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2024-08-28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通用6篇)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篇1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中国中医科学院 季巍巍

一、概要

(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包括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温病条辨 》。

(二)学习经典著作的意义

为什么要学古代的著作 ?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中医学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因此,中医的理论知识是日久民心。相对而言,西医是日新月异的。中医历经几千年的医学理论,仍然积极地指导着临床诊疗,此为中医之妙。中医学和西医学也因此而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医学体系。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医家和著作,只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才能在今天仍被称作经典。因此,学习中医的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认真的研讨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能够对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有更全面的认识,在临床运用方面能有新的领悟和提高。总之,学习古人的著作的意义在于,在古代著作的指导下,使中医学呈现出如今日渐辉煌的发展。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中医的四大经典指的是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的著作,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有着巨大指导作用和研究价值。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同时,有学者认为,除了以上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本草经》亦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并无冲突。本节课以目前高等教育教材推荐的四部书作为经典著作进行讲解。

(一)《黄帝内经》 1.《黄帝内经》概述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中医界中尊奉的基础理论主要从《黄帝内经》中提炼发展而成。而且当代医学科学的某些研究课题,比如生命科学、气功理论、经络的实质、医学心理学、气象学等,也或多或少得从《黄帝内经》的论述中获得新的发现和启发。

《内经》共包括《素问》九卷和《灵枢》九卷。此两部分分别包含 81 篇专题,内容非常广泛,这些内容逐步形成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且以此渗透贯穿到中医领域的各个方面。其内容涉及到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内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体观察以及古代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讨论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和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通过经络沟通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内经》成书并非某个时期或某个人的作品,它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几百年间由许多医书汇集并不断增补而成。《内经》起源于轩辕黄帝,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反映秦汉时期之前的医学成就,而且它的成书也确定了我国医学的独特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历代医学的著作很多取材或取法均来自《内经》,历史上大家熟知的各种医学流派的形成和崛起所采用的学术理论也大多源于《内经》,因此称《黄帝内经》为医学之宗。《内经》不但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医教学的必读教材,在如今的高等中医院校也是一门必修的主课。

2.《黄帝内经》内容

①论病学说:包括邪正理论、病因、病基、疾病传辩、病症五方面的内容。其中邪正理论指的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若人体的正气充足,不论外面是否有邪气,人都不会发病。并指出病因包括六淫、七情、饮食及劳伤治病等方面。病机,具体提出病机十九条,对临床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②疾病传变:从阴阳、内外、寒热、虚实进行归纳,侧重对 200 多种病症的病因、病基、症状、治疗、愈后以及预防做出具体的论述,为后世临床各科的发展奠定基础。③诊法学说:《黄帝内经》的诊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而且关于脉诊描述地非常详实,包括 20 多种脉相的具体表现,并且强调四诊合餐,此乃中医诊法的起源。关于治则、治法的学说,提出了治未病、治病求本、标本兼治、扶正袪邪、补虚泄实、调整阴阳等一套具体的治疗理论,而且总结了许多治疗的方法,如针灸、按摩、导引、外敷、蒸浴、放血等,特别是描述了很多针灸手法,至今临床中仍在运用。

④运气学说:运气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在《素问》的七篇大论中,着重探讨了自然界气候的长变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变化规律,并且试图按照这些规律指导人们驱利避害,防病治病。

⑤养生学说:在天然相应、形成合一的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内经》提出了协调阴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等一系列的防病益寿的养生方法,其中防重于治的思想尤为可贵。

总之,《内经》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因其内容丰富异常,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并越来越被世界各国重视。

3.《黄帝内经》的三个“第一” ①《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说《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的讲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及方法,对人类的健康做出巨大的贡献。

②《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不仅涉及到如何治病的方面,还论述了如何预防得病的内容,即如何在不吃药的情况下能够健康长寿。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称为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为《黄帝内经》中涉及的一部分养生内容。

③《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的描写是以生命为中心,涉及到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历史等多方面。《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思想的基础和精髓,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其医疗主导作用功不可没。在 700 多年前,欧洲出现鼠疫爆发,大约四分之一欧洲人丧命,而在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然也记载过瘟疫的流行,但是从没有像欧洲一样,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由此充分展现了《内经》的医学作用。

(二)《伤寒论》

1.《伤寒论》概述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于公元 200 年至 205 年写成。全书共十二卷二十二篇,包括 397 法。除去重复的药方,共包含药方 112 个,本书重点论述的内容是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以及如何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

《伤寒论》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系统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与《黄帝内经》偏重于理论不同,《伤寒论》更注重临床经验,因此理法方药非常齐全。所以本著作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还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2.《伤寒论》内容

作者张仲景运用《素问》、《热论》中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愈后、治疗进行了精辟的阐发,他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辨证。其中又将每经结合阴阳、表里、痰热、虚实进行了辨证论治,因此本著作中即体现了同病异治,也有异病同治两方面内容,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中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在中医诊疗过程中强调的辨证论治实际上是从《伤寒杂病论》开始的。

《伤寒论》是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著。本书按照伤寒传变的规律,以条文的形式进行逐一的辩质,内容言简意赅,但辨证严谨,治疗方法灵活多便,用药方面药少而精,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本书的用药特点,后世逐渐形成“仲景的经方学派”。如今临床上包括经方派和时方派两大派别。通过实践证明,本书的辨证论治原则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且也指导着其它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伤寒论》中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对后世有非常广泛的指导作用。在《伤寒论》中,共创制了 113 个基本的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里中汤、四磨汤、五苓散、泻心汤及乌梅丸等,这些方剂不仅为人熟知,而且被现代临床广为应用。由此可见,《伤寒论》对中国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现代学习中本书必不可少。

(三)《金匮要略》 1.《金匮要略》概述

《金匮要略》作者张仲景,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全书共 25 篇 , 方剂 205 首 , 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 , 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的专著,也是张仲景所创制的辨证论治的代表作之一,古今医家称本书为“方书之祖”。其一方之精,是治疗杂病的典范。最初,张仲景撰写的只有《伤寒杂病论》一书,随着战争、战乱,原书亡失,后人人为的将《伤寒杂病论》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金匮要略》书名中的“金匮”指的是本书的重要和珍贵,“要略”指的是简明扼要,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慎重保藏和应用。

2.《金匮要略》内容

《金匮要略》是治疗杂病的典范,它涉及了内科、外科、妇科以及儿科的内容,对后世的分科治疗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共 25 篇,方剂有 262 首 , 病症 60 余种,其所论述的病症是以内科杂病为主 , 同时兼顾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内容。

《金匮要略》的 25 篇中的内容为,第一篇是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属于总论的性质,对疾病、病因、病基、预防、诊断及治疗等各方面做出原则性的提示,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的意义。第二篇到第十七篇属于内科范围的疾病。第十八篇涉及到外科疾病。第十九篇将不便于归类的几种疾病合为一篇。第二十到二十二篇属于妇产科疾病。最后三篇涉及杂疗方及食物禁忌等。在疾病的治法方面除药物治疗之外,还选用针灸、饮食调养,而且重视护理的作用。药剂包括汤剂、丸剂、散剂、酒剂等。药剂又可分为内服的药剂,和熏、洗、坐、敷等外置的药剂。

值得一提的是,《 金匮要略 》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其内容是《伤寒论》后半部分介绍的杂病。其重要性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 金匮要略 》首创了以病为纲、病症结合、辨证施治的诊疗体系。张仲景以病分篇进行编写,确立了病因诊断在杂病中的纲领地位,原书各篇的篇名中出现“病、脉、症、治”几个字,它将病和症相结合,脉和症相结合,辨证和施治紧密结合。病症结合是在明确病因诊断的基础上将脏腑病症作为杂病病症的核心,提出了脏腑经络病机及四症大纲进行病和症相结合的诊疗的方法。病脉结合指的是,原书认为脉象可以反映脏腑和经脉的变化,及疾病的吉凶顺逆,因此据脉论是原书的一个特色,据脉论主要体现在根据脉象诊断疾病、推测病因、确定病位、阐述病机、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各方面。辨证和施治结合形成了理法方药和脉因证治为一体的杂病诊疗思路,在杂病防治方面本书根据天人相应以及根据人体经络之间的整体性提出了“无病防病,有病早治,以防传遍”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学观念。另一方面,本书被尊称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原书根据内经立法处方的一般原则创制了经方 205 首,其中处方配伍是非常严谨的,用药精当、药材灵活、功效卓著,并且其所载的方剂治疗范围非常广,按照方剂学的分类,包括解表剂、催吐剂、泻下剂、和解剂、表里双解剂、温里回阳剂、清热泻火剂、消痰化积剂、补益剂、安神剂、固涩剂、理气剂、理血剂、去湿剂、润燥剂、祛痰剂、疮痈剂等,由此可见,方剂的归类已初具规模并且内容丰富,原书在方剂的使用中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思想。所以,《 金匮要略 》的临床指导意义非常强,应认真学习。

(四)《温病条辨》 1.《温病条辨》概述

《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温病学派成熟在清代。吴瑭所处时代,已逐渐脱离了《伤寒论》的束缚向前发展,但当时并没有一部系统的研究温病学的专著,温病学说也未被广大的医家所接受,而且叶天士在温病学方面的胃气凝血辨证理论虽然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但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当时的医学界还是沿袭《伤寒论》治疗温病的居多,当时经常出现失治、误治现象,并且因用药比较杂乱,其收效甚微。由此吴瑭经过十多年努力,潜心研究,着重强调温病和伤寒两大学派应互相的取长补短,写成《温病条辨》一书,该书是一本关于温病的集大成之作,为温病学派的成熟贡献很大力量,其理法方药是温病学的指导。

2.内容 ①三焦辨证

本书共七卷,卷一为上焦篇,卷二为中焦篇,卷三为下焦篇,卷四为杂说,卷五为解产难,卷六为解儿难及卷七的总论部分。全书是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其中上焦指的是心、肺病变,中焦指的是脾、胃、大肠病变,下焦指的是肝、肾病变。在治疗原则上吴鞠通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降不安;治下焦如沤,非重不沉”,此为三焦的辨证理论,也是本书的核心,是学习《温病条辩》必须掌握的重点。

②温热病、湿热病

根据病因不同,治法不同,吴鞠通将温热分成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此两大类实际上是这类疾病的共性。由湿热邪气所引起的疾病称为湿热病;由温热邪气所引起的疾病称为温热病。具体包括风温、温热、瘟疫、温毒、冬温、暑湿、伏暑、湿温、温燥、温疟和秋燥等几大类,根据具体的致病邪气确立病名。

吴瑭在解释温病全过程辨证时,同时参照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刘伯鉴的《温热病机》、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的《瘟疫论》等诸家的学说,病机明了并列出许多有效的方剂。例如,该书中归纳了温病的清络、清营、育阴的治法,实际是叶天士散存在医案里的清热养阴诸法的总结和提高。再例如,吴鞠通将银翘散称为清凉平剂,桑菊饮称为辛凉清剂,白虎汤称为辛凉重剂,他使遣方用药的层次清晰、条理井然有序。由此可见,该书不仅仅是用心之作,同时也是学术理论的升华作品。

三、学习经典著作的意义

(一)中医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

把握好中医的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源头。医家的阐述发明离不开这些经验著作,必须精细得研究《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等经典的著作。通过对经验著作的熟读及深入的研究,在实践中反复的体验,最终能够得到其精要,为临床工作奠定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二)中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

中医学是一门应用的科学,离开实践中医就失去活力。中医理论的发展正是医学家不断的在实践中总结和创新,中医理论的掌握实际上也是在临床实践的总结和提高,并且在临症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总结积累经验,更好的提高疗效,通过临症来验证理论并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的理论。中医学的发展正是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继承和创新。随着时代的不同,疾病谱虽有所更换,但中医临床水平有所提高,医学家在临床中融会贯通,使疾病的疗效不断提高。

(三)欲成为大医,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

欲成为大医,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中医学即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有关社会人文的科学,它是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治病是应天人合一,中医内容博大精深,不仅包含丰富的医学知识,还包含了文、史、哲,天文、地理、四时、物候等各方面的人文知识。就现存的专业书目,大概有 19000 余种,所以说欲成为大医,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这是对现在中医从业者的很高的要求。在《黄帝内经》中,就要求习医者上从天际,下及地理。孙思邈在《大医精成》中也明确的指出学医者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渊博的知识对医者的临床实践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

四、总结

(一)简介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者、成书、成就。

(二)学习经典著作的意义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篇2

近年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网络化教学理念不断地进入人们的视线,很多国内的教育专家和高校学者也在积极地研究和探索各种新型的外语教学模式。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提出的大学英语教育的最终目标。结合国内高校的实际,尤其是贴近中医院校学生的特点,构建适合新时代下大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如何使中医院校的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顺应时代的发展,成为满足国际化需求的中医人才,更好地将中医药文化传播出去也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和重要课题。

大学英语网络化自主学习平台是指在对现有网络资源和传统教学资源加以整合和利用的前提下,有效地将大学英语教学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课外辅导、评估机制等辅助教学相结合,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形成一个全新的以网络为载体的多方位英语授课体系。目前高校面临学生多、教师少的难题,许多高校都只能大班授课,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更无法顾及其专业特色,导致现行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更多的是关注如何通过四六级考试,而对专业特色和英语文化教育层面的输入却有很大的缺失。因此,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资源,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教学效率也是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目前中医院校乃至全国高校的英语网络化自主学习平台都是以公共基础英语课程资源为主,缺乏与高校专业特色相结合的专业英语课程资源。将科普类医学英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源引入大学英语网络化自主学习平台是发挥中医院校专业特色的重要手段和媒介,也是医学院校学生从公共英语、科普类英语过渡到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保障。

一、网络化自主学习平台为中医院校英语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方向

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成为具有个性化的自主型学习人才。身处中医药院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手段武装自己,做到与时俱进。而网络化自主学习平台的构建也使得教师在传统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重大的改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核心,忽略了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启发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和根本。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网络化教学兴起的形势下,教师应当及时转变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如何更好地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设计师”“指引者”,才是教师应该努力和研究的方向。课堂上教师应多采用启发式分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课堂参与以及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而在自主学习平台下,应强调学生的“沉浸式视听”体验。在公共英语模块和科普类医学英语模块中都要汇聚大量的具有交际性、实用性和多样性的原版录音和视听材料,使学生接触到地道正宗的英语环境,并且在口语模块中配有模仿配音板块,强化和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使学生能不断地培养自己的交际口语能力,在小组讨论模块中也可以和同学互动练习,培养学生英语表达的流利性和连贯性。在写作模块中配有医学英语写作和大学英语四六级写作部分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内容,使学生能提早地对毕业论文写作模式有所了解。另外,自主学习平台还在友好链接模块中设置了搜索引擎并且可以链接国内许多知名的兄弟院校以及知名大学的网站,学生可以自行进入各种新鲜的英语新闻网站和论坛,根据需要来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自主查找筛选信息的能力,又提升了学习兴趣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目前中医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情况多种多样,通过对中医院校大学英语网络化自主学习平台的研究与实践,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为参照点,可以为中医院校英语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方向指引。

二、网络化自主学习平台为根植中国传统文化提供土壤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文化的传播也日渐流行起来,特别是中医院校的学生和教师更应该将中医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国际友人和留学生了解中医文化的精髓,使中医和西医能够并驾齐驱更好地为世界人民服务。同时由于中医深深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因此,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准确形象地传播出去也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虽然很多中医人仍在不断地努力,但由于中医自身独特的理论系统和深刻的整体观,致使中医的传播和发展至今仍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中药仍然不被大多数的外国人所认可和接受。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则是理解中医必不可少的内容和方法。例如如果要对中医基本理念“阴阳理论”“精气理论”“五行理论”“天人合一理论”等有所理解,就要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相关内容有所研究。因此,中医院校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平台的构建可以使学生对中医文化有更深刻地了解,更加有针对性个性化地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比如,在视听赏析文化模块链接中可以添加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解读中医》和电影《李时珍》《刮痧》(Gua Sha Treat-ment)等让学生对中医有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植入在中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有着非常特殊的使命和意义。而网络化教学又应该与传统教学相关联,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巧妙地将中医药的文化内容穿插其中,在讲解单词和课文的同时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恰当自然地传播给学生,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了解用英语传达中医药精髓和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性,养成用英语表述中医思想和中国文化的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毕业之后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着眼国内放眼全球,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使者,使中医药文化得到世界的认知和认可,帮助更多的人摆脱病痛,从而加快中医药的国际化。

三、网络化自主学习平台的构建更有利于学生语言的输出

自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1985)提出“输入假说”以来,语言输入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普遍得到国内外学者和专家的认可。同时Swain相继提出的“输出假说”也日渐凸显并得到广泛的关注。Swain(1985)通过多年的沉浸式教学研究发现,学生在课堂环境下接受了大量的语言输入后却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出机会,这对学生掌握一门语言是全然不够的。通过多年的研究表明,“互动型语言输出”才是更有成效的学习方法。以“互动型输出”为驱动的英语教学理念也更有助于改变中国式英语的教学弊端,即学生仍然无法流利地用英语表达自我。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自主学习平台资源,提高学生互动型输出能力,以应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也是我们有待解决的问题。而网络化自主学习平台的构建能成功地弥补现行英语教育大班授课、口语表达和写作机会有限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互动型输出”为驱动的英语教学理念既能够提升语言产出的能力,又能够改进语言输入的效率,可以更好地解决学生多年来“哑巴英语”的问题。而自主学习平台中的口语互动模块也可使学生对不同的话题进行在线讨论,小组互动的模式也成功地实现了“互动型输出”的理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加入其中给学生指导和建议。另外,大量的原版视听模仿内容也使得学生能够注意到自己的语音语调,让学生能够说一口地道流利的英语。通过网络化自主学习平台的建立,各中医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组合排列开设出适合学生个性化和实用化需求的各种网络化课程,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使学生能够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系统地提升英语综合运用和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在英语课程上不仅能够了解文化扩展视野,更能将中国文化与观念准确地表达出去,让英语能够真正成为终身技能,为他们将来的就业生活保驾护航。

结束语

中医院校自主学习平台的构建使英语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载体的特点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转化。中医院校的师生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发挥教师“设计师”“指引者”的作用,鼓励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充分地利用自主学习平台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表达的敏锐度,提高“互动型输出”能力,更加自信自如地用英语表达自我,更好地着眼于未来,成为国际化的中医药人才。

参考文献

[1]Steven Brown,Jenifer Larson-Hall.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yths[M].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15:38—53.

[2]王晓明,方小兵.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学生角色转换[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2.

[3]穆海博.中医院校师生在英语改革和网络技术环境下的角色调整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6):83—85.

[4]胡维.以输出为驱动的网络化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J].科技资讯,2016,(6):108.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篇3

【摘要】背诵是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经典课程教学中有重要意义。立足学生视角、把握教学目标,在整理、归类、分析所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发现、凝练、深化认识,浅谈背诵在学生、教师、教育等方面的相关认识,以挖掘一些现代中医教学的潜在力量。

【关键词】背诵;中医经典;中医教学

【中图分类号】R197.323.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8-0179-02

为了顺应时代要求,现代中医教学在课程设计上,不仅有中医课程,同时也加设了西医课程。这样的课程设计使得中医院校的学生学习任务加重。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下,学生往往轻视了传统课程的原文背诵和深入学习,以至经典课程在纯中医理论教学中没能散发自身的魅力,在中医教学中起到的作用也差强人意。本篇文章以中医经典课程《内经选读》的教学为研究对象,以我校2013级中医班期末考试成绩为参考,收集学生在《内经选读》课程中对待背诵所持的态度及个人见解,以及学期末学生考试成绩作出的粗略统计并进行比较,以分析背诵在经典课程学习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校2013级本科两个班学生共1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每个班50人。A班:男生25人,女生25人,年龄为18~22周岁,年龄的均值变化为(19.80±1.12)岁。B班:男生24人,女生26人,年龄为18~22周岁,年龄的均值变化为(19.37±2.44)岁。对A班和B班学生的(性别年龄等)一般特征进行均衡性检验,分析得出A班和B班学生在性别、年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后续分析。

1.2研究分组将两个班的学生按班级分为A组和B组,A组50人,B组50人。对上述两个班级的学生在《内经选读》教学中分别予以不同的教学模式,在学期末进行教学成果评定。

1.3教学方法A组教学方法为:教师在授课前,首先要求同学们大声朗读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对内容进行初步的认识,在朗读过程中,消化生僻字;其次,授課过程中教师按照学习内容要求,逐字逐句的深入讲解;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背诵、默写。B组教学方法:除了上课老师讲授内容外,并没有要求对文章进行朗读或背诵,仅为课堂教学内容。

1.4观察指标在学期末,两组学生统一进行《内经选读》期末考试。考试试卷题型包括选择、判断、填空、名词解释及问答。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观察指标之一,并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关于背诵的态度及作用认识。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问卷调查中医学生对背诵的认知在2013级有开设《内经选读》的班级,随机抽选中医学专业50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内经选读》课程重要性的占98%,但是认为应该通过背诵学习《内经选读》课程的占89%,认为背诵不会影响学习《内经选读》的占8%,未表态占3%。由此可见,学生能认识《内经选读》课程的重要性,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并未认识到背诵的重要性。

2.2期末考试成绩比较通过一学期的《内经选读》课程学习,用两个班级学生成绩百分数来进行比较。考试成绩结果,见表1。由表可见,将考试成绩分为5等,A班的考试成绩在高分成绩段都有明显的优势。

另外,两个班的成绩均值总体比较,见表2。由表可见,A班的考试平均成绩明显较高,与B班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讨论

3.1背诵的重要性加拿大语言学家bialystok区分了两种语言知识,显性语言知识和隐性语言知识。显性语言知识是存在于学习者意识层中的所有目标语知识,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等,学习者可以将这些知识清晰地表达出来。隐性语言知识是指存在于学习者潜意识中的那些内化了的语言知识,学习者不一定能清晰表达出来,但却能不假思索地使用语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感,隐性语言知识,越多熟练使用目标语的程度就越高[1]。

周绍贤在《道家与神仙》一书中云:“诵诗可使六腑安宁,秽气消亡,可以启智悟道,招吉纳祥。[2]”培根所说“凡有所学,皆成性格”[3]。清代学者刘大櫆在《论文偶记》里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4]”由此可见,背诵可以陶冶情操,增加名篇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看一本书很快,但当你合上书就不能准确的说明书里究竟讲了什么。同样,我们在学习中医经典课程的时候,经典内容丰富多彩,老师讲解细致入微,可是最终的效果不能达到预期值。我们不应该将记忆力和理解力分开,他们是同等重要的。当然,背诵是优先于理解的,例如在中国人的启蒙教育中,要求会背诵《三字经》、《弟子规》,虽然我们并不能理解,但是却用记忆力把它们印在了脑海,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长,才能更深的体会、理解其意义所在,使智慧再次升华。

3.2中医经典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中医诞生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无论在传统文化还是在中医经典中,被称为“三大奇书之一”的《黄帝内经》是一本生命的百科全书(以下简称《内经》)。《内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等。《内经》注重整体观念,又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密切相关。医疗实践中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内经》同时也系统地将古代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引入医学领域,作为思维方法来解释人体生命的产生、生命过程的维系、疾病发生的原因机理及诊断防治等。

《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业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仍是中医学习的源泉。《伤寒论》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金匮要略》创立了脏腑论杂病。

秦汉时期,这三本医学巨著的问世,由原先零散的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上升为系统理论,建立了独特的医学理论框架。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医学经典著作促使中医学的形成,中医学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繁衍至今。

3.3背诵在中医经典课程中的重要意义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背诵在中医经典课程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书是知识的海洋,中医经典书籍更是中华文明的见证,看似很笨、很机械的背诵,才能真正意义上让我们理解其中的要义。我们把传统的经典知识,从简单的认知,到大脑的重复记忆,再到临床应用中体会,再次升华,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经典的奥秘,指导我们学习,指导我们临床。这样中医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中医才能够更好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谢玲玲.背诵连结汉语语言文化教学的纽带[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174-176.

[2]周绍贤.道家与神仙[M].台湾:台湾中华书局,1970.

[3](英)培根著,何新译.培根论人生,论读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 (清)刘大櫆.刘大櫆集论文偶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篇4

中医经典有《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是构祖国医学灿烂史的主要部分,是推动促进医学发展史的生力军!

学习中医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本次学习中医经典课程中,我受益颇多。

中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离开实践就失去了活力。中医理论的发展正是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结果而中医理论的掌握亦在于临床实践中的总结和提高。着名医家无不是在临证中成长并在临证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结累经验更好地提高了疗效。

中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有关社会人文的科学其内容博大精深富涵文、史、哲、天文、地理、四时、物候等人文知识。《内经》中就要求习医者“上穷天纪下及地理”。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更明确指出学医者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所有医家大都有渊博的学识而知识的积累绝非朝夕之功往往倾注了一生的精力。

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源头医家的阐述发明均离不开经典著作。要精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从研究文言文开始再参阅各家注解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熟读与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反复体验甚至精研一生最终达到得其精要为临床工

作奠定了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

中医经典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块瑰宝,它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甚至现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学习中医四大名著能较好地了解到我国的中医发展﹑成就和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基本方剂﹑成效。

学生:李唐昌

学号:201203030126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6) 篇5

经过这学期和王老师学习中医四大经典和加上平时自己的学习,感受颇深。谨记这条人们反复研究历代中医成才规律后,一致认为“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医”。是创就中医临床大家的必要条件。

回想自己的成长,是经典伴随着一路成长,中医养生已成为现实社会的一种风气,《黄帝内经》成为人们的“掌上明珠”,固然,《黄帝内经》在养生方面有着详细而精辟的论述,其智慧大大超出这些。《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是历代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为医者之本在德、在术,《黄帝内经》在这两方面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堪称为医者之本也。

为医者,德需仁,术必精。德,医德,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当今社会,医德重新成为人们的话题,作为医生,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并坚守它。《黄帝内经》在两千年前就为我们提出了医生医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大方者,医家之大法也。坐起有常,则举动不苟而先正其身,身正于外,心必随之,故诊之大方必先乎此。)出入有行,以转神明,(行,德行也。医以活人为心,其于出入之时,念念皆真,无一不敬,则德能动天,诚能格心,故可以转运周旋,而无往弗神矣。行,去声。)必清必静,上观下观,(必清必净,则心专志一而神明见,然后上观之以察其神色声音,下观之以察其形体逆顺。)”(《素问·方盛衰论》),要求医生诊病要态度端正;还认为医生要以病人为核心,务求医患关系的密切配合:“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素问·汤液醪醴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素问·汤液醪醴论》),诊病头脑亦须清净。

术,医术,《黄帝内经》认为为医者要熟练掌握医术,诊断要四诊合参,强调全面、系统诊察,这样才能把握疾病本质。如医生要“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灵枢·外揣》),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等等。

为医者,本于德仁,本于术精,《黄帝内经》又为德、为术之本,故曰:《黄帝内经》,为医者之本也!

《黄帝内经 》 不但在健康上给我们提供了辩证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引,比如在现实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复杂,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影响,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喜怒悲忧恐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五脏功能的表现,也就是说,五脏出现疾病同样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疾病,反之,情绪的失常也会影响五脏的健康。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忧思伤脾。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 都有好处。虽说我对此书只是读的这么浅薄,但是大家都知道他的内涵不仅仅而次,所以我以后还会慢慢品味。不过读此书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古文好烂,所以此书还能锻炼我的阅读水平。

中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有关社会人文的科学。其内容博大精深,富涵文、史、哲、天文、地理、四时、物候等人文知识。

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源头,医家的阐述发明均离不开经典著作。要精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从研究文言文开始,再参阅各家注解。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熟读与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反复体验,甚至精研一生。最终达到得其精要。为临床工作奠定了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另外的是方书之祖的《伤寒杂病论》已经成为了中医临床家的案头书。从唐代开始就成为了就被列为了国家选拔医官考试的的必考科目,这一规定一致沿用到清代。在当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中,乃至于中医药学的的终身教育中,都需要反复的学习。想必我也一样的。终生学习!

总之,读中医经典,既能修身养性,又能学到知识,他融合了悠久的中华文明,是每位医学者必要的学习之物。是每位医务工作者以技治病,以德服人的必要条件。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篇6

单位:朗然心理工作室 0.概述

我们所说的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方式:指导后世中医临症和发展的理论依据的专业古典文献,我们称之为经典。担纲此任的著作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这四部著作。

1.中医经典具体介绍

《黄帝内经》的《灵枢》、《素问》为中医阴阳五行、病因病机、脏腑经络、诊治法则、养生及针灸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临症和发展,迄今仍是中医必学的基础理论。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继承了《内经》、《难经》等经典的医药理论,结合自己长期的医疗实践,正确掌握和灵活运用了“辨证论治”的诊疗法则,创立了许多宝贵的诊治方法,总结发展成为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的伟大著作。后人将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共16卷。

《神农本草经》:本书共分3卷,收载药物365种,除去重复的实际是中药347种(其中植物药239种、动物药65种、矿物药43种)。本书汇集了古时至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分别用四气(升降浮沉)五味(辛甘酸苦咸)概括药物的性能和作用,根据有毒和无毒而将药物分成益气、补虚、除邪等上、中、下三类;创立了方剂的有关配伍方法;对于药物的炮制、贮藏方法和经验也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虽其中也有某些错误的地方,但有关经验的总结却奠定了中药药物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由于前人创造性的劳动,故不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医疗实践,至东汉时已确立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法。这些都为以后中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四大经典著作之外,《三因方》中七情学说的形成,《济生方》中心理疾病与治疗,以及《古今医鉴》《傅青主女科》的心理学思想等等都对中医心理学有着借鉴指导意义。

2.研究中医心理学为什么要学习中医经典?

学习心理学为什么还要大力研究中医经典著作?心理治疗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依赖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与咨询对象文化背景的契合程度,而目前我国临床心理咨询还基本上处于照搬和模仿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阶段。事实上,西方的心理学根植于西方的历史文化,渗透了西方人的哲学、信仰、价值观和生活经验。西方实验心理学就以物理学为模式,极力推崇实证方法,试图把心理学建设成为一门精确、客观的自然科学,虽然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实证材料,但他们把一切意识经验、哲学心理学、一切本土心理学和内省方法从心理学研究中排除出去,而且把一切传统的、本土的、体验的和日常生活的心理学都视为前科学的、非科学的,这使它无力解释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体验,大大缩小了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广阔领域。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等人文立场的心理学与实证主义立场的心理学存在的内在冲突,认知心理学给行为心理学带来的冲击与革命,辩证心理学所进行的综合尝试都一再表明,仅仅以自然科学为样板,以还原分析的实证方法来构建一门统一的客观心理学的尝试是不成功的。在这种背景下,整理与挖掘传统中医心理学的思想与技术对于丰富世界临床心理学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

义。

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医学强调形神合一,精神内守,形神兼治的理念,“阴阳五态”的人格理论,脏腑与情绪相关理论,四诊合参的心理诊断理论和顺志从欲、精神内守、情志相胜等临床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是丰富而博大的。遗憾的是,在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受近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中国传统的中医临床心理学没有得到应有规模与深度的发展。事实上,这不仅影响了对中医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完整把握,造成了以单纯的自然科学路线研究中医的不少失误,而且使中医心理学科失去了宝贵发展机遇,导致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落后于世界临床心理学的发展步伐。纵观中医学的历史发展和横向比较中西医的文化特点,继承与发扬中医心理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临床现实意义。而中医学经典著作是出发点,是基础,必须认真研读,发掘其中的人文和科学价值。

3.怎样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和学习中医经典?

(1)整体学习中医经典,学习中医整体观念,直觉思维

学习中医古代经典,初级阶段强调背诵,但是从研究心理学的角度,中医思维更为重要。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古代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处的支配地位,决定了整个传统文化的有机整体观特色。医学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先哲们运用哲学上的整体观念,使医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从而在根本上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观。直觉思维是建立在整体观上的一种思维方式。在中医学中,对人体、对生命的把握,靠的是整个身心的体验和悟解。整体观念、直觉思维构成了中医学不可脱离的文化背景,离开这个背景就难以理解和掌握中医学。随着后现代心理疗法的进一步发展,整体观念、直觉思维将会更深刻的影响心理学,尤其是中医心理学的发展。中医的整体观念虽然有其模糊不足之处,但有着非常丰富的有机整体或曰系统整体的思想,且充满了辩证思维,具有深刻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意义。它以跨越时代的智慧,必将在现代心理学的整合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提炼心理学有关理论,对古籍记载的病例科学分析考量,取其精华

我国中医学历史悠久,但是在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病案记载上,对精神状态的描述趋向于故事性的讲述,对病程、严重程度、内心体验、家族史等重要信息记录存在着不严谨性,很多病案甚至完全没有病案的基本信息,给后来的研究学习造成很多阻碍。而古代中医心理治疗方法也没有自成体系,经常与巫医等的治疗混为一谈。所以我们需要在阅读经典的基础上有所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散落于古代中医经典中的心理病案,治疗方法,治疗思想进行比较筛选、归纳整理,在学习研究中将心理病案、心理疗法进行规范化、体系化整理,便于学习和进一步研究。

(3)与西方心理学经典对照比较研读

我们必须要承认西方心理学在长期的发展中已形成了自身完善的体系和流派,所以学习研究中医心理学,不能闭门造车,要充分汲取西方心理学的精华。

首先,可以在时间的维度上横向比较阅读,西方传统哲学是西方心理学的母体,早在中世纪就出现了许多知名的哲学家,而东方传统哲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百家争鸣,在世界哲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我们要在东西方哲学史的横向比较中考量其中的异同,在思考中有所得。我们更要扩展经典阅读范围,不拘泥于中医经典著作,而要将中医心理学经典阅读范围扩展到传统哲学经典、文学经典,甚至古代宗教经典。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需要我们广泛的涉猎,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丰富营养。

其次,西方的专业心理治疗开展的比较早,治疗体系相对完善,方法丰富多样,介绍心理疗法的著作也可谓汗牛充栋,而中医心理学在治疗上尚未形成体系,但是在中医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治疗方法,需要我们在阅读中整理归纳提炼,形成有中医特色又兼具

西方心理治疗优势的治疗理论和方法。比如,西方传统催眠技术与中国的打坐冥想(类似于自我催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可以比较中发展,充分发挥其优势,中西合璧,在继承、融合中前行。

4.在经典学习中建立自信

上一篇:保育员一日工作表下一篇:项目启动签字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