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干预模式探讨医学论文(共9篇)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干预模式探讨医学论文 篇1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干预模
式探讨 医学论文
【摘要】
目的 了解本院外科围手术期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为外科手术合理预防 应用 干预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对2005普外、肿瘤、泌尿外科择期手术病人156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Ⅰ类手术预防用药率为100%,术后联合用药率为67.3%,术后用药<72h者仅为9.6%,麻醉诱导期给药为0。结论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未执行临床指导原则,采取行政干预与宣传 教育,对促进合理用药,降低单病种 治疗 费用,预防 医院 感染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由中国论文范文收集整理。【关键词】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外科;围手术期
抗菌药物是我国 目前 临床应用最多、最广泛的药物之一。抗菌药物在有效控制感染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 问题 :药物变态反应、毒性反应、二重感染、细菌耐药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课题。为了解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关注外科手术病人如何合理、安全、有效使用抗菌药物,针对我院外科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率高(88.6%)的现状,对部分外科择期手术病例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加以 分析。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调2005普外、肿瘤、泌尿外科择期手术病人156例,其中Ⅰ类切口手术89例,Ⅱ类切口手术67例;男88例,女68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1岁,其中60岁以上20例,婴幼儿7例,平均年龄39.1岁。
1.2.调查方法
以回顾性调查方法对病例进行筛选并登记,项目包括科室、性别、年龄、手术名称、切口分类、麻醉诱导期及手术后用药类型、天数及联合用药情况,要求入选病例手术前无感染征。
结果
Ⅰ类手术预防用药率为100%,术后联合用药率为67.3%,术后用药<72h者仅为9.6%,麻醉诱导期给药为0。手术后抗菌药物应用天数、Ⅰ、Ⅱ类切口联合用药、各类手术抗菌药物应用及预防用药前十位排序调查情况见统计表。
讨论与分析
3.1 存在问题
3.1.1 对滥用抗生素危害认识不足
合理用药概念:指药物治疗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知情、满意的要求。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国际范围内多中心调查,住院患者中应用抗生素药物的约占30%,抗生素药费占全部药品支出的15%~30%;我国住院患者中使用抗生素的占80.2%,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大大超过了国际水平[1]。
细菌耐药性主要是在广泛应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被选择出来的,不合理应用和滥用抗生素更助长耐药性的产生。其危害为:使患者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延长患病时间,增加死亡的危险性,流行病发生时间延长,他人遭受感染的危险性增大,抗感染费用急剧增加。
3.1.2 抗菌药物应用指征掌握不严
具体表现为:不该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清洁手术,术后平均用药5~8天,手术预防用药率100%,联合预防用药率为67.3%(见表1)。究其原因主要是苛求降低平均住院日,医院环境污染以及医生与病人对手术感染的忧虑。表1 Ⅰ、Ⅱ类切口联合用药统计注:*为围手术期联合用药率
3.1.3 抗菌药物应用选药不合理
表现为用药起点较高,价格昂贵,广谱、高档药物使用较多(见表2);预防用药首选三代头孢类及不合理的联合用药。本次调查三代头孢类抗菌药物占预防用药率的62.2%(见表3),并发现有抗菌药物应用剂量、配伍缺陷及不按药代动力学原则给药现象。原因多考虑与主观认知程度有关,包括药物使用的利益驱使作用。表2 各类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种类统计注:药物使用种类包括联合用药 表3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前十位排序注:*为三代头孢类抗菌药物,应用构成比总和为62.2%
从感染学角度分析:手术切口部位感染主要是由G+ 杆菌引起,头孢三代抗菌药物是针对G- 杆菌作用强的广谱抗生素。所以,手术预防感染应选用对G+ 杆菌作用强的,对G- 杆菌兼有作用的一、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3.1.4 抗菌药物用药时机、疗程不当
围手术期未按要求给药,抗生素更换频繁,术后预防用药时间偏长,术后用药<72h者仅为9.6%(见表4)。主要原因为管理制度不完善:如抗菌药物分线使用管理及临床应用指南缺如;单纯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忽视无菌操作、手术技巧及营养调整等预防感染的相关支持疗法。表4 术后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与持续时间
3.2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干预措施
探索与国际接轨并适合我国国情的 科学 评价与干预措施的可行性,促进合理用药。
3.2.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关键词:干预,模式,探讨,应用,合理,手术,医学论文,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干预模式探讨 内容摘要:【摘要】 目的 了解本院外科围手术期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为外科手术合理预防 应用 干预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对2005普外、肿瘤、泌尿外科择期手术病人156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Ⅰ类手术预防用药率为100%,术后联合用药率为67.3%,术后用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干预模式探讨医学论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所有资料来自于临床药师收集我院普外科2011年1~6月116例和2012年1~6月107例清洁手术病案。见表1。
例
1.2 方法
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原则》)、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以下简称38号文)、《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药品使用说明书为依据,参照山东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表》,对收集的病案是否给予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用法用量、给药时机、用药时间等进行统计评价和调查分析。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率
2011年1~6月116例清洁手术中,1例患者处于哺乳期,术前术后未给予抗菌药物。余115例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率达99.13%。用药天数3~7 d,平均用药天数5.2 d。2012年1~6月107例清洁手术,均未使用抗菌药物。
2.2 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及频率
2011年1~6月份115例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清洁手术中,抗菌药物使用主要集中在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喹诺酮类药物等,见附图。其中选择第1代头孢菌素的92例,占80.00%;选择2代头孢菌素和头霉素的17例,占14.78%;选择单环β-内酰胺类的1例,占0.87%;选择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加酶抑制剂的5例,占4.34%;选择喹诺酮类的1例,占0.87%。
1:第1代头孢菌素;2:2代头孢菌素和头霉素;3: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加酶抑制剂;4:单环β-内酰胺类;5:喹诺酮类
2.3 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评价
将2011年1~6月115例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病例进行合理性评价,见表2。
2.4 术后感染率
2011年1~6月与2012年1~6月共223例清洁手术患者均未发生术后感染。
3 讨论
3.1 药师干预前不合理现象
3.1.1 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过高
38号文明确规定“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2011年1~6月普外科116份清洁手术中,仅1例因患者处于哺乳期,术前术后均未给予抗菌药物使用;16例腹外疝手术置入补片,有使用抗菌药物适应症外,其余99例全部给药,无适应症。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6.09%。考虑有以下原因:(1)医师没有充分评估手术感染的危险程度及患者是否存在感染危险因素,权衡是否需要预防用药[1]。(2)患者的依从性、临床医师对可能出现的医疗纠纷的无奈等。对于2012年43例腹外疝手术中22例置入补片的患者,未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符合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要求。
抗菌药物是预防和控制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并不是唯一方法。预防和控制感染更应重视术中的无菌技术,做好皮肤清洁和消毒准备,提高手术技巧,减少手术出血,加强围手术期护理,保持术后病房安静舒适[1],避免术后感染。
3.1.2 用药时间过长
38号文规定“给药方法应根据《原则》有关规定,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h,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 h。调查显示术后用药时间过长,平均用药天数5.2 d”。有研究表明[2],延长术后用药时间并不能降低感染率,反而可能会增加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痛苦的同时,亦有可能破坏人体内原有定植菌的平衡状态,产生耐药菌株,从而使得被选择出来的病原菌造成进一步的感染。黎沾良教授指出,择期手术结束之后,不会再有细菌污染发生,也就无需继续应用抗菌药物。
3.1.3 抗菌药物选择合理性不当
《指南》中指出“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和骨科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头孢拉定”。从感染学角度分析,清洁手术切口部位感染主要为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手术预防用药应选用针对此类病菌有效的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克林霉素[4]。抗菌药物选用不当,不仅会杀伤非致病菌,使细菌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耐药性,同时也会给患者带来药物的毒副作用,并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并不能降低手术部位的感染发生率,反而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并引起继发感染[5]。
3.1.4 用药时机不恰当
38号文规定“给药方法应根据《原则》有关规定,术前0.5~2 h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应将抗菌药物溶于100 m L生理盐水中,快速静滴,一般0.5 h滴完[6]。在手术或切口受到污染前或后的短时间内使用,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的抗菌药物浓度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侵入细菌的有效浓度。给予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115例清洁手术中,100.00%病例术前未用,而均为术后给药。
3.1.5 抗菌药物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超说明书剂量给药:2011年115例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病案中,8例单次用药剂量不合理的病例均为用药剂量过大,超出说明书规定。超说明书剂量给药可造成体内血药浓度增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并且可因致病菌暴露于抗菌药物中产生耐药。(2)给药频次不符合药物PK/PD特点: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PK/PD)综合参数是反应抗菌药物、致病菌和人体三者之间关系的确切参数。依据PK/PD特点将抗菌药物分为浓度依赖性、时间依赖性等。常用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属时间依赖性,应依据其t1/2每日多次给药。此次调查中,有26例没有遵循此项原则给药,占22.61%。
3.2 药师采取的干预措施
3.2.1 专业指导
举办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专题和抗菌药物的药动学(PK)/药效学(PD)理论特点、抗菌谱特点等专题讲座。与临床医生紧密配合,针对相关病案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药物、剂量、疗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跟踪追访病情,分析用药得失,及时进行深入沟通交流,逐渐改变临床医师在手术中对抗菌药物的过份依赖倾向,明确了外科医师应重视无菌技术,尽量减少手术创伤和出血。
3.2.2 学习相关文件和政策法规
自“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以来,临床药师和临床医生一起多次认真学习该活动方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相关文件,学习清洁手术是否使用和如何使用抗菌药物及术后感染发生率的相关文献,使我院普外科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率达由之前的99.13%降至零。
4 结论
临床药师干预之前,我院普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存在对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征把握不严,给药时机欠当,用药时间过长,单次剂量过大等问题。通过临床药师干预后,我院普外科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逐渐规范,相关合理性指标显著提高。由于本次抽取病例仅限于普外科,且病例数较少,统计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今后应扩大监测的范围及扩大样本量,从而避免临床医生绝对不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以免矫枉过正。
摘要:目的 通过对临床药师干预前后该院普外科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情况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提高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合理性。方法 对该院普外科2011年16月116例和2012年16月107例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使用率、药物选择、给药时机、用法用量、感染率等进行统计评价及对比分析。结果 2011年16月116例普外科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率达99.13%,平均用药时间5.2 d,选药合理率为80.00%,用药时机100.00%为术后当天给药。其中选择第1代头孢菌素的占80.00%;选择2代头孢菌素和头霉素的占14.78%;选择单环β-内酰胺类的占0.87%;选择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加酶抑制剂的占4.34%;选择喹诺酮类的占0.87%。2012年16月107例普外科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0。结论 通过临床药师有效的药学服务和合理干预,使我院普外科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更加合理、规范。
关键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清洁手术,临床药师
参考文献
[1]矫玲,宫庆月,张学香.某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7,6(1):30-32.[1]JIAO L,GONG QY,ZHANG XX.Analysis on the usage of theprophylactic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patients with typeⅠincisionoper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2007,6(1):30-32.Chinese
[2]徐小刚,李光辉.抗感染药物在外科领域的预防性应用指南(美国)[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5,5(3):180-183.[2]XU XG,LI GH.Guidelines of antimicrobial agent prophylaxis insurgery[J].Chinese Journal of Infection and Chemotherapy,2005,5(3):180-183.Chinese
[3]徐艳萍,冯洁,裴保香.100例普外科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应用调查[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9):1098-1100.[3]XU YP,FENG J,PEI BX.Investigation of antimicrobial applica-tions in 100 preoperative patients in general surgery department[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7,17(9):1098-1100.Chinese
[4]严继承,沈延澄,王选锭,等.浙江省普通外科抗菌药物使用调查与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4(4):333-335.[4]YAN JC,SHEN YC,WANG XD,et al.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application in patients in general sur-gical departments of Zhejiang province[J].Chin J Infect Control,2005,4(4):333-335.Chinese
[5]陈瑞玲,赵志刚,王孝蓉.某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8):574.[5]CHEN RL,ZHAO ZG,WANG XR.Analysis of perioperative useof prophylactic antibiotics[J].China Pharmacy,2008,19(8):574.Chinese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探讨 篇3
关键词 围手术期 抗菌药物 预防应用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非常普遍,这样抗菌药物滥用引发细菌耐药性的日趋严重[1],产生耐药菌株,患者预防用药的有效性受到,严格按照卫生部下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对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情况进行调分析,目的是为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Ⅰ、Ⅱ类手术切口外科手术患者560例,以回顾性调查方法对病例进行筛选并登记,项目包括年龄、科室、性别、切口分类、手术名称、麻醉诱导期及手术后用药类型、时间及联合用药情况,560例患者均来自胸外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和骨科等科室。其中男102例,女80例;年龄1~75岁,平均405岁,手术切口Ⅰ、Ⅱ类,全部560例患者手术前无感染征,同时患者术前1周之内未用过抗菌药物。
方法:①切口感染诊断标准:严格按卫生部医政司制定诊断标准,患者拆线后局部有脓液渗出,切口局部红、肿、热、痛,有脓性渗出物者,认为切口感染。②用药方案:对照组按照习惯用药,试验组参照国内外相关文献并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方案用药。
结 果
外科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100%,抗菌药物单用比例74%,二联用药比例215%,三联及以上用药比例55%;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约713%。抗菌药物选用主要以经验为主,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涉及6大类l5个品种,应用频率最多的为头孢菌素类,绝大多数病例用药持续时间过长。
讨 论
《抗菌藥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中明确规定,需要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我们发现有的外科医生认为药敏试验周期较长,药敏试验结果出来患者可能已经出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要针对性有效用药,严格根据感染部位取相应的标本进行药敏试验,不应靠经验用药,根据试验结果有效选择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己视预防目的而定,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选用,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
严格控制抗生素的用药时间,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时间为术前30分钟,1次给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如果手术>4小时,术中可追加1次。术后再用1~2天,最多不超过3天。静脉推注优于静滴。静脉推注后1小时,切口组织中抗菌药物浓度即与血液中相等,在以后数小时内,切口组织中浓度比血液中高,一般要采用静脉用药,一般认为术后48小时未感染的切口,再继续使用抗生素已属无效,而且只会增加医院感染的机会。而静滴抗菌药物后切口中浓度将在6小时后才与血液中相等,且以后数小时内始终低于血液中抗菌药物水平[3]。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一般需要具备以下4个条件,价格低,不良反应少,易于给药,通常选用第1、2代头孢类为主,临床上发现很多外科医生抗菌药物的选择上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选择了第3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等广谱抗生素。
联合用药需要有明显指征,大多无联合用药。调查发现本院二联用药比例215%,三联及以上用药比例55%;多用于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多病原菌严重感染,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只有涉及口腔、下消化道、阴道的手术容易发生厌氧菌污染,可选用覆盖肠道杆菌和厌氧菌的药物,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用药时机和用药疗程等方面亟待规范。
参考文献
1 李宏光,李淑芬.临床抗生素应用与细菌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2):130-131.
2 卫生部颁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1-21.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 篇4
感染是最常见的手术后并发症,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正确预防性应用有助于减少手术部位的感染。
一、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 I)的定义及诊断标准(一)SS I的定义
SS I是指围手术期(个别情况在围手术期以后)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如切口感染、脑脓肿、腹膜炎等。SS I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占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35% ~40%。SS I的概念比“伤口感染”要宽,因为它包含了手术曾经涉及到的器官和腔隙的感染;又比“手术后感染”的概念要窄而且具体,因为它不包括那些发生在手术后不同时期,但与手术操作没有直接关系的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等。(二)SS I的诊断标准
1.切口浅部感染:术后30 d内发生、仅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1)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2)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致病菌;(3)具有下列症状之一:疼痛或压痛,局部红、肿、热,医师将切口开放;(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感染。缝线脓点及戳孔周围有分泌物不列为SS I。2.切口深部感染:术后30 d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人工关节、大块人工修补材料等则术后1年内)发生、累及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层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1)从切口深部流出脓液;(2)切口深部自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细菌培养阳性且具备下列症状体征之一:体温> 38℃,局部疼痛或压痛;(3)临床或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发现切口深部有脓肿;(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深部感染。感染同时累及切口浅部及深部者,应诊断为深部感染。
3.器官/腔隙感染:术后30 d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发生在手术曾涉及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过手术打开或其他手术处理,并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1)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脓性引流物;(2)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3)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 1 有脓肿;(4)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腔隙感染。
二、手术切口的分类
SS I的发生与手术野所受污染的程度有关。既往将手术切口分为三类: Ⅰ类清洁切口、Ⅱ类可能污染的切口及Ⅲ类污染切口。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分类方法不够完善。为了更好地评估手术切口的污染情况, 目前普遍将切口分为4类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2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严重污染2感染切口为40%。确切分类一般在手术后做出,但外科医生在术前应进行预测,作为决定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三、SS I的细菌学
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SS I的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黏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的SS I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四、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适应证
抗生素对SS I的预防作用无可置疑,但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一般的Ⅰ类即清洁切口手术, 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无人工植入物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等,大多无需使用抗生素。预防应用抗生素主要适用于Ⅱ类即清洁2污染切口及部分污染较轻的Ⅲ类切口手术。已有严重污染的多数Ⅲ类切口及Ⅳ类切口手术(如陈旧开放创伤、消化道穿孔等),以及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例如化脓性腹膜炎、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应根据需要在手术前后应用抗菌药物,不属于预防用药范畴。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具体适应证是:(1)Ⅱ类(清洁2污染)切口及部分Ⅲ类(污染)切口手术, 主要是进入胃肠道(从口咽部开始)、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的手术;(2)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置的手术,如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人工血管移植术、人工关节置换术、腹壁切口疝大块人工材料修补术;(3)清洁大手术, 手术时间长, 创伤较大, 或涉及重要器官、一旦感染后果严重者,如开颅手术、心脏和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眼内手术等;(4)患者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 70岁)、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
此外,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SS I发病率异常增高时,除追究原因外应针对性预防用药。
五、预防用抗生素的选择
选择抗生素时要根据手术种类的常见病原菌、切口类别和患者有无易感因素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杀菌剂而非抑菌剂)、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头孢菌素是最符合上述条件的。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头孢拉定。进入腹腔、盆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则多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复杂、易引起感染的大手术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下消化道手术、涉及阴道的妇产科手术及经口咽部黏膜的头颈部手术多有厌氧菌污染, 须同时覆盖厌氧菌。一般是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基础上加用针对厌氧菌的甲硝唑。肝、胆系统手术,可选用能在肝、胆组织和胆汁中形成较高浓度的头孢曲松、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或哌拉西林。表2所列药物可供选药时参考,但不同地区和医院SS I 3 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状况存在差异,选择预防药物时应充分考虑各自的特点。
患者对青霉素过敏不宜使用头孢菌素时, 针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可用克林霉素,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大多二者联合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具有耳、肾毒性,不是理想的预防药物。但因其价廉易得,在我国耐药情况不严重的基层医院,在密切监控防止不良反应的情况下,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万古霉素一般不作预防用药,除非有特殊适应证,例如已证明有MRSA所致的SS I流行时。喹诺酮类由于其在国内的滥用,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高,一般不宜用作预防,除非药物敏感试验证明有效。
下消化道手术除术中预防用药外,术前一日要分次口服不被吸收或少被吸收的肠道抗菌药物(如新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并用口服泻剂或灌肠清洁肠道。不主张术前连用数日。
六、预防应用抗生素的方法
1.给药的时机极为关键, 应在切开皮肤(黏膜)前30min(麻醉诱导时)开始给药,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M IC 90)。不应在病房给药而应在手术室给药。
2.应静脉给药, 30 m in内滴完, 不宜放在大瓶液体内缓慢滴入,否则达不到有效浓度。
3.血清和组织内抗菌药物有效浓度必须能够覆盖手术全过程。常用的头孢菌素血清半衰期为1~2 h,因此,如手术延长到3 h以上, 或失血量超过1500 m l , 应补充一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三次。如果选用半衰期长达7~8 h的头孢曲松,则无须追加剂量。
4.一般应短程使用,择期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若患者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或应用人工植入物,或术前已发生细菌污染(如开放性创伤)时,可再用一次或数次到24 h,特殊情况可以延长到48 h。连续用药多日甚至用到拆线是没有必要的,并不能进一步降低SS I发生率。手术中发现已存在细菌性感染,手术后应继续用药直至感染消除。
七、预防SS I的其他措施
尚有较多因素能影响SS I发生率,须采取以下综合预防措施。
1.尽量缩短手术前住院时间,减少医院内固有致病菌定植于患者的机会。2.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 使患者处于最佳状态, 如控制糖尿病、改善营养不良状况、积极治疗原有感染等。
3.传统的术前1 d剃毛已被证明是外科领域中的一个误区。剃毛后细菌会在表皮创面上定植,成倍地增加SS I的机会。在毛发稀疏部位无需剃毛。在毛发稠密区可以剪毛或用电动剃刀去毛。必须用剃刀剃毛时(如开颅手术), 应在手术开始前在手术室即时剃毛。
4.严格遵守手术中的无菌原则,细致操作,爱护组织,彻底止血。切口的感染与失活组织多、残留有异物、血块、死腔等关系密切。
5.可放可不放的引流物尽量不放,能用密闭式引流的不用开放式引流,不起作用的引流物尽早拔除。长时间放置引流物不是持续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指征。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干预模式探讨医学论文 篇5
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方案
1.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目的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主要是为了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发生在切口、手术深部器官和腔隙的感染。
应保证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2.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范围 2.1清洁手术
2.1.1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
2.1.2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
2.1.2.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2.1.2.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2.1.2.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2.1.2.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2.2清洁-污染手术、污染手术
清洁-污染手术、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2.3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3.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3.1 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
3.2 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3.3 给药时间:应在术前0.5小时(参考抗菌药物的达峰时间和半衰期)或麻醉诱导期给药,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3.4给药地点:手术室
4.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选药依据 4.1针对手术部位正常菌群的成员
4.2既往该部位感染细菌的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4.3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
4.4 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指征的,应参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中“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件)选用抗菌药物。
5.1各类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基本原则如下:
5.1.1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外疝手术、一般骨科手术、剖宫产手术(给药时间应在结扎脐带后)应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
5.1.2周围血管外科手术、胃十二指肠手术、心脏大血管手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5.1.3颅脑手术、胸外科手术(食管、肺)、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5.1.4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应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
5.1.5阑尾手术:应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5.1.6结、直肠手术:应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5.1.7肝胆系统手术:应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
5.1.8泌尿外科手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5.1.9妇科手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涉及阴道时可加用甲硝唑。.应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 6.1 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
6.2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6.3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
头孢唑啉 1-2g;头孢拉定 1-2g;头孢呋辛 1.5g; 头孢曲松 1-2g;甲硝唑 0.5g。
6.4 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6.5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6.6 必须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7.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操作流程 7.1 择期手术
7.1.1主管医生手术前一日开临时医嘱(注明术前0.5小时用),填写术中临时医嘱单并打印,由病房领药。
7.1.2需做皮试者由病房护士完成,并在病历上记录皮试结果。7.1.3手术当日病房护士将药品和已打印的术中临时医嘱单交付手术室接病人人员。由手术室护士在手术室开始前0.5小时(或麻醉诱导期)执行医嘱,同时在术中临时医嘱单执行栏记录执行时间并签名。
7.1.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可追加一次剂量。各科应根据本科手术特点或预计手术时间,提前将第二剂量抗菌药物提交手术室备用(操作程序同上)。若术中未用,手术结束后随病人带回病房。7.2急诊手术
7.2.1急诊手术术前用药由病区医生开临时医嘱,由病房领药。7.2.2需做皮试者由病房做皮试,紧急情况可由手术室做皮试。7.2.3各病区可根据本科特点,必要时保持一定数量术前常规应用的抗菌药物,或建立急诊病人领药绿色通道。7.2.4其余程序与择期手术同。7.3剖宫产手术
7.3.1为了避免胎儿接受抗菌药物,剖宫产手术应在钳夹脐带或断脐后给药。
7.3.2其余程序同外科手术。8.术后预防用药原则
8.1术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宜选择与术前相同的药物。8.2术后用药时间应不超过48小时,最多不宜超过72小时。
9.术后治疗性用药
术后如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属治疗性用药,应及时采集标本送细菌学检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干预模式探讨医学论文 篇6
关键词: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药物种类,用药时机
抗生素是临床中常用的药物种类, 旨在预防和治疗感染症状。随着抗生素种类的多样化和使用范围的扩大化, 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滥用现象逐渐明显。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但不能够达到有效的抗菌作用, 甚至会造成不良的用药后果。该研究以该院神经外科2011年2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2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旨在探究神经外科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研究将神经外科收治的284例患者列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132例, 女性患者152例;年龄在7~78岁之间不等, 中位年龄 (44.35±10.35) 岁。
1.2 研究方法
对入选的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式进行统计, 主要这对患者的性别、性别、病历号、年龄、诊断结果、入院和出院时间等一般情况, 手术路径的选择、手术治疗的持续时间、切口开口情况和患者术后的愈合情况, 术前、术后分别使用的抗菌药物名称、用药时机、使用剂量等情况进行。
1.3 统计方法
将研究中所设计的数据资料全部录入EXCEL2007统计表格处理, 并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分析。
2 结果
72例患者手术治疗时间低于3 h, 212例患者手术时间长于3 h。患者手术治疗的路径主要有血管介入术、开颅、鼻部蝶窦, 所有患者治疗后均获得甲级愈合;用于临床预防用药的异帕米星和万古霉素多在术前0.5 h用药, 部分万古霉素溶于氯化钠注射液中治疗, 具有较高的药物浓度, 容易产生不良反应。该组研究中术前262例患者使用单品种药物, 占92.7%, 较少患者采用联合用药方式。术后154例患者使用联合用药方式治疗, 占54.2%。临床使用抗生素大多在术前30 min进行, 药物持续的时间在1周左右, 见表1, 术前使用的抗生素一万古霉素居多, 占41.7%, 术后用药使用最多的为头孢米诺, 占23.2%, 见表2。糖肽类药物在术前的使用中较多, 占48.6%, β-内酰胺类在术后的使用中较多, 占58.0%, 见表3。
3 讨论
经临床研究和实践分析得出患者接受清洁手术应在术前0.5~2 h内给药治疗, 进而使手术在切口暴露时病灶局部能够达到杀菌的作用[1]。该组研究显示, 神经外科手术均于术前0.5~2 h的时间内给药, 但是应注意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经脉滴注的过程中如果速度过快, 可能会引起不良药物反应。《临床用药须知》[2]中指出每次使用万古霉素时, 应将其溶于200 m L5%的葡萄糖溶液中行缓慢静滴治疗, 静滴时间应>1h, 在术前2 h或麻醉前滴完最佳。经研究发现, 用于临床预防用药的异帕米星和万古霉素多在术前0.5 h用药, 部分万古霉素溶于氯化钠注射液中治疗, 具有较高的药物浓度, 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通常清洁手术之前给药1次即可达到目的, 术中依据手术的时间和半衰期决定是否加用药物。一般药物在手术时间>3~4 h的情况下需要术中加用1次。半衰期较长的药物不需要术中加用;术后使用抗菌药物的主要目的是杀灭手术病灶的残余细菌, 防治细菌的扩散和繁殖[3]。伤口组织有所修复后, 身体免疫力即可将入侵的细菌消灭, 故使用在48 h内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即可。过长时间用药不但不能够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反而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4]。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使用要根据患者的手术类型和常见的致病菌, 以及抗菌药物的抗菌谱、药物组织分布等特点进行选择, 通常选择杀菌力强、抗菌谱广、不良反应少、渗透性好的药物[5]。经该组研究发现, 使用的抗菌药物主要使用5类13种。
该组研究中术前262例患者使用单品种的药物, 占92.7%, 较少患者采用联合用药方式。术后154例患者使用联合用药方式治疗, 占54.2%。联合用药的合理使用能够起到药物的协同作用, 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是要注意抗菌药物的合理配伍, 氟喹诺酮类药物与β内酰胺类药物的联合使用会增加抗菌作用, 但是神经外科手术不适宜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异帕米星与克林霉素的联合使用中, 虽然两种药物均具有抗菌广谱的作用, 但是后者可透过血脑屏障, 只在切口感染的预防中比较适用。
参考文献
[1]陈晋, 蔡德芳, 何琴, 等.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调查与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1, 18 (7) :109-110.
[2]杨旭, 田震学, 邹晓蕾, 等.临床药师干预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对比分析[C]//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 2012, 13 (4) :198-199.
[3]张鑫奎, 张延霞, 袁康, 等.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 (附1561例分析) [J].腹部外科, 2012, 15 (14) :106-107.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干预模式探讨医学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取滑县人民医院2009年7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病案室归档的病历。
1.2 方法
将本年内全部骨科手术患者359例, 按《原则》及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2] (简称通知) 进行判断, 36例存在典型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 对这些病例按不合理用药类型进行分类与分析。
2 结果
调查显示, 滑县人民医院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 指征掌握不严格。 (2) 药物及给药时机选择不合理。 (3) 剂量大、时间长、不恰当联合使用。 (4)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了解不足。 (5) 未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等。在36例中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共发生94次, 其中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居首位, 共发生23次 (占24.48%) , 用法用量不合理共发生21次 (占21.34%) 排第二, 以后依次为给药时机不合理19次占 (20.21%) , 预防用药时间过长15次 (16.15%) , 联合用药不当10次 (10.06%) , 特殊使用品种未经会诊6次 (占6.24%) 。
3 讨论
3.1 用药指征与病原学检查
《原则》规定, 使用抗菌药物必须要有明确的用药指征, 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检查结果, 具有用药指征的病例数为20例, 其中8例经过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 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送检率偏低, 与卫生部要求70%[3]有很大差距, 另16例均为预防性使用。
3.2 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
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方面: (1) 药品选择不合理; (2) 用法用量不合理; (3) 给药时机不合理。骨科手术大多为Ⅰ类清洁切口手术,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针对可能引入的金黄色葡萄糖菌等选择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而大部分实际选择了头孢哌酮、头孢咪诺等第三代头孢菌素及加替沙星、阿米卡星等喹诺酮类药物。《通知》明确指出喹诺酮药物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呼吸道及泌尿系感染, 其他感染疾病的治疗应参照病原菌药敏试验的结果选用, 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36例患者中用法用量不合理31例, 如头孢哌酮、头孢咪诺等为半衰期短的药物, 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应减少单次给药剂量, 增加给药次数, 而临床多采用大剂量或超大剂量一次性给药的方式, 而大剂量用药使药物不良反应增加, 耐药菌株增多, 并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4]。给药时机不合理36例中有23例, 大多采用的术后给药方式。按照《原则》规定, 给药应与术前0.5~2h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h或失血量>1500mL, 术中给予第2剂。滑县人民医院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选择, 用法用量、时机选择等方面未严格执行《原则》要求, 多凭经验用药, 所以存在严重不合理用药现象。
3.3 联合用药与疗程不当
36例病例中, 联合用药不当10例, 如奈替米星与头孢菌素类联合用药, 可增加肾毒性;克林霉素与甲硝唑或奥硝唑联用, 两药物均为抗厌氧菌药物, 抗菌谱重叠等均为不合理联合用药, 其后果导致药品资源浪费, 药效降低, 毒性增加, 以及产生相关的并发症。在抗菌药物使用疗程方面, 主要是预防用药时间过长, 15例预防用药病例中全部超过5d, 10例超过7d, 3例长达14d以上。按常规要求, Ⅰ类切口手术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h, 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h。经分析抗菌药物不合理的联合使用可能与处方医师对药物作用抗制不了解有关;疗程过长因素较多, (1) 恐怕出现炎性反应产生医疗纠纷; (2) 对术后预防信心不足; (3) 患者要求抗菌药物应用, 医师不愿进行更多解释。
3.4 不规范使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
根据《原则》规定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须经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 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专家会诊同意, 由具有资深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医师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 本组36例中有6例未经会诊擅自使用。不规范使用“特殊使用”品种, 反映了滑县人民医院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存在较大随意性, 应完善监督机制, 加强干预力度。
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以及减少医疗资源浪费的关键。为确保规范使用抗菌药物, 我们必须掌握《原则》和《通知》精神, 进一步完善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机制, 转变医师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的传统观念, 提高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抗菌药物科普宣传, 尽可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5]。同时科室应聘请药师共同查房, 指导用药, 共同商讨制定合理用药方案, 及时纠正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使抗菌药物的围手术期使用达到用量小、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的目的。
关键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 [2004]285号.
[2]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卫医发[2009]38号.
[3]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5-20.
[4]刘晓军, 车薇, 吴芳.615例外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频度及合理性分析[J].中国药师, 2008, 11 (1) :119-120.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干预模式探讨医学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干预前共抽查病历260份, 其中Ⅰ类切口手术病历170份, 占65.4%;Ⅱ类切口手术病历90份, 占34.6%。干预后共抽查224份病历, 其中Ⅰ类切口手术病历142份, 占63.4%;Ⅱ类切口手术病历82份, 占36.6%。
1.2 调查方法
详细记录患者入院日期、手术日期、手术名称、预防性用药时机、用法用量、术后用药时间及切口类型愈合等级等。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及《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 分别考察每份病历的药品选择、预防用药时机及术后用药时间等, 比较干预前后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机
干预前后所有手术均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使用率为100.0%。术前30 min至2 h用药, 干预前为3.8%, 干预后为67.0%;术后开始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干预前为83.1%, 干预后为22.8% (见表1) 。
2.2 不同切口类型术后用药时间
所有手术均在术后开始或继续使用抗菌药物。Ⅰ类切口手术, 干预前>50.0%在术后>7 d停药, 而干预后>50.0%在术后3~4 d停药。Ⅱ类切口手术, 干预前>50.0%在术后>7 d停药, 干预后>60%在术后5~7 d停药 (见表2) 。
2.3 药品种类
以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中三关节融合术、双内收肌切断跟腱延长术为调查对象, 干预前后此类手术分别为62例和80例,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种类分别为八大类14个品种。干预前用药频度依次为三、一代头孢菌素和克林霉素类。干预后用药频度依次为一、二代头孢菌素, 三代头孢菌素使用明显下降 (见表3) 。
3 讨论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我院在2008年前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 制定了本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办法》, 开展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和检查工作, 但仍普遍存在预防用药时间过长、时机把握不当、用药种类选择不规范等现象。而后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08]48号) 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9]38号) 要求, 医务科、药务科和感染管理科共同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并下发《关于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通知》。同时, 加大奖罚和检查力度, 抽出一名临床医生检查手术科室手术病历, 评价预防用药情况, 并将结果报医务科。医务科将每季考核差的医生通报批评, 进行经济性处罚等, 使不合理用药现象明显改善。
3.1 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
本次调查中, 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均100.0%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与《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差距较大。说明外科医生对抗菌药物使用标准掌握不严和思想上存在一些顾虑。我院暂没有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医生进行处罚, 而是严格控制药品的选择和用药时间。
3.2 预防用药时机
有效的预防用药时机, 应在切开皮肤 (黏膜) 前30 min或麻醉诱导时应用抗菌药物, 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液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我院在干预后67.0%的手术可按规定使用, 但仍有22.8%的手术在术后才开始预防用药, 错过了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最佳时机, 说明纠正医生用药习惯有一定的难度, 还需加强培训和管理。
3.3 用药的选择
骨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应针对性地选择疗效肯定、安全, 价格相对低, 有较高的组织渗透力的杀菌剂, 以一代头孢菌素为主[3]。但由表3可知, 骨科Ⅰ类切口三关节融合术、双内收肌切断跟腱延长术干预后药品使用更加规范, 二、三代头孢菌素使用率明显下降, 无喹诺酮类使用者。说明通过有效干预措施, 提高了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
3.4 术后用药时间
干预后术后预防用药大多在3~7 d,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Ⅰ、Ⅱ类切口手术总的预防用药时间≤24 h, 必要时可延长至48 h, Ⅲ类切口用药3~7 d。在本次调查中,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仍有部分病例存在术后用药时间过长的现象, 这不仅造成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 还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强的一个重要原因[3]。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发现合理有效地临床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 但临床用药距《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我们认为仅仅通过临床干预对医生行为规范还不够, 医院要引导医生形成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概念并进而转化为规范化的医疗行为, 从而自觉做到合理预防应用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周舍典, 周甘平, 梁平, 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1) :19~21.
[2]陈敏, 尹维佳, 周陶友, 等.综合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成效[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1) :71~74.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干预模式探讨医学论文 篇9
关键词:抗菌药物分析,普外科,围手术期
普外科围手术期患者普遍使用抗菌药物, 其应用合理与否, 直接关系到手术后感染的预防效果。如使用不当, 不但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还可产生耐药的菌株, 引起菌群失调, 造成二重感染或其他药物不良反应, 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1]。为了调查分析我院普外科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3-10月200份普外科的手术病历, 现将调查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了2014年3-10月我院普外科的手术病历200份。其中男135例, 女65例;年龄2~83岁, 平均年龄44.3岁;住院天数7~20d, 平均住院天数11.3d。
1.2 方法
通过抽取的200份普外科手术病历, 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天数、切口类型、抗菌药物名称、联合用药情况, 分析其用药的合理性。
1.3 评价标准[2]
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和手术切口类型参照200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评价标准, 参考2000年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详见表1。
1.4 统计方法
将所有收集到的数据录入SPSS17.0统计软件中, 计算分析结果。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一般情况
本文中的200个病例中, 包括Ⅰ类切口50例、Ⅱ类切口148例和Ⅲ类切口2例。各类型切口平均住院天数、平均用药天数及单一用药、二联用药、三联用药、四联用药情况详见表2。
2.2 抗菌药物使用规律
本文中所有病例均使用了抗菌药物, 使用率为100%。所用抗菌药物主要分布于30多个品种, 共计11大类。其中使用较多的为氨基糖苷类、硝基咪唑类、恶唑酮类、三代头孢菌素、四代头孢菌素等, 详见表3。
2.3 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
本文中, 平均药物使用天数 (9.7±4.2) d。手术前低于2h给予抗菌药的为186例、超过2h给予抗菌药的12例;还有2例术前未使用抗菌药物;术后2d内停药6例, 2~7d内停药64例, 超过7d才停用抗菌药物130例, 详见表4。
3 讨论
普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的抗菌药物, 应当具备强大的杀菌能力, 且需为广谱抗菌药, 能够杀灭大部分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菌。此外抗菌药物的选择还得关注不良反应及价格等因素[3]。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建议选用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和头孢呋辛。而本文中, 50例Ⅰ类切口患者大多选用三代或者四代头孢、氨基糖苷类。Ⅱ类切口主要以胃、十二指肠等消化道手术为主, 链球菌属、拟杆菌属、肠杆菌属以及厌氧菌等是其主要的感染病原菌, 需使用二、三代头孢, 同时联合甲硝唑等抗厌氧菌药物。而本文中, Ⅱ类切口患者预防感染用药, 多选用头孢菌素联合酶抑制剂, 存在明显用药起点过高的情况。
为了术后感染, 后期预防性用药时间一般为1~3d。合理联用抗菌药物可以取得协同增效的作用, 有效地避免了耐药菌株的产生。如果盲目联合用药则会适得其反。抗菌药物的合理联用, 可获协同或相加[4]。预防Ⅰ类切口患者的感染, 可使用单一的抗菌药物, 不需要二联或者三联用药[5]。本次病例中有82%的患者存在联合用药的情况。其中Ⅱ类切口多使用三联甚至四联抗菌药物, 有118例患者的用药持续时间超过7d, 用药时间过长。
本文结果显示, 我院普外科围手术期尚有一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应当得到普外科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为了提高其合理性, 临床医生应该严格遵循200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和2000年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的种类、把握抗菌药物的使用和停用时机、正确选择联合用药[6]。此外, 医院的药事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力度, 以期提升普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7]。
参考文献
[1]张小红, 陈丽金, 王若伦, 等.普外科围手术期患者应用抗菌药物调查与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 12 (20) :51-54.
[2]陈文光, 章泽豹, 蒋景华.普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12) :90-93.
[3]朱业靖.普外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干预对照研究〔D〕.山东大学, 2013.
[4]陈瑞玲, 赵志刚, 王孝蓉.某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 2008, 19 (8) :573-575.
[5]刘蔚.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河北医药, 2014, 36 (5) :779-783.
[6]李广森, 吴俊霞, 翟少军.普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9) :1039-1040.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干预模式探讨医学论文】推荐阅读: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07-07
肝胆外科围手术期论文03-27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4版)]02-28
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护理08-19
外科围手术期护理试题04-05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操作规范12-11
围手术期干预11-28
早期外科手术干预06-01
围手术期的精神干预01-19
麻醉外科手术期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