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137的读后感(共2篇)
诗篇137的读后感 篇1
诗篇137的读后感
Self-Identity自我身份认定是一个问题,我是谁?我属于什么群体?我为什么在这里? 以色列人被掳不是偶然,也并非突然。上主透过先知一再的警告他们,倘若一再刚硬,不离弃偶像,仍专注罪孽,必死在罪中。结果上帝的预言应验了,k容许k的子民被掳、被欺压。好让他们受惩戒,也盼望他们能归回。大概诗人曾写过敬拜的诗作,无奈这里在异国他乡被要求唱故国的歌,这是何等的.羞辱。 我心旋律收录一首诗歌,歌词作者是早年在上海长大的张路加牧师: 给我一颗中国心 演唱:我心旋律 专辑:大海中的道路 (天涯岁月几苍凉,回首家国更堪伤。 花旗虽云是福地,梁园终究非故乡。 梦中难舍慈母泪,觉后不改游子装。 情系神州心浩茫,福音何日遍四方。 ――朗诵词:新游子吟.作者:路声) 给我一颗中国心,一颗中国心 每当我在寄居地歌唱,想到你就哭了 中国啊,中国啊,我心所爱 愿你不再哭泣 中国啊,中国啊,若我忘记你 情愿右手忘记技巧 中国啊,中国啊,若不纪念你 情愿舌头贴于上膛 是的,主,这是我的祷告,愿我的亲人、同胞的灵魂得救。求主继续加给我负担,有胆量为A做见证。这都是出于A,也愿A亲自成就!
我的诗篇观后感 篇2
非常有幸能够在大屏幕上观看一部纪录片,而且是关于文学主题――诗歌,这真的很难得。
向影片的主创团队致敬,向片中的诗人们致敬,向美好的诗句致敬。
观影后参加时空聚友会的三十多人,可能是《我的诗篇》全国观众当中格外幸福的一小群,因为有影视文化大咖王老墨先生跟我们互动交流,分析影片,介绍当代中国纪录片优秀导演群体,讲述对诗歌的敬畏。
一种认真而不矫情、随性而不随便的氛围油然蔓生,大家思维激荡,妙语连连。聚会早已超过了预定结束时间,大家还是兴致不减。
正是受到聚会时大家发言的启发,关于这部影片,我有些话想说说。
一
首先,非常同意王老墨指出的影片存在的煽情问题,我也一向认为,抒情是最廉价的表达。但是,在凡事用力过猛的当下,一部关于诗歌的纪录片,如果拍得太“素”,会不会曲高和寡,导致受众狭窄,收不到预期的普及效果呢?
我想,若把这部影片比作一碗汤,它可能是一碗添加了味精鸡精的土鸡汤。不要怪罪烹饪者画蛇添足,非如此不足以满足全民重口味。但这毕竟是营养丰富的一道珍馐,细品,还是能尝出醇厚的本味的。
二
如果说不足之处,我个人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影片潜意识中蕴含的对劳动的蔑视和批判。
乌鸟鸟是一名叉车工,但一直没看到他工作的情景,不知道他在叉车上,是像他的诗句一样行云流水,还是像他的普通话那样磕磕巴巴。
老井的工作场景压抑、阴冷、危机四伏,影片用幽暗低沉的影调、单调而原始的劳作强化了一个意见:这地底下的工作真不是人干的活。
吉克阿优在羽绒服厂里填鸭绒,影片用地面上鸭绒乱飘的画面来暗示,这工作很低级,很不卫生。
许立志厌世一跃,影片的解读,似乎就因为工厂加班加点,他不堪劳动的重负。
爆破工陈年喜是尊重劳动的`,他有诗句:“劳动让人活着有劲,劳动让人死得放心”(影片中没有引用),虽然影片聚焦的是父子分离、开除欠薪、老父瘫痪、母亲重病等令人揪心的事实,但这个人物的形象是扎实伟岸而又温暖可亲的,令人尊敬。
聚友会座谈时,大家普遍喜爱熨衣服的邬霞,她的一句“陌生的姑娘,我爱你”,瞬间打动人心。虽然影片也在表现她城市底层生活的简陋,表现她对美的追求与工作身份的矛盾,表现她在繁华都市面前的渺小卑微,但显然未能如愿传递出编导者的意见:这就是命运的不公平。因为,邬霞认命。她就是那样的乐观、积极。她耐心地熨烫着吊带裙、欣赏吊带裙、收藏吊带裙,并且在简单重复的劳动中熨烫出诗意。
劳动者需要的是尊敬,不需要怜悯,更不需要自认为高高在上的人伸出慈善之手把他们从劳作的泥淖中拔出来,就像拔出一坨漂亮的萝卜。
三
我不读诗,不了解这些才华横溢的草根诗人――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就称这些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为草根诗人吧,这个名词是不合适的,诗人没有阶层之分――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的诗歌在这纷繁逐利的物质时代得到了很好的传扬。
但我有点为他们担心,担心他们会因此片走红迅速转变生活路径,转得太快会不会离心力太大,不经意间甩掉了诗心。正如批判是摇滚的底色,痛苦、矛盾、愤怒、悲伤是诗歌的常客。诗歌之所以令人敬畏,我认为其中有一点在于:诗人为了顺从诗歌的宿命,不惜牺牲世俗的价值,乃至生命。
影片中引用了许立志的一首诗:
《流水线上的兵马俑》
沿线站着
吉克阿优
陈年喜
邬霞
老井
许立志
郭金牛
池沫树
这些不分昼夜的打工者
整装待发
静候军令
只一响铃功夫
悉数回到秦朝
然而,上网查了一下,许立志的原诗是:
《流水线上的兵马俑》
沿线站着
夏丘
张子凤
肖朋
李孝定
唐秀猛
雷兰娇
许立志
朱正武
潘霞
苒雪梅
这些不分昼夜的打工者
穿戴好
静电衣
静电帽
静电鞋
静电手套
静电环
整装待发
静候军令
只一响铃功夫
悉数回到秦朝
诗人已逝,不知道他是否同意电影编导的改造。原诗中的那些名字应该是许立志生前的工友,我相信他们就是按照诗句中的顺序,每天站在同一条流水线上。把他们这些不知名的劳动者拿开,换上诗人们,我不知道这么做,真的好吗?
罗胖在开办《罗辑思维》之初就反复强调,要警惕抱团取暖,那是loser的追求。对此我很同意。电影编导这个刻意的安排,显然希望这些被人们忽视的诗人站到一起来,形成一种团队的力量。
但是,诗歌从来是个体的创作,互相抱团,于诗无益,还可能会滋生出一种貌似惺惺相惜,实则互相负累的乡愿氛围。
【诗篇137的读后感】推荐阅读:
《诗篇概论与默想》读后感09-22
永恒的诗篇07-20
爱情的优美诗篇08-10
献给老师的诗篇10-04
读基督教诗篇的感想05-08
以新时代为主题的诗篇10-10
木兰诗篇08-13
读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的诗篇》有感09-24
红军长征80周年:描写红军长征的经典诗篇08-01
不算读后感的读后感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