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政府公共服务

2024-06-06

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精选7篇)

各级政府公共服务 篇1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中公选调生考试网为大家讲解我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机构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好好掌握,做好选调生备考工作。

1.省级政府机构

省级政府机构,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机构,是地方最高一级政府机构。在行政级别上,省级政府与中央政府的部委相当,统称“省部级”。根据法律,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分别由省长、副省长,自治区主席、副主席,市长、副市长和秘书长、厅长、局长、委员会主任组成。

2.其它地方政府机构

其它地方政府机构设置的原则与省级政府机构相似,大同小异。根据法律,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分别由州长、副州长,县长、副县长,市长、副市长,区长、副区长和局长、科长等组成。乡、民族乡人民政府设乡长、副乡长,镇人民政府设镇长、副镇长。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局、科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者合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报请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在具体工作关系上,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受本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并且受上一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或者业务指导。

3.城市政府机构

城市政府机构与一般政府机构相比有其特殊性,故此,特作单独阐述。城市人口密集,产业发达,城市建设及管理的任务很重。上到直辖市,下至县级市,在对所辖地区进行宏观管理的同时,都有很多具体工作要做,这使城市政府的机构不像其它地方政府机构那样超脱。如省建设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对本省各市县的建设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具体工作较少,因而一般只设一个机构,人员也较少。而行政级别与各省建设管理部门一样的直辖市的建设管理部门,分工却细得多,机构、人员都多得多。如某直辖市管委会之下就有房地产管理局、公用局、市政局、园林局、环卫局、出租汽车管理局等诸多机构。

4.地方派出机构

地方派出机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级市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根据需要所设置的从事某种专门职能的机构。派出机构一类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如公安分局、地税分局、工商分局、质量技术监督分局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一类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如规划分局和环保分局。另外,审计署在各地的办事处、公安派出所、税务所、工商所等也属于派出机构。

注意:派出机构不同于派出机关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一定区域内设立派出机关。派出机关是人民政府派出的国家行政机关,我国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主要有三类:一是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行政公署;二是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区公所;三是市辖区、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街道办事处。

各级政府公共服务 篇2

关键词:新媒体,社交媒体,政府传播,策略

一、引言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基于数字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1]近年来,新媒体阵营里社交媒体应用广泛,社交媒体基于W eb2.0 的消息协议,其内容由用户生成,易于交流和分享,以上特点,使它成为了政府和公众沟通的新平台,为公众参与政府事务提供条件。2009 年1月21日,美国奥巴马总统一上任,即指示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主任颁发了政府公开指令,提出了公开三原则:透明性、参与性、合作性。[2]同时,白宫开始设立“新媒体主任”(director of new m edia for the W hite H ouse)。2009 年1月20 日午夜12 点1分钟,即奥巴马总统宣誓就职的一分钟后,第一位新媒体主任M acon Philips就在白宫官方网站W hite H ouse.org上发布了一篇博客“变化已经降临到W hite H ouse.org”,他宣布,“我们的第一个变化就是白宫新网站,它将作为总统与国内外沟通的场所”。他表明,W hite H ouse.org上提供白宫政府新闻的电子邮件订阅、R SS订阅功能。[3]随后不久,美国政府在Facebook、Tw itter、Y ou Tube、Flicker、M yspace等社交网站上均开设向公众开放的帐号。而地方政府很快就落实了白宫的指令,纷纷开辟了新媒体传播平台。迄今,美国各级政府均拥有多个不同类型的新媒体渠道,政府部门利用门户网站、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社交媒体等来执行政府工作,加强与公众的沟通,集纳专家的观点,构建高效、公开、透明、以人为本的电子政府形象。新媒体成为了美国政府传播的重要战略工具。

奥巴马上任以来,美国政府部门的新媒体平台日益成熟壮大,走在了全球的前列,对其他国家有着良好的示范作用。那么,美国各级政府是怎样运用新媒体手段进行政府传播的?在美国的相关研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Suen提出的政府社交媒体应用的三个层次:单向的、半双向的、双向的;[4]M ergel提出的政府运用社交媒体有三个策略:机构陈述、市民参与、公众互联。[5]但是今天看来,这些结论略显简单片面。而我国关于美国政府部门的新媒体传播策略的论述比较鲜见。针对该研究上的苍白点,本文试图对美国各级政府应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策略进行深入考察、全面梳理,以期得出对我国政府传播的发展有借鉴和启示的结论。

二、美国的政府新媒体传播策略

(一)守株待兔:单方表述的信息陈列策略

信息陈列策略,即政府把信息发布在某处,等待公众自行前来阅读或视听。信息陈列策略图示如下:

图中的箭头指示了信息的传递方向:这是一种单向传播。弯曲的虚线路径表示信息是否传递不是确定的,需要通过公众主动访问政府的媒体才能实现,其传播效果取决于受众的媒介习惯,对媒介的忠实用户比较有效,对很少访问政府媒体的公众个体,传播效果难以保证。

信息陈列策略虽然简单却无法忽略,根据M ergel的研究,在美国地方政府的新媒体传播中,单向陈述、发布的功能仍然最多见的。美国各级政府均有自己的门户网站,网站上不断发布新闻、事件、生活服务信息,许多信息是被动地等待着公众前去浏览的。例如,纽约市教育部门在门户网站上发布了学校方面的信息,如纽约市高中毕业的要求,学校午餐菜单等。如市民想了解相关情况,需要到教育部门的网页上去查询。

信息陈列策略的运用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例如,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市政府在其门户网站上,公布未来各项市政规划的详细情况,如罗斯玛丽路的自行车道建设、市区的街道建设、青年服务设施建设等。这些规划的公布并非笼统地敷衍了事,而是非常详尽全面的。如罗斯玛丽路的自行车道建设,发布的内容涉及规划的进程、社会各方的意见、当前的条件、具体设施、实现的方法、效果动画等,涵盖了规划方案的各个细节。这样,公众可以非常清晰地了解教堂山市政府的工作内容和进程。

应该看到,信息陈列策略虽有助于提升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但是传播的内容由政府单方面决定,所以仍然会存在政府事务的暗区。而且,运用该策略难以推动政府传播的互动性、参与性、合作性。另外,由于传播内容完全由政府控制,它可能不是公众需要的,因此单纯使用此策略,会影响公众对政府媒体的依赖和信任。

信息陈列策略的应用渠道主要有门户网站,美国各级政府用它来发布相对静止、时效性不强的信息。如政府文件和工作记录,政策法规,政府部门的各项数据库等。通常政府部门不会单独使用信息陈列策略,而是把它与其它传播策略结合起来。

信息陈列简单易行,它也是我国政府部门最常用的传播手段。但不难发现,我国部分政府门户网站上陈列的信息,一是着眼点过于强调政府宣传而不是服务公众,二是更新缓慢流于形式,难以引起公众的兴趣。

(二)信息快递上门:精准的信息推送策略

推送,就是政府部门提供信息订阅服务,根据用户的需求把相关信息直接发送到其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个人帐号中。推送策略图示:

从上图可见,推送策略体现了一定的互动性,因为推送的信息往往是对某用户发出请求的响应。但推送还是以政府向用户单向传播为主,对于具体的信息,用户只是被告知,不能便捷地提供反馈。

推送策略对我们并不陌生,我国的地方政府经常利用微信平台给订阅的用户推送信息。但其中很多推送举措是粗放式的,有不少流于形式,且只使用微信平台,无法惠及大量不用微信的人群(年长者、受教育程度低者、农民)。相比之下,美国各级政府所推送的内容更加精准、详细、实用,所采用的渠道比较多样化,包括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覆盖面比较广。例如,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市政府在其门户网站上提供了55 项本市事务的订阅服务,全面涵盖本地的市政活动、新闻、社会与生活等各个方面。这些信息有三大类。第一类,日程安排。公众可以订阅30 个不同部门或主题活动的日程安排,如董事会调整、墓地咨询委员会、公共交通委员会及2020 年教堂山发展规划的日程;第二类,新闻。公众可以订阅17 个不同领域的新闻,如反常天气及紧急情况、公共安全、图书馆、公园和休闲设施等;第三类,投标通知。公众可订阅图书馆扩展、交通设施、专业服务等8 种不同项目投标活动的通知。如市民只需要在政府网站中利用电子邮件订阅本市的市政会议情况,就会获得相关内容的推送。

教堂山市政府的上述推送服务充分体现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但总体而言,信息推送能多大程度上提高其工作的透明性还取决于政府的信息管理和服务水平。另外,运用推送策略的主要目的是向公众提供信息,公众不能直接通过该手段参与政府事务,与政府合作。

推送策略由于推送的信息是按用户需求订制的,针对性强,传播效果比较好。美国的政府部门通常用来发布与公众息息相关的动态信息,如交通、天气、警务,以及其它公众感兴趣的领域。

(三)太公钓鱼:政府的积极导引策略

导引策略并不发送具体事件或事态的详细内容,而是发送指向这些信息的路径,引导公众进一步探求信息详情。导引策略图示:

下图中,政府1、政府2、政府3 代表政府部门在不同的新媒体平台中的信息源,如Tw itter上的推文,Facebook信息,门户网站的信息等。“政府3”发布的信息中包含了“政府1”、“政府2”的信息路径,引导观众进一步获取相关内容。

例如,纽约市政府311 平台的tw itter帐号@nyc311 在2015 年10 月27 日有条推文:“If tem ps drop outside,heat should be on inside. See requirem ents & report no heat or hotw ater:http://on.nyc.gov/1gj G C In”,推文的大意是告知公众,如果外面的气温下降了,房间里的暖气就应该启动,后面紧跟的链接起到信息导引作用,点击进去,可进一步阅读详细的相关规定以及无暖气和热水时的报告方法。

导引策略使得政府信息传播能够突破社交媒体的有限篇幅,避免信息肤浅和碎片化;利用导引策略,还可以整合使用依托于互联网中的各种资源。导引策略在美国的政府社交媒体中应用十分广泛。例如,@nyc311 在2015 年9 月所发的444 条推文中,有368 条使用了导引策略,占82.9% ;而同期纽约市政府的tw itter帐号@N Y C gov共发推文228 条,其中包含信息推广链接,即使用导引策略的有208 条,占91.2% 。而观察我国众多的政府社交媒体(微博),很少使用导引链接来深化和拓展信息内容,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美国的做法。

导引策略下,不同的信息从政府的多个信源(网站,其它社交媒体渠道)流向公众,某条信息对其它信息的传播起到导引的作用。在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方面,导引策略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效果取决于政府发布的信息内容。导引策略的主要目的仍是发布信息,不强调互动性、参与性和合作性。对政府而言,导引策略是一种主动性比较强的传播方式,它通过把信息的路径置于导引信息的上下文中,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而点击阅读,有助于公众获得他们可能不会主动寻求的信息。

美国的政府部门通常用导引策略来发布篇幅较长、内容和结构较复杂的信息,主要工具有电子邮件、短信、Facebook、tw itter等。

(四)有问必答:信息传受双方的交互性策略

交互策略是指信息双方向传递,政府和公众作为传者和受者的身份可以互换,双方是平等交流的。交互策略图示:

例如,教堂山市政府门户网站有就当前网页信息提供反馈的功能,这是一种交互,虽然这种反馈和答复之间时间差比较大,交互比较缓慢。而通过tw 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政府能与公众个体进行接近实时的、持续性的双向沟通。

在交互策略下,公众可以随时向政府提出信息申请,并可能获得实时的回答,它能有效地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同时,在传播中公众可以占据主动角色,政、民之间互动性强,能构建公众参与政府事务、与政府合作的平台。例如2015 年9 月4 日,旧金山市民@C zar V olberding向311 平台的Tw itter帐号@SF311 报告某条路上有辆车停了许久,怀疑是被盗车辆或被抛弃的车辆;12 分钟后,@SF311 回复要求该市民提供车的厂家型号颜色等信息;17 分钟后报告者回复了信息;四个小时后,@SF311回复已经登记准备处理。在这个例子里,这位市民就是利用了社交媒体的交互平台参与了市政工作,与政府部门合作管理公共事务。交互策略下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行为得到尊重和鼓励,一般参与的热情比较高。例如9 月份@SF311 平均每天收到8 条市民报告,内容小至路上有人扔垃圾,某块路砖松动开裂等,市政府都在该平台上与之交流答复。

美国的政府部门非常重视与公众的意见交互。作为为公众提供的非紧急市政问题的报告平台,纽约市和旧金山市的311服务是运用交互策略的典范。纽约市政府311平台帐号@nyc311 在2015 年9 月份发的444 条推文中,302 条是具有人工交互回复的,占总体比例68.0% ;同期,旧金山市311平台的tw itter帐号@SF311 共发推文241 条,100% 都有人工交互。调查表明,我国许多政务微博对用户反馈的回复寥寥无几,[6]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上海,政务微信对用户的问题通常也只用标准答案自动回复。[7]在提供针对性强的人性化交流方面,我国的政府传播有待提高。

美国政府部门主要应用交互策略进行具体问题的发现与解决,采用的工具有电子邮件、网站、社交媒体。

(五)蜘蛛结网:基于新媒体特点的互联策略

使用互联策略是基于互联网的各种新媒体应用的特点。美国各级政府在传播中运用它,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路径互联,政府和公众个体之间形成了网状交织的传播路径,信息在其间多方向多层次渗透扩散;二是信息互联,如果把一条内容和形式完整而有结构(包含信息图文、其它媒体帐号、话题标签、内容链接)的信息称为信息包(如一条推文),信息互联就是即信息包之间通过一些节点(帐号和话题标签)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互联策略图示如下:

关于第一方面,新媒体上的信息都能通过互联网的网状路径传播,从这个角度上互联策略的使用率为100% ;第二方面的应用在社交媒体中也很常见,例如2015 年9 月24 日@nyc311 有条推文 “D onating blood can help save lives.M ake an appointm ent to #giveblood w /@N Y B lood C enter online here:http://on.nyc.gov/1Fpu Kf2”,内容是鼓励献血,而推文中植入了一个关于献血的话题标签“#giveblood”,以及纽约血液中心的tw itter帐号“@N Y B lood C enter”,用户可以由此及彼进一步探索相关内容。同一日,@nyc311转推了市长办公室@N Y C M ayors O ffice的推文“For m ore inform ation about Pope Francis' C entral Park procession,visit http://nyc.gov/papalvisit #Pope In N Y C ”,该推文内容是关于弗朗西斯教皇来访,在纽约中央公园活动进程,包含了话题标签“#Pope In N Y C ”,点击这个标签,公众可以浏览跟这个话题相关的其它推文。在以上例子里,推文被植入其它社交媒体帐号、话题,使信息之间建立了各种联系,而推文以超文本的形式存在,呈现发散的立体化的“信息体”状态,信息的内涵丰富,而且可以不断拓展。不仅如此,@nyc311 有11.3 万的关注者,因此,推文有可能被层层转推出去。例如关于教皇的推文迄今已被190 人转推。

我国政务微博也经常在发布的信息中引用话题标签和其它的微博帐号。但是,多数情况下,这些话题标签和被引的帐号只是放置信息的开头或结尾,提醒相关的人注意查看,和信息本身没有具体关系,不能很好地发挥构建信息体的作用。

互联策略下信息的传递没有明显的方向性,是一种多对多的传播。互联策略类似于人脑对信息的感知与收发机制,用户可以比较自由地探求问题的各个方面,非常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互联策略下信息迅速网状扩散,对市民参与政府事务、与政府协同工作有促进作用。

互联策略在美国的社交媒体上应用广泛,例如@N Y C -gov在9 月份所发228 条推文中,在信息中植入其它社交媒体帐号、话题的有214 条,占93.9% 。它能有力推动突发性事件、热点话题和其它超常规事件的迅速传播。

(六)集思广益:多方参与的众包策略

众包的概念是Jeff H ow e和M ark R obinson在2006年6 月提出来的,它描述了一种新的网络运作模型,即通过公开召集建议的方式,向网络中分散的个体收集问题的解决方法。[8]众包策略图示:

从上图可见,众包策略下传播方向是多对一,信息从公众流向政府。它使新媒体成为公众参与公共事务、与政府合作解决问题的平台,能充分体现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众包策略主要的工具有网站及各社交媒体,而互联网是实现众包的基础:一方面,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全球交流的工具,多意见交互的平台,汇集了不同的智慧,聚集了同步或异步的思想;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信息以超文本的方式分布,类似于人脑思维的发散性,人在其中不仅是接受信息,而且很容易通过信息的接受方式受到启发,引发革新的想法。

众包策略下政府可利用互联网向公众采集情报和意见:

纽约市和旧金山市的311 平台就是政府使用众包策略与公众协同管理城市的成功例子。费城市政府为举办2015秋季开放街头活动,也曾利用众包策略公开在网站上就活动的具体安排征集公众的建议。seeclickfix.com是一个典型的众包网站,通过该网站或者手机A PP,市民可以报告非紧急的社区公共问题。比如道路上的坑洼、路牌标示不清、失灵的交通信号,以及其他公共安全和年久失修的问题。政府及新闻记者利用seeclickfix收集情报,以分配资源来解决问题。根据seeclickfix代言人,“平均而言,超过百分之四十的网站报道的问题得到解决。”[9]纽约时报、多伦多之星、三藩纪事报、迈阿密报、费城询问报等多家新闻媒体从该网站获得新闻线索,报道公共安全的问题,刺激当地政府作出响应。休斯敦、费城、奥克兰、图森、纽黑文等城市政府把该网站作为工作系统的一部分。

众包策略下政府还可以向在线专家们寻求资源和解决某些疑难问题:

从2009 到2012 年,奥巴马政府开展了一个叫Save A w ard的活动(https://w w w .w hitehouse.gov/save-aw ard),从互联网上征集如何节约政府开支的主意。该活动2009 年就获得了3.8 万个来自一线政府官员的提案,最终获胜者是来自科罗拉多州退伍军人事务部的南希·费奇纳。她提出,当前各地医院在院用的药品都不允许病人带回家,一旦病人出院,他们用过的药膏、药水等就会被抛弃。这是一个很大的浪费,应该把这些药品用到有需要的人身上去。challenge.gov是一个寻求解决技术问题、开展创造性方案竞争的平台,由联邦政府下80 多个机构运作。开办四年间,共发起了450 多个竞赛,超过20 万人参与。例如,在该平台上,美国宇航局悬赏150 万美元征集一个能自动定位和收集地理信息的机器人方案。

当前众包策略在我国的地方政府传播中主要用于收集公众意见。例如安徽芜湖市政府在门户网站上广泛地征求公众对多项市政规划、政策法规的意见;杭州市政府在其微信公众号“杭州发布”上征集“简政要言”;佛山市政府在其微信平台“佛山发布”上就多项管理举措的实施征集民意。但在众包策略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相关技术(如手机A PP)发展上,我国政府部门还有提升的空间。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归纳出美国各级政府的新媒体传播策略一览表,如下:

(表中相关属性的强度从小到大依次为:无-弱-中-强-很强)

须知,美国各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新媒体传播中不会单一依赖某种策略,往往综合运用多种策略。例如,2015 年12月2 日,教堂山市北卡罗来纳大学附近有持枪的危险人物活动,早晨八点五十三分,警察局就在“北卡罗来纳警报”网页上发布了预警信息及注意事项(陈列策略),同时该信息被通过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的方式推送给附近居民(推送策略),并在社交媒体上迅速扩散(互联策略、导引策略),居民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警察部门就事件进程直接沟通(交互策略)。多种策略共用,使相关信息的传播迅速、广泛、深入,效果显著:几分钟内,学校的课堂安排、校园安保、公交系统管理、居民出行、个人自我防护等都迅速据此得以调整。

在我国,新媒体推动了政府传播理念、传播模式的改革,特别是近几年基于微博微信的双微政府遍地开花,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每周发布一周的政务微信影响力排行榜,新媒体成为政府传播的重要平台。在传播策略上,我国的政府部门比较多采用了陈列策略、推送策略,对其它四种策略应用比较肤浅。相比于美国同行,我国某些政府部门的新媒体传播流于形式,对公众而言可有可无,影响力甚微。而本文中所提出的美国政府对新媒体传播策略的成熟运用,对我国各级政府的新媒体传播的发展,应该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注释

1[1]王本刚,何俊伟,张丽萍.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传播与舆论引导模式[J].东南传播,2010(2):9-13.

2[2]Open Government Directive[EB/OL].https://www.white house.gov/open/documents/open-government-directive,2015-11-28.

3[3]Macon Philips.Change has come to White House.gov[EB/OL].https://www.whitehouse.gov/blog/2009/01/20/change-has-come-whitehousegov,2015-11-28.

4[4]I-Shian Suen.(2006).Assessment of the Level of Interactivity of E-Government Functions.Journal of E-Government[J],3(1),29-51.

5[5]Ines Mergel.(2013).Social media adoption and resulting tactics in the U.S.federal government[J].Government Informa tion Quarterly,30(2),123-130.

6[6]姜笑君,刘钰潭,刘媛.“微政务”发展现状分析——以辽宁政务微博、政务微信为例[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7-11.

7[7]郑磊,王栋,王玥,吕文增.上海市政务微信发展报告:现状、趋势与启示[J].电子政务,2014(9):16-28.

8[8]Daren C.Brabham.Crowdsourcing as a model for problem solving an introduction and cases[J].Convergence: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to New Media Technologies,2008(2):75-90.

各级政府公共服务 篇3

近年来,哈尔滨市通过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上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与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相适应的服务型政府,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仍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廓清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思路、任务和要求,努力发挥好各级政府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职能作用。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键。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为此,我们要把转变政府职能向三个方面聚焦:一是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切实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突出政府宏观管理与规划职能,切实减少微观管理和具体的审批事项,实现从项目管理向规划管理、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把主要精力转到宏观调控的决策建议上来。二是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调整和优化政府公共服务结构,进一步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努力提高市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逐步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扎实推进机构改革。合理的政府结构是国家行政权力顺畅、高效运行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要稳步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我们要按照这些重大部署,加快完善政府机构设置,使之更加适合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一要改革行政组织结构。按照“宽职能、少机构”的改革方向,对职能相近、管理分散的机构进行合并,对职责交叉重复、相互扯皮、长期难以协调解决的机构进行合并调整,以利于权责统一和整体效能提高。同时,对职能范围过宽、权力过分集中的机构进行适当分设,以改变部门机构失衡和运行中顾此失彼的现象。二要理顺部门职责体系。科学划分、合理界定部门分工和权限,切实解决政府职能中缺位、错位、越位的问题,促进各部门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建立确需多个部门管理事项的宏观调控机制或综合监督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工作沟通与政策协调,建立形式灵活便捷的部门联席会议机制,提高政府的整体工作运转效率。三要减少不必要机构。认真解决政府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设置过多、过滥的问题,该撤销的要坚决撤销,将其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归并到有关部门。对于确需设立的临时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履行法定程序,严格规范审批,依法明确工作任务、职责权限、存续期限、撤销条件等。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党的十八大首次把信息化提升到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表明信息化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为此,我们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的重要手段,优化办事流程,改进服务方式,使行政管理富有成效。一是改进和优化办事流程。遵循简便化原则,流程应清晰明了、便捷实用,便于推广和普及;遵循科学化原则,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和决策评估;遵循开放化原则,流程设计不能固化、僵化,需要开放设计、适时修正、持续适应。二是拓宽政务公开范围。按照民主科学决策的要求,建立健全政府决策项目的预告制度和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制度,建立和完善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基础上的政策听证制度;按照监督有力的要求,健全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等监督制约制度,防止各种滥用权力行为,提高政府公信力。三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行政立法,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确保行政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性文件同宪法和法律保持一致和协调,不得另搞一套。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确保行政权力受制于法。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特别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好地发挥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的功能,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选择。一要促进公益事业发展。通过改革体制、转变机制,激发事业单位活力和提高事业单位整体素质、服务水平,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和加大财政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不断满足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二要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事业单位内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着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责任明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三要坚持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改革策略,具体要求、方法和步骤不搞“一刀切”。围绕改革的总体目标,明确不同阶段的改革重点,梯次推进,做到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四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综合考虑社会各方面需求和各种制约因素,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各方面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积极稳妥推进。处理好与政府机构改革的关系,处理好事业单位改革内部各项具体改革举措的关系,做到改革政策前后衔接,改革措施协调配套。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情况复杂、难度较大,需要更大的胆识、决心和勇气。我们一定要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高效政府的要求,着力破除制约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切实把各级政府打造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真正履行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职责,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及要求。

东莞市各级政府机关人员名录 篇4

市委

工作分工

刘志庚同志现任中共东莞市委书记、东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负责市委的全面工作。

工作分工

李毓全同志现任中共东莞市委副书记、东莞市人民政府市长,负责经济工作,负责市政府的工作,协助刘志庚同志负责市委的全面工作。

工作分工

黄双福同志现任中共东莞市委副书记,兼任市委政法委书记、市委党校校长,协助刘志庚同志处理日常事务,受委托负责有关工作,分工管政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稳定、统战工作,联系市

政协工作,联系部队工作,联系沿海片各镇工作。

工作分工

冷晓明同志现任东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协助李毓全同志负责市政府日常工作,联系城镇片各镇(街道)

工作。

工作分工

何嘉琪同志现任中共东莞市委常委,兼任市委秘书长,协助刘志庚同志处理日常事务,分工管市委办公室、市委政策研

究室,分工管农村、信访工作,联系山区片各镇工作。

工作分工 庞国梅同志现任中共东莞市委常委,兼任

市委组织部部长,分工管组织人事、老干、直属机关工委、企业工委、工青妇

群团工作,联系埔田片各镇工作。

工作分工

甄瑞潮同志现任东莞市委常委,兼任市纪委书记,分工管党风廉政建设、纪检监察工作,联系水乡片

各镇工作。

工作分工

崔建同志现任中共东莞市委常委,兼任市公安局局长,分工管公安工作,与黄双福同志共同联系沿海片各

镇工作。

工作分工

江凌同志现任中共 东莞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参与政府分工,联系丘陵片各镇工作。

工作分工

王道平同志现任中共东莞市委常委,兼任

市委宣传部部长,分工管宣传思想、精神文明建设、党史研究工作,与甄瑞潮同志共同联系水乡片各镇工作。

工作分工

刘国辉同志现任中共东莞市委委员、常委;东莞市军分区司令员,分管武装、民兵工作。

市政府

工作分工

李小梅同志现任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分管人事、编制、监察、农口、人口计生、劳动、社会保险工作。

工作分工

梁国英同志现任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分管城乡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国土、人防工作。兼长安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

工作分工 吴道闻同志现任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分管教育、体育、卫生、妇女、儿童、信访、接待、档案、地方志工作。

工作分工

邓志广同志现任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分管工业、内贸、民营、供销社、交通、物价、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安全生

产、通信、信息化工作。兼虎门港管理委员会主任。

作分工

严小康同志现任东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分管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审计、民族宗教工作。兼东莞生态园管委会主任。

各级政府公共服务 篇5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防汛抗旱工作职责》 1995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印发的《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防汛工作职责》,为保障防汛工作的顺利开展,夺取抗洪抢险斗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对防汛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作了明确规定。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和新时期防汛抗旱工作的要求,对原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防汛职责进行了补充修订,增加了抗旱工作职责,2003年4月24日印发各地执行。

附: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防汛抗旱工作职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的有关规定和实际工作需要,我国的防汛抗旱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地方各级行政首长在防汛抗旱工作方面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组织制订本地区有关防汛抗旱的法规、政策。组织做好防汛抗旱宣传和思想动员工作,增强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水的忧患意识。

二、根据流域总体规划,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筹集资金,加快本地区防汛抗旱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抗御洪水和干旱灾害的能力。负责督促本地区重大清障项目的完成。负责督促本地区加强水资源管理,厉行节约用水。

三、负责组建本地区常设防汛抗旱办事机构,协调解决防汛抗旱经费和物资等问题,确保防汛抗旱工作顺利开展。

四、组织有关部门制订本地区的防御江河洪水、山洪和台风灾害的各项预案(包括运用蓄滞洪区方案等),制订本地区抗旱预案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并督促各项措施的落实。

五、根据本地区汛情、旱情,及时做出防汛抗旱工作部署,组织指挥当地群众参加抗洪抢险和抗旱减灾,坚决贯彻执行上级的防汛调度命令和水量调度指令。在防御洪水设计标准内,要确保防洪工程的安全;遇超标准洪水,要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尽量减少洪水灾害,切实防止因洪水而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尽最大努力减轻旱灾对城乡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重大情况及时向上级报告。

六、水旱灾害发生后,要立即组织各方面力量迅速开展救灾工作,安排好群众生活,尽快恢复生产,修复水毁防洪和抗旱工程,保持社会稳定。

各级政府公共服务 篇6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编者按:安徽和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在市、县人大常委会相继成立后,根据工作需要,分别整理了关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工作中一些问题的解答,发给有关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参照办理。我们认为他们所作解答、对其他地方也有参考价值。因此,把他们这两份解答分类加以整理,并对个别问题作了修改,现转载于下,供各地参考,如有意见,请提出。

一、关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问题

一、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要选举主席团主持会议,主席团成员是否必须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答:必须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是否应当参加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要接受和答复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出的质询,不参加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三、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秘书长、副秘书长是否限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答:秘书长应当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副秘书长不限于代表。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下简称《地方组织法》)第十七条规定的列席人员怎么解释?

答:指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本级人民政府所属各工作部门(如厅、局)的负责人员和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如果不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列席会议(如果是代表,当然要出席)。

五、《地方组织法》第十四条所定的议案审查委员会与提案审查委员会有什么区别?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可否设立提案审查委员会?

答:称议案审查委员会较为概括,它既可包括提案,也可包括议案,县级以下的人民代表大会提案较少,不需要在议案审查委员会之外另设立提案审查委员会。至于省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于提案较多,可以按照工作需要,仍设提案审查委员会,法律对此没有限制。

六、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正、副职负责人和人民法院院长、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后,是否还要分别报请上一级国家机关批准?

答:无须再报请批准。但应分别报请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人民法院备案。

七、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是否还要报请上级机关批准?

答:应当按照《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二十二、二十三条的规定,分别逐级报经上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

八、《地方组织法》第七条第五项规定“决定„„县长、副县长、区长、副区长的人选”,究竟如何决定?

答: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县长、副县长、市长、副市长、区长、副区长的人选,应按《地方组织法》第十六条的规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至于在县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常务委员会根据《地方组织法》第二十八条第七项的规定。决定副县长、副市长、副区长的个别任免和决定县长、市长、区长的代理的人选,可采用举手表决方式。

九、实行差额选举,落选的县长候选人,是否可以不再经过选举担任副县长?

答:落选的县长候选人,不能不经选举就成为副县长,但经过人民代表的重新酝酿提名,可以作为副县长的候选人。

十、在进行差额选举副县长时,如果各个候选人的得票数,都过了半数,可否都当选?

答:应按应选名额,得票多的当选。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第三款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并且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而《地方组织法》只规定由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本级人民政府正、副职负责人的人选,至于本级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则由本级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免,这中间有无矛盾?

答:《地方组织法》是《宪法》所定原则的具体化两者并无矛盾。将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正、副职负责人规定为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将其他组成人员规定为由本级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免的理由是: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较多,正职负责人的变动也较大、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一般每年只举行一次,如果都由大会选举,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本级人大常委会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由它来决定本级人民政府其他组成人员的任免,比较及时和简便易行。

十二、人民代表因故出缺,如何补选。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人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以下简称《选举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代表在任期内,因故出缺,由原选区或者原选举单位补选。”《地方组织法》第二十八条第十项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补选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出缺的代表和撤换个别代表。”

十三、国家工作人员,被选为县人民代表之后,本人退职或退休,可否继续担任县的人民代表?

答:《地方组织法》第五条规定:“县、自治区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如果县人民代表在本届人民代表大会任期未满时退职、退休,仍应是本届的人民代表。

十四、县人民代表,如果违法乱纪犯了严重错误,受到撤职处分,要不要罢免其代表职务?

答:《选举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任何公民或者单位对违法乱纪或者严重失职的代表,都可以提出罢免的要求。”县人民代表,在任职期间,如果违法乱纪犯了严重错误,在群众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不宜再担任县人民代表,可以按照法定程序罢免其代表职务。

十五、罢免代表的法定程序是怎样的?

答:罢免人民代表应严格按照《选举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办理。

十六、对县人民代表进行行政拘留,是否需要报请县人大常委会批准?

答:根据《地方组织法》第十九条“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非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同意,不受逮捕或者审判。如果因为是现行犯被拘留,执行拘留的机关必须立即报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精神,凡采取涉及限制县人民代表人身自由的措施,都应报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二、关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问题

十七、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它的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以后,是否要分别报告上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答:应当分别报告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十八、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是否必须是本级人民代表人会代表?

答:必须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地方组织法》第二十六条已有规定。

十九、哪一级人大常委会才设秘书长?

答:省级和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大常委会可以设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若干人。县级人大常委会不设秘书长,可设办公室主任一人,副主任若干人。秘书长、副秘书长、办公厅(室)主任,分别由省、市、县级人大常委会主任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通过任命。因工作需要,也可在地方报纸上公布。

二十、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因故出缺,或因工作需要,是否可以随时补充?如可,要履行哪些手续?

答: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因故出缺,如果需要补充,应在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时,按照有关规定,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在代表中选举产生。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不能补充。人大常委会主任因故出缺时,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补选以前,可由人大常委会在副主任中推选一人代理主任。

二十一、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组成人员,是否可以兼任本级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

答:《地方组织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不兼任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组成人员。这一立法的用意,是常务委员会要监督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兼任,会影响监督权的行使。

二十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是否都要设立专门委员会?委员会由哪些人组成?上下级人大常委会的专门委员会是否强调一定对口?政府组成人员能否参加专门委员会?

答:安徽省根据工作需要,设立了政法、财经、科教、选举四个委员会。

专门委员会上下不一定要对口。

专门委员会的委员,可以由本级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兼任,也可以吸收本级人民代表人会代表和专家参加,专家不限于代表。政府组成人员不参加专门委员会。

二十三、省人大常委会的专门委员会,其工作性质、任务同省人民政府的委、办、厅局有什么不同?

答:人大常委会的专门委员会是协助本级人大常委会进行立法和监督等工作的机构,不是执行机构不是行政部门,不应当代替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

二十四、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时,哪些人可以列席会议?

答: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应列席会议,以便在会上了解情况,听取意见,答复问题。

二十五、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任免哪些干部,任免的手续如何办理?

答:根据《地方组织法》的规定,人大常委会任免干部,一般分任免、决定任免和批准任免三种。具体任免范围,在《地方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已有明确规定。

任免的手续:本级人民政府的秘书长、厅长、局长、主任和科长,分别由省长、市长、县长(或省、市、县人民政府)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免,然后由本级人民政府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具体工作可由政府指定的有关部门(如人事局)承办。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院和检察院的其他人员,分别由法院、检察院依法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任免。检察院人员的任免,还要按《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办理,需要报上级人民检察院提请该级人大常委会批准的,就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中人大常委会通过任免后,由检察院办理报批手续。

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任免事项,均以正式文件通知提请任免的机关。

十六、《地方组织法》第二十八条第七项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决定副省长„„副市长„„副县长、副区长的个别任免;在省长„市长„县长、区长因故不能担任职务的时候,决定代理的人选”,应由准提名?

答:副省长、副市长、副县长、副区长的个别任免,应分别由省长、市长、县长、区长提名,报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决定。

省长、市长、县长、区长因故不能担任职务的时候,应由本级人民政府在副职负责人中推选一人代理其职务,报经本级人大常委会主任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决定,在召开下次人民代表大会时补选。

二十七、因工作需要,县人大常委会的个别成员调到本级政府、法院、检察院任职,如何办理任免手续?

答:县人大常委会的个别成员,如果需要调到本级政府、法院、检察院任职,应按其调任的不同职务,依照《地方组织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分别由县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决定或县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命。县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在担任政府、法院、检察院职务后,即不再担任人大常委会职务。

十八、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应当建立哪些制度?

答:县级以上设立人大常委会是一项新的工作,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建立和健全各方面的制度。从安徽省目前工作情况来看,一般说来需要要制订以下几项制度:

(1)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

(2)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办公会议制度。

(3)人大常委会委员视察制度。

(4)人大常委会同人民代表联系制度。

(5)专门委员会的工作范围、任务和方法。

十九、上下级人大常委会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地方组织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因此,上一级人大常委会与下一级人大常委会之间不是领导关系,它们是工作联系关系和法律性质的监督关系。

十、人大常委会同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是什么关系?

答:《地方组织法》第二十八条、第三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本级人民代表人会闭会期间,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十七条,《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十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人大常委会对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工作既要监督,又要支持。它们在执行法律、法令、政策和决议遇到困难时要帮助解决。

十一、人大常委会对来信来访如何处理?

答:一般信访应转有关部门研究处理,有重要内容的人民来信,根据领导批示办理,并可以要求承办单位报告办理结果。

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的来信来访,应以“同代表、委员的联系”看待,不要作为一般的来信来访处理。

三、关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问题

十二、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书面材料如何报送?

答: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某一次会议报告工作时,其书面材料应按规定时间,统一由政府审查同意后,由政府正职负责人署名,正式报送本级人大常委会,并由人大常委会作为会议文件印发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十三、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的正职负责人,是否都是本级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事业性部门的正职负责人是否参加本级人民政府?

答:一般地应当是本级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事业性部门的正职负责人是否参加本级人民政府,可由省人大常委会确定。在业务上实行双重领导,以中央主管部门领导为主的工作部门(如邮电、电力、地质、银行等)的正职负责人,可由各该主管部门办理任免,无需再由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免。

十四、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正、副职负责人(例如省长、副省长)是否必须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答:可以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也可以不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十五、县长因故不能担任职务时,可否由不是副县长的同志代理县长通过什么手续来决定?

答:可以由不是副县长的同志来代理县长职务。在程序上,可以由中共县委向县人大常委会提出县长代理人选的建议,由县人大常委会决定。

十六、县级人民政府的科长、局长、主任等的任免手续如何办理?

答:县级人民政府的科长、局长、主任等的任免,由县长(市长、区长)提名,由县级人大常委会决定。在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免后,再由县级人民政府报请上一级人民政府(或省人民政府授权的地区行政公署)批准。

十七、县级革命委员会改为人民政府,并经县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长、副县长后,原革命委员会各工作部门的负责人,如继续担任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的原任职务,是否需要重新任命?

答:本届县人民政府的县长、副县长选出后,县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的负责人不论原任何职,都应由县长提名,由县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命。

十八、公社管理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和镇长、副镇长,是否必须是公社、镇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答:必须是公社、镇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十九、公社、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公社管理委员会组成人员和镇长、副镇长,是否需报上级审批?

答:根据《地方组织法》第八条的规定,选举人民公社主任、副主任、管理委员会委员,决定镇长、副镇长的人选,是社、镇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选举结果,从社、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宣布之日起生效。在宣布选举结果的同时,上报县级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备案。上级机关不作审批。

十、在公社、镇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管理委员会的主任或副主任,如需调动,应如何办理任免手续?

答:根据《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公社管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镇长、副镇长,是由公社、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应相对保持稳定,在法定的任期内,一般应不作变动或尽量少作变动;如果必须调动,应召开公社、镇人民代表大会进行选举,不能由管理委员会或上级机关任免。如果公社管理委员会主任、镇长,在公社、镇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因故不能担任职务,应从副主任、副镇长中推举一人为代理主任、代理镇长,并报县级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备案,在召开下次公社、镇人民代表大会时补选。

四、关于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问题

十一、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是否必须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答:不限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十二、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如何任免?

答:由县人民法院院长提名,由县人大常委会任免。

十三、县人民法院院长,因故不能担任职务时,如何决定代理的人选?

答:由县人民法院副院长中推举一人,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决定为代理院长。如果由不是副院长的同志代理院长职务,可以由中共县委提出院长代理人选的建议,由县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

十四、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如何任免?

答:由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名,由县人大常委会任免。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的任免,应报经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

十五、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因故不能担任职务时,如何决定代理人选?

答:由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中推举一人,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决定为代理检察长。如果由不是副检察长的同志代理检察长职务,可以由中共县委提出检察长代理人选的建议,由县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县人大常委会决定的代理检察长,由县人民检察院报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备案。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各级政府公共服务 篇7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工作定位;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0.引言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自2006年9月,国家颁布的《“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以来迄今已有六年时间,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一个覆盖全国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已基本建立。

公共图书馆作为知识和信息聚集、传播、交流、共享的枢纽和门户,是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纵向来看,我国地方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被划分为省级图书馆、市级图书馆、县级图书馆、乡镇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其中县级及以下图书馆通常被称为基层图书馆。只有在一个地区建立起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方便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才能使图书馆文献资源和知识服务覆盖整个人口,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

1.地方各级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

1.1省级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

近20年来,各地政府都十分重视省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将其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位于大中城市的省级公共图书馆掀起了一轮建设新高潮,一批新建的省级公共图书馆相继落成并开放[1]。然而,在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及开展延伸服务工作中,省级图书馆大多却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省级公共图书馆获得的政府拨款最多,但多数省馆提供的却不是最完善、最到位的服务,没有发挥出引领、协调全省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作用,更没有起到辐射全省的功能[3]。从地理位置及服务方面来讲,省级公共图书馆面对广大省域,却独处省会城市,这使省馆在面对本省民众提供服务时,由于地理位置的制约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辐射能力远不如直辖市及市级图书馆。另一方面,省级公共图书馆人满为患,绝大部分却是休闲型读者,使学术研究、科研服务等高端服务难以开展。

1.2市级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

近年来,许多大中城市建成了规模较大、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市级公共图书馆,为城市文化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杭州图书馆的“一证通工程”、“苏州—社区分管模式”极具借鉴意义。

杭州市图书馆事业有较好的基础,其发起的“一证通工程”由杭州图书馆、杭州少儿图书馆及七个县馆共同参与,以完全通借通还为资源共享形式,在杭州地区开启了开放、免费、普遍均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新时代。苏州图书馆开展“社区分馆”模式至今已有近七年时间,以“自上而下的委托关系、紧密型总分馆关系、动态资产权基础上的通借通还,以及孵化式馆员培训”为特色,用相对低廉的成本向更多的市民提供了规范和优化的服务[2]。

1.3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

我国从“六五”到“十五”期间,基本上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的目标,近年来,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已经开始转移到乡镇和社区两级。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基层图书馆建设总体状况仍不容客观。纵向看,基层图书馆建设存在脱节现象,如前所述,“县县有图书馆”的目标已经实现,但乡镇、社区图书馆建设非常缓慢,部分乡镇、社区尚未建成图书馆。横向看,地区差异严重,呈东高西低之势,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较好,反之则落后。

当前,我国基层图书馆面临的最严重的难题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对基层图书馆的投入是一次性的,这些图书馆的后续资金得不到保障,致使馆藏资源陈旧得不到更新,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读者寥寥无几,有的甚至关门歇业,形同虚设。

3.地方各级公共图书馆的科学定位

3.1省级公共图书馆的科学定位

省馆坐落的省会城市相对来说是各类高级人才的汇集地,有大量研究型读者。因此,省馆应建设成为学术研究型图书馆,把提供高端服务,如文献资源开发、经济建设决策、政府决策咨询等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另一方面,省馆作为全省公共图书馆的龙头,还需要承担以下工作:(1)组织和协调省内各图书馆之间的协作和资源共享,建立全省资源保障体系;(2)为全省公共图书馆提供资源后备支持,通过馆际互借、建立流动分馆等形式为省内其他各级图书馆补充资源;(3)建立全省联合咨询平台,帮助中小型图书馆完成读者咨询任务。

3.2市级公共图书馆的科學定位

市级公共图书馆是连接省级图书馆与基层图书馆之间的桥梁,是从服务型图书馆到研究型图书馆的过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市馆应保持好同省馆和基层馆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多与省馆进行业务交流,学习先进办馆经验,发挥在本地区公共文化事业中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指导基层馆工作,通过建立流通服务点等方式来弥补基层图书馆的资源不足。就目前情况来看,市级公共图书馆的首要任务仍是满足本市范围内大众的阅读需要。同时注重发挥在参考研究和文献开发中的作用,全力为本市的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党政决策提供服务[4]。

3.3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科学定位

基层图书馆主要包括县级图书馆、乡镇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基层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和重点。它的发展水平将直接决定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以及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否实现。基层公共图书馆作为最接近社会大众的一级图书馆,应定位为服务型图书馆,目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阅读需要。基于自身性质和经费严重不足等因素,基层图书馆在购置馆藏资源时应重点购置纸质文献,内容尽可能贴近当地人民的生活需求。如农村地区着重购置畜牧养殖、科普知识等方面的文献,城市可增加文艺类、养生类文献的购置比重。

4.结束语

笔者认为当前人们对公共图书馆的认识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只要是公共图书馆,就应当完全面向公众开放,实行零门槛,满足各层次读者的需求。

诚然,普遍、均等是公共图书馆设立的原则和目标,但是它应当是对整个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而不是对某一个公共图书馆提出的要求。就单个公共图书馆而言,它必然属于省、市、县、乡镇、社区公共图书馆当中的一级,有其自身的属性,它受到地域、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同时满足各种层次读者的需求。各图书馆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各级公共图书馆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这个整体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各级公共图书馆之间就要分工协作,科学的做好各自的工作定位,明确服务对象,有重点有区别的开展工作。这样,整个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将作为一个整体来实现普遍、均等,形成一个覆盖全社会的,服务于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网络。

【参考文献】

[1]王学熙.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2):82-87.

[2]邱冠华,于良芝,许晓霞.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3]彭飞.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1,(1):51-55.

[4]李亚军.市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和存在问题[J].图书馆学刊,2011,(2):105-106.

上一篇:六年级校本课程(硬笔书法)教学计划及教案下一篇:博士英文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