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2024-06-22

城市社会发展规律(通用8篇)

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篇1

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探讨.txt“恋”是个很强悍的字。它的上半部取自“变态”的“变”,下半部取自“变态”的“态”。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探讨

所有城市都需要遵循共同的城市发展一般规律,反映在:对城市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城市发展动力机制、地理区位、地区气候、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才条件(包含政策、技术、管理)、工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基础等要素上。现就有关要素的一些规律性问题提些看法。

1.城市发展动力机制中最根本的是人的需要

城市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建的、融合了自然环境的人工环境。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都来自于人的需要,这种需要成为人创建和发展城市的根本动力。把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仅仅归因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对最根本的原因——人的因素的忽视②。因为社会生产力中主要是人,社会生产力之所以提高,还是出于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研究城市的发展规律首先应研究人,建设和发展城市首先应“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要,这样才符合科学发展观,适应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建设成舒适、方便、优美、宜居、和谐的城市。否则,忽视人的需要,见物不见人,正是产生种种城市问题、居民的满意度低,造成城市不同程度衰退的理论认识上的重要原因。

2.综合区位对城市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城市的综合区位包括地理区位、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和政治文化区位等。其中前两项属于非流动性要素。一个城市如拥有与其他城市相比更便利、更通达的地理区位,或邻近丰富的自然资源,或是全国首都或省会首府,将在获取各种信息、发展城市生产、开展经济合作、扩大对外贸易、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城市知名度等方面更具有优势。一些沿海城市和各省首府较为发达就是明证。

3.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农业的发展为城市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材料,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被解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和早期的资金积累,也大大支援了城市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因而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一方面不断涌向城市,另一方面通过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发展就地转化为城镇人口,推动了城市及其郊区的城市化进程。

4.工业化、市场化和科技进步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工业化是世界城市化进程中最直接、最巨大的推动力。但过去,我国明显存在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的现象。改革开放后情况有所改变,尤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正成为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市场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密不可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市场化建立的过程。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市场的作用受到长期抑制。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各类市场迅速建立起来,大大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给城市发展注入了重要的新动力。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产业结构、劳动组织结构和资源利用方式,促进城市向集约型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空间形态,改善了城市环境,加强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科技进步已成为城市发展和提升城市化质量的重要动力。5.文化是对城市发展长远起作用的基础条件和根本动力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与经济密切不可分;知识经济的内核是文化。不能低估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老企业的改造,新产品的开发,经济效益的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增强,经济建设人才的培养,经济管理的加强,以及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环境、能源、交通等问题的解决,都要靠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要靠教育这个立国之本,要靠大大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说到底,经济的发展要靠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所以,看一个城市是否有吸引力,是否有竞争力,是否有发展的底气和潜力,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品位和文化发展水平,因为这些都是对城市发展长远起作用的基础条件和根本动力。

6.政策因素对城市发展起着控制性作用

城市的发展既受直接政策如城市人口政策和城市规划建设政策的影响,又受间接政策如产业发展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影响。不同的城市人口、城市规划建设政策以及不同的产业发展、区域发展政策,对城市化的的发展进程有着十分不同的作用和结果。以我国为例,改革开放前后不同的城市人口政策、户籍制度和建制镇设置标准,使得城市化水平从被人为地抑制转向迅速提高;两个时期中的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政策,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均衡的区域发展政策,转向重点发展轻工业和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政策,决定了两种不同的劳动力流向和投资区域指向,从而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城市化发展状况e。由此明显地看出政策对城市发展的控制作用。

7.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保持城市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由城市人群、绿色植物、动物、微生物、除生物以外的自然界、城市设施和城市废弃物所组成的城市生态系统,在其内部以及与其外部其他生态系统之间,进行着极其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以及人群、车辆和信息的交流,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相对平衡。城市生态一旦严重失衡,就将出现各种城市问题,阻碍城市的发展,甚至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因此,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保持城市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8.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系统和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

无数的实例证明,如果城市断了水,断了电,断了煤气,交通瘫痪,垃圾成山,信息网络都不通,城市的生命线系统就陷于瘫痪,就丧失了生存的条件,就会变成一座“死城”。城市基础设施又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离不开水、电、气、交通、信息;城市基础设施也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重要的物质保证,并且还是提高城市效率和现代化水平的基本手段。可以说,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决定了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因此,忽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必将延缓城市的发展。

9.城市发展必须拥有外部的区域经济的基础条件

城市都不是孤立的,都属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城镇体系,并与这个城镇体系内各个大小城镇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除其本身所具有的条件外,还必须拥有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一定的外部区域条件,包括区域内的水、土地、矿产和劳动力资源等自然和社会条件,以及农业、工业、交通、能源、水利等方面的条件。因此,研究城市的发展不能“就城市论城市”,还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研究实现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10.城市的兴衰取决于发展的可持续性及其科学的综合决策 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社会经济发展的无限性与资源、环境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因此,除了严重自然灾害和战争等特殊因素造成城市被毁甚至消亡以外,人与自然之间,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和综合调控,亦即保持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决定城市兴衰和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而保持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则取决于决策者对发展与环境的科学的综合决策。

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篇2

城市化是指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步转变的历史过程,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经济结构变迁意味着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活动转变,以及产业结构逐步升级;社会结构变迁意味着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市人口,以及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逐步扩散;空间结构变迁意味着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市地区集聚,以及集聚到一定阶段后的再分散过程。中外城市的发展史各有特色,而且都因时间的推移,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出了强烈的时代特征。但仔细研究其发展的过程及城市的建设特征,则发现: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都遵循着一些基本的内在规律。本文主要就世界城市发展规律进行了总结综述。

1 主要矛盾与主导利益规律

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阐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城市的发展也一样,每次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理念的更新,都是来自于当时社会矛盾的推动。如中世纪城市建设代表的是教会对城市和社会的主导,资本主义的产生要求更多的政治权力来实现其自身的发展,于是教会专制文化、封建文化与初期的资本主义文化产生了矛盾,并成为了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解决的过程中出现了矛盾双方在政治、文化的对抗,这也社会震荡进一步促动了城市的变革。城市发展史告诉我们每个时代的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古希腊的自由布局、人性空间,古罗马宏大的城市建设尺度,中世纪的教堂作为城市中心标志,绝对君权时期的对称城市格局与放射路网,中国古代都城的中轴对称布局……城市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载体和基地,必然代表了一种主流的文化趋势,这种主流的文化更多的是代表当时城市主导者的利益体现。最好的例证就是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史,如近代的上海市。很多外来帝国主义国家在上海有着自己的“租界”,规划与建设各自为政,是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来建设,整体很混乱,同时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歧视,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完整的体现了殖民文化。再如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建设,纯粹的几何结构、轴线、主从关系成为城市结构的主要特色。城市的建设本身就显示了国王自己的控制欲,是对其主导利益的表现。

综上可知,城市的发展是以主要矛盾及其解决为主要推动力,而矛盾的解决方式是以社会主导者的主导利益及其文化来影响城市的发展与建设。

2 动态发展规律

城市的发展因其主要矛盾规律的存在而具有动态发展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中有着独特性,同时社会的主导者也有着独特性,同时都在不断变化的。如中国古代城市到中国近代城市,主要矛盾和社会主导者在变化,城市文化由原来的封建文化向殖民文化过渡。于是,城市的特征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明清北京城的中轴对称“周王城”式布局转变到近代城市特征的具有殖民特征的布局。城市发展的动态特征还体现在不同时代对于同一问题的思考切入点不同。例如新城的建设,英国进行了三代新城的建设,每一次都应社会的需要而思考并进行发展与探索;不同时代,外国城市对于城市中心的建设都有着不同的要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动态调整的;居住区的设计与建设也有着动态变化的特征。此外动态规律还体现在城市规划理念、城市设计方法等随社会的发展而动态变化以及多学科参与规划设计的改变。例如从测量工程师划分方格形布局到GIS分析城市发展条件等。

3 城市核心生产力规律

由于历史基础和发展条件各异,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来看,在不同的时期世界经济增长重心地区也不同。城市的发展可以基于很多条件,优越的地理条件、交通区位、国家的政策导向、社会环境等都可能成为一个城市快速发展的契机。但从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城市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发现并发展城市的核心生产力。在当时动荡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下,中国近代部分中西部的城市或市镇曾有过短暂的繁荣。有些古老而偏僻的城镇由于当时内迁工厂、学校等原因,引起了城镇性质、规模、规划结构的许多变化。知道抗日战争后,工厂再次迁移,城镇中曾现得人口增加、商业繁荣现象随之消失。很多原来的手工业城市,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也不断衰落。城市的核心生产力是稳定城市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城市经济又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这在和平稳定的社会状态中更为重要。城市的核心生产力的发展就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城市优势条件的巩固与发展,并将其转化为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稳定城市的基础。城市建设史能告诉我们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内在规律,掌握这些规律能更有效的帮助我们认识城市的发展并做好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4 结束语

基于此,我们必须探求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它包含五个要点:一是多元化,对全国来说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协调发展,针对当前的经济发展态势,要消除对大城市的恐惧症,在有条件有基础的地区做好大城市、城市群的文章;空间上不同区域发展模式要有所差异;机制上强调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动力上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多种产业共同拉动。二是渐进式,要科学把握城市化发展速度,使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城市吸纳人口能力相协调,逐步放开户籍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改变进城务工人员候鸟式的生活方式。三是集约性,要强调土地高效集约使用,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发展紧凑型城市,避免城市盲目蔓延。四是和谐性,强调城乡统筹、和谐人居、社会平等、安全保障。五是可持续性,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城市的开发强度和生态保护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

摘要:通过对中外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与探讨,试图发现城市在发展与建设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基本规律,以深入研究城市的反战规律并对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城市建设史,矛盾,动态,城市核心生产力

参考文献

[1][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篇3

一、必须切实尊重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第二,城市发展必须服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规律。即城市的建设、发展、管理方式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公有经济在城市建设、发展、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如何得以实现,民营经济如何有序地参与城市建设发展工作,以形成公有经济、民营经济既竞争激烈,又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第三,城市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规律。以人为本,就是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如果城市发展忽略了人的因素,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第四,城市发展必须遵循各具特色与实现现代化目标相统一的规律。要在坚持集约,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的共同约束下,建好基础设施,让城市易居,再现绿水青山。但是如何实现易居环境、绿水青山,是要在每个具体城市的特定历史文脉、风土人情中展现出各具特色的。

第五,城市发展必须尊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规律。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协同发展的结果。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才能构建出和谐的社会关系。如果不注意统筹兼顾、协同发展,必将导致城市发展出现畸形和短缺,严重影响和制约城市的发展。

第六,城市发展必须尊重继承与发展相统一、传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发展规律。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是从历史中走过来的,都是历代文化的结晶,因此,城市的发展必须尊重继承与发展相统一,传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发展规律,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

第七,城市发展必须尊重民主治市、依法治市、科学治市的发展规律。城市,历来被视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集中了几乎整个社会生产、生活、乃至整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矛盾,用民主、法治、科学的方式解决城市社会中矛盾和问题,几乎成为现代社会通行的做法。民主治市、依法治市、科学治市的发展规律,就是要在城市发展中,以民主的方式、用法律的手段和科学的理论,来有效地控制和疏导影响城市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全方位地把城市的经济、行政、市政建设和其他事业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调整和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以达到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城市民主与法制日益健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繁荣,社会安定团结的宏伟目标。

二、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城市管理水平

到2015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时,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50%,这意味着已有6—7亿人口生活在城市之中。联合国关于世界城市化展望研究报告预计,中国城镇化从现在到2030年还会保持一个较快速度,届时城镇化率将提高到65%—70%左右,按照现在的人口规模计算,那时将有9亿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如何有效率地组织城市生活,为城市居民提供满意的公共服务,将是对我党执政能力和城市管理水平的巨大挑战。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方可在实践中化解这一挑战。

第一,牢固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和正确的城市发展指导思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城市管理工作。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前景,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责任。近期在城市管理具体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把握规律,顺应自然,因势利导,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指导思想上要以城市执法体制改革为契机、抓手,进一步以大管理体制和责任机制的创新来加大难点顽症的突破力度。二是工作中心上要重点围绕清洁城市工程、环境整治工程、景观提升工程,推进城市管理难点问题的突破,构建城市管理责任体系,深化城市管理监督问责机制。三是工作方向上要处理好环境需求与生存需求相统一的关系,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相协调的关系,动态保洁与静态保洁相一致的关系和文明执法与严格执法相辩证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走出一條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城市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就意味着城市发展要为生活在其中的人服务,满足人的合理需求。比如对安全的需求,对城市环境的需求,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求。我们不能在天津8·12爆炸事故的调查处理还未结束,深圳山体滑坡事件又出的环境下,要人民群众对安全还满意;也不能在既未形成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也未形成宜居适度人文环境的状态下,要人民群众对城市环境还满意;更不能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城乡、地区和行业、阶层之间差距悬殊的前提下,要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均等化还满意。我们要充分调动政府、社会、群众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人民城市人民管理,实现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

第三,坚持服务至上,服务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新时期我国政府改革的基本目标,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作为政府执法窗口,如何用自己良好的执法方式展现政府的服务职能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对执法部门来说,不仅要对内培养服务就是管理的理念,内练素质,构建团队,实施业务重构,规范业务流程;而且要对外部建立危机处理机制,实施多方参与的协同管理。让管理就是服务成为城市管理的核心理念,着力转变城市管理理念,变管理型城市政府为服务性城市政府。

第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城市发展理念。中国数千年沧桑历史客观地印证了经济发展,则民富国强,反之,经济衰落,则国弱民贫。在一个没有经济发展的城市,安全、环境、就业、公共服务都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生产力这一决定因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推动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

第五,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人类城市发展理念经过了一个不断克服谬误、逐渐科学的过程,针对伴随工业文明而来的“城市病”,第四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根据我国的城市发展实践,确立了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传递着低碳、环保、和谐的共同追求,升华了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发展理念。城市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创新也永无止境。只要坚持制度常新、机制常新、管理常新、风貌常新,我们就能永葆城市青春活力。

第六,不断加强对城市管理队伍的培训和知识更新。城市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决定着城市政府的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要引入现代化的培训机制,对城市管理队伍,尤其是工作在第一线的管理干部实行常态化培训,不断提高城市管理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如此,才能因地制宜,不断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城市管理水平,打造出我们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才能真正实现我国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也才能让我国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社会发展规律(范文模版) 篇4

【学习目标】

1、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活动过程】

活动一:阅读课本P86-88的四段正文,探讨下列问题,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以后,才有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你认为这一观点正确吗?说说理由。

2、“自然神不是别的,就是自然本身;人身不是别的,就是人本身。”“并非神按照他的形象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他的形象创造了神。”从唯物史观角度谈谈对此的理解。

3、中国人一般都相信“仓禀实而知礼节”,但从历史的角度看,也许是相反,不是经济发达了人才编号,而是先有一帮守规矩、讲诚信的人,然后才有发达的经济,即“知礼节而仓廪实”。

请简要评析上述观点。

4、2011年的高考期间,不少家长带着子女的准考证到寺庙“开光”,祈愿高考创佳绩,鲤鱼跳龙门。有同学感觉不可思议,为什么社会主义社会还会有这些唯心主义的东西呢?

你能解释一下吗?

活动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第二课题内容,认真思考材料后提出的问题。

1、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第一帝国的皇帝。他凭借出色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频频取得辉煌的战绩,成为西方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英雄。黑格尔称颂他“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鲁迅却说:“有一回拿破仑过Alps山,说‘我比Alps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很多兵。“

(1)没有深厚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2、最近,美国《时代周刊》评论称,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离不开中国政府的领导,但首先还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劳动者。

这给你什么哲学启示?

3、屈原的《离骚》、《九歌》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造的神话和传说。《水浒》、《三国演义》、《西厢记》、《浮士德》等世界名著,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修琢提炼而成。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虑,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4、材料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都是伟大的人民战争,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三大战役的胜利。--------毛泽东

材料二: 在所有资产阶级大起义中,如果没有自耕农和城市平民,单靠资产阶级决不会把斗争进行到底。------恩格斯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5、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连续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迅速做出反应,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立即亲临一线指导并亲自参与救灾工作,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受灾人员。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做法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什么道理?

活动三:巩固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的,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B、实践 生产活动 C、社会存在 生产活动 D、意识 社会存在

2、十七大报告中出现了“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票决制”、“文化软实力”等一系列新名词,彰显了执政党的活力和生命力,这些新名词的出现说明了()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物质和意识是互相依赖的

3、“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躬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4、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B.精神能够主宰人们的活动

C.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反作用于事物 D.错误的思想意识没有事实的根据

5、读表回答问题。

问候语的变迁:

┏━━━━┳━━━━━┳━━━━━┳━━━━━┳━━━━━━┓ ┃20世纪 ┃20世纪 ┃20世纪 ┃ ┃ ┃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21世纪初 ┃ 2009年 ┃ ┣━━━━╋━━━━━╋━━━━━╋━━━━━╋━━━━━━┫ ┃吃了吗? ┃下海了吗? ┃跳槽了吗? ┃去哪玩了? ┃买啥股票了? ┃ ┗━━━━┻━━━━━┻━━━━━┻━━━━━┻━━━━━━┛

“问候语的变迁”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B.运动就是时时有发展

C.社会意识是变化发展的D.实践总要上升为理性认识

6、“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必须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的花朵与果实。”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个人成果都包含着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

C.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财富,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D.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7、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东篱下,哪里还会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可见()

A.社会的发展进步可以离开脑力劳动者,但不能离开体力劳动者 B.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更大

C.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为精神财富提供了物质前提 D.一切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直接创造的

8、我国古代的《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等农业科技著作,都是总结劳动群众的农业生产经验编写而成的。这说明()

A.劳动群众直接创造了物质财富 B.知识分子都是劳动群众 C.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唯一源泉 D.劳动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科学工作的基础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有三个伟大创造: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三是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农村自治。这“三个伟大创造”说明()

A.劳动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为精神财富提供了物质前提

C.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D.农民是中国改革的主体 10、2011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参加政协分组讨论会时,进一步强调了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哲学理论依据是()

A.只要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B.人民群众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只有进行理论创新,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影片《公仆》真实地反映了“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的县委书记谷文昌的感人事迹,展现了当代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境界。据此,回答11~12题。

11、“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反映了谷文昌()

A. 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

B. 坚定地走群众路线 C. 尊重客观规律,利用客观条件 D.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2、下列行为表现出 “走群众路线”的是()

①某市公安局倡导警民联防以搞好社会治安 ②国家就春节铁路提价问题举行听证会 ③全国人大广泛征询人们对修订《婚姻法》的建议 ④奥组委向全国征集奥运歌曲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下列不属于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歧的是()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是否承认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4、上题材料表明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

A.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B.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判断题:

1、人民群众指的就是普通老百姓。()

2、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不断向前发展。()

3、社会生活本质上是物质的。()

4、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5、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6、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7、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丰富的精神财富。()

8、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三、简答题:

1、近日,国家信息部,教育部,公安部等部委联合发出通知,要采取措施治理黄色网站,打击网上色情活动,净化网络环境,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各省市纷纷采取得力措施,进行严打斗争。

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说明国家为什么要整治黄色网站,净化网络环境。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试说明其哲学依据。

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篇5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党长期执政能力,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宪法的重要作用。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全面纳入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轨道,把实施宪法提高到新的水平。(人民日报 2018年02月26日)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拥有最高法律地位、最高法律权威和最高法律效力。依法治国的就是依宪治国。我国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进行过四次修宪。据新华社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2018年我国将进行第五次修改宪法。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中,“法”也应该随之变化。理论顺应时代,符合发展规律。

通过宪法修改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以及党十九大以来确定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加入其中,是时代选择的道路、也是广大人民群众选择的道路。

纵观人类历史,伟大的执政团体及执政者,成功的重要经验就是以制定良法为前提。宪法依赖于现实基础,因而宪法对于现实社会来说不可避免存在的滞后性。因此,适时的完善宪法,是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也是宪法注入生机、活力的重要手段。

中国有着独特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日新月异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践中党的重要思想与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在现行的宪法中一些规定与新变化、新使命、新机构不相适应,进行适当的修改有非常的必要性,必然性,也存在紧迫。

宪法的完善修改,是依法治国的坚实基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制度保障。党中央形成共识后,在程序上也不是一件难事。

而后,下一步宪法的有力实施更为重要。让法治深入人心,让全社会学法、守法、遵法的法治氛围,铸就崇高的法治权威,使人民积极拥护和真诚信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创造人类文明史当之无愧的壮举。

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篇6

罗尚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基本遵循着“承传•创新•发展•升位”这样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靠生物力、文化力、创造力,支撑和推动其不断发展和进化,这在本质上就是人们所说的与时俱进,就是在承传中的创新,在创新中的发展,在发展中的升位,在升位中再传承。我们必须把握“承传生存,创新进化,发展变异,升位传承”这一规律,想得到,做得到,见成效,实现南江突破发展,创业创富。

一、坚持扬弃,承传精华

承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我们要善于总结发现,勇于自觉承传,多找路子,多想点子,多搭台子,在加快南江突破发展、创业创富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大力承传南江精神,充分利用良好的发展基础和生态资源,努力实现南江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一)承传南江精神,弘扬中华美德。实现南江崛起,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发扬和光大南江精神。首先,要大力承传 “负重自强、团结奋进、创新争先、不胜不休”的南江精神。其次,要大力承传红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有信仰,有激情,能吃苦,能奉献,坚持集体至上的自我牺牲精神;能创造财富、改变生活、改变社会、造福人类、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奉献精神。第三,要大力承传南江儿女忠厚实在、朴素踏实,热情好客、古道热肠,诚信为本、以诚待人,豁达乐观、热爱生活的纯朴民风。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南江儿女永远向前。

(二)承传良好基础,提高发展起点。南江具有政令畅通、团结奋进、宽松和谐的良好政治基础;具有矿产资源丰富、绿色产业强劲的良好经济基础;具有教育质量高、生态文化浓的良好文化基础。县十一届三次党代会报告落实了惠民

“八大工程”、“富民八大重点”、“为民八大举措”,为南江突破发展夯实了基础,提高了起点。

(三)承传良好生态,持续健康发展。南江的矿产、能源、加工、绿色、旅游等特色生态产业化良性发展,生态建设成效明显。特别是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特点突出、优势明显,拥有光雾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和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两个“国”字品牌;是“中国红叶之乡”、“中国最具原生态旅游资源大县”。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南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足够支撑。

二、另辟蹊径,推进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南江要发展,不能总跟着发达地区走,应结合南江的经济特点另辟蹊径,创新理念、思路、举措,大力发展好新型工业、新型城镇、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产业。

(一)创新理念,敢破敢立。只有理念的创新,才能催生事业的发展;只有思维的超前,才能引领发展的超速。南江在抢抓机遇、突破发展中,务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到“八破八立”。破除盆地意识,树立前沿意识;破除内陆意识,树立开放意识;破除休闲意识,树立爬坡意识;破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干中争、在争中干的理念;破除笑穷不笑脏的消极思想,树立穷也要有精神的观念;破除小富既安“满”的思想、因循守旧“僵”的思想、不思进取“惰”的思想,树立奋发向上、富而思进、谋求更大发展的观念。破除“贪多求全”的观念,树立特色取胜的理念;破除“求稳怕乱”的山区观念,树立“冲、冲、冲”的特区理念。

(二)创新思路,一以贯之。思路决定出路,好的思路能使发展健康、协调、加速。南江在发展中就是要进一步深刻理解思路的内涵、特点、作用以及影响思路的因素,结合县情以全新的理念进一步创新思路,为未来的南江勾画宏伟蓝图。一是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稳定抓党建、落实抓班长的发展思路不动摇。

二是加强对外宣传,提高南江的知名度,扩大南江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三是不断加大投入,全力拓展发展平台。四是科学管理好、充分利用好优势生态资源。

(三)创新举措,奋力爬坡。立足南江发展优势,多谋长远发展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做垫背的事、创新实实在在的举措,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促进实实在在的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一抓调研。调研出思路、出对策、出成果、开拓视野。继续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深入思考,撰写一批有分析、有见解、有思路、有举措的调研文章,为县委制定突破发展的思路和举措提供参考。二抓亮点。好的示范亮点(北极南江黄羊、长赤翡翠米、下两云顶茶、桥亭山核桃、兴马金银花),不仅成为特色生态产业发展的样板,而且在辐射周边、示范带动整个南江发展等方面展示着强劲的生命力。因此要继续抓住亮点,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捆绑资金保重点”的思路,全力打造特色产业综合开发示范园、示范带,打造特色生态产业示范新亮点,促进特色生态产业加快发展。三抓改革。探索工作新方法,拓宽工作新领域,创造工作新载体,创新工作新机制,促进行业联合、部门联合、产业联合、乡镇联合,形成规模,加快发展。

三、敢于突破,科学发展

南江突破发展要害在绿色,根本在产业,关键在规模。必须紧紧抓住“十一五”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和处在西安经济圈、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包围之中的地理优势等诸多有利条件,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突破发展。

(一)以人为本,谋求发展。为什么有的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搞不好,产业发展不起来?那就是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没找准。因此必须真正树立为民观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南江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是以老百姓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来想问题、做工作。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民意,真正掌握老百姓到底想的啥子,需要什么,为我们的工作确定方向。二是相信老百姓、依靠老百姓。只有充分激发老百姓的创业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充分依靠他们的自身

力量,我们的工作才好做,才有效。三是为老百姓办实事,造福老百姓。尊重老百姓的选择,结合实际,办理实事。只要我们在发展过程中,真正坚持为民发展,很多问题就可以把握好、运作好,我们的工作也就能得到全县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拥护,南江突破发展才有希望。

(二)好字当头,加快发展。南江在加快发展中出现了如水被污染,环境被破坏,矿产资源被浪费等一些问题。所以在“好”字上做文章成为南江当务之急,把“突出好、追求快,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真正落实到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的全过程。好字当头,一要更多地注意在经济增长中强化“好”的指导思想,更多地注意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二要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三要着力于条件的改善,着力于规划的制定。把“好”字当头的指导思想在南江发展、建设中更有力地体现出来。

(三)统筹兼顾,突破发展。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协调推进南江经济社会突破发展。力争“四个率先”:在经济运行质量中率先提高;在资源集约利用中率先集约;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率先推进;在产业规模上率先扩大。同时,在抓好惠民“八大工程”“富民八大重点”的工作上实施“三大突破”:不断完善规划管理工作,努力实现科学规划的新突破;以招大引强为重点,努力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的新突破。推动南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有为有位,升位传承

树立有为方有位、有位更有为,无位者可成其为、有为者终得其位的意识,在有为中升位,在升位中传承!

(一)爱岗敬业,有为方有位。在工作中要立足本职,淡泊名利、冷中求热,迎难而上、主动服务,与时俱进,不断取得新成就。一是增强服务意识,增强大局意识,增强责任意识。二是我们的工作大有可为,坐热冷板凳,都要勤勤恳恳努力工作,争取上级领导支持,要锲而不舍。三是做到工作主动化、特色化、亮

点化。理念要新、思路要宽、执行要力、成效要显,开创新的局面,用新的业绩来彰显我们的地位和价值。

(二)团结协作,有位更有为。坚持多读书、善思考、勤践行、行感恩,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在“有位”中扎实“有为”。切实抓好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砌底解决“四难”问题,建设和谐活力新农村。集约发展宜居小城镇,着力打造山水景观城。充分挖掘生态文化,结合地方丰富的绿色资源,举全县之力,继续成功举办“中国•四川光雾山红叶节”,推动生态旅游文化的发展。充分利用红叶节活动的大好时机,抢抓商机,以节会友,以节招商,极大地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强化服务,升位再传承。把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服务上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抓服务、抓产业、抓发展上来,更好地运用经济、法律、民主和教育的手段,有效地采取政策宣传、示范引导、服务扶持等方式,努力提升新型工业、新型城镇、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品位。做到大为创大位,大位更有为,促事业大发展,让百姓更满意!

中国城市体系的演进与规律 篇7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选择合理的城市化路径至关重要。关于中国的城市化路径, 历来有大城市重点论和小城市重点论之争, 主要围绕不同规模城市的经济效率展开, 在实际政策执行上曾导致一些困惑 (刘鹤, 2012)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 城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各类城市共同构成了城市体系 (Henderson, 2005) , 如果仅从单个城市的规模来调控城市体系的发展与建设, 可能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周一星, 1992) 。因此, 城市化路径的选择应当放到城市体系优化的视角下来考察 (Henderson, 2010) 。

本文以省区为分析单元, 将各省区不同规模的城市看作是相对独立的城市体系。通过首位城市率、城市集中度等指标量化各省区的城市规模分布, 并与国内外有关研究的结果进行对比, 力求探寻我国城市体系演进的相关规律, 为我国城市形态优化提供决策参考。本文接下来的结构安排如下, 首先, 我们依据相关文献, 对有关城市作相应界定, 为下一步的量化分析奠定基础;接下来, 我们围绕城市体系中的首位城市问题展开论述;在分析完首位城市问题后, 我们从整体上对中国体系的演进规律进行了考察。最后是本文的结论。

2 城市的界定

要分析城市规模分布的现状与趋势, 首先要界定城市。从经济含义看, 城市是经济活动集聚的地理单元 (Fujita et al., 1999;Fujita and Thisse, 2002) , 通常的做法用人口规模在一定阈值以上的地理单元来定义城市, 通常使用的截断点 (cut-off point) 是5万及以上城市居民 (Eaton and Eckstein, 1997;Black and Henderson, 2003) 。根据这一标准, 本文对全部的县、县级市和地级市进行了截取。数据来源于2001至2010年的《中国县 (市) 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根据上述定义, 如果在一个地级市、县级市或县的行政区划内, 其城市居民数达到5万以上, 则将其看作是一个城市, 低于这一水平则不计入。

为避免数据不足问题, 本文将各个省区看成是相对独立的城市体系。这样, 我们能构建较完备的数据集并进行统计分析。值得说明的是: (1) 北京等直辖市较为特殊, 其自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都市区”, 因此, 我们不考察此类城市。 (2) 按照我们的城市定义, 西藏等省区的城市数都较少, 一方面, 城市数量过少意味着这些省区尚未形成完整的城市体系;另一方面, 下文需要使用城市首位率、城市集中度等指标来刻画近年来各省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演进和趋势, 过少的城市数不能满足分析的要求, 因此, 我们在分析中去掉了这4个省区。

表1列示了各省区的城市体系概况。表现出以下特征:第一, 城市居民数逐渐增加。这是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的结果。第二, 城市数在增加。按照定义, 城市是经济活动集聚的地理单元, 因此, 城市数的增加意味着集聚点的增加。第三, 在多数省份, 城市的平均规模是上升的。这也是经济活动集聚的表现。这意味着城市的集聚经济逐步得以发挥。

3 城市体系中的首位城市

首位城市指城市体系中规模最大的城市, 它在城市体系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个问题是:从绝对规模上看, 各省的首位城市是否过大?王小鲁和夏小林 (1999) 指出, 规模在100万到400万之间的大城市净收益最大;Au和Henderson (2006a) 的研究则表明, 我国的最优城市规模大约在250万到380万城市居民之间。基于此, 我们对各省历年的首位城市做了分类 (表2) 。从标准1看, 各省首位城市的规模都在100万人以上, 2000年, 只有大约1/6的省份首位城市的规模在400万以上, 2009年, 这类城市的比重增加到1/3以上, 过度集聚可能逐渐成为问题。从标准2看, 2000年, 过半省份的首位城市都是集聚不足的。随着城市化的推进, 这些省份的人口进一步涌入其首位城市, 因此, 2009年, 更多省区的首位城市进入了适宜的区间, 局面有所改善, 但已有超过三成省区的首位城市已进入了规模过大的行列, 值得注意。

第二个问题是, 首位城市的规模相对于其他城市的规模是否过大了?经验表明, 在一个地区发展的早期, 优先发展个别大城市是有利的;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高度集聚的城市成本变得过高, 这时, 城市体系会走向分散 (Hansen, 1990;Henderson, 2003) 。城市首位率可用于这里的分析。它指规模最大城市的居民数占全部城市居民的比重 (Ades and Glaeser, 1995;Black and Henderson, 2003) , 衡量了首位城市的相对规模。表3给出了各省区城市首位率的概况及其和部分已有研究结果的比较。

从跨国比较角度来看, 我国平均的城市首位率比国际平均水平低, 但比欧盟和美国高 (表3) 。这可能源自以下原因:其一, 这可能是我国控制大城市规模政策, 或者是要素流动受限等政策因素影响的结果 (Au and Henderson, 2006) ;其二, 由于欧美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较早, 大城市较多, 摊薄了首位城市的人口比重。

Henderson等 (2000) 指出, 对那些中等大小国家, 按照收入水平的不同, 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最优城市首位率, 偏离这一水平会损失效率。在低收入国家 (年人均收入1100美元) 、中等收入国家 (4900美元) 和高收入国家 (13400美元) 中, 最优的城市首位率分别为0.15、0.25和0.23。无论是用上述哪一个标准来衡量, 集聚不足和集聚过度都同时出现在我国各地区的城市体系中, 具体见表4。

4 对城市体系的整体考察

上面的分析探讨了城市体系中首位城市的规模问题。要从整体上地探讨城市体系的结构与演进, 需要使用赫芬达尔指数等指标 (Wheaton and Shishido, 1981;Henderson, 1988) 。其具体的测量方法是各个城市的居民数占全部城市居民数的比重的平方和。当城市居民全部集中在一个城市时, 取值最大;当城市居民均匀地分布时, 取值最小。

表5列示了各省区城市集中度的概况。从地区看, 西部地区的城市集中度总体较高, 东部地区次之, 中部地区最低。从时间趋势上看, 从2000年到2009年, 大多数省份城市规模的赫芬达尔指数下降了, 也就是说, 各省的城市规模分布变得更为均匀了。从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组内平均值来看, 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

什么样的结构变化导致了城市集中度的下降?参考张涛和李波 (2007) 以及王小鲁 (2010) 的做法, 我们将城市按照规模大小划分为以下几类:小县城 (人口<20万) 、小城市 (20万≤人口<50万) 、中型城市 (50万≤人口<100万) 、大城市 (100万≤人口<200万) 和特大城市 (人口≥200万) 。在此基础上考察不同规模城市在数量和规模结构上的变化。

从表6中可以看出, 2000年以来, 我国不同规模城市的结构具有以下特征:第一, 从城市数量上看, 规模较小的城市最多, 且比重最大。2000年, 仅人口在20万以下的小县城数就占了城市总数的75%左右, 到2009年, 尽管较大规模城市有所增长, 这类小县城在数量上仍保持增长。第二, 从平均规模上看, 小县城和中型城市的平均规模有所增加, 但其他几种规模的城市则略有减少。同时, 在全国的平均水平上, 城市规模表现出扩大的趋势。第三, 从城市居民流动的方向看, 在考察期间, 城市居民主要是向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流动的。2000年, 居住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的城市居民数占全部城市居民数的41.90%, 2009年, 这一比重上升到48.32%。其中, 特大城市增长最快。2000年, 特大城市的数量只有16个, 城市居民数占比为14.82%;到2009年, 其数量翻了一番, 居民数占比也在原有基数上增加了一半以上。因此, 城市集中度的降低, 可能是新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出现摊薄了原有大城市的居民份额所致。从赫芬达尔指数和城市居民数在100万及以上的大城市数之间的相关性看, 两者的相关系数是-0.4479, 也支持上述论断。

5 结论

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篇8

【关键词】蛴螬;暗黑鳃金龟;生活习性;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花生是诸城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据我们调查,近几年来,花生蛴螬连年发生并逐年加重,由统计数字表明:花生因蛴螬为害一般造成减产20%-40%,严重的减产达70%-80%,甚至绝收。长期以来,人们探索了很多防治方法,有效地减少了蛴螬的为害。但随着国家对髙毒、高残留农药如六六六、林丹、呋喃的禁止或限制使用,一些对蛴螬防治效果较好的髙毒农药退出市场。因此,搞好适时防治和探索其他高效防治方法对蛴螬的防治工作十分迫切。为此,笔者结合资料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对诸城市花生蛴螬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分布情况及相应的防治对策进行了研究探讨。希望对于广大农民了解金龟特点、有效地对其进行防治能有十分重要的帮助,同时也为其它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1.蛴螬发生种类及为害特点

1.1 发生种类

诸城地区金龟子的种类主要有华北大黑鳃金龟(Diomphalia diomphalia Bates)、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 Motschulsky)、黑绒金龟甲(Serica orientalis Motschulky)等。其中暗黑鳃金龟为诸城市花生田金龟的优势种,约占70%--80%。

1.2 为害特点

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的总称,俗称“土蚕”,主要为害禾本科作物、薯类、豆类、花生、蔬菜和果树、树木的地下部分,啃食种子,咬断幼茎,钻食块根、块茎,造成减产,降低品质。成虫还取食作物和果树、林木叶片、花和嫩芽等。

蛴螬为害花生时,幼虫常常聚集在花生根部周围,前期咬断主根及侧根,后期蛀空果实并引起腐烂,甚至造成整株死亡。发生严重时,一株花生下面蛴螬可达10-15头。

2.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

2.1 发生规律

诸城地区暗黑鳃金龟1 a发生1代。主要以三龄老熟幼虫、少数以成虫越冬。越冬幼虫于5 月上、中旬至6月上旬化蛹,化蛹盛期为5月中旬。蛹期20-25d,化蛹适宜温度为18-20℃,低于18℃化蛹推迟,15℃以下不能化蛹。成虫出土集中,出土盛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8月-9月为幼虫秋季发生为害高峰。10月中下旬开始钻入底层处(地表下10cm左右)越冬,11月中旬越冬,越冬深度范围为23-50cm,由于土壤温湿度的影响,因而越冬深度差异很大。蛴螬自3月下旬起,即从越冬处回到表土层活动,除因湿度影响其栖息深度外, 一般均栖于表土层。

2.2 生活习性

暗黑鳃金龟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较强,且有隔日出土的习性。傍晚成虫出土后,即飞向杨、柳、榆、玉米、高粱等乔木、高秆作物和矮小灌木上觅偶交配。交配时间7-11min,有些也会超过20min。交配后飞到高大树木和作物上取食,特别嗜食杨、榆树、刺槐、柳树叶片,常将叶片吃光。取食1张叶片一般需10-20min。一夜能吃2—4.8张叶片。据观察统计,暗黑鳃金龟成虫1夜平均能吃0.49g叶片。取食时不飞翔,不交配,有时仅作短距离移动,直至黎明前飞往花生、大豆、玉米等作物田间及杂草下6-13cm土壤深处潜伏产卵。成虫有多次交配、多批产卵的习性。平均单雌产卵86.7粒,最多可达200粒以上。成虫有假死性,振落后经2—3min即能恢复活动。

3.发生原因及分布情况

3.1 发生原因

由于大部分农民对蛴螬种类、发生规律及生活史掌握不清,造成防治的盲目性,越冬虫积累,从而导致花生大量减产。蛴螬为害的隐蔽性又使得人们不易及时发现,往往错过防治的最佳时期。另外由于对其成虫为害认识的不足,而忽略防治成虫。麦茬地中,残留的麦茬不但为蛴螬提供了丰富的食源,腐烂潮湿的气味还会引诱金龟子前来产卵。同时,腐烂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提高了地温,为蛴螬的发育提供了适宜的生活环境。秸秆还田及使用农家肥也为蛴螬提供了营养食物。

3.2 分布情况

适宜的土壤湿度对蛴螬活动和发育极为重要, 在此状况下其自然死亡率较低。在鲁东地区,蛴螬多发生于较低湿之地(尤其是水浇地),高旱地一般较轻。成虫由于居处干燥环境,因而影响其变态,降低其繁殖及生活能力。降雨以后表土湿润,蛴螬较为活跃,因而为害也较严重。根据农民群众的经验也表明阴雨天蛴螬为害庄稼最厉害,天旱时为害轻。

就分布地区而言,一般多在保水力较强的粘土、粉砂粘土及粉砂壤土中发生,砂质壤土发生较少。暗黑鳃金龟子对不同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的含量等适应性比较强,因此分布广泛。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土壤湿润而且適中、花生长势好的地块田间卵量和幼虫密度都较大。

4.防治措施

鉴于蛴螬隐蔽性强、下潜、越冬等难以防治的特点,抓住适当时期及时防治是十分必要的。并且要重视成虫防治与幼虫防治相结合,预防与整治相结合,因地制宜,采用各种防治措施加强对金龟的防治力度,将金龟控制在一定数量,减少粮食的减产,杜绝绝产。

4.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如精耕细作、深耕多耙、中耕除草、合理施肥、适时灌溉等,可以破坏蛴螬发生的适宜条件,减轻为害。

4.1.1 合理施肥

金龟子对未腐熟的粪肥有强烈的趋性,常常将卵产入其中,所以应避免使用未腐熟的粪肥,以减轻金龟子对作物的为害。施入碳酸铵、氨化过磷酸钙、氢铵等可挥发氨气的化肥对蛴螬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1.2 适时灌溉

蛴螬发育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15%-20%,土壤过干或过湿,则其卵无法正常孵化,导致幼虫死亡,成虫的繁殖和生活能力也严重受阻。秋末进行冬灌,水越大蛴螬死亡率越高。到翌年春季,蛴螬数量减少,作物受害减轻。

4.1.3 田间保干

蛴螬在湿地发生严重,干旱时下降到土壤底层,因此田间要做好排水,保持一定的干燥,不为蛴螬提供适宜的湿度。

4.2 人工物理防治

4.2.1 人工捉虫

6月下旬到7月上旬傍晚为金龟甲交配盛期,此时人工捕捉成虫效果显著。在花生地边插杨、榆树枝(高度以超过花生高度为宜),待金龟落在枝上取食树叶时用编织袋套牢,或者在玉米秸秆及叶片上捕捉。一般每人1个晚上能捉2—5kg,连续捕捉1个星期,效果非常可观。

4.2.2 黑光灯诱杀

利用金龟甲的趋光性,每3—6 hm 两地设置1个黑光灯,灯下挖长、宽各3m,深70 cm的池子,下面铺垫1层塑料膜,灌25—30 cm深的水,每天傍晚开灯2 h,能诱杀30一50 kg的金龟甲,同时兼诱蝼蛄、棉铃虫成虫等趋光性害虫。第二天把成虫捞出晒干打碎,可作为猪和鸡的饲料,营养价值极高。

4.2.3 火堆诱虫

傍晚选择成虫比较多的树下,堆积作物秸秆或干草等可燃物,点燃后摇动树体,成虫就会朝火堆飞去,直至烧死在火堆里。

4.3 化学防治

4.3.1 药枝诱杀

6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成虫发生盛期。利用暗黑鳃金龟具落高和喜食杨榆树叶的习性诱杀:将新鲜的杨、榆树枝截成高于花生秧(大约50一70cm)的枝条,3-5枝捆成1把,用40%氧乐果乳油500倍液或90% 晶体敌百虫800—1 000倍液均匀喷在树枝上,傍晚插于花生田内,每亩地插4—5把,第二天早上收好保存于阴暗潮湿处,傍晚再拿出来用,一次药枝能连续用2—3 天。

4.3.2 喷施药剂

花生幼果期可在雨天冒雨喷施40%甲基异柳磷乳剂。方法是:往手动喷雾器里加水15公斤、药剂1200~1600克,快速均匀喷雾1.5~2亩。经试验,此法省工、省时,花生叶、枝均不受药害,且防治效果极佳,花生收获时果荚基本不受蛴螬危害。但必须冒雨作业,雨停不能喷药,同时穿好雨具,注意防护。

在暗黑鳃金龟出土盛期,用40%氧乐果乳油700—800倍液或50%久效磷乳油800—1000倍液,在下午5时以后均匀喷在花生上,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效果良好。

4.3.3 药剂拌土

成虫羽化盛期前用3%的辛硫磷颗粒剂或1.5%的甲拌磷颗粒剂每亩5~8kg,或3%的米乐尔颗粒剂,每亩2-6kg,混细干土50kg,均匀地撒在地表,深耕耙20cm,可杀死即将羽化的蛹及幼虫,也可兼治其它地下害虫。

7月上、中旬每亩用40%甲基异柳磷250~300克,或用5%辛硫磷颗粒剂2.5~3kg拌细干土15~20kg配成毒土顺垄撒施于花生墩基部,耘锄培土,可杀死刚孵化的蛴螬。或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500 g装在输液瓶内,在垄沟畦口用输液管进行滴灌(由于乳油黏稠应将针头去掉),药液随水一并流入田内,药液滴灌速度视浇水速度而定。

可一次施用35%施多得微胶囊剂12.75L/hm2盖种覆土,有效期可至收获期。也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0g/ hm2拌细沙土300kg/hm2,均匀撒施于犁后地面,然后耕耙,随犁撒施于犁沟中。

使用新药吡虫·辛乳油在花生开花下针期灌根,效果显著,也可在播前撒毒土。持效期在40~50d,防治成本低。趋避作用使蛴螬幼虫闻到药液的气味就远离花生,对蛴螬、地老虎、金针虫、蝼蛄等地下害虫均有极其显著的防效。

4.3.4 种子处理

播种前24小时用40%-50%多菌磷(每畝地大约200g左右)浸泡花生种子,要控制好时间,时间过长种皮易脱离,太短药效又不够强。处理后可以防止烂根,对多种地下害虫都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可以种植早熟品种,有效避开幼虫危害期,减少幼虫为害。

但值得指出的是,浸种及药剂拌土都有可能引起花生果的农药残留,因此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

4.4 生物防治

4.4.1 天敌及病原菌的利用

金龟的捕食性天敌很多,如黄鼠狼、刺猬、鸡、狼蛛等。弧丽钩土蜂是蛴螬的主要寄生性天敌之一,正确运用化防技术建立土蜂安全环境等措施,可有效控制蛴螬对花生的为害。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捕食性天敌,对开展金龟甲的综合防治将会是一个很有益的补充。

白僵菌是花生田蛴螬的优势病原菌,自然感染率高,可达60%以上,可于幼虫孵化盛期将菌粉30kg/ hm2 对土顺垄撒施。

4.4.2 信息素与引诱剂的利用

利用性信息素或引诱剂诱捕金龟成虫,并集中药杀。这样不仅效果显著,而且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和环境的污染。但是该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成本也很高,目前尚未广泛使用。

4.4.3 其他方法

可以利用地头的零散空闲地或地中,点种蓖麻(适量,并注意防止蓖麻与作物争夺阳光),因为蓖麻叶中含蓖麻素,可毒杀取食的金龟甲,所以可有效降低成虫的密度。

参考文献

[1]徐建国等.暗黑鳃金龟生活习性观察及防治技术研究[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2,22(11):9~10.

[2]姚庆学,张勇,丁岩.金龟子防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31(1):64~66.

[3]杨中兴,王继申.东海县西部丘陵地区花生蛴螬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08(8)

[4]郑圣年,李民,余晖等.花生田蛴螬暴发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6(8)

[5]马树平,苑保卫,崔绍辉.防治花生蛴螬正当时.河北农民报,2007.7 .3第B04 版

[6]傅海军,李江武,杨党伟.花生田蛴螬防治药剂研制取得重大突破.河南科技报,2008. 3 .28第001版

上一篇:高中期中考试作文选下一篇:18年中学教育教学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