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题(通用5篇)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篇1
《西方经济学》网上教学活动文本(2004.6.24)
期末复习答疑。
问: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期末复习的重点是那些章节,谢谢!
王社荣:各章中均有考试内容,请严格按照考核说明进行复习。建议做一做西方经济学自测练习上的习题。
问: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有那些?
王社荣: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第二,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第三,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四,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
第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
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问:什么是消费者剩余?如何衡量?
王社荣:消费者愿意对某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
在经济学中,消费者剩余是一个十分有用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释许多经济现象。同时,消费者剩余也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指标。消费者从购买某种物品中得到的消费者剩余越大,说明生产与交易这种物品的活动给消费者带来的福利越大。在垄断的情况下,垄断者提高物价,这就减少了消费者剩余,即减少了消费者的福利。消费者剩余的增加就是消费者福利的增加。
问:什么是完全竞争?为什么完全竞争中的厂商不愿为产品做广告?
王社荣:完全竞争是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形成这种市场的条件是企业数量多,而且每家企业规模都小。价格由整个市场的供求决定,每家企业不能通过改变自己的产量而影响市场价格。
通过形成完全竞争的条件可以看出为什么厂商不愿意做广告的原因了吧。
问:请问复习重点
王社荣:阅考核说明。
问:周期性失业与自然失业有什么不同
王社荣:(1)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周期性失业又称为总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2)自然失业是长期现象,周期性失业是短期现象。
(3)原因不同。引起自然失业的原因主要包括正常的劳动力流动(摩擦性失业)和一些制度因素(结构性失业)。引起周期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是总需求不足。
问: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回答时是否以图说明更形象?
王社荣: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能够运用图形,说明你对该问题理解的较好。问:老师“围绕菲利蒲斯曲线的争论,不同的经济学派表明了他们对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同态度。”这到判断是对还是错?
王社荣:当然是对的喽!
问:我们学校没有定考核说明,你能大致给我说说吗?
王社荣:基本上与教材前面的一致。
问:在通货膨胀情况下怎样保证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不受影响?
王社荣:提高工资可能是一个办法。
问:西方经济学考试题中在模拟试题中有吗?
王社荣:模拟试题是过去考过的试题。
问:请讲解一些计算的解题的方法 ?
王社荣:主要是掌握公式,能够根据给出的数据代入公式并计算出结果即可。请参阅西方经济学自测练习上的计算题。
问:老师模拟题的内容是专科还是本科考试用的?
王社荣:专科的。
问:问答题是不是从重点掌握里出的?
王社荣:基本上是。问:填空、单选和判断是否都是自则练习中的
王社荣:只要自测练习中的题目都会做了,这部分考试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问:王老师,你挂在网上三套模拟试题仅仅是模拟,还是有一种考试倾向。
王社荣:西方经济学有6套模拟试题,都是过去考过的试题,仅供参考。(在中央电大教学资源中)
问:弹性的大小取决商品的价格吗?它的大小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
王社荣:弹性分为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需求弹性又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与需求的交叉弹性。
问:老师西方经济学考试的题型中每个题型有多少题,每个题型占多少分?
王社荣:填空题20分(20×1分)、单项选择题20分(10×2分)、判断正误题20分(10×2分)、计算题10分(2×5分)、问答题30分(2×15分)。
问:西方经济学考试中是否有案例分析题?
王社荣:没有。
问:西方经济学的计算题是否包括期末复习题上的全部类型,还是只要求掌握部分计算,有没有重点掌握的计算类型。
王社荣:考核说明中重点掌握和掌握部分的内容,凡是涉及到计算的都要求掌握。
问:在完成论述题时,如果题目没有要求作图分析,是否可以理解为不需要作图?还是只要题目的问题有图的就必须作图分析而不管是否要求作图。
王社荣:不要求的就不必画图。
问:西方经济学哪几章是考试的重点?
王社荣:每一章均有考核内容。除第一章外,其余各章均有可能出现问答题。
问:如何理解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
王社荣:要理解“劳动供给取决于工资变动所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王社荣:
填空题的回答要求
在题目中的空格上填入正确答案即可。如:
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那么,它的需求量_________。
这个题目只需在空格上填入“减少”即可。
判断正误题的回答要求
判断所给命题是否正确。若论点正确,则划“√”;若论点错误,则划“×”。
如:充分就业就是指人人都有工作。由于这个命题是错误的,因此,在题目中的括号中填入“×”即可。
计算题的答题要求
要求列出公式,并计算出结果,只列公式或只写结果都不完整。如:
某种商品在价格由8元下降为6元时,需求量由20单位增加为30单位。用中点法计算这种商品的需求弹性,并说明属于哪一种需求弹性。
答案:a.已知P1=8,P2=6,Q1=20,Q2=30。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得-1.4。(由于显示的原因,略去)
b.根据计算结果,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故该商品的需求富有弹性。王社荣:问答题的答题要求
问答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题目是考核有关基本理论掌握情况的,一种是考核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中问题的能力的。在回答这种题目时,要求列出基本要点,并加以解释和说明,只列要点只能获得应得分数的60%。需要用图形说明的一定要画出图形来解释。下面举两个例子。
例1.(偏重于基本理论)总产量、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根据这种关系确定一种要素的合理投入?
答案要点:(1)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含义。
(2)总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
(3)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4)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在使平均产量最大和总产量最大之间。
在理解该问题时,最好结合教材中的图5-1。
例2.(偏重于应用)1999年,某国农业歉收,这对该国农产品的价格与交易量有什么影响?对该国的经济有什么影响?
答案要点:
第一、该国遭受自然灾害,不影响需求,只影响供给;
第二、自然灾害使农产品的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第三、画图说明,当需求曲线不变时,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会引起农产品的价格上升,交易量下降,此时有些人就要挨饿,对该国的经济也不利。
王社荣:选择题的答题要求
在所给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不需要作出解释。
例:下列哪一种情况引起汽车的需求量增加()A.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
B.出租车的价格下降;
C.汽油降价;
D.汽车本身价格的下降。
在这个题目中,根据所学的知识可以判断出D为正确答案,因此,只需把D填入题后的括号即可。
王社荣:期末考试命题主要依据考试说明
重点掌握的部分要占65%左右,掌握的部分占30%左右,一般了解的部分原则上不作为考试内容,如果涉及,最多不超过5%。在考试内容上,导言、上篇和中篇大体上占60%左右,下篇大体上占40%左右。在试题的难易程度上,最基本的知识大体占60%左右,稍灵活一点的题目占20%左右,较难的占20%左右。
戴达远西方经济学期末复习.答案 篇2
2013-12-16
第一章 导言
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稀缺性含义(P2)
2、机会成本(P3)
3、经济学的定义(P5)
4、生产可能性曲线(P4):曲线上的点表示全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曲线以内的点表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存在失业现象;曲线以外的点,表示产量达不到。
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P5、6);理性人假定P6。
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P8、9)。
2、存量、流量(P11)。
第二章 均衡价格和弹性理论
第一节 需求
1、需求(P14)和需求函数(P17)的定义,线性需求函数:Qd=a-bP(-b为需求曲线的斜率),说明需求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影响需求的因素(P17,四个方面的主要因素)。
2、需求曲线(P16)、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P18)。需求曲线的移动的原因。(除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
3、需求定理(P16)。
第二节 供给
1、供给(P18)和供给函数(P20)的定义,线性供给函数:Qs=-c+dP(d为供给曲线的斜率),说明供给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化。→影响供给的因素(P20,四个方面的主要因素)。
2、供给曲线(P19)、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P21)。
3、供给定理(P19)。
第三节 均衡价格的决定
1、均衡价格及其决定(两曲线共同决定,由市场机制的作用)。(P21-23)
2、均衡价格的变动:⑴需求曲线的移动;⑵供给曲线的移动;⑶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同时发生移动(价格和产量怎样变化?)。以上要注意作图。(P23-24)
3、供求定理(法则)(P24)。
第四节 运用供求曲线的案例 ⑴最高限价(P25)。⑵最低限价(P25-26)。
第五节 弹性理论
1、弹性含义(P26)。
2、需求的价格弹性: ⑴含义(P27);
⑵点弹性的计算及几何意义(P27-
29、30);(点弹性几何意义要记住,其实从线性需求曲线上点弹性的特征就可以记住)
⑶孤弹性的计算,用算术平均数公式计算(P27-28); ⑷需求的价格弹性的五种情况;(P28-29)⑸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P31-33)⑹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P30-31);
3、需求的收入弹性(P33-34)。需求的收入弹性含义(P33);正常品和劣等品。
4、需求的交叉弹性(P34-35):含义(P34);互替品、互补品。(在什么情况下是替代品,在什么情况下是互补品?)
5、供给的价格弹性(P35-37):含义及计算公式;类型;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论)
第一节 基数效用分析
1、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P40-42)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P42-43);原因:一是生理或心理的原因,二是在物品有多种用途的情况下,人们总是先将物品用于最重要的用途上。
3、消费者均衡及条件(p44)
4、需求曲线的推导: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p44)
5、消费者剩余。概念(P45)
第二节 序数效用分析
一、无差异曲线
1、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P47、48)。
2、商品的边际替代率:⑴含义(49)要注意表示符号的含义(MRSXY=-△Y/+△X);边际替代率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MRSXY=。⑵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二、预算线
⑴含义:要说明在曲线上、曲线以内和曲线以外各点的情况(P51)。⑵变动。包括收入和价格都成比例的增加、单一商品价格变动。作图。
三、消费者均衡
1、含义(P52)
2、均衡条件
3、作图(P146)
第三节 价格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2、价格-消费曲线和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作图。
3、收入-消费曲线和恩格尔曲线。作图。
第四节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1、含义
2、政常品和劣等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计算:效用极大化时两种商品数量的计算(根据均衡条件),效用总量。
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
第一节 企业的目标和生产函数
企业的目标;生产函数;长期和短期。
第二节,生产函数
1、劳动的总产量、劳动的平均产量和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P65-69)。注意图。
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要理解其内容。原因:各种要素之间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69)
3、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P70)。作为简答题。
第三节 长期生产函数
1、等产量曲线:⑴含义(P71);⑵特点。(P172)
2、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⑴含义(P73);⑵是等产量曲线的斜率,还是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为负值。MRTSLK=-△K/+△L=-MPL/MPK。⑶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3、等成本线:⑴含义(P74);⑵特点。
4、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⑴均衡条件。(均衡时:MPL/ PL =MPk/ PK;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相切。)注意作图说明(两种情况)。⑵扩展线及意义。
第四节 规模报酬(P78-80)
1、含义;
2、规模报酬的三种情况;
计算:生产者均衡时的产量、成本和要素使用量
第五章 成本理论
第一节 成本的概念
1、显性成本(会计成本),隐性成本、2、经济利润、会计利润、正常利润
3、成本函数
第二节 短期成本
1、不变成本、可变成本和总成本含义及曲线。→注意各包含的内容(P84-85)
3、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含义、曲线。(边际成本曲线是什么的斜率)。MC、AVC、AC三条曲线之间的关系(作图)。
4、MC、AVC曲线和产量曲线的关系(P88-90)第三节 长期成本
1、长期总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231)。作图。
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P233)为什么其形状为U形?
3、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从短期边际成本曲线推导,但不是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生产者理论与消费者理论的比较
计算:从总成本函数得出边际成本函数。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中产量和价格的决定 第一节 市场类型和企业行为的概念
1、企业收益的含义(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2、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全面理解)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中产量和价格的决定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P98)条件(特征)(P98-99)
二、完全竞争企业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2、完全竞争企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P99-100)注意与市场价格形成的关系。
2、完全竞争企业的收益曲线
AR、MR曲线和需求曲线三线重叠。
TR曲线(P100)。图形说明利润最大化的条件(101)。
三、完全竞争企业的短期均衡
1、短期均衡:⑴均衡条件MR=MC=P;⑵短期均衡的五种情况(P102-104)。图形
2、短期供给曲线(P105)。
3、生产者剩余。
六、完全竞争企业的长期均衡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均衡条件MR=LMC=SMC=LAC=SAC,式中,MR=AR=P。此时,单个厂商的利润为0。
七、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分三种情况(P108-111)。
第三节 垄断市场中产量和价格的决定
一、垄断市场的含义及特征(P111);成因(111-112)。
二、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1、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P112)
2、垄断厂商的收益曲线 AR等于P,二线重叠。
MR曲线(特别是直线性需求曲线对应的MR曲线);价格、边际收益和需求的价格弹性之间的关系:MR=P(1-),⑴ed﹥1,MR﹥0,TR随销量的增加而增加;⑵ed﹤1,MR﹤0,TR随销量的增加而减少;⑶ed =1,MR=0,TR达到最大点。作图。
三、垄断企业的短期均衡
1、短期均衡条件:MC=MR,注意的是,这里的MR≠P,P﹥MR。
2、短期均衡的图示和五种情况。
3、不存在垄断者的供给曲线。
四、垄断企业的长期均衡
长期均衡条件:MR=LMC=SMC。一般有超额利润。
六、价格歧视
1、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的含义;
2、三级价格歧视的价格和产量确定:
A、厂商根据MR1(Q1)=MR2(Q2)=MC(Q)来确定价格和产量; B、根据MR1=MR2可得到:
=,可知,厂商在需求的价格弹性小的市场上制定较高的价格;在需求的价格弹性大的市场上制定较低的价格。计算: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计算:产量、利润;什么情况下经济利润等于零、等于最小AVC?亏损额是多少?
第七章 垄断竞争和寡头市场中产量和价格的决定
第一节 垄断竞争市场中产量和价格的决定
一、垄断竞争市场的含义和特征
二、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两条)
三、垄断企业的短期均衡:MR=MC;D=d。
四、垄断企业的长期均衡:MR=LMC=SMC
AR=LAC=SAC 经济利润为零。
第十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国内女孩收入的概念
一、GDP的概念(P184)、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含义;(P184)。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P154)列入国民收入的内容,如P164第二题。
二、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P185);列入国民收入的内容(习题)。
三、名义GDP和实际GDP:两者的折算。(P185-186)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一、产出(指增值,新增的价值)总是等于收入、等于支出。(P186-188)(问答题)
二、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消费、投资的内容(P188-189);为什么转移支付、公债利息不计入(P189)。
三、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1、储蓄——投资恒等式:二部门:I=S;三部门:I=S+(T-G);四部门:I=S+(T-G)+(M-X)
2、为什么从国民收入核算的得出的I=S,并不意味着计划的投资等于计划的储蓄?(P191)
计算
⑴计算国民收入:支出法:Y=C+I+G+(X-M);收入法:要素收入。⑵名义GDP和实际GDP。GDP价格指数。
第十一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AE—NI模型
第一节 消费函数
1、消费函数、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的含义。线性消费函数:c=a+by。
2、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但平均消费倾向可以是大于、等于或小于1;APC﹥MPC。
3、储蓄函数、边际储蓄倾向、平均储蓄倾向的含义。线性储蓄函数:s=-a+(1-b)y。
4、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⑴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为互补函数,二者之和等于总收入;⑵APC和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APS和MPS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APS﹤MPS。⑶APC和APS之和等于1,MPC和MPS之和等于1。⑷如作图说明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的关系:一是与纵轴的距离数值相等,负号相反;储蓄曲线与横轴的交点对应于消费曲线与450线的交点。(P197-198)
第二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均衡产出及其条件
1、最简单的经济关系的假定:只有家庭和企业两个部门;投资不随产量和利率而变动;价格不变。
2、均衡产出的概念。公式为:y=c+i。(P199)条件:i=s。(P200)P212页第14题说将富者和一部分国民收入转给贫者将会增加总收入。理由是什么?
3、均衡产出的图示说明。(P200)
二、使用消费函数决定的国民收入
1、y=;
2、作图说明。(P201、202)
三、乘数原理:⑴含义(P202-203)(决定乘数大小的因素,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的关系。);⑵图示说明(P204)。
第三节,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1、在求三国民收入决定代数式时,两部门的国民收入等于个人可支配收入,但三部门经济中,个人可支配收入(用Yd表示)要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净纳税收t,因此,t要通过消费函数对国民收入发生作用。c=a+byd=a+b(y-t)。
(假定税收是比例税,T=t0+ty,消费函数、政府购买和投资给定,则: y=c+i+g=a+b(y-t0-ty)+i+g,则:y=)
2、三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是:s+t=i+g
3、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作图(P205)。
4、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注意平衡预算乘数等于1。
第四节 潜在国民收入的缺口
1、潜在国民收入
2、三个缺口。计算: ⑴两部门经济:已知消费函数和投资,求均衡国民收入、消费和储蓄:从中民收入决定公式求得国民收入;从消费函数求c;从s=y-c求储蓄。
⑵三部门经济:已知消费函数、投资、政府支出和税收,求均衡国民收入、消费和各种乘数。例:设社会消费函数为c=100+0.8y,投资I=50,政府购买G=200,边际税率为t=0.25,求:
(1)均衡的国民收入(2)各项乘数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第一节 货币、利率和投资
一、货币的需求
1、货币需求(流动性偏好)的含义(P213);货币需求的动机。
2、货币需求函数:L=L1+L2=ky-hγ。
二、货币的供给
1、含义(P205)
2、货币供给的四个层次。
2、货币创造乘数:⑴D=R/γ,(D代表存款总和,R代表原始存款,γ代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⑵简单的货币创造乘数:用k表示,则k=1/γ;⑶复杂的货币创造乘数:K=1/(γ+α)(α表示超额准备金与存款的比率,称为超额准备率);货币创造乘数K=1/(γ+α+β)(β表示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⑷=(M为货币供给,H为基础货币)。→银行创造货币的做法是把超额准备金作为贷款放出。
三、利率的决定和投资函数
1、货币市场均衡的含义;M=L=(ky-hγ)P。图P218。
2、均衡利率及其变动。图P219。
3、投资函数(投资与利率反方向变化)。i=e-dγ(d﹥0)。
第二节 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
一、IS曲线的推导
1、两部门经济的IS曲线:含义(P221);代数式:y=
。三部门经济的曲线:y =-·γ,或:
2、两部门经济IS曲线的斜率:-;三部门经济:-或-。
3、IS曲线的移动。投资增加,IS曲线右移;储蓄增加,IS曲线左移。(移动的距离。)
三部门经济中:扩张性财政政策IS曲线右移;紧缩性财政政策IS曲线左移。
4、产品市场失衡的图示。P226
第三节 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
一、LM曲线的推导
1、LM曲线的含义(P227);LM曲线的代数式(P227)。
2、LM曲线的斜率:k/h。LM曲线的三个区域(作图说明P229)。
3、LM曲线的移动。M、P的变动。(LM右移表示在同一利率水平下y提高)
4、货币市场的失衡。图示。P231。
第四节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IS—LM模型
1、从IS曲线和LM曲线求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
2、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变动(作图说明P234)。
计算:IS曲线代数式:y=衡收入和均衡利率。
;LM曲线代数式:M/P= kY-hr;求均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政策
率一节 经济政策及其目标
1、经济政策的含义
2、经济政策的目标 第二节,财政政策
一、自动稳定器与财政政策工具
1、财政政策含义(P239)
2、自动稳定器。(P239)问答题: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作用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P239-240)
3、财政政策工具
二、平衡预算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
预算平衡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的含义(P241-242);功能财政思想是权衡性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
三、挤出效应和财政政策的IS-LM分析
1、挤出效应:⑴含义(P243);为什么会产生挤出效应?⑵影响挤出效应和财政政策的因素(P243)。
2、财政政策的效果因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不同。(作图)第三节 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含义(P247)。
2、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最重要、最常用的工具,公开市场业务的结果是什么?银行存款减少;市场利率上升;公众手里的货币增加等);法定准备率。
3、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灵敏程度;投资对利率变动的灵敏程度。(P250-251)(货币政策效果因IS-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不同)
4、货币政策的局限性。(P251-252)
第四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使用
1、两种政策对社会需求结构会产生不同影响,因此政府选择哪种经济政策,应考虑要刺激总需求中的哪一部分。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P254)
第十五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一节 失业
1、失业、失业率(P272);失业的分类(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2、失业的代价(影响)(社会影响、经济影响)(P274-75)。
3、自然失业率(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P275);
4、关于充分就业的不同观点。第二节 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P276)、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GDP折算(平减)指数。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从价格上涨的速度划分。
三、通货膨胀的原因
1、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⑴含义(P279);⑵原因:实际因素和货币因素;(P280)图P279;⑶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主要是针对充分就业的情形提出的。
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⑴含义(P280);⑵原因(P280-281);⑶图示:供给曲线向左上移动。P280。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复习题 篇3
30×70=
50×80=
23×20=
560÷8=
4200÷6=
720÷8=
1.3-0.7=
4.5+1.5=
5-2.5=
5+5×6=
(25+27)÷6=
63÷9×8=
二
填空
1、今年是﹙
﹚年,共有﹙
﹚天,第一季度共有﹙
﹚天。
2、一般地图是根据上﹙
﹚、下﹙
﹚、左﹙
﹚、右﹙
﹚确定方向。
□36÷5,如果商是三位数。□里最小可以填﹙
﹚,如果商是两位数,□里最大可以填(﹚
4、辆货车上午9:35从甲地出发,下午3:35到达乙地,途中用﹙
﹚小时。
5、5平方米=﹙
﹚平方分米
80000平方米=()公顷
6把下面的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出来
3.25、3.05、32.5、3.56
﹤
7在﹙﹚填上合适的单位
三年级教室的面积是48﹙
﹚
一块果园的面积是12﹙
﹚
小红的身高124﹙
﹚
一枚邮票的面积是9﹙
﹚
8、□=○+○+○+○
□+○=50
那么□=﹙
﹚○=﹙
﹚
三、判断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误的打“×”
1、整数都比小数大
﹙﹚
2、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积一点是四位数。
﹙﹚
3、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两位数﹙﹚
4、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相等、﹙﹚
5、平年的第一季度有90天
﹙﹚
四、选择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天灾挂号里1、625×16的积得末尾有﹙﹚个0
①1
②2
③3
④42、一个果园的面积是40﹙﹚
①平方分米
②平方米
③公顷
④平方千米
3、验算有余数的出除法时要看被除数是否等于﹙﹚
①商×除数
②除数×余数
③除数×商+余数4、2010年的上半年有﹙﹚天
①181
②182
③183
④1805、估算
53×77时,把它们看成﹙﹚进行口算比较简便④
A
50×77
B
53×70
C
50×70
五、计算
1、用竖式计算;
748÷5
95×24
35×582、计算:
927+23×5
24÷6×48
57-369÷9
六、估算
32×48≈
86×33≈
42×92≈
623÷7≈
801÷9≈
343÷5≈
七列式计算
⑴
52与123的和除以5,商是多少?
⑵
市场营销学期末复习 篇4
1.怎样理解市场营销组合的概念并把握其特点
答:市场营销组合是指一整套能影响需求的企业可控因素,它们可以整合到市场营销计划中,一争取目标市场的特定反应。目前流传的是讲市场营销组合的要素概况为4P即产品,地点,促销,价格都是市场营销中的企业可控因素,也是试产营销组合的基本手段,市场营销组合是企业为了进入目标市场,满足顾客,在市场营销工具和手段层面上的“整合。市场营销组合具有四个特性:可控性,动态性,复合性,整体性。
特点:可控性,市场营销手段是企业可以控制和运用的各种因素
动态性,市场营销组合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态组合,而是变化无穷的动态组合复合性,构成市场营销组合的四大类因素或手段,各自又包括了次一级或更次一级的因素或手段
整体性,市场营销组合的各种手段及组成因素,不是简单地相加或拼凑集合,而是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何认识品牌?
品牌是用以识别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的商业名称及其标志,通常由文字、标记、符号、图案和颜色等要素或这些要素的组合构成,有六个层次: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用户、品牌资产的构成及其特征
品牌知名度、品牌忠诚度、品牌联想、品牌额品质形象、附着在品牌上的其他产 品牌资产的基本特征
无形性,使用中增值,难以准确计量,波动性,是衡量营销绩效的主要指标
品牌对企业营销有何作用
1有利于促进产品销售,树立企业形象,2有利于保护品牌所有者的合法权益3有利于约束企业的不良行为4有利于扩大产品组合5有利于企业实施市场细分战略
宏观营销环境的组成 1人口环境2惊悸环境3自然环境4技术环境5政治环境6法律环境7文化环境
微观营销环境的组成1供应商2营销中间商3顾客4竞争者5公众
分析市场营销环境的意义?
2020秋监督学期末复习练习题 篇5
一、多项选择题
1.权力的主要特征有(ABCD)。
A.强制性
B.不对称性
C.价值性
D.相对性
2.以下对公权力的表述,正确的有(ABD)。
A.公权力是社会中至高无上的权力
B.公权力是社会中法定的权力
C.公权力不受任何制约
D.公权力具有普遍性
3.以下属于国家公权力机关的有(AB)。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股份公司
D.外资企业
4.以下对腐败的表述,正确的有(ACD)。
A.腐败的实质是以权谋私
B.腐败的主体是管理人员
C.腐败的方式是滥用公权力
D.腐败的后果是公权力最终成为摄取私人利益的工具
5.对于腐败根源的探寻,目前比较流行的理论包括(ACD)。
A.寻租理论
B竞争理论
C.成本—收益理论
D.委托—代理理论
6.监督的主要特征有(ABCD)。
A.监督主体的多样性
B.监督对象的特定性
C.监督内容的特定性
D.监督依据的法定性
7.监督的主要功能有(ABCD)。
A.预防功能
B.校正功能
C.制约功能
D.救济功能
8.以监督过程为标准,可将监督划分为(ABD)。
A.事前监督
B.事中监督
C.事外监督
D.事后监督
9.以下属于我国监督主体的有(ABCD)。
A.人民代表大会
B.人民法院
C.监察委员会
D.公民个人
10.监督的基本原则有(ABCD)。
A.依法监督原则
B.公开监督原则
C.公正监督原则
D.全面监督原则
11.清末政党监督思想的内容主要体现在(ABC)。
A.政党易于监督政府
B.政党能够监督政府
C.政党善于监督政府
D.政党不能监督政府
12.孙中山的监督思想主要体现在(ABD)。
A.监察权独立
B.党政分察
C.人大监督
D.弹惩合一
13.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监督思想包括(ABCD)。
A.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B.严格监督官吏
C.监督权权重而独立
D.监督专才
14.以下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有(ABCD)。
A.为皇权服务,直接向皇帝负责
B.为维护中央集权服务,严密控制地方
C.职责重复,机构重叠
D.监察制度基本上有章可循,但尚不科学完备
15.各级监察委员的监察对象包括(ABD)。
A.公务员和参公管理人员
B.国有企业管理人员
C.私营企业管理人员
D.公办单位管理人员
16.以下属于职务犯罪的有(ABC)。
A.贪污罪
B.挪用公款罪
C.刑讯逼供罪
D.重婚罪
17.监察委员会对公职人员的职务违法和犯罪的处置方式包括(ABCD)。
A.作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政务处分决定
B.对履行职责不力、失职失责的领导人员进行问责
C.对涉嫌职务犯罪的,移送人民检察院
D.向监察对象所在单位提出监察建议
18.以下属于监察机关权限的有(ABCD)。
A.调查取证
B.留置
C.搜查
D.通缉
19.《监察法》规定了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制度,主要内容有(ABCD)。
A.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
B.报告
C.离职纪律和就业限制
D.被调查人及其近亲属的申诉权
20.以下属于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特征的有(ABCD)。
A.民主性
B.根本性与全局性
C.权威性
D.公开性
21.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范围包括(ABC)。
A.对行政机关进行的监督
B.对司法机关的监督
C.对本级人大常委会和下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
D.对本级及下级党委的监督
22.人民代表大会对行政机关的监督范围包括(ABCD)。
A.对行政机关的委任立法行为进行监督
B.对行政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的行为进行监督
C.对行政机关实施宪法和法律的行为进行监督
D.对行政机关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督
23.人民代表大会对司法机关的监督范围包括(ABCD)。
A.对司法政策的监督
B.对司法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的监督
C.对个案的监督
D.对司法机关日常工作的监督
24.对于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公民和组织有向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进行(BCD)的权利。
A.上诉
B.申诉
C.控告
D.检举
25.以下属于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方式的有(BCD)。
A.党内监督
B.执法检查
C.就特定问题进行调查
D.询问和质询
26.以下属于人民代表大会监督作用的有(ABCD)。
A.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
B.促进依法行政
C.维护司法公正,维护法制统一和尊严
D.制约公共权力,遏制腐败行为
27.以下属于党内监督主体的有(ABCD)。
A.党的中央组织
B.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
C.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
D.各级党委
28.以下属于党内监督对象的有(ACD)。
A.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
B.群众
C.党员D.党组织的派出机关
29.根据《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规定》,下面属于领导干部应当报告的事项的有(ABCD)。
A.本人的婚姻情况
B.本人持有普通护照以及因私出国的情况
C.本人的工资及各类奖金、津贴、补贴等
D.本人从事讲学、写作、咨询、审稿、书画等劳务所得
30.对党组织的问责方式包括(ABC)。
A.检查
B.通报
C.改组
D.撤职
31.对党的领导干部的问责方式包括(ABCD)。
A.通报
B.诫勉
C.组织调整或者组织处理
D.纪律处分。
32.我国党的组织系统包括(ABCD)。
A.党的中央组织
B.地方组织
C.党组
D.基层组织
33.以下属于党员监督方式的有(ABCD)。
A.向党组织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B.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纪违法的事实
C.参加党组织开展的评议党员领导干部活动,发表意见
D.向所在党组织或者上级党组织提出罢免或者撤换不称职党员领导干部职务的请求
34.二审法院审理后,对上诉、抗诉案件,可以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ACD)。
A.裁定驳回上诉、抗诉,维持原判
B.上诉不加刑
C.依法直接改判
D.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重审
35.行政赔偿的成立要件主要有(ABCD)。
A.主体要件
B.行为要件
C.违法要件
D.损害要件
36.行政赔偿的作用主要有(ABCD)。
A.权利救济
B.制约防范
C.社会平衡
D.文明标示
37.以下属于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的有(ABCD)。
A.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
B.回避原则
C.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
D.两审终审制原则
38.以下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事项的有(AB)。
A.对行政拘留、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等行政处罚不服的B.对行政机关征收、征用决定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C.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D.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39.以下属于行政赔偿范围的有(AB
CD)。
A.违法拘留或者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B.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C.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D.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40.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对象包括(ABCD)。
A.国家机关
B.企事业单位
C.社会团体
D.公民
41.检察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监督以下机关(AB)的执法活动。
A.公安机关
B.国家安全机关
C.人大
D.政协
42.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具有如下特征(ABCD)。
A.检察机关的监督具有国家性和权威性
B.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具有专门性和独立性
C.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具有合法性和规范性
D.检查机关的法律监督具有强制性
43.检查机关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
A.侦查监督
B.审判监督
C.刑罚执行监督
D.公共利益保护监督
44.检察机关侦查监督的范围包括(ABCD)。
A.刑事立案监督
B.审查批准逮捕
C.审查起诉
D.侦查活动监督。
45.行政监督的对象包括(ABC)。
A.行政机关
B.行政公务人员
C.行政机关任命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
D.私营企业主
46.以下属于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督方式的有(ABCD)。
A.改变或者撤销下级政府制定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B.下级政府制定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应当报上级政府备案
C.对下级政府制定的文件进行整理、处理、审查
D.下级政府作出的重大行政行为要报上级政府备案
47.以下属于我国审计机关主要职责的有(ABCD)。
A.对本级政府部门和下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B.对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等进行审计监督
C.对国有事业组织和其他使用财政资金的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D.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等进行审计监督
48.以下属于行政复议的原则的有(ABCD)。
A.合法
B.公正
C.公开
D.及时
49.以下属于可以申请行政复议的事项的有(AB)。
A.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B.对行政机关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C.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的D.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的50.以下属于人民政协监督内容的有(ABCD)。
A.国家宪法与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
B.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改革举措、重要决策部署的执行情况
C.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D.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
51.以下属于人民政协监督方式的有(ABCD)。
A.会议监督
B.委员视察、考察、调查
C.提交建议案
D.专项监督
52.以下属于中国民主党派的是(BC)。
A.工党
B.中国民主同盟
C.中国致公党
D.共和党
53.以下属于民主党派监督形式的有(ABCD)。
A.在政治协商中提出意见和建议
B.向党委及其职能部门提出书面意见和建议
C.参加检查和调查
D.担任司法机关和政府部门的特约人员参加相关监督检查工作
54.相较于其他形式的监督,社会监督的特征主要体现在:(ABCD)。
A.自觉性B.民主性
C.全面性D.间接性
55.社会监督的方式主要有(ABC)。
A.公民监督
B.社团监督
C.舆论监督
D.人大监督
56.公民监督的意义体现在(BCD)。
A.有利于促进经济飞跃发展
B.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
C.有利于全面构建反腐败体系,有效防治权力腐败
D.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57.建立特约监督员制度的意义有(ABC)。
A.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B.推动政府的廉洁高效
C.有利于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
D.对政府权力形成强有力的制衡
58.社团监督的意义体现在以下方面(ABC)。
A.社团监督是公权力机关外部监督的组成部分
B.社团监督是公民监督的组织化,能更有效地维护公民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C.社团监督中的参与机制可以弥补公权力机关内部监督的局限
D.社团监督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和惩处性
59.以下属于社团监督的有(AB)。
A.工会组织的监督
B.妇联组织的监督
C.舆论的监督
D.公民的监督
60.舆论监督的特征有(ABCD)。
A.人民性
B.公开性
C.及时性
D.权威性
61.舆论监督的功能有(ABCD)。
A.导向功能
B.监视功能
C.宣泄功能
D.威慑功能
62.舆论监督的方式有(ABC)。
A.新闻报道
B.公开披露
C.表达民意
D.游行示威
63.预防和打击腐败的国际合作主要采用的方式有(ABC)。
A.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反腐败运动
B.国际组织联合行动对付腐败犯罪
C.各国政府间的反贪污腐败行动
D.国际极端组织的反腐败行动
二、判断题
1.权力的强制性是指,权力可以迫使某人做或者不做某事。(√)
2.公权力是社会中至高无上的、公认的和不受制约的权力。(×)
3.公权力以权力机关为载体,以其特有的普遍权威性对全社会实施管理或者控制。(√)
4.腐败是一个政治性概念,专指国家公权力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各种行为或者活动。(√)
5.在我国,国家公权力机关是指执政党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机关、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和工商业联合会机关等。(√)
6.腐败是一种我国所特有的公权力异化的社会现象。(×)
7.针对公权力的监督有多种监督形态,既有公权力内部的横向、纵向监督,也有整个社会对公权力的外部监督。(√)
8.各种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对公权力的监督,属于社会对公权力的外部监督。(√)
9.在我国,执政党各级组织、各级国家立法机关、各级国家监察机关、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各级国家审判机关、各级国家检察机关、全国各级政协以及各种社会力量,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都有权对公共权力的活动实施监督。(√)
10.我国监督的主要内容是被监督对象的一切日常活动。(×)
11.监督的预防功能对于提前发现和排除公权力运用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偏差,保证公共管理秩序和目标的顺利实现有重要意义。(√)
12.我国的监督主体是由多种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构成的。(√)
13.人大常委会审查预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规范性文件属于事后监督。(×)
14.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属于事前监督。(×)
15.监督的基本原则是贯彻在各种具体监督规则中的普遍的、更高层次的监督规则,对各种具体监督规则起基础性、支撑性作用。(√)
16.孙中山曾反复强调监察权必须独立于立法机关,由独立的监察机关行使,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外国监察制度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弊端。(√)
17.党政合一思想是孙中山“以党治国”理论在其监督思想中的集中体现,也是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的特点之一。(×)
18.政治原罪是指在原罪的权力和原罪的人结合之后,人在夺取权力和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会生出种种罪行。(√)
19.法治主义监督思想认为,法律至上,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20.自由主义监督思想从限制公共权力行使范围的角度,探讨对公共权力的约束机制,强调公共权力的行使界限。(√)
21.中国权力监督思想的哲学基础是“性恶论”。(×)
22.西方权力监督思想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
23.中国古代的权力制约机制以“法律制约为主、道德制约为辅”。(×)
24.人民主权理论将国家权力置于人民主权即立法权之下,找到了人民对国家权力监督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25.分权制衡理论认为,一切握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所以立法、行政、司法等三种权力必须分别交由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机构来行使。(√)
26.议行合一理论主张立法权、行政权等权力都同属于一个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即同属于由人民直接或者间接选举代表组成的人民代表机关。(√)
27.新滥用权力理论认为,滥用权力既包括不合法使用权力,也包括不合理使用权力。(√)
28.中国古代对执政者的监督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君主对臣下的监督,一般称为“谏”;二是臣民对君主的监督,通常称为“监察”。(×)
29.古代对官吏的监察,有对“京官”和对“外官”的监察之分。京官主要是指地方官吏,外官则指中央机关和京都地区的官吏。(×)
30.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自上而下的御史监察制度,御史府负责监察朝廷百官,地方各郡的监御史专职负责监督和纠察地方各级官吏的活动。(√)
31.隋唐时期主要的监察法规是隋的《监察六法》和唐的《司隶六条》。(×)
32.中国古代臣民对君主的规劝通常称为“谏”,其实质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监督,对君主的最高权力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33.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皇权统治,是否效忠皇权是中国古代监察机构制定政策和弹劾、监察的根本出发点。(√)
34.中国古代虽然对行政权和监察权已经有所区分,但仍常出现行政权和监察权混淆的现象,造成监察职能的弱化甚至丧失。(√)
35.各级监察委员会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依法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监察。(√)
36.各级监察机关不能向本级其他公权力机关和公共部门派驻或者派出监察机构、监察专员。(×)
37.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由本级政府产生,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监察工作。(×)
38.在我国,监察机关实行上下级垂直领导,即国家监察委员会领导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工作,上级监察委员会领导下级监察委员会的工作。(√)
39.各级监察委员会依法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监察。(√)
40.监察机关对涉嫌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职务犯罪的被调查人可以进行讯问,要求其如实供述涉嫌犯罪的情况。(√)
41.监察机关可以对涉嫌职务犯罪的被调查人以及可能隐藏被调查人或者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地方进行搜查。(√)
42.监察机关在调查过程中,可以调取、查封、扣押用以证明被调查人涉嫌违法犯罪的财物、文件和电子数据等信息。(√)
43.监察对象对监察机关作出的涉及本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一个月内,向作出决定的监察机关申请复审。(√)
44.监察人员辞职、退休三年内,不得从事与监察和司法工作相关联且可能发生利益冲突的职业。(√)
45.香港廉政公署成立于1974年,是世界著名的监察机构,在反腐肃贪方面成效显著。(√)
46.如果公务员拥有的财产与其收入不相称,而本人又不能作出合理解释时,香港廉政公署有权对其进行调查并起诉。(√)
47.香港廉政公署无权审查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的办事程序和资金的使用情况。(×)
48.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是我国各种监督制度中最根本的、层次最高的、最具有法律效力和最有权威性的监督。(√)
49.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其负责,向其报告工作,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义务,也有制约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
50.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在我国的政治法律生活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崇高地位。(√)
51.各级人大常委会可以有选择、有计划地安排听取和审议本级监察委员会的专项工作报告;监察委员会也可以向本级人大常委会主动报告专项工作。(√)
52.各级人大常委会可以有选择、有计划地对涉及监察工作的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组织执法检查。(√)
53.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即法律监督;二是监督相关对象特别是“一府一委两院”的工作,即工作监督。(√)
5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
。(√)
55.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不需要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56.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不需要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5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审查、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5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审查、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5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所必须作的部分调整方案。(√)
60.罢免是人民代表大会实施的一种严厉的监督方式,也是保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忠于职守,防止滥用职权和滋生官僚主义的一种有效方式。(√)
61.人大特定问题调查一般针对重大决策失误、司法腐败和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其他事件进行。(√)
62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普通党员。(×)
63.党内监督的直接依据是党章及其他党内法规和规章制度。(√)
64.党纪监督是党内监督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相对党纪监督而言,党内监督的外延更加宽广。(√)
65.党内监督的目的是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66.党的领导干部应当每年在党委常委会(或党组)扩大会议上述责述廉,接受评议。(√)
67.《党内监督条例》规定: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领导干部应当按规定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及时报告个人及家庭重大情况,事先请示报告离开岗位或者工作所在地等。(√)
68.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内监督专责机关,由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党组织和党员遵守党纪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纪党组织和党员执行纪律处分。(√)
69.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
70.纪委发现同级党委主要领导干部的问题,不可以直接向上级纪委报告(×)
71.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是党章规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首要任务,也是纪律检查机关最基本、最经常的任务。(√)
72.对于不称职的党内领导干部,党员不可以向所在党组织或上级党组织提出罢免或者撤换的请求。(√)
73.党员不服党组织给予本人的处分、鉴定、审查结论或者其他处理可以向所在党组织、上级党组织直至中央提出申诉。(√)
74.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向同级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
75.人民法院在设置上分为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高级、中级、基层)和专门人民法院,(√)
76.最高人民法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上级人民法院领导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77.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人民法院系统内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审级监督”,二是人民法院通过刑事审判、行政审判对其他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行为实施的监督。(√)
78.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监督的对象包括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79.审级监督是指上级法院依法对下级法院的审判工作实施的监督。审级监督通过二审监督、再审监督、死刑复核程序等完成。(√)
80.二审监督制度是指第一审法院的上一级法院根据上诉、抗诉,对第一审法院作出的尚未生效的判决或者裁定进行第二次审理的法律监督制度。(√)
81.再审监督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等,发现在认定事实或者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依法提起并由人民法院对案件重新审判的一种特别审判程序。(√)
82.死刑复核程序是指对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和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案件进行审查核准的一种特别审判程序。(√)
83.行政诉讼的原告是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被告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84.行政诉讼的目的是保护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85.行政主体及其行政公务人员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行政赔偿可以使受害人的权利得到救济。(√)
86.行政赔偿可以有效防范和制约行政主体及其行政公务人员作出侵权损害行为。(√)
87.人民检察院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向同级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
88.在设置上,人民检察院分为四级,即最高人民检察院、省级人民检察院、设区的市级人民检察院、基层人民检察院。此外,还有军事检察院等专门检察院。(√)
89.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犯罪行为的法律监督;二是对有关国家机关执法活动的法律监督。(√)
90.检察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监督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的执法活动。(√)
91.人民检察院主要是对诉讼中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这种监督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司法性、诉讼性,而不具有行政指令性。(√)
92.公安机关逮捕犯罪嫌疑人,不需要经过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可以直接执行。(×)
93.凡是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侦查终结需要提起公诉的,一律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94.抗诉权是指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的刑事、民事、行政判决和裁定确有错误,依法提出重新审理诉讼要求的权力。(√)
95.人民检察院可依法对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活动是否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进行监督。(√)
96.人民检察院不能对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
97.行政监督的主体包括各级政府、上级行政机关、审计机关、行政复议机关等。(√)
98.行政监督的对象是行政主体、行政公务人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更确切说是这些人员的行政行为、职务行为。(√)
99.行政监督只监督行政机关的宏观管理活动,不监督执法人员的具体处理活动(×)。
100.行政监督只监督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不监督行政行为的合理性。(×)
101.行政监督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是一种全程化监督(√)
102.行政监督覆盖行政管理的全部事项,是一种全面性监督。(√)
103.行政处分是行政主体基于行政隶属关系对不履行法定义务或者有明确违纪行为的行政公务人员作出的制裁性行为。(√)
104.权力机关的罢免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免去由其选举或者决定的行政机关组成人员的职务。(√)
105.层级监督是指基于行政系统上下级隶属关系而实行的自上而下的监督。层级监督是行政监督中最主要、最有力、最便利的监督形式。(√)
106.层级监督的形式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督、本级政府对所属部门的监督、上级政府部门对下级政府部门的监督、上级政府部门对下级政府的监督等。(√)
107.目前,我国上级政府部门对下级政府实施监督较多采用的是约谈方式。(√)
108.审计机关是设在政府系统内的专司审计的行政机关,是行政监督的专门机关。(√)
109.我国的审计机关在中央称“国家审计署”,在地方称“审计厅(局)”。(√)
110.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乡镇及以上人民政府都是行政复议机关,都履行行政复议职责。(×)
111.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只能采取书面申请的形式。(×)
112.申请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不能同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
113.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是行政复议的申请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是被申请人。(√)
114.人民政协监督的主体是参加人民政协的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和各界爱国人士(√)。
115.人民政协的监督是一种权力监督,具有法律约束力,能对监督对象形成强制。(×)
116.人民政协的监督具有组织性,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灵活性,能够广开言路、畅所欲言,吸纳各方面意见。(√)
117.参加会议并通过会议实施监督是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唯一形式。(×)
118.民主党派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竞争的政党制度的具体体现,民主党派是在野党,共产党是执政党。(×)
119.民主党派的监督是一种以民主党派为监督主体的监督,监督是民主党派的权利。(√)
120.民主党派监督是强制式的权力监督,这种监督对被监督主体具有法律约束力。(×)
121.民主党派监督不是个人的感性行为,而是集体的理性行为,是各民主党派以参政党的名义实施的监督。(√)
122.民主党派监督是一种高层次、高质量的监督,这一特征是由民主党派的自身特征所决定的。(√)
123.社会监督是国家监督体系中最基础、最广泛的监督,是公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24.社会监督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权力制约机制。(×)
125.在我国,公民不可以直接批评和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能通过人大代表来实施监督。(×)
126.公民监督是整个监督系统中最具民主性的监督制度。公民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一个社会民主实现的程度。(√)
127.特约监督员制度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依法聘请特定公民兼职履行相应民主监督职责的一项监督制度。(√)
128.在我国有序的政治参与中,除了民主选举中的直选外,信访和举报是公民监督最常用的方式。(√)
129.举报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当面举报等形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进行检举揭发。(√)
130.申诉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向有关国家机关陈述、申辩理由,并提出改正、撤销该行为或者赔偿损害的请求。(√)
131.控告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向有关国家机关告发和揭露。(√)
132.舆论监督是一种公开监督,公开表达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公开披露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
13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网络监督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权力监督形式。(×)
134.《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作为第一部世界性反腐败公约,为反腐败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准绳。(√)
135.透明国际是世界上专以反腐败为目的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136.瑞典的专职监察机关设在议会,监督官称为议会监察专员。(√)
137.政府道德署是美国政府专门规范政府官员道德行为的机构,直属总统领导,向总统和国会负责。(√)
138.美国的独立检察官是专门对某一高级行政官员的贪污受贿或其他违法失职行为进行调查起诉的临时性官员,其起诉对象包括总统、副总统、各部的正副部长及相应职务的官员等。(√)
参考答案:
一、多选题
1.ABCD
2.ABD
3.AB
4.ACD
5.ACD
6.ABCD
7.ABCD
8.ABD
9.ABCD
10.ABCD
11.ABC
12.ABD
13.ABCD
14.ABCD
15.ABD
16.ABC
17.ABCD
18.ABCD
19.ABCD
20.ABCD
21.ABC
22.ABCD
23.ABCD
24.BCD
25.BCD
26.ABCD
27.ABCD
28.ACD
29.ABCD
30.ABC
31.ABCD
32.ABCD
33.ABCD
34.ACD
35.ABCD
36.ABCD
37.ABCD
38.AB
39.ABCD
40.ABCD
41.AB
42.ABCD
43.ABCD
44.ABCD
45.ABC
46.ABCD
47.ABCD
48.ABCD
49.AB
50.ABCD
51.ABCD
52.BC
53.ABCD
54.ABCD
55.ABC
56.BCD
57.ABC
58.ABC
59.AB
60.ABCD
61.ABCD
62.ABC
63.ABC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题】推荐阅读:
国民经济学期末考试05-17
产业经济学期末答案12-01
消费经济学期末论文01-31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10-26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07-05
区域经济学07-10
港口经济与区域经济08-05
区域经济发展绿色经济01-25
区域物流经济01-17
岭南经济区域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