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交礼仪知识

2024-12-11

大学生社交礼仪知识(通用8篇)

大学生社交礼仪知识 篇1

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大学生一般都远离家乡父母,过着集体生活,与其他同学处在平等位置,因此,通过人际交 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事实上,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社交礼仪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 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2、有助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通过学习礼仪课可以让大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更好的明白社会生存法则、与人接触等。更好 的认识到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人的素质是不断自我选择的结果。

3、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现在的社会人们交往的范围已逐步从人际沟通扩展为大范围的公众沟通,从面对面的近距离沟 通发展到了不见面的远程沟通,从慢节奏、低频率的沟通变为快节奏、高频率的沟通。这种现 代信息社会的人际沟通的变化,给人类社交礼仪的内容和方式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学生社交礼仪知识 篇2

一、留学生常见的社交语用失误

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往往通过言语行为体现出来, 在跨文化交际中, 这些差异常会造成文化摩擦甚至冲突, 阻碍交际的顺利进行。由于母语文化背景的差异, 留学生有着不同于我们的文化心理、思维习惯。并且, 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比本土的外语学习者面临更多的文化问题。如果对中国社会的文化规约缺乏了解, 他们在交际中就容易套用母语的语用习惯, 造成社交语用失误。留学生的汉语社交语用失误涉及面广, 形式多样。我们选取了典型的几组, 以此为切入点对此类失误及其成因进行探讨。

(一) 问候语和邀请语的社交语用失误

问候语是人们见面打招呼时使用的程式化语言, 一般不传递实质性内容, 但具有重要的寒暄功能, 是人们联络感情、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每种文化都有自身的一套问候语系统。留学生如果不了解汉语问候语的使用规则, 在进行交际时套用母语语用习惯, 就会导致理解和使用上的失误。

我们知道, 中国人习惯通过问候给人亲切、温暖之感, 因此, 汉语的问候语大量涉及对方的个人情况。比如, 中国人在见面打招呼时经常使用诸如“吃了吗?”“上哪儿去?”“怎么才回来?”一类的话语, 在问候不太熟悉甚至初次见面的人时也常会选择一些比较私人的话题, 如“你今年多大”、“工资待遇如何”、“结婚了吗”等等。其实, 问话人并非真的想弄清对方的实际情况, 而是由于中国人习惯用询问对方个人、家庭情况的方式来表现对他人的关心。人们期望通过个人信息的交换, 使双方的人际关系更加紧密。

但是, 这种中国式的问候关心在很多西方国家的留学生看来则有打探个人隐私之嫌。很多人在面对这种问候时感到尴尬、反感, 产生心理上的排斥。例如, 有些人听到“上哪儿去?”“在干什么?”等问候时, 会用“没干嘛”生硬地回应, 以示不满, 这是由于不了解汉语问候语使用的文化规约而造成的社交语用失误。

我们再以中国人打招呼常用的“你吃了吗?”为例。虽然不涉及对方隐私, 但这句话也可能引起外国学习者的误会, 因为“你吃了吗”在不同国家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语用意义。在英语国家, “你吃了吗”有建议或邀请对方一起吃饭之意。如果一名来自英语国家的留学生听到这样的询问, 却发现对方并无采取相应行动的意思, 就可能感到困惑和不满, 觉得对方虚伪做作。另外, 在韩国和日本, 询问对方是否吃过饭常被理解成“你有生活能力吗”或“你有钱吗, 用不用请你吃饭?”, 这样问会让他们产生对方看不起自己的猜测。例如, 有位初来中国的韩国留学生, 每当他与一位中国同学相遇时, 对方总会问他 :“吃饭了吗?”, 他为此感到不满和苦恼。终于, 他在对方再次这样表示时严肃地说道 :“Look, I have money, and I won’t leave myselfhungry.”。其实, “你吃了吗?”在汉语中既可表达想与对方一同进餐之意, 也可以仅是句单纯的问候, 中国人可以根据语境和语感灵活处置, 而留学生往往缺乏应变能力, 这表明其对汉语语用规则了解的不足以及在运用上缺乏灵活性。

(二) 恭维语和自谦语的社交语用失误

对于恭维与自谦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利奇的礼貌原则中找到依据。简单地说, 恭维是要求人们在言谈中不失时机、恰当得体地夸奖对方 ;而自谦则要求人们在面对夸奖时适当贬低自己, 以示谦逊。

爱听好话是人们的普遍心理, 因此恭维话在中西方社会都颇有市场。但由于语用规则衡量标准有别, 不同语言中恭维语的使用习惯不同, 正如利奇所说 :“语用规则基本上是共有的, 但它的相对重要性却由于文化的不同而异。一种文化的恭维语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被理解成相反的意思。”下面这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有位去中国人家里做客的英国留学生, 面对主人家丰盛的饭菜, 兴奋地说道 :“我可以全部吃了!”, 其本意是想表达对菜肴的欣赏, 但这句话在中国人听来可能理解为客人嫌菜不够吃。造成尴尬的原因是, 学习者简单套用母语的恭维方式进行汉语表达, 导致社交语用失误。

汉语有一套完备的敬辞体系, 中国人在使用恭维语时往往遵循一种惯用的套路, 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自谦表达的运用。学者顾曰国曾归纳出中国人的五条礼貌原则, 第一条就是“贬己尊人”。中国人乐于恭维别人, 却常用自贬来回应恭维, 有时甚至牺牲“质”的准则来换取自谦。这种表达方式常给西方人带来面子威胁, 当自己的称赞被对方否定时, 他们会觉得对方自卑虚伪、言不由衷。

然而, 有的留学生虽然理解这一语用习惯, 但在使用时不加变通, 闹出笑话。例如, 有的留学生在听到别人夸自己汉语讲得好时立刻说 :“哪儿的话!”还有的学生在得到老师表扬时回应道 :“老师, 您别拍我的马屁, 我的汉语水平还差得远呢!”。这表明学生对学到的规则尚不能全面、适当地把握, 而在使用时凭主观做出不当推断。其实, 语用规则在使用中有一个“度”的问题, 缺乏语用知识或对知识的运用欠缺灵活, 都会造成达不到或超过度的情况出现, 造成社交语用失误。

(三) 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社交语用失误

任何民族的语言中都存在禁忌语, 有禁忌就会有相应的委婉表达方式作为替代, 因此禁忌语和委婉语密切相关。由于文化传统等因素, 不同文化禁忌的对象、范围有别。在中国人的文化习惯中, “死”及其相关字眼往往受到忌讳 , 人们在交际中总是尽量避免提及, 即使在说起时, 也常会采用其他委婉说法来替代, 如“过世”、“老了”等。

许多留学生由于不了解汉语的禁忌习惯, 不知道相应的委婉用语, 易在跨文化交际中违反礼貌原则, 冒犯他人。例如, 一名美国留学生在对帮助他的老人表达感谢时说 :“您真是位好人!您一定会上天堂的!”结果引得老人勃然大怒 ;还有位意大利学生在写信询问老师自己喜欢的一位中国作家是否健在时, 用了“是不是死了”的表达方式。这是由于其不了解汉文化与母语文化禁忌心理上的差异, 想当然地用母语文化习惯解码汉语表达造成的社交语用失误。

总之, 留学生因违反汉语语用规则导致的社交语用失误种类繁多, 本文不再赘述。这类失误比语言形式上的偏误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更大。并且, 学习者对目的语运用得越娴熟, 这种失误就越难以被对方理解。人们普遍认为, 语言表达流利的人对语用规则的掌握也应相应娴熟。所以此种情况下的失误更容易被归咎为说话者的有意冒犯, 从而导致交际失败。通过有效的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汉语语用规则, 减少社交语用失误, 是对外汉语教学必然面对的重要议题。为此, 我们需要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失误出现的原因, 尤其要重视其与当前汉语语用教学之间的关系。

二、留学生社交语用失误的成因

造成留学生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语用知识教学的特殊性造成的不便, 也有当前教学方法上的问题。随着教学的深入, 因教学的不当安排导致的汉语社交语用失误情况日渐凸显。基于上文对各类失误的分析, 现将留学生汉语社交语用失误的成因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 母语文化规约的干扰

相对于汉语母语使用者, 留学生作为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个体, 具有不同于我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并且, 作为成年人, 其母语文化习惯已根深蒂固, 在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 母语文化规约常会对其汉语表达造成干扰。这使留学生经常不自觉地将母语的语用规则投射到汉语表达中, 导致社交语用失误。可以说, 母语文化的干扰是学习者习得汉语语用规则必然面对的障碍之一。

(二) 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心理障碍

语用规则的差别背后反映的是不同文化群体社会文化心理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不同民族在对同一社会现象的判断上有所区别, 有时还会出现截然相反的评判。判断标准的不一是不同民族社会心理选择上差异的体现。

成年学习者由于受母语文化传统的长期影响, 在目的语文化规约的接受上或多或少地存在障碍, 一些规则在他们看来是难以理解并顺利接纳的。我们不妨这样理解, 学习者对母语与目的语文化差异的接受有一个心理上的“度”。如果两种语言的文化规约差异超过这个“度”, 学习者习得规则时遇到的内在阻力就更大, 克服阻碍、完成习得的时间也就更长, 在此期间也就更易出现相应的社交语用失误。

(三) 语用规则学习中的一对矛盾

语用规则跟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等因素都有密切关联。汉语作为一种文化底蕴深厚的高度发达的语言形态, 其中的语用文化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一现实决定了学习者对汉语语用规则的习得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 而需要在汉语文化环境中耳濡目染、长期浸润。但另一方面, 成年人需要表达的思想是复杂而细致的, 在交际中接受的反馈也是多样的, 这就造成其汉语语用规则掌握的不足与对规则使用的迫切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语用知识习得的长期性、渐进性, 这对矛盾会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存在, 造成留学生不断出现各种类型的社交语用失误。

(四) 教学中的问题

除上述因素外, 当前汉语语用规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留学生社交语用失误的重要诱因。

如前所述, 汉语语用规则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体系, 它涉及面广、知识点复杂琐碎, 这使我们难以对其作出全面、系统的归纳, 也给教学内容编排的条理性带来困难。此外, 语用知识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受语境影响显著, 缺少固定标准可循, 这使我们不易对其作出量化描述, 也给教与学造成了客观困难。

以上特点, 加之对汉语语用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 可借鉴的成果有限, 使汉语语用知识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综合各因素, 我们认为语用知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材编排的问题

目前, 汉语语用知识的教学尚无专门教材, 语用规则的讲授主要穿插在课文中进行。通过依附于其他教学内容的方式来呈现, 使知识的编排受教材中其他内容的制约, 不利于形成自身合理的体系, 影响到教学的系统性 ;另外, 由于语用规则庞杂琐碎的特点, 这种安排方式使教材难以对其做到全面的涵盖。编排体系的失当影响到教材的科学性, 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此外, 所教授的语用知识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现实交际的需要, 是教材编写者必须考虑的问题。目前很多教材中出现的语用规则存在与现实脱节的情况, 教材没有根据现实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今后的教材编写中, 我们应更多地从现实需要的角度考虑, 及时淘汰落后内容, 尽量教给学生那些贴近日常生活且符合当前实际的语用知识。

2、教师不当的讲练方式

教师的讲课方式和指导练习的方法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如果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口头表达流利性较差, 就会对学生的语感培养产生负面影响 ;教师的某些不合乎用语规范的表达方式, 也会对学生产生误导。由于语用知识的教学尚缺乏统一标准可循, 教师们很大程度上是凭借自身经验进行教学, 这使教学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 影响到知识的客观传授。

汉语语用规则的使用需依据语境灵活处理。留学生由于缺少汉语文化积淀及相应的语感, 对所接触的语用规约难以准确深入把握, 容易停留在表面的、机械的理解上。他们无法准确辨别教师教学中主观性过强、有失偏颇的部分, 因此, 学习效果易受到影响。

此外, 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教师对某一知识点过度强调, 也可能诱发学生的社交语用失误。例如, 教师过分强调某一习惯用法, 带领学生反复操练某组对话, 而未对该对话的使用条件作出全面的揭示, 学生就可能在此建立起机械的联系, 日后与汉语使用者对话时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套用该组句子, 在语言使用上脱离语境、生搬硬套, 导致社交语用失误。

3、课堂教学模式失当

在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中, 教师的主导地位十分牢固。这使我们在保证课堂秩序和教学进度的同时, 相对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即学习者主动性的发挥。根据交往实践观, 课堂教学可被看做一个交往过程, 师生间的双向互动达到良性, 才能收到最佳教学效果。语用知识来自实践, 又必须用于实践, 教师的单向灌输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只有让学生在交际中获得切身体验, 才能将所学规则真正内化。

反观目前的课堂教学, 师生间的交流几乎成为课堂交往的唯一代表形式,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使学生间的交流空间被压缩, 学习者彼此间通过互动交流实践语用规则的机会十分有限。

4、指导思想的偏差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学习者要顺利地完成跨文化交际离不开相应的汉语语用知识, 因此, 语用知识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特殊地位不言而喻。我们一方面应加强汉语语用规则的教学, 另一方面应对跨文化交际的实际情况采取更加科学、全面的认识。

长期以来, 人们习惯以目的语及其文化为参照来审视跨文化交际, 往往以交际双方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并运用了目的语文化规约来评价交际过程的有效性。本文将其称为单向的评价标准, 即判断跨文化交际能力时以目的语的参数为准。我们认为这种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本文倾向于采取另一种观点 :

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它的成功与否不能仅以某一特定文化社团的交际模式为准来衡量。由于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 跨文化交际应承认并允许差异的存在。如果试图用某一方的文化作标准去消除差异, 使双方完全达到语用上的统一, 就可能最终消解了交际的跨文化性质。我们对这一过程的观察, 应以交际的顺利达成为最终评价标准, 对学习者目的语语用规则的运用要理性看待, 既要求其表达尽量符合汉语语用标准, 又要考虑到其文化背景, 不要刻板套用某些规则过分限制其交际行为。

我们进行汉语语用规则的教学, 并非是要把汉文化的价值观全盘灌输给学习者, 将他们彻底变为用汉语文化规约约束自身跨文化交际行为的人, 而是要通过合理讲练, 使他们对汉语与其母语语用规则上的差异了然于胸, 在用汉语进行交际时能够客观、灵活地看待和处理具体情况, 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误会, 增加共识。

另一方面, 当前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存在教师主观性过强的情况。有些教师受文化中心主义的影响, 常不自觉地以母语文化为标准来对待汉文化同其他文化的差异。这使得不少教师在进行语用知识教学时评价标准有失客观, 在教学的“度”的把握上有待提高。

以上问题启示我们, 在对汉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 应采取一种更加包容、全面的态度。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外来文化背景、学习心理特征, 在进行语用规则教学时客观比较文化差异, 努力避免评价标准偏颇, 做到因势利导, 以更科学有效的方式推进汉语语用教学。

摘要:社交语用失误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较大, 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种失误与学习者的汉语语用能力密切相关, 因此, 提高留学生的汉语语用知识水平, 对培养其汉语交际能力意义重大。本文拟从留学生常见的汉语社交语用失误入手, 分析其成因, 并着重探讨其与当前对外汉语语用教学间的关联, 由此对教学中的问题展开思考, 为今后教学上的改进提供借鉴。

关键词:留学生,社交语用失误,汉语语用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1]吕文华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用失误》[J].《汉语学习》, 1993, (1) .

[2]杜迎洁:《人文性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学术探索》, 2012, (4) .

[3]周磊:《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对汉语教学的启示》[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 (3) .

[4]夏伊:《试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4.

[5]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10) .

社交网络 让知识“动”起来 篇3

这项研究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社交网络中的影响力在亲密的朋友之间更明显。该研究的负责人詹姆斯·福勒(James Fowler)发现,虽然一般的Facebook用户大多有150个“好友”,可是只有最亲近的10个好友才会在引发回应方面发挥作用。这表明,即使是在网络空间中,“强纽带”也可能比“弱纽带”更能影响一个人的行为。

虽然这个发现并不出人意料,但它证实了一个长久以来的看法:为了在社交网络中具有影响力,一个人不仅需要广交朋友,而且要有很多密友。换句话说,在社交网络里如果没有强纽带,就很难影响别人。

对公司而言,这个发现同样适用。毕竟,公司不就是由一些独特的、松散或紧密联系的社交网络聚集而成的吗?

公司的沟通和经营跨越了广阔的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管理者和员工跨空间传递和分享宝贵知识的能力是创新的一个主要驱动力。因此,要想完成工作任务,就必须理解人际影响力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它又如何在公司的非正式网络(无论是虚拟还是面对面的人际网络)之间传递。

遗憾的是,许多公司都不了解内部和外部的非正式关系实际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虽然社交媒体工具的发展使跨单元、跨部门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但管理者仍然不能完全理解社交网络是如何运作的。这阻碍了公司潜力的发挥。

我和我的同事在社交纽带方面所做的研究表明,社交纽带的强度和结构对知识分享有着重要意义。基于这项研究,本文提供了一些核心策略供企业采纳,帮助企业改进跨组织、跨地域的知识分享,从而获得更好的创新条件。

知识经济的崛起

过去几十年里,知识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今天当人们谈起新经济时,他们多半都是在描述已故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Fritz Machlup)所勾画的知识经济中的元素。

在如今全球化经济相互关联的环境下,工业经济的成功规则和做法急需改写。专业技术等知识资源对成功和发展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传统的经济资源。例如,有关新产品开发的研究表明,公司内部不同职能或专业领域合作开发的知识对于创新的产生必不可少。

这样说来,要在组织里创造和传播新知识,公司就需要调整自己的战略和政策,为管理者和雇员提供相应的技能、工具和培训。与此同时,它们还需要创造一种有利于社交网络跨职能、跨地域蓬勃发展的工作环境和经营结构。

好消息是大多数公司都已经加大了对信息通信技术和社交媒体的投入,而这两者都是知识经济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根据麦肯锡(McKinsey)2012年5月发布的一项调查,大多数首席级高管所列出的三项公司战略要务都与数字化业务有关,其中包括:大数据和分析;电子营销和社交媒体工具;新交付平台的运用,如云计算和移动设备等。公司在信息通信技术和社交媒体上的支出代表公司朝正确方向迈进了一步。它证明公司至少是在努力跟上科技迅猛发展的步伐。

然而,很少有公司花同样的功夫去理解实际是哪些因素调动了个人分享知识的意愿和能力。社交网络工具似乎已经被视为目的本身,其实它只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信息通信技术上的投资可能确实让知识分享变得更容易,但它并非刻意为了推动知识分享。

如果公司不能真正理解广泛复杂的社交网络是如何在公司内外起作用的,它们就无法从信息通信技术和社交媒体的投资上获取真正收益。为此,管理者的视线必须超越正式的组织结构和层级,更全面地看到员工超越组织结构图而形成的非正式网络、纽带和关系。

超越正式的组织结构

就像戴维·克拉克哈特(David Krackhardt)和杰弗里·汉森(Jeffrey R. Hanson)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发表的文章Informal Networks: The Company Behind the Chart所说,公司许多真正的工作都不是基于正式组织结构而是超越正式组织层面而出现的。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非正式组织,即员工为了快速完成任务而形成的跨职能、跨部门的关系网络”。

文中建议运用网络分析,梳理出组织中错综复杂的非正式关系纽带,从而展现实际工作是如何完成的。管理者通过画出自己和团队成员的关系网络图,可以对这些人际网络的运作方式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有助于解决组织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促进知识传播。

虽然跨部门的非正式联系可能带来多元化的视角和认识,但是这种知识并不会自动转化为创新。这些多角度的知识可能缺乏必要的共同基础,所以不能整合在一起为公司所用。

而且,我们也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与不同部门的同事分享知识。实际上,有些人对于透露某些信息会比较谨慎,以防损害自己的利益而使其他部门受益。

这些挑战只是管理者在利用非正式网络创造知识的过程中可能面对的一部分。更复杂的是,与正式的组织结构不同,非正式的社交纽带并不是清晰可见或一成不变的。恰恰相反,社交网络中关系的非正式性意味着这些关系总是在变化之中。

显然,管理者需要勾画出社交网络是如何将部门内外的员工联系在一起。他们需要预测社交关系未来可能的发展模式。最重要的是,对于社交网络这个传播宝贵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他们需要了解是哪些因素决定了它发挥效力。

nlc202309031723

观察“知识获取”

为了研究这一课题,我参与了两个独立的研究项目:一个是与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雷·里根斯(Ray Reagans)和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的比尔·麦克埃维利(Bill McEvily)共同做的研究;另一个是与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戴维·克拉克哈特一起做的研究。有意思的是,两个项目的研究对象是同一家组织(大型跨国公司的研发部门),但是两个项目的研究重心截然不同。

我们做调查时,研发部门下面有16个实验室,其中4个位于美国,10个位于欧洲,2个位于亚洲。实验室的总人数为276人,每人都被分配了21个技术路线图中的一个。

每个路线图都是为了支持某个特定技术领域的发展。这些路线图包括蓝牙、计算机架构、连接(connectivity)、影像、网络互联、低功率设备、光学、安全性和终端。

路线图的分配常常是跨实验室的,因此在同一实验室工作的人常常被分到不同的技术路线图,而分到相同路线图的人往往又在不同的实验室工作。这意味着部门内部几乎所有的社交网络都跨越了组织和地域的界限。

研发部门致力于高科技产品的开发。考虑到知识分享是开发高科技产品的先决条件,因此用研发部门来举例说明知识网络要素的效力特别有吸引力。

我们对研发部门的部分高管和科研人员进行了广泛的实地采访。在采访中,有一个特别的术语总是会蹦出来:知识获取(knowledge acquisition)。研发部门的成员总是将成功的知识传递描述为知识获取,这表明要让知识能够成功地跨部门传递,从不同单元的联系人那里获取的知识必须被识别、被理解、被改编,以便知识接受者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

这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的贝丝·贝希基(Beth A.Bechky)所做的研究产生了共鸣。贝希基的研究表明,由于术业有专攻,职业团体一般对工作和他们所服务的组织持不同观点。因此,“要想协调好不同职能,管理者必将面对整合组织中不同群体认识的挑战”。

建立高效社交网络的四个要素

对于如何通过社交网络成功获取知识,我和同事们从两个研究项目中总结出了四个基本要素。

1.边界跨越者 简单地说,边界跨越者就是指那些促进知识在个人之间或者部门、组织之间流动的人。边界跨越者的角色并不是一个正式职位,也不是一个明确定义的工作。边界跨越者的能力基本上完全取决于他的社会心理和职业特征。

雷鸟全球管理学院(Thunderbird School of Global Management)的安德烈亚斯·朔特(Andreas Schotter)认为,所有的边界跨越者都有五个共同特征:对所谓两极情况的超强解读能力,精湛的职业专长,紧密广泛的社会联系,对边界扩张需求的认识,以及全球化的思维模式。

在你们公司,你肯定也会想到一些人,他们正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利用他们的关系网增加部门之间的知识传递。也许你自己就是一位边界跨越者。

边界跨越者受到了很多赞誉,因为他们被认为有效促进了组织的知识传播。不过,他们的真正影响仍存争议:他们有时能够增加部门间的知识流动,但有时反而限制了知识流动。

边界跨越者的效力取决于两个关键要素:他本身的技能和可靠性,以及他所在关系网的广阔程度。

例如,我与雷·里根斯、比尔·麦克埃维利一起做的研究表明,由于个人只能维持有限数量的强纽带,边界跨越的成果在强弱纽带之间差别很大。另外,两个人跨越的边界越多,他们知识和技能的重叠就越少,他们互相分享知识时面临的困难也越大。

使用边界跨越者的最大弊端也许是公司可能会过于依赖他们来连接组织上或职能上相隔甚远的单位或部门。一旦此人离开公司,将社交网络连在一起的枢纽就断了,那人所促成的知识流动也会很快停滞(参见副栏“谁是知识传递的‘导管’”)。

2.纽带强度 网络效力的另外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是:纽带强度(按互动频率衡量)、网络广度(按联系的广泛度衡量)、网络凝聚力(按关系的紧密度衡量)。在这三者之中,纽带强度对于建立有效的跨单位知识传递关系影响最大。

这一点很好理解:社交网络内的关系质量往往决定了它能否有效获取资源、想法和信息。网络的深度取决于每个联系人之间关系的强度,而关系的强度又是由联系人之间互动的持续时间、频率和紧密程度决定的。我们可以将社交网络想象成电缆:导线越粗,传输的能量就越大。

紧密的人际关系通常是以信任和合作为特征的。对于文化、语言和体制上相距甚远的单位,加强信任能够促进这些单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有时,新知识的接收者会对新知识持保留态度,因为他们觉得如果表现出对新知识有需求会显得自己很无知,或者因为他们

对来自其他单位的新观点一般都持怀疑态度。高度信任的纽带能够帮助人们克服这样的担忧。

需要提醒的是:虽然纽带的强度对知识传递水平有相当大的影响,我们并不建议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纽带的强度上。特别是在一些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人们很难提前预知哪些知识传递关系将来最有用。

此外,由于强纽带的好处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因此个人往往要在尚未见到知识分享的收益之前就投入时间和精力。如果人们只是关注纽带强度,就可能会冒着浪费宝贵时间和精力的风险,因为他们的投入不一定能带来有收益的知识传递关系。

3.网络广度 据我们研究,网络广度的影响力与纽带强度相比要小得多。但是广度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知识传递关系。网络广度对知识获取水平的积极影响可以扩大到更多的跨单位知识传递关系上。

nlc202309031723

虽然网络广度有助于跨界知识传递,但它的影响在界内还是比界外更强些。这似乎也说明,在某个业务部门或某个技术领域内传递知识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发展触角深远的关系网实现的。

与纽带强度相同,对社交网广度的投入也有风险。网络广度上的投入未必能带来收益。特别是对于跨单位的知识传递,并不是说只要网络广度提供了更强的知识传递能力,就能充分获取知识。

4.网络结构和凝聚力 边界跨越者与强纽带都是部门之间知识传递的重要因素,同时社交网络的结构也是帮助它实现知识有效传递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和克拉克哈特分析了一种特定的网络联系:齐美尔连接(Simmelian ties),也就是各方彼此相连,而且每一方至少与另一个第三方相连。

根据德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乔治·齐美尔(George Simmel)的观点,从二人群体(dyad,相互联系的两个人)转变为完全关联的三人群体(triad,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人两两相互关联)有三个基本目的:减少对个人自身利益的追逐;削弱个人的议价能力;促进合作,解决冲突。在跨组织边界、跨部门的纽带中,这些特征尤为明显。

我们的研究显示,在每个人都互相关联的小圈子中,齐美尔连接能促进相关各方之间更开放、更完整地分享信息。而且,比起孤立的一对一桥状关系,齐美尔连接中,个人讨价还价所造成的破坏作用会小一些。

在单纯的二元关系中,每个人都具有相同的权重。如果一方决定离开,纽带就被割断了,单位之间的知识流动便无法继续下去。

相比之下,在齐美尔结构中,共同的第三方的存在使桥状关系更加稳固,因为它可以减少纠纷并帮助解决冲突。稳定性的提高反过来也会促进共识和相互理解,从而减少桥状关系中的解读障碍。

齐美尔纽带更能促进合作和知识分享,因为参与者预期其他成员会投桃报李。渐渐地,在密集关联的结构中,合作变成了一种共享价值。拥有第三方纽带的个人自然而然会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与圈内其他成员分享知识。

发挥社交网络的力量

想充分发挥员工才能的管理者应该怎么做?我们根据上面讲到的概念提出了一些建议。

1.分析和绘制关键的非正式关系网 首先,你需要想象出你们公司的非正式网络是怎样的结构。谁向谁寻求帮助和建议?重要事项在组织内部是如何讨论并解决的?信任与合作的关系是如何在组织边界内外形成的?

当然,绘制非正式关系网肯定说起来比做起来简单。然而,据我们的观察,只要聆听员工的需求,简单询问他们完成任务需要得到哪些帮助,就有可能感受到他们每个人的社交网是怎样的形态。

记住,要绘出一个完全有代表性的社交网络图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你花点时间思考和反思组织中的个人实际上是如何完成工作的,就有可能快速识别出社交网络中的关键人物和角色。

2.识别薄弱领域 一旦你已经画出了一张“足够好”的关系网络图,接下来就该确定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角色可能很关键。就像上面提到的,如果一个关键的边界跨越者决定离开你的组织,就会有知识传播中断的风险。为此,你需要识别哪些人是“孤独的桥梁”,然后在其周围搭建第三方联系以增加桥梁,从而使关系更加稳固。实际上,增加与其他人的桥梁纽带也能促进组织更多部门的合作与知识传播。(参见副栏“齐美尔连接的效力”)。

3.增加纽带强度、网络广度和网络凝聚力 一般来说,需要完成的任务越复杂,建立和维护强纽带及有凝聚力的社交网络就越重要。另一方面,过度投资发展强大、稳定和密集的联系也可能造成视野狭窄,会削弱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全面铺开的网络会更好一些,人们可以跟自己通常不接触的人互动。广泛的社交网络可以帮助人们获取更加多元化的知识和视角,激发人们的横向思维。

考虑到每个组织的情况不同,很难提出一个一刀切的建议。社交网络的有效性与所涉任务的复杂程度、联系的长短有很大关系。管理者自己需要根据当时的需求来思考什么是最合适的。

4.不要过犹不及 要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来催生和发展多样化的新关系,或者稳固和加强现有关系,具体怎么做,取决于你想达到什么目标。

但不论做什么,你都不能过度规划社交网络。如果太刻意地操纵非正式社交网络的形态,你很可能会遭到相关人士的强烈抵制。这偏离了构建非正式网络的原意,这不是支持非正式网络,而是毁了它们。试图把非正式网络硬往正式的组织结构图上靠是肯定行不通的。

为了发挥社交网络的效力,我们首先要和人们交谈,了解他们的需求,然后帮助他们创造条件,搭建合适的社交网络关系,从而推动知识的传播和任务的完成。

翻译:翁乐天

观点概要

公司的沟通与运营跨越了广阔的社会空间和地理空间。如何在这些空间中分享和传递知识对于创建及维护一个健康的创新文化至关重要。为了促进知识的分享与传播,管理者的眼光不能只停留在正式的组织结构上,而是要放眼员工们跨越职能和部门形成的非正式关系网。

要加强非正式关系网,第一步是要找到“边界跨越者”,也就是找到那些能够推动跨单位知识传递的人。

下一步是要拓宽关系网,以支持边界跨越的成果。这就意味着要保证公司非正式关系网有足够强劲的纽带,同时还要有足够的广度在单位间输送重要知识。

最重要的是要搭建最佳的网络结构,形成稳固的桥状关系,加强网络凝聚力,促进合作和知识分享,同时也为创新提供更好的条件。

大学生文明礼仪知识 篇4

一、与教师交往的礼节

与教师的交往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最重要的内容。教师是大学生感悟人生、获取知识、学有所成的引路人。古人云:“师同父母”,“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

(一)教学中应注意的礼节

这些礼节包括:

1.为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如擦干净黑板、讲台,搬教学仪器等。

2.上下课要和老师相互致礼。

(二)请教老师问题时应注意的礼节

具体内容有:

1.事先把请教的问题考虑清楚,以便明确地向老师提出。

2.请教的态度要谦虚,不要随便打断老师的讲述.

(三)到教师家拜访应注意的礼节

1.有约在先。

2.守时守约。

3.礼貌登门。

4.见面礼节。

5.拜访中的礼节。

6.告辞礼节。拜访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不超过20分钟为好。

二、与同学交往的礼节

(一)相互尊重

相互尊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见面要主动与同学打招呼问候。与同学打招呼一方面表示对同学的`的尊重,另一方面表明自己自信健康的心态。

2.当同学遇到困难如学习暂时落后,遭遇不幸,偶尔的失败,不应嘲笑、讽刺、歧视、而应热情帮助,真诚地抻出援助之手。

(二)礼貌相待

在求于同学时,须用“请”、“谢谢”、“麻烦你”等礼貌语言;借用学习用品时,应先征得同意后再拿,用后及时归还并致谢。

(三)和睦相处

和睦相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学生宿舍里,同学要自觉遵守作息时间,按时起床,按时熄灯就寝,起床、就寝动作要轻,说话声音要小,尽量避免打扰别人。

2.自觉保持宿舍内的清洁卫生,既要搞好个人卫生,又要热心主动搞好室内的清洁卫生。

3.不要随便在他人床上坐卧。未经主人允许不要随便动用他的茶具、碗筷、毛巾等用具。不要随便翻阅别人的书信、日记等。

三、校外文明礼仪公约

(一)遵纪守法,遵守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不参与非法活动。

(二)爱护公共财产,保持公共卫生,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

(三)做文明乘客,排队上车,主动买票,语言文明,扶老爱幼。

(四)做文明顾客,尊重他人,不弄虚作假,诚实守信。

(五)勤俭节约,不追求高档娱乐和消费。

(六)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见义勇为,维护大学生形象。

(七)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陪酒、陪宴、陪舞,不参与赌博活动。

(八)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热情服务社会。

(九)参加勤工俭学活动要诚实守信,珍惜学校名誉。

(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学校形象,珍惜学校名誉。

四、就业礼仪

学生掌握面试时的基本礼仪对成功就业非常重要,一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面试者要注意仪表端庄。

2、要提前5-10分钟到达面试地点,以示求职者的诚意和对用人单位的尊重,也利于调整自己的心态。

3、进入面试场合时心态平和,不要紧张。如果面试房间关着门,应先敲门,得到允许后再进去;开关门动作要轻。在主试人请你坐下时,要说 “谢谢”,并注意坐姿,切忌大大咧咧,左顾右盼;问题回答完毕,离去时要说“再见”。

4、在整个面试过程中,保持举止文雅大方,谈吐谦虚谨慎,口齿清晰,语言流畅。

5、学生在毕业离校时,应注意文明离校礼仪,做到安全、文明、有序。离校前夕,要和老师、同学话别,留下临别赠言,以及为母校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为学弟学妹树立良好榜样。严禁滋事生非、损坏公物。

大学生求职面试礼仪技巧知识 篇5

一、恬不知耻的好为人师

求职就是求职,求职和在职可不一样。在职者要有主人翁的态度一点儿也不假,但求职时,你的地位还不是主人翁,即使你感觉自己装了一肚子的好想法,但这 绝不足以打动主考官。新点子并不是人人都有,有好想法、新点子的人却不可处处好为人师,尤其是不能对陌生者施以“指点”。所谓的新点子当中或多或少含有忠 告成分,而大部分忠告都是批评,批评对于某人而言是难以接受的,尤其是来自陌生人的批评,不可能受到欣赏、遵从,更不可能产生好感。这就是少提建议的理 由。你是求职者,在主考官面前说这想法,提那建议,你要是不受排斥,那么就证明这个主考官也太没主见了。

二、迫不及待地抢话或争辩

有的求职者为了获得主考官的好感,就会试图通过语言的“攻势”来“征服”对方。这种人自我表现欲极强,在面试时根本不管主考官究竟买不买他的账,没说 上三句两句话,就迫不及待地拉开“阵势”,卖弄口才,力求自己在“语机”上占上风,在事理上征服对方。主要表观在抢话、插话、争辩等方面。

不能说爱抢话或爱插话者都是浅薄者,但人们往往非常讨厌这种“不管嘴”现象。因而,在求职面试时,无论自己的见解是多么的卓尔不群,无论别人对你的看 法或观点有多大的偏差,在对方把话说完之前,千万不可插嘴,这也是对主考官起码的尊重。即使主考官的话偏差太大,说明主考官对你已经持有成见,在这个时 候,无论你再插话、抢话也已经于事无补,只能会增加人家对你的反感。

插话、抢话的“下步棋”无非就是争论或争辩。但面试谈话如果变成争论或争辩的话,这样的面试还叫面试吗?有一个求职者在谈话中一直用争辩和反驳的语 气:“为什么不是这样!”“我有我的见解,不管你怎么想。”这种争辩或许能表现出你的才智、机灵、推理能力和说服能力,你可能在某个细节上辩回了面子,殊 不知就在你“过了口瘾”的同时,主考官从大局考虑,为了单位将来能得安宁,已经放弃对你的录用了。

三、“以我为轴”的夸夸其谈

面试中对自己经历及能力的表述简明扼要,适可而止,千万不要像像开话匣子般没完没了地夸夸其谈,自吹自擂,甚至主次不分地“以我为主”。求职者要讲究实在,言简意赅,不可大包大揽地做太多的口头承诺,说得太多了容易引起考官的反感。

考官在面试时往往要求你当场表现自己的才艺,你姑且可以谦虚地一试,但休要还没动手,那张嘴就迫不及待地声称这事没问题,那事很容易。有夸海口之嫌的 话在求职面试场合,一定要慎出。不错,负责招聘的.主考官很注重对你能力的评估,但面试时他更会对你抱着谨慎的态度,意在让你充分展示自己。这时,如果你想 把考官“侃”晕,东拉西扯,尽说些不着边际的话题,甚至大肆吹嘘“关系网”,还自鸣得意,生怕别人不知道,你有多大的能量,那么主考官一定会认为你这个人 只会拉大旗做虎皮,浅薄至极,能力也“不过如此”。

四、关键时刻反应木讷

沉默是金?对不起,在求职面试场合,你可别被这种矫枉过正的说教给误导了,

主考官提出一些很关键的问题时,如果你也“惜言如金”,那你还面什么试呢? 主考官定会认为你这叫反应木讷、迟钝。如果你给主考官留下的是这个印象的话,那么可以说你的求职使命将就此宣告失败,因为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愿意录用反应迟 钝的人。“少言”是必要的。但比“少言”更有必要的是“慎言”,而不是“不言”!面试却“不言”,当然就是木讷、迟钝。尽管木讷、迟钝者和那些夸夸其谈者 的反差明摆着,但同样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称职的好员工。求职面试的目的是要让用人单位考核自己,你羞羞答答地不张嘴说话,人家又怎么考核你呢?

面试对话不仅要用头脑,还得用心灵。当你两脚往主考官面前一站,看着对方一副大模大样的姿态,你莫名地垂下了眼睑,无地自容,早先为自己设计好了的答 问词竟荡然无存。越是如此,你越发慌,致使你说起话来鬼使神差地词不达意、语无伦次。这都是反应迟钝的表现。反应迟钝者大多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越是自卑, 就越迟钝,这就叫恶性循环。人一旦既自卑又迟钝,就会不敢正眼看主考官,以至消极、冷漠、烦闷,而这些足以摧毁主考官对你的热忱和信心。所以,需要学会弥 补面试中的出错。

五、不分对象地乱倒苦水

求职不是诉苦会,更不是救助会。有些求职者在面试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人家一提问,便借回答之际大倒苦水又是自己曾经历这样那样的不幸,又是难忍家 庭负担之重云云,以为这样能引起主考官的同情,殊不知这样做不但得不到人家的同情,反倒让人倒起胃口!人都有倒霉的时候。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差,一遇到倒 霉事就唏嘘感叹,成天嚷着世道不公,并摆出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这样做或许能换取别人的同情心,但把这一手法一厢情愿地运用到求职面试上,那一定会惨败。 当然,主考官也有同情心,但称职的主考官绝不滥用这种同情心。逢得面试时大倒苦水者,主考官一般都会一言不发地点点头,看上去好像很耐心地听你倾诉,待你 把苦诉完了,主考官充其量会一脸热情地告诉你:请您回去等通知吧。这一“等”,不定是何年哪月呢?

六、提低级问题

求职面试不是入学面试。主考官要考察的是你的综合素质,而同时你也可以问一些与你所学的专业相关的问题,或者问一些企业工作制度等问题。但在发问之前, 你必须好好想想你将要问的问题是否有现实意义,尤其不要提一些低级的甚至是幼稚的问题。比如像单位里是否24小时供热水?办公室内是否有卫生间?单位平常 是否组织大家旅游等等,这些很可能使很好的面试砸了锅。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求职面试礼仪技巧与体会

2.求职面试礼仪的技巧

3.求职面试礼仪技巧要点

4.求职面试礼仪常识

5.求职面试中的谈吐礼仪常识

6.求职面试礼仪时需要讲究的技巧

7.浅谈大学生求职面试礼仪技巧

8.求职面试中的礼仪技巧

9.求职面试形象礼仪技巧

小学生安全礼仪知识 篇6

小朋友,不玩火,不让父母吃苦果。

不乱动用火和电,自我保护是关键。

火警电话‘119’,发生火灾不乱走。

心不慌、意不乱,按照顺序慢疏散。

湿毛巾,捂口鼻,身体前屈头邻地。

防火逃生要记清,老师家长都放心。

小朋友们要牢记,发现火情要逃跑;

消防知识要知道,出现火警要报告。

若在家里不用怕,爸爸妈妈会知道,

平房赶紧往外跑,跑到安全地方好。

楼房不要坐电梯,顺着楼梯往下跑。

幼儿园里很安全,发生火灾很危险,

大学生社交礼仪知识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选择某校2011级、2010级高职护生与2012届中职护生共412名为研究对象, 其中2011级高职护生及2012届中职护生均为临床实习护生, 2010级高职护理护生为在校生。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本研究调查的是院校中高职护生对护理礼仪相关知识的认知和需求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礼仪需求学生问卷调查表。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由中高职护生一般资料、中高职护生对护理礼仪相关知识的认识及护理礼仪知识需求项目表3个部分构成。其中护理礼仪知识大纲需求项目表包括护士的仪表礼仪、护士的行为礼仪、护士的言谈礼仪、护士的交往礼仪、护士的日常工作礼仪和护士的道德礼仪6个纬度46个需求项目。各需求项目按需求程度分为不需要、无所谓、一般需要、比较需要和非常需要5级, 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分别赋分值1分~5分, 全部为正向评分, 得分越高, 需求程度越高。本研究共发放调查表420份, 回收有效调查表412份, 有效回收率98%。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中高职护生一般资料

中高职护生共412名, 均为女性, 高职在校生148名 (36%) , 中职在校生264 (64%) , 实习护生332名 (81%) 。

2.2 中高职护生对护理礼仪知识的认识

本研究对护生护理礼仪相关知识的认识情况进行调查。根据数据分析, 护生对护理礼仪的关注度、自身满意度、是否希望在护理礼仪方面接受培训、是否有必要在在校期间进行护理礼仪培训等认知情况见表1。

名 (%)

2.3 中高职护生对护理礼仪知识需求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中高职护生对护理礼仪知识需求的总体水平介于“非常需要”和“比较需要”之间;各纬度中以护士的言谈礼仪和行为礼仪需求得分最高, 护士的道德礼仪与仪表礼仪需求得分最低。见表2。

3 讨论

3.1 中高职护生对护理礼仪的认知较高

本研究调查发现, 中高职护生对护理礼仪的认知同样较高, 83%的中高职护生认为《护理礼仪》需要成为专业课程, 并且会影响将来的工作, 82%的护生希望自身在护理礼仪方面有所提升, 69%的护生对护理礼仪有所关注, 65%的护生认为在校期间有必要接受护理礼仪的培训, 并且有75%愿意接受护理礼仪的培训,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护生对护理礼仪学习的重要性认识。

随着医学的发展及“整体化护理”“人性化护理”的开展, 对护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良好的礼仪行为对服务对象的身心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6]。有调查也显示, 大部分本科护生认为学习护理礼仪对提高整体素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6]。有研究发现, 近3年某校护理专业参加礼仪培训的学生就业率高达98%, 很多医疗单位普遍认为培训后的同学有礼貌、服务态度好[7]。所以说, 护理实践不仅需要依靠物质的和技术的力量, 也要依靠包括礼仪在内的人文精神[8]。

3.2 护理礼仪教育顺应护理教育、护生自身的需求

本研究调查显示, 高职护生对护理礼仪知识需求的总体水平较高, 介于“非常需要”和“比较需要”之间, 说明护理礼仪教育顺应了护生自身的需求。随着护理从“以疾病为中心”开始向“以人为中心”转变, 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必须与高素质的护理人员相匹配[9]。然而, 近年来, 护理礼仪的教育及实施并不理想, 高校内低俗课桌文学、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讲粗话等屡见不鲜[10]。有调查发现, 仅57.3%和55.7%的病人对护士语言和蔼、态度热情表示满意, 而41.0%的病人对护士的仪表整洁表示不满意[11]。可见, 作为护理服务的主力军, 加强护生的护理礼仪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当今许多国家的护理教育者认为, 在护理课程中融入人文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服务对象[12]。护理礼仪正是一门可将护理活动导向最大成功的学科。通过礼仪教育, 让大家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等能反映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13]。

3.3 中高职护生对礼仪的需求度不一

礼仪是与人交往的方式以及实施交往行为时的外在表现方面的规范, 包括语言、仪容、仪态、风度等[14]。在本研究调查中, 中高职护生对护理礼仪知识的各纬度需求表现不一。

3.3.1 对护士的言谈礼仪和行为礼仪需求最高

本研究发现, 中高职护生对护士的言谈礼仪和行为礼仪需求最高, 这可能与中高职护生在校期间, 言语与行为的相关教育缺少有关, 再加之, 中高职护生没有临床护理工作的经验, 其沟通能力与行为能力较弱, 所以对言语礼仪和行为礼仪需求较高。语言是护士与病人沟通的重要工具[15], 恰到好处地运用可以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和心理负担, 使病人感到尊重和同情[16], 对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起到了桥梁的作用[17]。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言谈举止等均是导致医疗纠纷及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18]。有调查发现, 病人对护士的行为礼仪要求较高, 90%的病人认为护士的举止应文明礼貌[19]。王洁蕊[18]调查发现, 病人在追求医疗技术的同时, 对护士的素质提出了要求, 他们认为护士的服务态度、语言谈吐、责任心、文化程度等影响病人康复治疗时的心理状态。可以看出病人对护士的言语礼仪和行为礼仪的需求高。

3.3.2对护士的道德礼仪与仪表礼仪需求有待提高

本研究发现, 中高职护生对护士的道德礼仪与仪表礼仪需求相对较低, 这可能与中高职护生对道德意识、仪表意识薄弱以及认知较低有关。当前高校教育出发点与道德礼仪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有关经济社会的发展, 使当今大学生仅重视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 而忽视了礼仪道德与仪表道德的重要性等, 也可能是影响其对道德礼仪与仪表礼仪需求的影响因素。

德育教育是礼仪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德才会有礼, 无德必定无礼, 修礼必先修德。仪表能体现人们的文化修养, 穿着得体, 能赢得他人的信赖, 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有调查发现, 89%的病人认为护士的着装仪表应大方得体, 对护士的仪表礼仪要求较高[19]。罗菊萍等[20]在护生临床实习中应用护理礼仪后发现, 病人对护生的道德礼仪、仪表礼仪等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4 对策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 护生对护理礼仪教学认知与需求较高, 然现行的护理礼仪教学与护生的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 未能全面考虑护生的需求。如何使课程体系紧密结合临床护理实际工作, 适应市场对护理人才需求, 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与改进。因此, 制订符合护生需求与特点的护理礼仪教学计划, 建立开放型的课程结构和突出护生特色的课程体系成为关键。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

4.1 调整护理礼仪课程结构

结果显示, 护生普遍认为开设专科护理礼仪课程的重要性。针对护生的需求, 建议礼仪理论课程应以“精、新”为原则, 增开护生特色专科礼仪课程, 如仪表礼仪和道德礼仪的特色课程, 增强护生护理仪表的重要性, 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等。

4.2 加强护生实训教学

礼仪具有很强的操作实践性, 礼仪教学应当突出实践性, 增加实训教学, 如请临床带教教员做有关沟通交流的实例讲座, 采用分管病人制度, 锻炼与病人沟通的言语与行为能力, 并定期评价、交流, 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初入科室的护生的学习积极性, 老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与评价。

4.3 多样化式的教学方法

护生在课程兴趣、职业追求及护士形象上较为广泛、多样, 因此护理礼仪教学应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法, 如选用适当的教材, 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环境教学法、角色扮演等, 以访谈、讲座、录像等多种形式, 增强护生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感。

5 小结

护士职业形象反映了护士的文化修养和职业修养, 对提升病人心理满意度, 促进病人康复治疗, 深化整体护理具有重要意义。医疗卫生服务中融入礼仪服务正日益成为普通百姓的新需求[3]。护理礼仪课程的开设可提高护生的个人素质, 突出专业培养目标, 再现护理人文精神, 完善当代护士形象[21], 对培养护生创新思维能力, 促进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2]。因此, 为了新一代的护理大军, 应结合病人、护生与社会的需求, 将各个教学环节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加强护理礼仪的认知, 既重视护生全面发展, 又重视培养护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摘要:[目的]了解中高职护生对护理礼仪相关知识的认知和需求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礼仪需求学生问卷调查表”对某校412名中高职学生进行护理礼仪相关知识认知和需求的问卷调查。[结果]68%中高职护生从未关注过护理礼仪相关知识, 75%护生愿意接受护理礼仪方面的培训;中高职护生对护理礼仪知识需求的总体水平介于“非常需要”和“比较需要”之间;各纬度中以护士的言谈礼仪和行为礼仪需求得分最高, 护士的道德礼仪与仪表礼仪需求得分最低。[结论]中高职护生对护理礼仪知识存在一定程度的需求, 并愿意接受护理礼仪方面的培训。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以期满足护生的相关需求, 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与综合素质, 提高护生的职业竞争力和临床护理服务质量。

大学生社交礼仪浅谈 篇8

大学生自我形象管理

服装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整体仪容仪表应以简单大方为主。大学校园配备食堂、图书馆、运动馆、晚会大厅等完善的设施,满足大学生日常文体娱乐需求。大学生应该注意,在不同的场合要身着得体的服装。在教室、图书馆、晚会大厅等场合切忌穿拖鞋、背心、迷你裙等太随便的服装。

妆容 学生在校园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面部化妆要以清新、自然为主。在平时社交场合,可适当化一些淡妆,体现好气色即可。切忌浓妆艳抹,失去本真。

举止 大学生要有礼貌,举止端正,要遵守学校规则。有些大学生显得不拘小节,在食堂就餐后将餐具随意留在餐桌就离开;在校园见到任课老师从不打招呼;在校园里追逐打闹,随意大喊大叫,脏话连篇……完全不注意自身行为举止,不具有当代大学生应有的风貌。

寻找与人交流的突破口

现在的大学生几乎个个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被父母宠得几乎失去自理能力,使得许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患上社交恐惧症。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沉迷于网络游戏,丧失社交能力,不知道该如何与人沟通交流。以下几点建议,可以指导帮助他们快速寻找与人交流的突破口。

申请加入学生会 学生会是每个大学都有的,新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申请加入自己喜欢的部门。加入学生会可以结识同校好友,认识学姐学长,向他们请教不懂的问题,使自己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融入社团 社团是大学里的特色,社团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在自己有兴趣的社团,可以结识很多志趣相投的好友。

积极参加各种比赛 如校园歌手大赛、舞蹈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参加这种比赛获得名次不仅会有荣誉奖励,也大大增加了与人交流的机会。

学会与舍友和睦相处

大学期间,朝夕相处的就是舍友。近来,各种舍友闹矛盾甚至毒害舍友的新闻不断出现,微博上“感谢当年舍友不杀之恩”的话题不得不引起大学生的深思与重视。在与舍友的日常社交中应注意以下几项:

学会尊重别人 大学舍友都是从五湖四海来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信仰。一定要学会尊重别人的习惯和信仰。不能要求对方改掉这些。可以不认同,但是要学会尊重。

学会迁就忍让 迁就忍让不等于懦弱,而是包容。舍友之间发生一些小摩擦是不可避免的,无须太计较,退一步海阔天空。

学会互助 进入集体生活,一定要学会互相帮助。远离家人,远离自己熟悉的城市,一切都是陌生的。这时候,舍友的帮助显得尤为重要。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在学校里,远亲不如舍友。

上一篇:介绍家乡的端午节作文下一篇:大课间活动比赛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