指文章的感情,采是指文章的语言。如何来抓切入点呢?我们可以从抓文章的题目、抓文章的中心句、抓文章的

问题、抓文章的主要人物、抓单元目标等方法来抓住文本,要千方百计地挖掘文本的切入点,才能让大家很快的走进课文,让学生走进文本。如,《圆明园的毁灭》,抓课文中的第一段,抓重点词“不可估量”,以读为主线,然后让学生在质疑自学的基础上学习文本,师生的主体性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节课下来,能让人感到对圆明园的毁灭的愤怒之情。《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通过抓人物来切入文本,运用课文的插图初识人物,通过解析词语再识人物,分角色对话时进一步认识人物,在朗读对话中熟识人物,把距离一步步的拉近,去体会人物,被人物所感染。最后,那“‘绿色’是什么”点石成金的小环节,让学生深思,让孩子体会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的问题,留下成长的足迹。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有创意,要有一个结合点,即“情采”的结合点。

第二,确定文本关键点。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处理好语言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处理好适度与过度的关系。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课文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文本的关键点是什么?在一节课中,我们要抓住三点来培养学生,即语言训练点、方法心得点、能力培养点。一节课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这节课的重点是体会语言内容还是感悟语言形式,是注重方法的传授还是拓展中的语言训练,教师要根据单元导标来确定,依课而行。在我所听的16节课中,《陶罐和铁罐》、《小

巷人家》、《傲霜篇》注重的是语言训练,《伯牙绝弦》、《地图上的发现》注重的是方法习得,《月光曲》、《小兵张嘎夺枪记》、《七律.长征》、《爱斯基摩人的冰屋》注重的是能力培养。

第三,引导文本疑问点。引导是一种真诚的帮助,是一种精当的启迪,孩子困惑时,应该能给予孩子点拨,学生学习浮于表面时应该能给予提醒。引导更是一种热情的激励,当孩子有进步时给予他鼓励,当孩子敢举手时给予他机会,当孩子有不同的看法时给予他肯定。

在我回来的第一节课上,我就采用余校长说的做法去教学,果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我上的课文是《搭石》,在备课时我就认真地思考课文的切入点是什么?最后我以课文中的一句“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切入点,围绕这个切入点设计了如下个问题:

1、家乡的哪些情景构成了风景线?

2、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3、你认为家乡最美的一道风景线是什么?说说理由。整节课上得是那么的得心应手,在讲到人们过搭石时,我还让学生上来表演,同学们的兴致可高了,我也觉得特别的开心。这时我才知道,原来课可以这样上,原来上课不只是会给我带来烦恼,还可以给我带来乐趣。我以后就有上这样的课,让学生开心,让自己舒心。

煤矿参观学习之行心得体会 篇4

用心去管理用心去创造用心去工作———记煤矿参观学习之行心得体会2012年11月24日,在开掘科梁仕钦科长的带领下,我矿开掘战线有各基层区队队长和技术员参加,到平煤六矿参观学习。我们随同六矿领导一起到井下丁5-6-21110机巷掘进工作面进行了参观学习,该巷道现已施工560米,锚网索支护,采用液压钻机,间排距700mm×700mm,巷道中心处高度3500mm,巷道宽度5600mm,使用160综掘机掘进,后跟800mm可伸缩皮带出渣。经过这一次的参观学习,在我们共同思考、讨论之后,总结了许多的经验,也有了很多工作中的新思路,下面我就这一次参观学习的感想简单总结一下:

一、用心去管理,强化组织领导,深入开展质量标准化工作。当我们到达施井下,第一印象就是宽敞、明亮、干净、整齐,料场的物料摆放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第一重点。料场是一个工作面的脸面,我们无论到哪个工作面,首先看到的就是料场,料场是否整洁、物料摆放是否整齐,直接影响到对整个工作面的总体评价。

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梁家河之行 篇5

我将把个人的所思所感所悟带回到石甫村,学以致用,学以促用,把考察学习成果转化成指导石甫村发展的动力,结合我村实际,合理谋划好本村发展规划,不断增强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服务意识和水平。

章贡区水西镇石甫村第一书记 唐伟

梁家河之行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习在梁家河谋事、创业、做人处处都透露了一个“实”字。可以说,40多年前,年轻的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三严三实”这个做干部的重要遵循。我理解习的“实”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我认为凡事必须实事求是,只有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好心办好事。看到当年习打坝淤地的地方,感觉陕北跟我们赣南比,耕地少、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得多。习当年在解决这个困难的时候,就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通过因地制宜,从梁家河实际出发,带领群众通过打坝淤地,来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相信正是有了在梁家河的宝贵经验,让能够“居高位而知基层,揽全局更懂细节”。

其次,工作必须真心实干,只有干部带头,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想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习就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于是他就带领村民打井,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他也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定不能在群众面前夸夸其谈,说漂亮话,做表面文章。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部带头干。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员干部,今后,我们更应该在服务群众的工作实践中,以群众满不满意、实不实惠、幸不幸福来衡量和检验。

第三,我觉得做人做事必须实实在在,只有求真务实,才能真正树立干部的良好形象。据了解,梁家河村在建大坝时,在水沟旁铲土是个苦差,总书记是会主动去水沟旁铲土。这虽然是个微小的细节,但却体现出习做人做事实实在在的朴实品质。我时常在思考,我们干部的形象怎么树?威信从哪里来?去了梁家河,听了事迹后,我觉得就是靠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工作累积起来。我相信自己多一点苦、多一点累,群众就会少一点愁、少一点难。

通过学习习当年在梁家河的动人事迹,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基层,真心服务群众这一理想信念。

体会二

能够借大学生村官的平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又适逢《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我更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机遇,在艰难困苦中磨砺,不仅仅是在基层获得成长,更在不断成长中服务群众。

兴国县埠头乡枫林村第一书记 王姝

在梁家河学习考察的短短一天时间里,我们无不为习在任大队支书时带领群众创下的那些“一等工作”所触动,被他的为民的情怀、奋斗精神、扎实作风和廉洁情操而经受洗礼。

艰难困苦是我成长最好的环境。初到梁家河,这里的自然条件可以用恶劣来形容,土地贫瘠,自然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尤其缺水,想想当年插队时的条件应该比现在还要艰苦得多。但是,习“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在这里一呆就是7年。经过这7年的磨练,他从一个迷惘、彷徨的少年,成长为有着坚定人生目标、充满自信的有志青年,在艰苦的环境中获得了脱胎换骨的成长。

联想到自己,作为外乡人来到枫林村任大学生村官,我也过了“四关”。语言关、认路关、距离关、思想关。通过这“四关”的磨砺锻炼,我慢慢地在村里承担起更多的工作,最后担起了全村的担子。

基层群众是我成长最好的老师。在梁家河插队的7年,习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真诚与群众交朋友,和群众打成一片,真心实意为群众干实事,最终成就了在梁家河的一番事业。服务群众,我认为这是基层干部的根本职责,我也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要做到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两年多来,从分户口、新立电表的证明手续,到办理新农保、新农合,从帮助群众办理医疗救助申请,到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共走访农户800余次,接待群众咨询及办理业务近千人次,从群众不认识、不信任的大学生,变成了群众有事就找的“小王书记”。和群众距离一次次拉近,让我工作起来越来越有底气,和群众的一次次交心,也获得了群众的信任和肯定。

上一篇:关于幼儿园的开学寄语下一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