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分析(共11篇)
亲子教育分析 篇1
教育学之教育现象分析
现象:中国日报网消息:据法国媒体报道,中国和英国专家19日公布一项联合调查显示,中国内地小学生中有1/3的孩子因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而存在心理问题。这项调查针对9至12岁的学龄儿童,在中国浙江省城乡的9所小学中抽样选取了2191个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调查显示,有81%的小学生对考试感到“非常”忧虑;63%的孩子担心会受到老师惩罚;44%的学生曾经有过被体罚的经历,并且男生比例比女生高;73%的儿童曾被家长体罚。此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对沉重的家庭作业怨声载道。
而压力过大就最终造成:超过1/3的学生每周至少一次头疼或者腹痛,最严重者一周有4次身体疼痛或不适。专家称,一味讲求竞争和有错必罚的教育理念带来的就是学生精神过于紧张,对其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而减轻不必要的压力则是势在必行。
分析: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浮躁的氛围变得越来越浓,就连教育这个领域也沾染了浮躁的气息。
社会的浮躁导致了教育界的浮躁,教育界的浮躁引发了学校的浮躁。考试成绩、升学率这些词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于是乎,繁重的作业,补课以及由此产生的体罚等行为都给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其实学校应该是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地方,而不应该是只是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的地方。在学校中,对学生影响最大、责任也最大的就是老师。老师在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小学老师尤其重要,因为在小学阶段,小学生正处于性格的塑造期。因此,作为小学老师,更应该以身作责,要成为学生的榜样,也许你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另外,老师必须热爱自己的学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称职的老师,而上述现象中出现的老师对学生的体罚等行为,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师对学生的热爱不够。有些小学生有点叛逆,有些小学生有点笨拙,有些小学生有点调皮,但是他们都是孩子,孩子犯错上帝也会原谅的吧。面对小学生的种种不良习惯,老师要做的不是盲目的体罚,而是去关心他们并且帮助他们改掉这些坏习惯,让他们没有心理负担并快乐地学习。此外,家长也不应体罚孩子,应从问题的根源着手,塑造孩子的坚韧宽容的性格,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总之,只有学校、老师和家长互相配合,各自承担起其应负的责任,才能保证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才能让祖国的花朵开得无比娇艳。
亲子教育分析 篇2
一、应试教育的经济学分析
(一) 教育竞争的失控导致应试教育现象
从教育产业观出发, 教育竞争是指教育生产者或教育需求者之间为了超越对方的努力, 从而为增进竞争主体的利益在市场条件下所采取的行为方式。
应试教育是被没有节制的考试竞争所“异化”的教育。由于教育资源有限, 而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得不通过考试竞争的方式来决定, 但竞争的结果却使考试变得至高无上, 教师为了考试而教, 学生为了考试而学。考试不仅左右了学习的目的, 而且左右了教育的目的, 并最终“异化”为与教育目的相对立的活动。由此可以看出, 应试教育是教育竞争机制在发生异化后产生的“症状”。也就是说, 应试教育的现象是一种结果而不是原因:不是应试教育造成社会上背离教育目的的竞争, 而是一些背离教育目的的竞争造成了应试教育被广泛批判的现象。也就是说, 应试教育的现象其实就是教育竞争的结果。
(二) 家长把追求考试成绩作为理性的选择
经济学基本理论假设认为人在一定“约束条件”之下, 会作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人们在面临教育的选择时同样也是如此。
我国的父母非常重视自己子女的教育, 在目前的劳动用人制度和教育评价体制下, 这种重视就转化成了对子女考试成绩的追求。当然, 父母追求的不能只是考试成绩, 子女的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和审美情趣等也必须在关注的范围之内。然而, 学习成绩始终是大多数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因为只有取得优秀的考试成绩, 才最能保证孩子在未来的社会阶层中占据较高的地位。应试教育在我国盛行多年最重要的原因是家长对考试的态度。家长在很大程度上拥有对教育的选择权和评价权, 家长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家长会认为, 一所学校的应试教育不成功, 就很难保证自己的孩子能够升入更好、更高的学校。因此, 家长会将孩子送到升学率高的学校。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 家庭的选择构成了社会的整体选择, 如果每个家长都重视考试成绩, 那么整个社会必然也重视考试成绩。
(三) 以考试成绩衡量教育质量成本最低
现今, 我国的劳动用人体制非常重视文凭, 许多的用人单位对职位提出了较高的学历背景要求, 即使这些职位并不需要太高的教育背景。教育经济学的“信号理论”认为, 雇主重视受聘者的学历是因为雇主在无法获知受聘者的全部信息 (如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和忠诚度等) 的情况下, 雇主只能根据受聘者一些外在容易辨认的特征来挑选受聘者, 而最为重要的特征则是受教育水平, 于是受教育程度就成为一种说明能力的“信号”。在雇主不能获取受聘者的准确信息, 即在“信息不对称”时, 雇主把受聘者的教育水平作为最重要的参考指标是科学的、符合道德和法律要求的。因此, 雇主通过受教育水平来衡量受聘者的能力是一种快速且成本较低的途径。
教育评价体制从学生、教师、学校和地区四个方面来进行评价。首先, 我们发现要客观评价学生的真实道德水平, 在教育实践中是很难操作的, 也就是说“制度成本”太高。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 知识的重要性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所以, 在考虑到“评价成本”和德智体美劳的重要性之后, 当前评价学生的最重要衡量指标就是考试成绩。其次, 目前在我们对教师评价的很多指标中, 最重要的指标仍然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 判断学生成绩的进步比判断品德的进步容易得多, 这就致使在教育实践中, 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评价教师工作的最重要指标。最后, 评价学校和地区的教育状况, 实际上就是评价学校或地区范围内学生的状况。那么, 这里必然的逻辑推理就是我们用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学校和地区的教育质量。因此, 学生的成绩这一指标在教育评价体制中的使用是切实可行且成本最低的。
二、应试教育的弊端
(一) 片面的教育内容
应试教育是以升学考试的需要为标准, 并以此作为教育内容的依据。由于升学考试只涉及知识的积累与提取, 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知识时, 只是机械地复述和背诵, 而不去理解知识的真正涵义, 缺乏验证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应试教育中“德育是虚的, 智育是偏的, 体育是弱的, 美育是空的, 劳动教育缺失”。五育中只有智育受到重视, 但是在教学中如不从启迪学生的智慧入手, 就会导致学生片面地发展。
(二) 与社会实际脱离
应试教育只关心学生的升学率, 在教育教学上不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不会考虑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参加经济建设的需要, 职业技能的培训也形同虚设, 职业教育遭受到冷落。以应试目的为主的学校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也违背了其双重目标的要求。
(三) 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应试教育使大多数的教师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应付各种考试上, 其原因是升学率成为评价学校的好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这样不但加重了他们身心的负担, 而且使他们无暇学习进修, 不利于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教学水平。因此, 学校与教师都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适应时代的变迁与发展。
(四) 使学生的负担加重
应试教育会导致升学的竞争, 激烈的升学竞争势必会使学生的压力增大, 加重学生的负担。学生学习、复习、考试的日程每天都被排满, 沉重的考试压力和学习负担使学生失去了在成长时期应该有的欢乐, 既妨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又对他们将来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许多潜在的负面影响。
三、在应试教育中寻求创新
应试教育具有深刻的经济学根源, 这是导致应试教育难以真正改革的根本原因。任何应试教育的改革建议都必须考虑到应试教育的根源及其改革难度, 将教育改革创新与应试教育结合起来。
(一) 改革相关的体制:劳动用人体制和教育评价体制
目前, 改革教育评价体制更具可行性。具体而言, 就是要改革学生、教师工作绩效和学校及地区教学质量的评价体制。但是, 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教师、学校及地区教育质量评价成本最低的指标, 而且在实践中也最容易操作。因此, 在我们使用其他指标来代替或者补充考试成绩时, 必须考虑要到其他指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操作的成本。否则, 高成本低收益的改革, 最终有可能是有害的, 而不是有利的。现在许多职业最重要的准入条件就是学历文凭。这种现象应该彻底改革, 从而缓解因为单纯追求学历文凭而进行升学考试的压力。学校和教师的升学压力主要来源于政府对其的评价, 政府应改革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 废除单纯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的标准, 构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评价体系。政府只要坚持以有利于素质教育发展的标准, 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和学校, 学校就不会因为害怕评价差而影响到其利益。要改革现在的教育评价制度, 必须更新观念, 树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观念。
(二) 增加创新性考题
针对知识的考查及运用, 我们可以在试卷上增加一些创新性的考题。为了争取得到高分, 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意无意地朝着这方面发展,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当然, 我们仍然要看到这种方法的弊端, 就是学生的分数会变得更主观, 考试的公平性会被质疑。为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采取多人评分制, 取其平均分。虽然这样做会浪费人力物力, 却是有必要的。新事物的出现总会伴随着不足, 我们只有在实践中慢慢地蜕变以至于完善, 才会变得更加完美。
(三) 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为了应对考试, 学生会开始被动地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而教师则开始采取创新的教育。当然, 这只是一个开端, 随着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学生会慢慢对其产生兴趣, 变被动为主动。我们可以可通过“情境式”、“开放式”和“诱导式”等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 为实现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 需要经历许多阶段, 我们应该把创新作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桥梁, 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应试教育下求创新,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 最终完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五常.经济解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2]钱民辉.教育处在危机中变革势在必行——兼论“应试教育”的危害及潜在的负面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 (4) .
[3]江峰, 林玲.论教育的竞争与应试教育[J].南京师大学报, 1999, (3) .
[4]涂文涛, 彭时平.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科学, 2007, (11) .
[5]张翌日.应试教育的成因及应对策略探析[J].教育探索, 2000, (3) .
[6]王世忠, 王涛.应试教育的经济解释[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05, (9) .
[7]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4, (7) .
[8]周国军.教育竞争的经济学审视[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07, (3) .
亲子教育分析 篇3
【关键词】隔代教育;亲子教育;差异;融合
一、概念界定
隔代教育主要指年轻父母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独立的教育和抚养孩子而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代替承担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努力让孩子健康成长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在对隔代教育的概念界定中,有的学者强调责任,认为隔代教育主要是由祖辈担当起对孩子实施教育、抚养的责任。
二、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的代际差异分析
1.教育观念的代际差异
(一)祖辈家长的教育观念比较传统
由于祖辈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某些育儿观念相对陈旧缺乏科学性,导致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可能会采用一些不太科学的观点,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父辈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
由于现在年轻一代的家长素养普遍偏高,他们在培养孩子时,不仅注重孩子的物质生活方面,还注重孩子素质上的全面发展,既要学习各种知识,又要锻炼多方面的能力,还关心幼儿良好品格的形成。如孩子在家想帮大人做事,父辈家长就会给予孩子充分学习与锻炼的空间,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自己动手所带来的喜悦与成就感,从而为孩子建立独立的人格和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提供良好的平台。
2.教育方式的代际差异
(一)祖辈家长的教育方式比较感性
隔代教育中的祖辈与父辈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和亲缘关系,再加上祖辈的慈爱和补心理,使得祖辈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采取溺爱的方式,明知孩子的做法不对,但是大多数也是持一种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让孩子生活在“安全圈”里,不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容易使孩子养成种种恶,比如缺乏劳动观念、自私、任性的性格。
(二)父辈家长的教育方式趋向理性
父辈由于其教育程度相对祖辈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对孩子的教育多是采取一种理性的方式,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确的关心孩子,做到爱护但不溺爱。如果孩子有错误不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也不过度纵容袒护,而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了解如何改错误,从幼儿起学会担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在正常的学习之外让孩子学会动手做自己的事情,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
三、实现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1.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的目的一致性
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两种基本形式,其中心都是围绕家庭中的孩子而展开的,因此无论哪种教育的教育目标都是保证孩子在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身心健康的发展,让孩子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完善的品格和良好的素养,同时也使孩子为以后身心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或许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上由于祖辈与父辈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异而形成一定的冲突,但这并不影响两种教育在目的上的融合。
2.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互补性
由于当今的社会转型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得年轻父母们不得不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而不断进行进修、工作以维持家庭经济生活的需求,而祖辈们不仅有充足的时间,也有足够的精力,因此在正常的亲子教育不能有效的实施时隔代教育作为亲子教育的弥补方式便适时的介入,使得家庭教育得以正常的进行,促进孩子的个性完善发展。
3.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对沟通需求的一致性
有效的沟通利于家庭成员化解家庭冲突和紧张,促进家庭成员角色的实施和家庭功能的正常运转。无论在隔代教育中还是在家庭教育中沟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孙辈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因此祖辈与孙辈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通过更深层次的了解孙辈从而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解决隔代教育带来的问题,增强隔代教育对亲子教育的辅助性。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对于孩子的成长、亲子依恋关系的形成和家庭的和谐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效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提高家庭精神生活质量,同时也是加深父母与孩子相互了解、增强其自检感情的重要机制。
【参考文献】
[1]俞华.浅谈亲子教育中父母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教育科学版).2011:275
[2]吴旭辉.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其应对策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但菲,徐桂娟.对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现象的思考[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52
[4]黄姗,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63
[5]孙宏燕.隔代教育的五大误区[J].少年儿童研究,2002
[6]熊鸣婦,卢清.亲子教育精神之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27
亲子教育分析 篇4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家庭教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其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并关系到他们的道德品质的养成。小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他们还尚未形成对社会的全面认知,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中度过。因此,要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充分结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小学生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要跟孩子讲授一些德育教育的相关知识,并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基本情况,通过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2.2在课堂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
在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应该贯穿始终,同时,它也是每个学科发展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教学中,小学教师要将德育教育和知识紧密结合,每个学科中都要充分体现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可以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指导,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比如,通过学习小学语文,可以使小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陶冶情操;通过学习小学数学,可以促进学生的逻辑能力的提高;通过学习小学历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等。
2.3发挥教师的典范作用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是小学生的指引者,发挥着重要的典范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要促进他们的自身修养的提高。教师要发挥典范的.作用,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教师的以身作则,对小学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可以有效地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无形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另外,教师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意愿,增强学生对他们的信任感,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
2.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要重视校园的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的大环境,弘扬我国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大力宣传我国的道德模式,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校园道德氛围。在小学,要拓展校园德育教育活动的形式,开展德育教育的课外活动,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推动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同时,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与一些民俗节日等,展开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促进德育教育在校园中的传播。
3结语
小学是初级教育阶段,小学生年纪比较小,还未形成完善的辨明是非的能力,因此,这个阶段的积极引导十分重要。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推动德育工作的开展。小学德育应该贯穿小学教育的始终。因此,要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发挥教师的典范作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文凤。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14):118。
[2]马玉辉。试论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科学,,(11):80—81。
教育热点现象分析 篇5
1、德育教育历来为学校教育所重视:小学一二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生活》的课程,三到六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初中和高中也有相应的课程开设。但是从孩子们日常的言行举止透露出,目前的道德教育收益不大。请结合你的教育实际,谈谈在德育教育问题上,我们主要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
答:
一、存在的问题
1、学校德育工作的相对滞后性与社会发展性之间的矛盾。
首先表现为德育观念的淡化,“德育让位”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其次,德育目标与社会实际的脱离;再次,德育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背离。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只注重人的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与思维的训练。
2、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与社会家庭负面影响的矛盾。
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其中,学校是主导学生价值取向、内化素质的主要阵地。但当前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目标还缺乏一体化。社会、家庭客观存在的消极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价值定位和道德的完善。
3、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的矛盾。
德育工作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而这种理性选择的最好方式就是亲身实践。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存在脱节现象,停留在口头认识和表面形式上,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与锻炼。
二、改进的方法
1、提高对小学德育工作的认识
要树立系统的德育观念。德育工作是一系统工作,它不仅是学校的任务,还需要社会与家庭等方面协同。必须用系统教育观念作指导来运作德育工作,即形成一个网络小系统,学校与社会教育网。学校还要利用社会的各种德育基地,形成一个德育系统,各种途径相交叉,推进德育健康有序运行。
2、处理好小学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3、构建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德育课程体系。
教育分析 篇6
解析几何的本质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它沟通了代数与几何之间的联系,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在解析几何初步的学习中,经历将几何问题代数化、处理代数问题、分析代数结果的几何含义、解决几何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2。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载体。
亲子教育分析 篇7
一、样本的选择
福建省教育厅网站是我国省级教育门户网站之一, 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中国省级教育门户网站排行榜中, 2008年3月排行第六, 2008年5月份跃居第三, 2009年1—4月份保持排行榜第二位, 2009年5月, 跃居全国省级教育门户网站排行第一, 进步较为明显, 具有一定代表性, 是研究省级教育门户网站地方教育新闻的较好样本。
为研究方便, 本次调查选取福建省教育厅地方教育新闻栏目2009年3月10日至4月13日共34天345条新闻作为原始数据。
二、调查研究的程序及方法
1. 确定调查的时间与调查内容;
2.根据新闻内容的不同, 将新闻分为以下几类, 以便于调查分析:
教师利益新闻:关于教师的工资、职称评定、编制等关系到教师本人利益的新闻;
学生利益新闻:关于学生就业、创业等关系到学生利益的新闻;
学校活动新闻:关于学校利益或校与校间活动的新闻;
考试政策及说明:关于各类考试方面的新闻;
市县区教育政策及新闻:关于市县区教育政策及政策解读方面的新闻;
比赛、竞赛、培训、文艺类新闻;
工作检查汇报、教研会、交流会类新闻;
公益类新闻 (包括支教、志愿者、捐书助学、农民工培训等新闻, 因4月5日清明节, 将清明扫墓类新闻也归于公益新闻) 。
3. 进行调查、归类;
4. 运用单纯统计与交叉统计的方法进行整理和统计, 绘制图表;
5.分析讨论;
三、调查结果
1.各类新闻比例:
调查发现, 福建省教育厅地方教育新闻栏目2009年3月10日至4月13日共34天345条新闻中, 公益类新闻及比赛、竞赛、培训、文艺类新闻比例较大, 分别占新闻总数的24.93%、17.68%, 学校活动新闻、考试政策及说明、市县区教育政策及新闻、工作检查汇报、教研会、交流会类新闻比例相差不大, 关于教师及学生利益的新闻比例较小, 仅占新闻总数的6.67%、4.93%。
2.新闻点击量分析
对点击量细分为低点击量 (点击量50以下) 、一般点击量 (点击量51-100) 、高点击量 (点击量101以上) 。
在调查的345条新闻中, 低点击量 (点击量50以下) 新闻最多, 占新闻总数的58.1%;一般点击量 (点击量51-100) 新闻比例分别是28.7%, 不到新闻总数的三分之一;而高点击量 (点击量101以上) 仅占新闻总数的12.76%。
3.高、低点击量新闻比例
调查显示, 在低点击量 (点击量50以下) 新闻中, 公益类新闻比例最大, 占34.65%, 其次是比赛、竞赛、培训、文艺类新闻、学校活动新闻, 分别占19.80%、19.4%。
在高点击量 (点击量101以上) 新闻中, 关系到教师利益及考试政策说明类的新闻比例较高, 都占20.45%, 公益类新闻, 工作检查汇报、教研会、交流会类新闻, 比赛、竞赛、培训、文艺类新闻比例较低, 分别占6.82%, 6.82%、9.01%。
四、讨论
1. 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表明, 58.1%的地方教育新闻点击量低, 关注度不高;部分点击量较高、关注度较高的新闻, 数量很少;编辑应做好把关人, 在采编新闻时把握好各类新闻的比例, 采编真正有价值的新闻。
2. 建议意见
(1) 根据栏目的定位及目标人群采编新闻
网络新闻编辑首先应了解栏目的定位及目标人群, 根据栏目定位及目标人群筛选采编新闻。作为省级教育门户网站的地方教育新闻栏目, 其定位是立足省内, 为受众提供地市县教育领域内新近发生的重要的教育事实, 报道本省的教育事件、教育动态, 解读教育政策、教育理论等;学生、家长、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是其核心受众。
网络新闻编辑在筛选采编稿件时应注意既要维持严肃务实的风格赢得尊重信任, 还要像隔壁热心大婶一样, 努力为受众提供实用的教育信息, 注重报道的服务功能。
(2) 加强采编能力, 做好把关人
教育方面的热点问题很多, 牵动面、影响面较大, 因此, 网络编辑要对教育领域内的重大新闻做到心中有数, 挑选整合有用、重要的新闻, 尽量避免教育领域的专业术语, 促使教育新闻从纯报道型向报道服务型转变, 服务于广大受众。
(3) 把握各类新闻比例, 引领舆论导向
教育宣传报道事关全局的稳定, 对社会负有重要责任, 因此网络编辑在筛选采编教育新闻时, 要把握实用、服务型的新闻与政策、会议、公益类新闻的比例, 不能将政策、会议、公益类新闻全盘否定, 也不能来者不拒, 要适时地报道适量的政策、会议、公益类新闻, 以发挥正确舆论导向作用。
(4) 创新新闻的发布形式
在清明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前后, 有关于此类节日的新闻报道会大量增加, 此类报道内容雷同, 可读性不强, 同时这类报道又必不可少。因此, 此类节日新闻的报导应在格式和内容方面进行创新, 改变刻板的传播模式。
(5) 定期对新闻进行调查分析
分析创新教育理念下高校教育管理 篇8
关键词 创新教育理念;高校教育;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8-0083-02
1 前言
在我国高校事业全面发展的今天,社会各界对于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和实用性也越来越重视,并且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核也是非常严格的,如果继续按照传统教学理念中的重理论、轻实践意识的指导,则无法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这对于后期的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与高校就业率的提升都是非常不利的,需要及时进行创新教育理念的更新,以便于更好地指导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2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
信息化的推进极大拓宽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接收,在这种环境下如果高校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教学管理上的改进,必然会影响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与此同时,不断加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改进,这样才是增强本校学生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这种教学理念与技术上的创新所能带来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在教育体制的不断革新下,适当进行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从当前各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就可以看出,教学管理效果较好的高校其培育出来的学生也是适应能力与专业技能都比较强的,极易受到各大企业的青睐;对于那些就业率一直不太好的高校而言,必定是自身管理或者教学中存在较大的偏差,由此可见全面推进学校的创新教育理念是有其必然性的。并且可以适当拓宽学校自身依靠教师管理的单一局面,不断加强学校的民主管理也是切实可行的。
3 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的不足
管理意识上的不足 这种意识上的缺失是长期遗留下的问题,不仅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对于教研团队来说也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与此同时,束缚性较强的管理制度的执行和改进对于高校管理的发展也存在较大的影响,并且对缓和师生关系与日常管理政策的有效执行也有一定的干扰。
没有全面推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发展背景下,学生与教师都将文化素养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在实践中无法很快适应角色的调整,无法达到企业用人标准,这从就业角度来说也是高校教育管理缺失的一种表现。
管理停留在表面,其方法也存在些许不足 目前的高校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度来进行约束的,因而在管理方式上略显不足,并且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教师依然是管理的主体,这对于学生个性的展示和组织管理能力发挥都是有较大限制的。当代大学生需要从全方位得到发展,对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也是有影响的。
管理团队质量低下 许多高校对于教育管理的作用认识不够,甚至认为教育管理工作只需要做好表面功夫就行。教育管理是一项对专业要求较高的工作,它要求工作人员在业务上和政治上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然而现在高校中的教育管理者大都身兼数职,很少有时间进行管理理论研究,而且缺乏教育管理新理念,这就导致学校的教育管理很难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目标。同时,落后的教育管理也会阻碍教师和学生素质的提升,这种恶性循环不仅会导致学校教学质量下降,还会导致学校的名誉受损,毕业生就业率也会下降[1]。
4 加强高校管理创新教育理念的策略
不断加强创新教育意识的提升 意识对于人们行为活动的指导意义是非常明显的,并且如果应用得当,会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高校教育的管理必须要进行系统性的改进,这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从而实现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教研工作者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为学生自我管理与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对于教学与管理的评价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创新,并且鼓励师生进行参与,可以通过不同角度的意见的提出进行综合改进,这样对于师生的共同进步与管理能力的提升也有较强的作用。
对高校教育管理经营理念进行创新 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完善,但同时也加重了高等教育产业经营的负担,虽然国家每年都在增加教育办学资金,但这对于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说,还是有巨大缺口。因此,创新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经营理念迫在眉睫,应建立并优化高等教育产业运行机制,使经营管理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合理;在办学过程中,应以提高办学效益为主要目的,将重点放在加强成本管理上来;还要加强并扩展社会融资,建立面向全社会的自主办学机制,从而凭借自身良好的储备优化办学条件、扩大学校规模、维护高校可持续发展[2]。
制度的完善也是非常必要的 制度是确保高校管理规范化的重要前提,但是其制定的初衷则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校期间言行举止的文明化,这对于每个学校来说都是如此。但是在当前信息化的影响下,学生对于各种信息的获取和个性的张扬的需求都是比较高的,因此单一依靠校园制度进行约束是不可行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创新。这种创新可以通过责权的分散来实现,通过院、系、班的管理模式及管理权力的下放,可以帮助管理更加有效进行。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出学生机构的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校园管理中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校园管理的民主化[3]。
高校教育管理内容上的创新 这种内容上的创新可以通过素质教育、文化教育与创性能力培养三个方面来实现。摆脱文化教育为主的单一教学管理方式,重点进行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其必要性的。社会各界对于人才衡量的标准不仅停留在专业技能上,同时也表现在与人沟通及协作能力的考核上,因此将这种素质教育与高校的文化教育共同发展是很有意义的。具备较好的文化素养及道德素养的人才在后期的社会实践中,会逐渐形成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这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通过相关考核形式的转变与成绩考核比例的调整,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并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各种新颖的构思进行实践,这些在实践中是可以实现的,与此同时还能很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团队的改进 教师作为高校教育一线的工作者,其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并且具有一定职权的优质队伍可以极大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可以在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依据各专业的教学特点进行区别化的教育管理方式的革新,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4]。也可以通过与管理效果较好的高校的交流,不断学习,吸取相应的经验进行自身的改进,这也是非常可行的,但是也需要把握好本校的实情来开展。
5 结语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对于高校教育管理的需求也是时刻在发生变化的,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学校自身的创新教育意识及措施,从而确保高校教育的有效性和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不足必须进行改进,并且适当进行自我改进和学习也是有必要的,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把握,坚持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优质人才才是各大高校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吕刚.高校创新教育机制建构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
2012(15):35-36.
[2]杨英.创新高校教育管理的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
2014(15):98-99.
[3]范全欢.如何解决高校教育管理中出现的矛盾[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3):27-28.
亲子教育分析 篇9
高职环境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及教育模式探讨
摘要:用一般的统计方法对安徽部分高职院校开展环境安全教育同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环境基础知识,但是缺乏较系统深入的环境知识与环境感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种高职环境安全教育的模式.以供借鉴.作 者:尹学英 王舜 张亮 YIN Xue-ying WANG Shun ZHANG Liang 作者单位: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亳州,236800 期 刊:高教论坛 Journal:HIGHER EDUCATION FORUM 年,卷(期):, (12) 分类号:X-4 关键词:环境安全教育 环境教育 高职院校群众路线教育党性分析 篇10
按照厅、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具体安排,近一段时间我系统地学习了十八大、《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等有关文件精神。通过厅、局举办的培训班、走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书写读书笔记、撰写心得体会,使我不论从政治思想、作风纪律方面,还是从分析认识水平、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实际的锻炼,做到了工作学习“两促进、两不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了自身的先进性意识,提高了践行共产党员先锋作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明确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认清了自己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积极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坚定了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统领工作的信心,增强了实践“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通过学习和调研,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做好工作所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树立了立足岗位、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勇于进取、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根据《党章》和“中央八条规定,宁夏九条规定”,结合工作和生活实际检查,对自己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切实感觉到自身在四风问题上还存在问题和不足。现针对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自我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理论学习不够。平常除了参加单位组织安排的一些集体学习和必读篇目的学习外,平时学习理论、钻研理论的自觉性不够,没有把政治理论学习当作增强党性、提高政治理论素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的首要任务来对待,没有把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关系自己能否全面准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当前工作重大决策的高度去认识和实践,而是认为自己从事的是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学好不如干好。常常是忙于事务性具体工作多,集中时间和精力学习理论的少,思想上缺乏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满足于一知半解,在实际工作中理论应用不够,工作中主要是按上级的要求和凭经验办事,缺乏创新意识,工作思路不够宽,在应用到指导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难题上还不够,没有在掌握科学体系和实质上下功夫,因而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还不够,政策理论水平还不高,开拓创新意识不强。
2、工作不够细致。由于自己性子急,对具体事情把握得不好,处理问题有时考虑得还不够周到,急于求成;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的意识还不强,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导致工作时会在一些细节的问题上出错,工作不够到位,在工作的敬业精神,自己还有较大差距。
3、工作作风深入不够。在工作中,虽然自己尽了很大努力,但
仍有一些工作抓得不够深入,落实不够到位。在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做得还很不够,面对复杂的工作事务和社会风气不正的现实,工作缺乏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致使工作效果不佳。
4、在廉洁自律方面,本人虽然谨小慎微,从不越雷池半步,在重大问题上把握比较好,能够自觉执行党的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能严格要求身边工作人员和职工,但在自律的基础上引导带动他人廉洁自律方面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二、产生问题的思想根源
1、学风不浓,学习抓得不紧。有时没能把理论学习摆在首位,整天忙于日常工作,有以工作代替学习的现象,坚持学习的恒心和毅力逐渐放松。尽管自己在工作中一直求新、求变、求活,但对上级的方针、政策等文件看得多、听得多,缺乏理性思考与分析,对一些精髓掌握得不细,缺乏理论功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的深入开展,认真分析起来,也是由于自己学习抓得不紧不实的缘故。
2、主观世界修养不够,放松了世界观改造。由于自己对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没有十分注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高程度的修养,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党性修养和锻炼不够,人生观、价值观没得到充分的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思想树立不牢。没有随着形势的变化和要求,从高从严要求自己,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所处的位置,不能以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发挥模范作用方面还比较欠缺。
3、工作主动性、创新意识不强。工作抓细、抓实、抓具体的实
干精神还不够强;缺少创新意识,凭工作经验考虑问题,执行、落实的多,创新发展的少,对有关的政策法规研究少,工作方法简单。
4、在廉洁自律上有差距。虽然平时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在各种场合严格要求自己、管住自己,但有时也有随大流的思想,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没有真正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把学习作为自己终生的必修课,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系统性,坚持持之以恒。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精学、深学上下功夫。特别要认认真真地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习近平、刘云山、李建华、许学民讲话,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等书目。
2、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加强业务学习,刻苦钻研业务,坚持在常学常用上做文章,努力把科学理论转化为科学的思维方式,转化为对客观实际的正确把握,转化为指导工作的思路和方法,转化为抓落实的实践。今后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立足本职,刻苦钻研,提高业务能力,树立对工作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思想,树立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时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更好地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3、树立群众观点,努力转变四风问题。要抽出时间深入基层,做到眼睛向下看,脚步朝下走,向群众学习,向群众问计,多为基层
干部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紧贴我局的中心工作,主动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高度负责的工作责任感和踏实的工作作风,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大局出发,加强与同事间沟通和谈心工作,交流思想,学习他人的优点、长处,弥补自身缺点、不足。
亲子教育分析 篇11
关键词:李靖;军事教育思想;节制之兵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255-03
李靖(571~649),字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北)人。唐朝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靖少负志气,有文武才略,其舅韩擒虎每抚之曰:“可与言将帅之略者,独此子耳!”[1]曾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封卫国公。著有多部兵书,大都亡佚。现存世者,有散见于《通典》、《太平御览》中的《卫公李靖兵法》部分内容,清人汪宗沂辑为《卫公李靖兵法》四卷。《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以及《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也有反映其军事观点的记载。李靖继承了孙子、吴子等兵家的军事教育思想并有所创新和发展。
军事教育是指以教育科学和军事科学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方法为根据,对现役和预备官兵进行军事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2]。中国的军事教育始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真正产生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
一、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有一些关于《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译注的著作,如黄朴民解读《唐太宗李卫公问对》[3]、戴庞海、阎睿、周媛注译《兵经百字 唐李问对》[4]、吴如嵩、王显臣《李卫公问对校注》[5]、《李卫公问对浅说》[6]、骈宇骞《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译注》[7]等,这几部解读、译注之类书籍专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以下简称《问对》)为研究主题;其次,有一些关于李靖军事思想研究的著作,如赵良《略论〈唐李问对〉对“奇正“思想的发展》[8]、刘巨《略论唐将李靖的战略和武德》[9]、黄朴民,徐勇《小议李靖对番、汉兵关系的认识》[10]、郭绍林《说〈李靖兵法〉论将帅的素质和职责》[11]等对李靖军事思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他们主要对李靖的兵法理论研究较多,包括用兵奇正、用兵虚实、探攻守之道等,提出了很多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再者,有一些以“番兵”与汉兵关系为研究主题的著作,如黄朴民,徐勇《小议李靖对番、汉兵关系的认识》对《问对》中李靖回答唐太宗提问时,关于“番兵”与汉兵关系的若干论述作了深入研究,指出“番兵”与汉兵各有所长,应力求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增强整体协同作战的能力;并认为李靖在处理“番”汉民族关系方面向唐太宗提出的这个“治力”方法,集中反映了李靖战略思想高屋建瓴、辩证全面的本质属性;还有一些在研究中涉及到李靖军事教育思想的著作,如于汝波《关于〈李靖问对〉的成书时间及主要理论建树》在第二部分关于《李靖问对》的主要理论建树第二点提出“训‘节制之兵的治军思想”[12],认为《问对》十分重视对军队的训练和管理,其基本思想是训练“节制之兵”,并就如何训练“节制之兵”作了评述。郭绍林《说〈李靖兵法〉论将帅的素质和职责》指出将帅“重其名节”才能忠于国家和职守;“料敌制胜”取决于将帅的综合素质和主观能动性;“持军之急务,莫大于赏罚”;勤勉无懈,体恤士卒;气势、地势、因势是将帅临战必须把握和利用的三要素。
从前人对《问对》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前人关于《问对》真伪问题论述最多,但意见也最为分歧,至今对其作者及成书年代仍未得出一个比较公认的明确结论。从前人对李靖的军事思想研究成果来看,他们主要对李靖的兵法理论研究较多,包括用兵奇正、用兵虚实、探攻守之道等,提出了很多有学术价值的观点,为后人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这些研究也只是停留在其本身所蕴含的军事价值,并没有将其思想延伸开去,关于其军事思想的现代价值和研究意义论述不多。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战争与政治之间以及中外战争比较的方面,而对李靖军事思想或军事教育思想,甚至《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国内外而对李靖的军事教育思想研究几乎还没有专门的研究,有的也只是在一些关于《问对》译注及李靖的军事思想研究中顺带提到。
二、军事训练教育
李靖十分重视军事训练教育,他为了不忘武备,竭尽全力地“训之以甲兵”,亲自向将士传授兵法。李靖对练将、练兵以及练阵法都有一套独特的方法。
(一)练将
李靖认为将帅在战争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练兵之前先要练将,要练就一支训练有素的“节制之兵”,练将尤为重要。在战争中,如果想要打败敌人,要想“致人而不致于人”,就必须建立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大的军队,就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将帅是整个军队的核心,从而必须高度重视将帅的选择及任用。将帅作为战争的最高决策者、谋划者、组织者和指挥者,强调将帅要具备忠义、持重、多谋等素质,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军队的强弱以及战争的胜败。
《问对》中李靖提到,侍奉君主应“当朝正色,忠以尽节,信以竭诚。”[13]侍奉君主应当是在上朝时端庄严肃,忠心耿耿,尽臣子的职责,竭尽真诚,求得君主的信任。故选将用人当推举“忠义之臣”,反对“外貌下士,内实嫉贤”[14]者,即选将用人最忌讳象长孙无忌那样表面上恭谦下士,内心实际上妒贤嫉能的人;领兵作战应做到“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15];这句话是孙武所说的,意思是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先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但也不会失去战败敌人的机会,强调领兵作战的将帅要善于谋伐取胜,“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以自守者下也”[16],不用战争就能使敌人屈服的人是上等的将领,百战百胜的人是中等的将领,深挖沟高筑垒以自守防卫的人是下等的将领。治国君主要善于将将,不但“能保全功臣”,而且能“任以吏事”[17],即保全有功之臣,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能有机会再立新功。李靖认为作为一名将帅不仅要忠、智、严、信,还要勤、仁和勇。可见,选贤任能,择材任将是组建军队的首要任务。将帅的能力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三军的性命,战争的成与败。所以说,一名优秀的将帅不仅能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以身作则,而且要懂得如何指挥战争,严于律己,要具备忠实守信,勇武智谋,克尽职守,竭诚待人的优秀品质及内涵,这对于加强军队建设,带领全军战士作战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endprint
靖曰:“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臣当以此教诸将”[18]。李靖说过,兵法千章万句,不外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罢了,我将用这条最基本的原理去教育诸位将领。
(二)练士卒
军队遵规章,守纪律,是确保战争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自古至今,都是如此。诸葛亮曾言:“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败也;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胜也。[19]”《孙子》曰:“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20]”这都说明军事训练教育要有一定的章法,要把部队训练成一支训练有素、军纪严明的军队,即使将领无能,也能打胜仗;相反,如果军队缺乏训练、军纪松散,即使将领有才能,也会打败仗。
靖曰:“教得其道,则士乐为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21]”李靖说,训练方法得当,士兵就会乐于听从命令;训练方法不得当,尽管早晚不停地督促和责备,也必定无济于事。这说明教育和训练是否得法的重要性。《法》曰:“令素行以教其民者,则民服。[22]”《孙子兵法》说:“平素能够严格执行命令,管教士卒,战时士卒就会服从指挥,勇敢杀敌。”
唐太宗鉴于“旧将老卒,凋零殆尽,诸军新置,不经阵敌,[23]”军队面临着提高军事素质的这种实际状况,向李靖提出“今教以何道为要?”的问题。李靖回答道:“臣尝教士,分为三等:必先结伍法,伍法既成,授之军校,此一等也;军校之法,以一为十,以十为百,此一等也;授之裨将,裨将乃总诸校之队,聚为阵图,此一等也[24]。意即对“不经战阵”的新部队训练,要循序渐进,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把五人编成一伍进行伍法训练。伍法练好后,再进行军校训练。这是第一个阶段。军校训练的方法,就是把一个单位当作十个单位,十个单位当作百个单位,从小到大,由低级向高级进行练习训练。这是第二个阶段。然后交给裨将(副将)训练,裨将再在训练好的各校部队的基础上,将它们集结起来进行阵法的训练。这是第三个阶段。
(三)练阵法
李靖十分重视阵法训练,主张从实战需要来训练士兵,从而达到在战斗中“斗乱而法不乱”、“形圆而势不散”、“绝而不离,却而不散”的效果。练阵法是古代战争中常见且十分重要的一种训练方法。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统一队列阵形,使全军上下动作协调统一,以适应敌情变化,充分发挥军队整体作战的能力。靖曰:“臣本诸葛亮八阵法,[25]”《问对》中李靖指出他创制的六花阵是在诸葛亮的八阵法基础上创制出来的,其阵法原则为:“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外画之方,内环之圆,是成六花,[26]”李靖创立的六花阵法的基本原则是,大阵包容小阵,大营包容小营,四方四角相互衔接,一曲一折相互对应。由八阵变为六阵,由方阵变为内圆而外方。外围六阵为正兵,中军为奇兵。并对八阵的名称赋予了新的解释,“八阵本一也,分为八焉。若天、地者,本乎旗号;风、云者,本乎旛名;龙、虎、鸟、蛇者,本乎队伍之别。后世误传,诡设物象,何止八而已乎?[27]”“方生于步,圆生于奇,方所以矩其步,圆所以缀其旋。是以步数定于地,行缀应于天。步定缀齐,则变化不乱。[28]”方是用来规定战场的范围,圆是用来连接各方机动的路线。步数固定,回旋整齐。“凡立队,相去各十步,驻队去前队二十步;每隔一队,立一战队。前进以五十步为节。角一声,诸队皆散立,不过十步之内。至第四角声,笼枪跪坐。于是鼓之,三呼三击,三十步至五十步以制敌之变。马军从背出,亦以五十步临时节止。前正后奇,观敌如何。再鼓之,则前奇后正,复邀敌来,伺隙捣虚。此六花大率皆然也。[29]”由此可见,六花阵法布阵非常严密的,阵形也是变化多端的,瞄准时机向敌人弱处进攻,从而取胜。为了使得六花阵法在训练中能按照将帅的意图练成功,并在具体的作战中发挥出巨大的威力,李靖还提到,军队在日常的军事训练中,就必须更加注重基本步伐和动作的训练,指挥信号的识别和正确使用,训练阵形的转换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旧唐书》卷67《李靖传》.
〔2〕胡志勇.社会科学大词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785.
〔3〕黄朴民.唐太宗李卫公问对[M].湖南:岳麓书社,2011.
〔4〕戴庞海,阎睿,周媛.兵经百字 唐李问对[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5〕吴如嵩,王显臣校注.李卫公问对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吴如嵩,王显臣.《李卫公问对》浅说[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
〔7〕骈宇骞.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译注[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
〔8〕赵良.略论《唐李问对》对“奇正”思想的发展[J].学理论,2009(6).
〔9〕〔18〕〔22〕〔23〕〔24〕〔25〕〔26〕〔27〕〔28〕〔29〕刘巨.略论唐将李靖的战略和武德[J].社会科学战线,1994(6),中国古代史.
〔10〕〔15〕〔16〕〔17〕黄朴民,徐勇.小议李靖对番、汉兵关系的认识[J].齐鲁学刊,1994(2).
〔11〕郭绍林.说《李靖兵法》论将帅的素质和职责[J].军事历史研究,2003(3).
〔12〕于汝波.关于《李靖问对》的成书时间及主要理论建树[J].军事历史研究,1998(3).
〔13〕《李卫公问对》卷中.
〔14〕《李卫公问对》卷下.
〔19〕诸葛亮《兵要》.
〔20〕《孙子·地形篇》.
〔21〕《李卫公问对》卷上.
【亲子教育分析】推荐阅读:
亲子教育模板07-14
亲子教育平台08-29
亲子教育范文11-06
亲子教育培训08-28
亲子阅读现状研究分析08-08
家庭教育亲子日记07-15
亲子教育的特色研究06-09
亲子教育心理讲座体会08-12
亲子教育-培养快乐孩子09-09
婴儿亲子教育50招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