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文档具体要求(精选7篇)
课程设计文档具体要求 篇1
具体要求:
1)根据学校要求,专业项目研究是在原课程设计的基础上,以项目的形式完成,除了原工艺设计及图纸不变外,需要查阅资料(参考文献12篇)、三维造型和工艺过程的有限元分析。按照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进度安排、具备条件、可能的成果(成果只是根据合理的推论做出的预期成果)等等,分开题、中期和结题三次答辩,要求讲清楚:课题、零件、工艺的背景,拟采用的解决工艺方案,成员分工。
2)由于时间紧张,开题由各指导教师组内完成,中期检查和结题答辩统一进行,文件模板请参考毕业设计模板。
3)中期检查定于7月10号上午8:30在材料楼427和428进行,中期检查时学生需完成零件图及模具图的绘制,须携带导师签字的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图纸(零件、模具、装配,具体所需图纸根据所设计的模具确定)。
3)结题答辩定于7月24号上午8:30在材料楼427和428进行;结题答辩时必须携带导师签字的开题、中期、结题(含说明书)三份文件、图纸(零件、模具、装配,具体所需图纸根据所设计的模具确定);学生提前将ppt拷入计算机。学生汇报7-10分钟(以项目研究形式讲),教师提问5-8分钟。
4)答辩后,需要修改的学生根据老师意见修改后上交给秘书(最晚7月26号),否则没有成绩。
课程设计文档具体要求 篇2
一、单元总结应使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脉络清晰化
理顺单元概念与概念, 法则与法则, 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 从而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整章知识的目的。
例如:关于有理数单元的总结。
1、有理数可分为整数和分数, 也可分为三种:
(1) 正数; (2) 0; (3) 负数。除了无限不循环小数以外的实数统称有理数。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m/n (m, n都是整数, 且n≠0) 的形式。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分数包含了正分数、负分数。小数包含了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而且分数也统称小数, 因为分小互化。
一般情况下, 有理数这样分类:
整数、分数;正数、负数和零;负有理数, 正有理数。数学书中介绍的用计算器做有理数运算的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有理数可以用a/b的形式表达, 其中a、b都是整数, 且互质。我们日常经常使用有理数的。比如多少钱, 多少斤等。
凡是不能用a/b形式表达的实数就是无理数, 又叫无限不循环小数。在有理数中, 不是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小数就是分数
2、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步骤:
(1) 运用减法法则将有理数混合运算中的减法转化为加法; (2) 运用加法法则,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简便运算。
二、单元总结应注重知识点之间的沟通
知识的系统性掌握, 在于知识之间的联系。而联系的关键则是沟通。沟通是复习课和单元总结的鲜明特质。因为新授课的主要目的是将单元知识点分化, 把握单个知识的本质属性, 一般很少也不可能同后继知识发生关联。在单元总结时, 在单元复习课中, 正好就可以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沟通起来, 这就是所谓知识点的泛化。
沟通不同于知识之间的简单联结, 而是知识本质上的融合。因此, 沟通不仅要在异中求同, 而且也要在同中求异, 这是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的重要环节。这就是前面谈到的, 回忆阶段只求“是什么”, 而这里“沟通”时还要追求“为什么”问题。如约分与通分, 它们的意义不同, 但本质和操作却是同一个理论根据, 即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具体化。操作过程也有差别, 约分一律运用“同时缩小相同倍数”, 而通分则一般运用“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
沟通时, 既可让学生提出疑问, 也可由教师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还可采用板书填空的形式, 视具体运作情况而定。
沟通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求同与求异, 更重要的是为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单元总结应着重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进一步挖掘概念的本质:
单元总结应首先在挖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下功夫, 同时还应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例如: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负数的概念, 可让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 (1) a是正数还是负数呢?-a呢?- (-a) 呢? (2) a是不是一定大于-a? (3) 已知|a|>|b|, 能否断定a>b等等, 这些知识在单元总结时, 必须让学生熟练地掌握。
2、针对数学命题内容及结构特点,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与手段, 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如对“1”的意义的认识:是数量单位的表示, 是一个自然数, 是自然数中的第一个数, 是除“0”外的最小自然数, 把对象看成一个整体时, 记作“1”, 任何数中与1相乘所得的积仍是那个数, “1”表示的量可以很大, 也可以很小, 既具有绝对性, 又具有相对性, 是绝对和相对辩证统一。“1”的变式:1n (-) 2n, , 10Lgaa, sin2a+cos2a, tan2a-sec2a, ……。再如, 让学生思考回答求函数极值的方法有哪些?
3、发挥典型例题作用。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以解题为中心来表现的, 要精选例题, 选择的例题对本单元知识面具有一定的覆盖作用, 典型性例题对于一类或一种方法具有代表作用, 可以以点带面, 使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通过一个问题出发, 梳理本单元各部分知识, 进行比较和联系, 可起到理顺知识关系的作用。
4、通过单元总结, 使本单元知识与已学其它单元知识联
系起来, 即加强知识的纵向联系, 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指导下, 不断引导学生总结已掌握的一切技能与方法, 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形成牢固的金字塔结构。
例如:初中数学12章轴对称单元小结。要用文字的归纳, 注意重点知识和重点例题。
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 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互相完全重合, 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性质: (1)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 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中垂线) 。 (2)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中垂线) 。 (3) 中心对称图形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 而轴对称图形不一定是中心对称图形。 (4) 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线段、对应角相等。
课程设计文档具体要求 篇3
关键词:创新型課程教学理念 开发与实施 设计思维 构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 (b)-0000-00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处在高速发展中的中国,二十一世纪应是一个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世纪。创新的思维是我国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领域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伟大复兴的原动力。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及欧洲国家就着手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60年代美国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有了实质性进展,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课程。目前,国外设计教育已步入创新设计的成熟期。我国的设计教育正处于深刻领会创新与富国的关系,研究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初级阶段。对于艺术设计教育来说,具备设计思维能力是一个优秀设计师必备的素质,是一切优秀设计产生的前提与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如何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创新的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目前设计教育领域需研究的一个必要课题。
《设计思维实训》课程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领域中属于设计基础课程,它既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前导性思维训练课程,同时又是设计技能的初期培训,它的前身是《构成》课。
构成起源于1919年德国的包豪斯学院,虽然它的理论体系严谨、教学内容系统,但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这样的课程势必会存在一些不符合当代设计趋势及设计教育需求的弊病。如:内容重复、部分构成形式落伍;忽视对成果形成过程的研究与探索,导致学生学习构成“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不能有效地掌握设计思维与设计方法;与后续课程严重脱节,学到的设计形式与设计方法不知如何在后续课程中应用等。
针对课程存在的弊病和当代高职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本人认为课程开发应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素质转变;从讲授概念、理论向完成工作任务和项目训练转变;从学生被动学习向学生主动探索转变。基于以上的理念,本人率领团队对课程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与具体实践。
1课程开发阶段
1.1整合内容、重新命名
《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课程因其存在一些弊病,故此,课程改革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将原课程中必要的学习内容进行提取,同时加添了当下设计领域应用范围广,且典型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重新构建、整合这门课程,并将其改名为《设计思维实训》。
1.2能力目标准确定位
整合后的《设计思维实训》课,它融二维设计、三维设计、色彩设计于一体。它的总体能力目标是:拓展创意性思维能力、掌握多种设计方法、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加强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精神。
1.3确定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我们知道,知识可以传授,但能力却无法传授。知识与能力之间不但不同,而且还有一道鸿沟,这道沟只能用“实训”来填平。
作为改革的新课型,《设计思维实训》明确了教学以实训为主导,以任务为驱动、以设计项目为导向,构建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中,进行学习并获得相应的能力。
1.4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地位
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应是怎样的关系呢?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体,是舞台上的演员;而教师则是导演,是幕后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实质上,教师的大量工作是在课前与课后,如何把握好课程的整体因素;如何设计出与能力培养对应的、学生感兴趣的训练任务;如何使学生有兴趣,愿意积极动手、动脑进行操作;训练后能否在能力上得到预期的提高,是每位教师的职责。所以,课程开发时本着以学生自主性、体验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将课程知识融汇贯通设计出好的训练任务为主导,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
2构建创新的教学理念
基于《设计思维实训》课程中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可为后续专业课程带来深远影响的这一点,本课程重点推出了“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即希望将能够为后续课提供帮助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不只得到“一条鱼”,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一种“钓鱼”的方法。
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交待完每个课题训练任务后,都要以设计思维与设计方法的讲解进行导入或以教师设计的游戏情境进行引领。学生们非常喜欢这些小游戏,并争相参与,它确实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原有的思维疆界,使其了解更多的思维方法与设计方法。实践证明学生在亲身经历过某种思维拓展的游戏与设计方法后,会将其作为后续专业课的设计积淀与思维财富,真正实现了“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
3课程实施阶段
3.1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维实训》主要以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提高设计能力与审美能力为核心。故此,整个课程始终贯穿着激发兴趣、游戏情境、体验感受、教学做合一的轻松氛围。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开拓思维教学法(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互动讲评法、图片分析法、分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因材施教“一对一”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方法。
教师授课时,理论教学遵循以支撑课题任务的解决为讲授的尺度。
根据具体的训练任务,将学生带进真实的工作情境。按照正确的工作程序,结合必要的市场调研,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向“师傅带徒弟式”地进行个性化实践指导。使学生对成果形成的过程有亲身的经历与总结。
3.2开放的考试制度
课程的考核内容主要以每个训练任务的设计作品为依据,以多次考核评价的方式进行,注重过程考核。具体成绩评定标准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其中过程性评价主要根据每个任务或项目的具体表现,如工作过程表现和作品实际效果等进行评价。具体的考核过程是针对每个训练任务,学生首先自评;然后同学对该作品进行互评,总结优、缺点;最后教师进行总评,并提出改进意见。
3.3完备的教学与自学资源
为了便于学生自学和课程推广,课程组开发、制作了《设计思维训练》课程网站可供学生随时上网浏览,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同时,《设计思维训练---构成与运用》示范性高职工学结合的课程教材,已于2008年10月全国发行。以上资源可为全国从事艺术设计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信息资源共享。
著名的教育学者戴士弘教授认为“课程评价的最终标准是效果,即以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高为标准的效果”。目前,本课程经历了四年的改革与教学实践,已初见成效,得到了学生与教师的广泛好评,09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课程设计文档具体要求 篇4
(工业设计09级)
1、考试作业为制作一个完整的网站,网站题材以企业网站为主,也可是其它类型网站。考试作业的制作时间为:3月20日(星期二)至5月4日(星期五),交作业的时间为5月4日(星期五)下午2点半。作业的上交方式为刻录成光盘存档。
2、至少要求制作10个以上页面,分别为:Flash首页1页;主页1页;二级页面4页以上(要求二级页面都做);三级页面3页;站点地图1页。Flash时间总长在10s至30s内;主页要求有一定的信息量,包含整个网站主要的信息索引,并要求有一至二个flash片断装饰。二级页面风格统一,有一定的信息量;站点地图页列出整个站点所有链接页和非链接页的索引关系图,(并注明哪个做了链接)。
3、Flash反映整个网站性质并做出一定的宣传,其间必须包含公司或个人网的名称、logo以及标准字,体现公司特色。
4、主页必须包含:
①网站Banner包含公司名称、logo、标准字等,最好用Flash做成动画。②导航菜单,形式不限。
③滚屏新闻
④四个以上内容版块。
⑤注册信息、联系信息等相关信息导航
⑥最佳分辨率提示
⑦CSS样式和形为的使用
⑧至少自调节一种Javescript并应用。
5、二级页面要求:
① 版式统一,结构安排合理,导航安排符合人机
② 内容丰富生动。
③ 可以用模板或框架技术。
6、整个网站要求要有一定的信息量,具有较高的艺术性,版面设计工整不乏活泼,色彩运用合理,尽量多使用Dreamweaver包含的技术。文本内容的不做成图片,方便修改。
7、网站文件结构安排合理,首页取名:index.html,文件分目录安排。
8、严禁使用网络上的模板!
9、作业光盘刻录方式:
① 主目录名取成:个人姓名 学号 班级(例:张三 01号 091班)。
② 子目录分二个,分别是 “源文件”(里面放Photoshop制作的排版源文件),“站点文件”(里面放整个站点文件)。
③ 主目录下附上作者信息(相片、名字、学号、班级)、创作感想、过程经历以及发现问题。
④ 全班刻一张DVD光盘,学习委员收作业的时间为5月4日(星期五)上午10点,超过时间不候。)上交光盘时,附一份已修同学打印格式名单(班级、学号、姓名)。注意:刻盘时不能刻压缩包!
学院课程设计要求 篇5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综合性专业设计训练。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能力,为毕业设计(论文)奠定基础。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一门或几门相关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设计、计算、绘图、计算机应用、文献查阅、报告撰写等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意识、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设计的选题
1.教学院、系(中心)应根据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课程设计大纲,课程设计大纲一般应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课程设计的目的及要求、课程设计时间安排(开设学期及具体时间安排)、课程设计说明书要求等。课程设计题目应根据课程相关内容并依据课程设计大纲拟定;
2.选题必须符合相关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设计性,难度和份量要适当,使大多数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优先选择与生产、科研、实验室建设等密切相关,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题目;
4.课程设计题目须经系(中心)、教学院审定。
三、课程设计的指导
1.指导课程设计的教师一般应具有中级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具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及科研工作能力;
2.每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一般不应超过20人;
3.指导教师必须对所指导的课程设计题目进行预设计,并做出教师设计样本。应在设计开始前一周准备好设计的相关资料及其他准备工作,同时将课程设计任务书提交系(中心)、教学院审核;
4.课程设计开始后,指导教师要向学生下达任务书,提出设计的具体要求,分析并帮助学生确定设计方案; 5.课程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应随时检查并掌握学生的设计情况,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完成设计内容。
6.课程设计的最后1~2天,一般应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答辩。
7.指导教师应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务实严谨,保证指导的时间和质量。指导时间每周应不少于10小时。
8.课程设计期间,严格控制指导教师出差。确因工作需要必须出差时,须经教学院主管院长批准,并事先向学生布置好任务,落实他人代为指导,保证课程设计正常进行。
四、课程设计的要求
1.学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
2.学生应独立完成规定的设计任务,不弄虚作假,更不允许抄袭和拷贝他人的工作内容,否则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3.课程设计结束,学生须向指导教师提交课程设计成果(说明书、设计图纸等),经指导教师同意,方可参加答辩。
工科专业学生应使用AutoCAD制图。各专业可根据课程设计大纲的要求,自定具体绘制内容、图纸规格及数量。
4.做课程设计期间,学生应保证出勤。因事、因病不能正常出勤的,应事先向指导教师请假,否则作为缺席处理。凡随机抽查三次不到者,评分降低10分,累计缺课时间达到或超过全过程的1/4者,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5.要严格遵守课程设计所在场所的有关规章制度,并保持良好的环境和卫生。
五、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
1.课程设计成绩根据学生设计态度、设计任务完成情况、设计报告、设计成果的质量以及答辩情况综合评定。
2.指导教师应认真审阅学生的设计报告,写出评语,评定成绩。课程设计的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分评定。优秀比例一般不应超过20%,优良比例一般不应超过60%。
3.课程设计成绩评定参考标准(1)优秀(90~100)
按设计任务书要求圆满完成规定任务;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强,设计方案合理,计算、分析正确,实验效果好,设计成果质量高;设计态度认真,独立工作能力强,有独到见解,水平较高,并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设计报告条理清晰、论述充分、文字通顺、图表规范、符合设计报告文本格式要求。答辩过程中,思路清晰、论点正确、对设计方案理解深入,主要问题回答正确。(2)良好(80~89)
按设计任务书要求完成规定设计任务;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较强,设计方案合理,计算、分析基本正确,实验效果较好,设计成果质量较高;设计态度认真,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并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设计报告条理清晰、论述正确、文字通顺、图表较为规范、符合设计报告文本格式要求。
答辩过程中,思路清晰、论点基本正确、对设计方案理解较深入,主要问题回答基本正确。
(3)中等(70~79)
按设计任务书要求完成规定设计任务;能够一定程度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但有所欠缺,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设计方案基本合理,计算、分析基本正确,实验效果一般,设计成果质量一般;设计态度较为认真,独立工作能力较差,有一定的团队协作精神。
设计报告条理基本清晰、论述基本正确、文字通顺、图表基本规范、符合设计报告文本格式要求。
答辩过程中,思路比较清晰、论点有个别错误、主要问题回答基本正确,但分析不够深入。
(4)及格(60~69)
在指导教师及同学的帮助下,能按期完成规定设计任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较差,设计方案基本合理,计算、分析有错误,设计成果质量一般;设计态度一般,独立工作能力差。
设计报告条理不够清晰、论述不够充分但没有原则性错误、文字基本通顺、图表不够规范、符合设计报告文本格式要求。
答辩过程中,主要问题经启发能回答,但分析较为肤浅。(5)不及格(60分以下)
未能按期完成规定设计任务。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差,设计方案存在原则性错误,计算、分析错误较多。
设计报告条理不清、论述有原则性错误、图表不规范、质量很差。答辩过程中,主要问题阐述不清,对设计内容缺乏了解,概念模糊,问题基本回答不出。
六、课程设计的组织管理
课程设计环节在教学计划中一般应安排独立的教学周进行,在教务处的统一领导下,由各教学院具体负责组织安排。
1.教务处负责协调与课程设计有关的各种资源,提供该环节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负责制定和完善与课程设计环节有关的各项管理制度;监督和检查课程设计的进展情况及完成质量;评估课程设计工作,做好工作总结,组织经验交流。
2.各教学院组织系(中心)根据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课程设计大纲;协调与课程设计有关的教学院内各种资源;审定设计题目及指导教师;具体组织和管理课程设计环节,检查课程设计的进展情况及完成质量;形成书面总结报告报送教务处。
3.各系(中心)具体制定与本系(中心)有关的课程设计大纲,安排指导教师、审定设计题目及任务书;配合教务处、教学院做好各项检查工作;组织课程设计答辩具体工作;做好课程设计报告的存档及保管工作;课程设计的保管期限应不少于3年;优秀课程设计应长期保管。
七、课程设计说明书的内容及其文本格式
1.课程设计说明书要求用A4纸排版,单面打印,并装订成册,内容包括:
(1)封面(包括课程名称、题目、学生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等)学院统一印制(2)设计任务书(3)目录
(4)正文(设计计算说明书、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等)(5)设计体会及今后的改进意见(6)参考文献
2.课程设计说明书正文参考字数:2000字周数。3.封面格式 4.设计任务书格式 5.目录格式
(1)标题“目录”(三号、黑体、居中)(2)章标题(四号、黑体、居左)(3)节标题(小
四、宋体)(4)页码(小
四、宋体、居右)6.正文格式
(1)页边距:上2.54cm,下2.54cm,左2.09cm,右1.59cm,页眉1.5cm,页脚1.75cm,左侧装订;
(2)字体:正文全部用宋体、小四号字;(3)行距:固定值18;(4)页码:底部居中,五号; 7.参考文献格式
(1)标题:“参考文献”,小四,黑体,居中。(2)示例:(五号宋体)
期刊类:(序号)作者1,作者2,……作者n,文章名,期刊名(版本),出版年,卷次(期次),页次
图书类:(序号)作者1,作者2,……作者n,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次
课程教学设计要求 篇6
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模板
见附件
二、基本要求
1.教学设计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要体现:工学结合、职业行动导向;突出能力目标;项目任务载体;能力实训;学生主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
2.公共基础课要体现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课程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特色。
3.对于学生素质培养,如自学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要渗透到所有的课程教学活动中。
4.课程的能力目标不是来自课本,而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准。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准确描述课程的能力目标:“能用××做××”。
5.课程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的课堂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以此改造课程的内容和顺序,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
6.以项目为课程能力训练载体。项目选择要综合考虑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综合性、趣味性、挑战性、可行性。
7.知识、理论、能力训练和实践应当尽可能一体化进行:时间、地点、教师尽可能不是分离的。
8.课程考核设计要突出突出能力目标,考核要全面和综合评价,要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考核项目涵盖学生能力、知识、态度。各考核项目分值合理,比例适当。在能力考核中体现单项能力与综合能力考核。知识考核以对知识运用的考核为主。
三、说明
1.批准人一般为教研室主任。
2.课程类型。表述为**专业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或公共课。
3.授课对象应表述为**专业*年级学生。公共课可表述某大类专业的*年级学生,也可为全院*年级学生。
四、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权重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准确,能体现工学结合6
课程基本信息清晰,明确。
课程目标明确、具体,以能力目标为核心,可观测、可检验。
体现能力本位思想,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比例合理,理论部分必需、够用;
课程内容融入行业企业标准或职业资格证书标准。
教学内容模块选取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和能力培养规律。项目设计顺序遵循由简单到复杂。
课程内容由职业活动为导向,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
教学组织形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实现教学做一体。
能根据学习内容创设以学生实践为主线的学习活动。
项目设计能激动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合理。
能力训练项目或任务,符合教学目标,项目选取与安排合理。
项目实施效果可检验。
第一堂课的设计能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和期待,使学生对课程有整体印象。
建立了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
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6
课程设计文档具体要求 篇7
(一)教学内容分析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很重要的一课。主要讲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此同时,现代中国历史在政治领域的重大内容之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完成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早就被我国政府提上了议事日程。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一系列正确理论和主张,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并且对解决台湾问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完成一个项目——举办一场记者招待会,以锻炼学生查找资料、处理信息、概括问题、准确表达(口头和书面)思想观点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概括“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大意义;能够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模仿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就“台独”分裂活动阐述中国政府的原则立场。
情感目标:通过重温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坚定学生的祖国统一信念。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分析
教师应该认真准备、精心组织、积极引导和有效启发,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主要方法有合作探究法、讲解法、历史比较法、情境再现法、史料分析法等,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
难点: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导下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如何从历史和现实出发认识台湾问题及探讨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
二、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内容学生应该并不陌生,学生在初高中的时候就学过香港、澳门、台湾是如何离开祖国怀抱的,语文课文也有余光中的《乡愁》,闻一多的《七子之歌》等,学生对这一课内容有一定认识,并感兴趣。但高职一年级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多还处于高中开卷考试的应试水平上,而这节课内容理论性、时事性较强,理解难度较大。综合上述情况,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法、情境再现和多媒体课件演示等方法。
三、教学说明
课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教材,并查找相关资料,根据统一之源、统一之道、统一之路和统一之盼四块内容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准备好相应资料,以完成四项任务。主要由各组学生来组织讲述、讨论,其他同学也可以提问或补充,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和概括。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1、教学导语
教师用PPT课件简要解析课题名称、教学目标、四组任务和项目要求。
2、情境营造:
教师用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图片《时局图》导入,请大家根据《时局图》指出他在《七子之歌》中所呼唤的“七子”分别是哪里?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二)教学结构
1、任务一:统一之源
问题一:你对港澳台三地有何了解?港澳台问题是怎么形成什么?
由第一小组学生用课件展示中国地图,感知港澳台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三地的物产、风土人情等,朗诵《七子之歌》、《乡愁》或其他文学作品的感人片段,营造特定的情境和氛围。然后介绍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最后由教师进行概括。
问题二: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性质一样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概括:港澳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問题,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
教师过渡:知道了问题的由来和性质,那究竟如何解决问题呢?
2、任务二:统一之道——“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问题三:新中国建立后,对于香港、澳门、台湾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领导者,你觉得可以有哪些方式来解决问题?有何利弊?你觉得用哪种方式解决更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和发展呢?
由第二组学生组织讨论,武力解决与和平统一各有何利弊,教师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武力解决不如和平统一。在“和平统一”方针的指导下,我们最终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统一之“道”。
问题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怎样形成的?其内涵是什么?如何评价“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由第二组学生接着介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主要内涵及伟大意义。教师在概括总结时要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
3、任务三:统一之路——港澳的成功回归
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香港回归》和《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激发学生兴趣。然后,课件展示材料: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也承认: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英国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给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英国不情愿又不得不做的。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分析问题五: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组织讨论两分钟后各小组推选一位同学发言。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原因:前提条件: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关键因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群众基础: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准备工作: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圆满的完成了各项任务。endprint
教师评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是解决港澳问题的前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关键。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奠定了群众基础。《联合声明》提供解决的法律依据。
问题六: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何在?
由第三小组学生总结归纳,教师指导。
教师过渡:如果说港澳回归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那么海峡两岸的统一则是我们挥之不去的期盼。
4、任务四:统一之“盼”——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历程
由第四小组学生带领同学们朗诵台湾诗人余光中《乡愁》,教师指出,余光中在《乡愁》中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希望台湾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今天诗人的愿望实现了吗?
问题七:海峡两岸关系的状况如何?
第四小组学生展示台湾及反映海峡两岸交流的资料、“海峡两岸”节目片断、近期报刊反映两岸人民坚决反对台独、台湾一些名人怀念故土盼望统一的感人篇章等资料。教师分析总结归纳,并引出问题八:展示当代时事政治材料,要求学生联系教材和台湾当今实际讨论:当今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阻力有哪些? 怎样解决台湾问题?中国政府的立场观点是什么?你有什么好建议?
教师播放国务院发言人举行记者招待会视频,由学生模仿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身份就“台独”分裂活动阐述中国政府的原则立场,以完成这章的总项目。在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结合台湾问题的性质和现状、“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来进行。概括和点评时,要强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蒸蒸日上,中国国际地位的稳步提高,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台湾一定会重归祖国的怀抱。纵观历史,分裂是不得人心的,而每一次国家民族的统一,都会带来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我们企盼东方巨龙再次腾飞!
5、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主要学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四组同学都完成了各自的任务,我们也举办了一场成功的记者招待会,那我们能不能以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本课内容呢?(引导学生总结概况本课主要内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根本方针,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最早是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其思想内涵经我们党几代领导集体不断丰富和完善,并在香港和澳门回归中得到成功实践,显示了它的科学性、正确性、包容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虽然台湾问题的解决面临重重阻力,但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必将完成统一大业!
布置课后研究性学习课题: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四、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课从《七子之歌》情境导入,学生较为熟悉,教学内容比较容易走进学生心里,导入较自然新穎;整个教学环节目的明确,结构清晰;本课依据课程大纲和职教能力培养要求,围绕重点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真设计了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和项目;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分组组织完成任务,最后以举行记者招待会的形式
完成项目,形式比较新颖;穿插师生的互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求知精神,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这一课教学,我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课前对各小组所准备的资料辅导检查还不够充分;二是讲授台湾问题时,取材不够及时新鲜;三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参与讨论的可行性;四是在讨论问题时,既要讲清问题,又要考虑时间,会出现内容把握上详略不当,前松后紧的情况;五是在教学过程中,会有学生提出一些过激的言论,教师一定要及时进行分析和正确引导。这些都是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和改进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课程设计文档具体要求】推荐阅读:
课程设计内容要求09-25
课程设计任务要求12-03
课程设计报告编写要求08-26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要求05-26
课程设计排版要求112-09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内容要求07-18
单片机课程设计题目与要求11-06
电子商务系统课程设计报告撰写要求12-04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任务与要求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