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是永恒的主题

2024-08-13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精选12篇)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 篇1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一国的国民对本国的了解愈深, 愈是能激发他的爱国心。”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对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有深刻的了解, 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 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而悠久的文明和现代经济政治生活文明的人民的热爱尊敬之情。通过对《旅游概论》的教学, 我觉得在农村职业教育中, 贯穿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有效和必要的。

一、通过杰出建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从古至今我们有许多建筑, 有的历史悠久、气势宏伟, 如万里长城;有的虽饱经历史的风霜, 却依然见证着历史的岁月, 见证着民族的沉沦与崛起, 如圆明园。在讲解这些建筑的时候,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 将这些杰出建筑制成精致的图片, 在课堂上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当学生看到万里长城并为她的雄伟壮观而无比自豪的同时, 教师可以不失时机的去激发学生勇于进取, 为国争光;而当学生面对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涌起一股悲愤之情的时候, 教师可以在教导他们不忘国耻的同时, 引导他们面对屈辱历史, 在发泄我们心中的愤懑时, 更应该以清醒的头脑去分析历史背后的必然与偶然, 剖析我们在历史中所暴露的缺点, 不断地探寻今后的发展道路, 既不能让历史在我们身上重演, 又不能让历史在我们身上就此“中断”。

二、通过乡土旅游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乡土文化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 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材料。乡土旅游资源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加里宁说, “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 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此话很有道理。

几年来, 我们从听课中发现, 中学生对乡土文化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人们对自己家乡的山水草木、人文景观、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等一般都有深厚的感情。进行乡土文化教学, 可以把旅游资源讲近了, 把旅游概念讲活了, 使学生通过对家乡旅游发展的认识, 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 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得更切实, 更紧密, 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临沭地处东部沿海, 源远流长, 有悠久的历史, 在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重视和加强乡土旅游教学, 可以使《旅游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更具体、更丰富。如学习《旅游概论》第四章《旅游活动构成要素》中的“旅游资源”一目,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参阅常林钻石之乡的乡土教材中《苍马山风景区》一节。让学生知道, 苍马山是我们临沭著名的景点, 我们的学校就坐落在苍马山脚下;也可以引用钻石之乡的传说, 体现了我们临沭人的淳朴, 是我们临沭人民的骄傲。学习《旅游与旅游业的影响》一章时, 教师可讲述乡土文化教材中的“拴马石与秦王柱”、“永远的丰碑--滨海烈士陵园瞻仰”、刘少奇故居等内容。它由近及远地使学生懂得, 临沭人民的斗争是中华民族斗争的一部分。也可联系乡土历史的相关内容, 说钻石、柳编, 论板栗、甘薯脯, 评述这些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为祖国赢得声誉的工艺品和特产时, 学生会激荡一种民族自豪感。学习这些内容, 会使学生激动不已, 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自然会在学生中潜滋暗长,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培养, 是空洞说教所无法替代的。

三、寓爱国教育于参观游览的活动之中

在课堂之外我们也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把课外的活动与课堂的教学紧密结合, 才能收到潜移默化、入情、入理、入脑的效果。

活动是一种符合青少年心理、性格特征的动态教育。我们还适当的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附近的一些地方如“永远的丰碑--滨海烈士陵园”、刘少奇故居、北沟头遗址去参观游览, 使学生接受到良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综上所述, 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 坚持不懈的渐进过程, 运用旅游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是我们在旅游教学中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塑造青少年灵魂的崇高职责。只要我们从这些方面入手, 把爱国主义教育深植于旅游课堂教学之内外, 不仅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还能充分展现旅游教学的社会功能。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 篇2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历史限定。江泽民总书记说:“爱国主义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在今天,我们讲爱国就是要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个人的理想和事业融汇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1]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的时代特性不尽相同,但它作为一种正义的、极具凝聚的力量是古今一脉相承的。

一、爱国主义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爱国主义是我们祖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历史上的一些道德规范在今天已失去存在的价值,如“一女不嫁二夫”、“不孝有三,无子为大”等已被当作封建礼教而摒弃,而爱国主义却始终是基本的素质要求。爱国情素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从远古时代开始,先辈们生于斯,长于斯,利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了解、熟悉着祖国的地理环境,并不断受惠于祖国的物质资源,创造了文化,积累了文明。他们一代又一代享受着祖国文化的熏陶,又为促进文明奋斗着。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祖国的爱恋之情,并通过演化、提炼、升华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对民族对祖国真挚而深厚的爱。

在历史长河中,面对异族的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抗和奋争,涌现出岳飞、文天样、郑成功等无数可敬可爱的民族英雄,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业绩。近代中国,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每一次战争都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的历史深渊。同时,每一次战争也使中国人产生震惊和民族危机感,爱国主义的精神日益增强,“救亡图存”之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近代中国出现的一切问题无不与这一主题息息相关。无论是郑观应等提倡的“实业救国”、蔡元培等倡导的“教育救国”、“科学救国”,还是邹容等追随的“革命救国”,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敢把乾坤力挽回”,皆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中日近代史昭示我们,要改变贫弱受欺、落后挨打的历史命运,就必须奋起抗争,奋发图强,从列强侵略中国的那一天起,中国人民就举起了团结御侮、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旗帜。从太平天国起义到义和团运动,从戊戌变法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无数中华儿女和爱国志士,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略,前仆后继,历尽艰辛。”[2]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凯歌。正是爱国主义产生的高度凝聚力和民族尊严感,才有了新中国的建立。新中国建立后,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富强、民主、统一的国家是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内在要求。20世纪50-80年代,中国人民在曲折中前进,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任务,渡过60年代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之后,迅速走上拨乱反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无论是克服困难的毅力,还是纠正错误的勇气,都是以爱国主义为动力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意气风发,越来越自信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奋斗着,我们的综合国力从1949年的世界第13位到目前的第5位。20年风雨征程,20年沧桑巨变,我们取得了世界发达国家100多年才能取得的巨大成就。被国际社会称为“中国奇迹”。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20年中,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两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顶住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政治**的冲击;沉着应付了1997年以来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抵御了1998年夏秋之际洪水的冲击;同时喜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这些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热爱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密不可分的。难忘香港、澳门回归时。全国人民高举国旗翘首期盼钟声敲响的时刻,难忘申奥成功时热泪盈眶欢庆的狂热。这种情不自禁就是爱国主义的流露。

二、发扬爱国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

在辞旧迎新的时刻,人们常常是总结过去,瞻望未来。回首刚刚过去的100年,我们取

得了惊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不可否认的差距,成绩使我们为祖国自豪,差距使我们为祖国奋发。在新世纪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伟大旗帜,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把阻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所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面对我国经济、科技水平发展较低,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有限,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健全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状况,如果没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如果没有热爱祖国、建没祖国的责任与热忱,我们便只能临阵退却,只能自暴自弃,只能任人宰割,甚而再次成为附庸。只有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才能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开拓进取,对祖国的繁荣富强、社会的文明进步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为此而倾注全部心血、贡献全部智慧。这是建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竭的动力。

三、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是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

[3]革命时期,需要我们为祖国的独立出生入死,建设时期,需要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那么,如何做一名新时期的爱国者呢?

首先,每个公民必须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是任何时期任何爱国者必须具备的情感。民族自尊心能增加我们自立向上的恒心,自豪感能树立我们建设祖国的自信。邓小平曾说:“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

[4]

要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就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近代史上,面对列强的分割,面对祖国的落后,部分激进分子主张一切采取“拿来主义”,甚至走向民族虚无主义的极端。民族虚无主义既否定我们的民族精神和独立品格,也彻底否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备受人们推崇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一种偃息民族自尊心的观点。我们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且一度领导世界潮流,直到中国已走向衰落的20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罗素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做出高度的评价:“中国的文明是世界上几大古国文明唯一幸存和延续下来的文明。自孔子时代以来,埃及、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和罗马帝国的文明都相继消亡,但中国文明却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良,得以继续下来。”又说:“平心而论,我认为中华民族是我们遇见的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他还断言:“他们将在科学上创造世人瞩目的成就。他们很可能超过我们,因为他们具有勤奋向上的精神,具有民族复兴的热情。”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消除民族自卑感是大有裨益的。事实上,民族虚无主义只是部分激进分子们倡导的,而大多数爱国者还是尊重我们祖国的主权,坚信我们民族的文明。事实证明,民族虚无主义并不会给中国带来好的出路,只能带来自卑与自残,“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文化,区分精华和糟粕,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生命,放出新的光彩。”[3]

其次,要从思想上、知识上充分装备自己,为祖国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对WTO的认可与加入,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已成为世界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员。在这个舞台上,如何成功地履行自己的角色,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我们必须先从思想的高度上认识我们面临的局势:我们虽有辉煌的文明,但仍处于落后的状态;我们虽已取得了成就,并得到世界的认可,但仍有部分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制度十分仇视,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维护已取得的革命成果与建设成就,维护祖国的稳定统一。目前,世界已进入以智力和知识作为资源和生产力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这一机遇与挑

战。我们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学习知识的方法与理念。

综上,爱国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总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历史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内容,向人民提出新的要求。但毫无疑问的是,它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不断追求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 篇3

【关键词】爱国主义 教育尝试

列宁曾经说过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离开爱国主义是不可想象的。”爱国主义是民族振兴,国家昌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政治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平台。因此,我们必须让爱国主义成为思想政治课永恒的主题。在思品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回顾辉煌灿烂的历史文明,让学生在无比自豪时激发爱国情感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现状、发展知之甚少,甚至毫无所知,是不可能对祖国产生深厚感情的。因此,在初二思品课《我爱你,中国》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展示了大量的历史画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情结教育:我国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近四千年;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优秀作品,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我国从汉代到明朝初期,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一直领先长达十四个世纪以上,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著名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把圆周率准确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的第一人;东汉的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列举从一世纪到十八世纪由中国传到欧洲等地的重要发明,就有二十六项。这些为世界所瞩目的成就无不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光荣。这些历史知识的渗入可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与可爱,进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从心底里涌现出民族自豪感和光荣感。

二、展示壮美如画的祖国河山、让学生在陶醉中焕发爱国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利用美丽的自然景色,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让他们走进自然,用心去体会和感受自然,升腾起对祖国的依恋之情。在初二思品课《可爱的祖国》中,利用多媒体下载、放映了一组祖国的美丽风光图片:桂林山水、九寨沟风光、三峡美景、雄伟泰山、险峻华山等等。让学生如临其境,心驰神往。细细的用心感悟、体会祖国山河之美。并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了一个互动平台,进行鉴赏与交流,这时学生一下活跃起来,争先发言,他们说到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秀丽的翠华山、南五台山、险峻的华山、周至的楼观台、厚珍子的避暑山庄、太白山森林公园、中华儿女朝拜的圣地黄帝陵……;诵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王勃的《秋日仙游观赠道士》中的“回丹常岫室,覆翠上岩栊。……野花常捧露,山野自吟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利用自然风光的情景和诗词句的吟诵,引发出学生对自己家乡山水的热爱,对祖国美好山河的憧憬,心灵才真切体会到祖国山河之美,这种美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我从来没有体会到的。

三、学习肝胆相照的爱国典范、让学生在敬慕中陶冶爱国情操

崇高的人格感召的力量是伟大的,也是永恒的。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他们以自己人格的魅力感染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在讲初二思品课《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中引用了典型的人物事迹。如:“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汉朝苏武牧羊的故事;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身背“精忠报国”的母训、为国杀敌、报效国家;林则徐——“虎门硝烟”表现了他为国除患的决心、置祸福荣辱于度外的气概、“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赤诚的爱国之心,无畏无惧的英雄本色,为世人所敬仰;具有“中国导弹之父”美誉的钱学森、放弃在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克服美国政府制造的种种阻挠,携妻带子飘扬过海、回到祖国,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那种高贵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气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通过这些爱国的仁人志士的美德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使他们心中有榜样、学习有楷模,以此来自觉引导自己的行为。

四、喜看改革开放的祖国巨变,让学生在发展中高扬爱国精神

今天的中学生对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体会不深,因此,在讲到初二思品课《我与祖国共命运》时,让学生走了解近代中国悲壮屈辱的历史——自1840年,英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外国列强迫使腐败清政府一次又一次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在中国掠夺资源、宰割土地、勒索赔款、制造血腥惨案……。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血泪史。在此后的百年间许多仁人志士为挽救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但都已失败而告终。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了28年艰难曲折、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起新中国。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贫穷走向富强、从落后走向繁荣。建国五十多年来,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变化:我们拥有自己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有自己自主研发的机器设备,特别是“神五”、“神六”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更使我国的国防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国威提高了,国家繁荣富强了。我们要教育学生不仅要爱祖国灿烂文化、也要爱我们的党、爱社会主义。更要在行动上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当今的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已表现为科技与人才的竞争,今天我们只有发奋图强,艰苦努力,未来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我们不但要有信心,而且还要有恒心。因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不是凭一时的热情,而是持之以恒的精神,它需要我们付出不断的艰辛的努力。

总之,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政治教师神圣的职责,也是政治教学永恒的主题。在课堂教学中,寓思想教育于整个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又要树立放眼世界的远大理想。让爱国主义教育的旗帜永远在初中思品课中高高飘扬。

参考文献:

[1]张丽娜《培养情商:历史教学不可忽视的课题》,

[2]《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4期

创新是产业进步的永恒主题 篇4

顾名思义, 《商场现代化》就是研究商业流通业现代化的专业性杂志。

年前国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的法规性文件, 明确提出了商业流通业是“基础性”、“先导性”产业, 为我们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强的政策支持和更高的产业战略定位。

全国各行各业都在推进现代化, 我们商业流通业作为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也必须尽快实现现代化, 才能不仅不拖全国现代化的后腿, 而且要走到各行各业现代化的前列。

商业流通业现代化的内容十分丰富, 不仅有商品流通各环节各形式, 如分销、批发、零售、物流、配送、冷链、供应链、期货、现货、典当、租赁、再生资源等的现代化, 还有零售各业态, 如大型的购物中心、百货商场、百货店、便利店、专业店、专营店、杂货店、商业街等的现代化;不仅有流通设施、技术、装备的现代化, 也有经营管理的现代化, 还应有如电子商务、网上商城、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和住宿、餐饮、洗理、洗染、照相、修理等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

本栏目为“前沿导向”, 何为前沿?前沿就是引领行业潮流的体制、机制、模式、规范、技术、手段、工艺、设施、装备, 以至于经营、管理、理念、思维等等。这当然得益于改革开放, 也离不开创新, 创新是促进行业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永恒的主题。以商业业态为例,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 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的百货商场为主, 以杂货店、专营店为辅的情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开放逐步发展, 新的流通业态和流通理念不断被引进和发展起来, 如大型购物中心, 超级市场等, 这同时带动了收款机 (POS) 的不断升级换代和系统集成, 也诞生了中国商品经营管理和条码使用与管理, 商品的经营管理理念也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随着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推进, 这当然还是不够的。射频识别技术 (RFID) 即电子条码技术的蓬勃发展, 正酝酿在商品流通的各个环节掀起一场新的技术革命。

服务是永恒的主题 篇5

时间:2002-8-31 20:36:26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龙运荣 阅读5911次

媒体就像一家公司,在竞争趋于白热化的今天,要发展,就得放下架子,调整思路,为公众提供适销对路的信息产品。媒体产品的销量和创收度,不仅要看新闻性、时效性,关键还要看服务性,让老百姓在读报上网时,既能了解新闻,又能学到知识,还能得到服务和实惠,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这样的媒体才能得到读者的喜爱和信赖。

一、什么是新闻服务功能

也许是受靠政府吃饭的传统思想的严重影响,许多新闻媒体工作者过去过多地强调新闻的政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等特征,对新闻服务功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传统的新闻理论教材中,新闻的服务功能很少被人们提起。虽然有许多新闻工作者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并没有人把它作为新闻的一个重要特征很明确地提出来。

随着人们的不断实践,人们办报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晚报和都市报兴起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些晚报和都市报以关注生活和服务百姓为切入点,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新闻的服务性引起了极大的重视,一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出现在各种媒体上。新闻的服务功能渐渐被人们提了出来。徐博龙在最近的《地市党报亟需开发新闻服务功能》(2002年第三期《新闻业务研究》)一文中提出对新闻服务功能探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新闻媒体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人们的思想观念、追求目标及国内外的经济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读者对社会发展建设出现的纷繁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再满足于浅层的直观反映及各类信息的简单传递,也不满足于一般化、程式化、概念化的宣传报道,他们要求新闻媒体对新事物、新问题、新现象作出深层次的观察思考和分析研究,其报道给人们以指导帮助启发,为受众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在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上下功夫。”“服务,如果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关于服务的定义可能有几十种,但实际上它有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相对于物化的商品这个服务是无形的;第二种通过服务可以给人们带来利益和愉快的感觉,如果你这服务要不到位,那么人们可能还失望沮丧,甚至于有的时候愤怒;那么第三个现在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服务可以是有偿的、等价交换的;也可以是免费的,那叫义务服务。”由此,以笔者之见,新闻的服务功能便是指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产品,它所能满足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当中的某种需求,并给人们带来利益和愉快感觉的特性。

二、媒体网站加强新闻服务功能的必要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媒体网站加强新闻服务功能是非常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为人民服务是地市媒体网站的根本任务。无论是提供新闻还是信息,说到底,媒体网站的任务就是为广大读者提供各种有效的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百姓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接受事物的手段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渴望能够更快更准确地从媒体上了解到更多的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服务新闻与信息,服务新闻也应运而生。网络媒体因为其快捷、经济、容量大

等特殊性质,为向读者提供服务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证。

加强服务是联系群众、争取读者的有效手段。现代媒体要想取得发展必须密切联系群众,贴近群众,关心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满我们的生活,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各种信息中为读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便是媒体的责任,更是媒体联系群众的最好手段。因为,新闻媒体直接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需要最清楚,人民群众有什么疾苦和要求,新闻媒体记者就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

加强服务是树立良好形象、扩大自身影响的有效措施。加强新闻服务功能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新闻媒体形象,体现了新闻媒体对受众的一种关心和爱护,密切新闻媒体和受众的关系,有利于树立起新闻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从中外成功媒体的经验来看,这些媒体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注重开发媒体的服务功能,扩大自身影响。我国最具权威性的报纸《人民日报》的网站可谓国内传媒网站中的佼佼者。她不但已成为国内信息量最大的中文站点,而且日访问量高达220多万次。此外,在1998年底由《互联网周刊》举办的评选10大网站活动中,《人民日报》网站榜上有名。这一我国的著名传媒网站,无论在内容还是服务形式方面,都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它不但提供《人民日报》以及该报社出版发行的其它数家报纸与杂志的印刷版的内容,而且经常开展“金报网上调查”活动,并提供“报刊导航”、“信息导航”、“政府上网”、“资料库”等网上的特色信息服务,还提供通向其它“知名站点”的链接,提供“专题报道”专辑,每一专辑都集有关某一专题的连续报道在一起,为用户研究时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用户还可以在这一网站上读到中、英文版的《邓小平文选》。

三、媒体网站如何加强新闻服务功能

新闻服务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服务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服务形式需要创新。网络媒体的功能不仅仅是发布新闻,它应该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网络媒体要赢得读者的信赖,就要一切从读者的需求出发,除了发布大量新闻信息,还应提供更多的实用性服务。在这方面,很多媒体网站都有创新。如有的网站根据网民需求,开设了“二手房源”、“网上订票”、“家政服务”、“求职招聘”、“艺术收藏”、“书籍报刊”等;有的开设了“政府直通车”,市民可在“百姓呼声”栏目中直接发贴子反映市民意见与建议,在市民与政府之间架起了一座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桥梁;有的还开设了“寻亲热线”,可在线发布被寻者和寻人者的基本信息。今后网络媒体的竞争,不光是新闻的竞争,而且表现在服务质量的竞争。

可考虑将广告与信息服务有机结合。但同时不能将信息服务等同于分类广告,而要通过网站的整合,使广告自然融入相关服务,而成为有用信息。在服务类信息方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地方概况:要做成地方门户,全面的本地情况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包括:该地区的地理、历史、经济及人文概况。这一部分内容肩负了向外界宣传该地区形象的重任,因此在其版面语言上应突出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如可以用一些反映该地区风貌的街景、胡同等图片;语言中不妨带一些地方味,以期与城市的风格统一,而避免做成简单、冰冷的资料性文字。政策、新闻资料库:政策资源和新闻资源是地市新闻媒体的最大优势。将这两方面的历史资料集中起来,并加以分类整合,做成数据库,利用网络方便的检索功能,提供查询服务。比如,可以将该地区近几十年来关于环保问题的法规按时间顺序整合,并可与相关的新闻报道建立链接,使人对于这一问题得到整体的把握。生活服务类信息:要做成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平台,生活信息服务必须突出“贴身”与“实用”,换句话说,成为百姓生活离不开的好帮手。我们可以与各行业进行合作,在网上集纳相关信息,建立百货公司式的信息广场。

开发特色服务。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太阳海滨媒介集团公司创办的Sunline网站(网址:)和美国首都华盛顿附近的一家视频作品制作公司

GardyMcGrathInternational创办的“网上电视”网站(TVontheWeb)(网址:)两家网站,一为网络版报纸,一为互动电视频道网络,但它们的发展经验,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即:强调根据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自身服务对象的特点,提供特色内容服务,注重服务于社区(团体),努力建立网上电子社区(社区圈)。

太阳海滨媒介集团公司坐落在佛罗里达州西南部,下有一系列报纸和杂志,都是地方性的、服务于社区的报刊。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夏洛特县(位于海滨地区)出版、日发行量为30,000份的《夏洛特太阳先驱报》,该报有4个版本,服务于4个不同的社区。这家公司因此积累了许多服务于社区的经验,故而在创办网站时,它又成功地将这些经验运用于开拓新颖的电子服务。

爱学生是教师的永恒主题 篇6

一、爱学生,教师就应该亲近学生

大多数老师都心系学生,每次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候心情愉快。只要是一线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在课堂上看到学生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自己一下子就有精气神了;在家里、学校里谈论的话题始终没有离开过学生。学生也一样,他们的视野里离不开老师的身影,可以说师生形影不离。记得我和一位学习进步很快的学生交流时,他告诉我以前他最头疼的、最不愿干的事情就是上数学课。每到老师提出问题或是让同学做题时,他心里老想老师千万别叫我,我不会做,老师讲的时候还不爱听,也听不进去……可是经过半年多一位新数学老师给他的辅导与耐心教导,他感觉这位老师他不怕,而且老师很关爱他,所以他喜欢上数学课了。在学校,他变成了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在家里能体谅妈妈,也爱帮妈妈做家务了。

二、爱学生,教师就应该理解学生

教师总是抱着理解、爱护的心情去观察和认识学生的一言一行,面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同样以积极的、发展的眼光去解析。许多优秀教师都具备这样一种特殊的本能:只要一走进教室,来到学生中间,就能够不动生色地迅速地体察到学生情绪上的细微变化,他们能够做到时时刻刻与学生心心相通。在日常教学中,不排除有个别教师,学生回答问题错了要罚站,有的甚至因此一节课不让学生坐下,这是理解学生吗?可想而知,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他们抱着多大的信心与勇气,他们是多么想回答对。如果答错了,这是学生的初衷吗?作为教师真不应该以此来体罚学生。我给自己教学中定的三个“政策”是:一不体罚,二不拖堂,三不加负。同时,我善于采纳学生合理的意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个个能坚信自己,磨練自己,提高自己,战胜自己。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理解并滿足学生的需求,我在所带的班级规定:“不占课余一分钟,课堂抓紧课外松,单元考前定目标,打破记录办活动。”每学年我在班内因学生打破人均分85分记录和班内消除不及格的记录,都会办两次文艺歌咏会,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只有学得踏实,才能玩得痛快。”从而让每位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当天的任务,掌握当天所学的知识,寓教于乐,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爱学生,教师应该对学生有一种期望感

教师总是对自己的学生充满着无限的期望,对于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点滴进步,都会由衷地感到高兴。他们始终相信学生是可以教好的,时刻准备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去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不轻易地下结论。学生的进步需要教师耐心的等待,我们要清楚我们的学生需要老师的精心呵护和培养,他们正如一棵棵小树,成长为参天大树,离不开老师。在此过程中,我们老师同样能感受到他们茁壮成长的喜悦。

四、爱学生,教师应该对学生满腔奉献的热诚

教师时刻牢记只要对学生的成长有好处就会心甘情愿、义无反顾地贡献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宝贵的青春年华。尽管教师很累,起早贪黑,顾不上照顾自家的孩子,需要抽出更多的时间去关注那些更需要关心的孩子,例如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比别的孩子更缺少爱,所以教师无可厚非地沐浴这类孩子,让他们充分感受老师的爱意。尽管教师的工作同财富、权利、名声永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但教师从不斤斤计较,一心只想把学生教好,时刻把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当作自己的最大安慰和奖赏。除此之外,知识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仅靠教师原有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教师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给自己充电,拓展知识面,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以便适应当下的环境。

这一切说明,爱学生是教师永恒的主题,更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纯洁、最时尚的情感之一。教师对学生爱的深厚情谊,是建立和巩固新型师生关系的内在核心。让教育爱心绚丽之花,真正在咱们教育园地里盛开,广大的教师以新型的师生为素质教育开辟出宽广的道路,这样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会更加充满旺盛的生机,我们的学校才会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我们教师具有慈母般的关爱,学生才会对学校充满无限向往之情。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的永恒主题 篇7

一、向使命和胸怀要质量

君子的德性高洁, 胸襟广阔, 他以“济苍生”“拯天下”为己任, “宁为君子儒, 不为小人儒”, 对知识的本身要保持“默而识之”, 对自我的学习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要保持“学而不厌”的自我追求和永不停止的态度及精神, 对教学要保持“诲人不倦”的职业道德和教学态度, 要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只有内心充满了高尚, 我们的工作才能变得光芒四射, 我们的事业才能充满无限生机。

二、向管理要质量

没有管理就没有质量, 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萌动时期, 这个时期的学生好动不好静、好玩不好学, 精力充沛, 躁动躁进, 性格、习惯正在成型但没有定型, 对世界有一定认识但远没有清醒认识的时候, 似是而非, 似懂非懂, 懵懵懂懂, 正是最需要管理、引导、疏导、指导的关键时期, 管理得法, 指导到位, 对学生人生的成长和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 敢管、会管、能管、管好就成为我们必须去做并且做好的重要工作, 也是学校长效发展、提高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向细节要质量

细节是一种习惯, 不关注细节不养成习惯就不会有快速的提高。所以关注学生的书写品质、书写速度、书写的准确度是提高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 对所有的课堂作业要限时限量, 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动作, 在规范上做文章, 改作业要和改考试卷一样, 只在错误的地方做标记, 所有作业都要给一个分数, 把每次练习都当成考试, 扎扎实实地打基础。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有纠错本, 把改正错误当成提高自身学习质量的一次机会。

四、向基础要质量

基础是一种能力, 基础就是分数。没有基础就不可能有拔高有提高。在考试中, 百分之八十的考题是基础, 抓好基础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不能一味追求“高、大、全”, 死啃“偏、难、怪”, 靡费时日而收效甚微。我们要从打基础做起, 夯实基础就是把根基扎好扎牢, 尤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尤为重要。我们要追求“质量进度”, 即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追求进度, 切忌做成“夹生饭”。

五、向课堂要质量

课堂之道, “道”在课堂。教师的理想追求在课堂之中呈现。好的教学, 源于我们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源于我们对自身的认同。一个高尚高雅高贵的教师, 他的人生是有境界的, 他的胸襟、气度、风度在课堂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用心灵、思想与每一颗心沟通、交流、对话, 他的课堂是充满生机、充满灵动、充满活力的, 他会千方百计地让每一个生命在他人格光芒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课堂之美, “美”在课堂。课堂教学不能没有文化, 课堂教学不能没有美感, 每一节课都应该是美的讲堂, 让师生共同受到美的熏陶, 得到美的享受。它应该是一个文化过程, 高效课堂应增加教学的文化含量, 提高教育的文化内涵, 提升课堂的文化品位。传播文化, 实现文化的传承是关键, 各科教学都必须讲文化、有文化。因此, 每位教师都要尝试全方位、全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阅读教学, 带给学生“不一样的精彩世界”, 就是要给各学科课堂教学增添一些色彩和柔和的气息, 给各学科课堂教学增设文化的风味, 另辟蹊径帮助学生学好各个学科。比如, 英语学科增加一些英语格言、故事、笑话、风俗民情等;数、理、化增加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内容, 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就存在于现实中, 每个人都在用、都在做, 消除他们对学科的恐惧感, 认识到学好这些学科, 并不需要特别的聪明才智, 每个人都会学会学好;生物要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 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政、史、地更加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阅读课程资源;音体美要增加相关的学科内容。总之, 要想方设法使课堂美起来, 活起来, 动起来, 精彩起来, 丰满起来。

课堂之术, “术”在课堂。我们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创新是一种能力, 没有创新就没有课堂的精彩生动。我们要调动教学的一切元素, 让每一次师生对话, 每一次目光接触, 以及你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都丰富精彩起来, 授课者娓娓道来、循循善诱、层层剖析, 让听课者怦然心动, 产生情感的体验与领悟, 增强学习的专注力与理解力, 展现教学魅力, 形成教学风格。

课堂之效, “效”在课堂。课堂是提高质量的主阵地, 没有高效课堂就没有质量, 我们必须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时效性, 调动一切因素, 使学生尽可能多而快地掌握知识, 学会技巧。我们要关注传授知识的“成活率”和“存活率”, 从而不断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要做到养教结合, 以文养教, 以文促教, 一手抓质量, 一手抓文化, 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 刚柔并济, 软硬兼施, 通过提高软实力来提高硬实力。万事万物的终极结局都要有一个终端“产品”或者“成果”, 教育教学也不例外, 但我认为这个“产品”的名称应该是“人品”, 他的真正意义在于你培养造就了“什么品质品位品牌的人”。这种“人品”是熏陶浸染潜移默化的结果, 是理想、文化、技能等所有元素整合的高度集中的最高体现, 绝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与复制而来的人。这利在当时, 功在千秋, 即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 历久弥新, 历久弥强, 历久弥坚, 历久弥远, 这样的“产品”才能站得住, 站得稳, 站得好, 站得直, 站得有意趣, 站得有尊严。这就是课堂之“效”。

六、向时间要质量

教书育人是教师永恒的主题 篇8

1.1 要善于组织教学内容

教好书, 必须先有好的讲稿, 一部好的讲稿, 就是教师在课堂“舞台”上进行精彩表演的剧本, 是能否达到“授业解惑”的教学目的和被学生接受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写好讲稿如同写好剧本一样重要。为此, 一方面, 需要教师精读教材, 熟悉教材, 组织好教学内容。应当指出的是, 即使是国家级的优秀教材, 也不一定是讲课的最佳方案, 对教材中的内容, 必须结合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等实际情况, 作进一步的加工, 进行再创造, 以形成自己的讲授体系, 符合自己的讲授风格。另一方面, 要参阅相关书籍作为质疑和丰富教学内容之用。用他人的话说, 就是要用十倍于你的知识去应付一堂课。在组织、丰富教学内容, 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中, 教师要付出很多的心血, 也很辛苦, 但只有辛苦一些, 才能达到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丰富和提高, 写出的讲稿才能便于讲授, 才会很生动。因此, 要教好书, 不花费心血不行, 不付出辛苦不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学生们最厌倦、最容易引起抵触的是那种照本宣科背书式的讲法, 乐于接受的是释义明理、条理清楚、深入浅出、广征博引的教师。学生的期望就是我们的动力, 鞭策我们认真写好讲稿, 上好每节课。

1.2 要善于运用表达能力

好的剧本没有好的演员活化, 不会实现文学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往往还会以暇掩玉, 给人以不良感觉。同样道理, 讲稿写好后, 要把它很好的表达出来, 传授给学生, 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实中, “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来”的例子并不鲜见。这就需要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 要有意识地注意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我们认为, 在诸种表达方式之中, 语言功能运用尤为重要, 大量的知识信息通过语言信号传输给学生, 学生们是在听其声、观其情的同时, 完成信号转换, 接收新知识的。如果说出的话像读文章似的生硬、呆板, 而不绘声绘色, 就不易生动入耳并被学生很好地接收过去, 那么必将影响教学质量。语言功能运用得好, 具有吸引力, 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不能充分发挥语言功能的作用, 与教师的文学修养有关, 也与教师对事物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教学内容熟悉、熟练程度有关。对一位教师来说, 加强这些方面的修养是十分必要又十分重要的, 需要指出的是, 语言的运用不能失真, 不能违反科学性。

1.3 要善于总结和学习

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从不断地总结中提炼积累起来的, 总结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学科的进步, 专业理论的发展变化, 决定了任何一个门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这就要求教师每讲完一门课后, 都要回过头来想一想, 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一番细致的总结, 认真审视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方方面面, 比较好的保留下来, 不足的要补充, 失误的要纠正, 作为警点记录下来, 一点一滴的积累经验, 扎扎实实地练好“内功”, 不断地调整、修正、完善、提高自己。逐步形成既科学易教, 又符合自身特点的讲授风格与特色。在注意做好总结的同时, 也要把学习作为同等重要的大事来抓, 向书本学习, 更要向他人学习。在一定意义上来讲, 讲课虽然是教师“自编自演”的个人活动, 但教师没有理由把自己封闭起来, 要养成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 勇于修正自己错误的好风格, 虚心可以使人进步。在教学中, 应当提倡多学习、多观摩、多交流、多研讨的良好学风,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共同进步, 推动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也使课程建设不断有新的突破。

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工作, 认认真真地把它当成自己的第一兴趣和爱好, 深刻理解自己的社会责任, 要珍惜做教师这个机会, 利用这个机会去展现自己的才华。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全心投入, 才能在给予和奉献的同时, 去品尝踏实二字的深刻涵义, 学会在逆境中成长, 在自我否定中成熟。 (下转第104页) (上接第98页)

2 育好人

2.1 全方位育人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经常性接触, 一方面可以广泛收集、掌握学生中一些具有代表性、倾向性的问题和态度, 结合教学, 寓育人于教育之中, 对学生进行宏观教育, 保证育人工作不偏不激, 切合实际, 循序渐进。另一方面, 可以广交朋友, 做学生的知心人, 进行微观的说服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和正确的专业思想。宏观、微观双管齐下, 灵活运作, 引导学生走健康发展的成才之路。近些年, 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及就业难的问题, 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对此, 我们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后接触, 尽量做些有益的思想工作。工作中, 我们首先承认分配上的难度, 不回避问题。但是, 我们也敢于亮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跟同学们说:能上大学是人生道路上非常难得的一次机遇, 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 应当抓住这个在学校学习的有利机会, 勤奋学习, 不断充实自己, 提高自己, 积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为今后求职创造条件, 进而才可能被社会接受, 并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所以, 就业难的另一方面也有易的存在, 在难易转化上, 主动权还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就看你是否具备应聘条件, 有没有迎接社会需求对你挑战的能力。

2.2 多渠道育人

结合教学进行育人工作, 只是育好人的一条重要渠道。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 还必须多侧面、多渠道地展开育人工作。我们常把与成才有关的新闻报导、科教兴国的大政方针、先进人物的事迹、很有人生哲理的电视剧、陶冶情操的文艺节目、法律知识等, 通过课余活动, 日常生活交往及其他可利用的渠道, 讲给同学们听, 从政治上、思想上、道德上、感情上, 让他们受到启迪, 多侧面地了解社会, 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提倡什么, 反对什么, 学会用自己的能力去判断周围所发生的一切, 准确地把握住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爱憎分明, 是非清楚, 一步一步地成熟起来, 自觉地把自己汇入科教兴国的洪流中去, 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成长点, 真正懂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真正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2.3 要有爱心

育人工作只要做到位, 心和心相通, 手和手相连, 师生之间架起了相互信任、相互了解的桥梁, 其教育效果肯定是好的。有位同学他知道某女同学对他有好感, 想疏远她又不知怎么说才不会影响她的情绪, 就来找老师商量。老师问明他的态度后, 提出老师的看法, 帮助他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让他自己去处理;又有位同学别人让他去办件事, 他觉得不妥, 一时拿不定主意, 也来找老师寻求帮助, 老师告诉他此事坚决不能办。学生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 老师也把学生看作亲人, 可以说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密切。对学生要有爱的教育, 让学生认识爱, 懂得爱, 在接受爱的同时要有感激之情。老师常和同学说, 不懂得回报父母的人, 怎能谈爱祖国, 爱人民呢?你能对同学说出肺腑之言, 让他们心服口服, 才能感染人, 以情动人。实践使我们感觉到, 作为教师, 要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 尤其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 站得高, 看得远, 能正确引导学生绕开误区, 健康成长。我们能为同学排忧解难, 感到生活得很充实。

总之, 教好书, 育好人, 任重道远, 只有热爱自己事业的人, 才能微笑着投入事业。

摘要:教书育人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两项根本使命, 也是教育工作者经常谈论、研究的两大永恒主题。真正做到教好书育好人是教师成熟的标志, 也是对教师起码的要求。对此, 与同行进行探讨。

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永恒主题 篇9

一、实现观念转变

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 是人们看书学习、增长知识的课外学堂。在这里, 就有一个服务的观念问题, 是走近读者, 或是远离读者;是向读者开放, 还是自我封闭;是满足少数人的需要, 还是为大家提供服务?我们的回答是, 图书馆应成为更多读者学习的场所、追求知识的场所, 应该说随着图书馆不断更新和发展, 要让图书馆进一步走近读者:首先要在思想上走近。做到想读者之所想, 供读者之所需, 设身处地地去为读者服务, 真正做到思想上到位。图书馆的工作者要做到“三不怕”: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怨。只有真正树立起“三不怕”的思想, 才能会更多地为读者付出。二是馆所要走近。就是图书馆要准时全方位为读者开放, 不能以时间紧人手缺, 条件不具备为由, 耽误了读者学习。要在任何条件下, 都能使读者有一个吸取知识营养的雷打不动的所在。三是服务要走近。图书馆向读者主动提供个性化的、快速的、高质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服务, 特别是第一时间提供最新的各类文献资料和信息, 同时, 要有为读者节约时间的服务理念, 减少、避免差错, 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四是管理要走近。在进行馆内服务的同时要加强对读者的管理, 以便提高读者道德建设的水平, 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基础教育基地的辐射作用。

二、实现角色转变

在图书馆的内部, 不管你是图书馆员或是管理者, 尽管工作岗位分工不同, 但在为读者服务这一点上所有人都是一致的。在现在的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 我们图书馆的工作者往往存在几个模糊认识。一是职责不清, 二是服务对象不明, 三是服务水平不高。由于服务位置摆得不清, 在服务的水平上就受到一定影响, 只停留在一般性工作水平, 提升到争先创优、树立形象的力度不足。在相当程度上, 目前的图书馆更多的是管理, 而非服务, 是让读者去适应图书馆, 而不是让图书馆去适应读者。要转变这一点, 就必须认真做到:一明确自身角色是服务, 时刻把自己置于服务者的地位, 牢记一切为了读者、一切方便读者是自己的职责所在。二明确服务对象是读者。要把所有到图书馆来阅读的读者都看成是我们要服务的对象。同时要把为老师和学生的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 用自己高质量的服务来满足不同读者群的实际需要。三明确读者的满意在于服务素质的提高。为此要不断在全体管理员工中进行教育。在思想上要把不断提高为读者服务水平作为新目标, 树立起“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 进一步确立文明接待、借阅迅速、文字规范、有问必答的行为规范;要在环境管理中做到远看近看一个样、正看反看一个样、平时和检查一个样。在培训中, 重点进行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技能的培训, 通过培训达到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实现在读者中要有90%以上的满意率和千分之三以下的投诉率。这样就会使图书馆的整个工作主线始终朝着正确的道路上行使, 管理者就能彻底地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

三、实现质的转变

图书馆的服务在图书数量增加的同时, 应实现向提高服务质量的方向发展。读者的需求在不断地增长, 以不变的图书馆服务来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必须从三个方面的转变来实现质的提高。一是超常服务。如我们图书馆2005年前的藏书只有7万册, 而现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报刊20多种、杂志200多种、藏书12万多册, 光2009年春季就新购了2500多册新图书。从数量增加的现实和质量提高的需要, 就要求我们对广大读者进行个性化的超常规服务。读者的需求千差万别,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 如何量体裁衣, 有针对性地做好不同读者群体和个体的服务, 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2006年, 学校图书馆克服了人员少、管理服务范围大、数量多的种种困难, 立足自我解决问题, 在不增加人员的前提下, 通过图书馆所有的管理人员加班加点, 延长服务时间, 放弃节假日为读者服务, 为了节约时间, 我们提出了优质服务、送书到各班级、各年段。从2006年3月起, 为了方便读者阅览, 我们放弃了星期六、星期日, 以及寒暑假 (除大年外) 的时间, 不间断地开放图书馆, 满足读者需求, 这就是图书馆的超常服务, 也是图书馆服务质量提高的实实在在的体现。二是分类服务。我们在认真总结图书馆管理经验的基础上, 整合开辟了报刊综合阅览区、师生阅览区、电子阅览区、音像图书阅览区, 教材阅览藏书室等, 方便不同读者对象、不同阅读对象的阅读。三是创新服务。图书馆要有大服务理念, 才能有生存的价值。要使服务质量的提高, 就需要不断地创新。如我们在超常服务的前提下, 开辟了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国际化等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行为, 这样不仅提高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还整合了图书馆的活力。

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永恒的主题 篇10

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的不足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 银行业间竞争的加剧, 各家商业银行都纷纷进行金融创新, 但由于诸多原因,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存在许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

1、缺乏创新意识, 对金融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许多商业银行缺乏对金融创新重要性的足够认识, 甚至整个金融界从真正意义上对金融创新的理解, 对国际上运用多年并已非常成熟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品种难以接受, 只对增加某些服务功能所出现的“创新”感兴趣, 多数银行仅仅只是将金融创新业务作为对传统业务的一种补充, 还没有真正认识到金融创新对于转变经营模式、增加银行利润的重要意义。对金融创新的动机也有偏差, 金融创新偏向于抢占市场份额。这些必然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进程。

2、金融创新只是数量的扩张而质量却偏低。

由于金融创新主体的素质较低, 创新的深度不够, 内容肤浅,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金融创新的手段也较落后, 金融创新的科技含量偏小。在金融创新的软硬件条件方面,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金融所依托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还相当落后, 而且我国网络技术水平也还很落后,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金融创新水平的提高和金融创新的进程。

3、金融创新地域之间不平衡。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从经济特区和沿海城市开始的, 所以沿海城市创新多, 内陆城市创新少, 在特区和沿海城市金融管制较宽松, 又享有许多优惠的政策, 所以金融市场也较活跃, 这就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因如此, 我国的金融创新大多是先在特区和沿海城市进行, 再向内地逐步推行, 所以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在地域之间呈现明显的不平衡, 内陆城市的金融创新落后于沿海城市, 这必然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整体水平和创新的进程。

4、金融创新大多以赢利为目的, 防范风险的创新则较少。

金融创新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是有风险的业务, 所以金融创新既要追求赢利, 同时又必须要防范风险。目前, 各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大多是追求赢利的创新, 而防范风险的创新则少之又少。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具有风险管理特征的金融工具在我国则基本没有, 有关金融风险防范的创新活动也几乎不被各家商业银行所关注,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5、金融创新的外部环境不完善。

目前, 我国的金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垄断性,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机构数量、从业人员及资产负债规模等许多方面仍然占有垄断地位, 行业的垄断显然不利于金融创新, 而且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还相当严格, 虽然这几年我国的金融管制已有所放松, 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金融管制仍然偏多, 所以对创新产品的审批较复杂、繁琐, 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创新, 影响金融创新的步伐。此外, 我国公众的金融意识不强, 城乡居民储蓄意识强, 但投资理财意识较弱, 所以对金融创新的投资理财产品需求不足, 使金融创新缺乏良好、有效的市场环境, 最终影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积极性。

6、缺乏高素质人才。

金融创新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这是金融创新的必要条件和基础。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各级经营者大多喜好传统业务和传统市场, 对于金融创新尚缺乏长远意识, 也常常无法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做出准确的判断, 而且目前商业银行的一般员工普遍存在知识结构老化, 业务较单一, 对金融创新的动机不明确。此外, 开发人员的专业也较局限, 大多为计算机专业人员, 基本上对商业银行的具体业务不熟悉, 更缺乏金融创新等一些产品开发的复合型知识。这些局限性必然制约了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7、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

金融创新市场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 这是金融创新必要的法律保障, 但目前尚缺乏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各商业银行的中间产品在市场上仍然是无序的竞争。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硬性规定, 所以金融创新大多是各家商业银行自行开发, 在产品的价格、操作等方面仍然是各行其是, 而且由于银行之间的无序竞争, 导致各家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中业务创新基本上是少收费甚至不收费, 没有充分利用金融创新以增加利润。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几点建议

鉴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的以上不足, 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创新经营理念。

经营理念的创新是金融创新的基础和根本。经营理念的创新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金融创新, 不断强化金融创新意识, 把金融创新作为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推动力、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强化营销意识, 建立客户关系管理模式, 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统一的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三是增强风险意识, 强化金融创新风险的提前预警工作。同时, 要加强全面的风险管理, 把风险的监控和评估贯穿金融创新的全过程。

2、要立足市场及客户。

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增强实力, 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也是增加利润的途径之一。所以, 商业银行的每一项金融产品的创新都必须从客户需求出发, 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研发和营销, 同时, 还必须与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结合起来。那么, 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创新时, 一方面要考虑实际情况, 考虑自身的收益、利润收入;另一方面又要考虑要符合与满足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的需要, 只有这样, 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才能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3、提高金融创新的科技含量。

在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将向纵深发展, 所以必须提高金融创新产品的科技含量。在金融创新产品开发方面, 要从提高科技含量入手, 使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上档次、高质量、高附加值, 在与外资银行的产品竞争中获胜。所以, 各商业银行要把提高金融创新产品的科技含量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4、不断进行金融产品创新。

各家商业银行要正确认识金融产品创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在金融产品创新中, 应认真仔细地研究和探讨竞争对手的相关情况, 制定相应的策略, 同时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研发金融产品, 满足市场和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此外, 各家商业银行应尽量避免创新产品的同质化, 根据实际情况研发各具特色、又难以被仿造的金融产品, 形成自己的独立品牌。

5、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

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是金融创新的核心和关键。所以, 首先要对原有的机构设置进行调整, 在内部机构设置方面, 要根据市场的需要, 以客户为中心, 建立客户主导型模式, 并且尽量压缩管理层, 对一线部门进行必要的充实;其次要建立相互制衡的科学管理制度, 即决策、执行、监督考评制衡互动;同时, 应建立金融创新的激励约束制度。

6、对业务间的创新比重进行必要的平衡。

要加大存款业务创新力度, 对存款产品和业务手段进行创新, 进一步发展个人银行、企业银行以及网上银行, 为客户提供便捷、全面、高质量的全方位服务。具体思路是:在汇兑和结算业务方面, 要不断提高服务效率;代理业务的服务种类必须迅速增加, 同时其业务范围要不断扩展;应用多种方式大力发展租赁业务;此外, 要采取多种手段开展各式各样的咨询业务, 为个人和企业提供有效、便捷的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伊龙.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与金融监管体制演进.金融研究, 2005.3.

[2]孙伯良.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上海三联书局, 2005.

论情感是绘画艺术的永恒主题 篇11

关键词:绘画;情感原理;自由本质;情理统一;表现情感

一、绘画表现情感的原理

情感,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们对与之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包括自身状况)的态度和体验。” 就是说人的情感是由客观事物引发的,是人的需要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反映,人在社会生活中,因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就是情感形成的基础。当某一事物引起了人们的神经兴奋及一系列的生理反映時,就形成了情感体验。而艺术就来源于艺术家对于生活中价值物的认识和理解基础上的情感体验。艺术作为情感的表现,不论从主体的精神心理来看,还是从艺术作品的内容来看,情感在艺术作品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情感就不会有艺术。吴冠中老先生有句话说得好∶ “科学揭示宇宙物质之一切奥秘,艺术揭示情感的深层奥秘。” 能让人驻足在一幅绘画作品前的基本理由不是别的,那就是情感,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成功的。

世间万物,有很多事情是很玄妙的,画家与观众大部分是不认识的,甚至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并不妨碍他们情感的交流。但凡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看到罗中立的《父亲》都会被感动,会感受到我们父辈的艰辛,会想到生养我们的父母。我们是怀着敬意的,而不会简单的觉得他只不过是画了一个贫困的老农民,没有什么可观赏的价值。可以说每一幅成功的作品都存在着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认识,那些注入了深厚情感的画作,正是因为其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诠释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成为全人类的财富。

二、情理统一

好的绘画作品是情理统一,以情取胜的。认知完全直接地溶解在情感之中,而不外在于情感。情与理都是人类自我认识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领域,侧重点各有不同,科学侧重于理,而艺术主情。如果艺术到了和科学一样理性、严谨、功用的地步,那艺术也就不能再称之为艺术了。当然,我们在创作一件绘画作品时,也不能只求情感的宣泄,每一件绘画作品都融入了艺术家对艺术,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与认识。那些思考与认识如哲学家透彻,那些悲天悯人的情怀如思想家一般深沉。而所有这些思考与认识都不能直接显露,而是要与情感一起统一在艺术的直观中。一件绘画作品中既有情又有理才符合审美的特点,审美是情理统一的活动,但理在情中。禅宗有语: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我们在一幅绘画作品中是先感受到情感才体验到认知的。

三、画家如何体验和表现情感

前面说过一幅好的绘画作品要在情理之中,但是它又又必须是意料之外的。情理之中给人以亲近感,意料之外使人产生陌生感。亲近给人以好感,陌生使人产生好奇心。好感加好奇心是作品取胜的关键。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具有最严格的个体独特性,另一方面又具有最广泛的人类普遍性——人的自由本质。艺术家力求将个体自我与群体社会联系起来。从而合情合理的塑造出独特的艺术形象。那么如何去体察对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从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立场,做事情有自己的行为习惯,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要真实地塑造出一个艺术形象,画家必须把握住对象的意识,用对象的意识设身处地地去为之设计形象、动作。就如鲁迅先生可以理解并塑造出阿Q一样。所以我们说艺术家,特别是画家,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一颗敏感的心灵。艺术家要站到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要比常人更能体察别人,理解别人,要心思细腻,随时捕捉生活中的点滴感动,因而也就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出多样的形象来。表现丰富的情感世界。

(二)捕捉他人无意识的举动

人的行为并不都是在意识的控制之下进行的,无意识或者说潜意识在暗暗地支配着、调节着人们的在各种特定情况下的行为。绘画作品要表现出活生生的人物感情,当然的应该描写人的无意识行为。那才是最真实的形象,最能打动人的情感,这跟酒后吐真言其实是一个道理。无意识行为是自发的。是人的本性最真实的表现。艺术家经常是要把握住这真实的瞬间,我们看到的绘画作品中对象的无意识行为都是艺术家自觉选择,精心提炼的结果。要选择、要提炼,当然就要认识、要理解,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是任何无意识的行为都有表现的价值。要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的无意识行为必须是对于艺术形象的塑造,对于作品意蕴的表现有所帮助的。因此,很多无意识的行为,很多不起眼的事物,在艺术家却不能不是有意识地经营。

(三)将模糊、微妙的情感定性化、夸张化

人的情感世界是十分微妙的领域,有很多情感是空泛、隐约、难以捕捉到,就连当事人自己也感到很难捉摸。而作为一个画家,自然不能回避极为丰富又极为复杂的情感世界。而且这恰恰是他们最感兴趣的研究对象,是一幅画的精神,是魂。波洛克有句话说,艺术作品“只是秘密成长的心灵的外在成果。” 伟大的艺术家都具有猜透人心秘密的本领,而且善于将人心灵的种种细微波动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以上三点是艺术家深刻地解剖自我与深刻地解剖社会的主要手段与过程。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要想使自己的作品真正成为全人类自我意识的形式,他必须走出自己生活的狭小天地,深入地去体察社会生活的激流中的各色人物情感。无论是观赏者还是画家,能品评,能创作美的人,必定是性情中人, “深于情者,不仅对宇宙人生体会到无名的哀感,扩而充之,可以成为耶稣、释迦的悲天悯人,就是快乐的体验也是深入肺腑,惊心动魄,浅俗薄情之人,不仅不能深哀,且不知所谓真乐。” 艺术家就是富于这种宇宙的深情,所以情感在艺术文学上才有那样不可企及的成就和不变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李可染.可染论画[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2]程帆.我听傅雷讲艺术[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

[3]吴冠中.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和谐是班集体建设的永恒主题 篇12

所谓“和谐班集体”,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健康的集体舆论和舒畅的心理气氛中通过多样的人际交往、丰富多彩的自觉的主动活动,促进每个学生个性获得健全、充分、全面的发展而创设的一个友善、民主、平等、相互理解、相互进取的班集体,让学生在集体中发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那么班主任该如何构建和谐的班集体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是激发人的潜能及创造力的沃土

人的创造欲望和创造潜能的发挥与宽松、和谐、民主的优质环境联系在一起。一个具有创造潜能的人,离开这样的环境是不可能得到大的发展,更不可能有所作为的。相反,即使自身不具有充分的创造潜能,而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也一定会比以前有所作为,这说明环境的重要性。作为班主任,必须竭尽全力地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环境。

1. 班规班纪的健全

“江水离开了大堤,就会泛滥成灾;火车离开了轨道,就会寸步难行;学生离开了班规,就会学业难成”。让每一位学生查找班级或自己身上存在的“不和谐的音符”,制定相关的整改措施,让每一位孩子为班级的发展献计献策,最后整体把握,在不违背《准则》的前提下,民主讨论、修改,打印成“文”,张贴在教室。学生会很乐意地自觉地去遵照执行,不愿去“犯规”,在这和谐的氛围中,大家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融入到这一多的立体思维锻炼的机会。例如:已知二视图补画第三视图。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根据已给的二视图分析物体的结构特征、尺寸、位置和方位关系并想象出其空间形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实物模型或用橡皮泥根据已经条件捏出题中所描述的物体,通过直观生动的形象得出结论或验证所得出的结论,这样学生就可以对该形体的结构特征有了深刻的理解。此时,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一步分析、判断其结构关系,准确地绘制和表述出第三视图的特征就会变得顺理成章。教学实践证明,手脑并用的练习和实习活动是培养学生绘图读图立体思维能和谐的集体中。

2. 班级活动的开展

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在活动中和谐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我们可以结合重大节日举行主题辩论会、演讲比赛、故事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自我认识能力。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如学校秋季运动会、兴趣小组活动、元旦文娱汇演等。这样既可以给特长生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力,又可以借此机会大力宣传,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集体主义荣誉感,激发学生发奋学习的信心和热情。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更容易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痕迹,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3. 班级文化的布置

教室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室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着较大的影响。教师应把教室建设成能让学生自由发挥能力的软环境,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对于班级的布置,如学习园地、手抄报、黑板报等,我向来是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设计的,能说的就说,能写的就写的,能画的就画,能做的就做,能评的就评……定时更新,评比总结。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保持教室里的安静与祥和,告知学生教室是神圣的,任何时候不允许不文明的言语、动作在教室里发生。这项工作很琐碎,但是也很重要,只有做好了这项工作,班集体的良好环境才能得到保障。

二、平等、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创造和谐班级的基石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起点和前提。黑格尔曾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喜学生之喜,忧学生之忧,把自己的爱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班主任作为素质教育的直接承担者,是学生的示范者,是师生情感的沟通者,是学生情感的寄托者。有责任感的班主任必须要完善自我,更新观念。

1. 树立新型学生观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花季少年。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研究学生思想开始,了解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培养其自主精神,提高其社会适应性,让他们觉得在学校有人是爱他们的,甚至这种爱有时可以与亲情媲美。

首先,班主任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将学校、班级的要求内化成学生的需要。爱默生和他的儿子想把牛关进牛棚,可牛怎么也不进去。女仆拿着一捆嫩草,小牛吮着手指,闻着嫩草的清香,乖乖地跟着女仆走进了牛棚。在我们的教育中,尤其是在班主任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种“顶牛”现象,怎么办呢?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学习爱默生的女仆,去了解“牛”的喜力的最有效方式。

总之,要实现《机械制图》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好课程的信心,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并通过手脑并用的练习促进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技能。当然,要教好《机械制图》课除了要做到上述三点的同时,还必须把握新时期课程改革精神,把新的教学理念、新知识、新要求贯穿到平时的教学中去,不断探索提高。

浅析《失街亭》人物形象刻画及其表现手法

张维利

(东海职教中心,江苏东海

《失街亭》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不仅故事情节错综复杂,扣人心弦,而且为我们塑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各有特性,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作者是怎样来刻画这些人物形象的呢?

一、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

语言是思想的衣服。文学作品中,性格化的语言,是刻画人物,塑造典型的重要手段。《失街亭》中,写了很多人物的对话,对人物的性格、身份、感情、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诸葛亮的语言在通篇中都很突出。他是这次战争的最高指挥者,和他的部下接触很多。如文章一开始马谡请战驻守街亭时对马谡所说的扼守街亭的重要性的一番话,以及他的精密的部署,可以看出他用兵谨慎、细心的性格。接下来对部将王平、魏延的派遣和嘱托,体现了他知人善任、虑事周密、审时度势的军事才能。特别是斩马谡一段,对王平则严厉斥责,面对马谡则体现了极其复杂的感情。初则指出其不听王平之言而铸成大错,继而指出其罪不容赦,最后申明不正军法则不能服众,但又提出抚恤其家小而慰死者。马谡被斩后,又深度自责,痛哭不已。这一段对话,写得情真意浓,人物的内心世界都从对话中表露无遗。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诸葛亮那赏罚分明、勇于自责的主帅风度,这一些富有性格特点的语言,构成了诸葛亮完美的艺术形象。

马谡的语言显示他死守兵书、自恃高明、轻敌自信、目空一切的性格特点,形成他这种性格的原因,在《三国演义》中曾有多处叙述。马谡原是三国名将马良之弟,本来就有一些优越感,从他跟随诸葛亮以后,曾出过一些谋略而为诸葛亮所赏识,如征南时献“攻心策”,北征前献过“反间计”,使魏主削了

好、需要,才能有的放矢、按需施教。

其次,班主任在立足全局的基础上,还要想方设法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工作。尤其是问题比较大的学生,不管是行为规范方面,还是学习方面。班主任一定要舍得花时间。每个星期我都会利用一些课外的时间,比如早读、午休、课间的时间等去找一些学生谈话,一般一个半月左右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会谈一次。班主任的工作很大程度上也是课外的功夫———“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2. 协调好科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由于科任教师与学生交往多限于课堂,这就使得科任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的情感联系较单一。班主任应从培养感情这个角度出发,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两个方面,协调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一,班主任要及时、主动地与科任教师交流本班情况,使科任教师及时掌握班级整体情况。否则就有可能给班级管理带来不必要的困难。班主任应该及时与科任教师交流班上学生的情况,利用一些机会,经常性地与科任教师交换意见,了解学生上课的表现及学习的动向,认真听取科任教师对学生有关情况的反映和对本班工作的建议、意见。

第二,要在学生中间树立和维护科任教师的威信。如果说第一点是要让教师来了解学生,那么树立科任教师的威信就应该是让学生来了解教师。2007年10月份我特意组织了一场

司马懿的职,孟达举事前,他建议诸葛亮给孟达写信,防止司马懿搞突然袭击。北征时又任中参军安远将军,加上他本身又有“言过其实”的弱点,这一切都使他趾高气扬起来。他在请战时,目空一切,司马懿、张郃甚至连魏主曹睿都不放在眼里。到街亭后,固执己见,死搬教条,看不起王平,甚至连诸葛亮都不放在眼里。他相信的只是他自己和他读过的“兵法”。面对司马懿这样的劲敌,他却洋洋自得。这样的人遭到失败是必然的。而上面这一切都是通过马谡和别人的对话表现出来的。这些性格化的语言,仿佛使我们看到他那种自命不凡、盛气凌人的样子,听到他那种夸夸其谈、自以为是的声音,真是一个“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典型。

二、通过传神的情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失街亭一段,写了马谡的三次发笑,三个笑写,用在不同的地方表现不同的感情。

第一次在看了地势后,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把马谡的笑和他的话结合起来看,这里笑丞相多心,他早就把诸葛亮的千叮咛万嘱咐当作了耳边风,而且语气里还有点笑话军师谨慎多余的意味,表现马谡的盲目自信,麻痹轻敌。

第二次笑是在和王平的一番对话后,马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当王平向他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议的时候,马谡满口理论,什么“凭高视下,势如破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把自己熟读兵书当作炫耀的资本,完全听不进王平的一词半语。写出了马谡的闭目塞听,刚愎自用,只会纸上谈兵。马谡瞧不起王平,以兵法为万能,视别人为草芥。这是一次讥讽的大笑,表现了马谡的狂妄自诩。

“我们的老师”的主题班会。首先由我结合自身的经历,把一个教师期望学生成才的心态和种种不易做了介绍,许多学生也谈到了自己的父母、亲戚,自己小学的教师,谈得很真实,也很动情。经过班会之后,我发现我班的学生与科任教师的关系明显融洽了许多。

三、学校、家庭、社会立体育人网络的建立是构建和谐班级的平台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示范性学校的建立,我们这些农村学校生源严重流失,招了很多的外来务工子女,这些孩子由于自身和家长工作等多种因素,给我们班主任管理班级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基于这样的现实,我觉得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尤为重要。

上一篇:精心设计语文学习活动下一篇:富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