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肌理

2024-06-22

建筑肌理(精选10篇)

建筑肌理 篇1

1 项目概况

秦皇岛市山海关一中(以下简称“山一中”)毗邻山海关,位于山海关古城内的东北角,校园东、北两面以古长城为屏,因此有“全球唯一以长城为院墙的学校”之美称。校园内均为仿古建筑,环境古色古香,优美宁静,文化氛围浓郁。

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北起点,境内长城26 km。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 km,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全城有4座主要城门,并有多种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山一中扩建工程此次新征用地11 962 m2,分别位于校园西侧和东南角,用地内为旧有民房。该工程拟对两栋教学楼进行扩建;新建学生宿舍两栋;新建图书馆、教学楼、教工食堂、学生食堂、风雨操场各一座。新建总建筑面积共12 116 m2。由秦皇岛市建筑设计院二所主持设计完成。

2 设计构思

新征用地内进行加建及扩建后,校园建筑规模将更进一步加大。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五个一流”(即一流的办学思想、一流的学校管理、一流的教育教学设施、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建国家示范性高中。为此,设计在规划布局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2.1 以人为本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教育的背景下,人们普遍认识到大学教育的重要性;而好的高中教育才能保证学生顺利进入大学殿堂。因此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也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学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更应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拓展;点拨教化的环境要能体现潜移默化的道德感悟。以人为本,不该是空洞的说教,而要融入设计的每一个细节。

2.2 节约高效

高等中学的教学场馆主要满足日常师生的教学活动需求,无需多余功能以免浪费国家资源及经费。本着这样的理念,加建部分教学楼延续了原有教学楼风格,仅加以简单装修,并无多余修饰;新建教学楼和图书馆也模仿原有建筑风格,淳朴简洁。风雨操场内部布局紧凑合理,避免造成空间的浪费。两栋宿舍楼由于限高的要求比较低矮,但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同时充分利用地块的高差变化。两座食堂顶部采光减少了电力的浪费,也让在里面进餐的师生体会到古城的优雅氛围。

2.3 和谐共生

由于独特的周边环境(北侧及东侧被长城城墙环抱),校方及山海关区规划部门对我们提出了新建建筑的限高要求,其最终目的是建筑不对古城楼之间的相互可见造成干扰。这是个有趣又不多见的限制条件,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个虚拟的“视线走廊”,保证它的畅通无阻,即在其穿越的平面范围内的建筑高度要低于城墙高度。基于此,新建建筑高不超过两层,并依地形高差变化做出局部调整。加建及新建建筑很好的延续了原有建筑文脉,和谐统一。整个校区显示了山海关古城地域性建筑风貌,和周围古长城融为一体,共生共荣。

3 校园规划

3.1 新旧融合

整个工程的总体思路是融合,新旧建筑要做到融合,扩建部分就像自原有建筑生长出来的,既有原始的纹理又有新的生气。在规划中对原有两栋教学楼进行了少量加建、新建图书馆、教学楼、教工食堂、学生食堂各一座、在地块最北端新建两栋学生宿舍。形成南部教学区、北部生活区的区域划分,两区之间新建一座风雨操场,方便师生进行体育活动,丰富业余生活;同时和东侧原来学校内的已有体育场衔接并形成更大规模的运动区;东南角的用地距离校门较近,被设置成自行车场地及机动车停车场,缓解了之前没有停车场的压力,也符合动静分区的整体规划。

3.2 交通组织

原有规划形成的交通路线被延续下来,没有大的变化,停车场的引入使得校园的功能更加完整。三纵三横的主要交通流线更加清晰,另外各个楼栋之间的小型流线完善了整个交通的组织,师生行走其间不会遇到绕远及死角等部分。图书馆东侧的广场虽然由于图书馆的介入而受到了一些遮挡,但仍为校园内的核心大块场地,继续衔接各功能分区,有集散交流,缓解人流等作用,其加强交通流畅性的作用无可替代。

4 建筑设计

4.1 平面布局

从平面布局来说,图书馆造型为L形,大部分功能安排在横向矩形平面中,小部分纵向矩形安排在东北角,使图书馆与北面的风雨操场之间形成一个充满围合感的小空间,方便师生在此交流漫步;与此类似,校园西北角的教工食堂也布置成L形,与其南侧的新建教学楼之间形成另一小空间,充分减弱食堂对教学楼的各种干扰;另外,新建教学楼与校园东北角的学生食堂对应,都为长条形。位于中心位置的风雨操场为长宽比并不显著的矩形,稳重大方,整个平面布局构图紧凑。

4.2 建筑造型

建筑造型是建筑内涵的外在表现,创造独具特色的各建筑单体新形象和统一的建筑群体形象是本设计的目的。考虑到山一中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原有建筑均为仿古建筑,此次加建和新建建筑的造型仍采用仿古形式(见图1)。两栋教学楼的加建部分继承了原教学楼造型,只是内部结构稍有不同。图书馆同样采用了原有教学楼的形象特点(见图2),加强了校门正对主线上的建筑形象,突出教学为主的宗旨。图书馆北侧的风雨操场(见图3)造型直接来源于周围的城楼形象,暗示文武兼修,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多重意义。最北端的两栋宿舍楼(见图4)是学校扩大办学,使更多学生可以安心住校学习的实质性举措。造型源自我国历史悠久的合院住宅,让同学有学校如家的亲切感觉;两侧立面造型没有采用图书馆那样的歇山屋顶样式,意在模仿古制等级降低层次,避免浮躁,硬山造型同时也达到了节约资源的目的。 西侧新建的一栋东西向布置的单层教学楼造型来源于学校东侧原有教学楼。两座食堂(见图5,图6)造型抽取了长城城墙及城楼的一些形象作为符号,重复利用那些符号,材料的选用上也以尺度较大的灰色条形砌体模仿城墙造型,与周围古城墙呼应。总的来说,尽量减少各单体造型变化的突兀,使整体校园建筑风格更加统一。

5 结语

我们在设计中再次体会到充分研究基地条件的重要性,此次设计的许多难点都是基地所处特殊地理位置造成,还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已有建筑的制约。怎样延续学校原有建筑肌理,保持独特的地域性建筑外观,始终是限制着同时也是启发我们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教育建筑首先必须满足功能要求,其次考虑造型新颖,还要兼顾经济实用。山一中扩建工程立项时间很短,我们的方案经过校方和有关规划部门的审查和几次修改后,已经顺利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新校区预计2008年年底投入使用。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导师华侨大学关瑞明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刘安平.一叶知秋百年树人——华南师范大学二期体育场馆设计理念[J].城市建筑,2006(3):34-37.

[2]徐丹.论城市肌理——城市人文精神复兴的重要议题[J].现代城市研究,2007(2):23.

[3]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4]赵柏洪.柏林与上海城市肌理演变比较[J].山西建筑,2007,33(9):67-68.

徐晨阳?心象的肌理 篇2

“心象的肌理”中的“心象”意在“澄怀味像”关照心中景象;而“肌理”体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创作形式。

心象是就我的绘画内容而言。从东方艺术的范畴来看,心象是相对于意象的。一直以来,谈到中国的绘画艺术,总是会谈到意象绘画。主要指写意画、文人画,讲求逸笔草草。现在我们看中国的传统绘画,更多的是从意象绘画的角度来研究。而我觉得中国传统绘画里还存在另一条脉络,我把这条脉络称之为心象绘画。这个传统可以追溯至北宋甚至更早。以北宋山水画为例,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或者郭熙的《早春图》,他们的绘画与之后的山水画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的作品看上去是很写实很具象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画中所精心描绘的并非现实中的某座山峰,某个景观,而是胸中丘壑的呈现。虽然画面所呈现的似乎很具象,甚至有着超越现实的真实,但那是一种心象的风景。

就如同我现在的绘画一样,我要寻求的是心象的绘画表现。表面上的具象与写实并不是作品的重点,我只是在用画面中的形象来表达我内心的意念。

从世界艺术的范畴来看,心象绘画又与西方具象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如前所述,心象绘画尽管表面上看似乎非常的具象,却并非写生得来,也非现实的写照,而是外部世界投射于画家内心后,与主观意念融合后,绘画臆造的景象。是画家对自己内心物象的体味与表现,是构筑于意念和经验基础之上的。其视线是向内的,投射于心灵,是一种内观,东方艺术的特点在于对世界的观看方式上。而西方的具象是画家对于外部客观世界的观察与描绘,是一种理性的再现。

而对于这种心象的表现,我运用了一种独创的绘画方式。既区别于西方传统油画表现方法,又非水墨画的宣纸与墨,而是用油画及综合材料,在有肌理的画面上层层堆积,产生出一种色彩斑驳,色点、色块重叠交融、极其丰富的画面效果和肌理。堆积的疏与密、色彩的强烈或暧昧、厚与薄、丰富或单纯,都会因作画当时心念的移转而变化。因此,看似无规则的色斑,实是情绪和意念的堆积,如同心象之凝结。因为形成的是斑驳的色点,远看有晕染的感觉,像是岩画,又似中国水墨山水画中的皴法和层层的点染。

这种点点实际上非常接近我對大自然的那种感觉。对于自然,我最先的感觉是茂密的丛林,长满苔藓、杂草蔓延的地方,一些不知名的小芽从土里冒出来,一片一片的植物四处繁衍。这样的场景是自然生命的体现。包括那些远山,如果只是用色彩、用明暗、用色块去表现,总觉得与自己的感觉不贴切。因为实际上山上有着非常多的植物,层层叠叠的树木,点也好,线也好都是很接近自然的表现,与想要表现的对象是很贴切的。因此这种层层叠叠的点的技法又与我对自然生命的感受结合到了一起。我曾经在日本的筑波山脚下住过两年,住在一个带一圈院子的两层的小楼里,院内有十几颗各种树木和繁多的花草。草坪不大,却很精致,松树下巨大的黑色卧石上放一只盛水的小盅,那是让小鸟来喝水的。一条乡间水泥路经过院门前,路那边即是水田。我经常沿着小路在筑波山脚下散步。到处是高大的树木和茂密的灌木丛,树根盘根错节、枝叶郁郁葱葱,田埂上、树下路边有密密层层的细小植物。在那样的一种环境里,世界就是由层层堆积的点和穿插其间的线组成的。因此,画面所呈现的点与线,既是自己的表现需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对油画既成技法的解构:又是我对外部世界真实感受的体现。(文章由新绎空间提供)

建筑肌理 篇3

肌理是指物体表象上的纹理, 肌理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基本语言形式, 具有表达情感的功能, 肌理通过物体表象上不同排列、组合、构成方式形成不同的肌理形态给受众以不同的视觉感受。著名的建筑师李伟说, 建筑的外表皮是解决建筑形式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建筑表皮可视为建筑的肌理。

肌理作为最直观的物质表现形式, 具有普遍性, 在生活的每一处都可以洞察到肌理的存在, 大自然留给我们众多的现实纹理, 称为自然肌理, 这部分纹理源于自然生与自然, 如木材、石材、黏土等, 具有物体原始的肌理美感, 无需再加工, 其形态丰富多样在现实中营造了多样的形态同时也表达不同的情感。此外, 为现实的应用创造了多种形式, 此外, 人们也在生活中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人造的肌理来满足人们对于材料视觉和触觉感知上的需求。

二、肌理形态表现力的因素

1、材料的质感

材料的质感是肌理形态形成的基础也是表达情感的语言, 材料的坚硬、柔软、粗糙的质感透过肌理单体结构的排列组合形成各不相同的视觉形态传达特殊的视觉和触觉感受。如木材的韧性与天然性, 表面纹理的花样性与复杂性, 丰富了主体表象, 传达出自然朴实亲切之感;石材的的坚韧与重量感, 以及肌理的或粗糙或平滑的质感, 传达出天然生态的情感。材料的质感传达出的不同的视触觉感受是肌理形态表现的主观因素。

2、排列组合方式

材料肌理排列方式发生变化, 所产生的视觉效果随之也发生改变, 也就是说排列组合方式决定着肌理形态的表达效果, 如在一张干净的纸上画不同方向不同粗细的线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也是不尽相同的, 展现的肌理形态有明显差异。人们可以根据需要组织肌理, 编排纹理的方向和角度做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

3、视觉距离

对于同一种材料的会由于观看者距离的远近高低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当距离材料肌理近时能够发觉纹理的单体形态特征, 强烈的感受到肌理的粗糙、平滑、凹凸的效果, 相反, 远距离的观察会给受众整体的稠密感, 表达不一样的肌理效果。设计师运用距离感展示肌理千变万化的层次, 从不同视角展露了肌理的美感, 观察者的视角距离在建筑表皮设计中是设计师常考虑的因素

4、光线感

在设计中光线是被着重考虑的客观因素, 尤其对于肌理美的表达更是一个必要条件, 视觉感是受众接触材料肌理最直接的方式, 光线的强弱程度、色彩变化、冷暖对比都会对材料肌理的最终效果产生影响。如在一块光滑的石壁上, 光线强弱会加强肌理的表面效果, 造成突出或者弱化的视觉感受, 色彩的冷暖对比加强了材料肌理的前进、后退感, 相同的肌理会因为所用灯光的不同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

三、建筑外表皮设计中材料肌理的表现方法

1、运用材料的天然肌理

建筑的外表皮是形成建筑形式的基础, 抽象的说建筑外表皮是建筑的衣服, 而材料肌理又是构成建筑“服装”的基本元素。每一种材料都有自身特有的组合规律, 表达着不同的肌理美感, 将材料肌理自带的美感运用到建筑外表皮设计中是强调突出建筑特色的常用的表现手法。建筑师通过运用材料天然肌理丰富, 建筑形态, 达到最终的预期效果。如建筑外表皮用朴实的木材、粗糙的毛石、温润的黏土塑造建筑, 营造肌理效果, 创作更新奇的视觉效果。再如同大家所熟悉的“水立方”的设计, 其用单一的细胞肌理进行不同方向排列组合成面, 面与面的转变结合形成体, 以水为单位的概念给人一种亲和感, 水立方的完成也影响着周围建筑环境的改变, 天然肌理在建筑外表皮设计创造了更多的造型语言。

2、不同质感的肌理搭配

材料样式繁多, 肌理种类更是举不胜举, 人们为了满足审美、功能、装饰、或者形式的需求需要更多的肌理达到最终的预期效果。材料肌理之间的搭配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同一材料不同的肌理走向进行方向顺序上的变化, 运用重复、渐变、对比的表现手法塑造建筑的外表皮, 能够实现肌理由细腻到粗糙, 由简单到复杂的, 由单一到多样的视觉效果, 丰富了建筑形式。不同材料肌理搭配, 能够起到强调建筑外表皮的作用, 就像我们的服装搭配一样, 不同质感不同肌理的搭配会给人不同的印象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效果;如用细腻的木材和凹凸不平的石材进行肌理搭配会给人一种对比强烈的视觉感受。

3、利用加工技术创造新的肌理

材料肌理表现力在建筑外表皮中的地位备受关注, 也吸引了人们对于肌理自身的注意, 很多的肌理已经脱离了原始的特质, 以一种新的表面质感再现, 这一变化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再加工实现的, 新材料以原材料为单元基础, 打破固有质感、编排方式、组织方式, 改变这些元素, 产生新的视触觉肌理。如亚光面的金属、油漆和磨砂玻璃。人工加工创造的肌理满足了在建筑设计中突显外表皮的需求, 建筑外表皮作为肌理表现力的载体, 也随着肌理样式的多样化、多元化得以深入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四、结语

随着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 材料肌理将会被更广泛的开发应用, 本文意在通过对材料肌理的概念和影响材料肌理的表现的因素, 其中包括材料的质感、组合方式、人观察的距离光线感等进行分析, 着重阐述材料肌理在建筑外表皮的表现力表达方法。如何将肌理合理的应用到建筑外表皮的设计中, 需要建筑师结合具体实际, 更充分的表达肌理效果, 丰富建筑形态以及建筑外表皮设计的造型语言, 实现建筑外表皮的功能与审美相协调, 营造出多样化的建筑外表皮形态建成。

参考文献

[1]张喜文, 张书鸿.材料肌理在展览空间中的应用[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2, 03:79-81.

[2]董铁鑫.材料在建筑表皮设计中的表达[D].内蒙古工业大学, 2009.

[3]王颖娟.浅谈室内设计中材料肌理的表现方法[J].民营科技, 2011, 08:342.

[4]甘立娅.建筑外表皮材料艺术表现研究[D].重庆大学, 2007.

陶瓷装饰中肌理的表达形式 篇4

绘画中,肌理是物质材料与表现手法相结合的产物,是艺术家依据自身的审美取向和对物象特质的感受,利用不同的物质材料、工具和表现技法创造出的一种画面的组织结构与纹理。这种特定的纹理变化所呈现出的视觉感受,正是艺术家们所探求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

肌 理

表现形式

材 料

陶瓷装饰

早在很久以前人们就懂得如何运用自然中所具有的肌理美以及创造新的人工肌理来丰富作品的表现语言。远古时期人们运用绳子的肌理拍打泥坯,并形成规整的拍打纹、绳索纹等肌理以达到坚固和装饰陶罐的目的;唐代的“唐三彩”利用黄、绿、褐等色釉装饰,在器皿上形成釉面之间的浓淡变化、斑驳淋漓的肌理效果,使器皿达到堂皇富丽的装饰效果;另外,江南一带的染织艺术“腊染”也是利用蜡液的凝结收缩从而在布面上形成自然又极具装饰意味的肌理效果。中国画运用泼墨、皴擦等技法形成各种飞白、枯笔、墨晕的画面肌理效果等等。

现代陶瓷装饰中肌理的运用也为陶瓷的艺术表现形式带来了不可匹敌的艺术效果。当代陶瓷装饰已不再局限于纹样这种单一的形式,还包括了色釉、肌理以及制作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因此,从工艺手段上可分为肌理和绘画两方面表现手法。而陶瓷装饰中的肌理又可从以下两方面获得:一是材质自身的肌理;二是人为加工后形成的肌理。

一、材质自身的肌理

1、高温颜色釉的肌理

颜色釉是一种以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适当的气氛中经一定的温度烧成后,呈现出不同色彩的陶瓷颜料,它具有色彩艳丽晶莹剔透、质感丰富的视觉效果。同时它经高温窑变后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肌理美。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赞美曰:“窑变之器有二,一为天工,一为人巧,其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幼作幻色,物态直名之窑变”。

艺术家们正是运用各种色釉在高温下产生的不同流动性、发色效果及釉的肌理性,以喷吹、沾釉、平涂等手法进行装饰,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种效果往往在不同烧炼氛围中产生巧夺天工的意趣。艺术家们根据自身的想象在这自然奇幻的变化中随类赋彩进行彩绘装饰,使整个画面达到酣畅淋漓,釉与画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利用釉面偶发肌理进行创作的作品中我最钟爱宁钢教授的《唐梅》系列,作品完美运用火的神秘作用塑造了梅花所独具的“生命感”。作品以红色高温釉为基底,突出主题。再以乌金釉和黄釉,通过高温后釉面所产生的自然流动的肌理效果表现树干斑驳的质感。釉面喷洒过程中的虚实变化,形成了茂密的梅花林,使画面富有变化。最后再以玻璃白施以没骨画法,表现出梅花的清丽素雅。这种艳丽的装饰色彩和肌理的视觉表现打破了瓷质平滑、光亮的质感。使作品在材质上产生了强烈的色彩与肌理的对比,质地粗糙与细腻的对比,具象与抽象的对比。画面虚实、疏密浑然天成。斑驳的肌理体现出高温色釉在窑变中产生的天人合一、鬼斧神工的效果,形成了无尽的艺术韵味。

这种材料的美感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意图,在准确而又生动的造型基础上强调了高温色釉流畅与滋润的韵味。将釉的斑驳肌理融入画面结构之中,釉色的色相搭配、釉面纹理展现、线条、肌理效果等这些形式结构的“妙造自然”处理,是其他艺术形式用笔去描绘所达不到的特效。可谓法于传统,却又不同于传统。

2、泥坯自身的肌理

陶瓷材料的自然美,也是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在不同的艺术家眼中泥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绘画载体,通过在不同形态的陶瓷载体上进行绘画创作,可以体现出作者不同意境的转借表达。他们通过自身对陶瓷载体的形式要求做出相应的形态变化和肌理效果,从而达到所需的艺术效果。

如黄焕义教授的《山水情》系列,就是在保留泥料自然形态的情况下,采用传统“开光”的装饰形式,并借用明代的山水图案做装饰。其未施釉的陶瓷表面与青花绘制的开光处形成了粗糙与光滑的肌理对比。以陶泥未施釉的表面表现出山的质感,在这种运用泥性的单纯造型语言与传统青花结合的装饰手法中,作品展现出了一种传统与现代语意的转换,充分表现出作者对于中国山水意境的独特理解。使作品注入了生命,拥有了灵气。

又如刘颖睿教授的《嫣然篱间》(如下图)就表现出了一种陶艺本真的美,作品在造型上显现出一种圆滑动人的曲线效果,画面主体施以青釉的芙蓉花呈现出了一种玉质的美感。其余部分则是将粗犷的人为肌理和细腻的高温颜色釉相组合,形成一组对立统一和谐的共同体,通过这样的肌理表达形式,作者将芙蓉花、青白釉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陶艺肌理语言所代表的西方现代文化有机结合并深度融合在作品之中。

这种借由绘画载体的肌理、造型形式来体现作品的装饰意志,不失为是一种新型的作品表达方式。通过载体本身所具有的肌理感来诠释作品的主题,其艺术效果可谓“天人合一”。

二、人为加工后形成的肌理

陶瓷装饰中肌理的表达形式还有一些是出于创作者人为的意识所精心设计的肌理效果,如雕、刻、划、镂空等。在陶瓷装饰历史中雕、刻技艺最为经典的就是宋代的“半刀泥”刻花工艺,其图案纹饰简练明快,每根线条都具有深浅变化,虚实相间,使画面有凸起之感。而在当代陶瓷装饰中雕花艺术更多结合于色釉、颜料等材料的使用,这种手法能更好地使陶瓷造型与装饰融为一体,内容与形式相互呼应。雕塑与色釉、绘画分别显示出肌理、平面、立体、形象的不同特点。同时也最明显、直观地保留了在陶瓷装饰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并加以发挥和利用,成为当代陶瓷综合装饰中一种独具风格的肌理表达形式。

宁钢教授的《和合》系列,就是通过这种手法进行艺术表现的。首先,艺术家根据自身对于画面主题的认知,有意识地运用半浮雕的手法先在素胎上将形态不一的鹤雕刻于视觉中心的位置,它们或是低头觅食,或是抬头仰望,给人以一种生命的气息。再运用黄绿釉,让上层色釉在底色上不规则地产生变化,经过高温烧制后产生意外的色泽窑变,并恰到好处地利用色釉效果作为天空和地面的部分。最后根据烧好的画面层次运用粉彩绘出水面嬉戏的鱼儿,荷塘摇曳的荷花,以及远处丰收的麦穗。不知不觉把人带入大自然恬静、美好的翩翩联想中。从中也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向往美好的单纯心境。这种雕刻与色釉结合的装饰构思缜密,手法极具现代气息,不仅使画面主体突出,更使画面有一种立体的真实之感,观者仿佛置身于画中,平静美好的画面,使作品充满着醉人的魅力。

三、总 结

当代陶瓷装饰中肌理的装饰效果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赋予画面自由、奔放、纯朴、天趣的艺术风格,增加了陶瓷画面的美感。是画面“精、气、神”的完美结合。肌理的运用与表达不仅有助于陶瓷艺术语言的表现,同时也丰富了陶瓷的画面表现形式。因此,在当代的陶瓷装饰中我们应不断创新寻求新的肌理效果和肌理表达形式,以满足人们对审美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李东明.论陶瓷色釉的运用,中国陶瓷,2000

[3]孙燕明.浅析在高温窑变釉彩瓷胎上绘画[J],景德镇陶瓷,2007

[4]赵经寰.论绘画肌理美[J].美术,2008

室内环境中的肌理构成与肌理设计 篇5

肌理, 对室内环境设计来说并不陌生。首先, 在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三大构成》中, “肌理构成”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支, 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学习之中。其次, 肌理由于自身的存在特性, 需要依附于材料, 是材料表面各种纹理和图案的视觉与触觉展示, 而材料又是室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空间设计的物化支撑。可见, 肌理与室内空间设计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 肌理构成与肌理设计是有区别的, 不能将二者等同而论。肌理构成是理解肌理、掌握肌理的一个重要步骤, 是学习与训练的过程。对肌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进行科学系统的肌理设计, 并将肌理设计应用到具体学科之中。

一、关于肌理构成的解读

在基础构成课中, 肌理课题的训练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单元而存在的, 并且在每个构成课块中关于肌理的训练内容都有明确的目标。总体来说, 平面构成中的肌理, 主要包括二维空间中的视感肌理以及二点五维的触感肌理。色彩构成中的肌理, 在视觉肌理效果研究的基础之上, 增加了色彩的纹路、凹凸、光泽、粗糙等元素。在立体构成中, 肌理所散发的空间维度上升到了三维, 形成了立体化的展示效果。

可见, 肌理构成的艺术研究方法, 建立在构成学的研究基础之上, 即将肌理的美学特征归纳为抽象化的基本形态, 并经过平面、色彩和立体三个层次的逐一训练, 通过专业化的学习, 达到对肌理构成语言规律性的认识。这样的训练方式在基础学科的学习阶段是行之有效的, 能够解决学生对肌理的认知问题, 并使其掌握肌理在平面、色彩及立体空间中的形式美法则。但是, 这只是肌理认识的初级阶段。肌理构成的学习方式, 是将肌理从应用目的、功能效用、空间氛围、环境特性等设计语境中抽离出来, 再对其进行孤立思考。这显然不能满足肌理在日后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再加上对知识体系连贯性掌握的不够完善, 很多设计从业者对肌理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构成意义上的利用拓印、滴溅、挤压、熏烫、流淌等方法所形成的二维肌理效果上, 或是木质肌理温暖自然, 石材肌理冷峻、坚硬等浅层次的理解上。这就需要我们将对肌理的认识由肌理构成升华为肌理设计。

二、从肌理构成到肌理设计

肌理构成与肌理设计是有区别的。设计师需要从认知方式、思维模式、实践操作等方面着手将对肌理构成的认知转变到对肌理设计。

首先, 要明确肌理设计的服务对象。肌理存在的目的是为设计而服务, 而设计是为大众而服务的。因此, 肌理设计应避免设计师的自娱自乐和自我欣赏, 而应秉承为他人做嫁衣的服务精神, 将使用者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作为肌理设计立意的出发点, 充分尊重肌理的艺术规律和设计宗旨。

其次, 要理解肌理设计所传达的设计语义。构成中的肌理传达的是单纯的美学法则, 侧重于对形式美和意境美的追求。而设计中肌理的语义符号信息则更加饱满和丰富, 注重肌理所传达的或隐晦、或显现的设计内涵, 是设计语言的升华与沉淀。在室内环境设计中, 肌理语言的充分利用, 更有助于体现空间的设计思想与氛围。

再次, 要注重肌理设计的整体效果。在构成中, 肌理往往以面积范围较小、题材类型单一、设计意图模式化等形态孤立地呈现, 而设计尤其是室内环境设计是整体和多元的艺术, 包括时间、空间、材质、色彩、灯光、造型等诸多要素, 而肌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群体关系中, 肌理既要体现自身的特性和优势, 又要与周边的元素相搭配, 制造和谐统一的室内空间装饰效果。

三、肌理设计在室内环境中的应用与延伸

肌理, 是一个异彩纷呈、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按其成因可分为天然肌理和人工肌理。如树木、花草、沙土、岩石、动物皮毛等属于天然肌理材料, 这些自然物质表面的肌理源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浑然天成, 相映成趣。而金属、玻璃、人造石、塑料、涂料等属于人工肌理材料, 是通过主观加工并组合创造出的满足不同使用功能、又兼具独特肌理形态的材料。那么在室内环境中, 该如何挑选这些种类繁多的肌理材料呢?选择的依据和应用的原则是什么?肌理在空间环境中又具有哪些实际的功能?单纯的肌理构成知识, 显然已不能解决上述这些问题, 我们需要将肌理构成上升到肌理设计和肌理应用的高度上来进行分析。

(一) 室内环境中肌理设计的应用原则

肌理依附于材料, 而空间由各种材料组成, 因此空间中势必会存在着复杂的单体肌理与周边肌理群之间的关系。为了协调这种关系, 就必须考虑肌理设计的应用原则问题。室内环境中肌理设计的应用原则, 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主题明确和协调统一两个方面。

肌理的应用, 首先要遵循肌理的特性和运用规律。肌理与造型、色彩、照明等一样, 并不是在室内空间中使用得越多、越强烈, 效果就越好, 而需要讲究搭配的和谐统一和用意的主次分明, 即在肌理材质的表现形式、空间位置、疏密关系、大小分配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搭配与管理, 避免造成杂乱无章、毫无规律的视觉效果。同时, 在应用时还要注意肌理的对比关系, 可以在柔软与坚硬、冷峻与温暖、平滑与凹凸、浑厚与透明、现代与质朴等对比关系上进行差异化的设计, 使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达到刺激人的视觉神经和引人注目的效果。

同时, 在肌理设计的应用实践过程中, 还要避免肌理泛滥的现象。要酌情、酌理、酌意地使用肌理, 点到为止, 以避免影响整体视觉的最终效果, 或是因为一些无谓的肌理设计, 增加项目成本, 拖延施工进程。

(二) 室内环境中肌理设计的审美意趣

肌理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由于每一种肌理的物理属性或视觉样式都具有差异, 因而各种肌理给人的审美意趣和心理感受都不尽相同, 如木材的温暖、金属的生冷、玻璃的灵动、镜子的幻觉、石材的厚重等等。以某酒吧为例, 为了表现时尚、简约的设计主题, 空间中充斥了大量的金属、玻璃、不锈钢、石材等生冷、坚硬、光滑的肌理材料。这些材料虽然符合空间所要营造的氛围感, 但由于肌理过分雷同的视觉感知力, 会让人感觉空间单调、冷峻和呆板。这时, 就可以小面积地使用布艺软织、绿植水景等肌理元素进行点缀, 增添空间的舒适度和亲和力, 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意趣。

人的审美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处于不断的更新、变化之中, 同时还会受到经济、宗教、政治、科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 我们对肌理审美意趣的研究不能浅尝辄止, 而应该不断地深入钻研, 这样才能够设计出符合时代感、艺术感和审美感的新肌理。

(三) 室内环境中肌理设计的实用功能

肌理不仅具有视知觉的审美意义, 同时也兼具重要的使用功能, 例如安全操作、卫生清洁、功能划分、增加亮度, 扩展空间等。在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中, 应考虑肌理对空间的使用者、周边的环境、设计意图、空间风格等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在与基本功能需求不相悖离的前提之下, 再注重肌理的审美功能、视觉样式等需求。例如, 镜面肌理具有光亮、整洁、时尚、容易打理等特点, 但是在以儿童或老人为使用者的室内空间中, 就应该避免该肌理材料的大量使用, 以防止对特殊群体造成意外的伤害。再如磨砂玻璃, 可以起到避免阳光直射、阻挡视线、保护私密空间的作用;地面材质肌理的变化, 能够起到划分空间、改变布局的作用;凹凸不平、质松粗糙的触感肌理, 有助于音乐厅等空间声音效果的发挥;厨房台面使用光滑、无纹、质硬的石材或不锈钢等材料, 便于清洁整理;镜子的反光和折射效果, 可以扩大空间感和提高室内亮度, 同时, 加入灯光的照射, 还可以产生绚丽变幻的光影效果, 适宜酒吧、KTV等娱乐场所;卫生间、厨房等空间地面的防滑砖, 通过肌理的凹凸处理, 能够增加地面摩擦力, 防止滑倒;通过地面装饰材料的二次肌理拼贴, 可以在视觉上起到延展空间面积、改变空间形状等作用。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了肌理设计对室内空间设计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因此, 我们在进行肌理设计时, 要充分考虑其具备的使用功能。

(四) 室内环境中的肌理设计与空间风格

室内设计风格与材料、肌理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肌理与造型、色彩等元素通力合作, 共同承担了塑造空间风格的重任。只有恰当地使用材质肌理的纹理、图案、疏密、光糙等符号, 才能将室内空间风格和设计师的设计意图表现得淋漓尽致。肌理, 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体现室内空间风格的重要语言之一。例如近年流行的Loft风潮, 以斑驳的红砖墙面、粗糙灰暗的壁柱、裸露的水泥地面、陈旧的机器设备、丛生的钢铁管道等为标志, 这些材料表现出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和人文气息的肌理效果, 使人们仿佛又回到了二十年前工业化大生产的年代, 体现出特定时空的特定风格。通过这些肌理素材, 将率真、随性、开放、质朴的Loft之风表现得更具特色。由此可见, 肌理是室内风格的重要载体, 在肌理的设计使用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其对室内风格样式的影响。

四、结语

肌理作为室内环境设计的重要媒介, 激发了设计师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肌理的学习, 需要不断地探索与挖掘, 要将对肌理的认识由单一的肌理构成升华为肌理设计, 并将肌理与审美应用、使用功能、空间风格等要素相结合, 最终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进行肌理设计的应用与延伸。这样, 对肌理的理解和认识才能真正地趋于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任世忠.室内装饰材料的肌理与情感及其应用.美术观察, 1998 (04) :54-55页

建筑肌理 篇6

1. 村庄肌理

村庄肌理是架构在丰富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之上的乡村聚居格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以建筑为主体与道路、广场、打谷场等及自然环境所构成的空间形成了村庄整体肌理形态,具有一定的空间秩序与意象,是有一定的外部范围和内部结构的系统性整体,如空问结构、山水环境、街巷系统、公共活动中心、宅院建筑等。村庄肌理是村庄特有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与村庄的产生和发展相依相存,休戚相关,是一部活的村庄历史和鲜明的村庄特色。

2. 八卦村村庄肌理

诸葛八卦村,为全国诸葛亮后裔最大聚居地。据历史记载,诸葛村整体结构是诸葛亮第27代裔诸葛大狮按九宫八卦设计布局的,整个村落以钟池为核心,八条小巷向外辐射,形成内八卦,更为神奇的村外八座小山环抱整个村落,构成外八卦。构成典型的村庄肌理,同时显示出鲜明的乡村特征。

村内以明、清建筑为主,现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及厅堂有200多处。虽历经数百年,但村落九宫八卦的格局一直未变,其“青砖、灰瓦、马头墙、肥梁、胖柱、小闺房”的建筑风格,成为中国古村落、古民居的典范。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肌理保护并不是原封不动的,而是强调对整体乡土特色的关注和延续,更新是改善其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局部物质空间,是村庄肌理结构的历史、文化、生态等系统得以延续和发展。使村庄肌理结构由传统型到现代型发展的过程中不要丢失很有价值的乡村特色。

这也是城市发展必须要重视的,可以说城市特征也是建立在延续下来的城市肌理之上的。

二、城市肌理与城市特征

1. 城市肌理

对一个城市的理解,最直接的就是去亲身感受这个城市的空间形态,而城市肌理则是对这一特性的理性概括,因此对城市肌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城市。从形态构成的角度来看,城市肌理是一种抽象的城市形态,这种城市形态有一定的规模和组织规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城市肌理这一概念:1)反映在建筑密度上,城市肌理可以理解为城市的图底关系;2)反映在空间尺度上,可以理解为各种要素组成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特有的肌理是长时间自然形成的,城市仍然在苦苦坚守着自己的城市肌理、建筑形象、文化特色,这种苦守的价值何在?

2. 城市肌理延续与丢失

(1)德国柏林

二战期间,柏林市中心超过80%的建筑都被毁坏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主义的城市景观。到了20世纪80年代,现代主义日益遭受批判,一些规划师开始认识到现代主义模式过于强调车行,整个城市看似现代化和国际化,却没有体现出柏林的特征。于是,试图恢复传统城市的空间品质,成为柏林城市建设的理想目标,1987年西柏林国际建筑展览会(m A)期间,由建筑师R·克里尔设计的Ritter街区住宅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现存历史街道肌理被保留下来并被限高22 ITI的新公寓住宅所填充,这种模式就是“批判地重构”,成为历史街区更新的指导思想,这种思想对城市形态的演变起了重要的作用,是对城市肌理的一种缝合和延续。

(2)英国城市更新

英国的城市更新也曾走过弯路,20世纪50--60年代,战后国力衰退和大西洋对岸美国的蓬勃发展,让英国人躁动不安起来,曾一度热衷于美国经验的转化,在现代城市和交通规则理论的指导下,摈弃了原有的城市街道和空间结构形态,全部重新建设,这些做法使一些有保留价值的历史建筑毁于一旦,幸而英国人及时醒悟,避免了更大的遗憾。很明显,那些心血来潮的建筑与城市肌理格格不入。

(3)中国上海

“推光式”的改造侵袭了原有的城市肌理,高层住宅象豆子一样撒遍了整个市区,处于老城厢腹地的太阳都市花园和苏州河畔的中远两湾城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上海更多的是推翻原有城市的街巷网络,代之以一种大网格、大尺度的新规划。

3. 城市特征依托城市肌理

人们以城市肌理不适应现代化为由,对城市肌理的延续提出质疑,但是通过对比,我们看到旧有的城市肌理非但没有妨碍我们享受现代生活,反而营造出现代社会的都市特色氛围。反而一味地区追求城市的现代化,又要想寻求拥有自己城市的特色,没有长时间的努力打造和积淀,是行不同的。放弃沉淀的城市肌理,显然就是放弃城市特征的延续。

相互交织、变化多样的建筑细部耐人寻味,如果说广场和街道是城市社会生活的舞台,那么这些各具特色的建筑就是舞台布景、渲染特定的氛围。

新旧建筑相结台既保留了结构状况良好的旧建筑,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旧建筑极具人情味。变现力丰富的材料和细部延续了文脉和历史,是城市特征形成的基础,是地方和历史的象征。对其进行了修复和再利用对于强化该地区的个性和特征具有重要作用。改造的最终目标是塑造建筑的可识别性,并使之相互协调,与原有城市环境自然地呼应和融合。

三、积淀城市肌理,积淀城市特征

必须要重视城市肌理,柏林和上海在思想认识上最大的差别在于,柏林注意到了城市肌理的重要性,认识到它是传承城市历史信息的一个载体,而上海在这方面还缺少共识;

新建筑融入城市肌理的唯一方式就是:有机切入。Colin Rowe所倡导的就是“Collage”,即拼贴,每个变化都相当于将薪的肌理拼贴于原有肌理之上,,探索当代多重肌理体系并存情况下的城市设计新理念。在当今的城市体系中,随着时间的推进,古老的传统道路网络、城市肌理与当代肌理相并存,它们相互交织与融合,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演绎着城市文明特征的积淀。

摘要: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我们的城市肌理应该延续自身的特点,融合现代城市的特征,形成独特的文化。本文从浙江诸葛八卦村的村庄肌理出发,探寻城市肌理的发展最初的特点,引入城市特征也是建立在延续下来的城市肌理之上。接着对德国柏林,英国城市和上海的城市特征和肌理进行了梳理,得到城市特征应该依托城市肌理。

关键词:肌理,城市,村庄,特征

参考文献

[1]《奥查德广场--融入城市肌理的英国购物中心》,刘念雄,城市建筑

[2]《论城市肌理--城市人文精神复兴的重要议题》,徐丹

[3]《尊重城市肌理融入城市空间--紫金长安家园建筑综合体设计》,彭飞黄立群

[4]《浅谈城市肌理发展》,李盈,山西建筑

油画的笔触和肌理研究 篇7

一、油画笔触的概念

油画作为一种能够直接的刺激视觉,并使人们利用视觉来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感受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对于整个油画的线条等因素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而我们在观看油画的过程中往往是先以一种感官上的观念去接受油画,而人类的视觉往往与精神是有着直接的联系的,因此在人们感受到油画给自身带来的丰富内涵的时候,人们所接受的不仅仅是包含着油画本身的各种线条,还有着其它从内而外的失误。因此我们在进行油画的欣赏过程中,我们的感触实际上已经在进行这无限的延伸,并且将视觉所变现出来的东西转化为可听、可触摸的一种全方位的立体感受,并且通过这种立体感觉来回馈给我们最初进行油画欣赏的思想,而通过这两者在脑海中的结合,就形成了我们欣赏油画的最终感受,所以说油画对于人们的影响不只是单纯的停留在视觉方面。

油画笔触的提出时间相对比较晚,但是其理念却影响到了每一位油画作家,而通过双眼、画笔以及感知等具体的感觉效果,来对油画中所存在的线条以及各种色彩或下笔中自身的感受等诸多与自身接触相关的体验。而肌理则是一种实际存在这的现实事物,并存在于自然、油画以及作者理念中等多个领域,因此可以说笔触与肌理这两者之间就像是幻想与影子的相互结合,幻想是理念中的一部分,而影子则是真是存在的事物,但是两者都能够给人们在精神层次上十分丰富的感受,却在现实的生活中只能通过视觉来接受,而无法亲身的去触摸到。而幻象与影子这两者之间的充分结合,能够使得幻象给影子最大程度上的感觉接触,而影子则能够赋予幻象一种真实可见的感觉,从而完美的达到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统一。因此在进行油画的绘制过程中,应当充分的将油画中的笔触与肌理这两个因素来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并且利用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印证,来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油画中“人”这一创作者所想要表达出来的思想以及精神。

二、油画肌理的相关概念

如果单一的去看油画中的肌理,会发现肌理对于油画的感觉进一步延伸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油画中肌理理念在没有被广泛的应用与油画的创造理念之前,肌理基本上是被动的存在自然存在的油画上面。而油画作为一种能够借助现实的参考并且借助一系列手段而达到的视觉表现效果的一种技巧,在进行油画的创作过程中,人们往往更加注重与现实的接触,油画染料的运用、画笔或者画布的布置这下能够体现在主观之上的表现手法。但是通过油画画家们不断的经验总结以及创新探索,人们开始发现不管是在感知中还是在现实中,不管是进行绘画的技巧还是绘画所用的材料,最终都会全部融合到油画这一主体之中。就像是山没有组员,而是看山的人走的远了,水其实并不近,只是来嬉水的人近了。不管是从主观延伸到客观,还是从理论中延伸到现实里,肌理本身早已存在油画之中。而不管是我们所看到了,感觉到的还是直接触碰到的,都是肌理通过油画来真实的映照在我们的感官之中,而肌理会利用与其他各种绘画因素的有效融合,来达到一种可观的状态。对于油画的形象来讲,依托载体来进行呈现就是一种现实的呈现,而就肌理方面来分析,与相关载体的充分融合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来保证肌理自身的实现。在此基础上充分的结合笔触的相关概念来看,肌理和笔触这两者都是一种能够相互融合而又相互统一的表达方式。

而肌理与笔触虽然是处于一种高度统一的状态,但是其各自的内涵也是相当丰富的,早就在提香时代里,提香就发现肌理与笔触这两者之间相互融合所能够给人们视觉带来的巨大冲击感,以及两者在分开之后所拥有的单独意义上的“丰满”感。而从单一的笔触与肌理角度上来看,作者内心情感始终都是能够左右这两者的主要因素,而作者的内心情感越丰富,就会使得自身的感觉变得更加真实。而这些变化都是依托与对笔触与肌理这两者之间的感觉,并且都是在这两者之间相互独立却又有效统一的角度上来讲的。因此说笔触与肌理这两者之间都是绝对的自由的,这两者虽然是依托与油画存在的,但是对感知效果的影响都是相对自由独立的。而提香在进行油画的创作时,京城会在亮部增厚颜料的肌理,来有效的表达自身对在强光之下的物质一种实质性的体验,而这一点也在后来对伦勃朗的油画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也能够有效的说明肌理是相对独立的,并能够从刚开始被动的发现中脱颖而出,并成为能够左右油画画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上文中曾经说笔触是作者感觉的一种有效延伸,而当肌理自由之后,笔触作为肌理的一种感觉理念,也能够成为自由的一部分。所以说两者之间既能够互相融合来增加感官上面的刺激程度,还能够在此程度下进行自由的独立,而这两者对于整个油画的画风以及所表达的情感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因素。

三、笔触与肌理的有效统一

通过笔触与肌理的有效统一,能够不依靠这幻觉的营造,就借助这油画自身来表现出事物这种可能性出现,也就是说与之前的再现化油画不同,在一种表现性的油画之中,事物通过油画这一形式成为一种实质的存在,才能够借助油画来表现出自身的真实性。在这种情况下,观众的视觉是先与油画的表面进行接触的,并且通过与油画表面的接触才能够有效的进行油画相关情感的接受,而并不能够像往常那样仅仅借助画面的平面就能够接受到油画所想要表现出来的情感。而这种视觉上体验能够直接的触碰到油画中存在着的肌理与笔触,并让人们能够有效的认识到绘画这一实体存在。而在这种认识基础之上,就会给人、油画、事物这三者建立其一种新的关系,并使得油画能够被带入到一个更加广泛的视域里来进行探讨。

而在表现性的油画中,人与油画之间的联系也将变得更加的紧密,而人的情绪与精神等特质也就能够更好的被注入到油画中的一些表现因素中,而油画也能够借助于自身的的变现特质来将作家的内心实施从视觉上展示出来。绘画方式也就能够作为一种主体内心的投射,来让绘画、自然世界甚至线条都能够成为主体意识的延伸。而作者也能够借助于油画来将自己的意识以及精神状态充分的表达出来,而通过笔触与肌理的有效统一,来可以让油画用一种更为直观的表现方法来将作者内心的情感与思想展示给观看者们。

四、结束语

笔触与肌理两种依托油画存在的因素,这两者既能够独立存在,也能够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更为直观的表达出作者想要表现出来的情感。其理念无论是从绘画方法还是具体感觉上来讲都是非常复杂的,也并非是借助一两句话就能够解释清楚的,本文就对油画中的笔触与肌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就两者的表现形式来进行笔触与肌理的有效统一的论证。希望能够给相关的油画创作者一些理论上面的帮助。

摘要:油画作为一种能够直接进行视觉刺激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作为笔触而言,作为整个肢体感触、视觉感触与精神感触的综合体就难以避免的与肌理进行碰撞,而通过笔触与肌理的合理统一能够给与观看者们更深层次的精神体验,本文就油画的笔触与肌理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关键词:油画,笔触,肌理

参考文献

[1]张尧.油画的笔触和肌理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2(05)

[2]张旭.浅谈写实油画中笔触肌理的艺术价值[J].美术教育研究.2012(05)

从弦乐颤音看声乐颤音肌理 篇8

一、颤音形成的基本原理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的振动,就不可能有声响。弦乐,是摩擦、打击、拨动乐器上的弦,使弦振动。因为弦是压在发声器上,弦的振动引起发声器的振动,放大了振动的幅度和范围,得到比弦声大得多的弦乐声。演唱的发声与之类似,它是挤压肺叶,使肺叶向外排气,气流经过声带的时候,带动声带振动,产生振荡气流,振荡气流经过咽喉和口腔的放大,得到比声带振动声大得多的歌唱声。

弦乐声音的音阶取决于弦的长度和绷紧程度。弦的振动部分长,振动的频率低,发出的声响小,声音的音阶值低;相反的,弦的振动部分短,振动的频率高,发出的声响尖锐,声音的音阶值高。在弦长一定的情况下,弦绷得紧,振动的频率快,声响的音阶值高;弦松弛,振动的频率慢,声响的音阶值低。演唱声音的音阶值与之类似,取决于声带的绷紧程度和两根声带的间隙,声带绷得紧,振动的频率高,声音的音阶值高;相反的,声带松弛,振动的频率低,演唱的音阶值低。在气流量一定的情况下,声带之间的开口狭窄,作用于声带的力量猛烈,声带振动的频率高,发出声响的音阶值高;声带之间的开口宽,作用于声带的力度小,声带振动的频率低,发出声响的音阶值低。

弦乐声音的强弱取决于作用在弦上的力量。在弦长和绷紧程度一定的情况下,作用在弦上的力量越大,发出的声响越强,逆则反。演唱声音的强弱主要受吐出气流的影响,在声带绷紧程度和开口大小一定的情况下,呼出的气流越猛烈,演唱的声音越强壮;当然,如果单位时间内呼出的气流少,演唱的声音就比较弱。

揉弦的时候,由一个指头 (通常是食指) 按下,把弦分成两个部分,下边是振动部分,上边是不振动部分。中指和无名指上下按动弦,一方面改变了弦的长度,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弦的松紧程度。这两个指头按下,弦的长度变短,绷得比原来紧,发出的声响比原来尖锐和强壮。这两个指头抬起,弦恢复原来的长度和强度,发出本来的音阶和音强。可见,弦乐中的颤音实际上是音阶值的规律性变化,夹杂有音强的规律性变化,是音阶值和音强联合作用的结果。与之一样,演唱中的颤音,是由音阶和音强有规律的变化产生的。

人们一般是按照乐曲的简谱或者五线谱演唱的,颤音的音阶通常在曲谱上是不显示的,由演唱者随情感的变化,随意地、尽情地发挥,可能唱在曲谱的某个音阶值上,也可能不在曲谱的音阶值上。比如,应该唱5的音,然而,唱出的颤音可能在4和6之间,是4.5、5.5、5.6等。只要唱出的声音富有规律性的变化,又不太离谱,都是可以的。

二、颤音的制造方法

我们知道了声乐中的颤音是由音阶和音强有规律性地变化产生的,那么怎样制造有规律性变化的音阶和音强呢?这就涉及到发声方法问题了。

方法一,用肺制造颤音。

肺由肺泡组成。肺泡是存放气体的小储藏室,所以,可以说肺是存放气体的大储藏室。用力扩张肺叶,肺叶的体积增大,把体外的空气吸入肺中。用力压缩肺叶,肺叶的体积变小,肺泡中的气体被挤出,通过支气管、主气管、声带、口腔呼出体外。压缩肺叶的力度越大,肺叶体积变小的速度越快,单位时间内排出的气体量越多,经过声带间隙的气体速度快、力量大,从口腔发出的声音有力、高昂。当然,压缩肺叶的力度小,肺叶体积变小的速度慢,单位时间内经过声带的气流速度慢而无力,声带的振动幅度小,发出的声音力量弱而且低沉。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压缩肺叶的力度来改变声音强度和声音的高低。调整好音阶后,连续不断地重压和轻压肺叶,使排出的气体猛一下舒缓一下,声带振动强一下弱一下,而产生出强弱、高低规律性变化的歌唱声。

制造颤音,首先要调整好演唱音阶的姿势,其次是制造颤音。比如说,演唱低音6。首先要把声带、口腔等发声的器官调整到发低音6的位置,然后,在发低音6的基础上,有规律性地压缩肺叶,就可以发出颤音的低音6。

方法二,用胸制造颤音。

胸,指人的肋骨包裹的部分。狭义的胸包括胸骨、胸肌、胸腔、胸隔膜、肺叶。广义的胸还包括心脏。通常人们所说的胸,指的是胸的广义。我们这里说的胸,指的是胸的狭义。

肺叶在胸腔内,胸腔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肺叶的变化。胸腔的扩张,会引起肺叶的变大,把人体外部的空气吸入人体内,储存进肺叶里。胸腔的压缩会引起肺叶的变小,把肺泡里的气体挤出来,通过呼吸道送出体外。胸腔用力大,胸腔快速地压缩,肺叶急剧收缩,挤出的气体以比较大的力量冲出声带间隙,带动声带大幅度地、强有力地震动,制造出比较强的声音。相反的,胸腔用力不大,胸腔的压缩速度慢,挤压肺叶的力量小,从肺叶排出的气体运行速度慢,通过声带间隙时,对声带的作用力不大,声带震动的幅度小,唱出的声音比较弱。所以,通过改变压缩胸腔的力量,可以制造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如果连续不断地快速、慢速用力压缩胸腔,那么就可以得到强弱、强弱、强弱……不间断的颤音。

方法三,用腹部制造颤音。

人体的腹部在胸部的下方,与胸部只相隔一张胸膈膜,二者贴在一起。腹部的变化必然会波及到胸部的变化。腹肌收缩会把肚子里的肠胃向上排挤,顶压胸膈膜,使得胸室变小,促使肺叶向外排气。相反的,腹肌放松,肚子里的肠胃向下坠落,胸膈膜被拉下来呈向下凸起状,胸室空间变大,肺叶被拉开呈吸气状态。快速用力收缩腹肌,会使胸室急剧变小,肺叶大量快速排气,声带大幅度振动,产生较强的声音。慢速收缩腹肌,胸室压缩的速度慢,肺叶排气的速度不快,排出气体的冲击力小,声带振动的幅度小,发出的声音要弱一些。连续不断地、有规律地收缩腹肌,就可以得到连续不断地强弱相间的声音,即颤音。

腹肌和胸肌相比较,腹肌的神经系统要比胸肌神经系统发达得多。那些跳肚皮舞的姑娘们能够使肚皮千变万化,靠的就是发达的腹肌神经。我们没有听说过谁会跳胸皮舞,那是因为胸部的神经系统不够发达,人们不好制造出多姿的形态。所以,使用腹部制造颤音要比胸部容易。

初学用腹部制造颤音的人,可能会一鼓一吸肚子。其实这样做是错误的。这是因为,演唱是向外排气,而鼓肚子会把肠胃向下拉,扩张胸腔,吸入空气。所以,发颤音是连续不断地收缩腹肌,只是收缩腹肌的速度不是恒定,而是快慢相间的。

方法四,用脖子制造颤音。

当我们用恒力发音的时候,用手指连续不断地按压咽喉,发出的声音是强弱相间的。原因是按压咽喉部位,改变了气道的形状,导致单位时间内通过气道的气流量发生了变化。压下手指,咽喉周围的呼吸管道由圆形变成椭圆形,气道变窄,通过的气流强度加大,发出的声音频率提高,声音的音阶值也随之增大。音阶值的变化与手指按压咽喉的力度有关,力度越大,音阶值越大,力度越小,音阶值越小。对咽喉施加不同的压力,可以获得不同的音阶值。演唱的时候,连续不断地、等时间隔地按压咽喉,就可以得到音阶值高低相间变化的颤音。由此看来,通过改变脖子部分呼吸管道的形状是可以制造颤音的。

在演唱的时候,我们不可能一只手拿着麦克风,一只手按着咽喉。应该怎样改变脖子部分气管的形状呢?一个方法是依靠神经系统控制咽喉部位气管的形状。在应该使用颤音的时候,在大脑里建立起颤音意识,在潜意识的作用下,使咽喉周围的气管轻微地振动,发出颤音。另一个方法是用头颅控制咽喉部位气管的形状。人扭动头颅的时候,脖子的肌肉拉紧,咽喉部位的气管变窄;勾头的时候,脖子前方的长度变短,肌肉向后挤压气管,使得呼吸管道变细。连续不断地、等时间隔地点头或者摇头,都能够得到颤音。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在演唱的时候,脖子别扭着,不停地摇头或者点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唱得特别入戏,在情感的冲击下,情不自禁地摇起头来。重要的、根本的原因还是为了获得好听的颤音。假如摇头晃脑发出的声音怪腔怪调,自己都觉得像鬼哭狼嚎,试想人们还会在演唱的时候不停地摇头或者点头吗?那是不可能的。

方法五,用口型制造颤音。

气流走过的道路不同,最终出口的声音频率和质量都是不一样的。螺号和军号的发声原理一样,但吹出的声音却大不一样,原因就在于它们的气流路径不同。演唱的发声也是这样。

演唱的气流经过口腔流出口外时,一部分通过口腔直接冲出口,一部分则在口腔内回旋后流出口。我们听到的是二者混合在一起的声音。在口腔内回旋的气流走过的路径不同,发出的声音不同。导致两种气流混合的比例不一样,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口型的变化,能够改变口腔内回旋气流的路径,产生不同的声音。口型开阔,回旋气流比例少,直接冲出口的气流比例大,混合音以高频音为主;口型小,大部分气流要在口腔内回旋,气势减弱,频率降低,出口气流以低频音为主。改变口型的大小和形状,可以改变声音的品质、高低、强弱。所以,可以通过改变口型来实现制造颤音的目的。

制造颤音的方法不限于此,凡影响发声的人体器官都可以用来制造颤音,都有相应的发声方法。比如说,可以用振动上下颚、抖动胳膊和腿的方法制造颤音。

浅谈肌理对陶瓷雕塑的作用 篇9

关键词:肌理;陶瓷雕塑;作用;艺术价值;运用方法

1 肌理的产生与表现形式

1.1 肌理的产生

“肌理”一词最早是由法语翻译过来的,最早指的是织品的质地,以及木头、石头等物品上的纹理。而在视觉艺术中,肌理又有更新更广的含义,指的是不同的材质与处理手法组成的,质地与形式牢不可分的概念。而肌理之所以能够产生,一靠工具、二靠材料、三靠表现手法。

一靠工具,主要靠的是雕塑刀、压泥器、毛笔等几种工具,许多陶瓷雕塑作品的肌理都产生于毛笔。

二靠材料,主要靠的是陶瓷作品本身的材质加上瓷泥的调制。这个过程可以产生非常多变而又十分自然的肌理效果。许多时候,这样的肌理效果能够让整个作品的质感更好,更加有韵味。

三靠表现手法,随着陶瓷艺术的不断发展,当前有许多现代艺术家已经能够十分熟练地利用肌理的表现手法,将自己的陶瓷雕塑作品创作得更加具有审美价值。例如,陈丹华老师所创作的陶瓷雕塑作品《凳子》。在创作的时候,以大自然中真实生长的树木的肌理作为参考,将树木的自然肌理运用到《凳子》的创作中去,最终的成品看起来就像是木材制作成的凳子,但是实际上,这把凳子的材料不是木材,而是陶瓷。

实际上,从肌理的产生原因看,肌理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大自然天然带有的自然肌理,是世间万物都有的特点。另一个部分是人为肌理,顾名思义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肌理,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许多陶瓷雕塑作品上用毛笔等工具刷出的纹理。

1.2 肌理的表现形式

肌理是非常重要的陶瓷雕塑表现手法,也是非常关键的表现形式。它作为一种视觉效果,很显然表现了创作者的艺术理念。肌理的表现形式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使用什么样的肌理对陶瓷雕塑作品进行表现取决于创作者的创作偏好和作品本身想要传达的含义。不同的温度、来源和工具能够制作出不同形状、不同性质和不同感觉的人为肌理,而大自然中自然存在的自然肌理,更是有着数不胜数的模样。例如,法蓝瓷的《蝶舞系列》,其肌理十分光滑,有人评价这个系列的作品就像是美丽的蝴蝶正在扑扇着美丽的翅膀,在大片的水仙花丛中流连。

2 肌理对陶瓷雕塑的作用

2.1 增加陶瓷雕塑的立体感

与绘画相比,由于不能在陶瓷雕塑作品上利用明暗对比的创作手法进行处理,所以在对某些细节进行表达的时候,陶瓷雕塑作品显得更加局促。而在陶瓷雕塑中运用好肌理,则能够打破这种局限性,让陶瓷雕塑作品也能够具有空间感,同绘画作品一样能够将艺术形象塑造得更加立体。例如,周国桢老师的陶瓷雕塑作品《雪豹》,创作者使用细致的纹理处理在雕塑上留下了丰富的肌理线条,这些肌理让原本造型较为单调的陶瓷雕塑作品纵深感加强,更富有空间感,并且呈现出五光十色的外观,让人惊叹于艺术家创作手法的精妙。

2.2 凸显出陶瓷雕塑的主题

无论是任何一种表现形式的陶瓷雕塑作品,抑或是不同风格的艺术家创作出来的陶瓷雕塑作品,都具有其内在的艺术含义,这种艺术含义我们称之为一件陶瓷雕塑作品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一件陶瓷雕塑作品之所以产生生命的根本,是作品的内在精神所在。而肌理就是将这种主题凸显出来的有效手段,通过对肌理的不同处理,不同艺术家创作的不同陶瓷雕塑作品呈现出不一样的主题,陶瓷雕塑的精神得以有效的凸显。

2.3 帮助艺术家传递出情感

有许多陶瓷雕塑作品的肌理并不是预先就设计得十分完备的,而是创作者在对陶瓷雕塑进行制作的时候,自然而然产生的痕迹,这些痕迹不仅仅是创作者创作过程的印记,更饱含着创作者对于这个作品所倾注的感情与为这个作品赋予的意义。著名陶瓷艺术家孟福伟老师的作品《生死时速》作为《2008.5.12》的第二部分,以四川大地震中抗震救灾中人们的团结努力、相互救援、众志成城的精神为主题,刻画了战士、志愿者以及当地群众等普通人的形象。在孟福伟老师对这件陶瓷雕塑作品进行构思的时候,他想要突出普通人身上的社会责任感,于是将目光对准了灾难发生之后,最普通的人的第一反应。这些普通的形象在灾难发生之后,不怕危险更不怕辛苦,争取每分每秒对自己的同胞进行救助。整个陶瓷雕塑作品处处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和舍己救人的大爱情怀,让人在欣赏这件陶瓷雕塑作品的时候不禁为之动容。

3 陶瓷肌理进入现代环境

一种艺术形式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结合时代的发展情况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而在当前的社会生活当中,陶瓷已经成为了一种十分受人喜爱并且被广泛应用的装饰材料,而陶瓷肌理是陶瓷所具有的自然性因素,其审美品质对于现代社会美化环境的要求来说是十分契合的。尤其是在当前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趣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各种硬化的现代材料不断涌入室内环境。许多现代人生活在被電视机、电冰箱、现代厨具等堆砌起来的生活环境里,虽然享受着来自这些现代化产品提供的服务,能够生活得毫不费力。但是,这种生活仅仅只为人们的肉体提供服务,对于人们的精神追求没有帮助。而陶瓷雕塑作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进入了普通的家庭,成为了室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提高室内环境优美程度的重要责任。陶瓷雕塑作品虽然没有很强的功能性,但是却有其独特的艺术性质,能够美化室内环境,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精神上的享受,从根本上将整个室内空间的质感提升上来。

所以,当前陶瓷雕塑艺术家们应当着眼于当今对陶瓷雕塑作品现代作用的发挥以及对陶瓷雕塑作品的传承和发展上。在陶瓷雕塑作品创作中更好地利用肌理去刻画作品,将最美好的纹理和曲线呈现在作品中,让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为现代人带来更多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感,让现代人虽然生活在钢筋水泥构建起的城市森林中,却能够感受到自己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所能够接触到的自然的美,能够体会到小小的陶瓷雕塑作品中所蕴含的广阔天地与浓郁的人文情怀。

4 结语

雕塑的肌理对雕塑效果的呈现具有重要意义,雕塑肌理效果对人们的影响不止体现在视觉上,还体现在人的触觉上,甚至是心理上。当我们观察一株树苗、一丛灌木、一朵小花和一颗石头的时候;当我们仰望天空看那柔软的云朵、俯视河流和河水中那形状各异的岩石的时候;当我们在雨后偶遇那一片翠绿的苔藓的时候;当我们抚摸一片叶子清晰的脉络的时候。我们总会感叹造物主的奇妙,感叹大自然赋予我们这些纯粹的美好。这些大自然的肌理同样能够通过陶瓷雕塑艺术家们巧妙的双手创作出来,通过不伤害大自然的方式,给现代人的生活吹去一股原始森林般清新的风。在今后,陶瓷雕塑作品如果能够更好地运用肌理,实现更加多样化的发展,不仅能够满足现代人逐渐多元化的审美趣味,更能够将陶瓷雕塑这种形式,发展得更强、更好。

参考文献:

[1] 王春华.现代陶瓷雕塑的表现手法[J].佛山陶瓷,2016(02).

[2] 王化斌.画面肌理构成[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城市空间肌理特征的参数化解析 篇10

在新型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如何保护与传承城市(特别是历史街区)空间肌理[1,2,3]成为当前保护规划的一个研究热点,而其前提条件是要充分了解和认知研究区域的空间肌理特征。为此,本文拟以城市空间肌理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肌理中隐含的各类参数,比较这些参数数值的异同,从而定量化地解析各个城市的肌理特征,探寻不同城市之间的肌理差异,为城市空间保护规划提供定量化的技术支撑,促使城市空间(特别是历史街区)的可识别性[4]、 历史性得到良好延续。

2.参数化解析方法

本文所提的城市空间肌理参数化解析主要包括: 栅格与矢量数据预处理、道路参数提取和建筑参数提取三方面,下文将对其作详细论述。

2.1栅格与矢量数据预处理

栅格、矢量数据是量化分析的基础。首先,利用全能电子地图下载器下载研究区域的遥感影像和街道影像图。然后从Open Street Map网站下载对应区域的矢量地形图,并借助City Engine转换成DWG格式。其次,在Autodesk CAD中将上述三个数据对齐,并缩放到实际尺寸大小。最后,在目标区域上方绘制两个同中心点的正方形框,外框边长为1000m,内框为700m。并在内框参考遥感、街道影像和Open Street Map矢量地图勾绘道路和建筑轮廓线。本文以衢州、巴黎、上海、巴塞罗那等9个富有特色的城市区域为例,通过上述步骤,得到如图1所示结果。

2.2道路参数提取

获取上述数据后,即可从矢量数据中提取道路肌理的参数,这些参数包括:路网总长度、道路平均宽度、道路交叉口数量、地块面积平均值和路段生长偏角平均值。这些参数的统计方法和含义如下: (1)道路总长度即为700m方形区域内所有城市道路长度的总和。由于各个城市的研究面积是相同的, 因此统计道路总长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城市的道路密度特征,体现路网的丰富程度;(2)道路平均宽度,是所有城市道路的宽度平均值。该值反映该区域道路的断面尺度特征,值越大则越接近现代城市,反之则近似传统古城街道;(3)交叉口数量,也是一个城市道路肌理形态的重要参数之一。 道路交叉口越多,城市道路的分支就越多,路网也就越发达;交叉口越少,道路之间也就越趋于平行; (4)多条城市道路围合形成城市地块,这些地块面积的平均值能够从另一方面反映道路的间距和密度; (5)路段生长偏角,是指相邻两条路段之间的补角, 该值越大,表明道路弯曲幅度越大,反之道路越笔直。 该参数反应了研究区域的道路曲折程度。

2.3建筑参数提取

其次,我们对城市建筑肌理特征也进行了参数提取,包括:建筑总数、建筑密度、平均首层占地面积、建筑形态、屋顶类型。其中,建筑总数是以Open Street Map中提供的建筑矢量图形作为参照依据的,以单栋建筑作为基本单位。该参数能够较直观地反映该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建筑栋数的密集程度;建筑密度,主要依据遥感影像获取,与栋数无关,反映的是全局研究范围内建筑占地的密集程度;平均首层占地面积,体现单位建筑单体的面积大小,反映区域建筑的细碎度;建筑形态,含一字型、回字型、L型和U型四种,并依次按照1~4赋值,体现当地建筑的整体平面形态特征;屋顶类型, 分为平顶、双面坡、四面坡和尖顶四种,同样依次按1~4赋值,反映当地建筑的整体屋顶特征。

3.解析结果分析

依据上述方法对9个不同城市的道路元素进行参数化解析,得到如表1所示结果。由表可见,这些城市道路肌理与其城市特质有较强的相关性,而且相似性和特异性并存。例如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和纽约,拥有发达的城市交通,因此在路网总长度和交叉口数量两个参数上体现绝对的优势。在现代城市规划和宗教影响下,纽约和梵蒂冈的城市道路平均宽度最大,而苏州的道路平均宽度最小,这恰恰体现了其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城市的地位和特征。 由于苏州多为里弄式街巷,交叉口数量较少(宅间小巷未作统计),因此具有最大的路段长度平均值和地块平均面积。威尼斯作为一个水城,道路随河道走势而蜿蜒曲折,因此路段生长偏角平均值最大。 衢州的城市道路经过了现代化的整治与改造,因此地块平均面积最大。

1 | 9 个城市的栅格与矢量数据预处理结果(作者自绘)

其次从建筑上进行分析,国内建筑和国外建筑有着较大的区别,历史建筑和现代建筑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见表2)。通过对比国内古典与现代城市的代表——苏州和上海,可以发现,前者的建筑密度较大(达到40.6%),建筑层数以低层为主;后者则以多层、高层为主,建筑密度小(仅为26.4%),具有现代气氛。此外,同样是以历史性建筑为主的巴塞罗那和梵蒂冈,除了建筑体量均较大外(可以从平均首层占地面积看出),也存在着许多差异。例如巴塞罗那的建筑比较规整,建筑群大多以回型为主,梵蒂冈则呈现出不规则的形态, 乱中有序。威尼斯作为水城,建筑密度大(达到57.2%),建筑形体复杂多样,总体上是以坡屋顶为主。开普敦呈现出的建筑肌理是最规整的,都是以一字型为主,屋顶形式为双面坡为主,建筑层数不高。纽约作为国际大都市,其建筑也比较规整, 以一字型为主,建筑大多是高层,层数较多,各项参数总体上与上海比较接近。

4.总结

本文围绕城市空间肌理特征,提出了针对道路、 建筑两类空间要素的参数提取方法,并对衢州等9个代表性城市进行了实证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参数化的方式,定量化地研究城市空间肌理的特质, 发掘隐藏在空间表象背后的数字规律,为空间形态研究和空间规划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本文作为一种基础性的空间形态方法论研究,在新型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对于延续我国城市(特别是历史街区) 空间的可识别性与历史性、保护与传承空间肌理特征、提高保护规划的科学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摘要:以城市空间肌理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针对道路、建筑两类空间要素的参数化解析方法,并以衢州等9个城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本研究旨在以参数化的方式,定量化地研究城市空间肌理的特质,发掘隐藏在空间表象背后的数字规律,为城市空间保护规划提供定量化的技术支撑,促使城市空间(特别是历史街区)的可识别性、历史性得到良好延续。

上一篇:钢筋原材料检测下一篇:网络信任治理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