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测试题技巧

2024-08-04

普通话测试题技巧(共11篇)

普通话测试题技巧 篇1

普通话测试题技巧

一、普通话测试题技巧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报名在网上进行,报完名后在规定的日期去指定的考点进行测试,记着带着自己的身份证、准考证(学生证)进考场,朗读的过程中要注音自己的音量不能过低。

普通话水平测试由四个方面构成,一、读单音节字。二、读词双音节字。三、短文朗读。四、围绕命题自由说话。

单音节字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限时3分30秒,要注意读字清晰,不要少读或者多读,把握好时间。

双音节字就是读词语,限时2分30秒,要注意儿化音的朗读,速度不要过快,也不能过慢,看清之后再读

短文朗读限时4分钟,读的时候把握好语速,不要太快,也不能太僵硬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注意要读的.流畅一些,读错的话不要重复读,接着往下读。

围绕命题自由说话,是根据一个题目自己自由发挥三分钟,要围绕主题说,中间不能停顿过长时间,注意开头和末尾一定要点题。在考场不要紧张,放松考试,很简单就能过。

二、普通话测试题技巧

普通话第一题是单音节词

我们需要翻看普通话教程,之后借助字典 确定好每个字的读音

第二题是多音节词语

这一部分需要注意儿化音,连读的变音

第三题是朗读短文

一般这种文章都朗朗上口,读起来并不吃力,在文中可能看见//这就说明读到这里就可以了

最后一部分是命题说话

没有范围,根据要求说即可,注意语速要放缓慢,不然有可能紧张了最后就不知道说什么了,可以根据教程事先准备一下

普通话测试题技巧 篇2

说话题目主要测试的是考生的语音面貌,看他(或她)的整体语音素质怎么样,主要是看考生说话是否流畅,语音语调是否接近普通话的标准,语流音变处理是否恰当,有没有方言语调,有没有话缀子,以及语法错误等。这是测试的内容,除这些以外,更是对考生心理素质的考验。一些考生本来说话题目准备得很充分,可是一上场就心理紧张,难以应付,说话磕巴,甚至忘掉要说的内容,紧张得满头大汗;有些考生前面内容答得不错,可由于紧张干脆放弃了说话;还有些考生还未上场就已经怯场了,丢三落四,忘掉考试的程序,未报姓名就开始读题了,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都是由于考生在考前的过渡紧张造成的。通过与考生交谈,发现考生对于普通话测试中的前三个题目倒不害怕,最头疼的是说话,往往是注意了发音的正确性,就忘了说话的内容;注意了内容,就忘了发音的正确性。如何应对说话,解决说话时心理紧张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几个方法供考生们参考。

(1)首先是要多读多练。常言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的书多了,积累的知识也多了,见识也广了,再加上平时在这方面的练习,这样动笔就有东西可写,开口有话可说。多练是指读的时候要大声朗读,要把字音读准,养成用普通话读文章的习惯,一免说话的时候顾前不顾后“注意了内容,忘了语音”。

(2)平常要养成用普通话说话的习惯。说话是一种眼、耳、口、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活动,它不是等你用的时候再说,而是平时就要养成习惯,把它当做我们的日常用语来看待。平时说话时随时留意自己的发音是不是标准,哪里有错误和缺陷,及时改正过来。当然学习普通话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对于促进学习和提高普通话水平非常重要。如果每个人都自觉地用普通话交流,并且互相指正,相互提高,这样说话水平就会很快提高。一般来说,大中专院校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氛围,小学和幼儿园也做得很好,主要剩下一些基层的初中和高中,由于过于重视升学率,对于普通话的要求不够严格。

(3)平时留意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如学习娱乐、游戏、电影、电视、广告、购物、与朋友交往、自己的祖父母、父母亲的故事等,养成记日记的习惯,这是学习习作的好机会和好习惯,时间长了自己的写作水平不但会提高,而且会一箭双雕,考试时就会应付自如,而不是临场抱佛脚,挖空心思,结结巴巴。

(4)人常说有备无患。就是你在考试前做了大量准备的话,一般是会顺利通过考试的。如果平时不注意,或者准备的不充分,那么考试时就会心慌意乱,慌不择语。在考前不妨将说话的那五十个题目做一分析研究,归类,然后动笔写下来,写个提纲,在心里打下腹稿。如归类方面,可以把“我最尊敬的人”和“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最尊敬的老师”“我最难忘的人”等归为一类,说的时候只要转换一下题目就可以。根据提纲大声说得练习几次,也会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不至于临阵手脚忙乱。大多数考生都会做到这一点,只是个别考生抱着侥幸心理蒙混过关,才会不做准备的。还有说话的内容应该有所选择,不能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例如有位考生语音面貌挺好的,但她在说到她的家庭时,说到她和她妈妈都讨厌爸爸,甚至说了些过激的话,让人听了很刺耳,结果分数还是受到了影响。

(5)考试时要注意说话的技巧。普通话测试中的说话,虽然也对说话内容有要求,比如不要出现语法错误,不要离题万里,不要结结巴巴等,但更注重的是语音面貌,对说话内容的切题是否要求不是很严格的。在不出现语法错误的前提下,你可以转换题目内容。如果你准备说的是“我喜欢的花卉”一题,而抽到的题目却是“我的老师”这个题目,你不妨由“我的老师”这个内容上转个弯:“我的老师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语文老师,他戴着个深度近视眼镜,每天起得很早,他的课上得很好。可我记得最深的是老师最喜欢养花,他养的花有……”。或者你抽到的题目是“说广告”,如果有困难的话,可以这样转弯说“在说广告之前,我先说说我的朋友……”,这样做在说话中是允许的,而且自己熟悉的说起来更容易些。

(6)如何应对考试时心理过于紧张的问题,这是许多考生遇到的难题。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基层工作的教师,虽然他们天天面对许多学生在讲课,但经过短期的普通话培训后,他们对自己没有多大把握,所以心里就非常紧张。考试时心里过于紧张的考生,在坐到考生座位后先不急于应付考试,而是冷静下来,先做几个深呼吸,闭上眼睛静坐几秒钟,然后再按考试程序去应考。心里素质差的考生平时就应该多练习在人多的地方说话,特别是站在讲台上说话,锻炼自己的胆量和说话能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行为活动。

(7)应对心理紧张的问题与测试员也有关系。一个合格的测试员应该是一个有亲和力的人,他(或她)在面对考生时,面带微笑,以鼓励的神情对待考生,用简单平和的语言让考生平静下来,冷静地对待考试,发挥出考生应有的水平。如果测试员冷面相对,用命令的语气对待,那么考生更会紧张。所以考试时还有考生和测试员关系的协作问题。

普通话测试应试技巧 篇3

读单音节字词是普通话水平测试要过的第一关,单音节字词的测试,就是测评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任何一点粗疏都将影响其发音标准程度。

掌握一些必要的测试要领与技巧,对确保测试时发挥出正常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读单音节字词时,一个音节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朗读既要饱满、清晰,又要完整、到位。声母要发准,是指发音要找准部位,方法正确,不能有错误或缺陷。

(二)韵母有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韵母。单韵母要单纯、饱满,发出来的音要吐字如珠,一个就是一个,不拖泥带水。复韵母和鼻韵母都要有动程,动程要充足、清楚,要有变化,而且变化、要自然、和谐,归音要到位,发出来的音要圆润。复韵母还要谨防韵头、韵尾丢失。

(三)声调要发全。读单音节字词时,声韵与声调的拼合要和谐自然,不能把声韵调割裂开来,顾此失彼。四个声调的调型、调值既要清晰、饱满,又要和谐、统一,充分体现阴、阳、上、去“四声”的抑扬顿挫之美。四个声调的音节要把握好音长,不同声调的音节其音长是不一样的,相对而言,上声音长最长,调值是14,有一个明显的降升过程,起伏较大;阳平次之,调值是35,呈上升之势;阴平又次之,调值是55,保持高而平;最短的是去声,调值是51,下降快,干脆利落。测试时,不能把四个声调的音节按相同的节奏来读,避免因超过实际音长导致的拖腔、或音长不足造成的调值不够的缺陷。

(四)认真看清、认准字。还有很多字的形体相近或相似,单独认读,稍不注意很容易读错。一是有的人因为朗读过快,或过于紧张,把很简单的字也读错了,如把“太”读作“大”、把“柔”读作“软”、把“呕”读作“吐”等。有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字,或在词语中能念准,但是脱离一定语言环境,单独读却感到陌生,一下子难以念准的字,极易念错。如“氯”读成“lù”、“秽”读成“suì”等;再如“赅”、“骇”在词语“言简意赅”、“惊涛骇浪”中能正确读出,可单独出现,一下子难以把握,可能读错。

(五)多音字只需选读一音,如“处”念chǔ或chù都算对。不必费时间琢磨到底读哪一个音,分散精力,影响情绪。但若在常用字音和冷僻字音之间,一般说来,取常用的读音为宜,如“殷”有殷yīn(勤)、殷yān(红)两音,考试时一般读较常用的“yīn”。

(六)速度要快慢适中,读单音节字词,只要每个音节读完整,一个接—个地往下读,就不会超时。有的应试者因担心时间不够而读得过快,不能完整读完音节应有的长度,导致音节未读完整,出现“吃”字现象,造成失误,因此切忌抢读;还有一些应试者对时间估计不准,读得太慢,出现超时扣分的情况,因此,读字音也不能太慢,不能每个字都去揣摩或试读,速度太慢,说明基础太差,不熟练,准备不足;还有的应试人控制不住时间分配,出现前急后缓,或者前缓后急现象;再有一种现象就是,有的应试人像朗读诗歌一样读单音节字词,总是五言或七言一顿,这种固定节奏的读法一定要避免。为了有效防止出现这些不利情况,平时在学习普通话、进行单音节训练时,一定要重视对时间的合理分配,反复调整,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各个音节读得字正腔圆,舒展流畅而又从容不迫。此外,

普通话测试题技巧 篇4

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规定, 命题说话部分对应试者有如下要求:

(1)语音要标准。应试者应试时, 普通话的声、韵、调要正确;变调、儿化、轻声以及语气词“啊”音变要恰当;语调平稳自然;能够按照普通话的口语语调来说话, 不带有朗读和背诵的腔调。

(2)语法词汇要规范。命题说话虽然预先有一定的时间准备, 但仍属于即兴说话。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 应试者一方面要注意语音是否标准, 另一方面又要注意词汇语法的规范, 的确有些难度。由于受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的影响, 一些应试者在平时说话时很少注意到自己的语言在上述方面是否规范,习惯成自然, 在应试时, 由于测试环境和心理紧张因素的影响, 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而普通话水平测试命题说话中必须要测查应试者的语法、词汇是否符合普通话的规范, 应试者只能根据要求来准备说话的内容, 使用普通话的词汇和语法格式, 不使用典型的方言词汇和方言语法格式。

(3)无文字凭借。普通话水平测试时, 不允许应试者将与命题说话的话题有关的资料带进考场。有文字凭借时, 应试者可以先看到要读的字, 对其发音会提前有所准备。而命题说话时应试者对即将发出的音节无法充分准备, 一边说话, 一边斟酌发音, 一边搜肠刮肚考虑说话的内容, 组织恰当的语句, 这样更容易导致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比如平、翘舌问题, 有的应试者看着文字能够分辨出来是平舌还是翘舌, 但没有了文字凭借, 应试者更接近平时的语言状态, 语音错误和缺陷也更容易暴露出来。

(4)表达要流畅。有的应试者说话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 话语不清晰, 不流畅, 结结巴巴, 断断续续。主要原因是应试者平时普通话说得太少, 一旦开口说话, 就不知道如何表达了。如有应试者就《我的朋友》说话: “嗯, 嗯, 我的朋友是一个, 嗯,一个

噢, 我的朋友是一个

很, 嗯,很

很有意思的人

”这就是表达不流畅的表现。这种情况在应试中应该尽量避免。

(5)说满 3 分钟, 并且要有一定信息量。有些应试者由于准备不充分, 命题说话时没有具体内容, 或者只开了个头就无话可说了, 只好东拉西扯或简单重复相同的内容。比如, 有应试者就《童年的记忆》说话: “我的童年有许多事情使我至今难忘。小时候, 我的奶奶给我讲了个故事: 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个老和尚, 老和尚说: 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还有些应试者实在说不下去, 干脆放弃了应试。这些情况都会被大量扣分。2 命题说话的应试技巧

在目前的普通话测试工作中, 笔者发现一些应试者在命题说话测试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具体表现如下: ① 语音存在大量错误, 特别是平翘舌音不分、鼻音和边音不分、前后鼻音不分等;② 词汇、语法错误, 应试者使用了方言词汇、语法;例如:。。。③ 缺时现象严重。针对这些问题,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 应试前充分准备 命题说话的题目总共 30 个, 应试者可以事先做好备考准备, 从以下技巧中得到启发。

(1)将话题合并归类。《普通话水平测试用话题》中所提供的 30 个话题可以归纳成 3 大类型: ① 叙述类, 如《我尊敬的人》、《童年的记忆》、《难忘的旅行》等;② 说明类, 如《我喜爱的职业》、《我知道的风俗》、《我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等;③ 议论类, 如《谈谈个人修养》、《谈谈社会公德》、《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等。将话题合并归类后, 针对每一类话题准备一些说话的题材。如《我尊敬的人》这一话题, 应试者应该事先考虑这两个问题: 一是我尊敬的人是谁? 二是我要通过哪几件事说明他(她)值得我尊敬?(2)转换表达方式, 以叙述为主。30 个话题中以叙述类居多, 而叙述类话题比较有利于应试者发挥。所以针对说明类、议论类话题, 应试者可以设法将说明或议论转换成叙述。如《谈谈个人修养》这一话题, 应试者可以先发几句议论, 然后转换成叙述: “个人修养对一个人来说十分重要。我有个朋友, 他的个人修养就很高。有一次

还有一次

”。

(3)考前熟记准备的说话内容与题材。其实应试者还可以将话题再次合并归类。如《我的学习生活》、《我的假日生活》、《我的业余生活》、《我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等就可以再度归为一个话题, 到应试时再作技术处理。再次合并归类后, 大约也就七八个话题, 应试者可以把每个话题都练习一遍, 甚至可以熟记(背诵), 记住每个话题所选用的题材、事例, 应试时就能胸有成竹了。也许有人会说: 不是不允许背稿子吗? 尽管《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和细则》规定应试者不能背稿子, 但如果应试者在应试时将准备的内容技术处理一下, 测试员很难认定是背稿子的;即便是有背稿子的嫌疑, 比起无话可说而缺时的失分要少得多。

(4)扬长避短。如应试者在语音方面存在系统缺陷, 如平翘舌不分、鼻边音不分、前后鼻音不分、儿化音不到位等, 在准备说话内容时应该避开这些难点。比如, 有的应试者平卷舌音不分, 在说话中应尽量避免出现平卷舌音, 如表达“知识”这个词, 应试者可以将其换成“学问”;再如, 有的应试者是 n、l 不分, 则尽量避免鼻音和边音, 如要说“牛奶”这个词, 可以换成“豆浆”;凡此等等, 不复枚举。2.2 应试时灵活运用

(1)移花接木。应试时, 命题说话的话题如果与应试者事先准备的不一致, 可以使用嫁接法处理。比如,应试者准备的话题是《我的学习生活》, 而应试命题话题是《我的假日生活》, 应试者可以说“我的假日生活丰富多彩, 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学习。在假日里我喜欢读一些文学名著

”。

(2)改头换面。应试时, 应试者复述事前熟记的内容, 可以避免因准备不充分导致缺时而被大量扣分。

在复述时, 要尽量淡化背诵的痕迹, 让测试员听不出来是背诵稿子, 关键之处就是技术处理。一是将准备的内容口语化, 如在准备稿件时就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多用常用的口语词汇;二是可以适当使用语气词“吧”、“吗”或一些口头禅 “这个”、“那个”等等, 但要注意避免过多使用;三是少用文言词和书面色彩较浓的词语, 多使用简单句子和短句, 避免使用结构复杂的长句;四是力求通俗浅显、灵活流畅。命题说话的测试要求

(3)拓宽话题。有些话题没有作更多的限定, 应试者不要自己限死话题。如《我喜欢的节日》这一话题,有些应试者误以为是《我最喜爱的节日》, 这样会由于题目的自我限定导致无话可说。应试者不要只限定在某个节日上说话, 甚至可以从正月初一说到大年三十。在应试时, 如果准备的内容说完而规定时间还没有到, 可以联系相关的内容继续往下说。如《我喜爱的动物》这个话题, 应试者说: “我喜爱的动物是狗。从前我家里就养了一只狗

”, 说完“狗”后, 如果时间还没到, 应试者可以接着说: “除了狗之外, 我还喜爱猫。我家以前也养过一只猫

”。

(4)读准常用字词。在测试中, 有一些常用的词应试者常常会读错, 如因为(wèi 读成 wéi)、比较(jiào 读成 jiǎo)、尽(jǐn 读成 jìn)管、处(chǔ读成 chù)理、结(jié读成 jiē)果、地方(fang 读成 fāng), 等等。这些高频词反复读错, 将会导致大量失分, 提醒应试者多加注意。(5)控制语速。为了顺利说满 3 分钟, 又减少不必要的错误, 应试者还应该控制语速。语速适中, 发音从容, 可以提高语音的标准程度。如果语速过快, 不仅会影响语音的准确程度, 错误率上升, 而且会导致在规定的时间里说话的音节增加, 事先准备的内容不能说满 3 分钟, 同时也增加了错误的几率, 直接影响得分。另外应试者说话的语速也不能过慢, 因为语速过慢会影响语句的完整, 使人听起来感觉别扭, 不像是日常说话了。3 结语

普通话考试:朗读技巧 篇5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重音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

2.强调重音。强调重音不受语法制约,它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它受应试者的意愿制约,在句子中的位置上不固定的。强调重音的作用在于揭示语言的内在涵意。由于表达目的不同,强调重音就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所揭示的涵意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

3.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可以使朗读的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情况。

(三) 语速

应试者在朗读时,适当掌握朗读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朗读的速度决定于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其中内容是主要的。

1.根据内容掌握语速。朗读时的语速须与作品的情境相适应,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当然,语速的快慢在一篇作品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

2.根据体裁掌握语速。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在选编朗读测试材料时,为了保证作品难易程度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所选的50篇作品,几乎都是记叙文。记叙文有记事、记言。一般说,记事要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些。

(四) 语调

语调指语句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应试者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调变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几种:

学好普通话的技巧 篇6

元音:音素的一种。发音时呼出气流在口腔不受明显阻碍,呼出气流较弱。发音器官肌肉均衡紧张,声带颤动,声音响亮清晰,就是元音。

辅音:音素的一类。发辅音时呼出气流在口腔中明显受到阻碍,呼出气流较强。发音器官对气流构成阻碍的部位肌肉紧张,大部分辅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普通话中辅音音素有22个。

四呼:按汉语语音学的传统分析方法。根据韵母起头元音的唇形特点,将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四呼即指开、齐、合、撮四类韵母。

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研究 篇7

2004年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的第10个年头。10年测试实践的成功,表明原《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以下简称《老大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布实施,使普通话水平测试得到了法律的承认和支持,提升了这项测试在社会上的地位,又对测试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的修订(以下简称《新大纲》)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的颁布,是新形势的需要,也标志着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在科学性、规范性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系统是《新大纲》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在具体的测试实践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执行《新大纲》的评分系统,必须制定相应的便于操作的评分细则。而评分细则是否严格遵循大纲原则,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则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该地区测试工作的质量。

在根据《新大纲》制定本地区评分细则的过程中,我们以严格执行《新大纲》为原则,力求既能细致、扎实地贯彻《新大纲》精神,又能平稳、顺利地与原评分系统衔接。具体做法上,我们力求从测试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我们多次召集科研组和审听组的成员及部分一线资深测试员,在《新大纲》评分系统的框架下,结合本地区测试员队伍和测试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提出方案,经反复研讨、试操作,谨慎、细致、有步骤地推出新评分细则。并在实施之前,多次请富有测试经验的优秀测试员在现场试评,根据反馈再作调整。

本文将重点讨论《新大纲》“朗读短文”(以下简称“朗读”)和“命题说话”(以下简称“说话”)项评分细则的制定。

二关于“短文朗读”和“命题说话”项评分细则的制定

在《新大纲》的评分系统中,“朗读”和“说话”项除了“朗读”中的语音错误(含添字和漏字)是定量扣分以外,其余主要扣分项均以定性扣分为主,如“朗读”的语调、流畅程度和“说话”的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均采用“视程度”定性评分的方法;“说话”项的语音标准程度的评定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相对而言,定性评分的方法其表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对测试员的要求比较高,如果贯彻得不好,测试的信度就不易保证。我们从测试实践及测试员培训、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认为对“视程度”及“方音程度”的含义作细化处理,是很有必要的。

基层测试员多为业余从事测试工作,职业、专业背景千差万别,自身文化修养、业务素质及测试工作经验都存在差异,对定性把握部分的评分容易出现较大分歧,测试质量难以保证。虽然每个评分要素的分值差异也只在0.5~2分之间,但对于最小扣分额度是0.05分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来讲,足以对应试人的测试总分甚至等级归属造成影响,这使测试的信度、效度,最重要的是测试的公正性受到损害。其实,即使是测试经验比较丰富的测试员,其判断也因主观因素存在波动现象。因此,对以上各项“程度”的具体层次作出明确的细化表述,以利于测试员在操作现场的把握,是很有必要的。

朗读中的“视程度”扣分和说话中的结合“方音程度”扣分本身就预设了偏误的程度是有层次性的,这就为细化处理提供了可能性。我们认为,将长期测试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得到的经验转化为相应的表述,对评分系统的定性判分部分加以细化说明,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当然绝对的明晰是做不到的,也没有必要,细则的明晰也是相对的,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应试人的语音状况而言又具有模糊性。应当说,细则的细化表述,有利于测试员对评分标准的理解和把握,增强了评分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

或许对有些扣分项的评分,细则的表述会显得过于琐碎,但只有把握了这些微观的表述,才可能作出正确的宏观判断。根据我们的实践,实际测试中,经过一定的培训和操练,测试员都能熟练快捷地运用这些细则进行评分。这一做法既能保证测试员评分差异在一个合理范围内,保证测试质量,同时也是训练测试员对应试人普通话标准程度形成定性判断能力的依据和手段。

以下是我们细化“朗读”“说话”评分中的定性类评分标准的具体做法。

(一)关于“朗读”项评分细则的制订

1.“朗读”项的评分细则

《新大纲》评分系统中“朗读”项的评分标准,除了“字音扣分”项基本不变(增加了“增读一个音节扣0.1分”)外,其余扣分项均作了较大的改动,最大的变化是对“声母或韵母系统性语音缺陷”“语调偏误”“停连不当”和“朗读不流畅(包括回读)”这4个扣分项均要求“视程度”进行扣分。如何把握这4个“视程度”,是准确把握朗读短文项评分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使广大测试员对各评分项偏误程度的把握趋于统一,缩小评分个体差异,我们首先在《新大纲》的框架下对此作了细化处理,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我们主要是对应“声韵母系统性语音缺陷”“语调”“停连”和“流畅”4个评分要素中“视程度”扣分的各分值,给出了相应的描述,可以说是力求使各类偏误程度的不同层次与具体扣分值之间的对应关系明晰起来。

2.具体说明

1)关于“声母或韵母系统性语音缺陷”项

在语流中由于音节之间的相互影响,个别音节不太到位,存在零星的不成系统的语音缺陷是很正常的,所以没有缺陷或偶有缺陷(即不成系统的零星缺陷)不扣分;有一类系统性缺陷(同类缺陷出现5次以上)扣0.5分;二类及以上系统性缺陷扣1分。我们也注意到各类系统性语音缺陷影响应试人语音面貌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所以具体把握时不仅关心“有几类”,而且考虑“哪几类”语音缺陷。本地区的应试人群体中,常见的系统性语音缺陷主要有“前后鼻音趋中、翘舌音偏前、an和ang相混、复韵母单音化”等,其中前两类最为常见,且量比较大,成为关注的重点。

2)关于“语调偏误”项

《新大纲》将《老大纲》“方言语调”项改成“语调”,说明我们既要注意语调中的方言色彩,也要注意通常意义上的语调问题。宋欣桥先生在《实施纲要》的语音分析中将语调界定为“人们在语流中用抑扬顿挫来表情达意的所有语音形式的总和”,他还指出普通话语调主要表现在语句音高的高低升降曲折等的变化、声调的准确掌握、词语的轻重格式(包括轻声)以及正常的节奏、语速的把握上。因此,评分时,我们就综合语调的轻重、升降(句调)、节律(快慢)和声调这四个方面的情况加以考查,然后定性扣分:语调无偏误,不扣分;有上述1~2个方面略有偏误,扣0.5分;有3~4个方面略有偏误,或有1~2个方面偏误明显,扣1分;有3~4个方面偏误明显,或某个(或几个)方面偏误严重,扣2分。

3)关于“停连”项

关于“停连”项的扣分要素,《新大纲》中主要是指由于理解上的问题而造成的不当停连现象。我们在操作时将“流畅”项中的卡壳、回读现象的扣分归入此项,解释为“由不恰当的停顿或连读造成的对词语的肢解,或对语义的误解(读破句),及卡壳、回读等现象”。之所以这样处理,还是考虑到测试现场的可操作性。因为,停连不当同卡壳、回读现象往往都表现为正常语流的中断,测试现场测试员难以从容判断是什么原因引起了应试人语流中断,就容易出现在“停连”和“流畅”项里重复扣分或两边都不扣分的情况。因此,具体操作中,不论什么原因引起的不恰当的语流中断,我们都暂归入“停连不当”,规定:偶有1次不扣分(但应在流畅项中结合其他因素适当考虑);2~3次,扣0.5分;4~5次,扣1分;6次以上,扣2分。

4)关于“流畅”项

关于“流畅”项,我们将朗读不流畅的表现具体表述为“一字一顿、一词一顿、语流不连贯、语速不当”等,评分时综合考虑上述四个方面的因素,然后定性扣分:朗读流畅,不扣分;有1~2个方面略有问题,扣0.5分;有3~4个方面略有问题,或有1~2个方面问题明显,扣1分;有3~4个方面问题明显,或某个(或几个)方面问题严重,扣2分。如果偶有卡壳、回读现象而在“停连”项中未予扣分,这里可作为评分的参考因素。

(二)关于“命题说话”项评分细则的制订

1. “说话”项的评分细则

对于“说话”项的评分方法,我们同样在《新大纲》的框架下作了细化处理,具体做法见表2。

2.“说话”项评分细则的说明

1)“语音标准程度”评分项的说明

“语音标准程度”项按六档判分。语音标准程度一档,根据《新大纲》的描述,“语音标准或极少失误”,我们认为只能偶有不成系统、零星语音错误,而不应出现成系统语音缺陷,故根据失误情况作出相应的量化处理;其他各档的语音状况,除了实实在在的语音错误之外,语音缺陷的情况应该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所以我们一方面严格按照大纲中对语音错误的定量分析来定档,另一方面将系统缺陷的有无、类别的多少、程度的深浅作为判断方音程度的重要因素,进行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细化描述(详见表2)。这一细化处理基于长期以来在测试实践中对大量应试人语音状况的分析和研究。

2)“词汇语法规范程度”评分项的说明

对“词汇语法规范程度”评分项,我们首先区分了一般的语法问题和直接使用方言词或方言语法结构两种情况,我们认为在口语中偶尔出现一些语法不严密的情况是在所难免的,而出现得比较多的话,还是能够反映出应试人普通话口语表达不流利、不熟练;而直接运用方言词或方言语法结构,则表现出应试人依然受到方言的干扰,表述中出现了方言成分,两者性质不同。这一评分项我们设计了一个以量化为主的评分方案(详见表2)。偶尔(1次)出现用词不当或语法不严密的情况不扣分;仅仅是一般语病,不出现方言词或方言语法结构,最多扣2分。

3)“离题”评分项的说明

在《新大纲》中,对“离题、难以为继”现象要求测试员“及时提示或引导”,但没有说明如果干预无效的话该如何处理。从测试实际看,这种现象还是时有发生的,因此,我们建议,遇到对这种情况如干预无效的话,可以视程度扣5~10分。

三由五项测试改为四项测试后“命题说话”评分细则的修订

(一)五项测试改为四项测试后的分数分配方法分析

1.五项测试改为四项测试后的分数分配方法

《新大纲》明确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可以根据测试对象或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免测‘选择判断’测试项”。免测“选择判断”项,测试就从五项变为四项,《新大纲》同时明确了五项改为四项的分值转换,原“选择判断”项的10分归入“命题说话”项,其中5分加入“语音标准程度”小项,5分加入“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小项,所以“说话”中这两部分的扣分值有所调整。

这一做法避免了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随意性,而且将其中5分加入“词汇语法规范程度”,保证了免测“选择判断”后整个评分系统对于应试人词汇语法规范的考核仍然保持一定的权重。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上海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行了测试内容由五项改为四项的转型。

2.改为“四项测试”后的分值变化

表3是《新大纲》“五项测试”和“四项测试”命题说话项中“语音标准程度”和“词汇语法规范程度”中各档次扣分值的比较。

在实施四项测试前,我们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两种卷型分值的配比不一致。

3.两种卷型分值分配差异情况分析

1)从“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两项各档次的实际扣分百分比及其对比看两种卷型分值分配差异

改成四项测试按新的分值分配方法评分,如果理想的话,两种卷型(五项或四项)6个档次扣分值会发生变化,而在总分中所占的百分比应该基本一致。表4、表5(见下页)是两种卷型中命题说话“语音规范程度”项和“词汇语法规范程度”项各档最大扣分值占此项总分值(五项测试20分/5分,四项测试25分/10分)的百分比,同样的档次,实际的扣分百分比产生了明显的差异。

注:为了表述清晰简洁,在表4、表5中将五项测试卷型称为W卷,四项测试卷型称为S卷。

从表4、表5的数据看,“词汇语法规范程度”项的分值分配,一、二档两种卷型一致,唯一的不同是在三档,四项测试的扣分与五项测试相比,降低了20%,相当于少扣了1分。而“语音标准程度”项的分值分配,四项测试与五项测试相比,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具体来看,调整为四项测试后,语音标准程度二档、三档的扣分百分比升幅最大,相当于多扣1.5分和1分,而五档和六档的扣分百分比有所下降。总的看两项调整都是对低等级略宽,而“语音标准程度”的分值分配对高等级明显偏严。

根据测试实践,少扣1分对低等级的考生影响不明显,而多扣1分,对高等级的考生而言往往会对等级的上下带来实质性的影响。“语音标准程度”二档、三档,常见于一乙和二甲人员,实际打分的情况对二甲产生的影响比较大。而一档偏紧了3%(即0.75分),看似很小的幅度,但打一档的往往是一甲水平的应试人,其扣分额度是3分以内,因此对这批应试人而言,0.75分往往举足轻重。

2)从测试样本的分析看两种卷型“命题说话”项分值分配的不对等

以上的判断仅仅是理论上的分析推断,实际测试中五项测试改为四项测试后,为了了解说话项分值调整以后可能会出现的总分及等级的波动情况,我们选取2004年12月26日长宁考区五项测试的1~12试场的共272份试卷为样本,根据《新大纲》“免测选择判断项的分值调整方案”,推测改为四项测试以后说话部分的扣分情况,将此扣分分值减去五项测试的说话扣分分值,以两者之差与选择判断项的失分情况作比对,得到表6:

从对实际测试情况分析看,所得的结果同原先的推断十分吻合,这就说明,改为四项测试后,对原选择判断项10分的分值重新配比,使得说话部分的判分与原五项测试的判分有着很大差异。同一个大纲,允许用五个测试项或四个测试项两种卷型,可评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而且对相关的考生(主要是二甲和一乙)来说,可能直接影响其总分甚至等级的归属。

(二)试卷改型后对评分细则的把握

由于在普通话水平测试推行之初,它的完整形式是五项测试,我们10年来也一直实行五项测试,而且,对于普通话水平各等级的量化评定相对稳定,已经具有了较为深入和广泛的社会接受度。若推行四项测试,评分系统对等级的评定出现过于明显的差异,对于测试的信度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更多地从新老大纲评分的连贯性、衔接性考虑,我们倾向于将四项测试的评分结果调整至同五项的评判结果比较吻合的程度,为此我们在评分细则上进行了一些微调,并强调了如下几个评分注意点:

1.“语音标准程度”项评分把握上的调整

1)严格界定“错误”与“缺陷”。

2)“命题说话”部分同一个字重复错误累计3次以后原则上不再重复计算。

3)注意对“缺陷”程度的把握。

某个声母、韵母或声调的缺陷达到5个以上,才能算作“成系统”,缺陷程度才判为“明显”。只有少数几种量广频率高、对整体语音面貌影响大的缺陷类型,才有可能打缺陷程度“严重”,它们是“平翘舌音缺陷”“前后鼻音缺陷”“一些方言区独特的声调缺陷”。

2.“词汇语法规范程度”项评分把握上的调整

1)将原“细则”中对“语法不规范”的界定“用词不当、语法不严密”改为“语病”,即对口语中表达不够严谨、用词不够精确(多为修辞上的问题)的情况适当放宽尺度。

2)区分一般语病和方言词语、方言语法结构,对一般的语病,扣至2分封顶;对方言词语、方言语法现象,则严格按标准判分。

四结语

本文归纳起来大致是两个方面:一是将《新大纲》中的定性表述加以具体化(细化),以便于测试现场操作。二是针对在由五项测试转为四项测试的过程中出现分值转换不对等的现象,对评分细则作了微调,以弥合两种卷型的评分差异,体现新旧《大纲》的连续性。

我们制定评分细则的指导思想,一是严格执行《新大纲》,二是注重可操作性。力求在准确读解大纲的前提下,通过尽可能详细的表述,统一大家的认识,保证测试质量。当然,有一些做法更多地似乎从经验出发,或者有一定的实践依据,但还没有进一步深入研究,比如不同类别的语音缺陷和语音缺陷的种类多少对应试人普通话语音面貌影响的程度、普通话口语当中的词汇语法问题的分析等。总之,随着我们对《新大纲》领会的进一步深入,随着测试实践的进一步开展,随着我们对普通话本体研究的继续推进,评分细则还将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1]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使用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S].教育部、国家语委发教语用[2003]2号文件.

[3]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S].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宋欣桥.简述2003年版(PSC)测试大纲在内容、范围和评分上的调整[R].国家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新大纲》师资班”讲课资料,2003.

[5]姚喜双.《大纲》的修订和《纲要》研制的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04,(3).

[6]刘照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概述[J].语言文字应用,2004,(3).

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及教学对策 篇8

一、关于调查的说明

本次调查以问卷为主,访谈为辅。

调查在2014年6月选取了2012级经过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同学(200名学生)和2013级未经过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同学(100名学生)进行了比较。

二、调查结果

(一)不同等级学生难易程度认知情况

根据调查情况分析,普通话取得一级乙等的同学认为读单音节最难;取得二级甲等的同学中39.7%认为命题说话项最难,认为读单音节较难占37.8%,认为读多音节最容易;取得二级乙等的同学中53.9%认为读单音节最难,认为命题说话较难的占38.2%。取得三级甲等的同学中33.3%认为命题说话项最难。

按照我校对学生的普通话要求达到二级甲等,总过关率仅为49.5%,近一半的同学没有一次性过关,这部分同学有些是在考试时发挥失常,更有部分同学是存在语音问题,或者是对考试中的每一项重难点认识不足或练习不够。

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对学生考试的难点加以分析,不难看出,不同等级的学生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四项的难易认知情况不同,在测试的高分段中考到一级乙等同学比较少,因此不具有代表性。成绩在二级甲等和二级乙等的同学占到所有同学的93.5%,这些同学普遍认为第四项和第一项偏难,而且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读多音节项为最容易。

(二)未参加测试学生与已参加测试学生的难易程度认知比较

已测学生与未测学生在最难项的选择上存在不一致,已测学生认为读单音节最难人数最多,占44.5%;而未测学生则认为说话项最难的人数最多,占56%;最易项都选择了读多音节。

(三)测试紧张程度比较

在200名已测学生中,测试时感到很紧张的占到22.5%,比较紧张的占15%,一般紧张的占44.5%,不太紧张的占12%,不紧张的仅占6%。

(四)方言的长期影响

问卷调查显示,300名学生中,平日在家完全说方言的占了82.5%,完全说普通话的仅占5.2%。在我们的校园里,方言的使用频率依然很高,特别是同学们的日常交流。虽然在课堂上学生们学习了普通话,在课堂上和老师交流还努力使用普通话,但是在课下却很少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三、调查结果分析

“命题说话项”是学生失分最多且普遍感觉最难的测试项。从日常教学及访谈中了解到的主要原因包括:“第四项说话项”主要是对应试人语言准确性和流畅性的综合考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是普通话考试中评估的重点。语音的准确既包括语音中声母、韵母、声调的准确性,同时也包括词汇、语法的规范;同时3分钟的语言表达,还需要注重流畅性,需要考生在紧张的环境中、有限的时间内有内容并流畅地表达,这给考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其次,应试人在普通话测试中,前三项都有文字凭借,因此心理上比较放松,在第四项测试中突然没有文字凭借,会出现紧张情况,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到普通话测试不紧张的考生很少。

“读单音节字词项”也成为学生觉得较难的一项,主要原因包括:单字是独立出现的,容易出现突然的不认识或认错现象,比如“涮”,很多考生读成“刷”;“曰”读成“日”等;其次,我们学校有些学生文化水平偏差,特别是一些艺术系的同学,技能较高,但是基本的识字水平不够,特别是个别冷僻字,比如对“蓊”、“绢”、“啮”等字经常出现不认识或读音错误问题。

四、调控策略

(一)针对偏误难点,在平时教学中加大训练力度

通过对所有同学的难易度调查,可以发现认识最一致的是认为读多音节项最容易,但实际的测试结果却并非如此。对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加大对常用容易读错词的矫正,比如:挖潜、倔强、卑鄙、角色、脂肪等词语;特别是第二项中儿化、轻声的考核,更是学生在考试中出现错误的重点部分,比如:绝招儿、胡同儿、倒腾、打扮、骨头、指头、脊梁等词语。

单音节也是学生错误率比较高的一项,很多同学认为在测试前有10分钟的准备时间,可以查字典,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容易放松要求,在上课时应该设法纠正学生的这种认知偏误,同时对于一些形近字、习惯性错读字等采取逐个认读,加强认知。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短文项是实际测试中失分较少的一项,但这与学生平时的朗读短文练习是分不开的。“朗读短文”项之所以学生感觉最容易,通过访谈了解到,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它是四项中在平时教学中训练比较多,而且在考试前就明确知道内容,学生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普通话教学中60篇必考的文章,经过教师的专项指导练习,已经解决了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比如朗读中的回读问题、难点字词、断句等,所以在这一项容易取得不错的成绩。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普通话培训的最终目标,所以在第四项的命题说话训练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普遍存在的畏难情绪,提醒学生不要从网上下载别人已经用过无数遍的话题内容,可以提醒学生列小提纲,在平时的训练中以增强自信。另外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进行口语表达练习,比如通过即兴演讲、随堂辩论等方式来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从而在自然语流中帮助学生矫正语音问题,培养良好的语感。

(二)增加电脑测试练习的机会,缓解紧张情绪

我校在2012年针对10级、11级同学已经试用了学校的测试室,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测试室或语音教室在平时也能够不空闲,特别是可以对刚进校的新生进行一次摸底考试,了解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更能够让授课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或辅导。而且学生通过平时的练习,也能够缓解一些应试时的紧张情绪,从而避免一些非水平因素带来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测试的过关率。

(三)营造校园内良好的普通话交流环境

普通话不仅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更是我们的校园语言,作为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校园,更应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积极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语言观,提高语言文字规范与说话用语规范意识,为全校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营造文明校园氛围,彰显两代师表风采,让说普通话成为每位学生责无旁贷的责任,从而激发学生说普通话的热情。

普通话考试有什么技巧 篇9

2.字读错后的处理:读错字可以读第二遍,即应试人发觉第一次读音有口误时可以改读,按第二次读音评判。

3.难字的处理:猜,不要跳过,如:偌、磙可猜读作偌(ruò )、磙(gǔn)

4.多音字:如只出现一个字,后面没有括号注释,读哪一个音都可以。如 “贴”,可以读“tie1(服贴,妥贴)”,也可以读“tie3(请贴,贴子)”,也可以读成“tie4(字贴,画贴,碑贴)”。如果出现一个字,后面有括号注释,要求你必须读哪个音。括号里的注释,有用这个字组成的词,如“兴(兴奋)”,这时候“兴”只能读xing1,不能读高兴的兴。有含有这个字的句子,如“得(我得去上课)”,这时候“得”就只能读“dei3” 。

5.读书音和口语音的处理:

“那(读书音)”,就只能读“na4”,“那(口语音)”,就只能读“nei4”,“这(口语音)”只能读“zhei4”,“这(读书音)”只能读“zhe4”,“谁(读书音)”只能读“shui2”,“谁(口语音)”只能读“shei2”。

6.形近字的辨别:

“曰(yue1)” “日(ri4) ”、“暖(nuan3)”“暧(ai4)” 、“纂(zuan3)”“篡 ( cuan4)” 、“诞( dan4)” “涎(xian2)”

7.连绵字的处理:邋遢(lā・tā) 、踌躇(chóuchú )

8.变调字的处理:“窈窕yao3tiao3”

9.时间的处理:本题共有3.5分钟。超时1分钟以内的,扣0.5分,超时1分钟以上(含1分钟),扣1分。

另外,出题时50个词语里含盖了普通话里的所有声母、韵母和声调,还包括轻声词和儿化词。儿化韵的词在词语里是已经注出来的,不需要你自己去找哪一个是儿化,凡是带“儿”的,就读儿化音,不带儿的就不读。轻声词没有标记,表面上看不出来,要靠平时大家的学习和积累。轻声词不少于3个,儿化词不少于4个,上声和上声相连不少于3个,上声和其他声调相连不少于4个。

读词语算错误的:1.声韵调读错的2.该读儿化的词没有读儿化。3.该读轻声的没有读轻声。4.上上相连的第一个上声没有变调,也算错误。

算缺陷的:1.声母,韵母,声调发音不到位的。2.末尾是上声的字没有读完整,只读了一半的,也算缺陷。“用品”,“破产”“恰好”等。3.发音不连贯。一旦是两个字,有时候是三个字连在一起,就要考虑整个团队的连贯性问题了。4.词语的轻重格式。(1)现代汉语双音节词语的轻重格式一般是中重格式,也就是前面的字轻一点儿,后面的字重一点儿。 (2)也有出现重中格式的,就是轻声了。

遇到陌生的词怎么办?如果两个字都不认识,那就随便读,不要跳过去。如果有一个字认识,另一个字不认识,那更要读,读对一个可以得0.2分。如“安瓿bu4(装注射剂用的密封的小玻璃瓶,用药时将瓶颈的上端弄破。英语ampoule)”,第二个字不认识,你可以读“安pei2”“安wa3”都没关系,这样两个字读对一个就可以得0.2分,如果跳过去不读,那一下子就扣0.4分。再如“榫子sun3(榫头,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方式相连接处凸出的部分。)”,前一个字不认识,没关系,随便读,如你读成“zhun3zi”主要是为了把后一个字读出来,而且后一个字还是轻声。

语速上,一般不会超过三分钟,所以不要读得太快。顺序上,还是横读。次数上,还是可以读两遍,以第二遍为准。音准上要求读得比较到位。

1.普通话考试有什么技巧

2.普通话考试朗读有什么技巧

3.普通话考试应试技巧

4.2016普通话考试技巧

5.普通话考试技巧经验

6.普通话考试高分技巧

7.有关普通话考试技巧

8.普通话考试技巧

9.2016普通话考试技巧

普通话水平测试题 篇10

一、读单音节字,100 个音节,限时3.5分钟,共10分。

锦 跷 杞 懿 戌 维 兖 蚌 抬 暖

军 嗑 纸 欧 昝 王 胸 改 名 翻

词 广 跌 渠 穷 教 舵 流 巷 酒

终 字 蔓 抓 唐 育 怀 饶 抹 腌

邹 涮 秧 宣 整 品 槛 虐 揣 蹭

蛙 润 守 御 真 牌 脆 舌 经 室

拐 题 药 浊 丛 值 表 翁 北 庙

农 让 如 薛 旺 得 捧 贴 童 擘

忍 颊 若 涩 再 信 播 掂 吵 瞟

闯 f 根 拟 粟 赖 浅 旬 拈 砌

二、读多音节词语,共 100个音节,限时2.5分钟,共20分。

突破 爽快 咱俩 捐款 确凿

本领 微波炉 松树 虚心平庸

强烈 厚道 话剧 尊贵 充电器

热爱 美满 外边 追踪 调皮

迫切 承诺 挂号 江南 规矩

显著 聊天儿 佛教 模板 侵略

纽扣儿 伉俪 工程 吆喝 恰似

所谓 内部 连累 日常 风力

混战 在哪儿 免费 错误 舴艋

纳闷儿 韵律 心广体胖

三、朗读短文,限时4分钟,共30分。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

四、说话(任选一题),须说满3分钟,共40分。

1.谈谈服饰。

普通话测试题技巧 篇11

关键词:普测 说话 词汇语法规范 语文基础 口语能力 心理素质

在社会日益高度发展变化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越来越频繁,有语言运用的地方就应该有规范。虽然口语表达较之书面语灵活多变,但也不能随意变化。林焘先生说过:“所谓规范化就是要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使语言能够按照它自己的发展规律更迅速地向前发展,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但是我们千万不可以把‘主观能动性’了解为‘主观随意性’”。[1]20世纪50年代推出的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就是语言规范要求的体现,无论在语音还是词汇、语法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规范目标。随着推广普通话的深入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以下简称“普测”)出台,促进了语言规范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普测中的“命题说话”综合考查了表达者的说话能力和水平,虽然只有几分钟的说话,但折射出了应试人的语文基础知识功底及所受的语言环境的影响。

笔者从多年的普测实践中积累了应试者“说话”不规范的实例,发现不仅仅是词语运用的问题,还有表达逻辑事理和修辞运用方面的问题。普测前应重视对词汇语法规范的培训,普测中应重视对不规范语句的评价。学习者不仅要注重语音的学习,同时也要加强词汇语法学习。应该从小学语文教育开始,重视“说”的环节,培养不同语境中说话者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同时重视说话的语法、逻辑规范。

一、例证病误的多样性

语言的规范并不否定语言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这是由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决定的。如果因说话太随意而出现无法理解的表达,就难以交际了。下面“说话”中的不规范表现在选词造句上的任意,同时也有因思维混乱而缺乏条理的表现。

(一)随意“活”用,前后语义搭配不恰当

例(1)中,“集体”是一个名词性概念,不能主动发出动作。例(2)中,“娱乐”变成及物动词是不对的,不能带宾语,“从中得到文化”语义玄虚。例(3)中,“操”不能与“头发”搭配。

有时主语成分与谓语中心不搭配。如:

例(4)中,主语“知识面”不能用“增长”说明。例(5)中,主语“社会秩序”不能用“安分”来形容。例(6)中,动词“刮起”的宾语应该是“风”,而不是“热潮”,可用“掀起”与宾语“热潮”搭配。

(二)重复累赘

例(7)和例(8)都是一句话中前后两个词语意义接近,重复表达。例(9)是乱用“把”字句,“有点补回去”是方言的一种说法。例(10)中,“里面游泳”意思不明,实际说的是下水游泳。

有时表现为修饰成分多余。如:

例(11)中,“比较畅通”与“畅通无阻”二者只能选其一。例(12)中,“走路”与“回寝室”不能同时进行,不能用“边……边”组合在一起。例(13)中,“非常”与“极了”意思重复,选择其一即可。

(三)由省略造成表意不完整

以上谓语对主语的陈述中由于缺少某些相关词语,使前后表意不完整。例(14)中,“戴眼镜”指的是“对清洁度的要求很高”;例(15)中,与体育有关的是“我的业余生活”;例(16)中,“物质”和“精神”不能“提高”,应该指“物质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提高。

有时因缺少交代而产生歧义。如:

例(17)中,说话者想表达从小有当教师愿望,但缺少必要说明,听者不明白是对老师本人还是对老师这个职业感兴趣。例(18)中,应试者想说的是用铁链把狗吊起来,但表达时没有说清楚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例(19)是想表达我们家人非常喜欢体育频道的节目,但没有交代清楚,听者误认为没有体育频道电视就坏了。

(四)思维混乱造成句式杂糅

以上把不同的句子重叠在一起,造成了表达上的混乱。例(20)由于“没有”和“有”同时使用,使句义表述不清。例(21)描述家庭中的家境和成员情况时,把家庭成员与家境用一个词语说明,从而造成了混乱。例(22)“希望”与“想当”都表示还没实现,但立足点不同,应该分开表达。

(五)语序排列混乱

以上例句中,表达词语的前后顺序颠倒,语义上虽然能猜出说的是什么,但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六)逻辑不合事理

类型1中前言不搭后语,语义含混不清。例(26)想说明自己的学习生活,但表达得语无伦次。例(27)中“傻子”与“小孩子”所指含义不清,听者难以理解。

类型2中,例(28)“妇女”包括“奶奶”,属种不当并列。例(29)中,“水果”是类概念,包括苹果、香蕉、梨,种属不当并列。

类型3中,修饰成分多余,前文已有分析。

类型4中,表达引起歧义,前文已有分析。

二、“说话”不规范的原因

说话者在特定情境中出现的语言不规范,一方面反映出选词造句的语用习惯受语言环境和所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应试者的心理素质与场景的适应性和协调性。

(一)言语转换时的错位

存在语法、逻辑问题的应试者多是普通话水平在二乙以下的应试者,从他们的语音可以判断出他们还没有完全脱离方言音的影响。从小受方言母语的熏陶,特别是语音方面的印象很深刻,久而久之习惯了一种较固定的言语表达方式。当方言向普通话转换时,来不及筛选或者转换成规范顺序,就脱口而出,如“重复累赘”等。有时则因过多考虑语音是否准确而出现思维混乱,语义表达不清。来自乡村的许多应试者,方言音根深蒂固,“说话”几乎是在背诵,一旦忘记了原稿,就显得慌乱而语无伦次。

(二)普通话口语基础不扎实

普通话口语基础一方面来自校园的语言环境,一方面来自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说”的环节的训练。近几年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很多中小学在课堂上逐步实行了普通话教学,但仅限于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而在日常口语交际中仍然使用地方方言。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还需一个过程。

语文教学中“说”的训练尚显薄弱。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在呼吁要重“说”的教学,而在教学实践中基本上还是教师“说”得多,学生“说”得少。加上教师发音不标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普通话学习。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还没有建立起“说话”规范的达标措施,到了大学开始学习普通话时,才强调说话中的语法、逻辑规范。

(三)语言规范意识淡薄

普测对语音标准的强调是贯穿始终的。从普测评分标准中可以看出,对语音准确的重视要高于对语法规范和语言逻辑性的重视。“说话”中,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占5%,最多扣2分。有些应试者认为与其它分值相比,扣去2分不影响普测等级的评定,于是他们也就不在乎了。教师在普通话教学和培训中也主要把注意力放在语音的规范程度上,忽略词汇、语法规范训练,甚至直接在教学中略去这方面的内容,从而误导学生忽视词汇、语法规范。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出现词语组织随意,词汇、语法失误便是不可避免的。

(四)心理素质不稳定

普测中有的“说话”在考查综合语文水平的同时也是一场心理素质的考量。在规定的时间内面对特定对象,完成特定题目的命题说话,难免让应试者紧张。有的应试者可能没有见过这种考试方式,缺乏临场经验。日常的双向交流中,互动环节很多,而普测“说话”却没有这些条件,反而比平时多了很多限制和约束。说话过程只能由应试者独立完成,所以心情紧张,造成思维不连贯,以至于发挥失常。

(五)受制于场景氛围等非语言测试因素

“说话”限制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是考生和考官双方的特殊交流。要给应试者提供正常发挥的空间,需要测评双方共同营造一个具有亲和力的场景。事实上,这种理想的考试只存在于理论中。测试中可能出现天气太热或太冷,外面的考生等得很急,考官今天心情不好等非语言测试因素,这些因素影响了说话者的情绪和思维的清晰度,使之增加心理负担。测评者的态度直接呈现在面部表情上,如居高临下的表情,不是以真正的倾听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审视对方、注目对方;有时测评者因坐的时间较长表现出不耐烦情绪,或频繁看表,结果使紧张的应试者更加不知所措。“词语搭配不当、成分残缺”[2]等,主要是由这些非测试因素造成的。

三、避免语言不规范现象的对策

要避免说话中表现出的不规范现象,需从根本做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素质,认真面对普测,发挥出真正水平。

(一)重视口语能力

语言学习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语文基础知识是否深厚,会通过某种方式显现出来。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形成语言的思维能力和表达习惯的最佳时期是儿童期,所以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中小学教育开始,真正让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仲哲明先生认为,说话中的语言能力是“指从方言转到标准语的口语运用能力,即应试人按照普通话语音、语汇、语法规范说话的能力。”[3]注重提高普通话口语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的应变能力,让学生从小养成运用普通话口语的习惯,并注重规范化表达。

(二)重视口语训练

普通话教学不仅要教书面语,而且要教口语。倪海曙先生说过:“小学的语文教学也就是普通话教学。要建立正式的学制和严格的考试制度。小学作为正课列入教学大纲,其他学校作为主修课。小学的语文课应该就是普通话课。”[4](P230)林焘先生说过:“口语能力的培养应该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和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之间有很大的距离,口语能力的培养容易被忽视,就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首先必须学会普通话,这是提高口语能力的基础”。[5](P176)普通话口语学习不能满足于记住几个词语或几个常用句式,而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训练,从课内教学语言到课下的言语交流都要求运用普通话。把重“说”落实在教学中,同时也落实在学生的课外实践中。加强“说”的训练,并对“说”的成果给以评价,建立达标项目。

(三)重视词汇规范评价

2005年版《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在“说话”要求中明确指出:“测查应试人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重点测查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6](P4)有别于1994年版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命题说话”的词汇、语法规范程度的分值由5分调整为10分。“……相对于语音和词汇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6](P290)普测中一级水平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词汇、语法正确无误,如果测试中屡次出现词汇语法错误,应试人就没有进入一级的条件了。在测评中直接显现词汇、语法的重要评价,已引起应试者的重视。随着测试的深入,测试对象不断扩大,测试必然由目前的技能测试发展为能力测试。测试外延将进一步拓宽,开放的语言系统将更受到关注,影响交际的口语语法规范问题也将更显突出。由于普测不只注重语音的标准与否,所以教师不能只花时间和精力去教学生如何发准每一个音,而是要让学生具备词汇语法和逻辑规范意识,让测评者对此进行评价,才能真正落实“说话”测评的目的。

(四)培养心理承受力

应试者自身也应注意心理素质的提高。紧张心理人人都有,如何克服紧张,后天的学习和锻炼更重要。平时可主动设置这样的场景,主动与他人交流,从而逐步克服胆怯和紧张心理。另一方面应该做好有关测试内容的准备工作,如经过一定的培训,了解测试内容所涉及的语文基础知识有哪些,了解测试程序及测试要求等。如果事先做好准备,结合语文基础知识储备加上应试心理准备,就能自如地发挥,从容应对。

(五)营造情感氛围

营造良好的试场氛围需要监考者与应考者双方共同努力。测试组织者需要提供安静的场地,测评者应注重自身修养,发挥表情的传递功能,和颜悦色,以礼相待,做一个认真倾听的人。情感是一种信号,也是一种表达,情感通过表情、形体动作的外显来传递,即使没用有声语言与应试者交流,也应该注意用无声的态势语言与说话者交流。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要知道,人说出来的话,不单是靠它的内容来激发对方的思想和感情的。这里有交谈者一副兴致勃勃的面孔,有一双一会儿在科学的丰功伟绩面前燃烧着赞美的火花,一会儿又好像在怀疑所做出的结论的正确性而眯缝起来的眼睛,有表情,还有手势……”[7](P158)。人的面部表情参与各种不同情绪的发生和人们之间不同情绪的信息传递,成为社会无词通讯和人间相互通晓、理解的重要窗口。如测评者的一个善目、一个点头,让应试者感到有人在听他说话,愿意与他交流,这样可减轻应试者的心理压力。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应试者在心情愉悦和轻松的状态下才能使水平得以最大发挥。

注 释:

[1]林焘.关于汉语规范化问题[J].中国语文,1955,(8).

[2]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仲哲明.普通话水平测试若干问题的讨论[J].语言文字应用,1997,(3).

[4]倪海曙著作编辑小组.倪海曙语文论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5]林焘.语音探索集稿[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6]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上一篇: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报告下一篇:大学生暑期的实习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