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与应用(共12篇)
基础与应用 篇1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要在大量的各类繁杂的信息中查询所需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而要人性化或者是尽可能地呈现信息本身的一些属性也是很必要的,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 为了比较准确、人性化地反映一些特殊的信息 (单位的组织结构、家族的族谱等) , 就要用到Tree View控件, 比较真实、形象的反映出这些特殊信息。为此在Visual Basic6.0+sp6、Microsoft Access2003环境下, 利用Tree View树形控件实现特殊信息的综合处理。
2 Tree View控件常用属性与方法
Tree View控件显示Node对象的分层列表, 每个Node对象均由一个标签和一个可选的位图组成。Tree View一般用于显示文档标题、索引入口、磁盘上的文件和目录、或能有效地分层次显示其他特殊种类的信息。为了能更好地使用Tree View控件, 必须了解它的相关属性, 在此介绍其常用的几个属性。
2.1 Nodes (节点)
层次结构是一种组织形式, 其中的每一部分都与其他部分有亲戚关系。Nodes是一个节点集合, 它里面包含一个或多个Node节点, 而Node节点是Tree View控件中的一项, 它包含图像与文本。Nodes既是Tree View控件的属性, 而它本身也是一个对象。验证此属性的代码如下:
2.2 Root (根)
树形结构的最顶层是根, 根也是一个节点, 其他节点都是它的分支。一个树只有一个根节点。验证一个树只有个根的代码如下:
2.3 Parent (父)
Nodes集合中的每个节点都可以访问根。但要定义树层次结构中的位置, 仅知道节点的根是不行的, 如果想要知道自己在树结构中的位置, 就不能只知道根在哪里, 而需要知道更多信息, 这既是树形结构中第一个关系:父关系。要成为父节点, 必须要有子节点。验证Parent属性的代码如下:
从代码可以看出, 每个节点对象都有一个与它的父节点有关的Parent属性。但是根节点的Parent属性与任何节点无关。
2.4 Children属性
要成为一个父节点, 必须要有子节点, 验证自己是一个父节点的代码如下:
从代码可以看到Children属性返回的是一个整型数, 表示给定节点 (父节点) 的子节点数量。
2.5 Child属性
刚才讨论过Children属性只返回子节点的数量, 而Child属性返回的是一个真正的节点。但即使一个父节点有多个子节点, Child属性只能返回给定父节点的后代中的第一个子节点。那如何访问第一个节点以外的其他所有子节点呢, 代码如下:
对于一个给定的节点, 它只有一个子节点。与这个子节点共有一个父节点的其他子节点都可以看作是Next (下一个) 节点或Previous (前一个) 节点。所有这些子节点的Parent属性有一个相同值, 就是First Sibling (第一个相邻) 和Last Sibling (最后一个相邻) 。以上属性演示的效果如图1所示。
3 Tree View控件Nodes的方法
(1) Add方法:
1) Add方法的语法包含下面部分:
2) 参数说明:
(1) Object参数:必需的。对象表达式。
(2) Relative参数:添加新节点时, 其父节点键值Key。添加根节点时, 此项为空。
(3) Relationship参数:新节点的相对位置:
tvwlast—1:新节点位于同级别所有节点之后;
tvw Next—2:新节点位于当前节点之后;
tvw Previous—3:新节点位于当前节点之前;
tvw Child—4:新节点成为当前节点的子节点。
(4) Key:Node节点关键字 (唯一标识符) , 用于检索Node节点。同时也作为其新建子节点的Relative值, 即新建子节点的Relative值就是父节点Key。
(5) Text:必需的, Node节点文本。
(6) Image:Node节点位图, 是关联Image List控件中位图的索引。
(7) Selected Image:Node节点被选中时呈现的位图索引。
(2) Clear方法:用于删除Tree View控件的所有Node节点。
(3) Remove方法:用于移动Tree View控件的节点位置。
4 Tree View控件综合应用
此部分主要介绍Tree View控件在实际开发中的具体应用和相关技巧。主效果图如图2所示。
4.1 节点的动态编辑
主要介绍了Tree View控件中各节点的添加、删除、修改、更新和相关信息的显示。
(1) 数据库设计:由于是动态编辑, 而Tree View控件所显示的数据是保存在数据库里, 在此有必要首先说明一下数据库的设计, 由于Tree View控件显示的是层次结构数据, 那如何来设计此类型的数据库就成为关键, 根据需要设计的数据库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此表结构中只有3个字段, 其中“部门名称”意思很明确;而“部门编号”和“是否有下级”两个字段合起来就能准确完整的表示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部门编号”字段采用长度和值递增的方式进行编码, “是否有下级”字段是个布尔值, 如果是“Y”表示其部门是一个父节点, 其下还包含一个或多个子节点;如果是“N”表示其部门是个子节点。
(2) 功能实现, 如图4所示。
为了编号的准确性, 在图4中的“类别编号”采用自动编号的方式, 而且在编辑状态时是只读的, 不能更改, 在“修改”和“删除”节点时, 如果该节点是父节点则不能编辑和删除, 否则提出警告, 如图5所示。
各功能的主要代码如下:
4.2 数据查询
本例主要利用Tree View控件和MSFlex Grid控件联合, 实现层次结构数据的查询和显示。如图6所示。
在图6中, 当单击“研发部”时就会查询到该部门下所有人员信息, 单击“研发部”的下属部门“A小组”时就只显示该组的人员信息。主要代码如下:
4.3 数据输入
在本例中利用Tree View控件实现数据的辅助输入, 如图7所示。
为了能直观地看到人员所在部门的具体信息, 在图7中单击“所在部门”右侧的“双箭头”就出现图8所示的Tree View控件, 在图8中, 双击所在部门即可获得该人员所在部门的名称。主要代码如下:
4.4 扩展功能复选框
在此例中, 要实现Tree View控件扩展功能复选框首先要设置Tree View控件的Checkboxes值为True。
(1) 选取父节点下的全部子节点, 只需在父节点左侧的复选框单击即可, 如图9所示。
从图9中可看出, 当单击“公司总部”时, 该部下的所有子部门都被选中, 显示在窗体右侧。
主要代码如下所示:
(2) 选取父节点和子节点时 (即混合选取) 时, 直接单击该节点即可, 如图10所示。
主要代码如下:
(2) 取消所有的选择, 代码如下:
5 结语
介绍了VB6.0环境下, Tree View控件的相关属性, 并对相关属性的功能进行了代码演示, 结合相关控件, 讲解了Tree View控件在编程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和技巧。限于篇幅, 所有代码以源程序为准。
摘要:通过在VB6.0中使用TreeView树形控件实现员工所在工作部门信息的输入、查询、修改以及TreeView控件基本属性和扩展功能的实现。
关键词:Treeview控件,ADO控件,MSFlexGrid控件
基础与应用 篇2
1.单项选择题,15个15分;
2.填空题,20个20分;
3.名词解释题,6个12分;
4.简答题,5个20分;
5.论述题,10分;
6.画图题,4问8分;
7.计算题,2个15分。
二、概念
P2 能源按性质分:含能体能源:集中储存能量的含能物质,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过程性能源:物质运动过程产生和提供的能量,这种能量无法储存并随着物质运动过程结束而消失,如水能,风能等。
P3能源利用经历了:薪柴时期,煤炭时期,石油时期 P5-6热污染是指在能源消耗及能量转换过程中有大量化学物质及热蒸汽排入环境,使局部环境或全环境发生增温,并可能对人类和生态系统产生直接或间接危害的现象,是能源未能被最有效、最合理地利用造成的。而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引起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是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向大气排入过多的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是热污染的一种。
P16 工质 :用来实现能量相互转换的媒介物质称为工质。p P18绝对压力:p b : pp g p b;pp b : pp b p v;P19 对于简单可压缩系统,只要给定两个相互独立的状态参数,就可以确定它的平衡系统,这两参数必须可测。
P16,,19在热力分析中为何引入平衡状态?准平衡过程如何处理“平衡状态”与“状态变化”的矛盾?
P16为什么引入平衡状态:为了分析热力系统中能量转换的情况,首先必须能够正确地描述系统的热力状态。所谓的热力状态是指热力系统在某一瞬间所呈现的宏观物理状况。热力系统可能呈现各种不同的状态,我们只能对处于平衡的状态进行研究。所谓平衡状态,是指在没有外
界影响(重力场除外)的条件下,热力系统的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P19 准平衡过程如何处理“平衡状态”与“状态变化”的矛盾:热力系统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变化时,所经历的全部状态的总和称为热力过程。就热力系统本身而言,热力学仅可对平衡状态进行描述,平衡就意味着宏观是静止的;而要实现能量的转换,热力系统又必须通过状态的变化级过程来完成,过程就意味着变化,意味着平衡被破坏。平衡和过程这两个矛盾的概念怎样统一起来呢?这就要依靠准平衡过程。准平衡过程是由一系列平衡状态组成的热力过程,破坏平衡状态的不平衡势差应为无限小,也就是过程要无限放缓。
P21,在工程热力学中,热和功的转换,是通过气体的体积功来实现的,热能转变为机械能必须通过工质的膨胀才能实现。
P23热力循环:工质从某一初态出发经历一系列热力状态变化后,又回到原来初态的热力过程,即封闭的热力过程。分为:可逆循环、不可逆循环、正循环、逆循环,解释之。
P24热力学能是工质微观粒子所具有的能量。包括:(1)分子的内动能和内位能;(2)维持分子结构的化学能;(3)以及原子核内部的核能。
P25 闭口系统能量方程: q=△u+w P26 闭口可逆系统能量方程: qu21pdvP27稳定流动系统:热力系统内各点状态参数不随时间变化的流动系统。为实现稳定流动必须满足的条件:⑴进出系统的工质流量相等切不随时间变化 ;⑵系统进出口工质的状态不随时间而变;⑶系统与外界交换的功和热量等所有能量不随时间而变。1122(ucgz)和(uc2gz2)12 P28-29 伴随1kg工质进入、流出控制体积的能量为: 1212
P29 稳定流动系统能量方程 :q=△h+wt P30 可逆稳定流动过程能量方程: qh21vdpP31-32 能量方程的应用:叶轮式机械:w shh;热交换器: Q H;节流 h 0; 1h2P36热力学第二定律:克劳修斯说法: 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不付代价地从低温物体传至高温物体;开尔文说法: 不可能制造出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全部转化为功而不留下其他任何变化的热力发动机。
P37-39卡诺循环:工作在恒温的高、低温热源间的理想可逆正循环。有两个定温可逆过程
TL
TH和两个绝热可逆过程组成。热效率: c 1 P39热机的热效率,卡诺定理:(三条)可逆TLc1;不可逆可逆;TH
P41:因为熵变是某一状态参数的微分,所以初态1和终态2间,不论什么过程,只要两过程的工质为同量的同一气体,两过程气体的熵变相等。
P44孤立系熵增原理:在孤立系统内,一切实际过程(即不可逆过程)都朝着使系统熵增大的方向进行,在极限情况(可逆过程)下,系统的熵保持不变。即:可逆=0;不可逆>0;不可能发生<0。
P50熵的微观物理意义是:孤立系统内部发生的过程,总是沿着由热力学概率小的状态向热力学概率大的状态方向进行;宏观物理意义是:一个热力系统的变化,无论可逆与否,均可以表示为熵流和熵产之和。
P67 气体的定值比热容:表3-2,单原子气体,双原子气体; P68-69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是温度的单值函数。微元过程单位质量理想气体热力学能和焓的增量:
ducvT,dhcpT理想气体定压过程的热力学能变化量为cp△t?。
P77理想气体定容过程:quv T; c
P78理想气体定压过程:
P78理想气体定温过程:
v2wtwqRgT1ln;v1P80理想气体定熵过程: wtkw;P82-85理想气体的多变过程:据此画出p-v和T-是图; qhcpT;pvncon;n0定压;n1定温;nk绝热;n定容;P48环境温度为T0时,从温度为T1的恒高温物体向温度为T2(T2>T0)的恒低温物体传出的热量Q中的: 有效能:Ex,QQ1-
P37-39卡诺循环:工作在恒温的高、低温热源间的理想可逆正循环。有两个定温可逆过程
TL
THP68,69想气体的热力学能、焓、熵是温度的单值函数: T2;T1无效能:An,QQT2T1和两个绝热可逆过程组成。热效率: c 1
ducvdT;dhcpdT;TdscvdTpdv或TdsdhvdpP62 理想气体的摩尔气体常数R与气体的种类和气体的状态无关; RMP61-6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RgT;pVmRT;pVmRgT;pVnRT;R8.314J/molK,Rg
P107当物体内有温度差或两个不同温度的物体接触时,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称为热传
1d导;热阻:,ln2
2Ld1 P111温度梯度:沿等温面法线方向上的温度增量△t与法向距离△n比值的极限。
热传导的导热热阻是:P114-117 P116-117 管道外覆盖保温材料,属于圆筒壁导热,保温:希望到热量小,热阻大,公式(4-24a),保温措施:;
P125减小带套管工业温度计的测量误差的措施:1.管道外覆盖保温材料;2.采用足够长的测温套管;3.选用热导率小的材料做套管;4.在强度允许的情况下采用薄壁套管;5.强化套管与流体间的换热
P147边界层的发展图4-34,层流边界层,湍流边界层,层流底层;P149努谢尔特数,雷诺数,普朗特数的含义; P151-152如何正确使用特征数方程解决对流换热问题:1.根据对流换热的类型和范围合理选择特征数方程;2.确定定性温度,用以确定特征数物性的温度;3.确定特性长度,特征数中具有代表性的尺度;4.正确选择特征速度;5.正确选用各种修正系数。
P153管槽内强制对流换热的特征数方程中有三个修正系数:入口效应修正系数,温度修正系数,弯管修正系数。
P168辐射力:辐射力是指单位时间内物体单位表面积向半球空间所有方向发射出去的全部波长的辐射能的总量,它的常用单位是W/㎡。
4ETP168 黑体辐射力与温度的关系—斯特潘-玻尔兹曼定律: b
P169 光谱吸收比:物体对特定波长辐射能的吸收比。
三、计算题:
1.P26:例2-1
2.P58:2-36;
3.P185:4-2;
4.P85:例3-6
基础与应用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2(A)—0063—02
随着电工电子技术不断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扩充,由于高职院校各专业教学计划总学时数的不断减少,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十分迫切。
一、从层次上进行《电工基础》教学创新,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1. 以思维训练为主,使学生在主体活动中发展创新个性。教师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必须树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主探索能力的教学观念,注重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素质协调发展。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对教学内容安排要强化教学内容的可研究性,注重充实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增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将平铺直叙、权威定论式描述改变为论证求解、层层剥笋、曲径通幽的问题研讨方法。把教学的着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加以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上来,变学生为主动探索、发现现象、总结规律的开拓性学习。
2. 积极引进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知识的更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原有的教学手段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教学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教学手段创新。把多媒体教学引进课堂,便于创设情景,促进学生的认识活动。由于它能够实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的结合,使原来抽象、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起来,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培养其创新认识,特别是在认知微观世界方面,它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3. 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走出只以分数评价的误区,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评价学生,更新传统的以掌握知识量的多少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学生学习质量好差的绝对静态评价标准,代之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进取精神、课堂协作、学习行为表现、自主探索能力、成绩上升幅度等发展过程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动态评价标准。力求全面地、客观地、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
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电工基础》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1. 经典的实验教学手段与现代的实验教学手段相结合。经典的实验教学手段强调学生的同一性教育,现代的实验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教育。现代的实验教学体现在综合性与研究设计性实验、单独设课实验和创新性拓展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个性化教育,开放式实验教学为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提供了发展空间。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续,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传统实验教学大多结合理论课程开设实验。实验方式大多由老师先讲,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或者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实验,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开放式实验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方式,实验室在时间和空间上双重开放,将实验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行安排,变实验由“叫我做”为“我要做”,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人。
2. 实证实验与多媒体及计算机软件仿真相结合。以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为载体,从实验内容、形式、手段及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建立一个实验形式上开放预约与计划安排相结合,实验内容上基本内容与创新相结合的新的实验教学与管理模式,建立全新的网络化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平台,开发计算机模拟电工电子实验软件,使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进行预习、复习或模拟实验过程,实现经典的实验教学手段与现代的实验教学手段相结合,实证实验与多媒体及计算机软件仿真相结合,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在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教学效果。
3. 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以人为本,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协调的理念和氛围。课外科技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智慧城市通信基础规划与建设应用 篇4
一、智慧城市建设的简述和基本原则
1.1智慧城市建设的简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城市的建设也逐渐向着智能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智慧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是通信设施建设, 通信设施也是体现城市智慧化的主要方面。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通信基础设施主要有宽带、无线网等, 这些通信基础设施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等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城市规划中, 通信基础规划是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为了城市的发展, 需要从国土管理的角度去进行城市整体的规划和建设, 把通信基础建设作为建设的重点。
1.2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智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需要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进行, 遵循科学的原则才能让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顺利实施。第一个原则:规划要具有系统性, 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城市的规划, 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 合理使用各种资源。智慧城市规划的建设要能够使城市的各个方面都能够体现出优势, 例如在产业经济、市政管理、资源环境等。第二个原则:在建设智慧型城市的过程中, 在集中优质资源进行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 还要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 资源的节约,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二、智慧城市通信基础规划的内容以及规划要求
2.1智慧城市通信基础规划的主要内容
智慧城市的建设中, 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点, 在传统通信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进行完善和发展。信息网络承载能力、通信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率以及信息的传输效率都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要实现这些方面的进步,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 城市的宽带建设。对传统的网络进行优化和升级, 最主要的是提高传输能力, 在进行城市宽带建设时, 要确保足够的容量, 宽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强。在进行光纤的安装时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安装, 保证网络的正常。另外, 在对一些老用户的网络要及时进行改造, 让城市的网络用户都能使用到最新型的网络。
(2) 智慧公共服务。对城市的公共服务系统以及各项管理系统进行完善和更新, 保证其能够高效运行, 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体系建设也要加强, 使城市中各个系统的运行更加规范, 有效促进资源的共享, 推动城市各种系统的高效运行, 从而推动城市的整体发展。
(3) 无线建设。无线网的应用为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例如Wi Fi无线互联网, WLAN热点、3G、4G网络等。这网络的应用使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因此, 加强无线网络的建设也是智慧城市建设重要内容。
(4) 三网融合建设。三网融合是指把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以及互联网进行综合改造, 实现功能互补以及资源的共享。三网融合的建设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络信息的安全以及文化的规范管理这三个方面的要求。
(5) 数据中心建设。加强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 增强处理能力、储存能力, 扩大应用范围, 提高稳定性。
(6) 智慧安居服务。为保证智慧安居服务能够发挥良好的效益, 需要在正式开展服务之前进行调研工作, 把小区作为试点, 把服务的结果作为依据, 并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特点, 结合区域的需求, 来规划智慧安居服务, 例如公共区、商务区、居住区等。在智慧安居服务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 在相应的区域建立相应的服务, 例如在居住区建立智慧社区系统、社区远程监控系统;在商业区建立智慧商务办公系统, 让人们融入智能化的生活, 适应智能化的发展。
2.2智慧城市通信基础设施的规划要求
智慧城市通信基础建设的对象就是宽带和云计算数据中心。智慧城市的建设对通讯基础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主要是通信机房的数量和容量方面要达到要求, 无线城市的建设也需要足够的移动通信基站的支持, 对通信机房进行合理规划也是智慧城市通信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基础。
三、结束语
现代城市的建设的都在向着智慧城市的方向发展, 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进行通信规划建设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按照智慧通信的规划要求进行, 做好城市的通信建设, 为智慧城市的全面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姚建凯.智慧城市建设要求下的通信基础设施规划[J].中国新通信, 2014 (2) :111-111.
[2]陈如波, 傅晓东.智慧城市建设要求下的通信基础设施规划标准修订[J].规划师, 2013, 29 (6) :62-65.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实验报告 篇5
实验名称 《ACCESS 之 窗体的操作》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使用“窗体向导” 创建基于一个表或查询的“窗体”的方法。
2、掌握使用“窗体向导”创建“数据透视表窗体”的方法。
3、掌握使用“窗体向导”创建“图表窗体”的方法。
4、掌握“自动创建窗体:纵栏式”和“自动创建窗体:表格式”的方法。
5、掌握用“图表向导”和“数据透视表向导”创建窗体的方法。
6、掌握在窗体中输入和编辑数据的方法。
7、掌握窗体美化的方法和常用控件的使用。
8、掌握同时创建“主/子窗体”的方法。
二、实验要求:
1、阅读主教材中与本实验有关的知识以及本实验的内容和操作步骤。
2、任选一种方法在计算机上创建“窗体”。
3、任选一种方法在计算机上创建“主/子窗体”。
4、用“设计视图”创建一个主菜单窗体。
5、设置窗体外观(包括字体、背景、声音和添加控件等)。
6、对于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在计算机上用多种方法创建和设计“窗体”,并进行分析比较。
注意:此实验不需要书写实验报告,只需上机实际操作练习。
三、实验内容:
1、以 “教师情况一览表”为数据源,创建纵栏式“教师情况一览表窗体1”,并在该窗体中添加一条记录。
2、以“教师情况一览表”为数据源,创建表格式“教师情况一览表窗体2”。
3、以“教师任课表”为数据源,使用“窗体向导”创建“教师任课表窗体1”,并将窗体布局设为“数据表”,窗体样式设为“国际”。
4、以“教师任课表”为数据源,使用“图表向导”创建“教师任课表拼图”,并用“拼图”方式显示各系开课情况。
5、以“教师任课表”为数据源,使用“数据透视表向导”创建“各系教师任课数据透视表”,要求能统计每个系每个教师任课总学时数。
6、创建带有子窗体的窗体,其中主窗体以“教师情况一览表”为数据源,用于显示教师情况(显示“教师姓名”、“性别”、“职称”和“系(部门)ID”字段),子窗体包含在主窗体中,用于显示相应的教师任课情况(显
示“课程名称”、“学时”和“考试类型”字段);使用主窗体上的“记录定位器”可以在不同教师记录之间移动,此时子窗体中的教师任课情况随之发生变化。
7、设计“教师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主菜单窗体,该系统包括查询、更新和退出三个功能。当点击“查询”按钮时,进入“查询”子菜单;点击“更新”按钮时,进入“更新”子菜单;当点击“退出”按钮时,关闭主菜单“窗体”,返回到数据库窗口下。
基础与应用 篇6
摘要:机电系统控制基础是一门以实践性为主的基础课程,通过课程改革来实现课程教学的实践和应用,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的内在含义。基于此,文章对《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教学的应用与实践进行了详细分析,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改善。
关键词:《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教学;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TP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21-01
作为一门包含了多个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机电系统控制基础中主要有离散数学、复变函数以及微积分等。学生对于这些知识不能进行充分的理解,由于这些数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概括性,无法具体阐述工程与物理的意义。另外,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比较少,其实践环节基本上都是对数学理论知识的验证,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文章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基础,对机电系统控制基础的课程教学实践展开了具体分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设计现状
在大多数的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设计中,都会将模拟放大器、电容电阻作为控制对象,让学生以实验箱为基础进行装置参数和设计的计算校正,从而顺利开展测试模拟实验,在系统性能转变的情況下对其进行认真观察。于学生而言,系统中各个环节的控制对象基本上都是模拟电路,而系统性能即曲线与数据,在整个系统设计完成之后,仍然需要学生进行抽象的实验体验。
2.实验课现状
试验箱控制在目前机电系统控制实验课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形式,其模式具体为:实验讲解、实验验证、实践应用,需要学生按照具体的步骤开展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一步一步进行,在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和要求基础上顺利完成实验,从而得到一定的实验结果,并在机电系统控制原理、含义以及性质的基础上对所得数据进行认真分析。该种实验模式过于古板,不利于发散学生的逻辑思维核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1]。
二、机电系统控制基础实验分析
1.实验组成
对于机电系统控制基础实验的组成而言,如果按组成结构划分,可以分为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按实验台型号划分,包括82sxy电机旋转实验台、DBM200电机-磁粉制动器实验台以及DBM200电机旋转实验台等。
2.实验目的
开展相应实验的目的主要包括:在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台硬件部分的功能进行掌握;通过实验获得电机的死区电压;充分了解软件的编程方法,做好程序的声明、调用以及编写等;检测电机转速与电枢电压之间的关系,并求出正转反转的转速电压曲线斜率。
3.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为:首先,在直流电机中一直存在死区电压,开展实验时系统之间的摩擦转矩就会产生死区电压,即0v开始加载的电压到电机开始转动的电压,都称为死区电压;其次,电机的标定就代表着输出转速与输入电压之间的关系。输入电压一般都是通过程序输入得到,而输出转速即码盘检测转角与程序计数器时间间隔的比值。我们一定要注意,在正转和反转时死区电压与电机标定曲线是完全不同的。
4.实验流程
在开展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的实验时,要按照以下流程进行:首先,将实验装置的电源打开,点击桌面上命名为实验的文件夹,之后点击文件正转标定.vbp,之后双击frm文件,实现电压输入,随后点击电机的启动按钮,将电机开启。当电机转动1s之后,点击停止按钮,并记录下电机的转角与时间;其次,增加电机的电压,并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输入电压增加到25v为止;再次,调整电机的正负极接线,并重复上面的步骤;最后,加大负载,重复上述步骤。
5.实验报告
在完成实验之后,绘制出电压转速曲线,并将死区电压、曲线斜率标出,求出电压的转速函数。将负载前和负载后的曲线进行对比,探讨负载增加后是否会对电机的转速标定产生影响。
三、机电系统控制基础实践教学改革
1.开展演示性实验
演示性试验的开展方便学生掌握机电系统控制相关知识,并更好的理解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和构成。因此,在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改革时,要积极开展演示性实验,并为其提供相对完整的硬件配置、软件程度以及控制参数等,从而加强学生对曲线和数据的控制,并在分析系统调试的基础上,更好的掌握机电系统控制中的工程含义以及分析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组织数字仿真实验
在机电控制系统中MATLAB语言和Simulink仿真环境应用越来越广泛的同时,MATLAB Simulink语言在国内外高校中成为了非常有效的计算机工具,能够为高校学习提供内部函数、模型库,方便控制系统详细分析频域、时域以及根轨迹等。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数字仿真实验融入到一些基础课程中,使学生能够应用现代技术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计算。另外,如果将演示性实验与数字仿真实验结合在一起,取得的效果会更加好,能够以传递函数模型为基础的数字仿真设计根据位置的随动系统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实现系统的有效运行[2]。
3.完善课程设计
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的设计目的为在实际系统的基础上,对设计系统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校正,并有效利用控制理论和相关知识。而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并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以教师所提出的设计思路和要求为前提,利用演示性实验、数字仿真实验获取相应知识,完成设计系统的有效分析。
4.转变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的转变是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改革的关键,要在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而且,在实际的考核过程中,教师要对过程评价引起重视,将重点放在激发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信心上面,进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机电系统控制基础的实践性教学,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系统设计、系统调试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数字仿真实验、演示性试验以及课程内容的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的能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何俊.机电系统控制基础教学的实践性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4:127-128.
基础地质工程与地质勘察应用探讨 篇7
1 关于基础地质的工程勘察工程的分析
1.1 野外勘察环节是工程勘察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的主要来源基础。在野外勘察当中, 对于搜集相关的地质资料它不仅可以全面的了解施工现场的主要地形地貌、施工的具体条件、以及地质等方面的条件, 从而可以降低勘探工作量, 也不必做无用功, 从而在勘测过程当中做到有的放矢, 并且科学合理的应用勘察技术。
1.1.1 在获取原始的地质资料时, 由于勘察岩土工程的时间一
般较短并且任务较重, 所以, 对于原始资料的获取就必须要全面、准确, 这也是作为勘察工作为最基本的条件, 如果误判有误则会影响到勘察工作的质量。因此必须要做到几点:a.在进行野外勘察划分地层时的划分时要科学、全面。b.根据岩土的状态、色泽以及湿度、岩心采取率等方面的具体指标进行划分。c.在多钻机进行作业的具体情况, 要进行勘察的统一编录, 防止勘察资料出现定性、描述、分层等问题从而不能统一的现象。d.必须要对勘察的原位测试按照规定严格进行。
1.1.2 在进行采样碎石类的土时由于会具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
也会出现较低的岩心采取率, 所以就很难发现碎石类土的软弱夹层, 并且碎石也具有很好的承载力, 然而它的均匀性会影响到基础地基产生变形, 所导致建筑出现变形以及不均匀的现象发生, 对此, 可以通过连续贯入的方法从而发现碎石土是否存在软弱夹层, 以判断碎石土的密实程度以及均匀性。
1.2 在基础地质的室内测试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就
是传送地质的岩土样时当送达试验室以后却没有进行及时的测试, 另一方面就是没有按照具体的操作要求标准进行试验。比如, 在要求对饱和土进行试样时, 如果测试没有按照相关的规范标准在达到一定的饱和时间;如果岩石固结试验中的压力值没有达到附加应力与上覆自重应力相加的总和要求;在部分的固结测试当中都没有按照相关的规范标准做好平行测试, 而提供的勘察报告也不具有可靠的准确性, 并且会存在与现场数据出现矛盾的问题, 从而对工程投资造成一定的浪费等一些相关问题。所以, 在对基础地质进行室内的试验过程当中必须要对送达的岩土样及时的开样测试, 必须按照国家的规定的标准要求对其进行操作试验。由于对岩土在进行室内试验时, 它主要可以对其测定物理力学的性质, 但是必须要建立在原状土以及岩样, 并且通过正确的科学试验方法对其分析, 如果缺少任何一个层面都会降低试验的准确度。其主要的原因有几方面:a.对于原状土以及岩样的保管、采取, 必须要根据不同的岩石和土应用匹配的取样器, 当遇到软土时则可以应用薄壁的取土器, 而遇到较为坚硬的土时, 则应用二重管的取土器, 并且在取样后应妥善保管。b.在送样时必须要及时, 合理的存放, 防止土样出现受热或者是振动等情况。c.在划分土石样的性能时, 必须要全面了解每种土的地质性质, 并且充分掌握具体的分布区域情况。例如, 一般膨胀土主要的特征就是塑性以及液限的指数较高, 并且存在裂隙, 当进行压力固结试验的过程中, 如果在50以及100k Pa时则百分表就会测出其变形量小于荷载作用下的仪器变形量。而对粉土进行定名时应注意塑性的指数, 也应注意到粒径的标准与颗粒的质量指标等。此外, 对粉土的承载力进行液化判别以及深宽修正时必须要按照它的粘粒含量进行计算, 所以, 必须要做好地质中的粉土粘粒含量工作, 选用合理的工程剪切方法。如果在地质性质中出现较差的粉质粘土在做直剪的试验时, 然而剪切的强度指标又具有较差的回归性, 对此, 其强度指标就只能在岩石工程当中作为参考资料应用了。
2 工程地质中主要地基问题
2.1 主要地基问题
2.1.1 填土问题。
在对建筑物基槽施工中, 常遇到人工填土、冲填土在槽底残留, 老城区尤为多见。一般情况下应挖除松散填土, 将基础放在原状土层或基岩上。但经常由于施工条件受限等原因未能全部挖除, 而形成填土仍在槽底残留问题。
2.1.2 局部软土问题。
对跨场地边缘或范围较小的软弱土层, 勘察时不易查清或遗漏, 但在地槽施工开挖时容易揭露出来, 验槽时应查明其深度和分布范围, 必要时分析软土的密度和力学性质。
2.1.3 地下洞穴及掩埋物问题。
在城市建筑施工中, 常遇到被松散填土充填的古井、洞穴或其它地下构筑物, 如防空洞、线等。这些掩埋物尽管存在于地基的局部地段, 如不作处理, 将会影响建筑物的均匀沉降及安全使用。
2.1.4 相邻建筑物的相互影响问题。
新施工建筑物与老建筑物的基础相近或相邻, 可能会引起老建筑物的不均匀附加沉降, 同时还可能会牵制和影响新建筑物的均匀沉降。如不作适当处理, 将会给相邻建筑物的安全使用造成隐患。
2.2 相关处理方法
2.2.1 填土和软土处理。
当基槽中残留的松散填土或软土厚度较小时, 应清挖至原状土, 用级配砂石回填, 也可用灰土、素土或粗砂回填夯实。对局部填土或软土较厚, 采用换土法受限或不经济时, 也可用人工挖桩 (土墩) 或预制短桩, 穿过填土或软土至原状土层上。根据工程情况也可采用砂石挤密桩, 粉喷桩复合地基或用硅化法加固软土地基等方法进行处理。
2.2.2 地下洞穴及掩埋物处理。对古井、洞穴和古墓等处理一般采用挖除杂土至原状土, 用级配砂石、灰土和素土夯实的方法处理。
2.2.3 相邻建筑物地基处理。
当新旧建筑基础相近或相邻时, 应调查分析相邻建筑基础埋深情况, 尽量使新旧建筑基础埋深一致, 以减少其相互间沉降方面的影响。对重大荷载的建筑, 可设人工挖孔桩 (墩) 或钻孔灌注桩, 将桩端持力面选放在对相邻建筑沉降影响深度以下土层上, 以防止引起新的不均匀沉降, 保证相邻建筑物安全。
结束语
工程地质专家和岩土工程师抓住机遇, 在完成工程任务的同时, 发扬创新精神, 提出更先进的科学理论和实用技术。要结合重大工程问题创新, 结合中国特点创新, 从概念上突破, 才能领导国际潮流, 将我国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的科技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走在世界前列。
参考文献
[1]GB-50021-94,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1]GB-50021-94,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2]邢广锐.探析基础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36) .[2]邢广锐.探析基础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36) .
[3]陈俞佐.浅谈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技术问题[J].中国科技纵横.2010 (8) .[3]陈俞佐.浅谈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技术问题[J].中国科技纵横.2010 (8) .
基础地质工程与地质勘察应用探讨 篇8
1 基础地质的工程勘察作用及其工作要求
1.1 任何建筑工程的施工流程的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施工单位要派勘测人员来采集施工场地的地质信息, 例如勘测地基土的主要组成成分, 进而确定场地土的类别, 因为地基土的承载能力是上层建筑的施工依据, 只有将地基的各项数据计算准确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必要时还要测量地下水的混合静止水位, 因为有些城市地下水的分布非常不均匀, 这种现象在南方的地区非常常见, 加之地下水具有流动性, 所以对地下水位的测量显得相当重要, 这是避免上层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的有效措施。然后利用测得的数据, 通过精密的计算与校核, 才能进行上层建筑的施工。所以, 基础地质的工程勘察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的主要来源。
(1) 在获取原始的地质资料时, 由于勘察岩土工程的时间一般较短并且任务较重, 所以, 对于原始资料的获取就必须要全面、准确, 这也是作为勘察工作为最基本的条件, 如果误判有误则会影响到勘察工作的质量。因此必须要做到几点:a.在进行野外勘察划分地层时的划分时要科学、全面。b.根据岩土的状态、色泽以及湿度、岩心采取率等方面的具体指标进行划分。c.在多钻机进行作业的具体情况, 要进行勘察的统一编录, 防止勘察资料出现定性、描述、分层等问题从而不能统一的现象。 (2) 在进行采样碎石类的土时由于会具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也会出现较低的岩心采取率, 所以就很难发现碎石类土的软弱夹层, 并且碎石也具有很好的承载力, 然而它的均匀性会影响到基础地基产生变形, 所导致建筑出现变形以及不均匀的现象发生, 对此, 可以通过连续贯入的方法从而发现碎石土是否存在软弱夹层, 以判断碎石土的密实程度以及均匀性。但是, 也有专家认为, 应用连续贯入的方法则效率是较低的, 并且在勘探时不可能进行连续的贯入, 而在观测区域的地下水位时, 必须要充分全面的考虑到开采周围地下水的条件, 并且要在钻孔的24小时以后再进行, 而观测水位时, 应与钻孔的标高相结合, 但进行换算地下水的流向时可以允许存在±2cm的误差。
1.2 在基础地质的室内测试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就
是传送地质的岩土样时当送达试验室以后却没有进行及时的测试, 另一方面就是没有按照具体的操作要求标准进行试验。比如, 在要求对饱和土进行试样时, 如果测试没有按照相关的规范标准在达到一定的饱和时间;如果岩石固结试验中的压力值没有达到附加应力与上覆自重应力相加的总和要求;在部分的固结测试当中都没有按照相关的规范标准做好平行测试, 而提供的勘察报告也不具有可靠的准确性, 并且会存在与现场数据出现矛盾的问题, 从而对工程投资造成一定的浪费等一些相关问题。所以, 在对基础地质进行室内的试验过程当中必须要对送达的岩土样及时的开样测试, 必须按照国家的规定的标准要求对其进行操作试验。
(1) 对于原状土以及岩样的保管、采取, 必须要根据不同的岩石和土应用匹配的取样器, 当遇到软土时则可以应用薄壁的取土器, 而遇到较为坚硬的土时, 则应用二重管的取土器, 并且在取样后应妥善保管。 (2) 在送样时必须要及时, 合理的存放, 防止土样出现受热或者是振动等情况。
2 工程地质中主要地基问题及处理方法
2.1 主要地基问题
2.1.1 填土问题。
在对建筑物基槽施工中, 常遇到人工填土、冲填土在槽底残留, 老城区尤为多见。一般情况下应挖除松散填土, 将基础放在原状土层或基岩上。但经常由于施工条件受限等原因未能全部挖除, 而形成填土仍在槽底残留问题。2.1.2局部软土问题。对跨场地边缘或范围较小的软弱土层, 勘察时不易查清或遗漏, 但在地槽施工开挖时容易揭露出来, 验槽时应查明其深度和分布范围, 必要时分析软土的密度和力学性质。2.1.3地下洞穴及掩埋物问题。在城市建筑施工中, 常遇到被松散填土充填的古井、洞穴或其它地下构筑物, 如防空洞、线等。这些掩埋物尽管存在于地基的局部地段, 如不作处理, 将会影响建筑物的均匀沉降及安全使用。2.1.4相邻建筑物的相互影响问题。新施工建筑物与老建筑物的基础相近或相邻, 可能会引起老建筑物的不均匀附加沉降, 同时还可能会牵制和影响新建筑物的均匀沉降。如不作适当处理, 将会给相邻建筑物的安全使用造成隐患。
2.2 相关处理方法
2.2.1 填土和软土处理。
当基槽中残留的松散填土或软土厚度较小时, 应清挖至原状土, 用级配砂石回填, 也可用灰土、素土或粗砂回填夯实。对局部填土或软土较厚, 采用换土法受限或不经济时, 也可用人工挖桩 (土墩) 或预制短桩, 穿过填土或软土至原状土层上。根据工程情况也可采用砂石挤密桩, 粉喷桩复合地基或用硅化法加固软土地基等方法进行处理。2.2.2地下洞穴及掩埋物处理。对古井、洞穴和古墓等处理一般采用挖除杂土至原状土, 用级配砂石、灰土和素土夯实的方法处理。2.2.3相邻建筑物地基处理。当新旧建筑基础相近或相邻时, 应调查分析相邻建筑基础埋深情况, 尽量使新旧建筑基础埋深一致, 以减少其相互间沉降方面的影响。对重大荷载的建筑, 可设人工挖孔桩 (墩) 或钻孔灌注桩, 将桩端持力面选放在对相邻建筑沉降影响深度以下土层上, 以防止引起新的不均匀沉降, 保证相邻建筑物安全。
结束语
通过对基础地质工程与地质勘察应用的探讨, 我发现基础地质工程与地质的勘察过程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来进行, 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合格与勘察的精度达到规范要求。另外, 基础地质工程的建设是进行上层建筑施工的前提条件, 要不断对基础工程施工工艺进行革新, 才能确保整体施工的效率与质量。现在的建筑技艺多数是对于地上建筑而言, 在地下施工工艺上我们存在许多问题, 比如地下结构的创新, 地下材料的选取等等。基础地质工程的施工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有关部门要加强施工的管理力度, 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 我国的土地资源在逐渐地减少。另外,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 人民的生活需求量越来越大, 楼房、桥梁、道路、公共设施等的建设使得原本缺乏的土地资源变得更加缺乏。本文主要就基础地质工程与地质勘察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勘察,问题,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GB-50021-94,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1]GB-50021-94,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2]邢广锐.探析基础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36) .[2]邢广锐.探析基础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36) .
[3]陈俞佐.浅谈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技术问题[J].中国科技纵横, 2010 (8) .[3]陈俞佐.浅谈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技术问题[J].中国科技纵横, 2010 (8) .
基础地质工程与地质勘察应用探讨 篇9
在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基础建设环节有着重要意义直接关系着整个工程的建设质量和未来建设过程的效率和质量, 所以必须要重视基础地质工程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建设企业应该针对实际状况选择专业的地质勘探人员搜集地质资料, 并且科学分析地质数据获得相应指标, 在建设过程中确定合适的施工方案。如果这一过程中出现误差, 就会影响整个工程的中期和后期建设。因此, 这项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2 分析基础地质的工程勘察工程
2.1 野外勘察环节
作为地质勘察工作的第一环节野外勘察有着重要意义, 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来源, 通过这一过程可以有效了解施工地点的地质状况, 包括施工条件、地形地貌特点以及地质状况等等。野外勘察可以有效降低勘察的工作量, 通过科学的勘察技术确保工程质量。
2.2 获取原始地质资料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勘测岩土需要大量时间, 但是由于工程时间的限制, 使得这项工作任务繁重。因此, 在获取第一手资料时必要保证其全面性和精准性, 这也是在勘测过程中必须要做到的。如果在勘测过程中出现误差就会对整个工程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勘察过程中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科学划分业务勘测地层。在勘测过程中要依据当地岩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指标;采取多机进行勘测时要制定统一的编录;严格按照勘测的规则进行。
2.3 采样碎石类的土存在难度
在采样碎石类土时工作难度较大, 而且这一过程的岩心采取率也是比较低的。这类土壤的脆弱夹层很难被发现, 虽然碎石的承载力也比较好, 但是这类土壤会造成地基变形问题, 最终使得建筑出现变形或者不均匀现象。所以, 在勘察过程中必须要对碎石的密度和均匀性进行全面分析。
2.4 基础地质的室内测试存在难度
在室内测试基础地质时也存在很多我那天, 包括没有在实验室对传送的地质岩石样品进行技术测试;没有依据科学的方式进行试验等等。这些问题都会造成试验数据的不准确性, 使得测试出的结果不准确, 影响工程建设质量, 也浪费了大量成本。所以, 在进行基础地质状况的室内测试时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 及时将送来的岩石样品进行测试, 这样才能获取科学准确的数据, 为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准确的资料, 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3 基础地质工程中地质勘察工作应用方式
3.1 研究阶段地质勘察的应用方式
研究调查范围较为广泛, 在具体操作时应综合开展多方面分析评估工作, 首先应评估基础地质工程的条件, 主要包括确定地质断裂位置, 研究地质工程强震场地效应等, 其次应分析地质危害给工程建设带来的威胁, 研究地质的不良情况, 判断出因地质因素给工程建设带来的危害, 为基础地质工程建设方案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提高工程建设防害水平。其三有利于施工场地的选择, 有利于提高地质性灾害的防控力度, 对地基性质较差地区, 应尽最大努力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第四应全面收集地质资料, 收集资料应包含地质工程建设区域图, 地质工程建设用途、类别及结构, 地质工程场地地质变迁史等内容。
3.2 初勘阶段地质勘察应用方式
勘探内容主要分为地下水勘察、岩土勘察及场地勘察三部分, 其得出数据能够为基础地质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有助于确定地质承载力, 使检测地质变形工作更加方便、高效。基础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初期首先应勘察地质构造, 分析施工场地地下水冻深及埋藏位置, 准确判断岩石特性。
3.3 详勘阶段地质勘察应用方式
基础地质工程详勘阶段的重点工作是评价土地特性, 应从建筑地质分区、处理方法、形式、不良地质危害防害及降水影响等角度分析, 提出科学合理的勘察意见, 勘察工作具体要求应首先查明地质特性, 地质范围、形成地质的原因及其发展规律等, 最后根据分析数据提出针对性较强的预防方案。
4 工程地质中存在的地基问题和解决方式
4.1 存在的主要地基问题
4.1.1 填土问题
在对建筑物基槽施工中, 常遇到人工填土、冲填土在槽底残留, 老城区尤为多见。一般情况下应挖除松散填土, 将基础放在原状土层或基岩上。但经常由于施工条件受限等原因未能全部挖除, 而形成填土仍在槽底残留问题。
4.1.2 局部软土问题
对跨场地边缘或范围较小的软弱土层, 勘察时不易查清或遗漏, 但在地槽施工开挖时容易揭露出来, 验槽时应查明其深度和分布范围, 必要时分析软土的密度和力学性质。
4.1.3 地下洞穴及掩埋物问题
在城市建筑施工中, 常遇到被松散填土充填的古井。洞穴或其它地下构筑物, 如防空洞、线等。这些掩埋物尽管存在于地基的局部地段, 如不作处理, 将会影响建筑物的均匀沉降及安全使用。
4.1.4 相邻建筑物的相互影响问题
新施工建筑物与老建筑物的基础相近或相邻, 可能会引起老建筑物的不均匀附加沉降, 同时还可能会牵制和影响新建筑物的均匀沉降。如不作适当处理, 将会给相邻建筑物的安全使用造成隐患。
4.2 相应的解决方法
4.2.1 填土和软土处理
当基槽中残留的松散填土或软土厚度较小时, 应清挖至原状土, 用级配砂石回填, 也可用灰土、素土或粗砂回填夯实。对局部填土或软土较厚, 采用换土法受限或不经济时, 也可用人工挖桩 (土墩) 或预制短桩, 穿过填土或软土至原状土层上。根据工程情况也可采用砂石挤密桩, 粉喷桩复合地基或用硅化法加固软土地基等方法进行处理。
4.2.2 地下洞穴及掩埋物处理
对古井、洞穴和古墓等处理一般采用挖除杂土至原状土, 用级配砂石、灰土和素土夯实的方法处理。
4.2.3 相邻建筑物地基处理
当新旧建筑基础相近或相邻时, 应调查分析相邻建筑基础埋深情况, 尽量使新旧建筑基础埋深一致, 以减少其相互间沉降方面的影响。对重大荷载的建筑, 可设人工挖孔桩 (墩) 或钻孔灌注桩, 将桩端持力面选放在对相邻建筑沉降影响深度以下土层上, 以防止引起新的不均匀沉降, 保证相邻建筑物安全。
结束语
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基础地质工程占有重要地位, 这是影响整个工程进度和质量的关键步骤。在操作过程中必须要合理规划施工环节的每一个机会, 结合工程实际状况合理选择施工方案, 避免由于工程失误和重复问题而造成的施工成本增加问题。在施工前必须要合理进行施工勘察, 选择适当的勘察方式, 严格按照相关勘察规则和技术进行, 保证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再依据勘察结果合理规划施工方式, 这样才能建设质量更高、更加科学和高效的工程项目, 满足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娟.基础地质工程与地质勘察应用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34) :75.
[2]高仁忠.基础地质工程与地质勘察应用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14) :116.
基础地质工程与地质勘察应用探讨 篇10
在现代工程建设的过程中, 做好地质勘察工作, 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工程建筑物从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等达到安全、经济和合理的标准, 最大限度地使建筑物的场地、结构、规模、类型与地质环境、工程地质条件相适应。对于工程地质勘察而言, 它是充分认识客观地质条件和地质环境的一个过程, 需要遵循由区域到场地、由地表到地下、由一般调查到具体问题的研究、由定性到定量评价的基本原则, 认真调查并分析地质勘察的场地, 从而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2 地质勘察在现代工程中的重要性
2.1 有利于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
地质勘察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揭示地质构成;其二是提供土体的力学指标。一般来说, 地质构成决定着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处理方案的选择, 而且力学指标对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的影响较大。众所周知, 地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必须依靠钻探勘察工作, 再加上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场地是唯一的, 这一切使得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勘察成果缺乏可比性。因此, 作为建设工单位, 选择一家操作规范、专业技术较强, 且能够提供勘察成果的优质地质勘察单位至关重要, 它对于建设工程的顺利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2.2 有利于提高工程的质量
在现代工程勘察过程中, 依然存在许多迫待解决的问题。
2.2.1 工程概念不清, 勘探侧重点不明确, 缺乏针对性, 手段落后;
2.2.2 在地质分析工作中, 其理论、方法、计算公式等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2.2.3 报告中的基本地质条件含糊不清,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界定不明确, 有问题遗漏;
2.2.4 有些地质报告缺乏地质结论, 甚至先下结论, 后进行地质勘察等等。
不难想象, 这些问题的存在, 使得阶段性工程审查难以一次性通过, 以至于延误开发时机, 要么是通过了审查, 却留下了隐患, 危险性较大, 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因此, 在现代工程勘察中, 只有科学地进行地质勘察, 才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
2.3 确保地质构成与施工相符合
当前, 我国许多工程地质勘察缺乏监管, 首先, 在工程的前期, 需要由建设单位选择勘察单位, 但是大多数建设单位的专业知识不足, 没有充分意识到地质勘察的重要性, 以至于所选勘察单位的资历不高, 勘察技术落后。其次, 由于地质勘探属于野外作业、土工试验和资料整理的类别, 只能由勘探单位独自完成全过程, 而在监督不力的情况下, 钻孔、孔的深度、土样、土工试验等方面都存在许多漏洞。此外, 在现代工程地质勘察中, 严格审查施工图和地质勘察成果也至关重要, 只有科学合理的地质勘察工作, 才能确保地质构成与实际施工相符合, 以便精确地判断力学指标。
3 基础地质工程中地质勘察工作的应用探讨
3.1 基础地质工程研究阶段地质勘察的应用
据相关调查表明, 在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勘查是应该进行多方面的评估工作, 首先应评估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地质工程的相关施工条件, 主要包括研究地质工程强震场地效应, 确定地质断裂位置等, 其次应分析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地质危害给建筑工程施工带来的威胁, 研究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地质的不良情况, 判断出因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地质因素给建筑工程带来的危害, 为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地质工程建设方案提供有利条件, 提高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地质的防害水平。其三有利于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工程施工场地的选择, 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地质性灾害的防控力度, 对建筑工程项目地基性质较差地区, 应尽最大努力避免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地质灾害的发生。
3.2 基础地质工程初勘阶段地质勘察应用
勘探内容主要分为地下水勘察、岩土勘察及场地勘察三部分, 其得出数据能够为基础地质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有助于确定地质承载力, 使检测地质变形工作更加方便、高效。基础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初期首先应勘察地质构造, 分析施工场地地下水冻深及埋藏位置, 准确判断岩石特性;其次应查明基础地质工程的地质类型、形成因素、适用范围等内容;最后应根据勘察数据分析工程建设的最理想位置。初勘过程应优选勘察位置, 划分基础地质工程建设垂直分界线, 布置勘察点, 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地质变化, 对多变地带应加大勘察力度, 密布勘察点, 使勘察点成网状分布。还有就是应安排水文地质监测工作, 研究施工场地水文地质类型, 并应确定其补排条件, 测量实际水位, 观测施工场地水文地质的变化情况等。
3.3 基础地质工程详勘阶段地质勘察应用
基础地质工程详勘阶段的重点工作是评价土地特性, 应从建筑地质分区、处理方法、形式、不良地质危害防害及降水影响等角度分析, 提出科学合理的勘察意见, 勘察工作具体要求应首先查明地质特性, 地质范围、形成地质的原因及其发展规律等, 最后根据分析数据提出针对性较强的预防方案。其次应对基础地质工程周边各层地质类型进行分类, 作出分析报告, 以此确定工程地质的承载力及稳定性。最后应根据相应地质变形参数对基础地质工程变形特点进行预测及评估, 并应认真勘察施工场地的地下水分布情况及其埋藏深度, 根据地下水位情况判断相应地下水变化幅度及其对建筑物的损害程度。
除此之外, 勘察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布置勘察点, 应密切观察各勘察点变化情况。在数据测试或取样过程中, 相应底层结构数据应归整到一起, 分析建筑工程项目地基设计的需求, 试验时应严控受力层范围, 当土层出现不均匀沉降时, 应适时增加测量数量和取样数量, 确保建筑工程项目基础测量及采样工作的精准性, 确保建筑工程项目基础获取数据的真实性及可靠性。收集资料过程中, 基础地质工程施工的核心条件就是确保建筑工程项目基础稳定, 主要表现为施工地基承载力、强度符合工程建设需求, 因此, 在建设过程中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勘探人员必须确定地基基础类型及其预埋深度, 综合考量建筑工程项目基础的抗变形能力, 通过测量建筑工程基础地质的沉降量预测控制地基变形的有效举措。
结束语
地质勘察是工程建设过程中重要环节之一, 与建筑物的安全和工程造价息息相关, 这就要求基础地质地勘技术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感, 精通业务, 做好经济和技术评价工作, 不断提高自己的工程地质勘察水平。与此同时, 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 广大地质勘察人员必须加强对水文地质勘察的重视, 正确评估因地下水作用所引起的工程危害, 并提出科学的预防措施, 充分发挥地质勘察在现代工程勘察中的作用
摘要:地质工程以及地质勘察对于建筑工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 各项工程建设对于地质工程以及地质勘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也主要介绍了基础地质工程以及地质勘察的主要应用。
关键词:基础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应用
参考文献
[1]黄骁.北京延庆规划新城工程地质环境与建设适宜性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2013.
[2]李为乐.遥感与GIS技术在山区铁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 2008.
基础与应用 篇11
关键词:教学 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b)-0177-01
目前教育领域中常提到要素质教育,素质概念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由此可见,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个体的认识和实践,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其中,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占有很大作用。
邓小平指出教育要实现三个面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就是素质教育的总任务、总要求、总目标。教师肩负着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必须狠抓深化教育改革这件大事。作为计算机教师,应怎样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目前,我国教育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计算机这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计算机素质教育的任务就是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运用计算机的兴趣。
1 强化安全意识
1.1 使用网络安全意识
计算机安全问题大致分为物理安全、系统安全、信息安全等几种。在上课期间学生要做到保持不损坏任何机器、桌椅、上网时不乱安装游戏软件、不破坏电脑里教学软件。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拥有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规范、民俗习惯等,这些人通过社会化的计算机网络被连接到一起。计算机网络带给他们的应该是更快、更好的发展,而不是试图强迫别人接受某些思想或者文化。网络上的假新闻、假消息、信息战等,都可能给一个国家带来致命的危害,这些都属于文化安全的保护。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网络安全有关内容时,向学生及时进行抵制不良信息的教育,对网上不该吸收的内容不浏览、不传播。
1.2 网络环境安全意识
计算机机房也是学生学习的教室,首先学生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课后保持键盘鼠标凳子放一条线,不破坏教室的文化。另外上网时还有计算机的文明。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进行网络环境意识的教育是必要的。地球需要环保,网络同样也需要环保。环保就是保护生存环境,使生活在这个生物圈中的人能够身体健康、精神愉悦。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几年中,网上各种垃圾也在泛滥,网络中带有病毒的文件、BBS中肆意的辱骂、无限制地粘贴占用大量版面、运用非法手段攻击别人的计算机等,这些都是应该抵制的,网络是自由的空间,但也绝不是肆意妄为的地方,网民应该对自己生活的空间加以保护,不向网络倾倒垃圾,也不制造网络垃圾,就像爱护地球一样爱护网络家园。
2 实施三种方法
2.1 任务驱动学习法
“任务驱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的任务完成以后,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要对学生的任务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评价应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是否能够真正的把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对新的知识和技能深刻理解和熟练应用为标准。
在教学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要把握任务的系统性、延续性和难易程度,任务型教学活动中所设计的“任务”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太难了学习者会产生焦虑;太易了,会令人索然无味。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法”的本意。
2.2 情景式教学法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把枯燥无味的计算机操作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成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一个现实问题。例如:Internet中上传和下载文件这章节教学中,这是一个很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打听学生都使用哪些软件进行下载,都会进入哪些论坛,平时除了下载电影,电子小说,音乐等等,这些都是享用别人的资源,如何也让你的资源让别人受享呢?然后切入主题,今天来学习上传和下载文件。
2.3 主题教学法
主要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主动的自学;团队合作的精神,互相交流学习探讨;课前布置具体的主题,课后积极主动的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材料;课上积极讨论交流,课下认真总结。
3 培养四种能力
3.1 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把培养学生发现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课程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自己设计课题再作研究的形式,使教学活动从引导激发兴趣出发,让学生自己完成一部分的学习过程,培养自学能力。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教学任务,同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网站地址,并提出学习方法建议,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给出的某一个课题广泛地选择相关内容,通过Internet选择活动形式,求新和创新。
3.2 合作交流,讨论争辩,相互促进
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围绕探究的核心问题,分组开展合作学习,最后进行集体交流,讨论争辩,让学生在共同探究中进一步完善、丰富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做到让学生自己教会自己。
3.3 信息检索能力
首先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能意识到在信息化社会对信息的需求,能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把握对自己教学有价值的信息,具有把这些有效的信息融合到课程教学中去的能力。在《Internet基础与应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几个著名的搜索引擎熟练使用,并比较其特点,在实验中也安排了使用网络检索信息的实验内容。除此以外,还向学生介绍一些数据库的检索方法。
3.4 动手能力
学习,学是读书,习是动手,学习是两者的结合。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动手能力不够,就造成创新能力不够,就适应不了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动手能力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拿起来能做;二是做得好。
4 结语
《Internet基础与应用》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机运用意识、提高科学文化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实施三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同时也要把握好度,考虑好应该什么时候用,怎样用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才能让学生学习到真正的知识,并很好的运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科研网.http://www.edu.cn/.
[2]孙玉坤.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试论自动控制工程基础与应用 篇12
自动控制系统通常都是由对象和控制装置两个部分组成的, 多年来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自动控制作为一门专业课程,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已经成为了新技术、新产业当中的重要点之一。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将会彻底的使劳动发生改变, 提升劳动生产力和产品的质量, 达到节省资源的目的。
1 自动控制概述
自动控制是由控制对象和控制装置两个部分组成的。主要包含了以下三种控制方式:首先是闭环负反馈控制, 这种控制方式主要依靠系统接受偏差信号, 用偏差信号来起到控制的作用, 它的结构比较复杂, 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准度。其次是开环控制和复合控制, 复合控制是由开、闭环组成的, 有着两种控制的综合性优势。
自动控制作为一门学科, 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应用有可能会改变人类的劳动力, 使得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同时提升产品的质量, 节省资源, 将会在未来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1.1 自动控制系统种类
自动控制系统是十分复杂的, 当中包含了很多不同的类型。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参数等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在系统中产生不同的变化, 系统为定常系统。此外, 一些结构和参数等不随着时间变化的系统则是线性定常系统, 这种系统是十分重要的系统, 近年来我国已经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形成了成熟的研究成果。
1.2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
自动控制理论是在人类的不断发展和实践中而得来的, 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上个世纪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 在非线性系统等方面出现很多的系统控制问题。现代化控制理论中常常会使用到其他的一些空间系统发展, 只有通过自动控制才能实现对行业的了解和自动化理论的了解。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期, 一是经典控制理论, 二是现代控制理论, 三是智能控制理论。
1.3 模拟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
对于模拟式控制系统来说, 它的调节器是由模拟部件来实现的, 当中的信号都是根据事件的变化而连续变化的, 可以随意取值模拟。而计算机控制系统中, 控制器全部是通过计算机来实现的, 这种系统的执行部件和控制对象的信号通常都是根据事件变化的模拟量。对于控制系统来说, 一定要建立相关的数学数据模型, 以此来利用解析法以及实验分析法来建立一种关系, 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另外微分方式是控制系统的一种基本的方法, 控制系统具有多样性, 因此控制系统的微分表现方式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2 自动控制系统模型
在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中, 应建立起相同的数字模型, 可以根据系统运动过程的原理等来建立起一种关系, 使得更加方便分析和理解。控制系统中的数学模型、离散系统分析等内容所强调的都是物理概念和实际的应用。建立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首先应正确的理解拉氏变换和拉氏反变化概念及其基本原理等[1]。对动态结构图有着正确的理解, 同时能由系统微分方程组来画出基本的动态结构图。应正确的理解传递函数的意义, 对结构变化等能熟练的掌握, 对一些比较常见的系统经过结构变换图, 使传递函数得出值。其次, 应熟练掌握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熟悉函数的特征和概念。数学模型本就是比较抽象的模型, 利用数学模型能便于在理论研究上得到统一的属性。
3 分析法和研究系统
线性系统能分为最小相位系统和非线性系统, 我们主要对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系统分析就是在给系统结构、参数和工作条件下, 对其数学模型进行研究。当中含有稳定和动态性能的分析, 主要看其是否能达到规定的要求, 并分析这些参数变化和动态性能的影响, 使其满足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的要求, 当有系统不能满足要求时, 就应当找到解决系统控制性能的方式[2]。
4 系统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对系统进行理论分析研究时的主要依据。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通常都有很多种类, 一般来说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等比较常用。不同的数学模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转换。微分方程是用来描述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最基础方式之一, 传递函数则是在初始条件下对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
(1) 机理分析法。机理分析法的机理比较清晰, 应用的范围较广, 但同时要求对象特性也比较清晰。
(2) 实验测试法。这种方法对对象的特性清晰没有过高的要求, 只要有输入和输出数据就可以, 但实验测试法则受到适用面的限制。
(3) 结合法。结合法也就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 一般来说, 用机理分析法来确定结构, 然后使用实验测试法来确定参数, 使两种方法的优势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并克服当中的缺点和限制。
有着积分作用的控制器, 在单方面的信号偏差作用下, 导致控制器脱离了正常的工作状态, 并进入另一种深度饱和的状态。想要控制饱和状态出现, 应在控制器输出达到输出范围的上下限时, 去掉积分作用, 迫使积分作用输出不再持续上升[3]。
5 结语
本文主要对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分析, 并引入了一些相关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充分的体现出了时代变化的特征, 利用基本的控制理论和概念介绍控制论的对象和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我们在控制系统的观点上不再是传统的静态观点和局部观点, 而是从整体上得到锻炼, 帮助我们从整体系统中进行信息的传递, 并形成动态行为。
摘要:自动控制工程基础是机电专业中的基础内容, 自动控制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自动控制系统组成和设计等部分的基础性理论知识。近年来自动控制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工控制方面, 在军事、航海等方面也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自动控制工程基础和应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自动控制工程,基础,应用
参考文献
[1]温艳芬, 李化民, 周胜利.工业控制用计算机[J].工业计量, 2014, 04 (01) :15-19.
[2]姚坤弟.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应用于工业控制[J].洪都科技, 2010, 05 (02) :30-33.
【基础与应用】推荐阅读: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08-31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试题10-26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实验报告08-28
应用基础06-22
基础应用平台05-27
外贸基础及应用06-03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与研究09-01
《应用经济学基础》07-19
法律基础知识应用06-17
机械技术应用基础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