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理与应用教案

2024-09-23

肌理与应用教案(通用7篇)

肌理与应用教案 篇1

应用肌理的艺术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体验,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2、学生认识肌理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了解各种制作肌理的方法,通过动手尝试过程,学会制作技巧和体验创作的乐趣。教学重点:制作肌理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学生制作肌理时的创意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教师出示一幅由肌理制作而成的图画,提问:这幅画是画出来的吗?(其实画画不一定是画的)那么你觉得它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图1)

2、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探索一下这些画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揭题《应用肌理的艺术》

二、发现探索

1、摸一摸(触觉感受):

我这里有几件东西,想叫一位同学用手触摸一下,通过感受每样物体的触感来说出物体的名称(海螺、贝壳、树叶、石头、布、陶瓷等)。

2、说说触摸的感受,导出肌理的概念。

师:这些物体中,有的表面是光滑的,有的是凹凸不平的。这些凹凸不平的的物体本身就有一种漂亮的纹理,出示海螺,看!上面漂亮的 圈圈螺旋纹,这就是肌理。

肌理(质感):是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那些纹理是随机的,自然形成的。不同的肌理会给我们不同的触觉感受、传达不同的美感。

但由于人们触觉物体的长期体验,以到不必触摸,便会在视觉上感到质地的不同。因此,不同肌理的物品,会给我们不同的视觉感受。粗质的纹理,给人一种粗犷豪放,植被的心理感觉;光滑的质感,给人一种细腻精致、华丽严谨的心理感觉;纤细的质感,给人一种嫩弱、精细、灵巧生动的感受。

3、看一看(视觉感受):我们的大自然中有哪些美的肌理呢? 出示大自然中的肌理图片:

树叶:那细细密密的叶脉就像蜘蛛网一样

风沙开成的自然纹理:摄影家林永基所拍摄,沙漠上强烈的大风把沙吹成波纹状的纹理,形成了有条理、有节奏、有韵律的自然图案。土墙:是客家围屋的墙壁。土墙的缝隙形成一种节律美,给人沉重的历史感。

“鸡血红”石:石质略透明,上有鲜红的斑斑块,像鸡血所凝结形成了独特的自然肌理。

大理石:表现华贵、高雅的意境 布纹:传达了亲切柔和质朴的意境 干涸的土地、苦瓜、麻绳、贝壳、布纹等等

得出结论——肌理的美表现为纹理排列的秩序美、节奏美、韵律美。细腻光亮的表面,给人轻快、活泼、冰冷的感觉;平滑无光的表面,给人含蓄、安静、质朴的感觉; 粗糙有光的表面,给人笨重、杂乱、沉重的感觉; 粗糙无光的表面,使人感到生动、稳重、悠远。

4、想一想:我们如何把这些这么美的肌理保存下来呢?——引出肌理制作的方法。

小故事:老师小时候在河边洗碗的时候,发现碗里的油花快速地扩散到河面上,在阳光中五彩缤纷,但是这种美丽一会儿就没有了,如果能长久保持该多好啊。后来我就想了一个办法——吸附制作法。吸附制作法:将墨或颜料滴在水面上,少进行搅动(可加油),使其自然混合形成偶然性。用较能吸水的纸张,然后晾干即可。这是一种多变的偶然性,可作为仿大理石的效果。

师:同学们想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到美术的肌理作品? 抗水法:

拓印制作法:

1)、利用玻璃,其蒙胧效果,变化奇妙,有无穷的想象空间,象山峦、象野兽。

2)、利用些自然形象,如:干树叶、草编织物、米粒、沙石、木板花纹、硬币、钥匙、海绵等,在上面涂洒颜色后,用纸铺在上面压印所形成的图案。

教学建议:一棵树用不同色彩的拓片复制,改变大小或方向,重叠摆 放,即可变成树林。一条鱼、乌龟。

5、介绍肌理制作的其余几种方法

自流法:将水份饱和的不同颜色,涂在较光滑的纸面上,使其自然流淌,或用气吹动,使之构成不同的偶然线条,其形象自然活泼较为生动。它可表现一些较为抽象形式,似是而非的形体。

喷洒法:用墨或颜料涂洒在纸上。

刮擦法:在着色的表面有硬物刮刻而制成纹理。表现瀑布流水。

洒盐法:利用盐粒遇水溶化的特征,在画面湿时撒上盐粒,盐粒渗化将颜色挤开,形成了一颗颗类似雪花状的小白点,恰似百花竞放又似雪花飞舞。

三、欣赏作品,再次感受

PPT出示各类肌理制作的图片,肌理在绘画中具有丰富画面视觉效果、增强装饰美感的功能,还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感觉、情绪。提示学生要学会巧妙地运用肌理以达到各种效果,丰富画面。

四、学生创作,老师巡回指导

学生用自备的材料采用任意方法制作肌理作品,每组选一幅作品参加评比,先出班的创意之星。

要求:

1、选择合适的材料,自选方法,制作一张漂亮的肌理画。

2、画面颜色的搭配要协调 提示:

1、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2、不允许在制作过程中打闹玩笑。

3、课后收拾工具,清洁教案,培养良好的习惯。

五、学生作品展示,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

1、说说你是怎么利用材料制作出来的?

2、作品给大家什么感受?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六、总结

同学们开动了脑筋,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作品很美。其实,生活中美丽的事物的确很多,美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品,每一种物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纹理,我们利用这些纹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在我们创作美术作品的时候,也充分利用它们。即使是废品,也能像丑陋的蛹一样变成美丽的蝴蝶,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

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现代社会中,思想是复杂而多变的。莱格认为:“科学越发达,人们也就是越需要去想。”

现代人非常喜欢看科幻、恐怖、充满神秘色彩的电影,美术作品也如此,肌理的想象空间也在这里有了它的立足之地。

肌理作品有着无穷的想像空间与艺术魅力,当你欣赏一幅装饰画时,画面中变化多端的点、线、面及色彩语言,会把你带进联想的世界,给人以无限的艺术审美价值,为生活添黑加彩。

七、复习(收获)问答题:

1、物体表面都有肌理,对还是错?

2、树皮的粗糙,玻璃的光滑等都是表面肌理形成的,正确吗?

3、肌理又称为质感,是不是?

4、肌理都是自然形成的吗?

肌理与应用教案 篇2

在绘画中,肌理是物质材料与表现手法相结合的产物,是作者依据自己的审美取向和对物象特质的感受,利用不同的物质材料,使用不同的工具和表现技巧创造出的一种画面的组织结构与纹理。任何物体表面都有其特定的纹理变化,这种特定的纹理变化所呈现出的神奇的视觉感受,正是绘画艺术所探求的肌理效果。肌理在绘画艺术中的审美价值不可低估,它有着其它表现手法难以实现的美学特质。

水彩画不仅有绚丽的色彩、高雅清新的格调、丰富的表现形式,而且还有最使画者心醉神迷的那种难以名状、自然天成、亦真亦幻、神奇美妙的艺术效果。这种水与彩的交融所产生的效果是自然物象借助作者主观与客观、有意与无意的创作活动而呈现出来的,这种物体表象特征所呈现出的特殊视觉语言,就是水彩画有别于其它画种而特有的语言魅力,即水彩画的肌理美。

当代画面肌理的制作充满了自然美,它是由各种材料混合撞击而生成的,它能形象而灵动的展现事物的肌理质感,增加画作的耐读性同时给读者以真实感。同时,画面中的肌理除了状物之外,还传达着作者独特的艺术情感。一个画家的艺术作品是受特定的社会背景、生活时代、文化气息以及创作心情等条件影响的,在这样的前提下通过画面肌理营造气氛可更直接地传达艺术家的心理感受。

我国当代人物画突破了传统绘画当中单一的表现形式,在技法表现以及绘画题材方面都有了新的创新。个性的艺术风格是每个艺术家的终身追求。郎绍君先生说:“艺术个性成熟的画家, 他的绘画语言必定独具风格。”艺术家只有在艺术创造中呈现出与他人相异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才能在当今社会众多艺术作品中脱颖而出。《石涛画语录》中“古人之须眉不能长我之面目。”就阐明了独特艺术风格是每个画家的最终追求。

当代人物画家除了徒手描绘画面肌理外,还经常使用传统画外的工具材料来制作画面肌理,比较常见的制作方法主要有拓印法;喷绘法;滴溅法;流淌法;挤压法;润渍法;留白法;熏灸法;烙烫法;拼贴法;及刮刻法;掷打法等。这些方法均是单一的肌理制作法,绘画过程中有时也可混合使用,例如:揉纸肌理,洗擦肌理,喷绘肌理,泼洒肌理,脱落肌理会使画面肌理更富有层次感。这里重点介绍揉纸肌理与脱落肌理。

其一,揉纸法是拓印法的一种,即把画纸按照画面需求,将纸揉皱并染色。画纸本就具备其独特的自然属性,对于不同的纸张用揉纸法做出的艺术效果也有所差别。熟宣纸、高丽纸和云龙纸,这些纸张韧性强,能够出现较为明显的折痕效果。而麻纸比较柔软,需要在反面涂上一层较厚的白粉,才比较容易揉出明显的折痕。这里制作揉纸肌理的方法可分为干揉法和湿揉法两种。 干揉法是将纸直接揉皴,然后在铺有毛毡的画案上摊开(不要完全展平),将墨或色利用毛笔侧峰在画面上进行干擦。湿揉法是与干揉法相对而言的,具体指先把纸揉成一团,然后浸于水中, 待水完全浸透后把水挤掉,重复几次,直到纸张的折痕打到预期效果,再把纸反摊在毛毯上,趁湿刷上墨或色,让颜色通过折痕渗入,在画纸正面形成较自然的画面肌理效果。画纸的正反两面具有不同的效果。当代画家张铨的许多作品就是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作品主要以古代屏风、桌几等为表现题材,加之湿揉法本就具有古典、怀旧的艺术表现力,使画面成功地塑造了当代人在喧闹的都市中渴望一片安宁以及对传统无限怀想的艺术心理。

其二,脱落肌理灵感来源于当代画家唐勇力对敦煌壁画久经风蚀而自然剥落的感想。主要运用绢和矿物质颜料制作,因为绢的柔铺性强,便于刮刷、打磨。操作时画面要有一定的笔墨基础,在需要的地方用白粉(已脱胶)厚涂,待其自然脱落,再用水洗或打磨等方法来调整画面,以此反复多次来达到张弛有序的效果,最后刷上胶来固定颜色。唐勇力的作品《敦煌之梦》以脱落法和虚染法向人们展现了历史的痕迹,表现了画家对佛教文化和现代生活深刻感悟的特殊艺术情感。

肌理技法在当代人物画中的研究和运用,使人物画传统的艺术语言表现方式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物画绘画精神做出了更深刻的诠释;它推动了当代人物画的创新;同时还促进了艺术家个人风格的形成。由此可见画面肌理的发展迫在眉睫,我们应积极地传承探索肌理技法,研习肌理技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师法古人。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敲门砖。学习画面肌理制作自然也不例外。董其昌曾说过“先以古人为师,再以造物为师,最终当以心为师”,我们在学习绘制肌理时,首先要了解前人的绘画传统,掌握肌理绘制方法,然后再进行肌理创作,才能将古今技法整合运用起来将情感抒发于画面。

其次,注重写生中的肌理形态运用。我们不仅要做大量的画面肌理写生与创作练习,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创造力将绘画肌理恰到好处的运用到创作中去。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肌理,例如木投的纹理,绢布纹理,砂石纹理等,我们可以写生模仿这些纹理并对它们进行再创作,使这些肌理能有血有肉的鲜活起来,近而更加有效地烘托出画面的整体效果。

当面对雄浑磅礴的太行山,那层层的山岩、斧劈状的石痕, 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内在的感人力量。这不仅仅是大自然与物象的外表之美,在这些外表与可视的肌理背后还蕴藏着更为深层的意境之美。种种自然肌理无不关联着人们的心理想象,将各种自然肌理纹样作为视觉信息转化成绘画语言便产生出艺术肌理,使之传情达意,这无疑将会丰富和拓展水彩艺术的表现力度,使水彩画的表现与心理效应之间达到高度的吻合。同时我们更要注意的是:其一,肌理应是为表达情感而服务的,其二,应避免盲目模仿和过分使用肌理,在人物画的创作过程中,对于画面肌理技法的应用,我们应做到适度取舍。一味的追求新时代的审美意识,而忘却中国画固有的价值和精神,也就丢失了人物画的格调品质。

参考文献

[1]王华斌.画面肌理构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6.

[2]﹝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53:55.

[3]﹝法﹞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M].合肥:安徽艺术出版社,1991:44.

[4]石涛,窦世杰.石涛画语录[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39.

肌理与应用教案 篇3

第10

巧用肌理

共4时第2时

知识与技能目标:细心观察和品味物体表面质地形成的纹理,并对此进行联想。能够运用合适的方法,较清晰地拓印出肌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了解什么是拼贴画,初步认识制作拼贴画的技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大致分析和理解肌理纹样的点、线、面结构以及明暗的组合规律,用图形进行简要的表现,并运用于绘画表现。

教学重难

认识肌理的基本特征,掌握拓印肌理的方法。

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欣赏导入、体验感受、尝试制作、评价交流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情境导入、名画欣赏:毕加索——《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吉他》,体现了他最初尝试的综合立体派的特征。

2、欣赏本中作品

①说一说长颈鹿身上的花纹有什么特点?是什么样子的?用什么拓印出来的?

②大树这幅作品分别是怎样拓印的?用了哪些物体的花纹和图案?

二、认识肌理、展示上节大家拓印出来的肌理效果。

说这些肌理效果像什么?像动物的皮毛,大树的叶子等。

2、想一想你的拓片可以做什么?怎样拼贴?

三、知识授新

、什么是拼贴画?

拼贴画就是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构思、撕剪、排列、粘贴的一种绘画表现形式。

2、注意色彩、形状、质感、纹理间的巧妙搭配。

四、作品欣赏

各种不同类型的拼贴画作品展示。

五、创作表现、作业要求:本P38页学习活动二:利用拓印了肌理的纸材,制作一幅拼贴画。

2、教师巡回指导,拼贴时注意形、色的对比,根据画面效果的需要处理好虚实关系,预先安排摆放位置,细心调整画面,然后再贴。

六、评价总结

、学生欣赏作品。

2、观察、分析,说说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

、分析肌理的特征。

2、建立拼贴画的初步概念。

了解是拼贴画的概念,特征,制作的方法等。

欣赏不同类型的拼贴画作品,构思自己心中的拼贴画。

学生按照作业要求,尝试制作一幅拼贴画。

教学

肌理与应用教案 篇4

1. 村庄肌理

村庄肌理是架构在丰富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之上的乡村聚居格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以建筑为主体与道路、广场、打谷场等及自然环境所构成的空间形成了村庄整体肌理形态,具有一定的空间秩序与意象,是有一定的外部范围和内部结构的系统性整体,如空问结构、山水环境、街巷系统、公共活动中心、宅院建筑等。村庄肌理是村庄特有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与村庄的产生和发展相依相存,休戚相关,是一部活的村庄历史和鲜明的村庄特色。

2. 八卦村村庄肌理

诸葛八卦村,为全国诸葛亮后裔最大聚居地。据历史记载,诸葛村整体结构是诸葛亮第27代裔诸葛大狮按九宫八卦设计布局的,整个村落以钟池为核心,八条小巷向外辐射,形成内八卦,更为神奇的村外八座小山环抱整个村落,构成外八卦。构成典型的村庄肌理,同时显示出鲜明的乡村特征。

村内以明、清建筑为主,现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及厅堂有200多处。虽历经数百年,但村落九宫八卦的格局一直未变,其“青砖、灰瓦、马头墙、肥梁、胖柱、小闺房”的建筑风格,成为中国古村落、古民居的典范。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肌理保护并不是原封不动的,而是强调对整体乡土特色的关注和延续,更新是改善其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局部物质空间,是村庄肌理结构的历史、文化、生态等系统得以延续和发展。使村庄肌理结构由传统型到现代型发展的过程中不要丢失很有价值的乡村特色。

这也是城市发展必须要重视的,可以说城市特征也是建立在延续下来的城市肌理之上的。

二、城市肌理与城市特征

1. 城市肌理

对一个城市的理解,最直接的就是去亲身感受这个城市的空间形态,而城市肌理则是对这一特性的理性概括,因此对城市肌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城市。从形态构成的角度来看,城市肌理是一种抽象的城市形态,这种城市形态有一定的规模和组织规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城市肌理这一概念:1)反映在建筑密度上,城市肌理可以理解为城市的图底关系;2)反映在空间尺度上,可以理解为各种要素组成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特有的肌理是长时间自然形成的,城市仍然在苦苦坚守着自己的城市肌理、建筑形象、文化特色,这种苦守的价值何在?

2. 城市肌理延续与丢失

(1)德国柏林

二战期间,柏林市中心超过80%的建筑都被毁坏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主义的城市景观。到了20世纪80年代,现代主义日益遭受批判,一些规划师开始认识到现代主义模式过于强调车行,整个城市看似现代化和国际化,却没有体现出柏林的特征。于是,试图恢复传统城市的空间品质,成为柏林城市建设的理想目标,1987年西柏林国际建筑展览会(m A)期间,由建筑师R·克里尔设计的Ritter街区住宅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现存历史街道肌理被保留下来并被限高22 ITI的新公寓住宅所填充,这种模式就是“批判地重构”,成为历史街区更新的指导思想,这种思想对城市形态的演变起了重要的作用,是对城市肌理的一种缝合和延续。

(2)英国城市更新

英国的城市更新也曾走过弯路,20世纪50--60年代,战后国力衰退和大西洋对岸美国的蓬勃发展,让英国人躁动不安起来,曾一度热衷于美国经验的转化,在现代城市和交通规则理论的指导下,摈弃了原有的城市街道和空间结构形态,全部重新建设,这些做法使一些有保留价值的历史建筑毁于一旦,幸而英国人及时醒悟,避免了更大的遗憾。很明显,那些心血来潮的建筑与城市肌理格格不入。

(3)中国上海

“推光式”的改造侵袭了原有的城市肌理,高层住宅象豆子一样撒遍了整个市区,处于老城厢腹地的太阳都市花园和苏州河畔的中远两湾城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上海更多的是推翻原有城市的街巷网络,代之以一种大网格、大尺度的新规划。

3. 城市特征依托城市肌理

人们以城市肌理不适应现代化为由,对城市肌理的延续提出质疑,但是通过对比,我们看到旧有的城市肌理非但没有妨碍我们享受现代生活,反而营造出现代社会的都市特色氛围。反而一味地区追求城市的现代化,又要想寻求拥有自己城市的特色,没有长时间的努力打造和积淀,是行不同的。放弃沉淀的城市肌理,显然就是放弃城市特征的延续。

相互交织、变化多样的建筑细部耐人寻味,如果说广场和街道是城市社会生活的舞台,那么这些各具特色的建筑就是舞台布景、渲染特定的氛围。

新旧建筑相结台既保留了结构状况良好的旧建筑,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旧建筑极具人情味。变现力丰富的材料和细部延续了文脉和历史,是城市特征形成的基础,是地方和历史的象征。对其进行了修复和再利用对于强化该地区的个性和特征具有重要作用。改造的最终目标是塑造建筑的可识别性,并使之相互协调,与原有城市环境自然地呼应和融合。

三、积淀城市肌理,积淀城市特征

必须要重视城市肌理,柏林和上海在思想认识上最大的差别在于,柏林注意到了城市肌理的重要性,认识到它是传承城市历史信息的一个载体,而上海在这方面还缺少共识;

新建筑融入城市肌理的唯一方式就是:有机切入。Colin Rowe所倡导的就是“Collage”,即拼贴,每个变化都相当于将薪的肌理拼贴于原有肌理之上,,探索当代多重肌理体系并存情况下的城市设计新理念。在当今的城市体系中,随着时间的推进,古老的传统道路网络、城市肌理与当代肌理相并存,它们相互交织与融合,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演绎着城市文明特征的积淀。

摘要: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我们的城市肌理应该延续自身的特点,融合现代城市的特征,形成独特的文化。本文从浙江诸葛八卦村的村庄肌理出发,探寻城市肌理的发展最初的特点,引入城市特征也是建立在延续下来的城市肌理之上。接着对德国柏林,英国城市和上海的城市特征和肌理进行了梳理,得到城市特征应该依托城市肌理。

关键词:肌理,城市,村庄,特征

参考文献

[1]《奥查德广场--融入城市肌理的英国购物中心》,刘念雄,城市建筑

[2]《论城市肌理--城市人文精神复兴的重要议题》,徐丹

[3]《尊重城市肌理融入城市空间--紫金长安家园建筑综合体设计》,彭飞黄立群

[4]《浅谈城市肌理发展》,李盈,山西建筑

肌理与应用教案 篇5

国内著名学者吴良镛教授提出:“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对它的整治与改造应顺应原有的城市肌理,创造适应今日的生活环境,千万不可粗暴地大拆大改,否则城市失去了史迹,犹如人失去了记忆。沦为丧失历史遗迹的历史文化名城,居民的心理不能不受到影响。”旧城保护与更新中,重塑城市传统肌理,恢复城市空间特色,找回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势在必行。

1 城市肌理

1.1 城市肌理的含义

肌理,通常指皮肤的纹理,是人的外表美和内质美的综合标志。城市肌理是城市深层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城市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结合形式,反映了构成城市空间要素之间的联系及变化,是表达城市空间特征的一种方式。城市肌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积淀形成的,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相依相存,城市是否具有魅力特色,很大程度取决于城市肌理的细腻与丰富度。

城市肌理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细部,触及人的视觉和各种感知。城市是个整体,建筑、道路、院落地块、绿化等是组成这个整体的要素,城市肌理是由城市要素的叠加构成,具有整体性、连续性、拼贴的特征。不同的地域和文化在城市肌理上有各自独特的体现。

1.2 研究城市肌理的意义

城市肌理是对城市空间形态和特征的描述,随时代、地域、城市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城市正是通过对城市肌理内容的充实进入城市格局的构架,从而形成完整的城市风貌特色。对于城市肌理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准确地判断城市空间的历史变化,把握城市空间特色,指导人们在旧城更新中如何才能延续城市空间历史文脉,保持一个城市所特有的风貌,满足城市居民对传统文化心理上的需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汉口一元片历史街区的现状

近代汉口是由旧市区与租界区平行发展而来的商埠城市,一个多世纪以来汉口历史街区经历了形成、发展、成熟、衰退与更新到再发展的历史过程。汉口一元片区是旧汉口租界核心区域,是汉口的传统商业、贸易及居住区,涵盖了汉口原“租界”风貌区,集中了大量近现代优秀建筑,拥有丰富的、独特的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是代表武汉市近现代文化,展现光荣革命历史的区域。一元片区范围内有文物保护单位(见图1,图2)、优秀建筑及里份共计78处,包括江汉路片、青岛路片、“八·七”会址片、珞珈山街历史街区等。

武汉解放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汉口历史街区走过一个长期缓慢发展的阶段,街区空间形态及风貌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建国后对老城区采取“充分利用,逐步改造”的方针,在汉口历史街区中填空补实、见缝插针,导致旧城区低质量的建设不断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汉口历史街区环境质量的恶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武汉城市建设的步伐开始加快,汉口历史街区中遍地开花的高层建筑给街区风貌带来严重的破坏。

3 城市肌理的分析方法——图底关系分析

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关系的理论。通过对城市形体图底关系的研究,可以明确城市的肌理结构和空间等级,确定城市中积极和消极的空间及实体。城市空间的创造不仅是对建筑实体的研究,更是对空间虚体的研究。在城市环境中,建筑实体往往由于图像清晰,尺度较大,对人的刺激较高,而成为人们知觉的对象。于是人们把建筑实体表现为图,把空间虚体表现为底。当然,这个排列也可以相反。图底关系分析表见表1。

运用图—底关系分析,一方面,可以直观地反映城市区段的空间格局在时间跨度中形成的“肌理”和结构组织,并且通过同一地段不同历史时期的图—底关系图的比较,可以分析出城市区段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设的发生频率和发展方向,为后续城市空间形态的塑造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在“城市碎片”整合设计过程中,图—底关系图还可用来检验设计在尺度、形态、结构、组织方式上是否与所处环境结构关系相和谐,以取得良好的整体城市空间环境,避免形成“失落”的空间。

4 城市肌理织补策的应用

4.1 衔接——修复遗存,填补肌理

“衔接”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一种有机交接联系。在对“城市肌理”的具体分析中,首先进行物质层面的分析,包括城市界面、道路网、建筑分布及其类型、街巷院落空间和绿化种植等方面。通过分析,发现一元片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遗失在物质形态上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街区空间肌理的破坏;2)街区顶平面肌理的破坏;3)街区竖立面肌理的破坏。因此在一元片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中,最关键的就是抓住该街区的肌理特征,对现状较好的历史遗存进行保护与修复,维持原有的空间布局与肌理,强化保护优先的原则。对破坏较严重的地块,运用关联拓展的原则,填补、完善并强化城市肌理。具体的做法有:

1)发掘并延续传统的街巷空间体系。街巷空间是构成旧城肌理的重要元素,也是传统空间的精华所在。

2)提高街区的路网密度,完善道路等级,增加居民的步行可及性和交通选择的多样性。

3)找寻当地传统建筑的空间特色,保持建筑单体的原有尺度,并在设计中加以强化;街巷中建筑体量的组合方式和密度直接反映了旧城肌理,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符号又极易引起居民的共鸣和认同,唤起他们对传统生活的记忆。

4)通过安插一些广场、绿地和步行道等来强化公共空间的秩序与场所感。

5)对街区界面连续性的控制,从而加强街巷的整体识别性和形象识别性。要注意控制高度的连续性,保持同一街段两侧建筑形式的和谐统一,避免空间界面的混乱与琐碎。采用院墙、连廊等相邻连接的建筑单体,以形成连续界面。

通过修补填空的手法来改善历史街区,使疏离破碎的城市空间紧凑有序,尺度宜人,进一步协调纪念物、公共空间和城市总体肌理之间的关系。

4.2 整合——整合区域,归并功能

“整合”是指各要素之间多层次、多层面的复合,是对建筑环境、城市空间的一种改造、调整,进而创造出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对于一元片历史街区的保护应该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来考虑,不仅着眼于一元片内历史建筑的挖掘与保护,更要从全局出发,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使整个街区的历史风貌融入汉口老城区历史风貌的建设中。通过点——重点历史建筑、线——街区结构特色、面——核心保护区和风貌协调区的保护相结合,形成一套系统保护网络,真正达到人、自然、城市的和谐统一。

在充分保护旧城风貌的同时,应对地块内原有与历史风貌不协调,带有不良历史信息的建筑进行改造或更新,对建筑功能进行合理的归并,形成协调有序的景观风貌。利用地块内保留的历史建筑肌理,将新建筑有序整合,使新建筑形式与传统形式和谐交融,达到新与旧的并置与共生。

4.3 生长

“生长”是一种自然力的体现,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新环境要与现代生活相协调,又要与城市肌理相融合,城市的内部有层次、有过渡,这就是“生长”的概念在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城市形态具有连续的特点,它是由若干的城市设计与建设活动,在时间维度中叠合拼接而构成的。现代城市的空间形态都是对以往城市继承、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以后城市形态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地为城市增添有意义的片段,维护城市的整体性,才会使城市表现出永久的生命力。

5 结语

一元片历史街区有着细致的城市肌理和特定的聚居文化,采用何种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是延续城市历史文化脉络的关键。在一元片历史街区的进一步研究中,应更多地从历史文化学的视角,在尊重历史、尊重城市、尊重现实,并顾及将来的前提下,较好地处理历史建筑、城市肌理的保护与新居住形态之间的矛盾。在积极营造一种秩序与规律的同时,为人们提供找寻旧时的记忆、回顾历史的场所。

参考文献

[1]阮仪三,蔡晓丰,杨华文.修复肌理,重塑风貌[J].城市规划学刊,2005(4):54.

[2]孙颖,殷青.浅谈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创作,2003(8):30.

面料的肌理创新与服装设计 篇6

一、面料肌理概念的界定

谈到“肌理”一词, 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质地”。确切地说,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服装面料的肌理是指服装产品形象表面所具有的纹理效果, 它既可指服装材料本身的性质、特征和质感, 也可指材料在制造加工时或服装设计中产生的外观形态。质感是每种材料都具备的, 但肌理却不同, 只有其表面具有自然存在或人为加工的能被人视觉或触觉感受到的质感纹理才可称为肌理。比如, 用于服装的塑料薄膜, 其表面光滑透明, 具有自身特有的透明薄膜质感, 但不认为其有肌理, 只有对它表面施以印花、贴片或凹凸加工处理, 才能感觉到肌理。

二、肌理创新的造型手法及特征

在服装设计实践中, 设计师常常会把普通的面料经过再设计, 创造出许多新奇别致的肌理效果, 令观者美不胜收。那么, 这些创新肌理是如何实现的呢?创新肌理的造型手法非常丰富, 从基本的加工原理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 改变材料的结构特征:

采用的方法有镂空、剪切、切割、抽纱、烧花、烂花、撕破、磨洗等, 使材质呈现空透的美或不完整的、破烂的残缺美。比如, 倍受年轻人喜爱的牛仔面料常采用割纱、抽纱、磨洗等手法, 以加强牛仔面料粗犷、豪放的意象。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翅膀, 变幻出神奇美妙的肌理感觉。

2. 在既成品的表面添加相同或不同的材料:

通过缝、绣、钉、粘合、热压等方法在现有的材质上进行添加设计, 不同的材质会形成不同的对比效果, 并且极大地加强和渲染了服装造型的表现力。比如, 法国著名面料设计师玛里亚·肯特设计的有晶莹亮片和漂亮羽毛的面料华丽而风貌独特, 因而倍受圣·洛朗等著名服装设计师的青睐。

3. 零散材料的整合设计:

即将零散材料组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新的整体, 创造出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疏密相间等新颖独特的肌理效果。比如, 面料块或条拼贴时, 或露出异色毛边, 或用异色线带串连, 形成跳跃的拼接纹理, 或用点状连接件串连, 使面料成镂空效果;运用线、绳、带等编织或编结的方法来组合材料也常见。

4. 对原有材料的形态特征进行变形:

通过抽褶、捏褶、缩缝、绗缝、车缝、压花等工艺手法, 改变材质原有表面形态, 形成浮雕和立体效果, 并具有强烈的触摸感。比如, 选用轻薄型或稍厚一点的丝型或毛型织物来抽褶、捏褶、缩缝, 可以做出波浪、花朵造型;在原本平整光洁的面料上压出不规则的皱纹, 可赋予服装粗犷、质朴的肌理美。

可见, 面料的肌理创新手法很多, 得到的效果更是千变万化。创新的肌理可以赋予平面的面料立体感、静态的面料流动感、传统的面料现代感、轻薄的面料厚重感、陈旧的面料新鲜感。

三、肌理创新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服装面料的创新肌理形态多种多样, 不同肌理形态所产生的美感也不同。在服装设计实践中, 要使创新的肌理充分发挥效应, 关键在于必须使材料的表面肌理形式与服装风格、审美观念及时代特征相适应。

1. 面料肌理再创造迎合服装设计主题

服装设计从构思阶段开始, 无论是从意境、感受方面构思, 还是从形态结构方面或色彩、纹样方面来构思, 最后都要落脚到如何通过材料来体现设计构思这个问题上。确定服装主题和风格后, 要根据服装不同的使用功能和穿着环境, 最大限度地发掘材质的肌理美, 在面料的自然肌理满足不了设计要求的情况下, 结合服装的风格进行肌理创新设计。在服装的创新肌理设计和运用方面, 很多服装设计大师做了出色的尝试。早在材料种类还很单调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被称为“斜裁之母”的法国设计师维奥耐特就采用了打褶、编织、镂空等手法对服装材料进行再创造, 改变其表面的肌理, 使服装拥有丰富的艺术审美感和生命力。以褶闻名于世界的日本籍设计大师三宅一生, 就是利用起皱质地或撕破的材料, 创造出具有坦率、粗豪、淳厚的乡土质感肌理, 给人带来一种自然、纯朴、原始、野性的视觉冲击力。

2. 创新肌理与自然肌理的融合

在服装设计中, 各种创新肌理与自然肌理的组合变化也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时装风格。比如, 亚麻、棉布、丝绸、织锦等面料和皮革、绳带进行绣、嵌和补缀相结合, 可形成厚重质朴与秀丽优雅的对比;而利用花边、流苏、亚麻、棉布、羽毛、兽皮毛等点缀装饰锦缎、金丝绒、天鹅绒等材料, 又可以制造华丽和天然相交融的情趣;用一些特殊的材料, 比如纸张、鸡毛、塑料、薄膜、橡胶、金属丝、箔纸、次品布料, 或地毯线头, 甚至一些下脚料、废弃物, 在其它材料上进行刺绣、染印、镶嵌、滚边等, 可以营造出一些荒诞怪异的前卫风格。众所周知的天才设计师约翰·加里亚诺就十分擅长把各种材料随意搭配, 在设计中他常常把雪纺、蕾丝、牛仔、貂皮等等不同肌理的面料随意搭配和创新, 或俏皮, 或浪漫, 或野性, 使服装款式的细节部分、材料、色彩都相得益彰, 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所要表达的情感。

综上所述, 面料创新肌理在服装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能演绎出服装多姿多彩的面貌, 也给设计师带来无尽的灵感。在这个追求生活品位的时代, 面料肌理的创新和运用, 必定会给穿着者带来着装的享受, 使之在能够满足生活需求的同时, 心灵上得到艺术的薰染。作为服装设计者, 应着力研究和发掘更多肌理的创新方法并运用到服装上, 不断地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

摘要:面料肌理创新的造型手法丰富多样, 在服装的创新肌理设计和运用方面, 很多服装设计大师做了出色的尝试。在服装设计中运用创新肌理的关键在于必须使材料的表面肌理形式与服装风格、审美观念及时代特征相适应。

关键词:面料,肌理创新,服装设计

参考文献

[1]陈继红.服装面料肌理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2年10月.

[2]胡秀琴.浅论服装材料的质地美.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9月.

[3]余月虹.论服装面料的装饰设计.浙江丝绸工学院学报.1996年第13卷.

肌理与应用教案 篇7

城市设计与实施对比

1、总体设计

在充分研究地块肌理和功能的前提下,我们确定:上塘河两侧总体设计要点为“整合”与“置换”,即整合上塘河沿河旅游景观资源和交通,置换工业用地为旅游服务用地;胥江两侧为“改善”与“调整”,即改善沿河景观界面,调整沿河用地布局。总体设计的要求大部分已得到实施,在上塘河两侧,尤其是在河道东西两端的广济桥和江枫桥处,交通整合和土地置换达到很明显的效果,城市空间环境得到显著的改善。

总体设计的实施毕竟是长期的过程,但从上塘和胥江两侧的实施效果来看,该城市设计对地块的景观整合和城市各功能的协调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将河道两侧的城市环境改造成为文化名城的两道主题突出的景观带。

2、重点节点设计

从几个节点设计与实施结果来看,将城市用地整合为“有直接经济效益”的交通、公建、住宅和景区的设计易被实施,拆迁量往往比设计要大;而对于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景区改造,拆迁和建设力度都会比设计要小,设计实施较慢。客观地说,实施进程与政策导向关系较大,在名胜景点密集的上塘河两侧设计的实施比较透彻,而景点分散的胥江两侧改造进程比较缓慢。

3、保护与发展矛盾的解决

设计师常形成一种偏见,即认为有历史感的建筑都应该保留。其实中国古代建筑重视与周围环境的融合,群体中的个体是可以替换的,个体也容易与新个体融合在一起。况且许多近代民居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如在胥江泰让桥侧,民居建筑虽有一定的保护价值,但参差不齐,实施兴建的规划展示馆建筑群采用了苏州地域风格的符号,较好地改善了原地块环境。

实施:“山塘白居易”景区施工中

设计:西园处绿化延伸到上塘河,停车在北侧

实施:西园延伸到上塘河,河上架设2座桥,改善水陆流线

4、分地块管理细则设计与实施

在城市管制方面,设计拟定了管理总则和分地块管理细则,每个分地块包含有景观和城市两方面的准则,其中景观设计导则有主要景观、游览组织等,城市设计准则规定了用地性质、交通组织、建筑界面和经济指标等;管理细则为上塘胥江两侧的土地使用提供了原则性的控制要求。从实施结果来看,作为设计重点的河道东西两端地块贯彻管理细则的力度大,这表明该城市设计基本达到了要求。

5、在分期管理上设计与实施对比

上塘胥江城市设计中明确提出“先两头后中间”的开发思路,实施过程基本按照这原则优先东西两端,即在渡僧桥、广济桥和江枫桥、江村桥,而在起过渡作用的中部景观只稍作修复改造。如今,石路、阊门、寒山寺、胥门等河道端头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旅游景区,交通组织也有不少改善。

经验与问题

1、深入细致的现状调研分析与相关资料收集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基础

苏州上塘和胥江两侧除了世界、国家、省市级和“市控”等各种级别的文物建筑外,尚有许多未列入保护范围的人文建筑景观。在设计过程中工作室成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对现状用地进行调研,拍摄了一千多张数码照片,十数盘DV,并作了大量的记录。在后来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又对局部地点进行补充调研,这些调研工作对后来的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重视从各种历史文献中搜寻地块内各种历史人文信息和故事,并查找老照片以了解地块的过去。事实证明,对历史问题的了解有助于设计者对地块的整体把握,在设计中有更清晰地认识。同时,我们也注意新信息和资料的收集,如山塘保护规划、西护城河保护规划、城市交通规划、水利规划设计等,了解相关最新的规划设计意向,有助于整合资源。

2、理论与设计互相补充可提高城市设计的深度

在设计过程中,为了使城市设计更加理性,设计者从各个方面探讨了相关理论,如苏州的城市肌理、房地产开发、绿化系统整合、水肌理和旅游系统设计等方面。研究理论能让城市设计在各个方面理解得更深刻、更理性,从多种研究结果中综合提炼的城市设计更具有说服力和深度。

3、三维模型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城市设计是三维的城市空间设计,它需要在三维模型上推敲,因此工作模型比表现模型在设计中更为重要。在此项城市设计中,我们制作了大比例工作模型,直观地研究城市空间形象。经过反复的模型推敲,设计对地块内的建筑高度、疏密和尺度把握得比较准确。

实物模型具有可触摸性和易感知性,这是虚拟模型不能比拟的。在城市设计的初步阶段,简单的工作模型可以给设计师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而虚拟模型则不易被人把握。然而,虚拟模型具有易修改、比例准确、环境模拟高表现力等优点,它的优越性可在城市设计深化阶段中体现出来。因此,在城市设计不同阶段需要选择适合的模型手段。

4、城市设计要考虑群众参与

城市设计是城市空间环境的重新塑造,与当地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体现市民愿望。因此,在城市设计中群众参与尤其重要。网络作为一个开放平台,可供很多人同时了解城市设计的内容和过程,并提出反馈意见,它是很好的群众参与手段。在上塘和胥江两侧的城市设计中,我们制作了专门的网页,并不断更新设计内容,通过网上反馈实现设计信息交互发展。并在调研工作中走访了地块内居民、工厂、企业和事业单位,以便更直接地了解群众需求。

结语

城市设计本身是一项动态发展的过程,包含了城市各种复杂的关系和问题,实施过程中又会不断涌现新情况和新问题。苏州上塘和胥江两侧城市设计的过程很长,共有四次汇报成果,设计考虑得较为成熟。在城市设计完成后,我们又承接了地块相关的建筑设计及城市设计,对该城市设计起了深化延续的作用。

从实施与设计的对比分析中,设计者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设计成功与不足,提高对城市设计的认识。然而,城市设计与实施往往都需要太长的时间,两者之间的对比常很难实现。所幸的是,苏州市借“世遗大会”之机迅速实施了城市设计的大部分内容,使设计与实施的对比在短时间内能有直接体现,为研究城市设计提供了宝贵的案例和经验。

设计:胥江泰让桥东北角

实施:新建筑尺度比设计大,此处民居全部被拆除

上一篇:月个人总结怎么写范文下一篇:银行行长助理竞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