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诗篇

2024-07-20

永恒的诗篇(共7篇)

永恒的诗篇 篇1

由彭丽媛主演的歌剧《木兰诗篇》, 音乐形式极为丰富, 既有气势恢宏、极富哲理、史诗般的交响曲, 又有优美动人、抒情浪漫、极富光彩的大段咏叹调, 声乐、器乐、舞蹈相互穿插, 创造了作品独有的灵魂和舞台话语。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它的音乐特点:

一、基本音乐语言的分析

《木兰诗篇》的序曲, 以一个极其简约但却具有浓郁中原色彩的主导音乐动机分别引入战争与和平两个色彩鲜明的主题, 并运用了交错发展的音乐织体展现着作曲家起伏迭宕、纷繁变化的乐思。接着一段悲壮的男声合唱回荡在激战后古战场的血色残阳之中, 加剧了战争的阴霾与凄惨。突然一组不协和和弦的演奏, 哀婉的女声合唱缓缓进入, 画面从战场上转到了家中, 扶老携幼的她们诉说着战争中失去亲人的痛楚与无助, 从两个侧面折射出作曲家智慧的光芒和理性的思索。

第一乐章“柔板与叙事板”, 以柔板的音乐展示了木兰在战争即将来临时头长百转的女儿情怀, 用叙事歌的形式讲述木兰女扮男装奔赴疆场的故事情节。剧中以斗志昂扬的小号为音乐背景, 表现木兰之父在接到军帖后的志气, 以及无奈。而木兰的内心情绪则是以弦乐为背景, 表达她细腻的心理活动。小军鼓的始终贯穿, 说明战场局势的紧张, 催促着木兰快奔赴战场, 随后通过长笛、短笛的呼啸奏响代表了战马嘶叫和尘土飞扬的征战场面。音乐不是图解, 但这一段音乐的画面感却很强, 它有效的调动了观众的形象思维, 使观众能够进入作品规定的特定情境之中, 非常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思维。

第二乐章“快版与梦幻曲”, 以急速的快板音乐表达木兰与奔赴疆场的将士们“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的情景, “战争四季”以适宜于音乐发挥的写意手法, 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漫长的征战岁月, 以梦幻曲抒发木兰负伤后在梦幻中的心态, 如梦似幻的小提琴爱情主题与木兰的唱段交相辉映, 释放出一个被战争扭曲的女性心灵对爱情的渴望、对和平生活得向往, 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这一乐章中, 出现了最为重要的三段主题音乐。在“战争四季”来临前, 作者用彼此不很融合的增四度和小二度不协和音程, 产生出非常刺耳的听觉感受, 表达出“战争音乐主题”。在木兰披一身雪花上场之前, 用了一段舒缓柔美的弦乐演奏表达“和平音乐主题”。在木兰的唱段《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演唱之前, 出现的是用小提琴反复演奏的“木兰音乐主题”如:

第三乐章“酒歌与思乡曲”一段男声的酒歌合唱, 洋溢出三军将士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剽悍昂扬充满阳刚之气, 与之相对比, 深情委婉的思乡曲, 抒发着离家多年的木兰思念家乡、思念父母家人的女儿情怀, 也传达出她虽然立下赫赫战功, 却并不为功名利禄所动, 甘愿回归家园, 安度田园生活的平民意识。

第四个乐章“俚歌、安魂曲与终曲”这章表现的是老家的乡亲们迎接“花木兰将军”凯旋归来的喜悦心情。因此曲作者运用了颇具乡土气息的音乐风格, 以和平与战争为主线, 运用插部的音乐表现手法。

在木兰与刘爽表明心迹之后, 音乐情绪随着节奏突然发生了变化, 自然是速度加快来表现木兰愉快幸福的心情, 最后, 一个上行五度的大跳音程结束到小字二组的高音“B”上 (如图所示) , 这个高音就像一句誓言, 道出了木兰对这位生死之交的亲密战友坚贞不渝的爱情。

在这喜庆和表现爱情的音乐之后, 为了音乐的对比, 也为了内容的需要, 进入了一段深沉凝重的“安魂曲”, 木兰和战友们在欢聚一堂庆祝胜利的时刻, 想起了在战争中死去的战友……最后安排了合唱《和平颂》, 是为了凸显创作者向往与赞美人类和平的理念, 曲作家甚至在其中创造性的融入了《圣经·马太福音》圣咏式的的语言风格, 以加强这段终曲合唱的神圣感, 合唱以恢宏博大的气势将全剧推向高潮。

二、情景与交响乐的融合

歌剧《木兰诗篇》也被称为“大型情景歌剧”。这里面有两曾含义, 其一是说, 虽然它突破常规, 将交响乐队至于舞台之上, 但仍然本着中国传统美学中“景无情不发, 情无景不生”的艺术规律, 非常重视剧中情与景的交融, 其二便是说歌剧的情与景包括深邃大气的舞美灯光所营造出的艺术气氛与交响乐队两者之间的交相呼应, 殊途同归, 给了观众以特定的听觉与视觉的享受。

序曲开始, 定音鼓的敲击铜管阴森的音色和预示出战斗即将开始的紧张氛围, 紧接着乐队全奏, 尖锐的短笛和乐队形成的不协和音加剧了戏剧冲突, 象征烽火连天的舞台背景、灯光变化和浑厚铿锵的男声合唱, 生动的勾画出惨烈的战争场面;而木管与低音弦乐器柔和忧郁的音色, 表现出妇女、儿童和老人们的无助和哀怨。

此时, 舞台第二表演区的一位女舞蹈演员, 以丰富的肢体语言诠释出“我问天我问地, 我问莽莽苍苍的山野, 哪里才能找到你的踪影, 归来呦归来呦, 我的男人我的弟兄”, 这所有后方百姓寻找和等待战争中亲人归来的焦急感。同步缓入的女声合唱则“哭诉”出妇女们失去亲人的痛苦, 如同“画外音”一般的艺术效果。

第一乐章刚开始, 在恬静的音乐背景中, 古香古色的舞台背景构成一幅充满诗意的空间画面。音乐和舞台巧妙、柔和的配合, 描绘出美好的田园生活。木兰缓缓的在第二平台登场, 焦虑之情形于色, 一个唱段“……爹爹年迈啊弟弟年幼, 谁去边关从军出征”述说着她的忧愁。二平台灯光暗弱, 花父、花母在舞台前区登场, 两人的二重唱“怎么办?怎么办?”唱出了老将军“年纪衰迈英雄气短, 一腔豪情都化作无尽的伤感”的无奈心理, 此时木兰在二平台织布机旁, 边织布边倾听, 使人不由得想起“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的诗句。当他看到父母的焦急无奈, 心中逐渐升腾起了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浩然之气。第一乐章在交响乐队和合唱队恢弘的气势中结束, 与演员的情景表演水乳交融, 成为一个完美的统一体。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到, 歌剧《木兰诗篇》着力突出了“情”与“景”的交融, 舞台“情景”与管弦乐队的交融, “交响乐”与独唱、重唱、合唱的声乐演唱形式的交融, 正是因为如此, 才使整部作品形式新颖, 内容丰富, 意境深远, 同是民族歌剧, 但比之过去的作品, 让人耳目一新。

三、多声部的音乐形式

1. 合唱的运用

合唱在歌剧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或营造环境气氛;或以旁观者的角度抒发人物情感, 刻画人物形象, 或参与戏剧冲突, 甚至可以直接揭示歌剧主题。它时而正面推动情节发展, 时而从侧面辅助其他歌剧形式推动戏剧的展开。尤其是它以群体的力量渲染气氛造成高潮的作用为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及。

歌剧《木兰诗篇》中就成功运用了女声合唱、男声合唱、混声合唱和独唱与合唱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首先是男、女声合唱的先后出现。在序曲刚开始, 随着音乐的推进, 舞台灯光稍起, 乐队在朦胧的灯光下稍显轮廓, 烽火的光影辉映在乐队群体之上。男声合唱首先进入, 用浑厚低沉的声音诉说着战争的惨烈和生命的无奈。音乐旋律和歌词尽显哀怨, 展现了在战争阴影笼罩下人们的郁闷压抑, 以及前线将士们, 对战争的恐惧和憎恶的心情。

男声合唱:血色的黄昏利着血腥的风

血色的天育上夕阳血一样的红

英雄的名字为什么用血写成

……

紧接着在舞台第二表演区, 一个妇女用舞蹈的语言向人们讲述着由于父兄们在前方打仗, 后方百姓焦虑的心情。女声合唱的进入强化了这种表达, 它以女子柔美、悲哀的感情, 诉说着她们无比复杂的思想。

女声合唱:你在那里哟?我的男人, 我的兄弟

那一片草丛下是你长眠的坟茔

……

地上淙淙的流水可是你无言的心声

曲作者在合唱中运用男女声各自不同的音色以及表现力, 从歌剧一开始就展现了在前方战场英勇杀敌的男人们和后方柔弱无助的老人妇女儿童这两个不同的侧面, 不仅使内容丰富, 也使音乐的结构层次清楚、对比鲜明。

其次是男声合唱与“一领众和”两种形式的交融。歌剧第三乐章“巾帼情怀”的开始有一大段合唱, 这段合唱分为五段, 作者用娴熟合唱技法进行转换, 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是男声合唱, 中间三段采用一领众和的形式, 整段合唱情绪激昂, 情绪欢快, 与前几乐章的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先进入观众听觉的是豪迈、粗狂的男声合唱, 曲作者用每分钟120拍的速度, 表现战争胜利和渴望迎接新生活的喜悦欢快心情。

最后是多声部混声合唱。混声合唱在整部作品中所占篇幅较大, 所形成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合唱演员人数众多、气势恢宏, 加上作品的大气磅礴, 所有混声合唱听起来都很有震撼力, 给人强烈的听觉冲击。在整部歌剧结尾的部分, 包括木兰的父母亲、木兰、刘爽以及众将军和整个合唱队的四个声部全体上阵, 这种混声合唱的运用造成了全剧的高潮, 再次突出了呼唤和平的主题。

2. 重唱的运用

重唱是歌剧中不可缺少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在世界歌剧的发展史上, 将重唱作为戏剧表现的重要手段, 其开创性人物是古典派作曲家莫扎特。重唱在他的歌剧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重唱这种手法对人物进行立体的刻画, 收到了很好的戏剧效果。它可以兼有咏叹调抒发感情的作用, 还有着宣叙调推动剧情发展的功效。各种不同声部、各种不同音色组合而成的重唱曲, 在和声与对位技巧的作用下, 造成生动的戏剧性和立体化效果, 在歌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男女声二重唱看似简单, 但在音色方面也会有很多的选择余地, 它可以自由的游戈于各种不同关系的男人和女人之间, 因此在内容上蕴藏着更为戏剧性的因素。根据剧情的需要, 它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人物关系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复杂的内心情感。

首先, 信息量大, 密集, 因此能够起到使歌剧篇幅更加精炼的作用。

这部歌剧中运用了许多重唱形式, 有二重唱, 也有男声四重唱。第一乐章中, 用花父、花母的二重唱, 表现了军情急, 又年迈, 无法征战的背景, 同时二平台上的木兰安静的在织布机前听到了父母无奈的场景。在重唱中精简了大量的篇幅, 使情节发展的非常顺畅。

男声四重唱以第四乐章中的那段充满阳刚之气的诙谐的演唱最为经典。战争结束后, 众人抬着厚礼看望木兰, 木兰身着女装相迎。刘爽与众人惊异到:“乱了阴阳, 颠倒了乾坤……你可是战场上那个叱咤风云的人。”使观众忍俊不禁。在明确了刘爽与木兰的感情之后, 男声四重唱又用调皮的口吻唱到:“两个小兔山下跑, 一个蹦来一个跳……

我不知道, 我们谁也不知道!”

其次, 混声二重唱中, 爱情二重唱是最重要的重唱形式。他永远是歌剧作曲家刻意展示的重要段落, 几乎在任何一部歌剧中都不能没有缠绵感人的爱情二重唱, 它们缠绵悱恻, 低廻婉转的感情抒发, 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如同舞剧中的男女双人舞一样, 男女主人公深情的二重唱是歌剧中表现坚贞美好爱情的最好方式。

《木兰诗篇》第二章中, 木兰在梦境中与刘爽相会, 二人以轮唱的方式, 敞开心扉互诉衷肠, 唱到动情时, 突然改为重唱, 这种形式的改变立刻将感情推向高潮, 唱段结束在主音上, 表现了二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四、对民族性元素的借鉴

1. 交响音乐的民族化处理。

具备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我们对每一部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 作曲家在写作时常用的手法是运用一些故事发生地民族民间的音调素材加以展开, 这样就使得作品所表现的戏剧形象更具有民族性。由于作品表现的是一个中原女子的传奇故事, 作曲家在《木兰诗篇》中不仅融入了河南民间的音乐元素, 更为可贵的是他在西洋交响音乐中成功的借鉴了河南豫剧的音乐特征, 豫剧音乐元素的融入, 使得作品带有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用曲作家关峡的话说:“有了深刻思想音乐作品才有了灵魂, 有了民族魂魄的体现才有音乐作品的深刻魅力。”

交响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源自西方。它的音乐思维、结构, 尤其是它的旋律感觉, 与中国的民族音乐有着很大的区别。由于这个原因, 中国人对交响音乐多抱“听不懂”的态度, 使这门外来艺术在中国有些“曲高和寡”。为了使交响音乐能够走进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木兰诗篇》的创作者在交响音乐“民族化”和西洋歌剧形式民族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努力尝试、探索的步伐。

作者在这部歌剧的音乐思维上没有过分强调西洋音乐的纵向和声思维, 因为中国大众对音乐的审美习惯是横向的旋律思维。这恰恰是中国的民族音乐的特点。为此, 曲作家努力借鉴民族音乐的创作手法, 将交响乐和声巧妙的旋律化, 这样的创作手法符合了中国听众的审美习惯。在结构上虽然也是四乐章, 作者的立足点却不是交响乐的发展逻辑和体裁样式, 而是让乐思围绕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情感的变化进行, 再加上旋律写作中无论调式、调性还是旋律等方面加入了浓厚的河南音乐元素, 使整部歌剧音乐更具中国的民族风味。这部作品的写作方法在高雅艺术作品面向大众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对交响音乐未来的发展也起到很好的作用。

2. 重点唱段的民族化借鉴

《木兰诗篇》是用中国戏曲音乐的旋律特色与交响音乐的结合, 来着力刻画鲜明的人物性格, 使之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 剧中作曲家对河南各种音乐形式的创作特点甚至演唱特点都进行了认真研究, 以商丘地区音乐为中心的“豫东调”是作者主要借鉴的地方唱腔, 唱腔主音为“5”就是以中州音韵和商丘、开封语音为基础的, 在传统的演唱中, 演员多用假嗓, 声音很高很细, 花腔运用较多, 具有激昂、豪放、明朗、俏皮的特点。在第三乐章中, 作者就运用了豫东调中的这种明朗、花俏的感觉, “人说酒后吐真情, 今夜我无酒却也情浓……假如我是个女人, 我愿为你缝补衣襟……”。演唱者彭丽媛在“是”字的尾音上运用的甩腔, 就充分借鉴了豫剧的特色, 既把花木兰的俏皮、活泼、机灵表现得恰如其分、惟妙惟肖, 使一个河南女子的形象跃然眼前。

《木兰诗篇》的音乐国际化元素多一些, 作曲家熟练的运用交响乐和西洋歌剧的形式, 努力为表现中国古代女英雄这一形象服务, 剧中多声部音乐和民族的音乐元素相融合, 在西洋调式的框架中借鉴中国的民族音乐甚至戏曲音乐的大胆尝试, 用西洋的作曲技法、西洋的管弦乐队、西洋的艺术形式表现中国古代英雄的精神气质, 以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 使该剧在中国民族歌剧交响化和西洋歌剧形式民族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时代是向前发展的, 时代的审美在不断的变化, 音乐也不例外, 《木兰诗篇》中音乐语言的丰富多彩, 说明我国的民族歌剧事业是发展的, 我们一直在说“民族精神与时代特色相结合”, 其实这是古今所有艺术家共同的追求, 没有一个艺术家是不要结合的, 也没有一件艺术作品是没有结合的, 所以有没有结合, 不是评判一个作品优劣的标准。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个两者相结合的“点”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谁能将两者结合的恰到好处, 谁能把握时代的脉搏, 谁能敏锐的摸准时代审美的趋向, 运用自己雄厚的艺术功力, 在“民族精神”与“时代特色”之间找到一个既符合自己创作个性, 又符合现代观众审美的契合点, 才能锻造出符合时代要求、适合人民需要的艺术精品。

摘要:歌剧《木兰诗篇》取材于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中国家喻户晓的古老故事。它以交响乐团与合唱团的巧妙组合, 通过交响乐、独唱、合唱等多元艺术形式, 并吸纳融汇了歌剧、戏曲、舞蹈等元素;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演奏、演唱来叙述故事、安排情节, 使作品情景交融, 浑然一体。

关键词:木兰诗篇,音乐语言,情景交融,多声部运用,民族性

参考文献

[1]刘国杰.读《戏剧唱腔音乐概论》.

[2]张瑞平.歌剧合唱的戏剧性研究.2007, 5.

[3]中国歌剧《木兰诗篇》.人民大会堂现场演出录像, 广州音像出版社.

[4]张德广.中国歌剧《木兰诗篇》.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0.

永恒的诗篇 篇2

跟你谈心,我把时光全忘了;

忘了季节,和季节的变化 也想不起了;

清晨的气息最甜 多甜啊,一会儿,增添了早上的鸟儿 第一声啭鸣;

东方,太阳升起, 给美好的河山染一层金光,又染红了 露珠闪闪的花草、树木和果实, 那光景多可爱;柔柔的阵雨下过后, 肥沃的大地发出泥土香;

多美啊 那黄昏,温存,让人感恩,降临了;

于是黑夜静悄悄地来了,夜鸟来了, 一轮明月升起了,带着她的侍从 一颗颗宝石似的星星;

可是,不论那 清新的`气息,一会儿又添上小鸟儿 第一阵啭鸣;还是朝阳初升, 照临美好的河山,照耀着花香,果实 露珠闪闪;

还是阵雨过后的泥土香, 那黄昏,温存,让人感恩;静悄悄的黑夜, 她的夜鸟;

探析《木兰诗篇》舞台艺术的表现 篇3

音乐一直以来都是歌剧、音乐剧、戏曲等各种音乐作品里的支柱形因素,其越来越多的与舞台艺术融合起来,因此舞台表现艺术的重要性也在逐步显现出来。舞台艺术最初的作用只是表现在一般的表演场地上,后来逐渐成熟和丰富起来,开始越来越多的涵盖灯光、服装等不可缺少的舞台表现内容。《木兰诗篇》的表演非常具有舞台表现感,这正在于其敢于在表现中进行创新,不但艺术表现手法新颖,更采用了国际化的可移动式舞台、具有写意性的灯光设计和舞台背景。

一、舞台设计

《木兰诗篇》的在舞台设计方面极具创意性,大胆运用可移动式舞台。这种舞台设计使得整个空间即各自独立又不乏整体运用的和谐,同时舞台的可移动性可以增加多个表演区域,极大的拓宽演员调度和戏剧表现的舞台空间。众多身穿盔甲的合唱演员,站在展开的平台上,在灯光的笼罩中,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神秘感。演奏者则穿着西服在下方呼应,表现出一种现代人和古代人以音乐为媒介来交流的表现状态。由于这种拓展舞台的使用,使得场地宽阔,即使演出人员共有一百多人立于其上也不显得拥挤,再加上舞台拥有不同平面形成的一种视觉上的层次感,使得交响乐队与表演氛围融为一体,将乐、剧、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出舞美设计的创新也蕴含了表演观念的更新。一改以往的阵容,将交响乐队与合唱队由乐池和幕后转到舞台上,并且占有主要地位及空间。这种形式不但给观众带来了崭新的视听效果,还向我们展示出交响乐队和合唱队在演出中的重要地位。这种创新给与我们音乐研究者和表演者很大的启示。

二、写意灯光

在整个的舞台设计与表演中,灯光都是必不可少的表现元素之一。舞台灯光从最初的照明和简单衬托的作用,逐步扩大的很多方面,如:人物的塑造、情感的烘托、展现舞台所特有的艺术幻觉、以及剧情的暗示等等。对于灯光的运用展现出舞美设计的一种技术,写意灯光的独到运用和大色彩的表现手法,可以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也可以使观众身临其境,缩小其与戏剧之间的距离。在《木兰诗篇》中,一些写意性灯光的运用拥有很到的效果,如在第二乐章中,设计者用灯光的变换来表现时间和空间的变化,配合着剧情的展开。分别用绿色、红色、黄色和暗蓝色来表现春夏秋冬四季。在表现人物形象的时候,也充分运用了灯光的表现力:当木兰受伤时,灯光颜色从表示胜利的红色转为沉重的暗蓝色;当木兰骁勇善战时,特效灯光在舞台的各处展现出士兵们奋力反击的图像;当木兰与刘爽喜结连理时,以红色灯光来烘托浓厚的喜庆。最具写意的就是用巴克灯将演员们映射成牡丹花,使整个舞台成为一片花海,这样的灯光使用极具象征性,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想象力,将舞台场景中无法实现的部分合成在观众的自我意识当中,使舞台时空从有限性转换成无限的抽象性。

3、情景与交响乐的融合

情景交响乐是将“戏剧情景”与“交响音乐”紧密结合起来,二者在作品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木兰诗篇》正是充分利用“情景”的表现力,通过舞台将历史中的情景与戏剧冲突有机结合起来,将作品的主题思想通过舞台艺术和民族音乐形式展现给观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序曲刚开始,作者用小号和圆号的音色来表现战争,尤其是圆号独特的音色更是作用非凡,仅此几段音乐就生动的勾画出战争的场面,加剧了戏剧的冲突。烽烟满布的舞台背景和浑厚低沉的男音展现了战争的惨烈;暗蓝色的灯光转变加上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提琴的混合音色,表现出妇女、儿童和老人们的哀怨的无助感。此时舞台第二表演区的一位妇女,以其丰富的肢体语言表现了所有后方百姓寻找和等待亲人的焦急感。同步缓入的女声合唱则“哭诉”出妇女们失去亲人的痛苦,如同“画外音”一般的艺术效果。在第一乐章刚开始时,在恬静的音乐背景中,古香古色的舞台背景构成一幅充满诗意的空间画面。音乐和舞台巧妙、柔和的配合,描绘出美好的田园生活和纯朴的妇女。木兰在音乐的逐级下降中登场,纱窗后的她,焦虑之情形于色,低沉的音乐述说着她忧愁的心情。第二乐章中运用音乐与灯光的配合来表现交替的四季,从而表现出情景与交响乐的结合。小提琴和长笛的演奏呈现生机勃勃的春意,随着灯光转变为暖色调则预示着夏季的来临,灯光随着季节的变换而转换,并烘托着舞台情景的表现。在进攻的场景中则以铿锵的进行曲来展现战士们的昂扬斗志,小军鼓的演奏示意着战争打响,舞台上火光冲天的景象、倾倒的战车、折断的长矛和刀剑显示出激烈的战斗场面。战争结束时,冰冷的灯光照在木兰身上展现其受伤的状态,后来木兰进入梦境,则进入合唱、转换灯光,并伴随着弦乐的伴奏和双簧管的独奏,展现出木兰的梦幻感觉。小提琴悠扬的旋律呈现出木兰心中的女性心声。我们从《木兰诗篇》中可以看到情景与交响乐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整部作品意境深远,充分表现出“情”与“景”的心灵沟通和相互呼应。

《木兰诗篇》把艺术创作的视角转换到我们所熟悉的内容,同时又以全新的舞台艺术形式来重新演绎中国的传统文化题材,使我们从中领略到其将传承性与创新性完美结合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带动了我们对于中国交响乐和歌剧发展前途的思考。

摘要:《木兰诗篇》因其盛大的场面、众多的演出人员、独特的舞台设计、情景与交响乐的融合等特点,在中国情景交响乐中拥有了极大的成就和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是从灯光、舞台设计、情景与交响乐的融合三个方面来探析其舞台艺术的表现。

关键词:《木兰诗篇》,舞台艺术,表现

参考文献

[1]孙芳.浅析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的艺术特色与文化理念[J].黄河之声,2008(53)

五四---青春的诗篇 篇4

时光一去不复回,往事只能回味。凭栏处,滚滚江水带走历史的喧嚣;抬望眼,“五四”的身影依旧鲜活。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九十二年前的那一天,多少和你我一样的青年,用稚嫩的臂膀担负起历史的责任。打倒帝国主义、捍卫国家主权,一声声呐喊唤醒了中华民族沉睡已久的血性。紫禁城的暮霭支离破碎,冉冉升起的红星指引炎黄子孙重建古国的辉煌。

橘子洲头,有指点江山的书生意气;黄埔岸边,有投笔从戎的铮铮铁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星星之火从北京城席卷华夏九州。或许我们还记得陈独秀,但我们又忘却了多少当初流血牺牲的青年。正是那些我们记住的和更多我们忘却的人,肩并肩,手挽手,一步步走出了中国的革命道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代代的革命青年用青春的激情与热血,撰写下壮丽的诗篇。林立的租界被收回了,纵横的列强灰溜溜地逃走了,山河一统了,新中国成立了!经过艰苦卓绝地奋斗,我们迎来了二十一世纪的曙光,中华民族走向了伟大的复兴之路。在这条路上,留下了多少青年的名字:郁达夫、冰心、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钱学森、雷锋,等等等等。

挥洒青春,筑起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挥洒青春,修一条天路,蜿蜒万里直上云霄。

策马奔腾,我们在科尔沁放飞翱翔的猎鹰;引吭高歌,我们在喀喇昆仑唱响一曲东方红。

回首五千年文明古国的风霜,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先人用勤劳的双手为我们留下了恢宏奇异的莫高窟,婉约细腻的拙政园……或徜徉其中,或流连其外,满目迷离做一场青春的梦。

河边粉色的木槿将梦的火焰燃到了水里,在朦胧的雾色里醒目的流向星星响应的高空。星星也向河边滴落了一片松林,产生了梦的琥珀。

梦里依稀,听见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对于我们而言,或许应该说:青年智则国智,青年富则国富,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独立则国独立,青年自由则国自由,青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青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探析《我的诗篇》传播成功的因素 篇5

一、创作层面

一部纪录片能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欣赏, 首先取决于其内容的丰富性、深刻性和制作的精良程度。网络时代的受众是挑剔的, 他们可以免费观看大量制作精美的影视作品, 在这种情况下, 要想得到受众的青睐, 就必须在制作和选题上多下功夫。

《我的诗篇》是一部从诗歌切入工人生活的影片, 聚焦工人的生存境遇与精神世界。影片选取六位不同背景的工人诗人, 将他们的爱与恨、生与死与诗歌集结。从诗歌角度切入工人题材, 这是首次。虽然过去已有许多关注农民工的纪录片, 如《归途列车》、NHK激流中国——《富人与农民工》等, 他们对工人生活的塑造给人的直观感受是悲苦, 从而使观众对他们产生怜悯之情。与这些不同的是, 《我的诗篇》展现得更多的是工人诗人的自尊, 并且将“工人”和“诗人”这两个看起来不会产生任何联系的名词联系在一起, 将镜头对准这个特殊群体, 使题材具有新鲜感, 从而引起观众的好奇心。

二、价值层面

著名编导梁碧波认为, “纪录片的社会功能是引领社会价值观。思想的引领, 是纪录片的特长, 在当今喧嚣、熙攘、娱乐至死的时代氛围里, 需要纪录片带领更多的人认识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1]

《我的诗篇》在反映社会现象的同时, 推动着社会对话, 将工人问题推到人们面前, 引起全社会的讨论和反思, 与工人相关的社会问题得到了关注和讨论。纪录电影是具有永恒价值的, 其重要意义在于留住生活中正在消逝的, 且消逝后永不复现的东西。《我的诗篇》关注的是一个独特的群体, 他们是中国2亿民工的一个代表, 一个缩影, 探讨这个群体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他们的诗具有为底层立言的价值、历史证词的价值、启蒙的意义和文学价值。

三、传播层面

在纪录片的宣传上, 《我的诗篇》的创作团队整合了多媒体的宣传方法, 整合了众多渠道的传播媒介, 全方位进行营销宣传, 完美地实践了互联网思维, 为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

互联网思维, 就是在 (移动)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2]《我的诗篇》的传播模式具有的互联网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社会化思维

社会化商业的核心是网, 要利用社会化媒体, 通过口碑营销织网。《我的诗篇》自上映以后, 采取的是“互联网众筹”的方式观影, 即一个城市发起人 (个人或机构) , 先通过互联网发布观影讯息, 用户自愿付费报名参加观影。这种观影讯息首先通过发起人的人脉, 在其朋友圈引起反响, 帮其转发, 这是一种漩涡型的扩散, 越来越多的人被卷入其中, 且出于对身边人的信任, 往往更容易被说服。众筹思维贯穿《我的诗篇》的创作和传播中, 在影片拍摄之前, 项目组通过“京东众筹”发起纪录电影《我的诗篇》的互联网众筹。这种众包协作是以“蜂群思维”和层级架构为核心的互联网协作模式, 可以最大限度地集合草根民众的力量, 能够促进目标最有效的达成。

(二) 用户思维

什么是用户思维?用户思维有明确的受众群概念。这里的受众群和过去的概念大不相同, 以往是自然人群的概念, 如今则是伴随产品而产生的特定受众。其次, 用户思维注重“用户体验”。在互联网时代, 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越来越得到重视, 让用户参与传播, 形成粉丝经济, 是成功的营销传播所追求的。《我的诗篇》的观影分享会不同于院线的电影放映, 主创人员积极加入到众筹放映活动中, 通过线上或者线下就这部电影的策划拍摄形式、底层工人现状、工人诗篇领域、公益众筹等话题与观众进行探讨。这种直接交流的形式, 能够增加观影的附加价值, 加强观众对影片的认同感, 将观众转化为“粉丝”。好的用户体验会增加转化成功率。

(三) 跨界思维

互联网使得很多产业变得模糊, 互联网企业的触角已无孔不入, 纪录片的营销和传播也必须是全媒体、沉浸式的。《我的诗篇》在营销和传播中, 整合了多媒体的传播方式, 跨越了平台的界限。

首先, 由秦晓宇主编出版了诗歌集, 以农民工身份写作诗歌的诗人们, 合作出版了《我的诗篇——当代工人诗典》一书。这本诗集一出版就收获了很多好评, 也引起了一些文学诗歌爱好者对于纪录片的期待, 这些都为纪录片上映打下了观众基础。其次, 举办诗歌朗诵会。第一场是在天津大剧院小剧场上演, 该朗诵会召集到十余位当代工人诗人, 片方以这种方式将他们带到了台前。最后, 制作方在爱奇艺发布了系列微纪录片, 作为影片额外的补充, 每集读一首诗, 介绍了主人公的同时, 牵引观众的好奇心, 让观众想要去了解发生在这些工人诗人身上的故事。

跨媒体整合多种宣传方式, 使得《我的诗篇》的口碑产生了“病毒式”的效果, 这才产生了百城众筹观影的盛况。虽然相对于商业电影和其他娱乐性的影片, 该片观影人次少得可怜, 但是对于纪录片本身来说, 能有如此高的口碑和票房实属不易, 其成功的实践中有许多值得纪录片导演和制片人学习的地方。

摘要:《我的诗篇》是由吴飞跃导演、秦晓宇创作执导记录工人诗人的人生和生活的纪录片电影, 其以众筹方式传播之后, 口碑和票房双高, 与其他在院线上映的纪录片电影形成鲜明的对比。针对这一现象, 本文着重对其取得成功的因素进行探析, 主要从创作、价值和传播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为纪录片电影的传播提供借鉴。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纪录片传播,互联网思维

参考文献

[1]周文.传播思想与抒写情感——也谈纪录片的功能[J].现代传播, 2011 (7) :93.

用爱书写教书育才的壮美诗篇 篇6

记得从前听过这么一则故事。有一个年轻人爱上了一个姑娘, 想娶她为妻。姑娘说:“如果你要娶我, 就带着你母亲的心来见我。”年轻人听了, 连忙向他的母亲要那颗心。母亲什么也没说就挖出自己的心交给儿子。年轻人高兴地捧着母亲的心去见自己的情人。可是, 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 这时, 那颗还滴着鲜血的心连忙问:“孩子, 你摔痛了吗?”

这个故事听着残忍, 但这种母爱令人感动。多年来, 每当我想起这个故事, 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作为老师, 我是否也能不计回报地将自己的爱心放在学生充满渴求的手心上呢?

每当我举起自己的双手, 就仿佛看到了一颗火热的爱心。是谁将这颗爱心传给了我?是曾经关心过我、爱护过我、批评过我、指导过我、更鼓励过我的老师呀!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爱心的传递, 延续了我们民族的教育之链。

十七年了, 作为一名普通的英语教师, 一名普通的班主任, 我从事着最平凡的工作, 既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 也没有催人泪下的故事。我只是学着当年老师的样子, 默默地为我的学生做着该做的一切:备课、上课、谈心、家访……

早晨, 当早自习铃声响起的时候, 我已经站在教室, 检查值日情况, 检查课前准备工作;晚上, 当学生上晚自习的时候, 我还在教室, 督促他们学习, 解疑答难;而饭后, 我常去学生宿舍, 看看学生, 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课余, 是和学生谈心的时间, 帮助他们明确认识, 增强信心, 解决问题;而许许多多的周末、假日, 我去家访, 与家长交谈, 合力教育好学生。

十七年来, 我曾被不懂事的学生气得哭过, 曾为了一堂课的失败而伤心过, 也曾为了教育方法不当收效甚微而焦虑过……但这些都不曾让我放弃自己挚爱的这份职业。

十七年的晨昏风雨、酸甜苦辣积淀下来, 我心中涌动的依然是对学生的一片挚爱。因为与学生们在一起给了我极大的欢愉和力量, 我感到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充实, 精神上越来越富有。虽然有时我也会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埋怨, 因为他们的顶撞而生气, 因为他们的退步而急躁, 因为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我也感到很累、很累, 真想偷懒, 但我的心底总有一种最强烈的意识:我是教师, 我要在密密丛林中给好多好多寻找梦境的孩子们引路, 我要在他们的心里写一本很美又很难写的书。这种强烈的意识不断激励我以真诚去拥抱每一位学生;这种强烈的意识时时提醒我, 在自己喜爱的岗位上, 不能懈怠, 更不能彷徨。在与学生相处的许许多多个朝朝暮暮, 我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使我对学生少了一分苛求, 多了一分理解;少了一分埋怨, 多了一分宽容;少了一分指责, 多了一分尊重。

我感到, 只要我们用自己的真心去爱, 那么我们的学生个个可爱。只要我们爱学生所爱, 想学生所想, 忧学生所忧, 用深情厚爱就能融化学生心灵上的“坚冰”。当天气变冷, 有学生没带足衣服, 我送上自己和家人的衣服给他们穿;当有学生生病, 我亲自送去医院就诊, 学生身上没钱, 我就自己负担医药费;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 我就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辅导或想办法解决;当有学生经济拮据, 我也慷慨解囊;当有学生买不到需要的书时, 我跑多家书店帮他买来;曾有一个学生有早恋问题, 我先后写了六封长信答复她, 帮助她很好地处理了这件事。这些事虽细小平凡, 但温暖了学生的心, 而我也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我们学校是一所职业学校, 来到我们身边的学生, 很少体验过成功的喜悦, 家长的指责、老师的批评伴随着他们长大。不少学生的自卑心理严重, 意志薄弱, 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面对这些学生, 我更是倾注了双倍的爱心。我尽可能多地了解他们, 理解他们, 尊重他们, 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 以一片真情为他们创设积极向上的氛围和体验成功的机会, 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创造力, 从心灵中把他们“树立起来”, 使他们充满自信地一步步成长、成人、成材。

记得在我带的第二届学生中, 有一个自卑感很重的女生, 因家庭有些困难, 学习成绩上不去, 同学关系不太好, 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开始, 我只是注意到她神情恍惚, 后来对她倍加注意, 多方关心, 她才敞开心扉, 竟流露出自杀的念头。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我立刻想方设法做工作, 多次与她谈心, 摆事实, 讲道理, 鼓励她, 帮助她, 还到她家里与其父母商讨办法。我大胆起用她做班干部, 在工作中与同学多接触, 走出狭小的个人圈子, 她逐渐变得开朗起来。一学期下来, 她的学习成绩上去了, 脸上出现了很少见的笑容, 把自杀的念头也抛到了九霄云外, 开开心心地学习和生活。

我在带第四届学生时, 更加感到爱心的重要。这一届学生全部来自云南, 初到昆山, 他们感到诸多不便。气候差异, 口味差异, 语言差异, 再加上远离父母, 思乡心切, 有许多同学竟产生回乡念头。怎么办?当务之急就是如何让同学们安心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去。当单薄的着装不能抵御春寒的时候, 我毫不犹豫地拿来家里的毛衣、棉衣、毛毯、棉被;当吃不惯学校的食物的时候, 我先买东西做给他们吃, 再请求学校帮助解决问题;当不会讲普通话沟通不畅的时候, 我就教他们讲, 并在班级里开展讲普通话比赛;当思念父母的时候, 我就安慰他们;当周末无聊的时候, 我就开展活动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当心情郁闷的时候, 我就和他们聊天……一天天下来, 我用真爱赢得了同学们的真心。

十七年的教师生涯, 我做着自己该做的平凡工作, 只是我时刻不忘把我的爱心放在学生的手心上。选择做老师, 我无怨无悔。闻一多先生在《红烛·序诗》中写道:“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籍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时代的呼唤, 事业的使命, 教育的责任, 让我们用爱的红烛去照亮学生的前程, 用爱的雨露催开最美的花朵, 用爱的丝线串起心灵的桥梁, 用信仰和行动去践行核心价值观, 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

永恒的诗篇 篇7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四季,诗篇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9世纪伟大的俄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的标题性钢琴套曲《四季》共12首,创作于1875-1876年,这是应《小说家》杂志的约稿所作的12首“乐配诗”作品。它根据不同的作家和诗人为一年中每个月所创作的诗歌,用12首附有标题的小曲描写了一年中每个月的性格。这组钢琴套曲的副题为“性格描绘十二幅”,作品中每首小曲的音乐形象都与月刊逐月发表的12首诗篇相呼应,而这些诗篇又与12个月的季节特点相关联,故乐曲以“四季”为名。

《四季》中的每一首乐曲,都是一幅色彩缤纷的风俗画,通过它生动地反映出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侧面。

一月——《在壁炉边》

在那宁静安逸的角落,已经笼罩着朦胧的夜色,壁炉里的微火即将熄灭,蜡烛里的微光还在摇曳闪烁……

——普希金

这首《在壁炉旁》略带伤感地描述了俄罗斯冬日的一个夜晚的情景。作品中,用不太快的琶音营造出幻想气氛,稍显阴沉忧郁的旋律和徐缓单调的节奏把人们带进孤寂愁苦的寒冬之夜。

二月——《狂欢节》

在欢腾的狂欢节,酒筵多么丰盛……

——普·维亚杰姆斯基

柴可夫斯基为这首诗歌写下了一个奔放流畅的主题,从开始的标有重音记号的和弦开始,舞蹈的节奏就没有真正停止,就像人们那欢歌笑语的脚步。

三月——《云雀之歌》

鲜花在田野上随风摇晃,到处一片明媚的阳光。春日的云雀在尽情鸣啭,蔚蓝的天空回荡着动听的歌唱……

——阿·马伊科夫

作曲家笔下的云雀形神兼备,在跳音弹奏的效果下,刻画出云雀轻盈的身姿和轻捷婉转的鸣叫声,再加上灵巧的装饰音的运用,为诗歌的欢乐基调锦上添花。

《四月—松雪草》

“清淡、鲜嫩的松雪草啊,初春的残雪依偎在你的身旁。往昔的忧愁和痛苦,只剩下最后几滴泪珠还在流淌,来日的幸福将给你带来新颖的幻想。”

——阿·马伊科夫

四月的俄罗斯雪已经开始融化了,春天即将来临,松雪草探出头脑,在作曲家笔下运用充满盼望之情的旋律,和着舒缓自由的节奏,塑造了松雪草既娇弱又坚强的形象。

五月——《白夜》

多么美妙的夜晚,幸福笼罩着一切,谢谢你,夜半亲爱的故乡!从冰冻的王国,从风雪的王国,你的五月飞奔而来,她是多么新鲜清爽!

——阿·费特

开始处犹如竖琴般柔和、纯净的音色,带我们进入梦幻般清静的夜。流动的琶音又像是春天融化的冰水,源源不断地流向远方。

六月——《船歌》

走到岸边——那里的波浪啊,将涌来亲吻你的双脚,神秘而忧郁的星辰,将在我们头上闪耀。

——阿·普列谢耶夫

这首作品是《四季》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乐曲之一,至今仍然是音乐会上常演不衰的曲目。先是俄罗斯风光的大背景,辽阔无垠的草原,绮丽的外高加索风光,波涛汹涌的伏尔加河,耳畔似乎又响起了那熟悉的俄罗斯民歌。作品深刻感人,听众如同亲身在夏夜荡舟波上领略着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色,尤其是第一部分主题温和中略带忧郁,在如此氛围下,心里只有感动,只有柔情,还有一种深深的眷恋。

七月——《刈者之歌》

肩膀动起来哟!手臂动起来哟!让晌午的熏风,迎面吹过来哟!

——阿·柯里佐夫

八月——《收获》

家家户户收秋粮,高高的裸麦倒在地上,成捆的麦子垛成山,夜半牛车搬运忙。

——阿·柯里佐夫

七月《割草者之歌》和八月《收获》,都是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小品。这个季节里农民要准备过冬牲口吃的草,还要准备收割辛苦一年种的庄稼,是他们最繁忙也是最喜悦的时候。在作品当中,旋律朴素、明亮,具有民歌风,描写了农民劳动时的情景,把农民们喜获劳动成果的自豪心情充分的表现出来。

九月——《狩猎之歌》

出发时刻号角响,成群猎犬已整装,晨光初照齐上马,骏马奔跳欲沱江。

——普希金

开头右手八度扎实而有力的触键使乐曲一开始就想起了猎人的号角之音,节奏铿锵有力,不禁使人联想到在晨雾缭绕的原野上踏着碎步前进的马队。

十月——《秋之歌》

晚秋之园凋零凄凉,枯黄落叶随风飘荡……

——阿·托尔斯泰

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谈到的:“《秋之歌》的艺术构思仿佛是单一的连续发展的线条,描写那种为晚秋的愁郁景象勾起的激动情绪。”

十一月——《在马车上》

别再忧愁地向大道上看,也别匆忙地把马车追赶。快让那些抑郁和苦恼,永远从你心头消散。

——尼·涅克拉索夫

俄罗斯的冬季特别漫长,大地长时间银装素裹,一派迷人的景象使人们忘却了寒冷。这种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美,深深的震撼了柴可夫斯基的灵魂,顺着这一灵感作曲家用带有俄罗斯民歌风格的旋律创作出了十一月。这首钢琴小品整体风格清新流畅,是《四季》中最为著名的一首钢琴小品也,是作曲家对生活感悟的结晶。

十二月——《圣诞节》

圣诞佳节夜晚,姑娘快把命算。脱下脚下靴子,扔在大门之前。

——如科夫斯基

表现俄罗斯节日欢腾热烈的场面的。旋律采用欢快的俄罗斯舞曲形式,描写俄罗斯人民发自内心的兴奋与喜悦。结尾处四个温柔的和弦就像人们心中美好的祝愿渐渐地远去,飘散在圣诞夜空中。

柴可夫斯基的这部钢琴套曲《四季》用音乐的语言向人们展现了一幅俄罗斯人民独特的生活画卷。它不仅仅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一组歌颂俄罗斯大地的音乐诗篇,它将永远成为人类文化珍贵的遗产,是整个俄罗斯人民的骄傲。

参考文献

[1]毛宇宽.俄罗斯音乐之魂——柴科夫斯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2]柴可夫斯基论音乐与音乐家[M].高士彦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

上一篇:企业文化与企业特性下一篇:护士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