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物流经济

2025-01-17

区域物流经济(精选12篇)

区域物流经济 篇1

区域经济是按自然地域、经济联系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形成的经济联合体, 是社会经济活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在空间上的反映。依托区域经济的规模和范围, 结合自身的辐射范围, 区域物流将区域内外的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进行输送。在这个过程中, 公路、铁路等多种运输方式及仓储等物流节点现实了有机衔接, 运输、储存等物流基本功能实现了有机集成, 区域物流活动的水平和效率大大提高, 区域经济发展不断向前推进。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为区域物流产生的以下各种效应。

一、关联效应

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于1958年出版了代表作《经济发展战略》一书, 倡导把不平衡增长看作经济发展的最佳方式, 提出了“发展是一连串不均衡的锁链”的命题。根据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获得增长的最有效途径是实施优先发展引致决策最大化项目的不平衡增长战略。所谓引致决策最大化项目就是通过自身的发展能诱导其他项目或部门最快发展的项目。根据“引致决策最大化”原则, 关联效应越大的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越大[1]。区域物流是个关联效应很高的产业, 其前向关联体现在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将促进物流装备制造业、物流系统业、物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发展, 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其后向关联体现在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公路、铁路、航空、管道、仓储、通讯等产业的发展进而拉动对钢铁、煤炭、水泥和制造业的需求;其旁侧关联体现在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对所有区域的商业、供销、粮食、外贸等行业乃至区域内所有行业的供应、生产、销售中的物流活动产生积极影响[2]。从动态的角度看, 由于区域物流产业的关联效应大, 因此区域物流产业的增长速度越快, 与其相关联的其他产业的发展速度也就越快, 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大大增强, 致使区域产业发展不断地达到更高级的水平, 产出效率大幅度提高。产出效率的提高反过来促进物流产业优化, 进而又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 再度提高产出效率, 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上新台阶。

二、资源再配置效应

由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使得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不断由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流动。当生产要素在各区域之间流动时, 区域经济系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区域经济系统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 二是生产要素流动的贡献。也就是说.区域经济系统总的全要素生产的增长率, 等于区域经济系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加权平均和再加上一个附加数值。这个附加数值所表示的就是资源再配置效应[3]。区域物流的发展程度越高, 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动的规模和速度也越大。流入区域的劳动力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因而产生大量的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 这些需求对相关产业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流入区域的资本投入, 能适时地促成新兴产业兴起, 加快某些薄弱产业的发展, 以及产业内部结构的改善。此外,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输出基础理论, 增加区域的输出基础即区域的输出产业, 将启动一个乘数过程, 其乘数值等于区域输出产业与非输出产业的收入或就业量之比。也就是说, 一个区域对外输出的总额越大, 其输出产业的收入就越多。这部分收入除了补偿输出产业的生产费用外, 可以用于满足区域内需要的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业, 以及用于扩大出口。因此, 当输出产业和输出总额越大时, 区域经济的规模和相应的收入就越大。如果从资源配置效应的角度看, 意味着等量生产要素投入于区域输出产业为区域经济带来的收益高于投入于其他产业所带来的收益。然而, 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依赖于区域物流的发展状况。只有在区域物流高度发展的前提下, 生产要素才有条件大规模地聚集输出产业。可以说, 区域物流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就是通过加快生产要素的流动, 特别是加快输出产业的发展, 最终达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三、成本效应

区域经济的形成是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结果, 也是区域之间经济分工的结果。分工演化出一系列的经济共生现象: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增加, 贸易依存度、互补性上升, 内生的比较利益增加, 经济结构多样化程度提高, 产业化程度增加, 自给自足率下降, 生产集中程度和市场一体化程度提高。分工的不断细化客观上要求提高协作水平, 而区域物流的发展, 有助于提高协作效率, 降低交易成本, 对区域内经济发展及区域间的经济合作的效率和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区域物流的成本效应主要是因为随着区域物流的进一步发展, 各级区域物流中心得以建立。区域物流中心的建立使得许多物流企业在空间层面集聚在一起, 对于物流消费方而言, 物流企业的集聚使得物流服务功能集中在一起, 这样便于物流服务消费方寻求到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物流服务, 同时减少了搜寻成本。对于物流供给方而言, 一方面物流企业的聚集使得企业之间的合作机会大大增强, 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交易双方之间的机会主义行为, 这使得交易双方机会主义交易费用有望控制在最低限度。另一方面, 从交易主体行为看, 物流企业的集聚拓展了信息的共享面积, 减少了在物流作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信息阻断, 从而提高双方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认知能力, 减少因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而产生的交易费用[4]。总而言之, 区域物流的发展改变了物流企业之间的关系, 物流企业之间的联系由原来点和点、要素和要素之间偶然的、随机的关系随之变成一个区域网络内各成员之间的稳定的、紧密的联系。一个结构稳定、高效运作的物流网络, 不仅可以减少组成要素之间的磨损和交易成本, 减少用户使用网络资源和要素的成本, 还可以放大各要素的功能提高要素和整个网络的收益。

四、增长极效应

1945年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了增长极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 “增长并不会同时出现在所地方, 而是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和增长极上, 然后沿着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造成不同最终影响”。根据佩鲁的意思, 作为经济部门的增长极是与主导产业联系在一起的。后来, 增长极的概念经过改造, 从经济空间逐步转换到地理空间。若从地理角度, 增长极可视为具有高创新能力、高增长率, 并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区位, 即增长极。在物流发展规划中, 确定区域物流中心城市就是确定区域增长极。增长极的作用机理中最重要的是极化效应, 其表现为:由于区域物流的发展, 区域物流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周围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原材料与初级产品等资源, 被吸引到极点上来, 从而获得各种聚集经济。而聚集经济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了增长极的极化效应, 从而加速其增长速度和扩大其吸引范围。对于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的发展来讲,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但对于周边地区而言, 由于大量资源的迁出, 经济发展更是雪上加霜, 陷入停滞。然而极化效应的绝对优势仅显示于增长极发展初期的一段时间内。随后, 增长极的推动力通过一系列联动机制而不断向外分散的过程中, 扩散效应越来越明显。通过产品、资金、人才信息的流动, 增长极将其经济动力的创新成果扩散到广大腹地, 从而使跨区域经济通过增长极的带动呈跳跃式增长。

五、“点——轴”开发效应

点轴开发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点-轴”模式是增长极模式的扩展。由于增长极数量的增多, 增长极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 这些线路相互连接起来就是发展轴。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 但轴线一经形成, 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 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 并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贯通, 就形成点轴系统。区域物流点轴系统中的“点”指的是各级物流中心, “轴”指的是连接“点”和“点”的“基础设施束”。在区域物流网络形成过程中, 社会经济要素在“点”上集聚, 形成各级物流中心。物流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将货物快速、安全、低成本地运达顾客, 因此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及其无缝隙的转接能为其实现方便条件。另外, 为了完成无缝转接, 各级物流中心需要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 “点”和“点”之间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的“轴”得以形成并发展起来, “点-轴”模式开始将重点由点转向了轴线。“轴”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设施, 通过产品、信息、技术、人员、金融等对附近区域有扩散作用。扩散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作用于附近区域, 与区域生产力要素相结合, 形成新的生产力, 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锁, 康凯.区域经济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7.

[2]郭湖斌.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 2008, (7) .

[3]黄继忠.区域内经济不平衡增长论[M],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4]张文杰.区域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J].中国流通经济, 2002, (1) .

区域物流经济 篇2

安特卫普是比利时第二大工业中心,港区总面积10633万平方米,其中水域占1315万平方米,港区岸线总长99千米,港内高水位时水深18.5米,是世界第四大港。货物年吞吐量约8000万吨,比利时海上贸易的70%通过该港完成。

通过港口物流的发展,推动本港区工业的发展。安特卫普港区工业高度集中,拥有汽车、钢材、煤炭、水果、粮食、木材、化肥、纸张、集装箱等专业码头,备有各式仓库和专用设备,建有工业开发区。据统计,安特卫普港海运量约四分之一来自于港区工业,如果把港区工业所引致的各种方式的运输量统计在内,每年超过1.15亿吨。

通过港口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形成集疏运网络,拓展经济腹地。安特卫普港区各种交通方式发达,铁路线就有近4千米,拥有300多条班轮航线与世界上800多个港口相连,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水运与密集的高速公路、铁路为核心的陆运相衔接,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保证商品运输的畅通。

通过港口物流发展,降低物流成本,提供港口城市工业发展平台。安特卫普港作为欧洲的工业和物流中心之一,充分发挥港口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的优势。目前,安特卫普港区的整个工业开发区占地面积约36.74平方公里,约占港区总面积的31%,已成为欧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石化工业中心。港口物流为临港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便利,工业的发展为港口的发展带来了持久的动力。

三、启示

(一)建设物流园区,促进港区工业发展

港口物流是聚集港口资源的途径,而港区是资源集聚的节点。物流园区建设为港口物流所集聚的资源提供一个承载点,为港口与港口城市、港口城市与其经济腹地的互动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鹿特丹港注重物流园区建设,建立“配送园区”、“分拨中心”等多种功能的物流园区,延伸物流产业链,增加物流增值空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港口物流可以充分发挥降低物流成本的优势,促进港区工业发展。安特卫普港,拥有专业码头,备有各式仓库和专用设备,建有炼油、化工、石化、汽车装备和船舶修理等工业开发区,为港区工业发展提供条件。

(二)形成多式联运,促进腹地集疏运网络的快速发展

建成多式联运网络,扩大港口的经济腹地和物流服务范围。安特卫普港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水运与密集的高速公路、铁路为核心的陆运相衔接,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保证商品运输的畅通。而鹿特丹港的海运货物可以在24小时内,通过综疏运系统到达法国、德国、英国和比利时等欧洲主要国家。

多式联运还可以帮助客户降低物流成本。在安特卫普港,物流服务提供者对物流链整体的优化理念已在港口物流的具体实施中普遍体现。这里活跃着独立于航运公司和运输公司运作的货代公司,可以为每一批货物选择最佳的物流路线,并对整个物流运作进行整体安排、组织实施和管理,为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找到最佳方案,从而满足每个客户的特殊需要。

(三)打造有效的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实行城市分工协作

集装箱的发展使得内河航运进入到物流系统之中,为内陆城市走向开放,区域与区域之间进行合作、资源的配置起到很好的作用。鹿特丹拥有公路、铁路、驳船等集装箱运输,是欧洲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它的装卸过程完全用电脑控制。其内河集装箱运输拥有运费低廉(比铁路低10%,比公路低30%)、货物的送达时间较准的优点。

鹿特丹港与安特卫普港的公路、水路和铁路集疏运系统均比较完善。鹿特丹港的海运货物可以在24小时内,通过综合集疏运系统到达法国、德国、英国和比利时等欧洲主要国家。安特卫普港与比利时和欧洲的内陆水运网络相连,每年大约有5艘次内河驳船通行,港口货物总量的90%以上都属于国际中转货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货物仓储和分拨中心。

(四)通过港口物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港口物流利于港口产业的提升,催生不同产业,利于港区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由于港区产业的拓展与提升以及结构的改变,对腹地区域经济的结构具有优化作用。

现代物流管理与区域经济探讨 篇3

【关键词】现代物流管理;区域经济;物流产业;物流管理体系

现代物流管理的兴起,不断改变经济格局,使得其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随着经济交流的加强,各国的经济贸易越来越依赖物流配送,使得物流管理进一步的发展。现代的物流管理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对区域经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现代物流管理概述

(一)现代物流管理概念

物流观念的起源是在二战时期的美国,主要作用是进行美国的后勤管理,以满足战时军备的需求。这种理论随着战争的发展传入日本,而我国物流概念的形成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留学生带入的,将物流第一次引进中国,促进了我国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随着改革开放步伐不断的加快、物流产业不断的进步,形成了现代的物流管理体系。

物流管理理论的形成,将传统意义上被动、从属的物流管理进行总结和上升,使其发展到管理学层次,形成系统的理论。现代物流管理学理论就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的物流目标,将物流系统进行规划、指挥和控制,以此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增加工作效率。在物流管理过程中,企业主要对物流管理进行总体的规划,统一指挥,提高资源利用率,对商品进行全面科学的管理。

(二)现代物流管理的目的

提高顾客满意度:经济竞争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重视自身权益的实现。现代物流管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顾客满意度的管理。传统的物流管理对顾客满意度较为忽视,甚至完全没有考虑顾客的感受。在货物配送的过程中没有对顾客的需求进行了解,在配送完成以后也没有对客户的满意度进行调查,造成顾客信心的缺失。现代的物流管理对满意度重视程度较高,售后的服务也较为到位。

合理利用信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对信息重视起来。现代的物流管理对信息的利用较为合理,许多的物流企业建立自己的网站,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对企业信息进行宣传,而且可以使顾客随时了解物流配送信息,增加顾客的信心。同时,网站上设立专门的平台收集顾客的反馈意见,使企业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调整企业发展方向,促进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提高工作效率:传统的物流管理较为松散,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造成团队协作过程中工作的重复和不合理,工作效率低下。提高工作效率是节省成本的关键,在相同条件下工作效率的提高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资源。现代物流管理在进行人员安排和科学化管理方面取得了进步,与传统物流相比在企业责任落实和成本控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管理方式。

二、现代物流管理建议

(一)加强体制创新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管理分工较为细致,在物流管理方面也设置了一些部门和体系进行指导,造成一些管理上的混乱。因为物流本身就是综合性比较强的行业,涉及到各个不同的部门,如果因为部门分工过于细致造成协作的中断对企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各个物流部门只服务于本部门或者是本区域,只是对其上级本部负责,这样就造成各部门之间横向和纵向的交流沟通较少,使得整个管理体系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加强各个部门的协调,制定相关的措施将物流相关行业进行合并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在进行现代物流管理的过程中,要建立全国的流通网络,对物流的横向网络的建设要重视。最后就是政府对物流产业要进行扶持,在基础设施的规划上进行侧重发展,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合理利用资源。

(二)提高认识,重视信息化

中国的物流管理,现阶段来讲还是较为粗放的管理模式。为了追求效益,多数的企业将重点放在了降低销售成本和增加利润上,对管理的认识度不够,对信息的利用程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我国物流管理明显滞后于销售管理,长此以往对我国的物流管理发展较为不利。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管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这其中不仅包括物流体系的建立,还包括管理方法的借鉴。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在物流管理方面的竞争力,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防御风险的能力。

(三)重视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的管理是当今社会综合竞争力的体现,也是企业重要的职能。资金、物流、信息流是相辅相成的,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只有将三者结合才能真正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信息化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也是物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的物理管理在信息收集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缺失,信息的收集和利用效率较低,流失了大量的资源,除了经济上的直接损失,还造成人力、时间和效率等方面无法估量的损失。

因此,企业为了自身发展要对信息化建设进行重视。相关的组织和机构为了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也要大力推动物流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现代物流管理理念进行传播,推动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促进全国物流管理理念的深层次提高。

(四)重视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现代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源。国际上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国内,为其垄断经济做准备。我国目前是人才的需求高峰期,人才的缺口不断增加,特别是物流方面的人才,毕业生的数量和社会的需求存在比例的失衡。但是许多的企业为了自身成本的考虑往往拒绝引进人才,造成物流管理方面的人才在毕业以后往往没有专业对口的工作,造成资源的浪费。

因此,企业应该不断的改变自身观念,人才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人才在进入企业以后,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管理中的不足,并且提出自身的建议,及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发生更加严重的后果。同时,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让企业的发展更加专业。

三、现代物流管理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一)与区域经济格局的关系

因为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现有的服务市场格局不断被打破,各区域内的运输公司和仓储已经和区域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政府因为自身发展需要,对区域内物流产业进行收购,使得物流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现代物流管理体系的建立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增加了区域经济的收入和经济结构的转型。而区域经济中,物流产业要想长远发展并且和本土产业形成竞争就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建立自身的供应链系统,增强信息共享水平,和本土产业保持战略合作的关系,使自身具有更高的竞争能力。

(二)与区域信息的关系

信息的共享对物流管理非常重要。区域经济中,企业经营优势非常重要,因此如何在本土企业中脱颖而出,就需要与区域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形成合作关系,形成自身的供应链体系。在体系中的企业都可以及时地获取信息,实现信息的共享,提高工作的效率。因为本土企业,特别是本土的物流企业,本身掌握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对于配送等物流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能够合理地利用区域经济的资源,对于物流管理中信息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与当地税务关系

传统的物流管理在纳税方面只需要缴纳营业税即可,但是随着课税制度的改革,按照行业的不同将营业税分成了不同的税目,采用了不同的纳税比例,而且每个区域纳税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例如运输业统一执行的是3%的税率,而其他服务业就需要5%的税率,物流产业是集仓储物流和配送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项目,因此在税费缴纳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因为地域的差异,各地对物流配送中各个环节的税费缴纳标准存在差异,给物流管理带来一定的问题,在进行物流管理的过程后中对税务的核算要变通,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税务的核算,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结束语

物流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需要满足顾客较高的需求和产业较快的发展速度。只有清晰地认识到现代物流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才能真正保证物流企业的正常运营、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的成本。中国的物流企业在发展中更加应该注意管理水平的提高,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对自身的企业进行改革,采用先进技术进行管理,促进现代物流管理的高速发展。同时,在现代物流中要重视区域经济的重要作用,利用区域经济资源促进自身的发展,重视区域经济的差异,对不同区域的经济采用不同的方式,促进物流管理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王云泰.现代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

[2]Ershi Qi.New Trends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n New Century[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 篇4

关键词:区域物流,区域经济,区域物流能力

0 引言

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区域间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不断涌现,使物流活动变得日益频繁。如何构建区域物流体系已成为区域经济快速、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区域物流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信息平台以及物流政策平台的规划和建设[1]。而区域物流能力的提升必须以区域物流需求为导向,以满足区域经济当前以及未来的发展需要。因此研究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特别是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1 区域物流能力概述

1.1 物流能力的涵义

物流能力是指某特定的物流系统,从接受客户需求、处理订单、分拣货物、运输到交付给客户的全过程中,在响应速度、物流成本、订单完成准时性和订单交付可靠性等方面的综合反映,也可以简单地把物流能力理解为是由物流系统的物质结构(如配送中心数量与规模、运输能力、分拣处理的设备能力等)所形成的客观能力,以及管理者对物流运作过程的组织与管理能力的综合反映[2]。物流能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物流能力指物流设施设备或物流系统的容量或能力;广义的物流能力是指企业的物流运作能力,它反映了组织的综合物流功能水平[3]。

1.2 区域物流能力

区域物流以及区域物流能力二者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区域物流是指在区域范围内的一切物流活动,包括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功能实体性的流动以及物流过程中各环节的物品运动[4]。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供应者到需求者的物品运输和集散一体化的过程,目的是运用区域概念和战略的手法解决有关大范围物流的各种主要问题,实现区域物流的最佳化。

区域物流能力则是指区域范围内的物流部门为本辖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供物流支撑和服务的能力[5]。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区域物流能力有两个方面属性,一是区域物流的需求能力,一是区域物流服务的供给能力。物流需求能力的规模和结构决定了区域物流服务能力的规模和结构,区域物流需求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规模[6]。

1.3 区域物流能力的构成要素

从企业的角度提出物流能力既包含了企业物流设施设备生产能力等静态能力,也包含了企业管理与经营物流的动态能力,以及企业对上述二者协调运作的综合控制能力[2]。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是由物流要素能力和物流运作能力综合而成的[7]。区域物流是众多微观物流作业、企业物流在区域空间领域的反映,更强调系统整体性运作。站在区域范围的高度,区域物流能力是由区域物流要素能力、物流企业经营服务能力、区域物流协调能力构成。

1.3.1 区域物流要素能力

区域物流要素能力是指区域物流体系中的各种资源,包括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技术以及物流设备等。

(1)物流基础设施

物流基础设施是为服务供应链整体功能和具体环节,满足物流组织与管理需要,具有综合或单一功能的场所或组织的总称,由各类物流通道和结点的有机结合配置而成[8]。

(2)物流信息技术

物流信息技术通过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来实现对物流企业各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与高效利用,加速了物流企业经营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在物流管理决策、管理组织结构、物流业务运作方式等方面起到了重大的改革和促进作用。

(3)物流设备

物流设备则指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以及各物流企业内部的各种运输工具、装卸搬运机械、自动化作业设备、流体加工设备、信息处理设备以及其他设备。在区域物流中,存在着多种运输方式的交叉作业,物流设备的兼容度、标准化也成为提供区域物流能力的重要方面。

1.3.2 区域物流经营服务能力

区域物流服务的提供最终落实在具体的物流企业、物流结点及供应链上。因此区域物流能力还体现于区域内物流服务提供者的经营服务能力。区域物流经营服务能力是指物流服务提供者在区域物流要素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管理思想、技术和方法,采用物流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手段,优化配置物流资源,为区域物流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服务的能力。它可以通过物流服务企业的数量、经营规模、各种类型的运输、仓库和堆场储存能力、服务网络、技术和服务水平、对客户需求的满足程度等体现。

1.3.3 区域物流协调能力

区域物流协调能力就是指对区域物流要素能力、区域物流经营服务能力,以及物流发展环境进行协调,以追求区域物流的合理化,协调企业物流与区域物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其包括区域物流空间布局规划、物流基础设施平台规划、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物流政策规划和物流产业主体发展规划等。

2 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研究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是互相依存的统一体,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系统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区域物流产生并发展的源动力。

2.1 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现代物流业将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等多种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都是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物流的发展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发展。基于增长极理论的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平台规划的核心是重点对区域物流增长极的物流资源进行配置。对区域物流增长极的选择一般依据区域物流现状,选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或者物流发展条件较为优越、发展潜力较高的地区。根据条件的优先在区域物流增长极中规划建设物流基础设施,重点规划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等大型物流结点以及主干通道和次干通道,构筑起一个主次分明、重点明确的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并借助物流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来推动区域物流业的一体化和现代化。

2.2 区域物流能力与交通投资的关系

随着交通行业投资I的增长,物流能力投资弹性E呈现下降趋势;物流能力投资弹性随时间t呈下降趋势;物流能力的提高不仅仅依赖于交通行业投资的增长,建设现代物流系统是提高综合物流能力的根本途径[4]。区域物流基础设施是区域物流能力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区域物流能力的发挥以及提高不仅仅只依靠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在物流投资弹性随交通投资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的前提下,我们必须立足于国家宏观经济条件、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发展战略、区域所在区位的综合交通网络、区域物流信息化水平、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现状,在对区域物流需求的进行分析预测的基础上对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平台进行规划,充分整合区域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并对需要建设的物流基础设施进行立项投资。

2.3 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物流需求的关系

区域物流需求是指区域内或区域外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物流相关活动。它是一种派生需求,主要来自于当地工商企业以及普通消费者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如果只强调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物流业的发展也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同时,一个区域的协调发展离不开该区域内物流服务支持。对于物流需求的分析,主要基于城市的产业布局调整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预测。城市产业布局的发展与调整,将直接影响物流需求的分布状况及需求类型,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也将直接影响区域物流需求量的大小。而物流需求的类型、规模以及分布将是影响物流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因素。只有把握了物流需求特征才能保证物流基础设施规划的质量,才能保证区域物流能力的充分发挥。

3 结论

通过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出区域物流能力的规划和建设应适应、适当超前于区域经济发展,从而起到促进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不至出现资源浪费。然而目前对于物流能力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关于物流能力的概念,物流能力的构成要素、度量方法、评价指标等都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对物流能力的研究范围也仅限于企业层面和供应链层面,未能从更高层面进行协调。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能造成对区域物流能力规划预测的偏差,而导致区域物流能力和区域经济的不协调发展。它急需做进一步定量研究。

参考文献

[1]徐青青.现代区域协同物流系统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

[2]马士华,孟庆鑫.供应链物流能力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3):301-307.

[3]马士华,申文.企业物流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交叉作用研究[J].物流技术,2005(4):5-8.

[4]谭清美,冯凌云.物流能力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3(8):22-24.

[5]王岳峰,刘伟.对区域物流能力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物流科技,2006(11):77-79.

[6]闫秀霞,孙林岩.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区域经济,2005(3):257-258.

[7]马士华,陈习勇.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构成及其特性研究[J].管理学报,2004(1):107-111.

乡镇区域电子商务困难在物流 篇5

乡镇区域电子商务困难在物流,怎么解决?
一直很想在家做电子商务,后来考虑很多之后,发现问题主要还是在物流!电子商务现在普遍在大城市,快递方便!而农村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物流却是个瓶颈!假如在农村去做物流不做电子商务,因为做电子商务的人不多,逃不脱亏本的命运!但是做 电子商务,物流不便也竞争不过其他商家,也难成气候!不知道有没有好的办法去解决!

云计划导师马云答复:
西部今天的电子商务是没有东部好,但比 7、8 年以前的好很多了。对阿里巴巴来说,我们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决心加大对物流的支持,我们会在仓储、信息系统上做努力。但整 个社会化物流体系不是一家公司做得好的,这是巨大的产业链,需要许许多多公司的参与。对西部的电子商务,我还是蛮看好的。关键是要把西部有特色和重要的东西运出来,拿出来,送进去。对于广大的西部市场,我相信物流公司会逐渐设一些点在那边。3-5 年后,物流会发展的很快,但你不能等物流发展了再来发展电子商务,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

其他网友答复:
很多问题可以反过来看的,既然你看中了乡镇电子商务会发展,认为问题是物流,那 么你难道不是找到了一个发展的问题?有问题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财富。就比方说农村要想富,先修路。。如果国家可以让个人修路,说过路费,那估计这 个行业最火爆。你看到了乡镇电子商务会发展,而且问题是物流,那么建议做你去做这个物流不是更 好!马云知道网上卖东西会是潮流,缺的是好的市场和管理,他没有去卖,而是开了市场 和管理。乡镇电子会发展,缺的是物流,你懂得!


区域物流经济 篇6

【关键词】产业;协调;资源配置;发展

一、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概念

通常来说,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之间的作用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由于地理原因,它自己受制于该地区的自然资源,更重要的是该地区的投入资金、劳动密集度、技术程度等相关因素。如今绿色生活、绿色GDP的观念深入人心,看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效果,不能单纯的考察经济指标的高低,要考虑社会整体效益以及地区性的生态效益。如此组成的区域经济才是一个较完整的主体。

物流也称为物流服务业,按产业划分,属于第三产业;同时也是一种物流资源产业化形成的综合性产业,其中有包装业、仓储业、配送服务、运输业等各个行业的资源整合手段。这些在各个产品市场的领域都有运用,包括制造业、农业中的大部分流通业务。特别是在生产类企业还是流通类,都有许多的物流活动或业务。但是真正的物流产业并非如此,而是要将这些物流活动和业务独立化成为一种经营业务,才能是物流产业。

当前企业规模小,综合服务能力较差。物流产业需要各个产业之间集聚,从而降低成本,所以它是一个典型的集聚型的产业。不过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各个区域的经济状况发展中的物流产业水平都不是很高,通常只是简单的建立运输对接、共同包装、协助配送等基础上,无法形成有机、有效的统一。所以就出现了一系列的物流活动都是要由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实施执行,没有具体的分工细化,更谈不上高度的专业化操作。这其中也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小物流企业是当前物流业的主体,如此必定加剧内部实施的运转成本。

二、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1.物流产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根据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物流产业具有深入所有行业的便利性,高度集中的物流产业能够有效快速培育区域内部重点行业的经济增长极,通过这种区域内的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发展,最终很好的刺激经济的增长。据统计数据,2009年美国物流产业规模为90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10%以上,而十年之前其物流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就已经高达9.9%。不仅如此,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最大化提高物流活动效率,进而减少生产、流通过程中的运营成本,提高经济单位的运营效率,通过改善物流环境较好的提高区域内企业的竞争力,而且高度专业化、规模化的物流产业涉及到许多行业,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和带动效应。物流产业对与区域经济的影响,除了表现在对产业关联的推动作用,还有助于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良好的物流产业带动其他产业间的资源流动,降低生产流通中的交易成本,形成稳定的适合本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水平的经济结构状况。

2.改善竞争环境,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物流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著名的三力体系已经说明,区域经济竞争力是由区域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构成,所以如果具有高度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现代物流产业,就可能会差生巨大的资源聚集效益,从而使得区域经济得到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一个专业化的物流产业,还可以带动企业的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区域内各个企业的竞争力。但是这也要求区域内各级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改善物流业的环境,提升客观条件。

3.区域经济结构完善,促进物流产业发展

区域经济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也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愈加完善的区域经济也就会有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效果,让区域内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是市场机制。一个地区的区域经济结构决定了物流产业的目标和发展水平。通常情况下,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依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以第一产业为主,那么该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主要也依靠农业和原材料为主。目标产品也是农产品、工业原料。就像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就是如此。那么如果该区域的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和高新产业是主要产业。该区域物流产业的产品和结构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特点就是更多的为小批量、多批次,对物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要求也比较高。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就是这样的情况。在竞争激烈并且要求高的环境下,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是必然,物流的服务水平也随之提高,这最明显的例子便是我国东西部物流水平的差距。

4.规模扩大,促进物流产业发展

与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有着相同特点的物流产业,它是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它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当地的经济水平。地区的市场繁荣也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有直接关系,市场的活跃程度依靠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发展速度快可以让市场交易更加活跃,将商品流通规模扩大;相辅相成,活跃市场后也会增加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扩大市场规模;为物流产业提供良好的条件,形成良性循环的经济效应。

三、两者协调发展的建议

物流产业作为一种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流通加工等在内的新兴复合型产业,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和提升区域竞争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1.充分考虑各区域的基础、资源和特色

各区域在发展物流产业时必须充分考虑区域的基础条件,以及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本区域的发展规划来确定物流产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同时,各区域在制定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时一定要与国家的政策及当地的总体发展规划相协调,有计划、有步骤的加以实施,以非均衡发展为途径实现均衡发展。除此之外,还要明确区域资源和特色,如东部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应着重发展制造业物流,同时协同发展港航物流和商贸物流等;珠三角的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具有有港口、航空、高速公路、铁路、城际轨道等构成的发达、密集的交通运输网络,同时具有家电、纺织、服装、汽车、高新技术等雄厚的产业基础,可大力发展汽车物流、家电物流以及港口物流等;中部地区地处我国的经济腹心,是连接我国东部和西部的重要桥梁以及南北方的过渡地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煤炭和水电资源也较为丰富,要充分发挥其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粮食物流及煤炭物流加快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产业的联动发展,不断提升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形成与东部物流区域的有机衔接。

2.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制度建设

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复合性产业,涉及政府多个部门,因此,要加强政府在管理体制改革和经济环境维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必须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深化各区域物流管理体制改革,打破行业垄断,消除地区封锁,克服物流产业条块分割、职责不明确的问题;同时在原有各省区物流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酝酿成立省级权威性的物流产业管理机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各省区物流产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通过政策引导、改进管理、强化服务功能,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建立一个统一的物流管理部门或机构,设立一个山交通、铁道、民航、邮政、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以及相关行业协会参加的综合协调机构,弱化部门利益,改变行业管理政策理念,从全局出发,统一领导和协调物流发展工作。

3.完善物流产业标准体系

物流产业的标准化建设,可以提高物流交易活动的可控性、便利性,降低物流交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物流产业标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物流内部设施、机械装备和专用工具等技术标准的建设,装卸、仓储、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作业标准的建设,以及物流信息标准的建设等完善中部地区物流标准体系,要鼓励工商企业、物流企业、行业协会和相关政府部门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计量、货物分类和成本分析方法,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设备设施、工具器具、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等,同时,物流服务的便利性也越来越成为一项对物流评价的重要标准,提升便利性和可控性是必不可少的。理论研究方面要加强标准化的研究,比如:标准术语、集装箱标准化、服务流程和统计标准。对于物流本身也要有标准话要求,像物流企业分类、物理管理绩效、技术标准体系。部地区应以物流标准化建设为信托,在中西部地区则是要完善中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环境,促进物流产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生龙,胡鞍钢. 交通基础设施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J]. 经济研究. 2011(03)

[2]蓝必华. 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J]. 南方论刊. 2009(09)

[3]张红波,彭焱. 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9(01)

[4]谭卡. 区域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11)

[5]黄磊. 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动性——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作者简介:

区域物流经济 篇7

区域经济的形成依靠区域产业的发展, 区域产业体系的形成的关键因素不是各类产业数多少, 企业数量多少, 而是产业链的形成和产业链的延伸而引发的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带来的产业融合程度。现代产业发展依靠技术延伸或技术创新形成的产业融合, 由专业化分工各企业构建自己的核心业务。现代企业专业化分工日趋明显, 企业间协作关系更加密切。产业融合和企业协作带来的是一定区域内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众多中心企业构成的产业集聚现象, 这种产业集聚是建立在产业链基础上的, 是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部门或企业以产品为纽带按着一定逻辑关系联结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网式企业联盟。充分利用区域优势, 资源优势, 技术优势等形成集群化生产。如美国硅谷形成的微电子, 生物技术和风险资本几个产业的集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各类产业发展是基础, 产业链的宽度、深度、产业集聚的规模是关键因素。产业集聚规模的形成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即:市场需求, 市场辐射力, 区域物流体系竞争力。区域物流体系竞争力是保证区域产业终端产品市场辐射能力的最有效的保证, 是产业链中企业间供应链关系建立的基础平台。区域物流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产业集聚产生实质的影响。

(1) 区域物流全面提高区域资源利用效率。区域物流是个宏观概念但其构成是各个微观个体物流企业群构成。物流企业群经过长期的与区域产业共同发展, 经过物流企业自身整合、融合过程形成有效的物流产业结构也就是区域物流体系并生成区域物流竞争力。区域物流竞争力加大了产业集聚内的资源流量, 产品的市场流量, 构成了区域闭环内的“增长极”推动产业链共同增长。在区域物流水平上, 产业集聚中企业间供应链关系的建立决定企业间资源利用程度和社会资源利用效果。区域资源利用效果是区域产生吸引力的关键, 它决定产业集聚的规模和区域产业的发展。

(2) 区域物流水平决定区域内生产要素配置状况。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单纯去配置产业的资源要素, 不如高效率的利用生产要素。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中, 产业链中许多生产要素的联结、利用是需要区域物流产业来连接的。无论物流产业要素还是区域物流生产要素的合理化配置, 物流水平起着相当重要作用。同时区域物流能力是使生产集聚发挥资源节约效应的关键因素。

(3)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产品市场全球化, 消费需求的个性化, 使产业链中各企业的核心业务越来越凸现, 企业必须集中优势完成自己的核心业务形成强势竞争力, 企业非核心业务外包成为必然。在一定区域内集聚的企业间供应链关系的建立是企业保证自己核心业务优势的惟一手段, 而区域物流是这些集聚企业形成供应链关系的基本平台。

(4) 区域物流体系是形成企业供应链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区域物流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能够带动产业链经济发展, 理论依据是产业关联性, 这种关联性通过物流流动方向, 速度和大小得以外化。依据产业集聚理论, 该区域内竞争力在“物流企业竞争力”上形成“极点”得到极化, 极化后在“产业链”上集聚, 通过下游产业的密切合作竞争力不断扩大, 吸引众多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区域产业得以不断扩大。

(5) 区域物流能力反映着区域之间的能量交换, 这种能量交换的程度取决于该区域的输入输出能力。区域能量交换是协调重组区域资源的关键, 输入有效资源, 输出不适合产业发展的资源, 这一循环是在产业链发展中完成的, 是保证产业集聚效率的动态过程。

2 区域产业集聚型经济对区域物流的需求

产业集聚形成集聚经济群, 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决定着区域物流水平。物流业业属于服务业, 依附于制造, 商贸等产业而存在, 其价值体现在产品流通质量上。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 各类产业规模, 产业效率, 产业水平, 产业集聚程度等方面都产生对现代物流业的需求。但这种需求是有明显产业特征的。产业链延伸引发的产业集聚特征, 使产业投资的趋向、规模明确, 对产业需求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对物流设施, 物流方式要求适合于产业的特征并和产业发展方向同向。产业链的深度, 产业集聚的广度决定着区域物流结构和水平。在一个较大区域内, 区域产业不是单一的, 存在着不同产业的产业链以及不同类型的产业集聚。如吉林玉米产业集聚的物流体系突出二个层次特征;第一层面突出粮食仓储、运输, 其物流范围是区域性的, 第二层面突出粮食深加工产品 (如化工醇、乳酸、饲料、化工品等) 的物流特征, 特种专业性运输较多, 物流范围是全国乃至全球性的。如:吉林汽车产业物流体系等都有其明显的产业特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同产业形成的集聚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产业集聚下的物流体系是与产业集聚类型、特征及产业规律相符合的。不同种类的集聚产业产生不同的物流结构形式。如美国加州酒业集聚, 它的物流体系主要是由酒原料供应, 酒类仓储, 运输以及酒类服务业和旅游业物流构成。区域性产业集聚衍生的物流产业布局有着明显的自身特征。如港口城市进出口国际货运量形成的国际物流通道所产生的经济带。资源集聚型地区山西煤炭形成的全国煤炭物流网络等等。

3 物流产业发展与集聚型经济的融合

在产业链基础上为产业集聚发展而形成的物流产业是具有明显产业特征的。具体表现为物流技术边界, 市场边界, 运作边界的范围。区域物流产业发展不但要适合于不同产业链、产业集聚要求, 更重要的是使区域物流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或物流产业内不同物流企业间, 相互渗透交叉互补即有高效专业化物流, 又有适应性极强的通用性物流, 形成具有促进地区总体经济增长的物流体系。

物流业与集聚型经济协同发展是集聚型经济市场拓展的重要依托。经济的全球性竞争,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到90年代快速发展, 到21世纪的今天全球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大国的全球化制造使产品以最快速度, 最便捷方式进入全球市场各个角落。以资源特征为存在条件的集聚型经济区域为全球市场提供原料或中间产品 (吉林玉米产业) , 它应是全球供应链体系的一个结点。这种区域经济的辐射力, 供应能力应与全球经济运作同步。区域集聚型经济的物流体系、物流业务、物流技术应以区域产业集聚种类为边界为不同种类集聚型产业服务。它的市场服务应以供应链用户为服务边界, 这种市场多数情况下是跨国界的甚至全球性的范围很大。市场辐射范围是保证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物流业与区域集聚型产业融合不是一个“一维空间”概念, 包括五个维度内容即:基础技术融合、市场网络融合、设施设备融合、管理理念融合、信息系统融合。在基础技术方面, 物流体系中仓储, 运输, 装卸, 搬运等一系列物流技术不能只适应于一种产业集聚企业群, 应对区域内所有产业都能提供适时服务, 适合于区域经济总体发展要求。在物流网络与产业市场边界上, 物流网络为集聚产业市场覆盖面应提供有力保证。区域物流体系网络延伸应与集聚型产业市场同步拓展使之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在物流设施设备融合方面, 无论仓储, 运输, 装卸搬运网络设施方面都应与集聚型产业发展相匹配, 使产品在现代物流体系中及时流向用户。在管理理念融合方面涉及到企业间文化差异, 价值观差异具体表现在管理标准执行及管理指标等方面。所以区域物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标准等都应符合区域集聚型产业的发展要求。

产业链、产业集聚已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它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现代经济发展规律。产业集聚型经济发展形式必然伴随着对现代物流业的需求, 集聚型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是重要的, 区域物流业与集聚型产业的融合, 协调是产业集聚能量发挥的关键, 也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

[2] 路江涌, 陶志刚.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 2006 (3) :103~114.

[3] 张耀辉.产业创新的理论探索[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2.

[4] 林敬松, 黄细洋.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 2005 (6) :88~89.

区域物流经济 篇8

1 区域经济和区域物流的概念

区域经济实质上就是以一个地区的现有资源、经济现状、人才储备为基础的, 人才和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的生产活动的总和, 是一种地缘产物。这种经济体对于地区的依赖是很明显的, 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状况、人文环境、民族风俗、传统习惯等, 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直接制约因素。

对于区域物流, 目前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大体来讲, 区域物流是相对于国际物流而言的, 是一个通过物流基础设施实现的, 经济区域内的物品流通的活动。所以, 区域物流应该是指一个经济区域的物流活动, 它受一定的文化及社会因素影响, 区域内的所有物流活动都基本处于同一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上, 带有明显的区域特点。

可见, 区域经济和区域物流都是基于区域概念而存在的活动。区域经济中包括物流活动和其他活动, 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助推器”。如果区域物流发展状况和区域经济相适应, 则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反之, 则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的作用。因此, 研究两者的发展关系十分有必要。

2 区域经济对区域物流发展的影响

若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迅速, 产生大量的商品储存, 就必然会要求有相应的物流水平与之相配套, 否则就会产生商品的积压。所以, 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对物流产生要求。这种意义上来讲, 就是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物流业的发展, 区域物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 属于后发产业。所以, 区域经济对于区域物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1 区域经济决定区域物流的发展水平和规模

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直接决定着这一区域的设施完善程度和商品流通的规模。物流活动是在一定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进行的, 如果本区域的交通运输、电信设施建设等都很优越, 那么就会对物流的发展提供一种便利, 若果这些条件不具备, 那么物流业是不可能迅速成长起来的。只有交通便利的地区才有可能发展物流。

另外, 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流通能力的要求是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动因。当经济处于落后状态时, 不会有物流的高度发展的可能, 只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 客观上要求有高效率的物流运营, 才会出现与之相适应的物流运输行业的发展。目前, 我国的物流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这些的地区的经济发展事实表明, 区域经济越是发达, 商贸活动越活跃, 区域物流业也就越有市场, 发展规模往往也就越大。除此之外, 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天然禀赋也是物流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的自然资源分布很不平衡, 客观上也促进了区域物流在我国的发展。

2.2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决定区域物流的发展阶段

每个经济体在发展中总要呈现一种从低到高, 从起步到兴旺的态势。相应的物流业成长过程也会表现为一个先缓慢起步, 然后增长, 之后逐步成熟的过程。有点像是生命发育的过程, 先是幼年期, 而后成长, 最后成熟。区域物流也不会例外, 它也会经历这样一种发展路径。至于发展到哪个阶段, 则主要取决于其所处的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当区域经济处于起步阶段时, 这一区域的物流业一定是刚刚建立或者处于较低的发展状态;当经济有一定发展以后, 商贸往来比较频繁, 需要大量的货物运送, 这在客观上就要求物流业的服务, 必然促进物流发展;经济发达条件下, 对于物流运输、储藏、信息处理等要求必定更加高, 这就在实际上对区域物流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经济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就要求区域物流业相应的调整到与之相应的阶段上。

区域物流基本上与区域经济处于同一水平, 有时也会呈现出超越或者滞后的情况, 但是, 总体上来讲不会偏离经济客观情况太多。当两者不相适应时, 就会有一个自动调节机制起作用。区域物流滞后于经济时, 区域经济就会带动其发展, 直到两者相互平衡。当物流基础设施过度建设或者重复投入时, 区域物流就会超越区域经济, 这时就会有物流资源闲置, 造成浪费, 物流业实际上还是在和区域经济同一水平上运行。如果区域物流滞后经济太多或者长期滞后, 就会给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当区域物流超越区域经济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经济发展, 但是长期的超越或者超越太多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从而低效率运行, 长期来看不利于物流业的发展。

2.3 区域经济内部和外部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促进了区域物流的发展

在现代企业发展的同时, 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之间的企业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分工,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都在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企业通常会采取购买原材料的方式来缩短其生产周期, 或者是购买半成品来直接加工, 然后把产成品迅速销往各地。这样一来, 原材料供应企业之间, 生产链上的其他每个环节的企业之间就会形成一种竞争, 这种竞争要求企业尽量降低成本, 压缩营运费用, 这都需要物流的加入才能做到。竞争越是激烈, 对于物流业的依赖就越明显。这也必然带来物流业产业化的运行, 从而促进该行业的发展壮大。

3 区域物流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区域物流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构成要素, 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区域物流对提高商品的生产流通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 优化产业布局和完善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 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促进区域分工等都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1 区域物流对区域内部的优化作用

区域物流的高度发展, 使它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便利、更加高效的服务。物流业自身的发展使得客户使用物流资源的费用降低, 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自然也随之减少。物流业的迅速崛起有利于实现高度专业化、现代化、产业化的物流运行, 从而降低交易各方的部分交易费用和交易成本, 提高整个经济活动的效率。

区域物流的发展是通过建立系统的物资流通、运输、存储、管理体系来实现的, 这些系统的建立, 不仅可以解决当地的就业和税收问题, 而且还会带动资本、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等要素的聚集, 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当商品大量流入区域或者其中的中心城市, 就会改善区域内部的投资环境, 加速区域经济系统的形成。并且, 区域物流产业具有向前效应、向后效应和旁侧效应。所以物流产业的发展必定会带动装备制造业、物流包装业、新技术新工艺的进步, 对于区域内的公路、铁路、航空、存储、通讯、商业、外贸等的需求也相应提高。活跃的区域物流必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2 区域物流对区域周边地区有辐射带动作用

法国学者佩鲁说, “增长并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 而是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上, 然后沿着不同的路径向外扩散, 并对整个经济造成影响”。区域经济中就存在这种“极化理论”。也就是说, 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区域差别不断强化。根据“极化理论”区域经济会在条件比较好的地区率先发展起来, 从而形成一个“增长极”, 可以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区域物流的存在实现了这种带动关系。

区域经济发展, 其中心城市就是所谓的“增长极”, 它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主要是依靠物流业的传导和运输来实现的。中心城市的物资流入和流出, 需要经过其周边区域, 这样就会带给这些地区交通和物资的便利。至于这种带动和辐射的效果如何, 主要视区域物流的的发展程度而定。

3.3 区域物流的发展可以促进区域分工

区域物流业的出现改变了过去的商品生产模式和供应机制。从原材料到半成品再到产成品, 原来基本是在比较近的地域内完成的, 现在物流业的出现实现了物品的快速、远距离的运送, 这样就使得企业在购买原材料或者半成品时, 可以货比三家, 以最低的成本购买到所需的物资。打破了过去的地域限制, 有效的整合了区域内资源, 将生产过程演化成区域内部的合作。

区域物流业的崛起, 不仅可以优化区域内部的分工, 还提高了区域之间的分工效率。在我国, 自然资源的天然分布使得有些地区资源匮乏, 有些地区则相对充裕, 这就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生产差异。但是这种天然的分工结构并不合理, 主要是存在重复建设和资源使用的低效率, 这就造成了我国高投入、低产出的生产模式。只有使各种生产要素充分流动起来, 各区域之间相互补充, 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生产。区域物流的发展不仅实现了物资资源的自由转移, 也带动了各个区域内的优势产业的形成。各个区域经济体都选择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者是产业链上某个有优势的环节来发展, 逐渐形成了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工, 或者是同一产业的生产链的分工, 区域之间的分工更加合理。

4 结语

区域经济和区域物流的发展是相互推动、相互依存的。无论是区域经济的发展还是区域物流的崛起, 都需要相应的政策规划与之相配套。在区域规划时应该结合自身的具体条件, 设计合理的区域物流发展方案。特别应分清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劣势, 扬长避短, 发挥比较优势。不是所有城市或者区域都能够发展现代物流业, 比如西部地区, 目前没有大量的物流需求, 所以在现阶段不适合培育物流市场。

在发展物流业时还应该准确把握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准确定位自己在全国所处的区域条件和在产业链的位置。针对不同的经济阶段制定相应的物流业发展政策, 完善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自身具体的区域条件和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不同位置, 出台不同的措施, 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 推进区域物流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 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崔介何.物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路万涛.区域物流的理论分析与问题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5 (06) .

[3]武志惠, 虞巧颖, 申金升.三大经济圈的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08 (01) .

[4]曹东.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 2010 (03) .

[5]徐青青, 缪立新.区域物流发展及研究综述[J].物流技术, 2006 (04) .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篇9

关键词:物流经济,区域经济,经济增长

近年来,电商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物流经济的腾飞,而区域经济在物流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程度的进步。可以说,物流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和影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我国物流经济产业还存在着发展较混乱、物流资源配置率较低、造成的资源损耗较大等问题,但随着区域经济的整体进步,这些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物流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为有效提高物流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率,本文对物流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提出区域物流经济的发展建议,以期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1 物流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机App、i Pad等掌上终端智能设备的逐渐普及,网络销售得到迅猛发展,我国物流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此外,我国正大力鼓励企业积极创新,深化改革,产业结构进行大调整,传统物流进入转型升级期,这些为物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它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1 合理配置各种优势资源,提高物流行业的运行效率

物流经济随着网路电商的兴起而得到飞跃式的发展,而物流经济不仅仅满足了网络销售的配送货,而且对区域经济进行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运输成本。物流经济的发展为企业节省了运送方面的人力损耗,提高了物流企业运输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了生产、销售企业不必要的运输成本,提高了物流经济以及区域经济的运行效率,对盘活区域经济资源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物流经济的发展中,有更多的竞争者参与进来,刺激了物流产业水平的提高,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物流运输体系,区域间的物流方式不断丰富,各类运输方式综合利用,运输系统得到完善。区域物流体系的构建,有效地提高了区域产品的流动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储运风险,有利于实现交易双方的互利共赢。物流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在互联网经济作为中间纽带的作用机制下,企业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物流体系越发达,区域之间的产品越能够实现快速的交易,企业的运行效率也会大大提升。

1.2 推进物流产业升级创新,带动企业转型

随着物流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变购物模式,连带着企业的运行模式也发生较大的变化。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企业需要不断变革创新,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和增长的需求。区域经济在物流产业的大船上不断的前进和发展,区域经济中的多个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不转变经营模式,与物流经济紧密联系起来,以适应当下的市场竞争机制,从而保证不被市场淘汰。而为了适应物流经济的节奏,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就会发生变化,以往以粗放型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逐渐被精密型所取代。与此同时,物流经济的发展,有效调动了民间资本的流动性,提高了金融行业的活跃性,并将生产、经营企业紧密地联系起来。

物流经济对区域经济产生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有力地提升了区域经济中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例如,信息产业对物流信息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是提高物流经济的有效途径。区域经济在物流经济的带动下不再像以往一样受到多重阻碍和限制,在助推第三产业兴起的同时有效地改善了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提升了区域经济的活力,增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潜力,从而有利于区域经济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1.3 有效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

物流经济的大力发展为区域内的相关企业带来了压力和便利:一方面逼着这些企业不得不提高自身的经营水平,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区域内的就业岗位,有效提升了区域内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福利。而物流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最大效应就是提升了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一些新兴产业不断出现,中小企业得到较大的发展,创业变得更加简单有效。

物流经济的发展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增加了就业岗位,从物品的仓储、上货、运输以及最后的卸货、派送等都需要较多的人力。而在整个物流过程中,在人员的选择上没有太高的要求,通常在经过一定的培训之后就能上岗就业。“要致富,先修路”,在物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创业,只要拥有一定的货源或是渠道等商品交易过程中的一份优势,创业者就可以借助物流经济发展的东风,积极进行创新。

2 物流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策略

目前,在物流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物流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着较明显的带动作用。然而,物流经济作为新兴发展的一种经济,在与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区域产业与物流产业的共同发展。以下就如何提高物流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推动力进行分析。

2.1 构建良好的市场发展机制

物流产业经济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有着较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到物流产业经济的市场竞争中,直接造成了区域内物流经济市场的混乱。缺乏有效的引导机制是目前区域物流经济的较大问题,影响了物流经济的长远发展,同时还对区域经济产生了阻碍。为此,在物流经济的发展中,应构建科学的发展战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市场进行适当的干预,引导物流经济健康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做好良好的助推准备。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的准入机制,推出行业标准,提高物流经济的水平,防止一些不合规的物流企业扰乱市场秩序,构建良好的市场氛围。结合区域经济的产业特点,对自身的经济水平进行精准定位,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构建物流信息分享平台,通过良性竞争来促进物流产业的服务质量,为当地的产品输送和购进发挥重要作用。

2.2 整合物流资源,加强区域经济的合作

区域经济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发展特色,从而导致物流经济的发展规模必然出现差别化。而在市场竞争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一些资源的浪费,运输车辆的闲置率较高,空车回城的情况大大降低了物流经济的利益。为此,区域内的物流企业可以通过联合、兼并等形式来进行资源的整合,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这就需要与区域内的各个需求企业进行深度的合作,包括区域内不同地方的企业加强沟通和交流,不断加强双方的信任,提高合作长效性,最大限度地降低双方的成本。对区域内自带物流的企业进行统计和分析,不断挖掘和开发物流产业的市场,与此同时,还应注重物流技术的提高,增加物流企业的可信度,不断创新、改进和完善物流体系。

2.3 增强政府对物流经济的宏观调控

目前,我国的经济还未形成一个完善的运行机制,正处于不断的磨合和改善中。物流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体对区域内一些传统经济产生的冲击,需要区域内容各个企业不断地转变和适应。在物流经济和区域经济的融合过程中,政府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对部分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政策支持。物流经济的发展为区域内的群众带来了更多的利益,同时也有利于区域综合实力的提升。

与此同时,物流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涉及地产、基建等问题,都需要政府参与到市场的规划与发展当中,为物流经济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展较缓慢的地区,政府应对物流企业进行财税层面的降低支持,积极引进外资的投入,推进区域的物流经济发展。

3 结论

总体来说,在我国经济转型的改革时期,物流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经济力量,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大力发展。区域经济与物流经济的深度结合,能够有效地降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运营成本,同时,物流经济的快速进步,也能督促着与物流相关的其他相关经济的创新,提高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为了保证物流经济的健康顺利发展,政府应加强对我国物流经济的关注力度,根据区域内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的宏观调控,才能真正实现区域经济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杨雨轩.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J].新西部:理论版,2015(20).

[2]张林,董千里,申亮.节点城市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研究——基于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面板数据[J].华东经济管理,2015(2).

区域物流经济 篇10

(一)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强调地区经济的发展依靠少数条件较好的地区或产业的带动, 这些地区或产业就是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作为区域物流中心的城市, 同时也是区域内的经济“增长极”。区域物流中心的极化效应体现在对区域内部各类资源与要素的聚集, 扩散效应体现在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方面。随着物流体系的完善, 各种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不断由区域物流的中心“辐射”出。点轴开发理论和网络开发理论更好地完善和拓展了增长极理论, 将区域物流体系建设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推向了更加显著的位置。

(二)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一次产业向二三产业升级演进, 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而区域物流体系的建设就是通过培育并集中物流企业, 使其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 促使区域物流业形成并向专业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区域中心城市在整个网络中的地位发挥其带动和辐射的作用, 进而促进周边地区产业的升级。区域物流产业的本质是第三产业, 是地区经济贸易合作与生产专业化发展的产物, 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 非均衡发展理论

由于区域分工协作的加强与生产专业化的高度发展, 区域物流迅速发展起来, 按照关联效应原理, 这一产业发展会对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经济产生前向效应、后向效应及旁侧效应, 通过该产业的扩张和优先增长, 逐步扩大对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 带动后向联系产业、前向联系产业等的发展, 从而在总体上实现地区经济的增长、提高区域内各类经济活动的效率。

二、区域物流系统与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一) 区域物流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区域物流发展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集聚, 增强和壮大产业集群增长极效益递减规律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依然不可逃避地发生作用。在经济集聚的过程中, 总是存在着“向心力”和“离心力”两种力量。通过区域物流的发展, 一方面可以进一步降低运输和交易成本, 增强经济集聚的向心力, 化解经济集聚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离心力;另一方面, 由于现代物流体系中的交通系统、通讯系统及其他公共设施的不断完善, 一部分厂商、劳动力和产业不堪承受激烈竞争和高额生产成本, 从中心区搬迁到与原集聚区有紧密联系的新区位, 从而转移经济集聚规模过大的压力, 使原集聚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集聚层次和功能, 使区域经济增长极蓄积更大的经济辐射和推进能量。

(二) 区域物流发展促进产业集群中心功能向周边扩散

区域物流的发展将会加速产业集群中心功能向周边扩散, 扩大产业集群地理半径和影响力。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 而是通过产业集群的不断升级换代, 实现更高层次的均衡。产业集聚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以后, 区域物流发展又成为经济增长极向周边实施经济辐射和推进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一方面, 区域物流的网络体系将经济集聚中心的一些经济功能向周边扩展;另一方面, 沿着交通运输线和物流网络扩散都市绵延经济功能, 逐步在高速路口、火车站场、航运港口形成新的经济集聚, 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三) 区域物流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在区域间的扩散, 实现区域间经济的均衡发展

在发展中国家, 最大的难题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地区发展的不均衡之间的矛盾。通过区域物流的支撑, 可以加强区域间产业集群的经济联系, 有效降低贸易成本。在区域与区域之间这个层面, 经济集聚和扩散与区域内部的运动规律大同小异。在运输和交易成本非常高的情况下, 跨区域贸易难以实现。随着区域物流的发展, 运输与交易成本降低, 部分区域“需求关联”、“成本关联”和“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得到加强, 形成经济集聚。通过现代区域物流的发展, 经济增长中心的经济辐射和推进功能得以发挥, 在区域物流系统的作用下, 强化了产业集群内部各组成单元之间的集成以及不同产业集群之间的互动和联系, 产生“1+1>2”的效应。

三、区域产业集群物流系统构建的内在机理与思路

(一) 产业集群的形成本质上需要物流的配合, 对物流存在强烈的依赖性

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 是经济集聚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P.Krugman认为, 经济集聚是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三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存在运输和交易成本、规模经济和要素流动的前提下, 经济系统存在着经济空间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 两种不同力量的对比导致经济在空间里的集聚或扩散。整合区域物流资源, 降低运输和交易成本, 可以推动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强化“需求关联”、“成本关联”和“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与此同时旧的产业集群的瓦解和新的产业集群的形成也缘于厂商集聚使得区域房价和地价上涨、交通堵塞、物流系统容量发展滞后, 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增加等, 使得一些厂商从集聚地迁往其他低成本区位, 产生“离心力”。经济集聚的离心力和向心力的驱动因素就是运输和交易成本的存在, 其中交易成本又明显地受到运输和物流状况的影响。所以无论从生产的可分性还是从最终产品的可运输性来看, 物流都是促使产业集群顺利实现的必备条件。

(二) 区域物流系统构建和发展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

物流系统的发展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基础。因此区域物流系统的构建对于产业聚集过程中所要求的生产流程的可分性、最终产品的可运输性具有极大的支撑作用。而产业集群向心力和离心力直接受到运输成本的影响, 物流系统效率也影响着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甚至可以把产业集群看作是一个大的物流系统, 彼此相互关联的上下游企业综合了产品的包装、运输、装卸、仓储、保管以及由此所发生的信息管理和传递等物流活动的全过程。产业集群理论强调, 特定产业领域的相互联系的相关组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集中。这种集中建立在采购———供应链、共同技术、共同采购、供销渠道共享的基础上。区域物流中心城市通过对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利用供应链将所有节点企业联系起来, 利用供应链模式促进相关产业在地理上的集中, 从而形成产业集群。通过发挥产业集群的协同优势, 在区域内缔结起既合作又竞争的产业网络, 进而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区域经济系统。

(三) 区域产业集群物流规划与区域经济规划互为基础

要推动一个地区的产业集群的形成, 首先要进行物流系统规划, 增加物流设施设备投入, 加大政策倾斜, 形成较好的物流产业基础, 降低区域的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 吸引更多的厂商。同时通过政策引导等加强物流企业的集群, 集合分散力量, 形成完整的、全程的、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能力。另一方面, 物流系统的规划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的规划。作为支撑和服务产业, 物流系统的规划不是为了规划而规划的, 而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聚不仅与运输有关, 而且不同类型的产品对运输的依赖性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因此, 为保证每一个产业集群的畅通运转, 必须根据这一产业的自身特点构建与之相配套的物流系统。这种配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结构的配套、能量的配套和内容的配套。结构配套即区域物流系统结构必须和产业集群要求的物流结构相配套;能量配套即区域物流系统的发展应该能够跟上产业集群发展和扩散的步伐, 在服务能力上游刃有余;而内容的配套则表示, 能为产业集群提供个性化的、专业化的物流服务。

(四) 在建立健全产业集群物流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加强社会根植, 发展集群物流系统

物流系统要能够顺畅地运转、无缝衔接, 离不开快速准确的信息渠道。集群物流系统作为面向全行业的产业链管理, 将各企业的信息孤岛连接在一起, 以战略合作伙伴思想为指导, 通过舆论、政策促进物流企业与其他基础企业之间的整合, 形成战略合作机制是重要的策略。同时, 要发展一批物流龙头企业, 在核心物流企业的带动和集聚效应下, 集群内垂直联系的企业、水平竞争的企业、相互支撑的机构和顾客在地理上集成一个准社会生态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 成员间拥有互补性的资源和信息。在产业集群各企业间, 物流信息不是沿着企业内部的递阶结构, 而是沿着物流系统不同的节点方向 (网络结构) 并行传递。运用现代供应链管理的前沿策略, 如ECR、QR以及VMI等的顺利实施建立在物流信息的整合共享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上的要素的整合功能, 并实现自身结构的有序化发展。产业集群物流系统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社会资本的深度作用, 社会资本有助于有效整合集群内外部资源, 建立弱磨擦甚至零磨擦网络。

参考文献

[1]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Humphrey, J.and H.Schmitz,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chain research[R], IDS Working 2000:120.Brighton: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3]纪玉俊.基于网络组织的产业集群分析[J].财经科学, 2010 (2) .

[4]金潇明.产业集群知识共享的四螺旋结构模型[J].系统工程, 2010 (1) .

区域物流经济 篇11

关键词:物流;区域经济;内在联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渐加深,现代物流业也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它逐渐成为了现代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门以及工业化发展中最为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笔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同时,物流业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反作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催生出了很多新的产业,对区域产业结构有非常明显的优化作用。

一、现代物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一)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物流业的主体一般来说是很多节点以及线路构成的一种网络系统。以点状的形式存在的各个要素构成了完整的物流网络,过去的点与点之间的随机关系逐渐发展成为物流网络内部相互联系的稳定的关系。一个稳定、高效运行的物流网络,不但能够降低其中各要素之间的交易成本,降低用户使用网络资源的成本,同时还能够将物流网络中各个节点的功能进行放大,进一步的提升整个物流网络的收益。从生产过程而言,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生产环节的成本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降低,但是流通过程的成本却依旧走高。所以物流业也被叫做为经济发展的“黑暗大陆”,是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是企业增强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的第三利润来源。

(二)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按照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来说,区域化产业结构的发展是更加合理化与高度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的判定标准通常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而产业结构高度化指的是第一产业朝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朝着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作为第三产业,现代物流是现代经济分工以及专业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属于一项科技密集型的产业,它拥有资产结构高度化、技术结构高度化以及劳动结构高度化的特点。现代物流的发展能够进一步的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推动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形成发展

城市属于区域经济的核心,城市中的物流设施建设相对齐全,其交通和信息都非常发达。城市和附近的地区保持着一种不对称性,而在这样的不对称结构中城市往往处于“中心地”的位置,扮演着“增长极”的角色。增长极通常是经济聚集和扩散相互协同而产生的一种地域经济形态,这样的增长极核系统应该以优越的内外物流联系作为条件,这主要是因为物流系统能够帮助其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提供条件,同时最大限度的利用附近地区的资源,确保自身具备良好的外部联系环境,从而让其和市场之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现代物流推动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产生,同时也让区域经济结构变得更加协调与合理。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现代物流发展的影响

区域经济的发展指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下,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开始优化与高度化的发展过程。资源的局限性、经济竞争力以及区域各个产业之间收益的差异化,投资者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是直接相关的,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发展规模以及产业结构直接决定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情况。

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还能够对现代物流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区域经济水平的发展就代表了区域经济活动的增多,必然就会造成原材料、产品以及人员流动的增多。随着这些物资与人员位移的增多,必然会提高区域的交通运输需求。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交通运输需求的提升是推动区域运输发展的一个直接信号;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恰好证实了区域硬实力的增长,必然就会有更多的资本进入到区域经济建设中来,同时加大对区域运输的投资,也是区域投资的重要方向。

我们结合区域经济理论来进行分析,某一区域只要拥有了一定的可促进经济发展的条件,那么这一区域和其他区域之间的差异就可能会产生一种优势和引力,就非常有可能将一些企业或者生产力要素吸引到本地区来。在利益原则的驱使之下构成了一种相对聚集的产业布局,从而让地区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另外,结合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协调理论来看,在产业结构内部,其基本发展趋势是从第一产业占优逐渐朝着二三产业占优的趋势前进。区域中心城市物流产业恰恰是在符合上述两种理论的条件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三、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物流行业和区域经济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物流行业是区域经济中的一个关键组成因素,属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现代物流对于生产流通领域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增长、对于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增长以及生产企业布局和生产模式的优化调整都能够起到非常有利的作用。另外,区域经济也会反作用于物流行业的发展,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物流园区附近的资金聚集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而区域经济发展也让区域内交通运输行业得到了发展,进而让区域之间的资源沟通逐渐频繁,也推动了现代物流的发展。

我们知道,区域经济和现代物流产业的其中任何一方出现变化都会对另一方造成影响。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区域间的联系,而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也能够加快物流系统的完善。其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制约的。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区域经济和现代物流能够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馈环,从而让两者都能够相互促进演化。

在现代物流网络中,很多物流基地以及基础设备都扮演了中心城市“增长中心”的角色,利用这一“增长中心”的自身极化以及新的增长极产生的过程,通过生长轴对区域内资源的集散作用,现代物流行业和区域经济之间也时刻在发生着相互反馈的作用,在经济发展平衡理论之下,其两者是相互促进循环发展的。而它们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一般来说是通过区域内交通运输环境的改变来推动聚集与扩散作用;而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之后再通过某种手段提高对区域交通运输的投入,从而让区域经济和物流产业相互促进,构成一个良性循环模式。在这样一个馈环系统之内,其中各个环节的作用的增强都会对下一环节产生影响,同时这一积极作用会逐渐的传递下去,构成一个良性的关系网络。

四、结语

随着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现代物流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更加深入的分析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的具体路径,同时制定有针对的策略,从而让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完全的发挥出来。现阶段,怎样充分发挥出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提升的实际效果,如何紧紧抓住全球经济发展的机遇,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在当前的社会历史时期之下,我们还必须要深入研究区域经济与物流业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而让物流行业也能够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得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江艳,伍应环.区域经济发展中物流人才培养策略[J].企业经济.2012(11):25.

区域物流经济 篇12

区域物流是空间范围建立在区域基础之上的一种宏观物流, 是在一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 以大中型城市为中心, 以区域经济规模和范围为基础, 结合物流辐射的有效范围, 将区域内外的各类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进行有效的实体流动的物流活动。区域物流以地理区域划分为依据, 根据区域物流基础设施条件, 将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运运输及管道输送等多种运输方式及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物流节点有机衔接。

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活动中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环节以及各部门和各地区间实现有效联系的纽带, 并将采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及信息处理等物流基本活动结合, 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提高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运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在论述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的基础上, 深入探讨了其作用的内在机理。

二、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一) 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

区域物流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基础保障作用, 主要体现在区域物流的发展能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提供保障,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增长是以区域物流的发展为基础, 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支撑作用。经济增长相关理论认为, 社会专业分工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之一, 社会分工是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来源。在社会化大生产中, 生产过程完成后必须通过分配和交换, 才可以将生产的物质实体送达消费者手中, 而分配和交换主要是通过物流来完成。因此, 物流的发展是社会专业分工得以实现的前提, 只有物流的发展才能够保证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正常运行。在一个区域内不同的地方展开社会专业化分工, 必然引起生产产品在空间的位移, 从而产生物流的需求。社会专业化分工越高, 产品的集散在规模上就越大, 需要更多的物流需求和供给之间来解决产品在时间性、空间性距离的问题, 而通过物流这个纽带可以将复杂的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 从而使社会化大生产得以实现。综上, 在一个区域内, 完善的物流网络系统是保证本区域社会专业化分工得以实现的前提, 区域物流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展起到前提保障的基础作用。

(二) 区域物流能形成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斯·佩鲁 (Francois Perroux) 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 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能够通过“极化效应”把人力、物力、财力等其他生产要素聚集在一起, 进而能够使这一地区形成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区域物流作为一个“关联效应”显著的复合产业, 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能够成为区域的支柱产业。区域物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积极推动作用, 已为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明。

一方面, 物流业本身对GDP增长的贡献大, 区域物流是区域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 区域物流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关联与带动效应。区域物流产业是一个经济区域的主导部门, 但它不是孤立地发展起来的, 它是一个系统化和科学化的业务领域, 具有很高的产业关联度, 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关联与带动效应。

(三) 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区域物流除了对经济增长起支撑作用和形成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外, 区域物流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区域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我们可以从相关的经济增长理论中找到依据,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区域物流可以进一步深化分工, 促进经济增长。

在经济增长相关理论中,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认为, 分工越深化, 生产率就越高;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分工能够加速知识的积累, 带来收益递增;当物流发展到现代阶段, 出现了新的组织方式———物流联盟, 这种新形式的组织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 可以提高效率, 降低交易费用。

2、区域物流带来科技进步,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亚当·斯密、马克思以及熊彼特等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原因;新经济增长理论也认为, 内生的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区域物流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技术进步, 因此, 区域物流带来的技术进步也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动力。

3、区域物流可以改善投资环境, 引进外资。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的一个可能源泉是投资, 因此, 当资本积累转化为投资时, 投资就可以进一步带来经济的增长。随着区域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区域物流网络体系的形成, 专业化、市场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管理水平高、能提供综合服务和效率高的物流供应商的成长, 必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到本区域来投资。

4、区域物流可以影响人力资本投资和增加就业机会。

投资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由实物投资和人力资本投入两个方面决定的, 物流产业不仅是一个技术密集的产业, 也是劳动密集的产业。物流产业能够大量吸纳劳动力, 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 因此, 通过区域物流的发展来影响社会人力资本的投入, 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

三、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任何一方的发展变化都会对另一方产生作用和影响。区域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 能够加深区域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促进分工, 同时, 区域经济的发展, 又能够促进区域物流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两者之间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并形成反馈环。在适当的条件下, 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可以形成相互促进的正反馈环, 促使两者协同发展, 并向更高的水平演化。区域物流与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内在机制就是两者相互作用机制, 如图1所示。

(一) 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一, 作为区域经济系统一个组成部分的物流产业, 其功能的提高能够增强区域经济系统的开放程度。区域物流是承担区域经济系统的物质生产要素和产品等空间位移的主要载体, 因此, 区域运输系统不仅能够增强区域经济系统内外的经济联系, 而且可以提高区域经济系统开放的程度和效率。

第二, 运输系统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和功能的提高, 能够加大区域经济系统的非平衡性。运输的功能提高后, 不仅可以提高区域可达性, 降低运输成本等直接效果, 而且还可以降低区域产品成本, 扩大产品市场规模, 增强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等一系列良性的间接效果。随着一个区域运输系统结构的完善和功能的不断增强, 区域经济系统内部的分工协作就会越来越明显和集中, 其主导产业得到加强, 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区域经济系统的非线性作用机制。区域运输条件的完善, 不仅可以增强区域经济的集聚作用, 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而且能够增强区域经济系统各部门之间原有的联系, 扩大区域主导产业的前向、后向扩散范围和程度。同时, 便捷的交通条件还能有效提高区域经济系统的区域优势, 不断增强投资的吸引力, 这对于本区域优势资源的开发, 形成新的优势产业, 促使区域经济系统向更高阶段演化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三, 区域物流系统的完善, 整体规划和建设的各类物流园区, 不仅可以起到改善环境、节约能源、降低污染的效果, 而且能够使区域内各部门以及园区紧密的联系, 形成网络, 增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 区域经济对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 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区域经济活动的增强, 而经济活力的增强, 必然以原材料、产品以及人员流动增多为前提, 随着物质和人员位移的不断增加, 必然引起交通运输需求量的增长, 而需求量的增加可以促进交通运输供给量的增加, 从而可以促进区域运输的发展。

另一方面, 一个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说明这个区域的整体经济实力也相应的提高, 这必将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到区域经济建设中, 而对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是区域投资的一个重要部分。增加对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 能够促进区域物流子系统的功能的进一步加强。

总之,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相互作用是通过区域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 能以某种方式不断增加对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 使区域经济与区域内物流产业相互推动, 产生良性循环。这样, 由两者构成一个多环正反馈的系统, 子系统内每个环节功能的提高都会引起下一个环节的变化, 促进其功能的不断增强, 并依次传递, 形成相互作用的关系网。

参考文献

[1]刘春.梅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关系的探讨[J].物流技术, 2012, (11) .

[2]毕建伟.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D].长安大学, 2012.

[3]夏锦文.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效应分析[J].江苏商论, 2010, (09) .

上一篇:原始文明下一篇:出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