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长存在的几个问题(通用11篇)
学校校长存在的几个问题 篇1
就校长自身而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有的校长抓工作心浮气躁,蜻蜓点水,做表面文章,不深入一线,不能亲力亲为抓落实,仅满足于听汇报,往往以会议、安排布臵代替工作落实。单位制度形同虚设,纪律松驰,人心涣散,管理粗放。
2、有的校长工作标准不高,对下属要求不严,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纵向比较取得一丁点儿进步就沾沾自喜,横向比较看不到差距,目标不明,动力不足。
3、有的校长原则意识淡薄,自律意识不强,率先垂范作用发挥不够,不能吃苦在前,不敢碰硬,不敢触及矛盾,致使单位正气得不到弘扬,歪风邪气得不到打击和扼制。
4、有的校长抓班子带队伍的能力欠缺,独断专行,职务不高,脾气不小,搞一言堂,搞家长制作风,不能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能动性,班子有内耗,甚至有拉帮结派现象,离心离德,贻误工作。
5、有的校长任职后“新官不理旧事”,前任乃至前几任领导积累的好思路、好传统、好措施全盘否定,另起炉灶,不仅没有烧起“三把火”,反而影响了班子和教工的积极性,甚至有的校长朝令夕改,让下属无所适从。
6、有的校长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严重,遇到矛盾上推下卸,干工作讲理由,讨价钱,缺乏主观能动性。不为解决问题找方法,反而为工作落后平庸找理由。
学校校长存在的几个问题 篇2
校长负责制在农村中小学管理上的成效是可喜的, 总体上学校管理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管理工作的意识明显增强。但在欠发达地区, 虽然这些年也逐步实行以校长负责制为主体的一系列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但由于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个别地方中小学校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过程中, 出现了许多不良现象,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基层中小学的管理者, 有抓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但缺乏抓学校管理的手段和办法。
一些中小学的校长要管好学校的愿望是良好的, 但由于没有创新能力, 抓不到点子上, 盲目蛮干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现代教育管理要求校长既是管理者, 更要成为一个出色的支持者、服务者, 支持教师搞好工作, 促进教师的发展。支持过程就是一种管理过程, 也是管理的技巧。
2. 重视管理, 但没有从发展的高度和全局来认识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理论落后。
大多数的基层管理者, 对其所负责的学校只能实施维持性的管理, 人云亦云, 没有发展的策略和对学校的营销理念。其所谓的加强管理仅限于不断加严考勤制度、增多教案的页数和作业的批阅次数等方面。
3. 管理方法简单, 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
教师的人格与尊严是维持学校教学工作的关键因素。然而, 在个别学校还存在着以贬损教师人格尊严来提高自己威严的领导行为。一些校长本身对校长负责制概念模糊, 仅仅停留在只考虑权力的大小上。某些校长对学校的老教师经常当着众师生的面, 用呵斥的口气说话, 从语气与内容上来看, 其完全不是一种平等的姿态, 从中可以看到计划经济年代某些行政官员的遗风。然而, 一旦学校发生社会性责任事故, 则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都推在教师身上。教师普遍有心理压力, 情绪抵触, 不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4. 法规制度不健全, 依法行政意识淡薄, 管理中经常出现失误、疏漏, 导致达不到目标。
依法治校是根本, 但在农村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小学几乎没有规章制度, 有的只是摘抄或张贴一些法规文件, 在具体工作上则是各行其是。组织管理一旦离开制度的约束, 势必是低效的或者是涣散混乱的, 导致的问题较多, 比如财务混乱、技术职称的评定混乱、学校领导成员分工混乱等。
5. 个人素质方面, 存在着思想落后, 文化素养浅薄, 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教师资源日益丰富, 但由于种种原因, 在这些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还处于一种不合理的管理之下, 选派的校长群众基础差, 素质不高, 起不到带头作用。
6. 组织制度方面, 存在着内部机构不全, 制度不规范, 缺少民主监督等一些问题。
制度是用来约束和规范组织行为、领导行为的。一个组织如果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 也就是一盘散沙, 只能滋生专治与独裁。由于农村中小学偏远闭塞, 人数较少, 机构不全, 上级行政部门疏于监督或不够重视, 行政管理不规范, 从来没有对以前制度的总结与汲取, 也没有一个值得延续的好制度。
学校校长存在的几个问题 篇3
校长负责制在农村中小学管理上的成效是可喜的,总体上学校管理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管理工作的意识明显增强。但在欠发达地区,虽然这些年也逐步实行以校长负责制为主体的一系列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但由于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个别地方中小学校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良现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中小学的管理者,有抓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但缺乏抓学校管理的手段和办法。一些中小学的校长要管好学校的愿望是良好的,但由于没有创新能力,抓不到点子上,盲目蛮干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现代教育管理要求校长既是管理者,更要成为一个出色的支持者、服务者,支持教师搞好工作,促进教师的发展。支持过程就是一种管理过程,也是管理的技巧。
2.重视管理,但没有从发展的高度和全局来认识管理的重要性,管理理论落后。大多数的基层管理者,对其所负责的学校只能实施维持性的管理,人云亦云,没有发展的策略和对学校的营销理念。其所谓的加强管理仅限于不断加严考勤制度、增多教案的页数和作业的批阅次数等方面。
3.管理方法简单,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教师的人格与尊严是维持学校教学工作的关键因素。然而,在个别学校还存在着以贬损教师人格尊严来提高自己威严的领导行为。一些校长本身对校长负责制概念模糊,仅仅停留在只考虑权力的大小上。某些校长对学校的老教师经常当着众师生的面,用呵斥的口气说话,从语气与内容上来看,其完全不是一种平等的姿态,从中可以看到计划经济年代某些行政官员的遗风。然而,一旦学校发生社会性责任事故,则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都推在教师身上。教师普遍有心理压力,情绪抵触,不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4.法规制度不健全,依法行政意识淡薄,管理中经常出现失误、疏漏,导致达不到目标。依法治校是根本,但在农村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小学几乎没有规章制度,有的只是摘抄或张贴一些法规文件,在具体工作上则是各行其是。组织管理一旦离开制度的约束,势必是低效的或者是涣散混乱的,导致的问题较多,比如财务混乱、技术职称的评定混乱、学校领导成员分工混乱等。
5.个人素质方面,存在着思想落后,文化素养浅薄,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教师资源日益丰富,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这些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还处于一种不合理的管理之下,选派的校长群众基础差,素质不高,起不到带头作用。
6.组织制度方面,存在着内部机构不全,制度不规范,缺少民主监督等一些问题。制度是用来约束和规范组织行为、领导行为的。一个组织如果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也就是一盘散沙,只能滋生专治与独裁。由于农村中小学偏远闭塞,人数较少,机构不全,上级行政部门疏于监督或不够重视,行政管理不规范,从来没有对以前制度的总结与汲取,也没有一个值得延续的好制度。
无须求全责备,但农村中小学的校长,起码应该做到做领导的基本要求,树立起权力、责任与服务三位一体的领导概念,代表群众行使—定的权力,明确职责,对群众的实践活动负起责任,并接受群众监督,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勇承重担,严于律己,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上述问题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广大的农村教育工作者都是愚昧麻木、对未来毫无感知的。广大的教职工乐于改革、愿意改革的心情,就像他们愿意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一样。农村教育改革要有成效,必须实行校长负责制,但应以稳定教师队伍,巩固并有效利用现有教师资源,改善工作环境,增强民主法制意识,大力提高校长素质,并逐步专业化,规范校长负责制为基本出发点,在此基础上不断引进、充实人才,逐步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师资结构。另一重要方面是加强科学、民主、公正、完善、有序的领导选拔程序,强化监督,建立并逐步形成动态平衡的领导结构。民主选拔优秀的管理人才,在一个民主的校长的领导下,实行校长负责制,充满活力、公正合理地推行教师聘任制,还有谁不乐于接受呢?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学校校长存在的几个问题 篇4
教师篇
老师们,为了促进学校更快发展,请各位老师对校长课程领导力做出公平、公正的评价。
1.您校属于哪种类型学校?()①市实验小学 ②街办中心校 ③普通小学(一般完小)2.校长的教育理论水平、实际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如何?()①优秀 ②一般 ③较差
3.校长是否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和教师一起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①能按要求听课、评课 ②有时听、评课 ③很少听、评课
4.学校是否建立了“教、学、研”—体的校本研修制度,并认真开展工作?()①建立了完善的校本研修制度,并能认真开展工作 ②有制度,但不能按要求开展工作 ③没制度,也不开展工作
5.学校的图书、仪器、设备有无专人管理,并充分利用?()①学校的图书、仪器、设备有专人管理,并能充分利用 ②学校的图书、仪器、设备有专人管理,但不能充分利用
③学校的图书、仪器、设备无专人管理,更不能充分刊用 6.学校能否开全开足国家课程?()①能开全开足国家课程 ②个别课程不能开设 ③不能开全开足国家课程 7.您校师资最薄弱或缺乏的课程()①品德与生活(社会)②语文 ③数学 ④科学 ⑤综合实践活动 ⑥美术 ⑦音乐 ⑧ 英语 ⑨体育 ⑩校本课程 8.学校有没有教学研究、计划制度、教师评估、学校评估等反映教学工作的档案资料?()①有,且项目齐全,内容充实
②有,但不全,内容也不充实 ③没有 9.学校有没有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理论水平、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计划、措施和目标?()①有,且内容具体,措施得力
②有,但内容不具体 ③没有
10.学校是否把理论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学习纳入学校常规工作?()①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学习②学校组织教师进行学习,但无计划 ③学校从未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学习
11.学校有无教学研究制度,能否保证教研活动时间?()①有制度,且能保证教研活动时间 ②有制度,但不能保证教研活动时间 ③没有制度,不组织教研活动
12.学校是否有计划地进行听课、评课活动?()①学校能按计划进行听课、评课活动 ②学校有听、评课计划,但不能落实 ③学校没有听评课计划,也不组织此项活动
13.学校教学经费能否满足教师培训、外出学习交流活动的需要?()①能满足需要 ②不能满足需要 ③投入的经费太少
14.学校有无各类功能的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和实践基地,并充分利用?()①学校有各室,并能充分利用
②学校有部分专用教室,能充分用个别;专用教室 ③专用教室不全,也不能充分利用各室
15.您校的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是如何开展的?(最多选三项)()①依靠校内人员开展 ②借助校外专家力量开展 ③借助校际合作开展 ④根据上级布置开展 ⑤根据学校任务开展 ⑥根据教师需求开展 ⑦尚未开展
16.您校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有()①个人研究 ②教师互助 ③集体备课
④专题研讨 ⑤教学反思 ⑥ 其他 17.您校校本教研有待完善的地方()①检查督促 ②搭建平台 ③专业引领
④健全机制 ⑤解决问题 ⑥其他 18.你对你校的发展规划了解吗?()①很了解 ②一般了解 ③不了解
19.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您校采取的有效措施是:(最多选三项)()①合理分配工作任务 ②引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并执行 ③为教师创造进修机会 ④开展校本研修 ⑤组织校内外教师学术交流 ⑥组织教师外出考察 ⑦其它(请注明)_______ 20.您校近两年来 强化 或 新出台 的有效措施是:(最多选三项)()①听课评课活动 ②学生课程服务中心 ③学校开放日 ④家长学校
⑤校长接待日 ⑥学校工作改进建议信箱 ⑦学校社区共建活动日 ⑧信息反馈渠道
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5
(一)工作计划种类较多,执行难度大。目前,有些学校工作计划种类很多,有学校计划,部门计划,科课计划等。但很多情况下只是纸上谈兵。特别是科课计划,只有计划,落实较少。极少数学校还出现补写计划的现象,计划不是制订在工作之前,而是制订在工作之后。这些学校开展工作时,只能被动应付,很难主动的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二)学校制度齐全,难以落实。多数学校制度建设比较健全,有自己的制度汇编。然而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打折扣的现象,奖罚不到位,领导们对某些现象带有一定的感情因素,态度暧昧,致使学校的制度形同虚设,制度建设的目的仍然是应付检查,削弱了制度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三)竞聘上岗和绩效工资的实施,使构建和谐校园面临严峻考验。竞聘上岗和绩效工资的实施,可以克服较普遍的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弊病,使少数南郭先生不能滥竽充数了,是对大多数尽职尽责工作人员合法权益与积极性的保护。但是,客观上由于不少学校教职工数和职数超编,岗位设置缺乏科学性,教职工工资差距比较大,主观上是多年来教师岗位的思维定式,只能上不能下的观念改变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些都对竞聘上岗和绩效工资的实施带来相当困难,甚至于出现校内人际关系的恶化,上下级关系对立。对构建和谐校园不能说不是一种挑战与考验
二、做好学校管理工作的策略
针对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克服避免其消极的一面,使学校行政管理行之有度,构建高效有序的学校管理模式,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教育思想管理,与时俱进
第一、校长必须在思想上认识到教育思想领导的重要性,处理好教育思想领导与学校行为的领导的关系,防止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简单地、空洞地对教职工进行思想说教或灌输,使教育思想的领导变成学校管理中的一张“招牌”;二是只顾学校行政事务性工作,而放弃或厌烦对教育思想的领导。
第二、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教育思想的统一和转变。校长应对全校教师进行现代教育理念引导和培养,使教师形成全新的育人观、学生观、教学观、价值观、效益观和质量观,只有思想统一了,步调才能一致。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通过改革实践,主要做法有:组织教师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经验;请专家到校讲学,让教师与名师对话;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组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用事实来说服支撑教育。
第三、从学校实际出发,确定适合本校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思想。校长要善于将自己的教育思想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思想,校长要善于把学校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管理目标中,落实在管理行为中。要把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思想植入教师的心中,转化为教育实践。
(二)注重目标管理,实施学校有效管理
首先是校长提出目标思路,行政班子集体探讨,拿出具体目标方案;然后全体教职工参与讨论和修改,交教代会表决通过。
其次,把目标分解到部门和个人,层层落实。这样就能很好地控制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等各项活动的全过程。
(三)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实施制度管理化
学校实行管理制度化,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之路,是学校的必然选择。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职能。处理好各种关系,是实施学校制度管理的有效保证。
(四)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一要发挥学校领导的示范作用。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要想发挥和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校领导必须率先垂范,谋事要长远,虑事要周密,办事要公正,处理问题要果断。要做到“勤、正、廉”,要有奉献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不感情用事,不以权谋私,做遵纪守法的模范。
二要在管理工作中重视感情因素。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是管理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首先要感情投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放下架子,平等待人。以自己的质朴、热情、善良的美德待人,要跳出为恶的情感圈子。不仅要关心教职工的政治方面的进步和要求,而且在学习上、生活上做到关心、体贴他们,主动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做他们的贴心人,逐步形成祥和向上的良好风气。
三要坚持“以师为本”,充分发扬民主,拓宽情感交流的渠道。教师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体,以师为本,实行民生管理是发扬教职工主人翁意识的基本途径,是统一大家思想、统一大家行动的重要方法。以师为本,实行民生管理,就要充分相信教师,依靠教师。
关于农村学校存在问题的提案 篇6
农村教育在全县教育占有相当高的比例,重视和搞好农村教育对提升全县教育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通过实地走访调查,近年来,全县在教育上加大了投资,多媒体的班班通,音体美器材的普及,学生课外读物的提供对提升全县教育水准注入了强进的动力。但在视察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阻碍了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现就有关问题汇报如下: 1.关于民办教师工资待遇问题。
农村学校因种种原因,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民办代教,有的一干就是十几二十年,而且都奋斗在一线。但他们与公办教师相比较,同工不同酬,甚至成反比,他们工资低,仅为正式工工资的三分之一,更无绩效,严重挫伤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尽管从省地县开始着手解决民办教师问题,但如今奋斗在一线的代教仍看不见希望。2.关于幼儿就近入学的问题。
受小学撤村并校浪潮的影响,农村幼儿园留下来的为数很少,农村好多适龄幼儿不得不挤进乡镇,家长也不得不搬迁租住在乡镇,这不仅增加了好多农民家庭经济负担,也影响到家长的劳作务工,同时也加大了乡镇幼儿园办学负担。而留下来的农村幼儿园,教师由村里自雇,几乎都是不能胜任幼儿工作的教师,致使幼儿在幼儿园享受不到应有的趣味与本领。
3.关于寄宿制学校与非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分配的问题。
现在学校公用经费是按学校学生人数同一标准下拨分配,通过对寄宿制学校调查,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分配标准不合理,各乡镇中学几乎都存在寄宿,差别不是太大,小学就不同了,就拿双池一小与明德学校相比,双池明德小学460名学生全部寄宿,双池一小学早晨8点上课,下午6点放学,双池一小学师生在校时间远远低于明德小学,在用电方面差别很大,在取暖上悬殊更大;双池一小学不存在住宿,不用考虑宿舍和食堂等方面的日杂费用。寄宿制学校学生和老师住宿吃饭,学校在用水用电、取暖、宿舍和食堂等方面的开支远远超过非寄宿制学校开支,部分项目是非寄宿制学校所不用考虑的。4.关于经费下拨迟缓的问题。
在走访学校的过程中,了解到县级应当下拨给学校的经费迟迟不予下拨,每学期都拖到半个多学期后经费才能到位。到我5月4日调研结束,本学期应下拨的学校经费任然没有到位。开学初,学校需要购置的办公用品很多,当今社会,店主又不给赊欠,如果自己垫支,但依据财政票据规定,钱必须打到店主的卡上,不能给你垫支的人打款,这让学校工作很难开展。
5.关于教育设备配备售后服务无保障的问题。
教育局统一招标配备到各校的教学设备,比如多媒体,保修期内不断出现故障,不能正常使用,上报后,既无人过问也无售后服务,使设备形同虚设,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6.关于教育编制不规范的问题。
编制办对学校核编情况与学校实际在岗情况不符,致使乡镇学校严重短缺教师,在编教师正常产假、病假的短缺,上级部门不予配备教师,学校只能各自雇用代教;教师调动,人走了,关系还留着,于是出现了编与岗的混乱。7.关于教师配备不均衡的问题
通过对基层学校走访发现,学校即教师配备不均衡,特别是新办学校,存在两极化的严重趋势,即将退休的老年教师,都存在身体衰弱、家务负担过重的情况,他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年轻教师有精力但又缺乏经验,比如特岗教师,分配到农村小学,许多都无法适专业而代课,只能边学边讲,中年骨干教师严重缺乏,致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对于民办教师工资待遇问题,县乡两级拿出部分资金对民办代教给予工资补助的提高,尽量缩小与正式工在薪酬的差距,尤其绩效工资,应该是学校按需设岗后,在岗教师都考虑,而不能只考虑公办教师。
关于幼儿就近入学的问题,建议重新启动村办幼儿园,由乡村两级负责硬件建设,由县一级负责幼儿园的软件配备,对于幼儿教师,由教育系统统一招聘配备和管理,教师工资由县乡两级支付。
对于寄宿制和非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的分配,应该考虑到寄宿制学校的实际情况,按寄宿制和非寄宿制学校予以不同标准的公用经费进行分配,使寄宿制学校能正常有序开展工作。
关于公用经费下拨迟缓的问题:希望有关部门能急学校之所急,向学校之所想,在开学初及时足额下拨经费,真正做到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学校。
对于教学设备售后服务无保障的问题,教育局应责令专人予以解决,常年接受学校的反馈,确保设备有坏能修,有坏必修,正真体现教学设备的使用价值。
关于教育编制不规范的问题,教育局对教师的调动应该与编制办通气,做到人走关系走,及时补足农村学校的编制。
学校校长存在的几个问题 篇7
一、校长职级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 考评方法不够理性化, 过分依赖量化手段
(1) 评价标准单一, 把分数当作职级制考核的重要指标, 忽视了各个学校的实际
有的地方评价标准过于笼统, 城市与农村学校一个样, 高中、初中、小学同标准, 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也是一样。有些地方把校长评价放在学校的硬件建设、学生的升学率、学校安全工作等方面, 舍弃了其他指标, 导致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2) 把校长评价与学校评价混为一谈
校长评价是校长职级制的核心内容, 根据校长的办法理念、办学能力、办学水平、办学过程、办学实绩等因素给校长评职级, 与校长薪酬挂钩。在实际操作中, 有些地方把校长评价与学校评价混为一谈。校长评价的范围往往是校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管理、学校管理、校长素养、业绩、办学特色。学校评价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 教师队伍的发展, 主要是教师评价, 包括教师的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继续教育等; (2) 学生评价, 评个性特长及取得的成绩; (3) 学校特色, 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校长评价侧重于校长个人, 学校评价侧重于学校整体。校长职级考评有的地方过于关注校长个人的资历、学历、任职学校, 重点学校校长级别高, 村小级别很低, 论资排辈, 特级校长往往是年龄偏大的。
(3) 考评过分依赖量化手段, 片面追求公平公正
校长的业绩有些量化手段反映不出来。量化分析有不少弊端:一是数据收集难以保证真实可靠, 评价范围过于狭窄样本数量太少, 缺乏代表性;二是收集的数据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有些官员对自己有利的数据就用, 不利的就不用。
2. 考评过程不够民主化
校长职级制这一政策方案在制定时有唯官员化倾向, 自上而下制订一个方案, 不管能否执行, 强制推行。校长职级考评由教育行政官员决定, 教师、学生、家长被排除在外, 造成一些校长只唯上不唯下的工作作风。权力缺乏监督, 就会走向校长独裁, 还会导致腐败。
3. 人员不够专业化
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形势, 纯粹的教育行政人员是不能搞好校长职级制改革的。不懂行的行政官员指手划脚对教育事业不利, 一些地方无论是制定政策还是评价政策都把专家排除在外;有的地方设立民管会参政议政, 对这些非专业的社会人士、学生代表不进行专业培训;校长作为“官”来当, 不作为专门的职业来做, 缺乏应有的职业培训。
4. 模式单一化
校长职级制缺乏全国性的法律依据, 目前正处在试点阶段。上海、成都、潍坊等地有自己的模式。有些地方不顾实际, 套用某地单一的模式, 不仅没有解决以前的老问题, 还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
5. 论证不够科学化
各地在推广职级制之前, 要在本地选择一些学校进行试点, 试点之后没有充分论证就在本地推广。也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 就盲目推行。
6. 政校关系未理顺
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干预太多, 掌管学校的人、财、物的调配, 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 目前由于政校关系不顺, 造成了“一放就乱, 一抓就死”的局面。
7. 入口与出口不对称
校长职业入口与出口不对称, 入口人多出口人少, 谁当校长、谁评校长走过场, 有许多地方走的是封闭路线, 参评人选由教育行政部门确定, 谁当校长也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任命, 竞争上岗只是走过场, 教师和学生无权参与, 这很有可能落入校长委任制的窠臼, 该淘汰出局的校长却没有出局。
二、对策
1. 考评方法要理性化
(1) 评价标准要多元化, 职级考评体系要全面合理
要因地制宜, 以学校的办学条件、生源、师资、规模、原有教育质量等基础条件为关注点, 对各个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中的难度系数, 放到职级考评体系中, 调节权重。同时还要体现校长办学特色, 对校长的特殊业绩给予办学特色加分。
(2) 校长评价与学校评价既要适当结合, 也要适度分开
校长评价有时注重短期局部目标 (考核期内、任期内) , 而学校评价关注学校的长远利益。学校评价好也并不一定是校长的能力高, 因为原有起点很重要, 重点中学评价比薄弱学校好, 要考虑到它的历史与现状。校长评价关键是要看校长在任期给学校带来哪些新的变化。如果不考虑这一点, 校长往往要求向重点学校流动, 挫伤了一批薄弱学校校长的办学积极性, 影响了薄弱学校的建设, 不符合教育均衡原则。
(3) 合理的量化手段与专家的经验恰当结合, 才是真正的理性化方法
2. 发扬民主, 加强监督
校长职级制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放权, 扩大了校长的办学自主权, 教育行政部门从干扰学校内政的全面管理转变为对学校的宏观管理。从政校关系来看, 教育行政部门扩大了学校的民主。从学校内部关系来说, 校长可以提名副校长任命中层干部, 校长的权利扩大了, 校长应该向副职、中层干部、教师、学生再次放权, 这个过程就是扩大民主的过程。
校长决策也要民主化, 要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党组织的作用。教代会、工会组织应由教师直选产生。校长职级评价时不能是上级部门的几个官员进行考核, 要让教育专家召集教师、学生、家长代表及社区代表进行评价, 教师代表约占50%以上的权重。
充分发挥上级监督、校内监督、社会监督的功能。上级监督主要是财务监督、审计监督, 上级监督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校内监督最重要, 社会监督可以设置由家长、社区代表、教育专家等组织的民主管理委员会进行监督。三种监督要相互协调, 形成完整的体系。
3. 人员要专业化
无论是制定政策还是评价政策都必须依靠专家, 以教育专家领头由教育专家、经济专家、心理专家、统计专家等组成专家委员会, 加强科际整合, 专家治教, 这样更符合教育规律和学校管理规律。有的地方设立民管会参政议政, 对这些非专业的社会人士、学生代表也要进行专业培训, 先培训后上岗。搞好校长职业化的关键在于由原来的把校长作为“官”来当, 转变为把校长作为专门的职业来做。要确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严格把好入口关。加强职业培训, 上岗前要培训, “先培训后上岗”, 上岗后要进行继续教育在职培训, 促进校长的专业成长。
4. 模式多样化
各地不能套用某一单一的模式, 应该保留职级制的基本特征, 根据本地实际, 走出一条有地方特色的校长职级制改革之路。各地面临的问题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既要体现共性, 又要张扬个性, 寓共性于个性之中。有的地方为了推行校长职级制转变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能, 搞好服务职能, 与学校改革进行对接;有的地方把校长职级制与教师聘任制、校长负责制结合在一起;有的地方成立督导室对校长进行评价、监督、指导;有的地方成立由专家组成的中介机构对校长职级进行评估;有的地方由专家、教师、学生代表、家长、社区代表组成的民管会进行评估, 还有的地方在教育局之外成立一个教育管理中心进行评估。
5. 论证要科学化
各地在试点之后要充分论证, 要进行可行性分析, 政治上是否可行, 能否体现公正、民主、平等等原则, 能否得到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还要考虑新老政策能否对接;社会心理上是否可行, 让校长在经济上脱颖而出, 是否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怎样协调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校长与校长的收入差距, 校长与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否超过社会承载的限度;制定的政策方案是否合法, 有没有违背国家宪法、法律以及教育法规;经济上是否可行, 校长职级制要与当地经济实力相匹配, 当地是否投入充足的教育经费, 校长职级制从总体上提高了校长的待遇, 当地经济发展能否承受?
6. 理顺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关系
在政府职能改革的大背景下, 教育行政部门加快职能转换的步伐, 强化服务职能和督导职能。理顺政校关系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放权;二是监管。
教育行政部门要敢于放权, 一是向学校放权, 二是向社会放权。面向学校要扩大校长的办学自主权, 包括学校人、事、物的调配, 让校长根据教育规律和学校管理规律来管理和经营学校, 还要放权给教师、学生, 让他们有校长考评的参与权, 要改变教育局几个领导决定校长的去留、校长的级别的局面, 否则会造成校长只盯住上面而不要实绩的不良风气, 校长职级制就会前功尽弃。校长的聘任、校长的考评, 教育局应组织专家来做, 不一定非要自己来做, 可以成立独立于教育局之外的民间机构来做。有的地方成立了由教育专家领衔, 由教师、家长、社区代表等组成的民主管理委员会, 对校长职级进行考评。有的地方在教育局之外成立由专家组成的教育管理中心, 负责校长的考察、考评。
教育行政部门在放权的同时必须加强监管, 管办分离, 保证学校权力的均衡化和法律化, 强化督导职能, 客观公正地参与校长的评价, 并及时反馈给学校和上级领导。教育局必须加强监管。监管也可以由督导室去执行, 主要是宏观监管, 加强财务监督、审计监督, 重大问题学校实行报告制度。
7. 要把好校长入口与出口关
校长入口要建立适合我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职业准入制度, 严格制定职业证书的标准和资格的认定程序。要有开放的校长源, 不仅要在已任校长中挑选, 还要面向社会吸引人才, 为那些具备校长任职资格, 有竞争校长意愿的优秀人才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 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要建立校长人才资源库, 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入口与出口不对称, 入口人多出口人少, 规定校长合理的任期。不称职的校长不一定非要任期到期时才解聘。没压力校长职级制就会失去应有的活力。
8. 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校长职级制不能把以前的学校管理制度一律推倒, 另起炉灶, 对以前的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 教代会制合理扬弃, 处理好新老政策的对接。校长上岗资格认证制度、校长职务等级薪酬制度、校长考核监督制度等一方面要吸收过去相关制度的长处, 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9.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校长职级制根据职级定薪酬, 有的地方校长与校长之间的工资差距较大, 校长与教师的工资差距更大。考虑到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报酬与贡献成正比, 让贡献突出的校长脱颖而出, 提高他们的办学积极性。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文化背景下, 校长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太大, 校长与教师工资的差距不能过大, 否则会挫伤教师与大多数校长工作的积极性, 导致教育质量迅速下滑。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政策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第一版) .
[2]赵徽, 赵德宝.校长职级制带来了什么.中小学管理, 2006 (1) :18-19.
学校校长存在的几个问题 篇8
一、校长负责制的弊端分析
1.校长无责可负
一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的教育行政没有真正放权,校长负责制只流于形式。以校长决策权为例,校长拥有决策权是指学校行政工作的重大问题,校长有最后的决定权。但是上级主管部门往往会越俎代庖,千方百计地制衡校长决策权。长期以往,必将导致相当一部分校长不思进取,碌碌无为,一切以上级部门的安排为准。
2.校长负责的异化
校长负责制的异化现象是指校长专权制、家长制,在学校里校长一个人说了算,导致一些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或任人唯亲的情况发生。更让人心寒的是,有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甚至认为这就是校长负责制,校长只要在听命于他的范围内行事即可。也有些教育行政部门,明知存在这种情况,但是碍于“是否违反政策”、“是否会影响校长积极性的发挥”等问题而听之任之,所有这一切实质上助长了校长的独断专行。
3.校长负不起责
校长负责制是一种精英治校的领导制度,校长拥有与责任想对应的较大的权力,同时校长必须有相对应的较高的素质。然而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在急剧变化的今日,校长往往还处在一种茫然、无动于衷的状态,校本管理难以实现,课程改革难以进行,素质教育难以展开,无不与校长自身的素质有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校长专业知识缺乏;(2)校长管理模式还处在经验型阶段;(3)校长民主意识、法制意识薄弱;(4)由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责任不明确,导致校长忙于具体事务,忙于会议,同时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和管理方式处于松散状态,校长很难在培训中有质的飞跃;(5)由于工作压力过重,校长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动力不足,甚至可能出现校长倦怠现象。
4.校长负何责
从本质上讲,现代学校应当同时对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教育的当事人(学生及家庭)负责。但对校长的绩效考核,多数由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教育局同校长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校长为了自身利益,往往会为了迎合上级部门的口味。如有些学校债台高筑,大搞形象过程,而不顾学校实际需要和长远发展。其中遭殃的将是下一任校长和国家,并形成恶性循环。据资料显示,目前有很多学校欠债达到上千万到上亿元不等。就这样,校长的负责制往往演变成了“对上不对下”,“对己不对人”,并没有真正提高学校的绩效与办学质量。
二、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对策
1.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转变教育行政职能,支持学校自主权,明确校长的自主权。要改变一些学校的校长“无责可负”的尴尬局面,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政府管理部门要舍得放弃既得的权利和利益,主动转变职能,减少对学校的干预和束缚,还权于学校。以对学校间接管理为主,着重搞好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提供服务等宏观管理。凡属学校职权范围内的事,放手让学校自主管理,使学校和校长拥有广泛的自主权,为实施校长负责制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2)重视立法,理顺各种关系。实行校长负责制应有教育立法的保证。首先减少人为的随意因素,使之成为科学领导与管理体系的依据。当下,校长的权利、职责范围、教职工奖励基金使用标准等,党支部怎样进行监督,教代会怎样进行民主管理,都应该认真进行研究,并立法作出明确规定,使学校领导工作有法可依。同时,立法要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务必明确具体,以尽量减少模棱两可的现象。最后强调的是,校长与教职工必须增加法制意识,以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发生。
(3)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目前,多数校长感到最难办的事是缺乏经费。改变这种状况须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增加国家财政性投入。第二,改革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中政府公共经费所占比例。第三,努力实现义务教育财政责任分担的“集中化”,强调以财政能力较强的中央和省级政府为主,建立新的政府财政责任分担比例。
2.加强内外部监督
(1)促进学校的民主管理。在这里主要做的是改进和加强教代会的民主管理意识和职能。在学校内,由于教师的小知识分子意识,只要不伤害到自己的利益,都能容忍一些不应该出现的现象。因此,要加强教师的民主与责任意识,在校内构建一种宽松、和谐向上的氛围,使教师能够顺利、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毫无疑问,营造学校的民主气氛有很大一部分责任落实在校长的肩上,也充分体现了校长个人的气魄与魅力。
(2)更新观念,正确理解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实行校长负责制首先要摆正党的领导,不能错误地把党的领导和党支部的作用不加区别地等同起来。首先,要把那种“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作用,就认为是忽视和削弱党的领导”的思想意识消除掉。其次,进一步明确党的领导中所涉及到的内容,特别是党对校长的监督职能。有关领导班子的内部监督,应根据党管干部的原则,由书记牵头严格监督,规范管理,有序操作,并通过必要的教育反思,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业务能力等素质。同时,校长也要不断增强党的意识,认真接受党组织和教代会的监督,不时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来警示自己。最后,可以尝试引进新的管理体制,最近兴起的校长问责制不妨可以大胆试用。
(3)家长和社区的有效介入。外部监督最好的来源是家长与社区,目前这股力量还很薄弱。为此,家长和社区必须强有力地介入。如校务委员会有家长代表,家长代表的标准由家长制定;学校同时向主管部门和社区、家长提交年度报告,并接受社区、家长代表的质询;家长代表要参与教师遴选工作;学校绩效的评估和校长职级的评审与确定要适当参考家长的意见,等等。
3.提升中小学校长的素质
(1)深化校长管理制度改革。深化校长管理制度改革是建设高素质队伍,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学校管理人才的治本之策。校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校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改革校长选拔制度。首先,须进一步明确校长的选拔标准。其次,改革校长选择任用方式。在选拔校长的方式上,要逐渐改变单一的委任制,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采取委任、聘任、推举、考任等各种形式,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不拘一格选拔校长。实行校长“选聘制”,一方面是对校长“官本位”意识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在校长与教职工之间产生了良好的互动。第二,改进校长培训方法。切实有效的培训能尽快提高校长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管理方面的能力。然而,由于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欠缺,这里不妨借鉴英国的校长培训经验。第三,完善校长激励机制。针对当今出现的“校长倦怠”,以及校内各种不正之风盛行的现象,建立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一种良策。以山东高密市实行校长职级制为例。校长的职级评定依据校长的素质、业绩和评审委员会的评定意见三个部分分成五级十一等。校长职级实行动态管理,一般每年评审认定一次。其次,取消所有中小学校长的行政级别、职级岗位补贴等一系列措施。此举激发了校长创业的积极性,促进了校长由“职务”向“职业”的实质性转变;解决了学校只能上不能下的难题,促进了校长的合理流动;淡化了校长的“官本位”意识,促进了校长的专业化成长;扩大了校长的办事自主权,促进了学校的个性发展。同时,不少校长还指出,推行校长职级制管理后,校长的工资和奖金以及荣誉称号由教育局统一评定,彻底解决了校长与教职工竞争荣誉和工资待遇等“两难问题”,使校长从校内利益纠纷中解脱出来,使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2)校长自身的不断学习。在提高校长素质这一方面,外在的选拔、培训、监督、激励、弹劾等制度无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关键还要靠校长自身的身体力行。在这个提倡终身学习的时代和提倡校长职业化、专业化的今天,校长不仅要能够领导现在,还要能开拓未来。这需要校长多读书,多记笔记,多发现和思考问题,多与他人交流成功经验,多做专题研究,努力培养自我观察能力和反思能力。
参考文献
[1] 江月孙,赵敏.学校管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 郭凯.我国中小学校长评价的基本走向.教学与管理,2005(1).
[4] 方乐,张民选.英国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发展体系.中小学学校管理(人大复印),2004(5).
[5] [日]李东林.日本校长的选拔与权限.中小学学校管理(人大复印),2004(10).
[6] 温勇.基于中小学推行校长职级制的现行思考.中小学学校管理(人大复印),2006(1).
学校校长存在的几个问题 篇9
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高班级管理效益,使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新时期班级管理工作应追求的理想目标。怎样才能实现理想中的班级管理模式呢?本文就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目前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班级的凝聚力较差
作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成员之间应该有较高的心理互依性,集体应该有确定的被成员所接受的共同目标,成员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目前,中职学校大部分的班级凝聚力都较差,同学之间不能相互信任,对班集体的建设几乎没有人愿意出谋划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普遍较差。
2、班级的管理制度不够规范
班级的规章制度分为两种:成文的制度和非成文的制度。成文的制度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班级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一方面调节团体和个人的行为,保证共同活动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也维护个人在团体中的权益,从而使个体获得发展。在成文的班级制度中有一种倾向,即科任老师或班主任按照学校领导的要求,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班干部,借助一定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学生,实现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控制。这种方式导致科任老师或班主任只关心如何矫正学生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错误行为与利己意识,学生只关心如何表面地、形式地维护规章制度,班干部只从事监视的活动,监视同学不违纪、不犯错。班级中非成文的制度主要指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是班级中约定俗成的规范。由于多数的同学认为班级的制度不是由班级同学自己讨论制定的,在班级中大家也不会根据班级情况的变化修订班规,所以导致了规范全班学生行为的班级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形同虚设。班级的制度建设对于班级的建设至关重要,对于中职生来说是其学习如何适应社会集体生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班级制度建设尚未健全,部分制度反映的只是学校管理者的意志,这类的班级制度剥夺了学生实际自我管理的机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3、学生不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
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能否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意义的生活经历对学生的成长也很重要;学校或班级能否为学生组织有吸引力的活动也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评价。对于中职学校来讲,需要努力的是寻找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学生对本该使中专生活更加绚丽多姿的各类社团活动往往是寄予厚望的,但希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学生的怨气就会很大。因为学生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释放多余的精力,谈恋爱的现象就较为普遍。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目前的班级生活不满意,其理由主要集中在管理制度不够人性化、学习气氛不浓、专业习训课无内容等等。
二、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对教育目的的片面理解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教育目的在确立的时候既要考虑社会 的需要,也要考虑人本身的因素。学校是现代社会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场所,一方面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类人才,另一方面也协助学生实现了生理、心理、智慧、品性、技能等各方面全面的发展。现代的教育应该围绕人一生中的4种知识支柱而展开,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然而许多中职学校却忘记了自己肩负着促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挖掘隐藏在每个学生身上的财富。在大多数中职学校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终身学习观念的养成、个人人格的完善、民主意识的建立、与他人和谐相处等能力的培养几乎都被忽视了。另外,学校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也没有把握好这个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水平,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一味地强调“服从”、“统一”,漠视了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尊重、自我成长的要求。
2、对学习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把握不准确
学生作为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一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理由;二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和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三是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四是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教师要想成功地促使学生有效学习或高效学习,就必须在把握学生之间共性的同时,花大力气把握他们彼此之间十分不同的个性。
3、对学校管理的“教育”特性认识不够
不同于其它社会组织,学校是一个专门培养人的机构,有其独特的组织和管理特性。学校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而且学校管理的主要客体——学生更具有特殊性,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他们是具有可塑性和可发展性的。对于学校来说,追求效率和效果不是学校管理的唯一目的和根本目的。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学校中的一切活动既与培养人联系在一起,又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和任务。管理活动既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学校文化,又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然而,一些中职学校在对学生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过于强调“管理”,而忽视了“教育”。学生在课堂中被教育要诚实做人,但在课堂外他发现学校的很多措施和学校在对外宣传时所做的许诺不一致时,学生学到的可能是“虚伪”和“欺骗”。所以,这类学校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不仅要利用管理这一资源来发挥其教育的功效,更要谨防不良的管理措施所带来的负面的教育效果。
三、改善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正确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相信所有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都能学好、都能成绩优异,把学生当朋友看待。学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是自由的、具体的、独特的、不断生长着的生命体。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下,学生还是学生,老师就是老师,学生要听从老师,对老师的思想观点来不得挑战。尽管大部分老师都愿意和学生探讨,但由于历来的“威严逼人”型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养成了接受性的习惯。所以教师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创造相互探讨的学习氛围,养成互动的学习习惯。
2、以制度建设作为班级管理的有效载体
推行制度化建设,实施制度化管理,不仅是集体建设水平的标志,也是班集
体得以形成并向优秀班集体发展的有力保障。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了行为标准和行为调控的依据,能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但在制度“管”学生的环节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要跟着学生走。学生到哪,制度就要跟到哪,置班级于制度控制之下,做到有章可循、有约可依,借助于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使班级目标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2)制度要有操作性。班级制度要在形式上精确,具体可行,便于操作。班级制度要在全班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并结合年级的量化管理条例来制定,并且在执行过程中我们还应不断搜集资料,进行比较,不断修改和补充,使之更加完善。
(3)制度要具有科学性。班级制度的制定要从班级出发,遵循教育规律,符合中职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校管理特点。
(4)制度要有教育性。制度的制定要从管理需要出发,考虑教育目标,发挥教育功能。
(5)制度要有相对稳定性。在执行中要不断完善,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朝令夕改。
3、确立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
所谓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就是专业组长、班主任、学生干部共同进行班级管理的模式。专业组长是所在专业各班级的总负责人,负责把握班级管理建设的方向,负责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指导、检查,制定和完善班级管理目标的评价机制;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指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也是完成班级管理工作目标的责任人;而学生干部是联系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桥梁,三者缺一不可。因此,要不断提高专业组长、班主任、学生干部的业务素质,强化思想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完善班主任工作考核机制,建立学生干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机制;采取“专业组长、班主任、学生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以生为本,和谐共建良好学风班风,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
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篇10
东方市琼西中学 赵振敏
校园文化体现了一所学校长期形成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念,反映出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文化底蕴和精神面貌。它通过校风、教风、学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构建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办学品位,促进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隐性德育功能,努力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构建和谐的发展环境。从总体上来讲,我校校园的主流文化是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
1、建构了完善的校园制度文化。学校大力推进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全面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规范了教学行为,优化了学生管理,提升了后勤服务质量,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
2、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培育精神文化。学校通过网络、橱窗、标语等宣传教育阵地的建设,营造和谐进取的精神文化氛围,促使广大师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态势。通过大力开展学生第二课堂、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主题教育,打造积极健康的活动文化,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挖掘了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发展个性,增强自信心。
3、高度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学校正稳步推进新校区建设,不断推进校园环境美化、净化、亮化工程,优化了校园环境,营造了浓郁的人文氛围。在校园物质文化创建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在创建文明校园中的作用。通过组织学生打扫环境卫生,培养其劳动与环保意识,增强学生对校园环境文化的认同感。
二、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精神文化建设缺少特色。具体体现在我校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校训。校训是一个学校校园文化的概括反应,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一个学校共同奋斗的目标和坚守的行为准则。如我校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进取”比较大众化,不能很好体现现在的学校特点、办学思想以及学校七十三年的校园文化底蕴。
2、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比较单一。校园的人文景观非常单调,缺乏系统的有个性的校园宣传标语。教室美化和学生宿舍净化工作还没有一定的标准。教室布置还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布置。文明宿舍的创建还停留在“环境卫生”上。我们还没有充分利用橱窗、走廊、墙壁、花草、建筑物、网络等媒介来体现和宣传我们的教育理念。
3、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必须要进行总体规划、系统的设计和严密的组织实施。所以我校亟待制定一个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4、切合实际的有效创新不够。
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形式单一,措施、手段还不能与学校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实际效果还不够明显。校园文化建设怎样更好地贴近学校、贴近学生,满足广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需要,怎样把合理地满足需要与科学的引导相结合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和切实有效的加以解决。
三、加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注重广泛宣传。
(1)、学校要专门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做到既分工负责,又协调统筹,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每月定期召开一次会议,主要研究校园文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加大对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宣传。学校要借助各种传播媒体,升旗仪式,以及入学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读书征文等活动形式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对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理解与领会,去探索校园文化的自身规律和教育改革相联系的内涵实质,真正做到高度认识和大力推广校园文化。
2、塑造人文精神,明确办学理念。学校要注重培养和树立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精神,结合学校特点形成了“给学生一把金钥匙,实现为学生一生幸福和一生生命质量负责的教育服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发扬„抗大式‟„琼岛西部文化摇篮‟的学校光荣传统,形成了“立德、修学、自强不息”的校风,“精益求精、教人求真”的教风,“乐学善思、学做真人”的学风;提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德育教育理念,并将校训、校风等口号上墙悬挂在学校醒目的位置,让师生朝夕相对,耳濡目染,并逐步成为全校师生的一种共识和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学校无形的人文精神。
3、改善校园面貌,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要把校园环境建设作为突破口,重点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努力营造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育人环境,达到学校环境育人的教育目的,真正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实质。校园净化、美化、绿化,是校园物态文化环境建设的着力点。
(1)、校园净化。
干净、整洁的校园是学校文明的第一标志。学校要通过整体规划,加大投入,积极实施,努力提高学校外部环境。如修建操场、篮球场、食堂,维修学校的大礼堂;同时加大值周检查力度,做到校园各个区域无白色垃圾和其它杂物,保持学校干净、整洁。
(2)、校园美化。
学校要在净化的同时做到美化,可在校园面向大门处,以盆花摆设了一个美丽的景点,亦有效地利用植物遮蔽及柔化校舍的墙壁,在草坪上开辟花圃,令校园充满大自然气息,四周栽种着四季常青的树,给人第一感觉就是绿色充盈心间。让人走进校园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所校园,更是一座花园。
学校的各种校牌制作要规范精致,在走廊过道和不同功能的室内,分别饰以与环境相协调的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名家字画。特别是充分发挥我校师生特长的艺术天地,将他们的书画美工作品经精心包装后,悬挂在教学楼走廊、过道及宣传窗上,既展示师生的艺术水平,又营造和衬托了深厚的校园文化气氛。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窗口,学校要在班级文化建设评比的基础上,按统一要求布置,同时又提倡各班级在兼顾规范的同时,适当创新,进一步提高了各班级文化建设的品位,为全校同学营造了一个优美的育人环境。
(3)、校园绿化。
学校要注重校园绿化的设计、规划工作,努力提高绿化的文化品位,我校是海南省安全文明生态学校。学校绿化覆盖率高达80%。学校在校园绿化过程中,力求做到富有层次感、艺术性和观赏性,结合责任教育理念 “我的责任我承担,爱花护树我监管”花草管理制度,并配有专业绿化养护人员进行养护、修剪。
(4)、语言文字规范化。
学校必须提倡把普通话作为校园语言,要求教师上课、与学生交流、谈话等活动,必须使用普通话;学生在校内必须使用普通话,提倡使用礼貌用语,不说脏话,粗话;公用文字规范化,学校公文、标牌、墙报等校园文字使用规范化。校园内杜绝不健康报刊、杂志、歌曲、图片等文化垃圾。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化文化内涵。(1)主题教育。
学校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育。探索了各年级班级德育主题活动序列,争取做到周周有重点,月月有主题。
(2)传统节日专题活动。
学校要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结合学校典型事迹,注意传统节假日专题活动的开展。如元旦开展盲人摸象、贴鼻子、钓鱼、套圈、投篮、猜谜语、对对联等游艺类活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开展“安全教育班队”活动和安全教育讲座;清明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劳动节开展“热爱劳动”活动;教师节开展“四个一”(即:一句祝福的话、一件好事、一张贺卡、一封信)活动;国庆节开展爱国主义手抄报比赛、爱国诗歌朗诵比赛。
(3)基地实践活动。学校充分发挥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依托派出所,定期开展法制安全活动;充分发挥校外阵地的活动育人功效。以校园广播、黑板报、阅览室等为依托,讲述历史、宣传时事,让学生爱国守法,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意识;设立艺术长廊,开辟“艺术天地”,定期展示学生书法、绘画、写作等作品,为学生的才艺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利用名人画像,警示语,宣传栏,营造了浓烈的走廊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成长。
5、扎实常规管理,狠抓行为文化。(1)加强学习,明确要求。
每学期,要求各班继续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由值周行政不定期抽查,让学生明确要求,规范言行。
(2)常规管理系列化,促成习惯快养成。
活动系列化实际是“校级主题活动+班级日常行为的长期管理”相结合的模式,是将对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要求通过活动来升华的过程。具体做法是“国旗下讲话”明理,班级管理中落实,主题活动中强化,评价中激励。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学校要开展了“争做环保学生”主题系列活动。要把爱护环境的标语做成标语牌立在校园的花园里,时时提醒学生,成立了“卫生缉查小组”,多管齐下,这样,学生卫生习惯才能逐渐养成。
探究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11
关键词: 《地球上的星星》 学校教育问题 教育启示
《地球上的星星》讲述了一个八岁的印度小学生伊桑成功的过程。伊桑因有阅读障碍导致常常把相似的单词搞混,而成为失败的学生,甚至被认为智力存在问题。他的父母把他转到寄宿制学校,他不仅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还要应对与家庭分离的创伤,逐渐失去生活的热情。自尼克老师的出现,伊桑问题的根源被发现,并帮助他走出困境。笔者发现影片不仅是在反映印度学校教育的问题,而且是对中国学校教育问题的折射。
1.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场所,对学生人格、品行和能力的养成都有关键作用。笔者反观我国学校教育,认为《地球上的星星》主要反映了我国学校教育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成功与竞争——教育目的
影片中的尼克老师说:“我知道外面是一个无情、充满竞争的世界,一个大家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世界。大家都要好成绩……什么都是只要比别人差就是无法容忍的。”现在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学生的成绩,而成绩指向的是今后人生的成功,指向人与人之间激烈的竞争。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很功利化的,育人的功能置于次要地位。人人都要成为伊桑的哥哥那样的优等生,而不要成为像伊桑那样头脑中有丰富想象力,成绩一塌糊涂的所谓的后进生。中国现下的学校教育亦是如此,小学阶段就强调竞争和成功,学习的目标仿佛就是为了进入社会有竞争的优势,忽视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成功与竞争固然很重要,但是儿童的健康成长更重要,学校的教育目的应该立足于育人。
1.2简单粗暴——教育方式
学生犯了错误应该怎么处理?《地球上的星星》中给我们展示了当下普遍的处理方式——惩罚。影片中的伊桑因课堂上犯了错误,直接被任课老师赶出了教室。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肯定是有问题的,一是剥夺学生听课的权利;二是会对学生幼小的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影响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体罚的现象已经比以往少多了,但是在个别学校或个别老师这种现象仍然存在。
伊桑的问题出在哪里?除了尼克老师意识到他问题的根源外,大多数教育者都没有认识到伊桑的阅读障碍。他们对伊桑问题的定性是简单粗暴的,认为伊桑是不努力学习的学生,甚至怀疑伊桑智力上有缺陷。反思我国学校教育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然而没有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取得优异成绩,很多学生都是很努力的,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更暴露教师教育理论专业知识的欠缺。每个个体的认知能力都是存在差异的,教师应该发现学生认知模式之间的不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找到他们的问题所在,并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1.3成绩——评价标准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小主人公伊桑因阅读障碍而成绩极差,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还有家长的忍无可忍。可是,这些人都没有发现伊桑在绘画方面过人的天赋,他们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是唯一的——成绩。在我国学校教育中,评价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同样是成绩。此外,中国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追求成绩,家长关心、学校关注,小学生疲于各种辅导班和家教。但这对像伊桑这类孩子是极为不公平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每个孩子都应该是不同且独特的。教育者要尊重并发现孩子不同方面的天分,让这种天分能够在孩子的后天学习中得到充分发挥,使孩子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2.学校教育如何调整
“每个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也许不都是光芒夺目,但是都是独特的,都是唯一的存在。学校教育要珍视像星星一样的孩子们,善待这每一颗独特的星星般的孩子们,让他们放射出独特的光芒,给予他们熠熠生辉的力量与勇气,使他们成长为独特的唯一。
2.1关注学生的成长
学校教育的目的应该从培养有竞争力的成功者的误区,转向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注。正如德国的教育,德国的孩子在小学前几年并不给學生灌输很多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他们认为儿童的脑容量是有限的,如果灌输太多知识,就会压缩他们想象的空间。姑且不谈这种观点是否存在,或正确与否,但是这种做法就是值得我国学校教育学习的。我国小学生上学要用拉杆箱,放学后有家庭作业、辅导班和家教辅导,一年级小朋友就要学到晚上十点钟,没有玩耍的时间。然而学生身心健康的健康成长、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成为学校教育关注的重点。
2.2因材施教
学校教育应该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智力开发。孩子在不同领域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就像影片中的伊夏画画就比较好。如果我们试图把爱因斯坦培养成一个文学家,那么他还会有那么高的成就吗?学校教育应该顺应个体的优势领域进行开发,同时尽可能提升其劣势区域。然而,现下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一般班级容量都很大。因此,对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优劣势造成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配合,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多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学校教育应该增设各种教学设备,开设丰富的课程,满足不同天分学生的不同需求。不要再让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和劳动课只成为摆设,为学生提供展现天分的舞台。
2.3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正如影片中伊桑的遭遇是因为片中的教师缺乏心理学和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我国,一些教师也会采用同样的处理方式,他们不关注像伊桑一样的所谓的后进生固然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是专业知识的缺乏。因此,学校应该定期对其进行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知识培训,教师自身应该做出积极的努力,多阅读专业书籍,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并将其积极运用到教学中。此外,教师专业知识的缺乏还体现在如片中教师死板地教授知识上,到寄宿制学校的伊桑,在一次课堂回答问题中,他回答出了诗歌的真正内涵,却没有得到教师的认可,他们只是死板地传递课本上的知识。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很有必要的。
综上所述,同印度的学校教育一样,我国学校教育应该从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因材施教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上进行一系列调整和变革,改变现在过于强调成功和竞争、对学生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的状况,让孩子们从令人窒息的、压抑的考试模式中解脱出来,能够自由享受阳光,在太阳下快乐地奔跑,成为独特的闪耀的星星。
参考文献:
[1]任春茂.从后现代主义视角看《地球上的星星》折射出的儿童观[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9).
[2]马卫国.由《地球上的星星》所想到的——关于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反思[J].科技信息,2012(17).
【学校校长存在的几个问题】推荐阅读:
校长学校管理的艺术11-19
综合学校校长的竞聘演讲稿08-01
农村学校校长管理学校08-09
学生给学校校长老师的感谢信09-11
学校校长在校庆大会上的讲话11-15
浅谈学校管理中的校长12-17
现代校长管理学校08-05
校长如何管理学校12-26
学校校长工作述职07-30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核心和灵魂08-11