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诗歌分析(共5篇)
《登金陵凤凰台》诗歌分析 篇1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古诗简介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翻译/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注释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4、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5、三山:山名。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水西门外,已辟为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比喻谗臣当道。浮云: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赏析/鉴赏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李白用“凤凰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抒怀,而是别有机杼。从远古时代开始,凤凰便一直被认为有祥瑞的意义,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美好的时代,凤凰鸟则从天而降,一片天籁之声;因此,凤凰鸟的出现,多半显示着称颂的意义。然而李白在这里首先点出凤凰,却恰恰相反:他所抒发则是由繁华易逝,盛时难在,惟有山水长存所生发出的无限感慨。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了,繁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长江之水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凤去台空”的变化时空入手,继续深入开掘其中的启示意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吴大帝,风流倜傥的六朝人物,以及众多的统治者,他们都已经被埋入坟墓,成为历史的陈迹;就连那巍峨的宫殿也已经荒芜破败,一片断壁残垣。煊赫与繁华并没有留给历史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这里含蕴着李白独特的历史感喟。那些“投汩笑古人,临濠得天和”与“功高不受赏,长揖归故园”的高士、哲人,获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同时,李白敢于藐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偶像的精神束缚,以至于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所以,李白对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没有丝毫惋惜。那么,当他把历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时候,蔑视的态度是显而易见。花草蓬勃,天地依旧,一切都按照规律变化发展着。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千古的兴亡。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接下二句表现出李白没有让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当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怀。三山亦为地点,旧说在金陵西南的江边。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又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恰好笺注说明了“三山半落”那若隐若现的景象描写;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鹭洲”,横亘于金陵西长江里,竟把长江分割成为两半。于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阔,赋予人以强健的气势,宽广的胸怀,也把人从历史的遐想中拉回现实,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恒无限。
李白虽然具有超脱尘俗的理想愿望,但他的心却始终关切着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于是当他对历史与自然进行亲切的光顾之后,又把自己的眼睛转向现实政治。他极目远眺,试图从六朝的帝都放眼到当时的权力中心,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长安。然而他的努力失败了,原因是“总为浮云能蔽日”,只好“长安不见使人愁”。于是,浮云悠悠,愁思无限,壮志难酬,哀怨如缕。在这里李白化用了陆贾《新语》中的“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的说法,用来寄予自己的内心怀抱。他的痛苦,他的疾恶如仇,他的“与尔同消万古愁”的情结,仿佛也就容易理解;特别是其中的“长安不见”又内含远望之“登”字义,既与题目遥相呼应,更把无限的情思涂抹到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峥嵘的青山与澄澈无际的天空当中;这样心中情与眼中景也就茫茫然交织在一起,于是山光水色,发思古之幽情,思接千载;江水滔滔,吟伤今之离恨,流韵无穷。
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然而,惟独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因而,“谪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厚之气。气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从先秦时代起就被广泛运用。随着魏晋时期的曹丕以气论文,气也就被当做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在许多的艺术门类里加以运用。虽然,论者对气的理解、认识不完全相同,但对所含蕴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与艺术情调,又都一致认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明显地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超然物外,挥洒自如;浑厚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解,阔大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就像透过“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人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气充塞整个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受到他整个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又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李白强调的自然永恒不朽,一方面是宣传他的以自然为中心的“物我为一”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揭露历史上的统治神话。因为从古而来,几乎所有的统治者他们都宣扬自己的世代永存与精神不灭,并且还把这样一种模式灌输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使人深信不疑。但是,李白则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即或是极为强有力的统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然而他终归也要“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风·秦王扫六合》),烟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李白看来,宇宙万物之中,能够获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一切的繁华与骄奢淫逸都会烟消云散;如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另外,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还在于别致自然的遣词造句;由于诗以寓目山河为线索,于是追求情随景生,意象谐成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凤凰”的高飞与“凤凰台”的“空”,洁净、疏朗,与诗人潇洒的气质和略带感伤的情怀相一致,且意到笔到,词义契合,起到了内外呼应的作用;另外,整首“登临”的内在精神,与“埋幽径”“成古丘”的冷落清凉,与“三山”“二水”的自然境界,与忧谗畏讥的“浮云”惆怅和不见“长安”无奈凄凉,都被恰切的语词链条紧紧地钩连在一起,从而当得起“古今题咏,惟谪仙为绝唱”的赞誉。
《登金陵凤凰台》诗歌分析 篇2
进入高中阶段,古典诗歌的教学难度越来越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经常一脸无所谓或一脸的茫然,而老师经常变得很尴尬,甚至不知所措。面对这种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古典诗歌是不是远离了我们的学生?我们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难道丧失了吗?那在语文的古典诗歌教学上能否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二、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笔者发现:现在小学甚至幼儿园都已非常重视诗歌诵读,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力反而下降了?到底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歌阅读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对诗歌阅读的兴趣呢?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的思考。
三、造成现状的原因
(1)古典诗歌与我们确实有一定的距离,学生肯定会有阅读障碍,畏难情绪使得学生对诗歌望而却步。(2)教师很难兼顾新课标与高考对诗歌的双重要求,经常顾此失彼。新课标要求的诗歌要求主要是美的熏陶,美的培养。让学生认知美、感受美、表现美。而高考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快速准确地理解诗歌含义,掌握固定的答题模式和答题思路。这无疑让诗歌教学陷入了一种狭隘和逼仄之中,使诗歌教学变成了浅层次的阅读、背诵固定的答题思路,大量的练习之中。很多教师在这矛盾和尴尬之中没有找到出路,诗歌的教学缺乏魅力和感染力。(3)在浮躁剧变的社会里,学生急功近利,非常着急,急着出成绩,很难静下心来好好读一首诗,这也使诗歌教学变得异常的艰难。
四、案例描述
课题:杜甫《登岳阳楼》;科目:语文;教学对象:高二课时:1;提供者:陈嫦娥单位:石狮市石光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来源于杜甫晚年的代表作。这篇文章表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与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其写景雄伟壮阔,写身世孤苦凄凉,抒情却心忧天下。
(二)教学目标
1. 探究诗歌缘景明情的方法,感受诗歌意境。2.学习诗歌,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对于杜甫,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但都是属于标签化的了解。2.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虽然浅显,但凡是古诗,学生就产生了畏难情绪。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很多学生懂得这个道理,但在实际阅读中却不懂得迁移。4.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拟采取提问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要理解诗歌所体现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本课教学重难点在于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教学重点:探究诗歌缘景明情的方法,感受诗歌意境。(2)教学难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五、教学过程
(一)教师活动
1.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杜甫是唐朝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圣。他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家庭里,所以他跟其他的读书人一样,都希望能积极干预社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但尽管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是不得志的,在仕途上可以说一无所获,再加上唐朝政治的日渐败坏,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的生活也处在颠沛流离中。这首诗是写在唐代宗大历三年冬,这时距离杜甫去世的时间是两年,杜甫由湖北的江陵公安漂泊到湖南的岳阳。这里有著名的洞庭湖和岳阳楼,杜甫独自登上了岳阳楼,并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登岳阳楼》。2.赏析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首联从字面上理解,很简单,以前我就听说过洞庭湖、岳阳楼的大名,现在我终于看到了洞庭湖,终于登上了岳阳楼。此时杜甫的心情是怎样的?3.赏析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写洞庭湖的名句,历来为人所传颂,它的精妙之处在哪里?4.赏析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靠在栏杆上,杜甫流泪了,为什么流泪?
(二)学生活动
1. 多数学生都认为喜悦、激动。
这是把诗歌标签化、简单化,没有真正走进诗歌,精读文本的结果。要知道昔闻和今上有一个巨大的时间跨度,不管是作者,或是国家,抑或是政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年老多病、饥寒交迫的杜甫在国家动荡不安,政权摇摇欲坠的情况下登上岳阳楼,心情应是复杂的,一言难尽的。2.对颔联,大多数只能感受到洞庭湖的浩瀚壮阔,不能体会杜甫的感情,这是因为没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原因。要知道写出了洞庭的壮阔,越显示了人的渺小,写出了洞庭湖的亘古不变,就反衬了生命的短暂,人事的不可捉摸,一个有理想追求的人而又已走到人生尽头的人面对茫茫宇宙,地久天长,必然会产生巨大的悲痛。3.学生都能说出哭的原因:为自己,为国家,为天下的百姓。
(三)设计意图
1. 引导学生精读文本,感受诗意。2.感受杜甫独特的人格魅力。
六、教学评价设计
《登金陵凤凰台》赏读 篇3
[唐]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①花草埋幽径,晋代②衣冠③成古丘④。
三山⑤半落青天外⑥,二水⑦中分白鹭洲⑧。
总为浮云能蔽日⑨,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① 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② 晋代:指东晋,南渡后建都于金陵。
③ 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④ 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⑤ 三山:山名。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⑥ 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清楚。
⑦ 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⑧ 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水西门外,已被辟为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
⑨ 浮云能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比喻谗臣当道。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李白用“凤凰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抒怀,而是别有机杼。从远古时代开始,凤凰便一直被认为有祥瑞的意义,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美好的时代,凤凰鸟则从天而降,一片天籁之声。因此,凤凰鸟的出现,多半显示着称颂的意义。然而李白在这里首先点出凤凰,却恰恰相反:他所抒发的是由繁华易逝,盛时难在,唯有山水长存所生发出的无限感慨。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地过去了,繁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地过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长江之水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凤去台空”的变化时空入手,继续深入开掘其中的启示意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吴大帝,风流倜傥的六朝人物,以及众多的统治者,他们都已经被埋入坟墓,成为历史的陈迹;就连那巍峨的宫殿也已经荒芜破败,一片断壁残垣。煊赫与繁华并没有留给历史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这里含蕴着李白独特的历史感喟。那些“投汩笑古人,临濠得天和”与“功高不受赏,长揖归故园”的高士、哲人,获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同时,李白敢于藐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偶像的精神束缚,以至于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所以,李白对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没有丝毫惋惜。那么,当他把历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时候,蔑视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花草蓬勃,天地依旧,一切都按照规律变化发展着。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千古的兴亡。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表现出李白没有让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当中,而是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怀。三山亦为地点,旧说在金陵西南的江边。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行列,南北相连,号三山。”又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恰好笺注说明了“三山半落”那若隐若现的景象描写。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鹭洲”,横亘于金陵西长江里,竟把长江分割成为两半。于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阔,赋予人以强健的气势,宽广的胸怀,也把人从历史的遐想中拉回现实,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恒无限。
李白虽然具有超脱尘俗的理想愿望,但他的心却始终关切着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于是当他对历史与自然进行亲切的光顾之后,又把自己的眼睛转向现实政治。他极目远眺,试图从六朝的帝都放眼到当时的权力中心,亦即自己心之所向的首都长安。然而他的努力失败了,原因是“总为浮云能蔽日”,只好“长安不见使人愁”。于是,浮云悠悠,愁思无限,壮志难酬,哀怨如缕。在这里李白化用了陆贾《新语》中的“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的说法,用来寄予自己的内心怀抱。他的痛苦,他的疾恶如仇,他的“与尔同消万古愁”的情结,仿佛也就容易理解了。特别是其中的“长安不见”又内含远望之“登”字义,既与题目遥相呼应,更把无限的情思涂抹到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峥嵘的青山与澄澈无际的天空当中。这样的心中情与眼中景也就茫茫然交织在一起,于是山光水色,发思古之幽情,思接千载,江水滔滔,吟伤今之离恨,流韵无穷。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欣赏 篇4
这首诗是李白在被权贵排挤出长安后,漫游金陵所作。传说凤凰台上有凤凰飞游,现在凤凰飞走,只留下空台和滔滔江水。三国时吴国孙权的`宫殿和奇花异草,都淹没在荒僻的小路之中。东晋的豪门望族都变成了一座座古墓。有三峰相接的护国山,一半被云遮住,好像落在青天之外,一条长江被白鹭洲从中分为两支。只因为浮云能遮蔽太阳,看不见长安使人悲愁。
唐诗欣赏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 篇5
《登金陵凤凰台》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抒发了有志难酬的感慨。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注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游,如今,凤去台空唯有江水东流。
1.江:长江。
2.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3.晋代:指东晋。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4.三山:山名。其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称三山。
5.白鹭洲: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怀古诗,为怀古咏史诗中的绝唱。关于此诗创作时间,尚有争议。一说作于李白被排挤出京南游金陵时,一说作于李白被流放夜郎遇赦之后,一说李白游黄鹤楼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写下此篇欲与之争胜。凤凰台位于南京市秦淮区长干里西北侧凤台山上。相传,南朝时有三只状似孔雀的大鸟——凤凰,集于此地,它们相和而鸣,招来群鸟翔集于此,呈现出百鸟朝凤的盛世景象。为庆贺和纪念此美事,人们将此地改名凤凰里,并在山上筑台,名凤凰台。诗的首句即写这个传说,作者连用了三个“凤”字,不但不显啰嗦,反而使得音韵和谐,极其优美。次句“凤去台空江自流”,抒发登临之感:如今,凤凰已去,往日的美好不复存在,唯有眼前的江水依然东流。“凤去台空”的沧桑巨变与“江自流”的.万古不变,形成鲜明的对照,对比之中寄寓了深沉的历史兴衰之感。
颔联由眼前之景进一步生发,联想到六朝的繁华。三国时期的吴以及后来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先后在金陵定都,故金陵有“六朝古都”之称。六朝时期,金陵达到空前的繁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绵长的秦淮河横贯城内,两岸汇聚六朝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市民的居住中心,其繁华可见一斑。可是,六朝虽繁荣却也短命,每个王朝的寿命平均大约55年,轮转之速,令人恍惚。如今看来,吴国曾经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时代的风流人物也早已作古,六朝的繁华也如凤凰台一样消失在历史的淘浪中。颈联两句由抒情转为写景。诗人并没有一直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而抽出思绪将目光投向了眼前的河山。“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峰并列,矗立在缥缈的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好似落在了青天之外;秦淮河西入长江,被白鹭洲横截,江水一分为二,形成两条河流。此二句气象壮丽,境界阔大,为末联“不见长安”作铺垫。
【《登金陵凤凰台》诗歌分析】推荐阅读: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10-29
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05-15
金陵怀古,金陵怀古许浑,金陵怀古的意思,金陵怀古赏析07-14
金陵思古,金陵思古罗隐,金陵思古的意思,金陵思古赏析10-17
金陵怀古,金陵怀古唐尧臣,金陵怀古的意思,金陵怀古赏析12-05
金陵怀古,金陵怀古殷尧藩,金陵怀古的意思,金陵怀古赏析10-16
湖南凤凰桥垮塌分析08-29
春归次金陵,春归次金陵吴融,春归次金陵的意思,春归次金陵赏析11-04
题金陵渡诗词10-11
金陵中学校歌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