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与应用(精选12篇)
开展与应用 篇1
我国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而成语作为我国灿烂语言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应用。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他们对于我国文化的吸取正处于学习和辨别阶段,又由于其年龄小和思想不成熟等特点,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切实起到引导作用,以使得我国优秀文化得到传承。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引导小学生们进行成语的积累和应用呢?
1. 通过课文出现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识记和应用
我们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所选取的课文,要么是现当代的语言大师、巨匠的传统名篇,要么是有名的历史故事,要么是中外名人传记,在这其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优秀的成语,例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就有“你推我搡”“不可开交”“镇定自若”等成语,总数多达14个。那么,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明确指出并就这些成语的使用进行详细介绍,配合着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学生可以准确理解到位,自然识记也就容易起来。
此外,如果课文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成语,但是意思已经表达出来了,那么我们可以适时为学生点出。例如:《赤壁之战》中的“以卵击石”,《晏子使楚》中的“摩肩接踵”等,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也是积累成语的一种有力的途径和方法。
然后,我们在学生的写作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应用。例如,在有关描写人多的作文中,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来使用“摩肩接踵”这个成语,并帮助他们进行形似成语的归纳和积累,如“人山人海”等,让学生在写作中得到应用和巩固。
2.通过对课文中的原有成语进行拓展,来引导学生进行识记和应用
例如,在学习了《晏子使楚》《赤壁之战》等课文之后,我们可以引入一些其他历史故事来进行成语的积累和应用。以《三国演义》故事为例,其中的“调虎离山”等成语被引出。然后,我会给学生留出课下的小组性活动内容,即与“调虎离山”成语同为三十六计的其他成语还有哪些?这样的方式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快就可以查出“趁火打劫”“瞒天过海”“借尸还魂”“围魏救赵”等,这就使得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的同时加深了对于成语的理解。
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们大声朗读并使他们深入体会理解,指导学生思考这些成语的应用情境和场合,使得这种依托于课本成语,又拓展了课本成语的方式的作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使课内与课外知识得到了有机的统一和结合。
3. 通过对成语的分类来引导学生更加有效地积累和应用成语
成语有不同的形式和内涵,我们如果可以通过对成语的分类来引导学生们积累和应用成语,那么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例如《赤壁之战》中的“丢盔弃甲”和“无心应战”是有关战场上的成语,如果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来归纳出诸如“狼狈为奸”“溃不成军”“残兵败将”“散兵游勇”等成语,又或是“大功告成”“初战告捷”等,那么,学生们的成语量就增大了,并且我们更容易引导学生们对同一话题或是内容进行写作训练,以便尽快使得这些成语得到应用和巩固。
当然,我们孩子可以按照其他分类方法来学习成语和使用成语,例如:以描写四季来分类,以描写人物来分类等。无论是按照怎样的标准来分类归纳这些成语,教师都应按照自己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和灵活掌握,让学生们多多实践(如写作练习)来感受成语的应用,体会到言简意赅的好处,在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词汇量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们的学习。
4. 通过对成语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们更加有效地积累和应用成语
语文需要实践活动来巩固和扩展课本内容,并且这些实践活动可以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我会把语文实践活动同成语积累和应用结合起来,为学生们的语文实践创造更多机会和内容。例如,我会组织成语板报专题活动、成语故事会活动、成语故事插图比赛、成语接龙竞赛等,这些都是我在平时的成语教学中的实践性活动。
以上就是我在平时教学中积累的一点经验,不管是应用何种教学方法,使用何种教学手段,对于小学生的成语的教学还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开展与应用 篇2
应用遥感技术开展土地动态监测方法评述与定
基于土地动态监测理论在国内外发展情况,文章具体分析了动态监测的`几种常用方法原理,并汇总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在理论分析基础上,给出了基于图斑的变化监测精度定量评价方法.在比较了几种方法的应用特点后,指出在土地利用中遥感动态监测需要注意的问题.
作 者:陈春希 祝晓坤 张海涛 CHEN Chun-xi ZHU Xiao-kun ZHANAG Hai-tao 作者单位: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38刊 名:北京测绘英文刊名:BEIJ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年,卷(期):2009“”(2)分类号:P237关键词:遥感动态监测 定量评价 土地利用 图斑
开展与应用 篇3
【关键词】体育课;拓展训练;意义;实践
前言: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逐渐完成,新的课程标准对于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关注学生体育技能以及身体健康的发展,更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在体育课中开展拓展训练的应用实践,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1 体育课拓展训练的意义
拓展训练属于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主要是针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和提炼,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体验,将训练的重点放在了针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上,可以通过独特的体验式训练,结合先行后知的方法,通过设置相应的情境,使得学生获得多层次的实践体验,并从体验中感悟蕴藏在活动中的理念,改变了传统学习中落后的思维方式和固化的思维习惯,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受到了广泛关注。
对于职业院校教育而言,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健康的身心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还要求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以提升其对于社会的适应性。拓展训练的应用,实现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相互结合,打破了传统体育课封闭式的格局,对体育课程体系进行了完善,能够满足职业院校体育课的改革发展需求。同时,拓展训练在体育课中的应用,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念。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职业院校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在传统强健体魄、健康身心的基础上,开始追求一些富有激情的运动项目,希望能够在多样化的体育运动中,对自身的竞争能力与合作意识等进行锻炼。而从体育拓展训练的课程内容分析,其包括了拓展体验课程、挑战自我课程、团队建设课程等,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在训练中融入了人文教育和趣味性,能够对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培养,顺应了职业院校学生的体育价值观[1]。
2 体育课拓展训练的应用实践
2.1加快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想要确保拓展训练在体育课中有效展开,需要良好的师资作为支撑。体育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拓展训练,具备相应的课程设计能力以及实施教学能力,坚持身体力行。从目前来看,许多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师本身并没有参与拓展训练的经历,甚至对其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院校想要开展拓展训练,就需要首先做好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应该确保体育教师了解拓展训练的基础理论和内容,认清拓展训练的内涵及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到其他院校或者专业的拓展训练俱乐部,进行学习和考察,了解拓展训练的内容、过程及组织方法。在这样的前提下,还应该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把握,对体育课中的拓展训练课程进行合理设计,为拓展训练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做好拓展训练内容设计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分析,我国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尚没有专门的拓展训练课程,在硬件以及软件方面都没有相应的经验作为参考和借鉴。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院校想要开展拓展训练,需要首先立足自身的具体情况,做好拓展训练的内容设计和组织安排,从教学组织安排、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配备、课程内容计划等进行明确,以确保拓展训练的顺利开展,避免由于准备不足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同时,应该做好硬件设施的整理,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确保其能够更好的为拓展训练提供服务。例如,一些水上项目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的天然河流,也可以利用学校内的人工池塘,对于练习器材,除了一些必须进行采购的设备,也可以结合校内现有的器械资源,通过优化组合的方式,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2]。
职业院校可以将体育课中的拓展训练内容划分为两部分,一是素质练习,可以结合挑战自我课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挑战自身的极限,在挑战过程中对其团队合作精神进行培养。训练内容以户外练习为主,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水上项目或者田野項目;二是综合素质练习,主要是对学生的团队意识进行强化,通过模拟景象及体验性模式进行训练。在训练内容设计时,必须保证针对性,确保起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2.3重视拓展训练组织规划
一是结构设置,应该按照拓展训练的课程特点,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确保机构与体育教学部门相互联系,同时存在一定的独立性;二是资金投入,实际上,在体育课程中开展拓展训练,并不需要很多的资金,学校可以先期投入一些必需的启动资金,然后依照拓展训练的内容,进行后期经费的投入以及器械的购买。具体来讲,应该首先考虑户外训练场地,然后逐步拓展到田野项目和水上项目,在不影响实际教学的基础上,也可以将训练基地向社会开发,在推动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获取相应的教学资金;三是安全措施,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安全防护,设置必要的安全措施和保护器械,并且在项目设计环节就应该考虑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在进行训练前,需要讲明动作要领和安全事项,安排专人进行看护,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四是教学评价,应该认识到,拓展训练关注的并非学生的身体素质,而是心理素质,其并没有相对明确的评分标准,教师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训练过程而非结果[3]。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可以丰富体育课程内容,拓展体育教学效果,对学生的体能和意志力进行锻炼,强化其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通过合理的拓展训练项目和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万宏伟,王腊姣.高校体育课中开展拓展训练的实践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4):93-96.
[2]何永东.在职业院校体育课中开展“拓展训练”的实践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1,(23):279-280.
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与应用 篇4
1 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现状
1.1 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理念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人们发现通过计算机的使用,可以极大的提高工作的效率,因此各个领域都开始广泛的使用计算机,在计算机发展的初期,受到其体积和性能的限制,制造的成本也比较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将计算机应用到教学中,首先出现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中。由于计算机的研究,主要在美国等一些高校的实验室中,学校利用计算机有着自身的优势,但是早期计算机能够运行的程序较小,主要完成一些数学计算的任务,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能够完成的任务也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应用软件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其应用的领域,人们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针对性的开发了一些教学软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近代遭遇了特殊的历史时期,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非常缓慢,直到改革开放的进行,这种现象才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虽然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够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率,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基础教学设施得到了极大得改善,相应得计算机教学应用的比较多。
1.2 计算机实践教学得特点
通过计算机实践教学得理念可以看出,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不但能够极大的提高教学得效率,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我国采用了应试教育的模式,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大多时间在学习理论知识,接触到的实践比较少,动手能力较差,因此我国的教育模式,显然不符合时代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专家和学者对素质教育进行了探索,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如果利用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动手,带动脑部的思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考虑到我国学生的数量较大,基础教学设施建设较差,很难完成这样的教学,只能利用有限的课堂资源。而计算机的出现,给实践教学提供了一定得基础,尤其是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出现,在相应软件的基础上,可以模拟实际的实践环节,如在电子学科中,利用Protues等软件,就可以模拟电路实际的运行情况,即使没有足够的电子元器件,学生也可以练习电路的连接和调试,极大的提高教学的效率。
1.3 我国计算机实践教学得现状
考虑到我国教育模式得局限性,近些年国家一直在进行教育制度的改革,虽然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改革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尤其是西部经济水平较差的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很差,甚至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在这样得学校中,几乎没有计算机这样的教学设备,显然也就无法进行计算机实践教学。而在东南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在足够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很多学校都进行了现代化的改进,建立了大型得校园网络,为计算机实践教学,提供了足够的参考,随着近几年计算机软件的发展,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引进一些软件,应用到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整体上来看,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情况较差,首先就是软件的水平低,由于软件开发的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软件公司手中,我国的学校要想使用,必须花费大量的资金购入,对于一些专业性的软件,只有英文的版本,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
2 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开展的方式
2.1 网络化教学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互联网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足够计算机用户得基础上,现在已经建成了覆盖世界范围的因特网,只要将计算机接入到网络中,就可以浏览大量的信息,对于教学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资源,如果能够利用得当,将会极大的扩展教学的内容,而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交换的效率和安全等,人们针对性的开发了局域网。现在的企业和校园用户,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覆盖一定范围的局域网,而学校为了方便教学,将图书馆等资源也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放到局域网中,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随意的浏览,如一些老师的教学视频,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提高学生得实践能力。而且在使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也是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能力的一种考验,如何寻找资源、如何过滤资源、如何使用资源,这些都需要学生自身来完成,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可以很好得掌握计算机和网络一些知识,对于计算机普及应用的今天,无疑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一种很好的方式。
2.2 先进的应用软件
通过实际的调查可以知道,受到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的限制,我国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能力较低,甚至还不如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现在市面上的很多软件,都是国外的软件公司开发得,然后进行一定的汉化处理,使得软件的稳定性存在风险,而且软件版本更新的第一时间,无法获得汉化的版本。由此可以看出,应用软件先进性不足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过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开展,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现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通常回选择多种语言同时进行,由于汉语的影响力较低,因此在版本语言选择中,没有汉语这个选项,如果可以将汉语提高到一定的层次,就可以让软件公司在开发时,对汉语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发展我国自身的软件开发技术,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软件开发已经提高了很多,虽然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相信随着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追赶上发达国家的软件开发水平。
3 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
3.1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我国最初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自身的素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个问题,政府部门一直在进行教育的改革,为了最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理论和实践之间达到平衡,很大学校都将教学分成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其中课堂教学主要是针对一些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的升学等考试中,主要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因此很多老师和学生都忽略了实验教学。这样虽然可以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一个良好的成绩,但是学生进入到社会的工作岗位后,很难将掌握的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无法完成相应的工作,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专家和学者提出,应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尽量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计算机的出现,给这样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得方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环节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将教学内容全面得展现出来,与传统的讲授书本知识相比,这样的视觉效果更好,如在生物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将DNA的双螺旋结构动态的展示出来,这样学生的记忆必然更加深刻,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的效率,每个学科的老师,都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互联网上多查找一些资料,讲理论知识全面的展现出来,同时尽量联系一些实际问题。
3.2 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比,实验教学的难度较大,对于实验场地和器材要求比较严格,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水平,很难设置高水平的实验室,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经济发展的时间较短,教育经费的投入有限,而且我国人口比较多,相应学校的数量很多,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善所有学校的基础教学设施,同时考虑到实验器材的特殊性,尤其是电子领域的一些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如果学校现在购入先进的设备,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更先进的设备,如何处理这些设备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计算机的出现,给实验教学提供了另一种方式,如果能够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就可以通过模拟不同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际的操作,虽然与实际的操作相比,在计算机中只需要鼠标和键盘来操作,但是依然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联系所学的理论知识,最大程度上启发学生的思维。国外的实验教学中,已经开始大量的采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践教学,这样不但能够节省购入设备带来的成本,设备的更新换代只需要更新相应的软件即可,经过了多年的使用,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成熟的模拟教学软件,每个学科都可以找到对应的教学软件,只要安装了这个软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就可以完成实验内容,对于一些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还可以验证一些自己的猜想,如在电路连接中,即使电路连接错误,也不会造成任何元器件的损坏,软件会及时的给出错误提示。
4 结束语
开展与应用 篇5
开展示范班级(团支部)创建活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院风、学风建设,加大基层班级(团支部)的建设力度,构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新机制,促进学生成长与成才,根据《深职院关于在全校开展示范班级(团支部)创建活动的意见》,特制定本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我校努力建设世界一流职业技术大学过程中,发挥先进班级(团支部)的示范带头作用,抓重点,建机制,求实效,在全校学生中形成“评先进、学先进、赶先进、创先进”的良好风气。
二、活动目标
开展示范班级(团支部)创建活动的目的:通过创建量化考核的管理新机制,以评促建,力争通过创建活动把班级(团支部)建设成为政治坚定、班风学风优秀、班级制度健全、具有内在活力的坚强集体。即有一支模范带头的学生干部队伍,有一系列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并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活动载体,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
三、工作依据和达标要求
创建好班级(团支部)活动要坚持以班风学风建设为核心,围绕思想建设、学风建设、文体活动、班级自身建设、宿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等六方面进行,创建活动将主要依据《应用化学与
生物技术学院示范班级(团支部)创建指标体系(试行)》(下简称《指标体系》,见附件1)进行。达标班级(团支部)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6个遴选项目、33个评价条目,基本目标为100分,评价分值的总分必须在已完成的评价条目分值的75%(含75%)以上。
2、在达标班级(团支部)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指标的分值确定示范班级(团支部)的类型。
四、创建类型及标准
所有创建类型是在满足达标班级(团支部)条件下进行的遴选。
(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示范班级(团支部)。
创建标准:在6个“遴选项目”的33个“评价条目”中,基本目标评价分值总分必须在已完成的评价条目分值的85%(含85%)以上,发展目标评价分值总分必须在70分以上(含70分)。
(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XXXX(单项)示范班级(团支部)。单项类型包括:
1.学风建设示范班级(团支部)
2.技能比武示范班级(团支部)
3.团日活动示范班级(团支部)
4.社会实践示范班级(团支部)
5.创新创业示范班级(团支部)
6.义工服务示范班级(团支部)
7.文体活动示范班级(团支部)
8.班级建设示范班级(团支部)
创建标准:所创建类型的“评价条目”基本目标评价分值必须为所在项分值的90%(含90%)以上,发展目标评价分值必须为所在项分值的75%(含75%)以上。
说明:学风建设示范班级(团支部)“评价条目”为遴选项目“学风建设”中的4-10项。团日活动示范班级(团支部)“评价条目”为遴选项目“思想建设”中的3-5项。创新创业示范班级(团支部)“评价条目”为遴选项目“学风建设”中的1、3项。
五、创建程序
1、宣传发动:每学年第一学期初,由各班级(团支部)召开主题班会,认真传达、学习创建活动方案和指标体系。
2、自查自检:参加创建活动的各班级(团支部)按照评估标准进行自查自纠,认真找出存在的差距与不足,有的放矢地进行整改和完善,努力以评估标准衡量工作,用标准督促工作,按标准推动班集体建设。
3、资格审核:各班级(团支部)在自检的基础上,将申报材料报各学院分党委(党总支)审批。经学院初步审核后,按分配的名额择优上报。学生处、校团委对各学院推荐的班级(团支部)资格进行审核,在全校进行公示后确定一定数量的示范班级(团支部)创建单位,并给与一定金额的创建资金。
4、创建实施:示范班级(团支部)创建单位要按照创建标准和创建目标,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整合各方面资源,努力实施创建活动。学院在教学区设立示范班级(团支部)创建宣传栏,公示创建单位名单,定期通报创建活动进展。
5、检查总结:
1)学工办、分团委将组织学生干部进行月检、成果通报和工作总结,并不定期召开会议进行经验交流。
2)学生处、团委将每学年第二学期初对全校范围内示范班级(团支部)创建单位进行交叉检查,并召开会议进行经验交流。
6、述职评选:每学年第二学期末进行示范班级(团支部)创建验收,成立学校创建考核小组,各班级(团支部)进行述职(述职时间为5分钟),考核小组通过“看、听、查、问、议、评”,在广泛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对照评比标准,采取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方式,经所有评委投票,在全校公示后最终确定示范班级(团支部)名单,授予示范班级(团支部)和(单项)示范班级(团支部)牌匾(锦旗)。
7、表彰奖励:在学校复评前学院将召开创建工作汇报大会,给各达标班级(团支部)颁发荣誉证书以资鼓励;学校按照标准验收后授予示范班级(团支部)和(单项)示范班级(团支部)荣誉称号,在下学年初召开表彰大会,颁发牌匾(锦旗)并给与奖励。
六、创建经费
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及结合我院实际,给予每班1000元的示范班级(团支部)创建经费,分两个学期发放,每学期500元,由各班级(团支部)于班级导师处领取。各班级(团支部)应详细规划、合理使用以切实推动示范班级(团支部)创建工作进展。
七、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开展创建示范班级(团支部)活动,是我院今后一段时期学生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要充分认识开展此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学院党组织、团组织要担负起组织协调和指导督促的重要职责,切实把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微博、宣传栏、宣讲等各种途径和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通过DV、图片等生动载体,充分记录和展现创建示范班级(团支部)活动的热烈场面,分享各创建班级(团支部)工作成果、经验。
3、学院成立思想建设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推进创建工作的开展。
思想建设委员会:
学工办各年级辅导员党支部组织部
学风建设委员会:
学工办各年级辅导员组织部学创部
日常工作由学工办、分团委负责。
应用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分团委
应用图书馆资源 开展阅读活动 篇6
学校图书馆是一所“知识宝库”,是信息来源的中心。以图书馆为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阅读活动,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培养阅读兴趣、丰富知识积累,帮助他们各取所需,进行阅读、分析、判断,在消化、巩固、拓宽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在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那么该如何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阅读活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充分准备,为趣味阅读的开展奠定基础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使读书活动更好地实施、开展,以图书馆为中心,每个班级都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1 明确读书的目的,制定计划
学校通过制订以书香伴校园的读书计划,动员学生开展读书活动;各班根据本班情况,在语文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制订科学的广泛阅读计划,以制度保证读书活动有序的进行。
1.2 充盈书源
学校图书馆要根据学生需要,进一步增加藏书量。组织各班建立“班级图书室”。由于学校学生多,可以请同学们将自己的书带到学校,写上自己的名字,数量不限,按照类别登记在“班级图书角登记簿”上。然后,从班里选2名同学来做“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管理和借阅工作,同时图书管理员从学校的图书室选择图书,在自己班内进行传阅,然后以年级为单位,平行移动,4周为1个周期,进行班与班之间的轮换。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生们能够读到更多的书,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
2 营造美好的读书氛围,促进学生健康阅读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书香环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感染与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可以在校园挂条幅,通过在校园内的走廊、宣传橱窗等阵地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画、名人名言等,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各班每月以“建设书香校园”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把教室的后黑板布置成一片书香的天地;在宣传栏开辟“书香校园”的专栏,均以读书为主题,或倡导读书,或科技知识介绍,或读书方法指引等,内容不拘,形式多样;在校园广播开辟“书香园”频道,由学生定时播音。学校还可以举办各种活动,如学生诗朗诵、演讲等,此外可以播放“英语歌曲”、讲述名人读书的故事等,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读书环境。通过各种交流读书活动,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3 家校联合,督促阅读,使阅读延伸到课外
学校积极倡导家庭阅读,让家长引领孩子在家阅读,不断完善阅读文化的整体建构。通过向家长讲读书的重要意义,让家长听一听孩子们渴望读书的心声,向家长推荐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好书,使阅读延伸到家庭。我们提倡家长陪伴孩子一起阅读,向家长介绍一些读书方法,比如“亲子阅读”等,给孩子以清晰亲切的指导。“亲子阅读”一方面使家长看到孩子们的进步与不足,更加了解孩子,另一方面为孩子们营造一个由课内向课外延续的阅读时空,一个弘扬个性、充满幸福和智慧的发展空间。通过“亲子阅读”,开展“书香之家”的评比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4 开展丰富的趣味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经过对学生阅读取向的了解,有的放矢地在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多层面的读书活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4.1 书名串烧
为让学生了解更多中外名著,激起学生看书的兴趣,我们每学期开展“书名串烧”活动。由教师为本班学生推荐相关书籍,请学生选择其中一些书名进行串连,编成一个小故事或是一则小笑话。
4.2 知识竞答
针对中高年级学生喜欢看科普类书籍的特点,我们在暑期开展科普知识竞赛,让他们利用假日去搜集资料,然后以开卷的形式举行考试,既丰富了学生知识,又培养了对资料的搜索和收集、整理能力。
4.3 小小童话王国
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心理还属于童话心理。我们在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童话故事书的同时,还在各教室里设置了一个小小读书角,在地上铺上拼图,同时在柜子上摆放小熊、布娃娃等玩具,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看书,有时还让这些玩具充当童话王国里的主角。不定期地举办各种活动,如“小小故事大王”比赛,“小小童话剧”表演等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
4.4 我为偶像做名片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朋友。有时,一段名言、一个小故事,足以影响人的一生。到了高年级阶段,学生形成了初步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读好书,做好人,我们结合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我为偶像做名片”的活动,自己去确定一位偶像人选,用简洁的话介绍他(她)的主要事迹,摘录一句让你最受启发的一句话。在培养动手创造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会对自己的榜样有一个新的调整,对于树立远大志向、形成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帮助。同时,还有利于教师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展开有的放矢的教育活动。
5 重视阅读活动的评价
良好的评价能给予学生成长的光芒,可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对于学生读书后的评价,笔者认为采用“等级+评语”的方式比较合适。使教师、学生本人、家长都成为评价的主体,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从多个层面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激励学生进一步博览群书。
有效地发挥有限的图书资源,让趣味阅读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扇窗,开启一道道门,让他们看到一个魅力无穷的大千世界。丰富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淡淡的书香在校园里每一个角落飘溢、回荡,让孩子们背起快乐上学,享受书香童年。
参考文献
[1]徐洪升.图书馆与人的全面发展[J].图书馆论坛,2003(5):11-12,120.
[2]胡志平.浅议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体会[N].希望月报,2005(10):39.
开展与应用 篇7
我国本科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 把高等院校都办成研究型大学既不可能也不符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一大批高等院校将定位于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 这类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 更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 以适应建立创新型社会的需要, 同时为将来的就业与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创业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有重要作用。
1 国内外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概况
1.1 美国创业教育使美国经济充满活力
美国是最早开展创业教育的国家, 百森商学院1947年开创了创业教育先河。
目前全美已经有超过1000所大学开设了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课程。美国的创业教育并不是就业教育, 而是属于终身教育, 并不是指获得一份工作, 而是指“通过培养创业意识、了解创业知识、体验创业过程, 使大学生能像企业家一样行为, 具备将来从事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特质”。美国的创业教育并不是功利主义, 而是着眼于为大学生设立“创业遗传代码”, 造就“最具革命性的一代”, 播下一颗创业的种子, 在一定的土壤下生根发芽。今天美国的年轻人对创业表现出比他们的上一代更加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创业的观念已经植根于美国的文化中。在美国历史上, 创业从来没有现在这么生机勃勃, 创业为美国经济增添了活力。以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的乔布斯为代表的创业者们已经彻底改变了美国和世界经济的格局。美国经济能够一次次从经济危机中迅速恢复与美国一大批创业者创办了一批新型的企业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1.2 我国大学开始开展创业教育试点
而在我国, 直到20世纪末, 才有一些高校开始对创业教育进行探索。1997年在清华大学举办了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之后又在清华、上海交大、浙大等研究型大学举办了“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在全国高校中掀起了创新、创业热潮。2002年4月, 教育部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九所著名大学列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
目前,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主要有三种模式:如人大, 侧重于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及整体素质的课堂式培养;上海交大, 将大学生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基础、注重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综合式创业教育”;北航, 侧重于大学生创业知识教育和创业技能提高的“实践式创业教育”。
1.3 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占高等教育数量比例最大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最近几年才开始开展创业教育, 如:江西财经大学、温州大学等。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学术型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有着根本的区别, 与学术型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方向不同, 避免了与他们的正面竞争。与学术型本科院校相比, 在办学总体实力、学术研究水平、高学历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 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明显处于劣势。而在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等方面, 高等职业院校则略胜一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树立自己的办学特色, 必须坚持以专业知识为主, 培养既能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现场问题, 又能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主要在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领域就业, 他们的任务是将新知识、技术、方法和工艺进行创新集成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的学生知识、技能与不断发展的社会要求相适应,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校的发展真正实现与社会需求相融合, 这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更需要加强创业教育。
2 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创业教育的目标不清晰, 目标功利化倾向非常严重
随着大学规模不断扩大, 迎来了一个个史上最困难的大学生就业季节。大学生就业成为高校的“一把手”工程, 许多高校的管理者把“创业教育”狭义地理解为“就业教育”的一部分,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通过创业教育增加自主就业的比例, 进而减少就业压力。但当他们发现开展的创业教育并不能增加自主就业率, 从而显著地提高就业率时, 便认为创业教育的意义不大, 对创业教育的也就没有多大的兴趣了。
2.2 创业教育教学内容有待完善
作为一门课程, 教育部在其网站上罕见地公布了“创业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但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各个院校差异很大, 有的学校开设单独的一门课程, 如:创业学, 创业管理等作为学校的公选课程。有的学校设立专门的创业学院 (如:上海交大) , 开出系列课程, 同学在选定其他专业的同时系统地学习创业教育。有的学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简单的把管理学院的课程, 如: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等浓缩到创业教育的课程中。作为一门公选课程, 创业教育还需要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年级、学生选定该课程的不同目的, 这就为设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了难度。
2.3 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教育教学尚未融合
传统上, 应用型本科院校 (针对工科院校) 把自己定位为工程师的摇篮, 在整个教学体系中, 根本就没有涉足创业能力的培养, 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中, 使创业教育与学科和专业教育脱节。而在往往是开设的创业教育选修课, 与其他课程不衔接, 实际上创业能力的培养, 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点的培养, 这就要求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中, 而不是单靠在某一门课程去完成。
2.4 合格的创业教育师资匮乏
在我国二本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 大部分没有专职的创业教育教师。据调查, 仅有25%的高校有专职教师, 34%的高校创业教育教师由校内就业指导中心、辅导员、经管学院老师或外聘教师兼任。而专职教师的队伍大都是政工人员、学生管理人员、辅导员等转行而来, 普遍存在着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较差、创业实践经验很少、对创业教育规律了解少等问题。即使是有专职的创业教育教师的院校也存在创业教育的老师缺乏创业经验、很难给学生具体的创业指导等问题。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不仅需要授课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讲授技能, 更应该具备扎实的创业实践指导能力。
针对教师参与学生创业活动指导的情况的调查发现, 虽然众多高校均以不同的形式开展了各种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 如“挑战杯”, 但真正能够将大学生的创业计划转换为创业实践的比例少之又少, 这里涉及的因素很多, 如资金、团队、人脉关系等。但任课教师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由此可见, 改革创业教育教学方式, 加强创业实践, 创造性地组织和开展创业活动, 使大学生真正走向自主创业的道路, 是指导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关键。
3 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对策
3.1 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
大学生数量每年超过600万, 就业压力加大, 社会存在着对创业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创业教育的功利化不仅使创业教育没有稳定的基础, 也使创业教育迷失方向, 导致我国创业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对培养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要促进创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必须使创业教育的回归到其本质, 明确创业教育定位、理念, 使有关部门了解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创业能力, 将来条件成熟时, 把握机会, 实现创业。
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是“育人”, 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 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 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 创业教育不能理解为就业指导或岗位培训, 更不能把创业教育误认为是企业家速班, 应该认识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素质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
3.2 构建一个完美的创业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 并不是单独的一、两门课程就可以解决创业精神的培养, 而是要渗透到整个教育体系中。为了能更好地开展、更全面地推广创业教育, 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根据学生和学校的自身条件对创业教育进行综合性分析, 在此基础上, 明确创业教育的目的,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基础教育相互渗透的模式, 努力探索适合本校的创业教育机制及培养模式, 把创业意识逐步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之中, 为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针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学校必须加强各项制度的制定与落实, 制度的制定必须注重制度的导向和规范作用, 做到无缝对接。特别要重视对教师和学生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 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和创业活动, 制定学生科研基金管理办法、奖励办法、学生实习实践相关规定等等, 必须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3.3 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对于创业教育的成败取决定性作用, 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来自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种渠道。内部培养可以从具有创业经历的现有教师中进行培养, 一方面要加强这部分老师的创业理论的培训及创造性思维的培训, 培训的方法可以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培训班;另一方面可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活动, 鼓励教师到企业去锻炼, 提高教师对创业活动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感悟。
除内部培养外还可以从外部引进理论基础扎实、教学和研究能力强、有创业经验的人才加入到创业教育的团队中, 同时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兼职的指导教师, 尤其要注重引进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
参考文献
[1]方芳.二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5) :67-70.
[2]张娜, 王晨曦, 等.创业教育在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 2011 (3) .
开展与应用 篇8
信息化时代下微信走进大学生生活并迅速成为其重要的通讯工具,微信在大学生中的超高使用率和互动率为高校建立红色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可行性。由于仍处于探索建设阶段,红色微信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功能发挥尚需规范化,平台技术维护与思政内容结合尚需完善。探究红色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对高校和大学生的重要作用,以及当前红色微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一、红色微信公众平台对大学生政治思想观点的影响
1.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政观点
在信息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微信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群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逐渐趋于多样化、丰富化,人们对微信信息的关注与评价不断提高。红色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介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高校将红色文化信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到大学生微信手机客户端,让学生随时随地阅览红色文化信息,在潜移默化中正确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思政观点,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红色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应注重信息的可读性、交互性,通过应用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提高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与关注度,充分挖掘思政教育资源。
2. 引导学生回归理性的价值观念
一方面在信息化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逐渐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大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微信、微博、电子邮件等即时通讯软件的支持下,信息传播途径趋于多元化。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源性、开放性使得信息质量良莠不齐,许多功利性网络信息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红色文化信息的缺失成为网络信息资源的不足。红色微信公众平台由高校思政教育部门主建,能够坚定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有着精准的把控,对引导学生回归理性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最终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
二、高校加强红色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意义
1. 丰富高校思政教育方式
高校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多限于课堂式、理论式,方式单一、内容单调,大学生的参与度低,不利于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传播方式落后,多依靠教师课堂授课或开展讲座等形式,忽视了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将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红色微信公众平台作为高校思政教育方式的一种,是对传统思政教育的颠覆性创新。红色微信公众平台基于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内容充实多样,以经典的红色故事、案例等为依托,呈现方式趋于多样性、灵活性,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接收思政教育。
2. 提高对大学生思想引导的即时性
红色微信公众平台相比于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具有信息更新快、舆论导向强、公众参与度高的特征。大学生对接收的红色文化信息进行主观评论与转发,营造强烈的舆论氛围,这一舆论评价过程能够直观地反馈给高校,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及时把控学生的思想意识动态和社会舆情走向,为高校的后续思政教育提供借鉴。高校加强红色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借助微信的实时性特点提高了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动态引导的效率,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占据了主动地位。
3. 体现思政教育的时代性与主动性
与时俱进地保证高校思政教育方向与党政方针的一致性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新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借助红色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引导,对舆情氛围的营造,这一过程体现了时代性、信息化特征。高校加强红色微信公众平台建设能够发动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公众信息讨论中,为思政教育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扩大了信息传播、讨论范围。高校将思政教育与新媒介结合起来,利用具备时代特征的即时通讯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观念,体现了高校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是新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主流。
三、红色微信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与问题
目前各高校的红色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已初显成效,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党建工作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但不可否认利用红色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1. 体系建设杂乱无序
目前,许多高校的红色微信公众平台存在体系建设不完善、管理混乱现象。首先,多头管理影响红色微信正常功能的维护与后台建设。高校内部虽然设立了针对红色微信思政教育的专门机构,但存在职能划分不明、岗位职责不清、资源配置缺位等问题。导致微信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空白或重复区域,不仅浪费了人力资源,也影响了公众平台的正常建设。其次,红色微信版面杂乱,缺乏统一的主题思想。红色微信公众平台只是思政教育的媒介和载体,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思政教育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计划等仍是思政教育的重点。如果单方面追求平台维护以及新模式下的信息更新,容易忽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使红色微信下的思政教育偏离轨道。
2. 素材质量良莠不齐
目前,红色微信的素材选择渠道主要包括官方主导和官方监督两类,普遍存在质量状况参差不齐现象。主要体现在:素材整合度不够,红色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许多信息大多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堆砌,缺乏必要的专业整合和归纳整理;思政主题不明显,大学生接收到的红色微信素材并不能够完全代表高校的思政观点,部分高校采用拿来主义,对网络信息直接引用,没有融入高校官方的思政方针。究其原因,部分官方主导的红色微信思政教育模式起步较晚、尚不成熟,缺乏专业的素材筛选人员,对专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忽视内部专业人才的培训,且高校缺乏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对红色微信进行设计和规划。官方监督下的素材选取团队虽然专业性相对较强,但由于高校对其缺乏信任,在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专业水平的发挥。
3. 保障机制不健全
系统的红色微信思政教育保障机制应包括官方主管部门、红色舆情监管部门、学生舆情监控反馈体系等,同时还应辅以学生思政考核机制、红色微信平台建设奖惩机制等。但在高校红色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中普遍存在保障机制不健全问题,主要包括管理部门的缺位和规章建设的缺失。红色微信公众平台的管理、监督部门不完善,由于高校专业人才建设不足,许多工作人员都是身兼数职。具体的岗位职能划分不够细化,难以应对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四、红色微信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创新路径
1. 提高红色微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为提高利用红色微信开展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可以面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建立有针对性的微信平台。将学期工作、思政专题以及所需完成的教学任务等版块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送到微信手机端。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推送不同的素材内容,设立适合全体学生的红色微信平台。强调国家党政方针指导与服务,并开设舆论交流平台,提高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主动性。构建智能化的信息推送系统,在信息推送初期设立多个板块供学生自主选择,系统自动记录学生的偏好。在后续信息推送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以简文、图片等形式传送给学生。
2. 鼓励红色微信多属性发展
除了要建设好以高校官方为主导的红色微信公众平台,还应积极发展以学生组织为主导的半官方平台以及学生自发成立的民间公众平台。高校主导的公众平台应充分发挥好主旋律作用,负责及时发布国家党政方略、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充分体现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性与先进性。内容方面宜简洁明快,选取具有权威性的红色文化信息和资讯报道,坚定正确的舆论导向。学生组织如学生会等设立的公众平台应在坚持高校监督的前提下,发挥学生组织的主观能动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拓宽思政教育思路,及时搜集、反映公众的舆情走向,扩大官方平台的政治思想,帮助高校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3. 健全红色微信保障机制
坚定高校在红色微信官方平台、学生组织平台、自发平台等组织机构中的领导监管地位,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并给予学生组织和学生在职责范围内的管理权限,充实红色微信的建设主体。加大对红色微信平台技术、设备维护的资金投入力度,特别是扩大无线网络在高校的覆盖范围,为大学生提供免流量无线上网浏览红色微信的条件,强化高校在红色微信思政教育中的主动地位,健全人才培训和选拔机制。
结束语
总之,基于红色微信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必将是未来思政教育主流,如何能更有效地利用好微信这一即时通讯渠道,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其中,打造具有党政舆论导向和价值观念引导功能的综合教育平台,已成为当前传统高校思政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红色微信平台建设不仅需要高校坚定的舆论导向,更需要红色微信创新呈现方式,提高内容的可读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应鼓励基于高校领导的学生组织及自发式的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刘虹验,王兢,岳霖.论微信在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学理论,2014,(10).
[2]南艳峰.大学生思政教育新平台——微信[J].学理论,2015,(6).
[3]陈静,张兵.微信环境下大学生隐形思政教育工作的对策研究[J].人力资源开发,2015,(2).
[4]吴昌福.微信公众平台对高校思政教育引导的推动作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8).
开展与应用 篇9
一、“分层教学与小组合作”模式的思考与探究
所谓“分层教学与小组合作”,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和潜力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特点,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把分层教学理论具体地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知识与能力接受的需要,从而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相适应,使学生的认知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其指导思想是: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重视中学生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差异性,解决学生的分化问题,突出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全体性与发展性。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指导与互助合作的原则,解决中学信息教育的普及性、统一性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差异的矛盾。
“分层教学与小组合作”模式就是依据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差异和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对教学内容作出分层处理,再采取分组合作的组织形式,开展协同合作、学习互补的课堂教学。学生分层: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将学生都分成三个层次的小组。发展层,对计算机有特殊兴趣爱好,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提高层,有一定的信息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基础层,接触过计算机少,不具备基本操作水平。设计出分层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学生的层次水平进行教学设计。任务分层: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把任务分成不同层次设计课程。教学分层: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步学习的过程中,采用演示型、导向型和自主型的教学方式实施异步分层教学。评价分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平时的学习和操作活动进行有效的记录和评价,认可不同起点学生的进步。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将过程性评价、动态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公正评价与考核。
二、“分层教学与小组合作”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1.“分层设计、分层教学”模式。
“分层设计、分层教学”模式是依据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水平上的差异,将学生分成基础、提高、发展三个层次,采用演示型、导向型和自主型的教学方式,设计多层的任务,以学生自主探索、教师扶优帮弱的手段实施分层教学。如新课标中的“数据的计算、筛选、排序、分类汇总”是基础知识,必须掌握。我们就采用演示教学法,利用媒体平台统一演示讲解,让学生做一些典型的基础练习,熟练掌握数据的自动求和、求平均、最大值、最小值的计算、一般排序和分类汇总。练习时学生以自主探究为主,相邻两人互帮;教师轮回指导扶优帮弱,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而“数据的透视表”则是难点,课标要求学生应掌握分类汇总和设置数据透视表的操作步骤、使用场合及数据透视表的内涵。部分学生很难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进行分层设计与分层教学,把“数据透视表”分解为若干个简单任务,对于基础层的学生,只要求他们做简单的数据透视表,设计基础性练习,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其自信心。
2.“分组讨论、竞赛激励”模式。
“分组讨论、竞赛激励”模式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同一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协作、小组间相互竞赛的教学模式。采用这种课堂组织形式,不仅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而且满足学生对讨论交流、平等互助、和谐开放的课堂文化需求。如表格数据的图形化教学,要求学生掌握Excel图表的制作方法,制作图表,学会给图表添加系列、调整格式。数据信息用图表结构来表达,简单、明了、美观,学生非常感兴趣。教学中我们要选择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如对生活开支数据进行图形化处理。采取演示范例,模型导向的方式展出各种图形范例供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兴趣。再把相邻的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进行练习。讨论分析数据、选择结构图、美化修饰结构图,分工合作制作所选图形。练习完成后让学生推选作品进行演示竞赛,评出最佳作品,并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收藏和记录,给以后的终结性评价留下参考资料。这种分组讨论、竞赛激励的教学模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习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在享受成功的喜悦中激发学习热情。
3.“自由组合、突出个性”模式。
“自由组合,突出个性”模式是合作模式中的个性模式,让水平相当、兴趣相同的学生自由组合,突出个性、发展特长,培养创新型人才。如在教“计算机动画制作”时,要求学生对图像进行理解与加工,体验图像的特殊魅力。解决这类问题时方法灵活多变,加工工具有多种,表达方式也可各式各样。由于学生知识和技能在这方面的差异较大,教学时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教师先引导、演示制作“七巧板跑步造型”动画,让学生了解制作动画的过程与步骤。再让学生自由组合,分组练习。学生可自选工具软件、动画形象与内容。练习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开拓思路,大胆创新,寻求不同的设计方案与表现内容。作品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画面元素、技术细节等因素进行讨论,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评价,推选最佳作品参加学校举行的“电子作品展”,并收入学校“电脑平面设计”作品电子库中。通过精彩作品的展示与评价,不仅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作品中发现图像的独特魅力,还让学生在创作与评价中提高审美素质,品尝到“当设计师”的成功与乐趣,激发创作欲望。这种个性模式的自由搭配,让学生在自主发挥的空间中张扬个性,使学生能够在信息素养、艺术修养及自信程度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不再是教师的单边教学活动,而是创设基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面对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针,对信息技术课程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教育从以往单元化的教学活动趋向多元化的师生共同探索创新的学习形态,使信息技术课程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基础教师指导用书.科学教育出版社.
开展与应用 篇10
目前, 作为智能电网重要组成部分的智能配电网, 在能量流、信息流、业务流三个方面都表现出于传统配电网不一样的特质:
(1) 传统电网能量流由电网单方向流向客户, 智能配电网的能量流可双向流动。
(2) 传统电网信息流传输慢, 信息不完整, 存在较多信息孤岛, 智能配电网可以实现信息全面集成, 高速双向对等通信, 支持分布式处理。
(3) 传统电网的业务流程局限于部门内部, 智能配电网的业务流程贯穿多个部门, 支持互动业务流程, 全局角度的优化决策。
因此, 涵盖电源、电网、用户的全流程, 贯穿电网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维护、技术改造、退役的全过程, 最终形成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融合和一体化, 将成为智能配电网发展、研究、建设的重点。
智能配电网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全面开始, 但我们仍然不能忽略存在的问题。
(1) 对配网信息化的认识和定位不清楚, 应用主体不明确, 导致后期的应用具体的受益者少或不明显。
(2) 对配电信息化系统缺乏统一细致的规划, 存在“盲人摸象”的现象, 提不出完整而准确的需求。
(3) 容易套用调度自动化的建设思路, 过分强调实时应用, 而没有针对配电信息量大面广的特点, 忽视了对其它系统的相关数据利用和整合, 造成配电系统的信息缺口很大, 模型不完整, 后期的应用无法实用化。
(4) 配电自动化涉及供电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环节较多, 因此存在管理体制对自动化系统的不适应, 或者说是自动化系统对不同的管理体制的适应性不强。造成工作职责界定不清楚, 运行管理工作跟不上, 系统应用和数据维护工作很薄弱。
另外, 根据国网“十二五”规划, 国家电网公司明确要制定实施农电发展战略, 大力加强农网建设。本项目正是以县公司这样的基层供电公司为研究对象, 综合考虑配电网业务的复杂性, 及县公司覆盖城网和农网的特点, 力图在建立一个有效配电网数据挖掘与分析模型的基础上, 依托先进的技术手段, 提高在县公司对智能配电网的认识和管理水平, 并在可能的情况下, 将研究成果在浙江省范围内的县级供电企业进行推广。
2 项目建设目标
实现对配调图形数据的智能化管理与各业务环节的正常流转;
研究无线数据通信节点的接入及组网管理方式, 接入包括可能的3G、GPRS、WIFI、RJ45、RS485、RS232等, 基于星型、树型等网络结构, 管理并维护多个节点, 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应用有源电子标签的电子标识系统来定位现场配网设备, 解决管理人员在日常巡检和维护中, 突发状况时的准确定位及地理环境变迁后的配网设备查找;
为移动终端上各类信息 (地理背景、电力网架、电力用户信息, 配网设备台帐等) 提供图形化的展示和管理;
实现以文件或接口的方式导入电网拓扑、电力用户信息、设备台帐信息等。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1) 工作任务生成与流转方式的研究。提出工作任务的概念, 将其作为系统中业务流转的唯一单元。设计并实现其具体流转方式。
(2) 无线数据网络的研究。分析以无线数据网作为整个系统的通讯核心的技术可行性。研究无线数据通信节点的接入及组网管理方式, 接入包括可能的3G、GPRS、WIFI、RJ45、RS485、RS232等, 基于星型、树型等网络结构, 管理并维护多个节点, 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3) 有源电子标签的研究与应用。研究使用有源电子标签的电子标识系统来定位现场配网设备的技术可行性, 以解决管理人员在日常巡检和维护中, 对突发状况时的准确定位及地理环境变迁后的配网设备查找。
(4) 移动终端上配网信息可视化展现的研究。为移动终端上各类信息 (地理背景、电力网架、电力用户信息, 配网设备台帐等) 提供图形化的展示和管理。
(5) 与相关系统数据接口的研究与实现。研究电网拓扑、电力用户信息、设备台帐信息等数据的载入方式及其技术可行性。涉及系统包括:GIS, PMS, 营销系统等。
3 项目技术方案详情
3.1 系统架构
(1) 总体要求及架构。系统将采用面向服务架构 (SOA) , 遵循IEC61970标准接口和CIM数据标准, 集成SCADA、市公司数据交换总线 (IEB) 、电力营销、气象网站、负控管理等相关系统, 采用数据仓库技术, 有效解决多源头复杂数据的采集、海量数据之上进行快速准确科学的数据分析的难题, 贴近国内供电企业电网运行工况和负荷分析预测人员及电网规划人员日常工作所需的基于省公司实时历史数据库开展配电网数据挖掘系统。
(2) 技术路线。 (1) 基于IEC、CIM等标准, 建立资源中心, 通过IEB企业总线接收来自PMS、ACADA、电力营销、用电采集、气象系统等的多维数据; (2) 采用C/A/S三层架构, 保证平台的稳定性和时效性; (3) 部署上满足大范围推广应用;
3.2 集成框架
基于省公司实时历史数据库开展配电网数据挖掘平台集成了SCADA、市公司数据交换总线 (IEB) 、电力营销、气象网站、负控管理等相关系统。集成框架如图1所示。
4 硬件架构
平台应用发布采用单独的应用服务器独立部署, 需要配置相应的软硬件环境。应用服务器通过F5实现均衡负载, 当用户增加, 已有服务器性能影响用户体验时, 通过增加应用服务器的方式提升系统整体性能。逻辑部署视图如图2所示。
5 软件架构
基于省公司实时历史数据库开展配电网数据挖掘平台将提供6大业务分析功能及3个基础管理功能, 共约40个分析子功能项, 满足各级负荷分析预测人员的日常工作所要。
6 结论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配电环节的建设长期落后于电网如输变环节的建设, 也制约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但近年来, 国网公司按照“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分布实施”的指导方针, 以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 (DMS) 为代表的一大批的信息系统的建成与推广使用, 明显提高了各级供电企业对配电系统的管理水平与效率, 加上各级供电企业对配电网基础建设投入的加大, 配电网网架结构更合理, 使得配网的供电可靠性、运行效率、电能质量得到了保证, 配电网的运行也更加安全。
摘要:当前全球能源开发利用正呈现多元化、清洁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用电需求急速增加, 而煤炭、风能、水能、太阳能等传统与新能源资源的分布与消费呈逆向分布, 因此, 国家电网公司在2009年5月21日, 提出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战略, 并分三个阶段逐步实现。国家电网“十二五”电网智能规划中明确了“电网发展方式的转变”是这一期间的核心, 而作为“两个薄弱点”之一的“配电网”将是重点需要解决的。本文以配电网为切入点, 引入数据挖掘技术, 围绕最能体现配网管理水平的各类业务, 既提高了传统配电网业务的执行效率, 又能发挥信息技术强大的智能决策优势。
开展与应用 篇11
一、领导重视,全面推进系统建设工作
1.厅领导高度重视,全面部署我省学籍系统建设应用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学籍系统部署建设领导小组;二是建立学籍系统建设进度表,并逐项落实有关工作任务;三是做好学籍系统首次数据采集和全面应用的培训工作;四是建立保障学籍系统运行及维护的长效机制;五是建立严格的数据保密制度。
2.建立学籍信息系统建设应用工作协调机制
由义务教育处,高中教育处及教育信息中心等共同实施,协作落实。三个部门分工如下:义务教育处负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业务指导工作;高中教育处负责普通高中学生学籍业务指导和省自建高中学籍系统改造工作;教育信息中心负责义务教育阶段学籍系统技术支持及系统运行与维护工作。
3.加大投入,确保系统及时部署和顺利运行
一是改造机房原有制冷系统,保证各类硬件设备安全稳定运行;二是拓宽网络线路,新引入一条200M专线供学籍系统高峰期应用;三是投入一定资金完成自建系统对接任务。
二、狠抓落实,加强学籍系统应用工作
(1)印发《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同时高中阶段继续执行《辽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学籍管理工作的意见》。
(2)切实加强对各级学籍管理员培训工作。截止7月20日,我省学籍系统学校级培训工作已经完成,参加校级培训的学籍管理员共计5115人。
(3)下发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全省中小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应用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加强对全省学籍信息系统建设应用工作指导。
(4)做好学籍系统配置管理工作。我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学籍业务权限,进行班额、异动类型、受控字段等业务配置管理,已完成在校生注册、小学新生注册、招生入学等办理时间的设置。
(5)建立工作QQ群。及时发布通知、共享文档,催办督办各项学籍业务,让各市及时了解进展情况以及下一阶段工作安排。
(6)及时整理学籍系统各级用户业务办理说明和注意事项文档,供各级用户参考使用。
(7)出台2014年辽宁省中小学生升级毕业升学学籍信息管理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
三、积极探索,创新开展学籍系统应用工作
(1)学籍系统首次应用于中考招生报名工作,依托招生工作带动学籍系统建设应用。今年3月新学期开学后,各市2014年中考招生报名急需提供学生全国学籍号的契机,我们抓住时机,分步实施,首先,催办各地做好初中三年级学生的学籍注册业务,问题学籍处理,学生基本信息核实等工作。其次,推动其他各年级加快学籍业务办理的速度。最后,实现全省学籍系统建设与全面应用等工作。
(2)采取有效措施,“因地制宜”分时错峰办理学籍业务,主动应对学籍系统应用“高峰期”。在不影响教育部规定期限前提下,我们均允许各市提前办理毕业等有关业务。这样,不但可以缓解服务器及网络带宽压力,同时为学籍系统应用“高峰期”工作提供前期技术储备。
(3)针对技术力量薄弱的地市,单独组织学籍应用培训,重点指导。
(4)定期向有关领导推送学籍系统建设最新进展信息手机报。手机报主要内容为中小学生入库情况,省内转学完成情况,跨省转学完成情况及最新毕业生数据。
(5)搭建临时学籍系统。我们专门请系统开发公司为我省搭建学籍系统临时环境,供各级单位用户提前熟悉毕业升级,招生入学等关键业务。目前,各市、区县及学校正在练习招生入学管理。
(6)严格按中考招生要求进行学籍注册。为确保学生学籍的唯一性,从2013年秋季起,高一新生注册统一使用身份证读卡器进行新生信息建档,每张身份证只能注册一次学籍,学生不能在省内多地注册学籍。
四、依靠制度保障,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1)建立催办督办制度。我们将学籍系统有时限要求的列为近期重点工作,其他工作分步实施,一是7月30日前,我们每周通报各市中小学生毕业生进展情况,并按待办业务由少到多排序,同时给出具体解决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二是其他年级学生待办业务两周通报一次。三是通报中尽量提供待办业务明细,无法提供明细的,逐一截图将明细发给各市,这样使各市有针对性地办结毕业生待办业务,效率明显提高。
(2)建立各级学籍管理人员协同工作机制。为解决各类问题学籍、省内转学及跨省转学等业务迟迟不能及时办结的问题,我们建立了各级学籍管理人员协同工作机制,与催办督办机制配合实施,分别加强学校之间,学校与主管教育局之间,各市教育局之间及省教育厅与外省的协作。
(3)建立学籍系统应用与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协同推进机制。我们信息中心还承担着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机构)代码维护工作。学籍系统应用与教育事业统计两项工作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我们利用学籍和统计两个QQ群,同时发布各级各类学校(机构)代码维护工作的开始与截止日期,督促两个战线上的工作人员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代码更新工作。
(4)建立系统巡检制度。采取人工和监控工具相结合的方式,每天进行系统运行巡检。
(5)建立并严格执行保密制度。要求各市和学校都要建立学籍管理数据保密制度并严格执行;加强技术安全管理,确保学生基本信息不公开、不扩散。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管理层面上:少部分区县、学校业务办理不及时,问题学籍处理进展较慢,特别是普通高中自建系统中转学的学生对接至全国学籍系统后都成为了问题学籍。
(2)在系统软件应用方面上:学籍系统中,对于完全中学,十二年一贯制学校还不能按照主管教育局分开管理;学籍系统中不应存在撤销的学校;学籍系统不能满足部分地(市)特色需求等问题。
开展与应用 篇12
关键词:机械基础,研究性学习,探究,创新
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是极富生机活力的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科领域中发现问题并选择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亲身体验,发现问题,动手操作,调查研究,表达交流等实践探究性方式获取知识、形成理念、优化思维、提高技能、习得方法的学习过程。
笔者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运用了研究性学习,特将成效列出供参考。
1 结合教学内容,实施研究性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这种教育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学生也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根本没有学习兴趣可言。为解决这一问题,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尝试了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进行有效的接受知识的同时,在课程教学的章节中设置研究性学习课题,创设环境,使其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有助于学生真正体会到“获得成功”的乐趣。
如在“平面四杆机构”一章中“死点”知识点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行做了一个曲柄摇杆机构的模型,再让他们亲手演示曲柄摇杆机构的运动。在演示过程中,当同学们发现连杆与从动件共线时,从动件无法转动而且转向也不能确定,由此自主发现了死点位置。通过这种自主动手学习的方法,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留给了他们无穷的探究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2 结合学科特点,挖掘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加强记忆
研究性学习探讨的课题一般来源于学生日常的的学习和生活的现实世界。它比学生在课本中所看到的世界更广阔、深远并且更生动。这就更加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知识的积累。《机械基础》是基于实验(训)基础上的一门专业技能基础性学科,很多概念、机构都与实验(训)、实例有关。如果职业学校教师课堂教学中能正确、适时地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训)探究,不仅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轻松化解难点、理清思路,以便更好地掌握概念和规律等。如平面机构在折叠椅、折叠伞等方面的应用、四杆机构的应用、极位夹角的绘制等等,通过让学习观察、讨论、探索等方式亲身去体验和研究探索,最终让学生逐步掌握课程教学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开端就是要选择课题,即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其中提出问题是关键。因为,一方面,问题的提出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方法运用的基础上的,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恰当的方法运用,就不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能有效的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也能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积累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例如,在学习力的平移定理时,学生联想到人单手骑自行车时平衡的现实情况,进而联系到大型机动车行驶中单手操作的平衡问题,有学生提出用类似于铰链四杆机构的装置(主动力施加在摇杆)来代替力偶的作用。
3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而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及利用信息的能力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完全摒弃了传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探究探索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特别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当学生选定研究课题后,完全靠自己收集并处理信息材、自己动手做实验,自已分析、归纳,同时和其他同学、老师进行讨论、交流、辩论。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由于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学科间综合的学习,如在学习绘制极位夹角、力在轴上投影时,学生就需要运用机械制图中的投影和作图法来完成;在设计炉门方案、解决国产农用点播机种子播种不流畅问题时,学生通过到图书馆翻阅资料、查阅杂志、上网搜索等方式收集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这将会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处理及信息的能力。
4 研究性学习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
传统教育中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期中、期终考试,即考试分数高,被称为好学生,否则就是差生。而研究性学习,则在学习理解传统教材的基础上,注重过程考核,通过学生平时的积累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体现来综合考评学生。我则是通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时记录下每一位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操作方式、步骤、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就某课题在实施研究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以及进行这项活动的心得体会、有待改进和提高的方方面面提出他们自己的一些看法等来综合评价学生。
每一次研究性学习课题中,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时,会把社会、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当作主要渠道寻找信息,进行广泛的阅读,参与社会实践,他们主动地提出问题,敏锐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研究探索的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思维品质,对在研究性学习中突现的“灵感”或“创新”的想法或做法,也可以提出来与其他同学进行探讨和延伸,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起探索、创新的欲望。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
【开展与应用】推荐阅读:
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05-17
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全文10-10
开展与落实10-02
开展现状与改革09-20
信息教育的开展与创新08-06
英语教学的优化与开展06-07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简报06-05
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实践、经验与思考11-05
延安整风时期如何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